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岗位与物流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国家经济增长。然而我国的物流行业相比起发达国家还是存在差距。究其原因,不仅是国家政策的不完善,而且还是专业人才的缺失。虽然我国部分高校设立了物流管理相关专业,但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高校提供的人员不适用于职业岗位,所以我国物流行业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阻碍了其发展的道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流岗位与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流岗位与物流管理论文 篇1: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性探讨

摘要:通过对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追踪调查,探讨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性问题,提出对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更加切合社会需求,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竞争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物流管理;课程设置;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性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近年来急剧扩大。高校扩招后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毕业生不适合行业的职业要求。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人才为目标,信息产业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制造业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服务业以培养职业型人才为主。我国物流人才存在很大缺口,但随着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增多,就业竞争也将加剧。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较早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从2006年开始有毕业生,人数达300多人。我们从2006年底开始分阶段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追踪调查,并辅之以企业调查、物流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探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内在联系,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以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

毕業生就业追踪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面谈、电话访谈、电子邮件交流等方式方法。调查问卷共有45题,分为三大部分:就业、专业(课程)与工作的关系、就业评价。发放问卷120份,收回96份。以其他方式展开调查共90多人次。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一)就业方向

关于工作岗位学生初次就业时以在物流、生产企业的居多,占83.87%;目前在物流企业者增加了16.91%,在制造业者减少了21.47%,幅度较大。与专业相关岗位占83.87%,“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占16.13%,大部分工作与专业主干课程相关。这些数据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分布较广。从表1数据看,与专业相关度不太高的岗位变动不大,在物流相关岗位中,“货代”、“报关、跟单”增加较多,“运输”有增加,“仓储”则减少。岗位变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为专业课程设置与改革提供了参考方向。

关于就业渠道有效渠道:“招聘会”占64.52%,“网络”占67.74%;有利于拓宽就业渠道的因素:“创建教学实训基地”占45.16%,“邀请用人单位交流”占35.48%,“走访人才市场”占29.03%。说明校外招聘、企业交流与人才市场信息占较大比重。

(二)课程设置

对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选“专业课程”(占63.33%)与“教学实践”(占66.7%)的最多,这些因素构成主要的就业优势,这与学生就业岗位与专业相关度较高有关。图1是对专业课程与目前工作相关度的评价结果,专业主干课程与学生就业岗位内容相关性较高。

对专业基础课程与目前工作相关度的评价(见图2):“计算机应用能力”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商务谈判与礼仪”、“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等。

从工作经历看需加强的专业知识:“货代类”占37.93%,“运输类”占31.03%,“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类”、“成本管理类”均占27.59%,“供应链管理”占17.24%、“仓储配送类”占13.79%。

(三)能力需求

工作胜任情况:选“完全胜任”(占48.48%)和“基本胜任”(占45.45%)的高达93.93%;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与其目前所从事的物流相关岗位工作水平要求不太高也有关系。这是目前“珠三角”中小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管理水平还不高这一现状的反映。

“人际交往能力”(占58.06%)、“专业基础知识”(占38.71%)、“实验和操作能力”(占32.26%)在职业适应中占比例较大;目前,工作压力来源选“人际关系难处理”(占46.67%)居首位,选“工作业务能力不强”者占40.00%;“希望弥补不足”而选“社交能力”的占64.52%。工作后能否顺利发展职业生涯,人际交往能力排在首位,在校期间除专业能力的培养外需加强情商培养,可结合相应课程教育及第二课堂来开展。

招聘时注重的能力素质:“综合能力”占54.84%,“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均占35.48%,选“实验操作水平”的占32.26%。注重综合能力,基本的信息管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属必需能力;外语要求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反映,进出口贸易、国际物流管理能力的需求增加是其内在要求。

(四)后续发展

如未找到理想工作:选“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的占76.67%,选“自己创业”的仅占6.67%,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方面存在较大欠缺;我院毕业生有较大差距的:选“外语能力”的占60.00%,“实践、动手能力”占42.86%,“专业知识”占28.57%。

对工作环境满意方面选“单位有发展潜力”(占38.71%)居首;更换工作的原因:选“为全面了解企业、获取经验、规划职业发展”的占50.00%,选“为更高收入和福利”的占46.67%。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注重职业发展机会,但也注重经济收入因素。选“个人创业”的仅占3.33%。

(五)就业与教育评价

就业后获锻炼最多的能力:选“认识社会与自我”的占77.42%,选“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占32.26%,选“组织和协调能力”的占25.81%。

对“结合就业和职业发展实际评价母校的教育工作”,选择“很好”与“较好”的较多。具体为:选“良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占64.51%,选“知识面拓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占63.33%,选“专业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占54.84%。比例较低的是:“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力的培养”(占25.8%),“实验技能”(占26.66%)。

以上调查结果说明,学校在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职业知识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方面尚有较大差距;在人际协调能力、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有待加强。

关于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讨论

本课题针对企业需求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培养核心职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使课程设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发展需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边研究边实践,探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关系,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与毕业生就业。

(一)就业岗位适应性

经济和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职业技术人才结构随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变化。知识经济使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直接影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变化,“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作为支撑。

物流运营管理人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项目策划和运作管理,需较强的战略判断力和操作能力。这个层次的人才需求主要由高职或本科教育承担。在“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背景下,本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根据就业岗位最新要求调整培养方案,推行产学结合,增强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面对“珠三角”物流人才需求,注重培养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从事基层物流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

其一,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本院建校历史较长,与当地一些物流园区及企业建立了良好关系,可通过建立实训基地乃至联合办学等方式,使人才培养更切合企业需求。

其二,教材建设方面。可整合企业专业力量参与教材编写,提高实训、实践教材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其三,实践课程方面。目前主要是软件模拟实训,应在原有运输、仓储与货代软件模拟实训的基础上加强国际贸易、第三方物流等实训内容,以适应相应岗位的需求;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进一步强化职业技能培养。

其四,加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物流相关职业证书考试内容,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人才知识结构与可持续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物流人才必须适应在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需要,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终身就业。人才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学习、提高的连续过程,短短的三年在校学习时间,并不能让学生学到所有有关知识,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非常重要。应适应高职学生的特点,以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借鉴和引进先进的物流教育方法,以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综合竞争力。本项目调查显示,在课程设计上要注重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接口,在侧重物流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通过设立公共选修课和专业提升类课程,为学生的日后發展进行前期引导,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创业能力的培养

开展创业教育是世界教育与就业的重要趋势,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据预测,未来10年将有12亿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但世界范围最多只能新增3亿个就业岗位,就业问题突出。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我国提高国民的创业能力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保证。据调查,2005年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1%,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为20%~30%。在本项目调查中,毕业生创业比例相当低。大学生就业是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素质。将创业能力培养渗透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可在学院、系、专业层面开设不同层次的相应课程,开设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职业规划、创业课程,且增强专业针对性,在课程教学中设立创业教育目标;普及创业知识,引导学生把在校学习活动与未来职业有机结合;引导成立与创业有关的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拓展项目中增设创业类项目;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创业设计竞赛等,培养学生创新及团队合作精神,在实践中增强求职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课程设置

课程是联系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职业教育要求采用职业分析方法制定课程方案和标准,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随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快速变化,高职课程就要突出职业技术与技能的先进性。要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能在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从事物流经营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决定了学生在基本素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专业必修课应以大多数学生能接受为准,争取在实行全面学分制的基础上开设各种选修课。

课程任务要注重引进先进科技、管理方法、服务理念和操作技能,促使学生知识、能力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保持同步。该项目根据调查企业物流岗位情况,同步进行教学改革,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内容,增强岗位适应性。例如,增设采购管理课程,购买第三方物流管理软件包进行模拟实训;国际贸易和供应链管理课程增设软件模拟操作实训;加强货代实训与ERP实训等。应注重开发与企业实际、技术应用密切联系的综合性和案例性课程和教材,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此外,还应发挥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制造、物流企业及物流园区的合作,加强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建设,通过综合实训、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联系,在教学中融入助理物流师、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助理营销师等职业证书考试内容,引入实用职业技能,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考,多做从业技能储备,提高就业竞争力。

通过毕业生追踪及企业调查,进一步细分专业培养方向以增强针对性。物流人才的培养方向可分为制造业物流、商业物流、第三方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国际物流等等。结合实际情况,本院物流管理专业方向宜以满足工商企业物流管理及第三方物流管理的需求为主。企业物流管理方向,课程设置上应加强生产运作管理(注重行业特色)、采购与供应链管理、ERP、MIS、电子商务等知识的学习,并从企业实习、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训等方面加强训练;第三方物流管理方向应加强物流专业英语、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法律法规、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规划、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商务谈判、电子商务、团队管理等知识的学习,并从物流企业实习、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国际货代等方面加强实训环节的训练。

课程设置上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就业及其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课程结构采用弹性化单元模块式课程,保持人文和科学素养结构均衡。公共选修课可增设艺术欣赏类、心理学类、社交类、公共关系类、法律类、职业规划类、创业教育类课程,对管理类学生可考虑开设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管理沟通、统计学、经济学、投资理财等课程,并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择业、创业能力。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及第三方物流需求水平的提高,在人才培养上既要切合当前需求,又要高于当前需求水平,同时为人才的日后发展、提升奠定基础。

高职课程必须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以提高全面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要的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人才。本课题通过对毕业生就业追踪调查等方式探讨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适应性的问题,改革专业课程设置,从课程体系、人才知识结构方面促进专业建设,提高岗位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毕业生就业的总体竞争力,促进专业品牌的建立。该项目可为同类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以增强人才培养的职业适应性,为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石滨.就业导向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5,(10下):5-6.

[2]黎红.面向职业需求的地方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探讨[J].中国储运,2007,(1):91-93.

[3]李家华.创业教育与生涯发展[EB/OL].(2008-02-27)http://edu.qq.com/a/20080227/000270.htm.

作者简介:

黎红(1967—),女,硕士,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陈晓利(1979—),女,硕士,佛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作者:黎红 陈晓利

物流岗位与物流管理论文 篇2: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研究

[摘 要]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我国物流行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国家经济增长。然而我国的物流行业相比起发达国家还是存在差距。究其原因,不仅是国家政策的不完善,而且还是专业人才的缺失。虽然我国部分高校设立了物流管理相关专业,但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下,高校提供的人员不适用于职业岗位,所以我国物流行业出现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阻碍了其发展的道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本文将浅析物流管理专业和职业岗位,并对如何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物流管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职业岗位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0.173

1 物流管理专业现状

1.1 缺乏專业的物流教育

物流专业是随着物流行业的兴起应运而生的,其归属的院系是商学院或者经济管理学院。在以前,我们所熟知的物流仅仅只是邮件、信件的派送,其中最多的就是信件,而我们最熟悉的“物流行业”就是中国邮政,但是现在所派送的物件主要是实物包裹。物流单位也不计其数,而其中大多数以个体、私企物流行业为主,国家还没有专门针对物流行业制定特定的经济法规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由于在二十年前,还没有物流专业,因此,如今的高职院校中,具有系统的物流专业的知识体系的专业教师依然缺乏,所以,对于教师来说,也还是处在学习探索过程中。此外,课程的实用性还不够高,在教材的编撰方面,还存在遵循教条主义的弊端,物流行业虽然是经济学的分支,但是教材的来源不能是简单的经济学的分支,如今的许多大学所用的教材都普遍缺乏实践的检验,书本知识最终是要作用到实践中去的,这种不是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最终是难以和现实实践接轨的,这对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2]。我国教育部门实行教育新课标改革,推动了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对接。

1.2 缺乏专业实践

基于传统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学生在校主要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设立的课程有些是知识点重复导致学生学而无味,课程的设置过于空泛和重复。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无企业管理、操作经验,不具备双师素质,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实训设备欠缺,导致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随着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高校实行了工学结合的措施,使学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快地适应社会。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建立人才共育机制。

2 物流行业岗位分析

2.1 物流人才需求

由于物流行业是社会新兴起的一个服务型行业,人们对于其运作和经营的情况还是比较陌生,导致了人才供不应求的现状。高校设立了相关的物流管理专业,但是没有具体分析物流行业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所以培养出的学生是不符合企业需求的。物流行业人才从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种是高级物流管理人才,其需要对市场经济发展走向趋势有敏锐的判断力和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思维,同时具备良好的商业交际能力。第二种是物流运营人才,其需要对整个物流线路都了然于心,设计更方便更实惠的物流线路,这就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第三种是物流作业的一线操作人员,有着一流的操作经验,能够完成作业上货、分拣、堆垛、打包、配装等具体的作业。通过分析物流行业人才的层次关系,高校才可以针对相对应的岗位要求去培养物流人才。

2.2 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

从相关调查来看,企业60%都是基层人员。在运输方面,在职员工一般有调度员和驾驶司机,调度员要有能够掌控整个物流流线的能力,合理分配发车流线,指挥得当。驾驶司机要熟练物流路线和拥有保护货物的责任感。在仓库方面,在职员工一般有仓库管理员和理货员,仓库管理员要对货物进出仓库进行登记和安全养护,要极具责任感和忠诚。而理货员需要合理积攒货物,在实现最大化积货的基础上,确保货物安全,取货方便,提高仓容利用率,完成货物盘点等相关工作。在采购方面,一般有采购员,大多数是管理阶层人员,采购员需要了解企业的营运情况,提前预测应该采购的商品,这不仅要有高瞻远瞩的判断力还要有良好的商业交际能力。物流行业每个流线都是息息相关的,必须团结合作,每个岗位都是平等的。物流管理专业只有具体了解每个岗位需要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才能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

3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岗位对接

通过分析物流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拥有怎样的技能和职业素养,高校可以设置更适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物流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设置要以工作项目为载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是物流企业的一名员工,通过具体的情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完善专业技能知识并且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一个工作项目里,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整个物流流线和每个岗位所需备的责任和技能,同时员工与员工也要相互合作,才会形成一条生产流线。工作项目的完成即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情景教学考察学生在实践中是否能顺利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4 结 论

物流行业是近几年新兴起的服务型行业,在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企业内部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这促使了高校积极培养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并且通过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改革,各高校培养物流人才的道路踏入了正轨。教育模式的改革,推动了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使高效培养的职业人才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要与职业岗位做到无缝对接,希望物流行业在未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许道云.基于物流职业岗位群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物流科技,2013(66):3.

[2]田博坚.中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4.

[3]孙小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创新设计[J].科学与管理,2013(7):7.

作者:代承霞

物流岗位与物流管理论文 篇3: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分析

摘要:随着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管理岗位的设置已经出现新的变化,这对物流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设置与职业能力情况,进而探究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前言

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物流管理职业更加细分化,很多新型物流职业岗位不断出现。这些要求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应当具备更高的物流专业管理素质和职业能力。我国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增加速度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2014年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未来十年我国物流业每年的增幅将会达到25%以上,未来会出现数百万物流管理人才的缺口。同时现有物流专业管理人才自身职业素养也不适应现代物流的需要。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当前物流管理人才中具备物流专业学历的人员占比不足45%,尤其是在新型物流岗位中季度缺乏高素质的物流专业管理人才。因此,未来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对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进一步细化,同时做好相关物流人才职业能力的引进和培养。明晰物流岗位,提高物流管理人才的职业能力,是把我国物流产业继续做强做大的重要工作。

1.我国当前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设置与职业能力情况分析

我国当前物流专业管理岗位主要分为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和信息管理等六大类几十个细节岗位设置。运输岗位需要物流管理人员对货物运方式、运输调度和运输成本管理等具体的职责十分了解,需要物流管理人才具备物流运输专业知识素养。仓储岗位主要承担货物入库、储存、盘点、出库和装卸等工作,需要相关人才具备出入库填单技术、装卸设备调度和仓储商品保养等能力。配送岗位主要进行配送作业、流通加工、配送组织、配送调度和配送单据填写等常规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具备配送技巧、单据管理和财务管理等能力。采购岗位主要工作有制定采购计划、联系供应商、制定采购方案、供应商管理和采购成本控制等工作,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市场管理能力和相关财务技巧等。营销岗位主要进行物流市场调研、营销方案制定、营销客户开发与管理和营销成本管理等工作,这需要相关物流人员具备市场开拓能力、客户管理能力和物流成本财务管理能力等。信息管理岗位主要指对物流环节的信息化控制、物流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备案、物流信息网络的维护等工作,这需要相关物流人才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物流产业细分岗位也呈现逐年增加趋势。除了常规的运输、仓储、配送等业务岗位之外,加强物流产品营销和物流信息管理成为当前和未来我国物流产业岗位改革的方向。尤其过去十年我国电子商务物流从小到大,发展十分迅速。2013年,我国电子商务物流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五年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方式带来的电商物流每年增加幅度在50%以上。为了迎合新兴电商物流产业的发展,这需要现代物流企业成立专门的电商物流管理平台,需要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具备更多新兴的电子商务物流管理能力。未来网络虚拟消费还将会持续火爆,这需要物流企业设立全新的物流管理岗位,也需要物流管理人才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物流网络维护能力。

2.我国当前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很多新型物流职业岗位的出现,给我国以往传统的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物流产业人才职业能力已经不适应快速发展的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如下:

2.1物流人才人数相对不足,尤其是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十分短缺

物流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需要大量相关物流管理从业人员的支持。但是我国当前物流产业人才不足问题比较凸显。尤其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出现了很多以往没有的新的特点,如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信息网络技术等,这造成当前我国物流产业高素质人才更是非常短缺。以我国著名的物流公司圆通速递为例,该企业当前借助物流行业发展的时代潮流,处于快速扩张时期。但是当前该企业物流人才每年短缺数千名。正是由于物流管理人才的相对不足,造成该企业进一步开拓新型物流市场受到很大负面影响。未解决当前物流产业高素质人才短缺的现状,很多物流企业制定了较为优厚的人才引进福利待遇,但是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造成未来十年之内我国物流产业高素质管理人才仍将会处于紧缺状态。

2.2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人员配置等与现代物流市场发展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我国当前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借助于各地高校物流专业开展。高校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物流产业的快速成长壮大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随着新型现代物流产业的出现,这对物流产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而高校现有物流专业课程设置、教学人员配置等都与当前物流市场的发展出现明显的落差。从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看,传统物流专业课程还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而面向新型电子商务物流产业的新型课程占比较小。加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很多课程内容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学课程的设置不足,造成现代物流产业培养高素质物流产业人才明显受到不利影响。从教学人员配置看,高校物流专业教学人员本就不足,加上部分教学人员缺乏现代物流产业理论的再教育,这造成当前我国物流产业教学处于低端的重复建设状态。

2.3物流人才自身缺乏职业能力自我培训的理念

物流企业自身从业人员由于工作压力大等客观因素,造成他们用于个人职业能力培养的机会和时间相对不足。很多物流人才已进入工作岗位,就很少有精力进行自我职业能力的再次学习和提升。即便是部分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有着强烈的自我提升愿望,但是苦于无法获得培训机会,缺乏专业培训指导人员,造成他们也不能够进行持续有效的自我职业能力“充电”。网络数据统计显示,当前我国物流产业人员用于自我培训教育的时间每天不超过0.5小时。而现代新型物流岗位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具备更高的物流产业从业技能,甚至全新的职业素养。如此短暂的自我培训时间根本不可能从根本上帮助物流管理人员快速提升自己,以满足新型工作岗位的需要。国外一些大型物流企业从业人员每年用于个人自我职业能力培训的时间一般在一个月以上,我国与之相差明显。因此,我国当前物流人才自我职业培训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当前物流产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2.4现代物流企业忽视物流管理人员岗前、岗中培训

现代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从业人员的渴求日益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物流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物流管理人才,以快速抢占物流市场,在物流管理人才进入物流企业之前的岗前培训工作中,培训时间越来越少。与以往物流企业岗前培训相比,近几年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时间已经大大缩短,数据统计显示,65%以上的物流企业岗前培训时间不超过一个月,更有35%的物流企业岗前培训时间不足两周。这造成很多物流管理人才由于没有获得足够的岗前培训实践,匆忙上岗工作,会产生职业陌生感,不能够真正胜任物流企业管理岗位的需要。在正式进入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岗中培训中,各个物流企业更是明显重视度不足。不管是岗中培训的时间、还是岗中培训的人员范围均呈现明显不足的现象。很多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反映自己所在企业提供的岗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到15天,有的甚至从来未进行岗中培训工作。这造成我国物流企业在市场开拓,尤其是新型电子商务物流市场开拓中总是受到现有人力资源的限制。

总之,当前我国物流企业的快速膨胀下,物流管理岗位已经有了明显变化,新型物流管理岗位的出现将会更加常态化。而现代物流管理人才不足、高素质管理人员短缺的现象已经比较突出。如果物流企业不重视物流管理新型岗位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会给现代物流企业的后续发展带来很大负面影响。

3.提高我国物流专业人才职业能力的合理建议

3.1引进和培养大量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我国物流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物流管理岗位全新的变化特点,不断引进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以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需要。从物流管理人才引进方面看,物流企业应当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人才引进战略,如与高校建立人才联合定向培养战略等。也可以从社会人员中选拔优秀人才进入物流管理岗位。从人才培养方面看,需要物流企业重视物流管理人员的常规培养,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尤其是结合现代电子商务物流产业的发展,快速培养更多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新型电子商务物流人才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是现代物流产业获得快速发展的人力资源的保障。

3.2更新高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加大专业技能强的教学人员的培养与配置

高校物流专业作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当紧紧围绕现代物流产业人才市场的新要求大胆改革原有的教学模式,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更多优秀的毕业生。首先,要对原有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对一些已经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删减,添加适合物流产业发展的新型课程内容。笔者建议高校可以通过研究当前和未来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建立物流专业校本化课程开发策略。用新型校本课程弥补传统物流专业课程的缺陷,可以让高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中处于更加主动的地位。其次,要加大对现有物流专业师资的培养与配置。要积极吸纳更多物流专业人才进入高校物流教育岗位,高校也可以依托自己专业教育的优势,自己培养亟需的物流专业教育人才。

3.3建立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自我职业能力再教育长效机制

物流管理岗位人员也要重视自己职业能力的再教育。笔者建议可以从整个行业出发,建立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自我职业能力再教育的长效机制。可以在物流管理岗位从业人员中,明确要求他们每年用于自我教育的时间,可以借鉴国外物流行业人员每年不少于一个月的自我教育时间的方式。同时,鼓励物流管理岗位人员自己寻找自我职业能力再教育的机会和时间,让自己的物流管理知识能够获得不断更新,建立更加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理念。要建立物流管理岗位人员自我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如规定在物流管理教育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进行脱岗培训,只有培训合格的人员才能够继续进入物流管理岗位,也可以把物流管理岗位人员的自我再教育成绩与其绩效工资等进行捆绑评价等。

3.4物流企业应当重视物流管理人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

现代物流企业也要改变以往过度追求企业规模做大的做法,要把提升企业物流管理岗位人员的从业素质当做重要的任务。要重视对物流管理人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工作,要充分认识到只有扎实有效的培训才能够为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的支持。岗前培训要制定严格的培训机制,对待培训不合格的人员实行“一票否决”的做法,不允许他们能够轻易进入物流管理岗位。要建立在职物流管理人员岗中培训的长效机制,物流企业可以设立专门从事管理岗位人员培训的机构,定期进行物流管理人员的岗中培训工作,这样才能够提升整个物流管理群体的从业素质,让他们顺应整个物流产业的发展对岗位提出的新要求。也要重视把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实效与他们的考核评价进行挂钩,让物流岗位从业人员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的各种培训活动。

4.结论

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物流管理职业岗位已经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对物流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从业要求。必须要重视物流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提升,让他们能够时刻满足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新要求。

(作者单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的建设与实践研究》(编号:GZZD2011015)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荣庆.对高职物流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3):218-219

[2]路峰.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管理创新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5(11):103-105

作者:曾艳英

上一篇:税务筹划与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思想品德课法制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