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流

2024-04-15

农业物流(精选6篇)

篇1:农业物流

论文关键词:农业物流;国家支持体系;发展

论文摘要:农业物流具有偏弱质性、相对特殊性和后发性等特征,国家有必要构建农业物流发展支持体系。农业物流发展国家支持体系主要应包括政府管理支持、法律制度支持、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政策支持、基础设施支持、信息平台支持、标准体系支持、科技与教育投入支持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已成为我国理论和实践界的共识,20xx年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要“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物流发展,一方面固然要通过市场机制下的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来实现;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积极构建农业物流支持体系,采用一系列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及措施,对农业物流的发展进行必要且适当的指导、鼓励、帮助和管理。

建立农业物流发展国家支持体系的必要性

(一)农业物流的偏弱质性

农业物流的偏弱质性内生于农业本身的天然弱质特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与非农产业相比,呈现出明显的弱质性特点,在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滞后的发展国家,农业的弱质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多样性功能,世界各国都对农业给予了程度不同的保护和支持。但以往的农业支持主要偏重于农业生产环节,忽略了流通领域,尤其是物流环节。在农业生产链状结构的各环节和节点,农业物流发挥着重要的衔接作用,它深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和水平。当然,农业物流也不可避免地继承了农业的一系列弱质性,对外来的变化和干扰比较敏感,在其发展过程面临着一定的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且依靠自身抵御这些风险的能力不足,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等多方面环境变化的威胁下,易遭受某种程度的损失或损坏。

(二)农业物流的相对特殊性

首先,农业物流的功能性要求较高。农业物流的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产品,这些产品在物流过程对包装、装卸、运输、仓储等均有特殊的要求(如冷链处理等),并且随着农产品绿色化趋势的增强,这些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其次,农业物流的季节性强,具有时间不均衡性。这一方面表现在农民生产资料的购进具有季节性,另一方面表现在不同农副产品的产出季节也有所不同,由此导致农业的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最后,农业物流表现出很强的地区差异性和地域分散性,具有空间不均衡性。我国农村地区地域广阔,不同地区自然条件有极大差异,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和物流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这种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异带来了农业物流本身以及农业物流系统与其他物流系统之间衔接的复杂性。而且农业物流涉及的地域范围很广,单位面积内物流需求较小且比较分散,服务难度大。农业物流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其比工业物流更为复杂,发展农业物流相对来说也更为困难,在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需要政府以构建国家支持体系的方式给予指导和帮扶。

(三)我国农业物流的后发性

我国的物流业起步较晚,近几年以来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但农业物流发展仍相对滞后,无论是在总体规模,还是在基础设施、物流技术、信息化水平、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后发性。我国当前的农业物流发展规模偏小,总体效率较低,落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整体物流发展水平。鉴于农业物流对于建设新型农村、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的高度重要性,政府应构建相应的农业物流支持体系,积极借鉴其他行业和产业物流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促进农业物流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物流发/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国最强免费!/展国家支持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政府管理支持

我国目前的农业物流管理体制处于条块分割状态,整个社会范围内缺少一个宏观的管理协调主体。不同部门与地区之间的农业物流管理机构在权利和责任上交叉重复,实行分段管理,造成农业物流过程的人为分割,阻碍了农业物流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国家成立务实、高效的农业物流专门领导协调机构,如全国农业物流系统建设与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全国农业物流的组织和运行。农业物流领导协调机构可以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内设置,由农业部牵头,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及交通、铁道、民航、邮政、海关、质检、信息、财政、税收、国土资源、相关物流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门共同参与,并吸收相关农业和物流协会参加。农业物流领导协调机构主要负责拟定并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战略、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制定促进农业物流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解决农业物流运行的有关重大问题,从宏观上规范、引导、扶持现代农业物流健康发展;协调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农业物流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形成农业物流管理的联动机制;协助开展农业物流数据统计,研究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农业物流发展情况,对我国农业物流发展进行预测和预警。

(二)法律制度支持

现代农业物流的健康有序发展必须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支撑。我国现有与农业物流有关的法律法规分散于农业法、交通运输法、消费者保护法、合同法以及各部委分别制定的有关条例和管理办法,缺乏系统而专门的法律规定。建议国家在加紧社会物流立法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农业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清理、修订和完善。虽然不一定要为农业物流单独立法,但可以在物流法框架下对其做一些具体规定:一是有关农业物流主体的规定,用于确立农业物流主体资格,明确主体权利义务,规制农业物流产业的进入与退出;二是有关农业物流行为的规定,用于调整农业物流主体从事农业物流活动的行为;三是有关宏观调控的规定,用于调整国家与农业物流主体及农业物流主体之间的特殊市场关系;四是有关社会保障的规定,用于调整国家、农业物流主体与劳动者、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五是有关农业物流标准的规定,用于统一我国农业物流技术与管理标准,并促进其与国际标准体系接轨。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规定必须系统、有机地统一于其他一系列法律体系,如农业法律体系、交通运输法律体系、物流法律体系、政府行政管理法律体系等,避免不同体系的矛盾和抵触现象。

(三)财政政策支持

在我国农业物流发展,政府的财政支持尤为重要,因为我国农村的现状决定了光靠农村自身积累是无法完成现代农业物流建设这个系统工程的,而农村以外的企业、个人等经济主体对农业物流的投入也非常有限,并且对于一些具有较强正外部性的农业物流公共品也应由政府来投资。建议在国家与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拨付款,设立一个农业物流发展专项基金,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农业物流的发展给予特别的支持。这项基金主要用于: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粮食储备物流系统和全国重要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农业物流信息体系与标准体系建设;冷链物流、心城市配送心、应急物流等示范工程;农业物流技术的研发推广;农产品加工增值与检测系统建设;农业物流人才培育与国际交流等。另外,对于物流企业在农业物流急需设施和关键技术改造方面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应给予适当的贴息扶持或资金上的财政担保。在税收政策方面,从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的角度出发,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将交通运输业由现行的营业税改征消费型增值税,并尽快推行燃油税改革。对于农产品物流园区建设可给予税收政策上的优惠,以减轻园区的土地开发成本,如减半征收土地出让金,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等。

对于商贸流通企业将旧仓库设施改造为农业物流配送心的,原划拨土地出让收入按规定扣除政府土地收益和有关税费后,其余部分可返还原企业。对于农业物流企业开展的外包业务,在营业税计税基数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度扣减。对区域性农业物流连锁企业要统一缴纳所得税。财政部门还可与工商管理、交通管理、海关等部门联手,简化与农业物流有关的工商登记、税收管理、城市配送交通管制、进出口货物查验通关等方面的手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农业物流服务市场,并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金融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抑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物流的持续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主体少、能力弱,难以满足农业物流对信贷的需求;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不全,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领域内的功能趋于弱化,农村信用社主要从事小额与短期贷款业务,与农业物流的金融要求不符;邮政储蓄分流农村金融资源,削弱金融支农的应有力度;农业保险业务的萎缩不能适应农业物流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家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加大金融对农业物流的支持力度,构建银行、保险、租赁、证券等金融部门共同参与的农业物流金融支持系统。第一,要明确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农村信用社四大国有银行对农业物流的金融支持,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当前着重要拓宽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运用范围,调整其结构,加大对农业物流的支持力度。同时还要改革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品种,增加支持农业物流发展的长期贷款;第二,要建立和整合新型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如邮政储蓄银行、乡村银行等,积极开展农业物流金融服务业务;第三,可以尝试建立由地方政府、物流企业、银行、民间资本等多元利益主体组成的现代农业物流金融心,有效开展融资、结算、风险分散等农业物流金融综合性服务;第四,建立和完善农业物流保险体系。政府要提供必要的资金投入和优惠政策,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设立相应的险种,开展农业物流保险业务,对农业物流的运输、仓储、配送等风险进行承保,并针对不同的标的和风险,开发出多样化的保险合同菜单。同时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试点范围,结合各地区的具体实际,对农业物流系统的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推行政策性保险;第五,加大新型物流金融产品,如物流银行的仓单质押、融通仓、保兑仓等在农业物流的开发力度,并拓宽其运用广度。

(五)基础设施支持

目前我国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现有的农村交通网络尚不健全,道路运输条件相对落后,路网通达深度和能力有限,大大增加了农业物流的成本及风险;农业物流专用技术设备短缺,存储、保鲜技术落后,冷库、陈列冷柜、冷藏车等配备比例不高,致使农产品难以进入冷链系统,造成巨大的在途损失。在新农村建设,国家会投入大量财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建议这部分资金要加大对农业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发展城际高速公路的同时,要大力发展联结城镇乡村的公路网建设,为农资和农产品的集散创造前提条件;加强仓储设施建设,如棉库、粮库、糖库、保鲜库、冷藏库的建设,加强智能化农资、农产品储运工具的开发生产,改造现有的运输工具,提高设施和装备的利用率;合理规划农业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物流心、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配送心、生鲜超市的建设布局,并加大对农产品分类、加工、保鲜、冷藏、包装等环节物流设施设备的投资力度,逐步实现农业物流作业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六)信息平台支持

我国农业物流的信息化比较滞后,信息技术没有得到普遍应用,缺乏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全国性农业物流信息系统。尽管涉农部门建立了一些农业信息网络,但网络在乡、村出现断层,加上农业市场信息、特别是农业物流资源信息不集,发布与更新不及时,导致农业物流信息共享度低,信息流通不畅。

建议国家在原有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统一的全国性农业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包括农资和农产品生产信息网、供销信息网、仓储运输信息网等。要整合现有农村、农业信息资源,改变重复建设、小而散的局面,加强通讯网络软硬件建设,提高网络信息质量,通过农资生产企业、农产品优势产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加工企业、仓储运输装卸企业和配送心等联网,运用先进的农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对农业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同时,还要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的应用与推广,加强连锁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货运管理系统及与农业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软件的开发力度。

(七)标准体系支持

我国农业物流的标准化程度较低,还未建立起适应农业物流发展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影响了农业物流活动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建议国家要结合农业标准体系和社会物流标准体系的建立,发展出一套系统、完善、实用的农业物流标准化体系,把农业物流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要加强对农业物流标准化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联合行业协会、研究机构以及农业物流企业,加紧对农业物流用语、技术标准、计量标准、数据传输标准、作业和服务标准、成本计算标准的研究,统筹规划、统一协调农业物流标准化发展的重大问题。另外,要加强对现有标准的整合、修订,大力推进与国际接轨的农业物流设施标准化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的建设,促进我国农业物流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八)科技与教育投入支持

技术与人才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农业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国家当前要加大与农产品采摘、保鲜、分选、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有关的广义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为农业物流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要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农业物流的经验,扶持相关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物流企业开展农业物流技术方面的研究,利用国家及地方各项自然科学基金,对农业物流技术研究课题的申报予以一定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在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农业物流教育的投入力度。一方面要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农业物流方面的学历教育,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专业学历教育体系,鼓励高等院校设置农业物流专业或方向,引导其增设和改造相关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农业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组织规范化的岗位培训,切实提高其从业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丁俊发.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N].经济日报,20xx

2.赵勤.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J].北方经贸,200

篇2:农业物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主要包括棉花、粮食、林果、畜牧、特色农产品和设施农业六大产业。目前,新疆自治区农业发展已初步摆脱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共有注册农产品加工企业一万多家。新疆地区农业发展与我国其他农业大省发展模式差异很大,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疆农业发展体系。其农业发展特点共有以下三点:

(1)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总体发展水平低。新疆地处我国西北部,属于干旱沙漠地区气候。特别是地区环境差异大,南疆大部分地区是沙漠和戈壁滩,北疆环境稍好。南、北疆农业发展模式也完全不同,南疆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北疆畜牧业经济占优势地位。新疆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环境因素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农牧业总体发展落后。

(2)农牧户居住分散,农牧业生产组织力差。新疆地区虽然有了部分规模化农业单位,但以分散农牧单户仍是农牧业发展的主体单位。由于新疆自治区地域辽阔,农牧民居住分散,从而导致农牧业发展分散。

(3)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新疆地区由于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落后,现在仍是以农牧业为经济主导的省份,因此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交通状况差、农业从业人员素质较差。

二、新疆地区农业物流发展模式探究

(1)以政府为主体的农业物流模式需要政府增强对农业的融资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当地农业银行、国有企业等机构设立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对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财政补贴或补助的方式,培育农业物流企业的发展和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整合。或通过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进入农业物流产业领域,支持他们以发行股票、债券或资金重组等方式筹集资金,通过政府的担保促进农业物流的发展。

(2)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政府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利用国家相关资金建设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政府在促进农产品流通方面可以采取降低农产品运输车辆通行费等手段,降低农业物流运输成本,增强新疆地区农业相对竞争力。

(3)政府可以通过相关宣传平台以新疆特色农产品为突破口,从而带动新疆整体农业物流的发展。新疆地区由于远离内地,许多农牧产品都是内地市场上的紧俏商品。通过以上不胜枚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开拓新疆农产品在我国甚至世界的销售市场。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有:首先,要在国内一、二线城市建立新疆特色农产品标识的销售网点。同时要对本地农业生产者进行相关培训、整合和扶持等。其次,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支持,通过开办农业合作化基地培育优质的农产品。最后,政府应该积极保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例如:新疆部分地区经常遭受大风雪的袭击,使农牧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政府应该通过相关气象预报手段和专项保险资金立项等措施减少农牧民的损失。

(4)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大型综合化的物流交易市场促进当地农业物流的发展。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境地区,共与8个国家为邻,具有强大的区域贸易优势。可以通过政府主导与国外地区就近商品贸易。

篇3:农业物流

城市郊区地理位置特殊,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之间商品、资金、信息流通的中转站。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城郊型农业有着乡村农业无法比拟的独特地理优势。城郊型农业是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的正常运转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与乡村农业相比较,城郊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更高,对城市的依赖性更强,现代化程度也远远超过乡村农业。在许多城市郊区,尤其是大都市的郊区,往往能够见到各种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大型农业生产车间及农业基地。相比较而言,乡村农业存在着经营分散、产业集中程度对较低以及市场化发展部完善等诸多弊端。

目前,农业物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农业物流、城乡农业物流互动以及农产品物流方面的研究,对于城郊型农业物流,往往被笼统地归结为农业物流的范畴,或者干脆简单地纳入城市物流领域,城郊型农业物流的具体研究较为鲜见。王珍(2007)[1]等根据农业物流的对象来划分,将农业物流划分为农业供应物流(主要是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农业生产物流和农产品销售物流,并提出了与之对应的三种农业物流模式。徐益敏(2008)[2]对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下农业物流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三位一体的低成本城乡双向流通模式。魏书威(2009)[3]等根据“农业产业化”理念,探究了兰州都市圈农业新出路。陈晓鸣(2011)[4]等研究了都市农业流通组织及其物流配送的发展趋势。罗兴武(2012)[5]从低碳视角,提出了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农业物流模式构建。他认为,基于城乡统筹发展农业经济,构建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体系,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物流,从布局、结构、区域上构建和优化农业物流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物流体系,使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紧密。王博(2012)[6]根据利润等式探索了城乡物流共赢模式,从开源节流两个方面来提高城乡农业物流的效率。从目前数据库检索的资料来看,城郊型农业物流的研究依然还不够充分。大部分文献主要对都市农业物流、乡村农业物流以及城乡物流互动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专门就城郊型农业物流问题进行的研究的文章少之又少。鉴于城郊型农业的特殊性以及目前研究状况,加强城郊型农业物流的研究,就目前而言,显得非常迫切。

2城郊型农业物流发展的地位与作用

2.1 城郊型农业物流的基本特征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较为明显,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贸流通以及产业发展等等仍需要经过较长的发展积累。因此,现行阶段的乡村农业物流依然具有分散性、非均衡性、差异性等特点。相比较而言,城郊地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市场经济发育较为全面,市场体系能够与城市接轨。并且,这些地方往往是交通要道汇集、货物中转站的重要节点。因而,其农业物流也有别于一般的农业物流,具有其独特之处。

第一,聚集性高。

与乡村农业分散性的经营不同,城郊型农业具有很强的聚集性。这主要城郊型农业的商品化有巨大的关系。为了降低成本,城郊型农业生产者必须通过资本、技术等规模效应来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城郊型农业的聚集性必然带动了与之农产品特点相匹配的农业物流的需求的聚集性。这种聚集性可以降低农业的经营成本,同时也可以通过物流的“规模经济”和“距离经济”降低物流配送成本。

第二,均衡性好。

由于市场经营程度比较高,经营者的经营理念也较为现代化,郊区型农业的生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农业的分布也较为均匀,例如上海松江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开展“种养结合”试点,推出“一片粮田+一座猪场”的生态种养模式。随着现代农业技术,例如:温室技术、生物工程、无土栽培等技术的运用,使得农业的生产突破了作物生长的季节性。这些方面的改变,使得城郊型农业物流在流量和物流服务方面也变得更加均衡。随着城郊型农业产业的完善,城郊型农业物流也能够在农业物流这块土地中挖掘剩余利润。

第三,专业性强。

由于农产品具有易腐败、变质,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性强的物流服务。而传统农业由于自身的经营的分散性,物流企业提供的专业性的成本也会因产品的自身的质量大打折扣。目前,为了保持农产品的鲜度,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很多物流企业都构建了冷链物流。例如,安得物流累计投资一亿多元,购入高端冷藏车辆近200台,不断扩大的冷链物流市场,并成立冷链物流公司以专业的水平满足客户在不同方面的需求。安得物流还参与了国家食品冷链标准的编制工作,规范冷链物流行业服务质量、保障食品物流品质与安全、扩展农产品流通渠道。郊区型农业物流主要生产果蔬、肉类、水产品、乳制品等易腐败农产品,这些产品对物流服务,尤其是冷链物流服务技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因此,从事郊区型农业物流服务企业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

2.2 城郊型农业物流发展——农业发展催化剂

城郊型农业物流的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城郊型农业物流的能够在解决好现代农业产品如何实现“空间效应”和“时间效用”的同时,还能够带来其他一系列的潜在的价值,在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地位。

2.2.1 推动郊区型农业产业化完善发展

现代农业流通体系是联系农业产业化体系中农业生产和农业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郊区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推动郊区型农业的产业转型。物流包装技术的应用在提高农产品的运输质量,同时降低了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货损。现代运输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冷鲜链物流技术的成熟更是保证了农产品从生产—流通—消费的产品品质。这些技术使得高端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理念得以实现。此外,随着电子商务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郊区型农业的运营模式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的革命。

2.2.2 有助于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

农产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着我国民生建设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有不少问题是由于物流环节存在着隐患而导致农产品质量出现了问题。例如肯德基的“苏丹红事件”,就是由于其供应商的供应商出提供了不合格的产品;“毒牛奶”事件所涉及的问题,也突显了我国物流标准不够完善的问题。通过完善的物流体系的建设,发展先进的物流技术,研发密封包装技术、冷藏保鲜技术、建立农产品物流运作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物流原因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将这些技术运用于城郊型农业,也将提高城郊型农业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

2.2.3 为构建低碳经济提供良好的条件

随着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经济越来越倾向节能型及环保型方向发展。城郊型农业物流将可以发挥物流的环保功能,降低农业在生产流通及消费过程中的污染。通过建立农业与物流的协作互动,物流企业可以将市场上的信息实时反馈给农业生产商,使得生产商能够根据市场进行安排农业生产规模,避免了对市场信息把握不准确所导致的损失和浪费。此外,通过实施逆向物流,可以将市场上积压、变质的农产品进行回收或者通过流通加工中心进行处理,减少农业垃圾的排放,变废为宝,使得环境污染最小化,农业效益最大化。

2.2.4 有助于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

截止至2007年,我国农村依然有5亿多的农民,相当一部分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比如在拆迁过程中所形成的失地农民。郊区型农业物流涉及农产品的种植、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产业链相对完整。通过发展郊区型农业物流可以吸收一部分农民到农业物流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者是农产品流通型企业就业。这样不仅缓解了大批的农民涌入大城市所造成的负面问题,还解决了现阶段郊区型农业物流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此外,这些在郊区型农业企业就职的农民,也可学习现代农业的经营和运作模式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些经验也可以为促进乡村农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3福州市城郊型农业物流模式的建构

3.1 福州发展城郊型农业的基础条件

3.3.1 依托于福州市的发展

与乡村农业相比,郊区农业对城市经济的依赖性更为明显。根据社会经济学派从市区周围地区与城市的经济联系出发,认为郊区是城市范围内,经济水平、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地区,又不同于城市的中心城区到农村的过渡区。“郊区是城市范围内,经济水平、社会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既不同于传统农村地区,又不同于城市的中心城区到农村的过渡区。”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福州市的郊区也应当是农村到福州市中心的过渡区域。这些区域应该主要包括福州的“五区八县”的边缘地带,以及这些地带和农村的结合的过渡区域。这些区域由于离市区较远,且土地相对广阔而集中,适合发展福州市每日所需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主要是指:鲜花、禽蛋、鲜肉、水产、蔬菜、乳制品等。例如,在福州青口的禽蛋类农产品,每日都可以通过福清高速运往福州市的各大农贸市场,以满足市场对禽蛋的需求;福建最大的食用菌和花卉生产基地罗源县,可以通过自营或者是第三方物流公司将食用菌和花卉源源不断的供应往福州市区等。而以上这些产品在福州市区内是基本不生产的,必须依赖郊区农业的生产和供应。但是,离开了福州市中心居民的巨大需求,郊区农业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动力。这种依赖性,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城市职能划分使然。而这种依赖关系的实现又必须通过各种物流模式才能够得以实现。

3.3.2 完善的基础设施

郊区和农村有所不同,根据社会经济学派的定义,郊区属于城市的范围,是城市向农村的过渡的地带。因此,与纯粹的农村地区相比,城市郊区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在海西大战略的背景下福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走上了快车道。目前福州市“五区八县”中的8个县(市)中除了永泰、平潭外,其余6个县(市)均有高速公路通达,福州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近300公里。而且,随着海西大战略的实施,福州市正全力推进绕城高速公路西北段、机场高速公路二期、贵新隧道、平潭海峡大桥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连接市区与永泰的福永高速公路也即将动建,力争实现全市所有县(市)通达高速公路。鼓山大桥、福峡路、三江路、林浦路等东部新城市政道路建设正在加紧建设中。同时,福州市也动工建设了螺洲大桥、环岛路、火车北站市政配套道路、火车南站广场高架桥等工程。由于郊区所提供的农产品都有易腐烂和变质的特性,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有助于解决此种问题,并为福州市城郊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3 地方特色农副业附加值高

不同于远离城市的农村,福州市城郊的农业主要还是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为主。这些农副产品主要是:蔬菜、水果、鲜花、禽肉、奶蛋等。例如福州福清市的烤鳗、永泰的李干、罗源的鲜花和食用菌以及连江的“海产六宝”等一系列既有特色又具有高附加值价值的农产品。以及在这些区域有一套的农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通过存储、分拣、包装等一系列增值活动,使得农产品价值得到进一步增加,极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这些附加值得活动很大一部分是在物流的过程中实现的。

3.2 福州城郊型农业的基本模式

福州市的城郊农业具有补充性、高附加值性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等特点。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也就形成了福州市城郊农业物流的一般发展模式。笔者结合实地调研归纳出福州城郊农业物流发展的几种一般模式。

3.2.1 自营物流模式

由于传统的经营模式依然存在,福州市城郊农业生产业依然存在农业生产者自营的物流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局限于分散的经营方式上,而这又和人多地少的市情有关。例如根据福州市统计局200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福州人均耕地面积为0.33亩。因此,很难形成像美国那样规模化经营。此外,随着福州市的基础设施和道路网建设不断完善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有能力将自己的产品运到市场上进行出售。但是,从农民自身的角度出发,此种做法可以省去一部分中间的物流和人工费用,以增加自身的收入。这种经营模式与乡村农业模式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依然具有分散性、差异性、不均衡性。城郊农民自营的物流模式具体如下图所示。

3.2.2 供应链物流模式

城郊农业物流的第二种模式就是供应链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将城郊农业生产者、生产型企业、流通企业通过供应链平台进行物流集成的农业物流模式。通常情况下福州市郊的农产品可以直接提供给当地的农产品加工商,由当地的加工商进行简单或者深加工。然后再将加工完的产品运往福州市区,或者是发往国内外其他地区。这种模式比较常见,本文重点阐述了“农业生产者+流通企业+消费者”这种模式,而这种模式的代表主要是“农超对接”这种形式。目前,福州的主要大型超市有永辉、新华都、家乐福、乐购、麦德龙以及沃尔玛等。这些超市有些已经通过“农超对接”这种方式实现了农产品有“田间地头”直接运往超市的货架下进行销售。以家乐福为例,家乐福通过“农超对接”这种模式使得农产品价格比市场价低50%以上。价格降低主要原因在于减少了中间环节以及由于各个环节所引起的物流费用,从农民田间直接采购到超市,运输时间只要1天,比一般从批发市场采购缩短了2天时间,这样既保证了蔬果的新鲜度,也降低了周转过程的损耗,从而降低了运营成本,将节省下的费用让利于普通消费者,让市民享受到新鲜的同时还得到了低价实惠。此种模式具体如下图所示。

注明:实线表示农业生产者+生产型企业模式的物流方向,虚线表示农业生产者+流通型企业的模式的物流方向。

3.2.3 第三方物流模式

福州市郊区农业的物流模式还可以由以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实现。由企业收购农业生产者的农场品。然后将农产品运往配送中心,由配送中心统一将农产品配送给各个企业,再由企业将农产品进行销售。福州在仓山、晋安、马尾、闽侯、连江、福清、长乐、罗源、闽清、永泰、平潭设置农村生产生活资料配送中心,实现福州市社区之间、农村乡镇之间1小时物流配送经济圈。福州市正在大力建设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并建设“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三级物流运作设施网络。物流中心的建设再加上城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第三方物流企业一方面能够源源不断将城郊的农产品运往市中心,同时也能够将福州市的触角延伸到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不仅加强了福州市区与其农村的联系,还能够大大地改善当地农村以及市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得农村、城郊和市中心三者同时受益,使得多赢的局面得以实现。并且,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及物流方面的应用,福州地区的郊区、农村以及市区之间的联动发展将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同时也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此外,通过合理的仓储、流通加工、包装等一系列增值作业,农场品的品质及附加价值也将有所提高。此种物流模式具体如下图所示。

注明:实线表示农产品物流方向,虚线表示信息流方向。

4总结

城郊农业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职能之一。福州市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农业的发展,更要重视城郊农业物流的发展。因为,物流是联系城郊、农村以及市区的重要纽带。随着海西大战略的实施,福州市已经开始布棋摆阵,大手笔地进行物流中心建设。但是,在建设物流中心的时候务必要考虑城郊农产品的需要,使福州的经济发展得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王珍,郭成恒.略论我国农业现代物流运作模式[J].现代物流,2012,(03).

[2]徐益敏.城乡双向商贸流通体系下农业物流模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04).

[3]魏书威,文正敏,陈亮.农业产业化须搭“农产品物流快车”———兰州都市圈农业出路新探[J].陕西农业科学,2009,(03).

[4]陈晓鸣,陈美丽,胡文显.都市农业流通组织及其物流配送的发展趋势[J].浙江农业科学,2010.

[5]罗兴武.低碳视角下城乡双向商贸流通农业物流模式构建[J].商业经济,2012,(03).

[6]王博.利润等式下的城乡物流共赢模式探究[J].中国商贸,2012.

[7]方志权.上海郊区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研究[J].科学发展,2012.

[8]郑远红.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探讨[J].农业经济,2010,(04).

[9]顾焕武.郊区型农业经济的思考[J].都市农业,2004,(04).

[10]王新利.我国现行农村物流模式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03).

[11]林新忠,王强,蒋言芳.栖霞市打造“连锁经营+配送到户+科技服务”的邮政农村物流新模式[J].科技致富向导,2011,(06).

篇4:农业物流

农业物流是维系农业产业化的纽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广大农户,其导向是市场。而在联结主体(农民)与企业之间,物流作为纽带不可或缺,等于说是物流连接了生产和销售这两个环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离不开主体的推动。同时发展现代化农业也必须以市场为龙头。目前,农业生产相对分散,农业物流有利于加强农民的市场化参与度。

农业物流包含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无论是农业生产资料的供给,需求还是农产品的加工,储存,运输以及销售,都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必备的环节,而这些环节又构成了现代物流系统的重要内容。农业产业化理所当然应包括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消费过程中的农业物流的产业化。

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意义

减少农产品流通时间和流通环节。在农业产业化中背景下实施现代物流管理,将有效地减少农产品由产出地到销售地以及农业生产资料由土地到加工企业之间的流通环节,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实现物流增值。减少不必要的流通环节,通过现代物流系统建立,来实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一对一直接,从而使加强市场的导向作用,让生产、进货与之同步。

促进了农民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现代物流管理加强了供应商和客户间的资源信息共享,从而加强生产者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的及时性,按照市场具体变化来针对生产。因此,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管理,将促进农民了解市场需求信息的及时性,从而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有利于加强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的联系。传统的农业物流通常是分散进行的,而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代表性的龙头企业可以与现代农业物流行业相合作,更大范围和限度的将农户聚集到农业产业化的体系之中,同时通过物流管理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收益,从而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双赢。

拓宽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途径。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农村的就业领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良好途径,将农村相对剩余的劳动力组织到农业物流行业的发展中,不仅降低了物流的管理成本,同时也可增加了农民收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中农业物流发展现状众所周知,河南是农业生产大省,近年来,河南省粮食产量逐年递增,2014年的粮食总产量达5772.30万吨,较去年增产1%。河南粮食的产量的不断增长,为其农业物流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动力。目前其农业物流供应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由农产品、饲料生产企业的供销部门为主体形进行自营的物流模式;(2)由供销系统中的农资企业、农业系统相关部门或者企业为主体进行农业物流供应的模式;(3)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有关储运企业、批发商为主体,供应到零售商再到生产者的物流模式。其中,第三种模式是目前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形式。

在农业的年物流中,生产资料所占比重约为61%,农副产品占37%,生活日用品仅占2%。农业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物流品种多、数量大显而易见。

目前河南省的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其发展现状如下:

农村物流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近年来,河南省农村物流中的所有制结构越发多样化。据调查显示,国有约占6.48%、民营约占49.25%、集体约占5.31%、股份制企业各约占38.95%。显然,目前河南省的农业物流企业的主导是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目前,农业物流生产的主体依然是农民和相关农业生产企业,但农业供应物流与销售物流主体逐渐丰富,例如批发市场、供销合作社等。

农业物流信息技术得到基本应用。据目前情况,河南省农业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相对落后,必须向一个完备的、系统的物流信息体系不断努力,从而提高物流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共享性。建造一个串联政府、市场、客户以及生产者的现代农业物流信息平台。据资料显示:条形码技术、EDI、射频技术、企业信息管理系统、GPS、GIS、仓储管理系统、运输管理系通过等物流信息技术在河南省的部分从事农业物流的企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作业绩效的目的。

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可行性分析

在农业领域降低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成本,必須要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想要推动农业物流的现代化发展,就必须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导人现代物流。下面用SWOT分析法对河南省发展现代物流进行分析:

优势分析。(])区位优势。河南省位于我国中原,是重要的交通和通信枢纽,是沟通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桥梁。目前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速公路架构已基本建成。组成了以公路、铁路、航空为主导的综合立体化运输体系。(2)政策优势。2010年颁布的《关于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2014年颁布的《河南物流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相关物流规划为河南农产品物流业的合理快速发奠定了政策基础。(3)产业优势。河南省拥有全国20%以上农产品产值。农产品加工业同时也是河南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劣势分析。(1)农产品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河南省面向零售终端(农贸市场和连锁超市)的内部农产品综合物流配送体系尚未成型。(2)物流技术落后导致物流过程损耗严重。河南省农业物流主体以农户自营为主,加大了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3)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现在农业物流缺乏有效的信息导向,导致农业物流的流向带有滞后性和盲目性,加大物流成本,对物流保值产生影响

机遇分析。(1)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在工业上的成功应用,为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2)知识经济、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农业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3)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农业物流发展营造了理想环境。(4)加入WTO后,国外的资金和先进的管理以及先进技术的流入

威胁分析。(1)农产品物流的风险较大。农产品生产具有地域分散性和季节性的特点与而农产品需求全年性和普遍性的特点相矛盾,导致供求信息掌握比较困难,提高了农产品物流环节的风险。(2)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压力大。随着WTO的不断深入,跨国物流企业的渗入会加剧市场竞争。(3)农产品物流处于分割状态。各种基础设施处于分割状况,使得物流企业很难根据市场需要选择合理的运输服务方式,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nlc202309090651

我省农业物流发展的不足之处

农业物流形式单一。按照从事物流的主体对物流形式进行划分,物流可以分为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现代物流业是由第一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向第三方物流发展的阶段。从总体上看,河南省农业物流形式中的主导依然是自营物流(由农民或农民组织自己经营物流)其物流成本较高,物流作业效率低,总体来看第三方物流规模还很小。

农业物流设施落后。不可否认,目前河南省农业物流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低,装备水平差,管理技术和手段均有待提高。长期以来,由于“重生产,轻物流”的落后错误思想,导致在农业生产环节的增产上一直投入巨大,而相对应的物流设施和技术相对落后。

农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由于农业物流流通的流通环节多,且受地域影响制约,所以信息资源在物流中显得极其重要。需要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未实现农业物流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传输、交换和监测。河南省的农业物流信息化发展仍然有一条长路要走,无论是立足“两种资源”还是“两个市场”,都需要加强高效的权威的農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粮食流通企业规模偏小,行业服务能力较低。河南省大多数县市农业流通企业规模小,设施不健全,分布不合理的现实仍然存在。农业流通企业规模小,导致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技术装备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市场行为不规范。且无法发挥规模效应,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另外行业垄断和严重的地区分割现象使得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相对孤立,无法合理的协调。

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策略

鼓励发展多种农业物流形式。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模式主要有“龙头企业+农户”、“批发市场+农户”以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各种现代农业物流也可以针对性的采用以下三种模式:“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农业物流”、“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经营单位(如销售商、专业批发市场等)+农业物流”、“农户自由组织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物流”。由上述三种模式来兼营物流,通过对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和特点来具体分析未选择使用切合的农业物流模式。

推动现代农业物流设施创新。目前农业物流设施简陋,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因此需要加大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数量和质量,未推动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创新。同时应提高物流企业的现代物流设施的装备度。

大力推动河南省粮食物流信息化。信息资源在物流中极其重要,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加强信息化程度,首先可以减少物流资源浪费从而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同时也顺应了社会潮流的发展,与时俱进,更好的为社会提供及时高效的物流服务。河南省要大力发展农产品信息化工程,建立辐射范围广的现代农业物流网络平台,实现信息流畅,资源共享。

加快建设完善的现代粮食物流市场体系。农业物流企业规模的大小是目前制约河南省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解决现存问题,首先政府应该提供相关的优惠措施和鼓励政策未促进大中型物流企业的发展。第二,政府可以针对性的培养“潜力股”,对效益好小型物流企业给予资金或者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其实现规模化。同时也可选择部分小型物流企业进行合理有效的重组,使之发展而为大中型物流企业。另外,尽管目前农产品产量不断攀升,规模化也在不断完善,但具体到每个城镇,物流需求分散的现状还是无法改变的。那么就需要细化到点,建立面向零售网点的农产品配送中心,扩大物流的辐射面,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能在国内国际粮食市场环境下的做好市场营销,获得长远发展,河南省必须建立一个符合自身条件的,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农业物流体系。

篇5:农业物流论文

根据农业物流的流体对象,农业物流应该包括两大类:农业生产资料物流和农产品物流。农业生产资料物流是农业生产过程所必需的农业生产资料在生产、储运、配送、分销和信息活动中所形成的物流。它涉及种苗、饲料、肥料、地膜等农用物资和农机具的生产与物流规划、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和市场的信息服务。农产品物流是以农业产出物为对象形成的物流,根据农产品的分类又包括:粮食作物物流,经济作物物流,畜牧产品物流,水产品物流和林业产品物流。农业物流是以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对农业生产资料与产出物及其相关服务和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全过程。它包含两个物流流体对象———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它是由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采购、生产、流通加工、包装、运输、储存、装卸、配送、分销、信息沟通等一系列运作环节组成,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保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2我国农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物流不畅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研究物流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物畅其流”。从我国农业物流的现实来看,农业物流不畅是常有的事。从农药、种子、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难买”到农产品的“难卖”无不反映出我国农业物流不畅的大问题。目前我国农产品还未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现象,人为地割裂流通,使流通渠道受到严重阻碍,“买粮难,卖粮难”的现象时有发生。

2.2农业物流市场秩序混乱,渠道监管缺失,坑农、害农事件层出不穷

我国现有农业物流渠道监管失控,作为农业基础原料的农药、种子、化肥,随着农资市场的放开,经营主体繁多,购销混乱,环节过多,市场秩序不规范,成本居高不下,“假农药”、“假种子”等假冒伪劣产品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使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长期以来,农村也成了假冒伪劣日用品的倾销市场。农业物流市场机制不完善。农产品的价格也出现了“两头叫、中间笑”的现象,一头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增产不增收”卖价很低,另一头是农产品的消费者花费的买价却很高,缺少对大多数农产品收购价格的保护和末端消费价格的控制,中间物流渠道的成本和利润无法进行较好的控制。

2.3农业物流设施、设备落后,效率低,货损货差大,物流成本高

物流手段相对落后,农业物流成本过高。一是交通运输不能满足农产品运输的需要;二是储存条件不足;三是加工处理水平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四是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农村目前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如农业物流的进出主要依赖公路运输来进行,而大部分农村的道路设施比较差、效率低、货损货差大、物流成本高。甚至有的农村还没有像样的公路,这些年来,农民普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喊出了“要想富,修公路”的口号。

2.4农业生产分散,农资采购成本和农产品外销成本高

由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实行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所以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供求相对分散,农资采购成本和农产品外销成本高。

2.5农民合作组织不健全,农业物流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农民的合作组织不健全,农民合作社和农民协会的组建还处于萌芽阶段,农业生产和农业物流组织化程度还很低,缺少规模优势和讨价还价的能力。

2.6农业物流面临的国际挑战

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和挑战:一是农产品“卖难”的问题会进一步加重,从而引起一些农产品价格下跌,引发市场波动;二是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竞争会更加突出;三是农产品市场发育小而全,流通渠道不畅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由此直接影响一些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影响我国农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

2.7农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

我国物流信息化水平普遍较低,农业物流的信息化程度更加偏低,信息化手段不能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信息是农业物流的神经系统,从农业生产资料采购到生产流通中的储存、运输、加工一直到销售,对每一个环节的物流信息必须及时地进行处理。但是,目前农村居住面广,分散居住的农户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使许多信息无法收集,农民的需求也无法传递。

2.8农业物流研究滞后,农业物流人才缺乏

对于农业物流的研究,我国基本上是处于“技术上学习国外、管理上自我摸索”的阶段。现实中,我国不少农产品不仅在质量和外观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在流通过程中的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不足,交易成本高,损耗和浪费大,在价格上更加缺乏竞争力。事实上,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就是使千家万户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体系送达消费者手中,同时农民自己也能够方便地购买到自己生产、生活所需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而我国农业物流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比较贫乏,目前的研究只是分散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目前,我国虽然有不少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定位在农业物流方面的却微乎其微,即使有的学校有这样的培养方向,但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农业物流还停留在学术研究领域,应用型的农业物流人才缺乏。

3农业物流的研究意义分析

3.1农业物流研究的理论意义分析

物流利润是个系统利润。某个或者几个物流环节的效益好,不等于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好,还可能使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最差。物流是利润源泉,但是物流获得的利润大小则取决于物流系统是否优化,物流运作模式是否合理,物流各环节之间是否协调一致。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农业物流不畅、物流成本高、浪费大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个协调高效的农业物流系统。要想挖掘涉农物流利润,单纯地从农产品物流的角度出发还不够,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把进入农村的下乡物流和从农村出来的进城物流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从理论上讲,协调高效的农业物流系统,能够有效地消除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冲突、对立和无序;可以实现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作用,从而达到系统资源配置最优化,系统经济效益最大化。

3.2农业物流研究的现实意义分析

发展农业物流,建立协调、高效的农业与农村现代物流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目前我国农业物流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提高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现代物流以物流配送的规模大、速度快、辐射面广、效率高见长。农产品多为鲜活商品,对时间、新鲜程度的要求很高,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就可以减少流通环节,充分运用专业化、现代化的运输工具迅速及时地运往需求地,提高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的物流速度,降低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积压所占据的成本,同时通过大规模的作业降低作业成本,减少多次装卸搬运所产生的产品破损,从而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

(2)专业化物流增值服务提升农业物流价值。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本身的价值本不高,但是可以通过为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发掘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的内在价值,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供规范化、合理化的包装,根据不同产品的不同要求提供不同的储存条件,及时提供供求信息,合理组织配送,使农产品有合理的流向等,多层次、全方位地提升农产品价值。

(3)农业物流系统的导入是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我国不少农资、农产品和农村日用品不仅在质量和外观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在流通过程中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不足,交易成本高,损耗和浪费大。事实上,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就是使千家万户农民需要的农资和日用消费品及生产的农产品,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体系送达消费者手中。

篇6:农业物流论文

1、农产品物流中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国有和集体商业在农产品物流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种养大户、个体运输户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组织,农民个体是其中主要成分,农业产品也是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这是我省农产品销售的重要力量。

2、商流物流合一。农产品流通在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以及其它销售方式中,基本是现货交易,即时银货两讫。而在一些产业化组织中农户与企业间存在产品购销契约,农产品购销关系比较固定,商品交换与货款结算之间存在时间差。据统计,截止到河南省20xx年11月份,河南省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有237个,这类批发市场在进货时向固定农户或组织订购,销售产品时基本都是现金付账。

3、集市贸易作用大。在批发市场的下游,是城乡各类集贸市场,这是我国城乡居民取得农产品的最主要途径。近年迅速发展的超市、连锁店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今后流通的发展方向,但目前在中等以下城市中,仍是以集贸市场销售为主。

二、农业物流发展问题

河南省农业分散经营的特点造成了我省农业物流发展中出现了些许问题:

1、农产品销售时以原始收获状态为主,一般不经过加工制造。我省的农产品产量很大,但大部分直接运往外地,只有少部分经过加工制成食品再进行销售。运输和销售一般是保持其收获时的原有状态,清洗、分级、包装和预加工等处理措施较少采用,即使有也只是为了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进行的简易包装,很少进行精加工。这也就形成了我省农产品物流链中增值环节少,销售价格偏低的现状。

2、农业批发市场发展迅速,但组织化程度低。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物流最重要的环节。农产品批发市场把多种物流渠道连接在一起形成网络,贯通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便利了农商结合、内外贸衔接。批发市场作为大范围、大批量农产品的集散中心,竞价成交产品,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提供信息和基准价格。但目前这些批发市场仍处于一种初级市场阶段,农产品交易以传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模式为主,物流系统建设还很落后,农产品物流参与主体规模实力参差不齐,缺乏物流龙头企业,仍未组织起较为完整的流通体系,也就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农产品物流企业的竞争力不高。

3、农业物流技术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物流技术发展迅速,尤其是保鲜和冷却环节,但这一点是有地域限制的,河南省的农村物流技术在投入方面明显还不够,常温物流或自然形态物流仍然是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主要形式,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达25-30%,每年约有1/4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被消耗掉了。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美国的水果蔬菜在物流环节的损耗率仅有1-2%。

4、农产品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可靠性差。农产品市场信息化是信息化农业发展的基础和突破口,新世纪农产品营销的成效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者的信息意识与信息运用的能力。我国农业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特点,使得对农产品生产信息的获得主要还依靠传统的.方式,政府部门、科研场所给予的指导有限。此外,有关媒体宣传的信息广告偏多,实用性可靠性不高。

三、河南农业物流发展对策

我省农业批发市场组织化程度低、物流技术落后、信息化水平低已成为制约我省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了我省农业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

1、调整我省农产品结构,同时完善物流配送系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对农产品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不仅会强制性地改变我国农业的产品结构,而且会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使农业及农业的相关产业适应国民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要积极培育高产量农产品品种,引导农民多种适合规模化播种和收获的经济作物;另一方面,从农产品物流的特性出发,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多开拓配送渠道、开展连锁配送,通过物流专业化运作降低农产品物流配送成本。比如20xx年商务部推广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河南省中邮物流开展了“中国邮政农资连锁配送”,保证配送产品的质量,并按时配送到地头。

2、整合农产品加工资源,创造农产品物流附加值。开展农产品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生产,完善物流体系,解决农产品季节性和地域性的消费时差和空间差,及时调整配送方案,创造加工附加值,扩展农民增收空间。进行农产品物流体系战略调整,引进更多的人参与到农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上来,同时也能改善农村就业。比如中邮物流开展农资配送之前,要首先对投递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要求投递人员既要有专业物流人员的素质,又要了解配送农资的使用方法。

3、有效地促进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建设。政府部门要给予支持或牵头建设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使得物流各个环节中产生的各种信息,能够通过物流信息系统快速准确地传递;提供物流系统共用的信息支撑环境,提高物流信息运用的效率;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建设,可以为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降低信息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物流效率,实现资源共享。这样既有利于保证生产过程的计划性,降低风险,又可以通过网上订单等方式,节省交易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服务水平。农资产品物流信息平台的建成有助于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及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发布制度;有助于为农户和农户组织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减少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

上一篇:湖南农业发展下一篇:浅析性格对着装方式的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