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乡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2024-04-07

以家乡为话题的优秀作文(共14篇)

篇1:以家乡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我的家乡在云安,那里是千年盐都。我从小就在那里长大,那里的后山,也成为了我们小孩子最喜爱的地方。

也许是因为那里的树吧?白桦树、松树、苹果树……应有尽有。我虽然是女生,但却非常喜欢爬树,爬苹果树。唉!谁叫我是个吃货呢?为了吃都可以不顾形象,更何况是家乡的特产呢?

也许是因为那里的水吧?后山上有一条我们小孩子人人皆知的珍珠溪。之所以叫珍珠溪是因为珍珠溪的溪水清澈见底,而水底又有许多白色的鹅卵石,看起来就像一颗颗洁白而纯净的珍珠。夏天时,我们经常在水浅的地方去捉蟹摸鱼,玩累了,我们就回到岸边的草地上,躲在树荫下,那凉丝丝的风一吹来,不一会儿就把我们送入了梦乡……

也许是因为那里的动物吧?小动物们对我们可亲热了,一点都不怕我们。就算我们故意吓它们,它们都不会感到害怕,似乎知道我们不会伤害它们。我们拿树枝去赶它们,它们也不会跑,它们知道我们是绝对不会伤它们一根毛的。有时候它们还会给我们带来好吃的水果呢!

也许是因为那里的景吧?像我们这种高年级的,并且画画技术好的都喜欢去写生。特别是秋天,枯黄的叶子静静地落到地上,伴着哗哗的流水,你听,你看,好一副诗情画意!真是“无林景不秀,无水林不幽呀”!

家乡的后山,你是我儿时的乐园,是你给了我快乐的童年,你也将会成为我永远喜爱的后山!

作者:李葳

公众号:张守刚阅读写作

 

篇2:以家乡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家乡是鲜花盛开的地方。家乡有许多花花草草,无论你在丛林里还是在小上,无论春夏秋冬,都能看到花儿在。这里一簇,那儿一丛,可爱极了。一有时间,我就会约上我最要好的朋友小雅去附近采花。管它叫得上名的,叫不上名的,大的,小的,红的,黄的,,林子里的,水沟边的……只要看上去好看,就都采回家插在花瓶里认真欣赏,有时还会和它们说些心里话。当花儿变得干瘪了也不伤心,高高兴兴的重新采一些回来换上就是了。

家乡是茶的故乡。村里家家户户都种着茶树,你瞧,在半山腰,在山脚下,在前屋后都能看到成片的茶树。一阵清风拂过,就连空气中都能闻到一股股清新、让人回味无穷的茶味儿。一片片茶园多么像一排排列队整齐的士兵,每年秋后当茶树不再长嫩叶的时候,大人们就会将茶树认剪一番,待来年又获丰收。春天茶树争先恐后的吐出春芽,远远望去,像一条条绿色的绸带,又像一张张舒适轻柔的绿色大床,总之它会让你产生无限的遐想。每到这个季节,我和妈妈都会迫不及待的背上竹篮去采春茶。特别是天气好的时候,头上戴一顶新草帽,嘴里衔一尖儿嫩茶,一边哼着小曲,一边采茶,别提多带劲了。

家乡到处是山和树,放眼看去,瞧,那一片片挺拔的思茅松以及的常绿乔木覆盖了一座座连绵不断的高山,它多么像一个会打扮的啊,把单调的山打扮得光彩照人,令人神往。

我家前屋后都有树,前有芒果树、橘子树、核桃树,桃树、梨树、李树等,秋天一到,树上的果子都快熟了。它们像一张张害羞的小姑娘的脸,又像一颗颗红宝石,黄宝石镶嵌在绿叶从中。屋后是茂密的树林,我喜欢到树林里走走,夏日的时候也喜欢去一边乘凉一边看我最喜欢的书,作文书等。树林里各种高大的乔木叶茂如盖,密不透风。青松地叶子形状很特别,像一根根尖锐的针,风儿吹过,松林里松涛阵阵。我喜欢听松涛的声音,我更喜欢的是松树的品格。当冬天到来,他们仍旧傲然挺立,不怕寒冷,松叶仿佛还变得更绿了;夏天来了,烈日当空,它也一样傲然挺立,丝毫没有害怕的样子;大风吹来了,他稍微弯弯腰后又直起身来,它的腰杆子仿佛挺得更直了,他们多么像一位风雨无阻的钢铁战士啊。

我的家乡虽然没有西双版纳一样闻名遐迩,也没有石林风景区那样的天下奇观。但我依然为我能生活在这块土地上而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因为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使我快乐。

篇3:以家乡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当前, 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以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为重点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十二五以来, 《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知行统一, 强化实践意识,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坚持基本要求与多样选择相结合, 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理念。

传统教学模式与当今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格格不入, 信息化技术日益渗透, 日益丰富的学习资源能较好地提供给学生所需的知识, 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本文以走进家乡实践教学为例, 探索高职语文教学情形:立足学生实际, 开拓创新, 自觉而积极地吸纳信息技术, 开发课程资源, 探索云空间建设。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的学习, 离不开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促使学生知能并获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1.立足学生实际, 实施个性化教学

简单死板的教学方式, 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个体需要, 也不适合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个体的发展, 它禁锢了学生的活动空间, 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制约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大大影响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 设置个性化教学, 养成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学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职校学生, 从其群体的来源看, 多是城乡留守少年, 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大多是放任自流的, 在他们语文学习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科基础薄弱。此册教材的对象为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 他们刚入校, 还不太熟悉校园生活, 与身边的同学还没有真正地熟悉起来, 存在着一定的隔阂, 对家和初中的朋友比较眷恋。

然而他们形象思维活跃, 有的学生能说会道, 但是局限于他们熟悉的内容和事物;有的学生则比较内向, 偏好静思;有的则是需要有人点拨, 明确任务要求……他们千差万别, 却又构成了独特的一道课堂风景线。

因此, 课前需要充分了解学生, 做好活动前的准备, 把同学们分成6个组, 确定活动任务:走访、查阅资料, 理清家乡的历史沿革;找出家乡著名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或标志性的建筑, 收集相关资料, 完成关于家乡的综合性简介、家乡自然景观的制作、家乡人文景观的制作、家乡历史名人的名片制作;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整理和归纳, 形成文字, 在全班交流汇报。走访、汇报任务需要的是相对活跃、沟通交流能力、语言表达相对较强的学生;查阅和收集资料, 则是需要相对细致、有耐心的学生。在分组时, 教师应当兼顾各类特点的学生, 不致使得小组活动无法进行。

2.立足文本, 拓展课程资源

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课程资源去演绎课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当中对家乡的描写, 体会描写性、叙事性、抒情性语言的特点, 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字里行间的感情, 结合自己的家乡, 实施乡情教育, 并适时拓展课程资源。

课前把课程的设计发放给大家, 要求学生做好家乡著名文化名人生平事迹的预习和查考, 要求学生搜集整理实践作业:一是实物搜集。教师可引导学生搜集邮票、图片等实物, 并通过科学指导, 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搜集整理的基本技巧和常识, 掌握课本之外的更多知识。二是语言搜集整理。教师可要学生从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中搜集优美语句语段、谚语俗语、精彩广告等与课题相关的内容。

课后作业形式要形成拓展, 从而激发思维。加强口语训练作业布置, 如演讲、汇报、辩论等口语表达的准备作业, 教师做好事前指导。或演讲与家乡有关的话题, 做好要求, 规范形式。教师负责做好作业记录, 可以采取网络上传、电子录制;或汇报家乡总体概况、具体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名人等;或布置小型辩论赛。教师在空间中提前确认辩论的规则, 让学生做好准备。

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能确保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使学生有较强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有探究合作、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 培养学生追求真理、敢于探索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悟性与灵性, 释放学生潜能,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 建立资源库。课前布置课题作业, 引导学生运用学校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 建立描写家乡的名篇资源库, 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老舍有《济南的冬天》, 济南是他的第二个家乡, 也有《想北平》;周作人有《故乡的野菜》, 通过对家乡野菜的描写, 勾勒了一幅幅浙东古朴清纯的民俗画卷, 流露出品花赏草的闲适情趣, 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怀念;韩少功《我心归去》、柯灵《乡土情结》、曹文轩《前方》、刘亮程《今生今世的证据》、郁达夫《江南的冬景》, 无一不传递出家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和血浓于水的亲情;鲁迅的《故乡》 (故乡少年闰土的形象) 、冰心《我的故乡》 (祖父的形象) 、臧克家《老哥哥》和《六机匠》 (老哥哥和六机匠是故乡热土上生活着的勤劳而又善良的农民形象。老哥哥几乎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臧家, 是作家内心深处对故乡牵绊的一部分) ……那样多生动活泼的记忆, 全都在作家们脑海里清晰着, 沉淀着, 时间将它们酝酿成了醇醇的酒, 尽管这酒有些苦涩的味道, 但读者品来依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滋味, 体会到作家对笔下人物所投注的感情、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家对故土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源的搜索, 为这些描写家乡的作家设计名片, 在云空间中设计索引, 建立资源库。学生可以通过空间, 进行交叉阅读, 拓展了文本资源, 开阔了阅读视野。在阅读过程中,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语言韵味、写作笔法等, 让学生读有所得。

3.利用本地资源, 开展乡情教育

在“走进家乡”实践教学中, 我任教四个班级, 其中一个高职班125电商2班共36人, 扬州人22人, 连云港2人, 泰州8人, 南通3人, 安徽1人。其中扬州市区的又有8人之多。于是我将这8人分离出来, 单独为一组, 调查扬州市区的文化遗产, 设立了街南书屋、红桥、仙鹤寺、教场等遗迹调查团, 探讨了这些遗迹的历史沿革、现状及反思。

这些文化遗迹, 连扬州市区的8位学生都鲜少有深入了解的。但是, 通过细致的查阅资料, 学生们纷纷感喟“并不了解扬州”:作为文化的代表, 街南书屋和红桥的实物已经基本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但是通过资料的阅读, 让学生们也感受了一次古代文化底蕴的熏陶。在宗教文化遗迹的调查中, 将仙鹤寺与普哈丁墓园进行比较, 探讨了宗教文化的传承在形式及内容上所需要的特质。通过查阅教场的资料、管窥园林的一角, 可以感受到清代扬州特有的盐商文化底蕴。

教学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 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 促进学生的发展。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教师在“走进家乡”教学中, 可以利用本地资源,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生了解知识的欲望, 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好奇的机会。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云空间建设

在此次实践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施云空间建设。职校学生形象思维突出, 对语文的学习, 需要更多的视觉、听觉的趣味刺激。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面对新一轮的挑战, 语文老师应更加积极地准备,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积极地思考和实践, 尝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 包括训练、辅导、考核等环节。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走进家乡”实践教学,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学校的教学平台, 建立教师个人空间、学生个人空间, 并进行关联, 可以设置互相阅读的开放性程度, 可以进行互相的点评。课前通过教师个人空间发布课题, 让学生课前了解本课题的目的、课前准备、活动目标、活动安排等。课中, 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方式参与互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并通过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带领大家畅游各自的家乡。课后, 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师生互评的多元方式, 进行网络互评, 实现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利用空间, 师生可以实现良好的对话和交流。一方面,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疑问通过作业传递给教师。知识的, 技巧的, 也可以是本学科的其他问题都可以问。这样会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环境。另一方面, 鼓励学生勇敢地与教师对话, 说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 拉近师生情感, 把文字对话意识延伸到课堂面对面的对话上, 做到课内、外相互促进。

信息化教学, 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现代化的技术支持。希望云空间的建设使用使语文信息化教学能尽快步入一个比较健康、比较稳定、比较完善的快车道, 为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使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人情味, 更加贴近现实, 更加生动活泼。

在语文教学中,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 拓展课程资源, 多渠道地教学。教师或用道具、实物展示, 或用声音、影像, 或组织学生去郊外、工厂、集市等地做专题观察等多种方式,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积累, 指导学生有选择性的完成观察积累实践作业。

篇4:以家乡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关键词:主旨 理解 缝合 创新

一、经典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三四)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读懂材料,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往往托物言志,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主要的事物(作者依托的对象)的特征,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平时积累,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代表着一般、典型,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三四)》,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滚滚”和“细小”,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或者说,创造伟大事业的,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全面理解,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造成审题失误,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全面理解诗歌材料,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指明了写作的方向,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自己确定话题,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其一,波浪滚滚惊天动地,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波浪借风乘势奔涌,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波浪滚涌激情阵阵,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波浪是外在的现象,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善于缝合,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抛弃试题材料,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写几个排比的句子,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准确为文,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激励创新思维,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使文章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欲扬先抑,注意安排情节,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则要角度换位,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理解要全面,缝合与消化,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染白,一条小路。沿着小路,我,走回去,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时候,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篇5:以家乡为话题的作文

每年的春末夏初,经历了一场又一场春雨的洗礼后,杨梅树上挂满了一颗颗玲珑的宝石,一眼望去,满山的杨梅星星点点,非常惹人喜爱。小杨梅身穿红色或浅绿的外衣,撑着一把绿色小伞,有的孤独地在风中摇曳,有的两三个、三四个紧挨在一起,像是团结的好姐妹。喝饱了甘露后的杨梅一天天变得更加饱满。颜色也从最初的青色变成了淡红,再到深红。完全熟透了的杨梅红得发黑,此时的杨梅足以让人垂涎三尺,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一首诗:“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值千金,味比河朔葡萄重,色比泸南荔枝深。”

杨梅成熟的季节也是爷爷奶奶最忙的时候,他们和伙伴们承包了几座山,每天都要早早地起床去山上收杨梅,然后运到市场上批发。东魁杨梅个大肉厚,口感上乘,堪称“杨梅之王”,是很有名的品种,还没上市就有很多顾客预定。在奶奶卖杨梅的时节,我去奶奶的水果摊也变得勤快多了。每次去,我总会满心欢喜地拿起一颗颗杨梅,细细端详,慢慢品尝。一颗杨梅足足有一个乒乓球那么大,轻轻咬上一口,一股酸酸甜甜的味道便在齿间四溢开来,然后逐渐撬开你的胃,让人不禁由衷赞叹:“此果只因天上有!”

奶奶告诉我,杨梅喜欢生长在山高谷深的地方,温度高的地方,成熟得快一点,温度低的地方成熟得慢一点,而且光照不一样,甜度也会不一样。原来杨梅还有这些习性。我又问奶奶,可不可以移栽几棵杨梅树在我家楼下,等着它们来年结果,到时候在家也可以随时吃到杨梅了。看我一副小吃货的样子,奶奶笑得合不拢嘴。

篇6:以家乡为话题的作文

春天的家乡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 看,树枝上露出一点青色,杜鹃花非常明亮,窗外开始传来鸟儿的啁啾声,因为它们正在唱着春天的歌。一阵雨过后,在我家乡的乡间,万物都在发光,美丽。 在阳光的照耀下,小溪的故乡显得更加清澈,荡漾着波浪,泛着金色的光芒。 春天的家乡显得生机勃勃。

夏天的故乡穿着绿色和淡淡的夏装。早上,蜜蜂忙着采蜜。下午,我在树上学会了唱歌。晚上,蟋蟀在草地上唱歌。在我的家乡有一个池塘,莲花盛开,蜻蜓飞遍天空,真“娇嫩的小莲花刚刚露出紧紧包裹的叶尖,早早飞在可爱的蜻蜓的顶上。”家乡的孩子们在荷塘里玩得很开心:游泳、摸鱼、捕虾、摘莲藕。

秋天的故乡穿着一件庄严的金色和红色的晚礼服。我家乡的`田野里满是金色的果实。街道两旁的树叶沙沙作响。在我的家乡,秋天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一个收获的季节,一个充实的季节,一个播种的季节。

冬天,我的家乡换上了一件纯白的长袍。我们家乡的街道上到处都是雪,电线杆上也结了冰。正在下雪。就像柳絮。它像芦花一样美丽。雪停了。整个村子的屋顶、栅栏和木屋都下了一层雪。这是一个美丽的雪景。

篇7:以家乡为话题的作文

定南,我的家乡,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定南占地面积不大,但是环境优美,生态优越。在这里,有东江水源头九曲河,有云雾缭绕的神仙岭,有龙神湖畔的布衣塔……不过说起天然氧吧,当然要数我们的九曲度假村!

九曲度假村里有无数个秋千供孩子们玩,当秋千荡起来的时候,那个风呼呼的吹在脸上,让人顿时心旷神怡!向前走,有哗哗流水的小溪,小溪清澈见底,把手伸进水底哇,感觉这一天都不在炎热。如果你觉得小溪玩的不过瘾,九曲还有一条大河,它就是东江水源头。要是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捡起小石头在水面上打水漂呢,打起来的水像小鱼儿一样,一会儿向你问好,一会儿和你聊天,一会儿又向你做鬼脸,然后跟你说了声再见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在九曲度假村,还有大片大片的竹林,密密麻麻的竹子就像战场上的战士站在战场上,随时准备扫射敌人!一根根竹子又像舞蹈家等,他们的“舞伴”风来了,她们便翩翩起舞;当风变成钢琴家的时候,竹林又变成了歌唱家沙沙的唱起歌来!

怎么样?这里有充满欢笑秋千,有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会唱歌跳舞的竹林,这里的环境优美动人,这里的空气清新怡人,这就是我的家乡生态定南!

篇8:以家乡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篇9:以家乡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关键词:历史;美德;家乡

每一种美德都需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比如说,从小培养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劳动、乐于助人的美德都是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一直在呼吁的。对于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也同样如此,需要从小开始培养,使孩子根深蒂固地意识到家乡对自己的重要性,使热爱家乡成为孩子自身的一种情感体现。

一、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重要意义

为什么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如此重要?首先,从人性角度来讲,每个人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培养孩子热爱家乡,则会大大增强这个人的归属感,归属感对一个人形成稳定的性格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培养孩子热爱家乡,也是在培养孩子一颗感恩的心,具有感恩情怀的人长大后会回报家乡的养育之恩,对促进家乡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这种统一的情感体验会促使人们更加团结,更加和谐,以至于社会更加安定。

二、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教育载体

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的地点、具体的情况来设计,但是总的来说会选择一个区域共通的东西来作为教育载体,这个共通的东西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具有共识性,即是每个家乡人都知道的,这容易激起人们的共鸣;(2)具有内涵性,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教育载体必须是具有深刻意义和丰富内容的,这样才能使教育更加深刻;(3)具有知名性,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出远门,别人问我们来自哪里的时候,我们一般会很骄傲地告诉别人,我们来自哪里,然后随后会告诉别人家乡一些知名的建筑或者代表性人物等,以加深别人的印象。因此,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教育载体还必须具有知名度,使孩子形成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三、以历史文化为基石,培养孩子热爱家长的美德

基于这些原因和特点,家乡在敦煌的老师,以家乡历史文化为教育载体,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那么该如何具体实施呢?

1.以敦煌历史文化开展家乡教育的优势

在敦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历史文化,敦煌的历史文化具备了教育载体的所有特点,还具备了其他更明显的优势。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点,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东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敦煌因曾经的辉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文化遗产举世闻名,历经了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历史文化景观。

2.如何将敦煌历史与家乡教育相结合

敦煌历史辉煌灿烂,可以以敦煌历史为基点,拓展出多种多样的教育模式。但是具体到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上,该如何将敦煌的历史文化与家乡教育相结合,以实现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目的呢?

(1)使孩子深入地认识了解敦煌文化,培养以敦煌文化为骄傲的自豪感

敦煌文化历史悠久,对整个中国文化的推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要使孩子深切地感受到这种重要意义,就要了解敦煌历史文化,以敦煌历史文化为骄傲,为自豪。试问,谁不会热爱让自己骄傲自豪的东西呢?何况这还是生养自己的家乡。

(2)在课堂上融入家乡教育,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上融入家乡教育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家乡教育可以与大多数课堂互相融合,尤其是语文、思想品德等人文性强的课程。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历史知识,还应该将这种历史知识与孩子的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孩子明白优秀的敦煌历史对当前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没有辉煌的敦煌历史,就没有如今优秀的敦煌人民,进而培养孩子热爱历史、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3)多拓展孩子的课外活动,带领孩子参观实际历史古迹和历史文物,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德

无论是父母苦口婆心的教育,还是教师孜孜不倦的教育,都只是理论上的教学,孩子的感悟并不是那么强烈,参与感不强。为此,应该多带领孩子到具体的历史古迹或者博物馆去参观、去学习,去实地感悟敦煌历史的伟大和辉煌。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情感,这种情感高尚纯洁,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强大动力。因此,是以历史文化为基石也好,还是以其他东西为教育载体也罢,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波.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家庭教育[D].兰州大学,2011.

[2]祁晓庆.敦煌索氏家族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李中华,梅玉花.历史教学渗透环保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甘肃教育,2012(16):68-69.

[4]张永萍.唐五代宋初敦煌教育初探[D].西北师范大学,2006.

篇10:以家乡为话题的作文

从家里的阳台望去,四面八方都是山,山脚下有一条河,青青的山,绿绿的水,配上蓝蓝的天空,特别美丽。

河边有一片片竹林,美丽的竹叶在太阳下频频点头向众人微笑打招呼呢,仿佛说:“欢迎大家的到来,希望你们玩得开心愉快。”每当过年,我和姐姐、哥哥都到那里捡新鲜的竹壳、竹叶回家当柴火,我听奶奶说:“这些可以用来烧柴做饭,又美味,又健康。”

我们家的房子对面,正好有一大块田地,爷爷会和邻居牵着牛来耕地。这里一年四季都很美。

家乡的小店铺也美。一间间店铺挂着不同的招牌,敞开大门热情迎接着人们。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更热闹了。五颜六色的商品摆满了货架,那上面会写四个大字“买一送一”,每当姐姐来这里买文具的时候,看到上面的招牌,都兴高采烈地进店,心满意足才离开。

美丽的家乡,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我爱我的家乡。

篇11:以家乡为话题的作文

我恍然记起,家乡是有那么一座塔,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有点模糊了。

家乡的那座塔叫凌云塔,人们又叫它“泥子塔”,它屹立于新会会城镇茶坑村的凤山(又名子山)之顶。我已经不大记得它的模样了,但仍记得儿时听老一辈人说起关于它的传说:清朝时,有一个风水师跟皇帝说,很快这儿会出一个皇帝。统治者生性多疑,也不论是真是假,便向风水师询问破解之法,风水师说只要在当地的龙脉之上建造一座塔镇压灵气即可,于是便有了这么一座塔。儿时懵懵懂懂,也不会去深究,只沉浸在自己的惊喜之中,认为家乡人杰地灵,家乡的人肯定是有福气的。

再大些,再听这个传说也就当故事听,一笑置之,谁也不会去当真,毕竟那只是老人家当时哄小孩的一个戏言。不过,当地人总说,这塔是家乡的“守护神”。家乡盛产葵树,有“葵乡”之美誉,传说在能望见泥子塔的地方种下葵树,生长的葵树叶大树直,明显优于别处,制出的葵扇为上乘。不仅如此,老一辈的人也总把梁启超挂在嘴边,认为就是这座塔带来的福泽,家乡才出了这么一个厉害的名人……

我还记得,家乡还有一个习俗,凡是家中有要紧事的,都得上去泥子塔上转两圈,美其名曰“沾沾灵气”。记起父亲说,他还小的时候,搬家是件讲究的大事,他儿时有一次搬家,夜晚三四点吧,就被家里人叫醒,踩着单车去泥子塔上转一转,再去新家焚香拜拜,才算是真正搬了家。一路上,老一辈还要叮嘱着不能回头看,一直往前,寓意着一切顺顺利利,日子越过越好。虽然母亲是不大信的,但仍会照着做,毕竟这是一家人的美好期待。

虽然现在泥子塔的塔身已经被岁月侵蚀,但胜在古朴,反而更有经过历史沉淀的韵味,就像迟暮的美人,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惊艳,但眉眼之间仍让人窥见别样的风韵。我走近塔边,仔细端详着泥子塔,指尖触摸着墙身,想要感受着它这些年的经历。要是说这座塔真有什么灵气福泽,我倒觉得它是有一种让人感到安定的魔力。我猜想那些诸如围着塔转圈沾灵气等习俗可能也是村民们为了图一份生活的安定和安心吧。这塔是村民们祖祖辈辈的精神支柱,也是远游归来的游子心中不可磨灭的惦念。一座塔,让人们心中的相思自成习惯。

篇12:以家乡的味道为话题作文

家乡 的.味道,是早春麦 荠菜 的味道。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麦苗还没有返青,心急的麦 荠菜 便顶起枯叶窥伺这个世界,不几天,就将自己漂亮的绿衣衫抖了出来,饱受冬天煎熬的人们欣喜若狂,哪会不接受大自然的恩赐,老人小孩捉铲提篮,奔向麦田。与其说是 采麦荠 菜, 不如 是放飞心情。麦 荠菜 那甜丝丝的鲜嫩滋味,沁脾入肺。在这春寒料峭的早春,带给人们的是春意、是喜气、是温情、是生机、更是希望。

故乡的味道,是 暮春梨 花桃花的味道。 三、四 月的乡村,远远望去,被一抹或白或红的云雾缭绕着,近前始知,那是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 梨 花桃花正逢花事,风过村庄,落英缤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 梨 花桃花的香气,漫步树间,惬意无比,吸一口清爽新鲜的空气,所有的不快和疲劳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故乡的味道,是 初夏 洋槐花的味道。当桃花残红退尽,布谷声里,村庄的沟沟坎坎,院落路边,洋槐花独领风骚。那一嘟噜一嘟噜的如雪的花絮,忙坏了蜜蜂,醉了乡亲。槐花糕是地地道道的家乡菜,甜甜的、麻麻的、爽爽的清香可口,回味绵长。

家乡的味道,是 盛夏里 嫩玉米棒子的味道。秋天的乡村,被绿色包围着。绿油油的玉米,郁郁葱葱,微风吹过,似万顷碧涛涌动。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好使舟行波涛荡漾的海面上。蓝天、白云、丽日、绿色,你会深深地被这一派田园风光陶醉。最诱人的,是那或烧或蒸或煮熟的嫩玉米,那嫩嫩的、甜甜的、油油的味道,透骨爽心,余味无穷。

故乡的味道,是 深秋菊花 的味道。 中秋过后 ,一行行一排排一片片待采的黄花,如将出阁的黄花闺女,是家乡一道亮丽的风景。清晨,提筐挽篮,摘一篮 菊 花,打落的是露珠,洒湿的是心情。一 朵朵 一包包 菊花 ,将家乡的爱和温暖带向山南海北,翻山越岭,趟河过江,把友情传递,把乡情相系。

咀嚼故乡,那清幽幽的水,喝一口滋肝润肺,心灵也为之洗涤;那泥泥的黄土,是净土,闻一闻开窍通络,灵魂也随之有了皈依;那浓浓的乡音,是天籁,无论 游子身在 天涯海角,都会魂归故里。

篇13:以家乡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根据爱德华·伯尼斯的定义, 危机公关具体是指机构或企业为避免或者减轻危机所带来的严重损害和威胁, 从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 包括危机的规避、控制、解决以及危机解决后的复兴等不断学习和适应的动态过程。而英国著名公关专家富兰克林·杰夫金斯在其《营销、广告与公关词典》中对“危机公关”做了解释:“在那些可能发生严重故障、事故、罢工或其他危机的产业中, 愈来愈需要预先策划的, 一旦危机出现即可付诸实施的传播方案。”国内学者王振宇《危机公关现状和定义》一文指出, 危机公关是社会组织团体预测、监控潜在的公关危机, 控制、化解已爆发的公关危机, 使良好公共关系状态得以维持或恢复的一系列公共关系活动的总称, 目的是保障社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不受或少受影响。

综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危机公关的定义可知, 专家学者对危机公关的看法各有不同, 侧重点也不同, 有的人将危机公关定义为一种动态过程, 有的人定义为一种传播方案, 有的人将这一活动仅仅局限于机构或企业, 有的人将其局限于影响到社会公共关系的潜在或已爆发的危机事件。但是, 笔者发现, 这些定义已经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认知范围, 当代的危机公关内涵更加丰富, 运用范围更加广泛, 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社会活动之一。首先, 现在的危机公关不仅仅出现在企业或组织中, 更包括一些自然灾害、突发事件, 尤其是危害到社会稳定、国家和平的外交冲突和恐怖暴力事件, 例如“藏独”事件、中国大使馆事件、达赖事件。其次, 危机公关的传播者不仅仅局限于政府、社会组织, 而是延伸到逐渐掌握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和平民老百姓手中。特别是随着年青一代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主体意识的增强, 大批具有前瞻意识的自媒体人更多地参与社会活动或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最后, 危机公关的展现方式已经不仅仅是像召开新闻发布会、座谈会, 借助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来矫枉过正的狭义的社会性活动, 而是在此基础上, 借助更多的新媒体产业, 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先进的传播平台, 进行具有时效性、广泛性和深度影响力的舆论传播, 以社会活动和舆论信息传播相结合的方式, 使得危机公关的效果最大化。

因此, 在作者看来, 危机公关是指社会上的组织 (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社会群体) 与个人 (意见领袖、普通群众) 面对与自己利益相关的负面舆论, 借助各种传播平台和方式,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监控潜在的舆论危机, 控制、化解已爆发的舆论危机, 使良好公共关系状态得以维持或恢复的一系列社会活动和舆论信息传播的总和。

二、“昆明暴恐案”始末及相关危机公关活动

2014年3月1日晚上9时20分, 一伙手持刀具、统一着装的歹徒持械冲进昆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 见人就砍, 现场不断出现伤亡。派出所民警立马出警处置, 随后特警赶到, 10多辆警车赶赴现场抓捕嫌疑人, 当场击毙4名暴徒、抓获1人。截至2014年3月2日18时, 已造成29人死亡、143人受伤。3月6日, 涉及作案的女暴徒被抓获并招供, 昆明市政府新闻办认定, 这是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案件一经告破, 来自社会的各种舆论和批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方面, 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的壮大和猖狂引起社会普遍的关注和反思, 人们纷纷痛骂社会激进分子的冷血无情、惨无人道。另一方面, 个别新疆分裂分子的残忍行为, 引发国人对新疆人的仇恨、孤立、误解和畏惧, 部分民众以偏概全, 将暴恐的矛头指向新疆人民, 恶意攻击新疆人, 斥责新疆人民歹毒凶残, 没有人性, 严重影响到新疆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 对新疆的发展和稳定起到很大的阻碍。面对这一舆论态势, 国家部门和相关机构迅速开展大量的危机公关活动以影响舆论, 引导受众回归到正确的舆论轨道。

同一时间, 政府部门要求天安门反复播放新疆发展变化的宣传片, 让广大民众感受新疆人的和平和友好;政府机关单位纷发布微博拨乱反正, 告诫群众不要盲目仇恨;香港电视台开播大型纪录片《强疆梦》, 向受众展示真实全面的新疆生活;包括台湾《联合报》在内的各大媒体纷纷发表文章, 告知“近年来由于多起暴力事件都与‘东突势力’有关, 与新疆民众毫无关系, 希望不要造成对彼此的误解”。而新疆籍的社会知名人士如佟丽娅、尼格买提·热合曼、古力娜扎等也呼吁, “不要因为暴力恐怖势力而敌视新疆和所有新疆人”。各大城市的新疆商贩在出售商品时自动挂牌, 表明强烈反对恐怖分子袭击昆明, 为昆明的逝者默哀等。在所有的公关活动中, 影响力较大的是新浪微博发起的“我为新疆代言”的微话题活动。

三、“我为新疆代言”微话题的传播过程分析

“我为新疆代言”的微话题活动, 是由活跃于网络的新疆群众借助新浪微博平台创立的一个微话题讨论小组, 在微话题小组中, 大量的新疆民众自发形成舆论阵地, 发表各种言论和图片, 并通过转帖和顶帖的形式广泛地传播新疆人对于“昆明暴恐案件”的态度和看法, 一致表明“暴力恐怖代表不了任何民族, 请不要把对他们的愤怒, 扭曲成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地区的恐惧和敌意”、“所有新疆人为逝者痛心”、“暴徒没有资格代表新疆”等观点。一时间, 为新疆人“鸣冤”的舆论充斥于网络。截止到2014年3月8日, 参与讨论的人已达到34015979人, 可见其广泛地传播率和影响率。

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 微话题的发起者不是专门的社会机构, 也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社会团体, 而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集聚在一起的普通新疆民众, 他们都是未经组织领导的社会群众, 且发起这一话题的目的很明确, 即传播新疆“无害论”, 倡议更多的人关注新疆, 全面地看待新疆问题。这一危机公关也立马在短时间内达到了其预期的目的——化解了国人误解、仇视新疆人的潜在危机。但是, 传播者本身没有强烈的危机公关的意识, 此类危机公关是在参与者不知不觉的集聚和讨论、传播中形成的。此类危机公关的产生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分散性、群体性和针对性。

从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来看, 新疆群众充分借助新浪微博这个社交平台, 利用网络信息传播迅速快、传播面广、传播方式多样化和便捷化的特点发表个人言论, 表明个人立场, 并以讨论、转帖、跟帖, 建立微话题、专题和讨论小组的方式进行舆论传播, 使舆论观点迅速、及时、有效地传播到社会民众中去, 在第一时间引起社会的关注, 达到公关目的。可见, 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众开始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危机公关, 以化解自身利益危机, 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传播的效果来看:一方面, 微话题的舆论传播广泛且迅速, 影响力比起政府部门、社会团体所做的危机公关更快更好。在微话题活动开展一天后, 社会中有关讽刺、调侃和咒骂新疆人的舆论迅速消解, 很多受众发出宽容、理解、团结新疆人的公共意志, 并愿意和其一起同极端分裂分子的恐怖行为做抗争。另一方面, 来自于社会群众的自发性危机公关可信度很高, 在短时间内便引起网络受众的同情和情感共鸣, 相对于专门组织和机构的危机公关, 社会群众自发性危机公关更加让受众信服和认可。

综上所述, 微话题“我是新疆人”的危机公关活动不仅成功化解舆论危机, 更是社会群众自发组织危机公关的典型事例。通过此类公关活动, 社会群众的社会参与权、知情权、信息传播权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强化, 社会群众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和途径日益丰富, 受众危机公关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危机公关的内涵和形式也不断丰富和多样化。

四、群众的自发性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实际上, 只要是存在于网络的舆论, 就必然存在信息虚假、信息炒作的危险, 很多舆论的兴起都是网络推手和网络水军的“杰作”。“我是新疆人”的危机公关活动依然有这种风险, 但是, 为什么很多人依然相信微话题中的舆论观点?一是因为在微话题传播中, 新疆群众并不是简单的夸夸其谈, 而是展示了大量的图片和数据, 让实实在在的事例或证据伴随舆论传播, 必然受到受众的认可。二是此次危机公关的发起人和参与者都是普通百姓, 代表社会底层人民的最真实意见, 更容易在心理上为受众所接受, 从而顺利化解了此次舆论危机。但是, 此类问题并不一定能完全杜绝, 只有认清问题存在的根源, 才能保证一个良好规范的舆论环境。

笔者认为, 群众的自发性危机公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1) 缺乏专业的领导和组织, 社会群体自身素养的薄弱, 再加上自身利益的迫切需求, 容易导致舆论极端化, 无法保证舆论正确、全面的传播, 使得危机公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分散性和不稳定性。

一方面, 社会群体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通过各种渠道学习相关知识, 培养正确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科学全面的发表、传播言论的能力。由于网络受众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 在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上存在分歧和缺陷, 很容易受到不当言论的影响, 传播并接受一些错误和极端的信息, 因此, 受众应当多关注一些权威的、专业的信息网站, 不断学习和汲取专业人士发表言论、传播信息的方式方法, 学会全面的、发展的、矛盾地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在发表言论时, 多借鉴专业人士和专业部门发表的言论和信息, 坚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不了解情况不乱发表建议”的原则, 慎重发表言论, 同时, 只接受和传播有证据有事实的被证明是真实、正确的言论, 不要盲目听信网络传言和未被证实的信息。

另一方面, 政府部门应当在舆论传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 加强网络的监管, 对于一些发表极端言论, 不文明、不理性、不负责任的鼓动性言论和危害社会稳定、公共安全的网络信息及时制止和惩处, 借助相关的法律法规, 杜绝危害社会的舆论和信息的肆意传播。其次, 开通针对社会群众的专栏、组织并建立专门针对社会热点, 特别是与社会民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专题和讨论区, 给社会群众提供开放、自由的信息传播平台, 允许网友自主发表言论、反映问题, 组织讨论热点问题, 通过提供便捷的受众言论的平台, 让受众在放心大胆地发表意见的同时, 实现更加便捷和科学的监管和引导。最后, 开展一系列的信息传播教育活动, 鼓励社会群众了解信息传播知识, 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指导群众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传播信息, 发表言论。

(2) 社会群众没有强烈的危机公关意识, 容易被网络舆论所左右, 无法认识到网络谣言的虚假性和网络推手的操控性, 从而引发舆论危机。

近几年来, 网络视域中各种信誉危机、信息危机等不断出现, 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的组织化、专业化和规模化, 让人们难以分辨网络信息是真是假。特别是来自社会群体的自发性的舆论传播, 很容易让此类组织乘虚而入, 因此, 网络受众必须适当接受网络知识的学习, 了解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的产生、发展和危害, 强化网络危机意识, 正确认识网络信息和危机公关等传播现象, 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和专业认识, 强化辨别网络信息真假的能力。

与此同时, 政府部门也要加强舆情的引导、监控和惩处。第一, 以政府的身份及时发表科学的、正确的、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言论, 第一时间主导事件舆论的发展方向, 防止伪公关大肆传播和泛滥。第二, 完善舆论检测体系, 建立“及时发现伪舆情、伪公关, 及时遏制伪舆论传播”的有效机制。运用先进的舆情监测和信息采集技术, 对各大网站、论坛、社交平台、活动频繁的意见领袖和团体实施24小时持续监测, 及时发现并掌握负面的舆情, 对此类信息归纳分析, 推算其以后的发展态势, 判断信息是否是恶意的公关行为, 最后及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上级部门, 及时有效地将伪公关行为遏制在萌芽阶段。第三, 加快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实施, 实现依法治网。通过法律法规的震慑, 约束网络不法传播行为, 惩处危害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伪公关活动, 遏制网络水军、网络推手、网络打手, 及时肃清网络伪舆论, 保证公共舆论健康有序的传播。

参考文献

[1]钟振宇.论危机公关与媒体角色[D].暨南大学, 2008.

[2]苟德培.网络传播视域中的危机公关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2.

[3]王振宇.危机公关现状和定义[J].公关世界, 1997 (10) .

[4]白晓君.危机公关中的关键要素[J].经济师, 2005 (2) .

[5]宗守云.不可小看的网络“水军”[J].语文建设, 2011 (1) .

[6]何威.从网络推手到信息操纵[J].新闻与写作, 2011 (4) .

[7]江水.网络“水军”产业链[J].中国报道, 2011 (1) .

篇14:以家乡为话题的优秀作文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上一篇:我牵挂的朋友下一篇:和海子生活在一起,面朝大海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