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措并举构建和谐社会

2024-04-12

五措并举构建和谐社会(通用9篇)

篇1:五措并举构建和谐社会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视察贵州时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这一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认真落实。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省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整个社会总的是和谐稳定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许多新生事物的出现,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上,进一步把经济搞上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一是要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贵州一切问题的关键。尤其是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和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使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二是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特别要认真扎实做好关系民生的各项工作。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要巩固“两个确保”成果,逐步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困难,一定要真诚关心,努力加以解决。要始终把抓好安全生产、防止发生重特大事故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以煤矿生产、道路交通安全为重点,坚决落实责任追究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三是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管理有序、秩序良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要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更新社会管理观念,以改革的精神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四是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坚持依法办事和严格按政策办事,认真解决好农村征地、移民搬迁、城市改造拆迁、企业改制等工作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好移民群众的后续扶持工作,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把工作重点放在积极预防上,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切实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五是要保持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保持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要强化稳定工作责任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

篇2:五措并举构建和谐社会

胡锦涛最近在视察贵州时强调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这一重要论述,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的重要讲话,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勇于探索,认真落实。

通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贵州省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民族团结,整个社会总的是和谐稳定的。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许多新生事物的出现,也出现了不少新的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着力点必须放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上,进一步把经济搞上去;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一是要进一步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使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发展是解决贵州一切问题的关键。尤其是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和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使城乡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二是要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特别要认真扎实做好关系民生的`各项工作。要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努力创造更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要巩固“两个确保”成果,逐步完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把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各种困难,一定要真诚关心,努力加以解决。要始终把抓好安全生产、防止发生重特大事故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以煤矿生产、道路交通安全为重点,坚决落实责任追究制,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

三是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管理有序、秩序良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要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要更新社会管理观念,以改革的精神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四是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要进一步增强群众观念,坚持依法办事和严格按政策办事,认真解决好农村征地、移民搬迁、城市改造拆迁、企业改制等工作中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做好移民群众的后续扶持工作,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把工作重点放在积极预防上,建立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认真做好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切实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篇3:五措并举构建和谐社会

县行政服务中心管委办在平安创建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将综治工作与“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争做服务人民群众的先锋和模范,满足群众合理需求,维护群众基本权益,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落实各项措施,推动综治工作健康、有序、稳步发展,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优良的发展环境。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涉及面广,牵扯人员多。特别是县行政服务中心是开放式的办公场所,年办件量16万件,日均办件近700件,日均人流量数近500人,情况复杂。为了把此项工作抓好,我们结合实际,健全各类组织,明确责任。中心管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一是调整平安机关创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坚持一把手负总责。中心配有保安队长1人,保安队员3人,负责日常治安管理工作。二是专题召开班子会议,部署中心平安建设综合治理工作,制订计划。三是与各股室签订平安建设和综治责任状,将平安建设和综治责任制纳入综合考核,做到年初有安排部署、年中有检查督促、年底有总结评比和奖惩。

二、抓好学习教育,提高队伍素质。为了适应平安机关创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中心认真结合全年学习计划,积极开展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教育工作,努力形成齐抓共管,主动参与的良好局面。一是重点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决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消防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积极主动地做好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二是积极参与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活动,从多方面深化平安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创平安建设和综合治理工作的新局面。三是组织开展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制定了《防火应急预案》。近年来,中心未发生任何责任事故和安全事故,无一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和治安处罚,单位排查调处率达100%,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和群体性上访事件,较好地形成了团结、和谐、文明、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落实制度建设,实行依法行政。平安机关创建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得是否扎实得力,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措施是关键。为构建维稳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逐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中心维稳和治安综合治理提供制度保障。2011年,我们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因制度不健全、发生疏漏而造成安全隐患。完善《维稳及安全保卫管理制度》、《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机关保密工作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和《安全防火制度》,每月进行安全大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加强重点部位和办公用电的安全管理,把一切火灾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万无一失。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防控体系,维护社会稳定。-2-

四、加强内部管理,严防安全隐患。加强对中心及各窗口单位干部职工的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建立起人防、物防和技防相互结合的防范机制。一是在服务大厅、走廊、机房等重点部位均已安装电子监控、红外线报警器,对服务大厅、财务室、档案室及其它重点部位进行严密防范,设立了防盗报警器。二是加强保安值班力量,大楼内24小时有人值守,夜间每3小时巡逻一次,做好巡逻记录和交接班记录,确保了办公大楼的安全。近年来,没有发生被盗、被抢和火灾事故。三是中心管委会办公室每天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值班,加强机关巡查工作,落实防火、防盗等各项治安防范措施。值班人员认真接待来访群众,及时排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消除不安定因素。四是加强招投标活动的安保工作,重大活动事先联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确保运转有序。

篇4:五措并举构建和谐社会

——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河北省委明确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扩大就业,和谐劳动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劳动和保障系统认真践行“三个代表”,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

劳动和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稳定器”,社会矛盾的“减震

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不处理好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社会保障、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伤有所救、困有所济、育有所助、和谐社会也会出现不和谐音符。当前,企业改制和非公制经济的崛起,使劳动和社会保障存在很多不适应的问题。我认为,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和解决:

一、劳动关系主体地位不均衡,使劳动的弱势地位难以改变

一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地位存在不对等性。县以下国有、集体企业绝大部分改制,取而代之的是民营企业,有些企业在劳动合同签订后,在合同期未满的情况,随便找借口违约解除劳动合同,而企业却不支付违约补偿。而劳动者需提前一个月通知企业,否则扣罚工资,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利益有着向背性。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后,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被确立,在员工的进出、工资分配、职工福利保险等方面,经营者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企业、劳动者开始形成各自的利益主体和权利主体,这两个主体既存在一致的一面,又存在着向背的一面,表现在企业在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在相对降低劳动报酬,减少福利保险和劳动保护方面的投入,甚至恶意欠薪,向背性导致对立性。

三是国有、集体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利益难以保障。部分企业改制后,私有业主和经营者大幅度裁减本企业老职工,重新雇佣劳动者,使得越来越多被裁减的老职工转向非正规企业就业或失业。部分企业工资福利分配缺少制约、监督制度,不少企业在一些关系到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上,不按民主程序办事,不尊重职工代表的意见和职工的民主权利,随意延长劳动时间,不执行最低工资制,取消法定休息日和节假日,不订立劳动合同,随意企业经营不善,没有积累,甚至负债累累,改制后职工经济补偿或各种保险无法兑现,职工的权利得不到保障。

四是劳动力相对过剩和劳动者技能相对较低。企业主法制观念淡薄,把自主用工变为自由用工,想用谁就用谁,甚至以“你不愿干,有的是人干”相要挟,使劳资双方在不和谐的劳动环境中渡过。

二、劳动保障立法薄弱,配套法规滞后

一是《劳动法》及配套的法律法规个别条款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容,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如关于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关于企业合并分立引发的问题,关于试用期提前的问题,关于职工最低工资问题,弱势群体劳动关系的举证问题,加强法律执行的刚性问题等等。

二是法律法规赋予执法者的权力不足。在处理企业拖欠工资福利案件方面,虽然《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赋予执法部门许多调查、检查措施,但是对少数企业拒不改正的行为,《条例》却只是规定处以罚款,而没有赋予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过硬的强制措施,既无权查封其财产,也无权划拨其存款。只能凭一张嘴、一双腿去说服教育,特别是面对企业主携款逃匿、转移存款来逃避支付职工工资责任时显得无可奈何。

三是行政处理程序时间过长。如根据现行规定,在对企业拒不执行劳动保障部门作出限期改正行为的行政处理有三个月的起诉期,到期企业既不申请复议,又不起诉,也不执行的,劳动部门才可向法院申诉强制执行。用人单位从提起行政复议、一审、二审,等到可以执行可能拖上两年之久,这可能给企业经营者逃避责任提供了条件和机会。

三、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争议仲裁力度不足

一是用人单位违反劳动保障法规的行为仍然较为普通。尽管每年开展劳动保障法规督察检查活动,但部分用人单位法人代表及管理者,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意识淡薄,对执法不支持、不配合、不执行,严重侵害劳动者利益的事情屡屡发生。

二是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不够规范。虽然已经制定了一些法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比,相关的劳动保障制度,执法程序及相应的规定尚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变化。一些地方在强调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同程度存在忽视权益保护的情况,有的甚至将维护职工权益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执法监察机构存有畏难情绪,有的视而不见,绕道而走,有的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三是劳动保障监察力量配备不足。地方监察机构的经费无保障,受编制限制,人手不足,不能适应目前劳动监察的维权任务。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办公条件和办公设备很不齐全,全靠“一支笔、一张纸”,很难适应查案需要。在一些专项行动中,与公安、工商、建设、工会等相关部门协调不够,效果有时不尽人意。

四是劳动争议仲裁形同虚设。地方劳动部门虽然建立了劳动仲裁机构,但存在着人员编制不足,专业素质不高,“一调一裁”至“两审”周期长等问题,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

到及时保护,集体上访和恶性事情时有发生。

四、政府角色存在错位

作为政府,既要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发展地方经济,又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发展社会事业。但有些地方政府不能正确认识维护劳动者权益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牺牲劳动者利益,“低劳动力成本”招商引资;有的为了所谓的投资环境,对一些企业违反劳动法规往往是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厂商侵犯职工权益“开脱”;更甚者,有些地方政府直接干涉执法工作,不允许到企业检查《劳动法》执法情况。个别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在权益遭到伤害时采取过激甚至非法手段,这固然是缺少法律意识的表现,但也反映了这部分群体对公共权力的不信任。近几年来,中央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改善工作,但在一些地方贯彻落实还有较大差距。

五、工会组织未发挥其应有职能作用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不少工会组织被撤并,传统产业的职工大幅度减少,而新兴产业的青年职工对工会的向心力不强。一些非公有制组织对建立工会组织和开展工会活动漠不关心,采取不合作的态度。与此同时,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也因流动性大,不易被吸收到工会组织中来。目前,多数工会工作也往往受制于经营者,工会活动缺少必要的独立性。在一些严重侵害职工权益的事件中,如工伤事故、随意解雇工人、超时加班、拖欠和克扣工资等,工会在维权方面很难作为,只以分散状态存在的劳动者无力抗拒掌握较多资源的管理者,一些劳动纠纷和争议不能及时解决在企业内部,导致劳动纠纷的扩大化、显性化和复杂化。

针对以上存在的主要不和谐问题,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

就业是民生之本,致富之源。再就业是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构建劳动和谐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而且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务必要将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走出一条既充分促进就业,又能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政府推动就业的责任,下大力发展经济,拓展就业岗位、安置失业人员、加大劳务输出。

二是坚持政策促进就业再就业。利用政府系统各个服务窗口、各个环节,各种工作手段扩大宣传,将《再就业优惠证》发放到每个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手中,下大力解决税收减免政策落实,小额贷款发放和公益型岗位开发等系列问题,力求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取得实效。

三是坚持培训促进就业再就业,实施免费职业指导、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免费求职、免费创业培训、免费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再就业培训工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工作督办制度,促进再就业优惠政策全面落实。

四是统筹城乡就业,不断壮大劳务输出产业。要把劳务输出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完善和谐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就没有和谐的社会。

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良好的自我约束机制,一是树立合同意识,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发挥劳动部门和工会组织作用,大力推广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二是树立诚信意识,建立严谨的劳动管理制度。劳动部门会同相关部门通过举办法制培训,创建守法诚信企业,签订劳动诚信合同等形式,提高管理者的守法意识。三是树立民主意识,构建顺畅的沟通渠道。要充分发挥企业工会的协调作用,妥善处理各类劳资纠纷。在保护劳动者利益的同时,寻找劳资双方利益共同点,形成既维护双方利益、又相互依赖合作的关系格局,使劳动关系趋于和谐稳定。

第二根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又能与国际劳工标准基本接轨的劳动保障标准体系,根据认证体系对劳动保障情况进行评价(或年审)。让劳动保障标准成为用人单位诚信守法的主要依据,从而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外协调机制有机结合的劳动关系多方协调机制,把好内部协调机制的“第一道防线”,把劳动争议解决在“隐形状态”。通过劳动关系三方(劳动部门、工会组织、企业组织)协调机制和包括企业、监察、仲裁、法院等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相关的各部门组成的多方协调机制,坚守“第二道防线”,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三、增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仲裁工作的整体功能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肩负着推动劳动保障中心任务落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职责。争议仲裁对依法保护双方利益,化解双方矛盾起到积极作用。

一是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确定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的重要地位。随着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特别是《条例》的颁布实施,劳动监察的职能和地位进一步明确,今后要通过不断完善告知制度、听证制度、文书制度、情况报告制度等基本程序制度,使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是加强劳动保障监察队伍和硬件建设,提高人员素质和整体功能,在现有编制内,挑选精兵强将,充实队伍。争取财政支持,充实经费,整合资源,配备监察检查工具,为及时准确查处案件,提高办事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加大工作力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加强政府在劳动保障执法中的调控力度。配备专人定期到企业了解劳动用工情况,及时发现企业随意延长试用期,随意加大劳动强度,随意辞退工人等不法行为,及时督促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歧视和侵犯。

四是提高仲裁效率,保护劳资双方的合法权益。在认真做好劳动关系自我调节的同时,积极探索基层仲裁院建设,在方法上和法规上实现突破,缩短劳动争议处理时间,减少双方的讼累,把因劳动争议给双方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四、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

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直接影响劳动就业,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者技能,是实现城镇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

一是理顺管理体制。劳动保障部门要履行好综合管理职业培训工作的职责,统筹做好职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对开展职业培训的培训机构进行认定,积极做好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加强培训就业一体化。

二是整合资源,形成职业培训的整体合力。要充分发挥技工学校和劳动就业培训中心的牵头作用,统筹规划和管理民办培训实体,引导民办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规模,更好地开展培训。

三是实行培训与就业一体化。通过培训与市场主动接轨,引导培训实体与用工单位实行培训用人互动,促进就业和用工。

四是大力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素质和技能,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

五、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目前“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为一体的社会保障框架体系基本建立,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课题。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将依法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等内容作为强制条款列入劳动法律法规。

二是积极探索扩大保险覆盖面的有效途径,增加覆盖范围,让更多的人群参与到社保中来。

三是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与监管,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强化社会保险稽核和劳动保障执法监察。

四是要积极为农民工倾心编织“安全网”,解决普通农民、被征地农民、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制定和完善适应农民特点的养老保障制度,让农民以小投入解决大问题。

六、加快立法,完善劳动法律体系

篇5:五措并举构建和谐社会

司法警察工作是检察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是保证人民检察院各项业务工作顺利开展的有生力量。对维护检察工作秩序和保障检察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状况与其担负的职责仍有一定差距,需要从多个方面加以改进,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检察事业发展的要求。本文将从基层检察院在司法警察工作中遇到的困境入手、结合未编队管理给司法警察工作带来的弊端,并总结我院在对司法警察队伍进行编队管理的经验提出五项举措,促进司法警察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一、当前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工作态势

(一)政治思想建设方面,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由于基层检察院警力不足、职责任务重,司法警察履职过程中往往被检察官取代,检警不分的工作模式突出,司法警察人员对检察业务参与程度不高,服从、服务于检察工作相对滞后,使司法警察职能的发挥打折扣。这种现象在基层检察院更加普遍,有一部分司法警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这项工作低人一等,受人指派,没有出息,提拔较慢,因而工作不安心,思想不稳定,总是想方设法想调离司法警察队伍,造成司法警察缺乏专业人才。

(二)警务训练方面,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队伍面临诸多掣肘。因为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面临经费不足、没有专门的训练场地,缺乏专业警务训练课程等诸多困难,在组织岗位练兵、体能训练、技能比武方面,多数达不到上级院的培训标准,以我院为例,虽然每年都会组织开展为期两周的岗位大练兵技能训练,无论是培训课程设置、训练质量还是训练效果,都无法与市院统一组织的集中培训相提并论。

(三)警务管理方面,基层检察院队伍管理体制不健。根据《最高检司法警察察队伍建设条例》规定,对司法警察队伍应实行编队管理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但目前,多数检察院尤其是基层院的司法警察还未实行编队,或形式上实现了编队管理,但实际上大部分司法警察还是分散于各个业务科室,没有进行集中培训和管理;有些基层院虽已编队,但固定司法警察少,兼职司法警察多。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没有真正落实,无法实现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司法警察的垂直有效管理。

(四)在履职协助办案方面,司法警察没有被足够重视。基层检察院有一种潜在的习惯,有无司法警察都一样办案,所以在个别领导心目中觉得司法警察并不是十分重要,领导也对这项工作不是十分重视。在司法警察服务自侦案件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检察官对自侦案件“高度保密”,认为司法警察可有可无,甚至让司法警察回避,忽略了参与案件办 理的司法警察的作用,使司法警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履行职责。

(五)在警务装备方面,司法警察履职所必备的装备尚不到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警察法》和《人民检察院司司法警察察装备配备暂行规定》,对基层检察院司法警察大队的器械、交通工具、通讯器材都有相应的配置标准,但目前基层司法警察大队警务装备符合这一标准的并不多,司法警察队应对和处置突发情况时带来困难,影响、制约训练和任务的完成。

二、基层司法警察未编队管理存在的弊端

(一)不利于法警队伍规范管理。司法警察工作的核心要求和根本目的是切实承担和履行法警职责。但许多基层院法警机构设置流于形式,人员大部分分散在各业务科室,不能集中管理,无法实现统一管理,甚至许多法警还兼任司机、门卫等职,从而使法警难以管理,战斗力大打折扣,履职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

(二)不利于法警队伍职能发挥。影响警队职能发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法警人员大龄化、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不合理、警用装备落后等问题,与检察工作的快速发展有很不相称。二是有的基层检察机关对法警职能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投入不多等原因,严重制约了法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建设。(三)不利于法警队伍依法履行职责。一是司法警察履职时应该依法办事,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用警部门在司法警察职责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不按规定程序申请使用司法警察,申请的一些用警事项为非警务工作。二是越俎代庖。有的基层院分类管理意识淡薄,“检警混用”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据相关规定,一些本应由法警执行的工作,业务部门常按***惯由检察人员自己侦查、自己执行。

三、“五措并举”实现编队管理力促法警工作健康发展近年来,馆陶县人民检察院以争创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活动为主线,致力打造一支政治合格、业务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检察劲旅,司法警察编队管理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采取以下“五项举措”:

(一)坚持政治建警,打造过硬素质。院党组对法警工作高度重视,为着力打造一支让党组放心、办案人员信任、群众满意的司法警察队伍,我院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成建制组织法警参加“恪守检察职业道德、促进公正廉洁执法”教育实践活动,“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以及“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和保持党的纯洁性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使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永葆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的本色。

(二)坚持专业立警,增强履职效能。在推进队伍专业化进程中,院党组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配齐配强法警大队,目前我院法警队员平均年龄35岁;均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性别、年龄、文化、专业结构趋向合理。通过自行组织岗位技能大练兵等形式,加强教育培训,使队员达到“一熟、两懂、三会”的要求,提高其全面履行法定的九项职责的能力。还开通视频监控、120医疗绿色通道,一直保持无错案、无事故、无违纪的优良记录。

(三)坚持科学管警,完善制度建设。在推进管理科学化进程中,一是严格实行集中编队管理。法警大队员全部在职在岗,实现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派警、统一培训、统一考评。有效地保障了诉讼程序的依法进行和办案安全,不但受到法警队员的积极响应,也得到了用警部门的欢迎和好评。二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法警规章制度,根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细化警务工作内容,完善警务工作流程,共建立6项规章制度,加强警务工作管理。三是严格派警程序,依法用警。凡需出警的业务部门,须填写《司法警察用警审批表》,经分管检察长审批,由法警大队出具《警务令》统一安排法警出警。做到程序明晰、职责分明。

(四)坚持科技强警,提高装备水准。在推进保障现代化进程中,我院不惜投入,为法警大队配备了手铐、头盔和警棍等警用械具,配置了办公电脑、密码柜、打印机和警务 专车。2016年,我院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依然投入20多万元对办案工作区的安监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办案工作区装有安检门、7台固定式红外夜视摄像机,实现了24小时昼夜监控全覆盖,实现了能够随时监控。

(五)坚持规范用警,改善配套设施。在推进执法规范化进程中,我院一方面不断改善办案工作区硬件设施,不仅询问室、讯问时、监控室等办案用房布局合理,还安排了法警休息室、值班室等办公用房,功能完备,设施配套。另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办案工作区使用。明确办案工作区由法警大队统一管理,使用办案工作区必须经分管副检察长批准,非案件直接承办人员未经分管副检察长许可不得进入讯问室和询问室。明确司法警察负责安全警戒和维护办案工作区的秩序,办案时被讯问(询问)人的安全责任由承办检察官负责,司法警察实时监控,非办案时间由司法警察负责。严格交接的时间、方法和手续,防止和杜绝因交接疏忽而发生意外。

篇6:五措并举构建和谐社会

全县效能风暴行动开展以来,四族乡立足实际,以“转变干部作风、提高工作水平”为目的,通过创新载体、强化 措施、拓宽服务领域、狠抓任务落实,促进了整体工作的有序开展。

一、完善制度,提供保障

在效能风暴行动开展以来,四族乡首先从制定完善制度入手,针对班子、党员队伍和村“两委”和各站所的实际,先后制定完善制度4类12项,分别涉及日常工作制度、考核制度、任务跟踪落实和便民为民服务制度等。针对乡机关干部作风不实,队伍积极性不高的实际,制定了《四族乡干部积分管理办法》、《四族乡重点任务跟踪落实办法》和《四族乡干部任务落实督查办法》等。在村一级制定了村便民服务制度,村干部绩效考核和工资双挂钩制度,按季度兑现工资报酬,并实行奖优罚劣。在乡各站所推行首问责任制和办事承诺制及重点问题督办制,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和需办理事项确定专人进行办理。并及时反馈办理结果。效能风暴开展以来,先后对3名村干部、2名驻村干部进行了经济处罚。乡上每月月底对班子成员和全体干部通报积分情况。通过健全和落实制度,从根本上制约和改变了干部作风,做到经常跟踪、重点督查和年底考核相结合。

二、创新方法,明确载体 在效能风暴行动开展以来,四族乡党委、政府本着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的态度,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丰富活动载体,使得效能风暴行动落到实处,也得到了群众的好评。乡上制定了《关于在全乡范围内开展“民情代诉、民事代办”活动实施方案》,在全乡全面推行“双代为民服务”活动。全乡9个村1个社区都推行AB值班制,及时代办群众需求的事项和办理的诉求。9个村的村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为“双代”代办员,并实行亮证上岗,每天轮流值班,接待群众反映。对群众需办理的事项和反映的问题进行造册登记,村上能办理的自行办理,并以告知单的形式通知需代办人;村上办理不了的,由乡上确定人员办理。“双代为民服务”活动的开展,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当好惠农政策宣传员、产业调整指导员、群众事务代办员、社情民意信息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切实方便了群众,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拓宽渠道,加强监督

效能风暴行动开展以来,乡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强化监督的措施,对行动过程进行监督,有效改变了往常工作中推诿、扯皮等现状。一是制定了《四族乡干部任务落实督查办法》和《四族乡重点任务跟踪落实办法》等制度,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干部按照办法严格进行处罚。二是制定了惠农政策监督卡。在全乡9个村制定了惠农政策政策监督卡2000余张,并全部下发到各农户,认真接受群众的监督,收到了群众的好评。三是设立了“廉洁服务岗”。对全乡各站所、各窗口单位设立了“廉洁服务岗”,并做到了办事服务廉洁、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

为更好营造“效能风暴”行动的良好氛围,乡党委采取多种渠道对“效能风暴”行动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了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开展“效能风暴”的重要意义和首要政治任务。一是组织全体干部认真学习了县委、县政府关于印发《关于在全县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漳办发„2012‟73号)文件精神等相关文件和讲话精神,采取专题辅导和自学等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广泛学习。二是通过宣传栏、工作简报等手段广泛宣传,提高大家对效能风暴行动的认识,切实加大效能风暴行动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效能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三是通过党风廉政建设进校园、进企业等“六进”活动,对在特殊岗位的党员、干部职工、群众进行主题宣传,使得效能风暴行动走进了千家万户、走进了生产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五、突出重点,促进工作

篇7:五措并举全力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

**县围绕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县目标,不断加大投入,狠抓文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省级文化先进县创建步伐,全面提升文化事业发展速度。目前,已初步形成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齐抓共管。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县创建文化先进县实施方案》,将文化工作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与经济建设任务同下达、政策措施同研究、资金使用同安排、检查考核同实施、奖励处罚同进行。县上定期专题研究文化工作。各镇及科技、教育等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组织机构,由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按照各自任务,结合工作实际,各负其责,密切协作,确保了创建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文化设施。将基层文化事业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足额列支。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建成了宣传文化中心暨图书大楼、11个镇综合文化站;建成了国家三级标准的县文化馆、图书馆3000余平方米阅览室和57个农家书屋;投入了30余万元购置数字电影机、电影放映车等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设备;投入100余万元为剧团更新设施设备;投入200余万元更新改造了县广播电视台的采编制播系统;投入200余万元对省级重点文物****进行了维护修缮。目前,招商引资6800余万元的县文化商业大楼已完成主体。

三是凸现地域特色,开展群众文化。围绕“****”、“****”两张王牌,不断打造地域文化特色品牌。紧扣“建设陕南文化强县”、“打造书画**”等主题,精心组织策划丰富多彩宣传文化活动,以展示“三个文明”建设成就,营造奋发进取的舆论氛围。在广场、社区、企业、校园等场所,相继开展了优秀影片展播、春节社火表演、秧歌比赛、送戏下乡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县镇、社区分别组建了20多个业余秧歌表演队、群艺社和自乐班,坚持周周有活动,月月-1-

有主题,经常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打造艺术精品,彰显文化内涵。建立健全了艺术创作长效激励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县文艺创作实施办法》、《**县民间艺术发掘和抢救管理办法》等。近年来先后创作发表了各类文艺作品500余篇幅,其中有20余件在国内各类大赛中获得大奖。县剧团先后编排戏曲6个,平均每年巡回演出200余场次,并多次获省市大奖。同时组织力量,对县境内的民间文化进行普查登记、造册、并分类整理、建立档案,对濒临失传的艺术品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等6个项目名列国家级或省级非遗保护名录,居全市第一。

篇8:以民为本抓服务五措并举促行风

文章标题:以民为本抓服务五措并举促行风

今年以来,我局以服务县域经济、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从提速工作过程、提高服务质量出发,深入开展行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有力地维护了人劳社保干部公道正派形象,为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保证。

一、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确保行风建设深入开展 在发

挥以局党委成员为核心的行风建设领导小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的意见》,确定了增强干部职工业务素

质、提高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规范依法行政行为、进一步转变机关工作作风四大目标,提出了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升群众满意度的总体要求。保证了我局行风建设工作的开展始终处在健康、有序的态势之中。

二、坚持学、纠、评、建、联并举,改进作风,提升部门整体形象

(一)创建学习型机关,提高自身素质。一是强化理论学习,每月末周五下午的集中学习雷打不动,对《读本》等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辅导材料进行通读,干部职工工作之余每天利用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时间钻研业务知识,增强干事本领。截止到目前全局集中学习累计学时达x多个小时。机关同志每人撰写的读书笔记都在x万字以上。二是加强思想教育,局党委先后组织观看了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等模范党员的先进事迹电教片,邀请县检察院检察长进行了预防职务犯罪的讲座,使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牢固树立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三是加强学习交流,为增强学习效果,开展了理论研讨会、执法调研报告会等一系列的交流活动,达到了知与行相互促进的目的。

(二)搞好内部自纠,明确前进方向。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积极组织全体党员进行“六查六看六反思”,并在全局上下进行查摆剖析。为巩固学教活动成果,在国庆节后,我们又组织社会保险工作人员集中开展了一次“如何让职工群众更满意”大讨论活动,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自查自纠,全局上下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增强了“群众满意是第一追求,我与全局共荣辱”的服务理念,促进了机关行业作风的转变。

(三)推进政务公开,全力打造“阳光政务”。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服务对象中聘请了x名行风建设(行政效能建设)监督员,定期召开座谈会,面对面的征求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还向社会发放征求意见表x份,征求意见和建议x条,在办公楼内设立了投诉箱和投诉电

话,在电台针对办公质量、廉洁自律等问题公开承诺,坦诚地接受社会各届的监督;另外对公开招聘、职称评聘等事项实行公开办理制度,营造了公开、公正、透明的行政环境,维护了我局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

(四)提高服务标准,加强行业作风软硬件建设。一是高标准筹建社会保障服务大厅。我们本着便民、利民的宗旨,投资x多万元,筹建启用了一个政策公开化、业务透明化、流程规范化、管理网络化、服务一体化、办化现代化、监督经常化的社会保障服务大厅。简化了办事程序,合并了工作环节,实现了社会保险登记、申报、核定、缴费、审批支付等一条龙式服务,彻底解决了办事群众往返奔波的情况,达到了“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一次就办完”的要求,得到了县领导的高度肯定和社会各届的拍手称赞。提升了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品牌。二是完善各项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在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和首办

责任制的基础上,新建立了出勤登记、外出下乡告之等制度,推行了无缺位工作法,提出了十条文明用语和十条服务忌语,增强了干部职工“岗岗是窗口,人人是形象”的观念,保证了各项工作环环相扣,顺利开展。

(五)开展帮扶行动,密切联系职工群众。认真开展“一助一扶贫济困”活动,累计走访达x人次,落实帮扶资金x元,提供致富信息x条,解决实际问题x个。扎实开展局村共建活动,帮助该村硬化街道x米,为村民接入了自来水,村内安装了路灯,彻底改变了人居环境,得到了该村村民的一致好评。

三、以民为本办实事,把行风建设践行于工作之中 截止目前,我局承担地市达目标超额完成,重点工作有所突破,好事实事深入民心。社会保障工作突飞猛进,制定出台了《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障办法》和《困难企业、未改制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救助办法》,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和

篇9:五措并举做好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

南充市高坪区司法局2012年4月日

五措并举做好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

为切实做好残疾人维权工作,把为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法律援助工作落到实处,高坪区法律援助中心结合“法律援助创先争优”精神,坚持以“热心、爱心、真心、诚心”的“四心”要求,严格践行“贫者必援、弱者必帮、残者必助”的承诺,不断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努力打造亲民便民利民平台,为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促进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是建立并规范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在区残疾人联合会设立了专门的残疾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在援助中心设立了专门的残疾人法律援助咨询台。目前全区形成了以区中心为主网、区残联分中心为专网、乡镇法律援助工作站为网点的三级网络服务机 —1—

制。三级网络各具特点和优势,各司其职,上下联动,在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二是对残疾人法律援助坚持“四优先”(解答、受理、审查、指定优先)工作机制。对通过电话、来访等方式受理的法律咨询,凡涉及残疾人维权方面的,全部在第一时间通知就近的法援站点优先调查核实,并及时答复当事人。对各法律援助站点对残疾人权益受到侵害的求助信息,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法律援助系统能直接解答、调处的尽快给予处理,需要残联等相关部门处理的及时移交相关部门。对残疾人提出的法律援助请求,只要符合有相关规定,优先受理和指定,全力、及时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对于涉及到残疾人犯罪的刑事案件,法援中心第一时间指派政治意识强、工作经验丰富、热爱助残事业的专职律师进行专人辩护。

三是开通“绿色通道”服务残疾人。对涉及赡养、抚养、劳资纠纷等残疾人的法律援助申请,均不再要求其提供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材料。同时,根据残疾人行动不便,经济困难的普遍规律,在法律援助过程中,中心坚持“特事特办,手续照办”的原则,进一步简化残疾人申请办理法律援助的审批手续:对材料基本齐全的残疾人申请法律援助的,做到即时受理、即时指派;对手续不全的,实行“先受理,后审批”;对行动不便、有特殊困难的提供上门服务。今年以来,全区共受理此类案件12件32人次。

四是援调对接,积极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对于案情简单、事 —2—

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根据受援人意愿,尽量采取调解方式结案,减轻受援人诉累。同时鼓励法律工作者协调相关部门和社团组织,深入基层,合力解决婚姻家庭纠纷,提高效率。2009年以来,我区共接受残疾人法律咨询1600余人次,为残疾人代理民事案件46件,减免律师费18余万元。

五是加大面向残疾群众的法律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利用全国助残日等重要日期,组织中心工作人员、法律工作者、残疾人维权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开展“扶残助残——法律援助专项行动”主题活动,通过向过往居民发放宣传材料、展出图版、悬挂条幅、现场解答法律咨询、发放“法律援助便民联系卡”等形式,加大面向残疾群众的法律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进一步增强广大残疾人运用法律武器,提高残疾人士的维权意识,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注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报: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市司法局。

送: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

发:局机关各股、室、处,各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公证处,律

师事务所,区法援中心。

上一篇:经济与管理学院首届“潮”文艺晚会总结下一篇:留学加拿大工程类专业的申请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