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

2024-04-09

“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精选9篇)

篇1:“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

“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391-01

“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教学模式是通过模拟生产现场加工情景,以任务为中心组织实施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做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的教学模式。

它有五个环节: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示范)、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小结组成,通过五个环节的实施实现“做什么、怎么做、学着做、做成功、做得更好”的课堂教学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现将实践启示总结如下:

1.实用

教学实践表明,“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模式,非常适合我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具体表现在:一是“任务引领”的不仅是项目、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态度;二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动手操作,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提升理论,做学一体,学以致用;三是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与能力,又提升技能与专业素养,又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岗位意识、质量意识、规范和安全操作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

2.有效

“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模式要求每位专业教师只有熟悉行业企业对员工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方面的需求情况,才能做到对“任务目标”的准确定位,实施有效教学;该模式促使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扎实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防风险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突发性问题;该模式还促成教师要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策略等方面不断探索研究和改革创新,与我校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一致,与行业企业用工需求相适应。

3.自主

“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模式,进一步转变了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角色,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学生是参与者、探究者、合作者。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亲身实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不懈追求与探索,养成了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和品质,达到教学目的和要求。

篇2:“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

关键词:项目引领,构造地质,课程标准

构造地质分析是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专业的核心课程。通过对基本构造知识及构造分析方法和思路的学习, 为矿床特征分析、固体矿产勘查等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课程主要介绍各类构造的基本知识及构造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着重在阅读分析地质构造图件、野外分析构造现象、绘制一般地质构造图件, 并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锻炼构造地质分析的职业能力。

课程以“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此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推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1]。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予学生完成, 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都由学生具体负责[2], 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即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由教师设置情景或工作项目,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及社会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其项目通常以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3]。

一、课程目标

(一) 课程总体目标

围绕地质专业“山水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内构造情境教学区和校外自建实习实训基地, 实施“课堂工地化”[4]体验式教学, 培养学生构造地质分析能力及相应的地质职业素养。

(二) 课程具体目标

1.能力目标。介绍构造地质的中、小型构造, 如岩层、褶皱、断层、节理等, 培养学生岩层分析能力、褶皱分析能力、节理分析能力、断层分析能力、构造地质综合分析能力项目。简单介绍大地构造, 帮助学生提高对构造的认识。

2.知识目标。掌握岩层、褶皱、断层、节理等的主要特征、要素、分类和组合型式及野外观测方法, 具备分析构造成因机制的基本知识及构造分析的方法和思路。实习着重在于阅读分析地质构造图件、绘制地质构造图件。

3.素质目标。培养地质职业能力与地质文化素养高度融合的专业人才。素质目标主要考察五个方面:实事求是 (地质数据准确性) 、独立思考 (地质图件独立性) 、色彩审美 (地质图件美观性) 、团队协作 (组别成员协作性) 、野外实践 (野外工作积极性) 。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一) 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本课程主要内容是讲授沉积岩层分析项目、褶皱分析项目、节理分析项目、断层分析项目、构造地质综合分析项目等。一般地说, 项目序化有三种基本模式:递进式、并列式与车轮式[5]。前四个项目属于并列式, 最后一个项目是综合性项目, 能力要求有所递进。

(二) 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根据市场与企业需求, 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课程安排内容主要为:沉积岩层分析、褶皱分析、节理分析、断层分析、构造地质综合分析。其中沉积岩层分析24学时, 褶皱分析24学时, 节理分析18学时, 断层分析18学时, 构造地质综合分析18学时 (见表1) 。

(三) 课程教学内容

五个项目课程教学具体内容 (见表2) :

1.认识岩层地层产状, 学习在地质图上求岩层及地层产状, 能进行剖面图切绘。

2.认识褶皱, 学习阅读含有褶皱的地质图, 能进行剖面图切绘。

3.认识断层, 学习阅读含有断层的地质图, 能进行剖面图切绘。

4.认识节理, 学习节理统计方法, 阅读并编绘节理玫瑰花图。

5.阅读彭城地区地形地质图, 并切绘剖面图, 编制构造纲要图, 恢复其简要构造发展史。

三、课程实施建议

(一) 教学方法建议

“课堂工地化”体验式教学, “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校企合作平台之上, 充分利用构造地质情境教学区及校园周边自建实习实训基地, 构建山水育人环境, 完成地层分析、褶皱分析、节理分析、断层分析、构造地质综合分析等项目, 提交图件, 教师在分配任务时“做中教”, 学生在分组完成任务时“做中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构造地质分析能力及团队协作、吃苦耐劳、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等职业素养。

(二) 学习方法建议

演示法, 利用模型挂图演示;实习法, 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法, 将项目过程引进教学;情境法, 野外现场情境教学。

(三) 教材编写选用建议

以地质出版社的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为主要教材, 可酌情参考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及本教材所附的实习附本。

(四)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已经申请院级优质资源课程, 与环境地质与岩土工程专业共享课程。

课程基本资源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教学团队、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试卷、参考资源目录、学习指南。课程拓展资源包括: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试卷库、课程教学、教学互动、教学录像等。

(五) 教学条件建议

自建校内构造地质情境教学区及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可实现情境教学, 实地调查。

构造地质在要求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 还要求其能熟练进行各类构造的地质图读取, 因此针对课程需求添置挂图、模型等教具并配置多媒体教学设施。

(六) 师资条件建议

本课程团队为省级水工环地质优秀教学团队:大都均为双师型教师, 技术职称包括教授、高级工程师、讲师, 均有多年的生产一线工作经验, 双师型教师80%以上。

四、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一) 教学过程评价

教学过程中, 每个项目和下属任务, 主要考核学生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职业素养主要考察:实事求是 (地质数据准确性) 、独立思考 (地质图件独立性) 、色彩审美 (地质图件美观性) 、团队协作 (组别成员协作性) 、野外实践 (野外工作积极性) 。平时成绩评分细则公开, 每个实训成绩公开。课堂考查以当堂考核的方式进行, 公布评分标准, 逐个考查学生的操作、观察和解答问题的情况, 及时纠正存在的错误, 强调教学实效。

(二) 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

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实施的特点, 教学考核与评价以平时项目任务书累积计分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成绩评定办法。平时成绩由多元要素组成, 包括操作技能、项目任务书、课堂考查、构造图件等方面。

参考文献

[1]蔡永超.“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工基础》课中的开发[J].职业技术, 2010, 11:42.

[2]吴仕荣, 梅莹.浅谈“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 (科技.管理) , 2014, 12:92-94.

[3]程新华.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辨析[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1卷 (1) :33-34.

[4]杨平.基于“教学工厂”校内顶岗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5, 28 (10) :57-58.

篇3:“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

关键词 任务引领 结果驱动 做学一体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019-02

长期以来,在专业课教学上继续沿用传统的理论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很难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职业教育教学的目标。如何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的课题。我校立足课堂,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实践探索、努力创建高效课堂、实行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教学模式。现就这一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理论依据、模式内容、操作流程、保障条件做一介绍。

一、教学理念

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做合一。

二、理论依据

1.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播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主动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其理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倡导的学习原则:(1)在学与教的关系上,应该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2)在教学目标上,要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

4.后现代课程观。[美]小威廉姆E·多尔,在他的《后现代课程观》中指出,我们意识到“因视科学为惟一的途径,我们却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我们失去了或至少忽视了故事(我们的文化)与精神(我们作为人的意识)”。所以,通过课程整合和采用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将学科知识与职业知识融合,将学科技能与岗位技能融合。更为关键的是有利于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失败的阴影,树立自信心。

三、教学模式

“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教学模式是通过模拟生产现场加工情景,以任务为中心组织实施教学过程,通过用真实产品为原型展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学、做中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技能的教学模式。它有五个环节: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示范)、任务实施、任务评价、任务小结,通过五个环节的实施实现“做什么、怎么做、学着做、做成功、做得更好”的课堂教学目标。

四、操作流程(以数控编程与加工学科为例说明)

(1)任务描述。教师根据以“就业导向”制定的课程标准,以贴近教学目标的模拟企业产品或真实产品为原型,在学生已预习的基础之上,分析技术图样、加工技术要求,向学生布置加工任务。

(2)任务分析。以实训任务为引领,引导对学生已有的工艺知识和技能进行复习巩固,在此基础上对新出现的工艺知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完成技术工艺准备、制订加工工艺卡。引导学生根据加工任务,准备加工程序,修磨相关刀具,准备相关加工量具及机床设备。也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需要,教师可对学生进行程序编制辅导,现场示范操作。这个过程可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面向全班、一个群体或学生个体,进行辅导、示范。

(3)任务实施。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在数控机床上完成加工任务,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有独立操作的过程,也有分工合作的需要;在新、旧知识技能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经历尝试失败、反复巩固,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获得了职业岗位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通过对知识技能的主动探索、主动体验,实现对所学知识技能的主动建构。

(4)任务评价。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及结果,考核评价成绩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任务完成结果评价。对学生上交的工件,严格按图样要求进行测量,方式有学生自评、组内互评和教师考核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按生产现场的做法,分为“优等品”“合格品”“次品”及“废品”等四个等级,激励学生努力达到“优等品”水平,让学生在努力奋斗中感受成功的喜悦。第二部分是对学生完成任务过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遵守劳动纪律、安全生产、合作意识、遵守车间6S管理情况的考核评价。

(5)任务小结。模拟生产现场“班后会”的情景,师生对当天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小结,针对生产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讨,把总结会开成现场分析会。

五、保障条件

“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教学模式的实现必须要有相应的保障条件,具体地说就是:人(教师)、机(设备)、料(教材、教具)、法(教学方法)、制(教学管理与评价体制)等五个条件。

一是人——教师,师资力量要满足要求。必须有“能说会道,说到做到”的“双师”型教师。

二是机——设备,设备的质量和数量满足教学的要求。

三是料——教材、教具、棒料。开发一批适应教学的校本课程,购买配套教具、材料,才能让教师、学生、课程、设备等教学要素有机结合,形成教育合力,达到应有效果。

四是法——教学观念和方法。学校的管理者、实施者应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个学校形成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的氛围。

五是制——管理体制和评价制度。要有确保把教师、教材、设备、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结合起来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创新的评价机制。

六、结束语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能出现好的效果,并不是教学模式本身单一的因素而引起的,它必然涉及学校的办学(教育)理念、教学管理、德育工作、激励评价以及校本教研等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才能使教学模式产生最大化的效果。总而言之,“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一体化”是当前机械专业专业课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要认识到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篇4:理实一体与任务驱动的有机结合

20世纪80中期以来,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论和学习理论, 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建构主义有不同的流派观点, 但它们之间强调的共同特点就是:首先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 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知识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改造, 就比如从过去几乎完美的“地心说”到现在比较正确的“日心说”, 就是知识不断改造的结果;其次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传统的教育就是以老师为核心, 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知识, 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也抹杀了学生的很多创造力;最后构建主义强调, 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 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他们可能没有接触过某些问题, 对这些问题没有现在的经验, 但他们会基于以往的经验和自己的认知能力, 形成这些问题的某种解释, 并完成所给予的任务。因此教学活动应该把学习者的现有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是基于当代“建构主义”而产生的一种教学模式。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是指在同一空间和时间同步进行的教学, 理论和实践相互交替进行, 直观和抽象交错出现, 没有固定的理实顺序, 而是理中有实, 实中有理。理实一体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性:首先是空间和时间的同一性;其次是认识过程的同步性;最后是认识形式的交错性。

二、“任务驱动”课堂教学

教育方法一般定义为:“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而职业教育的质量的高低, 往往与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 教学方法决定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的实现程度。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处于一种动态之中, 会随着教学实践内外部条件的变化以及教育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从早期以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为主的传统教育到现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而产生的任务驱动法、支架式教学方法和实例式教学方法等, 都是教学方法的不断演变和发展。

“任务驱动”课堂教学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 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 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在传统的教学中, 一般只注重“任务驱动”课堂教学的结果, 而忽视了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专项技能培养。因此, 采用“理实一体”与“任务驱动”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 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并形成操作技能。

三、“理实一体”与“任务驱动”的有机结合

“理实一体”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 是在特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是以特定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平台, 依照一定程序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的、可操作的范式。而“任务驱动”是一种教学方法, 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 双方共同进行并相互作用的具体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或技术的总和。因而, “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不等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也不等同“理实一体”教学模式, 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把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不仅有利于“任务驱动”教学目标的细化, 更有利于其教学目标的现实。

《V B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编程教学的内容之一, 它的可视化开发图形用户界面, 不需要编写大量代码去描述界面元素的外观和位置, 是中专生较容易接收V B编程语言的原因。在传统意义上的任务驱动教学时, 我们一般通过小任务来学习每个知识点。现在采用理实一体和任务驱动结合的方式, 我们把知识点分解成多项小任务, 通过多项小任务来讲解知识点, 让理论和任务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登入界面任务将V B与数据库连接的知识点学习与V B的设置操作技能联系了起来。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通常讲完主要的知识点后让学生按照老师的统一要求去完成任务。而采用理实一体和任务驱动有机结合, 会把一个大的理论知识点分解成多个小理论知识点, 根据小理论知识点来设计任务, 让学生完成该小任务的同时掌握知识点和技能点。如:登入界面主要是完成用户名和密码匹配登入, 我们可以分成两个小知识点:一个是V B与数据库连接知识点, 我们设计只有数据连接而没有涉及到任何英文代码的任务, 让学生完全掌握这个知识点的同时又掌握操作技能点;另一个是V B的选择结构知识点, 我们设计了一个涉及多个判断的任务, 让学生熟练掌握V B的选择结构。学生通过完成这两个小任务后, 学习并掌握了其所涉及的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点后, 我们就给出一个登入界面综合任务。这个登入界面综合任务将整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点和相关操作技能点, 使理论与实践再次循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欲, 让学生自行设计界面, 同时为了实现方便评价这个任务, 我们设置了一些共性的评价特性:用户名输入框和密码输入框。在这一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学生学习了用户权限的概念、设置的作用和意义, 并掌握了其设置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章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 该章节以理论知识为主。采用传统的理论与实验分离的教学方式, 学生对硬件性能的理解会比较困难, 而采用理实一体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把第一章教学内容分解成掌握熟悉cpu、内存条和硬盘, 掌握熟悉主板, 掌握熟悉电源线、面板线和数据传输线和掌握熟悉外部设备等七大任务。其中, 整机安装任务是在熟悉和掌握各设备、传输线之后进行的第五个任务。此时, 我们把整机安装分解为内部和外部安装两个任务:内部安装主要涉及到主机箱内部件的安装, 如cpu、内存条、硬盘等安装。在内部安装子任务中, 我们先让学生再次认知和识别有关硬件组件, 通过观察比较各组件的接口, 学习并掌握它们安装的位置。同时, 再次学习了解这些组件的功能和作用。同样, 在外部安装任务中, 我们也是让学生再次认知和识别显示器、键盘和鼠标等外部设备的形状、颜色和接口。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比较, 让学生再次回顾并掌握理论知识点, 使学生理论知识点和操作技能融为一体。

理实一体与任务驱动的有机结合就是在教学任务确定或分解基础上, 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要求来组织和实施教学。理实一体与任务驱动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还能使它的优点相互补充, 更好地发挥它们的长处, 达到提过教学效果。

摘要:传统的计算机教学通常采用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结果, 而忽略了学生在任务操作过程中的理论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因而, 将理实一体与任务驱动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便于学生理解与吸收知识, 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训练, 有利于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和能力形成。

关键词:理实一体,任务驱动,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篇5:目标引领 模块整合 任务驱动

关键词:方案设计 任务驱动 职业生涯规划

2008年12月,国家教育部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通知》中,把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课程作为必修课列入了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并于2009年秋季入学的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全面开始实施。《意见》《通知》同时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充分说明了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在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基于德育课教学的新大纲要求,笔者尝试转变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方式,经过六个学年的改革与实践,提出以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课业设计为载体,通过“目标引领”“模块整合”“任务驱动”的方式,倡导学生通过“课业”设计的实践活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目标,从而实现德育课的学科性或理论性与活动的体验性或实践性的有机统一,切实提高德育课的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目标引领,任务驱动,内化学生思想意识

中职阶段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过渡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科学地发展、完善自我,有助于一个人增强自信心,健康地生活。目前,中职学校的很多学生存在着自我认识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在职业领域,不了解自己,不知道“人职匹配”,对未来没有信心、没有目标。从而导致他们在校无心学习,对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一知半解;就业时,不知所措,或眼高手低、或好高骛远,显得茫然无措。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建立在自我的分析基础上,它要求在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方案时,首先对自身的内在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测评,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认识自己,包括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这可以帮助中职生对自己的价值进行重新定位,引导中职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角色领悟、角色认知,帮助中职生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高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明确奋斗的方向,让学生的学习、实习过程变为实现自己职业理想的奋斗过程,及早进行职业储备,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与充足地准备这对学生顺利选择职业、准备就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也是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二、模块分解,全程推进,指导学生方案写作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和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是一项理实结合的系统工程,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有组织的实施。

1.将方案设计进行内容上的分解

职业规划是一种人生的经营战略,它包括设立人生的职业目标,以及制订一系列如何达到这些目标的计划和行为。为了克服学生的为难思想和便于职业规划的写作,在教学过程一开始,我们就将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本身进行模块分割,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一种分法是分为四个模块:自我分析、职业目标、阶段步骤和具体措施;第二种分类是分为三个模块:“是什么?”(近中长期的职业目标)、“为什么?”(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等自我分析、专业分析和职业行业、社会家庭区域发展等机遇分析),“怎么样?”(阶段步骤和具体措施)。

2.根据方案设计写作的模块进行教学重构

职业规划与指导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活动,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在职业规划与指导的教学过程中与方案设计写作结合,做到相互渗透,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转化。笔者采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依次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理想”“职业生涯发展条件与机遇”“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创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与评价”五个单元,教学容量比较庞杂,教学时间紧张。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和方案设计的写作模块进行教学内容重组及教材活页处理,特别是选择重点、难点与热点,发挥教材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四个导向作用,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盘点、引导学生解读职业和社会、引导学生树立职业理想目标、引导学生确立目标实现的阶段步骤和具体措施,以充分挖掘和注重职业学校教材的“职业性”与学生角色转换中的“准职业人”特点。

3.将课程与任务进行融合

根据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笔者尝试使用讲述、讨论和分享、联想和想象、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采取理实结合、师生互动、案例情景等来进行教学。讲述法是对教学中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适当的讲解,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以达到解惑的目的。讨论和分享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职业生涯定位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并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联想和想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就职业生涯描绘进行美好的憧憬。角色扮演是让学生扮演指定的故事场景中的人物,加深学生对某些特定职业的理解,培养学生尽早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如挖掘本校优秀毕业生案例,通过对学哥学姐的学习、创业经历的学习,增强亲切感;将本土性的职场成功人士的案例引进课堂,拉近学习距离;融合媒体和网络的材料(如杭州日报每周的“上班”板块等);教材中丰富多彩以中职生为模本的配套案例;员工培训与励志教育的讲座和碟片(如李强、余世维的员工精神等);对前几届学校学生参加全国“文明风采”的优秀范文进行剖析;开展配套的小测试、小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评价改革,如对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等自评、互评、教师评等,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学习积极性;以“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设计”为抓手和贯穿的红线,期末时人手交一篇设计方案(一票否决制),“一纸”考试以案例分析为主,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开展“握手企业家、引领职业路”等职业指导活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案交流评选活动,择优推荐参加各级各类中职生“文明风采”职业生涯规划征文大赛。同时充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总之,让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做到以学生活动为主。endprint

三、统整结合,动态磨合,提升学生实践行为

与实际教学平行进行的是,我们设置了一个方案指导环节,在明确方案写作的原则(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己所利、择世所需),步骤(认清自我、了解职业、把握机遇、准确定位、路线确定、动态调整)等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整体和个别的指导。同时根据教学的进程,确立一个方案写作的具体时间表,明确阶段性的任务,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查漏补缺,再进行整合和磨合,不断地完善方案,力求达到写作目的要求,确保人人在期末之前完成一篇较高质量的方案。

职业规划是个变动的过程,在做完规划后学生还需要不断的修正,以适应种种变化,如社会的变化、行业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以及个人想法和资源的变化。在职业生涯发展变化与社会需求的变化中,不断修正、优化职业生涯规划,主动适应各种变化,积极发展职业生涯规划。

笔者认为,当前德育课的“理论性”和“活动性”不是割裂的两个属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既要追求理论的合理性,又要追求活动的有效性。所以,我们不能简单把德育课教学当成知识(理论)教育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之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各种主体德育实践活动,获得亲身体验,真切理解规则产生的意义,从而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所以,德育学科学业评价的新理念,也不应该再停留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识记与理解的层次,而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关注学生在体验式、探究式、参与式等课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增强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并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和落实课程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正如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业评价以课业为载体,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在课业实践活动中探究、体验和感悟,能增强德育课的教学实效性。基于“方案设计”的中职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教学方式,以学生实际或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为载体,突出学习中的体验和反思,会让学生对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理想、生涯规划有所感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职业生涯规划也不能只停留在“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豪言壮语和激情之中,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在整个职业生涯目标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行动力是关键。如果做好计划而不去执行,前面付出的努力就等于白费工夫、毫无意义。只有指导学生在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管理自己的同时,学会反思,把理想目标与行动结合起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方案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丁振国.就业指导教程[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2.

[3]张海春,段彦艳.国外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概览[J].管理与教学,2008(36).

篇6:“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机械CAD/CAM》是数控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内容涉及《机械制造工艺》、《金属材料》、《数控原理》、《刀具》,具有面广、环节多、难度大的特点。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画图及用计算机设计数控加工程序和如何输入数控机床进行加工的知识和理论,若在教学中只注重强调各个知识点,而忽视实际操作的连续性,对学生的学习吸引力、学习收获、学习内容的理解力、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学习思维的启发等是比较小的。所以,在《机械CAD/CAM》课程的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讲解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案例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深化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达到学以致用。

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不论为何种模式,都离不开几个基本实施环节。通常而言,案例教学包含以下4个基本环节。

1 精选案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授课前结合教学内容实际,精心设计,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尤其是现在的中职学生,学生的接受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打消这种顾虑。在最初教学入门的时候,可以从绘制最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对这些几何图形的电脑编程的制定开始,然后是绘制一些中等复杂圆弧连接图及电脑编程的制定,到最后是绘制复杂的零件图到此时电脑编程对他们已经是非常熟练,自己就能制定。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的命令由简单到复杂,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也由易到难,在不断的尝试中掌握所有命令的使用。我的做法一般是从学生“师兄师姐”各个阶段的作品中选取功能较完整、做得比较好的项目作为讲解项目,切合广大学生实际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增添了几分“挑战”的色彩。在课堂分析、讨论之前,将案例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查找类似数控加工零件的方法及画图的方法,以便找到分析该案例的理论依据。这就是案例的准备阶段。

2 精心组织案例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这一环节又可以说是课堂分析、辩论环节。此环节又可细分为几个步骤,即:首先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图形的绘制及刀路的设计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在这个过程教师营造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在这个过程要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在自己发言结束后,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小组讨论结束后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然后,各小组可指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作一分析,阐述各自观点,并作小结发言。教师应鼓励学生珍视难得的发言机会,大胆主动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以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思辩应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此时教师好比为主持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避免偏离讨论的方向和正题,值得一提的是,在讨论中教师不要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若学生的观点不一致,可使其展开讨论;若学生分析判断有错误,采取间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自觉加以修正。我们可以看到学生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可以达到学生和学生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知识与经验共享,达到教学、学学相长的目的。不仅使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研究得到深化,这种合作精神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最需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团结协作,在一个宽松的环境学习,既培养他们自立,有培养他们继续学习的信心。

3 案例总结

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及时总结本次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注重学生经验与智慧的开发。指出本次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难点、重点、主要解决的问题、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评述本次讨论不足之处与成功之处,对于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进行情景模拟、还可以进行讨论,使学生感悟,在感悟中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使体验成为终身的记忆和经验。还可对学生的表现加以评价,并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案,以激励学生下次更好地参与讨论。

4 布置个性化作业,培养学生技术思维创新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是根据课堂作业布置课后作业,作业选择有趣味,有价值的内容,使作业有真正的实际意义,要把学生放到主体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图纸,加工要求,自己制定程序,通过应用自己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思,增强学习信心,从而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自我提高,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学生第一次作业有时很难使自己满意,选择的题目可能不符合自己知识水平,这时要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根源,激发学习信心,为学生的二次作业营造好的气氛。这样,以学科育人为目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前提,通过学生的不断努力实现学习上的“比以前”进步。在教学中合理地应用以上方法,使教学活动充满趣味和创意,从而引导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提高技术思维创新能力。

篇7:“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

关键词:项目载体 专业 教学模式

西藏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以岗位对接为切入点,开展“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工单引领”的项目教学法改革。 “任务驱动”是以完成工作项目和学习任务转化为学生内在驱动力,“工单引领”是以填写任务工单为引导手段,让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中通过完成项目来获得知识和技能,构建个体的知识体系。

一、实施背景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是实用性强、也是西藏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校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为后藏输送了一批批技能型人才,为推动后藏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我们通过调研当前的汽车维修企业,明确汽车维修企业对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岗位需求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发现原有学科体系下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课程设置不完善、课程内容不符合汽车维修企业的职业能力要求、授课方式理实分割等问题成为影响西藏日喀则市职业技术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育教学与专业的瓶颈。

二、主要目标

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在于以任务驱动,在团队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和技术研讨,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其核心是把行动过程和学习过程统一起来,即针对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核心课程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按照“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完整的“行动”过程进行教学,使学生自主、自觉、有目的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促使其手、脑并用,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工作过程

1.深入企业调研,明确企业需求,进行能力分析

根据企业调研,企业所提供的岗位主要有维修接待、机修、电工、钣金、喷漆和汽车营销等岗位。通过汇总得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能力要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学习能力,如信息收集与检索能力;专业能力,如工、量具使用能力、基本汽修设备使用能力、核心岗位能力;社会能力,如团队工作能力、与客户沟通能力。素质要求都特别注重职业道德素养,专业能力方面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

2.根据岗位要求,归纳典型工作项目,确定行动领域

分析岗位需求,借鉴企业培训标准,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通过专家访谈等多种形式,归纳出典型工作项目,确定行动领域。参照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技能标准,同时根据汽车维修服务工作过程的需要制订计划、工作组织、实施和维修质量检查评估要求,按照调研、能力分析、确定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境的技术路线,将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开发出该专业的学习领域。

根据学习领域的划分,从学习情境入手,对每个学习情境按照能力标准、场地准备、工具准备、操作要点、技术要求、考核标准等六方面内容进行建设。进而构建基于汽车维修技术服务工作过程的专业行动领域,结合公共学习领域和生产实习,重构新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师编写基于项目教学的核心课程校本实训教材。做到以人才培养对接人才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深化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

3.完善教学方法,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项目载体,任务驱动,工单引领”的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创设活动情境,身临其境,让僵化、呆板的课堂变得活泼生动。上课期间采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项目教学法,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在一起,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直接联系起来。通过项目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

(1)以项目为中心目标教学法的含义。以项目为中心目标教学法从实际工作内容出发,以应用项目目标为核心,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同时,培养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能力。

(2)项目教学法课程体系设计有三个原则。一是以实用性为主,整个体系针对特定的岗位,按职业所需要的技能要求出发,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实用性;二是体现整体的概念,整个体系采用系统化设计,注重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体现专业方向:整个体系突出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相结合,突出专业性和针对性。

(3)项目教学法一般可按照下面6个教学步骤进行。咨询,即确定项目任务后,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或媒介获取知识,如书刊、网络、光碟等,对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计划,即通过咨询学习后对项目有了一定的了解,由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决策,即在众多计划中选择一个比较优化的方案得到教师的认同后并最终确定下来(明确各成员的分工)。实施,即学生确定各自所在小组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之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检查,即项目完成后学生自己进行检查,发现自我优点和不足。评估,即先由学生自己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特征。通过对比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四、条件保障

项目教学法的保障条件主要是教学资源的配套。基本条件是要具备理实一体教室。理实一体教室应设计有理论区、实操区、资料区。理论区用于讲授、学生学习和讨论的教室,实操区用于项目实际操作,资料区用于学生查询项目所需的学习资料,在资料区内接入网络和存放各种专业书籍、资料和光盘,以满足学生个体需求。

先决条件是要具备项目教学改革配套教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根据岗位要求,对接行业标准,开发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教材、教学设计、任务工单和教学PPT。

关键条件在学生。在项目教学法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结合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际,针对项目教学法,笔者学校开发了项目化教材《发动机拆装实训教材》《底盘拆装与调整实训教材》《汽车电气设备实训教材》《汽车二级维护实训教材》四本专业核心课程。以上四门核心课程都采用项目教学模式,通过项目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专业技能,而且还让学生学会学习,获得一定的方法能力、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并且,学校拟在其他具备条件的专业进行推广、应用。

六、体会与思考

项目教学时师生之间互动,学生提及到与实施项目相关的问题会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对实施项目的准备要更加充分和全面。

学生的基础差、主动性不够强时,会导致项目实施进度缓慢,甚至不能完成而导致失败。所以学生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才是实施项目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高珉.新闻学专业“电视新闻摄制”系列课程之间实践项目整合的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2015.

[2]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尤澜涛,曹纪清,王春华等.基于协同教学的学期项目教学[J].大学教育,2014.

篇8:“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

1 教学方案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 就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 将教学的总目标设计成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 再将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细细化分解成若干个学习任务。即:教学目标 → 典型工作任务 → 学习任务1 、学习任务2、学习任务3、……。通过逐个完成这些“学习任务”来实现学习总目标。

1.1 课题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法”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任务的确定和设计是关键。典型任务设计应遵循趣味性、实用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等基本原则。

1.1.1 趣味性原则

典型工作任务的设置首先应有趣味性, 具有趣味性的任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设置的任务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就达不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目的。

1.1.2 实用性原则

典型工作任务的设立确定, 在考虑兴趣性的同时, 必须注重任务的实用性, 这样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需求和参与完成任务的冲动;既有成就感又可以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1.1.3 层次性原则

对于一体化教学, 我们首先要制定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应掌握操作技能水平的总目标要求。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是对总目标的体现, 而每一个学习任务又是典型工作任务的延伸, 当一个学习任务完成, 又会产生新的认识需求, 因而新的任务就又产生了。因此在任务的层次设计时, 要考虑前后任务的衔接和连续性。

1.1.4 可操作性原则

一是学习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一体化课程的知识结构,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操作水平。设计的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紧紧围绕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能力。二是典型工作任务中的每项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应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循序渐进, 前后相扣的原则。

1.2 课中学生协作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法”一体化教学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整个过程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当教师给出 (提出) 学习任务后, 根据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任务要求等,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相关资料查询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体现出过程的面对面交流, 探讨完成任务的方法和途径, 互帮互学, 保证全组成员都能完成预定的工作任务, 以期达到个人学习能力、团结协作、集体凝聚力培养的目的。

整个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既要答疑解惑, 掌控学习进度;又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 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2 教学方案的实施

2.1 课前——学习任务设计

一体化教学, 实质上就是师生共同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过程。为此, 每次一体化课程前的学习任务设计是教师的主要工作之一。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应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梳理和确定课题任务有多少技能点与知识点, 并使之有机结合。二是在梳理和确定任务的基础上,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典型工作任务的任务书与学习进度计划表;任务书内容包含学习目标、工作过程、评价考核等。三是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实际水平, 合理划分和搭配各学习小组, 使学生能相互配合, 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2 课堂——完成工作任务

“任务驱动”下的一体化课程实质就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整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起组织、引导、服务、指导、监控作用。

“任务驱动法”一体化应包含以下环节:

明确工作任务——布置学习任务。

划分学习小组——自由组合, 小组若干。

制定工作计划——学习任务为引导, 通过查询相关知识资料、自主学习环节, 制定出小组工作计划。

实施计划——基于全体成员的协作, 小组团队共同合作完成工作任务, 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的掌握。

教师活动——“实施计划”环节, 教师有组织引领、巡回指导、示范指导、安全监控、质量监控等活动, 确保“实施计划”的顺利进行。

2.3 课后——评价总结

评价总结不是单一的, 应是多层次的。一、学生本人应对完成本次任务的表现和收获进行自我评价;二、小组之间对完成任务的成果进行互评;三、任课教师对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个人 (小组) 表现、任务完成质量、工作计划的制定、教学目标达到与否进行综合评价 (课后总结) , 对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给出公正的考核成绩。

3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典型工作任务”是有若干学习任务组成的。所以, 任课教师在设计学习任务时应从教学目标出发, 注意前后学习任务的衔接;同时注意避免学习任务中知识点的重复问题, 以提高教学效率。

(2) 教学实施过程中, 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通过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情景模式来相关知识点和技能点;但任课教师不是“甩手掌柜”, 一切任由学生自由发挥。任课教师要起好指导、监督、监控等作用, 要掌握和可控整个过程。

(3) “任务驱动法”既要设计好每个“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 还要向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查询平台。除教材外, 还应配备与之相关的学习资料和网络设施, 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拓展。

篇9:“任务引领、结果驱动、做学一体”

关键词:问题引领;任务驱动;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媒介,以设计问题情景以及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为核心的教学规划与准备的系统化过程,目的在于激励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合作进行探究、实践、思考、综合、运用、问题解决等高级思维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设计相比,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更重视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形式和学科知识系统,而是将教学目标组合成新的教学活动单元;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是在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基础上的拓展。

文章以《Excel函数的运用》为例,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从4个方面展示了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一个教学设计实例。

1 教学情况分析

教材选自《计算机基础项目教程》,包括了7个项目,即认识计算机、Windows操作系统、Internet应用、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及计算机网络知识。此前,学生已完成前面4个项目的学习,其掌握的知识、技能相对独立。函数的运用是项目五Excel电子表格的重点内容,亦是难点部分。

1.1 教学对象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衡阳财经工业职院一年级学生必修基础课程。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前了解到学生的基本情况,即学习情绪化较强、学习主动性差、发现问题能力弱。

1.2 教学目标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次课之前已经掌握了Excel的基本概念,熟悉了其界面操作,能正确录入与编辑数据以及能利用公式计算数据。进而确定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包括掌握常用函数的功能,单元格地址的引用,能实践运用常用函数。技能目标包括进一步掌握引用单元格的操作要领,增强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情感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是常用函数的功能与用法,难点是单元格的引用及参数条件的设置。

2 策略资源优化

2.1 教学策略。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学生以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研究活动的主线,通过自主学习、交流探讨、问题解决、实践操作、练习测试完成了学习任务。

2.2 教学资源。提倡信息化教学,将授课计划、课件讲义、典型案例、课程标准、学生作品、试题库等教学资源整合优化在世界大学城,辅以极域电子教室、E-mail、QQ、学习论坛等信息技术。

3 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课学时90分钟,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设计,注重教学互动,其主要分为5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境设问,质疑感趣(5分钟)。播放青歌赛赛况录像,要求学生计算:每位选手的总分、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最后得分;对每位选手的“最后得分”进行排名;判断选手是否进入决赛(前8名进入决赛)。

利用公式能计算选手的总分和平均分,但在数据比较多时,逐个引用单元格地址的方法太繁琐,且易出错。此时,教师利用极域电子教室广播演示sum()函数的运用操作,学生会发现函数比公式更为便捷,引起学生兴趣。

第二环节:引入新知,实践探究(15分钟)。通过课件罗列常用函数的功能,引导学生通过查看Excel函数帮助系统,了解函数的功能与用法,鼓励学生选择相应的函数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把课堂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角。

第三环节:指导矫正,释疑解惑(30分钟)。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为此本环节预设了富有代表性的4个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1:平均分超过了100分。某些学生是多引用了“总分”单元格地址,导致平均分超过了100分,从而得出:单元格的引用尤为重要。

问题情境2:无法单独用简单函数计算“最后得分”。利用简单函数能轻松的计算出总分、平均分、最高分和最低分,初尝甜头,学生会误认为简单函数能解决能所有问题。此时播放“最后得分评判规则”的视频,诠释最后得分的由来,让学生明白函数与公式配合使用能快速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3:“最后得分”不同,“排名”却相同。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软件广播的形式,演示错误的操作,引导学生自行查找错误源头,从而理解相对地址与绝对地址的区别。

问题情境4:if()函数的参数设置遇到困难。借鉴数学分段函数的思想,更容易让学生明白if()函数的意义,以及参数的设置。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本质,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提高学习信心和兴趣。

第四环节:拓展技能,巩固提高(30分钟)。教师在世界大学城建立试题库,学生可以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环节:考核评价,交流反馈(10分钟)。本课程采取基于过程的形成性考核评价方式,采取多项考核内容、多重评价方式相结合,如图1所示:

图1

通过世界大学城、腾讯QQ、论坛,实现师生、生生交流;通过数字校园管理系统,实现教生互评,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4 教学效果反思

整个教学以问题解决作为学习研究活动的主线,以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学习方式,完成学习目标,解决学习重难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知识的消化、吸收、传递、迁移、融合。

其创新在于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學,即“教”与“学”,包括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完成了示范、指导、拓展、评价等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纠正错误中学,与教师、与同学的交流中学,评价鞭策中学,实现了教学互赢。

参考文献:

[1]谢志强.“任务驱动”法在高校网络实训课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2007(18).

作者简介:周扬帆(1982-),女,湖南衡阳人,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作者单位: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2

上一篇:不是初恋诗歌下一篇:对TA表白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