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社会文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实修体悟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主旨及当代价值进行研究。首先指出太极拳文化研究过程中的逻辑裂隙:“空中楼阁”式文化论述严重,“西方式”文化研究范式充斥,“为论而论”式研究心态泛滥;其次阐述太极拳文化主旨:“反动与弱用”是太极拳文化的鲜明特点,“和谐自然”赋予太极拳文化的核心命脉,“术道融合”彰显太极拳文化的最高要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太极拳社会文化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太极拳社会文化论文 篇1:

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与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在探讨太极拳的文化品牌培育概念、意义和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命名的基础上,从太极拳传播产品维度的文化品牌定位、竞争维度的文化品牌定位、受众维度的文化品牌定位、战略层面的文化品牌定位等4个方面分析了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定位问题,同时,提出了大力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走全民健身发展之路和构建多元化支持太极拳文化品牌培育与发展的保障体系,为研究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与发展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太极拳;传播;文化品牌;培育;发展策略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简介:周伟(1974-),男,山东阳谷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太极拳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强国和体育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太极拳已传播到204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练太极拳的人数近3亿,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太极拳组织,并把太极拳作为强身健身的主要方式[1]。虽然目前我国太极拳活动很有人气、市场发展前景良好,但太极拳的传播却一直未能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太极拳文化品牌的培育和发展与其应有的地位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极不相符。本研究试图在研究太极拳文化品牌培育的概念、意义与品牌命名的基础上,从产品维度的品牌定位、竞争维度的品牌定位、受众维度的品牌定位和战略层面的品牌定位等4个方面分析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定位,以显示太极拳的“民族、创新、文化、传承和健身”的核心价值体系,并提出了大力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化、走全民健身发展之路和构建多元化支持太极拳文化品牌培育与发展的保障体系,为进一步促进太极拳文化的发展建言献策。这不仅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塑造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自信和自觉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当代传统武术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重要之举,对文化强国和体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2]。

1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

1.1文化品牌培育概念

作为我国民族传统武术文化资源和国家非物质遗产的太极拳,不仅具有多姿多彩的外形,又具有丰富深邃的内涵。其技术内容丰富,理论体系完善,传播范围广泛。但实践告诉我们,太极拳要屹立于世界武术之林必然定位好自己的“民族性、传统性、健身性、传播性”的价值,并逐渐形成太极拳的文化品牌[3]。太极拳文化品牌是指具有文化意义、文化价值和独特标记的太极拳文化产品。太极拳文化品牌是无形的资产,其载体是所有能够与同质化的产品或服务相区分的名称、符号、设计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影响力。太极拳文化品牌不是一个简单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富有内涵的科学思想体系。太极拳文化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他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消费者或某群消费者的产品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太极拳文化品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志或符号,它更像是一种产品的综合指数。对传授者而言,太极拳文化品牌是因为文化产品的销售需要而产生,作为产品推广的标识。对消费者而言,太极拳文化品牌是一种商品的识别标识。通过太极拳文化品牌在传授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围绕产品使用价值的一系列关系。事实上,从传播的视角来看,太极拳中不同的拳种、拳种中不同的流派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视为一种“准文化品牌”。通过研究认为太极拳文化品牌培育是指在动态了解太极拳传承环境和太极拳自身条件的前提下,根据太极拳文化品牌相对独立性和综合性,在致力于提高产品品质的基础上,同时致力于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品牌维护和创建品牌忠诚的计划和实施过程。其目的是不断强化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使消费者对品牌产生忠诚或偏好,从而强化其重复购买行为。因此,太极拳文化品牌的培育不仅应具有一种能满足消费者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功能,更是注重发展一种个性价值与满足体验性需要的文化产品。

1.2文化品牌培育意义

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武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太极拳创生于何处,其说不一。但太极拳这一优秀拳种中有人们非常熟悉的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赵堡太极拳、东岳太极拳以及竞赛太极拳等多个流派,其中每个流派又分风格不尽相同的多个文化品牌支派,可谓异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虽说于太极拳受众(如习练者、观赏者等)而言有非常大的可选范围,但同时也令人在选择时无所适从。其实,如果将这些“准文化品牌”按照文化品牌的营销规律来运作,例如为其中某个特定的太极拳文化品牌确定一个恰当的市场位置,使其在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中,在练习者脑海中有一个恰当、准确的定位,并建立起较为稳定的内在联系,这样,当有关的需求一经产生,他们就会首先想到这一文化品牌,从而更有利于该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创新与发展。只有这些太极拳不同流派与支派有了可以用来识别其内在品质的文化品牌标志,有了对选择者的担保和承诺,才能促进太极拳优秀文化品牌的成长,吸取原有太极拳的文化积累成果,同时总结新的认识和新的实践经验,创造出新的太极拳文化品牌的优秀成果,然后再把这些优秀成果传递下去,并最终促进整个太极拳的可持续发展。

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一直是当前体育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每年都有众多专家和学者针对太极拳文化品牌培育、创新与发展提出了可参考的学术价值。但对太极拳受众而言,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使其选择决策更加便捷,满意度也会更高。而在目前太极拳的传播中,传授太极拳者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低水平的传播者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太极拳文化品牌功能的整体认知,而文化品牌传播则可以为高水平的太极拳树立一个很好的标的。常听武术习练者言,练了几十年,拜了许多武术老师,才终于找到了名师。太极拳的习练者中此种情形也不在少数,甚至有人一生的时光都白白地耗费在寻找真正的太极名师上。而太极拳传播中文化品牌则凝聚着受众在选择时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是传授太极拳水平、质量、信誉、知名度等综合优势的象征,能使受众选择了就不后悔,学习时不感到迷茫,这就能极大地降低受众在选择太极拳时所需的金钱、时间、精力、情感等成本。对太极拳传者(包括个人和团队)而言,文化品牌一旦形成就化为一笔可观的无形资产。太极拳传播者将可藉文化品牌提升其传播市场的占有权和占有率,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而且,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拥有者可以合理利用文化品牌的“链式拓展效应”。“当文化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它积累、聚合的各种社会资源及营销力量、管理经验,就会在本产业链条上发动文化品牌拓展,通过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产品、新的文化服务,形成文化品牌集群[4]。新拓展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原有文化品牌的惯例效应影响下,不断开拓市场,占有市场,最后形成新的文化品牌”[5]。如某一太极拳一旦形成文化名牌,便可借势开发出横跨教学、健身、娱乐、图书、音像、服饰、表演等众多行业的系列衍生产品,以打造出更大的太极拳文化产品的产业链。同时,由于文化品牌的推广,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市场将层次更加明晰,利于传播者通过自身努力提升服务品质与质量,并最终提高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功能和社会价值的整体水平。如河南省焦作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的建立,既是弘扬太极文化,打造太极品牌的重大举措,也是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满足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惠民工程。焦作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规划总建筑面积16.49万m2,主要建设内容为“一场二馆二中心”,即太极体育场、太极体育馆、太极游泳馆、全民健身中心、后勤服务中心及室外体育设施等。

1.3文化品牌命名

太极拳与其他武术一样也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和成熟的文化品牌培育与发展的复杂过程。太极拳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化产品,目前尚处于缺乏合理地保护状态,其中有一部分传播者甚至在对太极拳这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着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而普通受众对此很难辨别清楚,因为他们不曾想到同一个太极拳文化产品的服务内容、质量、价格等竟然有着相当大的区别。有关调查表明,北美一些廉价的太极拳学习班的教学水平较低,教学效果较差,甚至造成一定的运动损伤,给太极拳的转播留下很不好的名声[6]。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就很自然地将之归罪于太极拳这一文化产品,于是整个太极拳在人们心目中的信任度随之下降。这其实需要有不同命名的太极拳传播中的文化品牌来区别,其中“文化产品质量”的不同,而不是以陈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等名称统而称之。因为以陈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之类,甚至直接以太极拳为名的传播方式,其实质是将太极拳的“文化品牌”公共化了。公共化的结果是任何一个太极拳传播者或组织都可以用太极拳这一名称从事传播,却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主体,其结果是服务品质下滑,甚至被市场淘汰出局。但假设有了一个特殊的商标来注册品牌,例如某一组织或个人注册“福康”杨式太极拳,那么“福康”这一品牌的拥有者必须维护其信用度,如果其提供了优质的太极拳传播的相关服务,将会被受众所接受、认可,但如果其提供的是劣质的太极拳转播的文化品牌服务,便必然会被市场所抛弃。

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彰显的文化品质不仅塑造了华夏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道德品质,还树立了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新内涵,因此,对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命名的途径有多种,可以用品牌创建人的名字命名,如张三创建的品牌就可命名为“张三”太极拳,或“张三”孙氏太极拳等等;也可以用创源地来命名,假设某一具体的吴式太极拳品牌创自东坪街,就可命名为“东坪”吴式太极拳;还可以用现成的词语、虚构的词语、首字母组合等等途径来命名。文化品牌的名称尽量做到新颖、有冲击力,如能承载其独特的功能、价值、理念就更好。好的文化品牌命名具有较强的目标文化市场暗示性,可以提高其传播的效率。例如,“福康”杨式太极拳暗示了幸福、健康的美好生活,能提升目标人群的吸引力。“太极螳螂”模仿了螳螂为了生存所采取的搏击方式而产生的搏击智慧,从而可以体悟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顺应和遵从自然、关注生命智慧,善于从大自然事物中体悟出道德精神[7]。

2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定位

2.1产品维度的文化品牌定位

太极拳不仅是一个历史的概念,更是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文化品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在改变着对它的文化价值与功能的认识,并不断地创新出科学的传播手段和方法。它和人类的其他文化一样是逐渐积淀而成的。在人类社会文化的长河中,太极拳在不断地嬗变、充实、附丽和更新[8],文化学知识告诉我们,文化的积累与传播,是文化系统运动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文化运行的一条基本规律。太极拳作为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要使自身太极拳文化品牌脱颖而出,传播者就有必要提炼出该文化品牌与其它武术拳种文化产品或其它武技类文化产品之间的差异。这就要求对本文化品牌和目标受众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出其中最适合目标受众的需求、而竞争对手并不具备的特色。“太极十年不出门”,这一谚语一方面告诉我们太极拳习练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同时也为告诉我们太极拳传博具有精湛的技术。例如,当前太极拳习练者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是练习太极拳导致的膝关节疼痛现象,有学者调查,由于“动作姿势不正确”、“技术动作不规范”、“运动量过大”等原因导致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出现膝关节疼痛[9],还有调查表明,杨式太极拳演习者的膝关节髌骨外移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10]。那么,太极拳在建立某一个文化品牌时,完全可以重点宣传防止膝关节疼痛的理念,将无关节疼痛的健康太极拳作为独特的卖点,从而巩固自身的文化品牌,树立太极拳文化品牌的自信,使太极拳文化品牌和文化市场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认同。

2.2竞争维度的文化品牌定位

作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太极拳,在当前体育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遭受到外来体育文化的洗礼与冲击。因此,太极拳传播中的文化品牌培育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力,面临着严峻的历史性挑战。外部的竞争力和挑战有来自空手道、跆拳道等外域武技,甚至其它非武技类的运动项目,也有来自本土除太极拳之外的其它武术拳种,还有来自内部的各个流派的太极拳的竞争压力。在竞争维度的文化品牌定位中,有实力的领袖型文化品牌可以按照首席定位策略来定位,如宣称“全球最大的太极拳文化传播机构”、“来自源发地的太极拳文化”等等。在信息量陡增的时代,特色不鲜明的信息无法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但首席定位策略却能使受众更易记住这一品牌。当然,首席定位要建立在真正的实力和正式的宣传基础上,毫无根据地“正宗”、“原传”的吹嘘性宣传是无法建立品牌的。对于实力不是很强的太极拳文化产品而言,可以采用比拟名牌的方式给自己定位,如宣称自身为“太极拳文化传播机构全球10强”、“全国武术教学机构三大品牌之一”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与竞争对手的客观对比的方式排挤对手,从而确定自身的地位。例如,针对跆拳道、空手道,某一太极拳品牌可以宣称是“来自功夫故乡”、“最具东方文化底蕴”而打下一片天地。如每年举行的中国黄河三角洲太极拳锦标赛吸引了众多的参赛选手参加,并为黄河三角洲地区太极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并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运动员[11]。

2.3受众维度的文化品牌定位

每个文化品牌都有自己的特殊目标群,因为需求形态可谓千差万别,有的希望健身,有的希望防卫,有的想体验传统文化,有的只是打发时间……,任何一个太极拳转播的文化品牌都只能满足需求总体的一部分,这自然要求传播者确定能够充分满足他们需求的目标群体。如某一陈氏太极拳品牌定位的目标群体是青年男性,可以宣传“刚柔之中,尽展男人气魄”;某一杨式太极拳品牌定位的目标群体是青年女性,就可以宣传“行云流水,轻柔女人”;当然,如果其太极拳传播文化品牌定位的目标群体是老年人,便可宣称“惬意、长寿的健康生活由此开始”等等。这种目标群体定位策略正是通过突出文化品牌为某一特殊群体服务、满足目标群体特殊诉求而获得其更多的认同,增进目标群体的归属感,以此吸引目标群体。

2.4战略层面的文化品牌定位

太极拳作为一种特殊的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载体,往往被视为是一种中国文化的代表,他不仅强调和追求武术文化发展的多元路径,同时也强调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性、当代性和未来性价值的利用和开发等。特别是在文化品牌定位实施策略中,可以将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融入其中,以制造体育文化上的品牌差异。这样,既可以提升太极拳文化品牌的品味,也能使其文化品牌形象的特色更加鲜明。其次,还可以将文化品牌经营的理念融入其中,即用有着鲜明特色的经营理念为文化品牌定位。假如某一太极拳文化品牌注重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等科技手段研究、指导太极拳的练习,便可宣称“科技的太极拳”;如果另一太极拳文化品牌注重借传统养生的文化理论解释、指导太极拳的锻炼,就可宣称“养生的太极拳”文化价值理念;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西方人难得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太极拳锻炼上,如果某一太极拳文化品牌据此定位,便可宣称“简约、快捷的太极拳文化”等等。

3实现太极拳传播文化品牌培育的发展策略

3.1大力发展太极拳文化产业

太极拳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拳种繁多、门派林立,以及拳种滋生而形成的不同拳系的文化品牌[12]。太极拳经过几千年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各国“雅俗共享”的文化品牌。如太极拳赛事、太极拳影视作品、太极拳培训、太极拳服装和器械设备等的蓬勃发展,标志着太极拳已经走在了文化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太极拳的文化品牌已经成为大众体育健身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太极拳与经济、政治和文化相互交融,在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来突出。如北京奥运会和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为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太极拳作为体育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发展方式,在“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开始发展的全面时期,我国大多数省区市制定了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将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之中,从而开始了新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体育文化产业规划期”。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下,太极拳作为一种以体育文化产业为特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大众体育文化为对象的社会服务性产业,在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通过商业化的模式,实现打造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品牌,进而达到弘扬太极拳的文化价值。因此,太极拳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化仅仅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只要能够保护太极拳文化,一切最有效的手段都会用,比如商标注册、商业演出甚至申遗。长期以来,由于受观念、认识、价值标准以及行为习惯旧模式的束缚,特别是中国非物质文化太极拳遗产的创新与发展,只停留在保护与继承的层面上,并没有把它看做是一种新兴的,宝贵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社会经济资源来进行开发,创新与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迎着全球化文化产业发展的东风,充分发挥太极拳文化产业效益在促进世界体育产业文化竞争中的作用,培育我国太极拳传播的全球竞争力。

3.2走全民健身发展之路

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是与全民健身相互交融的过程。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应以凸显“民族性、传统性、健身性和广泛型”的发展路径。以奥运会为龙头的体育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我们要发展中国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不能逆流而上,既要忠诚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过去,更要关注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将来[13]。作为中国民族传统武术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太极拳,其传播中的文化品牌培育的重要目标在于通过健康信息的有效传递,实现人们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的改变,进而通过利用运动干预维护和促进受众的体质健康。目前,太极拳分布在我国的不同区域,流传在民间,有历史传人,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不仅凝聚着创造者和延续者的思想、品格和精神等,还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着区域体育文化的特色。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全面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和体育法制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推动,必将引起新一轮全民健身的热潮,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机遇期,我们必须将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走进人们的生活、感召受众的健康心灵,从生活实践中吸取健康的营养。特别要丰富太极拳文化品牌培育的健身价值和休闲娱乐等功能,大力促进太极拳文化品牌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教育和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功能,构建太极拳文化品牌培育与发展的现代价值链。通过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进一步普及,增强其活力,扩大其传播范围,进一步培育和提升我国太极拳的文化价值和健身价值。

3.3构建多元化支持太极拳文化品牌培育与发展的保障体系

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多元化的支持保障系统来维持和助推这一工程的良性运行。构建多元化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预示着多元化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涉及到多方面的相关要素,保障主体、保障系统、原则、途径、价值和运行机制等,并要求这些相关要素动态耦合,形成有效合力(见图1)。

4结语

太极拳是太极拳技术及相关文化理论的总称。它是以太极拳为载体的特殊文化形态,是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太极拳与传统文化完美结合的范例,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太极拳可作为我国武术文化精神的一个亮点,是带动人们参与体育健身的基础和人们的精神支柱,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纽带,它强调的是标志性的内在的社会文化价值和服务的功能。综观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审视武术文化的现实,只有太极拳可以站出来为保留世界武术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做出尝试和努力。这是因为太极拳的文化特征具有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身心统一的哲学观,以及特定的生命观、运动观影响下形成的一种集养身、养生融于一体的活动,对世界各种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感召、同化、融合的能力。面对当今世界激烈的体育文化竞争态势,将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化,并注重太极拳传播的文化品牌培育、发展与创新,借此推动太极拳在全球文化范围内的良性传播,已是当务之急。但具体的文化品牌培育与发展策略还处在摸索阶段,既希望有更多的研究人员投身其中,也期盼有大量的太极拳文化传播机构能够在培养太极拳文化品牌之路上迈出坚定的步伐,树立竞争的科学发展,坚持做创新发展之路、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走开放发展之路和国际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罗卫民,郭玉成.太极拳文化品牌推广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5):125-128.

[2]杜舒书.秦晋武术文化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4):70-90.

[3]张玉,梁淑芬,王秋利.焦作市太极拳的普及推广现状调查研究.[J]少林与太极,2009(1):52-54.

[4]王林,淳再清.中国武术实施健康传播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思路[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4):62-67.

[5]林祥芸.对当代武术发展的文化学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27(2):22-24.

[6]朱凯.论中华武术国际传播中的武术文化传承[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0:61.

[7]郑健,赵靖.地域文化资源语境下螳螂拳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27(2):31-34.

[8]卢元镇.“体育运动文化断想”之后的浮想连遍[J].体育与科学,2012,(增刊):34-42.

[9]陈青,王宗兵,龚云.中、老年人太极拳健身运动处方[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5):53-55.

[10]徐伟军,李英奎.杨式太极拳演习者髌骨外移现象及其纠正[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414-1415,1424.

[11]张红霞,孙金波,吴斌.黄河三角洲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8,3:35-36.

[12]杨玉冰,刘玉萍,杨柳欣.太极拳创新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434-1436.

[13]周建新.中国武术技术传承要树立“拳种意识”[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4):68-72.

作者:周伟 王海滨

太极拳社会文化论文 篇2:

回归与复兴:太极拳文化主旨及当代价值探析

摘 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实修体悟等研究方法对太极拳文化主旨及当代价值进行研究。首先指出太极拳文化研究过程中的逻辑裂隙:“空中楼阁”式文化论述严重,“西方式”文化研究范式充斥,“为论而论”式研究心态泛滥;其次阐述太极拳文化主旨:“反动与弱用”是太极拳文化的鲜明特点,“和谐自然”赋予太极拳文化的核心命脉,“术道融合”彰显太极拳文化的最高要义。并据此衍出太极拳文化的当代价值:“反动与弱用”作为时代精神的灯塔,对我国在当今国际社会中处理国家关系、实现和平崛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谐自然”的文化命脉则是缓解当代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关系紧张的最佳良药;“术道融合”的最高要义给当代武术研究发展提供了别样路径,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传统文化;反动与弱用;和谐自然;术道融合;价值

Key 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Taijiquan culture; reaction and weakness; harmony and nature; fusion of skills and Taoism; value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 Jinan 250102, Shandong, China  為更好地实现我党十九大所提出的“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的基本要求,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深刻的解读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诉求,具体到武术领域则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精神内涵、传统武术人文思想以及传统武术文化当代价值的探索研究。太极拳作为传统武术中承载儒、释、道文化于一体的优秀传统拳种,更是需要当代武术研究者投入必要的精力和心血来挖掘其内含的深刻文化要义。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与“读秀学术搜索”等电子数据库,分别以“传统文化”“太极拳文化”“民族复兴”为主题词检索了自1979年至今的相关期刊文献170余篇。在山东体育学院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查阅与本研究相关的学术书籍20余本。

1.2 实修体悟法

为使本研究更加丰富和生动,实修体悟法也被本研究所应用,太极拳文化体系与儒释道文化紧密相连,感受太极拳文化的最佳方式便是亲身体悟以臻其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管是太极拳抑或其他拳种的产生,都是奠基于武术前贤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对生活的切身品悟,故研究太极拳文化不仅要靠历史文献资料的支持,更需要研究者进行一定量的体悟工作。正如程万里教授所言,武术研究过程中个体习练者的亲身感悟往往是最生动的论据。但此研究方法却被广大研究者所忽视。

2 当代太极拳文化研究中的逻辑裂隙

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太极拳文化研究热不同于80年代官方主持的民间武术挖掘工作,前者更多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族文化自觉,这也决定了这种研究过程和导向不可避免地会陷入一些窘境,比如研究过多注重形而上的太极拳文化表意而忽略了形而下的个体实践,导致“空中楼阁式”论述较多;其次以西方研究范式来肢解东方文化;再者有些研究者出于功利性目的盲目追风研究,为论文而论文的心态也初露端倪。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住太极拳文化的主旨与当代价值。

2.1 “空中楼阁”式文化论述

太极拳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重经验的持续总结和身体的直接体悟,而现代研究成果中不乏浮于表层的华丽说辞。太极拳是武术前辈们观察自然、体悟生活的结晶,太极拳文化更是武者思想和精神的集合,因此,当我们对武术文化进行现代性研究时,不仅仅要靠各个学科的理论支撑、文献的总结、调查的实施,更需要研究者们躬身以体悟拳术背后的文化要义。在笔者深入民间调研时,曾有多位拳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太极拳功夫是一种脚踏实地的修行,不是先有理论,而是经过前人长期习练、实践之后加以总结才会产生现在完备的技术体系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具体到文化研究领域,当代研究应该多一份对技术耕耘的执着,这样太极拳文化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才不会如空中楼阁一般伫立在世人面前,太极拳文化的当代阐释更需要一份脚踏实地的领悟。

2.2 “西方式”文化研究范式的充斥

太极拳文化属于典的东方文化。21世纪之后,西学思想开始充斥武术研究领域,太极拳研究领域尤甚,不论是太极拳文化核心层的精神研究还是太极拳文化中外显层的拳种技术研究,都有西方科学的身影,一时間,武术科学化、太极拳标准化成了本世纪极具影响的研究导向。首先,拳种的研究方法多为“太极拳套路+生物生理学检验”,研究者招募受试者练习太极拳套路,用西方科学机器测试受试者身体各个部位的应激反应以及各项生理指标。不可否认,在一定范围内固然可以用科学技术来验证太极拳的作用和真伪,但太极拳最为迷人和丰富的是无数次实践之后彰显的内在独特劲力和精神,如果研究只停留于“式”的肢解而忽视了对“质”追求,那么,在国际交融的浪潮中必然站不住脚。其次,太极拳训练体系包括功法、套路、拆招、喂手、实战等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现代科学却独取其中套路研究,并且是肢解后的套路,太极拳隶属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最突出特点就是重整体研究,而西方肢解研究范式必然无法读懂太极拳文化的深邃内涵。另外文化研究领域中,有些研究者忽视东西文化的差异运用西方理论解释太极拳文化,认为太极拳文化只有通过西方观点阐释后才是可理解的,这是一个误区,“不只是因为它体现了一个演绎结构就接受它”[1]。因为进行实验研究或者理论解释的前提是这个方法或理论具有相当的现实价值意义,而且方向方向必须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在运用研究方法时,要真正弄清楚其运用的条件[2]。当我们在执着于构建“拳种科学化”这座宏伟城堡时,是否感受到繁华背后的寂寥了呢?难怪有学者感叹:“今日的武林失去了什么?不是拳经,不是拳谱,更不是一拳一脚的技术,而是缺了太多传统中国人的‘样子’。”

2.3 “为论而论”式的研究心态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经济的迅速发展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在过分享受身体上的物质诉求时,逐渐忽视了华夏儿女本有的那份脚踏实地的初心。具体到太极拳文化研究领域则是部分太极拳文化研究者抱着一种“为论文而论文”的心态。如在研究太极拳文化与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时,有研究者不去了解两者的历史交融以及其中对当代的现实价值,而是去赞叹其背后那道神秘光环,在研究者看来这样才不会误解太极拳文化,当代太极拳文化研究成果中如此“敷衍说辞”不在少数。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曾在《拳道中枢》中批评“此不过为江湖之流心口云云而已”“使学者不明真相,敢于鼓说而趋之若鹜”[3]。为论文而论文式的太极拳文化研究不仅无助于太极拳文化的发展,还会捆绑住太极拳文化绽放的花蕾。这与现实生活中传统武术所遭遇的当代困境一样,如同一本装订有误的书,实在对不上页码[4]。

3 回归:太极拳文化主旨探析

太极拳文化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专注情怀,更要对太极拳文化的主旨有清晰认知和把握,如此才能实现太极拳文化与国家、社会、个人的沟通与融合,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不竭的动力。

3.1 “反动与弱用”——太极拳文化的鲜明特点

老子告诉我们“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为“哲拳”,正是因为其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哲学,其中最能够反映太极拳文化特色以及华夏民族思维特点的便是“反动与弱用”思想。

反动,即在身体运动方式以及思维习惯上保持反向操作[5]。首先,反动思维表现在太极拳技术训练手段上。太极拳技术训练体系和其他传统拳种以及当代西方的拳术训练体系有很大的差别,甚至可以说呈一种“对立”态势,不论是以刚猛、迅速著称的少林拳抑或是以凶狠、灵活著称的西方拳击,这两者的基础训练体系都是以堆叠肌肉练习时间和追求绝对力量的提升来构建,而太极拳的技术训练体系则不然,其更多关注相对力量提升而非绝对力量,关注筋骨的坚固而非肌肉的练习,注重身体内劲的发放而非以蛮力胜人。其次,反动思维体现在拳术的追求目标上。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孜孜不倦的练习,最后实现的“自我、对手、环境”三者之间“己空、彼控、法空”[6]三空空灵境界的整体追求;西方拳术则是以一种“拼命三郎”“有你没我”的强者精神来突破生理极限最后求得在竞技场中击倒对方实现个体之间的竞争追求。最后,反动思维体现于太极拳练习招式的转换中。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欲上先下的运动方式是太极拳的鲜明特点,技战术方面的表现, 即是所谓的“顺人之势,借人之力”“舍己从人”[7]“以逸待劳”,以“听劲、化劲”的方式实现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同时注重“虚实兼到, 忽见忽藏, 健顺参半,引进精详,或收或放,或弛或张,错综变化,欲抑先扬”[8]的技战思维。“反动”思维是西方哲学思维里“对立与统一”东方表述。

弱用,一种守弱的心态,即在身体行为上保持“弱势”的态势,但在心理上却时刻做着战斗的必要准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柔弱往往能战胜刚强[9]。太极拳术的身体实践方式以柔为贵,不管是套路的表现形式抑或是四正推手的较艺方式,两者在其肢体表达方式上都遵循着一种“弱势姿态”,行拳过程中精神内藏而不外泄,动作柔弱而不刚强,虽精神上内敛和动作上表现弱势,但却时时刻刻为必要的战斗做着准备,即使在现代搏击中也是非常明智的表现。其次,历史上但凡有很高造诣的太极拳家其身体都表现出一种“武人文相”的姿态,虽有很高的技术水平,但是却将这种高超的技术“守弱”于身体之内而不显山露水,“见之似好妇”,一旦遇到危险,内藏于身体里的“巨大力量”便能瞬间爆发以后发制人,又有“夺之似惧虎”般威猛。“示弱”其实是一种对实力的掩藏和对太极拳技击精华掌握后的高度自信。

3.2 “和谐自然”——太极拳文化核心命脉

和谐自然的思想为太极拳文化“形而上”理论层面的拳理、“形而下”具体身体实践层面的技术以及太极拳的民间传承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内在支撑。换言之,太极拳文化是建立在和谐自然的思想之上,并表现于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三个方面。

首先,太极拳练习体系由功法、套路、拆招、喂招、实战等几个部分构成,其中最基础的是桩功功法的训练和太极拳套路的训练。桩功要求习练者站桩之时身体上保持自然姿态,心中空空荡荡,不得有丝毫挂碍,如此唤醒自身先天气血的涌动,再经过长年累月不断练习,使身体成为一个与天地交融的整体,达到“天、地、人三才”[10]如一的境界,进而实现了对传统哲学命题中“天人合一”的感悟,最终实现周身如一的和谐追求。其次,太极拳套路中许多招式的命名都源于武林前贤对于大自然细致的观察和体悟。“白鹤亮翅”要求练习者想象自身如白鹤一般,不仅要有白鹤亮翅时肢体的舒展更要突出对其亮翅时气魄与精神的模仿;“高探马”则是通过建立练习者与自己心爱的战马之间的关系而描写一种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倒卷肱”实则为“倒撵猴”,“猴”五行属水,五脏归肾,这个动作实则为增强体内的“肾水”的涌动。另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要体现于太极拳的传承体系:门户。门户自始至终贯穿于太极拳历史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其维护其内秩序的逻辑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11],的确,武术门户日渐成为武术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12],但在“君权神授”的封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无法做到平等和谐,而门户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社会的局限性,确定了尊卑秩序和伦理纲常,民间太极拳的师徒传承制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以契约精神为主的师生关系,建立了一种模拟血缘式的宗法制度,这实际上是一种对人际关系中和谐关系的宣扬。太极拳文化中的“和谐自然”不仅是身体的圆空松柔、精神的“内圣外王”,还是门户宗法中平等的追求。

3.3 “术道融合”——太极拳文化的最高要义

道,是中华传统文化区别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金岳霖在《论道》中曾有一段精彩论述:每一文化区有它的中坚思想,每一中坚思想有它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13],太极拳文化的最高要义便是对道的追求。“技进乎道”与“道近乎技”构成了太极拳的进阶路径,如此形成一种“术—道—术”的圆融一体式前进方式,进而实现以武入道、以道证武,打通术与道之间的隔阂。首先,“技进乎道”是个体对技术不断实践之后的经验式总结和升华,是经过了一个从感触的纯粹直觉到感触的经验直觉, 然后再由感触的经验直觉到智的直觉的熟练与超越的过程[14]。“臣之所好者道也, 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 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 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官知止而神欲行。[15]”庖丁从一开始“无非全牛”的解牛技术到后来“目无全牛”的技艺进步,体现了一般意义上由技入道的进阶,而这种“道”正是庖丁在反复的实践中获得的。太极拳的道又何尝不是一个勤奋艰苦的术的磨炼过程呢?太极拳有“万丈高楼平地起,百尺大树从根生”“太极十年不出门”之说,其要义便是强调了技术到道艺的质变需要循序渐进地艰苦磨练;其次,“道近乎技”是“技进乎道”之后的一种境界越迁,它并不是道艺之路的终结,相反,在某种程度上道艺的达成是探索另一种深层技术的开端。换言之,道的达成会反过来指导技术的不断精进,使技术更加趋于简约化、层次化、精细化。一位民间孙氏太极拳传人在与笔者交流时曾向笔者描述了习练多年孙氏太极拳之后的感悟:“刚开始时,觉得孙氏太极拳中最核心的是太极拳套路,之后随着技术不断精进,感觉这个体系太极拳单式比套路更好,再后来就感觉无极桩与三体式才是最核心的技术。”一些上了年纪的拳师也曾言“太极拳练到最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举手投足之间就是太极拳”。太极拳中这种由武艺跃升为道艺的质变正是一种“术—道—术”的动态进步方式,这种圆融状态既可荡漾于术之梢节,亦可溯根于道之根本,道与术两者同时显豁,并不存在尊卑位序,以及厚此薄彼的关系[16]。

4 复兴:太极拳文化的当代价值

4.1 “反动与弱用”——时代精神的灯塔

太极拳文化以老子思想为思维原点,以“反动与弱用”的思维形式为实践基础,思维方式上的“反向操作”与表现形式上的“弱势姿态”指导着人类处理世界中形色各异的现实问题。一方面“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已经向世人表明事物发展到极致便会有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这已经向我们暗示了正向操作思维的局限性。欲望既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又是产生罪恶的源动力,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关键便是对时下社会群体中“野蛮生长”的欲望之心加以正确的控制和引导,树立一座能够引导人们客观思考的精神灯塔,而“反动”思维正是时代之下对纵欲行为的最好警示。另一方面“守弱心理”并不是一种避世情懷和懦弱心态,它既和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相似,又和佛家的“禁欲”关联,守弱心理能够时刻提醒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要控制自己的欲望,保持自我心灵的知足和冷静,这不仅有利于减少当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减轻名利与物质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压力,更能够实现自己对自我心灵的认知和把握。“守弱”是一种蜕变,是道家思想中最有效的“有为”,也是个体积极地追求幸福的一种方式。

4.2 “和谐自然”——当代社会发展的“纠偏剂”

“和谐自然”主要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三者共同构筑起太极拳文化的核心要义,也是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纠偏剂”。

一方面,当今社会环境下人们过度追求己身之外的物质利益而放弃自身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由于受旧的体制、生活方式的惯性作用和法律体系约束不足的影响,人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出现危机,贪污腐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盛行,人际关系淡薄、社会凝聚力受损、民众向心力下降”[17]等问题日益突出。物欲当道的社会中利己主义盛行,近些年来过度捕捞、无节制开发煤矿、浪费水资源、废气废水污染大自然的声音不绝于耳,曾经熟悉的河水里嬉戏的童年早已远去,池塘边玩耍垂钓的孩童也踪迹难寻,改革开放40年以来,经济迈上了快车道,社会环境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难题。其实不管是社会个体中存在的精神与物质追求的失衡,还是社会人际关系的高度紧张,抑或生态文明的破坏性发展,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源自于作为“小太极”的社会个体的和谐发展观的丢失。

阴阳相济的太极是太极拳文化中和谐自然的起点,人自身本为一“小太极”,自然为“大太极”[18]。小太极内部的失衡必然导致无法与“大太极”的自然沟通,从而导致了一些社会个体在物质社会面前的无所适从。只有以太极拳文化中“和谐自然”的思想作为个体内心的向导,先实现自我“小太极”这“一点”的和谐,才能由点到线再到面,正如中国梦的实现是奠基于无数个个人梦的,只有个人梦的不断实现,才会构筑起中国梦的蓝图,最终实现个体与社会、国家、自然的整体和谐统一。

4.3 “术道融合”——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原动力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一书中论及中国文化之特色时说:“我们文化最显著的长处是科学方法。中国人最显著的长处是对人生目标的看法。[19]”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其审视问题角度的不同,西方国家习惯于以自然科学标榜事物的正确与错误,而在农耕文化上发展起来的、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更加注重经验式的总结,这也就决定了中国人对“道”的价值追求必然与西方人对“术”的科学向往有所差异。中国人所注重的形而上的“道”是决定于个体对实践行为的把握程度,实践对于体悟的依赖赋予了太极拳文化的经验色彩,客观来说,以实践为主体所获得的理论经验与西方科学指导下的自然科学各有利弊。

21世纪以来,人们对传统武术以及太极拳的探索认识历程正是西方自然科学论证和东方经验式体悟的简史。本世纪之初,在西方科学标准发展框架还未形成倾倒之势时,对于传统武术以及太极拳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经验式体悟描述方面,拳师授拳的语言大多以自身体悟为主。例如形意拳名家李仲轩在描述站桩时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身心体悟“站桩要‘流血’,不是假想血管中血在流,而是站桩一会儿后,自然能体会到一种流动感,似乎是在流血,在这种流动感中,身上有的地方顺畅,有的地方异样,便缓缓转动,或是抖一抖”[20]。这种口述式直白语言是师父通过自身实修之后的直接身体感悟,往往具有一定的生动性和模糊性,是一种具体技术的抽象表达,如若徒弟抽象能力稍微差一些便会很难理解。换言之,这种体悟式的语言表达无法让人获得理性化的信服。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太极拳在国内热了起来,武术研究者也逐渐认识到抽象式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之后便开始应用西方科学对太极拳进行实验验证,一时间西方“术”化的科学研究成为太极拳研究领域的主流。这种用西方科学来验证太极拳功用的方法也一直持续到现在。不可否认,这种对太极拳肢解式的实验促进了太极拳在西方的推广与发展,但也应明晰,这种“术”式实验的应用割裂了本土太极拳的技术和文化内涵,违背了传统文化的整体观,是对太极拳文化的“阉割”。

随着在当代太极拳研究的推进,可以发现,西方“术”的理念和东方“道”的追求并非两极对立,互不通融,而是一种相互印证和促进,但应该注意的是防止西方科学对于中方文化的“矫枉过正”。太极拳研究中,西方“术”式研究的盛行实际反映了我国国民对于自身传统文化理解的缺失以及西方思想演变的加剧态势。在当代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只有深入了解国家、民族文化,才能深刻感受中华文化几千年的魅力,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文化自信,如此才能在文化强国之路昂首阔步。

5 结语

5.1 太极拳文化的研究是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而逐渐回归的,对近十年以来太极拳文化研究的文献进行综合考察后发现研究过程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三个:即“空中楼阁式”文化论述严重,“西方式”文化研究范式的滥用,研究者“为论而论”式的研究心态较多。这些都会模糊太极拳文化主旨以及影响太极拳文化研究的正途。

5.2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的存在,笔者提出重视实修体悟的文化研究方法,并以此为方法论,进而廓清太极拳文化的主旨以及探析其在当代的价值。太极拳文化主旨主要有:“和谐自然”“反动与弱用”“术道融合”,其主要的当代价值分别为“时代精神的灯塔”、“社会发展的纠偏剂”以及“传统文化复兴的原动力”。

5.3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21]。太极拳文化在当代的回归与复兴并不是一种回望式“乡愁”,也绝非创造性的想象,而是在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以及文化强国战略下的再度审视与思考,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太极拳文化抱有敬意与温情[22]。在喧哗的时代下,那些有价值的、十分重要的东西被深深隐藏着,就如同被泥土封盖着的器皿一样,一旦被擦亮,就会照耀很多人的心灵。

參考文献:

[1]欧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30.

[2]张晓义,王道杰.实然与应然之间: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逻辑裂隙”[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3):14-18.

[3]王芗斋.习拳六要[J].武当,2018(7):34-35.

[4]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J].学术界,2007(1):59-78.

[5]乔凤杰.反动与弱用——武術与道家的方法论会通[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3):1-3.

[6]杨建营.武术拳种的历史形成及体系化传承研究[J].体育科学,2018,38(1):34-41.

[7]李信厚.哲学视角下——试析“舍己从人”原则在太极拳技击中的运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1(3):148-152.

[8]张绍义.陈鑫与《陈氏太极图说》[J].中华武术,2019(2):56-57.

[9]王士良.《道德经》中关于水的思想及其现代生态意蕴[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108-111.

[10]李晨阳.是“天人合一”还是“天、地、人”三才——兼论儒家环境哲学的基本构架[J].周易研究,2014(5):5-10.

[11]周小林,刘为坤,孔德银.难以承受之重:传统武术核心价值之现代性审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5(1):47-52.

[12]戴国斌.武术:身体的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141.

[13]杨善民,韩锋.文化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6.

[14]乔凤杰,陈沛菊.略论传统武术的悟道思维[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5):8-11.

[15]陆钦.庄子通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16]于均刚. 武学道艺发微[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7.

[17]周维方,赵光圣,郭玉成,郭发明,李守培.传统武术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路径——基于武术家口述史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35(2):55-61.

[18]邱丕相,王岗.走进主流社会的中国太极拳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2):1603-1605.

[19]苏丁.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

[20]李仲轩,口述.逝去的武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72-73.

[21]韩美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联与融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5):85-89.

[22]龚茂富.论当代民族复兴进程中“武术文化传统”的复兴与重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2):137-144.

作者:彭国强 郑丽莎 于均刚

太极拳社会文化论文 篇3:

太极拳文化

摘 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用人机构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创新思维、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中职生的创业素质正面临着极大的考验。而太极拳丰富的文化特质必将在中职学生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作者实际教学经验,谈一谈太极拳文化对提升中职生创业素质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中职生 太极拳文化 创业素质

职业学校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更要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的素质。近年来,奉化技工学校积极探索和开发太极拳文化教育资源,推动太极拳进入课程体系,以期加强学生职业素养,促进中职生创业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品位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太极拳及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起源于明末清初,传说是由武当派张三丰所创。历经几代传人更迭、千年文化传承,太极拳已经从一个单纯的拳种、一项基础的体育锻炼项目,演变成一种文化——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文化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一而再,再而三”的“太极之道”,即因融合了儒、释、道、武、医各家之精髓,而显得有血、有肉、有灵魂。

也正因为太极拳对各家道义的“包容”,使得有人说太极拳是武拳文练,有的说太极拳是文化拳、是棉拳、是水性太极拳。这些称谓都体现出了太极拳的“松柔”的特征,但却不能概括太极拳文化的全貌。就太极拳和太极拳文化这二者的关系上来说,笔者认为太极拳是太极拳文化的载体,太极拳文化通过太极拳这样一种形式来展现其深厚的内涵。太极拳为阳,太极拳文化为阴,阴阳互生,阴阳互孕。

此外,从现代思维考量,从对中职生创业素质培养的角度审视,笔者认为,太极拳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则在于“修身”“凝心”“通达”“圆柔”等核心要素。

二、太极拳文化对中职生创业素质培养的意义和影响

荆建华曾在《简论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一文中说道:“教育与文化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虽然文化影响到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教育同样又对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活力。如果一种文化不借助于教育的力量,那将缩短它自身存在的历史长度。”

笔者对此深以为然。职业教育是培养地方产业发展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地方,也是民族文化建设者成长的重要场所,通过其传承太极拳文化,可以对学生的创业素养的培养带来新理念,也必将给太极拳文化的传播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力量。

1.“修身”——强化中职生创业所需的身体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作为从零起步的创业者,尤其是中职学生,创业基础薄弱,创业过程漫长,创业实践艰辛,创业压力巨大,这就要求创业者具备强大的身体素质,以抵抗这些“风险”。

太极拳强调“修身”,外练全身的关节、骨骼、肌肉,内练意识、精神气质、神经功能。也就是说,太极拳是一个从外至内、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即起初练的是动作、姿势、筋骨和皮肉,深入练的是意念、内气活动。这种方式不是简单的活动,而是借助于“意念”的引领,从根本上改善练习者的神经系统、运动机能和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等。例如太极拳强调含胸拔背,这就对中职生调整脊柱结构,保持良好的身体体型和职业体能提供了有效支撑。因此,笔者认为,太极拳对身体素质的调养价值是科学且全面的。

2.“凝心”——磨炼中职生创业所需的心理素质

近年来,中国产业在转型,人们的观念也在转型。自李克强总理振臂高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新创业的浪潮中。但是,创业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在媒体大量报道“草根创业明星”的背后,是无数个“夭折”的创意,无数个失败的案例。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创业者的心理素质成了创业者创业成败的一个关键点。特别对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状态未进入成熟状态,一旦创业遇到挫折,就容易产生焦虑、失眠的状态,“跌倒”在压力之下。

太极拳练习时要做到“凝心静气、身心放松”,这就促使练习者的脑电波中α波占明显主导地位,主峰突出,α波频率同步化、有序化,协助大脑保持良好的觉醒状态,由此借助大脑“神经”的中枢作用,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让焦虑者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与此同时,还有研究表明,习练太极拳还能促进脑下垂体分泌“快乐荷尔蒙”——内啡肽,使人感到身心愉悦、思维活跃、记忆力和创造活力增强,愿意与周围人沟通交流,从而有效地排解焦虑、抑郁、烦躁等不良情绪。

3.通达——提高中职生创业所需的知识素质

很多人认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专家”,还应该是一个“杂家”。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知识素质对创业成功的决定性作用。在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专业知识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时代,中职生创业者除了创新精神、冒险意识、单一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素质,具有完善的知识构建能力。

在这方面,集各家之长的太极拳同样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作为一种传统文化,习得太极拳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即对太极拳乃至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次,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的生理知识、物理知识、心理知识,这也会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最后,太极拳运动作为一种文化感悟活动,其规律有助于激发中职生的求知欲,重塑学生的个体感受和主体创新意识,使得中职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思想稳定。也就是说,太极拳所强调的“通达”,符合学生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力提升。

4.“圆柔”——淬炼中职生创业所需的能力素质

一个人练习太极拳可能会注重强身健体,而当群体练习时则需要强调集体审美和团队观念。太极拳所体现的“圆柔”,就需要学生不断养成团队协作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处世“智慧”。这同样也与中职生创业所需的能力素质相吻合。在自主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往往不是个人,而是团队创业;创业者需要借助更多的朋友来扩大社交圈、掌握更多的信息,寻求更大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在校内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练太极拳,能够给学生跨班、跨专业交流提供平台,能够引导学生克服孤僻,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以太极拳文化培养中职生创业素质的途径

奉化市技工学校在探索传承太极拳文化时形成了“三全”模式,即全方位渗透、全面覆盖、全过程融入。

1.用太极拳代替广播操

虽然传统的广播体操在提高学生体质、锻炼学生身体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对于喜欢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的中职生来说,长期重复做广播体操很容易产生应付情绪。这就大大降低了广播体操对青少年的锻炼作用。为了增强中职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校获得更多的技能和乐趣,奉化市技工学校把太极拳纳入体育教学并替代广播体操成为学生们的新式课间操,让学生们在一招一式中感受太极拳文化的博大精深,既强健了体魄又陶冶了心智,摒弃了心中的烦躁情绪,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如今,在学校中,处处可见师生学练新式太极拳的身影。笔者发现,坚持练习太极拳的学生较原来上课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实训体能更好。

2.开设太极拳选修课

在技校课程体系中,学生的课程一般与专业特色有关,开设的“非遗”传承类课程相对较少。奉化市技工学校为迎合浙江省新一轮“自选课程”改革,将太极拳列为学生选修课程体系,以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既有适合室内教学的理论课程,如“太极拳文化与现代思维”“太极拳与张三丰”等,也有适合室外教学的“太极拳拳法”等体验课程。在教学方式上,理论课程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向学生展示太极拳文化的精妙,体验课程则强调在体验过程中对太极拳文化内在素质教育资源的挖掘。

3.太极拳文化融入社团实践

社团活动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兴趣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学生长期处于某一社团活动中,在其熏陶下,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社团活动的丰富内容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和组织能力,使某些特长得以提高。奉化市技工学校已由学生自发组织成立了太极社,现有人数60多人。太极社社团活动包括太极拳文化展览、太极拳与太极服秀、太极拳比武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把拳技和现代竞技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极大地丰富了体育的内涵和艺术色彩,让学生体验到了“习武”的艰辛,还让学生了解太极拳文化背后的服饰文化、武术文化,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目前,太极社正在计划对外开设培训班,更全面地传播太极拳文化。

4.太极拳文化走进创业教育课堂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教育,而教育也必须依托文化来展开,创业教育正需要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文化来赋予其真正的力量。

一方面,我们借助太极拳文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创业观。太极拳讲究的“柔”恰恰提供给我们一种新型的生活理念,一种新型的创业态度。这是其他武术所不能给予的。

另一方面,借助太极拳,学生的创业实践从“拳术”到“文化”,如太极服的个性化定制、太极图案文创产品设计与网络营销等,实现了以太极拳为“根”的产业化“试水”。

四、小结

通过对太极拳的欣赏、感受、练习和实践,奉化技工学校把太极拳作为学生锻炼身体的校操,把太极拳文化的内涵引入创业教育课堂。另外,让学生在不断尝试和磨炼中去感悟太极拳文化,改善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了学生的抗压能力,淬炼了学生的创业素质。实践表明,太极拳文化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创业素质的提升,丰富和发展校园文化。这种有积极意义的探索在今后的学生创业教育工作中还将继续深入开展,以期形成更加完善的学生培养机制和教育模式。

(作者单位:奉化技工学校)

作者:吴旭

上一篇:DCS智能控制论文下一篇:药枕与眼科临床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