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伤亡待遇探讨论文

2022-04-16

【摘要】我国现行的军人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发展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应该说过去它基本上保障了军人权益的需求。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交通伤亡待遇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交通伤亡待遇探讨论文 篇1:

广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公)伤保障现状和对策

我国现行的工(公)伤保障制度有两种,一种是指以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为依据、以企业和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工伤保险保障制度;一种是以国务院《军人抚恤优待条理》及民政部《伤残抚恤管理办法》为依据、以军人警察和国家机关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主体的因公负伤保障制度。上述两种不同的工(公)伤保险制度,有人称之为“双轨制”。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是继续实行“双轨制”,还是合并为“单轨制”,引发了社会和国家机关单位人员的关注和热议。

为了解广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公)伤保障现状,探讨广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公)伤保障制度设计,不断完善广西工伤保险政策,课题组对自治区本级及部分市县国家机关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科教文卫等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公)伤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一、机关事业单位工(公)伤保障发展的历史

“工伤”是国际上通用术语,1921年和1964年国际劳工大会公约定义为:由工作引起并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伤害和职业病伤害。

工伤保险,又称为职业伤害保险,是指通过社会统筹的办法,集中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建立工伤保险基金,对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并由此造成死亡、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给予劳动者及其家属法定的医疗救治以及必要的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是工业化过程中社会保障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社会保险险种,是社会保险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世界上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的国家,大多数建立了国家机关公伤保险体系。

(一)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公伤优待抚恤制度

“公伤”是“因公而伤亡”的缩称,是指国家的工作人员因国家公共事务所遭受的伤害或死亡。长期以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公伤”人员参照优待抚恤制度的规定办理。

我国因公牺牲和优待抚恤制度则源于1950年12月政务院批准、内务部公布的《革命烈士家属革命军人家属优待暂行条例》、《革命残废军人优待抚恤暂行条例》、《革命军人牺牲、病故褒恤暂行条例》及《民兵民工伤亡抚恤暂行条例》,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伤后的优待抚恤制度由此演变而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上述法规进行了补充和完善,2004年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令第413号),1997年民政部颁布的《伤残抚恤管理暂行办法》,2007年民政部颁布了《伤残抚恤管理办法》(民政部令第34号),实施对象扩大到国家机关和参公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建立了残疾等级评定制度,规范和完善了伤残证件和档案管理、伤残抚恤关系转移和抚恤金发放等制度,同时期待遇有所提高。但其伤残审批、证件和待遇发放由民政部门负责、发生费用一直由财政供给为特征的优待抚恤制度的基本性质没有改变。

(二)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

起源于1951年政务院颁布实施的《劳动保险条例》,它以企业及其职工为主要实施对象,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及工伤待遇费用均由企业负担的制度,这一时期的工伤保险以经济补偿为主; 2011年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扩大了实施对象,将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纳入了工伤保险统筹管理范围,其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及工伤待遇费用也由企业用人单位负担转变为均由社会保险部门负责承担,这一时期的工伤保险也由过去以经济补偿为主,转变为以预防、补偿和康复为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和体系。《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工伤保险制度由国家行政部门具体负责的社会统筹管理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的意义

(一)深化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推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制度,顺应了深化改革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一是法制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必须有完善的法制和规范的保障,要使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制度实现有法可依,《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就是法制保障的依据。二是化解风险的需要,社会保险实行的是大数法则,通过大数法则来化解风险,实现风险共担,机关事业单位也存在因工作出现伤害或职业病,迫切需要参加工伤保险来化解风险。三是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优胜劣汰,人才的优化组合,都离不开工伤保险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和支撑。

(二)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是完善社会体系的必然要求

上个世纪50年代起,以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条例》为标志,在企业职工建立了跟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单位责任保障为特征的工伤保险制度,1996年原劳动保障部实施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在企业职工中开展了社会统筹为特征的试点,这个时期的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只在企业职工,《劳动合同法》的颁布,机关事业单位的聘用人员,逐步纳入了工伤保险覆盖范围,随着《社会保险法》和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工伤保险制度必须要实现职业人群的全覆盖,所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的工作也迫在眉睫。

(三) 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工作,是依法保障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长期以来,广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伤后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一是体制不顺,多头管理,导致多个部门进行管理或者出现管理的“真空”地带;二是政策不明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没有专门统一的法律法规,法律效力较低和法律救济途径缺位,影响了公正性和公平性。三是待遇项目和标准差别比较大。工伤保险制度的许多项目是公伤抚恤待遇所没有的,人为地拉大了劳动者之间的待遇差,没有体现劳动者之间的公平性。四是待遇支付渠道单一。工作人员受伤后仅靠财政补助,在我国分级财政体制下,一旦当地财政困难,工伤人员的待遇难以落实。五是“一个单位,两种待遇”的尴尬。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和招用聘用的工勤人员之间在工伤保险待遇上存在着不同的待遇。在实践中,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工伤保险待遇往往比聘用的工勤人员差,特别是财政支付能力较差的地区。所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是依法保障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

(四)建立和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制度是现实要求

随着《社会保险法》和新修订《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实现职业人群的全覆盖势在必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覆盖范围迫在眉睫。近几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公)伤工作人员上访人数明显增加,反映出的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尖锐化。因此,尽快制定出台广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政策,规范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伤认定主体、认定程序、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和工伤保险待遇等,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同其他职业人群一样纳入工伤保险的制度范围成为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纵观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随着《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企业工伤保险制度进入法制轨道,确保了企业职工的工伤权益。但是广西目前公务员工(公)伤补偿制度却仍囿于零散的政策和法规,缺乏系统性和独立性。也正因为此,公务员工伤补偿权益的实现过程同时因涉及不同的部门,部分公务员因公伤残出现工(公)伤认定申请无法认定、工伤医疗费用无处开支、伤残等级无法鉴定、工(公)伤待遇无法落实等尴尬的局面。同时,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工伤待遇的差距过大,企业职工和公务员在遭受相同程度职业伤害时却不能得到同等的经济补偿。

约翰·罗尔斯在其《正义论》中强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他们如何有效率和有条理,只要他们不正义就必须被改造或废除”。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其每位国民理应平等和共同享有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医疗保障等方面的权利和待遇,这不仅是在追求公平的平等待遇,更是国民待遇的应有之义。同样,社会保障的国民待遇要求国民能够平等和共同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全体国民无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都应该平等享有社会保障权利。

因此,从我国现实国情来看,与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衔接是公务员工(公)伤的必然选择。这样既保证了公务员工(公)伤补偿有法可依,又能明确管理架构,保障公务员与企业职工之间社会保障国民待遇的公平。

三、广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工(公)伤亡基本情况

(一)广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公)伤统计数据分析

对广西国家机关事业单位254059名工作人员调查统计显示,2005—2009年五年间,因工(公)伤亡人数共计1571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0.62%。

因工(公)受伤的情形,因工作原因1021人;上下班途中交通事故375人;患职业病40人;其他原因185人。

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工(公)伤情形表

[&工作原因&上下班交通事故&患职业病&其他原因&人数&1021人&375人&40人&135人&比例&65%&23.9%&2.54%&8.6%&]

伤残等级中,一至四级112人;五至六级28人;七至十级52人;无等级1192人;因工死亡187人。

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伤残等级表

[?&因公死亡&一至四级&五至六级&七至十级&无等级&人数&187人&112人&28人&52人&1192人&比例&11.9%&7.13%&1.78%&3.3%&75.87%&]

(二)广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公)伤特点

一是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受伤发生率较低。2005—2009年五年间,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公)伤为0.12%。其中,公安系统最高,教育系统最低。

二是因交通事故受伤(亡)的比例排在第二位,伤亡比例较高。全区各地的统计数据显示,有近1/4的工(公)亡是因交通事故受伤(亡)。

三是部分人员受伤后没有进行伤残等级评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伤后大多数没有进行相应的伤残等级评定。

四是工(公)伤受伤率呈上升趋势。目前广西工(公)伤受伤率呈上升趋势,近几年来工伤认定申请递增均在10 %左右。视同工伤的申报人数增加比例较大。

五是广西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受伤后的待遇项目和待遇标准规定不一致,部分待遇资金落实不到位。虽然规定了部分待遇项目和标准,但要通过财政补助形式才能落实。

六是机关事业工作人员工伤后极少出现行政复议或行政讼诉情况,也没有相关的行政复议或行政讼诉规定和程序,多数采取以信访形式进行诉求。

七是缴费方式和数额不统一。如广西某系统参加保险缴费的费率达七种,工伤保险缴费费率0.6%~2%不等,有的按照每人每年15元来缴费。

四、工伤保险制度和因公负伤制度的比较

(一)从政策和制度上看,工伤保险制度法律层次高、覆盖人群广、体系较完善

一是从法律层次看,工伤保险制度其主要依据是《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及自治区颁发的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工伤保险条例》为工伤保险的专门法规,而国家机关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没有制定工(公)伤专门的法规,仅靠部门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作为政策依据。二是从覆盖范围看,《工伤保险条例》覆盖的人群为我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等,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公伤优待抚恤制度实施的对象为国家机关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三是从体系看,《工伤保险条例》在工伤保险基金、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保险待遇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均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公伤优待抚恤制度则较为单一。四是从资金来源上看,《工伤保险条例》明确规定由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须缴纳工伤保险费,而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人员是否缴费及资金来源上均没有规定。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及其法律救济途径《工伤保险条例》均有明确规定,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公伤优待抚恤制度则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

(二)从待遇项目上看,工伤保险待遇项目较为完整规范,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公伤优待抚恤制度在部分项目上待遇较高

《工伤保险条例》有工伤治疗医药费及其住院期间待遇、按月领取的伤残津贴(相当于工资性质)、配置辅助性器具费用、护理费,医疗补助金和就业补助金、供养亲属补助金等待遇,《伤残抚恤管理办法》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工亡待遇,《伤残抚恤管理办法》也有类似的规定,且待遇比《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要高。由于公务员和企业职工因适用不同的因工(公)伤残法律法规,从而在享受工伤待遇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别。

(三)从实践效果来看,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的程序不一,工伤待遇的项目和水平不一,既不规范,也容易引发攀比和矛盾

一是从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看,《工伤保险条例》对工伤认定的规定较为规范和完善,从工伤认定申请、行政部门作出认定决定到当事人不服进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都有明确的规定,劳动能力鉴定根据在工伤认定后才能进行。《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则规定提交致残经过和医疗终结后的诊断证明即可进行残疾等级评定。二是从待遇看,《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项目和待遇明确具体,并规定可以从基金中支付,而《伤残抚恤管理办法》在规定上不明确。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广西各地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工(公)伤待遇水平不一,既不规范,也容易引发攀比和矛盾。以因工死亡的待遇为例,由于区域不同,支付渠道、支付金额大大不同。2006年,广西某系统机关单位同年有三名工作人员因工死亡,因工作单位分属不同的市县,出现了三种工亡待遇结果。G市的工作人员,一次性工亡抚恤金为10万元(由本系统支付)。G市某城区的工作人员,一次性工亡抚恤金5万元(由城区政法委系统支付)。另一名在H县的工作人员,一次性工亡抚恤金为本人生前40个月工资(由县民政局支付)。

(四)从新政策看,上述两种制度应予以规范

2012年广西转发《国家民政部、财政部、人社部关于国家机关因公牺牲工作人员抚恤待遇的通知》,其主要内容为因公牺牲的国家机关公务员一次性工亡抚恤金标准为上一年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加本人生前40个月基本工资。在因工(公)死亡的待遇上,工伤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公伤优待抚恤制度又拉大了差距。

(五)从统计数据看,企业伤亡率高于机关事业单位

这次统计显示,2005—2009年广西机关事业单位因工(公)伤亡人数共计1732人,工伤率约为14人/万人,而同期广西企业工伤率约为46人/万人。从统计数据看,企业工伤率远远高于机关事业单位,因此,机关事业单位缴费费率应该低于企业缴费费率。

五、广西机关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制度发展的现状

(一)参照《工伤保险条例》的制度

1.桂林市将所有机关事业单位的全部职工纳入工伤保险模式。2001年桂林市出台了《桂林市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规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必须参加工伤保险,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伤后,经认定工伤,鉴定工伤伤残等级后不仅可以在工伤保险基金中报销全额工伤医疗费用,还可以按规定领取一次性伤残抚恤金和享受康复治疗等待遇。

2.北海市将政法系统干警纳入工伤保险管理模式。2008 年,北海市将政法干警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解除政法干警后顾之忧,加大对政法干警因公致残(伤亡)的保障力度,北海市将风险程度较高的政法系统干警纳入工伤保险管理,在广西和全国率先探索建立政法干警工伤保险制度,但此制度因种种原因只执行了一年。

3.中区直驻邕国家机关、参照国家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作思路。从2009年起,广西开始酝酿推进自治区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2010年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自治区政法系统五家单位以及教科文卫等单位主管部门,调研广西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公伤亡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草拟了《中区直驻邕国家机关、参照国家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公负伤有关问题的通知》,按照《社会保险法》和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对自治区本级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进行了探索。主要思路是:①中区直驻邕国家机关、参照国家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参照《工伤保险条例》和按本通知的规定参加自治区本级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工作人员缴纳工伤保险费,工作人员个人不缴费。②用人单位缴费基数为本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总额,缴费费率为0.5%。自治区财政拨款的用人单位所需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列入自治区财政当年预算,从自治区直属驻邕单位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费中直接划入自治区本级工伤保险基金。③用人单位工作人员因公负伤的确认、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标准等参照《工伤保险条例》(2010年修订)、《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自治区人民政府令2006年第18号)有关规定执行。④工作人员伤残等级达到1~4级的,其工资由用人单位按原渠道发放(应发工资额低于工伤津贴标准的,差额部分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5~10级的,其工伤保险待遇由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按《工伤保险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支付。⑤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的,工伤的工作人员应当先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第三人承担的民事赔偿标准低于工伤保险待遇标准的,由工伤保险基金补足差额。

(二)公伤优待抚恤制度

广西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公伤优待抚恤制度主要是由民政部门实施。国家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因公负伤的伤残评定,依据2004年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令第413号)、2004年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和总后勤部《关于印发〈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试行)的通知》和2007年民政部颁布的《伤残抚恤管理办法》。民政部门对国家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因公负伤的确认,主要是由单位申请并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民政部门予以确认并发放相关待遇。国家机关公务员和参公事业单位有伤残等级的工作人员可以按月领取补助伤残补助金。即按评残标准的1~10级,每年分别补助28690~3190元不等的残疾抚恤金。

六、广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公)伤保险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策法规滞后,各地做法不一。由于目前国家和自治区没有统一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公)伤保险相关政策,广西部分市自行制定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公)伤保险政策,由于是多年前制定的,政策上明显滞后。

二是工(公)伤待遇不能得到较好保障。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发生工(公)伤后,由于没有纳入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致使其工(公)伤保险待遇,特别是工伤医疗费、辅助性器具和康复等费用没有支付渠道,待遇保障较差。

三是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工伤人员其治疗期间所有费用均由单位或个人垫支,加重了用人单位和职工的负担。广西部分市县规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伤人员住院治疗期间产生的所有费用,由单位或个人先垫支,治疗终结后,再到相关部门报销上述医疗费用。有些人员受伤治疗费要垫支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时间有的要1—2年,给单位和个人都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

七、推进广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思路和对策

(一)准确把握好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制度的原则

根据《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保障水平跟我们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二是倡导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原则。三是切实维护和保障职工医疗救治、劳动能力鉴定、工伤待遇的基本权益的原则。四是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五是实行无责任补偿原则。六是新老政策如何平稳过渡的原则。

(二)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需要明确的问题

一要明确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的管理主体。必须要明确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待遇支付等各环节的管理主体是人社部门还是民政部门。二要明确工伤认定的范围。按照《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来明确机关事业单位认定工伤、视同工伤的范围(这个范围不能与企业的认定范围相差过大)。三要明确伤残等级的标准。原来机关事业单位伤残人员是按《军人抚恤条例》和《伤残等级管理办法》规定的伤残标准执行的,当他们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后,必须按照工伤保险的《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来执行。四要明确具体待遇的标准。国家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工伤人员的医疗待遇、伤残待遇、配置辅助性器具等待遇要明确(要与工伤保险待遇衔接)。五要明确经费的渠道。机关事业单位纳入工伤保险后,单位缴费的费用从何来,工伤保险基金如何支付待遇等应予以明确。六要明确法律救济的渠道。当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工伤问题出现争议的时候,需在制度中明确是否进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三)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制度需要把握的主要环节

一是参保缴费环节:机关事业单位如何为全体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财政部门如何列入财政预算来保证明确资金来源、费率的确定等。二是工伤认定环节:如何规范工伤认定申请的时间、范围和程序等环节。三是劳动能力鉴定环节:这是工伤保险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必要条件,要明确鉴定机构,以及明确鉴定的方法和标准。四是待遇的支付和享受环节: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医疗待遇、伤残待遇、工亡待遇。五是监督管理环节,包括预结算监督、财务管理等。六是责任追究环节。

(四)整合推进广西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措施

一是尽快制定出台统一的国家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的相关政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国家建立公务员保险制度,保障公务员在退休、患病、工伤、生育、失业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公务员因公致残的,享受国家规定的伤残待遇。公务员因公牺牲、因公死亡或者病故的,其亲属享受国家规定的抚恤和优待。”在社会各行业领域工作的人们,均属于社会主义劳动者,在民主、权利、义务方面应当是统一地位,因此要尽快建立统一适用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与企业劳动者一样享受工伤保险中的同等权益。二是要尽快做好衔接工作,确保平稳过渡。建议两种制度待遇的衔接采取就高不就低,实行不双重享受和支付待遇的原则较为合理。这样不违背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公伤优待抚恤制度,减少和平衡了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最大限度维护了工伤人员的合法权益。确保工伤保险和民政抚恤两种制度的平稳过渡。三要明确工伤保险经费渠道。明确参加工伤保险的经费渠道,国家机关、参公事业单位,其应缴工伤保险费由同级财政负责解决。国家机关、参公事业单位在编制年度经费预算时充分考虑社会保险费的纳入。四是要解决好经费来源。对于自治区本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办法,可以对照原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自治区直属驻邕单位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规定》(桂劳社发〔2002〕28号)的有关规定,将中区直驻邕国家机关、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所需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列入自治区财政当年预算,从自治区直属驻邕单位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费中按0.5%的费率划入自治区本级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四是妥善解决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前的受伤人员工伤待遇问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原工伤人员,其待遇不一,形成了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老工伤”问题。将来在制订和完善国家机关和参公事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政策过程中,要考虑把这部分人群纳入工伤保险范围。

(课题组成员:蒋明红、雷震、陈堃、程挺干、金于华、唐红、吴嗣明)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课题组

交通伤亡待遇探讨论文 篇2:

中国特色军人社会保障制度初析

【摘 要】我国现行的军人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长期发展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应该说过去它基本上保障了军人权益的需求。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传统的军人社会保障机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出现了许多制度上和管理上的不合理因素,因此,研究我军社会保障制度,分析其存在的缺陷,探讨改革和完善我国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不仅是健全国家、军队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步骤,而且是维护军人权益、提高军队后勤建设水平,促进国家、军队和社会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军人社会保障制度 军人权益 完善

一、现行军人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况

我国现行的军人社会保障制度,是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它综合了国家社会保障主要子系统的基本内涵,构建了对军人及家属保障责任的项目体系。主要由军人保险、军人福利、军人优抚、军人退役和离退休安置等方面组成。

(一)军人保险

我军的《军人保险制度实施方案》规定了军人保险的三种基本险种,即:军人伤亡保险、军人退役医疗保险和军人养老保险种,它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而新增设的。目前我军已开设了军人伤亡保险和军人退役医疗保险两个基本保险项目,军人退役养老保险启动,军人补充保险项目在论证中。

(二)军人福利

“军人福利费是在军人工资、津贴以外,由国家给予军人和军队各单位掌握和生活照顾性的费用,用于集体和个的福利优待,是军人物质、文化生活待遇的补充部分。”目前我军军人福利主要包括生活福利、教育福利、住房福利、卫生福利、职业福利等,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三)军人优抚

它是优待和抚恤的简称,是国家对法定的优抚对象,为保证其一定生活水平而提供的资助和服务,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制度。我国目前的军人优抚政策主要有军人优待和军人抚恤。对于烈士遗属、牺牲和病故军人遗属、伤残军人等对象实行国家抚恤,对老复员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实行定期定量生活补助;对义务兵家属普遍发放优待金;残疾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享受医疗、住房、交通、教育、就业等方面的社会优待和对现役军人家属在随军安置、就业、医疗、住房、生活补助和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待。

(四)军人退役和离退休安置

主要包括军官退役安置,义务兵退役安置,伤残军人安置,离、退休军人安置等内容。《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法》规定:“军官退出现役后,采取转业由政府安排工作和职务,或者由政府协助就业或者发给退役金安置”,义务兵的退役安置分城镇和农村区别对待,按照“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针和“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則进行。离、退休军人的安置,主要是保证军官在服役满一定年限后,可以取得退休资格,并享有终身保障,不存在二次就业问题。伤残军人的安置,《国防法》早有规定“因战、因公致残或者致病的残疾军人退出现役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接收安置,并保障其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二、几种典型发达国家军人社会保障模式

目前,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内容广泛、标准较高的军人社会保障体系,军人社会保障计划趋向一体化,形成了一种趋同倾向,即实现军人社会保障法制化、社会化、货币化,其中以美国和俄罗斯的军人社会保障制度最为典型。

(一)美国军人社会保障

美国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相关法律条文,规范军人社会保障体系,对军人权益加以保护。美国的军人社会保障主要有以下几种:福利待遇、退役安置、军人家庭援助体制和军人保险。

1.福利待遇。美国军人的福利待遇分为官兵福利待遇、文职人员福利待遇、退役人员福利待遇等几种。其福利待遇主要由伙食补贴、住房补贴、生活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等组成。一是伙食补贴和住房补贴。二是美军官兵的生活补贴共有 30余种。主要包括浮动住房补贴、差旅补贴、交通费、安家费、家庭分居补助、海外驻扎补助、服装费、特殊服装费等。三是除上述之外的福利待遇。美军官兵享受免费医疗、军内超级市场和军人服务社廉价购物、军人俱乐部免费娱乐、教育资助、休假期间优惠搭乘地方飞机、火车、汽车等其他福利待遇。退役军人享受的福利待遇主要有退役金、教育补助金和住房贷款等。

2.退役安置。美国政府和军队针对退役军人的生活和安置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美国政府设立的“退伍军人事务部”,主要负责退役军人、家属和遗属的管理工作。美国政府劳工部下设“退役军人职业与训练处”,专门负责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国会武装部队委员会中的“老兵事务委员会”负责有关退役军人待遇的立法,并监督政府部门执行有关退役军人法律的情况。

3.军人保险。军人的社会保险是军人社会保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军人保险主要由政府经办,以人身伤害保险为主体,分现役军人团体人寿保险和退役军人的集体人寿保险两类。一般来说,美国軍人的保险金总额应该是其年收入的5倍,其保险项目繁多,仅人寿保险最基本的险种有7种,此外还设有战争风险保险、航空保险、伤残保险、红利选择保险、双倍赔偿保险、结算保险、教育捐赠保险、退保金额保险和贷款金额保险等等。

(二)俄罗斯军人社会保障

俄罗斯军人的社会保障内容全面具体,包括医疗、住房、退休、就业等各个方面,每项内容十分具体,尽量量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1.医疗保障:军人及其家属有权在任何军队医院接受免费医疗。如果当地没有军队医院或缺少相应的科室及设备,地方医院则应无条件地免费收治军队病人。

2.住房保障:合同制军人及与其同住的家庭成员,应在到达新的服役地点或退役后3个月内获得标准住房;若没有标准住房,有关部门应向其提供临时住房或集体宿舍;无房军人也可租房,房租由单位支付。

3.军人保险:由国家拨款为每个军人设立强制性人身保險。军人因公牺牲或在服役期间受伤、患病而退役,可分别领取相当于120个月或60个月工资额的保险赔偿金。军人还可根据本人意愿自由选择其他险种。

4.退休金保障:服役20年以上的军人享受退休金待遇。20年军龄以上的退役军人的退休金为其原薪金的50%,军龄每多一年,增加1%,但最多不超过85%。正常退役的军人,服役20年的,可领取金额为其月薪金20倍的一次性安家费。

5.就业保障:军人有权自选退役后的落户地点。对不享受退休金待遇的军人,应在其退役后的1个月内优先安排在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工作。接收单位应优先选派退役军 15人学习深造,并发给相当于其工资额75%有助学金;正常退役的军人可免费、免试到地方院校学习。

6.各种优待:一是军人免交个人所得税、土地税、自然人财产税及其他税款和集资。二是应征军人可免乘坐除出租车以外的任何市内交通工具;合同制军人可免费乘坐除飞机以外的任何交通工具。三是军人享受有优先购票权、免费邮递信件和包裹权。普京上台后大力倡导并推进军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一是彻底解决现役和退役军人的住房问题。俄政府保证在 2010 年前让所有军人住上标准房。二是增加军龄补助。按照新的军人薪金计划,从2002年7日开始,增加后的军龄补助将占到基本工资的10%-60%。三是提高初级军官的薪金和各项补贴标准。考虑到俄军初级军官的生活状况相对于中级和高级军官来讲更艰难,俄军为野战部队团以下指挥军官增加岗位津贴,从司务长到团长每月增加300-500卢布的额外补助。四是各种军人优待政策货币化。俄政府决定在军人薪金大幅度提高之后,用“现金补贴”代替现行的“实物补贴”,确保军人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待遇”。

三、典型发达国家军人社会保障模式对我军的启示

发达国家军人社会保障模式的实践,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我军应该积极借鉴他们的做法和经验,结合国情和军情,不断提高军人社会保障能力。

(一)加强军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理论是改革的先导,发达国家军人社会保障的成功经验得益于其完善的社会保障理论。对我们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军人社会保障,是一个全新的課题。原有的保障体制的保障效益和力度大大削弱,部分体制已明显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军人权益的需要。因此,必须结合新形势下军人社会保障的历史背景、经济条件、法律基础、保障内容、管理方式、运行机制、资金来源等,加强理论研究,为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军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理论指导。

(二)加快军人社会保障的法制化进程

发达国家成功的军人社会保障实践经验表明,必须建立起与军人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相配套的法律体系,从总体上保障军人待遇各方面有法可依。我国在军人社会保障方面,尽管也积累了许多的经验教训,颁发过许多标准、制度、规定、通知,但是这些大都是通过行政手段来落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军人社会保障法制建设方面既缺乏立法的完整性,也缺乏执法的力度。只有建立和完善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我国军人的社会保障才能有法律依据,才能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三)加大军人社会保障经费投入

军人社会保障必须有充足的经费作保证,否则所有保障内容都无法落实。发达国家军人社会保障所需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预算拨款。我军的经费不足,是导致我国军人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为了有效保障军人权益,国家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从实际需要和国家财力出发,加大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把军队要把军人社会保障项目与地方商业性的社会保障项目有机结合起来,积极采用国家财政为资金主要来源,结合社会筹措和个人缴付的多种渠道广泛筹集资金,确保充足的军人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

(四)实现军人社会保障的社会化

军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体现与社会接轨的原则,走社会化保障的路子。就当前而言,我国可将军人社会保障经费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直接拨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机构,专款专用,由地方承担部分军人社会保障;另一部分随国防费一起拨给军队,由军队自己承担一部分军人社会保障。凡能纳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的,尽量由地方负责;不能纳入地方社会保障体系的,由部队自己负责。这种模式不仅能调动军地双方的积极性,而且不会给地方造成很大压力,还减轻了军队的负担,具有可行性。待到国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后,国家可以将军人社会保障经费全部拨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有关机构,由地方政府全权负责军人的社会保障工作,完全走社会化的路子。这样,既理顺了管理体制,避免了军地矛盾,又可以拓宽保障渠道,提高了军人社会保障水平。

作者:钱燕娜

交通伤亡待遇探讨论文 篇3:

汽车业规模化发展与道路交通安全均衡机制研究

【摘要】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汽车工业的快速崛起和规模的迅速扩大。汽车制造业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制造业,同时,这种汽车工业规模化发展的背后伴随着我国对汽车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汽车的使用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公路交通更新和扩展的速度,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本文针对如何实现汽车行业发展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平衡和协调发展作了探讨。

【关键词】汽车业;规模化;道路交通安全;均衡

一、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严峻现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和运输车辆的迅猛增加,交通安全事故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通过对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不难发现,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高发生率除了与道路使用者人和车辆因素有关外,还与高速公路道路状况因素密切相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编撰的《世界预防道路交通伤害报告》(2004)。我国汽车保有量不到全世界的2%,公路通车里程仅占世界公路总里程的5.6%,而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全球的比例达到20%(我国交通部认为是17 %),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居世界第一位。减少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已经成为我国交通安全管理中一项重要职责之所在。道路交通安全的严峻形势让人们意识到对交通道路的安全进行治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同部门、不同机构的协同合作,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做好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二、汽车业的迅速发展与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关系探究

(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给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挑战,也为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汽车工业的规模化发展,带来了工业汽车和家用汽车的广泛普及,对于我国这种人口基数大的国家而言,这种普及在量上的积累是非常可观的。与我国的人口众多对应的是,我国的人均可使用面积小,交通道路的面积和使用范围都极其有限。在汽车越来越普及的同时,我国的道路交通所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道路交通的扩张速度和整个道路交通体系的建立与我国汽车使用的增长速率完全不成正比,道路交通无法满足当前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这也导致了我国道路交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道路交通的压力,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近些年,我国的交通安全事故,特别是严重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在数量上不断攀升,在交通事故中丧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道路交通安全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各界的强烈关注。在认识到汽车数量的剧增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应清醒的认识到,这种压力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转化为推进事物进步的动力的。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一直是我国关注和试图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这种管理所取得的成效是有限的,特别是汽车数量的增多,更是将道路交通推到国计民生发展的重要战略高度。汽车规模化的发展,促使政府对道路交通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种潮流和趋势也促使道路交通的管理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特征,制定科学的应对方案,做出调整,进而推动整个道路交通管理事业的发展。

(二)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为我国的汽车业发展设定了局限

我国的汽车工业已经发展的初具规模,特别是吉利收购了沃尔沃后,我国的汽车工业制造在世界范围内表现得越发抢眼。但相对于我国的道路交通状况,无限制的发展汽车工业是不现实的。当我国的道路交通达到饱和的状态时,过多的汽车制造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我国的道路交通状况决定了我国国内市场的局限性,汽车制造工业必须充分的考虑到我国的这一基本现状和基本国情,在制定各项战略规划时必须将这个内容充分考虑其中。当然,这也并不是说我国的道路交通状况会完全阻碍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在国内市场的局限反而会刺激企业更多的向国际市场靠拢,重视出口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以国际市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汽车制造的竞争力,进而推动我国整个汽车制造业在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上的全面发展。

三、如何实现我国汽车工业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协调发展

汽车工业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均衡发展是一项全局性的重要工作,这项工作的展开需要相关单位、部门,甚至是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调动这一系统中的每一环节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在实现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同时,不对我国的道路交通的安全发展带来阻碍,实现经济的发展与道路交通发展的共赢局面。

(一)汽车制造工业应该积极的研发汽车安全技术,减少交通事故中的人员伤亡

在我国的交通安全事故中,汽车引发的交通安全事故在数量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当然,引发交通事故和造成人员伤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汽车工业的这个角度来看,它能够为道路交通做出贡献的方式就是研发更多更科学的安全保护技术,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将事故发生以后人员伤亡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是汽车制造工业在道路交通安全的发展中应关注的问题,这也是他们应承担的职责。汽车安全技术,确切的讲,应该分为汽车的主动安全性和被动安全性,主动安全性指车辆本身防止或减少交通事故的能力,它主要与车辆的制动性、动力性、操纵稳定性、结构尺寸、视野和灯光等因素有关;被动安全性是指发生事故后,车辆本身所具有的减少人员伤亡、货物受损的能力,提高车辆被动安全性的装置有:安全带、安全气囊、安全玻璃、安全门、灭火器等各项技术,汽车制造企业就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完善汽车的各项安全性能,保障其行驶安全和驾驶者的人生安全,这是从汽车本身的技术安全方面对汽车制造业提出的要求。

(二)重视交通部门在这个均衡机制中的作用发挥

交通部门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对交通的通畅进行监控和管理,具体到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中,交通部门应该发挥管理和监管的多项职能。交通部门应该重视基础道路设施的安全设置,道路基础设施工作是保障整个道路交通有序进行的重要工作,交通安全设施包括交通标志,路面标线、护栏、隔离栅、照明设备、视线诱导标、防炫设施等,安全设施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对驾驶员和其他出行者进行引导和约束,使驾驶员规范安全地操纵车辆,使其他出行者与机动车流保持合理的隔离,而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另一方面能够在车辆出现操控异常后有效地对车辆进行缓冲和防护,尽可能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提高个体的道路交通安全常识

个体原因始终是导致道路交通安全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个体交通安全常识的提高,能够有效的防范不必要的交通事故的发生。这种安全常识应该包括天气因素对道路的影响,据笔者多年的驾驶经验总结出温度对道路交通安全有严重影响,主要表现为高温和低寒天气。高温时,沥青混凝土路面变软,承载能力降低,路面容易出现车辙、壅包等病害,对行车的舒适性造成严重影响,司机在行驶过程中会不断变换车道,扰乱交通流的稳定状态,引发交通事故;低温时,路面收缩,容易产生各类裂缝病害,引发唧浆等病害,使路面摩擦力降低;低温使汽车燃油发粘,难以点燃,当气温低于-5℃时,润滑剂也不易渗透到各个部位,使汽车机械性能变差,车辆抛锚等故障增多,容易导致追尾事故。除此以外,在同一温度条件下,不同路段的安全系数也大有不同。笔者曾驾车通过高架桥和普通公路,他们的驾驶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在雨雪天气发生后,这种差异的表现更为明显。一般的公路由于与地面的直接融合,这就是通俗所讲的“接地气”,交通道路的表面温度要比高架桥表面的温度高上许多,所以在普通交通道路上雨雪已经融化后,高架桥上的路面通常还会持续一段冰冻状态,这种路面湿滑,并通常高架桥与普通公立连贯行驶,司机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在路面情况发生变化后,对车况没有进行及时的调整,就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四)严格机动车上路准则,大力贯彻交通规则的强制实施和执行

在众多的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中,新生或者尚未取得驾驶证的驾驶员引发的交通事故占有一定的比例,这种就是通常社会上所讲的“马路杀手”。严格机动车的上路准入制度,在我国当前的体系中主要是通过驾驶证制度来进行规制,虽然我国的驾驶证制度也有比较严格的考核规定,但是由于我国在监管和执行上的不力,许多没有驾驶证的个人会趁机上路,这种个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和严格的考核,在道路行驶中容易紧张,因此引发道路安全事故的频率也比较高。除此以外,要加强道路交通规范的贯彻和执行,我国的道路交通规范已经实行了很长一段时期,但具体的实施强度和处罚力度都还有待进一步改善。交通规则经常被忽视,例如夜间行驶中的亮灯规则,夜间视力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机理。据笔者多年的驾车经验,80%~90%的信息通过视觉获得,驾驶员的视觉机能对行车交通的安全影响最大,而夜间的视觉特性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据统计,在完全黑暗的夜晚,视力只能达到白天的3%~5%。车速变化的影响。我国对夜间行驶的车辆在灯光的设置上有着明确的规定,汽车本身的灯光不仅是为自身的驾驶照明,在夜间情况下,也是对其他车辆的形式安全进行提醒。所以,如果一个驾驶人员在夜间行驶时,对各种照明灯使用错误,就会对其他驾驶人员的判断产生干扰,由于判断失误发生的交通事故也是我国交通事故发生的一大缘由。对已经成文的道路交通规则必须按照明文正确的实施和执行,避免由于操作差异而导致判断失误的情形出现,这是道路交通安全需要解决的又一重要问题。

(五)经过多年对汽车工业的了解,其汽车工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合理的管制还需要不断的创新

要保证汽车工业与道路安全的和谐发展同时,还要利用现有资源不断的拓展,像现在很多高校及企业的车队,开展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如:开设汽车美容店、建设驾校等,这样既增加了利润和收入来源,又减轻了上级单位的补贴金额,同时也可扩大本车队的各项福利待遇。

汽车工业的发展与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看似是两个并无联系的独特命题,但通过深入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并且彼此发挥着影响作用。实现我国汽车工业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均衡机制构建,需要各方面的协作来完成,单靠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环节的力量是难以保证这两者之间长期均衡发展的。汽车工业和道路交通安全的均衡发展,才能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相协调,实现两者的长期共存与相互促进。

参 考 文 献

[1]钱学森.论系统工程(新世纪版) [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方守恩,郭忠印,陈雨人.道路安全系统与道路安全工程[J].中国公路学报.2001

[3]王吉吉.高速公路灾害性天气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7

[4]季运文,施其洲,叶玉玲.城市轨道交通灾害性天气的定义、分类及研究方向[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5(6):23226

[5]王嘉亮.基于驾驶员视觉特性的研究道路照明设计中交通安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J].建筑电气.2006(1):18220

作者:耿龙鹏

上一篇:惯性力学概念简述论文下一篇:数学教学效率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