审判流程管理实施办法

2024-05-01

审判流程管理实施办法(精选6篇)

篇1:审判流程管理实施办法

审判流程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强化审判管理,建立公正、高效的审判运行机制,切实提高审判质量和审判效率,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本院审判管理改革实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案件流程管理,是将案件审理工作中的各程序性事项,按照启动的时间先后划分为若干环节,根据法律、司法解释的规定和确保司法公正、司法效率的要求,规定各阶段完成的时限,并由法院各职能部门综合运用计划、人事、组织、监督、控制和奖惩等手段,对案件各阶段的运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监督和管理的制度。

第三条 本院各类案件均适用本制度的规定。但破产案件的流程时限不受本办法的限制。

第四条 各审判业务庭和职能部门负责各自职责范围内案件流程的日常管理,根据案件流程信息进行决策,加强案件审理工作的科学化管理。

第五条 立案庭负责全院审判流程信息的动态跟踪、汇总、分析、反馈,定期向院领导、审判庭和各职能部门提供案件流程信息。

第二章 立 案 第六条 立案庭负责下列案件立案审查、登记工作,执行相关时限规定,计算并通知当事人预交案件受理费。

(一)审查民事案件的起诉,在收到起诉状及相关材料后7日内决定立案或者裁定不予受理。

(二)审查刑事公诉案件的起诉,在收到起诉书及相关材料后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登记。

(三)对上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指令再审的案件和本院决定再审的案件,在收到上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裁定书、指令再审裁定书或者再审决定书、函件,或者本院作出再审裁定书、再审决定书后七日内立案登记。

(四)对破产申请的审查立案,应在收到破产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后七日内征求本院民事审判庭意见后决定是否立案或者裁定驳回破产申请。

(五)因管辖改变而移送来院的各类案件,在收齐案卷材料后2日内立案登记。

(六)对劳动改造管理机关报送的提请减刑、假释案件,在收到相关材料后7日内立案登记。

(七)审查请求人民法院确认司法职权行为违法的申请,在7日内决定立案登记或者通知不予受理。决定立案的,立案庭应调齐相关卷宗与立案材料一并移交审监庭。

(八)审查请求司法赔偿的申请,在7日内决定立案登记或者通知不予受理。

(九)负责应由本院依法受理的其他案件的审查立案工作,并在法定期限内完成。

立案庭收到行政案件起诉状及相关材料后,当日交行政庭审查,行政庭5日内提出审查意见,立案庭根据行政庭审查意见2日内办理立案手续或裁定不予受理。非诉行政执行案件亦依此办理。

再审案件应收取诉讼费的,由审监庭通知当事人到立案庭交纳诉讼费。

第七条 当事人申请缓、减、免诉讼费的,由立案庭负责审查。拟缓、减、免诉讼费的,应报请院长审批。但批准缓交期限不得超过60日。

第八条 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在起诉前提出诉前财产保全及证据保全申请的,立案庭应当立即进行审查。符合诉前保全条件的,应当在48小时内报请分管院长同意后作出保全裁定,并立即开始执行。

当事人在起诉的同时提出诉讼保全申请的,由立案庭在审查起诉的同时审查保全申请。符合立案和诉讼保全条件的,立案庭在报请分管院长同意后可以在立案的同时作出诉讼保全裁定,并开始执行。

案件移送审判庭后,当事人提出财产和证据保全,由审判庭审查处理并作出裁定。该保全裁定送达及执行由执行庭负责。

第九条 立案庭应当在立案后2日内将除自办案件以外的其他案件移送有关审判庭、执行局(庭)和相应办理机构,并办理移送手续。

第十条 立案庭应当在决定立案、进行登记的同时,将有关案件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管理,有关信息内容应符合司法统计的要求,不得缺项、漏项。

第三章 分案及排期开庭

第十一条 立案庭分案要结合各审判长、合议庭成员工作量、未结案件数等因素合理确定案件主审法官,要保证各主审法官手中未结案件数的动态均衡。刑事案件、行政和执行案件按专业对口原则分案。原中院发回重审的案件,一审法院重审后当事人再次提出上诉的,案件由原发回重审的主审法官审理。

第十二条 立案庭分案确定案件主审法官后,审判庭不得随意变更。决定回避的案件,由主审法官决定之日将卷宗退回,立案庭2日内重新分案。

申请裁定仲裁协议效力案件、申请撤销仲裁判决案件、申诉复查案件以及对民事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管辖权异议裁定不服的上诉案件、属于立案庭自办案件,由立案庭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的分案原则直接确定承办人。不服行政不予受理、驳回起诉、管辖权异议裁定的上诉案件由行政庭办理。

第十三条 主管院长对于主管审判庭受理的重大、疑难或者案件相互之间有关联等类型的案件,认为确需调整承办人的,可以协调进行调整。第十四条 立案庭应将分案信息及分案后的变动信息及时输入计算机。

第十五条 各类一审案件、再审案件均应实行立案庭排期开庭;二审案件审判庭接到案卷材料后,主审法官7日内决定是否开庭,同时通知立案庭,由立案庭排定开庭时间、地点。主审法官不得自行确定开庭时间。

第十六条 立案庭应当在下列期间内排定开庭日期及开庭地点:

(一)刑事一审案件,在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人后的11日至20日之内。

(二)民事一审案件,在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后的20日至45日之内。

(三)行政一审案件,在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后的15日至25日之内。

第十七条 审判庭应当按照排定的日期开庭,合议庭对开庭日期有异议或有特殊原因需要变更开庭时间的,经庭长批准后至迟在原定开庭时间届满3日前向立案庭提出。立案庭应当从严掌握,认为理由充分的,可以变更排期,并及时通知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及公诉机关。

第十八条 审判人员应认真做好庭前准备,通过阅卷等方式认为需要进行庭前证据交换,委托审计、鉴定、调查取证的,应尽可能在庭前完成,提高一次开庭成功率。第十九条 合议庭在庭审后,须再次开庭的,由审判庭自行确定再次开庭时间,但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当庭提出新证据需要查证,确需法院调查取证及当事人有正当理由未到庭的,应当在15日内再次开庭。

(二)当事人反诉或需追加当事人的,应当在30日内再次开庭。

(三)因案件需要鉴定、评估、审计或中止审理的,应当在收到鉴定、评估、审计等结论或者恢复审理后15日内再次开庭。

第四章 结 案

第二十条 案件的审理期限从立案次日起计算。

第二十一条 各类案件应在法定的审限内结案,因特殊情况不能按时结案的,主审法官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前10日写出书面申请延期报告,说明理由,并提出结案日期,经本庭庭长审核报分管院长审批,副本送立案庭备案。

案件需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延长审理期限,主审法官应当在审理期限届满前15日向立案庭提交申请书,立案庭在3日内登记备案并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第二十二条 合议庭对经开庭审理的一、再审民事、经济、行政案件,应在休庭后5日内进行评议;主审法官应当在合议庭评议后3日内制作出法律文书,审判长接到法律文书文稿后依职权规定在2日内签发。

第二十三条 合议庭审理的一刑事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审限届满10日前进行评议。主审法官应当在合议庭评议后2日内制作出法律文书,审判长接到法律文书文稿后依职权规定在2日内签发。

第二十四条 案件开庭审理后需经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应在合议庭评议后5日内报送审判委员会,报告需要翻译的可以延长至7日内。案件主审法官应在审判委员会决定后2日内制作法律文书。

第二十五条 审判庭结案后,应在2日内将已签发的法律文书文稿连同案卷移送书记员管理处,结案卡应由承办人填写一并移送。

第二十六条 审判庭结案向书记员管理处移送有关材料,应至少在结案期限届满前7日,以保证裁判文书核对、印发、送达等,否则视为超审限。

第二十七条 书记员在收到结案材料后,应在3日内完成,裁判文书校对、复印、填写送达回证、退卷、报结案手续。立案庭接到书记员报结手续,应立即将结案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

刑事案件生效后3日内书记员填写执行通知书,并交案件承办人签发后移交送达。

第二十八条 书记员应在结案后15日内完成卷宗的整理装订,以备案件评查和督察,每季度最后一个月20号之前向办公室档案员交卷一次。

书记员交卷时应做到:(1)装订材料完整、装订牢固、整齐美观,并分正副卷材料分别装订;

(2)卷内材料按规定顺序和要求排列,逐项编写页号;

(3)按要求填写卷内目录和卷宗封面,粘贴封条,加盖骑缝章。本院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保留3份,装入证物袋;

(4)交案件主审人审查卷内材料是否齐全,并在备考表中签字认可,同时由主审人确定保管期限;

(5)编写归档清册一式二份。

交档前书记员管理处负责人应对卷宗分类整理,按类别统一编写归档清册,集中交档。

归档案件不符合条件的档案室立即退回,书记员5日内补正完毕重新交档。

第五章 送达及移送

第二十九条 立案庭负责送达本院各类案件和外地人民法院委托送达的诉讼文书、法律文书。按照方便原则,调解、裁定准予撤诉方案结案的及审判庭可以同时传唤双方当事人到庭送达的由审判庭负责。

第三十条 立案庭对当事人在沁源县人民法院辖区的案件由自己送达,其它在辖区以外的案件可以委托送达。

第三十一条 刑事一审案件的送达事项及要求:

(一)开庭审理10日前由审判庭向被告送达起诉书副本,作好送达笔录,询问委托辩护人情况。送达起诉书副本后2日内通知被告人亲属委托辩护人,被告未请辩护人依法应指定的,5日内落实指定事宜。

(二)开庭审理前3日由审判庭向公诉人、辩护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送达出庭通知、传票、张贴开庭公告,向法警大队交付提押票。

(三)当庭宣告判决,审判庭3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人和检察院,定期宣告判决的,宣告后立即送达,宣告判决同时应做好宣判笔录。

第三十二条 民商及行政一审案件的送达事项及要求:

(一)立案后5日内由审判庭向原告送达受理通知书,向对方送达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向双方送达举证通知书及开庭传票。对方当事人在15日内提交答辩状的,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5日内向原告发送答辩状副本。

(二)当庭宣告判决的,由审判庭5日内向当事人送达判决书,定期宣告判决的,宣告后立即送达,宣告判决时应做好宣判笔录。

(三)一方不服判决的,在接到上诉状5日内将上诉状副本发送被上诉人。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未规定的其他送达事项按照诉讼法及有关司法解释规定办理。

第三十四条 上下级法院之间、本院不同业务部门之间有关卷宗流转及其他工作事项的移送,应相互办理完备的交接手续。卷宗流转包括(1)本院与上级法院移送卷宗;(2)立案庭受理各类案件登记完成相关任务移送审判庭;(3)审判庭结案后由庭室书记员保管;(4)书记员对本院一审提出的上诉案件转立案庭移送上级法院,本院已生效案件整理装订归档;(5)申诉、再审、评查、督查等工作需要调卷、退卷等等。其他需办理移送或交接的工作事项:(1)审判庭交立案庭的送达事项;(2)审判庭交法警队提押人犯工作;(3)委托送达完成后退回送达回证的登记移交;(4)立案庭或审判庭收取案件证据;

法院之间及本院各部门之间移送或交换手续时要相互监督,接收方对移送方未按流程规定及岗位责任完成工作时,不予接收或对移送方的工作瑕疵予以注明,否则责任由接收方承担。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五条 立案庭应当在案件审理期限届满前15日向主审法官发出催办通知书,主审法官应当在5日内审理终结或申请延长审理期限。

案件在审理期限届满之日无正当理由未审理终结,立案庭应当向主审法官发出案件超审限通知书。

第三十六条 各类案件立案登记时随卷设立案件流程表,相关人员对各个环节的流程时间必须认真填写,不填写流程表或填写不实的按违反流程规定处理。流程表结案后由立案庭收集,结合卷宗情况及时追查违反流程管理的有关情况。

第三十七条 与审判流程有关的庭、室、队应认真执行审判流程管理规定的各项要求。审判流程管理规定的执行情况作为目标管理考核的依据,纳入法官和业务部门的岗位目标管理考核。

第三十八条 立案庭应当每月将排期开庭、案件审理及超审限及其它违反流程管理情况报送院领导和纪检室,并通报各审判庭。

第三十九条 立案庭负责案件审理流程管理执行情况的监督,发现审判庭未按本规则执行的,应及时通报,提出纠正意见,必要时报有关院领导处理。

第四十条 审判人员故意拖延办案,或者因过失延误办案,以及故意拖延移送案件材料的,由纪检监察室核实,依照《人民法院审判纪律处分办法(试行)》第五十条的规定予以处分。

第四十一条 审管办应会同纪检监察室、立案庭定期对流程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审监庭要结合立案庭通报的执行流程管理制度的问题,在年终考核中提出责任人承担相应责任的意见,报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其中选任法官每查出一次违反一般流程管理制度行为的扣考核分1分,超审限的扣5分,其他责任人由各庭室按本部门目标管理办法进行处罚。

第四十二条 审判流程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庭室领导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报分管立案工作的院长处理。在协商处理期间,对正在办理或急需办理的事项不得相互推诿。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规则规定的期间届满的最后一日是节假日的,以节假日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为届满的日期。

第四十四条 本规则由本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第四十五条 本规则自2014年10月1日起试行。

篇2:审判流程管理实施办法

**县人民法院审判流程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建立公正、高效的审判、执行案件运行机制,提高审判、执行效率,加强审判、执行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等规定,结合各类审判、执行工作特点以及本院审判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案件流程管理是将本院受理的各类诉讼案件和执行案件在审理和执行中的程序性工作,以法律、司法解释规定的完成时限为依据,以计算机管理为手段,对案件在审判、执行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进行规范有序的动态跟踪、监控和管理的制度。

第三条 本院对案件流程实行制度管理和计算机系统管理双向管理。第四条 院长、主管院长、庭长、主办人、审管办分别在流程管理的程序中具有一定的职责和权限,协调完成整个案件的流程管理。

第五条 本院案件流程管理制度的管理、协调、监督和其它日常事务由 审管办统一负责。各项工作制度的具体落实由相关业务庭负责。物质保障及技术服务由办公室负责。

流程管理情况作为案件质量效率考评的依据之一。

第六条 通过对案件流程的管理,加强审理执行程序的管理与控制,立、审、执相分离,使审判执行工作各环节分工负责,相互协作、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以程序公正保障实体公正,促进审判工作公开、公正、高效、廉洁地进行。

第二章 流程管理的内容和范围

第七条 案件流程管理是将各类诉讼案件分为立案、开庭审理、结案、上诉案件移送及归档5个流程阶段。并按照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所规定的期限设置监控。

执行案件分为立案、准备、强制执行、结案及归档5个流程阶段,并按照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所规定的期限设置监控。

其他案件分为立案、准备、审理、移送、归档5件流程阶段,并按照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所规定的期限设置监控。

第八条 期限管理是根据有关诉讼法的规定和司法解释,将案件审理(执行)的各个阶段划分成若干个时间段,以便于督促管理,确保在审限内按期结案。

第九条 各类案件的立案、结案时间及审理期限的计算,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第六条至第十条的规定办理。

第十条 案件流程管理监督方式主要包括计算机自动监控和立案庭综合管理两种方式。

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审判或执行工作各环节的自动监控,主要采取跟踪提示、预警显示、催办督办的方式进行:

(一)对需要进行提示的工作期限过半的,显示绿色提示;

(二)对主要期限临近的(其中民事案件审限届满前30日,刑事案件审限届满前10日,行政案件审限届满前15日,执行案件审限届满前30日),显示黄色预警,并由系统自动向承办人发出催办督办函;

(三)对重要节点超期限且无合法延期审批手续的,显示红色提示。第十一条 案件流程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对案件流程环节中的下列重要节点进行重点监控:

(一)审判流程中的立案日期、结案日期、延审、中止日期、归档日期;

(二)执行流程中的立案日期、采取强制措施日期、财产处置日期、延期、中止、结案日期和归档日期。

第十二条 重要节点超过规定期限而无有效审批手续的案件分别显示在审管办、主办人、相关业务庭长、主管院长及院长办公系统中,自动计入主办法官或执行员的质量效率评估体系。

第十三条 审管办对全院案件流程信息通过汇总、分析、反馈和通报等形式实行综合管理。

每月1日前,审管办将上月全院各业务庭案件审理的各项指标、重要流程信息等情况汇总分析报送院领导,同时抄送政治部、相关业务庭及执行局,并在内网上公布。

第十四条 审管办通报情况作为本院质量效率考评中流程管理目标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流程管理程序 案件分流

第十五条 立案庭负责本院一审民事案件、执行案件的审查立案。立案庭在决定立案后二日内办理立案手续并准确全面录入立案信息。第十六条 在立案人员确定案由、承办庭室后,由系统自动确定承办人。因特殊原因需要调整承办庭室的,由院长或相关主管院长批准,立案庭庭长设置承办庭室调整权限。

第十七条 刑庭负责刑事一审案件立案审查;行政庭负责行政一审的立案审查、非诉执行案件的审查;执行局负责对本院执行异议案件的立案审查。

第十八条 本院实行案件统一分流。

第十九条 案件分流原则为系统自动分流和业务庭长调整相结合。第二十条 系统在立案同时,对各类案件的排期期限予以设定。各类案件排期开庭的期限,民事一审案件在立案后的40日内;刑事一审案件在立案后的30日内;行政一审案件在立案后的50日内;再审案件参照以上规定排期。

第二十一条 立案审查人员将立案信息及时发送到相关业务庭长系统及庭室内勤,内勤在二日内到立案大厅接收卷宗。第二十二条 由业务庭庭长确定合议庭组成人员。

第二十三条 案件主办人接受本庭庭长发送的信息后,将信息表中应由主办人填写的内容,填写到信息表中。送达及排庭

第二十四条 本院法律文书的送达由相关业务庭负责。

案件的开庭、听证等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具体时间由审判庭自行确定。第二十五条 主办人应在送达开庭通知后二日内将开庭时间录入系统并发送给负责本庭开庭的书记员,同时将合议庭组成人员;开庭、听证时间等填写到信息表中。

第二十六条 书记员分别固定配置于本院各业务庭,负责庭审记录、庭前准备及其他辅助性工作。

第二十七条 书记员在接到开庭通知后,应当与审判人员沟通,认真阅读案件的起诉书(起诉状)、证据目录、证人名单等诉讼材料,作好开庭记录的准备工作。

第二十八条 书记员应当在庭审结束后及时将经自己签名、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签名或盖章的法庭笔录送交审判长或独任审判员。书记员需将开庭记录录入审判管理系统。审限管理

第二十九条 各类案件自立案庭录入系统时间为立案时间,从次日开始计算审限。

审管办对本院受理的各类案件在审限上进行全程跟踪和管理。

第三十条 各类案件延长审理期限的报批手续,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案件审理期限制度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至第十四条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 各业务庭(局)遇有延审、中止及不计入审理执行期限的,应由主办人持有效审批手续或相关法律文书,到审管办办理。不符合审批规定的,不予办理。

第三十二条 已被红色警告超审限案件,办理相关延期手续只能自办理之日起扣除超审限天数,仍为超审限案件。

第三十三条 中止、扣除审限事由消除后,相关业务庭应在二日内书面通知审管办恢复计算审限。

第三十四条 合议庭合议时间由主办人录入审判管理系统。

第三十五条 凡重大、疑难,党委、人大要结果等客观原因不能在审限内结案的,由主管院长根据系统授权,对超审限信息进行标注,注明原因后在统计中不以超审限统计,(或由庭内勤持主管院长审批手续到审管办办理。)结 案

第三十六条 主办人将结案方式、结案日期等输入信息,在输入信息后二日内向审管办提交法律文书正本,经流程管理人员审查确认,同意报结的,结案日期为主办人输入信息的日期;存在问题,不同意报结的,由管理人员向主办人说明原因,主办人及时完善后,重新报结。

第三十七条 为防止案件久拖不决,审管办和各审判(执行)业务部门都应该将案件的审理、执行期限,作为审判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对案件审理期间的管理和检查。第四章 归档及上诉卷宗移送

第三十八条 案件报结后,主办人从系统中生成案件流程管理信息表并附卷。

第三十九条 主办人应在报结后一个月内装订卷宗并归档。档案室签收卷宗后,由档案管理人员在系统中点击确认归档。以上规定期限均在系统中进行设置,并进行提示、预警和警示。以上被系统红色警示的案件,均自动计入本人的质量效率考核指标体系。第四十条 上诉案件由各庭案件承办人在报结后五日内整理卷宗,交负责上诉案件移送的立案庭负责人员签收后,在管理系统中点击上诉移送。第五章 流程管理的机构人员和职责

第四十一条 审管办作为全院案件流程管理的专门机构,负有以下工作职责:

(一)通过对全院案件流程信息的动态跟踪、汇总、分析、反馈,定期向院领导、审判庭和各职能部门提供案件流程信息等方式负责案件流程信息相关工作;

(二)通过采取监控、通报等方式负责对全院案件流程的管理。第四十二条 各业务庭作为全院案件流程管理的执行机构,负有以下工作职责:

(一)根据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数据信息及审管办提供的信息反馈,负责对本部门案件审理和执行工作的常规化、科学化管理;

(二)将本庭办理案件过程中应由人工填写的重要流程环节等相关信息及时、准确地输入计算机网络;

(三)协助审管办做好案件流程管理的其他相关工作。

第四十三条 办公室作为全院案件流程管理的保障部门,负有以下工作职责:

(一)负责全院案件流程管理工作顺利开展所必须的物质保障;

(二)负责全院案件流程管理运行中的技术保障及其他技术性服务工作。第四十四条 计算机管理系统对案件流程实行系统分层管理。院长、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长、合议庭成员、独任审判员、书记员按照各自在案件审判和管理中的职责及权限进入各自的系统开展工作或实施管理。

第四十五条 分管副院长行使下列流程管理职责:

(一)根据所分管部门案件流程信息对部门相关审判工作进行管理;

(二)负责所主管庭室延期审理的审批;

(三)负责对所主管庭室案件承办人变更的审批;

(四)负责批准因政策变化、案情特别重大或维护稳定需要等重要原因导致案件不能在法定期限内审结案件的标注。

第四十六条 业务庭庭长(副庭长)行使下列流程管理职责:

(一)根据全庭案件流程综合信息负责对本部门审判工作进行综合管理;

(二)负责对本庭案件延期审理申请的审核;

根据本庭工作实际和需要,庭长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授权或者指定书记员负责承办流程管理的某些具体事项。

第四十七条 审判长对本合议庭承办案件的审理、执行流程进行适时监控管理。

第四十八条 案件承办人应当作好下列流程管理工作:

(一)负责案件审理、执行过程中的合议庭组成人员、开庭(听证)时间、案件评议、审委会汇报、案件宣判等不能自动生成的审判、执行信息的同步录入。

(二)负责将所承办的案件中应当由书记员办理的程序性工作及时点击确认并发送给书记员;

(三)通过对分配给书记员承办的工作以及自己承担的案件审理、执行工作流程时限的全面监控,对由自己承办的案件的审判、执行流程进行管理并负责。

第四十九条 书记员应当作好下列流程管理工作:

(一)按照合议庭的指令,负责案件的审理、调查、财产保全及执行工作中涉及流程时限规定且不能自动生成的审判、执行辅助性工作信息的同步录入;

(二)负责卷宗的归档及相关流程信息的录入。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条 本办法由本院审判委员会负责解释。

篇3:审判流程管理实施办法

有人形象地将“企业”比喻为一辆“汽车”, 将“企业战略”比喻为车辆的“方向盘”, 将“全面预算管理”比喻为“油门”, 将“内部控制制度”比喻为“刹车板”, 只有将三者有机结合, 才能保障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实现企业战略, 大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无可厚非, 但缺乏有效的事前规划及制度约束, 只会使全面预算管理如一纸空谈, 缺乏执行力。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是“油门”与“刹车板”的有效统一, 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保证。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预算的目的与意义;预算的工作组织;预算内容及编制依据;预算编制方法和程序;预算报告;预算执行与监督;预算考核与奖惩等。

二、科学设置全面预算组织框架, 成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控制系统, 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机构才能在企业内部得以顺利实施。预算组织机构一般分为预算管理委员会和预算管理工作机构。预算管理委员会由企业负责人担任领导, 其他成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各部门负责人:财务、人力资源、战略发展、采购、生产、销售、投资、技术管理、综合业务等。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履行以下主要职责:制度预算编制与管理的政策、措施、办法和要求;制定预算目标和目标分解方案;审议企业预算方案、预算调整方案和预算报告;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重大问题;根据预算执行结果提出考核和奖惩意见。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设预算管理工作机构, 由其履行日常管理职责。规模小或业务量少的企业, 也可以由财务部门负责。当然, 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是最为理想的。

三、保障企业战略实施, 确立预算编制程序

预算编制程序可分为自上而下式、自下而上式和上下结合式。在企业预算管理中, 预算编制一般应采取上下结合式较为合理。一方面, 通过上下结合达到预算理念的沟通, 解决上下级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另一方面, 通过上下结合避免单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种种不足。上下结合、横向协调的编制程序体现出集权与分权的统一, 既能保证最高决策层战略思想的贯彻和预算目标的执行, 也能充分发挥各层级的主观能动性。其具体顺序如下: (1) 由集团公司提出预算思想与目标; (2) 下发预算目标并由各子公司、二级单位结合自身情况编制预算草案; (3) 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进行初步协调和汇总; (4) 预算管理委员会召集各子公司、二级单位负责人等进行协调各级预算, 最终审批通过; (5) 对通过的预算方案以内部法案的形式下达各子公司、二级单位执行。

四、着眼全面预算特点, 加强全面预算有效执行

全面预算具有综合性、战略性、目标性、指定性等显著特征, 但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在于“全面”二字, 它关键具有全员、全额、全程的特点。

全面预算的执行首先要全员发动, 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预算目标”的层层分解, 人人肩上有责任, 让每一个参与者会算账。二是指企业资源在各部门之间一个合理、科学的配置过程。通过企业各只能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对预算过程的参与, 把各部门的作业计划和公司资源通过透明的程序进行配比, 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其次要求执行中确保预算金额的总体性。全面预算并非简单的财务、会计或某个特定职能部门的管理, 它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 融经营 (业务) 预算、资本预算、薪酬预算、财务预算等为一体的系统化管理系统。其三是预算执行的全程化, 即预算执行不是独立存在的, 它是整个预算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执行是预算指标的贯彻实施;预算的考核与评价是预算执行的结果;预算的监控、分析和调整对预算执行有推动和改进作用。结合预算目标、预算监控、分析及考核, 通过预算执行, 有效地激励经营活动按照预算的计划顺利进行。

五、完善预算沟通反馈渠道, 加强预算监督

沟通、反馈在全面预算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全面预算管理中发现的偏差, 预算管理部门应及时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反馈, 对预算偏差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必要时协助其对预算进行修订、补充, 使其更加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预算的调整必须由制度来保证, 对调整范围、调整程序、调整权限进行严格规范。

预算的执行和监督是紧密联系的, 有力的监督是有效执行的重要保证。加强内审机构的权威和职能, 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与监督不仅仅是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结果进行审计与监督, 更重要的还要对预算制度和预算贯彻执行情况的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 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使经营管理处处有章可循, 事事受程序制度约束。

六、完善预算考核机制, 突出预算激励作用

预算考核是通过各级预算 (可细化到每位员工) 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 被称为全面预算管理的“生命线”。通过考核, 奖功惩过,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 是实现预算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必要措施。

首先, 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考核指标应结合行业标准值与本行业特点设立, 应避免单纯使用财务指标带来的局限性, 可采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方式, 并赋予各指标相应权数, 根据各项预算单位具体情况, 得出考核分数。考核制度必须体现客观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以保障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作用。其次, 建立预算执行结果的奖惩制度。根据考核情况对相应的预算单位实施相应的奖惩, 具体体现到每位员工的奖惩上。可以将预算考核结果与单位员工的月绩效奖、年终奖或晋升挂钩, 从而引起各预算单位和员工对预算执行的重视, 尤其要使每位员工认识到预算的实现与他们的工作是密切联系的, 并促使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七、建立健全预算分析报告制度, 提升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全面预算是永不停歇、不断完善的过程, 预算分析有利于发现问题, 找到差距, 并能及时采取措施改进工作。企业全面预算一般按年度编制, 与会计年度保持一致, 并且应细化到半年度、季度、月度, 以便于实时监控、分析。各预算单位应按月、季度、半年及年度编制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提交预算管理执行机构, 由预算管理执行机构并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预算单位的基本情况;本期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本期预算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期预算目标及措施;重大事项的说明;面临的风险及管控措施;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等。建立健全预算分析报告制度, 能够总结经验, 防控风险, 把握预算方向, 有利于提升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通过对业务、资金、信息、人员的整合,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作业高度协同、战略有效贯彻、经营持续改善, 价值稳步增加的目标。预算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通过搭建预算管理框架、优化工作流程, 创造管理效益, 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终极目标。

摘要:全面预算管理通过分散权责, 集中监督促进企业现有资源有效配置, 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不少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 其本质是企业对困难考虑不足, 缺乏前瞻性, 未建立起以预算目标为中心的管理责任体系。为更好地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企业应从战略高度搭建起预算管理框架, 充分考虑预算管理的全过程。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优化

参考文献

[1]李明.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11.6.

[2]李红娟.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J].会计之友.2008 (15) .

[3]郝晓娜.我国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0 (18-03) .

篇4:“规范化流程管理”如何实施?

中国企业有中国式的管理,这种包含人情、关系、利益等元素的中国特色式企业管理法则,在企业成长之初有效的将企业为数不多的员工凝聚在一起,为企业前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矗。

可是,当企业逐渐壮大,有了较好的行业声誉和盈利能力之后,问题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企业最高领导层的经营战略到了基层就走形,执行力在不断降低:员工之间再也不是创业之初那种亲密无间的关系,取而代之的确是唯利是图和勾心斗角:员工也失去了创业之初的勤劳和敬业,惰性取代刻苦危害企业的发展等等。

当然,无论是产品、制度、市场需求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可以有效进行解决的。但是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在问题发生时本来可以及时予以解决的问题,却总是会耽误。究其根源,其中一个比较明显的因素就是在问题的交接过程中流程不清,责任不明。

鉴于这样的现状,为了以后企业工作的有效开展,不妨导八“规范化流程管理”。每项工作都有明确的一套流程工作需要协助完成者的申请——部门领导签批意见——公司总经理批示——转交相关部门经理签收——转交部门内部具体实施——工作完成情况反溃。

这样做的好处主要有几个方面:

工作完成的效率会更高,有效杜绝推诿扯皮;

工作的时效性会更强,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工作的责任明确性加强,有利于提升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和态度;

有效监控各项工作的进展,从而有利于整体工作的规划;

更明确公司各个部门和个人的绩效考核;

围绕这么一个流程管理,涉及的相关内容如下;

一、包含的内容

“规范化流程管理”涉及到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

1、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

就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与外界进行沟通联系和信息反馈的事务性工作。这项工作关系到公司业务部门、财务部门、企划部、办公室等相关部门。在操作中由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或者个人将工作的详细情况做出情况说明和申请,转交部门经理处(部门经理直接完成的到总经理处签批),再有部门经理找公司总经理签批,然后由该部门专人负责外部合作单位联系沟通,并将联系的情况及时反馈到部门经理处备案,作为部门经理与各个需要部门的反馈。

2、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

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规范化流程管理”,目的就是有效提升各个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提升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

由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或者个人将工作的详细情况做出情况说明和申请,转交部门经理处(部门经理直接完成的到总经理处签批),再有部门经理找公司总经理签批,然后由该部门专人负责与厂家联系,并将联系的情况及时反馈到部门经理处备案,作为部门经理与各个需要部门的反馈。

3、企业各个部门内部

通过实施各部门内部的“规范化流程管理”,目的是可以增加部门工作的透明度,也便于各个部门的内部考核可以更加明确化。

由负责该项工作的部门或者个人将工作的详细情况做出情况说明和申请,转交部门经理处(部门经理直接完成的到总经理处簦批),再有部门经理找公司总经理签批,然后由该部门专人负责外部联系,并将联系的情况及时反馈到部门经理处备案,作为部门经理与各个需要部门的反馈。

二、实施的原则

公司进行“规范化流程管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原则如下

1、部门领导负责制

无论哪项工作,都要经过相关部门的部门领导签字认可,部门经理对该项工作具有决定实施权。同时,该项工作的整体实施情况,也完全由该部门经理掌握,部门经理对该项工作负责。

2、实施个人的首问责任制

在工作开展的详细完成过程中,最后工作的实施者,对该项工作按照部门经理的统一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完成。并且,在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及时将工作的进展情况汇报到部门经理处,便于部门经理对工作进度的掌握。

同时,对于工作完成的质量好效果,工作实施者要负首要责任。出现相关的工作失误等造成的问题,工作完成者要付全部责任。

三、实施的方法

对于在“规范化流程管理”的实施方法,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进行

1、建立较为完善的部门规章制度

各个部门经理按照公司的统一要求和安排,建立完善的部门规章制度,作为公司对部门考核、以及部门内部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工作进行有效交接的一个制度性依据。

2、工作的审批和转交

在各项工作的正式实施过程中,每项工作的发起方必须要有完善的书面性申请材料,作为本项工作发起的一个重要依据。然后经部门经理签字,公司总经理签批意见,转交需要协助部门经理转入需要协助部门进行内部工作分派,工作完成情况反溃最终完成该项工作的所有流程。

3、相关部门工作的反馈机制

对于工作的完成情况,工作发起者在需要的工作完成时间内,到所需要协助工作完成部门具体实施个人处查询工作完成的最后情况。对于工作最终完成情况,工作发起者和具体工作实施者要将工作的完成最终情况及时和需要协助完成工作部门经理进行沟通,及时反馈工作的最终落实情况,以便于工作完成情况的追踪,和对工作完成个人的考核。

四、需要注意问题

在“规范化流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无工作签批单,协助方有权拒绝

实施“规范化流程管理”需要在工作在整体安排协调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规范化实施,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工作申请单和领导签批情况。要求协助部门没有见到领导签批单,有权拒绝配合实施。从而保障整体部门工作运转,杜绝以共谋私情况出现。

2、工作要求完成的时效性要根据整体工作进展情况定

在整体实施过程中,工作发起方对工作完成的时效性,要按照工作的性质和具体情况要求,杜绝出现认为因素造成的压缩时间内容。必要时候,合作部门双方可以进行有效协商,本着公司效率完成的第一原则实施。

3、深刻了解流程的目的

实施规范化流程管理的目的是有效落实工作涉及的相关人员的责任,提升工作的效劳。因而,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在一切有碍于工作执行的行为都是不可娶不允许出现的。比如工作交接过程中的不作为、比如流程上头与下头对接的不明确等。

4、不断完善工作过程中的流程再造

篇5:审判流程管理实施办法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发改委关于绍兴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审批操作流程实施办法的通知

文件编号:绍政办发(2011)121号 统一编号:ZJDC01-2011-0002 有效性:有效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市发改委制订的《绍兴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审批操作流程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绍兴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和审批操作流程实施办法

市发改委

第一条 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切实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促进政府投资项目顺利实施,按照《行政许可法》以及国家和省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行政效能建设的有关规定,根据《绍兴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稿)》,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应遵循近期与远期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原则,使管理工作依法合规、有序开展。项目审批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办结”的方式,优化办事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服务水平,确保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提速提效。

第三条 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和审批分项目储备、计划编制、项目审批、监督检查、竣工验收五个阶段。

第四条 项目储备阶段。为加快项目前期研究、生成和谋划工作,增强发展后劲,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业主单位应根据相关规划,落实专人和专项经费,组织开展课题研究、规划及项目建议书编制等前期工作后,向发改部门申报,经发改部门组织咨询论证,报市政府同意后,列入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并实施动态管理。在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编制前均可申报。

第五条 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编制阶段。列入政府投资计划的项目,应当从政府投资项目储备库中选取。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编报程序:

(一)项目业主单位在每年9月底之前向发改部门提出下一项目投资计划,并向财政部门提出下一资金计划;

(二)发改部门会同国土、财政等部门进行综合平衡;

(三)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同意后由市政府发文;

(四)根据批准的政府投资项目计划,项目业主单位向发改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并办理相关报批手续。

未列入投资计划,但当年确需建设的项目,其申报程序为:

(一)项目业主单位向发改部门提出项目申请,同时上报项目建议书等相关文件;

(二)发改部门进行审核,并对项目建议书进行评估;

(三)财政部门根据发改部门意见,审核提出资金筹措方案,并落实财政出资资金;

(四)发改部门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同意后,项目业主单位提出立项申请。

第六条 项目审批阶段。此阶段应按《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要求,对政府投资项目中的有关许可事项依法予以受理、审查和决定,其中的审批时间(不包括听证、招标、拍卖、评估、鉴定、公示、公告等所需时间)应在法定时限内予以缩短。

(一)项目建议书审批阶段。发改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后受理,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建议书审批;

(二)建设项目相关必备前置审批阶段。规划、国土、环保、水利、财政等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后,同时开展项目选址意见书、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建设资金来源等相关审批工作(其中涉河、涉堤项目尚须进行占用水域影响评价)。规划、国土、环保、水利、财政等部门分别在8个、7个、10个、7个、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阶段。发改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对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后受理,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四)初步设计总图审查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联合审批阶段。规划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对相关资料进行初审后同时受理初步设计总图审查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初步设计总图审查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

(五)初步设计审查阶段。发改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对相关资料进行初审后受理。初步设计符合审批条件的,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批复;

(六)建设项目国有土地使用权审核阶段。国土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对相关资料进行初审后受理,在8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复;

(七)土地登记发证阶段。国土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对相关资料进行初审后受理,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证工作;

(八)施工图审查阶段。建管部门(市政项目牵头部门为市建设局,水利项目牵头部门为市水利局,交通项目牵头部门为市交通运输局)根据申请人申请,对建设工程施工图及相关资料进行初审后受理,在10个工作日内组织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或完成施工图审查批准书;

(九)建设工程规划许可阶段。规划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对相关资料进行初审后,在2个工作日内出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十)建设工程报建备案阶段。建管等有关部门根据申请人申请,对相关资料进行初审后受理,即时即办;

(十一)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招投标管理部门对项目业主单位相关资料初审后,组织工程招投标,具体按有关规定执行;

(十二)工程施工许可阶段。建管部门(市政项目责任部门为市建设局,水利项目责任部门为市水利局,交通项目责任部门为市交通运输局)根据申请人申请,对相关资料进行初审后受理,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

第七条 监督检查阶段。在政府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改、审计等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稽察、审计。对发现的问题应当限期纠正;情节严重或纠正不力的,根据情况对项目业主单位予以责令整改、建议暂停拨款等处理。

第八条 竣工验收阶段:

(一)专项验收。政府投资项目涉及土地复核、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消防、人民防空、安全生产、施工质量、建设档案等专项验收的,项目业主单位应及时提出申请,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组织专项验收;

(二)综合验收。对具备综合竣工验收条件的政府投资项目,项目业主单位应在三个月内提出申请,由发改部门(或由其委托的主管部门)组织综合竣工验收。

第九条 为提高审批效率,应采取合并审批环节、优化审批流程、推行联合审批等措施,确保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审批事项:

(一)合并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下的政府投资项目,仅编报和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采用购置形式的政府投资项目(包括建筑物及设备)仅编报和审批项目建议书;对装修和局部改造且总投资在500万元—2000万元的政府投资项目,仅编报和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

(二)合并审批规划设计方案和建设项目初步设计。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直接进入初步设计阶段,规划设计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并入初步设计文件。为了确保规划条件能正确实施,在初步设计编制阶段,规划部门要对初步设计中的总图进行预审,在规定时限内出具审查意见。

(三)法律、法规规定审批前后置关系的,在不影响审批部门履行职能的前提下,应按照从优原则,做到后置部门提前介入审批过程,先期进行预审查,待项目业主单位办理前置审批手续后即予审批。

1.在政府投资项目计划下达后,各相关审批部门应及时、主动与项目业主单位联系,提前告知审批程序和相关要求,方便项目业主提前开展工作;

2.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发改部门先予受理并进行预审查,待办理相关前置审批和获取初步意见书,且其他申报材料符合规定要求的,在规定时限内予以审批;

3.招投标管理部门应提前介入项目前期工作,特别是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应及时指导项目业主单位开展招投标事项,以加快工作进程。

(四)推行联合审批,切实消除审批事项之间互为前置条件的现象。联合审批一般采取联审会议形式,参加联审会议的部门,要作出明确的审查或审批意见;无故缺席联审会议或参加联审会议没有作出审查或审批意见的,均视为同意。联审会议纪要由牵头部门作出,纪要须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审查或审批意见。

1.项目建设条件联合审查。由发改部门召集项目前期相关审批部门进行联合审查,并作出联审会议纪要,以便项目业主单位开展项目前期工作;

2.初步设计联合审查。由发改部门召集有关部门进行联审,并印发会议纪要。参加联审会议的部门,要书面出具明确、具体的审查和修改意见。凡是属于初步设计阶段审查的内容(初步设计文本),各参加联合审查的部门不得将修改意见带到后续审批阶段;

3.施工图联合审查。房建工程类项目由建管部门受理后,召集有关部门,对施工图集中进行确认,并印发会议纪要。会议纪要必须明确修改的内容和有关方的责任。业主单位和设计单位要按照会议纪要精神,及时修改完毕后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相关审批手续。市政、水利、交通等建设项目由行业主管部门按照上述要求执行。

(五)提高审批效率。

1.环保、规划、建管等有关部门在依法的前提下,要积极探索改进审批方式、提高审批效率的新途径、新方法,推行网上审批,使政府投资项目审批既合法合规,又高效便民;

2.审批职能部门受理审批事项时,对申请材料存在的错误,应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对材料不齐全或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一次性即时告知申请人需补正的全部内容;

3.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公示、论证、评估、签意见(包括利害关系人的意见)须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

第十条 项目业主单位要主动整理、搜集相关申报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及时申请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催促中介机构按时提供评估、检测等报告或其他文书,不得明示或暗示中介机构虚报、瞒报经济技术指标,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要积极创造开工条件,及时协商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加强工期、造价、质量安全控制和合同管理。

第十一条 中介机构要遵守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开展中介服务活动,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义务,业主单位应当督促其及时全面履行合同义务。中介机构违反合同约定的,应当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十二条 严格责任追究。在行政审批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监察部门根据情节轻重对有关责任人员分别给予口头效能告诫、书面效能告诫、停职检查、调离工作岗位等处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已经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继续进行审批的;

(二)没有法律依据,擅自增加审批条件或环节的;

(三)符合条件但不实行合并审批或联合审批的;

(四)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审批事项,拒绝办理或者超时限办理的;

(五)无故缺席联审会议或在联审会议上不发表明确的意见,但在后续审批中不按联审会议纪要办理审批事项的。

第十三条 属上报国家和省审批的政府投资项目,按上级规定的要求执行。

篇6:审判流程管理体系建设调研

一、审判流程管理理论

(一)审判流程管理的概念。《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规定:建立科学的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制度,由专门机构根据各类案件在审判过程中的不同环节,对立案、送达、开庭、结案等不同审理阶段进行跟踪管理,保证案件审理工作的公正、高效。《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规定:改革和完善司法审判管理和司法政务管理的内容之一是健全和完善科学的审判流程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同一级别的法院实行统一的审判流程管理模式。在考虑案件类型难易程度等因素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随机分案制度。审判流程管理是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法院内部由专门机构或人员根据案件性质,结合各部门的职能分工,对在审判过程中立案、分案、送达、开庭、结案、归档等不同阶段的案件审理程序性事务进行协调、组织、协调、控制、监督,促进司法公正、高效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总称。审判流程管理的以程序维持、程序公开、司法效率、程序参与、诉讼效益、司法控权以及理性、文明、自律等为重要内容,宏观上涉及到审判方式、诉讼模式、机构设臵等方面,厘清立案、审判、监督、执行权力的分立,以及程序性事务的运作与管理、流程管理权与实体裁判权的分离与衔接,具体事务上包括立案审批、案号管理、送达、调查取证、庭前准备、证据交换、庭审、合议案件、结案、归档及审限控制等各方面具体工作制度。

(二)审判流程管理的基本理念。程序价值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司法现代化观念的逐步树立,为审判流程管理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诉讼程序正义的目标在于最终以最完美的状态实现司法公正、高效1。审判流程管理的基本理念应当是秩序、公开、效率。首先应当以秩序为理念,以实现诉讼程序良性运行,保证诉讼活动按照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裁判结果,从而使诉讼保持有条不紊;同时还应当保持这种有条不紊的状态得以安定和统一,进而保证当事人诉讼利益的安全,使之增强参与诉讼活动的可预测性和安全感。“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审判流程管理应当最大限度促进司法公开,使诉讼各方和社会公众看得见审判活动的每个阶段和步骤,各个阶段和程序严格按照规则分开进行,将立案、分案情况公开,法官与当事人的接触公开,审判和宣判活动对社会各界公开,告知当事人诉讼活动进展情况,征得当事人同意,司法文书及时公布于众。以程序的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尽量减少法官与当事人的私下交易。公正、正当的审判流程能让公众更容易理解法院的的司法裁判结果,并更大程度个别当事人吸收对司法工作不满。效率,提高效率是程序正义的必然要求。王胜俊院长在2010年的全国大法官主题研讨班强调要创新和加强审判效率管理,促进司法高效。全国统一适用的审判质效评估体系中,效率指标占总比重30%,科学的审判流程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应以司法效率作为基本理念。诉讼程序操作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很大程度就是为了优化司法资源配臵,提高司法效率。

胡肖华,谢忠华:《诉讼程序中的正义维度思考》,《南华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第53-57页。

(三)审判流程管理的功能定位。审判流程管理作为法院管理的枢纽和工具,是人民法院规范诉讼活动,约束诉讼主体,提高审判效率的重要手段,准确、全面界定审判流程管理的功能,才能设计出符合形势需要的审判流程管理工作机制,科学建设审判流程管理体系。

一是组织功能。诉讼程序具有程序的法定性、产品的非同一性、公正评价的主观性。为了实现各项诉讼活动高效、有序开展,必须对复杂的审判程序活动进行有效组织,这是审判流程管理的首要功能。审判程序活动的组织,包括宏观上不同审判环节的组织、微观上具体审判程序活动的组织两个层面。前者主要是审判方式、诉讼模式、机构设臵等方面的制度设计,程序性事务的运与管理、流程管理权与实体裁判权的分离与衔接的协调,后者是包括立案审批、案号管理、送达、诉前调解、调查取证、保全、委托鉴定、评估拍卖、庭前准备、证据交换、庭审、合议案件、审委会研究、结案、归档、案件执行及审限控制等各方面具体活动,且为下一个审判环节打下坚实基础。可见,审判程序活动的组织,既要有专门审判管理部门负责牵头协调,也离不开人事部门、后勤部门的全力配合,更需要审判业务庭和办案人员的积极参与。

二是控制功能。加强审判流程管理,目的在于推动审判程序高效、有序开展,如果不能对诉讼程序进行控制,审判流程管理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审判流程管理的控制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时间的控制,提高办案效率,即通过先进的科技化手段,实现对案件各个节点的跟踪,使具体办理人员产生时间上的紧迫感,同时,通过对将要超期限事务的督促,避免案件久拖未决;二是对事务的控制,提高审理程序的质量,即通过对审判流程各项事务的列明,使办理人员明确审判程序应办事务及其先后顺序、具体操作方式,并通过对是否办理、办理结果好坏的跟踪,促使各项事务按照规定办理。

三是监督功能。加强审判流程管理必然要加强对审判程序运行的监督,一是事前监督,对案件处理程序如何适用进行事前监督,包括案件审批、案号管理、简易程序适用、诉讼保全、延长审限等方面内容,应通过院、庭领导把关,决定是否适用及如何适用。二是事中监督,通过流程管理软件,对案件受理各个环节进行跟踪。三是事后监督,通过案件质量评查、纪检监察等方式对审理程序进行检查、监督。

(四)科学建设审判流程管理体系的设想

审判管理尽管因传统文化、历史背景、法治环境、司法信仰、法院体制、审判方式等因素影响而千差万别,但科学建设审判流程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是可以把握的,即:

第一,要保障审判流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没有公开则无所谓正义,审判程序的公开和透明是公正程序的重要内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是实体法的要求,也是程序价值要求。审判流程管理使诉讼主体和社会公众看得见审判的每个阶段和步骤,各个阶段和程序严格按照规则分开进行,案件依法受理后,将双方的诉讼请求、答辩意见、证据公开,将争议焦点公开、法官与当事人的接触公开、审判和宣判公开,避免暗箱操作,尽量减少法官与当事人的私下交易,保障了程序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同时,通过公正、正当的审判流程及其管理得出的判决结果容易被当事人和民众所接受,具有更广泛的认同度。

第二,要保障审判程序的安定性和及时性程序本身具有有序性、不可逆转性、时限性、终结性、稳定性和确定性,它使得程序主体对自己权利实现的方式及结果具有相当预测。正当的程序是由一系列有机联系的行为和阶段构成的,因此正当程序强调程序的完整性和有序性。如果程序总是因同一事项而被反复启动,则会造成程序的不稳定。审判流程管理对程序的各阶段操作规程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诉讼主体一旦履行了诉讼行为,就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法官原有的部分程序性权力和准备工作从审判中剥离出来,使审判案件的法官对案件的进程失去决定权、控制权,而只能在预设的轨道上被动运行。另外,程序设计也要求具有及时性和便利性。公正的程序应当避免繁琐和形式主义。审判流程管理中各阶段都有明确的期限,在程序确定的时限内完成,避免拖延。拖延会导致那些受程序影响的人受到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拖累,而过于急速又会使程序丧失理性,故恰当和及时是正当程序的内在要求。

第三,保障法官中立以及诉讼主体对程序的参与中立性这是现代程序的基本原则,也是程序内在价值的基本要求。司法中立要求:其一,法官同争议的事实和利益没有联系,因为任何人不能作为有关自己案件的法官,对案件应保持超然和中立的态度。其二,在程序上给予双方当事人公平的对待。其三,法官在审判过程中保持消极性。

二、桂林市法院审判流程工作开展情况

桂林市两级法院审判流程管理信息化起步较晚,目前处于传统管理方式仍在使用以管理软件为依托进行流程监控的方式正在推进当中。

制度

传统审判流程管理以立案庭对流程进行监控为主,案件受理后,由立案庭工作人员进行排号、登记、分案,并随案附送《流程管理信息表》。审判人员、书记员对案件流程负直接责任,对照《信息表》,将送达、调查取证、保全、委托鉴定、评估拍卖、庭前准备、证据交换、庭审、合议案件、审委会研究、结案、归档、案件中止、执行等情况填写完整;庭领导对案件流程进行直接监督,组织、督促案件审理流程的正常运行;院领导进行宏观控制,重点对案件分送、流程公开、案件审限、审理进度进行管理。传统方式操作比较简便,容易被办案人员接受,但局限性也很明显,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类似行政管理模式,具有极强的行政化和集权化特征不符合审判的基本原则和客观规律,审判程序设臵存在缺陷,司法主体程序观念缺位,其表现如分案的人为操作空间较大、案件流程运行的行政性指导较多等等。究其原因,其一是我国受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和大陆法系国家法律制度的影响,诉讼模式的超职权主义色彩较浓,在人治的背景之下没有审判流程管理制度发挥作用的空间较小。其二是法官在整个诉讼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或者说以法官为中心,强调追求客观真实,诉讼参与各方的作用弱化。第二,程序保障作用难以发挥,程序正义未能充分体现。传统的审判管理模式忽视程序对审判的保障作用,缺少对诉讼程序实行一体化管理的专门机构,阻碍了制约与监督,无法体现程序公开。具体表现在案件陪审率低,二审案件开庭较少,案件审理进度及裁判过程很少为外界了解,公开开庭很少落实到对一般社会公众开放的程度。其原因是在严格遵照实体法审理案件的同时,对程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严格按照程序办案的问题较为突出。

第三,诉讼经济与效率原则难以体现。传统审判流程管理缺乏效率的保障机制,法院各庭各自为政,从程序到实体一揽子做到底,权责不明、重复劳动、监督不力、缺乏有效考核机制。司法资源费严重,不能实现审判力量与资源合理有效的配臵,案件不能及时审理,超审限问题突出,严重损害当事人权益,影响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

目前正在推进的审判流程管理以专门的审判管理机构为依托,整合、清理各项审判管理制度,利用审判管理软件进行有效监控,以两级法院数据的如实填报和定期分析为手段,通过对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层层分解责任并与绩效考核、评先评优挂钩,初步实现了对审判流程的有效管理。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分解责任,并定期通报情况。充分利用审判质量效率指标体系,对指标数据的管理责任分解到分管院领导、各审判庭领导,实行数据排名,并按季度通报、按季度召开分析会,半年召开审判形势分析会。

二是健全制度,实现审判流程管有章可循。以“审判管理年”为 三是建立专门机构,有效协调各项事务。成立审判管理机构,整合立案庭、司法行政科、办公室等各个部门审判流程管理的职能,明确管理部门和审判业务庭的权利、义务、方式及目标,由不同部门和不同人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统一管理。

四是重视管理软件应用,逐步实现流程管理信息化。大力推进审判管理软件的建设和使用,已做到两级法院对该软件在案件立案、分案、审理、结案、归档等五个关键节点有效监控的应用。下一步工作从报送数据必须在管理软件是体现入手,实现对全部案件的监控,并进一步实现网上审签、网上办案。

五是找准不足,推进审理流程科学运行。针对本院情况突出的二审开庭、当庭裁判、再审听证、均衡结案等问题,多次召开相关审判庭协调会,及时分析问题原因,共同克服相关困难,提高认识、统一作法,初步有效地弥补短板,推进案件审理活动朝着公开、有序的方向发展。

六是加强调研,总结经验、教训,推进审判流程管理理论建设。由立案庭对结案均衡度展开调研,探索推进该项工作的新方法、新举措;积极鼓励、支持基层法院对审判管理的调研,2011年资源县法院的审判管理方面调研报告获自治区高院调研优秀奖,灌阳县法院相关调研获本市法院优秀奖。

桂林市法院审判流程管理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审判效果指标在全区排名靠后。审判效果指标与审判程序的公开透明有很大联系,我市法院今后还需进一步抓好在一审案件陪审,二审案件开庭和再审案件听证等审理程序方面工作。二是审判管理软件应用力度有待加强。目前虽然已初步运用软件,但离全部案件实现网上办案的目标仍很远,进一步推进软件应用存在不少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认识不足,部分办案人员对运用管理软件进行直观的监控存在不适应、难以接受的心理;两级法院队伍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少数年纪大的审判人员对运用管理软件办案有畏难情绪,个别人员甚至于不懂用电脑。二是技术支持不够,两级法院共十八家单位,一千多人,只有一名人员兼作技术指导和日常维护,且管理软件与审判工作的对接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之处。

三、关于审判流程管理队伍建设

1、人员情况。中院的专职人员包括审管办人员、办公室档案员、研究室统计人员、立案庭内勤、司法行政科技术人员,各审判业务庭内勤也承担着审判流程管理部分职能。基层法院一般由审管办负责人或专职人员负责组织和协调,由立案庭的司法统计员负责具体的审判流程管理工作。

2、人员能力要求。合适的审判流程管理人员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全局意识和协调能力,能在全局的角度协调、处理好审判流程管理的各方面关系;再者应既有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又有一定的审判经验,还要有一定的统计知识基础。

3、队伍建设建议。中院层面应当强化各审判业务庭内勤审判流程管理管理职能,由庭内勤担负案件登记、统一开庭排期、数据收集、数据报送等职能。基层法院层面一是司法统计员应当同时纳入审管办范围,由审管办对数据填报、分案、结案进行统一管理;二是大的基层法院应当强化各审判业务庭的内勤的审判流程管理职能,负责各庭的案件登记、排期开庭、送达、委托鉴定、结案等工作,夯实流程管理的基础;三是及早解决审管办的编制问题,审管办主任一般应是审委会委员或是专委,并优先解决审管办工作人员的待遇,打造稳定的高素质审管办队伍,才能进行有力、高效的审判流程管理队伍。

四、审判流程管理相关工作情况

我市法院目前在“网上办案”方面处于起步阶段,暂无内容介绍。

上一篇:小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下一篇:短的法制教育内容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