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的魅力诗歌

2024-04-24

山水的魅力诗歌(通用12篇)

篇1:山水的魅力诗歌

抬头望高山直向云端,

白云缥缈环绕在峰间。

红枫叶婆娑炫耀身姿,

秋风漫吹任意的飘旋。

低头看小桥之水清澈,

山泉由远而近潺潺流。

水击岩石响起了音乐,

袅袅天籁之声转悠悠。

站立小桥欣赏着美景,

心海涌起层层的喜悦。

青山绿水人心才淡然,

看枫听乐必提高文学。

自然能量凝聚山水间,

只有心超然可领奥秘。

努力做到天地人统一,

在人生路上书写新奇。

篇2:山水的魅力诗歌

内容摘要: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他那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为后人所交口赞誉,虽历时千余年,仍焕发出无穷的魅力。原因何在?

六朝以来,虽有写山水的作品,但没有以游记的形式出现,这些作品,或见之于书信,或附之于专著。而真正大量写作山水游记,而又成绩卓著的,恐怕要算柳宗元了。况且,他独创了这一散文的结构。

六朝山水文是机械而摹山范水之作,只重写景,重客观轻主观,没有多少深邃含蕴。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多数渗透着他身世之感,他的落寞,烦忧和伤感,掺和着他政治上的抑郁幽愤之情。这是柳氏游记吸引人,感动人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仅如此,在柳宗元的作品中,他还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又调动它们来为自己的抒怀写愤服务。在写景状物中,夹杂点滴抒情议论,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创新。有时以比兴,采取曲笔,写得比较含蓄蕴藉,这就使他的这类作品深厚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显得意境圆融。这是千百年来柳宗元山水游记倍受人们珍爱的一个根本因素。

在柳宗元的游记中,所描绘刻画的对象虽是高山小丘、曲溪清潭、幽泉怪石、绿树丛竹、奇花异草等等。但这些作品却各具特色,有着相当突出而鲜明的个别性、特殊性、互不相复。因而读后,篇篇都能在记者的脑海里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篇篇独具魅力。况且,语言凝炼、平易传神、句式整齐又富于变化。

作为一代宗师,柳宗元之所以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闪闪发光,是因为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贡献。他一生中留下了六百多篇诗文作品,尤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令后世代代传诵,足以显示其无穷的魅力。本文拟就从四个方面谈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柳宗元

山水游记

魅力

柳宗元是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他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一生留下了600多篇诗文作品。以“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尤为后人所交口赞誉。柳氏游记距今已千余年,为何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其魅力到底何在?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大量写作山水游记,自宗元始

六朝时期,随着“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模山范水的诗风大炽。如东晋谢灵运就喜遨游山水,写了较多的山水诗,成为第一个大力摹写山水的作家。当时也出现了山川记体裁的作品。至今还脍炙人口的南朝宋鲍《登大雷岸与妹书》、梁陶宏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朱元思书》等名篇就是例证。它们以清丽简洁的文笔,生动的叙述描绘了江南山水之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虽是一部地理专著,但其中的许多章节对各地秀丽的山川景物、自然风光作了生动的描述,成了魏晋南北朝山水散文中的佳作。如其中的《江水·三峡》一段,就是自古传诵的名篇。全文仅一百五十余字,却以精炼的语言,简洁生动的描写,把壮丽的山河突出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使人对三峡奇景产生向往之情。《水经注》可谓代表了魏晋南北朝山水散文的最高成就。

然而这些作品,或见之于书信,或附之乎专著,都还没有以游记的形式出现。入唐后,元结的《右溪记》确是一篇山水游记了。文中写泉石幽胜,深惜赏爱无人,着墨不多,而意境要妙,已开山水游记的先河。不过,这毕竟还是个开端。而柳宗元自于山水之间,写下了大量的山水游记。所以,真正大量写作山水游记,而又成绩卓著的,恐怕还应该说是柳宗元。况且,柳宗元在贬居永州后期写下的《游黄溪记》的结构是:地点—风景—人文。这样的游记结构有着迷人魅力,以致被后来写游记的人广泛效法。虽在今人看来,这一结构已属一般化,但从这一文体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当时是开拓性的创举,是这类散文的首创。

二、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贞元后期,正值盛年的柳宗元用世之心很切,自称“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希望有所作为。在结识了王叔文、刘禹锡等人后,由于共同的政治主张,加上接

近东宫的机缘,形成了一个试图改革政治的集团。后在顺宗的支持下,实施“永贞革新”,旋败。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加贬永州司马。从此以后便开始了他多难也多彩的后半生——十五年贬谪夷荒的生活(前十年贬居永州,后为柳洲刺史,官愈近而地愈远,最终于元和十四年即公元819年病逝于柳州)。即居闲,柳宗元亦益刻苦,投迹山水地,放情作游记。

六朝山水文是机械地摹山水范水之作,只重写景,重客观轻主观,没有多少深邃含蕴。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作品,多数渗透着他的身世之感,他的落寞、烦忧和伤感,掺和着他政治上的抑郁幽愤之情。这是柳氏游记吸引人、感动人的一个因素。

他在永州期间的记游诗中曾写道:“谪弃殊隐沦,登陟非远郊,所怀缓伊郁,讵欲肩夷巢?”①他是以一个罪人的身份来登临游览的,其目的无非是想借登山临水排遣胸中郁闷。但是“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②由于在政治上被诬以重罪而投弃荒地所加给他的痛苦太深重了,因而永州一带的山水胜境,往往使他连“自舒”的目的也达不到。他又曾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仆闷即出游,游复多恐”,“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已复不乐”。③此等语皆直抒胸臆,了无饰隐,柳宗元作永州诸记时的心理状态暴露无遗。晚年贬柳的心境也很糟糕,他在柳州作《登柳州城楼寄漳汀连四州刺史》一诗即为见证:“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飓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怜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这就使他的山水游记的风格容貌,迥异于陶宏景、吴均、郦道元等人的作品。贬谪中人,多的是闲暇,少的是意兴;多的是放形,少的是放心。“永州八记”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以下简称《始记》)开篇所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开宗明义地表达了作者被贬永州的忧惧心情,是笼罩着“永州八记”的那个巨大而暗淡的背景,是作者深浸其间而又时欲跃脱的烦忧之网,也是他热衷于交会山水的心理源。他不可能有谢灵运那样的豪华纵恣,更没有王维护后半生优游蓝田别业的高人雅致。正如《新唐书·柳宗元传》所说:“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他的游记迥异于前人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其鲜明地艺术个性,厚重的思想内容,这无疑也扩大了游记的思想容量,正是他对山水游记这一艺术品种主题上的开拓和创新,成为其山水游记众口流传的一个主要因素。刘海峰评曰:“山水之佳,必奇俏,必幽冷。子厚得之以为文,琢句炼字,无不精工,古无此调,子厚创为之”。④

三、表达方式多样,言有尽而意无穷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不仅包含着自己的抑郁幽愤,而且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作品中,他既兼用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等各种艺术手段,又调动它们来为自己的抒怀服务。在写景状物之中,间夹一点抒情议论,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创新。有时以比兴,采取曲笔,写得比较含蓄蕴藉,这就使他的这类作品深厚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显得意境圆融。这是千百年来柳宗元山水游记倍受人珍爱的一个根本因素。

柳宗元以前的山水散文,特别是六朝时的山水文,几乎是或叙述山川之美,或纯客观地写景状物,重在对山水的单纯摹写,很少或没有在描写和叙述中融入抒情或议论。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第一种表现方法就是把自己特有的情感色彩涂抹在叙述文字的上面或在叙事中寄托着自己的感情。《始记》一开头写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几句简单的叙事,竟带有多么鲜明的感情和个性色彩啊!他是以一个罪人的身份,怀着抑郁忧惧的心情乘间出游的。“施施而行”,步履是那样的舒迟徐缓,“漫漫而游”,意态又是那样的随随便便,不自检束,不像一位官员的样子。只二十来字,就把“**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的作者出游的形象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这几句话,不仅统领首篇,而且也统领以后各记,从而使得“永州八记”几乎都笼罩在这种富有个别性的气氛下,染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在《袁家渴记》末尾作者写道:永州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也,出而传于世。在《石渠记》的最后,也有与上面类似的记叙语句: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表面上是写袁家渴与石渠以如此胜景,竟然长期无人赏识,遭到遗弃与埋没,而实际上隐含自己的身世之感。看似轻松之笔,把作者深沉的悲愤与感慨凝聚其中,有卒章明志的作用。

再一种表现方法是,在写景之后或中间,忽然插入一两句包含着深长感慨的抒情语言,从而立

即光照前后,犹如赤色的晚霞映红了整个天宇,使全篇的景物描写散发出浓郁而感人的深情。如《钴鉧潭记》最后两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这样的结语把钴鉧潭作为一个孤居僻地的流放者的惟一慰藉,加以赞叹,正是这种笔法,使得难以磨灭的苦楚潮水般淹没了对快乐的表白和追随,语辞含蓄而情绪激烈显明。故而有人称其“结语哀怨之音,反用一‘乐’字托出,在诸记中尤令人泪随声下⑤”。《石涧记》中间有两句写道:“古之人其有乐乎此耶?后之来者,有能追予之践履耶?”颇具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神韵。作者连用两个极有深度,极有力度的诘句,宣泄出自己的兴奋之意,自得之情,压制了古人和来者,古人不可得知,来者亦难预料,而惟独自己能够得知,亲历,这中间搀和着作者多少辛酸苦辣。不遭贬斥,何能游斯地,遇其景?言外不胜凄楚。

有是,作者用间接抒情的手法,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失意痛苦之情,交织渗透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写当中。读者在诵读、鉴赏的过程中,披文入情,自然可以体察到他内心的痛苦,领略到他的幽伤隐愤。例如他在《始记》中间比较客观地描绘了西山的体势高峻和气象之宏阔雄远之后,接着写道:“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几句话,点明了西山的魅力在其特立超拔,出乎其类。对于舒展超拔之美,往往是受着压抑的心灵更向往、更善感知。所以作者不觉从世事束约之中破壳而出,与浩渺之广大的景象融合为一。这种主宾俱化、物我两忘的境界,既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写,也是对西山所特有的景色的描摹。渗透于这种境界中的作者的情感,乍一看去,似乎是心旷神怡,实际上这种精神境界,只是刹那间的暂时的精神超脱。不难看出,尽管作者在游山观水中努力追求“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忘我境界,但是,自然幽深多变的景致又时不时勾起作者尘世生活的风雨凝云。又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以下简称《小石潭记》)前边无穷微妙地描写了小石潭的优美景致后写道:“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这样,景和情在清逸明丽与凄切幽邃之间错杂而现。篇幅虽短,意境却很丰盈。如此结语,使得文章意蕴深幽,更体现了作者深觉欢乐的脆弱与易逝,内心的玩平衡与和美那么容易就被深隐的悲哀击个粉碎,随之而来的刺痛感无疑是强烈的,以至于他不得不匆匆离去。也传达出柳氏对高洁精神境界的追求,披露出他被逐永州难以摆脱的清凄悲凉的复杂心态。

有时作者还采用议论的手段,来直接抒发内心的愤慨,不过他的议论都是带有深情,富于韵味的,而非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如《钴鉧潭西小丘记》末段说:“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雩、杜、则贵游之士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这些议论笔触,不仅借小丘的被弃感叹了本人的怀才不遇,也包含了他的欣羡和对自己希望的期待。尽管始终没有说到自己,但“今弃是州也”的小丘遭遇,不正是他自己的遭遇吗?被人遗弃的小丘还会得到他与同游者的赏识,而自己却一贬不复,小丘有遭,而己独无遭。那“喜”和“贺”的得意,实是他失意的曲折表现。正如清人何焯所说:“兹丘犹有遭,逐客所以羡而贺也,言表殊不自得耳⑥”。再如《小石城山记》的议论“尤为崛出”:噫!吾疑造物者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得览小石城山后以为造物者“诚有”这是作者在用虚侧之笔对山之奇美加以赞叹和推重,一边也为下边的反复辩议埋伏线。继而作者提出石城山坐落荒僻边远之地,无从获取应有的知赏和眷顾,神灵英明,不当有此误置,从而推翻前论。这一段折变,夹了些许讥讽之意,自然包含了身世之感,寓意显豁。接下来,假设了两种解释,文意又是一折。但这两种解释却话里有话——前者是自伤贤而受辱之命运,后者乃感叹楚南无人为朋,唯有木石秀美可亲。最后以似是而非之语收束,“不了语,读之有远音⑦”。

四、漱涤万物,牢笼百态

《愚溪诗序》云:“余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其中“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可谓柳宗元自喻文境。的确,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每一篇必有一篇

中之主人翁,不能谓其漫记山水也⑧”。柳宗元的游记中,所描绘刻画的对象也无非是高山小丘、曲溪清潭、幽泉怪石、绿树丛竹、奇花异草等等。但这些作品却各具特色,有着相当突出而鲜明的个别性、特殊性、互不相复。因而读后,篇篇去都能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一个具体而深刻的印象,篇篇独具魅力。之所以如此,因为他对各篇所描写的对象,都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绝不面面俱到,平均使用笔墨。而且他具有深切的感受,敏锐的眼光,精细的观察,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从而能够“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以极其简洁凝炼的语言和纯熟而多样的艺术手法,把他所观所感鲜明生动,形神兼备地展现在笔下,使每篇的“主人翁”肖妙传神,生气灵动。的确,柳宗元笔下的山水之胜,描绘精致,生动形象,有如一幅幅山水图画,而且他以饱和着感情的笔触,依据自己主观的真切感受来描绘景物,如诗如画,从而创造出一种意与境浑的诗一般的境界。唯其如此,他的游记才不是“漫记山水”,不是六朝山水文似的一般化的模山范水,而是篇篇有特色,引人入胜。

以具体而细腻的白描手法,辅以形容比喻之笔来写物,对于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风光神韵,能准确地抓住它们的特点,细致的描摹出来。此其一。例如《游黄溪记》的具体写黄溪风光的部分,在短短的200余字中,作者用了近十个数词,来记叙景致的间距方位和山高水阔。“揭水八十步,至初潭”,“南去又行百步,至第二潭”,“又南数里”,“又南一里”,“其缺者为崖峭岩窟,水之中,皆小石平布”,“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其下大石杂列,可坐饮食”„„这两类写实的句子,触目皆是,它们仿佛一枝写生的笔,将一处处景致逼真地端现出来,使人如在画图中,同时他还能借助于传神的形容、比喻:“其略若剖大瓮,侧立千尺”,“黛蓄膏渟,来若白虹,沉沉无声”,“石皆巍然,临峻流,若颏颔龂腭”,“树益壮,石益瘦,水鸣皆锵然”„„正是这些形容、比喻,中活跃在一笔笔实描实写堆起的框架里,使得黄溪真切而灵动地呈现出秀美的身姿。此外,“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始记》):“舟行若穷,忽又无际”(《袁家渴记》)都是成功运用白描手法的例证。特别是《小石潭记》里写游鱼一段,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柳氏游记中以简洁凝炼的语言来形容、比喻也随处可见。写水流,则“平布其上,流若织文”(《石涧记》)“斗折蛇行”(《小石潭记》);写水声,则“如鸣佩环”(《小石潭记》),“响若操琴”(《石涧记》),“其鸣乍大乍细。”(《石渠记》);写水色,则“黛蓄膏渟”(《游黄溪记》),“平者深黑,峻者沸白”(《袁家渴记》)。写石之奇状,以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于山“(《钴鉧潭西小丘记》)譬喻,于静物中看出生动气象,感受力和想像力都不可不谓活脱敏锐;写石之巍然,则“若颏贪龂腭”(《游黄溪记》);写石之平整、阔朗,则“若床若堂,若陈筵席,若限阃奥”(《石涧记》),连排数种阔大的物象,喻写石涧之奇;写流石(钟乳石)成形,则“如肺肝,如茄房”,“如人,如禽,如器物”(《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千姿百态,一时毕呈。这些形象贴切、有声有色有比喻,使得所写的美景更加传神,生动,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其次,以较多的巧妙的色彩描绘,来传情达意,而且注意直接地或间接地写出所状之物的音响效果,使人在听觉上也获得美感,使文章有动态美。

如《始记》说:“萦青缭白,外与天际”,青白两色,青的山,白的水,山水重沓,交相缭绕,这美丽的景色,使人“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而后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由青白而暮色,标志着空间色彩的层次性和流动性。又如清人孙琮云:“读《袁家渴》一记,只如一幅小山水,色色画到⑨”袁家渴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黑,峻者沸白”,“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旁多岩洞,其下多石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梗槠樟柚”,溪、洲、潭、渚、山、石、草、木,作者的视点穿行其间,不断变化,致使笔调显得有些轻快起来。这轻快,暗合着那一派生机勃勃,色彩瑰丽的景象,让我们同时感受到自然的生趣和心灵的活跃。

《小石潭记》篇首写道:“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这是一种美妙的音乐境界,不见其潭(水),先闻其声,而且如鸣佩环那样清脆而铿锵的乐声,怎不令人神往,“伐竹取道”,以见小潭。《石涧记》中有“流若织文,响若操琴”的妙句,廖廖八字,令色彩音响全出。“流若织文”,可视为“响若操琴”的音乐的旋律和形象,这形象是动态的,形成听觉和视觉相联系的美学效应。《石渠记》中“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钴鉧潭记》中“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钴鉧潭西小丘记》中云:“枕席而卧,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4 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里写水流经小丘时的声韵。它是有声的,但又是无声的。有声可与耳谋取,无声的则与神谋与心谋。这有声、无声,这“无声胜有声”让我们感到作者的心灵与精美的自然如何融为一体,同时,这些描写,与“有树环焉,有泉悬焉”的描写又是精妙的间接描写的音响效果。柳宗元以其婉约之笔收到了加倍的音响效果。

再次,把自然景物加以排列组合,构成既生动活泼,又相互关联,相互映衬的立体画面,使游记表达出诗一般的意境。有时,从纷繁变幻的景物中,摄取最生动、最鲜明、最引人入胜的“一刹那”物象,构成极富典型意义的动人画面。

例如前面提到过的《袁家渴记》以动景映衬或收束静态描写,从而使一切景致逼真地再现,写渴中潭渚杂列,“舟行若穷,忽又无际”胜似陆游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境界,以此将画面拓宽,以见美景的无限,言尽而意无穷,深得以虚衬实,以实见虚的艺术之妙。林纾归结得好:“此等文字,须含一股静气,又须十分画理,再著以一段诗情,才能成此结构⑩”。在空间布景方面最具构图美的还数《小石潭记》其中精彩片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写鱼游于清水之中的情态,仅四十个字,写了水的空明和鱼的自在,写了光和影,写了静态和动态。一泓清水是小石潭清逸景象的灵魂所在。然水之至澄和境之至清,几近虚状,颇难肖摹,故写石底全然入眼,写鱼游影布,以几可掬手之实物实景托出那份清逸和空灵。鱼游,轻捷灵动,自在无碍,这图景足以唤起人们对于“欢快”这样一种情绪体验的亲切记忆。此刻,游人被这单纯而切近的召唤打动了。鱼人相感相乐,毫无介碍。林纾认为“此等写景之文,即王维之以画入诗,亦11”他还把全记喻为一幅得意的青绿山水图。清沈德潜也曾评曰:“记潭中鱼数语,动定不能肖。○

12” 俱妙。后全在不尽,故意境弥深。○说到捕捉最富表现力,最引人入胜的物象特征的审美气质与技法,首先应该提到《袁家渴记》。在着重写了溪水中的小山,写了美石、岩洞、草木——这些在永州一带并无新奇动人之处——之后,作者并未到此为止。柳宗元真不愧为记山水的专家,下边他依据自己细致的观察,忽然拈出一个“风”字: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勃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精确而生动的词汇“振动”“掩苒”“纷”“骇”等等,使得高木弱草,水声香气,一时皆随风而舞,山风气势强劲,景物各呈姿态,生命的活力跃然纸上。真可谓写水水有声,写山山有色,写树便觉枝叶扶疏,写草便觉花叶摇曳。真是流水飞花,俱成妙笔。

13”。《石渠记》着重刻画水行石难怪大文豪苏轼评以上录引的句子“善造语,若此句,殆入妙矣○间的那份曲折跌宕,其后着力绘风:

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风吹动了树木,竹枝的梢头,声响在崖谷中回荡着。树梢、竹梢已静,而回声动才开始在远处响起。柳宗元以一种机智,一种敏感,一种对生活的某个场景,某个瞬间、某个侧面的忽然抓住,抓住了就以特写表现出来的本领,创造了他山水记的自然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至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的语言特色,除上文提到过其语言凝炼精确,平易传神外,还注意句式的整齐和富于变化。《钴鉧潭记》潭记写钴鉧潭的形成,缘于冉水奔而遇阻于山石。水石相激是大自然表现出来的动感,作者配以三五个字为主的短句连用,文气也就十分活跃跌宕起来。如“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大自然在表现了它的激扬、冲突和力的风暴之后,很快又呈现出它舒缓和美的一面。《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全篇几乎都是三五字的短句,“极意与郦道元《水经注》斗其短14”。《始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峭○觉而起,起而归”记叙得西山之前无远不至的游览之状,有“坐”“醉”“卧”“梦”等一系列具体宴游的情状,长短句相错,并且凭借“顶针”的修辞手法获得较好的表现力。对于一个心胸远大、具有远见卓识的强者而言,厄运算不了什么?他可以借此显示自己的情操,正所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贬谪“南夷”成了柳宗元一生中不幸中之大幸。“公与山川两相遭,非子厚之困且久,不能搜岩穴之奇,非岩穴之怪且幽,亦无以发子厚之文”。优美的山水契合着柳宗元独特的遭遇与感怀,便产生了他那数量可观,成就突出的山水游记。

总之,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其散文中最具艺术特色的作品,极富诗情画意,表达了他对自然美

的新鲜感受,丰富了描绘自然山水的艺术技巧,开拓了散文现实与人生的新领域,从而确定了这种体裁在文学史上的独立地位。由于他学习前人,而又超越前人,他的山水游记隔离今天已千余年,但仍然魅力无穷,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游朝阳岩遂登西亭二十韵》 ②《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③《与李翰林建书》

④《中国文学宝库唐宋散文精华分卷》 ⑤清高步瀛《唐宋文举要》 ⑥《义门读书记》 ⑦茅刊《柳州文钞》

篇3:山水的魅力诗歌

王维采取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 得过且过。他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 修习佛、道, 此时期他的许多诗文濡染释、道色彩。他的思想儒、释、道杂糅, 表现为人生态度无可无不可, 但求适意。

他的“中隐”方式使他获得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 又使他得以从官场脱身,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是唐代诗坛上可以与李白、杜甫相媲美的大家。他在诗歌上最主要的成就, 最能反映出他独特风格的是山水田园诗。而王维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他的山水田园诗, 往往在宁静明秀的境界中, 表现一种平静的心境, 把自然美和心境的美融为一体, 在体验自然美的同时, 把精神升华到一个明净的境界, 给读者带来巨大的享受和满足, 还有安详和闲适。请欣赏下列几首诗歌: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春天, 早晨。经过了一夜的雨水的洗涤, 那深红浅红的桃花瓣, 更加饱满、润泽。你看, 那雨滴还依恋着花瓣, 色泽是多么的柔和, 可爱呀。雨后, 空气更加润泽, 似乎还可以闻到花草的清香、泥土的馨香, 阵阵沁人心脾。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轻烟中, 更是婀娜多姿, 风姿绰约。在这寂静、幽美、迷人的景象中, 莺啼却不惊梦, 落花也别有一番情致。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深涧中。

也是春天。夜, 似乎是心甘情愿地一下子跌入了山林。春桂把一些淡淡的清香散落在山涧, 这山一下子就变得如此充盈, 如此寂静。花落似有声, 但又似乎了无声息。那花开花落, 丝毫不能打破夜的寂静。

月亮却像个顽皮的孩子, 一会儿躲进云层, 一会儿又露出圆圆的脑袋。那莹莹的月光涌进树巢, 惊醒了一群睡熟了的小鸟。它们扇动着薄薄的羽翼, 飞起落下, 落下又飞起。鸟鸣声此起彼伏, 打破了夜的岑寂, 弹奏着春天充满希望的序曲, 如梦似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山林, 如此静谧, 就连鸟也没了踪迹。山, 这般的空灵。一缕缕淡淡的炊烟做了群山的纱衣。农人早已是荷柴归家, 享受着粗茶淡饭的合乐, 谁又能欣赏这黄昏的诗情画意?

偶尔, 也可以听到一些很轻很轻的言语, 透过叶片的手掌, 洒落在山坳四周, 似近又似很远, 如同从天堂里传来, 惊醒了期待和梦想。太阳, 卧着, 在山冈上, 又滑向深林, 再照在青苔上, 似梦似幻, 温暖而又亮眼。这山林, 留给人几多深情?几多幻想?几多慰藉?几多遐想?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时光推移, 已进清秋。那雨说停就停了。山村被雨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可人的月儿也不知何时挂上了树梢, 朗照着。树底下, 斑斑驳驳的倩影, 如此令人心动。泉水, 淙淙, 敲击着石头, 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竹林, 摇响了几声喧笑, 月光下, 是一群飘逸的女孩, 提着浣纱的竹篮, 回归各自的柴门。歌声, 牵动了荷花。河心, 水波荡漾。收网的汉子们满载一船幸福, 穿过夜色, 沿流而返。

时光如水, 春芳消歇;红尘滚滚,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那么就做一个隐者吧, 留恋山水, 醉卧山间, 不究世事, 淡泊名利, 在幽静、缥缈的景致中, 享受这般恬淡。

王维就是这样, 用细腻的笔触写山, 写水, 写农家的生活, 写自己的心情。在他的笔下,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清寂的、静谧的, 既生灭无常又充满生机, 无牵无挂, 始终呈现着一种自然之真。他的自然之性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合和契合之中, 诗人感到了愉悦, 同时也得到了解脱。彩翠、白云、青林、圆月、青石、鸟鸣等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大自然境界, 当作者徜徉于大自然境界时, 那“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的自然山水便与人之真性情有了亲密的契合。诗人心中鸟飞鸟鸣, 花开花落, 一片生机, 天真自露, 与天地同流, 与万物归一。无论天地也好, 自然也好,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生生不息, 周而复始。王维不仅发掘自然之美, 而且表现自然之美, 更把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 让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宁静、一种超脱、一种闲适还有一种恬淡。

“味摩诘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王维的诗中, 山水田园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 又形成了极为幽美深邃的意境, 灿烂而澄明。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他的心灵的悸动, 淡淡的期盼, 恬淡的心境, 而且在喧嚣与嘈杂中, 享受着自然的魅力。

摘要:王维的诗歌, 恬淡幽美, 走进王维的诗歌, 就如同走进了山水田园, 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泥土、清香的花味和繁忙而并不单调的生活, 还有恬淡、闲适的心境。有情有义、有理想还有一种满足感。

篇4:山水古韵 魅力通化

通过学习第一节通化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因素分析,对通化市的自然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习通化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对通化市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完整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了解影响通化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通化市的工业、交通、政策、市场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理地设问,引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让同学们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3.培养学生通过有效信息分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

三、教学流程

第二节通化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分析。

导入新课:改革开放以来,通化市经济主要特点是,具有山区特色的农业和特产业优势独特,以医药工业为龙头,医药、食品、矿产建材三大产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比较发达,特色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对外开放逐步扩大。1998年,通化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名列全省第3位。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了通化市可持续发展的?

学生答:国家政策、交通情况、科技发展等。

再问:1.通过通化市地形的了解,思考地形对通化市的交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国家针对东北经济发展采取了什么政策?

3.你知道通化市的特色经济有哪些吗?今后发展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什么?

4.从地理位置来分析,通化市的市场因素有哪些优势?

通过一定时间的思考、讨论、探究之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交通:通化市的地形对交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答:地形起伏大,交通联系不变。

学生补充:通化公路、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有直达北京、青岛、沈阳、长春、大连、宁波等地的旅客列车,至长春、沈阳等地的公路交通十分便捷等。

结论:地形虽然起伏,但通化市交通便利。

2.政策:国家针对东北经济发展施行了什么政策?

学生答:①一五计划期间,沈阳有长春;

②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

③对农村,取消农业税政策等;

④边境城市开放政策。市政府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学生分析结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优势以及沿边开发开放的政策优势,深入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加快构筑开放型经济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

3.科技:你知道通化市的特色经济有哪些吗?今后发展中起决定性因素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①西江大米、梅河大米有名,号称“优质大米之乡”。

②通化市有许多药厂,有东宝集团、金马药业、玉金药业,是“中国中药之乡”。

③通化葡萄酒有名,是“中国葡萄酒之乡”。

引导学生分析,在今后发展中起决定性的因素:科技。

我市采取了各方面的保护和治理措施,使无公害、无污染、营养成分高、米质优良的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逐年提高。

通化葡萄酒远销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世界葡萄酒中的一颗明珠”。1959年,通化葡萄酒被选定为国宴用酒。目前,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拥有亚洲最大的地下贮酒窖和从法国引进的现代化生产线,原酒贮藏能力达到4万吨,年生产能力达到3万吨。

结论:区位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因素,而社会经济因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资金和科技,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4.市场:通化市的市场因素有哪些区域性优势?

学生答:通化市邻近辽中南工业区,环渤海经济地带,所以有广阔的市场;有利于与朝鲜进行贸易往来。

结论:位于东北亚经济圈,临近环渤海经济地带,必将成为吉林省南部最具经济活力的经济地带。

教师总结:通化有投资创业的良好环境,有获得回报的机制保障。我们真诚地邀请和欢迎各界朋友前来通化观光旅游、考察访问、投资兴业,共创美好的明天。

课后延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社会经济因素之旅游发展状况的探究。

问:①通化市有哪些旅游景观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

②通化市的四大森林公园有哪些?

篇5:山水的诗歌

山间裂岩上

柔弱的你

沿着岩石的泪痕

缓缓滑落而下

缠绵于新叶的挽留

轻抚着落瓣的叹息

在山间清泉中飘散

沿着山间的道道沟壑

慢慢地融汇

变成一条条清澈的溪流

跨过散落在林间的石块

阳光斑驳地洒落在你那不息的生命中

闭上眼睛

静静地聆听你潺潺的欢歌

陪你一路跃向那遥远的地方

山林间的雪水融化了

一同来到湍急的河水中

随你跳跃过那惊险的瀑布

与山底的岩石一起奏响嘹亮的交响乐

而我在山岩下

看着你在空中唯美的.舞姿

渐渐地陶醉了

而你却没有在意我的镜头

我来不及还捕捉你的身姿

你又一头扎进河水中,奔涌而去

我一路追寻

你却躲进了一汪平静如镜的湖水中

我焦急地寻找着你

你却不见了踪影

可是望着湖水

碧蓝的天

洁白的云

苍翠的林子

都在这片湖水中映射出最美的画面

我的心随你一起

渐渐沉淀到了湖底

但这里究竟不是你的归宿

那远方水与天的交际

或许才是你想去的地方

可是那滚滚的怒涛夹杂着泥沙

你那弱小的身躯

怎能经得起这般折腾

你虽柔弱

却很坚毅

我的劝阻挡不住你蹦进江涛的步伐

风吼浪翻

我只看到你与大堤猛烈地撞击

被江水席卷而向远方的大海飞奔而去

我想把你找回来

无奈江水肆虐着我的裤脚

令我不得不却步

只能祈祷你能平安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江流渐止

泥沙沉息

你来到了大海的怀抱中

那深邃的力量

那深沉的呼吸

你成为了海中的一滴水

为大海每一次的起起伏伏

贡献者微薄的力量

但是

你和你千千万万的伙伴们

将大海的涛声

传递到了我的耳中

站在远方的我

已经收到了你的平安信

烈日炎炎

海中波光粼粼

太阳的光辉

将你带到了美丽的天空中

化成了一朵朵白云

乘坐着轻柔的夏风

向远处的高山飘去

为那里的山林

带去了一场甘霖

而你

随风飘落

落入土壤

随着我的呼唤

从裂岩中

沿着岩石的泪痕

篇6:描写家乡山水的诗歌

如果我不称意了

就去南洲里

散发弄扁舟

南洲里

是英雄好汉

铁石心肠中

一块柔软的心胸

是城市森林

干旱大漠中

一片湿润的水草

是机械僵硬

单调苍白中

一抹彩色的灵动

南洲里

是我们的父母,为他们

被缚已久的孩子

想方设法

努力营造的,一方

篇7:描写家乡山水的诗歌

经年历久的汇聚堆积

不过就是,神话传说

心口相传的添枝加叶

不过就是,人生失意

遁入空门度一切苦厄

顶礼膜拜,推波助澜

逐渐推高一小块山丘

只是,山丘的高度

不抵人间的矬矮

山丘之上

再筑起一座宝塔

就像如来竖起的

一根手指,回应

芸芸众生

篇8:浅论乾隆山水诗歌

山水诗发展历经宋、元、明等时期, 到达了封建历史的最后一页——清代。山水诗中出现了一位独特的诗人, 说他独特, 因为首先他地位显赫, 是整个山水诗历史中, 地位最高的、权力最大的诗人;其次, 他创作的山水诗歌数量巨大, 据不完全统计, 他的山水诗有六千至一万首;最后, 他的山水诗研究在现今学界仍然还是冷门。他就是名弘历, 满族爱新觉罗氏, 别号长春居士、古稀天子, 十全老人, 庙号高宗的乾隆皇帝。

乾隆酷爱汉族文化, 少年时代就熟读经史, 背诵古诗, 创作诗歌, 养成了用诗歌来记事、写史、表达感情的习惯。二十岁时, 就将自己所作的诗歌文章汇编成《乐善堂集》付印, 以后陆续编定印出的有《御制诗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五集》等等。单是《御制诗》一至五集, 就有十万余首, 乾隆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留下诗作数量最多的高产诗人。他曾说:“几务之暇, 无他可娱, 往往做诗。”又说:“每天余时, 或作书, 或作画, 而做诗最为常事, 每天必作数首”。

乾隆一生酷爱游玩, 行踪所至, 留下了数量巨大的描写自然山水的诗歌。因此山水诗是乾隆诗歌中的重要部分, 其数量占到其全部诗歌的十分之一至八分之一, 可见乾隆对于山水诗创作非常的在意。

一、乾隆山水诗歌创作类型

我国地大物博, 自然风光秀丽, 乾隆又是一位喜爱游玩的君主, 他多次北巡塞外, 南巡江浙, 东巡山东, 西巡五台, 西南巡中州, 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塞外的豪旷, 山庄的淡雅, 泰山的雄伟, 苏杭的富丽, 三孔的古朴, 五台的神奇, 中岳的峻峭都使他留恋往返, 印象深刻。因此, 乾隆山水诗歌创作内容巨大, 涉及范围颇为广泛, 主要类型有:

(一) 即景抒情山水诗。

乾隆所到地方众多, 但是无论山川、湖泊, 还是楼阁、行宫大都风光秀丽, 乾隆每到一处, 常常有感而发写诗题字, 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一类写诗题字的山水诗歌就是即景抒情山水诗。即景抒情山水诗是乾隆山水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乾隆山水诗中占很大的比例。比如在乾隆四十三年, 作者东游至盛京, 写下《寄题千山》:

千山胜景久芗哉, 三度徒教寄咏回。

本异唐宗曾驻辇, 空传丁令有遗台。

底须石洞花岩到, 原匪探奇问景来。

却笑前遭泐崖处, 侵寻应已漶莓苔。

乾隆的这类诗歌大多为性情所致, 即兴所作, 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大部分诗歌价值不高, 只有部分诗歌意境深远, 自然成文。乾隆三十年, 作者第四次南巡杭州, 再上龙井游玩, 并写了《再游龙井作》:

清跸重听龙井泉, 明将归辔启华旃。

问山得路宜晴后, 汲水烹茶正雨前。

入目光景真迅尔, 向人花木似依然。

斯诚佳矣予无梦, 天姥那希李谪仙。

作者第二次到达龙井泉, 这样的美景还是如此的神奇, 根本不用像李白那样去梦游天姥山寻找, 眼前即是仙境。

(二) 咏物山水诗

乾隆不仅擅长诗歌, 而且对于山水景物有着很强的鉴赏力, 他总能在看似普通的杨柳、湖泊、瀑布等中发现她们的美。比如《雪》:

夜报塞天同起云, 凌晨玉叶遂翩纷。

无林不作银花影, 有嶂皆成冰绮纹。

酒店旗飘近方见, 僧房钟响远犹闻。

入关廿里原秋雨, 南北寒暄一岭分。

纷纷扬扬的下了一场大雪, 到处都是寂寞, 就连酒店的旗帜、寺院的钟声都是为了衬托这份寂寞。然而作者最后笔锋一转, 用一种俯视的眼光来看整个大地, 整个大地似乎全部收入笔下, “入关廿里原秋雨, 南北寒暄一岭分”, 一种博大的气魄轰然而出, 这种气魄正是很多描写“雪”的诗人所没有的, 而这个正是乾隆山水的特色。

二、乾隆山水诗的特色

(一) 以诗为画的手法。

乾隆学识渊博, 书法绘画艺术技艺超群, 并且非常擅长评点绘画作品, 如《文徵明山水》、《题创得斋》、《题郎世宁画马》等等。于是, 乾隆在写作诗歌的时候, 不经意间, 就用画家的眼光来审美, 取景入诗。有时是远景式的描绘, 把广阔之景收入纸端;有时是细致小景的选取;有时给景物浓墨重彩、有时色彩素雅、格调清新, 蔓延成一幅幽静的山水画。例如《红叶》:

迭嶂青云放晓晴, 乍看红叶一枝横。

徘徊体物难成句, 几点玫瑰衬绿琼。

作者非常擅长用颜色描绘, 青、绿两种底色协调配合, 然后绘以醒目的红, 在配上一座青山、几缕阳光、几点玫瑰, 一幅绝美的水墨画“红叶图”就这样诞生了。过后, 我们再来重新欣赏这首诗歌, 就好像作者用画笔把“红叶”中的精神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 我们好像都走到了画里面。

(二) 清新流利的语言。

乾隆喜欢细致入微的描写山水景物, 用字一般喜欢用清新明朗的字句。如乾隆喜欢有的颜色就有红、白、金、碧、青等等;喜欢用的动词就有唳、呦、览、飞、跳等词, 给人一种清新流畅的感觉。比如乾隆巡游江南时, 在苏州欣赏风景优美的“石湖”, 写下著名的《石湖霁景》:

吴中多雨难逢霁, 霁则江山益佳丽。

佳丽江山到处同, 惟有石湖乃称最。

楞伽山畔泮青烟, 行春桥下春波媚。

南宋诗人数范家, 孝宗御笔留岩翠。

诗歌描写雨后初晴, 彩虹出现的石湖景色。作者所选用的都是霁、丽、青、翠等颜色, 选用烟、行春桥、春波等等一些清丽的意象, 读起来有走在春天里, 万物竞舒, 青春美好的感觉。

(三) 历史价值突出。

乾隆山水诗中的许多诗歌具有很重要、不可低估的历史价值。正如戴逸在《我国最多产的一位诗人——乾隆帝》中所说, “乾隆诗歌的历史价值大大超过艺术价值。”

乾隆山水诗中对于当时许多历史事件的描绘非常深刻, 有的记录少数民族叛乱的, 《二月十四喜而有作》;有的记录平定周边战乱的, 《西师底定伊犁捷音至诗以述事》等等。若将其进行一番系统的归纳整理和深入的研究, 则可对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状况, 大有帮助。

三、乾隆山水诗的不足

(一) 部分诗歌感情表面化。

乾隆的许多山水诗歌, 山水草木只是诗歌一种点缀, 只做背景出现, 大多诗歌只是表面的凭空描写山水, 真情实感并无很大寄托。究其原因, 可能与生活较为平稳, 感情波动较小有关。乾隆生活在帝都, 衣食无忧, 君临天下, 万民臣服, 根本不用担心和思考许多事情, 因此许多诗歌感情较为肤浅。

(二) 部分作品过于追求艺术技巧。

乾隆许多诗歌十分讲究语言的艺术技巧, 善于锤炼字句, 重辞采, 讲对偶, 求对仗, 很相似于谢灵运。但是, 由于过多的追逐艺术技巧, 反而忽略了真挚感情的投入, 山水诗成为一种美丽的花瓶。

五、总结

乾隆山水诗涉及范围广泛, 景物描写细致, 虽然部分山水诗文学价值不是很高, 但是乾隆山水诗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突出。

因此, 文学史应该给予乾隆山水诗以足够的重视。随着时代的进步, 历史的发展, 文学研究的深入, 乾隆山水诗必将成为一个研究的热门方向。

摘要:山水诗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生于魏晋南北朝, 盛唐时期达到繁盛, 然后经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 直至现在。在山水诗发展过程中, 乾隆是位独特的诗人, 他创作的山水诗不仅数量巨大、题材丰富, 而且有着独特的风格及特色, 同时繁荣了中国诗歌史。

篇9:山水诗歌:冬的精灵

你是冬日的歌者

咏唱的是一首经典老歌

旋律可以通俗到世人皆懂

你是季节收获的果实

从天空的枝头飘然落下

让凡世间的苍生万物

都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喜悦

你从空中落下

从不选择自己降落的地点

高低大小的山岭与河流旁。

以一种献身的精神飘向大地

悄无声息

又如回到母亲身边的孩子欢快跳跃,

喧闹无比

一片一片,一团一团

都带着奋不顾身的壮美

你储存着温暖的记忆

还有一种顿悟般的提醒

你是冬天的语言

听见你吱吱的笑声

一丝凉凉的甜浸入心底

也是一件绚丽的外衣

轻盈的旋转着,舞蹈着飘下

像身着婚纱的.新娘

那么纯洁,那么娇媚

你也是花,玉树琼花,冰肌玉骨

为了将生命开成一朵璨然的花

乐此不疲。

人也亦如此,一辈辈儿孙传下去

祖先都是枝叶根茎

花繁衍在延绵的梦想里

你的生命短暂,就像恍惚的人生

经过气凝水、水结晶、晶融水

周而复始

虽然一次生命需要一年的等待

一生不改其志

一生不改其洁

即使轮回

不问来路,不问去处

对凡俗而言,你是上天安排的洗礼

你融化了岁月,生生灭灭

融化为地,升华入天

篇10:风来的日子山水诗歌

重若千金的誓言

轻如一粒

随风飘荡的

微尘

★ 等来风起作归期诗歌

★ 风的颜色诗歌

★ 《咏风》诗歌鉴赏

★ 我家刮来环保风作文

★ 观电影《等风来》有感

★ 今夜,有风来美文欣赏

★ 缘来是劫诗歌

★ 风雨中相约诗歌欣赏

★ 风也潇潇雨也潇潇诗歌

篇11:我依恋的山水的诗歌

它们涌动一身的万种柔情

涌进我,因渴欲而枯竭的心里

有如我相爱的情人

伸出如水一样温柔的手臂

拥抱着我,至死

篇12:浅析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蔑视权贵,性本自然,超凡脱俗,美好愿望

前言:俗称五柳先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创作开创了山水田园诗的体系, 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从古至今, 有很多人喜欢陶渊明固守寒庐, 寄意田园, 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 以及他淡薄渺远, 恬静自然, 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一、山水情怀产生原因关于陶渊明的出仕与隐退, 人们习惯于从社会大环境崇尚隐逸之风和他内儒外道的思想去解释。其实, 抓住陶渊明五次仕宦经历, 历史地具体地去分析他为何隐退守拙的原因, 可以得出一些新的认识。可归结为两点:一是陶渊明本性使然, 一是社会现实使然。1、本性使然陶渊明少年时受传统儒经的影响, 怀有兼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 由于门阀制度的存在, 陶渊明的理想是难以化为现实的, 他理想的梦幻注定会破灭。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 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处于一个崇尚自由、玄风扇炽的时代, 政治上的篡夺和杀伐使一意寻求避祸全身的士人极易形成隐逸的品格。陶渊明隐逸性情的形成, 应当说与东晋士族文人这种普遍企羡隐逸, 追求精神自由的风尚不无关系。就是这种崇尚自然、悠然洒脱的天然禀赋, 使他不堪“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而最终挂官归田。2、社会现实原因晋代的门阀制度, 使得“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 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 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 当了江州祭酒, 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 不仅无由施展济世抱负, 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 在官八十余日, 因不堪官场黑暗,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二、陶诗中的山水情怀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 他的诗歌古朴自然, 诗意深醇, 且能天然入妙, 体现山水情怀, 究其源动力, 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 “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 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 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诗缘情而发, 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 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读者能触景生情, 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 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具体而言, 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向往平淡自然从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中可以看出他十分向往平淡自然的生活, 并且从他的作品中也体现出了别样的平淡自然, 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很容易看, 容易懂, 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正向梁实秋所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 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 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2、喜爱亲近山水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 单就“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这十个字, 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 “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 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 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 更不是占有者, 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 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 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 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 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3、回归自然远离黑暗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 在年少时, 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 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 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 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 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选择归隐, 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归隐后, 可以“种豆南山下” (《归园田居五首》其三) 、“久去山泽游” (《归园田居五首》其四) , 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 遇以濯吾足” (《归园田居五首》其五) , 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 直至东海隅” (《饮酒二十首》其十) 。

参考文献

[1]钟嵘著.陈延杰注.诗品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1.

[2]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房玄龄等撰.晋书.刘毅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4]前野直彬, 石川久夫.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M].

[5]吕慧鹃, 刘波, 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第:, 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

[6]徐应佩, 周溶泉, 吴功正.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A].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2.

上一篇:含牛字的成语下一篇:党员民主评议内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