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研讨会一

2024-05-08

历史教学研讨会一(通用9篇)

篇1:历史教学研讨会一

历史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主讲人:王丽佳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叫一起交流。今天的这个会是历史教学经验交流会,经验谈不上,我是做历史教学工作的,就历史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历史要实现其科学价值,必先赢得学生。而有限的课时,超强的跨度,决定了赢得学生必先赢得课堂。

一、我的课堂我做主

对于这一点,并不是说把教师凌驾于整个课堂和教育教学的过程之上,也并不是传统的满堂灌式的“填鸭式”教学,而是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做到宏观的,全面的把握,除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外,要掌控好每一节课的课堂秩序,要控制好每一个学生,要把学生吸引在课堂内,避免上课时学生说话、做小动作、睡觉等现象的发生,因我坚信只有教师掌控好课堂秩序,教育教学才会有一个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所以真正要上好一节高质量的历史课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拓宽教学视野。课后多看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同时在上课前,必须要扎实备课,吃透教材,补充历史材料,加深学生的认识,打消教学中的枯燥性,让每一节历史课成为学生期盼的课堂。

三、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某一学科充满兴趣,学好这一科就不会太困难了,在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不太难的。

因为历史仅仅存在于书本上,而且就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身边。上课时可以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些历史图片、影像,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比如上中国近代史第一节鸦片战争,我给学生带来一枝烟枪,学生马上就会兴奋了,上古代史原始社会一节,给学生带来一些石斧、石纺轮,彩陶等,上青铜时代可以让学生观察、触摸青铜器,上制瓷业发展,可以展示原始瓷器。素胎瓷器,到明清青花瓷的过渡,学生马上就可以得到历史发展,生产水平提高的认识。

同时,历史的发展在必然性中存在很多偶然性事件,而学生对这类事件往往很感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这类事件,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倒戈等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四、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对于一些重点章节,教师要下大力气让学生听懂重点,难点。而对于一部分简单内容,可要求学生课前自学,上课时学生自己课解,之后教师总结形式来学习,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来解决。

以上是我对近几年来教学经验的总结,零零散散,不成体系,还望不要贻笑于大方之家就已很满足了。

金 兰 中 学 2012 — 2013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研讨会)

稿

教师:王丽佳

2013年6月25日

篇2:历史教学研讨会一

同志们: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即将来临的历史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重要节点,我们今天相聚XX,参加“铭记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研讨会。此次会议由XXXX精神研究会与XX省XX精神研究会、XX市委共同举办,主题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关于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精神,学习百年党史,研究总结延安精神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与经验,交流探讨在新形势下研究、宣传、践行延安精神的途径与措施,为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时期是百年党史教科书中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篇章之一。延安精神是党和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灿烂华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百年党史波澜壮阔,延安精神历久弥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部署要求,学习辉煌党史,重温峥嵘岁月,用好红色资源,把延安精神研究好、宣传好、践行好,让延安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用伟大精神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时期。1935年10月,从江西出发的中央红军,历尽千辛万苦,突破重重险阻抵达陕北。自此,延安成为中央的“落脚点”,也成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赢得抗日战争胜利进而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出发点”。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13年峥嵘岁月,铸就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卓越品质和坚强意志的集中凝练,延安精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博大精深、熠熠生辉,需要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其丰富内涵。

第一,深刻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延安时期,我们党在总结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历史经验和深刻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回望这段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正确方向的引领;一个强大的政党,必须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把关定向、掌舵领航,带领中国这艘巨轮劈波斩浪、稳健前行,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发展新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深刻认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在我们党成立初期,因受到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影响,中国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回望这段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实现兴党兴国的重要法宝。在新征程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第三,深刻认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本质。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延安时期,从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到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写入党章,从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斗争,我们党一直坚持“为人民服务,不能是半心半意,不能是三心二意,一定要全心全意”,始终坚持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回望这段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必须永远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新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第四,深刻认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特征。延安时期的物质生活十分艰苦。面对当时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党中央开展大生产运动,动员根据地全体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在党中央号召下,涌现出大批像八路军359旅开垦南泥湾一样的先进典型,一座座昔日的“旧荒山”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回望这段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永不过时,永远不能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指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是我们一路走来、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重要保证。”在新征程中,我们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自立自强,接续奋斗,敢于并善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挑战。

二、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延安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时刻,我们要把握时代要求,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忘初心使命,奋斗新的征程,将弘扬延安精神同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用延安精神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昂扬斗志,将强大精神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改革创新、砥砺奋进的实际行动。

第一,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强化理论武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延安时期,党中央把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当作全党“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发出“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加紧学习”“善于学习”的号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这一时期的延安,呈现出“到处是学校,遍地是歌声”,“开学典礼不断、结业歌声不绝”,“吃小米饭、攻《资本论》”的蓬勃景象。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特别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第二,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努力做到学史增信,坚定理想信念。延安时期,我们党经历了抗战开始时的敌强我弱、战略相持时的艰苦斗争、经济封锁下的恶劣环境。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无数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青年冒着生命危险长途跋涉奔向延安。这正是因为延安窑洞里有着马克思主义和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代表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今天,经过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艰苦奋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XX大经济体,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影响力极大增强。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要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增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用信仰信念信心照亮奋斗之路。

第三,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努力做到学史崇德,赓续精神血脉。延安是革命圣地,是革命者的精神家园。宝塔山、延河水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基因,成为我们党赓续不绝的精神血脉。在延安的13年间,我们党涌现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抗大精神、延安整风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劳模精神和党的七大精神等,组成了延安精神的原生形态。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学习革命先辈的光荣事迹,呵护老一辈革命家构筑起的精神标杆、道德丰碑、奋斗楷模,从党的奋斗历程、红色基因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不断提升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

第四,学习百年党史,弘扬延安精神,努力做到学史力行,坚持知行合一。党中央到达延安时,全国共产党员仅有X万人左右,而到1945年X月党的七大召开时,全国已有XXX万多党员。正是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在艰苦卓绝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根据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军事建设、文化建设,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文艺路线,夺取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今天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积极投身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把学习延安精神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实际工作中践行和弘扬延安精神。

三、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延安精神重要论述,更好学习、宣传、践行延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出生在红色革命家庭,父亲习仲勋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曾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一个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秉承父亲习仲勋和母亲齐心的言传身教,习近平青年时期到延安插队并工作生活了7年,对延安和延安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延安精神也有着深刻的思考。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坚持不懈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用以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的力量、查找党性的差距、校准前进的方向。”2020年9月,在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第六次会员大会召开和研究会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致贺信,提出明确要求,“希望同志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认真践行延安精神,努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贺信,为新时代用延安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方向,为做好研究、宣传、践行延安精神各项工作提供了遵循。

第一,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精神入脑入心入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弘扬延安精神作出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延安精神的历史地位、主要内容和时代价值。我们要把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论述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践行延安精神的指引和遵循,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贯穿到研究会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

第二,牢固树立正确党史观,把延安精神讲透、讲深、讲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提出并深刻阐述要树立正确党史观。这是我们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学习研究延安精神的重要基础。要坚持人民立场,坚持唯物史观,坚持大历史观,以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中央有关精神为依据,正确认识和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要会议,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决抵制歪曲党的历史、否定党的领导的错误倾向,真正把延安精神讲透、讲深、讲准,做到正本清源、固本培元。

第三,不断深化延安精神研究,积极探索用党史讲理论、用事实讲道理、用学术讲政治。要深入挖掘延安时期的党史素材,提炼新观点、探索新规律,深化和拓展延安精神研究,提高理论建构能力,努力结合历史与当下、理论与实践,不断推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要加强理论成果的转化运用,切实走进群众、改进文风,鼓励“大家写小文”,把政治话语、理论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积极营造弘扬延安精神、推动伟大实践的良好氛围。

第四,创新方式方法,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更加生动地讲好延安故事。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转变语态、创新形态,通过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有目共睹的事实,多维度、全方位传播弘扬延安精神。要积极推动延安精神进基层、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既要构建报、刊、台、网、微、端、屏理论传播矩阵,又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各类革命展览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所的作用,组织开展延安精神宣讲与志愿服务活动;要突出青少年群体,依托“延河联盟”,深入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引导青少年继承延安精神,把个人理想融入时代主题、汇入复兴伟业。

第五,强基固本加强研究会自身建设,形成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强大合力。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讲政治。充分发挥广大会员作用,不断加强学习,全面增强本领,进一步提升弘扬延安精神的能力和水平,矢志不渝做延安精神的坚定传承者、大力弘扬者和自觉践行者。要加强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与各地研究会之间、研究会与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系,增强工作的辐射性和联动性,共同为学习宣传践行延安精神作贡献。

篇3:初中历史教学方法的策略研讨

一、历史课堂学案导学方法的重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为出发点, 结合课本中具体的历史知识点, 创设适合学生理解的情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帮助学生开展、操作、交流等各种活动, 使学生能够积极自愿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所以情境教学策略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十分重要。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已有的材料, 激励学生自愿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学案情境教学策略中包括三种情境: (1) 文化情境教学策略。例如, 在学习《春秋战国》这部分历史知识时, 历史老师通过引进一些与课本相关的历史文化来引导学生进入所学知识, 包括本课的历史故事背景、相关历史人物等。 (2) 娱乐情境教学策略。这是指初中历史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 例如, 学习《新航路的开辟》这部分内容时, 通过多媒体以娱乐情境的方式展现给学生。 (3) 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这主要是指学生要根据教材的知识要点, 以学生的生活背景当作教学的目标, 这样会更加贴近生活, 学生也不会感到畏惧感。例如, 学习《文艺复兴》这部分历史内容时, 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地导入历史现实, 可以通过出示材料、报道等让学生能够了解当时的情况, 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

总而言之, 学案中的情境教学策略对于高中生学习数学非常有帮助, 历史老师在进行教学学案的设计时, 应该对情境教学策略多加重视和引用, 完成教学任务。

二、模拟历史情境, 再现真实历史史实

在之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中, 都是教师去设置固定的问题, 学生被动地去思考, 从而让学生丧失了主动思考、质疑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去思考和提问, 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考能力。教师通过结合教学内容和问题创设情境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让学生能对历史教学内容产生疑问, 提出质疑, 从而通过思考、质疑获取知识, 促进高效化课堂的形成。

比如, 教师在对大变革时代中的商鞅变法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与到模拟情境中, 让部分学生扮演充满智慧的商鞅、改革心急切的周王和争夺土地财产的诸侯等角色, 让其他学生扮演平民等, 再现当时的情景, 从商鞅和平民在广场立威信, 到与诸侯进行唇舌之战, 再到与周王愉快会谈, 最后到周王向诸侯发号施令等场景。模拟历史情境可以让学生能真实参与其中, 亲身感受自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认知, 并可以通过参与此情境的设置, 回归历史, 去发现问题, 思考当时的情形, 依据当时的环境去提出自己的疑问, 从而提高自己的思考、质疑能力。并且, 这种模拟情境式的教学方式, 比较生动有趣、真实, 容易理解和掌握历史学习的重点内容, 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掌握课本的知识, 了解历史知识点的来龙去脉, 熟悉知识的重点在哪里。除此之外, 还能带动学生进入学习、思考、讨论、质疑的氛围, 通过学生自我学习的过程, 巩固记忆历史课本的知识点, 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

三、将历史现实结合实际教学的关键性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历史基本知识, 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还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态度观、情感价值观。初中历史中的长征给后人留下了长征精神, 这种精神需要我们去努力发扬光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地导入历史现实, 然后让学生去思考, 进而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征精神, 比如坚定不移的信念、团结互助的精神、不怕吃苦的进食等, 从而升华情感, 让学生大胆想象, 大胆发言。

除此之外, 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两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也应该结合现在现实生活, 让学生思考:“两宋时期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经济重心的转移?”“如果没有进行经济重心的转移, 那样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同时, 在总结用新时代的眼光去评价当时经济重心的转移是否正确, 同时经济重心的转移带来了什么效益。在学习人教版初中历史《对外开放格局》这部分内容时, 我们应该结合现实去审视老一辈革命家所做出决定的重要性, 提出“对外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生活?”“如果没有进行对外开放, 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等各种问题。

综上所述, 在现阶段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 结合实际生活, 不断变化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课堂中来, 积极发表个人想法, 并借鉴历史人物的优秀情感节操和伟大精神, 鞭策学生在新时代更加努力地去面对生活, 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不断在历史学习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春红.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实践体会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01) .

篇4:历史教学研讨会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运用;研讨

历史在教学材料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许多初中历史教师还没有开始意识到历史故事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只是把历史故事看作没用的课堂材料,没有发挥历史故事的有效性。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利用历史故事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课堂教学的相关内容。因此,针对历史故事在初中教学的运用进行研讨,现陈述如下: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意义

我国现在的历史教学课堂中,学生能够真正第一次接触历史知识的就是初中历史课。在初中课堂上,学生对各个时间段的历史充满好奇心,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史实就是那么捉摸不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学习的方法主要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教授的历史知识点;利用多媒体进行历史知识的学习;在课外进行自学。历史课堂教学发挥最大作用,能够保证学生顺利完成相关历史知识点,就必须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适度运用有效的历史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提高课堂注意力,从而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历史故事适当的穿插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办法,运用这种模式可以把课堂氛围带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保证历史教学活动有效地开展。同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把历史知识点改成有趣的历史故事,这样学生就可以开创思维、集中精神和积极学习,从而方便掌握课本内容增强记忆。但是,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不足之处,不是全部的历史故事都可以引入教学活动中,在选择历史故事上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引入历史故事时必须与课本的知识点结合,紧密联系相互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

二、历史故事引入教学中的原则

(一)导入的历史故事必须真实

历史故事的真实性是历史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原则,教师在使用历史故事必须结合史实,根据历史记载的相关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否则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难以理解不方便记忆,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历史故事必须新颖,在真实的史实下允许小部分的想象和杜撰,但是对想象和杜撰部分要向学生详细说明情况。

(二)导入的历史故事具有趣味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和调节课堂活跃性,有趣的历史故事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选择有趣的和新颖的历史故事。同时,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讲授相关知识点必须注意叙述与身体语言,通过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能够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并提高学习效率。

(三)引入的历史故事具有针对性

教师选择带有针对性的历史故事,必须和课堂相关知识密切结合。课堂内容和历史故事紧密联系,才能够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历史知识,便于学生理解学习课堂内容。历史故事和教学内容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教师才可以在课堂上准确以及有效的运用历史故事,教师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

三、研究探讨历史故事的运用

(一)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对初中教师来说,历史故事在课堂中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在拿到历史课本后首先就是翻看课本的故事。调查证明,历史故事的情节丰富多彩,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历史故事可以较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历史故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保证上课的效率。教师在上课时利用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史实,通过讲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保证上课的效率。

(二)课前对历史故事进行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历史故事对课堂的作用,利用历史故事进行课前导入。从性质对历史故事进行分析,课前导入的目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利用离奇的、有趣的和经典历史故事对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可以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根据相关史实,学生在史实的背景下可以进入故事情节中,激发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历史情节发展为线索讲述上课的内容,并指引学生对其原因进行思考和探讨历史意义。在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也能够对教师安排的内容有效的完成,把课前导入发挥出更大的效果以及保证教学的质量。

(三)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得到帮助

比较繁杂枯燥的历史知识,离奇的、有趣的和经典历史故事更加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让学生方便理解。因此,在许多历史故事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知识点对其进行整理分类,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与理解,使学生学习起来事半功倍。特别是中国古代史涉及许多朝代,各个朝代相关的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进行理解以及记忆。知识内容量庞大不仅对上课难度加大,学生记忆与理解也很困难,造成思维混乱,把每个朝代历史发生的事情互相混淆。故事情节条理清晰明了,而且情节紧凑,在这种教学下学生可以根据历史故事发展的情节来理解和记忆这个历史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记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历史故事是初中教学重要部分,经过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作为历史教学的一部分,历史故事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灵活运用。为了增加课堂内容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大纲规定的历史史实将历史故事适当引入讲学活动中,活跃上课气氛,方便学生掌握、理解以及记忆相关知识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英.探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5,6(16):11-13.

[2]孙永飞.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5,8(85):22-26.

[3]袁文武.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新课程(中学),2012,03(03):24-25.

[4]王素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科技视界,2015,07(12):11-13.

[5]严崇兰.论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的有效应用[J],吉林教育,2015,7(07):22-24.

篇5:历史教学研讨会一

――历史教学重在赢得课堂

薛村中学贺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一起交流。今天的这个会是工作交流会,经验谈不上,我是做历史教学工作的,就历史方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历史要实现其学科价值,必先赢得学生。而有限的课时,超强的跨度,决定了要赢得学生必先赢得课堂。

1.目标设定,主题确立。

设定目标无需太多,毕竟一节课时间有限。目标多则注意力涣散,致使主题不集中。分清目标主从,确立课堂主线,使目标任务在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是课堂有效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如七年级下册《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般教案目标如此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郑和下西洋是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流;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知识与能力: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概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初步学会多角度多方面客观分析问题;讲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正确评价戚继光。

◎过程与方法: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像能力;写一篇游记,提高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很显然,上面设定的目标是必要的,但目标繁琐,让人无所适从。真正操作起来,很难避免顾此失彼。其实,三维目标无法分割,犹如人之血肉。一切目标的达成与实现,源自史实本身,自然而然,绝非刻意为之。经过分析,我最终确立了本课的主题:国力。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倭寇、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入侵。明朝的对外关系围绕国力强弱而变化:郑和下西洋,突出其强;倭寇、欧洲殖民者入侵,凸显其弱,一强一弱,三维目标动态生成。

2.切入与过渡

切入点即爆破点。一个好的切入,往往能凸显主线,易于突破重点。以《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为例,本课着重讲述了三件大事:郑和

下西洋、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如何让三个事件连贯成一个整体,上下贯通一气,而不是突兀地切入,这是个难题。很显然,“郑和下西洋”需要一个切入点;“戚继光抗倭”需要一个过渡。我试着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方式演变上切入(即:丝绸之路~海路)结果发现耗时太多且对本文重点突破作用不大。于是,调整为视频切入,直击主题:郑和下西洋。用时一分左右,宏大的场面、神秘的船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继而,辅以视频中的语言设问:“‘郑和要率领他的船队穿越海洋而驶向彼岸,去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郑和与他的船队要去哪?他要完成的这个使命又是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本中找到答案。”这样切入、点题,可以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去阅读、学习教材。

一个好的过渡不仅能使前后浑然一体,上下文气贯通,还能在情感上引起共鸣,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其间,情感的渗透与渲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入侵”间的过渡最能体现这点。一般教案在设计上往往从戚继光或澳门上寻求突破,但往往会割断前后联系,使事件显得突兀而孤立。“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欧洲殖民者入侵”是盛与衰的对比,水火不相容,必须有个必要的铺垫。我尝试着这样处理: 先铺陈渲染郑和下西洋之盛,并随之作一设想;然后,语气一转引出海禁,遗憾、慨叹,切入正题。过渡语如下——“我们可以这样设想: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换句话说,中国已打通了与亚洲和非洲的贸易通道。而且不久,欧洲的航海家们也开始了远航,亚非欧三大洲通过海洋已紧密地连成了一个整体,人类正在进入大航海时代。当时就有人断言:谁拥有了海洋,谁就拥有了世界。请问同学们:当时的世界,谁更有实力拥有海洋?当然是中国。中国的造船业在宋代就已经居世界首位。中国发达的造船业、发达的制瓷业、发达的丝织业以及繁荣的商业,再加上这么庞大的一个国际市场,想想看,中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至少是一个超级大国。可惜的是,随着明成祖与郑和的先后去逝,明朝的后代皇帝终于被守旧的儒家大臣们说服,实行了海禁。就是不许中国人通过海路与世界来往,中国向世界关闭了国门。那支曾经纵横四海给大明朝带来无限荣耀的超级舰队,中国刚刚起步的航海事业,连同一个超级大国的美好梦想一同烟消云散。明成祖与郑和用时二十八年,耗费了巨大国力开创的二十多条海上航线连同一个庞大的海外市场,拱手让给了后起的欧洲国家。郑和下西洋,竟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事,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倘若郑和泉下有知,不知心情会

怎样?唐代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写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或许是对郑和心情的最好描述吧。之后的明朝,陆续闯入了一些不速之客,有来自日本的„„”无可否认,情感的宣泄会占用一些时间,甚至会延缓整节课的进程,但隐匿于历史事件本身的情感倘若不能及时激活,历史又怎能实现其人文功能呢?历史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追问人之为人,而适宜适时的情感激发所引起的共鸣,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的课堂效应吗?

3.方式与方法

首先说说设置情境,体验感受式。学习科举制时,为了让学生领会科举与推举的优劣,我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我可以推荐一名学生不用参加中考就能直接到临沂一中就读。随即点了三名同学,其中一个是我的历史课代表。请同学们猜一猜:在同等条件下,我会推荐谁呢?很快,结论出来了:我的历史课代表。因为在同等条件下,历史课代表肯定与老师的关系要近一些。这个结果对于其他两名同学来说,公平吗?自然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呢?考试呗。历史离我们很远,因为时过境迁;历史又在我们身边,因为事在人为,人有共性,它不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有所改变,比如:人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历史与我们,唯一缺少的是情境。只要能创设一种情境,我们就能与历史人物息息相通。

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当郑和率领船队第一次远航到爪哇小国时,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和西王正在打内战。西王打败了东王并占领了他的地盘。当郑和的船队上岸到集市上与当地人进行贸易时,被西王误以为是东王的援兵而杀害了一百七十名将士。西王得知是误杀后,非常害怕,要出五万两黄金赎罪。你若是郑和,会怎样处理这件事?讨论随即展开。让学生和历史人物换位,是感受历史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再说说比赛竞赛式。学生都是有好胜心的。有些内容,比如文化类,学生通过自学完全可以掌握。倘若教师再讲,一是枯燥乏味,二是浪费时间,不划算。不如把机会让给学生,在其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抗方式展示出来。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信心,而组内合作组间对抗,还可以强化荣誉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何乐而不为呢?如果嫌学生把握得太肤浅,你大可以提高对抗的难度,相信学生的表现会超出你想象的。比如在《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中,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课本讲述的够具体了,可这样设计:首先给学生时间准备,然后展示:比比看谁说的信息多。在把握得差不多的时候,通过视频《郑和下西洋》重温历史,加深感受。还可以把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制成动态课件,和学生一起沿着郑和的足迹,重下西洋,去感受这段航海传奇。最后说一下“调侃”式。“调侃”式教学,往往能在历史学习中发挥意想不到作用。笑声中的历史更迷人,印象更深。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我在讲《戊戌变法》时是这样说的:光绪皇帝虽然亲政,但国家的实权仍然掌握在已经退休在颐和园的慈禧那个女人手里,这也注定变法会失败,何况新法要人家丢饭碗,不能享受低保。所以袁世凯会出卖维新派。同时光绪帝的一生都是一个悲剧:4岁做皇帝就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从此一辈子被人控制,变法失败又被囚禁失去自由,最后,还被慈禧拉去陪葬,先于慈禧一天死。光绪和慈禧他们是亲人、恩人、敌人的关系。调侃宋:无论输赢,都送岁币,送(宋)呗!哪里弄钱?发展海外贸易啊,赚外汇。瞧,宋代海外贸易发达,政府鼓励嘛。历史更需要幽默,会心一笑,拉近了距离。寓教于乐,其乐融融。

最后祝各位领导、老师

身体健康、合家欢乐!

篇6:历史教学研讨会一

各初中学校:

为了加强初三历史教学研讨和交流,商讨教学对策,决定召开初三历史教学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活动时间:11月1日上午(周五)7:30开始

2、活动地点:第三中学

3、参加对象:初三历史任课教师

4、活动内容:

⑴ 研讨课:三中备课组(肖金梅)、麦溪中学备课组(曾锁珍)⑵ 评课、交流:部分学校备课组长

⑶ 教材分析与讲座:云阳(王伟)、九中(蔡斌)、张英梅(发展中心)⑷ 商讨、布置下阶段教学工作重点及其对策

请各学校安排好相关教师的工作并通知他们准时参加活动。

2013-10-28

篇7:历史教学研讨会一

各市教师进修学院、教育学院、教研室、辽油基教部:

为总结交流高中课改课堂教学经验,深入学习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课程标准试验2010年版)精神,帮助广大高中地理教师尽快适应新高考,切实提高高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减轻学生负担,经研究决定于2010年4月15—17日召开“辽宁省高中地理新课程复习教学研讨会”。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内容

1.学习研讨2010年国家考试大纲及考试说明;

2.提高高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途径 ;

3.高三复习教学的经验介绍;

4.教研员工作会议。

二、会议时间、地点

1. 报到时间:2010年4月15日下午2:00以后。报到地点:辽宁工会大厦。

乘车路线:沈阳站乘271路或279路公交车、沈阳北站乘325路公交车到高教局站下,对面东50米即是。

2.会议时间:2009年4月16-17日

会议地点:里仁宾馆五楼会议室

三、参加人员

各市、县(区)高中地理教研员、各高中地理教研组长及高三地理教师

四、其他

1.参加会议人员每人交会务费100元。

2.与会教师差旅费由所在单位报销。

联系人:孙利平

联系电话:024——86896023***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篇8:历史教学研讨会一

一、对命题技巧的研讨

(一 ) 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 :“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 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 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 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 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 这有助于学生弥补因教材所带来的知识割裂, 使相关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二) 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 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 所以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 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 可以推动学生的迁移、融合和借鉴, 加大知识贮量, 使之为发展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前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 联系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放, 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 得到启示, 深刻认识到改革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 使学生的认识既源于教材, 又高于教材。

(三) 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 , 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 捕捉其规律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 若苏联不出兵, 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 ”讨论中, 学生对苏联若不出兵, 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 但被苏联除出社会主义阵营, 像南斯拉夫那样, 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 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 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 三是捷共领导人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获得极大成功, 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改写。“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

讨论时, 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 高屋建瓴, 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 老师要拨话题, 打破沉默, 启发学生发;当讨论进入高潮, 特别是出现争论时, 教师要因势利导, 紧扣主题, 将讨论引向纵深, 后做好总结。总结时, 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 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 即使有不妥之处, 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 甚至走入“误区”, 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找出不足, 分析原因, 走出“误区”, 变不足为圆满, 变错误为正确, 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 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 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 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 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接着, 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后, 启发学生畅谈改革放2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 是局部的、暂时的, 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存在根本不同。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 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展课堂讨论, 取得了如下效果:

(一 ) 创造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 ,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活跃了学术气氛, 学生普遍反映:“课堂讨论一道题, 课外狠下十分功”。

(二) “逼”得学生带着问题细细咀嚼教材, 认真查阅资料, 写好发提纲, 并积极争取发。这样既动了脑, 又动了手, 更动了口, 印象自然深刻, 记忆必然牢固, 从而实现了基础之上的再认和深化。

(三) 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提纲, 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技巧。通过发和争论, 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素质。

(四) 在讨论出现高潮, 特别是发生争论时, 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冲动, 从而使学生获得跳跃性的提高。

篇9:历史教学研讨会一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教学 导学研讨 训练拓展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58-01

随着高中历史课改的不断深化,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时代变化与教学要求,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成为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这种课堂教学改革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优化作用日渐突出,如何有效应用该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其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优化作用,是我们应研究的关键。

一、“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模式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又被称为五环教学模式。其第一个环节为先学先行,第二个环节为问题反馈,第三个环节为互动研讨,第四个环节为训练巩固,第五个环节为拓展提升。从其所设置的环节来看,“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是一种将问题作为任务与途径,将评价作为手段,在教师指导、引导、帮助基础上驱使学生自行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全程都贯穿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强调的是探究、讨论、参与性教学,突出的是教与学之间在信息交流上的双向性与在信息反馈上的及时性,通过高效的“教”与“学”,促进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二、“导学研讨,训练拓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优化作用

(一)先学先行,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通俗来说,先学先行环节即为学生自主预习环节,要求学生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前进行预习。先行先学环节具有超前性、独立性与异步性,可充分调动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历史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需要对“预学案”进行设计,在预学案中明确即将展开的历史教学的“自学任务”、“自学反思”以及“即学即练”。比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中,教师可在导学案中设计该课程的学习目标、内容、学法指导,为其预习提供明确方向,同时要求学生对预习中的知识与疑难点进行梳理和记录,使学生更容易把握该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二)问题反馈,检测学生预习情况

问题反馈主要包括“检测”与“反馈”两个环节,不仅能够诊断学生对历史教材掌握程度,而且能够通过对学生先学成果的肯定促进学生先学,克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视学情的弊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围绕教材核心知识和学习目标,将检测题与预习题内容有效衔接起来,同时注意将检测题与下一环节的互动研讨结合起来,对题量进行控制并保持适中难度,给接下来的教学创造条件。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外交是什么”、“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总原则”等基础题目对学生在定义的理解与典型例题掌握方面的能力进行考察,发现学生在该课学习中的学习盲点,提升学生历史学习效率。

(三)互动研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该环节属于后教环节,也是历史课堂教学课内的核心环节,不仅具有针对性,而且具有参与性和开放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组织学生对自学过程以及检测环节中暴露出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互帮互学。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中让学生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学生很容易会想到政治、经济、军事因素,对于潜在的其他因素教师即可通过点拨讲解来进行解决,这一过程也能够突出师生的互动。学生讨论完成后,教师可针对问题统一讲解并公布正确答案。问题解决之后,教师则应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使零散知识不断系统化、条理化,将其应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制定原因、内容、意义等方面,构建知识树,让学生对课本内容真正地知其所以然。

(四)训练巩固,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

经过互动研讨环节后,教师应对当堂作业进行安排,通过当堂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在当堂训练时间上,应保持在5-10分钟,在限时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作业,不能讨论和看书。与此同时,教师可在巡视中对学生出现的不良习惯和表现及时加以提醒,以掌握学生关于这一节课教学情况的全面反馈,从而便于给予学生及时准确地辅导。通过训练巩固,不仅能够评价和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使历史教学知识点掌握能够做到“堂堂清”;而且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一步巩固;与此同时,也是一种课堂实践,提升学生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准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在评价中应对过程性、激励性评价给予更多重视,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

(五)拓展提升,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拓展提升环节,主要是通过对适量的课后作业进行布置来推动学生的拓展练习,实现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不断巩固和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动手与实践,将所学历史知识应用到社会中,使学生学习和发展进一步需求得到满足。本质上来说,该环节也是一种变式迁移,在课后拓展任务的布置上,书面作业不能超过课改前的四分之一,实践作业应保证落实,且应及时反馈和矫正。比如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中,教师设置“当前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现实意义”类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采访家中不同成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将所学应用于现代社会中,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交流能力等。

“导学研讨、训练拓展”这一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追求的是高效课堂与素质教育的统一,将其有效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优化意义。教师应提高对“导学研讨、训练拓展”教学模式的重视,充分发挥其有效性,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贡献出更多力量,全面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南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创新[J].时代教育,2015,(12):178

上一篇:少儿读物《森林报》读书笔记下一篇:haccp审核知识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