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方案

2024-05-16

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方案(共6篇)

篇1: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方案

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要求,我办领导班子召开了专题会议,经研究制定了切合我办实际情况的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此次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以让投资者安心、放心、称心、满意为标准,以提供最优良的秩序,最有值得服务为目标,创建“重法制、讲信誉、高效率、忧服务”的发展环境,为建设、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原则为: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标本兼治,务求实效。

二、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1、畅通政令渠道。坚决贯彻执行各级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决定,顾全大局,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行其是等政令不畅问题。

2、转变工作作风。严肃工作制度,强化工作责任 心和工作纪律,提高工作质量。彻底改善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敷衍塞责,效率低下,服务不优等问题。

3、规范执法行为。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法不依、违法必究。杜绝越权执法、滥用权力、野蛮执法的等问题。

4、遏制违法行为。在执法过程中,按章办事,按标准收费,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检查以及利用职权吃拿卡要报,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问题。

5、加强诚信建设。工作中讲信用,认真履行合同,践行承诺,言行一致,杜绝坑商骗商,损毁投资形象等问题。

6、强化检查监督。一把手亲自挂帅,健全软环境建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在查处问题和责任追究上从严从重。

7、继续深化改革。简化行政审批的程序,并利用南关区人防信息网络提高政务公开的透明度和服务承诺的信用度。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目标:经过共同努力,大力倡导和发扬“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透明办”的“四办”作风,营造加快发展的人文环境,勤政为民的服务环境,科学稳定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权责清晰的责任环境。使软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使机关作风有明显改善,使外来客商对投资环境的评价有明显改观,使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对软环境的满意程度明显提高。

三、方法步骤

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主要分以下3个阶段完成。

1、准备阶段(4月下旬)。

组织全体工作人员进一步深入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及市委全会上的报告精

神,搞好宣传动员,转变思想观念,切实加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同时根据部署,结合本部门的实际,精心做好准备工作,认真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

2、集中整治阶段(4月末至9月末)。

对照此次工作重点,认真组织落实,拿出实实在在的整治成果。

3、检查整改阶段(10月初至11月底)。

结合工作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查摆存在问题,总结经验,制定整改措施。

四、组织领导

为了使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全部副主任参加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改善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日常工作。

篇2: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区委、政府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部署要求,积极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系列重要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巩固前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基础上,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革命”、“厕所革命”、“风貌革命”、污水坑塘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区整治目标任务,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做到干净整洁有序。有条件的乡镇可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条件不具备的乡镇可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持续推进,不搞一刀切。确定实施易地搬迁的村庄、拟调整的空心村等可不列入整治范围。

(二)示范先行、有序推进。以金沟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为契机,以民宿打造为重点,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改造。参照花村顾家善模式,按照“基础先行、差异打造”思路,精细化做好房前屋后、绿化、庭院、街巷、河沟等环境改造,保留乡土乡味。支持打造精品农家乐、特色民宿民居及乡村露营地,综合整治全区农村环境卫生。

(三)注重保护、留住乡愁。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四)村民主体、激发动力。尊重村民意愿,根据村民需求合理确定整治优先序和标准。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五)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合理确定投融资模式和运行管护方式,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和建设管护机制创新,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

(六)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强化乡镇党委和政府责任,明确一把手负总责、抓落实,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三农”工作考核内容,作为党政班子工

作业绩的重要评价指标。严格落实全面验收与随机抽考相结合的考核验收评价机制,区领导小组每年组织1次对各级示范村的全面考核验收,乡镇领导小组要及时开展自查。要加大奖惩力度,考核结果与奖补资金、项目安排挂钩,经考核验收不达标的,财政奖补资金不予兑现。

三、重点任务

(一)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

1.完成3643座改建新建农村户用卫生厕所目标任务,行政村卫生公厕实现全覆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区农业农村局、区卫健局、区住建局牵头。重点任务落实主体均为各乡镇,以下不再一一列出。)

2.指导各乡镇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水川镇、四龙镇、王岘镇为水冲式无害化卫生厕所,强湾乡、武川乡宜水则水、宜旱则旱。加强改厕质量管控,加大对厕具产品的抽检力度,严防发生产品质量缺陷。(区市场监管局、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3.组建技术指导专家团队,组织管理技术人员划片包干,现场指导监督改厕标准和流程;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和指导各乡镇邀请业务专家、厕具生产厂家技术人员对县乡村三级技术人员进行再培训,切实提高基层技术指导能力,防止出现施工质量问题。(区卫健局、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4.抓好冬季冰冻等问题厕所排查整改工作,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督促各乡镇建立完善问题投诉反映机制,及时受理并解决群众反映的改厕问题,确保改一

户成一户、群众满意。(区农业农村局、区卫健局牵头)

5.加强后续管护服务体系建设,按标准配备抽污车辆和管护人员,确保粪污满了有人抽、厕具坏了有人修。(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6.加快推进旅游厕所建设。(区文体旅局牵头)

7.组织实施好农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奖补政策。(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牵头)

8.结合爱国卫生月、世界厕所日等主题活动,把“厕所革命”作为爱国卫生运动重点宣传内容,充分发挥卫生城镇创建、健康城市建设在推进农村改厕方面的宣传引领作用。(区卫健局牵头)

9.定期调度改厕进展,加强检查指导,及时发现并督促整改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区农业农村局、区卫健局牵头)

10.年底配合省、市组织开展农村“厕所革命”区级验收和省市复验等工作。(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二)深入开展农村“垃圾革命”

11.全区乡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实现100%全覆盖,90%以上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治理成效通过国家验收。(区住建局牵头)

12.切实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推进城乡环卫一体无害化处理,比较分散的农村地区采取乡镇集中无害化处理方式。(区住建局牵头)

13.加强工业固体废物违法违规转移监管和打击力度,防控工业污染“上山下乡”。(区生态环境局牵头)

14.积极推进“垃圾围坝”以及河湖沟渠水面漂浮垃圾整治。(区水务局牵头)

15.基本完成农业生产废弃物非正规堆放点整治。(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三)全面推进农村“风貌革命”

16.以“干干净净迎小康”为主题,结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推进农村“风貌革命”,创建20个省级“清洁村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17.以全区“四抓四促”城乡环境专项整治为契机,利用1个月时间,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切实消除农村“视觉贫困”,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区农业农村局、区住建局牵头)

18.着力整治农村生活垃圾乱扔乱倒、柴草杂物乱堆乱放、线缆和广告牌匾乱拉乱挂、房墙棚圈乱搭乱建、公共空间和道路乱挤乱占、生活污水乱排乱流、河道砂石乱挖乱采等“14乱”问题,下功夫消除贫困地区“视觉贫困”。(区农业农村局、区交运局、区水务局、市自然资源局**分局牵头)

19.继续推进治乱拆旧拆危,依法拆除残垣断壁、废弃棚圈等,整治好村内公共空间。引导群众清理土堆、粪堆、柴草堆,有序堆放生产生活资料。(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20.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清理,推动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建设,提高村庄公共照明设施覆盖率。(区住建局牵头)

21.加强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清理。引导农户

畜禽养殖粪污日产日清,堆沤处理;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清理随意丢弃的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废旧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22.有序推进自然村组道路建设。根据脱贫攻坚和经济发展实际,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有序推进自然村组道路建设,不断提升群众出行满意度。(区交运局牵头)

23.实施村庄绿化。按照“以绿挤脏、以绿挤乱、以绿挤荒”要求,重点抓好房前屋后、田间地头、道路两边、渠旁河边、公共空间、庭院绿化工作。(区林草局牵头)

24.搞好村庄美化。努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整治农户庭院,努力形成文明健康的居室文化,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025.积极推进乡村建筑风貌引导,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区住建局、区文体旅局牵头)

26.推进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贯彻落实《甘肃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2015-2020年)》(甘政办发〔2015〕103号),推进卫生城市、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工作。(区卫健局牵头)

27.培育文明村风。广泛宣传卫生知识,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生活习惯。广泛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表彰活动。坚决遏制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培育淳朴民风。(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28.年底配合省、市组织开展“清洁村庄”区级自验和省市复验等工作。(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29.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按照“以用为本、建管并重”的原则,统筹做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区生态环境局牵头)

30.结合《甘肃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指南》、《甘肃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指南》要求,科学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到2020年底,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有效管控。(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

31.结合我区实际,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投入能力、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和接受程度等方面,编制完成区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任务。(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

32.实施好水川镇顾家善村、**区顾家善游客服务中心和四龙镇民乐村3个污水处理站项目,推进城镇设施向乡村延伸,逐步实现全面治理。(区住建局牵头)

33.做好农村“厕所革命”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一体部署、协同推进。(区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

34.充分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强化农村水环境治理。(区水务局牵头)

35.组织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识别主要污染问题,建立名册台账,确定黑臭水体清单,启动黑臭水体治理试点示

范。(市生态环境局**分局牵头)

(五)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36.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强化源头防控,重点整治不达标地膜的生产、销售、使用和传统地膜“一膜多年用”、新型经营主体“只用不收”等突出问题。确保2020年全区废旧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0%以上。(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37.积极开展尾菜处理利用。大力推广堆(沤)肥、直接还田等田间尾菜处理利用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群众将尾菜就地就近处理利用,在提标扩面上下功夫。强化宣传引导,确保2020年全区尾菜处理利用率稳定在40%以上。(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38.加大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构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使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39.继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培育秸秆产业化利用主体,推广饲草玉米全株青贮技术,推广秸秆收、储、运、用和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示范模式,秸秆饲料化率稳定在65%以上。(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六)加强村庄规划工作

40.在2019年完成全区村庄分类的基础上,2020年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区域层面将村庄布局工作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开展前期研究。(市自然资源局**分局牵头)

(七)推进农村“四好路”建设

41.继续实施窄路加宽、旅游路产业路资源路、安全生命

防护工程、危桥改造工程等项目,按期完成“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等目标任务,有序推进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区交运局牵头)

42.认真履行主体责任,将农村公路管养资金纳入政府一般公共预算,足额筹措落实农村公路养护资金;全面推行农村公路灾毁保险,有序推进乡镇“六位一体”交通综合服务中心和公路驿站建设。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优良中等路率不低于75%,技术状况和通行水平稳步提升。(区交运局、区财政局牵头)

43.大力推进农村“四好路”。加快推进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加快推行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努力提升农村公路管理水平。(区交运局、区财政局牵头)

44.推进农村公路运营服务提质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创新农村客运运营模式,落实农村客运经营方面的补贴扶持政策,加快推进区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年底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客车。(区交运局、区财政局牵头)

45.靠实乡镇公路管理所和各级路长职责,充分调动村民委员会和农民群众积极性,将日常养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营造良好通行条件和路域环境。(区交运局牵头)

(八)推进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

46.规范理事会运行,健全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管护理事会作用。(区农业农村局、区民政局牵头)

47.及时到位财政专项补助资金,落实到村公益性设施项目建设配套提取管护基金的要求,不断拓宽社会捐助、“一事一议”筹集渠道,不断壮大管护基金规模,到2020年底,各行政村管护基金累计达到7万元以上。(区农业农村局、区财政局牵头)

48.严格选聘公益性岗位人员,规范管理,切实履行职责、发挥作用,搞好公益性岗位人员培训。(区人社局牵头)

49.探索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50.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群众评议等方式褒扬乡村新风,深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区民政局、区农业农村局牵头)

四、机制保障

(一)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和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和好做法,引导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建设、运营、管护和监督,增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二)完善多元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机制,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任务,加大投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和调动农民主动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极落实财政投

入,加强中央、省级财政奖补资金监督管理,规范资金使用,提高奖补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完成绩效考核目标。

篇3: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方案

杭嘉湖区域位于太湖流域东南部,是太湖流域八大水利分区之一。近年来,随着杭嘉湖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及污水治理的相对落后,大量污水直接排入河网,杭嘉湖区域水体水质日益恶化。1990~1995年,杭嘉湖区域Ⅱ、Ⅲ类水体从50%下降到4.9%,Ⅳ类~劣于Ⅴ类水体从50%增加到95.1%。1995年~2000年,Ⅲ类水体从4.9%下降到0,Ⅳ类~劣于Ⅴ类水体从95.1%增加到100%。杭嘉湖区域水质型缺水已成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2]。

为改善太湖及其周边地区水环境,2002年以来,相关水利部门分别实施了“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及杭嘉湖南排放水换水试验,这些调水工程取得了不错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工程:2002~2004年3年间“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共通过望虞河引长江水64.6亿m3,其中入太湖30.2亿m3,较大程度缓解了太湖流域本地水资源短缺的压力[3];但“引江济太”调水试验也存在某些地区因水位被抬高导致污水无法排出而引发水环境恶化加剧、调水试验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与其他水利工程的调度没有实现有机整合等问题。杭嘉湖南排放水换水试验:2004年,嘉兴市利用杭嘉湖南排工程针对杭嘉湖区域进行了放水换水试验,在嘉兴市水文站布设的15个水质监测断面中,相对于试验前有14个监测断面的水质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监测选用的4个水质指标中,高锰酸盐指数最高下降47.8%,氨氮下降87.3%,总磷下降60.3%,总氮下降75.6%,水环境改善效果明显[1];但杭嘉湖放水换水试验并没有从杭嘉湖区域整体进行调度,仅考虑了杭嘉湖南排工程的调度,而没有考虑它与杭嘉湖区域其他水利工程(东导流、环太湖口门及太浦河沿线诸闸)的联合调度,只考虑了杭嘉湖区域的排水而没有将引排水结合起来。由此使受益范围受到一定限制,虽然调水影响范围内的水质改善效果明显,但仍有部分河湖的水体不能形成有序流动。

杭嘉湖区域水利工程众多,为解决该地区的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本地已有的水利工程,通过环太湖口门、太浦河沿线诸闸及东苕溪导流诸闸将太湖及东苕溪导流的好水引入杭嘉湖地区,然后通过杭嘉湖南排工程等排水通道将浑水排出,由此形成水体有序流动,以改善杭嘉湖区域河网水环境。

本文结合扩大“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在杭嘉湖南排放水换水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利用杭嘉湖区域环太湖口门、东导流东岸口门及太浦河沿线诸闸将太湖流域好水引入杭嘉湖平原,增加区域水资源量,同时适当开启南排长山闸、南抬头闸及盐关枢纽向杭州湾排水,由此带动水体有序流动,提高自净能力,改善杭嘉湖地区水体的水质。通过对拟定各调水方案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质总体改善程度以及区域水资源调蓄量进行综合评价,优选出综合改善效果较好的调水方案。

2 调水方案分析、拟定

杭嘉湖区域河网纵横、闸坝控制口门众多,可以根据环太湖口门、东苕溪导流诸闸、太浦河沿线南岸诸闸、杭州湾南排3闸设计区域不同的引排水线路,并可通过太浦闸的闸门开启度及杭嘉湖南排3闸控制水位的变化来控制杭嘉湖区域的引排水程度。杭嘉湖区域改善水环境拟引排水线路见图1。

根据各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杭嘉湖区域环太湖口门及太浦河沿线南岸诸闸开闸引水到杭嘉湖区域,东导流沿线诸闸开闸引水或关闭,杭嘉湖南排3闸开闸向杭州湾排水或关闭共4种排列组合进行计算。为便于分析比较及效果验证,将2000年研究区域各闸坝口门的实际运行情况作为背景方案进行计算比较。则共有5个方案进行计算比较,分别为:方案一,2000年杭嘉湖区域水利工程实际运行情况方案(简称2000年实况方案);方案二,环太湖口门、太浦河闸、太浦河南岸沿线芦墟以东诸闸、东导流沿线诸闸引水,杭嘉湖南排3闸排水方案(简称东引南排方案);方案三,环太湖口门、太浦河闸、太浦河南岸沿线芦墟以东诸闸引水,东导流诸闸关闭,南排3闸排水方案(简称东关南排方案);方案四,环太湖口门、太浦河闸、太浦河南岸沿线芦墟以东诸闸、东导流沿线诸闸引水,杭嘉湖南排3闸关闸方案(简称东引南关方案);方案五,环太湖口门、太浦河闸、太浦河南岸沿线芦墟以东诸闸引水,东导流诸闸关闸,南排3闸关闸(简称东关南关方案)。在方案拟定得到的水量水质联合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根据杭嘉湖区域水环境改善效果、区域水量调蓄综合最佳的原则选出杭嘉湖区域引水改善水环境的最佳调度方案。

杭嘉湖区域引水改善水环境为区域水资源综合调度,调度方案要在考虑区域防洪、排涝、航运等的基础上满足供水改善水环境的要求。同时,区域调度还要服从流域调度,当旱涝急转、引水调度和洪水调度发生矛盾时要服从太湖流域全局的防洪、排涝总体目标,并能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改善水环境,实现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

根据各闸坝的实际运行情况及杭嘉湖区域调水方案拟定过程中的一些设想,各相关水利工程的调度方案如下:

2.1 太浦河闸及太浦河沿线南岸诸闸调度方案

(1)太浦河闸。

基于确保太湖流域下游地区防洪安全及太浦河闸所能承受范围内多向杭嘉湖区域引水的原则及太浦闸的实际运行情况,设置太浦河闸闸门开启度为0.5,由此将太浦河闸下泄流量控制在80~200 m3/s向下游供水。

(2)太浦河沿线南岸诸闸调度方案。

太浦河沿线诸闸中,芦墟以西完全没有控制,按敞开处理,只能对芦墟以东诸闸进行控制。芦墟以东共有太浦河南岸控制一、二、三、四、五、六及七共7个闸,7闸闸门全开向杭嘉湖区域引水。

2.2 环太湖诸闸调度方案

大钱港闸、罗溇闸、幻溇闸、濮溇闸、吴溇闸、倪家港等闸、太庙港等闸主要负责引太湖水入杭嘉湖平原,环太湖诸闸闸门全开向杭嘉湖区域引水。

2.3 东苕溪导流诸闸开闸引水时调度方案

东导流诸闸包括德清闸、洛舍闸、鲇鱼口闸、菁山闸、吴沈门闸、湖州城南闸。东导流诸闸可视杭嘉湖地区需水和水环境状况向该区域供水,当东苕溪泄洪时,这些闸门关闭以防止洪水进入杭嘉湖平原,但当东苕溪导流洪水达到一定程度时,为了确保大堤及下游湖州市的安全,这些闸门又需要开闸向杭嘉湖地区分洪。其调度方案为:

德清闸:当闸前水位为3.8~6.0 m时关闸,低于3.8 m时开闸引水,高于6.0 m时开闸保持水流双向流动。

洛舍闸:当闸前水位为3.8~5.9 m时关闸,低于3.8 m时开闸引水,高于5.9 m时开闸保持水流双向流动。

鲇鱼口闸:当闸前水位为3.8~5.65 m时关闸,低于3.8 m时开闸引水,高于5.65 m时开闸保持水流双向流动。

菁山闸:当闸前水位为3.8~5.5 m时关闸,低于3.8 m时开闸引水,高于5.5 m时开闸保持水流双向流动。

吴沈门闸:当闸前水位为3.8~5.25 m时关闸,低于3.8 m时开闸引水,高于5.25 m时开闸保持水流双向流动。

湖州城南闸:当闸前水位为3.8~5.0 m时关闸,低于3.8 m时开闸引水,高于5.0 m时开闸保持水流双向流动。

2.4 杭嘉湖南排3闸调度方案

南排3闸长山闸、南抬头闸、盐官枢纽可适时开闸排水,预降太湖水位以有利于区域引水,或将引入的太湖水及涝水排入杭州湾,起到引清排浑,搞活水体的作用。其调度方案为:

长山闸、南抬头闸:6月1日~7月15日,当嘉兴水位超过2.7 m时开闸排水;7月16日~翌年5月31日,当嘉兴水位超过2.8 m时开闸排水。

盐官枢纽:4月15日~10月15日,当嘉兴水位超过2.9 m时开闸排水,其他时段关闸。

3 调水方案计算结果分析、比较

应用太湖流域“引江济太”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模型对拟定的5个方案(4个调水方案及2000年实况)进行计算,着重从水量、水质计算结果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过程2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边界水量调蓄情况。

杭嘉湖区域可通过其边界的河流及闸坝口门与外界进行水量交换,共包括浙沪边界河流、太浦河沿线诸闸、环湖口门、东苕溪导流诸闸及南排3闸与外界的引排水过程。通过研究边界水量调蓄情况可得知各方案调度下杭嘉湖区域各边界的引排水变化情况,从而为本文所选枯水年调水方案的选取提供依据。如某方案引水量较小而水环境改善效果又较佳,则该方案显然较优,反之亦然。各方案2000年全年杭嘉湖区域边界水量调蓄计算结果及变化过程见表1。

注:正为引水,负为排水。

(2)水质计算结果比较分析。

对于杭嘉湖区域水质计算结果,将从各方案的水质指标平均浓度,水质指标符合相应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断面达标率、时间达标率,水质评价综合指数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总磷(TP)只是太湖流域水功能区水质评价的参考评价指标,缺乏相应水功能区水质目标数据,所以没有参加符合水功能区的相关达标率计算;而且各方案的总磷(TP)浓度指标值均远劣于Ⅴ类水,因此总磷(TP)指标也无法参加水质评价的综合指数计算。表中各方案的水质评价综合指数为化学需氧量(COD)与氨氮(NH3-N)2指标的水质综合指数。各方案水质指标总体结果及水质监测断面详细结果见表2。

(3)调水方案选择。

由以上结果可见,2000年实况、东引南关方案及东关南关方案水质各项指标结果相对均较差,其水环境改善效果不甚理想,在杭嘉湖区域改善水环境调水方案的选择中可不予考虑。

相对而言,东引南排方案与东关南排方案水环境改善效果较佳。东引南排方案水质总体上略好于东关南排方案,但其总引、排水量也最大,总引水量、总排水量分别高达81亿m3、61亿m3。在杭嘉湖区域这种河网纵横、经济发达地区实施高引水必将造成高排放、高污染,且容易造成防洪危险。而东关南排方案总体水质虽比东引南排方案稍差,但在水质较差、符合水功能区达标率较低的关键指标氨氮(NH3-N)上好于东引南排方案;而且其总引、排水量分别为66亿m3、57亿m3,总引水量较东引南排方案减少很多。由此不但减少引水量节约了水资源,也减少了污染源,降低了区域防洪危险。

因此,基于水环境改善、节水、水污染控制的综合考虑,本文建议杭嘉湖区域在枯水典型年2000年情况下采用东关南排方案进行调水。

4 结 语

杭嘉湖地区近年来水质型缺水严重,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杭嘉湖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为解决杭嘉湖地区的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问题,可以考虑利用已有水利工程从水质相对较好的南太湖及东苕溪导流进行调水,并适当开启杭嘉湖南排工程向杭州湾排水,由此带动水体有序流动,提高杭嘉湖地区水体的自净能力。针对扩大“引江济太”调水试验有多处较大规模的调水工程正在或将要实施,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太湖流域杭嘉湖区域水环境、合理确定区域调度方案以及区域与流域联合调度提供依据,也可为今后长年调水提供经验。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杭嘉湖区域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问题十分严重。结合扩大“引江济太”调水试验及杭嘉湖南排放水换水试验,研究杭嘉湖区域从太湖流域进行调水解决该地区水质型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的问题。从杭嘉湖区域整体入手,研究杭嘉湖区域水量水质联合调度及多工程联合调度,通过对各调水方案的改善效果和负面效应进行综合分析,优选出了改善效果较好的调水方案。

关键词:调水,引江济太,水量水质,联合调度,杭嘉湖区域

参考文献

[1]嘉兴市杭嘉湖南排工程管理局,嘉兴市水文站.杭嘉湖南排工程放水换水试验[R].2005.

[2]王佐成,李明水.浅析深圳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8).

篇4: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方案

【关键词】幼师学生 心理健康环境 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9-02

本文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及本专业实际,对在校幼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各类因素进行翔实的分析,并对进一步改善幼师学生心理健康环境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一、切实提高教师群体的心理素质

在校内与学生朝夕相处并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近年来,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如相关报道中谈到,教师群体中,心理健康的只占33%的比例,其他大多数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在教师群体中,有些人没有形成正确的学生观、师生关系观,新的教育理念,从而常常有不尊重学生的现象,也有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受自己怒气的支配,说一些过激的语言、做一些简单的举动、甚至有体罚和侮辱学生的现象,也有一些人,对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一些违纪现象放任自流、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眼无睹等等。这些现象,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1]笔者认为,提高教师群体的心理素质应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1.要把好教师队伍的入口关,在招聘教师时,不仅要注重学历、知力、能力,还应更注重教师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状况,学校也和企业选拔精英的管理人才一样,在应聘或录用教师的时候应该对他们进行整体心理素质及人格品质等方面进行综合测试。

2.经常性地对在职教师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他们了解青年人的心理学,尤其是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进行理解以及掌握针对性的教育艺术。

3.要求教师拓宽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业务能力。幼儿师范的课程设置中,学习内容虽然不深,但所掌握的学科及技能科目较广。为此,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知识面、文化修养上,经常性地充实自己,使学生感到老师有着高贵的品质、渊博的文化素养,是孩子们尊重和崇拜教师。因为,学生从教师的人格魅力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保健机构

建立完善的心理保健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首先是对教育者的要求,在幼师学校,应有一支有专业素养的心理健康指导师资,这支队伍除了拥有精湛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有医学知识外,应该具备以下条件:健康的身体素质;有健康的情绪特征,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力;有优异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样,才能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

2.其他教师以及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也应有所提高,他们要通过专业教师的讲解教育之外,应有自我教育的自觉性,使他们成为幼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而不变成分散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负合力。

3.应有适合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特点、适合于本地区的文化、教育,适合于幼师学生年龄特征和专业特征、性别比例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要作好课程设置以及内容的选择的关键环节。

4.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检测,建立心理档案,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档案应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父母的相关资料(包括父母的年龄、职业、身心健康状况、教养方式)、身体状况、智商测试、心理年龄的确定、情商测试结果、性格特征以及气质特征的分析、心理健康程度的分析以及针对性教育措施,进行个别教育的计划、实施步骤、阶段性成效的分析,对以后教育的部署。

5.建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幼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诸如人际关系的问题,学习中的学习障碍,情绪周期性的变化,心理不成熟与现实的矛盾,与对教师的误解引起的敌对等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得到及时的疏导。所以,学校应当建立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在校园内心理健康指导可分为发展性心理健康辅导、预防性心理健康辅导、补救性心理健康辅导,面向全体幼師学生,解决她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小问题、小障碍。[2]

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幼师学生大多是来自初中毕业的女生,她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基于这一特点,在校园内,应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有利于幼师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通过演讲比赛培养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通过作文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以及获得心理上的宣泄和倾诉;通过体育项目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体育赛场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失败的锤炼;通过时装设计模特大赛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表演能力,在模拟T型台上的自我展示,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巨大的快乐。在学校,也经常选拔一些优秀班团干、三好生、优秀团员、校园“十佳”青年、幼儿园与学校互动、幼儿与学生互动、见习实习等等活动,激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的同时,为其他同学也树立身边的榜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并影响着幼师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中,幼师学生的想玩的需要、表演的需要、展示自己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充沛的精力也有了用武之地,也能够获得能力上的培养和心理上的松弛及成功的体验,即使在活动中失败了,也能培养学生的控制情绪的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有利于幼师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现代教育管理是一种新的教育科学艺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不同人群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不同领域都有了新的变化和挑战。幼师生是人类人生的奠基师、启蒙师。是未来祖国花朵的园丁。她们在校期间授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更重要的是人格教育和品德教育,其中,对她们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对将来幼儿教育中关键。所以,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探索和研究,为我们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共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海南省幼儿师资继续教育教材编写组编,《幼师与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南方出版社,2007年,第161-166页。

篇5: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方案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农民安居乐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期待。根据市、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指导意见。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总体要求,根据各村实际,科学确定不同地方的具体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充分发挥各村自主性和创造性,防止生搬硬套和“一刀切”。

2、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阶段性规律,立足现有条件和财力可能,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的项目,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防止大拆大建。

3、城乡统筹、突出特色。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弘扬传统文化,突出农村特色和田园风貌。

4、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意愿,方便生产生活,与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和增收相结合,不搞形象工程。以农民为本,有利于生产、有利于生活、有利于生态,把好事办好。听取群众意见,尊重农民意愿,广泛动员农民参与,保障农民决策监督权力,避免强迫命令,防止大包大揽。

二、目标任务

从2014年开始,全镇所有村庄进行一次积存垃圾清除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村庄保洁制度,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美化村庄面貌,每年建设一批达标村和示范村。到2020年,全镇行政村90%以上达到环境净化的镇级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标准,50%以上达到环境净化、道路硬化、村庄美化的镇级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标准,全镇农村居民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

三、实施步骤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即全面整治阶段、重点提升阶段和巩固完善阶段。

(一)全面整治阶段(2014年5月—2014年12月)

围绕“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全镇所有农村普遍开展清理垃圾、杂物以及其他有碍观瞻物的活动,力争年底前完成任务。“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指的是村庄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道路两侧沿线视线范围内环境干净。

(二)重点提升阶段(2015年1月—2018年12月)

从2015年1月起,在全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工作(具体标准见附件)。一是全力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二是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加快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治理农村垃圾和污水,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节约集约使用土地,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三是稳步推进宜居乡村建设。加强对村域的规划管理,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开展农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

(1)2015年工作要求:镇选择一批行政村建立垃圾清运、卫生维护的长效机制,在此基础上开展达标村创建活动;其它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的行政村,村委会要切实负起责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环境整治成果。

(2)2016年工作要求:各行政村(街)选择一批建立长效机制的村民组开展达标组创建活动,或同步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其他行政村年底前都要建立起长效机制。

(3)2017年—2018年工作要求:全面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全镇行政村80%以上建成达标村,40%以上建成示范村。

(三)巩固完善阶段(2019年1月—2020年12月)1、2019年工作要求:继续开展达标村和示范村创建活动,争取全镇行政村90%以上建成达标村,50%以上建成示范村。2、2020年工作要求:结合各村实际建设一批美丽示范点。

四、工作机制

(一)科学规划

编制和完善镇域村镇体系规划,根据镇、村人口变化等情况,科学论证,明确重点;合理确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项目与建设标准,明确不同区位、不同类型村庄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和时序。提高村庄规划可实施性。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规划编制要深入实地调查,坚持问题导向,保障农民参与,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防止强行拆并村庄。

(二)分类指导

分类推进全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对于平原村庄,着力净化环境,全面清理各种垃圾,加快改厕改厨改圈改水步伐,建立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对于山区(丘陵)村庄,依托自然地形地貌,着力硬化道路,鼓励利用当地资源建石板路、碎石路,建设方便易行的安全道路。对于交通干线两边和旅游景区周边村庄,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率先打造成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

(三)循序渐进

紧密结合各地情况,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分期分类提出整治办法和工作要求,有序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避免搞大拆大建、不顾经济条件盲目花钱,避免搞形式主义、干劳民伤财之事。按照全面整治、重点提升、巩固完善三个阶段的工作部署,制订好工作方案,谋划好工作步骤,扎扎实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

(四)创新投入方式

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建立危房改造、饮水安全、村内道路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农村清洁工程、沼气工程等稳定投入机制,并不断增加投入,镇财政每年列出部分资金,用于奖补人居环境整治先进乡村。调整资金支出结构,加强资金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统筹涉农资金使用。建立有效的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充分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激励引导作用,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通过民办公助方式,逐步建立“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改善人居环境工作。

(五)创新管护长效机制

按照逐步实现城乡管理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卫生维护管理,做到有制度、有资金、有人员。镇政府对已经建成的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进行统一管理。鼓励采取财政补助、村集体补贴、住户适量付费相结合等方法,抓好村庄道路、供排水、垃圾和污水治理、沼气、卫生保洁等公用设施运行、管理、维护工作。通过市场机制培育专业化的运营管理维护队伍,提高运营管理维护人员素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各种宣传媒体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社会上下广泛关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浓厚氛围,形成政府主持引导、群众自主建设和社会积极支持的工作局面。积极宣传卫生健康知识,引导农民改变乡村生活陋习,培育健康生活新方式。组织开展必要的卫生户、星级文明户等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

2、发挥党组织作用 各级党组织要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按照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做好动员和发动群众工作,带领群众积极投身人居环境改善工作。在具体工作安排部署上,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注重发挥农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努力用简便的办法、较低的成本,取得农民满意的人居环境整治成果。

3、强化督导考核

镇党委、政府要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内容,加大督查力度,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镇政府要组织财政所、国土所、镇村建中心、镇农业服业中心等单位采取督查、暗访等办法开展监督检查,重点对环境整治村、达标村和示范村进行检查,研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统计和评价机制,制定考核办法,依据目标完成情况和整治效果,每年奖励一批改善人居环境工作先进村,并对推进工作进度快、成效好的乡镇进行通报表扬,对工作进度慢的乡村加强工作督促和指导。

篇6:改善人居环境实施方案

整治村容村貌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市、区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的部署,打造干净整洁的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全镇人民的生活条件,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镇实际,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从今年8月份开始,在全镇开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制定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为切入点,尽快改变农村“脏、乱、差”现状,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

二、主要任务

在全镇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和美丽宜居乡村创建,其中:30%的村建成环境整洁、卫生干净的清洁乡村,15%的村建成环境优美、绿色和谐的生态乡村,5%的村建成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宜居乡村,不断改农村居民出行、住房主、用电、饮水、通讯等基本生活条件,提升生活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三、实施计划及标准

2016年打造清洁乡村3个,分别是+村、+村、++村;打造生态乡村2个,分别是++村、++村;打造美丽宜居乡村1个,++滩村。

1、创建清洁乡村标准

(1)、开展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等专项治理活动,重点治理柴草乱放、粪便乱堆、垃圾乱丢、乱搭乱建等脏乱差问题。

(2)、合理规划畜禽圈舍和养殖集中区,鼓励和引导零散、小规模饲养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转变、开展禽畜养殖废弃物综合治理。

(3)、建立村庄保洁制度,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分类实施和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处理。

(4)、开展农村户厕改造,推广下水道冲水式为重点的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

2、创建生态乡村标准

(1)、突出乡村道路绿化、坑塘河道绿化、庭院绿化、房前屋后绿化,有条件的村庄要实现绿树围合。运用乡土树种和生态方法营造乡村景观。整治美化村庄建筑立面、体现民居地域特色。

(2)、对主干道路两侧村庄住宅外墙立面进行清洁美化,组织人员及时清理路旁墙体和电线杆上的标语广告,集中整治沿街店铺牌匾,达到规范有序。

(3)、围绕“一村一品”地域特色,结合村庄整治及村民生产生活特点,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产业,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创建美丽宜居乡村标准

(1)、创建逐步达到“宜居、宜业、宜游”标准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居住环境上有大的改善,做到居住风格统一,人畜分离、干净整洁;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有大的突破,争创“一村一品”和“一村一业”示范村,以产业的发展保证村民能留的住、生活好,逐步将乡土文化,休闲观光融为一体,打造特色村庄。

(2)、深入开展农村“十个一”活动。以农村“十个一”(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村广播室、一个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活动广场、乡村文明一条街、一个善行义举榜、一支乡贤文化骨干队伍、一个道德讲堂、一套乡规民约、每年评选表彰一次“十星级文明户”、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五好文明家庭)活动,同步配套“六通”(通道路、供电、给水、排水、广播电视和通信)、“六有”(有小广场、便民商业网点、医务室、垃圾收运点、农家书屋、幼儿园)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

四、工作措施

1、动员部署。召开全镇动员大会,印发实施方案,对全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各村结合实际,制定本村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安排,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2、集中清理。从8月份开始,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在全镇开展一次以清理积存垃圾、村庄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的 3

集中整治活动。9底前,各行政村全部达到整治工作的目标

3、完善设施和队伍。

(1)建立垃圾收集点。各行政村要在村外交通便利、方便清运的地方建设垃圾收集池,作为村内垃圾清运的中转站。

(2)加强环卫队伍管理。全镇以集镇、204省道为重点,兼顾其它各村共配备环卫工87个,村均7个环卫工,由村委会、镇政府统一管理,加强考核,落实环卫制度及绩效考核,切实保证所在辖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4、建立长效管理制度。

(1)建立卫生保洁制度。镇政府与配备的卫生保洁员签订保洁协议书,规定保洁员的清扫范围、次数、工资和奖惩措施。各村要督促环卫人员及时清理垃圾,做好环卫工作;各环卫工保洁时要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要求,保洁员要将村内垃圾及时运到垃圾箱或村外的垃圾收集池内。

(2)建立垃圾收集制度。按照“分类、收集、集中运输”的要求吧,村里要制定统一的垃圾收集时间,安排相关人员定时倒垃圾,由保洁员负责把垃圾运送到垃圾收集点。

5、各行政村要按照创建标准,着力改善本村环境,有创建任务的村,要按照标准对照检查,逐项治理。党支部村委会要加强领导,分工明确,从8月份开始要当成一项长效工作来抓,确保年底达到创建标准。没有创建任务的村,也要按照创建标准来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美丽新农村建设。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镇党委政府成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由组长,分管副镇长、环卫站长任副组长,各片片长为成员。各行政村也要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组织实施本村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

(2)广泛动员。要充分利用广播、现场会、座谈会、印发宣传标语、和宣传画册等形式和途径,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大意义、方法途径,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

上一篇:篮球基本战术手册下一篇:第一节旅游规划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