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山水的古典诗词

2024-05-03

描写山水的古典诗词(共12篇)

篇1:描写山水的古典诗词

关于描写山水的诗词

1.《行经华阴》

年代: 唐 作者: 崔颢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2.《登岳阳楼》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3.《七里濑》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4.《登池上楼》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祈祈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

5.《江雪》

年代: 唐 作者: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望庐山瀑布》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7.《青溪》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8.《万山潭作》

年代: 唐 作者: 孟浩然

垂钓坐盘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9.《上三峡》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10.《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

盘涡毂转秦地雷。荣光休气纷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三峰却立如欲摧,

翠崖丹谷高掌开。白帝金精运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

云台阁道连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

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丹丘谈天与天语。

九重出入生光辉,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倘惠故人饮,

骑二茅龙上天飞。

篇2:描写山水的古典诗词

1.《望庐山瀑布》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竹里馆》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滁州西涧》

年代: 唐 作者: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送友人入蜀》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5.《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篇3: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设计研究

1 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体现

影响园林向着山水风景方向上发展的3个重要的意识形态因素是神仙思想、天人合一思想和君子比德思想。

1.1 神仙思想

自古以来, 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从自身的需求出发, 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从大禹筑台修池、周文王建灵台、灵沼意到秦始皇、汉武帝因迷信神仙方术向往海上仙山而创建的“一池三山”的山水格局, 无不体现了古人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 以物喻人、移情寄性。

1.2 天人合一等宗教思想

老庄哲学崇尚“无为而治, 崇尚自然。”佛、道作为山水风景开发建设的先行者, 出于宗教本身的目的和需要, 宗教的出世情感与世俗的审美要求相结合, 寺观的选置与风景相结合, 殿宇僧舍往往因山就水、架岩跨涧, 布局上讲究曲折幽致、高低错落, 因此这类寺观不仅成了自然风景的点缀, 其本身也无异于山水园林。

1.3 君子比德思想

孔子云:“知者乐山, 仁者乐水。知者动, 仁者静。”“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 阴阳合和, 雨露之泽, 万物以成, 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 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 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而水, 孔子认为它:“夫水者, 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 似德;所及者生, 似仁;其流卑下, 句倨皆循其理, 似义;浅者流行, 深者不测, 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 似勇;绵弱而微达, 似察;受恶不让, 似包;蒙不清以入, 鲜洁以出, 似善化;至量必平, 似正;盈不求概, 似度;其万折必东, 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必观焉尔也。”所以, 君子见大水必观赏, 这就是说, 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

2 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 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 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 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 便有林壑之美, 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 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或借山水以寄意, 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 无论是古代的“游圃”, 后来的宫苑, 还是民间私人宅园, 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映山、山因水活、水得山势, 青山绿水构成中国园林的基调。

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云:“散怀山水, 萧然忘羁。”诗句点明了山水形象唤起的审美情趣, 已经超越了耳目的感官享受, 是进入自然生命之精神韵味的心领神会, 彻悟到了作为永恒的生命本源之“道”。使山水的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

3 山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 山水、泉石是重要的造景要素。大型宫苑、中大型庭院里既有孤立的石峰, 散置的石块, 也有由石堆叠而成形态各异的假山, 水泉多相通, 山石也多相依。在小型和微型的空间里, 往往代之以泉石, 作为山水的象征。

3.1 山之骨架

山是造园的骨架, 造园堆山叠石, 是自然之山的重现。自然界的石头种类繁多, 各有不同的石质、石色、石纹、石理和形体轮廓。而不同形态和质地的石头, 便自有它们不同的性格。所以要分峰用石, 避免混杂。

3.1.1 叠山

园林内使用天然土石堆筑假山的技艺叫做“叠山”, 它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典型、最独特的造景手法。叠山大致可分为土山、石山及土石混合山三类。其中土山的历史最早, 秦汉园林中就已有挖湖堆山的巧妙造园手法了。这种方式一般面积有限的园林很难做到, 于是在土山的基础上出现了叠石假山。

3.1.2 叠石假山的运用

叠石假山的运用目的是在很小的地段上展现咫尺山林的风光, 幻化千岩万壑的气势, 从而增添园林的自然美。可以说, 园林之所以能够体现出高于自然的特点, 主要得于叠山这种高级的艺术创作。

3.1.3 园林叠山的选材

依用材主要可分为两大类, 即黄石和湖石。就造园来说, 湖石的形体玲珑剔透, 用它堆叠假山, 情思绵绵;黄石则棱角分明, 质地浑厚刚毅, 用它堆叠假山, 嵯峨棱角, 峰恋起伏, 给人的感觉是朴实苍润。黄石石材一般呈黄、褐、紫等颜色, 体态方正、棱角明显、无孔洞, 所叠之山给人以刚劲有力、气度弹子窝屑, 形状婀娜圆润, 所叠之山可构造出自然山峦的峰岩洞壑之形, 令人犹入自然胜境, 美不胜收。

3.1.4 园林假山的创作思想

园林假山的创作思想总的说来是师法自然, 即模拟自然山水, 讲究“作假为真, 以假乱真”, 从而得“自然之理, 自然之趣”。写意假山取真山的山姿山容, 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再现在园林里给人1种亲切感, 产生丰富的想象。如扬州个园假山:笋石配以翠竹、玉兰、梧桐掩映着湖石假山, 黄石假山由松柏、枫树衬托, 宣石假山用腊梅、天竺配衬, 构成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相形假山摹仿自然界动物的形体动作而堆叠起来的景观, 比如, 苏州狮子林的假山。狮子林全园采用湖石做材料, 以表现狮趣为造型中心, 在园子中心堆叠出1座重岩迭嶂的山体, 几乎在每座石峰上都像有只狮子在向游人卖弄姿态。

3.1.5 假山叠石的技巧手法

假山叠石的技巧手法主要分流云式和堆秀式。流云式是模仿天空间的流云飘荡, 给人以舒展飞逸之感。堆秀式则模拟自然山脉的悬岩峭壁, 显得庄重俊伟。按照在园林中的位置和用途, 假山可分为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室内山、壁山和兽山等类型。

3.2 水之血脉

中国园林一般都有水面, 水面的作用除了成景以供观赏外, 还能令园林有茂盛茁壮的花木, 物种丰富的飞禽走兽, 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山是园林的骨架, 水是园林的命脉, 二者的对比和融合给中国古典园林带来了无限的魅力。园林理水与叠山同样重要, 为中国造园的传统艺术手法。

园林理水有池沼、河流、渊潭、溪涧、泉瀑、流杯渠等多种形式, 其中最常见的是池沼。池沼是成片汇聚的水面, 其布置原则大体可分为集中与分散两类。与假山不同, 池的形状不是由水形成的, 而是通过堆叠土岸和石岸得来的。池岸曲折有起伏, 由岸上可建踏跺下至水滨, 临水还可置石矶, 使岸水之间更加接近而自然。水中可植荷花、睡莲、荇、藻等观赏植物或放养观赏鱼类, 以再现林野荷塘、鱼池的景色。桥、岛、厅榭亭阁等建筑与花木搭配, 更使园水妙趣横生, 令人流连忘返。其他如河流、溪涧、渊潭、瀑布、泉水等, 也都是园林理水的重要形式。

园林理水的艺术创作源泉是自然界的江湖、溪涧、瀑布等, 它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园林理水的宗旨是“以小见大”、“以少胜多”, 在有限的空间内浓缩天然水景, “一勺则江湖万里”。

3.2.1 水山相连

故堆山与挖池一般同步设计。关于自然水池造型, 自古有“心”字形之说, 即池之两端形状狭隘, 中部膨大, 致使人莫辨其源。若能与山体紧密配合, 则能使青山绿水相得益彰。有些大型风景胜境, 像无锡的太湖、杭州的西湖, 虽得幸于天然之水, 却亦是如此。

3.2.2 水的独立运用或相互组合

在园林设计上, 巧妙的运用山体, 建造岗、峦、洞、壑, 以大自然中的自然山水景观为蓝本, 采取置石、筑山、叠景等手法, 将从山上流下的清泉建成蜿蜒流淌的小溪, 或建成浪花飞溅的涧流等。如苏州的虎跑泉等。

3.2.3 喷泉

喷泉常与水池、雕塑同时设计, 起装饰和点缀园景的作用。设置喷泉的地点, 宜在人流集中处。一般把它安置在主轴线或透视线上, 如建筑物前方, 广场中间, 花坛组群等园林艺术的构图中心。这只有几个古典的皇家园林中可见。

3.2.4 壁泉

壁泉一般设置于建筑物或墙垣的壁面, 有时设置于水池驳岸或挡土墙。墙壁一般为平面墙, 也可内凹做成壁龛形状。喷水口多用大理石或金属材料雕成龙头、狮子等动物形象, 泉水由动物口中吐出喷到承水盘中然后由水盘溢入贮水池内。墙垣上装置壁泉, 可破除墙面平谈单调的气氛, 因此它具备装饰墙面的功能。另外, 在造园构图上常把壁泉设置在透视线、轴线或1条园路的端点, 故又具备刹住轴线冲力和引导游人前进的功能。

3.2.5 跌水

跌水有规则跌水和自然跌水之分。所谓规则式, 就是台阶边缘为直线或曲线且相互平行, 高度错落有致使跌水规则有序。而自然跌水则不必一定要平行整齐, 比如泉水从山体自上而下三叠而落, 连成一体。

4 结语

园林的筑山理水所创造的东方品格, 本质上反映出了人居环境与天地万物同生同存的哲学思想。山水文化综合了中国园林构筑艺术、中国山水绘画、中国山水诗词、中国风水理论等创造了1种结合中外理想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天人合一的生存模式。这种山水文化也即以山水为地形骨架的自然资源和以山水为主题的人文资源的统一体, 是“千壑竞翠, 万水争流”的秀水青山的理想生存环境的创造性的艺术展现, 是人的生命价值在山水世界中与天地生生不息宇宙精神的有机统一体。这种统一实现了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

参考文献

[1]汪德华.中国山水文化与城市规划[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2.

[2]高友谦.中国风水文化[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4.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4]吴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论古典山水诗中的天人合一

关键词:山水诗 天人合一 主客相融 生命精神 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命题。它不仅在哲学上成为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元典性思想观念,而且还渗透入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艺术创造、精神审美等诸多方面。

近年来,在哲学之外,许多学者开始对“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文化各领域,如建筑、园林、医学、绘画等的渗透和表现展开多种跨界的研究,成为一种文化研究的新趋势。受此影响,在文学研究领域,一些研究者也对“天人合一”思想对古典文学在观念、意象、意境等方面的影响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各自的分析与阐释。这种研究开拓了古典文学研究的文化视野,有益于人们对古典文学价值意义的理解。但目前的这些研究还局限于结合某一时期、某一作家作品中的“天人合一”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的视野还不够全面宏观,分析的层面也还有待进一步开掘。本文将尝试对“天人合一”的精神在中国古典山水诗中的渗透与表现做进一步分析论述,目的在于探讨中国古典山水诗所运用的思维方式、表现的艺术精神、追求的审美意趣以及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等问题,从而比较系统地理解古典山水诗“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

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聚汇及基本内涵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于远古伏羲氏画八卦时期。《周易·系辞传下》表明,在远古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探究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从观察天文气象、动植物形态来认识自然,总结出自然宇宙的规律。这可以视为“天人合一”观念的源头。至春秋战国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大量出现在各家的文献之中,并形成了复合多义的意蕴。其中,以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最为核心。儒家把“天人合一”视为一种道德境界,强调天人合“德”。孔子对“天”充满敬畏,感叹“天何言哉”。对于自然万物,孔子在观物之时自然发出“逝者如斯夫”的人生感悟,赋予“松柏之后凋”的情操“比德”。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主张天人相通,认为人性即天性,以道德原则为“天人合一”的本根。与儒家不同,道家的“天人合一”实际上是天人合“艺”,更具有一种艺术的精神和境界。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由“天道”说明“人道”,由“自然”推论“社会”,主张效法自然,追求在精神上与道合为一体。庄子则发展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及“天与人不相胜也”(《庄子·大宗师》)的观念。西汉董仲舒提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和“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而明确提出“天人合一”一词的是宋代张载。他在《正蒙·乾称》篇中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把天之“用”与人之“用”统一起来。到这个阶段,哲学上的“天人合一”思想便臻于成熟。

对于“天人合一”的基本内涵,季羡林先生认为:“‘天’就是大自然,而‘人’就是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的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基本的意义,就是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人与自然是相通、相融的,人要与自然和谐一体。本文即立足于这样的理解和视角而展开讨论。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影响至深至远。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中国古典山水诗在观照天地自然的态度上、在表现自然物象的手法上、在风格境界的追求上都表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天人合一”成为古典山水诗审美的核心要素和至高境界。

二 基于“天人合一”观的主客相融与心物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人与世界万物相通相融、互感互动,“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吕氏春秋·情欲》)。受此影响,中国古典的诗歌审美从来就不是人与自然分立、“主客二分”的,而是人与物互通交感,心物合一的。在古人看来,山水是富有生命、充满灵性的,只有用人情去体会自然万物,才能感受到宇宙的生命精神,从而达到安顿、观照自身精神的目的。所以,古代诗人在表达自我审美感受时,就注重表现主客体的生命精神,追求主客的相融合一。

古典山水诗独具特色的艺术精神源于魏晋时期。在社会动荡、玄学大炽的背景下,文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趣味大幅提高,欣赏与享受山水之美成为一时的风尚。魏晋文人把天地自然的意象与审美观照联系起来,以一种文学的自觉把山水意象引入诗歌,山水田园诗歌开始出现。在山水诗出现伊始,诗人即因“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特殊审美认知,把自然界的完美无缺幻化为对个体生命的补充,把人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审美主体与客体合而为一,二者达到融合与重叠。第一位山水诗人谢灵运大量写作山水诗,借冶游山林来消遣政治上的苦闷,从山水中弥补情感的缺憾,在赏心悦目的山水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白居易《读谢灵运诗》中说“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谢灵运致力于山水与心境的相一性。“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一历来受人赞赏的写景佳句,实际上传达着诗人物我共照的审美体验。

审美上的“天人合一”是以内在的心灵去体验物象,重点在于表达主体的情感生活以及对世界人生真谛的彻悟。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对农居景象的描绘,饱融着诗人内在的欣喜自足之乐,人与环境合为一体,生活的简单朴素与精神的解脱愉悦交融,人情即物态,物态即人情,主体与客体合二而一。他的《饮酒》(其五)更因人生意趣的脱俗超拔而达到了艺术审美的天人合一境界。诗人超越了人与物、主体与客体的分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写之菊、之南山已不是普遍意义的、可重复的菊与南山,而是与诗人高洁之性、真朴之情相应相合、只属于陶渊明的菊与南山了,主体与客体高度融合,诗人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此时,诗人用心灵去感受审美对象的内在神韵,移情于外象,以人情度物态。如此,诗人对物象的体验就超越了表象而直入内在的精神层面,从而体会到生命的丰富与无限。在主客体达到高度融合时,审美对象的内在神韵已经转化为主客体的共同精神。

三 “天人合一”观念下的整体观照与意境生成

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天地万物构成了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含蕴着生命精神。而要把握天地自然的生命精神,就要在主客的高度融合中,通过全方位的体察和整体观照,去充分地感受和体会。因此,古代山水诗人在观物取象时,往往超越琐碎、表面的层次,而采取一种整体把握和宏观照应的方式,以浑然天成的手法,表现自然的生机和精神。孟浩然用“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整体地传现洞庭湖的壮阔与力量;王维用“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全景地描绘汉江的浩渺与开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勾勒西北边塞的苍茫与壮阔;杜甫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现泰山的巍峨与雄伟。在这些整体的观照中,诗人把视觉的直接体验与神会的直觉感受结合起来,宏观把握物象,进而在主客交融之中实现对宇宙生命精神的把握。

在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古代山水诗人以饱满的感情去体会自然的神韵风采,寄情于物,寓意于景,由此形成了自然人化和人化自然的物我共照,即情景合一、物我交融,实现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景与情的高度凝练中,能给人以无穷韵味的“意境”随之产生了。在“意境”的创造和“意境”的成熟上,王维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使中国古代山水诗歌进入到艺术哲学的层面。王维的山水诗体现了静穆清幽、闲逸悠远的生活情趣、人生哲学以及审美理想,诗人在艺术的升华中实现了自我的精神,成就了一种审美的人生形式。王维的这种审美人生形式及表现在艺术中的生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产物,也可视为“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最具典型性的艺术现象。王维在用诗歌描绘山水形貌时,他把一己的内意与自然的外象相关联,使人之精神合于天地之精神,山水成了王维一切思想情感的代言。他的山水诗物与我、内与外的生命在审美意义上取得了重合。“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湖上日暮送别,青山无语,白云自卷,此时之景正与诗人无心俗务、清雅闲逸的意趣相应相合,既是意象之景,也是情感之境。“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山中》)白石磷磷的小溪、深秋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山林浓翠所组成的山景,使诗人整个身心都受到浸染和滋润,不禁产生一种似幻似真的感受,浓得几乎可以溢出水份的“空翠”带给人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唤起心灵上的快感。“王维将生命精神与外在对象浑化无迹的境界,代表了中国人的宇宙意识,也代表了中国的美学精神”。

王维把山水作为自我的精神家园,在山水间寻找精神的寄托以及生命的安顿与止泊。他对于大自然的观照与表现,不仅仅是一种物我的交融,更多的还有对宇宙生命心灵的体悟。在自然山林中,他委身于山水,将自我的性灵溶入其中,与宇宙构成深切的情感交流,使物我融合无间。“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岗》)连绵山峦的秋色,自由飞鸟的去来,上下华子冈的过程,引发诗人联想到人生的起伏之变,惆怅之情不能自已,诗人由此自然生发出面对生命根本存在而产生的忧惧体味。“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在寂静的山林中,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也无人知晓。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世界,也包含着主客契合一体所创造的诗的意境。王夫之论诗歌景与情的关系时提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斋诗话》)。王维山水诗即为“神于诗者”,其“妙合无垠”处于能凭借景物的描写尽达人之天性,于象外寄寓悠邈淡远的生命体验。

在自然中体悟宇宙生命,在这种体悟中提升性灵,达到真实生命的复归,是王维山水诗由生命观照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他的《终南别业》尽写无心与偶然。“行到水穷处”,随意而行,无所确定,走到流水尽头,索性坐下,一切随机。“坐看云起时”,那自然闲适的“云”,正与诗人恬淡的心态内外相合。偶然值林叟,即谈笑一番,不定还期,更是随缘自适。这首王维的晚年之作,标志了诗人达到的一种生命境界:寄身山林,远离尘世,不拘形迹,随缘而安,精神进入到自由无碍之境。这种精神的超越带来了审美的自由与愉悦,同样进入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四 结语

由于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巨大影响,中国古典山水诗主体与客体形成了互感交融的关系,“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自然不再是对立的存在,而是完全人格化和情趣化了。在主客相融的艺术审美下,人的内心体验融化于外物之中,人与外物“一气流通”,融合为一。这种“天人合一”的特质决定了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审美价值和丰美诗意,也是古典山水诗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何立强:《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文学》,《船山学刊》,2006年第4期。

[2] 赖爱清:《王维诗歌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3] 薛自军:《浅谈古代诗歌的天人合一思想》,《教育艺术在线》,2008年第1期。

[4] 马宝记:《天人合一:山水诗歌的最佳心灵境界——魏晋诗歌山水意象论》,《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5] 季羡林:《“天人合一”方能拯救人类》,《哲学动态》,1994年第2期。

[6] 王志清:《走不近的王维》,《文心雕虫》,齐鲁出版社,2007年版。

篇5:描写山水的诗句诗词

作者:任昱

原文:

篇6:李白描写山水的诗词

1、荆门浮舟望蜀江 ——李白

春水月峡来,浮舟望安极? 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

江色绿且明,茫茫与天平。 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雪照聚沙雁,花飞出谷莺。芳洲却已转,碧树森森迎。

流目浦烟夕,扬帆海月生。 江陵识遥火,应到渚宫城。

2、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4、北风行 ——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又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5、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 银河倒挂三石梁,香炉瀑布遥相望。 回崖沓障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黄。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篇7:描写桂林山水的诗词语句

1、桂州南去与谁同,处处山连水自通。

2、桂林浅复碧,潺半露石。将乘触物舟,暂驻飞空锡。

3、辰象森罗正,句陈翊卫宽。鱼龙排百戏,剑佩俨千官。

4、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

5、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

6、势要情所重,排斥则埃尘。骨肉未免然,又况四海人。嶷嶷桂林伯,矫矫义勇身。

7、桂水秋更碧,寄书西上鳞。

8、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9、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10、英英桂林伯,实惟文武特。远劳从事贤,来吊逐臣色。

11、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

12、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朱楼云似盖,丹桂雪如花。

13、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东堂树,年年待一枝。

14、知识久去眼,吾行其既远。瞢瞢莫訾省,默默但寝饭。

15、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

16、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17、吾友柳子厚,其人艺且贤。吾未识子时,已览赠子篇。

18、寄书龙城守,君骥何时秣。峡山逢飓风,雷电助撞。

篇8:谈古诗词中的山水情结

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过感动的人, 都不会把自然看做无生命的异己存在, 正所谓“每一片风景, 都是一种心境”。山水诗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精妙结合, 也不仅是色彩绚丽的风景画, 而是文化的心灵境界。

孔子的“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影响着中国诗人, 不仅在诗词创作上, 包括生活中的审美态度。老庄虽然有别孔子, 但他的性情也是在山水自然万物中表达的。儒释道的山水精神注定会影响中国诗人, 使中国诗人钟情于山水, 用一种哲学的眼光去看待山水。

在诗人眼中, 水有着阴柔的美, 而山则代表着阳刚的一面。诗人们或登高山观日出, 或涉大川送夕晖, 他们一层层接近大自然, 一层层打破壁障, 将人类心灵的自由, 从封闭的自我世界中伸展出来。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妄言。”陶渊明这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 以东篱下采菊为起点, 诗人漫不经心, 远远的南山扑入眼帘, 这是一种无我之境。陶渊明眼中的南山, 则是一个心心相印, 一见如故, 无须语言的朋友。在诗中, 自然不是人的一部分, 而是人是自然的一分子, 人抛弃了自我本位, 这是否就是陶渊明诗中的真意呢?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这首诗总让人想起“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感慨, 滚滚东逝的江水一去不返, 让人想起时间的单向性, 生命的短暂, 抚今追昔, 想起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是非成败, 想起古今朝代的兴亡更替。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所以水总是能引起人的哲学思考, 赋予诗人以创作的激情, 使苏轼吟唱出“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

山水仿佛一座巨大的宝库, 源源不断地为中国诗歌提供着生机与活力。山与水都是有灵魂的, 而这些灵魂就是诗人的精神和热度。山与水靠着诗人的笔墨, 向世人述说它们的感知。

山水同时也因诗词而闻名于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这首诗传播极广, 无人不知, 耳熟能详, 是泰山风景诗之开创性作品。“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一句尤其成为儒家一种理想境界的体现。诗圣杜甫是把泰山诗歌从神仙、鬼魂、封禅中解放出来的第一位诗人, 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杜甫的父亲曾在兖州任司马, 孔孟之乡历来对他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他的好友苏源明在岱顶读书, 游历访友在唐代是文人风尚, 他在洛阳与李白、高适相识后同游山东。从开元二十四年至天宝四年, 杜甫先后有7年时间在泰山一带探亲、访友、游学, 泰山的风土人情给他留下了美好印象, 他对泰山具有深沉的感情。正因为如此, 《望岳》这一杰作才成为泰山诗歌的压卷之作, 公认是千古绝唱。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吟咏自然风光的诗, 常引起人们对如何观察和认识事物、主体和客体关系的哲学思考。庐山也是一座人文之山, 庐山风景秀美是风景名胜之地。“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抒发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情怀。自然的风光, 奇峰的险峻使革命者回忆起往事的艰辛, 积聚起革命的激情。有了这样的文化积淀, 庐山就显得厚重了许多, 不仅有外在的风采, 还有内在的神韵。来庐山的游人, 想想这些前辈先贤, 一定觉得不虚此行。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 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孩童时就会背诵的, 三峡也因这诗句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底。在我们的头脑里, 杜甫一身风尘, 一叶轻舟, 焦急地从四川出发去洛阳, 一路上欣赏着三峡的美景, 思念着家乡的亲人。三峡, 也由此进入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深处, 不管你是否到过三峡。顺江而下, 不久你便可看到那个在山崖上翘首千年、被人们赋予许多美好传说的神女峰。伟人毛泽东在1956年词曰, “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 神女峰是西王母幼女瑶姬的化身, 曾助夏禹开錾河道排除积水, 消除了水患, 从此, 瑶姬爱上了三峡, 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间, 为船民除水妖, 为樵夫驱虎豹, 为农夫布云雨……久而久之, 瑶姬便化成奇秀绝美的峰峦耸立在巫峡岸边。宋玉在《神女赋》中也虚构了一个楚襄王与神女幽会的故事, 说神女夜夜与楚襄王幽会, 云雨归来, 满身异香。不管是瑶姬还是神女, 一尊山石竟然被赋予了那么多美丽的传说。因此, 它吸引着历代文人骚客慕名来到神女峰, 为它写下诗词歌赋。当代女诗人舒婷乘游船途经三峡, 面对神女写下了“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苦一晚”的诗句。今天, 人们经过三峡, 一定要看看山崖上神女造型的巨石, 也一定会想起写过上述诗篇的诗人。于是, 三峡的山水因这些文化名人而气韵非凡。

“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当中国诗人在政治上、人生上遇到挫折的时候, 山水是他们最好的精神寄托。他们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结庐而居, 像一只冲出樊笼的飞鸟, 一尾回归深渊的游鱼, 回返家园, 享受着复得返自然的乐趣, 于是就有了“羁鸟恋归林, 池鱼思故渊”的诗篇。山水是他们心灵的归宿, 是他们灵魂的栖息地, 也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天上人间。他们对着高山流水弹琴长啸, 借着山花飞鸟抒发心志。流水可以承载他们的心胸抱负, 鹰隼可以带着他们的心灵高飞。

如果没有山, 不会有“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的境界;如果没有水, 不会有“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气势……可以说, 是山水, 成就了中国诗词;是山水, 撑起了中国诗人的脊梁, 承载着他们的苦难与忧伤, 铭刻着他们的梦想与激情。

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 天地与我共生, 万物与我为一。中国山水诗最好的诠释了这种理念, 中国真正的大画家, 必有一份诗人的性情, 中国真正的大诗人也必有一份艺术的心灵。中国诗人将自己织入天然山水画中, 成为天地和谐的画中人。

篇9:浅析诗词与地域山水画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诗词;地域;山水画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丰富的民族与地域文化传统。而西部作为一个特殊地域,曾是中国艺术的重心,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文明成果,各种优秀的文化文明成果曾在这里碰撞融合。但是,由于西部地理位置以及宗教信仰和战争等等原因的影响,致使早期中国山水画没有能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直到20世纪40年代,沉睡的西部文化遗存和西部大自然的魅力才逐步的展现出来。而西部山水画的探索与挖掘也从文学作品的描述中走出来,真正步入了西部山川大地的怀抱之中,特别是诗词的影响开启了地域山水画的探索之路。

一、诗词为地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较强的渗透力

在西部广袤的大地山川孕育了丰富多彩的诗歌。汉唐时代,虽然辽阔的西部依然具有奇异、可怕又神秘的特色,依然是杀戮和征伐的战场,但相互争讨的人们却共同创造了打通欧亚的丝绸之路,创造了气势恢宏、意境苍凉雄壮的诗词,而诗词就是我们的先民在西部边塞生活的藝术反映,其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而每个诗人生活过的不同地域,其题材和内容有所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有褒有贬,情况相当复杂。特别是唐代的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也是唐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书写着西部的壮美。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

唐代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如高适边塞诗代表作《燕歌行》突出表现英勇的气概和悲壮的情绪。以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的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到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又如李益《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读者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王昌龄、岑参的诗里,长云暗雪山,八月即飞雪;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黄沙卷地,日色黄昏。烽火、狼烟、宝剑、铠甲、孤城、羌笛、胡雁、鹰、夕阳、大漠、长河、长城、胡天是诗词中常见的字眼。现当代描绘西部的山水画家大多就是被边塞诗里所呈现的那种意境美所吸引而步入西部,描绘西部,这些精美绝句意境为山水画的创作打下了坚定的基础。

二、诗词为地域山水画的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地域山水画是在自然山川和人文景观的基础上生成的,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诗词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山水画一样追求气韵生动、有节奏、有意境。特别是唐代诗风格悲壮、奇雄、豪迈、洒脱,洋溢着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风格的形成固然与唐朝国势强盛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是盛世文化积极进取精神的反映.诗人们在西部这块广袤的大地上欣赏着大自然的壮美,尽情地抒发着卫国安边前线的自豪感、兴奋感,抒发着强烈的建功西部的雄心壮志,诗中闪烁着西部特有的力量美、阳刚美。这种地域性因素必然会给文学烙上一定深度的印记,这种力量美、阳刚美也必然会对现当代的西部山水的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西部,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文化艺术资源,诗词就其文化艺术的内在品质和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实际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和值得整个民族骄傲的,诗词对西部地域山水的影响还是巨大而深远的,它还在源源不断的为山水画创作输送着给养,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挖掘。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西北山水画家的探索与研究,地域山水画的前景必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荣新江.敦煌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

[2]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4]王朝闻.中国美术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10:描写山水的古诗词

1、《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0、《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1、《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3、《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4、《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7、《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9、《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2、《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3、《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5、《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6、《春题湖上》 唐·白居易

篇11:描写山水的诗词名句赏析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佚名《迢迢牵牛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临安邸》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春江晓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欧阳修《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佚名《西洲曲》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篇12:描写山水的古诗词

1、《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4、《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6、《绝句》

宋·李清照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7、《春泛若耶溪》

唐·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8、《青溪》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9、《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10、《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2、《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孟浩然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3、《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馀钟磬音。

1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5、《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6、《滕王阁诗》

唐·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7、《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破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8、《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19、《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颖是银河落九天。

20、《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2、《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3、《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4、《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晴。

25、《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水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上一篇:值 班 长 岗 位 责 任 制下一篇:部队篮球比赛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