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区的联系制度

2024-04-10

与社区的联系制度(共14篇)

篇1:与社区的联系制度

幼儿园与社区的联系制度

城区幼儿园本部、团结桥分园坐落在苏苑街道管辖区域,东大街分园坐落在南门街道西大街社区,水香分园坐落在水香五村社区,为积极争取街道、社区对幼儿园工作的关心、支持,对幼儿社会实践活动资源的提供,优化育人环境,特制定如下联系制度:

1. 聘请街道主任担任园家委会名誉会长

2. 街道、社区工作主要由园家委会会长副会长负责联系。

3.平时要与街道、社区加强联系,及时沟通相关信息。

4. 每学期邀请社区各相关单位领导来园参加活动,共同商讨学期工作的安排,总结幼儿园发展,依托社区,面向社会,积极组织早教指导活动,形式多样。

5. 幼儿园要安排好走进社区的老师,协助社区调查了解本社区内新出生和入园幼儿的情况。为幼儿入园提供保障。

6. 在幼儿园教育资源开放范围内,向社区幼儿、家长开放,具体开放项目、开放时间以及开放区域,视学校实际和社区需求,协商确定。

7. 定期开会,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召开临时会议,根据巡查督导的信息进行讨论,及时调整并给予答复。

8. 合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推进课程园本化进程。

篇2:与社区的联系制度

为实现我校与社区的有效互动,促进学校与社区的相互沟通,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共建,积极探索互动的有效机制,特制定以下校外德育基地工作计划:

一、学校向社区提供教育资源制度

1、每学期初,学校负责召集社区代表,召开会议一次,讨论并商议拟定本学期共建计划。

2、每学期末,学校向社区汇报一学期工作情况、成绩与存在困难。

3、学校组织的各项大型活动(开学典礼、运动会等),学校尽可能邀请社区领导参加,并积极争取社区的支持。

4、社区领导、代表享有评价学校、干部和教师权,并有义务提供整改建议。

5、学校和社区之间应通过各种形式、渠道加强联系和沟通。

二、社区向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制度

1、学生进社区,社区积极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的教育场地,并有相关保护措施。

2、支持学校开展校本课程研究,为学校联系校本、地方课程实践指导人员。

3、社区领导主动关心学校,给予支持,共同教育下一代。

三、几点要求:

1、每学年学校根据共建协议书的要求,对学校与社区互动工作作好自评,由社区进行考核。(学校集中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相应社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2、每学年社区根据共建协议书的要求,对社区互动工作作好自评,由学校进行考核。

篇3:浅析社区建设现状与发展的联系

社区建设是一个城市的眼睛, 是一座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的产物。在城市社区建设不断深入人心的情况下, 也出现不少社区矛盾, 这无形中形成了阻断社区发展的阻力。另外, 深受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退休人口基数比较大, 社会保障不是很全面, 使得一些年老退休而又要供养孩子上大学的农村居民感到在城镇生活压力巨大。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那就是让这些退休人员发挥余热, 加快社区建设。再一个问题就是随着城乡建设和企业工业化的发展, 城镇外来人口大量增加, 社区管理过程中如何才能消减人们各种思想文化的差别, 让人们和谐共处, 搞好治安问题呢?

二、何谓社区建设

根据我国各人民政府以及各地方的发展规划, 我们可以发现:社区建设就是在国家和党的指导下, 管理人员依靠社区建设力量, 使社区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达到强化社区职能, 解决当前社区出现的问题, 优化管理制度, 不断缩小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使得社区建设能够有井有条:治安至上、服务至高、交流至诚。通过这一系列的解释, 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建设的定义的目标就是从社区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 将社区建设为一种新型的与城市密切相关的管理体系, 并通过完善的社区运作, 解决一些社会上出现的基本问题。

三、社区建设的特点

(一) 社区建设关系到社会工作的顺利进行, 关系到社会主义是否能够又快又好地发展下去, 社区建社不是一项个人之间的活动, 它是一个集体, 是响应国家政策、良好地传达实施政策的有力手段, 是为人民提供便利的场所, 因此, 社区建设具有社会性。

(二) 前面说过社区建设是一个集体性的群体建设, 因此, 社区的建设能够完全响应以人为本的原则。社区建设需要社区人民的参与, 社区建设必须具有竞争意识, 这样才能具有社区荣辱观, 加快社区建设的步伐, 因此, 社区建设具有群众性。

(三) 社区建设需要长远的计划才能实现。经济的变化影响了人口的流动, 因此, 应该掌握人口流动的趋势早早地作出规划。例如, 房地产老板为了将一块土地建设成社区民居用地, 他将会分析未来这块土地的利用价值和出售情况, 或者国家政策偏向情况, 等分析完毕, 那么接下来就是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 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来制订总体性计划。所以社区建设具有计划性。

四、社区建设的发展

社区的管理和规划关系到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建设就像战争, 当国家将政策下达下去以后, 又以实际的举动来帮助社区建设人员建设社区, 那么一个政府把工作做到位之后就会得到人们的大力支持, 会重现星星之火燎原的现象, 所以说当社区建设解决了人民群众的问题之后, 就可以实现社区文化生活的丰富, 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其中也间接地实现了民族凝聚力, 实现社区管理建设一体化, 举国上下一片安居乐业。

总之, 我国作为经历了传统社会主义阶段的发展中国家, 不仅与发达国家的社会转型过程有着不同的历史起点, 面临着它们未曾有过的历史任务, 而且, 集中了它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相继出现的不同历史问题。这些情况表明, 当今中国的社会转型更加复杂, 具有叠加性, 从而要求城市社会机制和社区建设机制必须实行根本性变革, 它必须把服务与管理相结合, 必须建立能够容纳全方位变迁的整合框架。而能够容纳全方位社会变迁的整合框架的承接载体是社区, 换句话说, 社会转型需要社区成为社会整合的重要载体。社区的地位和作用伴随着社会转型日益提高, 城市社区建设正是顺应了社会转型期的需要, 它以发展基层民主和群众自治为自己的重要目标, 决定了它是21 世纪的社会整合工程, 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必然。

摘要:为了反映当前社区建设现状与发展的联系, 分析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社区问题的解决措施, 以此来分析未来社区建设的发展走向, 有利于如何建设社区, 让社区工作在看清实际的基础上顺利进行, 加快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关键词:社区建设,经济,社会

参考文献

[1]杨聪, 李太斌, 张彤清.社会共同体视野下的社区文化建设[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 2012 (1) .

[2]邱琳.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1 (6) .

篇4:论制度体制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制度;体制;机制

制度,通常是指社会制度,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础上,反映该社会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由行为主体(国家或国家机关)所建立的调整交往活动主体之间以及社会关系的具有正式形式和强制性的规范体系。

体制,通常指体制制度,是制度形之于外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务的规范体系。

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机制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的功能。制度机制运行规则都是人为设定的,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如,竞争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等。

制度、体制和机制都属于制度范畴,既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

一、区别

制度、体制和机制处于社会有机体结构的不同层面,各有自身的特殊规定、特点和功能定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制度位于社会体系的宏观层面和基础层面,侧重于社会的结构;体制位于社会体系的中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形式;机制位于社会的微观层面,侧重于社会的运行。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体制和机制具有易变性。

二、联系

(一)制度决定体制,并通过体制表现出来

制度与体制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按照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制度对体制具有基础性、根本性和决定性,它规定着相应体制的基本内容、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一个社会究竟选择和采取什么样的社会体制,首先是由其基本制度决定的,其作用的发挥也会受到制度这样或那样的制约。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变化方向,无论选择何种经济体制,都不能背离经济制度的基本要求。同样,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也决定着这个国家的政治体制,规定着这个国家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和行为规范。随着社会基本制度的改变,社会体制也会随之发生相应改变。

另一方面,正如内容离不开形式并通过形式表现出来一样,制度的表现和实现也离不开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体制是制度的外壳,制度是体制的实质和灵魂。任何制度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即体制,也都有其特定的实现方式即机制。不通过一定的体制和机制,制度就无以表现自己。不采用这种体制,就要采用那种体制。

(二)体制受制于制度,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体制作为制度的表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受制度的规定和制约,并服从和服务于制度。但是体制一旦建立起来,又对制度的实施和完善起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具体化,使之更符合实际和更易于实施。体制是制度与现实的连接点和结合点,它的确定和选择,既要服从和体现制度,又必须着眼于当前的社会现实,根据现实社会的不同情况,将制度的原则规定和目标要求细化和具体化为一些具体的规定、规范和准则,因而更贴近现实,更有利于制度的贯彻实施;二是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在体制的选择过程中,可能会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形式得当,既符合制度的要求,又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另一种是形式不当,存在某种缺陷,或者是没有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相应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时,就需要抛弃或改革过时的、有缺陷的和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体制,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体制,促进制度的巩固、发展和完善。

(三)机制既离不开制度和体制,又有助于制度和体制的运行与实现

机制隶属于并内含在制度和体制中,它总是这样或那样地与某种制度和体制结合在一起,因而也总是这样或那样地受它们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制度和体制有不同的运行机制;同样的机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和体制下,其表现形式和运作过程、方式是不完全一样的。另一方面,无论制度还是体制,都必须通过一定的机制才能有效运行和更好地发挥作用。因为任何制度或体制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只有以一定的方式联系起来并相互作用,才能维持制度或体制的存在和发展,发挥特定的功能和作用。

机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自组织性。在机制内部,各组成部分和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作用。任何一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都会引起或受制于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同样,其他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也会影响或受制于这个因素和环节的变化,从而使系统整体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当某一要素的变化不符合系统整体的要求及其功能的发挥时,系统就会借助自身机制自动进行调节,以确保系统目标的实现。

过去,我们比较重视和满足于社会基本制度的优越性和体制的设计,对机制的作用重视不够。实际上,机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有时候甚至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如,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不但需要好的制度和体制,还必须有一套好的机制。没有一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和程序,民主很难落到实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度、体制和机制虽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但也非一一对应的关系。一种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体制表现出来,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既可以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也可以采取市场经济体制;同一体制也可以表现不同制度,如同样是民主政体,可以是资本主义的,也可以是社会主义的,甚至在古希腊,也存在过民主政体。这是因为,一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或阶段究竟采取什么样的体制,不仅受制于该社会的基本制度,而且受制于当时当地的其他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具体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社会主体的选择等等。机制与制度和体制的非对应性更为明显,特定制度和体制究竟采取什么样的机制来实现和运作,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篇5:社区的联系制度

文圣幼儿园坐落于瓦房店复州城镇古城巷,文圣社区。为积极争取街道、社区对幼儿园工作的关心、支持,对幼儿社会实践活动资源的提供,优化育人环境,特制定如下联系制度:

1. 聘请街道主任担任园家委会名誉会长

2. 街道、社区工作主要由园家委会会长副会长负责联系。

3.平时要与街道、社区加强联系,及时沟通相关信息。

4. 每学期邀请社区各相关单位领导来园参加活动,共同商讨学期工作的安排,总结幼儿园发展,依托社区,面向社会,积极组织早教指导活动,形式多样。

5. 幼儿园要安排好走进社区的老师,协助社区调查了解本社区内新出生和入园幼儿的情况。为幼儿入园提供保障。

6. 在幼儿园教育资源开放范围内,向社区幼儿、家长开放,具体开放项目、开放时间以及开放区域,视学校实际和社区需求,协商确定。

7. 定期开会,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召开临时会议,根据巡查督导的信息进行讨论,及时调整并给予答复。

篇6:实验小学社区家长联系制度

市实验小学社区家长联系制度

为了更好地争取家长紧密配合,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形成合力,发挥学校、家庭的整体教育功能,特制定教师与家长联系制度。

一、班主任每学年对任教学生要普遍交谈一次以上。家访时要以表扬、鼓励学生为主,同时向家长客观地通报、分析学生在校情况,和家长一起共同商讨教育的方法与措施。每次家访或谈话要有记录,以备检查。

二、学校设立《学校与家庭联系本》。学生每天要讲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其他要求登记好

三、对行为习惯不好、严重违纪、学习态度差等特殊学生,教师除利用“学校与家庭联系本”联系外,应视学生的表现情况,采取电话、面谈等多种形式及时与家长联系,共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学校规定:每学期举行一次家长会。此外,各年级、各班可根据教师学生的需要举行部分家长座谈会。

五、各年级、各班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利用他们协调家长之间的关系,协调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并充分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帮助学校提高教育质量。

篇7:与社区的联系制度

1.学校联系工作由班主任具体负责,政教处督促检查。2.学校联系采取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3.家校联系的主要途径:(1)

办家长学校。(2)

成立家长委员会。

(3)

召开家长会,每学期不少于二次。(4)

家访每生不少于一次。(5)

书面联系。(6)

电话联系。(7)

请家长来校。4.家校联系的主要内容:

(1)

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水平。(2)

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

(3)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4)

互通学生家校学习生活情况,研究教育方法。5.家校联系应注意:

(1)

面向全体学生,要有重点。(2)

坚持经常。

(3)

以表扬为主,切忌告状。(4)

对家长态度和蔼。(5)

最好先通知家长。(6)

篇8:支付制度改革与经办管理的联系

1 新背景下的支付制度改革

支付制度改革是全民医保背景下提升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不是唯一的措施,它是加强医保管理综合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方面,同时还开展了几项工作,包括在全国推行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保险分级管理;探索将协议管理的范围从定点医疗机构延伸到医保医生;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监控医生诊疗和参保人员就医行为,等等。各项措施集合在一起,作用并非简单的1+1=2。要充分认识支付制度改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要避免以偏概全的片面认识,要知道,支付制度改革不是万能的,如果认为靠此举可解决医改深水区的诸多问题,未免有点形而上学。

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签订协议,购买的是一种特殊服务,即医疗服务,这种购买是通过费用支付来实现的。支付制度改革更强调运用经济学的理念、方法、手段及工具来从事医疗保险的管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的专业化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医疗保险不等于医疗卫生,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其人才结构应该是复合式的。医疗保险又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专业人员的培养是需要时日的,某些专业的学科建设和人才产出在我国还比较薄弱,比如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障学。应支付制度改革之需,固然需要进一步补充医学、药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地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也是如此招贤纳士的,但是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是,经办机构现有人才结构中,也需要补充经济学、法学、工程技术学等门类的专业人员,延伸到二级学科则包括卫生经济学、医疗保障学、统计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等。

虽然支付制度改革近年才出现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医改文件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件中,但它并不是一件从无到有的新事。在过去的十年里,地方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一直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改革,并且是行之有效的,正因为如此,医保基金才会呈现今天的良好局面,收支平衡,且有结余。

支付制度改革既然一直在探索,为何时至今日要单独提出并加以强调?一来外部环境在变,包括医院扩张式发展,医疗费用上涨快而且难以控制等,使得医疗保险机构产生了压力和改革的动力。二来医疗保险管理理念在变,要建立全面的医保预算管理制度;要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医保基金结余有奖励、超支要分担,促使医院增强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意识。再者,改革的时机基本具备。包括全民医保框架基本形成,经办机构可以从迅速推进全覆盖、保证完成扩面任务的重压下抽身出来,转而腾出精力抓管理;也包括随着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完善、数据分析深化细化、监控对象延伸到医生等,推进支付制度改革有了手段和条件。

2 支付制度改革中经办机构的作用

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直接责任人,是支付制度改革的承载者,是具体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要落实政策,要制定流程,要将相关措施要求纳入协议文本,要进行管理监督考核,等等。不仅支付制度改革,医疗保险的其他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也需要经办机构来具体执行,这是经办机构的一般作用。

支付制度改革的特殊性决定了经办机构在这项改革中的特殊作用。作为医保管理基本框架“三二一”中的组成部分,支付制度是“一”,两定点管理是“二”,药品目录等目录管理是“三”,其中支付制度和药品目录等目录管理具有较大区别。药品目录在制定发布时,已经具有相当的明确性和一定的操作性,比如对凡例作出规定,对地方在乙类药品数量上加减的空间作出明确规定。但支付制度改革与之不同,政策性文件只规定了改革的方向和原则。这是因为支付制度改革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很多事情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很多问题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暴露、逐步发现、逐步研究解决的。

支付制度改革在实践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形式多样化。通过对近年来地方支付制度改革的探索进行梳理,我们发现了这种现象。实践中的多样化正是支付制度改革最鲜明、最具生命力之处。各地条件、医院情况都有差异,所以支付制度改革在各地实行时要有规范,也要有本地化。每一类付费方式在各地实施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不同形式的子类。同时,地方在支付制度改革探索中普遍实行几种付费方式复合使用,这种复合使用不是几种付费方式简单的堆砌,而是形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系统中各部分之间是有关联的。

刚性的政策难以穷尽多样化的且不断变化中的所有情况,而经办则可以通过细化管理来应对多样化。同时,经办机构处在付费第一线,应该并且能够及时应对新出现的问题。医疗保险“三分政策七分管理”已成名言,而今谈到支付制度改革,说“两分政策八分管理”,也不为过。

3 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践

根据地方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践,我们整理出了一些城市案例。

总额预算和总额控制。上海、杭州、保定等地较为典型。总额控制虽不是一种具体的付费方式,却是实施各种付费方式的前提和基础,无论采取哪种付费方式,都要有总额控制。这些城市每年度综合测算出当年本地区医疗保险基金实际支付规模,编制支出预算。在预算范围内,留出一定的预留金,确定年度总额控制指标,按照公开透明的程序和方法,通过和定点医疗机构沟通协商,最终确定各家医疗机构的总额控制指标。结算时,按月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年度中期视情况进行总额控制指标的微调,年末进行清算。清算是体现医保对医院结余奖励、超支分担的关键环节。

按人头付费。东莞、珠海、深圳等较为典型,多用于居民医保门诊统筹中。

按病种付费。探索按病种付费的统筹地区数量较多,超过总额控制和按人头付费,但多有概念不够明确、管理不够规范之处。依济宁和淮安的实践可梳理出两类案例。济宁是确定病种的实际支付定额,病种数量为90个;淮安是根据不同病种预先测算出来的分值,累加计算出不同医疗机构当月病种总分值,通过一定的公式计算出当月实际支付费用,病种数量达500多个。

定额付费。尽管医改文件未提及,但是在各地实践中使用很普遍,包括次均住院定额付费、次均门诊定额付费、床日定额付费、复合定额付费。太原、长春、银川及遵义等城市较为典型。

无论哪种付费方式,都要辅之以监控。医院和医生面对不同付费方式的行为也呈现多样化,并且在不断的变化中,医保监管的重点和方法手段也在随之改变。从事后监控延伸到事中监控,有条件的地方,再延伸到事前监控。天津、宁夏等地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见成效。

国家层面的设计和指导,对于推进支付制度改革十分重要。当今的支付制度改革是从前些年的地方自发探索走向全国有组织的部署。在总结地方经验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监控和管理的意见,部社保中心起草了总额控制经办规程。鉴于这项改革不同于医保其他工作,具有特殊性和鲜明的实践性,我们也在改进推动方式和指导方法。重点放在培育典型城市,进行案例指导,而不是简单的一纸文件。我们组织了由上海市医疗保险事务管理中心牵头、30多个城市参与的专题组,按照不同的付费方式设立分专题,分门别类的整理典型案例。已整理出来6个城市的不同付费方式的实例,集纳成册,有上海和杭州的总额预算,淮安、济宁的按病种付费,东莞的按人头付费,以及广州的复合式付费,《医疗保险付费方式改革经办管理城市实例》已经出版。同时,正在制定《付费方式改革经办指南》。这两本册子将发送各地经办机构,作为工具书使用。另外,对定点医疗机构协议文本进行了修订,准备发布。

新医改在不断深化,支付制度改革可谓任重而道远。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将迎艰克难,不断创新,锐意进取,在支付制度改革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疗费用增长的制约机制,制定医保基金支出总体控制目标并分解到定点医疗机构,将医疗机构次均(病种)医疗费用增长控制和个人负担定额控制情况列入医保分级评价体系。积极推动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和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小病到基层就诊,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将符合资质条件的非公立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纳入医保定点范围,逐步将医保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管延伸到对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的监管,加大对骗保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

——摘自《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

摘要:医疗费用支付是经办管理的核心部分,经办管理是支付制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作为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的直接责任人,是支付制度改革的承载者,是具体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支付制度改革的特殊性决定了经办机构在这项改革中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支付制度改革,经办管理,特殊性,特殊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国办发[2012]20号)[E].2012.

篇9:与社区的联系制度

关键词:小学体育 体育制度 文化创建 体育组织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28

一、学校体育制度文化创建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即贴近学生的原则

学生是第一位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形成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要做到在规范人和教育人的同时,充分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帮助学生、激励学生、解放学生,而不是板着脸一味生硬地“管”学生和“卡”学生。

(二)科学构建的原则

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创建要全面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它较之学校其他制度相比更应具有科学性,因为不同年龄特点的学生根据身体成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身体质量的衡量指标,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的学生在身体素质的耐力、韧性、力量、速度等方面的测试标准都有明确的指标要求。所以学校在制定体育系列制度、体育竞赛活动中都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制定。而那些超越低于或高于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训练会给学生的健康带来终生的伤害。

(三)刚柔结合的原则

“学校制度文化应该是一种柔性与刚性并蕴的文化,是一种阶段稳定与适时变易相结合的文化,也是一种可塑性与可控性共存的文化。”学校体育制度文化的创建也应遵循此项原则,也就是将柔性文化价值置于刚性的制度规范之中,从体制法规层面,将学校精神文化加以落实和推展,既有强制性的“规矩”,还要辅之以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关怀,使执行非但不冷冰冰,反而充满温情的色彩。

(四)循序渐进的原则

一方面,学校制度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检验,以不断修正完善。另一方面,当学校的每个成员都能根据既有制度形成稳定的行为方式时,原有的规范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又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规范。因此,学校制度的生成必须在实践中不断与时俱进,动态完善和适时提升。

(五)成员认同的原则

加强师生及家长对制度的认同感,是严格执行制度的重要保证,用制度来保证校园体育质量的实现,增强其归属感、凝聚力和执行力。

二、学校全员体育制度的创建

(一)树立“学校全员体育”的理念

加里宁也有句名言:“若要培养出健康、强壮、灵敏、机智、勇敢,既善于克服困难,又卓有信心正视前面的人,则体育和运动乃是很重要的因素。”我认为学校体育工作与德育工作在科学性、方法上、评价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如: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们说小学阶段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同样一个人一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养成同样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又如,学校德育工作倡导“全员、全程、全方位德育”,那么在学校教师是教育的主体,除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进行技术指导外,其余教职工亦应参与到组织、保护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工作中,或者在思想意识上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磨练坚强、团结、奋进、拼搏的意志品质,或者在参与活动中给学生讲解体育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讲解观看国际赛事的点滴体会;讲解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等故事和精神,也或者所有教师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无形中引导学生爱上体育运动,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亲师性决定了他们一定会成为广大教师的忠实“粉丝”。所以我认为,特别在农村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资源。

(二)创建全员体育组织体系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像学校智育、德育工作一样,教职工应全员参与学校体育工作。这里首先要转变教师“学校体育工作是体育教师的事”的错误认识。实践中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及体育师资队伍。

1.明确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及成员分工。为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全面实施,学校必须建立明确的领导小组。比如,校长任组长,全面指导学校体育工作,规划体育思路;主管体育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主要负责按规划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挖掘利用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各种可利用资源,和学校教师一起组织好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体育活动;教学主任、德育主任及各完小校校长任组员,教导主任负责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指导,指导体育教研组开展教学研讨、评优、基本功培训等,使校本体育教研特色化、具体化,增强实效性;德育主任负责体育教学中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以“三结合”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在家长、学校、社区的立体监督下促使体育锻炼习惯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2.明确学校体育教研组及职责。学校体育教研组成员由体育工作主管领导、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和所有体育教师组成。体育教师中选拔业务强、组织能力强的教师为教研组组长,他的职责是根据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体育工作的指导思路,制定体育教研组工作计划,组织体育教师开展学校体育教研活动,组织学校体育常务工作。每一位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力量,要求做好本校体育常规工作,并且积极参加学校体育教研、科研活动,严格遵守国家及学校各项体育工作制度,认真上好每节体育课,指导学生科学参加体育锻炼,配合班主任开展增强学生体质的班级竞赛及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工作。

3.明确学校体育工作成员。学校体育骨干:1-6年级班主任,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国家体育政策法规知识,和小学生体育锻炼技能、技术指导等知识,按照学校体育工作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博大精深,我们教师应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努力创新,认真研究,做好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篇10:与社区的联系制度

各村、社区,镇直相关单位: 为落实好计生分级负责工作责任制,指导和督促村、社区落实计生各项工作,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计生工作局面,全面提升我镇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经研究,决定实行计生相关工作制度:

一、计生工作例会制度

每月2日,各联系村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必须按时参加所联系村、社区计生例会,听取村、社区两委干部计生包保责任区情况汇报,帮助他们分析、解决计生所遇难点问题。无故不参加,将由计生办联系村、社区工作人员记录备案并报镇党委、政府。

二、计生工作参与制度

联系村、社区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参与村计生工作,每月不少于三次,特殊和集中性工作必须亲自组织、督促、参与。主要参与以下工作:

1、组织、参加集中性计生工作;

2、特殊个案的协调解决和处理;

3、长效节育措施、计划外

二、多孩在孕补救措施的落实;

4、其它需参加的计生工作;

无故不参加,将由计生办联系村、社区工作人员记录备案并报镇党委、政府。

三、计划外

二、多孩在孕对象包保工作制度

根据县计生领导组要求,政策外

二、多孩在孕对象实行党政领导包保负责,各联系村、社区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要密切关注所联系村、社区计外

二、多孩在孕情况,亲力亲为,督促、帮助村、社区落实好计外

二、多孩在孕对象补救措施的落实。

以上制度的落实情况将纳入《建平镇2012年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考核制度》中进行落实兑现并作为年终机关干部奖惩评优的重要依据。

希望各联系村、社区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把计生工作作为联系村中工作中重中之重来抓,切实担当起计生工作责任,主动介入。各村、社区要把计生工作作为常规工作的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抓,积极主动争取联系村、社区党政领导和机关干部抓,使我镇计生工作水平再上新台阶。

特此通知

2012年4月16日

篇11:制度、流程、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制度所描述的通常是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的问题,具体是企业价值观,使命,期望的体现;而对应该由谁来做、哪个部门或岗位来做,如何来做通常靠定流程来实现。在制度,流程皆存的前提下,是“机制”发挥了影子作用,也就是通常我们讲的游戏规则支配了利益的博弈;制度,流程,机制三者缺一不可。

流程和制度都是企业管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流程强调如何将输入有效地转化为输出,强调“如何去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而制度强调不能做什么,强调“做了某一事情的后果的处理方法”。制度更多的是针对局部问题而制定的规则,彼此之间会有重叠,但不存在上下游或者层级的关系。将企业分块的制度堆积起来将覆盖到企业管理与业务运作的每个角落。而流程针对的则是全局,整个企业的价值链可以作为总流程,其内部又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分成诸多子流程。然而,流程和制度又可以说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并不相互隔离也无法彼此取代。如果制度不能反应流程,就像失去了灵魂,它的执行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制度无法执行时,往往是它所包含的流程有问题。如果频繁出现这种情况,就说明一个制度或规定是不合理的,而不合理的地方往往是它相关的流程与实际情况不符。

虽然流程与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是它们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本质是完全一致的,当制度的编写具体到了业务的每个步骤,以文字或者图片的形式将业务的前后逻辑和关系都描述清楚了,那也可以称其为流程。当流程以手册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作为管理要求在企业中强制推行,即流程制度化,那同样也可以称之为制度。因此,流程与制度的内涵完全没有区别,都是企业的管理文件,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机制以经营为主题,以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企业的动力和活力问题。制度以管理为主题,以人力资源管理为主要内容,解决的是企业的能力和效力问题。

首先,机制与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或行动准则。而一般意义上的机制则是“指复杂系统结构各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联结方式,以及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作用而完成其整体目标、实现其整体功能的运行方式。

篇12:学校与党政联系制度

为了使党政了解学校有关教育、教学、安全、卫生、改革等方面情况,更好地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知情出力,特拟定本制度。

一、凡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安全、卫生、改革等工作的重要会议,由行政办负责通知党政部门负责人参加,如有会议材料应事先发给他们阅读了解。

二、学校召开的有关中层干部会及一些重要会议,如教学、科研工作会议等邀请党政部门派人参加。

三、学校的党代会、教代会、家长会等有关重要会议,应邀请党政部门负责人列席会议。

四、党政部门负责人参加学校的有关会议,由学校行政办和党政部门协调。

篇13:中港之间专利审查制度区别与联系

1 中港专利制度比较

1997年前, 香港沿用的是英国的专利法律法规, 规定可以在获得授权之后的5年内在香港登记获得专利;1997年之后, 香港拥有了独立的专利法律体系, 制定了《香港专利条例》等独立的成文法则, 并沿用至今天。

现行的香港专利法律法规实行的是标准专利和短期专利的双轨制度。其中, 标准专利的规定与大陆的发明专利相当, 均执行20年的保护期。香港标准专利制度规定, 可在中国大陆在内的3个指定专利局 (香港政府认可) 进行申请, 经过规定程序后方可申请香港的专利。

在标准专利申请制度中, 香港知识产权署不进行实质性的监察, 只履行等级程序便可取得专利。但在短期专利申请的流程中, 则需要在香港提出申请, 且短期专利申请流程与大陆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流程相似, 都是面对创新性能低、市场周期短的技术创新而设, 保护期很长, 最长可以达到8年;不同的是香港短期专利申请依然不进行实质审查, 只要形式上符合相关规定就可以获得许可。

目前, 香港知识产权署已经开始反思标准专利制度, 希望从英国的专利法律体重转变出来, 建立香港自己的专利法律体系。为此, 香港政府邀请了包括律师工会、专利师协会等在内的主要商会、社会团体, 听取各方意见, 在香港专利制度的独立的基础和可行性上不断加以论证。

中国大陆的专利审查制度中的实质审查一直是具备主权国家的实质规定的, 专利本身具有垄断性和地域性的特点, 因此, 香港不进行实质审查的专利制度实际上是对经济主权的忽视。实质审查是对申请专利的发明进行技术审查的手段, 是主权国家在接受发明者的专利申请后技能型的审查。我国的专利制度中的实质审查分为及时审查和延期审查。其中, 及时审查是指接收到申请后立即进行实质审查;延期审查是指专利局对专利进行初审后先发布公告, 经过一段时间的推迟后再进行实质内容的审查, 但这种早期公开、延迟审查的制度存在申请人的权利无法得到充分保障的缺陷。

2 中港标准专利审查的特点和原则比较

香港专利制度规定专利申请具有间接性。申请人需要在香港知识产权署认可的3个指定专利局中任选一个提交专利申请, 获得授权后才能进入香港本地的标准专利申请流程。先由香港知识产权署对经过指定专利局受理的专利申请进行登记, 然后授予相应的香港标准专利。这种间接性反映出香港实质审查主权独立性的缺乏, 但这种方式也有优点, 即申请专利的材料可以优中选优, 保证了香港标准专利的质量。

与大陆地区的专利授权方式不同, 香港知识产权署不对专利申请进行实质性审查, 包括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审查, 不审查任何线上提交和线下提交的专利申请, 只依赖指定专利局审核。香港专利的标准申请步骤为:向指定专利局递交申请获得授权, 申请人在专利申请获得指定专利局授权后的6个月内, 将获得授权的专利申请以及相关材料送至香港, 香港知识产权属会在3个月内对申请的专利进行登记, 完成登记后, 申请人取得香港标准专利。

虽然香港对标准专利不进行实质性审查, 但标准专利一旦审核并批转, 在香港地区就成为了被认可的具有独立权利的香港专利。大陆地区对专利申请的审查结果虽然是香港知识产权署给予批准的基础, 但一旦进入香港专利审批程序, 无论是失效还是撤销, 都不会对香港标准专利的审批和授权造成影响, 且香港政府为了保证专利申请的稳定性, 还特别规定, 如果申请在指定专利局被作为异议或被申诉的专利, 则指定专利局对其发出撤销和修改指令, 只能作为香港专利注册处的参考, 需要提交申请后, 方可在香港专利注册处进行撤销标准专利的操作。由此可见, 香港知识产权署虽然没有中国大陆地区清晰的对专利的审批权, 但对标准专利的事后监督是比较完善的。

虽然香港标准专利制度依赖指定专利局的专利审查和审核结果, 但其也有必须遵照执行的专利审核成文法和判例法, 即香港在专利批准上会遵照不同的法律体系来执行。其中, 一套体系为专利审查阶段, 这个阶段的专利审查是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 指定专利局对专利审核和授权;另一套体系是专利申请经过审核进入香港地区的司法领域后, 香港本地区有权对专利的权属争议等依据香港本地的判例法进行有效判断。

在专利的判断原则上, 香港地区和中国大陆的指定专利局有不同的规定。香港地区的专利制度规定导致专利无效的法定原因是发明人自身的错误;在中国大陆的专利制度中, 主体的错误不会造成专利无效, 只可以将专利权主体进行转移。

在等同原则上, 中国大陆的专利侵权判断采用“广泛运用”的原则, 而香港专利法因沿用了英国的判例法而没有遵循这一原则。

3 标准专利制度与原授专利制度的比较

由于香港地区不对专利申请进行实质审查, 而中国大陆指定专利局的审查又存在缺陷, 因此, 对于部分不具备专利申请资格的专利而言, 就有了获得授权的可乘之机。

在中国大陆的专利制度下, 申请人可以直接提交专利申请, 不需要经过其他专利局就可以获得许可得到专利。香港地区的专利申请制度不对专利申请进行实质性审查, 这样的制度同样适合于经济体量较小的国家或地区, 因其具有费用低廉、高效、无需设立庞大的专业审查员队伍等优势, 这种专利制度受到了香港以外的专利申请人和代理机构的支持。在注册专利制度下, 专利拥有者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 精力较充沛的申请方才能拿到专利。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生了专利侵权诉讼, 则专利拥有者的经济利益易遭受损失。在这种制度中, 当地的专利局没有审查权, 因此, 也就无法运用专利政策的主动权, 无法通过专利审查规则和程序来保护专利拥有者的权益。中国大陆的专利审查制度具有独立性, 能有效、稳定地保护专利拥有者的权利。在诉讼过程中, 中国大陆可以根据情况制订、修改专利审查制度, 这很好地促进了本地专利申请流程的创新, 对本地产业的发展具有刺激作用。

4 中港专利制度的社会基础

香港的的经济模式在经历了多次改变后, 形成了围绕天然良港建立的物流经济和商贸行业。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金融产业在香港经济活动中所占比例较大, 而知识型的经济活动所占的比例较小。从香港的本地专利申请数量上就可以看出这个特征——2010—2015年, 香港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远远少于中国大陆, 而来自中国大陆的这5年的数据报告显示, 标准专利申请数量占到了总量的70%以上。技术创新的不足导致香港设立原授专利制度缺乏动力。

香港作为国际贸易、物流中心, 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却比较小, 虽然众多跨国公司在香港申请专利, 但多数为加工类产品或消费类产品, 且因中国大陆地区是很多香港本土企业进行产品生产的主要市场, 因此, 专利申请人多选择其他国家及地区进行专利申请。

中国大陆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创新, 大力发展经济转型和升级,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积极致力于地区经济的创新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设立。为了吸引创新活动的参与者, 中国政府不断将知识创新作为推动现代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动力, 在人才、知识、研发等方面的不遗余力。因此, 实质产权策略在中国政府的改革措施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政策主体和措施的推动下, 中国大陆的科技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因此, 众多的知识产权、技术专业、创新活动、知识产权商业活动需要制度的保证, 从而提升中国大陆国际创新科技水平和知识产权领域的层次。

5 中港之间专利审查制度的比较分析

从历史原因和本地现状分析, 香港地区专利制度的设立目前面临的问题有:带有知识产权性质的专利申请数量不足、用于审查的专业人员匮乏、专利审查的收费不足以支持运行及支出。如果香港政府能在本地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活动上加大投入, 香港的专利审查还是可能获得发展的, 从而使申请者直接在香港本地进行专利申请, 这对很多香港本地申请人是具有吸引力的。香港特区政府应多考虑与专利审查机构的合作, 建立与大陆知识产权局的协议框架, 实行中港两地的专利注册制度的互认机制。这样既可以将重复审查简化, 提高审查效率, 还能提高香港的原授专利的申请数量。

另外, 针对香港专利申请人员缺乏的情况, 可以委托中国大陆的知识产权局承担相应的专利申请的审查工作。在此期间, 应积极组建审查队伍, 加大对原授专利制度研发的投入。

6 结束语

2013年, 香港知识产权属与中国产权局签订了专利审查制度的合作协议, 中港之间在专利制度上加强了合作和交流, 在人员培训、技术协助等方面为未来的专利制度的衔接打下了基础。这意味着中港之间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 信息流动将更加频繁。推动两地在专利审查领域的合作与互认, 将更加有利于专利申请人获得更多的保障, 有利于技术的交流与转移, 有利于建立双向的专利审查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张运书, 韩静雅.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审查制度探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2) .

[2]吴静, 傅晓亮, 徐方明, 等.我国专利审查制度中创造性评价的探讨[J].科技展望, 2015 (21) .

[3]陈一孚.香港标准专利制度评价及其改革的可行性[J].法学杂志, 2015, 36 (10) .

篇14:与社区的联系制度

一、改变计提范围,适应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坏账准备作为应收账款的备抵科目,旧制度规定年度终了时按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和应收医疗款余额计提,借“管理费用”,贷“坏账准备”。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化,参保范围的逐步扩大,单病种、均次费用、定额支付等医保支付方式的推广应用,使医院应收账款的主要结构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由原来向病人全额收取医疗费用转变为主要向医保部门收取的出院病人自负部分以外的医疗费用,而这部分款项必须经过社保局的严格审查后支付,从病人在院发生医疗费用至医保结算支付之间可能会产生医保拒付费用,如果仍然按在院病人费用结转应收账款会造成医疗收入的虚增,影响均次费用等考核,不能真实客观的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针对这一医保改革的变化,新制度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应收医疗款包括应向门诊病人、出院病人、医疗保险机构等收取的医疗款。坏账准备的计提范围也随之而改变,取消在院病人医药费,改为按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余额的2%—4%计提。

二、允许多种方法计提

原制度仅规定坏账准备按应收医疗款余额3%—5%计提,随着医改的深化,医院应收医疗款结构也随之变化,应收医疗款中应向社保机构收取的款项可按单位设明细账,在年度终了进行全面检查时能准确地区分出来,针对这部分款项按个别认定法计提坏账较合理;而应向出院病人收取的欠费部分,采用账龄分析法或余额百分比法比较合理。为适应资金结构变化和加强应收医疗款的管理和监督,新制度规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可采用余额百分比法、账龄分析法、个别认定法等,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主管部门确定。

三、由规定统一计提比例改为规定累计计提上限

原制度规定坏账准备按年末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和应收医疗款余额的3%—5%计提,该规定适用于病人主要以现金结算全额费用,大部分医疗款会在出院时结清,应收款项相对较低,所以不设上限。而医改发展到现在,病人出院时支付的自付部分占医疗费总额的比例较小,大部分向医保机构收取的医疗费结转至应收医疗款账户,如果仍按余额统一比例计提,不设上限,必然导致“管理费用”逐年加大,而“管理费用”是计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使医疗服务价格增高。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医改目标,解决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必须降低医疗服务成本。为此新制度将坏账准备统一比例计提改为规定累计上限计提,并且将计提比例由3%—5%下调为2%—4%,严格控制了由坏账准备计提记入“管理费用”的部分,能有效解决医疗服务成本虚高和医院亏损不真的现状,有利于政府建立合理补偿机制。

四、坏账核销条件

原制度规定对期限超过三年,确认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应作为坏帐处理,坏账损失经过清查,报经主管部门、主办单位批准后,在坏账准备中冲销,借:坏账准备,贷:应收医疗款。由于坏账冲销时同时冲减了应收医疗款,而应收医疗款是医院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保覆盖范围的逐步扩大,在社保局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也逐年增大,针对越来越大的坏账冲销,仍然仅报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批准,不经过同级财政部门审批,顯然已经不利于国有资产的管理,所以新制度明确规定医院对账龄超过三年,确实无法收回的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可作为坏账处理,必须经过清查按照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报主管部门、主办单位及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才能在坏账准备中冲销。

综上所述,新《医院财务制度》对坏账准备账务处理的改变,充分考虑医院会计信息使用者,及贯彻落实医改精神和相关政策的需要,本着会计客观性、真实性原则,借鉴企业会计改革经验,从坏账范围、计提比例、计提方法、核销条件等方面做出改革,修改后的新制度更加符合国家医改政策,为推进医疗机构会计改革提供更科学、精细、真实、客观的财务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卫生部.医院财务制度.财社[2010]306号.

[2]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

[3]张慧青.借鉴西方会计做好坏账准备的预提.商业会计.1994(03).

[4]陈洁.谈医院坏账准备的账务处理.中国卫生经济.2004(01).

上一篇:澄清对反垄断法的几个认识误区下一篇:馆长工作职责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