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作文

2024-04-18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作文(共14篇)

篇1: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作文

成长是什么?是岁月的流逝,是长高的身体,还是……

我今天来讲讲成长的足迹吧!表明人在成长有岁月,有身高,有体重,也有牙齿等,我就讲讲牙齿的成长吧!

我已经十一岁了,也换过许多牙,犬牙、门牙、磨牙,每一次拔下一颗牙后,我就把它们掩埋起来,以示我已经度过这些岁月。但是,有时候我则把它们扔进屋顶上,预祝我快快长大。

我第一次拔牙还是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和我的妹妹几乎是同一天牙齿松动,后来越来越松,牙齿已经有一大半脱离了“牙床妈妈”,舌尖轻轻一顶牙齿便跳起了“迪斯科舞”。于是我跟妈妈说了,因为怕妈妈不信,我还当当场表演了一段。妈妈说:“傻孩子,你要换牙啦。”

星期天,奶奶把我们聚集在一起,说要帮我们把牙拔了,我们吓得同时捂上了嘴巴,奶奶说不疼的,啪一下就过去了。这才令我们稍微放心了一点。

妹妹先“上阵”,只见妹妹“哇”一下哭了,漱过口以后就回家去了。

尖嘴老虎钳向我伸来,我赶紧闭上了眼睛,一阵疼痛过后,“施工”完毕了,我“呸”吐了一口东西,一看,血!我赶紧漱口,总算止住了血。

朋友,你的成长是什么呢?能告诉我吗?

篇2: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作文

成长调味乳之——草莓味。

草莓很甜,就像——“这次又得考试了,唉,还不知道能不能考好呢!”看见老师拿着一大叠试卷进了教室,我又在担心自己能否考好了。“下面发试卷,这次试卷非常简单,同学们要好好考啊!”老师又发话了,每次都是如出一辙地说这几句话。不过当第二天考试成绩改出来,得知自己考好了,就像喝了三四瓶草莓调味乳,直甜到心头了。

有甜就有酸,换下一次考试靠得差了,又是一酸,“我下次再也不考得差了,呜——”成长调味乳之——咖啡味。

咖啡一杯下肚,好苦哦,不过这件事使我受益非浅呀。

第二节课是语文课,因为心不在焉,和同学讲起了空话,可是好事多磨,当场被老师抓了个正着,老师似怒非怒地说:“你是不是想当‘话’家?”我这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想了半天才明白是空话的“话”。这次我真是哑巴吃黄连。唉,谁叫我讲空话呢?

篇3: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作文

参赛选手沈老师是一位很有想法的语言教学骨干教师,听说让她“磨课”,刚开始她特不理解,觉得这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沈老师带着疑虑,走进了大班故事教学《兔子不喜欢夜晚》这一磨课活动,开始将近一个月的艰难历程。

一、寻——教学设计美中不足

《兔子不喜欢夜晚》这个故事,情节简单明了,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听懂和讲述这个故事应该非常简单。所以我们打算用最简单的教具来完成这样的教学目标:1.喜欢故事,能说出白天和黑夜的特点,同时理解这是大自然的规律。2.尝试在“辩论”中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学习用“我喜欢……因为……”的句式表达句子的完整意思。经过分析,我们觉得“辩论”是重点也是难点,但如何破解呢?关键是将兔子和猫头鹰对白天和黑夜的不同理解,内化为幼儿自身对白天和黑夜的不同感受,并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从而达到语言教学中给幼儿多说、能说、有机会说的积极应答的环境和要求。于是,沈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稿:

(一)黑白畅想

1.看到黑色卡纸你会想到什么时候?黑夜里有些什么呢?又能做些什么?

2.看到白纸你又会想起什么?白天有什么呢?白天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事呢?

3.教师:我们在说白天和黑夜,兔子和猫头鹰也在争论白天和黑夜的问题,一起来听听它们是不是这么说的。

(二)走进故事

1.讲述故事第一部分(感受角色对话)

(1)兔子会怎么说?它喜欢什么?为什么?

(2)猫头鹰为什么喜欢黑夜?

2.继续讲述故事第二部分(学习用完整的句式表达)

(1)猜猜野牛是怎么评的?它会喜欢什么?为什么?

(2)小鸟喜欢什么?为什么?

(三)白天黑夜辩论会

1.组织分队:分成白天组和黑夜组。

2.比赛规则:先说喜欢什么,理由要正确而且不能重复,就能得分。

3.进行比赛。

4.结果分析:

(1)如果只有白天会怎么样?

(2)如果只有黑夜会怎么样?

5.教师小结:原来白天和黑夜就像一对好朋友,轮流上班,少了谁都不行,白天和黑夜是一样重要的。

(四)完整欣赏故事

乍一看,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师教得很顺利,小朋友也很有激情,课堂气氛也不错,正当沈老师为自己的教学设计沾沾自喜时,磨课组的成员却提出多处质疑:

1.对教具的使用。一张白纸和黑纸让幼儿进行白天和黑夜的联想,浪费了太多的时间让幼儿展开对白色、黑色的想象,最后才引到主题“白天和黑夜”,太牵强,对于整个活动意义也不大。

2.对重难点的把握。辩论是本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幼儿虽然各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说的也挺热闹,但观点并没有真正的交锋,最后大家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没有一人感悟到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没有人意识到二者缺一不可。小结的话是教师直接教给幼儿的,并非幼儿自己悟得,这是语言教学的大忌。

3.目标的落实。教师预设的两个目标是否落实了?

二、觅——师幼互动“错位”之源

就这样,痛定思痛,沈老师开始重新整理教案,整理得特别仔细,把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把幼儿可能回答的每一个答案,都做详细的预设。下面是沈老师调整后的两个教学片段:

片段1:

师:猜猜,兔子会喜欢什么时候?为什么?

幼1:喜欢白天。

幼2:喜欢黑夜。

师:要先说喜欢什么,还要说出喜欢的理由,这样大家一听就明白了,对不对?

幼1:兔子喜欢白天,白天可以上幼儿园。

幼2:对,白天可以做游戏呀。

幼3:兔子应该喜欢黑夜,晚上可以看动画片。

师:这是你们喜欢的理由,不是兔子喜欢的。兔子为什么喜欢白天呢?我们一起来听听。(放录音)

此时,教师根本没有考虑这些答案是孩子原有经验的再现,所以在回应上没有支持孩子的当下需要,一味地被预设的教案框住了思维,迫不及待地给出“正确”答案。

片段2:

师:猜猜,小鸟喜欢什么时候?为什么?

幼1:小鸟喜欢白天。白天可以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幼2:我也觉得小鸟喜欢白天,白天可以捉虫子。

师:是吗?我们来听听小鸟自己怎么说的。(放录音)

当孩子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出的答案与教材的原答案相反时,教师显得束手无策,不会辩证地引导。如果能及时回应:“如果小鸟说它喜欢黑夜,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猜猜看。”其互动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活动一结束,沈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干教师这一行比演员难多了。演员的台词是固定的,只要背下了就可以了,而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个体,课堂上会出现什么状况,谁也预想不到。”

原以为周密的预设就可以达到万无一失了,可实际这样安排,让幼儿变得很被动,让教师自己变得很死板。当幼儿的回答不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时,教师就显得慌乱而狼狈;当幼儿的回答正合教师意时,幼儿又成了教师拿线拎着的木偶!

三、啄——课堂教学细节之秀

根据大家的建议及上几次的经验,沈老师对教案故了大幅度的调整:

1.调整第一环节,将黑白卡纸改为大屏幕投放黑夜和白天的背景,在这样的环境创设下,让幼儿更直观的回忆和想象白天和黑夜里不同景象,为下文的辩论做好铺垫。

2.将平板的挂图改为图文并茂的课件,以吸引幼儿更好的倾听和理解故事。

3.将贴纸的奖励改为课件的评价,以便更好地激发幼儿辩驳的兴趣。

调整之后,沈老师满怀信心地开始了她的第三次磨课,可事与愿违。小朋友除了对故事本身感兴趣,在辩论上,更是让她出尽洋相,竟然全部选择白天,而没人选择黑夜,幸亏沈老师会随机应变,问了一句“如果只有白天会怎么样呢”?经过这么引导,幼儿才三三两两坐回了几个,勉强把这场辩论进行到底。显然,这次活动又以失败告终。我们送给沈老师三句话:

1.自身角色定位比较恰当

教师是观察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讲述时,教师始终能把幼儿摆在第一位。让幼儿先猜、先说,给幼儿充分的“思”的空间,“言”的机会,然后再整合幼儿的意见完整的欣赏故事。幼儿就会觉得这个故事不是他人讲的,而是他们自己编的,这一点很好。

2.对孩子原有经验认识不足

孩子的原有经验不足,他们对白天和黑夜只有零星认识,如:知道晚上要睡觉,但不会去想为什么?需要帮助幼儿提升的是:让幼儿能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同时思考现象之间的关系。

3.设计的提问缺乏有效性

(1)提问要有针对性。如“兔子会怎么说?”这样的问题会让幼儿泛泛而谈。若改为“你认为兔子为什么喜欢白天?”,结果肯定大不相同。

(2)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回答,并适时作出引导,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如:当孩子回答“黑夜里可以做梦”,你该如何回应和提升幼儿的语言呢?而不是简单地重复幼儿的答案。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磨”,似乎有越磨越糟的感觉,因为每次总有问题出现。课没有磨好,却磨掉了沈老师的锐气和斗志,她表现得很无助,甚至有退却的意思。

四、炼——专家引领大气之作

正当我们愁肠百结之时,碰巧遇上回家探亲的市教研员。我们把磨课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向专家请教。在专家的引领下,我们打开心结,重审目标,寻找策略,终于“柳暗花明”。

1.打开心结

看着“遍体鳞伤”的沈老师,高老师给出的建议是必须“打开心结”:

高:磨了这么长时间,你心理最大的感觉是什么?

沈:颜面无存,体无完肤,痛苦!不想再上,不敢再上!

高:为什么害怕?

沈:感觉说什么都不对,废话很多,又不知道怎么取舍,怎么提升幼儿的回答。

高:你能对自己的问题进行反思,并寻找解决的办法,这很好。每个人都有自己上课的风格,大家给你的意见,你要分析思考,切不可一概接纳。所以,首先你要找回你自己。

最后高老师对全体人员说:你们这个活动设计的亮点是什么?如果是辩论,那你们一定要想办法让孩子辩起来,让孩子在辩论中学会倾听,学会质疑。

2.重审目标

我们把重点放在了辩论上,并重新把目标确定为:一、会根据故事情节与角色合理地推测与想象;二、能倾听同伴表述及大胆、合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三、初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并敢于质疑。

3.寻找策略

因为辩论是难点,也是重点,在操作的时候,往往出现以下几个难点。比如:当沈老师提问:“你们是喜欢白天还是黑夜呢?”幼儿往往选择白天,造成辩论双方人员对比悬殊,辩论无法顺利开展。于是,我们把问题改为:“你们是支持兔子还是支持猫头鹰呢?”这样,再进行选择的时候,就没有“单边倒”的情况了。

还有,辩论的时候缺少激情,没有交锋。于是我们就利用课件,当一方得到奖品而另一方若能反驳时,我们就去掉他已得的奖品。这样辩论双方就会特别紧张,因为奖品就是他们胜利的标志,于是他们会更加认真地去倾听对方的理由,同时想出别人无法辩驳的理由自然而然就达到了目标。

4.柳暗花明

篇4: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成长为话题的400字作文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每当我听到这首歌时,心中就会感到无比温暖!

记得小时侯,我在院子里玩耍时,一不小心脚扎进了一块玻璃片,而且还刮出了一道大口子,血像泉水般涌了出来。我立刻嚎啕大哭,妈妈循声找来,一看惊呆了,手中的碗也掉在地上。妈妈连忙把我抱进家中,用白沙布包住伤口。然后,又背上我向村外的镇医院跑去。一路上,您上气不接下气地背着我跑到了医院。

终于,到了医院,医生把我推到外伤手术室。医生小心翼翼地为我拔玻璃片。此时,门外的妈妈以是心急如焚。不一会儿,医生把玻璃片拔了出来,抹上药,包扎好。妈妈走过来说:“你这个淘气包,谁叫你这么淘气,这下有你好受了吧!”我害羞得底下了头。妈妈又背上我回家了。

春夜是寒冷的,可是,我却感到无比温暖,使我久久不能平息。

妈妈的爱,像一把大伞,为我挡风遮雨;妈妈的爱,像一场场春雨,滋润了我们这些幼苗;妈妈的爱,像一把火把,温暖了我的心。

作文二:在挫折中成长

有一次,数学期末考试,我考得很差很差。这个分数是作为所有优秀学生甚至中下游学生不该出现的!当这个分数亮在我眼前时,我呆住了,不知所措。

回家后,我一蹶不振,整天无精打采,甚至有了放弃数学的念头。但是,直到那一天......

那一天,我照例看帖子10分钟,突然,一个帖子让我怀着好奇点了进去。“漫长的人生就像一条崎岖的小路。在这条小路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绊脚石。我们正是被绊脚石绊倒爬起来后,才能长大。而如果你被绊倒后,自己不爬起来,那么,就会在这不快乐的日子中虚度一生。既然如此,我们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

对!我不能屈服,我绝对不能在挫折前低头、臣服!我要爬起来,克服这并不大的困难!如果我站起来了,这次的成绩,只能代表一次;但如果我振作,那么,这次的成绩将会代表我这一生。所以,我要站起来,重新奋斗!

经过我的努力,我终于在五年级下半学期的数学期末考试中获得了94分。虽然仍然不是很理想,但我最起码超过了自己,越过了挫折!

人,是在挫折中成长的,所以,当我们被绊时,一定要起来,不能在困难前低头!

作文三:快乐中成长

不知不觉来到学校已经有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中,我渐渐地长大了。

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7篇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7篇数数这一个月开心的事,开始有一点想不起来了,再仔细想想?有了!参加学校的军训,真有趣!班级组织过中秋,玩得好高兴啊!我们坐在草坪上,唱的唱,跳的跳,那场面真激动人心啊!还有我每次做作业,速度总是比其他同学快一点,别人都还没有做完,我已经在看课外书了!交到新朋友的时候;节日收到礼物的时候……

特别是升入了初中,书中的文章更为生动,书中的故事蕴意更为深奥,书中的内容和所含的知识也更为广阔。书,让我知道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让我了解了许多建筑,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认真想想,就这么短短一个月,我的成长记录上就增添了这么多亮闪闪的星星。这是像糖果一般甜的快乐。我还有不服输的倔强,还有调皮的叛逆,在成长中神采飞扬地追赶成长的脚步。

篇6: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作文

六岁时,我心中有了一颗最最明亮的星星,我发现我脚上有一颗黑痣的时候,我就去看病,医生说要手术,如果我乖就局麻,不乖就全麻。全麻还会对大脑不好。

我想了大半天,为了我的大脑不受到影响,我终于鼓足勇气对医生说:“我会乖的,我要局麻!”

尽管这样,我还是很害怕,手术前,外婆对我说:“我也开过刀,除了打麻药痛,其他都不痛。”

手术时,有一个美女护士和我一起说话,我也没有哭过一声,开刀的半小时时间一会儿就过去了,手术后,医师和护士全都夸我很勇敢。

手术后,最痛的就是换药了,换药前必须要涂酒精,在伤口上涂晒酒精最痛了。第一天,我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一直大哭,直到换药结束为止。医生们都说我没有开刀时那么乖。

听了医生们的话,第二天,我只滴了几滴眼泪,医生们都说我还是挺乖的。

第三天我下定决心要不哭,换药时我就强忍着眼泪,不让它滴下来,医生们都说我是最坚强的女孩。

篇7:以成长真好为话题的作文400字

十几年的时光,在幸福难忘的岁月中,是父母,像日月一样紧紧陪伴在我的身旁,用一片真情呵护着我,培育着我;是父母,带给我无尽的温暖,奋斗的信心和成功的动力:又是父母,谱写着一首首生命之歌……

成长,真好。让我学会了体谅父母,关心父母。以前,我只知道把一切烦恼撒向父母,整天让父母伺候,还嫌这不好看,那不美观。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真不懂事。时光流逝,我们在成长,父母也渐渐老了。两鬓已经斑白,皱纹早早爬上了额头。半夜,妈妈还在为我赶织手套,在微弱的灯光下,母亲仿佛又老了很多岁,两鬓更斑白了,显的那么瘦小,我渐渐明白所谓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含义了。

成长,真好。让我学会了孝敬父母。爸爸妈妈下班回来,给他们提来拖鞋,递一杯温水,这时,父母的眼睛里已经闪起泪花,说女儿终于长大了,知道体谅父母了。此后我常常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成长,真好。成长,就像是心中打翻了的蜜罐,幸福,甜甜美美……

篇8: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作文

日益深化的教育改革, 呼唤高质量的教师教育。把综合素质培训作为哈尔滨市新一轮教师教育的载体, 使“项目”在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上都具有时代精神, 并不断保持先进性, 关键在于理念与策略的创新。为此, 哈尔滨市逐步形成了“七个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经验。

(一) 坚持“一切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奠基”的服务方向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社会发展与进步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一要求的核心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使教师不断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现代新兴学科的视角, 以及必要的科学知识;不断具有课程的整体设计能力、课程内容的综合能力以及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不断具有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以及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进而实现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 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这种催化剂的精髓是终身教育的理念。

作为全新的项目, 既不能沿袭传统的培训模式, 也不能单纯定位于教师新知识、新技能的扩充。“项目”更深层次的思考应该是对教师一种“内驱力”的激活, 也就是要给教师注入一种精神、一种动力, 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学习活力和研究潜能。因为人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 伴随着高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产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终身学习将是教师成才的必由之路。为了顺应这一时代发展潮流, 哈尔滨市将“一切为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奠基”确定为“项目”的教育目标, 力求帮助教师树立终生学习意识, 使之有学习愿望和热爱学习的精神, 培养教师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的学习能力。我们理解“项目”策划的“让教师终生处于学习状态中”的构想, 正是为教师提供一种学习经历和体验。这一举措, 必然会使教师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生的习惯, 使教师率先成为学习的楷模。建设学习型教师队伍, 构建学习化校园和推进学习化社会, 这才是“项目”的实质, 也将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二) 坚持“建网就是建学校”的理念和“用信息化带动教师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方针

面对数字化生存的挑战, 普及信息技术和利用网络开展远程教育, 对于新形势下的“项目”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进步, 搞好综合素质培训就必须快步登上信息化平台。因此, 哈尔滨市教育局适时提出“建网就是建学校”的理念, 并确立了信息化带动的战略措施.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这是任何时候都适用的真理。“建网就是建学校”其目的之一, 就是要率先为“项目”创设一个信息培训的新环境。“建网”本身是在建设与全球相链接的信息高速公路, 开发与建设网络培训资源更是信息化的应有之义。这样,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好比建设了一所教师学习的新学校。在这里, 教师驾驭着“计算机”这台“时代快车”, 沿着信息高速公路自由地驰骋, 保持着与世界的同步发展。网上学习、网上研究和网上交流, 已经成为教师有效学习的新时尚。与现有围墙式的课程教学相比, 新学校更具有内容的广泛性、环境的虚拟性、学习的能动性、过程的交互性和管理的全天候性。信息化带动战略不仅改变了教师自身的学习方式, 也使自主性、选择性、开放性与互动式的培训成为可能, 这正是对“项目”实施的丰富与发展。

(三) 坚持“以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指导思想

师以德为本, 这是“项目”全部工作的灵魂, 也是当前尤其要把握的主题。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智慧的培养者、更是思想的启迪者, 人格的影响者和道德的引导者。因此, 作为新时期的综合素质培训项目, 更要突出师德这一核心。“项目”始终贯穿着“以德育人”的重要思想。根据时代的要求, 积极探索和研究师德建设的规律与特点, 不断丰富师德的内涵。从内容、形式、方法和管理体制方面努力改进与创新。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不断强化一种认识, 在承认知识是力量的同时, 承认道德也是力量, 人格、理想、情感都可以产生力量。重视这些力量的作用, 就会引导教师从各个方面为人师表。

同时, 我们还始终关注着经济转型以及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思想带来的变化, 围绕师德的核心问题, 进行更深层次的开发与挖掘, 由过去只强调教师关爱学生到强调师生之间民主、和谐及平等对话的关系, 进而上升为“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新境界。这样, 才能充分体现师德的现代感和实效性, 使师德成为教师发展的核心内容。

(四) 坚持“科研先导, 课题牵动, 以研促学, 以研求效”的实施策略

任何一项新的工作, 都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支持, 在课题研究范畴下的工作, 必然是高水准、高效益的。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必须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培训工作效率的第一生产力, 建立课题带动, 培训、教研、科研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哈尔滨市在启动项目的同时, 确立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 并一直在走“以课题实验为支撑, 以项目中的焦点问题为载体, 以一批研究成果为深化动力”的工作道路。我们除了确定四个实验区、100所实验学校以外, 还紧紧围绕六个专题相继进行了“教师继续教育四位一体培训模式的研究”、“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校本培训的途径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综合实践活动”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国家级、省级重点课题的实验工作。这不仅形成了地方特色, 还扩大了综合素质培训项目的影响力。目前, 哈尔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培训科研化—工作课题化—成果课程化”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攀升的工作格局。

(五) 坚持“培训、教研、科研、信息技术四位一体, 研训整合”的培训体系

“项目”之所以“综合”, 就在于“项目”完全打破了单一学科技能训练的框子, 将传统的培训内容全面刷新, 首次提出以教师思想素质, 道德素质, 业务、信息、科研和心理素质为基本框架的培训内容, 并力求通过六个方面的优化, 引导教师全面、协调地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因此, “项目”必须建立与之匹配的培训体系, 摆脱单纯依靠培训部门“单打一”的局面, 树立大培训观。我们重新组建由培训、教研、科研、信息部门构成的联合体, 以部门为单位, 独自承担培训任务, 在培训中心的协调下, 实现整体上的统一。这种在工作中融入培训, 在培训中渗透工作, 研、培一体化的做法, 促进了工作与培训的“双赢”, 也从根本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项目”将更加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六) 坚持“教育行政部门决策, 进修院校指挥, 中小学校为基地,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的运行机制

“项目”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 要长期、有序地进行, 必须建立一个运转顺利的良性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决策, 进修院校指挥, 中小学校为基地,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正是多年来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 应该在“项目”中延续。

行政部门决策, 确定的是行政在“项目”中的地位进修院校指挥, 赋予培训机构以权力。中小学校为基地, 体现的则是重心下移, 将“项目”真正植根于学校和教师的真实教学情境之中, 由校长负责推进。这种机制必定是政令畅通, 上下一致的, 也必将会推动“项目”走向纵深。

(七) 坚持“集中培训、教研培训、校本培训与远程培训有机结合, 重在校本”的培训模式

“项目”要求教师一个都不能少地参加进来。这对于具有大城市、大农村、大队伍特点的实验区来说, 不采取超常动作, 很难办到。因此, 我们创意了这种“专题为主线, 四种培训形式作板块, 条块结合, 重在校本”的构想。

集中培训, 是指就特别突出的问题设定培训专题, 将培训对象集中起来, 由专家组织系统的理论培训, 主要负责理论层面问题;所谓教研培训, 是指由教研部门组织学科教师进行的学科培训。这种培训主要解决由理论向实践转化这一层面的问题。教研部门从二者的结合点出发, 瞄准教师适应新理论的生长点, 结合教学实践中带有普遍意义和方向性的问题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所谓校本培训, 就是指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目标与要求, 由学校发起组织, 主要在学校内进行的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形式。这种培训解决的就是实际教学层面的具体问题。校本培训基于并为了学校的发展, 学校有充分自主权, 而且培训结果又能直接转化为教师实际教学能力, 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远程培训则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开展的网络学习、培训及网络教研。这四种培训之间, 校本培训是基础, 远程培训是其余培训的依托, 各种培训从“条”与“块”的不同视角, 有所侧重。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培训的渠道, 也求得培训覆盖面的最大值, 这是“项目”的又一个创举。

二、实践创新, 是深化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的不竭动力

“项目”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能否使其始终具有新鲜活力, 关键是要坚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我们一直把“项目”视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最佳途径, 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扎实的工作。

(一) 集中理论培训———快速转变教育观念,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思想与观念, 正是“项目”实施的出发点和最终的落脚点。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 不仅制约其自身的成长, 影响教育发展速度, 更决定素质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我们牢牢抓住更新教育观念这一主线, 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1.请“项目”专家到哈讲学, 用先进思想武装全市教育行政领导、培训教师、中小学校长以及教导主任, 为“项目”培养领头雁。

2.把培训者培训全程化、系列化, 每年分别组织冰雪节报告会和哈尔滨之夏报告会, 每次都请全国最有影响的专家把最前瞻的教育理论、最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及时注入到培训者的头脑, 内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

3.将学校的第一责任人送出去, 到国家培训基地研修学习, 先后选派了100余人。同时, 我们还组织青年校长论坛, 让校长从实际出发, 形成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4.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每当寒暑假, 都组织全体教师进行大学习、大讨论活动。结合科学发展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重要文献的学习, 组织了市、区、乡、校四级论坛, 查摆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锋, 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 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 “育人为本”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理念, 造就学生学做真人、培养学生学有真知、锤炼学生学有真能, 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追求。同时, 也涌现出一批在素质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学习化群体, 这些学习化群体中, 校长成了“首席学习官”。

(二) 教学研究培训———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 迅速提升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最终作用在学生身上, 反映在教师教学工作过程中。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主阵地, 在提高教学质量上, 不断寻求新策略与新方法, 坚持以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构建新型教学关系为研究的主攻方向, 相继开展了“一课十讲”、“一题十课”的研究活动, “创新课”研讨活动, “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尝试活动, 研究性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工作过程中, 我们始终站在学科教学的最前沿, 突出研与训的结合。在普遍进行理论讲座和实践摸索的基础上, 开展合作式学习。对于同一节课, 鼓励教师, 你上、我上、大家都上;对于同一内容, 调动教师, 你评、我评、全员参评, 依靠集体的智慧积极探索、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先后在前瞻性教学理念、综合性教学目标、整体性教学内容、自主性学习方式、创新性研究学习、开放性问题设计、多元性思维训练、情感性经历体验、应用性实践活动、发展性教学评价十个专题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全面拉动了教师教学新理念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为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提高教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三) 骨干培训———努力打造一支骨干教师队伍, 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和生力军

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 加大了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使用和管理的力度。先后选派38名骨干教师接受国家级培训, 选派400名骨干教师到省级培训基地接受培训。同时组织了全市骨干教师的普遍轮训。培训中, 我们发挥骨干教师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优势, 注重设计开放性培训专题, 注重给骨干教师留有创造空间, 注重开发骨干教师在素质教育中的创造潜质, 取得了良好的收效。我们还取消了骨干教师终身制, 对骨干教师进行重新认定, 加强了跟踪问效环节, 强化了动态管理。新的机制为教师创设了发展的新机遇, 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广大教师竞相争跑、交互领跑, 使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呈现出勃勃生机, 促进了全市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提速。

(四) 远程培训———使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成为现实, 现代化的培训手段拓展了教师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程”是哈尔滨市“教育发展工程”中的重要内容, 而远程培训又是信息技术教育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能否抢占这个制高点, 靠理想、靠勇气, 同时也是责任。抢先一步, 就抢占了一个时代。从教育费附加中拨专款1 450万用于硬件建设, 建成了覆盖全市七区十二县四通八达的网络系统, 实现了“校校通”。与此同时, 开展了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普及性培训。截至目前, 城市教师已全部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认证, 农村教师大多数也达到了计算机操作初级水平, 教师的信息素养明显提高。

(五) 贫困地区教师免费培训———为农村教师积蓄力量,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素质的提高, 是“项目”关注的重中之重, 也是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难点。进一步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运用大手笔, 做大文章。

1.实行了支教交流制度。每年都将新分配的大学毕业生派到农村支教, 同时把城市的骨干教师“调”到贫困地区学校轮换任教。这种制度, 不单单是缓解了农村教师不足的矛盾, 还盘活了教育内部人力资源, 更重要的是给贫困地区输入了新鲜血液, 为当地教师培训提供了智力支持, 这种做法受到李岚清副总理的高度评价。

2.加快了农村学校网络建设速度。市教育局一是采取了特殊倾斜政策, 通过市、县1∶1的资金配比方式, 为农村学校购置计算机;二是通过城乡结对、教育扶贫, 为边远贫困的学校赠送计算机。这样就为农村教师进行网上学习创造了基本条件.

3.开展免费培训。每年都划拨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免费培训。这种培训是从贫困地区教师中选拔出政治素质好, 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 集中请到市里来, 免除一切费用, 直接接受最好的培训, 这样就为农村教师增强了造血机能。

(六) 校本培训———全员参与, 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快速发展

校本培训是“项目”实施的主要形式。这种培训, 学校是主阵地, 校长是主要责任者, 教师是培训的主体。培训以“六本书”为学习载体, 以“自修反思—研讨交流—实践提高”为基本流程, 以“自评、互评、导评、审评”为评价手段, 以“达标校、优秀校、示范校”创建为校本培训的工作目标。全市所有中小学的9.5万名教师全部参与了培训, 人均达120学时, 学习经历了“问题引导—交流研讨—评价提高”这样一个过程。

问题引导———校长作为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也是“项目”实施的引路人。全市的校长都将综合素质培训项目视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始终引领学习的方向。各学校普遍以问题为中心, 播撒问题的种子。一些学校还在“项目”之初, 就从教师中广泛征集焦点、热点、难点、亮点问题, 归纳汇总为百题, 结合六个专题的学习贯穿“项目”始终。

交流研讨———综合素质培训是一个教师自修反思的过程, 也是一次学习化的运动。教师在大学习、大讨论、大交流中经历体验、感悟反思、成长发展。“项目”尤其强调同行间的交流与对话。于是各学校普遍搭起教师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与研究性学习的“平台”。教师在“学习—反思—实践—再学习—再反思—再实践”的自修基础上, 运用科学研究的杠杆, 共同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 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合作中, 学校还创造了“集体参与式”、“案例分析式”、“教育反思式”、“平等对话式”、“课题答辩式”、“问题研究式”等有效培训形式, 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投身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校本培训质量。

评价提高———在校本培训中, 学校适时组织教师自评、自结、互评、导评, 激励教师不断进步。在“评价”过程中, 许多教师感悟颇多。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体会到, 必须做到“六个结合”, 即集中理论培训与分散实践研修相结合, 教研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教师的自修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 教师的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的培养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只有坚持这六个结合, 我们的工作才能不断求新、求实、求效, 才能不断提升、不断深化、不断进步。

三、制度创新, 是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哈尔滨市一直按照“以人为本”的建设思路, 始终关注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在“项目”启动之初, 又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积极采取措施, 努力为“项目”的推进保驾护航。

(一) 建立“一把手”责任机制

基于对“项目”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高度认识, 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确定为“一把手工程”, 市教育局局长亲自挂帅。各区、县 (市) 教育局也成立了由“一把手”任组长的领导小组。中小学校校长成为第一责任人。在市区、校分别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的基础上, 分级召开“项目”启动大会。市教育局还明确提出, 不抓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领导是没有远见的领导, 抓不好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把抓队伍建设的重任落实到各级“一把手”肩上, 并将开展项目培训工作纳入到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二) 建立经费的保障机制

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瓶颈”。“项目”启动之初, 市教育局就从城市教育费附加中划拨10%设立专项资金, 用于“项目”培训。同时, 也要求区、县同级政府筹措匹配资金。区、县资金不到位, 市里不予拨款。我们还按市、区、个人各拿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 初步解决了资金问题。

(三) 建立政策导向机制

“项目”启动之初, 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即《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和八个配套方案、《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实施方案》、《哈尔滨市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作的通知》, 明确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项目”的指导思想培训目标、培训内容与形式、组织与管理、保障措施等。在此之后, 各区、县 (市) 也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培训方案, 使得全市的教师综合素质培训工作始终在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上有序运作。

(四) 建立管理与评价机制

为构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的科学管理体系, 制定并实施了学分登记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办班呈报备案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以及考核制度。实行学时学分制管理, 将学分在各种培训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运用网络进行管理。对于修满学分的教师, 颁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 作为评职、晋级的必要条件, 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

篇9:以学生的成长为教学之本

我们到底追求什么样的质量?“新教育”提出:建立全面、和谐、可持续的质量观。它至少包含三重:学习性的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的质量。学习性的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发展性的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生命性的质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监利新教育实验学校是全国知名教育品牌——翔宇教育集团旗下的一所全日制初中,也是全国第一所以“新教育”命名的初中学校,“让师生过一种完整而幸福的教育生活”是我们的事业愿景,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也是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一.修德强能,夯实发展性质量

育人先育德是我校的传统,我校秉承德智双全、德育为首的理念,构建“以生为本”的“全面德育”。

(一)实践德育,体验发展

在我校,春夏秋冬设有八大节日:即艺术节、体育节、风筝节、英语节、旅游节、读书节、感恩节、科技节。“翔宇之春”旅游节,感受学府气氛,领略自然风光,探访古居文化等。“翔宇之春”风筝节,激发学生成为“心中有天空,眼中有目标,手中有分寸,脚下有土地”的放飞者。“翔宇之夏”艺术节,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灯谜剪纸,朗诵讲演,让每个学生有展示才情的舞台。“翔宇之夏”科技节,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增强了科学意识,提高了科学素养。“翔宇之秋”体育节,绵延一月有余,既有精彩的传统田径、球类比赛,也有师生袋鼠跳等集体项目;既有跳绳、拔河等多种体育竞技,更有家庭合作的“同舟共济”比赛等,强身健体,强化合作。“翔宇之秋”英语节,掀起学英语风暴,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课本剧汇演,学生说英语、演英语、悟英语,英语真正成了自己的第二语言。“翔宇之冬”感恩节,师生互道祝福,感恩父母、感恩长辈、感恩母校,寄贺年片、写感恩信、叙感恩情、听感恩励志报告会等。“翔宇之冬”读书节,是一个横亘全年的系列读书活动,是对创建书香校园成果的总检阅。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特长发展、培养艺术修养等。

(二)德育课程,个性发展

学校精心组织策划德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已形成“素质强化、魅力选修、实践活动”三大板块的课程,编印成书。军训课程、励志讲座课程、特色体育课程、生活自理课程、生命健康课程、诚信教育课程、爱心教育课程、周末教育课程、赏识教育课程、书香校园课程、演讲口才课程、国旗教育课程、团队活动课程、环境育人课程、旅游节课程、自信展示课程、文明礼仪课程、聆听窗外声音课程、特长选修课程、社会实践课程等。每一课程固定程式,主题鲜明。

(三)偶像教育,引领发展

“以少年恩来作典范,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校扎扎实实开展“学周”系列活动,引导全体学生缅怀总理风范,传承恩来精神,像总理那样学习和生活。每期初,学校开展“看恩来影片”、“读恩来故事”、“学习周恩来征文评比”、出专刊、召开主题班会等活动,评比“周恩来”班,引导学生学习总理爱憎分明的政治人格、公而忘私的道德人格、坚忍不拔的心理人格,并引导学生主动将自己的品行与总理的人格对照,从而从总理人格中汲取营养,使之成为一种理想人格而内化到学生自身的精神世界之中,最终外显为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读书的实际行动。

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性质量

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一定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一次次学习之旅,学生必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和方式,去观察两旁的风景,最终还是靠学生自己去抵达。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如何激活“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经过实践,我们要求教师必须将三维目标写在黑板的右边,教师点拨时紧扣三维目标展开和落实,要求教师讲授的时间一堂课不要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动手、合作交流来实现三维目标。

我校自主导引理想课堂着重培养以下品质:(1)自主学习的品质,即学生善于自学,对学习进行规划和调控;(2)善于展示的品质,能够积极在课堂上表现自己;(3)自信心品质,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我能行”的信心;(4)问题意识的品质,学生在自学时要善于发现问题,用不同颜色笔对疑点和重点作记号,以便在课上交流;(5)善于协作的品质,即学生在讨论及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对于学生的表达、书写、预习、问题意识等,学校每学期要进行一个月的集中训练,由老师培训到小组反思总结进行推动,这样学生学习性质量才能大大提高。

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一是导学案内容要理到位,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凡导学案中涉及的问题要回归课本,追根求源;二是反馈环节必须到位,对于错题要题题清;三是知识梳理必须到位,要用“知识树”理清当堂知识脉络。

建立自主学习习惯的标准要求,让学生对照标准强化习惯;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要求事事有计划,老师时时检查计划;科学规划作业,要注重探究性、实效性、生成性和发展性。

三.点燃激情,提升生命性质量

(一)点燃课堂激情,让生命如此绽放

叶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如何遵循学生的自然成长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充满生命活力,我校近几年经过探索,推出了名为自主·导引的理想课堂模式。它彰显的是“四自”和“四导”。

“四自”即“自主、自学、自律、自治”,“自主”——自己是自己的老师;“自学”——是最高境界的教学;“自律”——最好的自我约束;“自治”——最好的自我管理。

“四导”即“诱导、引导、疏导、指导”,“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引导”——导学、导思、导练;“疏导”——疏通难点,善于点拨;“指导”——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能力。

“三环六步”是自主·导引理想课堂的操作基本策略。三环指的是自学、展示、反馈,六步指的是: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目标,明确任务;明确分工,交流研讨;展示分享,汇总归纳;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最核心环节是交流和展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彼此对话、碰撞、体验、交流、讨论、分享,用生命点燃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像花儿一样绽放。最关键方式是放手,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给学生学习、思辨、探索的权利,追求生命活力与课堂效益的统一。

(二)构建亲情文化,让生命诗意栖居

缔造完美教室,一是物质文化的建设:教室布置有文化长廓,生日榜、班名、班徽、班级图书角、植物角等;二是制度文化的建设:班级公约、班训、团队章程、小组公约、寝室公约等;三是精神文化建设:培养亲情文化,让教室有“家”的功能,(1)利用班会给过生日的同学开一次生日会(一次与家长的通话、一首生日歌、一篇生日赠言、一份小礼物、一份倡议书等五个一工程),让同学们感觉到亲情。(2)同学们利用班级博客记录成长,建设QQ相册分享喜悦,主题班会丰富多彩,设计“自我激励卡”等打造积极向上的文化。(3)组织系列活动,塑造亲情,如组织学生包饺子活动,篝火晚会,远足野炊等。

(三)建设书香校园,让阅读滋养生命

让阅读成为师生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我们以新教育实验为依托,开展晨诵、午读、暮省活动,开展师生共读共写活动,一是每周开设自主阅读课。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学校将每年的三月份设为读书节,阅读成为孩子们的节日,举行“图书超市”活动,淘书、换书、以书会友。三是开展与读书有关的各项评比活动,如“读书之星”评选、“书香班级”评选、“书香家庭”评选等等。

篇10:以成长为话题作文400字

童年,多么让我留恋!可他却用层层烟雾将我遮住。童年,多么令人回味!可它却像一片片羽毛,越飘越远。偶然间,我采了一串童谣,衔在口中。啊!那正是我的童年,他像一串糖葫芦,又酸,又甜。

我,在记忆的沙滩上拼命地跑啊,跑啊,希望追寻回那永远失去的东西……

岁月的脚步固然匆匆,却留下了深深浅浅大小不一的印记。这个,或许雕刻了许多欢声笑语,那个,也许保存了波折的友谊。还有许许多多,有傻事乐事悲事,好似一块色彩斑斓的鹅卵石。人生,就像看不见终点的赛程。风雨中,我们在成长。

成长道路中的酸、甜、苦、辣是数之不尽的,遇到烦恼更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你能够勇敢的面对,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它,或许,他将不再是烦恼,而是生命中的一点点缀!!!

烦恼的存在,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使他们从此以后一蹶不振,最终放弃了自己向往的目标。而有些人会把它看成生命海洋中的一击波澜,不但要努力的去克服它,还要从中获取经验,使失败时的烦恼成为帮助自己前进的动力!

生活中的道路往往曲曲折折,烦恼是不可避免的,他就是在你前进路上出现的阻碍,你要勇敢地面对它,去击败他,要让这插曲消失,给你人生打一个高分。

成长

想起3年半前刚上一年级的我,个子矮矮的,瘦瘦的。看起来傻乎乎的,一脸稚气,满脑子都是些什么奥特曼啊,美少女之类的东西,既单纯又天真。

当时的我,是一个十分顽皮的孩子,老爱玩,一天玩不到4、5个小时就像要命似的,也十分喜欢与同学打打闹闹……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起一个小水沟里捉蝌蚪,把装饭的碗拿来装蝌蚪。一只,两只,三只蝌蚪捉到了,我心里非常高兴,正当我在同学面前炫耀的时候,突然扑通一声,四脚朝天地滑倒了,碗破了,自然而然的蝌蚪也洒了一地,周围的同学都笑起来了,不知怎么,我摸着无比痛楚的脑袋也傻傻跟着笑起来……

一年复一年过去了,我逐渐成熟起来,到现在,我已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哥哥了。现在的我面对什么事都心平气静,什么事都慢慢商量,实事求是,文化知识也比以前提高了很多,成熟了很多,个子也比以前高了,但个别地方还是做得不怎么好,不如人际交往与爱写错别字等。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应当变得更成熟更有知识,做一个才貌并存的好学生,好公民。

成长

还记得,小时候,我每天傻乎乎地过着日子;没有一点向往。

到了上幼儿园时,我慢慢地懂事了,我期待着成为幼儿园主持,每当广播里响 起我清脆的声音时,我的心中腾起一种兴奋和自豪。

随着我一天天地长大,我学会识字了,当我在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读时,我慢慢地会写它们了,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着方头大脑的汉字,写完了,捧起来看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满足。

在一晦一明中,时间悄悄地流逝了,我读四年级了,胸前佩戴着红领巾,手臂上带着大队委的徽章,多神气,我喜欢每天忙忙碌碌,当然成为红领巾岗哨时,心里更是自豪极了!我发现有大同学欺负小同学时,我会挺威严地拍拍那个大同学的肩膀,示意他不能以强凌弱,那个同学立马惭愧地低下了头。在家里,金灿灿的奖状贴满了一面墙,客人来了总会在这面墙前驻足观望,我心里更是美滋滋的。

把以前的我比作被挡在乌云后的阳光,一点儿也不夸张;可现在的我就像是急切地想从白云后探出自己微笑着的脸蛋。

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胆怯,克服胆怯,才会体验其中的乐趣!

成长

很多时候还以为自己还是个小孩子,还可以打着孩子的幌子招摇过市,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过了任性的年龄。发现自己已经是个成人,即使过完了十八岁,还是习惯告诉别人自己十八岁。说完后发现自己已经不在花季的风景里了。

真的长大了吗?我问自己。总是找不到一个答案。仿佛我从城堡了出来,关门前我还是个孩子,待门关上时,我已长大,那些年少,那些张扬,就被关在里面再也出不来了,我却还傻傻的等待着。

过去现在无声的交错着,让我分不清过去现在,让我还固执的认为我还没有长大,还可以像个鸵鸟一样,有困难就将自己藏起来,不去想困难就不存在。现实却不住的提醒我,我需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我想我应该笑长大,不是自己的梦想吗。却发现自己根本就笑不出来,我知道我在也回不去了,无论我如何的努力我都回不去了。翻开自己往日的日记,才发现记忆已经支离破碎了。看看往日的朋友的信件,幸福的想哭,不管我身在何处,还被人挂念着。不知道若干年后。我还可以这么幸福吗?

长大有些无奈,却无法阻挡。

成长

那一次的大雨下的很大很大,淋湿了我的思绪.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木然地望着雪白的墙壁,我的脸如同那墙壁一样.

天非常阴,灰蒙蒙的世界,好像预示着要发生什么.我怀着特别沉重的心情蜷缩在床上发抖,周围很安静.

一声清脆的响声让我的心惊了一下我闭上眼睛,努力去保持冷静.“嗵 ”一声,隔壁的房门被打开了.

我也随即走了出来

“你居然在外面找女人,你要不要脸啊 ”随后,是妈妈歇斯底里的叫骂声.

“你这个臭女人,竟然骂我,我给你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你居然骂我 ”父亲那满脸的横肉一动一动的,还有一些难看的黑斑,真恶心,跟癞蛤蟆一样.

“你给的都不是我最想要的,我要的是你 ”妈妈的泪水不停地流着,白净的脸上这边是青的,那边是紫的,很难看.

“一天到晚我都见不着你,你说你去哪里了 ”

“ 我不挣钱吗我不挣钱你吃什么”

“够了 ”我大喊一声,愤怒地盯着他们,晶莹的泪珠也溢了出来.

“你们能闭嘴吗烦死了! ”

篇11: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作文

一路上,我一直很不安,生怕做错事,嘴里不停地重复着妈妈吩咐我买的东西。进到超市后,我直奔蔬果区。这里的水果蔬菜令我目不暇接,水果有苹果、梨、香蕉、火龙果、芒果等,蔬菜有黄瓜、土豆、青椒、茄子等,这些妈妈都买过,所以我知道。但今天妈妈偏偏别出心裁,非要买个什么油麦菜,以前也没买过,我哪知道哪个是油麦菜啊!

想到这里,我心里的那块大石头又沉重了许多,在超市里走来走去,急得快哭了!这时在称重的阿姨看我在那左右徘徊了好久,就走过来问我,“小妹妹,你怎么啦?”这声音很亲切,让我想起在等我回家的妈妈,便哭了出来。过了一会儿,我呜咽着回答:“妈妈叫我来买菜,我不知道要买哪一种。”阿姨又问:“你妈妈叫你买什么菜啊?”“油麦菜。”阿姨拉着我的小手,走到了油麦菜面前,拿了一捆给我,我转哭为笑,跟着阿姨一起去称了重。

篇12: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50字

成长中的烦恼也就是其中的一味调料,它在成长中也必不可少。

记得小时侯,我生活的 无忧无虑我一点也不为服装大费周折,10元钱的衣服,小时侯在我眼光中没什么两样,名牌衣服穿起来的感觉也和10元钱的衣服相差无几,只是颜色不同罢了。只要是衣服,不论是10元还是100元买来,我照样高兴的欢呼雀跃,长大时,我就变的挑挑拣拣的了,一会儿这个颜色太淡,一会儿那个穿起来不舒适,就是名牌衣服也要在我的指点下低下头了,而那些平常的衣服早就在衣柜里垫底了。

同时,小时侯我不会在饮食方面而做计较,那时我只是一味着玩,白开水对我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开口可乐对我说是如获珍宝,但是长大之后,和小时侯的态度是天壤之别,要么这可乐味道太浓,要么这牛奶太乏味,只要是饮料在我口前立刻就会露出它的“缺点”来。

篇13: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作文

首先, 从教育的目标来分析,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 而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表现为两方面素质的提升, 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情感与价值。然而, 在当今应试主义、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影响下, 学校教育“做人、成才”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扭曲, 片面的专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而忽略了其内在情感的需要, 即价值体系的引导与提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引导, 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规划的行动与意识, 反映感觉“空虚、寂寞、冷”。所以, 作为一名“授人以鱼和渔”的教师, 必须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确切的说, 就是从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来思考和实践教育的育人属性。以笔者教授的教师教育类通识必修课《教育学》为例, 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学习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授课技巧, 并顺利地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为了实现学生本身对于知识的渴望及自我职业规划发展的需求, 在授课中, 笔者适当添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题目的讲解与模拟授课的实践环节。然而, 光懂得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职前学生, 一旦缺乏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自觉的专业化发展意识, 其在入职后, 必然会成为空壳的教书匠, 无法从职业生涯中获得自我认同感和人生幸福感, 则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在教授理论的同时, 还需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引导。如通过课前阅读诗歌、散文、小品或故事等来启发学生进行自我人生思考及领悟;亦会通过课堂教学视频、课后交流等方式让学生重新审视教师职业, 体会教书育人的深层含义, 从而唤醒、激发他们的职业认同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观察, 笔者发现学生们普遍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不再抱怨日子无聊, 而是开始主动进行职业及人生规划, 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实践证明, 教育应从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出发, 做到有的放矢、积极引导,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目标。

其次, 审视当前的学校教育内容,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学科教育还是德育, 其内容都缺乏与学生成长需要的内在联系, 突出表现为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诚然, 理论知识是个体学习关注的焦点与重点, 然而, 理论知识≠教育内容, 它只是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若教育者仅仅关注前者, 而忽略教育主体学生的成长情感需要与价值教育, 则教育将失去它最本真的人文意义, 甚至酿成悲剧。如马加爵事件, 通过《南方周末》的还原报道, 我们认识到马加爵并非天性嗜血、杀人如麻, 正是由于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引导和人文关怀, 才促使其对人性产生绝望心理, 通过攻击来宣泄自己的压抑和仇视, 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今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内在需求引导工作的缺失与忽视!

最后,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 因材施教, 选择适宜个体成长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当前学校教育的方法仍显单一, 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式情感体验, 加之学生的成长需要是一个动态转化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成长的具体状态来分析, 并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形成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笔者教授的《班主任工作》课程为例, 以往讲授“班级主题活动”时, 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如班级主题形式的类型、主题班会设计的框架及案例分析等, 因学生普遍缺乏中、小学实习的实际操练, 故而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具备设计和组织主题班会的能力呢?经过思考, 笔者将主题班会的对象调整为大学生, 经小组分工, 为本班某位同学举办一次集体生日主题班会。参与式的情景模拟好处在于:所有小组成员都绞尽脑汁进行活动策划, 拍摄祝福视频、设计并组织集体游戏环节等, 实践证明教学效果非常好, 且充分的调动了后期学生自主学习班级管理的能力和探索班级管理技巧的动力。

综上所述, 对学生的成长需要的探索与实践, 会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及起点。一个仅关注理论知识培养, 而忽略学生成长状态与内在需求的教育, 必然难以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深远影响。有价值的学校教育须同学生的成长需要紧密相连, 而如何适应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去唤醒、引导、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 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尤其是好的教育更应落实到学生的生命成长中来。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导向来思考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其方法并以具体课程为例进行了相关实践探索。

关键词:学生成长需要,教育思考,实践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篇14:以成长为话题的作文400字作文

关 键 词 德育观;学校德育;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6-0018-04

学校德育能否取得成功,高素质的教师、良好的教学条件、健康的教育气氛和科学的管理制度等要素固然必不可少。但这些因素能否发挥作用,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的内在条件,即学生的精神成长水平。那么,学生的精神成长水平对他们的道德发展有什么意义?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精神的充实和成长?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从人的全面发展、精神与道德的关系、儿童道德的发展规律等角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精神成长: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人性的构成有三个维度——自然性、社会性、精神性”[1] 。其中,自然性是人最基本的属性,体现在人的生理存在和动物性本能等方面,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基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的重要标志,是人发展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人对社会或他人的依赖性和社会适应需求等方面。精神性则“主要是指个体独特的精神世界,表现为其精神生活的取向和质量”[2],是人的高层次的生存状态,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主要体现在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取向、个人理想、情感、态度、兴趣、爱好等方面。

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促进,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但人的精神成长由于其抽象性、内在性、难以测量性等原因,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用内尔·诺丁斯的话来说,即“当代公立学校教育最严重的缺陷可能是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忽视”[3] 。其实,人的精神作为人对自己的动物性和现实生活的一种超越,在人的生存和发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它是人生的“导航”系统,“是个人存在的深层次尺度”[4] 。其次,它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人正是通过精神的存在与追求,才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5] 。再次,精神又是人的有意义生活的源泉,丰富并充实的精神能够对普普通通的生活赋予丰富的意义。因此,要实现人的全面、高质量的发展,就不能忽视其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更不能忽视精神全面发展的引领作用。

二、道德发展受制于精神成长

人的道德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现实生活和个体的精神。其中现实生活是个体道德产生的基础,精神是道德发展的“导航仪”和最终归宿。个体在现实生活中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初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但它们能否超越个体的功利性需要而变成他的绝对信念和行为尺度,最终还取决于个体的精神成长水平。我们可以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来解释这一论点。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不是个体被动地接受现成知识的过程,而是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能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在他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个人建构主义看来,具有一定认知结构的个人,能动地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从而变革建构认知结构(也是知识结构),这就是学习和发展。”[6]当然,道德的形成与知识的掌握是不一样的过程,我们不能用知识学习的理论来评价道德的形成过程。但仔细思考可以发现,个体的道德发展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上不断理解和内化外在的道德规范要求,并最终将其提升到精神层面,形成新的精神结构。

当然,个体道德的建构并不是一种直线式提升的过程,而是一种波浪式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好比一只已形成上涨趋势的股票的走势。也就是说,人的道德就像一只强势股,在作为“支撑线”的现实生活和作为“阻止线”的精神层面之间不断“反弹”和“回落”,从而逐步完善和提升。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升和降的过程,道德的每次“反弹”都意味着一次质的提升和发展。比如,人在生存过程中通过家庭教育、同伴交往、学校教育等途径不断了解和掌握相关道德规范并将其付诸实践,甚至在这些外部因素的作用和自己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信念体系的帮助下,把相关道德准则进一步内化为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道德从现实生活到个体的精神层面的一次“反弹”,是人对现实生活的超越。道德的这种“反弹”一旦出现,它下一步会反过来以“良心”的角色“回落”到现实生活,监督和引导人的生活和道德行为,并经过生活的考验进一步提升和丰富。这就表明,人的道德发展与其精神成长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成长水平越高,道德就越容易从现实生活中的功利性水平提升到高尚的精神层面;反过来讲,道德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反弹越强,它对人的生活的引导作用越强,人的道德水平也就越高。反之,人的道德水平便可能会停留在需要外部因素约束的低水平状态,甚至会走向堕落。

三、从社会导向到精神导向:儿童道德发展的必然方向

众所周知,人的道德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从无到有、从低水平到高水平的逐步发展的过程。比如,皮亚杰通过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过无律、他律和自律等三个阶段;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经过三水平六阶段的发展过程。当然,他们关于儿童的道德发展可能会达到的最高水平的具体表述并不是相同的,比如皮亚杰以“公正阶段”[7]来表示儿童的道德发展可能会达到的最高水平,而柯尔伯格以“普遍性伦理学原则定向阶段”[8] 来表示这一水平。但是,深入分析可以发现,他们所提出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都与人精神的引导与参与密切相关,而初级阶段的道德发展则往往与家长、教师、亲朋好友、法律、制度、纪律等社会因素的约束和引导有很大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在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内在的精神因素和外在的社会因素对儿童道德发展的引导作用并不一样。在初级阶段,儿童的道德发展主要受到现实生活、人际关系等外在的社会因素的引导,而在高级阶段则主要受到自己的理性、信念、良心、价值观等内在的精神因素的支配。根据这一分析,我们把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可以划分为社会导向的初级水平和精神导向的高级水平两种类型。

nlc202309020204

当然,以上的两种道德发展水平并不是可以绝对分开的。实际上,在人的道德发展过程中,很少出现完全被社会因素或被精神因素导向的极端现象。反而,在很多情况下,社会和精神因素对个体道德发展的引导作用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这些因素的主次地位不同。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社会导向的道德水平是精神导向道德水平的基础,精神导向的道德水平是道德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说,从社会导向的道德发展水平提升到精神导向的道德发展水平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必然方向。

四、道德教育必须考虑学生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作为处于全面发展的初级阶段的个体,学生在精神上有着强大的发展需求和空间。不仅如此,精神成长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学校德育为了保证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仅要重视道德教育的内容和途径,还应该重视学生精神需求的满足。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以精神导向引领德育提升

道德规范作为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因此,学校德育也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但这只是学生道德形成的初步阶段,学生在这一阶段所形成的道德可能是形式上的和表面上的,因而它可能只有在相应的外部因素的约束下才能存在和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就说明,这种道德生命是不可靠的,也是短暂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永恒不朽”的道德品质,我们必须把学生庸俗化的道德尽量提升到精神层面,从而使其超越现实生活并从“信念”或“良心”的角度发挥自己的作用。

当然,对低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还未成熟的原因,把他们庸俗化的道德水平提升到精神层面,难度可能会大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做完全不可能。我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亲身体验、相互交流等方式对道德准则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比较深刻的理解。其实,这也是学生的道德对庸俗化的一种超越,是学生道德向其精神层面的靠拢。

(二)根据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推动学生精神向人类永恒价值或普遍性原则靠拢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原则定向道德的形成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但这个阶段并不是所有儿童都能达到的。当然,这里所说的“原则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跟我们前面所谈的“精神导向”的道德发展水平并不是完全重合的。我们所说的“精神导向”的道德发展水平包括“原则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原则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只不过是“精神导向”道德发展水平的最高层次而已。这就意味着,儿童的道德发展可能达到“精神导向”的水平,但不一定能达到“原则定向”的高端层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永恒价值或普遍原则的理解和内化需要像抽象逻辑思维等高级认知的参与。处于低年龄阶段的儿童虽然可以把一些一般的道德准则通过自己现有的认知能力能提升到精神信念的层次,但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成熟的原因,在理解和内化永恒价值或普遍原则方面可能会遇到比较大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永远达不到这一水平,这需要时间,需要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有耐心,并随着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断深化道德教育内容的层次水平。

(三)利用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精神的充实和成长

为了使道德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除了考虑道德教育本身的要素以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精神成长的需求。不同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在内容和程度上可能有所差异,甚至有的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可能会超过我们教育能所提供的范围。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从集体和个体的角度来了解所有学生的精神成长需求,并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满足他们合理的精神成长需求。道德教育本身也是精神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读书活动、参观活动、文艺活动、讲座活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途径不断促进学生精神的充实和成长。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向价值教育方向靠拢。价值教育的优势在于,它“主张用理想和理想性(下转第页)(上接第页)的、精神性的价值谱系引导人的成长和发展,关注人之生存目的,使人有理想、有信念、有目的、有追求,能够创造,能够超越,具有理想性和精神性”[9] 。当然,这需要全体教职工的相互配合和共同努力,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类课程和活动中有利于学生精神成长的一切因素。这就是学校教育“培养人”这一本质特点的集中体现。

参考文献

[1][2][4][5]王坤庆.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5,93,84,169.

[3]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93.

[6]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全球教育展望,2006(8).

[7]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

[8]柯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2.

[9]吴亚林.价值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上一篇:幼儿园英语说课教案下一篇:单兵战斗动作示教作业教案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