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与信的区分与联系

2024-05-03

诚与信的区分与联系(共3篇)

篇1:诚与信的区分与联系

诚与信有着密切的联系。诚是人内在的德性,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于中,必信于外。因此,诚与信联结为一个词,表述的是人们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诚信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诚实无伪、言而有信。

诚信品德是一种习惯,而习惯的养成往往离不开环境的熏陶。但在大学生身上出现了诚信缺失的现象;这些现象既有社会的、学校的和家庭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营造诚信氛围、创新诚信模式、完善诚信机制和强化诚信践履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大学生是社会高素质人才,将担当社会重任,我们更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具有恪守诚信原则、自觉维护信誉、讲信用、守诺言的良好品格的人。

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责任意识薄弱、思辨与分析能力欠缺是大学生“诚信危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但是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还是有很多优点的,如:文化层次较高,掌握现代科技知识;思想开放,传统保守的观念较少;竞争意识、进取意识较强,富有创新精神等。但也存在众多缺陷: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在父母细心呵护下成长,虽然生理上已成熟但不少人心理素质并不成熟,经常表现出以我独尊、心理逆反、不愿接受纪律约束等弊病;他们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少,社会阅历浅,对社会上多种不良现象缺乏清晰认识,容易将一些负面的现象当成社会的本质;他们虽然自我意识较强,但责任意识薄弱,在“义”与“利”面前往往选择后者;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各种文化冲蚀着祖国,由于他们缺乏冷静的思辨分析能力,加上自控能力较弱,容易迷失方向,放松对自己的自律致使遭遇诚信沦陷。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对其加强知荣辱、树诚信的道德建设意义深远。不可否认,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客观存在,其表现形式通常为:作业抄袭、考试舞弊;伪造证件、简历注水;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还与目前高校对德育重视不足、约束和激励机制缺失、不良学术风气的负面影响有关。因此,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可从以下多方面入手。俗话说:“人之初,性本善”对于任何人,都不是一开始就有一个失信的种子,都是因为受环境中种种坏的风气所影响。而且,对学校来说惩罚任何人都不是目的,只是想通过惩罚来逼着你来改正某种不好的东西。但是,有一样东西却很容易被人忽视,那就是引导。人们常说“防患于未然”,但真正做在“未雨绸缪”的事情却很少,也就是引导工作做的不够。引导也分为直接引导和隐形引导,学校可以尝试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引导。

首先,要将道德教育提高到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应改变高校目前“重知识和技能传授、轻道德和素质教育”的跛行局面,对学生的德育建设,特别是诚信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可借全社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之良机,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比如讲座、征文、团会等,在学生中确立诚实守信的意识,将其作为为人处世的第一准则。强调从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等小事做起,将诚实守信贯穿到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还可在试点推行“无人监考”等制度,激发大学生的诚信意识。

其次,配合地方征信及信用评估活动,在高校大力开展征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个人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应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使其了解到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数据、事实和行为来记录大学生的诚信度,对其信用状况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充分利用信用记录,与银行、企业等展开合作,对学生拖欠贷款、工作违约等失信市场行为形成有效制约。

第三,在高校建立有效的诚信约束和激励机制。一个人的诚信问题,自我意识固然重要,但

有效的监督机制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将德育建设列为对学生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不守信用的行为予以惩罚,比如取消其助学贷款和评优评奖资格等。有约束必有激励,可于每学期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丰富的大学生诚信评比活动,对优秀者给予表彰,树立诚信典范,进行大范围宣传、推广。

最后,要严抓师德和学术诚信制度建设。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大,为人师者的榜样作用不容低估。高校学术造价、学术腐败等投机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丑恶现象的负面效果往往比普通失信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严重破坏。而推行教师学术道德建设,树立诚信为学的典范,对大学生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功效。同时,对损害学术道德的失信行为予以曝光和惩治,用诚信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

篇2:诚与信的区分与联系

【关键词】观点材料;区分;发现联系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比较简单是显而易见的,观点鲜明,材料具体。学生学习议论文,如果能够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那做出自己的判断就比较容易。怎样让学生能够从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联系上进行议论文学习呢?

一、让学生在多读上认识观点

应当说入选于初中语文教材的议论文其观点都是比较明确的,有的观点完全就是题目。但也必须看到的现实是,初中学生还不见得就能够完全理解作者所议论的观点,这就必须让学生去比较充分地读文,当学生能够把简单议论文读到一定的境界,文本所议论的观点学生就可以去感悟出来。这感悟不仅仅就是看到文本题目意义上的感悟,而是从自己的心理真实意义上明白这观点就是人们所必须去崇尚的观点。学生在多读上认识观点,还必须能够在阅读基础上去提炼观点。从相关意义上说,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相关性的议论文,其观点有时也不都是直白的,这就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提炼出观点。可以这样去说,初中生阅读简单议论文,从教材文本中提炼观点有难度,但也完全有可能。关键要充分信任学生,要敢于放手于学生,要善于引导好学生。譬如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应当说学生从文本中去发现作者所说明的观点,是比较容易的,但不能在初中学生中建立起比较深刻的印象。因此,则有必要在学生学到一定地步时引导学生去思考一个人灵魂的高贵的体现,再让学生去比较“高贵”和“高尚”,进而在比较真实意义上去发现作者所阐明的观点。学生便比较深刻地明确一个人灵魂的高贵必须是那样的有思想,必须是那样有丰富的精神财富,更必须具有一种纯正的追求。学生便比较准确地感悟到人的“高贵”强调的应是人要“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

二、让学生在多读上认识材料

一般说来,即使是比较简单的议论文,也都是利用具体材料来表现观点的,材料为观点去服务是议论文的一个最为明显的要求。观点与材料之间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但表现观点的材料也多有不同,表现观点之材料的表现手段也有着一定的不同。学生学习议论文,不仅仅就是知道服务于观点的有着哪些材料,而且应当让学生去思考这些材料是否就能够去服务观点,或者就是怎样去服务议论文之论点的。平时的议论文教学,让学生去多读,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材料。以教学《怀疑与学问》为例,这篇论文围绕“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并以两个分论点进行阐述,第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教学时,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认识证明论点的具体材料,如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要求学生去细读,让学生去思考:这里的材料有“怀疑、思索和辨析”,这样的材料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学生在读后进行比较,发现这里所论证观点的材料是不能去调整位置的。学生经过比较,不但说出不能互换的原因,而且说出一些比较具体的道理,学生们说出对于书本和学问不容易产生怀疑,人们很容易对传说产生怀疑,只有人们对传说产生怀疑,才有可能对书和学问产生怀疑,这是一种符合人们认知规律的排列顺序。学生学习议论文,学生多认识材料比较重要,只有学生能够认识材料的议论文教学,才应当是比较实在和有效的议论文学习。

三、让学生在多读上发现联系

议论文围绕论点进行论证是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议论文论证过程的具体体现。初中学生学习的议论文虽然都比较简单,但学生通过学习发现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那种逻辑关系是完全必需的。离开了学生的发现,那学习议论文就等于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初中学生所学习的论文一般都是立论性的,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作者自己论点是立论性论文的具体表达方式,这对学生发现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有一定的帮助。但不让学生去读,学生是很难感悟到论点和论据的逻辑联系的。譬如和学生一起学习《多一些宽容》,学习本文就是要让学生能够领会提倡宽容的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在探究文本思路严谨结构紧凑上理解宽容的涵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譬如让学生认识作者论述多一些宽容的方法,学生在多读多悟中,悟出了论点和论据之间先总说后分说的处理方式,学生从三个“一种”知道作者对宽容进行了定位。学生从读到“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分说中,感到作者所证明的内容由轻到重,安排得相当讲究。议论文一般都是以摆事实和讲道理去行文的,《多一些宽容》是怎样行文的呢?学生在自己读时,就比较理想地发现:这篇论文是以讲道理为主的,基本没有摆事实。在学生发现后,给了学生这样的机会,让学生为这互谅、互让、互敬和互爱补上几个事实论据,并要求学生所补充的事例具有高度概括性,且能够与上下文比较自然地衔接起来。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时,所选的材料都能够与观点相匹配,比较理想地证明着作者的观点,如有学生围绕“互敬”,举出周总理的一个实例,说总理工作了一整夜,清晨回家时,碰见一个清洁工人,总理主动紧紧握住工人的手说“同志您辛苦了!”周总理十分尊重别人,所以他也得到了全国人民对他的尊重的例子,较好地形成了学生与作者的有效互动。

区分观点与材料并发现联系的议论文学习,作为语文老师还不仅仅只去思考和研究这些,还必须去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多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予以实践,并做出比较深刻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学好议论文,使他们形成更为理想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长沙:岳麓书社,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教育研究,1997(9)

篇3:诚与信的区分与联系

摘要:对事件之间的关系理解与掌握是学好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本文主要从概率论中几个易混淆事件及其概率做了区别与联系,起到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有帮助。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事件;区别;联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在我校是经管类、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内容之一,在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学科时涉及到很多的基本概念,尤其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第一章会遇到对几个事件之间的关系区分有所困难,导致遇到实际问题无法解决。本文主要从概率论中几个易混淆事件及概率:不可能事件与概率为零的事件;互斥事件与相互独立事件;条件概率、无条件概率与交事件的概率做研究,探究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教学时应注重对它们概念之间的详细讲授与区分。

一、不可能事件与概率为零的事件

在学到概率密度函数时会遇到若 为离散型型随机变量, 为任意常数,则 ,若 为连续型随机变量, 为任意常数,则 ,说明 但是{ }是可能会发生的事件,且在前面也学过 ,即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零,概率为零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很多同学刚学时对这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困难,认为概率为零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零,事件怎么可能会发生呢? 在指导学生解题时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学生会认为A与B互斥。

一般情况下用定积分的几何意义去解释,积分区间趋于零,值趋于零。对任给 ,总有

令 ,得上式右端趋于零。所以 。

这里的概率为零分为两种情况:1、概率恒为零的事件:概率恒为零,说明不管试验多少次,事件总是不会发生,这类事件是不可能事件2、概率趋于零的事件:比如抛掷一枚硬币一次,币值面向上的概率为 ,当抛掷无穷多次时,每次都是币值面 向上的概率为 ,像这样的事件就是概率趋于零的事件,但抛掷无穷多次时每次都是正面向上却是一个可能会发生的事件。事件的概率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描述,概率值大,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概率值小,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小.概率趋于零称为零概率事件,但是是可能会发生的事件,只是发生的可能性趋于零。

二、互斥事件与相互独立事件

两个事件A,B互斥指的是A,B不可能同时发生,即 ,两个事件A,B相互独立指的是A,B中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无关,即 。两事件独立与两事件互斥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清楚。一般情况下,互斥的事件是一个系统内的两个事件,这两个事件没有共同的样本点。而相互独立的事件是两个系统的两个事件,从概率的角度看为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另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无关,且 且由条件概率的公式 推出 ,同理也可推出 ,它表示一个事件的发生并不影响另一个事件的发生。

例如:某年级有两个班,共有85人,其中一班有40人,男生人数为10人,女生人数为30人,二班有45人,男生人数为15人,女生人数为30人,又设 为“抽到的是第i班男生”, 为“抽到的是第i班女生”, ,现从中任意取出一名同学。

这里 与 为两个系统的事件,相互之间没有影响,这两个系统之间的事件相互独立,所以 与 相互独立, 与 相互独立。 为同一个系统的两个事件,且两者之间没有交集, ,所以 与 互斥,同理 与 互斥。互斥与独立是两个不同属性的概念,他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条件概率、无条件概率与交事件的概率

条件概率是概率论中很重要的概念之一。在初学时容易将条件概率、无条件概以及交事件的概率相混淆。设A,B为两个随机事件,从概念上理解交事件P(AB)指是A,B同时发生的概率,条件概率 P(A|B)是在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无条件概率P(A)指的是在没有任何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设n:样本空间 中基本事件的总数, :事件A包含其中k个基本事件,从概率运算上理解无条件概率: ,条件概率: ,交事件的概率: ,发现 和 样本空间都是 ,所包含的的基本事件数不一样, 与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一样,而 的样本空间缩小为B,这三者之间的区别很显然。

例 某年级有两个班,共有85人,其中一班有40人,男生人数为10人,女生人数为30人,二班有45人,男生人数为15人,女生人数为30人,现随机的抽取一名同学。

由上例,并设A为“抽到的是男生”,B为“抽到学生来自一班”,易知n=85, =25,事件AB为“指抽到的是来自一班的男生”,它所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10,所以P(A)= ,P(AB)= ,而P(A|B)= ,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样本空间包含的总的基本事件数缩减为40,即为B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

结论

对这三个典型问题结论的理清可以考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只有理解了遇到问题就不会陷入困扰之中,从概念归纳出问题所属类型直接掌握概率论这门课程。教学时,用上述方法把这三个问题讲解清楚,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各个概念,使学习更有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肖海霞 胡政发 喻方元,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中几个易混淆概念的教学方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

[2]朱秀娟 概率统计问题150题[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申兰珍 对为什么概率为0的事件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的解释[J],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上一篇:地心游记读后感700字下一篇:我懂得了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