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挑战为优秀七年级作文

2024-04-20

以挑战为优秀七年级作文(共16篇)

篇1:以挑战为优秀七年级作文

学校为了培养我们的自理能力,锻炼我们的坚强意志,特组织我校的学生去林州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在乘车前往林州的路上,同学们欢歌笑语,异常兴奋。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汽车行驶,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

我们拓展的基地就在峡谷内。这里空气清新,群山环绕,景色优美。我们开展了许多有意义、有趣味的活动。其中最惊险、刺激的就是高空拓展——跨断桥。开始之前,一位皮肤黝黑、身材魁梧的教官先给我们讲解活动要求,并教如何穿戴安全服。我抬头望着那高高的断桥,心中既兴奋又紧张。因为我很喜欢挑战,又担心跨不过去。

第一个挑战的是何嘉琦 ,别看她是女生,且相当勇敢。她穿上安全服,系好保险绳,像一个敏捷的猴子一样,“噌,噌。噌”顺着铁架子爬上了顶端,然后直接从断桥跨了过去。全班同学都为她喝彩。我也暗暗地佩服她。但也有些胆小的同学,站在断桥上迟迟不敢跨越。直到大家不停地为他们加油,他们才小心翼翼地跨过去。

同学们一个个地进行挑战,终于轮到我了。我的心砰砰直跳。但又安慰自己,在下面看这个断桥很低,而且断桥的空隙也很短,一定不可怕。我全副武装好后,慢慢地爬上了铁架子。没想到,我站在顶端往下看,顿时头晕目眩,两腿发软。断桥离地面真高呀,中间的空隙有一米多长。我有些犹豫,迟迟不敢跨过去。下边的同学不停地为我加油。听到加油声,我信心倍增。心想,自己不就是喜欢惊险、自己的活动吗?而且也善于挑战自我。于是我闭上眼睛,一咬牙就跨了过去,并且下来的时候非常顺利。我太激动了,我终于挑战成功了!

这项高空跨断桥拓展活动,不仅体验到了惊险,也收获了感悟: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有不断挑战自我,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篇2:以挑战为优秀七年级作文

成长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曲折和坎坷,经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我才长大成为今天的我。是你,妈妈!这一路上有你的陪伴,我才得以健康成长;有了你的扶持和鼓励,我才得以不断上进!回顾往事,记忆犹新。刚学走路的时候是您一直陪着我,在您耐心的帮助下,经过几个月的练习我终于学会了走路。这十多年来,一直是您陪伴着我,鼓励着我!一路有您的陪伴,我茁壮成长。想起过往的点点滴滴,才猛然发现我的生活不能没有您。我想:您用行动对我诠释了爱的意义。现在,我已跨入初二的门槛,为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在孤单黑夜里陪伴我的,是您,妈妈!我在学校,每天重复着三点一线的生活,而您在家里似乎也一样。厨房、卧室、我的房间。之间只有几步之遥,而您,却又走了多少步?夜间,一杯香茗,一杯温牛奶或是一个面包。您总是最了解我,知道我最想要什么。于是,每个疲惫的夜晚,不在劳累。

人们都说,老师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路;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而我认为,老师不仅是我学习上的导师,还是我们生活的益友。在我们踏进校门的第一天起,老师就在扮演着父母的角色。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呵护和关爱。这一路上,正是因为有了你的陪伴,我才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这一路上,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在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我想,如果没有老师对我的教诲,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你那赤诚的爱,唤醒了我多少迷惘,哺育了我多少自信,点燃了我多少青春,催发了我多少征帆?

篇3:以挑战为优秀七年级作文

关键词:音乐课程,人教版,音乐教材,七年级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后, 教育体系中教材作为音乐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课程标准的载体以及最基本的音乐教育资源。如何利用音乐教材这一教育资源对课程自身加以拓展和延伸,这成为教师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它是提高音乐学科教学质量的基础,是直接影响学生音乐审美情趣的发展方向。自2012年起,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全国多个版本对中小学音乐教材进行了修订。人教版修订发行了新版教材开始在中学音乐课上使用。所以目前在各中学使用的音乐教材分别是:七年级(新版)、八年级(旧版)、 九年级(旧版)。

一、人教版初中音乐教科书内容结构框架

1.从纵向来观察

从纵向来观察,新版七年级教科书在原有的六个单元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模块。六个基础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中学的时代、第二单元祖国颂歌、第三单元金色的秋天、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第五单元环球之旅(一)——亚洲之声、第六单元管弦和鸣以及新增加的两个模块——我的音乐网页与学习测评。但从页面的数量来看,第一、二单元比重最大,使用九个页面来承载教学内容。第三、五、六单元都使用了七个页面来构架教学内容,而第四单元使用八个页面以及最后两个模块分别使用了六个页面和两个页面。“我的音乐网页”这个模块是对六个单元中的音乐基础知识的一个总结性复习。而“学习测评”是对之前六个单元学习的总测评。从这一点上看,新版七年级教材在设计上正视了在音乐歌唱、聆听、表演和创作等的特殊性上,涵盖了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具有客观的学科规定性。

2.从横向来观察

根据《课标》的要求课程内容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从横向来梳理,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内容也是根据这四个领域来编排的,只是比例存在差别而已。新版七年级与旧版七年级的差别在于:新版七年级在表现与创作这两个领域上有一定的增加,实践与创造融入到每个单元主题。这种改编符合现今世界音乐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重视创造力的培养成为现今世界在音乐课程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模块。新版七年级教材的编写,正能看出我国中学音乐课程的发展与教材的编写都已与国际接轨。

二、人教版初中音乐教科书编写特点

根据《新课标》对课程性质、理念、 目标、内容等的调整,人教版在教材修订后在教材编写特点方面的变化比较大。2012年8月人民教育出版社音乐室发表在《音乐天地》上的《新版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人教版)编写思路及特点》中提到修订后教材的总体特点是:保持与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高度的契合性,落实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强化教材的教育功能,使之不仅成为满足学生审美需求与兴趣爱好的音乐书,更是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知识与技能教育的教科书。

1.彰显美育德育功能

人教版新版七年级教材在单元主题的设计与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音乐审美培养的特殊规律,同时将德育教育有机的渗透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过程中。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便是以 “祖国颂歌”为主题设计,选取了《歌唱祖国》、《红旗颂》等歌曲,以演唱与聆听的方式教学。其将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与音乐教材中,从而达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 用演唱与聆听的形式教授爱国主义主题的歌曲,比实际上用文字教育更加直接与实效。

2.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音乐品种、曲目繁多,如何选材成为教材编写的关键。 在这个方面,七年级教材在上下册中都有一单元是有关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学习。不同地区的民间歌曲成为此教材的重点教授内容。民歌的艺术性较高,歌曲朴实精炼,易于传唱,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3.拓展国际文化视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

拓展国际文化视野,理解世界多元文化也成为现今教材编写的重点之一。在新版七年级教材中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比重相等,都有两个单元主题进行教学。可见,对此部分的重视程度颇高,望从中渗透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三、结语

篇4:以挑战为优秀七年级作文

天不亮的时候,准确的说是凌晨4点不到,姑父摸着黑,就走出了家门。姑父的工作是清洁工。姑父走出去不久,姑妈也起床了,开了灯,开始了一天的家务忙碌。早晨要准备全家人的早饭。一会的功夫,姑妈准备好了早饭,姑父也回来了。

吃过了早饭后,我跟姑妈下地,地里种着花生,玉米,还有好些蔬菜。我喜欢摘黄瓜架上的黄瓜,摘下来,用手摸摸。一股清香的味道扑鼻而来。姑妈则是除草,浇水,忙碌着不时看见汗水顺着姑妈的脸颊留下来,我劝姑妈歇歇。姑妈说:“不累,快点抓紧时间,我才能多干点活”。姑妈就是这样的性格。一会的功夫,姑妈就告诉我还回家了,原来中午的时间到了。

姑父下班了,抓紧时间吃饭,又收拾了一下房间。小憩了一会,我躺在床上睡着了、

等我醒来的时候,家里就剩我一个人,出去一看,姑妈又在院子里忙碌着,照顾着鸡鸭,拔草。姑妈给我洗了好多的应季的水果。我一边吃着水果,一边溜达到街上,姑父的身影出现了在我的视线里:烈日下,姑父背有些弯,一下一下的扫着马路上的垃圾。时不时还有不文明的人顺着车窗往外抛垃圾,姑父在车过后,还得去清理。

等姑妈喊我回来吃饭的时候,我和姑父一起回家,时针指向了晚上5点,姑父匆匆吃过晚饭后,又出去上班了,我问姑妈为什么这样:“他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晚上要8点30才能下班”姑妈说。

篇5:以元旦为话题七年级作文

元旦里最令我难忘的要数去滨江大道放天灯祈福了。

1月2日我和爸爸妈妈去滨江大道观赏夜景。一到滨江大道,我就看到有许多灯在天上飞,定睛一看,原来是孔明灯啊!顿时,我兴奋极了。我问爸爸:“人们为什么要放飞孔明灯呢?” 爸爸说:“传说,只要你将心愿写在孔明灯上,放飞天空,就能实现愿望。”听了爸爸的话,我也想放飞孔明灯。在我的再三恳求下,爸爸终于答应了。

当我拿到后,我就急不可待地拆开包装袋,拿出孔明灯,在灯罩上写上了“祝全家身体健康,嘉晟考试100分”的愿望。接着,爸爸拿出石蜡,穿进底部的铜丝线里,再固定住,而我和妈妈则分别拎着孔明灯顶部的两个角。“准备点火”,说着,爸爸拿着下面的铁丝圈,并点燃了石蜡。孔明灯里面顿时亮堂了,隐约还能看见火苗在里面跳舞,摸摸纸糊的灯罩,暖暖的,再看看那原本瘪瘪的孔明灯渐渐“胖”了起来。我打趣儿说:“还真像孔明的帽子呢,说不定当年孔明就是按照自己帽子的形状设计的呢!”火越烧越旺,由于帽子里的热空气比外面的冷空气轻,孔明灯好像要飘起来了,我们慢慢地松开了手。孔明灯晃晃悠悠地带着我们的心愿飞了起来,起初能清晰地看清轮廓,渐渐的,便成了一个亮亮的点,后来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像遥远星空中一颗不起眼的星,接着越来越暗,最后不知怎么的就看不见了,好像与天空融为了一体,只留下了一片茫茫的夜空。

篇6:以阴霾为话题作文七年级

第二天一大早就听见消息,武汉出现了很多患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病人,在东阳已确诊一例。

爸爸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让我和妹妹勤洗手。一开始,我觉得没什么,一点也不重视。后来又瞧见卫生间里放着洗手液,我就乖乖地用洗手液洗手了。妈妈为了增强我们对疫情的防范意识,让我们轮流开窗通风,还要求我们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出门要戴口罩,口罩也得定期换。爸爸妈妈还反复在我耳边强调疫情的严重性:“口罩在疯狂抢购中,很难买到,价格也高了几倍!”我听了,不由得感到吃惊:口罩竟然不是买不起,而是没处买!

“要封村了,要封村了!”不知谁喊了这么一句。消息一传出,舅舅、舅妈立马戴上了口罩,开车前往超市。一转眼功夫,背回两袋大米和油等许多物资。只听舅舅说:“这些食物我们要坚持吃一个月,接下来不能出门了!”我听了,在旁边愣了半天,心里直犯嘀咕:有这么严重吗?接着他们又转身跑到东阳菜市场,大包小包的,拎了一大堆东西回来。就这样,未来很多天的菜全买回了。此时,我才真正明白了疫情的严重。

但外公外婆对这种事不怎么上心。比如外公,现在还在盘算:“今天去小阿姨家,明天去舅舅家……”我上前阻止:“外公,现在是非常时期,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不要去串门、拜年。拜年可以改天,万一我们被感染了,可是要去隔离的。这段时间要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外公不屑地摆摆手,摇摇头说:“你还是小孩子,不懂。什么非常时期,什么隔离,没有这么夸张,我才不怕!”我坚定地喊:“是真的。可不是闹着玩的。看,马路上的人寥寥无几,每家每户都关着门。”四周似乎安静了许多,只有我的声音,外公好像有点被说服了。刚好,电视里也在播放着疫情的新闻。我指了指电视,接着说:“您看看电视,好多频道都在播放有关抗击疫情的事。外公,我们大家都要安心待在家里,勤洗手,坚决不要去串门!”“好吧。”外公眼睛看着电视,接着转头又看了看我们。终于被我说服了,他像个小孩子般向我们点点头。看着这番情景,我很是高兴。太好了!我不仅自己做到了防范疫情,还教会了外公外婆防范疫情。

宅在家里的这些日子,我和妹妹发明了很多游戏:我们两个人把房间改造成了“秘密基地”,除了生活设施,还有“训练场”和“炼制武器”的地方,假装自己可以和新型冠状病毒激烈战斗。我们还发明了“蛇棋”,拉上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一起玩。全家人难得有时间在一起玩,这也算宅家里的一点乐趣了。

篇7:以挑战为优秀七年级作文

本文拟对这两本教科书中有待商榷的插图开出相应的“处方”, 供广大同仁商讨。

处方一:立足整体, 再现人物形象

人物插图在所有的插图中占最大的比重, 有作者形象的插图, 也有课文中的人物插图。笔者主要探讨的是课文中的人物插图, 如果插图选择得恰当, 对学生理解人物形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选择不当, 则容易使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时以偏概全。因此, 插图应准确反映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笔者认为课文中的人物插图应立足整体, 全面而准确地再现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

例如, 七年级下册第10课《木兰诗》的插图。从课文的插图中, 笔者看到的是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 木兰的眼神是那样的坚定执着, 气势是那样的果敢英武, 但是木兰的女儿情态、高洁之姿却没能表现出来。显然, 插图中木兰的形象过于单调, 淡化了木兰的形象。笔者认为编者可以根据文中“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再绘制一幅穿着朴素的平常人家女子织布的图片。如此一来, 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和传统妇女美的形象都跃然纸上。

再如, 七年级下册第30课《狼》的插图。插图表现的是个彪悍挠头并且显得茫然无措的屠户形象。即使屠户心有恐慌, 但立足于课文的整体, 从文中的“屠暴起, 以刀劈狼首, 又数刀毙之”等多处可知屠户是个机智勇猛的人物形象。因此, 笔者认为这幅插图应立足课文的整体, 注重把握屠户的外貌和行动的塑造, 着力表现屠户的机智勇猛。

处方二:抓关键点, 准确把握主题

叶圣陶曾对人教社的编辑说:“书籍里有些图画, 决不是装饰和点缀, 虽然每一幅画都要求它美, 图画跟写在书里的书面语言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因此, 教科书插图的选择和编排工作尤其要严谨, 使所选的图片能够与课文的内容、语言有机配合, 以提供给学生最好的精神食粮。如何使插图与课文内容、语言有机配合呢? 笔者认为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 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 突破难点。所以, 插图应紧紧抓住课文内容的关键点,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

例如, 七年级下册第7课《最后一课》的插图。课文的插图展现的是学生和镇上的人聚精会神地听课的情景, 从而表达出人们在亡国时对自己母语的无限留恋之情, 但是却忽略了韩麦尔先生这一关键形象。笔者翻阅苏教版《最后一课》课文时, 发现苏教版的这幅插图正是抓住了韩麦尔先生这一关键形象。苏教版的插图选择的是: 韩麦尔先生转身朝着黑板写完了“Vive la France”一行文字, 然后“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可以说, 这幅插图才真正点出了《最后一课》所要表达的“最后”这一主题。在这幅插图中, 虽然看不到韩麦尔先生的面部表情, 但是此时此景, 越看不到人物的正面形象, 越给读者留出了用心去体会的余地。

再如, 七年级下册第28篇课文《华南虎》的插图。这篇课文向读者传达的是一只被困于囚笼中的趾爪破碎、鲜血淋漓的华南虎, 作者正是被这只华南虎深深触动, 从而创作出这首极具象征意义的诗篇。教科书扉页彩色插图中有一幅形象逼真的虎图, 但可惜的是图片中的虎只见其凶猛, 未能使读者联系到文中那只困于笼中的虎, 这幅图自然难以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因此, 笔者认为本文的插图应表现出一只困于囚笼中极为压抑、试图冲破囚笼的虎, 如此才能深深触动学生心灵, 才能深刻体会作者在诗中寄托的主题思想。

处方三:留有空白, 发展思维想象

不同的文体对插图具有选择性, 说明文体采用实物图, 叙事文体采用重要情节片段或重要场面描写等, 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助于学生与文本的交流的。但是就诗歌而言, 它未必适合配上插图。

例如, 七年级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天净沙·秋思》的插图, 占据了教科书的整整一页, 然而只是用黑色线条简单地勾勒出几个曲中所出现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等。看似面面俱到, 实则繁芜丛杂, 只是意象的拼凑, 无任何美感而言。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一节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 培养想象力, 开发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想象力, 他们可以结合曲中所出现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在被枯藤所缠绕着的老树上, 小桥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 在荒凉的古道上, 一位憔悴的游子骑着一匹孤独的瘦马迎着秋风而来。欣赏文学作品时, 每个人头脑中勾勒的图画不尽相同, 但都是融入了作者和读者的感情的图画, 这样通过想象而印入头脑中的图画才是最真切、最细腻、最具个性化的。因此, 笔者认为编者对古诗词插图的编排时, 可以留有空白,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想象诗中蕴含的意境美。

篇8:以青春为话题的作文七年级作文

有人说,青春就是前百分之五十拼命的玩,后百分之五十玩命的拼。有多少人不会后悔当初的自己没有好好努力,可惜人生是一场单程的旅行,即使有些遗憾我们也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与其后悔当初自己没有好好努力,不如珍惜现在把握现在,好好努力。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写道:“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回家是对的,而做官是错误的。的确,实迷途其未远,现在我们正值青春大好年华。纵使当初虚度年华,玩乐享受。但是现在努力还不算太晚。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前行的路途是坎坷的,但是最终通向的地方一定是光明的,纵使一路艰辛,或许路上有苦有泪,但是笑笑没关系。因为最后是收获的。当你最后回忆起来青春一定是美好的。每个人都有青春,每个青春都有故事。不要让故事留有遗憾。

或许有人也曾想过要努力,可当他努力了几天后又说太累了,我玩几天再努力吧,就这样一天一天,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终于青春就这样不知不觉一点一点被消磨殆尽,最后留下的就只有后悔也只能空悲切了。

篇9:七年级以传递为话题的作文

从小到大,或许我真的什么都没有学会,但是我学会了开心,学会了微笑着对待身边的每个人。

爷爷曾经对我说过:死其实并不可怕,就如同睡觉一般,可是在你活着的时候,就要开心,要快乐,也要为他人带来快乐,更应该同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要微笑着对待自己身边的人,用微笑的力量去鼓舞、支持他们。

那时候的我,不懂爷爷说的话,只知道将这番话记在心里,然后去做。那时,我就像一个傻大姐,马大哈,整天疯疯癫癫的,就知道哈哈大笑却从不理解微笑。也许正因为这个,我的性格才会如此开朗,如此豪爽吧!

后来,我渐渐学习到了真正的微笑。才恍然大悟,原来微笑是这样的啊!即便如此,我仍是不理解爷爷说的话。

时间如流水般流淌,不再回头。而我也迈入了初中的门槛,我感觉到了学习的艰难、痛苦,可还是勇敢的坚持。虽然会有很多次的大考小考,就算失败,我也不曾哭泣,因为我知道,我下次会做得更好。

而有一次,我的一位好朋友考的不是很理想,哭得很伤心。可我却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但还是迈开步子走向她了。胆怯地张开嘴:喂,别放不下啊,哭哭啼啼的,人生在世,哪能没有失败,一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失败乃成功之母嘛!这次不行,咱们下次再争取,实在是没有必要为这个小小的失败而伤心、哭泣,那还不如化悲伤为动力呢!说完后,随即便给她一个大大的微笑,止住了她的哭声。

后来,她告诉我,我笑得很美,让她觉得很温暖。我似乎好像明白了爷爷所说的微笑,那就是要内心深处藏着对别人的鼓励与支持,才能够让别人感受到,而不是傻傻的笑着。或许,我对她说的话都没有用,只有那个大大的微笑才能够给她力量吧!

所以,我要继续这么做,用微笑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着美。也希望那些性格冷漠的人能够笑一笑,能够用自己的微笑去支持、感化身边的每个人,这样,世界才会更加美好!

请你,试着微笑,岁岁年年!

篇10:以“花”为话题的作文七年级

雪儿的床头边的桌子上有一盆小茉莉,每天都会散发出一点儿淡淡的清香。但雪儿不知道,那盆茉莉是一个花精灵,一个叫“沫”的精灵。它之所以选择在这里安家,是因为它觉得雪儿是个善良的女孩,不会伤害它。沫每天都趁雪儿晚上睡觉时偷偷溜出去玩,尽管它做的小心翼翼,可细心的雪儿还是发现了异样。雪儿决定看看是个什么东西。终于有一天,雪儿把沫捉住了。她问它:“你叫什么呀”“我叫沫。”雪儿继续问:“以后可以和我一起玩吗。”“嗯。”沫点点头,“雪儿,沫很喜欢你。”

从那天开始,雪儿和沫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雪儿什么事都愿意和沫说。可也不知道为什么,渐渐的,雪儿不太喜欢沫了,她觉得沫太安静了,都不怎么说话。雪儿喜欢上了妖艳的玫瑰,她喜欢玫瑰的热情。她对沫都理不理的,沫有点伤心,可看到雪儿那开心的笑脸时,沫却怎样也伤心不起来。久而久之,沫开始惯了没有雪儿在身边的日子,可它还是每天都对雪儿挤出一个甜美的笑容。玫瑰不屑的说:“看你那寒酸样,难怪雪儿只喜欢我不喜欢你,雪儿只喜欢像我那么漂亮的是像我这么漂亮的。”玫瑰那不屑的声音回荡在沫的耳边,沫自的低下头,没有说一句话。但她认为:雪儿没有把它扔掉,是还喜欢她的。但它不知道,雪儿早就把它得一干二净了。

这天,雪儿的妈妈得了绝症——白血病。雪儿很难过,当雪儿来到桌子上准备开始写日记时,她才想起,原来自己还有一盆茉莉。沫看着雪儿写的日记,伤心的流下眼泪。沫心想,雪儿,要是你妈妈不在了,你该怎么办?沫想帮雪儿,可代价是用自己的生命来作为交换。可沫不怕,它只让雪儿开心。

篇11:以挑战为优秀七年级作文

1 初中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导入是教师在开始传授新课之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的过程为新课的呈现搭桥、铺路,为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训练做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是教师讲授每一节课时给予学生的第一感知,是优化学生心境和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导入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弦,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一般来讲,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新课导入也相对容易,新课导入的方法也较为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1 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在新课之前把先前学过的与本课教学相关的内容以板画、图片、图像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师生借助于直观教具所提供的情景进行自由交谈、操练和表演。直观教具包括实物、教学挂图、简笔画、卡片、幻灯片、投影片、教学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直观导入发常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出现,切入新课主题快速、高效。如在教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句型Do you like bananas?时,教师可事先准备好若干张水果的卡片或一些实物(如香蕉-banana、梨-pear、草莓-strawberry、苹果-apple等),把他们带到教室里,在教单词之前,就把这些图片或实物放在讲台上或黑板上进行呈现,先给他们以视觉冲击,紧紧吸引住学生的眼球,然后以此为媒介,导入英语单词,达到音、形、意并进的目的。这种导入方法在小学和初中英语教学中均适用。

1.2 Ask and Answer导入法

Ask and Answer导入法是指在新课内容呈现之前,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话题,采用与学生进行问答,引出所要教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一个相对真实的语境中,不知不觉就进入语言点的学习。提问时有以下几种句型:

1)"Yes/No"questions

这种类型的问题只需用Yes或No来回答,有易于回答、易于核对读前阅读理解答案等特点。学生不必添加太多内容,容易让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问题的回答找到自信。不至于因回答不了而感到尴尬或自卑。

案例1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 2 Is this your pencil?时,在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采用Scene method(场景教学法),随手拿起班上同学的铅笔、铅笔盒、课本等,用Is this your…?句型来多次进行提问,并提问多个同学,同学们只需用Yes或No来回答,简单而又能活跃气氛。在回到课本时,就能驾轻就熟了。

2)"Or"questions

"Or"questions比"Yes/No"questions在难度上加深了一些,要求学生二者选一,教师必须提供两种以上的物品供学生选择,这对于训练词汇教学很有效果,尤其在导入阶段通过教师不断用正反词进行提问,让同学选择一个来回答,几次之后,可以把本单元涉及到的词汇先进行强化。

3)'Wh-'questions

'Wh-'questions比前两种问题更难一些,要求学生用具体的内容来回答,在导入阶段使用这种问题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基础有一定了解,如果需要,可以英汉结合来进行提问,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遵循多次重复、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引出要讲的句型。

案例2在教七年级上册Unit 8 When is your birthday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用When is your birthday,liming/Meimei/lucy…?等来询问班里的同学,同学如果不会用英语表达具体的年月日,可用汉语回答,后写出"When is your birthday?"这个主题,经过几次提问,同学们已对这个主题或者句型有了解,教师对这个主题也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到正式讲解时就水到渠成了。

1.3 英文歌曲导入法

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正因为如此,很多英语教师都会在课堂导入阶段使用英语歌曲作为导入的方法。但用何种歌曲、何时用等“火候”问题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3在教“现在进行时”时,可用歌曲"who is wearing yellow today?---I am",其中yellow可换成blue/red/black/purple/orange/等。在唱这首歌时,教师可先把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然后再给同学唱,并告诉同学对唱到的颜色要起立回应,这样既能训练“颜色”的名称,也能生动地引出'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1.4 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是指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情景,把认知活动与其发生的实际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是英语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一种导入方法。教师可以在新课起始阶段,借助动作、手势和表情等体态语,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师生的一系列活动将教学内容的情景生动地再现出来,为新材料的呈现铺设环境,使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感知、理解语言材料的意义、用法、功能及作用,理解具体情景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案例4在导入教七年级上册Unit10 Can you play the guitar?时,教师可以事先带上一把guitar到教室里,弹奏或模拟弹奏guitar,然后问一个同学,后让同学互相表演,先用汉语猜出动作暗示的意思,接着引出Can you play the violin/piano/trumpet…?还可以引出Can you dance/sin/speak English?等等。让其他学生一起跟着动作说英语,进一步引出新的句型I can play the guitar,but I can't play the piano….

这种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直接“入境”。“入境”才能身临其境,尽快进入语言学习的最佳状态。巧妙的情景能激发兴趣,诱导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

2 导入的原则

2.1 时间分配要合理

导入只是一种准备教学活动,是安定学生的情趣,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的课题、任务和要求的过程。其主要功能是比较集中地让学生为新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导入是呈现信号。因此,课堂的导入不宜费时过多,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当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出来后,应立即开始新课学习。

2.2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

英语课堂导入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要遵循新奇(满足学生求新心理)、多变(不断更新和变化刺激形式)、多样(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导入方法多样)、热烈(创设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原则。导入过难,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导入过易,会显得幼稚可笑,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 结束语

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生理特征以及学习英语的实际情况,灵活设计导入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导求知欲望,使呈现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感知,理解和记忆新的语言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中小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掌握并巧妙运用新课导入艺术,从开始上课就引导学生进入兴奋和积极的学习状态,进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中,这对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英语课堂导入是教师在开始传授新课之前,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导入的过程为新知识的学习和新技能的训练作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导入得当,对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及增强教学效果方面有积极的作用。该文主要探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方法以及原则。

关键词:英语课堂,导入,方法

参考文献

[1]Adrian Doff.Teach English[M].Cambridge press,1997:183-184.

[2]罗晓杰.中小学英语新课导入法[J].教育探索,2002(1).

篇12:以再见七年级为话题的作文

银杏

第一次来到教室,坐在窗边,这棵高大的银杏就吸引了我的注意。银杏笔挺的枝干,直指云端,伸出几只长满金黄色叶子的枝干,远远望去像一片片金色的云。接过迎风飘然而来的一片树叶,似扇子般的叶片,黄黄的,小小的。如丝的脉络,犹如江南交织的水道,又似少女飘扬的金发。

曾记得,当我与同学在树下背诵英语单词比赛,它便在一旁呐喊助威,金色的叶片一个劲地“唰啦啦”响;曾记得,当我受到委屈时,就靠在它的身上,闭上眼,向飘零的叶片诉说着无限的忧伤;曾记得,我赚来的第一枚硬币,赢来的弹珠、发来的奖品都喜欢埋在它的脚下,让它分享我的快乐和忧伤……

如今,挥手告别七年级,也告别了我的银杏树……

博弈

一下课,飞速地摆好棋子,就在汉界、楚河边鏖战起来了。围观的人眼中只是棋来棋往,棋者眼中却是金戈铁马……你看,“战场”上,弹火纷飞,硝烟弥漫,马奔炮轰,长车直入,相飞仕卫,出兵拱卒,棋盘上你方唱罢我登场,杀得好不激烈!

“来呀,来呀,来吃我呀!”是陈承煌的信心十足;“淡定,淡定。”是林世奇的谨小慎微;“额……到底要不要吃呢?”是黄艺的畏首畏尾。

文如其人,棋亦如其人。博弈中我们了解了对手,增进了友谊。

升入八年级,学习压力逐渐变大。棋盘也渐渐被压在了课桌的角落。

恩师

我们的科学老师姓陈,她身材娇小,圆圆的脸上总带着和蔼的笑容,下课时她就像大姐姐一样与同学们打成一片。课堂上的陈老师却有着一种特别的威严,一副眼镜也挡不住她那犀利的目光,每当有人上课做小动作,绝对逃不过她的“法眼”。

一次,我考试失利,被陈老师请到办公室,心虚的我把头埋得深深的,不敢抬头看老师那失望的眼神。我想,接下来一定是一场疾风骤雨般的斥责。过了许久,老师都没有说话。窗外的雨沥沥地下着,似都敲在了我的心上,让我的心冰凉冰凉……

“别灰心,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考好的。”老师温柔地看着我,微微一笑。

那微笑里有安慰,有鼓励,更有期待,使我的心中重新春暖花开……

篇13:七年级以幸福为题的优秀作文

话说上一节课明明是我最爱的体育课,照理应该玩得不亦乐乎才对,怎么会事与愿违呢?请大家耐心听我娓娓道来吧!随着今年运动会的脚步愈来愈近,老师针对比赛项目举办实战操演,安排我们和隔壁班进行团体趣味竞赛与大队接力。原本我们对自己是信心满满,游戏一开始也十分顺利,怎料之后战况急转直下。在我之前的同学先是沉不住气,心里愈急,表现却是愈差,连带着也影响了我的心情。等到我上场之后,不但没有追回劣势,反而“吃快弄破碗”,开始呈现兵败如山倒的悲剧,让我成了千夫所指的代罪羔羊,心里既生气又委屈,唉。

只是,我万万没想到自己的恶梦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登场的接力赛才是真正的人间地狱啊!当比赛枪声响起,我们班从第一棒就已经将隔壁班远远抛在脑后,眼看等一下就要报刚刚团赛输给他们的一箭之仇了……。谁知道我一个不小心,脚下一个不稳,顿时跌了个狗吃屎,接力棒也因此脱手而出。等我捡回,想要继续向前冲刺时,隔壁班的选手早已让我望尘莫及了!我的心彷佛落入了无底深渊,不知要如何捡回?

太阳西下,等待家长接送的同学一个个减少了,心想:“天这么黑,风这么大,妈妈怎么还不来接我回家?”今天的我早已失去了动力,提不起劲做任何事;此刻的肚子早就饿了咕噜咕噜叫,全身无力不能动。没想到就在我完全绝望,再也撑不下去之时,校门口突然一阵金光闪闪,瑞气千条。我回神一看,是我们家的车子!妈妈此时彷佛菩萨降临,准备救苦救难、普度众生,我──得──救──了!

篇14:七年级以走出校园为话题的作文

以走出校园为话题的作文1

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天完全黑了下来,路幽静得吓人。树枝上偶尔一声猫头鹰的悲啼,或斑鸠的一翅“扑棱”,都会让人毛骨悚然。中午我和爸爸赌气没有吃饭,他那凶神恶煞的面孔让我对这个家失去了兴趣,于是我想到了离家出走,气冲冲地离开了这个让人生厌的家。究竟要去哪里,我自己心中也没有目标。

远处投来的一束灯光让我警觉起来,我想起了小说和电视剧里的恶人抢劫,毕竟我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女生,于是躲在路旁的树后悄悄地观察起来。一个老大爷拖着一辆车慢慢地走来,前面一位老婆婆用手电给他照路。我这才放心地走了出去,却把他们吓了一大跳。原来他们是在前面的集镇上卖完烤红薯回家的。老婆婆见只有我一个人,她攥紧我的手生怕我逃跑了似的询问情况。我如实地回答了她的提问,她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从灶膛里拿出了一个热乎乎的烤红薯塞到我手中。我推辞不要,其实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只是口袋里没有钱的一句托词而已。

“小姑娘,吃吧,想必你也饿了,这红薯是送给你的,不要钱!”老大爷温和地说。“谢谢了!”我话没说完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他们见我吃得“吧嗒吧嗒”作响一副馋相,老两口于是笑了起来。我一边舔着手指上沾着的薯泥,一边不停地道谢,这时老太婆发话了:“你吃了我一个红薯就千恩万谢,那你的父母养育你十多年,你该吃了他们多少粮食,怎么就为一句不中听的话就离家出走,你觉得这应该吗?”我愣住了,痴痴地望着老太婆,咀嚼着这简单而富有力度的话语,刚刚还愤愤不平的心霎时变得内疚起来,我无言以对,只是低下了尚存余怒的头。

“小姑娘,回家吧,你爸妈肯定会着急的,说不定他们在四处寻你。”老大爷劝慰我说。“我们同走一段吧,等会我们到家后再送你一程。”老婆婆拉着我的手往回走。

夜更深了,我帮老大爷推着车子往回走,寒风迎面吹来,也没有那么刺骨。猫头鹰偶尔的一声啼叫也不再那么悲凉,斑鸠的“扑棱”也仿佛是在用暖翅给它的孩子遮挡风寒。我聆听着车轱辘的转动声,它和北风的呼啸声交织在一起,好像奏响了一首回家的进行曲。

“小翠!小翠——”(化名),前面传来了熟悉的呼喊声,我知道那是爸爸妈妈撕心裂肺呼唤。滚烫的泪水抑制不住从眼眶中涌了出来,情不自禁地大声回应:“我在这——”

“我在这——”我和老大爷、老太婆齐声回应。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仿佛一下子长大了许多。这冬夜幽深的小路呀,它留下了我美丽的记忆,留下了我深深的成长足迹!

以走出校园为话题的作文2

清晨,属于我寒假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纱帘照射到地板上。此刻,我仿佛一只被放飞的金丝雀,沐浴着这缕阳光感到格外的美好。一大早我和妈妈就在制定寒假的出行计划,精心选择了酒店和机票还有行程路线后,我们便开始收拾行李,准备迎接我走出校园的“第一步”。

这次我们要去云南玩,品尝当地的美食,游览风景,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下午两点,我们坐上了前往丽江的飞机,打算先去丽江游玩。飞机起飞有些许颠簸,直到完全升到高空中才平稳下来。我不一会儿便睡着了。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到了。一下飞机,南方特有的湿润而又清新的空气便与我撞了个满怀,抬头望向那湛蓝的天空;路边那虽粉,但又不近艳丽的杜鹃花;还有那古城门旁的水车;这一切的一切都把丽江这座古城衬托得格外清丽、美好、秀气,让人心旷神怡。但近入丽江古城内部,景象却让人有些失望。原本充满古城风韵的丽江,大多地方早已被现代旅游业的痕迹所掩盖。我和妈妈逛了一会儿便一同到宾馆休息了。准备迎接明天到大理的旅程。第二天一早八点我们便动身去大理。由于离得大理不算远,我们便决定乘坐汽车去,这样也好,省些路费。经过五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大理。由于我们一路上都没怎么吃东西,多少有些饿了,便决定先去吃饭。饭后,我们先回到宾馆收拾东西,和其他地方的宾馆不同的是,这里的宾馆多为民宿。

每一套民宿都是一间小院子,院子里种着不同种类的花卉和植物。有玫瑰、杜鹃、莲花、玉兰花等花卉。我和妈妈选了一间樱花的房间,一进院子就是标准江南水乡的房屋的模样。墨青色的屋瓦,雪白的墙。院子里除了有樱花,在屋瓦上还有几簇兰花,有的花朵下垂成一长串,风致楚楚。还不时散发着迷人的幽香。突然,空中滴下几滴水来——下雨了。我们决定先回旅馆休息,等雨停了再出去。我坐在窗边,等待着雨声慢慢变小,慢慢停止。雨停歇,我走到院子里,拾起一朵因被雨打落的樱花,此时却有几分黛玉葬花之伤了。晚上去了人民路,当地人民十分热情好客。当晚睡得很早,因为我们决定第二天一大早去爬苍山。一大早,我们便启程去苍山。刚到山脚,便感受到了清新的空气。正如人们所说,它是那样的苍翠、壮阔。这一刻,我多么想永远投送到大自然的怀抱当中,远离喧嚣的城市。从苍山下来后,我们去到了洱海边,等待黑夜的到来。月亮缓缓升起,皎洁的月光缓缓散落到洱海的水中,月亮的光辉与海水相呼应着,显得那么圣神、高洁。

隔天,我们便踏上了归途,这是我寒假踏出校园的“第一步”,也是我刻骨铭心的一次旅途。

以走出校园为话题的作文3

打开手机相册,一张张照片映入眼帘,一段段记忆也涌了出来。我的目光定格在了这一张照片上,这是在今年“十一”期间,我在武当山拍下的,它和别的照片不一样。

那一天,我们全家一起去武当山旅游,一进山门,路两旁郁郁葱葱的古木错落有致。苍劲的松柏从峭壁上伸出来,昂首挺胸无所畏惧,远处的山峰形状变化多端,有的直冲而上似要顶破天,有的俯卧而下像一条卧着的龙,有的蜿蜒耸立似一道绿色的屏障。还有那些怪模怪样的石头,似仙女,似猴子,又似墨绿的青苔……真是千姿百态啊!

同时,我们看到了与美丽的景色极不和谐的一幕。在上山的道中,有许多垃圾,十分显眼,而且散发着臭味。一路上,还有一些人在随手扔垃圾:香蕉皮、果壳、矿泉水瓶、垃圾袋……这些垃圾有的躺在道上,有的挂在树枝上,有的斜在陡峭的山坡上。

此刻,我的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画面:景区的环卫工人正在弯腰捡拾许许多多的垃圾,他们手上拎着沉重而且肮脏的垃圾袋,还要倾斜着身子,伸手去够在峭壁山坡上的瓶子,踮起脚取下在树枝上的垃圾袋……

我的好心情被这些垃圾毁掉了,毫无兴致地向山顶走去。一位老爷爷的身影出现在了眼前,他正在弯腰扫地上的垃圾,可他并没有穿景区环卫工的服装。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来到他的面前,微笑着向爷爷问好:“爷爷,请问您是环卫工人吗?”

老爷爷停下手头的工作,和蔼地回答:“我不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我只是一个孤独的老头子。”于是我更加好奇了,继续追问:“您为什么说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呢?”

老爷爷看着这些垃圾,叹了口气,眼睛不禁红了,他掏出手帕,抹了抹眼角,抽噎起来:“我的老伴和儿子都不在了!”

“对不起,爷爷,我不是有意要提起您的伤心事。”我愧疚地说。

“这事儿不怪你,那一年儿子带我和老伴出去旅游,我们走在风景区陡峭的山路上,老伴一不小心,脚踩到了路上的香蕉皮,向下滚去,儿子去拉她,没拉住,也一起跌了下去。他们就这样去了,留下我一个人……”

我什么都明白了,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弯下腰:“爷爷,我和您一起捡!”我觉得捡起的不是垃圾,而是一种被人丢掉的责任。

一旁的妈妈用手机拍下了这张照片。

以走出校园为话题的作文4

校园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当春天来临,我已不仅仅沉醉于香樟树抽出的嫩叶,天空泛滥出绚丽的色彩,而是被外面的世界勾走了。

那是一片田野,一片充满神秘色彩的田野,那里蓬勃着一片与世无争的植物,他们静静地活着,在那边田野里活出自己的绚丽。小草是那么闪耀,闪耀着属于他们的生命,他们也许卑微,也许脆弱,但他们一定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想那些草就如人生一样,在成长的时候被折断,或是踩在脚底下,但都可以恢复元气长起来,但是如果遭遇的是一场大火,可能很久以后都没法恢复,也可能从此以后不复存在,这就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难生”。这时侧耳聆听,声音无处不在,湖水随着青草漫溯到河里,渗入她的肌肤,正慢慢渗入到她的一条条经脉里,湖边的几块砖刚刚才被三月少有的高温烤过,这时被湖水浸过,又是水灵灵的,就像东湖深闺里的茶香,泡了几度,愈加清明。

远看水天相接,湖中小舟没人影,水草由远及近,由金黄变深红,变墨绿变黛青。黑色的河泥露出身体,坑洼处是取泥制砖的痕迹,倒像夕阳浮在天边的笑靥。待尘埃落定许久,湖那边出现了两个人影,一高一矮,大的带着小的。白鸟飘飘,绿水滔滔,两个人默默望着天边的云彩,湖对岸隐隐约约的群山也显得是那么美好。星辰已出,夜幕降临,是时候回去了,走在幽静的小路,道旁的木槿花开得正盛

以走出校园为话题的作文5

我在一天天成长,令人进退两难的事也渐渐多了起来,也许这是成熟的表现吧。要么放弃,要么继续,难道只有这两个极端,就没有中间的路了吗?我在走出校园的路上寻找选择。我想,当真正有了正确的选择时,我也就真正成熟了。在校园里,我们永远是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我们永远也长不大……校园就像是我们的乐园,她容纳了我们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永保天真,天真固然美好,但是成熟更为可贵,我应该选择天真?还是成熟?我无从断绝。也许,在下一个春天栀子花会给我一个答案。有时候,仔细一想,长大了就成熟了,就是大人了,什么事都不用大人们管,我可以自由了,但到那时连自由也会受限制。还不如珍惜我美好的童年,一张张可爱的面孔在学校里绽开笑颜,一声声欢笑在校园的上空久久回荡,那是一种天真的成熟,顿然,一种美好而莫名其妙的情感尤然而生,还是孩子好啊!

走出校园,是一种美的感受,感受着无限明媚的阳光,总有一天,我们会走出校园,创自己的天下,但到那时,我们会不会出奇的想念起我们那些朝夕相伴的同学和蓬勃热烈的初中生活?脑袋中会不会因为闪过“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句话而给我们原本伤感的心情增添了几分沉重。这一切怀念的让人又喜又痛,喜的是我们心中积累了沉甸甸的情感,毕竟曾经拥有过痛的是时间的飞逝,让我们来不及收集更多的欢喜。都说生命在于密度而非长度,那么我们应该知足!因为我们曾经一起享受过那份天真,如果没有当年的天真,怎么会有将来的成熟呢?天真是为成熟作铺垫的,而我们进入校园和走出校园则是二者之间的过程。

当我们走出校园的时候,身边缺少了老师的呵护和同学们的陪伴,可能我们会看到眼前的道路满布荆棘,高山如果可以在一天之内登峰造极那也便不能称之为高山,大海可以在一日之间干涸那也便不能称之为海。

篇15:以挑战为优秀七年级作文

基于上述认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历史与社会》教材的“二次开发”进行了一些新的有益的尝试。

一、研读课标, 整体化梳理教材架构, 拓展教材“二次开发”的跨度

课程标准是依据, 教材是“例子”。通过对课标与教材的研读, 笔者发现《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这两个单元中每一框题的内容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一致的。依据这种认识, 在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上采用了类似模式化的教学策略 :先引导学生得出认识区域的几个基本着眼点, 让学生顺着这几个点来阅读教材, 进而掌握基本知识点, 疑难部分或需要补充的内容再统一教学并解决。学生在学习第三、第四单元内容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第一单元、第二单元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何乐而不为呢?

基本着眼点如下:

位置:大洲; 濒临水域 ;方位 ;半球位置

自然环境 : 地形 ;气候 (类型、特点) 水文; (河湖) ;土壤 ; 纬度带 (光照、热量)

人文环境:人种 ;语言 ;宗教 ;国家类型

生产生活 : 从事行业 ;农作物 ;衣食住行; 文化 ;民风习俗; 精神生活

如《稻作文化的印记》这一内容, 在上课时就按照这个公式来进行, 如湄公河平原处在哪个大洲?这一区域濒临的大海和大洋有哪些?处在大洲的哪个方位?这一区域处在哪个半球 (东或西、南或北) ?这一区域的地形、气候 (类型特点) 、水文 (河湖) 、土壤、纬度带 (光照热量) 各是怎样的?居住在这一区域的人们属于什么人种?居民大多信仰什么宗教?这一区域的几个国家属于什么类型?这一区域的人们从事行业?农作物是什么?衣食住行的情况怎样?文化、民风习俗、精神生活的情况怎样?

教材编者在教材每一单元和每一课前边都用非常简洁的综述性话语交代了每个单元和每课内容的前后逻辑关系和本单元、本课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 笔者非常重视内容的使用这些内容, 这也有助于学生对教材中所学知识的整体构架的把握。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 教学有了基本的着眼点, 教师对教材框架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有效地拓展了教材“二次开发”的跨度, 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整体设计和教学策略的优化, 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实效性。

二、研读教材, 批判化使用课本材料, 发掘教材“二次开发”的深度

研读教材是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第一步, 也是基础的一步。只有做好这一步, 才能对教材有一个整体上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才可能做到批判化使用课本材料。《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运用了大量的地图和景观图, 并且和文字密切配合, 很多地方使用“阅读卡”做了延伸, 实现了图文结合, 体现学科特色, 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 彰显“学材”特征, 便于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于脑海中建立清晰、深刻的印象, 便于自学。

但是, 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教材第6页图1-6中的常用图例与教材115页给出的水库、瀑图例布不一致 ;教材47页图2-43、2-44、2-45宗教建筑景观图片分别代表世界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 要是能直接标明这三处景观是什么地方的宗教建筑, 叫什么名字, 则效果可能会更好 ;教材84页最后的图片文字说明过于笼统, 直接指明是阿联酋的迪拜会更好 ;教材99页图4-13的正确的名字是胜利女神像, 教材上印的名字是“自由女神像”, 这是一处明显的错误等等。

此外, 教材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这两个单元的内容依据的课程标准是两条 :1-2-8描述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 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 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按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 这两个单元的内容共需要18个课时, 这样的教材内容与课时容量编排是否合理呢?

通过研读教材, 使笔者对教材中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判断, 这有助于依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这一最主要的“学材”内容进行批判化使用, 进一步合理发掘教材“二次开发”的深度, 以期更符合教学实际, 发挥教材“二次开发”的最大效用。

三、研读教材, 合理化修复教材罅隙, 增加教材“二次开发”的厚度

教材编写不可能面面俱到, 因而在教学时, 教师必然要做的事情, 就是将前后的知识连贯起来, 相应地补充知识, 合理地修复教材罅隙, 为教学过程顺畅铺好路。这样做, 有助于学生在学习时比较顺畅地形成清晰的逻辑体系, 拓展知识面, 同时也合理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效果的巩固。

如在学习《稻作文化的印记》这一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补充以下内容 :澜沧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 出境后称为湄公河, 这条河流依次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最后注入南海。

在进行《现代化的牧场》的教学时, 可以补充澳大利亚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 :人们过定居的生活 ;处在南半球, 与北半球的季节相反 ;有许多珍奇的动植物, 如桉树、鸭嘴兽、袋鼠、考拉熊等 ;是英联邦国家 ;矿产资源丰富, 种类多, 储量大。这样做, 补充了感性知识, 增强了趣味性。这样合理化修复教材罅隙, 适当补充内容, 能切实增加教材“二次开发”厚度。

四、关注课堂, 精细化设计教学环节, 提高教材“二次开发”的精度

我们的教学还必须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以精细化地设计教学环节, 提高教材开发的精度, 就成为教材“二次开发”过程中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学习《综合探究一 :从地图上获取信息》时, 课堂上让学生在教材18页绘制地形剖面图, 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当一部分学生已经绘制完成, 而一部分学生还弄不明白时, 采用“兵教兵”的形式, 也不失为“先富带动后富”的好方法。

在《逐水草而居》教学时, 一幅马赛人正在烧烤牛肉的图片比起教材上的文字更能让学生记住马赛人的食物来源。《美国政治的心脏 :华盛顿》一课, 教师可以直接出示作业本61页中华盛顿的气候和地形材料, 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华盛顿优越的地理环境, 这样既有效地进行了教学, 又完成了作业, 同时还复习了前边学习的基础知识, 可谓一举多得。

在《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一课教学时, 可以让学生动手数一数教材112页上克里姆林宫的尖顶有几个, 得出莫斯科是“千顶之城”的结论 ;一幅皑皑白雪的莫斯科红场图片更容易让学生记住莫斯科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 精细化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 每一则材料的处理都恰到好处, 也就是说教材“二次开发”的精度准确, 让学生印象深刻, 这必然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在教材的“二次开发”过程中, 只有做到在拓展跨度、发掘深度、增加厚度、提高精度这“四度”上操作适切, 才能真正算是准确解读教材和有效课堂教学的成功开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明.不妨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开发”[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10, (2) .

[2]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与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 12) .

篇16:以磨难为话题的七年级作文

硝烟弥漫,转眼之间,国破家亡。曾经的君临天下、唯我独尊已经成为了过去。如今的他沦为吴王的阶下囚。华绸锦缎换成了粗布衣物,山珍海味变为残羹剩菜。舔尝苦胆,只为记住今日痛苦。柔软舒适的床铺不再,只有破旧的草席;众人俸奉的生活不再,只有日复一日的劳役和唾骂。这身份的转变,可以说是由天上掉落到地下,由君王变为乞丐。大部分人经历这种事情,恐怕连生的希望都没有了。一个亡国之君,去哪寻找希望?然而他并没有放弃,直面与命运抗争。逼着自己在苦不堪言的生活中坚强,逼着自己忍耐他人的嘲讽与羞辱,只为记住自己今日的酸楚。

如果没有磨难,便没有后来令人称赞的越王勾践。

黄沙漫漫,驼铃叮当。他带着友好与骄傲前往蛮荒之地,本应受到上等待遇的他,却因同行之人参与匈奴内部谋反而牵涉其中,为了不丢国家的面孑,毅然拔出佩刀,向自己刺去,只为捍卫大汉王朝的尊严。然而他悲惨的命运并没有结束,他被要求去牝海无人处牧羝,羝乳方得归。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毫不犹豫,毅然决然踏上了几乎没有归途的道路。没有粮食,就抓老鼠充饥;没有水喝,便融雪止渴。你们可以想象这是怎样的生活吗?唯一的精神支柱便是自己要忠于汉朝。多年后,皇帝也放弃了希望,认为他已投敌叛国,然而他却没有放弃,整整坚持十九年,他人承诺的荣华富贵也没能动摇他半分,如果没有这磨难,是否能成就汉朝的爱国名士苏武呢?

上一篇:人才工作经验总结下一篇:十矿防治水专题会议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