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的教学创新

2024-05-14

物理实验的教学创新(精选十篇)

物理实验的教学创新 篇1

一、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 础上进行创新

1. 认真完成课本上的实验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当中有很多实验内容,它们与教材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正确组织实验有助于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养成正确使用教材的良好习惯。在学生刚刚接触物理时,教师要让其知道如何进行物理实验,因为在物理学习初期,学生的动机和目的的不确定性会直接影响到实践操作的规范性,所以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实验操作过程,并对学生的实验进行认真的指导,解决其实验当中出现的操作性问题,让其养成严谨的物理实验作风。

2. 创造更多的实验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过程。比如,在学习电动势和内阻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课本上的一些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利用内阻实验、摩擦起电等实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教师在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演示实验以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再演示一遍,这样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调动学生物理实验教学参与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养成 “善 问”的良好习惯

1. 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只有认识到问题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抓住实验的根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列举一些因善于发现问题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比如,物理学家瑞利就是通过寻找跳蚤的质量发现了氢气,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查德威克是在阅读居里夫妇的学术论文当中发现了中子。这些经典例子都说明了发现问题的重要性。

2. 善于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答案

设计问题是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最好利用生活当中的一些知识和现象进行知识导入。比如,在进行内阻实验当中,教师可以根据阻力的产生,提出“车子内阻力是如何形成的”这样的问题,利用问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实验内容等联系起来。在提出问题以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在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当学生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给予一定的启示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

三、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 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1. 培养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对物理实验产生兴趣以后, 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过程,尤其是在掌握基本实验要求以后。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对实验提出更高的要求, 让学生做一些验证性和设计性的实验, 适当地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数量。比如, 在学习电的知识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验室的器材,解决如何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等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设计简单的电路,利用电路设计测量的方法,并思考如何测量数据才能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整个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能增强其利用实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当中学习新知识

物理实验中往往包含一些教材当中没有的知识,对于这些知识,教师要在教学当中加以引导。比如,在物态变化的实验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物态变化对质量的影响以及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形态的变化、测量变化前后物质的密度,等等。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新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本质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教师在教学基础上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创新,探索出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摘要: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本文主要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如何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进行创新,希望能够给高中物理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 篇2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许多知识都来自于观察和实验,如果老师能和学生一起,寻找科学家探索的足迹,体会科学家成功的欢乐,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还将使课堂效率倍增。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作为教师,应以创新的姿态,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

一、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1.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协同实验或学生表演实验

现代教学观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认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及品德的示范者。演示实验不是教师的专利,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即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演示实验,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挥。如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课中,在学生们了解了蒸发的意义以后,引出问题:蒸发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教师在讲台上摆放一杯水、两个小碟、吹风机和滴管,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与温度有关,有的说与液体的表面积有关,也有的说与空气的流动有关,我让学生选出几个代表在讲台上做演示试验,去验证他们的猜想,每当他们的猜想被确认,他们就兴高采烈,情绪高涨。这种方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将部分学生实验中的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所谓验证性实验,是让学生尝试和利用实验手段,对已知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检验的一种实验方法。所谓探究性实验,是指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并付诸实践,根据实验现象或实验结论进行严密推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方法。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实用性实验为主,实验目的、仪器准备、操作步骤、实验报告全部都由教师预先设计好,学生只须“按方抓药”、“照图施工”就行。这样虽可保证实验的成功率,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基本无需思考,更不需要创造性的探索。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手、眼、脑并用,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根据教育心理学的观点,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某种活动促使学生在行为上发生某些重要的变化,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如《串联电路的电功率与电阻关系》的教学中可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有控开放,由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给出实验器材,“6V,3W”和“6V,6W”两个灯泡,然后让学生各自亲手串联连接,来探究两个灯泡的发光规律。起初学生根据已有日常生活经验,认为“6V,6W”的灯泡比“6V,3W”的灯泡亮一些,可是学生实际操作实验以后,却发现“6V,3W”的灯泡比“6V,6W”的灯泡亮一些。在这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两个变阻器,让学生探究如何在串联电路中让两灯泡同时正常发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实验,从教学主体的角度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物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把学习融入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去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提高,这就是新提倡的“边实验,边学习”的教学模式。边实验边学习是做与学的统一,动与思的融合。这不仅是上面提到的两个方面,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有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内容,都可以作为边实验边学习的素材。例如,电流表、电压表、温度计、测力计等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就可以采用边实验边学习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观察、思考去掌握和提高使用这些仪器的技能;对器材要求不高的演示实验,也可以改为边实验边学习的方式进行,这样能大大提高实验的可观察程度,使学生从观众变成主角,而角色的转变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并促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自主地学习。

二、实验手段的创新

新理念为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想理论,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则为物理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手段和教学平台,并使物理实验教学的现代特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有机整合,实现了优势互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用投影或摄像的方法,强化观察主体

如各种电表的表盘刻度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可利用投影等方式,将观察主体在银幕上放大,使学生能方便地观察到各仪器的细节,增强了实验效果。

2.用制作课件的方法,再现或模拟实验现象

以前讲解“汽油机工作过程”时,学生面对的是一张静止的挂图,要讲清讲透还真不容易,找一台汽油机进行解剖也不现实。从网上找一个“汽油机”课件,它能动态地展示汽油机的四个冲程中活塞运动的情况,教师讲得轻松,学生也看得清楚。

3.提供与实验相关的生活与社会背景材料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播放录像。如讲到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可播放磁悬浮列车的录像,讲到核能的利用可播放核电站的有关录像,等等。这些相关的背景材料,能对物理实验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但为教和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而且为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情境,师

生们置身于情境中,以“物”思“理”,又以“理”认“物”,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实验设备的创新

研究表明,如果实验所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就会使学生感到亲切,较易克服思维障碍,能较好的达到实验的目的;如果实验所用的仪器是学生亲手制作的,那么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建立起牢固的相关物理表象,敏锐地洞察其中发生的物理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

1.课堂学生实验,尽量就地取材

如利用塑料尺可以进行“声音产生的条件”、“力作用的效果”、“滑动摩擦与压力大小的关系”等探究活动;利用一支铅笔可以进行“压力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

2.课堂演示实验,从生活中发掘器材

如在学习音调一节内容时,取几个相同的普通玻璃杯,调节杯中的水量,即可演奏出一曲美妙的欢乐颂;利用一个普通的塑料饮料瓶,在侧壁不同的高度开上几个小孔,灌水后可演示液体压强与深度的关系。

3.鼓励学生自制器材

鼓励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材料,进行科技小制作,并利用自制器材进行实验活动。如在学习光学时,可引导学生制作针孔照相机、潜望镜、望远镜等。这样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接受式教学活动的减少,科学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增加,是值得肯定的,但专家提醒,接受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两者应该有机结合,在强调科学探究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接受式学习的重要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注意不要把“物理实验”淹没在“科学探究”中,由于教学的需要或条件的局限,演示实验还是不可缺少的实验手段,但在演示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具有改革和创新的意识,以取得更为直观的现象和效果。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学知识已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教师能够在物理实验的教学中不断创新,总有一天会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果。

作者单位 广东省茂名市新世纪学校

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而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要在科学探究中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而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改革传统的物理实验课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势需要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已成当务之急。那么怎样创建适应当今教育形式的物理实验课教育模式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自制仪器模型增强演示效果,增大演示可见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演示实验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是建立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环节,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有利于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因此,演示实验有其它教学手段不能替代的作用,为增加演示效果,增大实验的可见度,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还有在演示串、并联电路时,我自制了一块大型演示板,将电池盒、开关、电线、电压表、电流表、灯座及灯泡,等科学地排布在其上,把它放在讲台上,醒目大方,全班同学都能看清楚,线路连接也一目了然,老师演示起来也得心应手。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出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论证并尝试改进实验方案。在实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逐步树立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世界观。

三、实施小实验、小制作教学手段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重视初中教材中小实验的教学,既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对全面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小实验和小制作的完成,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学习物理的难度,导致了一些学生对学习物理产生畏学、厌学情绪,若能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把握住对小实验教学的机会,通过学习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乐趣,就可激发兴趣,认识到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从而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通过小实验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小制作活动,如自制电动机、测力计、潜望镜、简易望远镜、三棱镜、电铃、楼道电灯开关电路等。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又能为学生将来工作后自制简易用具打下良好的基础。物理学是实验科学,提倡学生自编实验和自制实验器材,可培养动脑思考的习惯和动手创新的能力,又如“纸盒烧开水”、“小风轮”等小实验的实施和操作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达到对物理知识的巩固、复习和提高的作用。因此,小制作、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习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小实验的教学还可教育学生树立献身科学的精神,实施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拓展实验教学的思路,扩大实验探究的范围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及“想想做做”小实验,而是将实验探究贯穿于物理学习的全过程。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可乐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乒乓球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物理知识。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谈物理实验创新教学 篇4

一、自制实验仪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或者教学时限等的限制,大多数学校都很少系统性地对实验的开展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部分学校甚至会将物理实验这一个教学方面人为地抹去,这样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只能在教师的讲解以及结合实验教材中的有关内容来理解相关实验的具体内容,这样极大地制约了学生物理实验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提高。基于上面所述,在开展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自制一些简易的物理实验仪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来开展实验,或者在实验资源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可以采取教师操作,学生观察的方式来进行演示实验的操作,从而使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物理实验的具体流程、实验现象以及具体的实验结果等部分内容,深化他们对于这些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他们对于所学物理实验知识的记忆,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压强”部分教学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常用的小刀和铅笔来模拟压强实验;在讲解“液体压强大小影响因素”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饮料瓶;也可以在验证浮沉实验的时候采用乒乓球;用水和玻璃来完成光的色散实验或者用汽水瓶来验证大气压实验等等。另外,在讲解“串并联电路”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灯座、电流表、电压表、开关、电线以及电池盒等部分东西来合理设计电路,并将其在课堂上加以展示,从而使学生明白线路的具体连接以及这些参数的重要特性。

二、实施小型实验,丰富学生实验手段

小型物理实验是初中物理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巩固学生已学的物理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并且教材中所涉及的这些物理小实验大都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可以有助于激发学生开展物理实验的兴趣,所以可以大大提高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然而,在实际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大都将这些知识作为学生课下的选读知识,而很少鼓励学生自行来进行物理小实验的制作和完成,这大大降低了物理实验教学的质量。据可靠资料统计,在当前物理教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具有厌学或者畏学心理和情绪大都是由于其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在创新教育指导下,教师需要合理利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这些小实验,来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来自主动手制作和开展物理小实验的实际操作,从而使学生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例如,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来为学生布置一些动手的物理实验操作任务,如制作三棱镜、简易望远镜、潜望镜、电动机以及设计楼道点灯控制电路等,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开展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探究性物理实验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养成探究性精神和创新思维,从而有助于其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制定。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大都不愿意让学生来自主进行试验探究,而是直接将有关问题的试验操作步骤交给学生,然互由学生按照教师所教的实验步骤来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部分教师甚至会自主完成整个试验流程,而学生仅仅充当一个“看客”,无法直接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从而极大地制约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创新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在创新教育观念下,物理教师需要积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有关的实验结果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眼耳口手心,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个乒乓球按压到水槽中的水下面,然后放手,这时候乒乓球会逐渐浮到水面上,并保持不动,接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这个过程中的重力变化、浮力变化和体积变化等,从而使学生做出自己的假设和猜想,并可以要求学生自行用实验来验证其假设的正确性。

总之,物理实验是初中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其在培养学生探究性精神和创造性意识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匹敌的优势,同时其也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重要途径。在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确切落实创新教育观念,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手段,从而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摘要:初中物理作为一门重实验的学科,在培养学生探究性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素质教育的引领下,传统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的要求,所以对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创新教育为研究对象,就其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以期更好地指导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开展。

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5

作者:张春喜 教学论文来源:原创 点击数:

440 更新时间:2008-9-29 摘要: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

变过程。

关键词:创新 能力 改革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知识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而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决定个人命运的主要因素,也已不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更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的大小。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因此,创新教育不应只是一个时髦而响亮的口号,而应落在工作的实处。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创新不是凭空的胡编乱造,而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总结,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来得到前人没有得到的结果结论,或者是用前人的正确结论创建新的领域。如果把创新等同于建造空中楼阁,那是对创新的一个歪曲,是非常容易误入唯心主义的泥潭的。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

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我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是我国近些年来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

实验能力主要包括观察力、操作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实验报告能力:一要培养观察能力。无论是教师的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学生都有一个对物理现象进行有目的、有序的观察过程。要注意引导观察的全面性、准确性和深刻性。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通常采取的方法有: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往往是通过对两个事物、现象的对比,或把某一现象发生变化的前后情况进行比较来实现的。归纳观察法是通过对个别现象进行观察,经过分析、推广,再归纳为一般性的规律。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大纲中重点强调的,应该在平时的观察中逐步提高。二要培养操作能力。实验过程离不开操作,操作是否正确规范都有可能影响实验的结果,甚至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应该引导学生在操作前拟定操作步骤,要了解所使用仪器的用途、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按照实验原理,学会控制实验条件,合理组装或连接实验装置。另外,在操作过程中故障的排除是许多学生的薄弱环节,往往反映学生对实验原理模糊不清,或者对各部分仪器的工作情况不甚了解,又不肯动脑分析而急于求老师来解决。这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分析故障的特点,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养成手脑并用、独立工作的习惯和能力以及进行科学实验的自觉意识。三要培养数据处理能力。要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养成对于一个量的确认需获得多组数据(多次直接测量)才有可信度的习惯;对于直接读取的数据应该会用有效数字表示;能自己设计表格进行间接测量的计算;能用代数法、图象法几何法来研究实验报告能力。要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和成果完整地表达出来,就要指导学生认真独立地写好实验报告,这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措施。实验报告的内容要规范化,一般应包括:实验课题、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装置、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和处理、实验结论、误差分析等。在高中课本中,最初三个实验已做了简要的示范,让学生有一个模仿学习过程,以后的实验就要求学生自己写。特别是写“实验步骤”,学生普遍感到较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操作过程,自己组织语言按“装(即在准备步骤中将仪器装接调整好)、测(测量、读数)、处(数据处理)、结(做出结论、整理器材)”依序写出,不要大量抄录课本中的内容。每次实验报告都进行评分,并给予评价。总之,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要以提高实验素养为指导思想,注重必要的实验技能训练。长期坚持强化实验能力训练,就能使学生更快更熟练地掌握科学实验方法,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与它在物理教学中应有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如实验课所占比重较小,考试制度的局限和不少学校的实验设备的不足乃至有些教师不能适应实验教学的要求等等。使得实验开设率低,实验教学效果不佳,要求偏低。面对这种现状,我们采取了增加学生实验和教师演示实验的次数以及增加课外活动的实践机会,提高实验课的质量,摸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有效地

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改进实验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一)强化演示实验。

除了重视做好每一个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演示实验外,增加了一些演示实验。我们在强化实验手段上,做了一些尝试:用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理解、巩固和深化知识。对于激发求知欲,提高兴趣,启迪思路都有事半功倍之效。用演示实验解决抽象疑难问题,如布朗运动、浮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随圆盘一起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静摩擦力方向是指向国心的受力分析等等,生动直观,言简意赅。事实证明,具体形象要比语言文字更易记住,视觉刺激远胜于听觉刺激。另外,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所表现出良好的实验素养也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物理教学的整体水平,我们必须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特点,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

(二)重视学生分组实验。

这类实验要严格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遵守预习——实验(操作)——总结(报告)的规程要让学生有充分操作和思考的时间。学生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必要的实验类型。我们将各个实验归类为“基本仪器的使用、测定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四大类,指导好各类实验的特点和通用的实验方法。”基本仪器的使用“要能记住基本仪器、仪表和量具的构造、用途和操作规程,掌握操作要领和读数方法。“测定性实验”往往是通过测定某些物理量再借助某些物理规律,间接地得到待测的物理量。“验证性实验”主要是让学生学会研究物理规律的两种科学方法,即由理论到实验和由观察、实验到理论的方法,通常是先测定与规律有关的物理量,然后看一看这些物理量的关系是否符合所要证实的规律。“探索性实验”又称研究性实验,则是对学生进行用实验归纳法研究未知物理规律的训练,此类实验难度较大,在课本中数量较少,我们按照教学大纲所指出的“有条件的学校应发增加探索性实验的数目”,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实验(如牛顿第二定律、玻意耳定律)。增加学生对该类实验的训练,同时有利于学生知道重要定律的由来和培养控制实验条件及设汁实验的能力。对实验进行分类指导,有利于使学生摸索到做各类实验的基本规律,不致于离开教师的指导就不知所措。对于学生分组实验掌握情况如何,除了进行书面考试外,还进行了单独

实验操作考试,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增加随堂实验。

为了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加深理解物理知识,我们还增加了许多随堂实验,即边学边实验。它可以配合课堂教学内容,通过亲自做实验去探索和获取知识。对于一些可见度不高,不宜演示的重点实验和与课本知识密切相关的小实验,如:高中教材中的肥皂膜干涉、三棱镜色散现象和一些仪器刻度的观察等等;或适合学生动手动脑探索规律的实验,如:初三的欧姆定律,高二电学中电源电动势与路端电压、内电阻的关系以及路端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或对于有些基本仪器的认识和使用,如:电表、秒表、温度计、滑动变阻器等等。随堂实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激发兴趣、促进知识的掌握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提倡和推广。

(四)开展课外活动。

结合课本里的“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一些简单器材和自制仪器独立完成。如:初中学生学完“浮力”知识后学会制作潜水艇模型,学完“光的反射定律”后制作简易潜望镜,学完“安全用电”后学会安装照明电路,排除照明电路的故障;学完“照相机”后配合劳技课开设摄影讲座和组织摄影实践活动。配合学校科技节举办大型“扔鸡蛋”比赛活动,靠学生自己找器材,自行设计和制作,踊跃参与,大显身手。这次活动盛况还在省电视台播出,同学们至今还记忆犹新,意犹未尽。我们还组织学生学会修理弹簧秤,自制溢水杯等简单仪器和小家电的使用和维修。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马尾造船厂、闽渔公司、华能电厂、省物构所等等。不受教学大纲限制,形式多样,多渠道开设实践活动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创造意识、竞争意识和实用意识,对于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

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学习兴趣都是很有效的。

四、实验教学评价中的新意识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制订下一个目标做准备,这是一个学科目标的结束。如果说学生 已经掌握了知识的重点、难点,形成了相应的技能技巧,那么教师应该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学生掌握了什么,超越了什么?谁做得最好,由教师和学生总结这个的经验,从而形成再创新能力,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在以往的教学评价当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一次次考试的成绩来评价每一个学生,在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这个评价方法自然也应该有所改进,而实验教学的评价似乎成了其中的重点。新的评价观点不仅仅应该看到学生在操作实验中的熟练程度、准确程度,更应该重视实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这种评价还在起步当中,在实际操作时就更应该努力避免死板缺乏创造力的观点,这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教学 篇6

关键词:实验教学;探究;实验技能;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88-01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规律都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课改理念的不断深入,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新课标教材非常重视实验,力求通过实验探究引入概念,得出规律,通过实验检验猜想,通过实验培养兴趣和能力,体现初中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落实《标准》的要求,结合自己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浅谈以下几点。

一、把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动手实验,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传统的课堂教学,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但是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不同程度的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直接影响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他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学生一旦感知到他从未见到或意想不到的物理现象时,一般都会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积极和冲动,希望寻求原因,形成探究行为的意向。因此要充分地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应鼓励学生自己亲手实验,特别是演示实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协助和点拨。例如:“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时,我改为学生动手实验:①将矿泉水瓶去掉底,用橡皮膜将底扎起来并绷平,把适量水倒入瓶中,橡皮膜向下凸出;②把瓶中倒满水,橡皮膜向下凸出更多;③把瓶中倒满酒精,橡皮膜向下凸出比②少;④取一矿泉水瓶倒满水,然后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下不同的位置扎几个孔,水向外喷出。实验完毕后师生讨论并总结出液体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使学生在“动中思”,“思中探”,学生的思维潜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

二、刻意营造互动的氛围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反映了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三种学习方法的优势。可以首先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就鼓励个体开展探究性学习;如果个体研究还不足以解决问题,再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或集体合作的探究学习,直至问题的解决,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合作学习中,可以通过先让学习小组内各成员间相互质疑,并通过采取或小组、或个人、或竞赛、或强化、或辩论等丰富多彩的释疑方式,达到合作达标的目的。例如,“电磁振荡”一节,既是“电磁波”一章的核心内容,又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振荡电流的产生普遍感到难以想象,加之振荡电路内与电流相关的磁场、磁场能及与电荷相关的电容器两板间的电压、电场和电场能等物理量在不断地变化与转换,许多学生都有一种如坠雾里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授课中,既要适时地通过实验、动画等手段给学生提供表象,也要对这些物理量进行归类,并抓住能量转化这条主线,帮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为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环节奠定基础。

三、增加实验教学的探究性

探究是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能从中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在中学物理实验中的现象和规律都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我们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认识和发展,在实验教学时采用分组探究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发现”的主人,让他们充分体验到科学研究的艰辛以及科学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强烈的探索欲望。例如: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时,先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然后小组讨论有两种方法,最后全班交流,确定一种最好的测量方法;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树立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主的思想,为学生做每一个小组探究实验,当好助理者和服务者。通过小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四、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作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比如在电学实验中,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及“+”、“一”接线柱的接法,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有了这种基础,学生就能自主的探究其它电学实验。例如,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等,这样通过实验,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然后实际做一做,最后做出评价,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而且误差又小。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这样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同时也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总之,创新教育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增加了锻炼的机会,增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而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也会给我们培养大量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一个可行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炳生等《八年级物理教学参考资料》,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王丹东《中学物理教学通讯》国际展望出版社,1991.

初中物理创新实验教学的应用策略 篇7

一、增加新实验, 活跃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 如果物理教学中缺少实验, 就会使许多物理概念和理论变得抽象难懂。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物理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并结合相关知识, 对教材上已经给出的实验进行变通、重组, 整合或设计出一些新实验, 以期达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授《大气压强》这一节, 笔者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 将小试管套在装水的大试管中, 口朝下倒过来, 小试管上升, 看到这样的现象, 同学都非常惊奇, 原以为会掉下来的小试管居然向上运动, 到底是什么力使小试管上升呢?同学们都希望揭开其中的奥秘。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小试管的受力情况, 小试管受到一个向下的重力, 而现在的小试管正在向上运动, 说明小试管一定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是谁施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同学们互相讨论, 我们没看见施力物体, 那么是不是我们看不见的空气给小试管一个向上的力呢?如果空气是施力物体, 那么它一定能给其它的物体也施加类似的力。

按照以上的猜想, 学生根据老师的启发作了几个实验: (1) 用注射器吸水实验; (2) 吸管吸饮料实验; (3) (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将两个带吸盘的挂衣勾对齐并用手捏紧各处, 然后两个同学拉挂钩实验; (4) 在杯中装满水, 盖上一个硬纸片, 把杯倒过来, 纸片不往下掉实验。

实验效果与自我评价活跃了学生思维, 扩展了学生知识视野, 大大提升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物理, 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二、改进原实验, 促使学生探究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中, 有的实验方案不是唯一的, 提供了几个实验方案, 可以根据实验条件选择最优的实验方案。不过部分实验却只提供了一种方案, 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打破教材的限制, 改进原方案, 实现实验的创新。

例如, 九年级物理“压强”一节当中的探究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笔者对原实验方案做了改进:用气球代替塑料, 因为气球的形变更明显, 使压力的作用效果也很明显。

实验步骤:

1.将装有水的水桶压在粘有两个气球的木板上, 观察气球是否爆破。

2.接着整个人站在此木板上, 再观察气球是否爆破。

3.换上另外一块粘有多个气球的木板, 同样将整个人站上去, 观察气球是否爆破。

实验结论: (1) 当受力面积一定, 压力越大,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 当压力一定, 受力面积越小, 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实验效果与自我评价通过改进之后的实验提高了吸引力, 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三、制作小实验, 培养学生能力

根据笔者学校和学生的实际, 在教学中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等, 实验室要完全对学生开放, 培养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的意识,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充分凸显实验教学创新性。

例如, 验证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的“真空罩中的闹钟”实验。由于没有配套器材或抽气机效果差, 不能很好地进行, 即使有配套的仪器也会因为过于笨重而不容易操作。于是布置让学生在课后自己设计小实验来证明这个特性。

有位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1.实验器材100 m L注射器、小电子手表 (有闹铃) 、细线、橡皮帽。

2.实验步骤: (1) 用细线的一端系在电子手表上, 拔下注射器活塞, 将细线另一端从注射器筒穿入, 从针头插孔穿出, 使电子表闹铃发声, 拉细线使电子手表靠近针头插孔, 插入活塞将其推到底部尽可能排出里面的空气。 (2) 用橡皮帽套紧针头插孔, 用力拉活塞, 这一过程中声音将逐渐减小直至消失。 (3) 去掉橡皮帽, 重新听到闹铃声。

实验效果与自我评价器材简单、操作容易、效果明显。

四、利用多媒体, 吸引学生注意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 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有助于学生突破难点, 启迪思维, 引发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 凸透镜成像实验是初中光学教学内容。由于实验教学存在种种问题, 在做完凸透镜成像实验后学生对实验内容和结论理解不清, 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做实验有什么意义。针对这个情况, 在对实验进行总结的时候, 笔者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用ppt通过画光路图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用flash对物距改变后像距和像的大小、正倒、虚实变化进行演示。

实验效果与自我评价: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教学, 计算机演示物体沿主光轴由远及近向透镜移动的过程中像的变化和运动, 在学生有了实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之后, 给他们一个形象的、连续的、鲜明的知识提炼, 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动眼、动手、动脑能力, 是素质教育对物理教学的基本要求, 而“投其所好, 精心巧设, 拓宽多变, 求异创新”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 下面就这几方面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投其所好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而初中学生对实验特别喜欢。教师要利用学生这些特征和习惯, 组织好实验教学, 以此“投其所好”, 调动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在实验中动眼、动手、动脑, 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概念, 掌握规律。

由演示实验抽象出来的物理概念和规律, 由于具有丰富、直观的表象, 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演示实验, 除精心准备和组织好教材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外, 还要想方设法自制教具, 增设一些演示实验, 以及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师生的共同实验, 这样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现象入手, 去揭示和领会物理知识的内涵, 使学生越学越有趣。

组织好学生的分组实验, 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动手愿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要努力克服困难, 创造条件, 保证学生实验的进行和成功。实验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提高实验能力。

课本中介绍的一些“想想做做”都是简便易行的, 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这些“想想做做”,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而且可以通过对器材的摆弄,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调动其学习兴趣。

二、精心巧设

精心巧设就是根据实验内容, 巧妙设置问题, 诱发学生思维。学生在实验时, 一般都严格按操作步骤谨慎认真进行, 因此很少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想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就要根据实验内容精心巧妙设置问题, 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如由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分析产生的原因,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动手操作, 不仅能加强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而且能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素质。

三、拓宽多变

所谓拓宽多变就是从原有问题出发, 进行开拓、变型, 变换出多个有价值的问题, 从而获得“一题多变”、“一题多得”之功效, 以利沟通不同知识点的联系, 促成知识点的迁移, 培养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的积极性。灵活多变的实验题, 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安排与课堂、课后复习中, 教师若能创设这些新颖、灵活、多变的问题于实验教学中, 则教学就会充实、生动, 学生想学、易懂, 创新能力就能提高。

四、求异创新

求异创新就是不墨守成规, 对同一问题, 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思考, 善于打破常规从新观点、新角度探索新的途径。

如在测“圆柱体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时, 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书中实验后, 对学生出这样一道题: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能用几种方法测出你的钢笔帽口的外径周长?并实际操作一下, 前后桌的同学可互相研究讨论。课堂立即活跃起来, 经过热烈讨论,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得出直接与间接的测量方法共有九种。教师对那些踊跃发表见解和有创见的学生给予及时鼓励和表扬后, 又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讨论, 并对比分析找出最佳方法。这样在完成教材实验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如此灵活具有很强的求异创新的问题, 训练学生, 既巩固、深化了原实验知识, 同时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浅谈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能力 篇9

1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要教会学生知识, 不仅要求学生学会, 还要学生会学。创新是一种高层次的知识迁移, 是利用已有信息探索新知识的能力。传统教育使大部分学生养成了“重死记、轻理解”, “重知识、轻能力”, “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摆脱传统教育的困惑 , 破除“传统教育”的许多观点, 用现代教育理论培养学生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在物理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 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看等活动都应如此。凡是学生通过努力就能得出的结论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在学习活动中, 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 日久天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 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发展。在实验教学中我注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机会和广阔的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 逐渐培养学生从全方位推测、假设和构思中“探视”答案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初中物理无论是演示实验, 还是学生实验, 往往给出实验方案且方法单一, 无探索性, 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在教学中, 以常见实验知识为生长点, 进行引申, 让学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 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 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 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 选择最佳方案, 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测定盐水的密度。方案一: (1) 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 (2) 用量筒量出50ml盐水; (3) 把盐水倒入烧杯中称出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 (4) 求出密度ρ=?。方案二: (1) 用天平称出烧杯和盐水的质量m; (2) 倒入量筒中50ml盐水; (3) 称出剩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M; (4) 求出密度ρ=?。比较两种方案, 方案二最佳。因为方案一中量筒中的盐水倒入烧杯中质量减少了。因为玻璃对盐水来说是浸润的, 一部分盐水附着在量筒的筒壁上, 没有倒入烧杯中, 所以选择方案二。这样, 让学生去设计问题, 去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 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体现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一针见血地点明了动手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让学生多动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做, 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分析判断,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 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比如学习“液化现象”时, 课本上有压缩体积的演示实验, 而没有降温液化的实验, 我让学生每人手拿一块玻璃并对玻璃呵气, 让学生体会、研究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同时让学生都动手。在上分组实验课时, 秩序井然, 实验结果 (结论) 正确, 而在实验考查时, 发现不少同学动手能力差,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分组实验的时候, 老师只注意各小组是否动手、各组完成实验的情况, 而没有注意到组内每个人的活动, 因此, 老师在分组实验时应强调:实验时, 每次以一人为主, 其他为辅, 轮流做主, 使大家的动手能力都得到提高。在进行物理实验时, 可根据实验所提供的信息、实验使用的器材、学生掌握知识的深浅, 从不同方向和不同方面来指导实验, 寻找实验的多种方法。例如:帕斯卡“桶裂”实验可以很好地证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可是该实验装置高度太高不便在教室里演示。这时可启发学生思考:能否把所有的装置都相应地缩小呢? 答案是否定的。接着再问:管长减短了, 液体压强减小了, 液体对木桶的压力必定减小;而桶尽管缩小了, 但其耐压性几乎不变, 桶就不可能裂开, 能否用其他物体来模拟“裂桶”呢?学生自然会想到用耐压性较低的物体来代替 (如薄塑料袋) , 比较装满水的塑料袋在同质量的一杯水与一管水作用下不同情形, 液体压强的实质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能使学生对实验问题的理解不落俗套, 敢于求异;解决实际问题能够不拘一格, 多方设想。不断地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才能摆脱习惯思维的束缚, 拓宽思维范围, 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3 在创新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高低对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中小到照明电路的安装, 各种物体质量的测量, 大到交通运输和生产劳动都需要这方面的能力。所以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作为素质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物理实验本身就是一个操作过程。学生分组实验, 每个人都有操作机会;在演示实验中, 可让部分学生配合教师一起完成实验, 条件许可时, 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课外小实验更是学生操作的天地, 如在学习量筒、弹簧秤、天平等知识后, 可布置小实验自制天平、量筒、橡皮测力计等, 学生的积极性一定会很高, 效果一定会更好。总之, 应尽量多给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 这对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很有帮助的。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教师要加强主导, 既不能统得太死, 又不能放松, 努力创造一个活跃、快乐、紧张、有序的良好氛围。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 (1) 加强示范操作。学生对教师的所做的示范操作的模仿是形成动作技能的最初阶段, 可减少实验的盲目性。示范可采用投影、挂图、示教板、实验小组长等形式。 (2) 指导学生操作。实验操作可采取不同的形式, 如独立操作、小组协作操作, 放开式讨论操作等。采取何种形式, 要视实验内容而定。在实验中, 教师要巡回指导,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好的及时肯定表扬, 使每一个学生都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操作。如学生通过做《测定小灯泡功率》实验后, 可布置:只有电压表, 无电流表, 其它仪器自选, 测定标有3.8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这个实验的目的是, 在给定条件下,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完成实验操作, 这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操作能力。

总之,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只有明确了实验的重要性, 掌握了正确的方法, 才能使学生的观察和思维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逐步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发展观察和思维能力, 才能使我们的物理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加强实验教学, 不仅可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还可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关键词:实验,创新,学生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篇10

新的物理课程改革对于物理实验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 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物理实验的创新问题。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的自然科学, 其由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组成。初中物理学学科的实验通常是教师对物理知识通过实验直接进行论证,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对知识的了解逐渐固化, 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实验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实验教学的教学方法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活动, 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物理现象, 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探究。通过实验为学生展示物理的变化过程, 可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概念的准确性, 而且也打破了学生对于知识只存在书本之中的认识。教师改变原有的口头教学的模式,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把教学内容的重点从书本转移到实验当中去。通过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来增加其对于物理知识的体会和感悟, 这就使得书本的物理知识可以被应用到生活中来[1]。在物理实验之前, 教师应当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准备好实验器材, 介绍实验应当注意的事项, 让学生掌握实验的方法, 让他们更加深刻的了解物理知识。

二、创新式教学方法对于初中物理教师的要求

教师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要实现物理实验方法的创新, 教师应当改变旧有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通过物理实验来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好奇。教师也应当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主动对于物理知识进行研究, 通过完善、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来加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比如在课外, 对疑难问题进行研究, 教师之间互相分享解题思路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对于实验内容的改进来深入对于物理知识的探究[2]。

三、当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现状和问题

物理学科目需要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理解。通过实验才可以检验论述是否成立、公式是否正确。在传统的应试背景下, 初中师生对物理学科实验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从主观原因来说, 初中每节课的时间为45分钟, 物理课在每周平均有3节到4节左右。物理学的教材内容很多,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很多时间去传授理论知识, 放在物理实验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 物理实验很难被真正的重视起来。为了节省实验课堂时间, 教师常常会将实验简化, 最后以教师讲课、口述的方式进行[3]。由于初中中考物理科目并不需要实行动手实验, 所以老师更加看重笔试部分, 将物理实验中实验器材、过程、现象都讲述, 要求学生在不理解的状态下背下来, 这就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变差, 对于物理科目的理解更加机械化。

从客观原因来说, 由于初中物理教师更加重视理论教学。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来讲不能取得真正渗透到学生思想中的效果。而且很多学生自身在看待物理实验时, 没有认真对待。常常出于糊弄或者好奇的心理, 在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没有按照规定去做实验, 这就很容易导致实验不成功甚至导致实验仪器的损坏, 影响实验的效果。有些学生被应试教育所影响, 不看重物理实验的作用, 认为考试不考物理实验就不需要真正去操作。还有些学生由于胆小, 害怕进行物理实验会造成仪器损坏或者导致实验不成功而不敢动手操作。

四、初中物理实验的创新教学方法

1. 探索式实验教学

通常传统物理教学的实验方法中, 教师是进行实验的主体。而学生常常是根据教师做的实验来进行理解。学生如果不真正参与到实践当中来, 那么就会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而且不利于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真正的理解。所以进行探索学习, 在教师讲到比如杠杆原理时, 学生可以通过想象其关联因素, 来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学生主动去探索式的学习方法, 意义不在于立即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 而是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 使得物理知识可以更好地被感悟。

2. 拓展性实验教学

拓展性试验教学是要求教师在教材内要求的实验之外, 来对知识进行拓展试验。增加实验性教学的内容, 需要教师发挥作用, 对知识进行举一反三, 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书本知识之外, 教师可以提出相关联的问题, 引出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多方位、多角度思考[4]。物理实验教学需要很多实验器材, 若是出现器材不够用的状况, 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物品来进行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对物理知识有了深刻的领悟, 对其增加自己物理知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 自主性实验教学

自主性实验教学的方法的实施, 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通过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 让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想法, 可以让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以发展。教师可以发挥其引导作用, 让学生作为实验的主体, 独立完成实验。并且根据自己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来找到自己对于物理知识了解的不足之处, 同时发现新问题。这种自主性的实验步骤, 有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创新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4. 教师对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需要其运用相关教学知识, 对物理知识环境进行创设。让学生可以发散性思考问题, 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同时, 学校也应当做好物理实验器材的配备, 为学生做实验提供基本保证。所以培养好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可以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5]。因为学生只有善于思考物理知识, 才可以更容易去学习物理知识。通过思考, 学生可以自行得出结论。在课堂最后, 教师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 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结语

创新初中物理实验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 通过亲自动手操作, 通过在实验中发现的问题来对物理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教师应当在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并记录学生的实验现象。通过对学生的实验结果, 为学生学习进行指导。让学生探究式、拓展式的学习, 以启迪学生的智慧, 培养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陈扬清.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02:254-255.

[2]靳淑艳.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J].学周刊, 2014, 24:129.

[3]殷正用.关于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研究[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5, 08:167.

[4]李安.从验证性实验到探究性实验——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思考[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 09:154+159.

上一篇:口岸城市下一篇:让学生喜欢你的历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