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伤亡事故处理报告

2024-04-10

单位伤亡事故处理报告(精选9篇)

篇1:单位伤亡事故处理报告

广汉市教育局文件

广教办〔2007〕26号

关于印发《广汉市教育局关于学校、直属单位

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的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直属单位:

现将《广汉市教育局关于学校、直属单位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广汉市教育局关于学校、直属单位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

广汉市教育局

2007年5月15日

广汉市教育局关于学校、直属单位 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的规定

为了规范学校、直属单位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落实安全责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一、事故报告的范围:在校师生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直接经济损失在1000元以上的安全事故的报告和处理适合本规定。

二、事故的等级分为:1.特别重大事故;2.重大事故;3.较大事故;4.一般事故(具体要求参看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事故报告应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事故报告后出现的新情况,应当及时补报。

三、事故报告的时间和方式: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人员应当妥善保护现场及相关证据,并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先电话报告,后书面报告,书面报告可适当延后)同时向市教育局分管安全工作局领导和安全办公室报告。

四、事故的救助: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及时与医院、公安部门、家属取得联系),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教育局接到事故报告后,局领导和有关科室人员应立即赶赴现场组织事故救援和调查处理工作。

五、事故报告的内容: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2.事故的简要经过;

3.人员伤亡情况{人数、姓名、性别、年龄、单位(年级、班级)、家庭住址等};

4.已采取的措施;

5.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六、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按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程序进行。

七、责任追究

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其有关人员有下列行为的将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家监察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的《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政纪处分暂行规定》和德阳市《校园安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1.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

2.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事故的;

3.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

4.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

5.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

6.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广汉市教育局

2007年5月9日

篇2:单位伤亡事故处理报告

我公司的桃源县盛世桃源小区工程于____年7月25号下午四点发生一起轻微工伤事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职业信息

姓名:毛志国性别:男年龄:57岁身份证号码:籍贯:湖南省桃源县深水港乡雁落坪村谭家湾组09021号岗位:付工

二、受伤经过

____年7月25号下午,盛世桃源1#楼小工毛志国在使用斗车运砖的时候不小心被斗车后角撞伤,致后脚筋断裂,随即被送往常德武警医院就诊,于当天下午在常德武警医院就诊住院,为期7天,因伤势好转于____年8月1号出院转入桃源县中医院进行继续住院治疗,于____年8月8号出院回家带药辅助治疗,并休息三个月。

三、原因分析

在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调查,分析原因体现以下因素:首先,我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对工人安全教育确实不足,加上本人安全意识淡薄,对生产、生活中的不安全因素在思想上麻痹大意,所以造成了这次事故的发生。

四、纠正预防

公司管理层在召开事故原因调查分析会后,又立即组织召开了工地所有班组人员的安全会,教育工人提高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认真吸取事故教训,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了公司的安全管理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安全意识。

五、目的

现已进入保险赔付阶段,为了申报保险公司赔付,请贵部予以证明盖章。

桃花源建设有限公司

篇3:单位伤亡事故处理报告

1 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的分类

1.1 一般水利事故

水利事故在水利工程出现的所有事故当中造成的负面影响是最小的, 但是这种事故有着非常强的普遍性。造成水利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工程的某些环节建设中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去执行和操作, 导致工程的施工质量不能达到相关文件中制定的标准, 对于这样的情况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工程的建设质量符合相关的要求, 水利事故对工程的正常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少, 在采取措施对其进行维修和补救之后一般都能达到施工的标准和要求。

1.2 严重水利事故

严重的水利事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大, 严重水利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水利工程在主体的结构上存在着一些缺陷, 如果技师将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补救, 能够降低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一般不会对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转产生比较重大的影响, 但是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修复, 就会对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这种事故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补救的, 相关人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

1.3 重大质量事故

重大质量事故也会发生在水利工程的主体结构上, 如果发生了重大的质量事故, 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就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有时候这个损失甚至是无法弥补的, 也就是说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对策对其进行修复都无法满足其正常的使用需要, 也无法对其质量进行保证, 工程也就处于了完全瘫痪的状态。这样就只能根据工程的质量要求对设计进行调整, 或者是直接对工程进行二次建设。

2 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的原因分析

2.1 施工设计问题

水利工程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对水利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在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也会影响到水利工程的其他建设环节当中, 这样也就导致了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造成设计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没有将影响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相关因素予以充分的考虑, 所以在建设当中也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致使在工程建设中发生了较为严重的质量事故, 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2.2 施工材料问题

施工材料的问题是工程施工当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施工材料的质量对工程的整体建设质量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比如:在对钢材进行选购时没有对钢材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 所以也会使一些不符合施工要求的材料进入到施工现场, 从而也影响了工程整体的强度和承重能力, 所以也容易引发一些较为严重的质量事故。如果材料中的混凝土配合比没有按照施工的要求进行调试就会出现工程结构稳定性较差等问题, 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如果不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整, 则会导致非常严重的质量事故。

2.3 施工程序的不规范

一般来说, 水利工程施工需要经历施工方案可行性研究、水利施工区域环境调查、水利工程施工、水利工程验收等环节, 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必须要按照严格的顺序来执行相应工作, 才能确保水利工程整体质量。然而, 由于部门施工企业过于贪图经济效益, 往往会对环境调查等环节进行压缩或省略, 或是顺序出现问题, 这样就会造成工程建设的盲目性, 使工程施工风险大大提高, 最终导致严重的质量事故。

2.4 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

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 必须要做严格落实质量管理工作, 避免工程施工问题, 减少水利工程质量隐患。但是由于我国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工作态度等因素影响, 导致了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环节出现较大问题, 没有及时发现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从而给水利工程整体质量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2.5 工程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目前, 我国工程施工人员多由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工组成, 文化水平有限, 相关工作能力也有所欠缺, 这样也是影响工程质量, 造成工程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同时, 我国目前工程施工技术人员也存在较大问题, 人员数量不足, 人员技术能力差距较大, 人员分配不合理等问题, 也容易给工程施工带来较大影响, 而且许多施工企业并不严格进行工程施工岗前培训, 违章操作, 无证上岗现象严重, 因而酿成工程质量事故。

3 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措施

在发现工程质量事故后,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工程质量事故的解决:首先要进行工程停工处理, 减少质量事故的影响范围;然后由工程设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质量事故的调查工作, 调查事故的形成原因, 调查事故的影响效果;根据相关调查结果进行工程质量事故处理措施的制定, 并及时针对工程质量事故进行有效修复, 减少工程损失;由工程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工程事故处理结果进行严格分析和验收, 确保处理结果的有效性;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罚和处理, 并做好此次工程事故的宣传工作, 避免同时事故的发生;下达工程复工命令, 继续开展工程施工建设。

水利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措施主要分为返工和修补两种, 根据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对工程整体质量的影响程度, 进而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

工程返工措施主要针对于重大工程质量事故。当工程结构出现重大问题, 将严重影响到工程运行和工程安全, 当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对某一环节或是某一区域的结构进行修复来解决时, 必须采用工程返工措施来解决工程质量事故。

4 结论

水利工程的质量事故对水利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一定要保证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 如果出现了质量事故, 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补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水利工程的广泛应用对于人们生活的正常运行以及工农业生产的正常开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所以在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施工当中一定要保证建设质量, 尽量避免工程建设北中质量事故的发生, 如果工程出现了质量问题, 一定要积极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在工作中一定要总结经验, 对事故出现的原因一定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只有这样, 才能做好防范措施。本文主要探讨了单位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细则。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原因,处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栗涛, 闫宇振, 余梁蜀.水利工程项目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2) .

[2]刘鹏, 时佳, 柴红珍.建管结合模式在某海挡改线工程中应用[J].低温建筑技术, 2009 (7) .

篇4:单位伤亡事故处理报告

一、为什么说生产经营单位是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主体?

在《条例》所明确的相关主体中,生产经营单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体。《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及有关人员的义务和责任作为较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条例》共六章四十六条,其中与生产经营单位直接相关的内容就有第三条、第四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第十六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等17条的规定。因此,抓好《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职责。

二、生产安全事故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

根据《条例》第三条规定。生产安全事故以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直接经济损失划分为四个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 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事故等级划分的补充性规定。《条例》还规定上述所称的“以上”包括本数,所称的“以下”不包括本数。

三、《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报告方面规定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报告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四条、第七条、第九条、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等的内容,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事故报告及补报的时限与程序。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第十三条规定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2、事故报告的内容。第十二条规定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三)事故的简要经过;(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五)已经采取的措施;(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3、事故报告的要求。第四条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第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报告……。四、《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应急处置方面有哪些规定?

《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十四条、第十六条两条的内容。如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事故的处置中要注意保护现场。如第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后,有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妥善保护事故现场以及相关证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事故现场、毁灭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应当做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

五、《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事故调查与处理方面是如何规定的?

《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与处理方面的规定主要集中在第七条、第十九条、第二十六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等条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配合、协助做好事故调查。如第七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依法调查处理。第二十六条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2)组织事故调查。如第十九条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3)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并接受监督。生产经营单位按照事故调查报告提出的整改建议采取措施抓好落实,如第三十三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应当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防范和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应当接受工会和职工的监督。

(4)公布事故处理情况。第三十四条规定事故处理的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有关部门、机构向社会公布,依法应当保密的除外。

六、《条例》对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有关人员不履行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有关规定要承担哪些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有关人员不履行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的有关规定,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体现在第三十五条、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等规定中。具体可以从两个层面看:

(一)以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为主体承担的责任

有以下十五种情况之一的,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及有关人员可能被处于以下处罚:

第三十五条规定的三种情况之一。即(一)不立即组织事故抢救的;(二)迟报或者漏报事故的;(三)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

至80%的罚款。

第三十六条规定的六种情况之一的,即(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三)转移、隐匿資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上一年年收入60%至1 00%的罚款。

第三十八条规定的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事故发生的(即《安全生产法》第17条规定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法定职责。主要有六条: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②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③保证安全生产投入;④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⑤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⑥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罚款;(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罚款;(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罚款;(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罚款。

第四十条规定的对事故发生单位负有事故责任的有关人员,依法暂停或者撤销其与安全生产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证书;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5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此外,有上述情况,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以事故发生单位为主体承担的责任

与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有关的六种情况之一的。即第三十六条六种情况之一的(一)谎报或者瞒报事故的;(二)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的;(三)转移、隐匿资金、财产。或者销毁有关证据、资料的;(四)拒绝接受调查或者拒绝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五)在事故调查中作伪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六)事故发生后逃匿的。对事故发生单位处1 OO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工作不落实导致事故发生的,第三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1 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三)发生重大事故的,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歉:(四)发生特别重大事故的,处2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的,由有关部门依法暂扣或者吊销其有关证照。

七、《条例》中有关规定所说的“事故发生单位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中的“负有责任”主要是指哪些情况?

“对事故发生负有责任”中的“责任”,主要是指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操作规程的规定。落实安全生产保障措施。从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各种情况,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未取得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及相关证照、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2、没有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的。

3、没有建立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不落实的。

4、未按照有关规定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导致产生重大安全隐患的。

5、不按规定建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管理人员的。

6、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危险物品从业单位及矿山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没有经过有关部门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安全的资格。

7、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不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或者未按规定审批、验收,擅自组织施工和生产的。

8、被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吊销证照、关闭的生产经营单位,继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

9、对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未采取有效措施的。

10、违章指挥,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

1 1、未按规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允许从业人员上岗,致使违章作业的;特种作业人员没有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证书而上岗的。

12、制造、销售、使用国家明令淘汰或者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或者产品的。

13、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经营,拒不执行有关部门整改指令的。

1 4、拒绝执法人员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时隐瞒事故隐患。不如实反映情况的。

1 5、生产经营单位没有按规定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和设备上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的。

1 6、生产经营单位没按规定对生产安全设备进行维修保养、定期检测并确保正常运行的。

1 7、不按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制定应急措施及监控的。

18、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与员工宿舍的安全距离情况以及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出口通道情况。

1 9、生产经营单位对爆破、吊装与交叉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落实情况。

20、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监督使用不到位的。

21、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日常管理不到位的。

22、对承包租赁的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的安全管理不到位的(没有专门签订安全管理协议,对安全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的)。

23、生产经营单位应急救援预案制定、管理、演练及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及维护、保养情况。

24、不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或规程规定的其他情况。

篇5:单位伤亡事故处理报告

裁委员会

【法律文号】:苏劳社法[2008]6号 【颁布日期】:2008-7-29 【执行日期】:2008-7-29

江苏省劳动保障厅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苏劳社法[2008]6号

关于非法用工单位职工和童工伤亡有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六、非法用工单位有劳动用工行为或用人单位非法使用童工、介绍童工就业行为的,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三条、《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三十三条 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九条 的规定,对该单位或者其出资人、直接受益人实施劳动保障监察,依法予以行政处理或行政处罚,并及时通报工商部门予以查处取缔。

七、非法用工单位或者用人单位拒不按照本意见第五条 规定支付一次性赔偿的,伤残职工或者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伤残童工或者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可以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投诉。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并立案,经查证属实的,责令该单位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经调查,发现前款规定的投诉人与非法用工单位或者用人单位就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或童工在治疗期间有关费用的数额存在争议的,应当告知投诉人依照劳动争议处理的规定办理。投诉人请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非法用工单位或者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赔偿金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依法责令该单位限期改正。

八、非法用工单位与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就赔偿数额发生的劳动争议,或者用人单位与伤残童工或死亡童工的直系亲属就赔偿数额发生的劳动争议,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及时立案受理,依法从快处理。

九、非法用工单位与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就赔偿数额发生的劳动争议,可以列非法用工单位或者其投资人、直接收益人为当事人。非法用工单位列为当事人的,可以用其经营字号、商业品牌、对外使用的称号(应注明未经依法登记、备案),以及原营业执照、登记、备案的名称(应注明被依法吊销或撤销登记、备案)作为名称;以主要经营者(或投资人、直接受益人)作为代表人(或负责人);以主要生产经营场所作为住所地。

十、非法用工单位与受到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伤残职工或死亡职工的直系亲属就赔偿数额发生的劳动争议,有单位经营形态的,由单位主要经营场所所在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单位经营形态不明确或无经营形态的,由出资人或者直接收益人住所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有多个出资人或者直接收益人且不在同一辖区的,多个出资人或者直接收益人住所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都有管辖权。

篇6:伤亡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制度

一、事故报告

(一)各单位每发生一起事故,向公司报告的时间为:轻伤一天内,重大伤亡事故立即报告,并写好事故报告,公司按规定上报。

(二)发生重伤或死亡事故单位,要积极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因抢救伤员和防止事故扩大,需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标志和详细记录,事故现场的清理,如无特殊原因必须经有关部门同意。

二、事故调查

(一)各单位发生一般事故,由公司安全科和有关人员到现场调查,和发生重伤或死亡事故,由公司主要领导组织生产、技术、安全,工会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二)在事故调查中,要分清责任事故,非责任事故,破坏事故。

a.责任事故是指有关人员的过失而造成的事故;

b.非责任事故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因素而造成不可抗拒的事故; c.破坏事故是指为达到一定目的而蓄意制造的事故。

(三)在事故调查中要认真查清事故原因,明确事故责任者,并提出处理意见。

(四)事故原因查清后,要认真吸取教训,制定改进措施,由单位指定专人负责,限期完成。

三、事故处理

(一)在处理时,按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分清事故的直接责任者,主要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按情节分别予以处理。

1.其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的人为直接责任者;

2.在直接责任者中,对事故发垂直民主要作用的人为主要责任者; 3.对事故发生负有领导责任的人,为领导责任。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追究有关领导人的责任。

1.由于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职工无章可循,造成伤亡事故的。

2.对职工不按规定进行安全技术教育或特种作业人员不持证上岗操作造成伤亡事故的;

3.对设备超过检修期限运行或设备有缺陷又不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4.作业环境不安全,又不采取措施,造成伤亡事故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时,应追究肇事者或有关人员的责任。1.由于违章指挥或违章作业,冒险作业,造成伤亡事故的;

2.发现有发生事故危险的紧急情况不立即报告,不积极采取措施,因而未能避免事故减轻伤亡的;

3.由于不服从管理,违犯记律,擅自开动机器设备或擅离职守,造成伤亡事故的。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当对有关人员从重处罚。

1.对发生的重伤或死亡事故,隐瞒不报,虚报或故意拖延报告的 2.在事故调查中,隐瞒事故真相,弄虚作假,甚至嫁祸于人的;

3.事故发生后,不认真吸取教训,采取防范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的

(五)对于符合本规定第(二)、(三)、(四)条的要给予行政纪律处分(警告。记过、记大过、留用察看、开除或罚款),情节恶劣,后果严重触犯刑法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篇7:伤亡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

伤亡事故报告及处理制度

1. 依据《工程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建设部令第3号)、《特别重大事故

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34号)、《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国务院令第75号)的精神,特制定本制度。

2. 项目总监理工程师为项目监理方事故报告的第一责任人,伤亡事故发生后,监

理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及时如实地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监理公司和建设单位报告,如施工单位隐瞒不报,监理单位应向相关部门如实举报。

3. 伤亡事故发生后,监理单位更不得与施工单位销毁证据,破坏现场及订立共守

盟约。

4. 伤亡事故发生后,监理单位应督促施工单位采取应急救援措施做好现场保护工

作,做好相关证据(文字、图像)的收集保管工作,并督促施工单位尽快提供事故调查分析报告。

重大伤亡事故发生后,总监理工程师应迅速签发停工指令。

5. 加强施工安全事故处理的力度,事故处理遵循四不放过的原则:(1)事故原因

不查清楚不放过;(2)事故责任者和职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3)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4)事故隐患不整改不放过。

6. 对于无需上级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处理的安全事故,监理单位应组织审查事故

调查分析报告,研究确定处理方案并对处理情况进行检查验收,并及时向上级部门、业主单位提交《安全事故处理报告》,做到处理一个教育一片。

7. 对于上级部门已派事故调查处理组调查的伤亡事故,监理单位应积极配合调查

组搞好事故调查工作,并如实全面地向调查组提供相关证据。

8. 监理单位应根据事故调查处理组的意见,监督施工方做好事故处理的善后工作。

篇8:单位伤亡事故处理报告

一、《办法》的立法亮点

该《办法》作为农业部的部颁规章, 其立法亮点多多, 是处理农机事故的行为准则, 由此确立了农机事故相关的法律关系, 为我们提供了行为规范。

1. 是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

农机监理自建立之日起, 业内人士和热心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持之以恒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就农机事故的界定以及农机事故处理的程序和实体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研究, 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新出台的《办法》则是这些成果的集成和提高。一方面将规范相关操作, 另一方面也将为完善监理立法积累经验。

2. 与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

《交法》对交通事故的界定是, 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其中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 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而《办法》对农机事故的界定是, 指农业机械在作业或转移等过程中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事件。对比两者界定, 有四条信息是必须掌握的:一是地域管辖。即公安交警负责处理道理交通事故, 农机监理负责处理农机路外事故 (即农机发生在机耕路、田间作业场所、固定作业场所、农产品初加工场所等农机作业现场的事故) 。二是对象管辖。即在管辖地域内发生的农机事故。三是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四是状态。即农机处在作业或转移等过程中。也就是说, 是依法、依职责分工, 要各司其职;同时, 对于发生人员死亡的农机事故处理, 则农机监理与公安交警是协作关系 (这种协同是必须的, 如果不通知公安交警到场, 农机监理单方面处置, 则有越权行政之嫌疑) 。

《交法》规定,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 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 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 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而《办法》规定, 发生农机事故, 未造成人身伤亡, 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 可以在就有关事项达成协议后即行撤离现场, 两者规定相统一。业内人士曾对此规定颇多争议, 认为农机事故特殊, “私了”会出现“了忧末了”之现象。其实不然, 从《交法》实施7年看, 这一做法可以大大提高事故处理效率, 使公安交警能集中力量处置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而一些地方在处理农机事故时, 引入这一做法, 也收到较好效果。现在这一做法正式成为规章, 应是尘埃落定了, 相信会得到实践的认可。

3. 与相关安全管理法相一致

以《安全生产法》为母法, 国家近年来陆续出台了各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规。为便于国家对安全生产的管理、统计与分析, 采取措施治理安全生产事故, 《办法》对农机事故等级的划分作了调整。将农机事故分为四大类: (1) 特别重大农机事故, 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 或者1 0 0人以上重伤的事故, 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 重大农机事故, 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 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的事故, 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 较大农机事故, 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 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的事故, 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 一般农机事故, 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 或者10人以下重伤, 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 程序法和实体法相统一

《办法》把农机事故处理分为报案和受理、勘查处理、赔偿调解三个环节。对事故当事人及相关人员的程序性规定是:发生农机事故后, 农机操作人员和现场其他人员应当立即停止农业机械作业或转移, 保护现场, 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报案;造成人身伤害的, 还应当立即采取措施, 抢救受伤人员;造成人员死亡的, 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报案。因抢救受伤人员变动现场的, 应当标明事故发生时机具和人员的位置。

发生农机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 农机事故现场目击者和其他知情人应当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或公安机关举报。接到举报的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协助公安机关开展追查工作。

《办法》对农机监理机构的程序规定是:接到事故现场报案的, 县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立即派人勘查现场, 并自勘查现场之时起24小时内决定是否立案。当事人未在事故现场报案, 事故发生后请求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处理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按照本办法第12条的规定予以记录, 并在3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经核查农机事故事实存在且在管辖范围内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立案, 并告知当事人。经核查无法证明农机事故事实存在, 或不在管辖范围内的, 不予立案, 书面告知当事人并说明理由。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对农机事故管辖权有争议的, 应当报请共同的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指定管辖。上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决定, 并通知争议各方。

二、规范事故处理过程保证公正有效

1. 农机事故调处是依申请而成立的行政行为

事故当事人应当书面申请。申请从法律意义上讲, 就是一种委托式授权。当事人不申请, 农机监理机构可以不介入。这时当事人可以通过民事或刑事诉讼的办法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事故案件是民事诉讼, 造成人员死亡和经济损失的事故案件是刑事诉讼附带民事诉讼) 。

2. 农机事故调处前应分清责任

农机事故责任分为四种: (1) 因一方当事人的过错导致农机事故的, 该方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 (2) 因两方或者两方以上当事人的过错发生农机事故的, 根据其行为对事故发生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 分别承担主要责任、同等责任和次要责任; (3) 各方均无导致农机事故的过错, 属于意外事故的, 各方均无责任; (4) 一方当事人故意造成事故的, 他方无责任。

3. 调处在下达事故认定书且各方对此无争议的前提下展开

如果当事人对事故认定有争议, 应当在3日内向上级农机监理机构申请复核。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自收到当事人书面复核申请后5日内, 作出是否受理决定。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受理复核申请的, 应当书面通知各方当事人, 并通知原办案单位5日内提交案件材料。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经复核认为农机事故认定符合规定的, 应当作出维持农机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经复核认为不符合规定的, 应当作出撤销农机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 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复核结论应当自作出之日起3日内送达当事人。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复核以1次为限。

4. 农机事故调处过程

农机事故调处过程包括:调解—调解终结—诉讼。

调解。农机安全监理机构调解农机事故损害赔偿的期限为10个工作日。对农机事故致死的, 调解自办理丧葬事宜结束之日起开始;对农机事故致伤、致残的, 调解自治疗终结或者定残之日起开始;对农机事故造成财产损失的, 调解从确定损失之日起开始。调解涉及保险赔偿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提前3日将调解的时间、地点通报相关保险机构, 保险机构可以派员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调解。经农机安全监理机构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 可以作为保险理赔的依据, 被保险人据此申请赔偿保险金的, 保险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进行赔偿。参加调解的当事人一方不得超过3人。调解达成协议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制作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送达各方当事人, 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共同签字后生效。

调解终结。调解不能达成协议的,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应当终止调解, 并制作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送达各方当事人。农机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终结书应当载明未达成协议的原因。

诉讼。在调解终结后, 当事人 (责任人) 如果不履行调解终结书规定的义务, 其它事故当事人可以通过诉讼程序来解决农机事故争议。

三、《办法》充分吸收了实践经验操作性强

1. 对农机事故认定争议的解决途径

我们注意到, 《办法》对农机事故争议采用了“复核”。虽一字之别, 却有着立法上的进步。过去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此都用“复议”, 与《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不相匹配, 容易引发行政诉讼。因农机事故认定并不属于行政执法范畴, 而是一种技术性鉴定 (裁判) 行为。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 法院无法受理, 造成了司法上的尴尬, 受害者也因此得不到法律救助, 这是其一。二是虽然这种认定是技术性的, 它一方面具有权威性, 另一方面又是农机事故调处的前提。认定环节旷日延挨, 极不利于尽快解决争端, 化解矛盾, 建设和谐农村。三是复核后, 需要重新认定的机构是受理该案的农机监理站。上一级农机安全监理机构经复核认为农机事故认定符合规定的, 应当作出维持农机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经复核认为不符合规定的, 应当作出撤销农机事故认定的复核结论, 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从而更有利于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保证执法的公正性和效率。

2. 对证据作出了界定

在农机事故调处中, 证据就是事实依据。《办法》则明确要求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立法质量和可操作性。第28条, 农机安全监理机构在进行事故认定前, 应当对证据进行审查: (1) 证据是否是原件、原物, 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2) 证据的形式、取证程序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3) 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 (4) 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

符合规定的证据, 可以作为农机事故认定的依据, 不符合规定的, 不予采信。

3. 对各类农机事故进行分类负责制

对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农机事故, 农业部、省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地 (市) 级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分别派员参与调查处理。县级农机监理机构对一般农机事故可以全权处理。

4. 正确处理农机事故

农机事故处理应当遵循公正、公开、便民、效率的原则。

四、贯彻落实《办法》的措施

公正、及时、高效处理农机事故, 是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保障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性工作, 是农机监理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履行好职责, 就必须依法行政;当前要从人力素质、装备建设、信息化发展诸方面抓落实。

1. 抓好人员培训提高监理人员素质

农机事故调处是一项法制性极强的群众工作, 要从农机事故处理“三不放过”原则出发, 通过事故案例教育广大农民, 提高“安全生产, 科学发展”的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 农机监理人员要当好教师。打铁先要本身硬, 要对农机事故处理相关法律、法规融会贯通;要了解相关程序, 做到依法行政;要掌握工作技巧, 既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又不能空洞说教。这都要求我们从培训入手, 抓好监理人员的培训, 以较高的素质作为执法的保障。

2. 大张旗鼓做好法规的宣传普及活动

我们的目的是提高农机安全使用水平, 尽可能减少农机事故。而宣传普及活动则可以让受众从惨案中受到教育。受众的安全意识提高了, 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3. 抓住机遇提高农机监理装备水平

篇9:单位伤亡事故处理报告

一、立法问题

(一)立法权限问题

1.条例第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及时、准确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工作。

条例明确规定,对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的责任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事故组织调查系政府职责,应当属于行政执法行为。我国工会组织的法律地位较为独特,既不属于政府部门,也非民主党派。法律有权设定其权利义务,但国务院在行政法规立法中作出影响工会组织权力义务的设定就值得商榷。

此外,从立法本意来说,对事故的“处理”不是组织事故调查的主要目的,事故调查组不是为查事故而设立,而是为了今后更好的预防事故发生、总结事故经验,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的防范措施,实现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才是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条例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一般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但是,发生事故的单位可能是民营企业、或者是外资企业,具有“私人”性质。而事故调查权属于行政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具有“公权”性质,将“公权”赋予“私人”行使显然不合适,更何况事故调查行为是行政执法行为,“私人”组织行政执法活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就更为不妥。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事故调查组组长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指定。就存在政府为民营、外资企业指定任命调查组组长的可能。

2.条例第三十二条第四款规定,负有事故责任的人员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需要受到刑事法律责任追究的立法权归属全国人大,涉及刑事的立法权是全国人大的专属权,行政法规立法中不宜作此类规定。

(二)法律条文的表述问题

1.条例第三条对事故等级划分进行规范,笔者认为其文字表述不够严谨。对于什么是特别重大事故,笔者的理解是指,“在同一起事故中”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或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亿元以上”的事故。由于法律是针对社会不特定的对象、公众制定的,内行人可以读懂的文字不一定能让外行人也看得懂。笔者曾让几位中学生区分“有色”和“有色金属”,他们普遍表示仅对“有色金属”有些了解,对于“有色”则显得茫然。“有色”和“有色金属”在法律条文中的出现并不少见,不少条文中的“有色”就是指“有色金属”。笔者认为,将“有色金属”表述成“有色”是不严谨的。同样,条例对事故等级的划分缺少“在同一起事故中” 的限制条件,可能也会给人以误解,甚至误认为在同一行政区域的一定期限发生事故造成的后果可以累计叠加。

2.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事故调查中发现涉嫌犯罪的,事故调查组应当及时将有关材料或者其复印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笔者不理解的是,这里的有关材料为什么不包含复印件,难道复印件不是材料?还是另有特指。如果是另有特指,则应当在法律条文中加以明确,以便操作。

二、法律适用问题

(一)适用范围

条例第二条规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适用本条例。

如果一起事故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未危及公共安全,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是否适用本条例?比如:单位自行发电,由于接错线路,发生短路烧毁及其设备,造成经济损失;再如,由于购买的材料、设备不符合质量要求导致发生事故,造成经济损失。此类事故,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是否有必要去调查?是否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满足调查工作的需要?当前的生产经营单位,民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例不小,相对国有企业的数量而言,该比例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此类企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事故起数将更多。现行法律对人身侵权案件尚存“自诉”规定,即“不诉不理”、“不告不理”。笔者认为,如果事故仅仅造成生产经营单位自身经济损失,未造成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经济损失的,政府不需要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否则,物权法有关保护私有财产权的规定将很难得到相应的体现。

(二)几个概念的理解

1.迟报、漏报、谎报、瞒报

条例第四条第一款规定,事故报告应当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

“迟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已经上报,但未在法定的时限内上报,不符合有关上报时限的要求。“迟报”基本不存在太大的异议。

“漏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对事故虽然在法定期限内上报,但是上报的内容不全,仅仅是整个事故的一部分,无法反映事故的全貌。“漏报”,仅仅启动了上报程序,对实体处分没有帮助。也有一说,对整个事故不报的行为也属于“漏报”。当然,“漏报”的前提必须是主观方面不存在过错。

“谎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以故意隐瞒事故真相或者编造、捏造虚假事故进行上报的行为。其形式上已经上报,时间上也满足法定要求,但是由于反映的内容不符合事故的客观真实,需要承担相应的过错责任。

“瞒报”,应当理解成:行为人主观方面存在故意,对本应依法上报的事故人为的加以全部隐瞒或者部分隐瞒。其后果是,事故的真实性没有得到及时的反映。从形式上看,“瞒报”与“迟报”相近;从结果上看,“瞒报”与“漏报”、“谎报”相近;从主观恶性上看,“迟报”和“漏报”均不存在主观故意,而“瞒报”、“谎报”则存在主观故意。

如何对违法行为进行准确定性,是行政执法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关键,关系行政执法机关能否“依法行政”,关系到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能否不败诉,关系到法律的权威和政府形象的树立。现实遇到的难题是,在事故报告中,究竟什么样行为应当定性为“迟报”?“漏报”?“谎报”?“瞒报”?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哪里?如果定性错误,可能导致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导致行政违法。

鉴此,笔者建议对事故的上报行为仅作二类定性:一是“迟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是真实的,仅仅是时间程序上、形式上不能满足法定条件,即可以认定为“迟报”;二是“错报”,即只要上报的内容存在不真实的情况,这里包括全假或者部分假,迟报、漏报、谎报、瞒报都属于“错报”。这样的分类可能更能方便执行,更有利于操作。

2.负责人

条例第十五条规定,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当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救援。

按照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规定,我国行政机关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行政首长是本行政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是本行政机关的负责人,主持本行政机关的工作。在行政机关正职缺失时,主持本行政机关工作的副职是负责人。无论正职主持工作还是副职主持工作,行政机关“负责人”只有一人,任何行政机关不可能同时存在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负责人”。笔者认为,事故发生时,有关负责人能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施救固然是好事,一能体现领导对事故的高度重视,二能对事故施救起到较好的协调作用,这些都是积极有益的。但是,社会存在分工,政府与部门之间虽说分工不分家,但事实运作过程中存在分工合作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正是这种社会分工才出现职责分工,才有权责对等的需求,才有恪尽职守的要求,才能减少推诿扯皮现象。如果所有的事故都要求人民政府负责人赶赴现场,只恐怕人民政府负责人力不从心,加上政府负责人每天承担大量的日常工作,也无法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应对事故,客观现实中也没有这种必要。社会要发展,事故发生也就在所难免,而且是天天有事故。倘若让省长、市长、县长凡事故必躬亲,经常奔波于事故现场,疲于应付事故而荒于政务,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办到。笔者考虑,既然政府的“负责人”只有一个,而政府的“领导”可能配有几个,能否将赶赴现场的“负责人”改成“领导”,这样或许会更有利于操作。从人头数量来看,多配几个政府副职可能更大,更有助于解决“负责人”奔赴现场的精力体力问题。

3.“现场有关人员”、“本单位”

条例第九条规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由于事故可能在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场所以外的区域发生,这里的事故现场有关人员是指那些人?是与事故单位存在组织、人事、工资、劳动关系的人,还是与事故本身造成的后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且在现场的人员。笔者认为,在事故现场的自然人合法权益因生产经营单位发生事故受到侵害,该自然人应当属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如果该自然人与事故发生单位没有工作隶属关系或者是没有固定职业,要他们向他们的各自“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对于事故的施救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也有悖于条例的立法本意; 特别是对于没有固定职业的,谁又该是“本单位负责人”?需要具体的规定,以便于操作。

4.应急预案的启动条件

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相应应急预案,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笔者认为,应当谨慎启动应急预案,能够采取其他有效措施的尽可能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施救。因为每个事故应急预案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需要涉及多个部门,需动用大量的人财物力。该程序一旦启动,其耗费将一直延续到事故现场清理、伤病人员救治直至善后处理,成本将是非常高的。如果没有一个启动应急预案的标准,该应急预案就很容易被启动,势必给事故单位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也会无意义地牵扯政府精力,占用社会有限公共资源,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当前,强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对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的条件加以明确。现实中也没有一遇到事故就需要启动应急预案的必要。比如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很小的事故,在车间作些简单处理就足以消除影响的,这就没有必要去启动应急救援预案。

5.“有关”的范围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

所有的人不应当都是有关人员,“有关”人员的范围也既不宜盲目扩大,也不宜过度缩小乃至于将真正有关人员排除在外,这就需要一个标准来认定。没有标准,可能也只能依据调查组的主观意志来自由判断?容易导致把无关的人员牵扯进来。操作起来的结果很可能造成影响生产经营单位的正常活动,甚至变相成为违法干预、侵害生产经营单位的自主权。事故调查行为属于行政执法,有些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由企业牵头组成的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该调查组是否也就有权要求“有关”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文件、资料?如果“有关”单位和个人拒绝提供,该调查组又该采取什么措施?

6.“擅离职守”

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事故发生单位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具有法定职责岗位的“擅离职守”比较容易理解,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岗位职责可能随机程度会大一些,随时可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比如岗位撤并、出差在外、无法及时赶回,客观原因失去联络无法联系,交通工具不变或者没有交通工具等等,都可能导致无法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条例规定的“擅离职守”该如何理解,如果没有主观上的故意,是否应当被认定为擅离职守?谁有权认定擅离职守?这些需要明确规定,才有利于操作。

三、其他问题

(一)事故报告的内容有待于进一步的细化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事故单位的名称、证照登记编号、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姓名及其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单位成立时间、办公地点或者住址、经营范围、主管机关等等。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及事故的简要经过

时间上统一以公元时间、24时制。地点上明确到省、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当地的“土名称”。当地的交通状况,事故现场的描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点线、条块结合等等。

3.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上岗前或者事故发生前的现场人数清点、统计,事故发生后的人数清点、统计。可以从劳动防护用品领用情况、核对交接班对照表等方面推算事故现场的人数。损失方面重点统计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商品存货及其他物件损失情况。

4.已经采取的措施

事故上报情况,现场施救情况,现场指挥情况,是否启动应急预案,现场交通通讯情况,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情况。现场无法解决需要支援情况,比如:存在哪些未能自行克服的主要问题,对财产如何保护,对人身采取那些保护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7.对报告中陈述的事实应当提供、随附有关证据。

(二)公安机关的追捕归案能力

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事故发生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当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公安机关的侦查缉捕能力不容置疑,也是其业务之重点。但笔者还是有些疑虑,对公安机关提出高要求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要求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可能要考虑现实。前阶段有些地方提出“命案必破”,结果是否所有的“命案”都已“侦破”,即便把一个地方的所有警力都都投入命案的侦破工作,想要“命案必破”也很难。从公安机关现有人员素质、设施配备、其他装备等主客观条件来分析,能保证依法立案,并采取积极的强制措施加以侦破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有些犯罪嫌疑人不是主观上想让其归案就能归案的,不仅我们国家目前做不到,就西方最发达的国家也无法办到。“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做不到的,而且不仅是现阶段做不到,将来也做不到,除非人类已经建立完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已经不存在任何社会矛盾。

(三)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可以看出,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的形式主要有二种,第一种是国务院直接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第二种是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牵头组织形成的调查组。这种“授权”是否需要通过行政法规立法的形式予以确定还是通过发布国务院决定的形式予以确定,目前尚不清楚。如果是以行政法规立法形式确立,那么,如果没有法定事由并依照法定程序,被“授权”的部门对此类特别重大事故均有权直接代表国务院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因为这种“授权”具有显著的“独占性”、“排他性”。

(四)地方政府组织事故调查组调查事故

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司法实践中,“授权”与“委托”通常都是合并使用,“委托”应当办理“授权委托书”,委托的核心是授权,没有授权的委托是空洞的,委托是形式,授权是内容,不宜将授权和委托人为地分开使用。此外,地方政府无权“创设”进行“授权性”立法。在同一条例作出“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授权或者委托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等二种不同的规定,不难看出这二者之间应当存在较大区别。相对前款规定的“授权”,笔者认为,条例规定的“委托”应当理解成单项委托,即接受委托的部门自接受委托之日起至事故调查结束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之日止,这期间有权以委托人的名义组织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对于其他事故,未经委托人委托,该部门没有调查权,不能当然的取得合法的调查资格。条例对如何办理和执行授权委托也没有具体的规定。

(五)行政执法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得跨越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活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除外,如公安机关刑事侦察活动)

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以上”二字应当删除)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的属地原则无可争议,也符合我国目前的行政管辖的基本原则,即由行为发生地管辖为主。条例规定“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派人参加”,其参加的地位?作用?是否作为事故调查组成员,履行事故调查组成员的职责?如果履行职责,意味着跨行政区域进行行政执法,这将涉嫌违宪。另外,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如何得知发生事故?谁负有义务、负有责任通知、报告“事故发生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这些问题,条例没有解决,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

(六)建议建立事故调查组人员的回避制度

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是指参员事故调查的各成员单位,不是指个人。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事故调查组成员应当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似有不妥,应当是调查组人员应当与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笔者认为,在对生产安全事故调查中应当引入或者建立回避制度。

(七)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

上一篇:学生各类兼职自荐信下一篇:美梦,打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