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区)

2024-05-07

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区)(精选8篇)

篇1: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区)

关于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的

实施意见

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是社区未成年人开展活动的有效平台和载体,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实践课堂,对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理想信念、锤炼道德品质、养成行为习惯、提高科学素质、发展兴趣爱好、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做好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部、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社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无锡市崇安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五年提升行动纲要(2011—2015年)》要求,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和全国、全省、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精神,以贴近和服务广大未成年人为宗旨,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定位、完善功能,健全机制、改善服务,切实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和体现社区服务功能,使广大未成年人在社区活动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能力,愉悦身心,健康成长。

二、硬件建设

活动中心建设面积原则上不低于200平方米。结合社区已建站(室),并充分利用辖区内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共建共享,切实发挥作用,确保落实到位的要求,配备、调整、充实青少年绿色上网阵地、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科普活动室、文化活动室、体育活动室、校外辅导站、家长学校、社区荣誉室等站(室)。有条件的社区可利用社区自身优势,建设特色活动室。其基本功能应包括以下内容:

1、青少年绿色上网活动阵地:主要用于网络知识培训、电子阅览等,配备不少于3台电脑,连接宽带,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

2、图书阅览室:主要用于书报刊的借阅,有一定数量的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图书、报刊,有相对独立的阅读空间。

3、心理咨询室:主要用于青春期心理咨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咨询等。

4、文化活动室:主要用于书画、舞蹈、音乐等文化活动,针对未成年人开展各类文艺培训、比赛和展示活动。

5、体育活动室:主要用于锻炼、活动比赛等,配备健身器材、乒乓桌等运动设施。

6、校外辅导站:主要用于课业辅导、思想教育等活动。

7、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交流、学习阵地,经常举办家教知识讲座、培训、咨询等活动。

8、科普活动室:主要用于普及科学技术知识,配置适合未成年人的科普图书和益智玩具等。

9、荣誉展示室:展示社区发展历程和获得的成就,提升未成年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各社区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或调整布局,设立体现本社区自身优势的特色活动室,可在各条线部门对社区建设要求的基础上,增加未成年人活动内容,共建共享。

三、制度建设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由社区主管领导牵头,定期召开由社区居委会、辖区内学校、工商、公安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家长代表、志愿者代表组成的联席会议,沟通情况,研究工作,部署任务,使各项教育活动得到有效落实。

2、建立档案台帐管理制度 要做好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和各类实践活动资料的收集整理,建立完善台帐,鼓励使用电子台帐。要建立社区未成年人档案和社区人力资源档案,包括辖区内未成年人的数量、年龄结构、爱好特长、家庭情况、思想状况等,重点关注社区问题少年、贫困家庭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等未成年人特殊群体,根据其不同需求进行帮扶和管理;社区人力资源档案包括辖区内志愿者队伍和“五老”队伍的基本情况。

3、建立定期开放活动制度

要确保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正常开放,定期组织活动,尤其是利用寒暑假和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加强与辖区内学校和家长的联系,及时通报相关活动计划安排,使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4、建立目标考核制度

要把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管理以及活动开展等纳入各街道和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目标考核。

四、队伍建设

社区应明确一名社区领导担任活动中心日常负责人,同时充分挖掘社区资源,组织辖区内教师、志愿者、“五老”队伍等组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开展各类符合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和身心实际的教育实践活动,保障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正常运转,充分发挥活动中心阵地作用。

2、志愿者工作队伍建设

按照《关于开展无锡市中小学教师进社区工作的通知》要求,每个社区至少配备一名教师参与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参与活动中心管理。动员和组织寒暑假返乡大学生及本地卫生、教育、法律、心理咨询等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志愿者队伍,为社区未成年人提供服务。选聘身体好、热心青少年教育事业、有辅导能力和奉献精神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老教师等组成辅导员队伍,为社区未成年人开展校外辅导工作,每个社区确保五名骨干“五老”人员。

五、活动开展

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要着重在活动策划上下功夫,精心组织好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真正发挥活动中心作用。

1、加强日常活动组织策划

组织社区未成年人开展不同层次、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突出活动主题,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努力形成一批主题鲜明、新颖生动、富有趣味、感染力强的品牌活动项目,使广大未成年人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把流动未成年人作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对象。

2、突出寒暑假、传统节日和重要节庆日活动组织协调 寒暑假期间是加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时间段。各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要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开展冬、夏令营活动,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中华传统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和建国、建党、建军等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组织开展主题教育。

3、不断创新和拓展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活动内容 利用活动中心开展家长培训、心理咨询、心理疏导、老少同乐等各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

篇2: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区)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9年5月

目次编制概要2

1.1 目的和意义2

1.2 关键词组的概念界定2基本标准4

2.1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网络设施4

2.2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学习资源5

2.3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管理5

2.4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支持服务5

2.5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绩效6

3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发展8

*参考文献91编制概要

1.1目的、意义

数字化学习,是人类社会迈向知识社会的必然要求。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建设,则是创新

社区教育载体,深化社区教育内涵,提升社区教育品质,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也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性特征。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有利于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优质社区教育,创造“人

有所学、学有所教”的良好技术环境,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

现个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位,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党的“教

育惠民”政策的重要举措。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城乡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对创建数字化学习社

区的需求和标准存在差异,因此本文件包括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基本标准”和“数字化

学习社区的发展”两部分,以期为已经达到基本标准的社区提供导向性的发展空间;“基本

标准”中的部分量化指标,也设定了不同的层次,用以促进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数字化

学习社区建设的协调、健康发展。

1. 2关键词组的概念界定

1.2.1 数字化学习[1]

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

行学习的过程。数字化学习环境,包括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例如计算机网

络、数字电视广播、移动通讯系统、多媒体视听教材等载体,以及技术平台和学习终端

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指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

通常按媒体形式分,有文本、音频、视频、图像、动画、软件等;按载体形式分,有网页、电子邮件、在线讨论、光盘、数据库、数字磁带等。数字化学习方式是指师生、生生之

间通过交互、合作、协商的途径,实现探究、发现、创造和展示知识的自主学习方式。

在基本标准中,数字化学习环境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及其技术平台和计算机终端,数字

化学习资源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网络上运行的在线学习资源。

在社区教育中,开展数字化学习,是社区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和重要载体。应该发

展多种多样的数字化学习形式,使社区居民享受数字化学习乐趣。

1.2.2数字化学习社区[2]

数字化学习社区,是指能够在社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利用一定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以数字化学习方式,开展社区教育学习的新型社区。与传统社区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并实现数字化学习及管理服务。也不同于在社区教育中开展某种形式的数字化学习,它是社区数字化学习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指社区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支撑一定规模的社区居民,运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持续学习的社区,才能称为数字化学习社区。同时,数字化学习社区也不同于数字化社区,是与实体性社区相对而言的,而数字化学习社区,主要是从教育学习的角度而言的。

在基本标准中,数字化学习社区中社区的范畴,是一种社会学概念,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包括行政区划的区(县)、街道(乡镇)和居委(村)几个层次,也可以是自然形成的地域性聚落。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居民,指本社区中(包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员在内)的常住人口,为他们提供平等的学习条件。

考虑到建设数字化学习社区,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把数字化学习社区区分为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和数字化学习先进区,本试行标准为先行区的标准,先进区的评价标准是在先行区的基础上制定的(见《数字化学习社区先进区评价标准(征求 意见稿)》)。

1.2.3数字化学习中心[3]

数字化学习中心(有的地方也称数字化学习港),是社区组织实施数字化学习活动的重要机构,它可为学习者提供数字化学习的场所、设施、学习资源、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数字化学习中心,一般是由社区教育管理人员、专兼职教师、信息技术人员和社区教育志愿者组成,具有必要的数字化学习设施与资源的运作实体。基本标准

2.1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网络设施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网络设施,包括计算机联网条件、学习服务平台(网站)和计算机学习终端等。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网络设施,可根据本地域(省、市)的网络支撑环境,选择以下两类不同的技术架构:

2.1.1 本社区外部没有宽带联网的社区教育“学习服务平台(网站)”,并且具有可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具备以下条件:

a)设置计算机机房,配置服务器,开辟“学习服务平台(网站)”,可支持

500-1000人同时在线学习;建立、健全学员信息管理系统。

b)计算机机房连通Internet,出口带宽≥10Mbps。

c)建设数字化学习教室,配备≥20台的联网计算机,出口带宽≥10Mbps;

配备投影机1套用于集中辅导。

d)社区居民可利用家庭计算机上网,登录本社区“学习服务平台(网站)”。

2.1.2 本社区外部已有宽带联网的社区教育“学习服务平台(网站)”,可支持1000-5000人同时在线学习,并且具有可满足社区居民需求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具备以下条件:

a)建设数字化学习教室1-2个,配备≥20-40台的联网计算机,出口带宽≥10Mbps;

配备投影机1套用于集中辅导。

b)社区居民可利用家庭计算机上网,登录社区教育“学习服务平台(网站)”。c)建立、健全学员信息管理系统。

2.2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学习资源

为社区居民提供普及性、公平性、开放式和方便适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社区开展数字化学习活动的关键环节。

2.2.1属于本标准2.1.1条款的社区,在本社区开辟的“学习服务平台(网站)”除具有一般性网页课程外,应拥有200-300单元(每单元以1学时计,每学时作1学分计,下同)的流媒体视频课程。

2.2.2支持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为社区教育提供低成本的优质教学资源。鼓励社区自建适用的特色资源。强调资源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2.2.3要建立网上资源的发布审核、适时更新的资源管理制度,杜绝各种不良信息。

2.3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管理

2.3.1数字化学习社区的行政管理架构,实行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在业务上,实行条块结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专业管理的区(县)、街道(乡镇)、居委(村)三级社区教育管理网络。

2.3.2数字化学习社区每年必须保证必要的教育经费,用于支持社区的数字化学习。

2.3.3数字化学习社区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保障机制,维护社区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4数字化学习社区的支持服务

2.4.1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学习活动,要按照社区教育的基本任务,密切结合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开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多样化教育培训学习活动,尽量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4.2数字化学习社区,要因地制宜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承担居民数字化学习的支持服务,维护学员信息管理系统。

2.4.3区(县)级数字化学习中心,要建有≥2个数字化学习教室;街道(乡镇)级数字

化学习中心和居委(村)级数字化学习中心,应建有≥1个数字化学习教室。

2.4.4 数字化学习中心,要有一支适应数字化学习要求的、相对稳定的、能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师资队伍。要求居委(村)级的专兼职教师≥1人;街道(乡镇)级和区(县)级的专兼职教师≥3人。

2.4.5 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师资,可以采取社区学院委派专业教师、聘任社区志愿者、高校兼职教师等多渠道解决。要有教师管理及考核制度,为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服务。

2.4.6 数字化学习中心要必须配备计算机技术人员,负责机房、数字化学习教室的维护和正常运行。

2.4.7 要培育一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其中一部分志愿者要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2.4.8 数字化学习管理机构,要不断完善社区居民网上学习的注册管理、学习过程管理、学分管理、考试结业以及证书认定与发放等环节。

2.4.9 要制订激励数字化学习的政策规定,探索非正规教育学习成果与正规教育有效沟通的路径与制度。逐步将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学习活动纳入当地的终身教育体系。

2.5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绩效

2.5.1通过计算机网络应用培训的居民比率≥20-30%;后发地区≥5-10%。

2.5.2社区居民网上学习的实名注册率≥10-20%;后发地区≥5-10%。

2.5.3 在实名注册网上学习的居民中,学满50—100学分的人数,应占注册居

民的50%以上;获得结业证书、培训证书的学员数逐年增加。

2.5.4 社区居民对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满意率≥70%;后发地区≥50%。

2.5.5 凡确定街道级数字化学习社区,所辖居委会级数字化学习社区的数量≥本社区居委会总数的1/3。

2.5.6 凡确定区(县)级数字化学习社区,所辖街道级数字化学习社区的数量≥本社区街道总数的1/2。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发展

数字化学习社区,要充分利用本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支撑环境,培育多样化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数字电视广播资源、无线通讯信息和光盘音像媒体,多渠道地获取居民喜闻乐见的优质教育资源,为社区居民选择

3.1 和采用多种学习终端,如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数字电视、VCD/DVD机以及手持移动终端等提供高效服务。街道及区县级数字化学习中心,要建有电子阅览室,配备VCD/DVD机、电视机和教学光盘。

3.2社区教育“学习服务平台(网站)”要配备充足的教学资源库,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教

育资源与教育学习服务。

3.3社区教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和不断优化的过程,要坚持统筹

规划、积极推进、共建共享、注重实效的原则。数字化学习资源可通过引进、交换、购买、自建等多种渠道获取,提高利用率,降低使用成本,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3.4 社区教育“学习服务平台(网站)”要实现学籍管理、在线学习、交互练习、考试测试、数据统计和分析评估的一体化全程管理,为注册学员建立网络学习的电子档案,适应终身学习的需要。

3.5 数字化学习社区,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优势,探索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

3.6 数字化学习社区要为本社区的外来务工人员,为弱势群体居民,运用网络开展适用的培训项目,推进教育公平。

3.7 数字化学习社区要适应计算机网络的特点,适应户籍管理的改革,逐步淡化行政区域的边界,开放虚拟社区的协作性学习,扩大社区教育的服务领域,促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8 数字化学习中心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的成果,为居民提供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逐步建设成为社区的学习中心、资源中心、交流中心、服务中心,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3.9 数字化学习中心的运行机制,要逐步向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公共服务体系运营的方向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3.10 要开展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理论研究,制订数字化学习社区的发展规划,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提高,不断促进数字化学习社区的科学发展。

* 参考文献

[1] 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The CEO Forum on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第3次年会报告(2000年)

[2] 郝克明.《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6

[3] 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成果报告

[4] 教育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6号)

篇3: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区)

功能定位

国务院于2006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具有公益性质, 不以营利为目的。要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 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 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

中央编制办、卫生部、财政部、民政部发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指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承担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对危急重病、疑难病症治疗等, 应交由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承担。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机构编制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的意见, 将适宜社区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交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整体规划

《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 要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 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地方政府要制订发展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 以诊所、医务所 (室) 、护理院等其他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在大中型城市, 政府原则上按照3~10万居民或按照街道办事处所辖范围规划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根据需要可设置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

地方政府要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 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 落实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在城市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 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市辖区人民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 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建设形式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和编制标准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大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力度, 同时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通过对现有一级、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等进行转型或改造设立, 也可由综合性医院举办。街道办事处范围内的一级医院和街道卫生院, 可按照本意见的标准, 直接改造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较多、规模较大的二级医院, 可按本意见的标准, 选择符合条件的人员, 在医院内组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实行人事、业务、财务的单独管理。

社会力量举办的卫生医疗机构, 符合资质条件和区域卫生规划的, 也可以认定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提供社区卫生服务。街道办事处范围内没有上述医疗单位的, 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 政府应当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或引进卫生资源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站举办主体可多元化。社区卫生服务站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 或由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举办, 也可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 根据国家有关标准, 通过招标选择社会力量举办。

建设标准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6年发布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 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标准, 例如:

床位应根据服务范围和人口合理配置。至少设日间观察床5张;根据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可设一定数量的以护理康复为主要功能的病床, 但不得超过50张。

至少设有以下科室:临床科室 (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康复治疗室、抢救室、预检分诊室 (台) ) 、预防保健科室 (预防接种室、儿童保健室、妇女保健与计划生育指导室、健康教育室) 、医技及其他科室 (检验室、B超室、心电图室、药房、治疗室、处置室、观察室、健康信息管理室、消毒间) 。

关于建筑面积, 该标准要求:

建筑面积不少于1000m2, 布局合理, 充分体现保护患者隐私、无障碍设计要求, 并符合国家卫生学标准。

设病床的, 每设一床位至少增加30m2建筑面积。

标准规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此为基础, 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部分指标, 作为地方标准, 报卫生部核准备案后施行。由医院转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可根据当地实际和原医院规模等情况, 给予一定过渡期, 逐步调整功能和规模, 达到本标准要求。

一些地方政府在此标准的基础上,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制定了自己的建设标准。例如北京市制定了《北京市社区卫生中心 (站) 基本建设与设备配置标准》。

为加强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管理,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标准, 满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功能需要, 国家发改委、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项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 用于指导经项目省 (自治区、直辖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计划单列市, 黑龙江农垦总局) 发展改革委、卫生厅局列入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支持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的建设。

该标准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设备配置、建筑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

设置护理康复床位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其床位规模应根据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 考虑服务人口数量、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服务半径、交通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 每千服务人口 (指户籍人口) 设置0.3~0.6张床位, 且原则上不超过50张。相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床位可以合并设置。

不设置护理康复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根据服务人口 (指户籍人口) 确定建设规模。按人口规模可分为三档, 具体为1400m2/3~5万人、1700m2/5~7万人、2000m2/7~10万人。设置护理康复床的, 在上述标准基础上按每床不超过25㎡增加建筑面积。

配置X线机的, 按每台不超过60m2增加建筑面积。

设置季节性传染病门诊的, 相应增加建筑面积。

平面布局应功能分区合理, 洁污流线清楚, 避免交叉感染。

设置季节性传染病门诊的应设置独立出入口。污物运送出口宜单独设置。

医疗用房层数为二层时宜设电梯, 三层及三层以上时应设电梯。

宜设集中候诊区。利用走廊单侧候诊, 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40m;两侧候诊, 净宽应不小于2.70m;不设候诊的走廊净宽应不小于2.10m。

一般医疗用房室内净高宜为2.7~3.3m。医技科室用房应根据需要确定。

有条件的可根据使用特点和需求设置信息化、智能化系统。

建设现状

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速度很快。

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 社区卫生中心的建设便存在差异。以信息化、智能化系统为例, 有些地区的社区卫生中心还未大范围使用, 而有些地区则已经全面推广。例如, 10月中旬, 宁波市卫生局召开了数字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会, 对全市的该项工作做了深入部署。相关负责人表示, 将投入1100余万元, 年底前完成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化。

我国社区卫生中心建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建设形式多样。

以株洲市正在进行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为例, 在涉及五个区的二十多个项目中, 有新建、改造、回购后改造、回购后改扩建等多种形式。

再以崂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 该院建设时是按照二级医院的标准设计的, 但考虑到青医附院东院区、解放军第409医院和解放军第401医院北院区落户崂山, 辖区内大医院基本趋于饱和, 考虑到居民就诊需求, 崂山区决定不再办综合性医院, 而是降二级崂山医院为一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还有一个现象是, 很多设计单位在设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 以《综合医院设计规范》、当地政府下发的相关文件以及其他一些通用的标准和规范作为设计依据。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 对于相关标准的执行不到位, 有的社区卫生中心未能严格按照标准实现洁污分流;有的压缩建设资金和建设标准, 建筑面积未能达到标准的要求, 配套设施不齐全;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科室设置不齐全;等等。

篇4: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区)

第二条 本建设标准所指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指为以生活不能完全自理、H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为主的日托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设施机构。

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项目构成第九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内容包括房屋建筑及建筑设备、场地和基本装备。

第十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房屋建筑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设置老年人的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及辅助用房。其中:老年人生活服务用房可包括休息室、沐浴间(含理发室)和餐厅(含配餐间);

老年人保健康复用房可包括医疗保健室、康复训练室和心理疏导室;

老年人娱乐用房可包括阅览室(含书面室)、網络室和多功能活动室;

辅助用房可包括办公室、厨房、洗衣房、公共卫生问和其他用房(含库房等)。

第十一条 社区老年人日问照料中心的建筑没备应包括供电、给排水、采暖通风、通讯、消防和网络等设备、

第十二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场地应包括道路、停车、绿化和室外活动等场地。

第十三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应配备生活服务、保健康复、娱乐、安防、等相关设备和必要的交通工具。

第三章 建设规模及面积指标(略)

第四章 选址及规划布局

第十七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选址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满足以下条件:

一、服务对象相对集中,交通便利,供电、给排水、通讯等市政条件较好;

二、临近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设施;

三、环境安静,与高噪声、污染源的防护距离符合有关安全卫生规定。

第十八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宜在建筑低层部分,相对独立,并有独立出入口。二层以上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应设置电梯或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坡道的建筑面积不计入本标准规定的总建筑面积内。

第十九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应根据日托老年人的特点和各项设施的功能要求,进行合理布局,分区设置。

第二十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休息室宜与保健康复、娱乐用房和辅助用房作必要的分隔,避免干扰。

第五章 建筑标准及有关设施

第二十一条 社区老年人日问照料中心建筑标准应根据日托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服务流程,结合经济水平和地域条件合理确定,主要建筑的结构型式应考虑使用的灵活性并留有扩建、改造的余地二

第二十二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筑设计应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城市道路和建筑物兀障碍设计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等规范、标准的要求和规定。

第二十三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房屋建筑宜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其抗震设防标准应为重点设防类。

第二十四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其建筑防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第二十五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休息室以每间容纳4~6人为宜,室内通道和床(椅)距应满足轮椅进出及日常照料的需要。老年人休息室可内设卫生间,其地面应满足易清洗和防滑的要求。

第二十六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用房门净宽不应小于90cm,走道净宽不应小于180cm。

第二十七条 社区老年人日问照料中心老年人用房应保证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风,充分利用天然采光,窗地比不应低于1:6。

第二十八条 社区老年人日问照料中,心的建筑外观应做到色调温馨、简洁大方、自然和谐、统一标识;室内装修应符合无障碍、卫生、环保和温馨的要求,并按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巾心供电设施应符合设备和照明用电负荷的要求,并宜配置应急电源设备。

第三十条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应有给排水设施,并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其生活服务用房应具有热水供应系统,并配置洗涤、沐浴等设施

第三十一条 严寒、寒冷及夏热冬冷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应具有采暖设施;最热月平均室外气温高于或等于25℃地区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应设置空调设备,并有通风换气装置。

篇5: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区)

工作总结

近年来,许庄社区以新农社区建设为抓手。围绕全国文明社区创建工作,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合理流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社区发展城市化。农民生活市民化,使全社区“三个文明建设”得到了协调发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许庄社区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工作原则,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建设的若干意见》抓家庭,抓基础,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实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和谐互动。我社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情况工作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社区党支部结合实际,针对辖区内中小学,创新工作思路,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健全领导体制,工作体制,专门成立了党支部书记人组长的加强未成年人思想到的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

首先认真组织社区干部学习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

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人思想到的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作为社区两委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使领导小组成员和全体社区干部充分认识到这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新世纪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纲领性文件,关心教育好下一代,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健康成长,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二、因地制宜,拓展阵地

1、完善社区级教育配套。投资10万元建成100㎡的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另配备图书千余册、光盘500余套,社区民学校,远程教育等教育基地,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法律服务咨询站,开办“母亲课堂”,为未成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开辟科学实践基地

让课堂把课堂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活动丰富,寓教于乐

1、青少年普法活动

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娱乐有机结合,指导未成年人经常开展有特色文化体育活动,利用“公民道德宣传日”集中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规定的学习喜欢穿教育,提高官大

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2、校园周边专项整治

结合普法宣传,积极鼓励本社区的未成年人举报校园周边的活动,联合上级执法部门,定期对校园周边的商铺、摊点尽心检查和整治,有效的维护校园周边环境和经营秩序,为中小学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保证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关心每一个未成年人

积极解决家庭困难学生上学问题和家庭的后顾之忧,每年元旦、春节、“六一”儿童节,社区两委干部为困难家庭发放慰问金,落实低保政策户,发放慰问金,全社区多年来未发生一例辍学现象。

篇6:社区活动场所示范点建设标准

社区活动场所示范点建设标准

示范点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

“三室六有一中心”:支部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和图书阅览室,有党建工作牌、有党旗、有办公和活动设施、有规章制度、有档案资料、有党务政务公开栏,社区便民服务中心。

一、“三室”标准

1、支部办公室。室内桌椅齐全、整洁;有本社区的地理位置、辖区面积、常住人口、社区“两委”干部和党员数等情况简介;有社区开展“三级四方共建”活动的总体规划、具体措施及主要量化指标;有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整体思路、目标任务、具体措施等。

2、党员活动室。醒目位置放置有党组织牌子;有棋牌和健身器材等文化娱乐设施;有社区党员干部培训计划、发展党员规划、实施方案、管理目标等。

3、图书阅览室。室内桌椅齐全、完好;有文件资料柜,有党报党刊、党建影像资料。

二、“六有”标准

1、有党建工作牌。有社区“两委”班子成员照片、姓名、职责分工,下辖党小组及党员数;有入党誓词,党员权利和义务。

2、有党旗。党员活动场所醒目位置悬挂有党旗,党旗干净整洁、无污渍。

3、有办公和活动设施。党支部有办公场所和电脑,室内桌椅齐全、整洁。

4、有规章制度。有社区党支部职责、党支部书记职责、党支部议事规则、党支部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工作制度、“三有一化”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发展党员制度、党员活动日制度;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党员承诺制度等。

5、有档案资料。(1)文档类:有开展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三级四方共建”等党建活动和工作的相关文件;有计划、目标任务、工作总结等材料。(2)名册类:有社区干部、党员、居民代表及代表联系户等名册;有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党员、流动党员名册(包括发展党员公示、票决等材料);有本社区困难党员、“党员结对帮扶”花名册(含区、街道、区直部门帮社区和党员帮户花名册);有其它党建工作相关名册、台帐。(3)记录、手册类:有开展创先争优、“基层组织建设年”、“三级四方共建”等党建活动和工作的记录薄;有“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登记表、党员发展记录、“三级联述联评联考”工作记录簿;有账、单相符的党费收缴登记簿;有社区干部民情和工作日志。

6、有党务政务公开栏。党务政务工作公开透明,内容定期更

新,公开栏面积不少于4平方米。

三、“一中心”标准

篇7: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区)

颍州区三塔镇中心学校 2015年9月20日

三塔镇中心学校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自查报告

为了提高我校的办学标准,提升办学水平,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人民满意的教育,多年来,我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义务教育为广大群众服务,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教育方针,促进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我们依据《阜阳市颍州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和《阜阳市颍州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方案》,积极进行了自查。现就我校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三塔镇中心学校与三塔镇政府、颍州区三塔中学毗邻,位于三塔镇解放街96号,学校占地面积2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7607多平方米,现有19个教学班,58名教职工,在校学生1053人。教学成果显著,一直受到教育部门的表彰和社会的好评。

1996年以来,学校在区教育局及三塔镇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先后建教学楼两栋、综合楼一栋、食堂一栋;校园绿化达700平方米。学校以“厚德、育能、固本、求新”为校训,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力争全面发展。学校融德育、智育、美育于一体,成为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心灵家园。

二、标准化学校建设情况

1、学校校舍建筑:学校在区教育局及三塔镇政府的领导和支持

下,先后建教学楼两栋、综合楼一栋、水冲式厕所一栋、食堂一栋。面积约7607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7.2平方米。

2、运动场地:我校运动场地总面积6500平方米,生均运动场地面积约6.17平方米。

3、学校图书:我校现有图书室和图书阅览室个一个,图书共计22400册,生均图书册数21.3册。

4、生机比:我校现有两个计算机室、一个多功能室,学生可用计算机122台,生机比8.6:1

5、互联网接入:我校现有互联网宽带为100M。

6、全体教师均以登陆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登录率达100%。

7、实验室:我校现有一个标准的科学实验室,实验室设施齐全。

8、教师学历:学校现有教职工58名,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达到100%左右。合格率100%

9、多媒体教室:我校每个教室都配备有一套完整的班班通。

10、课程方案实施:我校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严格按照国家的课时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使用经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教材。

三、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现有教职工58名,专任教师中专科以上学历达到100%。我们有健全的骨干教师培养机制,骨干教师以上人数达到20%。在标准化学校建设工作中,我们要采取“整合资源,横向调整”的措施,解决学校体、美、计算机等专职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同时,我们以教师专业化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师德建设、学习型团队建设、校本研修、教育科研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师交流和培训的各项方案、制度。完善教师发展性评价机制,塑造良好教师形象。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师业务档案制度,科学详实地记录教师的成长历程,确保他们健康成长。

四、经费投入与使用

我校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上级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学校的一切资金,由学校财务人员按有关规定统领统支。认真履行报账制度,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无挪用、挤占、截留等现象的发生。学校公用经费支出严格按照以校长为组长,公会主席为副组长,出纳、教师代表为监督员的财务领导小组进行把关。定期将公用经费的支出在校内公示栏公示。

五、教育教学活动情况

我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位学生成长,关注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按照国家的课时计划,开全课程,开足课时,使用经教育主管部门审定的教材。我校成立了语、数、常识三个教研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制度和听课制度,对如何上好课,评好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艺术教育是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亮点,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六、远景目标

篇8: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建设标准(区)

一、城中村社区环境的特点

社区环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环境因素, 它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起着外在的教育感化作用。陶行知说过: “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2]城中村是个小社会, 是未成年人接触社会的窗口, 它的社区环境担负着特殊的教育作用。作为更为复杂的城中村来说, 本文认为, 城中村社区环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 复杂性。城中村的人员构成相当复杂, 包括本地村民、随迁子女、农民工、流动人口等, 每天都是来来往往的人流, 使得社区环境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未成年人每时每刻都有机会与不同的人接触、交流, 再加上自身的身心发展呈不稳定状态, 更加容易受到行色各样的人的影响。

第二, 渗透性。社区环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作为社区中的一员, 无一例外会受到其影响, 然而, 这种影响却是潜移默化的。[3]城中村社区环境会起着隐性的影响, 使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行为随着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发生变化。

第三, 直接性。城中村社区成员的生活离不开社区环境, 所以, 这一影响可表现为直接性。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 “单单在儿童上学和回家的路途上他们受的思想教育, 就比在学校里呆几个小时所受的教育都要强烈、鲜明得多。”[4]

环境往往能够对人的品格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 在复杂的社区环境影响下, 城中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行为表现等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

二、城中村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 跻身于大城市中的城中村, 由于多种思想文化的冲突碰撞,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行为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会发生变化。基于此, 笔者将从整体上把握城中村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

( 一) 集体意识模糊, 个人主义日趋盛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倡导的价值观, 是时代的灵魂。城中村的未成年人对其的认知只是停留在书本层面阶段。对内容进一步认知普遍缺乏,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极为模糊, 只是停留在字面的背诵。某种程度上认知的缺失和行为的偏离是有一定关联的, 城中村的未成年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模糊与此同时个人主义、攀比心理却呈上升趋势。对自身的价值表现方式没有清楚正确认知, 不少城中村的未成年人集体主义意识淡薄, 个人主义意识普遍盛行, 部分城中村的未成年人凭借自家的房屋租赁生意和集体产业分红所获得丰厚的经济报酬, 滋生骄奢攀比心理, 随意挥霍, 没有节俭意识。

( 二) 求学态度不端, 厌学成风

在城中村独特环境的影响之下, 未成年人的学习氛围普遍不浓。城中村的未成年人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 没有正确的认识, 没有认知到学习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很多未成人怀着一种哪怕不读书依靠家中的几栋或者几层“出租房”的收入依旧可以过上父母那样物质充裕的生活, 且把求学当成父母安排的任务来应付, 进而产生厌学的情绪。“厌学、逃学、辍学”三部曲, 往往接二连三在城中村的学校上演, 学风不浓, 缺勤率居高不下, 学习成绩相比其他学校普遍差距较大, 升学率不高。城中村往往出现“物质上的巨人, 文化上的矮子”现象。一些父母认为经商才是孩子出路, 读书会认字会算钱就可以了。大部分父母对孩子受教育的目也没有正确的认识, 往往持消极的态度, 很显然城中村中的大部分家庭和社区没有形成一个文化求知的氛围。

( 三) 依赖意识增强, 自我管理能力减弱

当下社会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 父母尤为疼爱, 城中村的孩子也不例外, 父母的疼爱很大程度已经成为溺爱了。城中村的孩子普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吃穿住行都要依赖家里人, 自我管理能力减弱, 碰到问题第一想到的就是找父母来解决而不会自己主动解决。

( 四) 社会问题滋生

在城中村的特殊环境里, 存在大量涌入的外地人员, 且人员结构纷杂, 同时城中村里面也充斥着大量非法的娱乐场所, 未成年人出入城中村内的娱乐场所容易与社会闲散人员接触感染, 养成抽烟喝酒的不良生活习惯, 长期以往, 思想道德被腐蚀并急速滑坡, 导致城中村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上升并低龄化趋势严重, 聚众打架斗殴、吸毒、赌博等各种违法劣径层出不穷, 滋生各类社会问题, 最终使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城中村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社区是未成年人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城中村的社区环境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尽管是不自觉中形成, 却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针对上述城中村社区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成年人长期在这样的社区环境下受到的不良影响, 优化城中村社区环境, 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是社区工作当务之急, 笔者认为可从社区的环境建设方面下手。

( 一) 优化社区治安环境

城中村社区黑暗角落隐藏的偷盗、抢劫事件屡次发生, 解决社会治安问题,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如在南宁的万秀村实践的“城中村”管理新模式———网格化管理。社区网格化管理指的是将社区按标准划分为单元网格, 每一个网格都有专门负责管理的人员, 实现管理的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5]政府和社区主要负责人应逐步排查社区不合格网吧, 打击黑网吧, 强制建设绿色上网场所, 应加强巡逻, 禁止未成人进入网吧上网, 发现应及时对未成年人和网吧管理者进行教育。加强监管文化市场如图书报刊市场等。

( 二) 优化社区文化硬件与软件设施

政府和社区要加大对社区活动经费的投入, 建设社区文化硬件设施。积极开展有效的社区文化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在“精”而不在“多”, 应在抓住质量, 体现成效。社区可以和高校形成长期的合作, 建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验基地。此外, 还可以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园等公共设施来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活动。社区各方可以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适合未成年人身心的社区活动。比如文娱类的、益智类的以及传统文化类的等。同时要加大力度整顿社区文化环境场所, 塑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长的社区文化环境。

( 三) 社区、学校和家庭三方联动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社区要加强与学校的密切联系, 推动两者的互动, 使学校能够充分发挥主渠道的作用。社区可以合理利用学校的资源, 结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教学来引导推动社区导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建设发展。同时社区也可进行“手拉手”参与进来, 共同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贡献力量。“家庭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从总体上决定着受教育者社会化发展的方向”[6]社区的工作者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鼓励家长努力建构共同学习的家庭环境, 让家庭充满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父母和孩子两者都养成热爱学习, 乐于学习的好习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规范未成年人行为习惯, 加强德育教育, 只有这样, 社区才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并使其思想道德素质有所提高。

四、结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对未年成人的品格和素质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社区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 探析了城中村社区环境的特点, 在此环境下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现状, 并初步提出了优化城中村社区环境的措施。谨希望城中村社区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家庭、学校以及各方能调动的力量来齐心协作, 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落实到实处, 共建和谐城中村社区。

摘要:城中村社区环境普遍存在着社区自然环境差, 社区治安潜在隐患多, 人员构成复杂等社会问题, 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潜在性的威胁。深入分析城中村社区环境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现状, 并提出切实有效的优化措施, 有助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城中村,社区环境,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人民出版社, 1995.

[2]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编.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M].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

[3]陈正良, 论社区环境对青少年的德育效应[J].宁波大学学报, 2001.

[4]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5]沈晔.网格化管理依托统一的城市管理数字化信息平台[N].南宁日报, 2014.

上一篇:《穿救生衣的种子》读后感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