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024-04-12

三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共11篇)

篇1:三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关于新课标不得不知的几点变化

和课标相比较,这次修订主要有以下几个变化:

1

两个新增:

1.明确新增技术与工程学,如果用现在STEAM的体系结构来看,明确了T和E即技术和工程的重要性。

2.明确新增对社会与环境的责任,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现实上的应用,还在新增了科学技术对伦理、环境、生活影响的思考。

2

两个变化:

1.划分了三个学段。划分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阶段知识更细化。增加1-2年级的科学课。

2.学习评价方式更多元。从之前的行为表现评价、纸笔测试评价、综合评价等转变为课堂教学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 以及终结性评价。其中终结性评价就包括纸笔测试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以及档案袋。

第一版课标是怎么产生的?

207月发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我国解放后第一部关于小学科学教育的课程标准,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

上世纪教育改革的浪潮下,科学教学的改革作为中心内容之一,受到了各国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科学教育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

这次项目的负责人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世界各国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广泛调查了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征求了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总结了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在年3月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于2001年7月终于正式发布。

2001年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在十余年的实践探索中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课程适宜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和整体性有待增强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近日刊发的这个版本修订于,将于秋季开始执行。

关于新课标,教育部有哪些要求?

1

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

2

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3

确保落实规定课时

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我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4

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

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

大力加强课程实施的组织领导

各地要加强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实施。要结合实际合理配置小学科学教师,逐步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研人员队伍。要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实验室建设、仪器设施设备和耗材等需要。要优化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发挥家庭、社区、校外青少年活动基地等作用,为保障课程实施创造有利条件。要加强课程实施的监测和督导,建立小学科学课程管理的反馈和改进机制,保证课程的全面落实。

新课标内容抢先看

1

课程基本理念

1.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公平的学习机会。

2.倡导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

课程目标

3

给出了与其他学科融合的建议

1. 与数学的关联与互动

科学探究中的数据处理模型建立都离不开数学。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例如通过连续测量一杯 热水的温度绘制曲线图。

2.与语文的关联与互动

科学课有很多听、说、读、写的机会,教师应多提供这些机会,并设法使之带有科学 色彩。例如,让学生撰写观察日记,阅读科普书籍,按科学探究的线索重组科学家传记中的信息,撰写科学小论文,编写与表演科普剧等。

3. 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关联与互动

科学探究的许多课题可以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对这些课题的研究可因其情境的真实性和时间的机动性而使学生获益。综合实践活动也会因科学与社会问题的交织而相得益彰,与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议题较为容易实现两者的互动与整合。

4.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

科学(science) 技术( technology)工 程(engine) 与 数学 (math) 即 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4

教学案例

篇2:三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1.充分认识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小学科学教育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高度重视,以课程为统领,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育。

2.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各地要全面做好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纳入校长、教师培训计划,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全员培训。要结合地方教育实际特别是师资队伍情况等,整体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培训方式方法,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研修相结合,帮助校长、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提升教育水平。

3.确保落实规定课时。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在我部组织修订《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前,原则上要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安排课程,三至六年级的课时数保持不变。

4.突出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各地要引导教师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求,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要重视实验教学,努力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3: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学质量管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升教学质量, 研究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1 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历史沿革

现行的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前苏联教学理论, 其主要探讨的是“如何上好一门课, 怎样的课堂教学内容和程序才是一门‘好课’。”“一堂好课”的要求曾经对提高我国课堂教学质量, 规范师生的课堂教学行为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这一评价标准有明显的重教轻学倾向, 过分强调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 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与主体地位。20世纪80年代, 西方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传入中国, 根据一定的评价量表对课堂教学评分, 并对评分结果进行量化分析成为主要的评价手段。这种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公正客观, 然而, 因其对课堂要求的统一管理, 凸显了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僵化倾向。

当前小学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大致分为两方面内容:在评价策略上, 多数评价标准是将小学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逐级分解, 并进行比对分析, 直至形成完整的教学质量 (尤其是教学结果质量) 评价标准;在评价内容上, 则将教学分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等要素, 依据每一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确立评分标准。然而, 当前通行的评价标准仍存在模糊评价、印象评价、结果评价与直觉评价的缺陷, “他评”的评价方式难以使评价标准自觉变为被评价者自我调节的内在标准。

2 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内涵新探

如前所述, 以往对教学质量的认识多以结果质量为核心, 导致片面教学质量观盛行。然而, 在教学质量的构成中, 教学过程质量更应被关注。教学过程是教学质量生成的主体内容, 而教学结果是教学过程的结果, 教学过程质量理应居于教学质量的核心地位。

近年来, 在小学教学的研究领域中, 对教学交往问题、教学主体性问题、教学认识的社会性问题等均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极大充实了基础教育的理论研究。在对小学课堂教学的空间构成、时间构成、师生角色及课堂互动等问题研究的基础上, 对教学过程质量的认识被提到了新的高度。本文即以教学过程质量为研究重点, 认为小学教学质量评价应主要关注教学过程质量, 即一堂课应如何展开及其展开的质量状况。

3 以教学过程质量为核心的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在整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中, 教学过程质量处于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质量评价应成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现代教育理论推崇学生主体性的课堂教学, 要引导、启发、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基础教育阶段, 更是培养小学生认识与感知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并建构基本的知识结构的重要阶段。体现学生主体性, 并以过程质量为核心的教学评价标准应强调以下几方面。

3.1 学生主动参与标准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是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 用现有的认识结构去“同化”外部世界, 并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主动参与标准, 不仅应考量学生本身的活动能力与主体意识, 也要考量教师的教学理念, 及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的空间与时间, 并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 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 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

3.2 学生合作学习标准

小学课堂的学生活跃度较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学生人格, 关注学生的情感, 鼓励学生在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交往互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人际关系, 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操作、交往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并引导学生积极建立合作学习关系。

3.3 鼓励创新标准

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深入思考, 提出疑问, 主动质疑, 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努力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 创设问题情景,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如今, 我国小学教育深化发展的重点已由推广普及办学规模转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教学质量评价对于建构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教学质量评价理念与方法主要集中在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地位的发挥以及教学结果质量的监控上。而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小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索小学教学质量评价的新维度, 以教学过程质量为核心的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以期为现行教学质量评价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摘要:教学质量是小学教学的生命线, 而教学质量评价是抑制或促进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已滞后于新教改的要求。探索新形势下的小学教学质量体系, 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对于提升教学质量, 改善教学风气,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郭铁成.小学生学习策略教学与指导实验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3 (10) .

[2]安源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3]杨鸿.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 2006.

篇4: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一堂好课,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还要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达到基本要求。

二、“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引自《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暴露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具体说,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学生获得新知学习的必要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贝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从而为新知学习提供认知固定点,提高学习者认知结构中适当观念的可利用性;应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充分考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多少,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维果茨基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在比较中发现矛盾,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三、“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业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少专家指出,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改变封闭式的单向结构为开放性的多向结构;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在数学课上,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智能,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意方面的发展,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诚然,这一系列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每一节数学课上,每个学生都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我们所进行的都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在数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论是课堂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与任务目标,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应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篇5:三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制度

一、师德师风目标责任制度。学校每学期开学与每一位教职工签定师德师风建设目标责任书,把师德师风建设责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

二、师德师风目标责任互助制度。学校挑选师德好、业务强、思想道德修养高的教师担任帮扶人,实行一帮一。

三、师德师风教育制度。学校利用政治学习、校会、例会,组织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以会代训,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

四、师德师风警示制度。学校为每位教师制作警示牌,警示牌正面是教师姓名,反面是有关师德方面的警示

五、师德师风督查制度。学校设立师德师风问题举报箱,公开监督电话,广泛向教职工、学生家长及社会征求对本校师德师风建设意见。同时实行举报人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六、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坚持由学校考核及学生、教师、家长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对师德师风进行考核,并把教职工师德考核的结果纳入教师教学岗位考核内容,与教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评先评优、活工资分配等切身利益挂钩

七、师德师风集中整顿教育制度。学校在每学期放假前或学期开学前,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全校教职工师德师风整顿教育

八、师德师风问题处理报告制度。发现教职工有严重违反师德行为的,学校要及时向总校及教育局据实报告,并立即进行调查处理

九、预防和杜绝教师犯罪制度。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预防和杜

绝教师犯罪,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加强教师管理,严格规范教师行为

篇6: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个都不少”———面向全体学生

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 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 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 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 教学中往往“一刀切”。一堂好课, 首先应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就意味着承认差异, 因材施教。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制约着学习的结果, 由此而产生的差异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承认学生的差异性, 并不意味着搞“填平补齐”, 而是在致力于绝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发展的同时, 使那些在数学方面学有余力的优生脱颖而出, 使学有困难的学生学有所得。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应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与学生个体或教师与学生群体的单一课堂交往模式, 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多边互动的立体结构;应有效地采用活动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通过合作、讨论、交流, 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应在练习层次上“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应对某些特殊学生 (特优或学困生) 给予特殊政策;应使课堂成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舞台。

“在活动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基础上, 逐步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 并进行应用的过程, 这一过程充满着探索与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 而应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知识是教师难以教会的, 要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去领会,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才是有效的学习。一堂好的数学课, 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引导学生参与概念、法则的形成过程。具体说, 教学时应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 启发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准新知的生长点, 从而确定新知学习的起点;应突出新旧知识的不同点, 在比较中发现矛盾, 引发认识冲突, 为学习新知创设情景, 激发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应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 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 让学生去亲自体验;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 让学生亲自动手;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 让学生自己动口。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创造一些活动的空间, 多创造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 多创造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 真正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的生命在于应用”———注重学用结合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不少专家指出, 数学教学不能“掐头去尾烧中段”, 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 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 都是从实际出发, 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但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 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 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 注重学用结合,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注重学用结合, 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 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拟数学问题;应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 变封闭式为开放式;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和应用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价值,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 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着眼全面发展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在数学课上, 学生们除了学习数学知识, 发展智能, 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课堂;学生们除了与教师交往外还与同伴之间进行相互交往;学生们除了认知、情感方面的发展, 还包含群体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诚然, 这一系列目标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 但却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 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在每一节数学课上, 每个学生都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 因此我们所进行的应是“完整的人的教育”, 应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 应在数学课上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无论是课前的引入、新知的展开、结论的获得、技能的形成、情意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要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应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索性、思想性、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与任务目标,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 有效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助互动;应充分挖掘数学的形式美与内在美, 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育人功能, 使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伴有轻松感、快乐感和成功感, 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享受成功的快乐。

篇7:三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所谓教学策略是指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符合学生认知(技能形成)规律的教学方法、步骤及行为方式的综合艺术。教学策略涵盖教学方法,但不等于教学方法。它的外延比教学方法宽广,层次比教学方法更高。第一,教学策略不仅包括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包括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的选择等内容,而且在具体的教学方法及其组合上也存在着策略问题。其次,教学策略支配着教师怎样教学,但教学策略不等同于教学指导思想或教育观念。此外,教学策略中包含策略性知识、技能,但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教学策略既包括关于有效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技术的操作原则与程序知识,又包括教师对这些知识、技术的实际运用和练习过程,即策略性行为。因此,教学策略是教师素质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按照教学过程的主要阶段及教学活动内容,结合针对性问卷和教学摄像观察、教学观摩、访谈,笔者归纳、总结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策略的评价标准。计划与设计策略教师教学策略水平的高低首先体现在课前如何计划与设计课程。计划与设计策略水平的高低主要体现在教师如何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内容,了解学生能力水平及人格方面的差异,进行教学设计。根据对观察与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把计划与设计策略划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备课时参照教学参考书或课本,做到课前准备教材基本内容,不考虑学生因素,没有设计教学的过程。如:上课前主要看一下教材中涉及的动作要点,对教学参考书看看教学重点、难点,别的不大考虑。

第二级:备课时既参照课本和教参及别人的教案,又能参阅一些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了解本课的背景资料,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如备课时,除了要看参考书、课本之外,能够针对教学内容找一些相关材料,既熟悉课本内容,又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及国内外发展状况。

第三级:备课时既参照课本、教参等等,同时适当考虑到学生各方面的差异。如:除了考虑教学内容之外,还考虑到好、中、差学生的差别及反应第四级: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设计,并且课前在头脑中能演示想象出自己的教学过程。如:课前对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包括提出的问题、运用的场地、教具,采用的方法等等 或者在备课时头脑中能够演示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

二、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策略是保证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一种策略。主要表现为对课堂偶发事件如何合理、有效、灵活地处理;对课堂的各个衔接处如何进行有成效的管理。根据问卷、访谈的材料,笔者把课堂管理策略划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遇到偶发事件着急、生气,简单草率处理(如:训斥学生),教学衔接处学生没有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如:在课堂衔接处,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稳定的学习、行为习惯。

第二级:遇到偶发事件,能克制一些自己的情绪,中断教学,给学生讲道理。教学衔接处有意识培养了学生一些习惯,课堂较有秩序 如:遇到学生不听话,停下来给学生讲讲道理,或者暂时停讲几分钟以引起学生注意。

第三级:遇到偶发事件能机智处理,不表现出明显的不良情绪。如:遇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在不中断课堂教学的前提下解决问题,但采用的方式单一、不灵活。

第四级:遇到偶发事件,不止采用一种方式去处理。教学衔接处学生的习惯好,老师在课堂上对衔接处注意强化。如:遇到偶发事件,教师能根据当时的情境灵活处理,在课堂的衔接处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好。

三、提问策略

提问策略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师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该策略主要表现为当学生“没有反应”、“回答不到点子上”时,教师耐心、积极、启发性表现的程度 该策略可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提问之后,当学生都不主动回答时,老师有一 过激语言或情绪:

第二级:提问学生,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老师对学生做出中性评价,让这个学生先“晾”会儿,听别人说说。当学生都不举手时,教师有些紧张,但能了解情况。

第三级:提问之后都不举手,老师直接叫一些学生回答。如果认为太难.老师告诉学生部分答案或该问题最终答案: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让他先听听别人说,别人说对了,再问这个学生是否明白:

第四级;提问之后,学生都不会回答,教师首先找自己的原因是否没有讲清楚或说错了,或示范不准确,再看问题(动作)是不是太难了,然后分步启发学生,直到学生完全理解。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或不完整,老师逐步引导这些学生去理解、回答问题。

四、评估与自我监控策略评估与自我监控策略

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评价学生学习及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一种策略。主要表现在为: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能经常、有效地评价:该策略可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级: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依据是考试成绩,课后没有自我总结。

第二级:评价学生以考试为主,评价练习(或学习动作)主要用“优良”等鼓励性语言,上课不顺利时,课后有时想一想,但不写总结,札记等。第三级:能运用几种不同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如:让学生实际操作,通过家长了解,通过看学生“示范” 、“表演”来检查);评价学生练习(展示动作)以鼓励为主。课上如遇到特殊情况,课后能够自己主动反思并写课后记。

第四级:灵活运用多种不同形式了解、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课后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缺点、成功与不足。如:经常写课后记、教后感等等。

五、讲解、示范策略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学生记忆(模仿动作)最清楚的部分是课堂上老师讲过的“要点”、示范的“动作”。讲解策略主要表现为:教师讲解的目的性、启发性、语言表达的清晰性,以及讲解内容的正确性;示范策略主要表现为:教师示范的方向、位置和时机以及示范动作的准确、优美和可接受性。

六、运用媒体及实践策略

运用媒体及实践策略是否能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用现有材料及现代化媒体辅助教学,是否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如观察、模仿、讲解、示范、记忆 分析概括、运用等的策略。

七、情感策略

情感策略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用于辅助教学的一种策略,也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策略。

它主要体现为:教师自身情感状态、教师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以及教师情感与学生情感的交融性等等。

八、时间管理策略

篇8:三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一、当今科学实验课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 评价内容单一, 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不够

科学教学评价不同于其他学科, 科学课有大量的观察探究实验, 从实验操作前的实验设计环节, 到具体的实验观察阶段, 到实验后的实验器材整理, 到最后的实验结论分析研讨阶段, 都需要教师的评价, 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参与整个课堂活动。

(二) 评价语言肤浅, 缺乏科学课特色

新课程强调科学课堂关注即时评价。但是现在的课堂评价多数采用判断赞扬性评价, 这些评价只是仅仅准确地判定了学生的回答正确与否, 但是学生却没有得到教师对他们的回答准确、清晰、有针对性的评价。长此以往, 学生的兴趣会逐渐消退, 思维与认知能力都会有所下降。

(三) 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评价往往局限于一个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白, 学生处于被评价状态, 没有发言权, 只能听从教师的评价。新课程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当前实际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自评、互评有所缺失。

(四) 评价工作坚持不够, 降低了评价的效果

开学初评价搞得轰轰烈烈, 到了学期中, 就冷冷淡淡, 甚至不了了之。并且科学学科, 由于每周课时量较少, 课堂评价时而有、时而无, 有些前后承诺没有兑现, 导致学生、教师忘记课堂评价。教师反馈周期时间比较长, 通常以一个单元的学习时间为周期, 刺激的频率过少, 容易使学生忘记科学课堂中的评价而影响评价效果。

二、制定形成性评价标准

(一) 课堂评价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渴望受到夸奖和赞美。事实表明, 人们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别人的看法和态度来衡量自身的价值, 对周围人的评价非常在乎, 于是产生了一种被肯定、尊重和赞美的强烈愿望。科学课堂同样可以通过课堂评价, 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科学课堂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科学课堂评价包括倾听、发言、实验操作等。

(二) 作业评价

科学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或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科学概念, 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继续探究课堂之外的科学内容, 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科学作业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作业、课后探究。

(三) 单元评价

科学课每学期都有四个单元, 除三、四年级课的内容较多, 不能进行单元测试之外, 五、六年级每单元新课结束后就会进行单元测试。单元测试之前不进行复习, 只发给单元科学概念的汇总资料, 告诉学生测试的时间。期末成绩里单元评价占了三分之一, 同时在分析试卷的时候进行奖励, 对前几名和进步比较大的学生进行奖励, 并与班级评比进行挂钩。

(四) 期末测试

学期末, 组织学生进行全册综合性的期末测试。试题要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最基本的探究活动的设计、活动中的发现、数据的记录与分析等方面的情况。出卷前, 先要确定整册各单元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并按照这些要求排出相应的比例, 再按照各部分的比例要求编制试题。

三、灵活地运用形成性评价标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我们制定的形成性评价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会根据自己所教的学生具体情况对形成性评价标准进行适当的修改, 使评价更加合理。即使同一届学生, 每学期教师也会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进行适度修改, 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这一届学生, 更能激励学生进行学习。

(一) 课堂评价成绩与班级的学生考核挂钩

每个班级都有一套自己的班级考核制度, 对于新接手的班级, 我们科学教师要先了解所任班级的考核制度, 然后与班主任商量把科学的课堂评价加入班级的考核制度中, 对学生一个月的课堂评价进行统计后直接与班级考核挂钩, 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 坚持公平地进行评价

形成性评价标准是可以修改的, 但一个学期之中, 评价标准要统一, 要坚持, 不能开学初学业评价搞得轰轰烈烈, 到了学期中, 就冷冷淡淡, 甚至不了了之。在每一学期开学初的始业教育中, 教师要把制定的评价标准告诉学生, 和学生一起讨论修改, 然后确定这一学期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一旦确定, 这学期就要坚定地执行下去, 如果在实行过程中发现有哪些缺陷, 可以记录下来, 等第二学期再进行修改。

(三) 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课堂评价

前面介绍的小组课堂评价记录是一种方便教师、组长操作的一种形式。其实学生可能更喜欢一种物质上的记录方式。如某小学采用的“小卡片”评价法, 又如某小学的蓝星卡评价方法。能激励学生的评价方式就是好方法, 不同的年级采取的方式可以有所变化。

(四) 科学日记、手抄报等补充作业评价

教师都会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把活动过程中的观察发现记录下来, 如三年级的养蚕、种凤仙花, 五年级的绿豆芽发芽的对比试验等。有些学生会以日记、手抄报等形式进行记录。这些科学日记、手抄报也是作业的一种形式, 体现了学生的活动过程, 这也可以是作业评价的一种。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品挂在学校网站里, 让学生有更大的成就感, 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只要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帮助学生更好地促进各种思维的发展, 就是一种好的评价方式。对小学科学课堂实验有效性评价标准的探索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理念,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 采取多种有效的方式和手段,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获取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技能,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金伟平.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J].浙江教育技术, 2010 (2) .

[2]章美丽.提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6) .

篇9: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教学评价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而且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在教学中开展评价,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并吸收了一些优秀教师和小学名师的丰富经验,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

1.让学生体验生活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语文素养,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勇于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现自我的才华。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師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所以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读、写练习适合教学情境,教室里、黑板上、课桌上都可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和交流探讨的地方。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优秀生和学困生之间的相互交流,通过说、评、演、唱、朗诵等形式,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只要教师给了学生机会,学生就一定会给教师惊喜。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不再是教学的决定者,而应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讨论、去评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活动时,学生常会说出自己的评价、归纳与分享,当笔者听到诸如“我觉得……”“我认为……”“我不同意某某同学的观点……”“我给某某同学纠正一个错误……”“我和我的同伴……下面由我归纳一下……” “我把我写的一首诗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想做个点评……” 这样的话语时,甚感欣慰,教学也因此而变得更加多彩多姿。

二、课堂教学评价形式

1.商讨式评价

商讨式评价,是指教师对学生不要做出单方面的评价,而应以肯定学生的表现为主。如在课堂教学评价时,笔者鼓励学生说:“你觉得今天这堂课怎样呢?”这样做,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让教师了解了学生的想法。

2.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教师要全面分析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学习结果,客观描述学生学习的进步和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采用激励性的评语来评价学生的日常表现。另外,在进行评价时,教师还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互相评价的结合,同时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三、在教学中运用好评价语

1.运用多样性的评价语

语文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在教师做出评价后,学生能够做出相应的表现,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丰富教学评价语言,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和生活中注意收集与积累,给学生因人而异的新颖评语。如在小学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每当学生答对问题时,笔者都会给予表扬与激励:“棒!棒!棒!你真棒!”这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更加高涨。

2.根据学生差异实施评价

在评价学生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学习基础。这样才能对不同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评价,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让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充满朝气。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动态发展,对学生实施正确而有效的评价,真正实现在快乐中学,在学中把握快乐。身在农村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在教学中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新颖的评价语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篇10:三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关键词:体育教学,有效性,含义,内容,评价标准

体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 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水平更是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因素。学校体育教育是锻造青少年健康体魄的重要渠道和根本途径, 对于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说, 其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未来健康素质的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小学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做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应从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抓起, 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一、我国小学体育的发展现状

(一)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水平有待提升

众多学校对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视不足是导致小学体育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师资建设不到位、缺乏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及贫困地区, 由于受地域或经济条件限制, 部分小学为节约教育资源及人力资源成本, 安排非专业教师兼授体育课程、缩减体育课课时、体育课教学内容设置单一枯燥, 无法开展系统、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 使得小学体育教学缺乏系统性、趣味性、有效性, 严重制约了小学体育的发展, 扼杀了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

(二) 体育教学开展缺乏有效性

如上文所述,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水平普遍偏低、师资队伍设置不合理是造成部分偏远、贫困地区小学体育教学开展缺乏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对于一些有实力开展系统化体育教学的学校, 体育教学缺乏有效性的现象依然存在。这主要是因为: (1) 学校对体育教育事业重视不足, 或为让步于文化课教学有意弱化体育教学, 导致体育教师有效教学意识淡薄, 教学设计准备不足,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守旧, 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 教学开展缺乏系统性与科学性, 学生因此形成错误的体育观念, 简单认为体育只是机械、重复地模仿、训练, 自主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下降, 甚至无法完成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 更无法有针对性地提升身体素质与机能; (2) 体育教学的组织、开展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尽管部分学校在体育教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成就, 但仍然存在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如部分学校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看似热闹、活跃, 实际缺乏系统性、科学性, 重表象而轻本质, 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的开展失去针对性与有效性, 表现为学生在热闹的教学活动中, 身体素质、心理健康、运动技能、协同合作等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二、有效教学的含义及内容

有效顾名思义是指有效果, 能实现预期目标, 包括实现质量目标与实现效率目标两方面内容。教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以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最终目的, 也应以有效性作为其衡量标准之一。一般我们认为,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合乎规律性、科学性的教学过程以及一定的教学投入 (时间、精力、物力) , 成功引起并维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使学生获得符合预期目标的进步或发展。有效体育教学则是指教师通过符合体育学科客观规律的教学活动以及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 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成功引起并维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使学生在身体素质、基本技能、协同合作、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心理健康、体育价值观念等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 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有效体育教学的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个随着教学观念不断发展、教学研究不断深入动态发展变化的过程, 在有限的课时内也不可能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 这就要求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时, 轻重有序, 有针对性地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目标的同时, 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 强调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也提出“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四个基本理念。以上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的实现都要通过具有有效性的体育教学来实现。

有效教学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有效果, 即通过合乎规律性、科学性的教学过程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中, 教学效果是指实现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2) 有效率, 即通过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 (时间、精力、物力) 获得最大的教学产出 (教学效果) 。 (3) 有效益, 即教学活动取得一定的收益, 教学活动的结果符合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 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真正价值。

三、有效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

无论体育教学活动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展开, 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或目的指向, 即教学目标, 而一切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使学生在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品质、体育价值观念等各方面的能力和品质得到提升。因此, 在既定的教学投入 (时间、精力、物力) 后, 学生有无最大化地获得进步和发展是评价体育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唯一指标。这是从教学活动的最终结果来看, 具体到教学投入和教学活动展开的各个环节来看, 可以分解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 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明确包括体育教学目标要有指向性和全面性两方面内容。指向性是指通过教师符合规律性、科学性的教学活动后, 要实现的教学效果是什么———有效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了什么, 是否达到预期标准, 课堂教学氛围是否活跃, 而是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以学生是否获得进步和发展, 获得哪些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进步和发展的程度是否达到预期设定为目标。全面性则是指预期设定的学生要获得进步和发展的各方面能力和品质要全面, 具体包括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心理品质、体育价值观念、协同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

(二) 教学准备充分, 教学方式、方法科学合理

有效体育教学要在尽可能少的教学投入后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就必须要以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前提。充分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准备, 并始终明确教学计划中的重点和难点, 并综合考虑体育教学场地、器材等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 学生的体育基础、内在学习需求、情感需求、兴趣点所在, 学生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差异等, 才能有针对性地组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脉络清晰明了, 提升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才能最大化地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有效体育教学的根本保证。合理恰当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妙趣横生, 学生参与热情度高、思维活跃、身体协调能力好, 自觉反复参与各种练习, 从而达成体育教学目标。

(三) 课堂氛围和谐, 密度合理

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体育教学活动有效性提升的催化剂, 有利于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课堂氛围和谐, 教师不仅要从课堂内容设计方面进行精心准备, 还应提升自身素养和人格魅力, 保持亲和力, 关爱学生, 信任学生, 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 让学生在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下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体育课的密度是指一堂课内, 各项活动中合理运用时间的总和与课程时间的比例。一般课程中的各项内容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学生自主/组队练习、必要的课中休息、队形变换或教学内容延伸、变换等。由于分配到某项教学内容的课时是既定的, 教师就需要充分掌握好体育课密度的控制, 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教学场地、器材情况, 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实际及个体化差异, 合理分配各项教学内容所需占用的时间, 保证体育课密度合理, 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练习。此外, 教学活动的组织要严密, 节奏要适宜,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无效的活动组织和计划, 场地布置要相对集中, 便于教学和学生进行分组合作, 在教学示范和讲解过程中, 教师要专业、准确地进行示范和讲解, 使学生一目了然, 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和精力投入。体育课密度是否合理是体育教学活动能否有效展开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小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分散, 接受能力较低, 如何针对小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其各方面能力和品质获得符合预期目标的进步和发展, 提升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必须要研究的课题。文章从有效体育教学的含义、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 以期为小学有效体育教学策略、展开途径的研究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张磊.新时代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J].新课程, 2015, (03) :168.

[2]李欣, 常青.教育深化时代背景下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探[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09) :58.

[3]魏志明.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4) :136.

[4]林颖冰.小学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J].福建体育科技, 2006, (02) .

[5]孙鹏, 王书栋.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策略[J].体育文化导刊, 2004, (01) .

篇11:三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关键词】 小学 计算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1-042-020

“数的运算”非常重要,以致占据了现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绝大部分空间,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学生的数学运算技能有所下降,运算的正确率大大下降。实践证明:在各种计算错误中,计算方法造成的错误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主要是因为没有很好地掌握计算法则、技能,没有正确地理解算理造成的。我们通过对《评价标准》的学习和使用,根据《评价标准》里面对《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一学习内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评价方式及说明,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我们除了在平时让学生适当练习外,重点要提高计算课中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这引起我对小学计算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有效计算教学需要有效的情境

《评价标准》在各年级的教学目标中强调: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照传统的上课模式进行计算教学,课堂比较沉闷、封闭、机械和程式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创设增强了计算的亲和力,消除了计算的枯燥感。

例如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算理和算法的开始。教材注意结合直观的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构建基础性的算法。以“9加几”的教学为例,教材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呈现了情境图。情境中的主体部分是盒子里放着9个桃子,盒子外面放着4个桃子。学生观察情境图的基础上可以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并列出算式9+4.之所以9个桃和4个桃子清晰地呈现出来,是为了启发学生想到要求9+4得多少,可以采用数一数的方法:既可以从盒子里的第一个桃子开始数起,把13个桃子全部数完;也可以从9开始,依次数完盒子外面的4个桃子,数到13。数一数的方法实质上与加法的意义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而加法的意义正揭示9+4的算理。但算法还可以更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情境图中的盒子一共有10格,放满的话正好有10个桃子,从而想到可以从4个桃子中拿1个放入盒子中,把9个桃子凑成10个,再加上外面的3个桃子,一共有13个桃子。这里,情境图中的盒子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原型,启发学生想到更简捷、更具一般意义的“凑十法”,体现了“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则。

所以,在计算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还是很有必要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教材来确定有效情境的创设:如果算理算法属于新的知识点,情境创设可放在应用环节,让学生切实掌握作为工具的计算方法,回过去用所掌握的计算方法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有些计算内容,可以开门见山地出示例题,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学生有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基础,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没有必要从情境中去绕一圈。当然,也有些内容,离开了情境的支撑,计算会丧失其实际意义,如估算教学,此时情境就显得不可缺少。所以,在计算教学中,一概不创设情境,或滥用情境的做法是片面的,我们应依据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

二、有效计算教学需要教学算理、归纳算法

美国一位专门研究数学普及问题的专家说过:“数学怎么会教得最坏呢?因为它可以作为一套毫无兴趣或用处的数的计算程序来介绍。”随着每一页新的练习,孩子们越来越对它疏远起来。因此,我们不通能选择先教算法,哪种希望让学生先知道算法以后再慢慢地明白其道理的想法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完全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评价标准》一年级下册目标要求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例如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口算(展开到压缩)。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简化口算教学,而是展开到压缩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口算算理,同时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要先算要求,为学习笔算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奠定基础。可见,计算教学既需要让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算理,也需要让学生掌握抽象的法则,更需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新课程数学教学中,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传统的教学内容,也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计算教学的任务,理解算理是学生学习数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如果不教学算理,只让学生了解算法,相当于培养操作工,而不是培养研究者。学生只有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才容易掌握算法。

三、有效计算教学需要正确对待算法多样化与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算法的多样化是正在实行的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理念,算法多样化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

例如23-9是小学一年级比较典型的一道算式。学生列举了:

①23-9=20-9+3=14

②23-9=13-9+10=14

③23-9=9-9+14=14

④23-9=23-3-6=14

⑤23-9=14(14+9=23)

……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计算愿望,主动搜索并提取相关的知识与经验→学生把有关的知识、方法、经验按某种策略有序地组织起来,算出结果→学生间交流各自的算法和思考,在相互评价中讨论或修正自已的算法→学生用自己创造的方法进行类似的计算。

整个教学过程,不给学生统一的思维程序和解题模式,不以个人的回答代替全班的理解,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学习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且在这样的空间交流,很容易产生创造的火花。

同样如学生计算25×44

算法125×44=25×4×11(乘法结合律)

算法225×44=25×(40+4)=25×40+25×4(乘法分配律)

我们既要算法多样,又要在多种运算中寻找适当的路径,找出较优的算法。

四、有效计算教学需要渗透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都指出要加强估算。估算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紧密相关的,学生在作估算时涉及合理猜测,对运算结果范围的估计以及灵活运算等思维活动。所以,估算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现使用教材在二、三、四年级中都渗透估算,而且对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如二年级上册对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评价标准》的评价要求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能够初步体会估算的意义,掌握加、减法估算的一般方法。说明让学生通过估算来判断算式的取值范围,及用估算解决问题,初步体会估算的意义,我以后学习估算积累感性认识。另教师还可以补充表现性评价,通过“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关注学生能否会与同伴交流估算的思路,让学生在交流中初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又如四年级下册除法的估算,“李老师要为学校买48套课桌椅,每套课桌椅的售价为142元,李老师带了8000元够吗?”《评价标准》说明这道题不只是简单关注结果,更重要是关注学生能否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清楚地解释估算过程。

本人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估算,并把估算意识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教学课进行渗透,同时要经常鼓励学生利用估算来验证运算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之,数与运算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让学生牢固掌握计算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基本的运算技能,除了科学训练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计算教学是重要的,同时又是困难的,教师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落实课标的精神。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2]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数学/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编·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10.

上一篇:小母牛歇后语下一篇:超越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