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峰镇五措并举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

2024-04-20

虎峰镇五措并举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共7篇)

篇1:虎峰镇五措并举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

五措并举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

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制。由领导牵头,成立流动党员排查工作领导小组,分管组织工作委员和组织干事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在党政办,负责摸底排查工作的督促指导等相关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与派出所、城建办、工商所、计生办等部门建立联合排查制度,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加强与外出务工党员较集中的所在地的党组织协调,建立流动党员党组织,规定凡是有3名以上党员的,都要建立独立的党支部;党员不足3名的,采取联合、挂靠等方式建立党支部,并做到“三有”:即有人负责、有章理事、有活动载体。对已经或正在改革的企业,同步改建党组织,并及时转接党员的组织关系。加强社区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领域的党建工作,不断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保证流动党员无论流到哪里,都能受到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

二是深入基层,摸底排查。采取进村入户、进工地、进企业、进门店、进市场的“五进”方式对本地、本单位流动党员进行“拉网式”调查摸底,对流动党员的具体居住地址、联系电话、年龄、职业等基本情况和持有《流动党员活动证》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建立规范的台帐和信息库,抓好流动党员的接转工作,真正将流动党员的底数及持证情况摸清摸准,确保不漏一人。在原来掌握情况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各基层党组织力量近期对各党支部党员情况进行详细、彻底的调查摸底,排查清楚流动党员流向单位与地域分布,建立健全流动党员台帐,完善信息库建设,掌握流动党员具体居住地址、联系电话、年龄、职业和工作生活状况、思想状况等。

三是多措并举,强化管理。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服务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新机制,采取多项措施加强服务管理。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密切关注流出、流入党员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利用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等多项培训帮扶活动,帮助其武装头脑,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为流动党员做好服务,利用邮寄学习资料、电话助学、年节返乡时集中教育、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教育管理,强化党性意识,增强组织观念。切实建立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的流动党员双向管理制度。同时采取发放学习资料、上党课、作辅导以及利用流动党员春节、清明等节日返乡时集中教育、召开座谈会、平坝会等方式,进行经常性教育和管理。针对流动较频繁的外出党员,采取书信等形式,定期向所属党组织通报工作状态、思想状况等情况。

四是真情关爱,热心帮扶。针对部分流出党员家庭存在的实际困难,协同相关帮扶部门开展爱心上门活动,通过提供就业创业信息,走访慰问等形式,对党员留守家属给予帮助,同时采取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的方式,照顾好流出党员留守在家的儿童和老人,有效解决流入党员子女入学难、老人无照顾的问题,消除流出和流入党员的后顾之忧,让他们真正感受到镇党委的关怀。

五是丰富活动载体,发挥先锋模范性。积极组织流动党员参加“为当地做贡献、为家乡添光彩、为自身增活力”主题实践活动。利用外出党员活动范围广、经营门路多、获取信息灵的优势,发动其为家乡献计献策、牵线搭桥,传递科技和市场信息,拓展农产品流通市场,引进发展经济项目,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他们利用在外学到的养殖技术帮助家乡群众发展养殖。这些流动党员先进典型,深受群众好评,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篇2:虎峰镇五措并举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

一、高校离退休党员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 对此项工作认识不够, 底数不清、管理服务不到位

一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重视不够, 工作缺乏主动性, 把流动党员教育服务看作是分外的事, 致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比较被动, 只是限于简单的电话联络, 党费收缴也不规范, 工作态度不够积极。

2. 离退休党员流动性大, 流动去向难以把握

一是部分党员离退休后长期脱离党组织, 有的因出国或在国内其它城市与子女长期居住, 有的在一些教育行业以外的单位工作, 不办理流动党员证和组织关系;或离退休后把组织关系留在自己的手上, 与党组织长期失去联系。二是党员找组织难。部分离退休流动党员退休返聘, 而新工作单位并没有成立基层党组织。

3. 管理服务不到位, 存在“离校断线”的现象

由于一些高校党组织对离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限于粗线条的宏观管理, 没有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具体的教育管理服务措施, 工作上时有体现:一是离退休流动党员远离属地党组织, 很难参加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二是有的党组织对流入的离退休党员管理不规范, 对其参加组织生活采取来去自由的态度;三是部分从事离退休党务工作的同志, 怕老同志参加组织生活时出现意外情况, 承担不了责任, 片面认为, 离退休党员组织生活不要安排次数过多。

4. 流动党员个体党性观念淡薄, 先进性作用难发挥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流动党员出现种种问题与盲点, 既有组织教育管理方面的原因, 也有部分党员党性观念淡薄, 放松自身要求等原因。一是部分离退休流动党员不清楚在什么方面发挥作用以及如何发挥作用, 不能发挥其先进性;二是个别离退休流动党员产生负作用, 个别离退休流动党员对理想、信念、信仰发生动摇, 信仰宗教, 甚至从事“法轮功”等非法活动, 损害了党的形象。

二、加强高校离退休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随着离退休流动党员数量的逐年增加, 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管理方式, 才能满足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管理的需要, 逐步使高校离退休流动党员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路径。

1. 提高认识, 把做好离退休流动党员工作作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

做好高校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客观要求, 也是高校党建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客观要求。因此, 要把这项工作作为推进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 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的重要工作来抓, 及时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扎实做好新形势下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努力做到离退休流动党员流动到哪里, 党的教育管理服务到哪里, 党员的先锋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哪里。

2. 解放思想, 更新教育管理服务理念

一是要强化服务意识, 实现人性化管理。重规范、重约束、重督导而缺少服务的传统党员管理模式需要改进。由于离退休流动党员的特殊性, 他们往往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 , 更希望得到组织的关怀和帮助。因此 , 应当融教育、活动于管理服务之中, 自觉改进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 树立大管理的理念, 坚持人性化的管理, 切实为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服务, 使广大离退休党员通过真诚而周到的服务, 真正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与爱护, 增强对党组织的信任感、亲切感和归属感。

二是要简化工作程序, 推进人性化办公。只有简化流动党员接转组织关系程序, 才能解决组织关系接转难的问题。以严格执行党内纪律为前提, 可考虑对流动党员实施动态管理, 下放接转党组织关系的权限, 为基层党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相互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提供便利, 也可以安排专人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党员代办手续。

3. 组织设置方式创新, 扩大党员管理体系的覆盖面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先进的党基层组织设置, 能够为流动党员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建立一个完备的、能覆盖社会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网络体系, 是加强流动党员管理的行之有效办法。在流入地比较集中的城市建立流动党支部、流动党员学习小组;同时, 应积极与流入地社区党组织联系, 将流动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进行管理。实践证明, 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 及时吸纳离退休流动党员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是实现流动党员有效管理的好方法。

4. 开拓新的工作思路, 创新组织活动方式

一是要注重活动形式多样化。基层党组织应积极搭建平台, 为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训提供便利条件。可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如组织开展专题讲座、考察参观和网络教育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组织活动。为了党组织能够及时准确深入掌握流动党员思想、生活、外出等情况, 要求其定期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向组织汇报思想, 也可借流动党员返乡之机, 通过走访、座谈、联欢等多种形式, 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对其加强思想教育。

篇3:虎峰镇五措并举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

【关键词】流动党员 管理教育

当前,在党员在各地区间的流动性加快成为历史潮流和现实存在。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使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迷失方向,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各级党组织必须正确面对、认真应对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元氏县域流动党员的现状谈一点认识和看法。

一、现状及特点

目前,元氏县共有党委36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558个,党员17200人。流动党员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流动的数量越来越多。截止9月底,县域内流动党员842人,占党员总数的4.8%,比2011年同期的663人增长26.9%。二是流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过去流动党员多数只限于在本县、本市内流动,现在全县跨市流动党员达到460名,占流动党员总数的54.6%。三是流动的时间越来越长。流动时间超3个月的392人,占流动党员总数的46.6%,比2011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流动性强,不便掌握去向。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不严,流入、流出无登记,返乡后不向党组织报告。特别是有的党员不断更换务工地点,更新联系方式,造成党组织联系沟通上的困难。

二是规范化差,不易教育管理。因为在基层党组织运作模式、设置方式等,党组织没有办法全面覆盖多数流动党员从事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使这些党员很难方便的受到党组织的教育与管理。

三是约束力弱,不好发挥作用。有一些员对党的信仰和追求明显不强,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参加组织活动、不做党组织分配的工作,在推动所在地和家乡建设等方面根本无法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思想认识的偏差。从党组织来说,一些党组织对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思想上存在一些误区,看不到流动党员是一支重要的先锋队和生力军,把对外出流动党员的管理视为可做可不做的事情,缺乏工作主动性,出现了工作学习上的“死角”。部分流动党员受各种思潮影响,思想日益复杂,出现“逐利”趋向,影响着党员的党性意识和作用发挥。另一方面,由于部分流动党员对于党务知识的掌握欠缺,不知道在流动时应履行的责任,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

二是管理机制的缺陷。首先是现有的基层党组织基本上是按行业隶属、地域条块设置的,适应于管静不管动,达不到流动党员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动态管理需求。其次是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模式缺乏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样化所有制、多样化经营方式的特点,与流动党员分散、灵活、多变的特点相斥,客观上造成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不积极,参与公益服务事业不热心,先锋模范作用难以体现。

三、对策思考

针对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抓好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三个主要环节:

第一,必须抓住问题症结,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教育机制,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切入点。流动党员最大的特点就是“流动”。因此,建立起一套反应灵敏、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开放性动态管理机制,成为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了流动党员教育机制,积极地推行流动党员“行前教育”、流动期间“远程教育”、返乡之后“补课教育”,有效提升了流动党员的素质和形象,使广大流动党员成为促进流出地与流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第二,必须协调理顺关系,坚持双重管理、科学设置,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关键要素。能否打破地域界限,实行“全国一盘棋”,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能不能落到实处的关键。在这项工作中,当前应注意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大党建观念,理顺流出地、流入地与流动党员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有机衔接、密切配合的双重管理模式。流出地党组织以联系汇报、返乡管理、远程送学等工作为重点。流入地党组织协助抓好日常管理工作,邀请党员以“双重”身份参加学习和组织活动。同时建立流出地与流入地的“互访制度”,定期不定期地通过电话、信函、互联网、“12371”党员信息平台等方式加强沟通联系,实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无缝对接、双重覆盖”。二是要按照“方便流动党员参加组织活动、方便党组织进行教育管理”的原则,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扩大党的组织覆盖面,使流动党员党组织设置超越区域、行業等的局限,形成组织健全、职责到位、工作有效的组织网络。在外出党员较为集中的地方,应尽快建立党组织;尚不具备组建党组织条件的,可成立临时党支部,来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通过建立党组织这个“流动堡垒”,为流动党员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发挥作用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第三,必须着眼于长远发展,使流动党员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这是破解流动党员工作难题的落脚点。发挥流动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和弘扬在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是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最终目的。各级党组织要树立起流动党员是人才资源的理念,找准加强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与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最佳结合点,从优化政策环境、健全服务机制、打造发展平台、积极创业就业、发挥模范作用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拓宽工作渠道,进一步深入开展流动党员主题活动。流出地党组织要充分利用流动党员眼界宽、信息多的特点,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引导流动党员积极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牵线搭桥,传信息、引技术、上项目,兴办社会公益事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流入地党组织在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同时,要积极营造氛围,畅通渠道,结合流动党员实际,通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店”、“党员诚信经营户”、“党员服务区”等方式,引导流动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亮出党员身份,当先锋、作表率。

参考文献

[1]合肥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创新工作思路强化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国人事报,2010-12-31.

[2]常玉芳.关于流动党员管理教育工作的调查与思考.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2005.

[3]陈晓丽.新时期城市社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

篇4:五措并举强化信访控管工作

今年以来, 盘锦市兴隆台区地税局强化信访工作, 共受理民心网舆情2件, 受理纳税人来信、来电十余件。总体办结率100%, 群众满意率100%。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多重视, 提倡“小题大做”。该局班子成员高度重视, 树立处理信访问题“到我为止”的观念, 定期过问信访工作, 亲自办理重点信访件, 局领导亲自打电话为纳税人解答税收政策, 为纳税人答疑解惑, 指导税收政策, 并联系财政等相关单位, 为纳税人解决后顾之忧。各科室和税务所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 认真履行职责, 协同配合, 采取专职领导、专人负责办理, 做到事事有交待、件件有着落, 把矛盾化解在税收征管一线。二是多排查, 力求“面面俱到”。排查工作制度化, 定期排查, 层层明确责任, 做到常抓不懈, 该局重点从征、管、查、审批等方面入手, 做到全方位、多角度地排查, 把可能发生的信访案件化解在萌芽状态, 提高信访工作的主动性。三是多反思, 强调“求全责备”。该局要求各承办部门对已经发生的信访问题开展“回头看”, 剖析原因, 追根溯源, 找准工作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 对症下药, 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四是多帮助, 立足“利为民谋”。区地税局办公室对于民心网的信访内容及时向区局领导汇报情况, 并根据领导批示转交相关科室、部门, 限时办结, 及时反馈, 除涉及案件线索和举报人权利保护方面不宜公开事项外, 都区别不同情况, 采取电话、书面或网络平台公示等形式进行公开反馈, 消除群众疑虑。对举报不实的, 也向纳税人做出详细解释说明。五是多引导, 善于“教育规范”。从受理的各类信访事件来看, 不乏借信访之名泄己私愤的情况, 也有胡搅蛮缠、态度恶劣的状况, 对于此类情况, 要求承办部门有意识地做好信访法规的宣传工作, 进一步提高其法律意识, 引导他们就地反映、解决问题, 做到依法有序逐级上访。

篇5:虎峰镇五措并举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形成和现状分析

按照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制度,大学生党员毕业时若就业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等党组织健全的单位,党组织关系就可以正常地随学生本人的其他档案转移到工作单位。但是,由于目前就业形式的多样化,各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具体操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做法,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滞留在原学校之中无法正常转移。

根据近年来的工作分析,毕业生党员未及时转出党组织关系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申请暂缓就业,学生毕业离校后两年内其档案关系、党组织关系仍然保留在原学校;二是工作单位属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还没有建立起党组织的经济组织;三是尚未找到工作或出国留学,不知将组织关系转至何处;四是工作单位尚不固定,不愿将组织关系转到临时工作单位,觉得换一个单位就要转一次组织关系,比较麻烦;五是个别毕业生党员在思想上不重视,组织纪律观念不强,毕业离校时没有办理党组织关系转出手续;六是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认为母校党组织工作比较规范,想在母校转正后再将组织关系转走。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特殊群体,目前,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毕业生流动党员一毕业,就象断了线的风筝,从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连续六个月以上没有交党费,没有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二是有的毕业生流动预备党员没有交思想汇报,预备期满了也没有递交转正申请,造成不能按时转正,有的甚至超出延期转正期限;三是由于工作的疏忽,个别毕业生党员事实上组织关系已转出,但党籍材料仍存放在原学校;四是工作单位与组织关系的脱钩,使高校党组织无法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实施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即使流动党员本人按时交思想汇报,但也无法真正了解其思想、工作的实际表现,也给毕业生预备党员转正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度。五是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机构还不健全,教育管理缺乏专人负责,缺少科学有效的管理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作为党员队伍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党员队伍整体的先进性,将直接影响到党的生命力。因此,高校党组织应对这一特殊群体认真加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加强教育管理,积极探索加强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

1.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工作机制

在各院系党总支(党委)设立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把组织关系暂留在学校的毕业生党员编入该支部,统一管理。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必须明确支部成员,落实责任制,负责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生活、党费交纳、预备期满转正、组织关系转移以及日常教育管理等工作,该支部书记原则上在各院系的党员专职辅导员或班主任中产生。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在管理中应充分发挥计算机在党务信息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花名册,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对其原所在党支部(班级)、入党时间、转正时间、流向、联系方式等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并定期与之联系,使毕业生流动党员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管理,离校不离教育。同时,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加强与学校党委组织部门和学校就业服务中心联系,使毕业生流动党员暂缓期满或再就业时能及时流出,把组织关系和其他档案一起转往工作单位。

另外,对个别离校已超过两年或更长时间,而又无法联系上的失散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应通过其党籍材料中记录的亲属成员或主要社会关系成员取得联系,通知其本人回校把组织关系转到工作单位,或户口(父母)所在地居委党支部;对照《党章》有关条例规定,符合自动退党条件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也应通知其本人,按相关程序办理手续。

2.认真做好毕业生党员离校前的培训教育工作

各院系党总支(党委)应在每年的6月份毕业生离校前举办毕业生党员培训班,对他们进行毕业前的培训和教育。组织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明确办理组织关系的有关手续;教育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如何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始终保持先进性;同时,进行深入的党纪党性党风教育,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意识,自觉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遵纪守法,自觉维护社会秩序,遵守社会公德,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努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多做贡献。

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对办理了流动党员登记手续的毕业生党员进行集中谈话,明确他们的基本情况、具体流向和必要的联系方法等;告知他们学校有关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具体要求,以及需要履行的必要手续等;教育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必须牢记党员身份,增强党性观念,严格执行党的纪律,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主动加强与党组织的联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帮助他们树立较强的社会与政治责任心。特别是流动预备党员,他们加入党组织的时间短,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都有待加强,因此,更加需要毕业生流动党支部的进一步教育和管理。

3.采取多渠道教育方式,加强联系管理

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定期通过电话、书信、网络与电子邮件等手段,加强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联系,与他们沟通工作与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工作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不断改进教育管理方法,根据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对于那些在离原学校所在地较近、有条件返回学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应要求他们定期参加组织生活等党内活动;对不能返校的毕业生流动党员,要求至少每三个月通过信件或电子邮件以书面或通过电话以口头形式实事求是、忠诚老实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等情况,及时取得党组织的教育和帮助;督促他们积极履行党员义务,按时交纳党费,努力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

定期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学习、工作等情况,是毕业生流动党员接受党组织教育和监督的一种方式,也是党组织掌握他们的思想等情况的一种途径。通过定期汇报,可以培养和增强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促使他们自觉地按照党员条件来检查和要求自己,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设立网上党支部,创建毕业生流动党员之家

目前,高校校园网络中各院系都有自己的网页,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本院(系)网站中设立网上党支部,创建“毕业生流动党员之家”,并开设相应的BBS论坛及党支部书记信箱。以此作为联系载体,使毕业生流动党员能够及时互通信息,相互交流思想和工作情况;流动党支部也可以借助该网页和论坛,开展理论宣传教育,对毕业生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使他们感到党组织时时处处都在自己身边,真正起到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管理、离校不离教育的作用。

5.加强与毕业生党员工作单位沟通

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要经常与毕业生党员工作单位进行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共同教育管理好毕业生流动党员。通过用人单位认真了解掌握毕业生流动党员就业后的思想、生活、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教育,让他们始终感到组织的关心、爱护和温暖,鼓励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积极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的作用。在毕业生流动预备党员转正时,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参照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准确评价其思想表现、作风表现、工作表现,以对其作出按时转正或延长考察期的决定。

参考文献:

[1]陈轶群,刘春秋. 对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 [J ].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陈阿卿. 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J].龙岩师专学校, 2004(2).

篇6:虎峰镇五措并举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

一、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产生的原因

随着我国就业制度的改革, 高校毕业生就业呈现出流动范围大, 自由流动速度快, 流动形式多样化等特点。部分学生的工作单位 (例如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企业等) 还没有建立起党组织;部分学生尚未找到工作或出国留学, 不知将组织关系转至何处;部分学生工作单位尚不固定, 不愿将组织关系转到临时工作单位;部分学生申请暂缓就业, 毕业离校后两年内将其档案关系、党组织关系仍然留在原学校;部分学生认为母校党组织工作比较规范, 想在母校转正后再将组织关系转走;极少数毕业生党员在思想上不重视, 组织纪律观念不强, 毕业离校时没有办理党组织关系转出手续。上述情况使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党员的党组织关系滞留在原学校而无法正常转移, 毕业生流动党员也随之产生。

二、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毕业生流动党员流动性较大, 流动地域较为广泛, 加之教育不够和其自身党员意识的下滑, 使得目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存在着较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高校也暴露出了因自身管理制度不完善而造成的组织关系转接困难等许多问题。

1. 高校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高校扩招和高校党建工作的迅速发展, 使得许多高校存在党员发展速度快、教育管理跟不上的问题。一些党建工作比较扎实的高校对在校学生党员的管理机制很完善, 但对暂缓就业的毕业生党员的管理上却存在着盲区,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流动学生党员的管理缺乏准确的定位。第一, 毕业生流动党员数量小, 在学生党员中所占比重很小;第二, 毕业生流动党员已经离校, 一些高校认为已经没有管理意义;第三, 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上的诸多困难增加了高校工作的难度, 也使得一些高校产生了畏难情绪, 放弃了这方面的尝试和探索。

2. 高校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不到位。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没有设立和配置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在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制度, 缺乏落实机制, 造成了目前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窘境。一方面, 部分毕业生流动党员与原高校党组织长期不联系, 导致很多学生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 另一方面, 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党组织对毕业生流动学生党员存在互相推诿, 不肯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局面。

3. 高校与毕业生流动党员联系困难, 教育管理难以落实。

虽然很多高校在毕业生流动党员这个问题上作了一些探索, 但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流动因素, 使得与党组织联系的主动权掌握在毕业生流动党员个人手里, 党组织对党员教育管理的途径、手段相对受到限制。即便流动党员本人能利用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与组织联系, 但是由于组织与个人的分离性、党员的流动性, 党组织了解党员实际表现情况的渠道非常有限, 对他们思想上的困惑不能及时了解, 对他们的关心不能直接落实, 无法进行切合实际的个性化教育和管理, 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显得“力不从心”。

4. 社会风气对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不利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 “拜金主义”、“物质至上”、“唯利是图”等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和思想也开始呈现蔓延趋势。一些毕业生流动党员在追捧物质利益时, 忽视了自身政治素质的修养, 学生党员的光荣感和社会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一些用人单位重视个人实践能力和业务成绩, 忽视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潜在价值, 这都大大增加了当前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难度。

三、创新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重发展, 轻管理;重经验, 轻制度;重低年级发展, 轻高年级管理”的现象, 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希望高校党组织能正确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进一步规划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 不仅要管好, 更要管活。

1. 提高认识, 健全流动党员管理组织体系。

首先, 高校党组织应健全流动党员管理组织机制的档案, 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提供组织保障。高校应设立流动党支部, 由专人负责日常事务管理。毕业生流动党员党支部应建立毕业生流动党员档案, 对毕业生流动党员基本信息进行详细登记, 并定期与之联系。同时, 毕业生流动党支部要与学校招生就业处保持联动机制, 使毕业生流动党员就业时的档案能及时流出。

其次, 对个别离校已超过两年或更长时间, 而又无法联系上的毕业生流动党员, 党支部应通过其党籍材料中记录的亲属成员或主要社会关系成员取得联系, 把组织关系转到其工作单位或户口所在地居委党支部;对符合自动退党条件或取消预备党员资格的, 也应通知本人, 按相关程序办理手续。

2. 创新工作机制, 更新工作手段。

首先, 加强与流动党员工作单位或流动地党组织的联系, 创新教育管理机制。高校应该处理好管理和服务的关系, 不仅要做好高校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 更要做好服务工作。高校党组织应创新性地建立适应毕业生流动党员特点的基层组织, 通过毕业前统计、毕业后跟踪调查等形式, 基本掌握流动党员的就业去向, 并在毕业生流动党员集中的地方设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 实现流动党员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对高校来说, 这样既能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又能实现对流动毕业生党员的教育管理。

其次,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多渠道强化教育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资源, 建立专门的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平台。第一, 毕业生流动党员支部可以利用该平台, 开展理论宣传教育, 真正起到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离管理、离校不离教育的作用;第二, 利用该平台, 实现对流动党员的“入库管理”, 为加强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联系提供信息保障;第三, 在网络平台上设立网上党建论坛, 创建“毕业生流动党员之家”, 实现跨地域交流, 使流动党员能随时随地地参加组织生活, 同时也方便党组织了解党员动态, 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

3. 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做好党员毕业前的教育培训工作。

首先, 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扎实做好党员发展工作, 这是保障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一个前提。一要坚持“早启发、早引导、早选苗、早培养”的“四早”做法;二要加强党员教育工作, 防止“入党前好好干, 入党松一半”的现象出现。通过学生党员“旗帜工程”, 将党员学习制度化,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具体化, 使得学生党员在校期间的自我管理和党员意识有极大的提高。

其次, 在每年的6月毕业生集中离校的一个月内开展“毕业生党员教育月”, 教育他们牢记党员身份,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自觉履行党员义务, 帮助他们树立较强的社会与政治责任心。毕业前的强化教育, 能够使流动党员从思想上树立始终不离组织教育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陈轶群, 刘春秋.对加强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4) .

[2]陈阿卿.加强高校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管理[J].龙岩师专学报, 2004, (2) .

[3]蒋春兰.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 (5) .

[4]陈劲松.加强对学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1, (9) .

[5]曾成.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初探[J].成人教育, 2006, (1) .

篇7:虎峰镇五措并举加强流动党员服务管理

提前谋划“晚稻抢收”工作。

中秋过后, 县农机局领导班子成员经常奔赴各镇, 与镇农机站工作人员一道走村串户, 深入田间地头, 和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及村组干部座谈, 详细了解晚稻机收的准备工作, 协助镇农机站组织有机户与无机户签订作业合同, 帮助困难户和外出务工农户抢收晚稻, 做到早谋划、早组织、早行动, 进行精心组织和周密安排。

深入开展免费大培训活动。

县农机局积极拓宽农机培训领域, 及时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乡村、田间地头、场院空地, 对农民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农机技术培训和指导, 培训农民、农机手3200多人次。同时,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广泛发动收割机操作手到县农机校学习培训, 掌握正确操作、调试、保养、检修等技能, 提高驾驶本领。目前已举办培训班4期, 共培训农机手122人。

着力提高作业组织化程度。

县农机局干部实行“挂镇包村”, 扎实做好跨区作业证发放、作业供需协调和接待服务等工作。指导各镇成立农机服务小分队, 组织、指导农机服务组织、农机作业队投入“秋收”, 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服务, 全面加快晚稻机收进度。

积极搞好技术服务。

县农机局把“秋收”农机化服务工作作为当前“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 认真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 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工作。在收割前, 县农机局抽调6名技术人员组成“农机技术服务小组”, 奔赴全县15个镇的农机用户家中, 指导或协助他们对机子进行全面检修、保养, 帮助机手保养、调试和检修好各类投入“秋收”的农业机械1628台 (次) 。在收割期间, 及时督促各农机供应商, 特别是补贴机具的供应部门, 落实好农机物资的供应, 调运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等秋收急需的农机具, 督促厂方三包人员进行田间跟踪服务, 保证农机具及零配件充足供应。同时, 开展“送配件、送技术、送维修”到田间地头的服务活动, 帮助处理机械故障, 解决实际问题, 全面、细致做好“秋收”服务工作。

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大检查。

上一篇:欢声笑语的愚人节作文下一篇:现代优秀哲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