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2024-04-28

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通用10篇)

篇1: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附件2:

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扎实推进西南大学新一轮本科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途径,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按照“西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总体部署,特制订《西南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实施目标

创新实验班是“西南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广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科研潜质和出众的领导才能为目标,挖掘各学院潜力,整合利用多学院互补的教学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学院在办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创新实验班为示范,带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二、实施内容

在总结2006年开设创新实验班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创新实验班实施的范围,提高质量。计划在全校范围内遴选开设4—5个学院层次的创新实验班。创新实验班实行申报立项制。即学院自愿申报,学校组织专家组现场考评和会议终审,报学校审批。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未经学校批准的,提倡学院积极试点。学校优先资助跨学院的创新实验班立项。

三、申报条件

(一)重视本科教学,教育理念先进,管理经验丰富,管理队伍健全,获得过本科教学优秀学院;

(二)具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经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三)具有博士学位点,有优秀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教师队伍中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占90%以上,有博士学历教师比例占40%以上;

(四)实验、实践条件优良,实验室、图书资料室、自主学习等场地面向实验班学生全面开放;

(五)能以不低于1:5的师生比为创新实验班学生配备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学业导师;

(六)有适合的历史名人命名创新实验班。

四、学生遴选

创新实验班学生人数严格控制在30—40人/班。采用自主招生个性化选拔、高考录取分数择优选拔、新生入学二次选拔和通过招生直接选拔等多种渠道遴选。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进行相关科目笔试,最后通过综合面试考察,将最全面和优秀的学生选入创新实验班学习。

五、教学实施

分段式大类培养。创新实验班实施分段式大类培养。

研究性教学。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学生实行相同的培养方案。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体现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探究式、参与式以及基于网络的混合式等研究性教学和创新性自主学习。

学分制。创新实验班学生根据培养方案,在学业导师指导下可跨学院自由选课。学生修满培养方案规定学分,即可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证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发展意向选择更高层次和要求的课程。

学业导师制。学院为每个创新实验班配备理念先进、管理一流到位的班主任。并为每个学生配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一流、科研实力雄厚、热爱本科教学的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业计划、职业生涯规划、选择专业或方向,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

集中资源优势。学院集中选派最好的教师为实验班学生授课,实验室、图书资料室和专用教室等,对创新实验班学生进行全面开放。

滚动淘汰机制。创新实验班实施滚动竞争机制,学校将组织专家指导小组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中期考核。根据学生的中期考核报告、课程学习成绩、科研素质、意志品质等综合表现等,部分不适应创新实验班学习的学生将分流到相关专业继续学习;创新实验班之外的同年级学生可在学生自愿并经专家指导小组考核同意后补充到创新实验班学习。

六、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学院成立“创新实验班工作组”,负责实施对创新实验班建设的指导、实施、协调与管理。

制度保障。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制定创新实验班培养方案、专业分流、本硕博连读、学业导师制、班主任遴选、实验室、教室、自主学习资源开放等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保证创新实验班的顺利实施。

经费保障。经学校批准的创新实验班,学校一次性给予8-12万元的专项经费资助,专款专用。经费主要用于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奖助学金、创新基金项目资助、自主学习数字化资源建设、学生国内外交流补助、教改项目资助、聘请外籍教师、资料、印刷、调研差旅费等支出。

篇2: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实验班人才培养理念

秉承“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南财经大学精神,实践“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魂”的人才培养理念,从根本上转换传统过于偏重专业教育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定位经管复合、强化通识基础、突出专业特色”三个方面着手,全面创新经管类人才培养思路与培养方式。学校将着力把实验班打造成培养卓越人才的摇篮和基地,使学生的潜力在这里尽可能得到挖掘,才华得到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学校将在实验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综合改革,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体系和管理方式,并以人才的高品质优势赢得卓越的社会声誉。

二、实验班人才培养目标

努力构建经济管理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和新模式,致力于培养基础宽厚、业务精湛、素质全面、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有远大抱负和人生理想、在经济管理相关领域知识结构复合型的拔尖创新人才。

“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在4个学院设置,包括4个跨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实验点,分别为金融学院的“光华创新人才金融与理财实验班”、工商管理学院的“光华创新人才金融服务与管理实验班”、统计学院的“光华创新人才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实验班”、经济信息工程学院的“光华创新人才金融智能与信息管理实验班”。

1.“光华创新人才金融与理财实验班”培养目标

本实验班全面打造学生涵盖银行、证券、信托和财务理论与实务的跨学科知识,培养具有市场营销、理财分析、规划设计和金融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塑造具有严谨科学精神、高品味人文素养、精深专业素质和广阔国际视野的创新型金融理财规划师。

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出国深造、攻读研究生,到银行、证券、信托、基金公司、财务公司、大型企业财务部门以及外资金融机构从事职业金融理财师工作。

2.“光华创新人才金融服务与管理实验班”培养目标

本实验班注重工商管理与金融企业服务实务的结合,在培养学生扎实掌握现代金融与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系统掌握现代金融企业服务管理实务;着重金融企业管理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和现代管理工具的熟练应用;强化学生数理分析、英语交流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最终使学生成为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出国深造、攻读研究生,到金融行业管理部门工作。

3.“光华创新人才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实验班”培养目标

本实验班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统计学、省级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优势,注重统计学、数量经济学、管理科学与金融学和金融风险管理的交叉融合,突出我校金融统计、金融数量分析和金融风险管理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培养具备扎实统计学、管理学、金融经济学和风险管理理论基础,熟练掌握世界主流统计软件和金融分析软件,善于将先进的金融经济管理思想、金融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用于分析解决金融和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基础宽厚、视野广阔、素质全面、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出国深造、攻读研究生,到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部门及大型企业等从事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实际工作。

4.“光华创新人才金融智能与信息管理实验班”培养目标

本实验班依托经济信息工程学院在金融信息管理、金融智能、金融计算科学与应用、金融计算机应用、电子支付与安全、金融数据挖掘与处理等方向上的研究队伍和师资力量,利用西南财经大学支付结算研究中心、电子商务与商务智能重点实验室和中美商务智能联合实验室等平台,依托与中国金融业界建立起来的广泛联系,结合学校在金融教学研究上的深厚底蕴,以培养既懂金融理论,又掌握现代金融信息采集、分析方法与技术,能参与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跨学科跨专业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努力培养适应现代金融服务业需求的新型人才。

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出国深造、攻读研究生,到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个金融领域,以及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及商务与金融运作、金融管理、金融决策、金融分析与评估等相关领域就业,同时也为成都建设中国金融后台服务中心提供人才支持。

三、实验班人才培养特色

1.实施小班教学。实验班专业课坚持小班教学,每个班培养规模控制在40-50人。选聘高水平师资授课,并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学校每年在教改项目中专门为跨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设置2-3个教改项目。

2.实施“通识教育+跨学科(专业)培养”模式。构建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与大类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和跨学科专业学习的新模式。一年级学生实施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教育,以知识、素质和能力培养夯实基础,实验班学生从本科二年级起强化跨学科专业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

3.推行双学位制。实验班按经济学和管理学双学位教育设置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规定修学年限内(标准为4年,最长不超过6年)修满相应学分,符合培养方案要求的实验班学生授予经济学和管理学双学士学位。

4.建立本硕连读制。学校对实验班学生免试推荐研究生给予政策倾斜,在符合《西南财经大学推荐免试研究生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的条件下,每年在免试推荐研究生指标分配中按照一定比例给予实验班学生以政策倾斜,实验班应有相当比例学生毕业后有出国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机会。

5.实行专业导师制。进入二年级下期后,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特长通过双向选择确定专业学习指导导师,专业导师负责提升学生对学科专业方向、个人学业规划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并指导学生专业能力的训练。学校为实验班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参加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所有学生三年级开始可以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等科研活动。

6.发展国际合作培养制。加强与国外知名大学合作,实施跨学校、国际化的“2+2”、“2+1+1”等交流及联合培养项目,定期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授课、开设专题讲座和举办学术报告。

7.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构建有财经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实验班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高水平的实践(实验、实务、实习)性课程。选派学生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参赛和访学等活动。加强校企合作,聘请实务界知名专家担任实验班客座教授,讲授企业实务发展前沿。

四、2008年实验班学生选拔方式

1.选拔学生规模

2008年“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学生选拔总人数为160—200人。

2.选拔时间

2008年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的选拔在我校2007级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中进行,时间定于本学年第二学期(春季学期)结束后,具体时间学校提前通知。

3.选拔办法

(1)学生根据个人意愿申报进入“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学习的选拔考核,每名学生限报一个志愿(即限报上述4个实验班之一)。

(2)在校2007级普通全日制本科生完成一年级(春、秋学期)课程学习、进入大学二年级之前,除经济学基地班学生外,符合以下条件者可以申请进入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学习:①本人学习努力,在本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第一学年(春、秋学期)全部课程考核,平均学分绩点在3.0及以上者。②学生一年级春、秋季2个学期外语平均成绩和数学平均成绩(教学计划和实验班选拔文件中规定的相关数学课程)均在80分及以上者。③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请进入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定向生、委培生;受过纪律处分或应作退学处理的学生;经学校审核认为不适合进入实验班的学生。

(3)根据报名学生一年级春、秋季2个学期的学业成绩,各实验班按成绩排序选择60-75名学生进入考核名单。

(4)考核由各个实验班所在学院自行组织,原则上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的具体办法由各相关学院提出方案,报学校审查批准并监督执行。

(5)各学院根据计划选拔人数,按综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70%、学院考核成绩30%)择优确定实验班入选学生名单,并上网公示。

(6)候选名单公示一周后,如无任何异议,入选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正式进入各实验班学习。

五、实验班学生激励和管理

为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确保实验班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将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定期考评,考评不合格者应退出实验班:

1.学期考评:每一学期(暑期小学期课程成绩纳入春季学期考评)进行一次考评,本学期内有一门课程不及格者,退出实验班。

2.学年考评:在第二学年末和第三学年末各进行一次考评,全学年学业成绩在本实验班居后5%者,退出实验班。

3.在以上考评期内受记过及以上纪律处分者,退出实验班。

凡退出光华创新人才实验班的学生,原则上进入本实验班所在学院的相关专业继续学习。

篇3:焰色反应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一、实验原理

1.当金属或其盐在火焰上灼烧时,原子中的电子被激发,电子接受能量从较低的能级跃迁到较高的能级,但处在较高能级的电子很不稳定,又很快跃迁回较低能级,这时就将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原子的结构不同,就发出不同波长的光,因此光的颜色不同。

2.利用喷壶喷出的含有酒精的盐溶液雾化后的充分燃烧,替代原来铂丝蘸取的盐溶液灼烧。

二、实验仪器

蜡烛、喷壶、火柴、乙醇、蒸馏水、碳酸钠、氯化钾。

三、解决的重难点

1.传统的方法做焰色反应实验时操作复杂,耗时较长;由于铂丝蘸取的盐溶液的量较少,因此色斑较小,持续时间较短,实验的可见度和观赏性都较差,因而实验效果并不明显,且白天光线较强,晚上做这个实验效果会更好一些。

2.酒精灯黄色背景火焰对钠的焰色反应的干扰、对钾紫色焰色的观察需要蓝色的钴玻璃。

四、实验创新点

1.实验操作简便、省时、重复性好;多数实验仪器可就地(实验室)取材,喷壶等装置能够较长时间的设置且多次反复使用。

2.能形成彩色火球,焰色反应时间也得到延长,现象十分明显,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3.用蜡烛代替酒精灯,防治不慎将酒精灯吹灭,安全性更高。

4.材料容易获取,可适合于学生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实验过程

1.配制10%的碳酸钠溶液和10%的氯化钾溶液。

2.将备好的各种盐溶液与乙醇以体积比1∶3混合,振荡,使其充分混合。

3.取上层清液,分别加到喷瓶中。

4.向蜡烛的外焰上方喷射盐的混合溶液,产生火球,可观察到明显的焰色反应。

5.火球消失后,可重复喷射几次,使火球再现。

六、实验效果

1.现象更清晰、持续时间长。

2.钾的焰色不再需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

七、实验反思

成功之处:

1.学生可以通过焰色反应的学习体悟化学现象的美。

2.仅把蜡烛(酒精灯)当作火源使用,巧妙地避开了处理黄色光源的问题。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了实验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对课本实验的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在思考的基础之上做出改进,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新相结合的潜能。

不足之处:

1.使用喷壶喷洒,存在着一定的药品浪费问题。

2.喷雾的喷洒量,喷洒部位不能精确控制。有可能将蜡烛火焰吹灭,造成实验失败;或者火球太大,对实验者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3.两种盐溶液+酒精的配置需要参考文献,并反复实验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作为一名新课改背景下合格的化学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将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应用于日常教学中,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新奇和乐趣,增加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兴趣,挖掘出学生内心深处学好化学能够更好地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使命感。

篇4:中学化学实验课程创新方案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方案设计

中学化学实验课程在经历课改后,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为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因而创新性的教学方案在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中学化学实验课程作为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备受重视。创新能力就是一种综合素质,也就是必须具备创新性。创新能力在化学实验课程中的非常重要。化学课程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中,学生要透彻地了解知识点,必须以化学实验课程的实践操作为基础,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检验,有时候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发现新的问题,更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中学化学实验在目前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很多时候中学的化学实验呈现出一种演示“一统天下”的局面,这让其他创新型的实验毫无市场。教师基本上只用演示实验这一种方式进行实验教学。根据我们的走访调查,因为应试教育备考的压力,高中阶段的实验课程几乎已经被取缔,初中阶段的实验课只保留了三分之一,剩下的部分都是本地区在毕业考试中加考的几个必考的动手操作的实验。可以这样说,学生亲手实践的权利已经被剥夺,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大大减弱。

一、变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创新教学能力

教师作为教学任务中的核心关键因素,教师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改后的化学教学思路必须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克服一味地灌输学生理论知识,轻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或者是只是简单的局限在统一思维下进行机械的实验操作的方式。新时期的化学实验课程必须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打破因循守旧的思维模式。因而对教师的自身能力要求更高,相对于传统教学来说,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透彻掌握所教学的知识,特别是实验操作环节,在教学之前,自身要多做尝试,多方法地进行实验,更好地解答学生的疑惑。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卢梭曾说:“如果老是由你去指点他,由你去忠告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个应该怎么做,结果他会变成一个傻子;如果你的头脑常常去支会他的手,那么他自己的头脑就会变得没有用处。”卢梭的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的重要性。所以在创新性的化学实验探究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不能动摇的,特别是在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潜力,更好更优地完成实验。只有学生动脑筋主动参与的教学实验活动,才能体现其作用,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也很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评价、质疑化学实验的教学机制

建立评价、质疑化学实验的教学机制,是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是化学实验教学功能的扩展和衍生,在现今的教学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教学机制是充分发挥学生创作能力和创作灵感的重要方案。学生在化学实验实践中可以充分动用自己的创新思维,探索更优的实验方案,出色地完成实验任务,并取得新的实验认识。作为好奇心极强的中学生,鼓励他们积极探索新思路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力排众议,不信奉权威,善于争辩,培养他们用批判的眼光去发现实验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大家大胆探讨更优方案。这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但是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是必须具备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主动的学习过程,这样更加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篇5: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单位:孔滩镇初级中学姓名:向梅

一、实验名称:品红分子在水中的扩散

二、实验药品与器材:碱性品红、蒸馏水、100ml的烧杯、药匙

三、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倒入80ml左右的蒸馏水。

2、用药匙取出少量(1克左右)碱性品红轻轻倒于水面。

3、静置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四、实验现象:

1、水中出现缕缕“丝线”并不断延伸、即品红分子逐渐往水中扩

散留下的“足迹”(此时、品红分子还未扩散均匀)。

2、最终红色的品红将均匀充满整杯水(此时、品红分子已经扩散

均匀)。

五、实验结论:

1、物质(多数)的确由微小的分子构成2、分子是不停的做扩散运动的六、设计方案:

该实验源自七年级上册教材第51页。书中介绍细胞中存在哪些物质时用蔗糖举例:将蔗糖加入水中,过一会儿蔗糖“消失”,水变甜。原因是多数物质均由分子构成,蔗糖的“消失”是构成蔗糖的分子扩散到水分子的空隙中,教科书上在文字旁将该扩散过程及结果用图的方式表现。

我用“品红分子在水中的扩散”现象代替教材的讲解及图画过程,这一改进与创新有以下优点:

1、将抽象、微观的过程变得具体、“可视”

2、将教材文字讲解的呆板、单调变得生动、“活泼”

3、将图画的虚假静态过程变为实物的真实动态过程

4、为学生学习九年级化学“分子和原子”这一内容做好铺垫

5、使学生树立“世界既是宏观的,也是微观的”这一辩证唯物

篇6: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实施方案

(提纲)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其核心是在认真做好“普九”工作的前提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问题。因此,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不断完善。同时,由于创新涉及教育的诸多方面,所以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必然会有力地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的创新,而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经济在美国等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实践表明:能否不断创新是知识经济最关键的问题。而创新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基础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从小抓起,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儿童、少年、青年的创新欲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进而培养科学创新的能力,这是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情况下,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认真面对并积极研究解决的问题。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要靠创新教育。应试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迫使学生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相对于其他许多国家而言,中国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创造能力不足。著名美籍华人学者杨振宁博士在比较中国留学生和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时曾指出,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都非常出色,同样一类题目,中国学生在中学已经做过成百上千道了,而外国学生才只知道一些皮毛。但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杨振宁先生指出的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说明我国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除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外,这主要应视为教育塑造的结果。由此可见,创新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

“创新教育”不是简单地在学校教育中引人一些诸如“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等具体活动,不限于增设。“创造性思维”等课程,也和国外“创造力

教育”相区别,它是一项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

为了培养和造就适应未来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有适宜这种人才健康成长的“土壤”和良好的环境。因此,必须抓住相关问题综合进行教育改革,这里面既包含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和行为的方式与习惯,也涉及教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围绕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进行教育的综合改革,强调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是本项目的重要特征。

二、研究背景

——世界从传统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迈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核心是创新。

——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一一创新型人才的水平和数量的竞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必须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

——“创新”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必须重视这一问题。

三、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毛泽东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思想。

——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坚持“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江泽民关于创新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四、研究现状

国内方面: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造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过创造力培养的问题,若干地区也开展过不同层次的“创造教育”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我国“创造教育”迄今尚处于起步阶段。

国际方面:在西方,创造教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杜威。自1950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德将创造力的概念引人科学研究领域以来,创造力问题在全世界,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引起强烈反响,迅速引起了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开展了深入研究。创造力研究对教育科学及其应用领域也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教育改革把创造性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出现了一系列创造教育和教学的模式和策略。前苏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映论为指导提出了创造

性教学体系,甚至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写入了宪法。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引人创造教育,进行普及性实践,并将其列为21世纪新教育的目标。

五、研究目标

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体系,培养为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而拼搏奋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以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包括现代信息文明为基础,改变以现成书本知识为基础的状况。

——以学习主体和谐发展为目的,改变单纯以分数为评价标准的状况。

——以提高学习主体适应与改变社会的能力为观察视野,改变以在校表现为观察视野的状况。

六、研究内容

1.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研究

——实现农业文明时代的“承传型”。工业文明时代的“标准件型”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造型教育观念的转变。

——实现“升学谋职”教育价值观向素质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实现“师道尊严”向师生民主平等转变。例如,坚持教育的成功导向和正面激励,允许探索和错误,不求全责备。

——实现封闭办教育到开放办教育的转变,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观念。——实现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的转变。例如,改变“标准答案”式的灌输法;把培养想象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评价体系重心向创造能力倾斜。

2.教育模式与学校管理的研究

从传统的封闭型教育模式向现代的开放型模式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积极创设健康有序。宽松和谐、开放高效。激励上进这样一种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和育人环境。

3.课程教材改革研究

——改革落后于社会和时代发展的知识体系,建立使学生认识和把握未来发展的新的知识体系。

——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体现主体性,发展丰富的个性。

——适应不同年龄学生的水平和需要,具有针对性。

——具有时代特点,能够及时反映人类最新文明成果。

——方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实践性,便于学生的操作和活动。

4.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问题的研究

——通过对现行以书本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以及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逐步减少教学的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

——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新的教学环境。

——加快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手段,注重网络。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多方面的影响。

5.学生与教学评价问题的研究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

——将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一部分。

——评价标准的多元性。

——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6.儿童潜能早期开发研究

——树立儿童早期教育对于人的一生发展有重要作用的科学认识。——开展儿童潜能早期开发的实验研究。

7.超常学生教育研究

——正确处理照顾大多数学,生和鼓励少数超常学生发展的关系,鼓励“冒尖”,提供超常学生成长的良好条件。

——开展超常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创造型人才的实验研究。

8,教师创新问题研究

——大力提倡教师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造能力,掌握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方法,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开展创造性劳动的宽松环境,并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提高。

9.学校心理卫生与健康研究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研究学校心理卫生与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并创造必要的条件。

——深入研究心理健康与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更好成长。——开展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

10.相关理论研究

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特定形式,必然涉及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其中包括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创造学、教育哲学、教育经济学、信息科学及脑科学等的研究。一方面,这些理论是研究的基础,另一方面创新教育的研究也会使理论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促进理论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

七、研究方法

鉴于本项研究内容多、跨度大、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研究力量成分多样等特点,研究方法必然是多样化的,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比较研究、行动研究、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等。

八、预期研究成果

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咨询报告、改革方案、教材及学生读物、论文、专著等。本项研究着重解决实践问题,检验其成果水平的首要标准是实践效果。各参与单位应将本项目的研究与各自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以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九、研究力量的组织及管理

此项研究与实验拟请教育部领导为顾问,由中央教科所牵头,负责总体设计、协调组织和实施;有关省(市)分别在当地组织若干所(一般为10---20所)学校参与研究,学校为本项目的基本组成单位。

本项目采取三级实施及管理的办法:

学校

省(市)协调小组(由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和教研机构有关人员组成,须有一名常务负责人)

项目领导小组(中央教科所3人,各省市协调小组组长),设组长1人,副组长2---3人

项目领导小组下设研究指导小组(中心研究组)和办公室。研究指导小组由中央教科所参加此项研究的主要成员和特邀所外专家组成。

十、实施步骤

1998年12月-----1999年4月:启动、筹备、组织队伍、设计总体方案并组织论证,确定方案。

1999年5月------8月: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制定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并交流研讨,培训骨干。

1999年9月------2000年6月:开展第一阶段研究和实验。

2000年7、8月:阶段总结验收,确定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篇7:初中物理创新实验设计方案

两峪乡中心学校 李云诗

实验名称:气球爆破试验 实验目的: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改进原因: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大气压强这节课的重要实验,老师们常做的试验是有一个覆杯实验(小学自然里也有),其目的是想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此实验有两方面的缺陷:第一,有同学认为是水把硬纸片弄湿后沾在杯口了,不能很好的证明是大气压的原因;第二,硬纸片和杯口密封不好,容易掉下来。为此,我做了如下创新:用一个在常温大气压下鼓起的小气球,然后借鉴第二章声现象中讲到的真空铃试验,利用该装置可以建立一个局部的真空环境,然后通过气球被变化来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设计思路: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改版,要我们改革传统的实验设计理念,通过全新的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创新能力。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四节大气压强中,有一些小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由于大气压强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充分利用身边的物体,巧妙地设计实验,对一些实验进行细微的改进与创新,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想到气球爆炸试验,为我们物理课堂增光添彩。

实验器材:小气球(气球不可过大,不然气球可能不会胀破,气球最好带有颜色,如红色、蓝色等)、钟罩、抽气机,导管。

实验操作步骤:

1、在常温下给有颜色的小气球充入适量空气,让气球膨胀。

2、将鼓起的小气球放入钟罩中,然后打开抽气机的开关,对钟罩内空气进行抽取。)

3、观察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

4、可以看到小气球逐渐变大,当抽气机工作一定时间后可以看到气球在里面爆炸了,由此可以证明我们生活中大气压的存在。

实验创新点:

1、利用气球爆炸:学生小时候都玩过气球,也有气球在自己嘴中被吹爆的经历,而这个试验却能用大自然地力量——压强来使气球自己胀破,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比较它们爆炸的不同原因,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更能让学生快速的接受新知识。

实验注意事项:

1、试验中用到抽气机,试验指导老师一定要提醒学生安全操作。

篇8:西门子诠释实验室创新解决方案

由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主办,以“开创检验行业特色专家平台、提高检验医师知识服务能力”为主题,第九届全国检验与临床学术会议(CCLAB 2014)在苏州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3 000余名检验医师,通过学术交流、专家讨论、现场指导等方式,共同解决检验医学在工作中的相关实际问题,提高检验专业知识服务能力。

2014年11月20日 ,西门子医学诊断以“更智能检测,更高效运行”为主题,携实验室创新解决方案亮相现场及学术研讨会。与会嘉宾不仅能亲身体验最新技术和诊断产品的现场演示,还能进一步了解有关“女性健康”等主题的学术进展。

西门子医学诊断携强大产品阵容,诠释实验室创新解决方案。集中展示“中心实验室”以及有关“急诊科”、“重症室”、“女性健康检测及临床诊断”等方面的解决方案。产品线涵盖自动化、临床生化、免疫分析、血液学检测,血气,尿液分析,微生物等全系列高品质产品。现场针对免疫分析、急诊检验专业解决方案与自动化样本传输系统的新品发布使人耳目一新。

篇9:浅谈创新化学实验课方案初探

实验改进后,不仅效率高,减少了反应时间,呀节省了反应的原材料,可以说是真正的绿色化学实验。开发出简单的新仪器代替常规仪器。新课标下的化学课本上有很多介绍新化学物质的概念以及理论原理,为了学生们很好的掌握,课本中都是逐步将学生引入化学物质的具体性质。所以在学习有关的基本知识之前,课本首先会让学生们先看看即将要学的化学物质的实验反应,同时,我们也看到许多先进的设备和仪器运用到试验中,着为高中的化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开发一些简单的仪器装置,在化学教学中也能发挥出独特的作用。下面是以高中三年级的化学课本上的一个关于胶体的电泳实验为例,相信学过的同学都很清楚这是一个失败的实验,许多地方都存在缺陷,实验的关键是在于如何改进才能降低它对电压的高需求。经过多次实验的总结和分析,我提出了三点改进意见:一经过多次实验对比后,发现氯化钾溶液是最适合的电解质溶液,这是因为该溶液中钾离子和氯离子的迁移速率与氢氧化铁胶粒的迁移速率差不多;二是由于氢氧化铁胶粒呈红褐色,易于实现的观察,所以他是最合适作为电泳实验中的胶体对象三是电泳装置主要是U形管或H形管;四是电压越高实验所需的时间越短。以上实验要获得改进的突破点就是:尽量想办法缩短两个反应电极之间的距离,已获得较短的反应时间。实验时,我们难以获取胶体在氯化钠的稀溶液中形成的清晰界面,这是因为一般实验室的试管都是口径比较大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两个反应电极之间的距离过大,这就导致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很长。有的同学考虑到用H形管来代替,但是它也存在着难加工成型的缺点。就这样重复了好几次,在一次次的欣喜到失望中,我终于成功的找到了一件合适的替代品,找到了一个相对来说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用内径为4mm、长180mm的细玻璃管制成一个改造的V形管。改良之后,不仅成功地解决了以上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它可以形成氢氧化铁胶体与电解质溶液的清晰界面。实验表明:化学实验中对化学反应一起的改造就能化难为易,将V形管替代U形管就能轻易地揭开了胶体电泳神秘的面纱。

启示1:演示实验营造了一个很好的互动交流学习的氛围和学以致用的舞台。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我们也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可能经历过无数的试验过后还是失败,但是我们一应不能放弃,要从每次失败的背后吸取教训,并相信最后终的胜利一定会像我们走来。

启示2: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变为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主动积极探索的热情,增强了自信,激活了创新能力。

启示3:实验是很好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方式,学生们通过自己思考,亲自动手实验,既动了脑有动了手,还培养了自己的思维散发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取得这样好的反馈效果的前提是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想正确的方向努力,否则的话就算是进行在多的亲身实验压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同时老师还要在课堂上,多多鼓励同学们动手思考,大胆设想,用于回答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们自主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都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良性教学效果。

启示4:一次成功的实验绝对少不了认真的总结,总结也就是实验过程的再次“重演”,只不过这次的实验不是在实验室而是在脑子里慢慢回顾。这种“再次放映”也是一次加深记忆的过程,人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实验时我们也许会对这些实验现象有印象,但是过后如果没有做好总结和笔记同样也达不到较好的效果。同时鼓励学生正确对待实验失败,面对失败的实验结论,鼓励学生放开思路大胆质疑,提出合理假说,发展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面对现实,树立信心,敢于攀登的精神。

篇10:创新实验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建设,促进高等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树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三、实验内容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基地应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基地内本科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和内容融入专业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改革实验实践教学,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培养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爱好和思辨力。

2.建立具有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实验基地应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系列课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改革。应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作为课程开设,同时组织建设与创新教育有关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等课程,以及与创业教育有关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等课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3.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实验基地应探索构建基地内100%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与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的校、市、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创新训练项目是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创业训练项目是本科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团队中每个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编制商业计划书、开展可行性研究、模拟企业运行、参加企业实践、撰写创业报告等;创业实践项目是学生团队,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4.打造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和实验基地要有计划地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鼓励实验基地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

5.创设鼓励创新创业的多元平台。实验基地应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各类竞赛、讲座、论坛、俱乐部、学术刊物、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支持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组织编写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材料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等。

四、支持和保障

1.组织与制度保障

我委将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建设纳入市级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并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工作组,对实验基地建设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和推动实施。

实验基地应成立由主管教学的校领导牵头负责,建立健全教学、财务、人事、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将实验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本科生教学管理体系,形成长效机制。

2.经费保障

学校是基地建设的主体,基地所在高校要根据实验内容多渠道筹措经费,确保对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保障基地的正常运转。部属高校的实验基地建设经费由“985工程”和“211工程”的市政府配套经费等经费中投入;市属高校的实验基地建设经费由“085工程”专项经费等投入。

3.条件保障

高校的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各类开放实验室和各级重点实验室要向实验基地的学生提供实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高校的大学科技园要积极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任务,为实验基地的学生提供技术、场地、政策、管理等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同时,高校要拓宽思路,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建设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习基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加创新创业体验与实践。

五、组织实施

1.“十二五”期间全市计划建设50个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2.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建设采取申报评审制。拟申请高校以学院或系为单位进行申报,每所高校每批最多申报一个实验基地。建设周期为三年。

上一篇:“严明党的纪律、带头遵守《党章》”知识测试题答案下一篇:沉香救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