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阅读实践 培养阅读型人才

2024-04-27

加强阅读实践 培养阅读型人才(通用9篇)

篇1:加强阅读实践 培养阅读型人才

加强阅读实践 培养阅读型人才

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乳源中学 江晖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这是非常有针对性的,正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课外阅读往往为学校、教师、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弱化、忽视。其结果是导致了学生学习语文两大硬伤:对语文课程产生厌烦情绪,写作材料贫乏、语言表达苦涩。

“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现在有一种现象,在‘应试教育’影响下,家长和学校都把学生束缚在教材中,不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孰不知,这就切断了学生了解生活和社会的一条重要通道,也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国正先生的这段话十分清楚地阐明了轻视课外阅读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张志公先生也指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富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产生这种结果正是弱化课外阅读所付出的最惨重的代价。

为此,笔者认为,要治愈语文的这一致命伤,唯一的药方就是走进课外阅读。笔者在开展学生课外阅读的活动时,坚持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兴趣化的读书选择为前提。在实践中重点从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抓好学生课外阅读实践,力争改变课外阅读被弱化的现象,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爱因斯坦也说过:“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当作礼物来接受。”教师要“善于准确把握儿童的阅读期待,激活他们的已有经验,及时满足他们的表现冲动,因势利导,让他们尽情地将自己的阅读感受表露、沟通、碰撞,从而体验到语言的张力、阅读的幸福和成功的喜悦。”这精辟的论述无不说明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心理学也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先决条件,是一种愉快的情绪体验。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强烈而稳定的兴趣,他就会自觉地去克服重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为此,当学生对某一事物有兴趣时就会持续、专心致志地钻研它、认识它,这样一来学习效果就提高了。

俗话说得好:“水不激不活,人不激不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作用的认识,激发其对课外阅读的渴望。要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相辅相成的,课外阅读不仅不影响学生的语文及其它学科的学习,还可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培养兴趣,活跃思维,陶冶性情,发展智力。充分利用课外阅读资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丰富各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他们未来生活中受益无穷的文化积淀。其次,要注重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以身作则,在情感上感染学生,使学生感到读书不是繁重的学习任务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另外,在阅读的层次上应遵遁先易后难,先短后长的原则,不要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惧情绪。让他们尝到阅读的甜头后,再逐渐提出更高的阅读要求,同时还可以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形成负面引导,会让学生养成功利性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的良好的氛围。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突然宣布让学生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并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并要求学生想想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又评点他人的摘抄,取到动口、动手,又动脑的效果。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这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呢?笔者认为著名学者胡适的论述对于良好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借鉴作用。他说,读书要有效果就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眼到:“眼到是要个个字认得,不可随便放过,”“眼到对于读书的关系很大,一时眼不到,贻害很大,并且眼到能养成好习惯,养成不苟且的人格。”

口到:口到就是要句句念出,好的作品要背出。他说:“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念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

心到:心到就是要弄清每章每句每字意义如何,何以如是。用心不是叫人枯坐冥想,而是要靠工具书及思想方法的帮助来思考。

手到:读书“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自己必须做一番手脚,或做提要,或做说明,或做讨论,自己重新组织过,申叙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了,――那种知识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我们可以说,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做到胡适先生所说的“四到”,那么课外阅读的效果就显而易见的了。效果有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信心就有了,越有兴趣和信心,那么阅读的效果也就越好,如此一来便形成了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这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体验到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控制和调节学生主体的注意力和信息加工过程,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第一,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重视以点辐射,把联系课文的课外拓展阅读作为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情感深化点和技能巩固扩展点。”然而,课外阅读的指导关键在于课内学习所得的方法的正确的迁移。课外阅读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各种阅读方法诸如精读、泛读、速读、浏览等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以运用。另外将课内阅读的内容向课外阅读进行延 3 伸。一方面会使学生在阅读的量上有一个大的突破,另一方面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内阅读学习的理解深度和广度。

第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好读书笔记。心记不如笔记,阅读时可以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将读过的名言妙语和自己的感悟摘抄在笔记本上,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印象,也有利于反思回顾。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把自己的点滴之思写下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顿悟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外阅读笔记还可以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材料与借鉴。

第三,采用反思、探究性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宽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在实践中,让学生在认真阅读作品,收集有关的资料,并在整理、归纳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阅读心得体会,实现对文本的思考、探究。这样的课外阅读,不仅提高了阅读行为的层次,扩大了课外阅读的范围,同时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五、给学生推荐适宜的阅读书籍

初中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识别能力较差,他们喜欢追求新奇,崇尚时髦,其选择书刊的主要依据是是否有兴趣,是不是流行的,他们的阅读往往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和趋时性。课外阅读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就会陷入误区,被社会上的一些低俗的、不健康的东西迷住眼睛,从而会背离“好读书,读好书”的课外阅读的宗旨。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来读,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需求,一方面鼓励学生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所推荐的文学名著,另一方面还应向他们推荐一些品位、格调俱高、文质兼美的时代作品,如科普科幻读物,政治、历史、文化等各类读物,让学生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积淀在课外阅读的促进下均进一步得到提高。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书籍少,客观上限制了学生的阅读。据调查,约有60%的学生是通过与同学、朋友互相交换个人存书进行课外阅读的,20%的学生是通过个人购买书籍进行的,但不论是何种形式,可供选择阅读书籍的数量少,已成为严重制约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客观原因。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来说,如果连学校都不能给他们提供起码的阅读条件,他们还能去哪儿寻觅呢?作为语 4 文教师,应尽可能的与学校联系,让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多给学生一些方便。也可在班内,发动集体的力量,建立一个班级图书角。以使学生有博览群书的条件。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我们虽然提倡自主、自觉的课外阅读,但也不是自由阅读,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课外阅读应该是有的放矢的阅读,体现在有计划、有目的、有效果的。为了防止学生放任自流,笔者认为,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一些语文活动课来提高阅读效果。

1、召开读书汇报会和读书经验交流会。让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自己近期的读物介绍给同学,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如果能详细地复述或背诵部分精彩的片断,那效果就更显著了。笔者认为,一学期召开二三次,每次发言人数应不少于五人。

2、举办读书笔记展览评比会。每隔两三周就举行一次全班或全年级读书笔记展览,请同学们认真观摩,以投票的形式评选出最佳读书笔记3-5篇,并且让获得荣誉者介绍经验,与较差的同学结对子,共同提高。

3、举行阅读、朗读、演讲比赛。这种活动,给学生指定同一课外篇目,让他们以各种形式进行阅读,比谁读得多、快、准,最后以答题的方式考查。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参与、竞争的意识,更有效地训练了阅读能力,同时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其谓“一石三鸟”。

“哪里有生活,那里就有语文”。课外阅读要从生活吸取营养、广辟蹊径,开拓天地。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时候,也要把阅读和写作等结合起来,让学生的语文能力有一个全面的发展。这些丰富多彩、意义非凡的课外阅读活动若能坚持下去,相信必定会有丰硕的收获的。

“日积月累,方能生悟”。让学生尽早、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鼓励和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是加强语文课外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读的书多了,就会掌握、发展、运用书面语言,就会积累丰富的语汇,就会为习作积累必要的语言材料,也就是说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学生习作时便有话可写,有感而发。习作就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的源泉就会源源不断。学生通过大量阅读、当语言积累达到一定的量时,就能文思如涌、妙笔生花。在不断地阅读指导与交流中,学生必定会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尝到阅读的甜头,进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学生一旦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好读书、5 读好书,那么无论在阅读能力上,语文素养上,还是学习潜能上,都会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惊喜,这样的话,语文的两大硬伤也就痊愈了。

参考文献目录: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②《教育过程》,③《江苏教育》,曹阳,④《小学语文教学通讯》⑤《语文学习》(沪)⑥《走向理想课堂——新课程基本理念与基本问题分析》社2005年10月。

⑦《教育心理学》⑧《小学教育科研论坛》

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方幼红,2007年,沈美琴,11月

2003年月

2003年6

12月 19977月,6月。[年11,傅国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邵瑞珍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年

篇2:加强阅读实践 培养阅读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正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标志。人才培养体制主要是指人才培养的体系、制度和机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并从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任务措施。其中,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是关键,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重要保证。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关键在于构建以能力建设为重的教育制度框架,建立与学历序列平行和沟通的能力序列。在制定各种人才和各种职业(岗位)的.能力标准和资格证书体系的基础上,将能力建设作为贯穿于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要求,构建初中后教育和培训,建立全国统一的与职业、工作岗位相对应的资格证书体系;完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术型教育与应用型教育并重和相互衔接、沟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在中小学实行小班制、走班制、跳级、允许选修高一学段课程的制度,高等学校进一步完善弹性学制、学分制、主辅修制、学习与工作交替制等管理制度。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多向沟通,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社会有效监督,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建立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选拔机制,克服社会用人单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

1.下列关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新的发展阶段教育改革深化的重要标志,人才培养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

B.人才培养的体系、制度和机制是人才培养体制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C.改革人才培养体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是关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核心,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是重要保证。

D.为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教育规划纲要》从多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任务措施。

2.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的关键是什么?(3分)

3.结合原文说说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意义。(3分)

【答案】

1.A

2.①构建以能力建设为重的教育制度框架,建立与学历序列平行和沟通的能力序列。②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一点2分,答对两点给3分)

篇3: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应用职业型人才

1 深化产学研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这样的一种感受,即一方面社会上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另一方面相当多的高职生却“有业难就”或“无业可就”。这种矛盾现象说明,我们的高职教育还没有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实际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有的高职学校近年来实施了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针对用人单位需求,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并在师资、技术、设备等方面全方位合作,通过在学校、企业两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使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企业的“订单”不仅仅是一张“用人”的预订单,还是贯穿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计划的设置、教学组织与实施全过程的,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案。

订单式培养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全过程都发挥了校企合作的作用,为培养出适应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物流应用-职业型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符合教育改革的方向,是一条新的培养人才的路子。

2 加强产学研合作,把实践性教学摆到突出地位

为了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职业型”人才。可以采用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实训周、顶岗实习、技能竞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

2.1 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行业专家为客座教授,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各位专家结合实际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对各专业的发展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改革、专业技能实训等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提出建议。

2.2 实训周

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在所有专业的第二至第五学期均设置一到两周的实训周。在实训周采取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模式,选择每个专业的一到几个具体技能项目,聘请企业的专家,在企业的实际岗位进行技能训练。在实训周里,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2.3 顶岗实习

针对某些行业人才流动性强,企业用人缺口大的特点,与企业就学生的顶岗实习事项进行联系。达成: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岗位及条件,而在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后,企业对在顶岗实习期间表现突出的学生优先录用的合作关系。通过顶岗实习,一方面真正落实了学生的毕业实习,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避免了教学和实习的断层,并因为是顶岗实习,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就业伊始即可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

2.4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效果,只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技能高超的学生。为此,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仅满足于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而是应该突出专业教师的操作技能培训,建设一支既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又有熟练的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一方面利用寒暑假时间先后派出专业教师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另一方面可邀请企业的专家赴学院与教师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座谈交流。

2.5 技能竞赛

开展技能月,针对专业关键岗位的技能项目开展专项实训,最后还可通过技能竞赛的形式进行考核。专业技能竞赛不但能检验学生的实训效果,还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掀起学技能、爱技能、比技能的学习高潮。

3 按照职业岗位开发课程,打造精品课,深化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建设。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专业人才素质的高低都直接依赖于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用人单位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职业型人才,应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3.1 按照职业岗位开发课程及教学

针对目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的专业课程表现出学科门类过多、独立和缺乏整合、学习方式单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重复等种种弊端。一方面要沿着所开设的专业的岗位工作流程整合核心课程,另一方面,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重基础、轻实践的职业教育模式,真正突出职业类院校所开设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特征,应开发专业主要技能项目、训练过程及测评标准。通过以上教学改革,可开发出适合市场营销专业岗位实际工作需要的课程,开发一整套指导专业能力体系教学的文件;淡化了市场营销学科结构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疏漏;强化学生对职业岗位技能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3.2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龙头。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一支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学科带头人、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促进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形成一套具有完善体系、先进内容、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将有效推动其它课程的建设和改革,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4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

高职商贸专业教改的关键环节是要突出实践教学,而突出实践教学,就要选择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有效实训手段。

以商贸类专业为例,由于商贸企业的场地限制及担心商业秘密泄漏等原因,决定了商贸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现在已经不能完全依赖校外的实训基地,可在校内建立真实的商业实体——商务实训超市。

为了有效的利用实训超市,充分发挥其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可以采取以下举措:第一,按照零售岗位将超市划分为六大实训专区,包括收银实训专区、理货实训专区、POP广告设计专区、堆头设计训练专区、仓储实训专区、商品陈列训练专区。第二,确定在超市的相应岗位专区设置知识栏,定期更新知识。第三,不定期针对商贸系的学生特别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岗位轮训,轮训期间,每天晚上专业教师轮流指导。第四,在每个技能月,均利用实训超市进行零售营销岗位的实践教学及零售技能竞赛。第五,选取非教学时间,如晚5:00-9:00聘用有志于提高零售技能的学生。第六利用各种时机结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在商贸类专业开展专业技能竞赛。

实训基地使得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够结合课堂进度,随时在实训基地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仿真或全真操作,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通过在超市中的实践教学,学生学习了现场辨别商品真伪、营业员礼仪、收银、商品陈列、包装、促销等知识与技能。

5 加强科研工作,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工作

篇4:加强阅读实践 培养阅读型人才

【摘要】高等院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措施,是培养适应21世纪大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发展趋向。本文结合安徽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园在教学条件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上给出了一些实际的做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进一步诠释了工程训练对强化和培养大学生大工程意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2jyxm15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1-0203-02

安徽农业大学工程训练基地“安徽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园”自2005年以来,按照“一流目标、一流设备、一流管理、一流质量”总要求,以“治学严谨、纪律严明、训练严格”为教学宗旨,使学生通过“工程训练”这一重要的实践性技术基础课程。经过八年来的努力,在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初步形成了注重综合与创新训练、实行以数控为代表的准工业化环境先进制造技术教学方法、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教学管理等特色,具体做法与成果如下:

一、结合工程训练新的发展形势

建设全新的现代制造工程训练基地“安徽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园”,营造全新的工程素质教学环境;加强学生工艺知识的学习,增强实践能力,提高工程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兼顾职业道德和素养的塑造。从2005年基地建设建成后,就全面开始教学环境的建设,学校和学院分批投入了400多万元,购置了数控加工中心2台、数控铣1台、数控车5台、数控火焰切割机1台、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等数控加工设备以及各种普通加工机床设备,具备了营造和模拟工业实际运行环境基础条件。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通过学校验收。

二、按照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标准的要求设计和选取教学质量体系的要素

由表及里、逐步深化地建立和构筑一个科学的、文件化的教学质量体系,把千头万绪的工作进行分类、明确职责,用文件的形式明确要求开展哪些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活动以及活动的目标及开展的程序,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管理在规范、优化、高效的状态下进行。

制订了车、铣、刨、铸、焊、钳工和数控加工等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也制作了各训练工种要求和评分标准展板,见下图1。

对工程训练改革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规则进行了改革,工程训练总成绩评定与单工种成绩、训练报告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而单工种成绩与纪律又紧密相关,在任一个工种迟到、早退、旷课等等都可能导致该工种成绩不及格,从而使总成绩不及格。

在加强传统实训科目教学的基础上,增设现代数控加工技术实习。通过示范、示教、设计、实训、实验和综合创新制作,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基础工程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等一系列的工程训练项目,实现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图1 手锤制作要求和评分标准展板

三、对教学内容进一步改革

在实训传统的车削、铣削、刨削、磨削、钳工、铸造、锻压、焊接等工种,完成实习训练件(手锤制作)的基础上、还增加了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训内容,把机、电、数控技术相结合,突出先进制造技术的训练和培训,新技术、新工艺的训练课时数已占整个工程训练20%以上。鼓励学生设计和制作一些创意实训作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自己亲手加工制作的零件爱不释手,纷纷留作纪念,深化了工程训练的内涵。

四、完善教材建设,加强现代多媒体教学建设

除学生实习使用的教材外,各实习工种和环节还印发和提供一定数量的扩充性资料,增大学生的知识面;已建成一个工程训练素材库,该素材库有教学录像片、教学动画、挂图、工程训练学生操作录像及照片、图片、相关课程的课件等,素材库正不断地扩充着,这些都极大丰富了教学手段,巩固所学知识和开阔学生视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相关网站,进一步获取课程有关指示,强化实习学习效果,还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合肥江汽集团和合肥合力叉车集团等企业,让学生亲临现场得到现代化生产的感受。

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从大一、大二学生到机电工程园参加工程训练开始,就通过教学手段分阶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将创新活动体现在每个训练项目中,如车工的东方明珠塔的造型设计、焊工的创意制作、铸工的自由造型浇注、钳工的创意制作、数控车、数控铣的创意作品……(见图2)。有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基础,大三时再专门开展各类综合与创新训练,大四利用机电工程园设备资源,进行毕业设计,真正把毕业论文写在产品开发、设计和制作上,近几年在毕业设计中,同学们先后开发、设计和制作“农用液压挖掘机(图3)”等多个创新作品。

作为我校最大的工程创新教学实训基地,同时也积极帮助我校大学生亲手制作各类创新作品,鼓励他们参加全省乃至全国的机械创新设计、电子设计竞赛、汽车创新设计等各类创新竞赛,取得了多项奖项(如获2010年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安徽赛区特等奖,全国一等奖等),进一步启发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开阔学生视野。

图2 部分学生数控加工创意作品 图3 学生设计的农用液压挖掘机

六、强化学生工程技能训练、培养基本的工程素质和意识

目前,在校大学生很少接触工程实际,技能训练是他们的主要薄弱环节,而社会对知识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年年增加,这些因素就要求加强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动手能力的训练,根据工程训练的基本原则及技能训练的特点,我们设置了机械产品装配技能训练,电子产品装配技能训练和汽车驾驶技能训练等专题项目。

在实训过程中,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安全操作规程,接受纪律和各种规范的约束,劳动态度和劳动意识大大加强,最基本的工程意识及素质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培养。

七、师资队伍建设与加强学生双创能力相结合

负责指导工程训练的现有7名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实验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已完成新老教师的交替,形成了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我们始终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具体生动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将课程内容学习与团队科技开发项目相结合,将专家教授、年轻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的不同优势相结合,将毕业生就业和创业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相结合,实施“创业团队”模式,把教授、科技开发项目、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捆绑在一起,开展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和“携手农合”项目,这几年陆续开发制造出多功能播种机、施肥机、碎土筛土两用机、土壤深松机、木材滚压机和全混合日粮制备机等产品,发表科研学术论文,每年都在十几篇以上。

八、应用情况

应用时间为2005年7月至2013年12月,已完成了8年的实践检验,涉及全校6000多名学生。八年来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力量、教学文件、教学管理、教学考核等诸方面都日益完善,档案管理规范,积累了多年的资料。教师从不迟到,学生实习出勤率正常在99%以上,工程训练过程中极少有缺席情况。由于教学规范,效果良好,各专业学生纷纷反映工程训练这一实践环节有利于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九、结束语

先进的工程训练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密切相结合,使整个训练活动生动、具体、形象,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既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透彻理解,又掌握了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而且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工程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傅水根,严绍华,李双寿等.创建国内领先的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4).

[2]娄保东.建设工程训练中心强化大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J].实验室科学.2007.(6).

作者简介:

篇5:阅读教学课型的设计和实践

一.指导思想

语文教材的文体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作家个性的差异性,奠定了语文教学丰富性的理论基础。于漪老师曾说:“进入语文织就的宝藏,能开阔视野,提升精神,净化感悟,增添智慧,认识社会,品尝人生,其中的快乐,难以言表。当老师在阅读教学时,陶醉于文学作品的意境中的历险与奇遇、交融与顿悟,快乐与憎恨,确实难以言表。因此,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和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决定了我们在实施阅读教学中,必须灵活多变、追求个性的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过:”语文阅读教学在育人方面是有特殊的功能与意义的,文学作品中积淀着丰富的内涵与人文精神,阅读教学的精神滋养,文化熏陶是影响终生的。”可见,在我们的课型设计中要体现以“学生自我发展为本”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努力搭建好师生课堂交流平台,创造一种宽松、祥和愉快的对话环境,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思想情感交流的碰撞中,激起智慧的火花,在共同探疑解疑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培养个性。要体现这种理念,在课型设计中牢记两点:

1.、把学生当成朋友

“有朋从远方来,不亦乐乎”。应始终把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当做自己的亲密朋友,而不是机械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要经常观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的注意力、情绪、兴趣、爱好,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及各自的差异,要以平等的眼光“看学生的世界”,从学生容易理解的角度来设计我们的课型,所谓备课要备学生的精髓也在这里。同时,要调整好心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而不是自我神化,高人一等。其实,教学相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 比老师差,更何况语文教师本身是一个社会的一员,那么课堂中师生之间就应具有诚实、友善、守信、宽容、合作等精神。另外,语文教学的特殊性也告诉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因为读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我们在引导学生了解作品背景,作家作品的文意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见仁见智”地从文本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例如:我在教读《故乡》时,要求学生对闰土从阶级性、人性、社会性等不同角度去评价,在涉及到个人情感世界时,让他们畅所欲言,并允许保留自己的不同看法,从心理角度看,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要求师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借助人的思维、感觉等生命活动形式,通过师生双方融合、扬弃、互动、发展来完成,使学生有所得。

2、让学生心中有“佛”

阅读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就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那种忽视语文教学自身的情感力量,只要求学生应付考试的练习,是不人道的。北大教授钱理群对大一学生讲“语文”时说:“这门课程将打破时空的界限,克服个人生命有限范围,把你们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万年之远、万人之遥的大师巨匠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情感的交融你们将触摸到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头颅,融合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大心。”语文阅读教学如果达到这种境界,那么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的人本性就不会空泛,健康、高尚的情操、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心中潜滋暗长。在课型设计中,我十分注重对作者的思想感悟,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带动学生利用教材的语言细心品味、联想感悟,师生间不断交流,互相传达自己的感受,最后达到与文中人物情感上的共鸣。由于情感对人事评价有关,所以在课型设计中经常注意相关性和相似性的联系,如设计《春》联系《西湖的绿》、《匆匆》,设计鲁迅的《故乡》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先最后》,尽可能让学生全面完整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反馈,这种情感交流是双线型的,是彼此心灵相通,情感相融,课堂情境将充满了一种人情美和谐美。

二、课型的实践探讨

对课型的设计,是以教学最优化为目的,它的意义在于教师以新型的设计构建阅读教学过程的新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地说,教师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教师的教学个性来设计各种教学方案,它是教学模式的雏形,它具有三个特点:①整体性,使教材、教师、学生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设想中。②灵活性,教学进行的顺序不受教材的限制,而是以学生认知顺序为出发点,可以交换教师原定的设置的顺序。③民主性,师生平等交流、研究课文意义,达成共识,也可保留自己的意见。经过多年的实践,初步有以下的一些课型设计:

(一)课型的常式设计

1.通读式的课型设计:文中一些文句优美、直抒胸臆的抒情散文和诗歌,我们可以通过从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如重音、停顿、语音、语调的变化,语气的模拟来显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使文章中的人物、景物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例如,我在教《海燕.》一文的设计中,抓住海燕在不同情境中飞翔,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段海燕应有的心情,由“接迎 ”到“渴望”再到“热烈呼唤”,当学生逐渐用声音把形象表现出来时,作者的构思和文章的内容已经掌握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无比快慰兴奋。

⒉、品读式的课型设计:对一些含义隽永、思想深刻的文章,可采用品读方式,就如品茶、咖啡一样,需要提供一定的环境。例如《西湖的绿》等名篇,我常常提供一些名家的评论、与作者同时期的作品和背景材料、提供音乐、图书等,让学生进入文中境界。在作品的意境中,细细品味化诗为文的特色,力求有所感、有所悟。例如,我在设计《白杨礼赞》时,为学生选择了历代名家有关杨柳的诗文名句,让学生在树形、树色、树神上比较不同的表现手法,并立足本文,仔细品味白杨树形神皆备的特征,以及由树及人的浓浓的赞美之情,使课堂教学有一种诗艺美。

⒊、探读式的课型设计:有些作品,由于作者创作年代、地域与我们相距较远,作者的生活感受和世界观与学生差异大,课型设计可采用问题形式进行,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段落及主要问题,进行设疑---析题----解题的探究。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课,抓住醉中的乐在何处?让学生讨论探究,揭示其中是“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乐中有悲——借酒解愁——酒醉自娱,从而推断作者世界观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

⒋、研读式的课型设计:加大课堂阅读容量,让学生通过阅读,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我设计了一种比较研读课型,如教材中选自李白《与史郎中炊听黄鹤楼吹笛》与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品串联起来,进行比较阅读,了解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所引起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表现手法上的差异。李白奇异的想象,大胆的夸张,以“五月落梅花”表达内心的冤情之深悲愤难抑;杜甫以写实手法写家人和自己的“喜”态,表达难以自禁地喜悦之情。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两位诗人不同的艺术风格。

㈡课型变式的探索

为了使阅读教学的课型能体现教师的个性和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突出灵活性,而不致于“模式化”,我还进行课型变式的实践探索。

1.教法的变式:在教学时,应经常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各种课型,在施教时,可采用一文二教或多教的方法进行,例如,我在教《为学》时,抓住 课文以事喻理的写作特点,对两个和尚物质条件和主观态度不同进行析疑、解疑,对两个和尚的心理进行探微,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精神美。在另一节课实施研读课型教学,把《为学》和《谈骨气》联系起来谈,讨论分析中国人民在危难时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穷和尚知难而进的处事态度,学生分小组进行课外阅读,查找资料,写出读后感,并由学生自由组织讨论,看看那些学生能联系实际谈感受?

1.课堂结构的变式:在实施常式课型时,课堂结构也应灵活多变的。例如,同样是品读课,学习《苦练》,我就设计为“顺读式”,按作者作文思路,圈出一连串的动词,与学生一起品赏人物精神及内心情感变化。学《难忘寄园情》,我采用“中间开花”的形式,先解题眼“难忘”,后品读寄园里哪些事,使我难忘?哪些词画出了老师神态?然后对比我的心情变化。学习《晋祠》,我设计为逆读式,先学习结尾,“为什么成为一颗璀璨采参的明珠?”然后往上推,这种结构的灵活多变,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珍珠鸟》,我采用了“互动式”教学,把我和鸟相互信赖的过程,我对鸟的爱护和鸟对人的变化,以格式形式列在黑板上,学生通过阅读,选出关键词填表,然后教师作评定说明。这样课堂气氛活跃,也丰富了课型。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最为基本的,它是学生求知释题的学习生活,而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语文教师都应该用热情和智慧设计和实施精彩纷呈的阅读课型,改变教学形式的单一现状。

阅读教学课型的设计和实践

周 立

诸暨市岭北镇中

2005年11月

篇6:加强阅读实践 培养阅读型人才

【提 要】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也只有从课堂之内、课堂之外去下工夫,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去培养,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阅读 写作 语文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1B-0029-02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课堂如何适应改革的需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应思考的问题。通过研究语文课程标准,我们发现,新课改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通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谈谈如何实施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实现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

一、理论背景

(一)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1)积累、整合,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2)感受、鉴赏,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3)思考、领悟,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4)应用、拓展;(5)发现、创新。

我们可以看到,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的阅读,阅读量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它指导着我们课堂的方向,以及我们设计教学的方向。

(二)新课标的高考卷中,语言应用20分左右,默写6分,科技文、文言文、诗歌、现代文阅读一共占64分,作文60分。可以看出,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重头戏。

从以上理论与数据可以看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实施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就必须加强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说,阅读与写作是语文的生命,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不会写作,就谈不上语文水平的提高。

二、阅读与写作——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语文学科有它自己的独特性。它需要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共同完成的。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按“三步法”的结构来开展阅读与写作的教学,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来开展。1.课前三分钟——课前三分钟演讲,让学生的阅读得以展示

课前环节用得好,是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对每一堂课的期待度与兴趣度的。在课前这个环节精心设计,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设计课前三分钟演讲,做到“课前三分钟——一周一主题”。主题设计有“时事评论”“古代诗词鉴赏”“哲理小故事”“现代散文诗歌欣赏”“歌词台词欣赏”“成语小故事”“名人警句”“历史典故”“中外名人故事”等,可以给每个主题设计一个标题。比如“时事评论”设计的标题有“关注天下,聚焦热点”(让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中外名人故事”的标题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自牛顿名言“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教会学生从名人经历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名言警句”设计的标题有“学会聆听”(让学生在哲理中领会道理)。然后六到七人组成语文学习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主题。每天上课前用投影的形式展示,轮流演讲。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把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活动的效果虽然不能在考试中立刻体现出来,但是,它锻炼了学生开口说话的能力,也给他们课后积极阅读、健康阅读提供了一个方向和范围。

2.课堂中——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用学生的精彩来彰显课堂的精彩

我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在思想性与文学性上都对学生具有很好的熏陶作用。可是阅读是多元性的,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所以新课标也提出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倡导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文精神。所以,要让学生认真品读这些优美的文学作品,用文字写下自己的感受。比如,上《故都的秋》时,让学生针对五副秋景的画面写自己的感悟;上文言文《赤壁赋》时,让学生用现代的语言描绘课文夜游赤壁的画面;上诗歌《春江花月夜》时,让学生分段鉴赏诗歌,写感想与体会,等等。而且,让每位学生利用他们自己写作的这些感悟、体会等欣赏作品,通过小组评比推荐上台展示。这样,学生既可以用心去体会这些经典的文学名著,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又能在写作上得到训练。在课堂上,同学们的这些精彩作品也可为课堂增色。例如,笔者上《春江花月夜》时,发现有学生是这么写对这首诗歌的初读的感受的:“当我读这首诗歌的时候,被瞬间带入到另一种情境,时间和空间的力量摄人心魄。宇宙无穷延伸,永无止境;岁月流逝不断,如不竭江水。而我细微如蚁,时间和空间变幻着,各种情感包围着我,此时,我感受到宇宙之无穷,又感到人可生如蚁而美如神。”这节课,课堂浓浓的诗意是学生的文采、学生的智慧创造出来的。

语文教育是一门语言教育,所以应该“着意于精神,着力于语言”。在教学中,要在语言上下苦工夫,以语言为基点,进行讨究、鉴赏、体悟,这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所以,课堂中,教师必须要将人文精神贯注其中,强调反复诵读,要求学生注重对语言的体验与感受,在心灵中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感受语言的境界,最后,通过自己的文字传达出来,学生才能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也才能实现内化积累,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才能得以加强和提高,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3.课后训练——倡导自由写作,积极阅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刘国正先生倡导的大语文教学观中也提到:“语文要想学好,还必须从课堂以外的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去学习。”所以,在课堂之外,我们可以设计几个板块,去加强阅读与写作的培养。

(1)美文感悟。要求每个学生一个星期摘抄一段喜欢的文段或者是诗歌。这些文段要求是一些能触动你的心灵的文字,或者能给你美的享受的文字。把它摘抄下来,写上自己的感悟或者是点评。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个活动的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多阅读那些优美的文章,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并学会欣赏好的文章。(2)随笔与周记。“我手写我口,我笔写我心”。学生总是说试卷中的作文题不好,不但不好,而且还给他们规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使他们没有写作的欲望。周记这一形式可很好地弥补这个不足。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自己的喜怒哀乐,只要是心灵触动,就有感而发,这样学生就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只有真情实感,文章才会有深度,有新意,有自己的个性。学生也会在这样的练笔中创作出好的作品,也才会愿意创作作品。

这一做法让学生的写作热情得到释放,能极大地去满足学生的创作欲望。

(3)办班刊。创办班级刊物让学生的写作热情找到释放的出口,满足学生的创作需要。创办班级刊物时,取一个有意思的刊名,配上精美的插图,编好后印上几本,在班上传阅,给隔壁班级传阅,给自己的老师传阅,相互交流,活跃写作氛围,这样就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至于文集,做法相似,文集的内容都是自己的作品,它可以是考场中灵感一来挥手写下的文章,可以是自己几经斟酌,精心构思的作文,也可以是生活学习中有感而发抒写的性情之笔,等等。期末,每个人有这么一本属于自己的文集,学生都会有强烈的成就感,作文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4)阅读经典名著,写读书笔记,举办读书交流会。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尤其在目前新的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越发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至养成习惯,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在寒暑假期间,可以列好书目,布置学生去读书,让学生在规定范围内有选择地去读。比如在上选修课《先秦诸子散文选读》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利用寒假去读《论语》,然后写读书笔记。在正式上课前,可以在班里搞了一个“我读《论语》”的读书交流会。通过读书交流,学生不仅分享了自己与别人的读书体会,而且能从经典名著中得到了生活的智慧,感受到经典的精神的力量。

(5)定时上好阅读课。让学生自己购买《读者》《青年文摘》《意林》《青年博览》以及文学名著等读物,建立好班级的图书角,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大国崛起》《百家讲坛》《祝福》《哈姆雷特》《边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等大量的与课文有直接关系或间接关系的影视作品和视频,这种广泛的阅读也是从另一个角度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篇7: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

若把电视机、电脑、书本放在学生的面前,他们大多会先打开电视机或电脑,很少会人选择书本.课余时间,已经很少有学生能静下心来,捧起一本书,细细地品味了.渐渐的,他们对阅读失去兴趣,也会离书本越来越远.

作 者:周璇  作者单位:昆山市周市华城美地小学,江苏,昆山,2153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10 “”(6) 分类号:G62 关键词: 

篇8:加强阅读实践 培养阅读型人才

高职英语是高职院校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 教学周期为一年, 教学效果受到广泛关注。第一学期学生要参加期末考试, 第二学期学生要参加省统一组织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过级率是考核学校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各高职院校都花了很大力气, 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以提高考试过级率, 同时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因为学生毕业后要从事应用性的工作, 会接触到各种英语资料, 所以掌握英语这一工具就很重要。在工作中阅读是大部分学生用得最多的一项, 也是以英语为媒介进行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形式。从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角度, 阅读在试卷中所占比重也最大, 超过了三分之一。

在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中, 阅读是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创造行为, 是培养学生通过视觉感知书面文字符号并获取信息能力的途径, 更是提高听说写译能力的有力杠杆, 它在英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最先接触的也是阅读, 在这方面学生都有各自的方法和习惯, 老师在教学中再加以科学有效的指导和训练, 就可以取得明显的进步。

二、高职学生英语阅读现状

高职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不太好, 单词储备量小, 单词掌握不够牢固灵活, 有的单词只知其意, 不知其用法, 导致在具体语境中不能正确理解, 同时不了解它有哪些同根词。英语语法是高职学生的另一个薄弱环节, 对语法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透彻, 在遇到长句时不能分清句子主干和枝节, 理解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另外高职学生大多因英语基础较差, 对英语学习丧失信心, 从阅读的活动中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甚至害怕阅读, 所以缺乏对阅读的兴趣, 这样他们做的阅读练习很少, 而且在阅读时不讲究科学方法, 缺少技巧, 从而导致阅读速度慢, 效果差。

三、高职院校阅读教学情况

高职院校每学期英语只开十二周课, 每周只有四课时, 要完成八个单元教学, 教学内容涉及到听说读写译, 所以教学任务较重。一个单元阅读教学只有一篇精读课文, 大部分学生不提前预习, 只听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语言点, 学习很被动。老师侧重语法和词汇的学习, 但对阅读方法和技巧较少指导。在课后学生做的阅读练习很少, 很少进行泛读课文的学习, 没有形成阅读的习惯。

四、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改革应采取的策略

作为英语老师, 我们要在认真分析高职学生英语阅读情况和阅读教学现状的基础上, 积极思考, 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改革, 努力传授给学生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 同时要督促学生进行大量实践练习, 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方面的应用能力。

1、课堂阅读教学是基础

《当代高职高专英语》是我院采用的高职公共英语教材, 每个单元都设有一篇精读课文。在阅读课前, 老师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 督促其去预习, 任务主要集中在对于语篇整体大意的理解, 对于篇章结构的把握。同时学生把生词划出来, 先不去看生词表, 而是在语境中去揣摩其意, 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去猜测。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课堂上老师不再是单纯的讲解者, 而是逐步引导学生发表他们对课文的理解, 从内容到结构, 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段落, 最后落实到难句和重要词汇。由面到点, 这样的阅读过程很科学, 很自然, 容易实践, 学生从被动地接收信息变成了主动的学习者和体会者, 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如何去欣赏一篇文章, 学到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课外大量泛读是保障

阅读能力的提高仅仅凭两节精读课是远远不够的, 离不开课下大量的阅读练习。学生要在课余时间多读材料, 去实际运用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只有这样才能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日久天长才会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教师要把精度和泛读相结合, 教材每个单元都配有和精读题材一致的泛读文章, 要把它利用好, 要求学生课下自学, 并完成相关练习。练习形式力求多样化, 阅读之后可以让学生写成书面材料, 对文章进行提炼总结, 也可以口头表达或表演情景剧, 这样给与学生阅读的动力, 提高其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 组内成员采取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两种形式, 同时小组之间还有竞争。教师对其表现要及时量化和指导, 优化学习效果,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阅读与专业相结合

学生毕业后要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 所以在英语学习中要有意识地与其专业挂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选用与专业相关的英文资料, 多补充专业英语词汇, 学生在阅读中既能锻炼阅读技巧, 提高阅读速度, 同时有针对性地补充了专业英语知识, 也提高其阅读的兴趣。在课下阅读中, 学生也要多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英语阅读训练, 这样为就业做好准备。

4、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心理

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较差, 缺乏英语学习的兴趣, 意志和习惯。有些同学甚至存在自卑心理, 总觉得自己学不好英语, 害怕去学, 采取逃避态度。在阅读时根本不去读, 只是去猜答案, 造成阅读效果很差。针对这一部分同学, 老师要采取特殊策略, 要对他们更加关心和予以关注。选择阅读材料要从简单的, 有趣的开始, 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并进行科学的引导, 逐渐锻炼其阅读的意志, 使他们在体会到阅读乐趣的基础上, 坚持阅读, 最终成为一种习惯。

结语

阅读能力可以体现一个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而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需要学习者长时间不懈的努力, 更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要勇于进行阅读教学改革, 不断尝试并坚持应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要传授给学生好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并督促他们坚持阅读, 只有这样才能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才能培养出应用型、实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侯志红:《高职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太原科技, 2008.7。

篇9:培养思考型阅读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两个原因:首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赚钱或成名的机会增多,变得越来越功利化,大家为了这样的功利已分不出更多精力或时间来读书,而且在这样的功利目的诱导下,人们的心态变得浮躁,已读不进书。其次,随着产业化发展,文化越来越趋向于娱乐化,而且娱乐的载体增多了,吸引和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

如果从阅读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读不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和怎么读。生活的功利化、文化的娱乐化导致人们不读书或少读书,而那些可以真正陶冶人们性情,提高人们整体精神文化素质的人文类的读物更是涉猎不多。所以,我们在提倡全民阅读的时候要特别强调读什么书。年轻人喜欢利用网络阅读,但目前,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无价值的、粗制滥造的内容,以前总说开卷有益,现在我觉得开卷未必有益。

我曾经读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娱乐至死》,讲的是电视时代,人们占用大量时间,从电视里被动地接收信息,很少进行思考,他们从电视的阅读中得到的有效信息是有限的。与读书的群体相比,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有所下降。所以作者提出一个问题,以电视为代表的媒体,所呈现的娱乐化实际上对人们知识的培养、素质的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最近我又看了一本德国人写的《网络至死》,讲的是一个新时代,人们主要是从网络上接收信息,这比从电视上接收信息更加成问题。当人们把网络作为主要信息源的时候,人们的理论思维能力会受到影响,甚至下降。书中有个统计,2005年,美国教育部对在校学生进行了一个调查,调查分析指出,最近几年接触网络的美国大学生,能够阅读复杂文本的人数降低了lO%。

以我个人的体验来说,大家很难完整地从网上阅读完一本书,因为网络阅读,会受很多因素的干扰。这也许与我的阅读习惯有关,还无法充分适应网上阅读。我觉得,阅读是一项需要专心致志的活动,需要集中精力,同步思考的。但是网上阅读通常难以做到这一点。所以我建议大家还是踏踏实实读纸质书。

在娱乐至死、网络至死的时代,在人们的精力被大量分散的情况下,提倡全民阅读首先要提倡传统纸质图书阅读,踏踏实实地阅读一些对于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养,对于提高自己的精神情操和境界有益的人文类读物。

对于全民阅读,在我看来,政府可以做的事挺多的,但目前,政府做的还不够。首先,我认为全民阅读是一项公益型事业,政府不仅要口头上号召,还要启动一些工程加以支持。比如说,农家书屋,搞得还算比较成功,接下来政府要搞什么,农家书屋需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丰富?除此之外,政府是不是还应该考虑提供或支持一些新的工程与项目?就如同把全民健身当成一项公益事业来做,为民众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比如支持中小学生阅读,搞一个中小学图书室建设工程,培养他们的思维习惯、阅读习惯等。再比如实体书店,如果任由其按市场化运作来发展的话,卖电器、卖手机、卖服装等永远比卖书利润高,谁愿意去经营书店?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了书店将会是什么样的情景?所以政府应该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支持书店发展,上海与重庆已经走在了前面。

因此,我觉得城市的文化生态应该作为中央考核一个城市的指标。城市不能只发展经济而不发展文化。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口号喊得那么高,政府做的实事究竟有多少?如果把全民阅读当作公益事业,政府就必须有一些反商业化的政策。

其次就是媒体。在全民阅读中,媒体应该起主要作用,但现在媒体的商业化、娱乐化趋向严重,已经把它承担公益责任的空间挤压得所剩无几了,特别是主流媒体。商业化、娱乐化的主流媒体,要把读者引导到哪里去?

作为出版人,我们也有很大的责任,应该坚持出版那些能够给人知识、智慧、思想与力量,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好书。当然,今天的出版业的情况有些令人不满意。书出的很多,但整体出版质量和水平是在降低,不是没有好书而是大批量的低水平重复出版把那些好书给淹没了。身为出版人,我们要提倡出精品,出版那些富有思想文化价值,具有感染力与感召力,能深入人心的好书。

上一篇:捉蝌蚪作文800字下一篇:怎样做好班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