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素养对思政课教学论文

2024-05-16

法律素养对思政课教学论文(共7篇)

篇1:法律素养对思政课教学论文

思政课教师学科综合素养测试试卷

姓名 成绩__________

一、判断题(20分)

1、生存资料消费是人们最基本的消费,钱货两清消费是人们最常见的消费。

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特征,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3、面对消费者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很多,企业用私人定制策略来提升竞争力,这体现了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4、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前提。

5、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就业。

6、中国人民银行对基准利率的调整属于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

7、遵守宪法和法律是我国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

8、权利的实现确保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需要权利的实现。

9、近年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10、某市推出监督听证会,让市民和政府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展开对话,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新形式。

11、事物的发展从是从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1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3、我国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14、在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内容十分广泛。

15、政协作为参政党,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16、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可以延伸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认识发展。

17、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18、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19、支付宝等工具的普遍使用能够简化收款手续,改善消费结构。

20、商品交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分工。

二、单项选择题(40分)

1、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且使用成本低,但仍然未受消费者青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续航里程短,这表明

A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实践

C事物发展的实践是不断积累的量变 D要重视量的积累

2、下列关于“一带一路”的说法,错误的是

A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圈定的省市包括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南

B“一带一路”战略在十八大三中全会写入决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C“一带一路”的中心线是连云港—郑州—西安—兰州—新疆—中亚—欧洲

D“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赢原则

3、关于我国国家纪念日的说法,错误的是

A 9月3日设立为中国人民抗战争胜利纪念日

B 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

C 12月3日设立为国家宪法日

D 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4、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关系节约资源也是社会()重要体现。

A生活环境,科技水平 B生产环境,科技水平

C生活环境,文明水平 D生产环境,文明水平

5、()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续的力量。

A道路自信 B理论自信

C制度自信 D文化自信

6、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这个初心和使命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A谋幸福,谋未来 B谋生活,谋复兴。

C谋幸福,谋复兴 D谋生活,谋未来。

7、近日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印发的文件中,强调要坚决反对“四风”,请问“四风”是指()

A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贪婪之风

B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和奢靡之风

C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D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本主义和贪婪之风

8、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发展规划纲要,犹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遍珠江两岸,给香港、澳门繁荣发展带来无限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

A港珠澳飞仔区 B粤港澳新界区

C粤港澳大湾区 D港珠澳九龙区

9、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够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

A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B是一种客观物质性活动

C具有自觉选择性

D具有社会历史性10、2015年11月在中央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明确到()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整体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A2020年 B2022年

C2025年 D2030年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A义务教育 B高等教育 C研究生教育 D国民教育

12、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思想,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使各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

A三个离不开 B四个离不开

C五个离不开 D六个离不开

13、金砖国家领导人第11次会晤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中国将遵循()原则,并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A共商共建共有 B共商共享共有

C共建共享共有 D共商共建共享

14、制定出台()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定部署的重大举措,是新时代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必然要求,是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优势进一步转化为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

A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

B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C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

D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交通建设纲要

15、某同学,在日记里这样写到放学时铃声是悦耳的考试时铃声是紧张的,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做事情要从主观出发

B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

C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世界

D意识是人脑对事物的简单复制16、2020年5月5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

A长征四号甲 B长征四号乙 C长征四号 D长征五号B17、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2020年5月14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的()和内需潜力,构建()的新发展格局,A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国内循环

B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C大规模市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D大规模市场优势,国内循环18、100-1等于0。被一些管理学家奉为定律。意在提醒人们防止兵1%的错误导致百分之一百的失败。100-1等于0蕴含的哲理是。

A整体与部分相互制约,关键部分的功能关系整体成败

B部分决定整体,整体的性质决定与部分的性质

C要注重整体,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D整体部分相互区别,部分要服从于整体19、2020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

A民法通则 B民法总则 C民事诉讼法 D民法典20、2020年1月28日,习近平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史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发挥()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C集中力量办大事 D密切联系群众21、2020年3月26日授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

A每周不少于一课时 B每周不少于两课

C每月不少于一课时 D每月不少于两课时22、2020年3月3日习近平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考察调研时强调什么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盛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A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

B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C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D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3、2020年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宣布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

A凤凰一号 B天问一号 C麒麟一号 D追梦一号

24、相同功能和质量的商品消费者往往关注其价格,这是因为

A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B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

C质量和价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D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25、历史上货币出现以前黄金与其他普通的商品没有区别,货币出现以后人们把货币看得很神秘,并且把作为货币的黄金看成是财富的象征,这是因为

A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B货币是商品有价值

C货币都是有黄金制造的D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6、微信支付以手机绑定银行卡为基础,向用户提供安全快捷高效的支付服务目前微信支付已实现刷卡扫描公众号app等支付方式并提供企业红包、代金券、立减优惠等营销新手段,与传统的线下支付相比,微信支付

A改变货币本质,实现直接交换

B依托科学技术,提高运营效益

C创新服务模式,方便购物消费

D减少现金使用,防止通货膨胀

27、时下出现了一个新的消费群体——试客,这一群体,在购物前先从网络上索取相关商家的免费试用品,经过仔细试用,并与其他使用者相互交流后,才决定是否购买,试客的购买行为

A是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B是求异心理主导的消费

C是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D是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

28、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下面理解正确的是

①无论在道德上还是法律上赡养父母,为父母提供物质上经济上的帮助,都是子女不可推卸的义务

②不具有赡养能力的子女不需要给付赡养费用

③子女应该在精神上生活上给予父母关心和照料

④是子女对父母具有抚养的义务

A①③ B①② C①④ D②③

29、冯友兰先生说“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这是因为()

①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③哲学技术高度的抽象又是丰富的具体

④哲学揭示了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0、党中央明确指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与发展公有制经济,我国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要做到

A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B公有资产在各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

C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D优先发展国有经济

31、“饿了么”,是一家中国知名的在线外卖订餐平台,已覆盖中国数百个城市,数千万用户,她并不是在自己的中央厨房,做好快餐,然后配送给客户,而是到客户附近的餐厅,采购心仪的美食,再进行配送,上述材料说明在互联网时代,①社会分工进一步加深,生产的组织与协调进一步加强 ②运用互联网技术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③人民的消费方式、质量、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 ④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③

3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者关系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分配与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纽带

②生产决定分配和消费,分配和消费影响生产

③分配是生产的目的和消费的动力

④消费是生产和分配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

33、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列措施中属于政府科学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A实施楼市恐调控的限购令,抑制高房价

B对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依法进行反垄断调查

C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的流通量

D通过加息刺激投资,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34、我国实现了身份证全国范围内可异地办理,全国1870家医院可跨省就医结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经费钱随人走,一系列事例进一步证明

A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B公民的民主权利有切实的制度保障

C政府实现了从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

D城乡二元制的制度障碍已被打破。

35、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是

A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B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C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义务

D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36、在农村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选举村委会就是选举产生

A基层政权组织 B基层权力机构

C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D基层政府的派出机构

37、网络时代,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舆论监督,能够发挥独特作用是因为舆论监督

A比其他监督方式更有效

B具有透明度高、影响力广、时效快等特点

C是民主监督的新渠道

D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障

38、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9、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陆战队“蛟龙”突击队临危受命,前往非洲某国撤侨的惊险过程。中国派船舰撤侨体现了我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

A独立权 B自卫权 C管辖权 D平等权

40、国内首创的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已出版发行,该版地图全面直观的展现中国全土、南海海域和岛屿与大陆同一比例尺。南海诸岛不再作为插图形式表现。该竖版地图的出版发行有利于

A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B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更好地体现我国独立自主的基本准则

D更好维护我国领土、领海的主权和安全

三、材料分析题(20分)

1、材料:2017年3月,数字经济首次写人政府工作报告,数字经济发展开启新篇章。数字经济带来新职业的出现,产生了体验师、网络作家、网络主播......依托技术进步和数据共享创新就业形态,产生了合同工、兼职、外部专家......数字经济促进劳动者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劳动者更愿意从事灵活性与自主性更高的工作。根据国际咨询公司测算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4万亿美元,总就业容量达1.13亿人,预计到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6万亿美元,总就业容量达4.15亿人。

数字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关键基础设施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数字鸿沟明显;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公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信息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公民终身互联网教育体系有待加快构建和完善。

结合材料,分析数字经济对就业的意义,并针对数字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2、材料:民以食为天。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考验着国民的人月承受力。2016年“山东疫苗事件”,3.15央视曝光的网络订餐平台黑心作天坊事件、听信网络虚假宣传贻误病情的魏则西事件......这一桩桩事件,深深把地刺痛了国民的心灵,同时也考验着国家的监管能力。对此,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大治理的力度,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进行了北京市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I级)等。2018年3月,马鞍山市开展“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提升保障食品安全水平”这一主题,围绕食品药品安全方面问题开展创建和探索。

请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为什么要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依法严厉打击食品药品犯罪案件。

3、材料: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注重家庭,注重家我的、注重家风,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广范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努力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涌现出一大批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文明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要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

家风是无言的教育,良好家风的涵养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熏陶与积淀,是累寸土之功,积细流之举的过程;是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过程;是用社会主义精神进行改造和熔铸,使之升华为社会主义新文化、新道德,并凝聚激发为强大的正能量的过程。

结合材料并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知识,说明为什么要以好的家风支撑起好的社会风气。

4、材料: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过了一个过程。1956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的情况下,党的八大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改革开放不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36年后,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十九大报告再次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做出新的重大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这个认识过程。谈谈我们应如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论述题(20分)

1、中职毕业生丁某于2019年12月1日进入一家化工厂工作,并与公司签订了两年的劳动合同。该公司连月加班,每天加班的时间2-3小时不等;并且公司中有刺激性气味(进入公司前不知情),丁某于2020年1月1日向公司提出辞职要求,但公司老板说要提前两周辞职才可以,且目前属于试用期,单位无需给结算工资与加班工资。

丁某来电咨询你,你觉得以上情况中存在哪些劳动法律问题,请详细陈述并说明相应理由。

2、2020年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哪五大核心素养?请详细描述一下。

3、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的人生,因此,职业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中职思政课教师,你认为应该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4、一名女学生,在班级中比较活跃,担任班委,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在一次学校举行歌唱比赛时,因为曲目问题,和其他同学意见相左,和班主任讨论后,班主任也觉得其他同学的意见比较好。因此她觉得同学们都在针对她,班主任也不支持她,对她有意见,觉得自己担任班委一点意义都没有,看到同学在窃窃私语时,就觉得他们是在笑话自己,感到很难堪,不被尊重。在班级里感到很压抑,成绩也开始下滑……

请运用情绪ABC理论分析案例,帮助这位学生走出困境。

思政课教师学科综合素养测试试卷答题卷

姓名____ 得分____

一、判断题20分

二、单项选择题(40分)

二、材料分析题(20分)

1.2.3.4.三、论述题(20分)1、2、3、4、

篇2:法律素养对思政课教学论文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人文关怀,开放课堂,目标导向,问题导向

要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得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启示, 首先必须厘清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五大发展理念不是相互排斥、互不联系的个体, 而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不能顾此失彼, 也不能相互替代。笔者认为, 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是创新发展是动力源泉;二是协调、绿色、开放发展是三大载体;三是共享发展是最终目标。创新是引领发展及引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第一动力。同时, 创新的发展也需要以协调、绿色、开放发展为载体, 方能充分发挥创新的正外部性效应。

一、树立创新理念, 转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低效”状态

1. 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中的“存量与增量”关系

存量和增量问题作为经济学概念, 是指“企业或社会所拥有的全部可确指的资产或资源以及比期初增加的资产或资源”。借用这一概念, 笔者认为, 思政课教学中的“存量与增量问题”是指教师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结构与随着时代发展教师和学生不断接触和获取的新信息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中的“存量和增量”关系问题, 实质是要处理好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与能否满足学生在自媒体时代获取的信息量日益增大之间的矛盾。当前,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相对学生的知识需求来说“老化”的情况, 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不爱听, 不想听”现状, 原因在于教师不能及时更新、获取和学习新信息、新观念和新知识, 导致“学生需求”与“教师供给”之间不匹配。

要解决这一矛盾, 就应该以“存量”优化为主, “增量”扩张为辅, 以激活“存量”引进新的“增量”。即面对学生获取信息量的日益增大, 教师必须具备能以激活、深化、优化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正确、科学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即思政课教师要想有效驾驭每天获取丰富信息量的学生, 首先必须使学生能正确、科学地用自身已有知识分析其了解到的新的社会现实。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逐步丰富、加深和优化自身学识, 思政课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得以有效提升, 学生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实现教学动力由外驱动向内驱动转变

长期以来, 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学习主要是因为思政课是必修课, 迫于考试压力和教师点名、提问压力而“被迫”上课和学习, 而真正从内心喜欢思政课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这种背景下的思政课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五大发展理念中, 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给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启示。即思政课教学应从考试驱动、教师驱动等外部驱动向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驱动转变。

要实现思政课教学由“外驱动”向“内驱动”的转变, 必须改革思政课的考核方式和教学理念。一方面, 就考核方式来说, 思政课教学可采取教师布置社会热点课题 (必须与教学内容有关) —学生选题调研—写调查报告—教师及学生共评的实践调研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较之传统方式的好处, 一是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二是可使学生在真正的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思政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从而在情感上达到与所学知识的共鸣。这也是思政课教学的最大目标之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另一方面, 就教学理念讲, 思政课教学应朝着建设“人人爱听, 终身受益”的目标改进, 要求思政课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而不能一味追求以课本为中心, 即要做到能使教学给学生自身成长和人生发展带来深刻启迪为宗旨。

二、构建生态教育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绿色教育模式

高校思政课是培养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交流的场所, 教学改革时要注意把握学生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要充分围绕动情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所谓“动情点”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贯穿始终。这种人文关怀应涉及学生成长、学业、就业、婚恋、为人处世等。即在教学内容选取上, 应找准动情点, 如讲解国家大政方针一般较枯燥无味, 教师可以把这些枯燥的理论和政策与学生自身的成长有机结合。以爱国主义为例, 书本上的爱国主义理论看似枯燥无味, 但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为什么要爱家, 爱是一种归属心理需求等角度入手, 阐释青年人为什么要爱国, 把理论与学生切身利益和感受相结合,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也增强了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长此以往, 学生必然会“爱”思政课, 更爱上思政课。

同时, 高校思政课还应着眼于构建学生个人成长的“生态教育”, 即培养学生具备健康心灵与社会实践相一致的“生态人格”。这种生态人格的宗旨在于培养“健全的人”, 即使学生达到自我身心的和谐统一, “知行统一”。因此, 教学方式方法上, 高校思政课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着眼于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 个人与自身, 个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这不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适用, 其他课程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也要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及处理好个人的各种关系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三、打造开放课堂, 坚持思政课课堂“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破传统局限在校内和课堂的体制性障碍, 积极构建第二课堂和校外课堂。

以西安交通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该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除了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外, 还开辟了一些新模式:如与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建立合作关系, 每年邀请区人民法院到校公开审理一次真实案例;这对帮助学生树立遵法守法学法用法护法观念, 不仅形式震撼, 也成效显著。再如, 该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积极拓展校外德育基地, 与银桥乳业校企合作, 将该集团设置为校外德育基地, 组织学生每年进行参观。此外, 银桥乳业董事长刘华国本人作为全国道德模范, 也经常受邀到学校给学生们现身说法, 其“奶品就是人品”的理念深入人心。这种形式使学生对诚信等品质有了深刻体会和认可;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宣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 思政课校企合作的模式带来的是双赢效果, 对打造思政课开放课堂教学模式有很深远的借鉴意义。

此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是树立学生的道德感, 为达到这一目标, 学校可与当地精神文明办联系, 为高校学生采访道德模范开辟渠道。一方面, 可以加大对道德模范的宣传和介绍, 更好地发挥道德模范在全社会的模范引领作用;另一方面, 大学生对道德模范的亲自采访又将激发其热爱生活、磨练意志、践行道德的情感和动力, 这无疑为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平台。

总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打造开放课堂, 坚持思政课教学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才能将思政课教学的“知”与“行”有机结合起来, 进而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贯彻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 着力补足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这一短板

目标导向, 要解决的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问题导向, 要解决的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两者往往交织在一起。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启示我们应从支撑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动因和解决高校思政课遇到的突出问题需要入手, 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遇到的最大干扰是来自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拜金主义、拜权主义等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带来严重干扰。高校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 需要探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造成冲击带来的价值选择和行为选择的危害。必须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导向, 即能使学生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和矛盾, 不至于在多种社会思潮面前迷失方向, 误入歧途, 这也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需着力补足的一个短板。

为正确认识和处理多种社会思潮的开放与把好思政课教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关口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内容方面, 应把对社会思潮的评析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围。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 适当穿插对各种社会思潮客观分析、辨别、评价和引导, 培养学生鉴别社会思潮的能力, 促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选择与认同。在教学方法方面, 培养学生辨析社会思潮的能力, 关键在于针对社会思潮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如比较分析法等。

高校思政课教学一定要将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作为教学的原则之一加以贯彻, 并对出现的问题不能总是加以回避, 而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向既定的教学目标靠拢, 进而不断补足短板, 才能使学生真正认同思政课, 爱上思政课。

参考文献

[1]张霞.浅析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相互关系[J].商, 2015 (48) :65-80.

[2]陈金龙.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 2016 (1) :4-8.

[3]谷亚光, 谷牧青.论“五大发展理念”的思想创新、理论内涵与贯彻重点[J].经济问题, 2016 (03) :1-6.

[4]彭凌.学生情感视角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刍议[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4 (12) :37-38.

[5]孙宜晓.论社会思潮冲击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35 (2) :182-185.

[6]于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5 (06) :70-72.

篇3:法律素养对思政课教学论文

【关键词】职业素养培育 高职思政课 综合素质

职业素养是职业人在从事某种职业时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情感、职业习惯。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衡量职业人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职业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未来的工作态度与职业发展。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是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获得并提高职业素质为宗旨,以强化学生岗位适应能力为重点,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因此,职业素养培育应当是高职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学生不想上、老师难上好的问题。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而且指明了方向:就是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育,在培育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下,制定和选定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使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能够真正担负起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发挥重要作用的使命。

1.转变教学理念,坚持学生本位

绝大部分在校学生和即将迎来的学生是一大批95 后大学生,他们出生和生长在一个和平富裕、个性张扬的年代,自我意识强烈,思政课靠单纯的理论灌输已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研究表明,新参加工作的学生,或是工作了一段时间的学生,都存在着对工作不适应的现象,表现出工作不安心,跳槽率高的问题。

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除了专业知识不够,操作技能不强之外,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综合素质不高,尤其是职业素养缺失造成的。这些学生常常过分强调自我,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品格。学生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正是思政课要解决的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当中,通过课程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等思想观点和方法,培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思政课教学,让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了解历史,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培养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结合岗位需求,精选教学内容

通过对在校学生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专业技能,只有20%的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的职业道德。通过毕业生就业情况了解到90%以上的企业招聘员工时最注重的是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人品、敬業精神、责任心等。其中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中最主要的是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等职业素质,其次才是职业技能和知识水平。这说明企业用人的第一要求是招聘对象的人格修养和行为品质。职业道德、法律知识、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正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正如相关调查表明,在校学生对企业用人的标准和要求并不了解,这也是导致学生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之一。要切实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转变观念,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从而调动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顺利完成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以职业岗位要求的职业素养为引领,根据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和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需求为依据,不断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找到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的切入点。如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银行、证券等领域的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对学生的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礼仪、沟通、耐心细致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那么思政课教学讲授的内容侧重点就应该放在对学生诚信、廉洁、自律等意识的培养上。

3. 思政课教师深入实习实训指导

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基本上都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演练,疏忽了在此过程中的职业意识的培养和引导。学生在意识和行为上出现一定的偏差时没有及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纠正。如果思政课教师能借助实习实训,找到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专业课实习实训的有机契合点,与专业课教师一起有效地进行实习实训指导,将思政课的实践环节和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习实训的过程中继续进行公民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从理论和意识的高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讲解,让他们在从事具体工作的同时也能明确应当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保持高尚的职业情操,把实习实训这个学习过程从精神的层面上进行提升,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职业发展和职业调节等更高层次的能力和内涵。这样不仅可以使学校的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和优化,更有益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由理论向实践的快速转化。

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为例,每年暑假,学校将为即将进入大三的学生安排为期一个多月的专业实习,实习的带队老师中除了安排专业教师之外,还可以配备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他们分别负责学生的专业实习、生活安排和职业素养培训。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企业环境的认识,增加对岗位工作的了解,学习和培养吃苦耐劳作风和爱岗敬业精神,提升了岗位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 [J].职业教育研究,2012.

[2] 梁国胜.培育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第一要务 [N].中国青年报,2012.

[3] 张华.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思政课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 [J]. 科教导刊,2011.

篇4:法律素养对思政课教学论文

笔者考察对象为铁路职业院校, 铁路行业是一个庞大的运输装置, 是半军事化严格管理的单位, 具有职业工种分工明确, 作业高度集中和相互联动的特点。这决定了其就业准入制门槛较高, 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也非常高, 因此, 铁路职业院校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但这些教育大多集中在专业课领域, 而思政课在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多被忽视。为此, 笔者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做一简要探讨。

一、加强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素养的联系

职业院校是从业人员的入职教育, 这是许多学者的观点, 而这一观点也越来越被职业院校所接纳, 进而产生了“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一系列说法。为此,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大职业素养教育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教育部也强调“把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作为发展的动力, 把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作为改革的方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因此, 思政课的教学也应该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改革与实践, 强化其与职业素养的紧密联系。

另外, 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本身就是思政课课程的内在要求。首先, 两者的教育目标是基本一致的, 都是引导职业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其次, 在教学内容上, 两者也是相互依存的, 包头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政课教学中就含有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等相关内容。因此, 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政课教学的有机结合, 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明确职业要求与发展方向的重要途径, 也是思政课教学的长效性要求。

二、增加思政课中关于职业素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括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两个方面。在铁路职业院校, 对从业人中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要求更高。从目前职业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来看, 涵盖了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教育的内容, 但对于铁路职业院校来说, 这些远不能达到一个合格铁路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因此, 应在思政课中增加关于铁路职业素养的内容。包含有以下几点。

第一, 基本素养。其是指学生顺利就业的基本条件和起码要求, 内容有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兴趣与职业规范等几个方面;第二, 是核心素养。其是指学生职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和重要素质, 主要包括职业情感与职业价值等内容;第三, 创新素养。其是指学生创业成功所具有的核心条件和必备素质, 主要包括管理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业心理等内容。

三、思政课教学对职业素养提升的探讨

1. 理念创新。

强化职业素养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中国化与道德法制教育, 强化其培育人和塑造人的责任, 强化其培养职业人才的要求。因此, 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 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意识, 强调职业性特点, 引导学生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与创业观, 进而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 构建高职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2. 内容整合。

铁路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教育是包含有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的多角度全方位培养与教育, 因此, 它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要求较高, 也比较繁杂, 因而在渗透职业素养的同时, 更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首先, 理论精要管用, 重点讲基本的重要和核心的要素, 并对学生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内容, 要毫不含糊不折不扣地讲清讲透;其次, 繁杂的内容要删减或概述, 与中学课程重叠部分或与学生职业发展关系不大的内容可以考虑删除, 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解决关键;同时要挖掘内容的深层寓意, 尽力加强职业素养的渗透只要用心思考就可以发现, 每门课程都有很多内容与职业素养相关;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才能贴近学生的需要与实际, 才能把教学内容讲活讲得更为有用, 增强课程教学的说服力

3. 方法创新。

长期以来, 思政课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更多地采用课堂讲授的模式。这种单向被动的教学模式, 不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提升更为不利。因此, 思政课教师应该试图在翻转式课堂上下工夫, 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转换教与学的角色, 达到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口语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进而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4. 构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这里讲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除了专业技能训练之外的社会实践, 它包括学生的暑期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以及支边与支教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平台。职业院校学生只有到社会的大环境中去训练和操作, 才能真正认识和理解什么才是社会的要求和需要。许多职业素养不能完全院校赋予, 只依靠日常的教育教学和模拟训练进行实践操作很难给学生真实职业的感受。因此, 要在社会实践上强化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育, 促使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除此之外, 还应该在优化考核方式, 检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进行行评价, 检验教学成效, 对未来的职业素养提供指导, 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考核模式。

四、结语

思政课对职业院校职业素养的培育有着重要作用。因此, 只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同时, 加大对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思考与创新, 对学生进入行业, 特别是对职业素养要求较高的行业, 提升职业素养大有裨益, 能为国家建设和会社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高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摘要:思政课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如何在解决学生的政治导向以及道德观念导向等问题的同时, 服务职业院校就业导向。笔者通过铁路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和学生职业素养入手, 试图寻找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契合点, 以便更好地服务就业。并对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创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内涵和优化考核体系等方面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铁路职业院校,思政课教学,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曾学龙, 谢颖, 朱宇华.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探讨[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2) :104-107.

[2]裘燕南.创设丰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10-11.

篇5:法律素养对思政课教学论文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思政课 法律基础知识教学

一.新时期高校思政课中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现状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政课中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学习目的单一。有些高校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学生错误认为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应付考试,不能将其用于实际生活和今后工作中,严重降低了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往往只死记硬背知识,理解仅仅停留于字面,不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法律知识,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降低思政课教学效果。②知识专业性不强。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经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不是法律专业毕业,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教材知识的讲解,而对深层次法律知识的讲述加以忽视,偏向于法律知识的普及[1]。一般来说,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不会表述出教材中讲解的法律层面知识和背景知识,导致学科知识缺乏较强的专业性,学生不能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更加无法将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中。

二.新时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有效策略

首先,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因此高校需要对学生法律素质和法治观念的培养加以高度重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同时教师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针对某些浅显的法律案例及条文进行讲述,还需要适当融入哲学和文学等知识,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联系,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法律知识,增强学生的法律素养。另外,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效运用法律来维权,通过法律知识的使用来提高法治观念及法律素养,从而避免在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出现违法行为。

其次,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公民义务与权力和许多制度的实施都是以宪法为基础,并且其他法律也要遵从宪法,因此学生在学习法律基础知识时,应该对宪法具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我国宪法的原则及特征,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2]。从公民意识层面而言,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时需要具备正确的公民意识和牢固的社会基础,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应自觉履行义务。因此高校教师在思政课中讲述法律基础知识时,应该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能从自我发展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同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积极组织实践课,如法律援助、法律志愿者活动、法律咨询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实现服务社会的目标。

最后,强化学生综合能力。目前高校思政课中涉及的实体法和部门法较多,但是内容基本是高度总结和概括,缺乏对重点知识的标注和明确讲解。因此教师在讲述法律基础知识时,应该有针对性和目的性进行授课,将刑事法和法律制度与重点讲述内容相结合,使学生详细了解我国的民法,掌握相关法律的要求及含义,明确公民的基本权利,将所学知识有效运用于实践中。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下,教师可以适当运用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3]。

三.结束语

法律基础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当前高校思政课中法律基础知识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学习目的单一、知识专业性不强、学生不能应用法律来解决问题等,严重影响教学的有效性。基于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育人为本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养,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感染力和有效性的提升,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敬超.新时期高校思政课中法律基础知识教学的思考[J].法制博览,2015,04:296+295.

[2]叶正明.高校“基础”课中法律知识的教学模式探索——以适应学生成长和需求为导向[J].文史博览(理论),2012,05:77-79.

[3]唐献玲.浅析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建构——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视域思考[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5:63-65.

篇6:法律素养对思政课教学论文

实践性教学中“实践”是指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 作为主体的学生在自身道德需要的推动下自主参与, 以自我道德意识作为调控机制, 能动地、现实地与道德客体或其他道德主体发生相互作用而实现双向对象化, 促进个体道德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实践”具有以下特征。

(一) 道德主体客体对象化的双向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实践, 包含相互联系、交叉、渗透的客体性实践、主体性实践与交往实践等实践形式。在各种形式的实践中, 主体的实践一方面改造社会,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实现主体客体化。另一方面, 主体不断内化社会的道德规范, 将自身作为客体, 通过实践活动扬弃自身原有的规定性, 并赋予新的规定性, 改变自身的道德存在, 成为一个道德不断完善的个体, 实现客体主体化。

(二) 促进道德观念内化与外化相互转化的中介。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是学生道德内化与外化过程的统一, 而实践是实现内化与外化相互转化的桥梁。实践是“德知”的基础和前提, 学生通过实践获得道德知识才是“真知”, 才是学生自己认同的“德知”。这样的“德知”才能为学生所内化。同时, 学生内化的“德知”必须通过道德实践才能外化为学生实际的“德行”, 从而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最终目标。否则, “德知”只能处于观念形态。

(三) 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性。

实践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标起点, 也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最终归宿。只有当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践行了道德规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标才算实现。同时, 实践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过程的始终, 是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目标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完整过程是“行—知—行”, 它以学生在道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起点, 以学生德行的“生成”为最终目标。

实践的这些特征规定了实践性教学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要求。实践性教学要体现这些要求和特征, 只有如此, 实践性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增强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 教学目标注重实践性。

我们认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是实现德知、德行的转化, 其实现的主要标志是学生践行了德知, 愿过、会过道德的生活。因此, 实践道德生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最根本、最终的、最高的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标本质上是实践的。或者说,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标就是培养“实践的人”———具有实践愿望和能力的人。培养“实践的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目标实践性有助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返璞归真。

(二) 教学内容突出生活性与实践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目标的实践性决定了该门课程绝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德知, 而是要让学生过有意义的、道德的生活, 形成学生愿进行道德实践、会进行道德实践而且亲身进行道德实践的品格, 也就是“知德”、“向德”、“行德”。要做到这一点, 其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必须突出实践性, 必须从学生过有意义的道德生活、实践生活的需要出发, 从解决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冲突与道德困惑出发, 根据学生个人和群体在道德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选择和安排内容。这也是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不可缺少的途径之一。

(三) 教学过程与方法凸显实践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运作形态, 也是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目标的手段。这里的实践性是指学生通过道德实践学习道德, 而不是掌握德知之后的旨在检验文本道德正确性的验证性的实践。道德实践应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的始终, 通过学生的“实行”、“行动”、“做”、“亲历”等形式展开,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从中获知、生情, 实现由德知到德行的转化。

(四) 教学评价依据学生道德实践。

学生的思想品德只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得以表现和确证, 德效最终要看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否转化为道德实践。因此, 实践是评判学生品德水平的标准, 实践性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评价的重要特征。教学评价的实践性强调的是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即意在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三、对实践性教学中“实践”的超越与创新

在现实的教学中, 不少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一些学生自己有时也组织道德实践活动。但是, 有些所谓的实践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如存在功利性、被动性、表演性、形式化与表面化倾向。为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性教学收到实效, 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使学生成为道德实践的主体。

理想的道德实践应是主体参与式的道德实践。学生的道德品质在其能够发挥自觉性、能动性的道德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所以, 理想的道德实践应是主体参与式的道德实践。这种道德实践是学生作为主体自觉、自愿、主动参加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实践活动。

(二) 道德实践与日常生活一体化。

篇7:法律素养对思政课教学论文

【关键词】利益理论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 “思政课”教学实用性

【中图分类号】G641

高校开设“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但现实中“思政课”教学空洞无用使效果大打折扣。探讨和研究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用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益是人们政治行为的动因” 。

一、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概述

1、利益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其本质是反映着特定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2、利益内在矛盾:一是利益的自我實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二是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内容客观性之间的矛盾。三是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四是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3、利益关系: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由两个利益主体各自的利益和一个共同利益构成,具有一致性和矛盾性两个基本特性,它包括横向和纵向利益关系两种。

4、共同利益:指在同一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处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它具有客观性、独立性和相对稳定性三个特性。

5、利益矛盾: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包括横向和纵向利益矛盾两种:前者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着差别,主观条件是它们对同一利益客体都有需求,矛盾表现为利益竞争和剥夺;后者的实质是同一利益主体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它产生的客观条件是这两部分利益各自的特性不同,主观条件是这两部分利益分割得极不合理。

6、利益的地位和作用:在政治关系中:它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是政治权力和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其内在矛盾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权利的特性;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制度的基础,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利益视角下增强“思政课”教学实用性的原因分析

1、由利益起源于人的需要决定。

首先,现实中“思政课”教学现状及问题,刺激党和国家社会及大学生产生了增强教学实用性的需要。一是传道不深入、授业不全面、解惑不彻底。从传“道”看,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但教学中往往只从理论和历史、很少从实践和现实角度分析,只注重讲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没有完全讲清楚为什么要和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等问题,使学生一知半解;从授“业”看,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知识和方法,及其对现实问题的正确分析与解决,其中,基本理论和知识教育是前提和基础,理想道德教育是灵魂和方向,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是核心和关键,但教学中忽视了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使学生感到学而无用而失去了兴趣;从解“惑”看,它应全方位解答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及其进一步中国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大学生遇到的各种难题等,但教学中往往只从理论、历史、静态、纵向、国内和自己熟悉等角度解答,使学生半信半疑 。二是教材太抽象、重复内容多、忽视了实际。教材不是从实际问题入手,且在原理阐述后没有联系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来分析,没有挖掘出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没有把这些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办事程序、步骤、方法和基本准则。 这一切都迫切需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用性。

其次,只有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用性,才能使学生产生需要,努力学习,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健康成长。

2、由趋利避害的人类本性决定。马克思主义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本性,“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 。因此,增强教学实用性是当代大学生学习的原始动机和追求的重要目标,是人之常情和共性。

3、由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决定。“任何利益都有着自我实现的本质要求” ,即作为利益主观基础的需要一旦产生,就会自动促使利益主体去主动努力实现,获得需求对象,“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用性,才能使他们产生需要去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4、由利益内在矛盾决定。

从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与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看:党和国家社会开设思政课,就是要使大学生更加理性地懂得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正确性,坚定其理想信念,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宣传、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主流政治文化,抵御腐朽文化,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需要产生后,就会促使党和国家社会主动去努力实现,但能否实现要取决于思政课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努力。这对矛盾表现为教学目标不一定完全实现,这就导致教学改革,增强教学实用性。而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目的:一要真正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二要把握“思政课”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把它既转化为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科学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又转化为实用技能,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这个需要产生后,就会促使他们主动去努力实现,但能否实现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和自己的学。这对矛盾表现为学习目标不一定完全实现,这就促使广大学生要求教、学改革,增强实用性。

从利益形式主观性和内容客观性之间的矛盾看:它导致“教”和“学”的个人主观愿望与实际结果不一致,往往是个人主观愿望高于实际结果,导致谋利活动,从而使师生为“谋利”而主动增强实用性。

从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看:增强“思政课”教学实用性,既是大学生追求的利益目标,又是发展自身和国家社会的手段,作为目标会形成教学共同体,作为手段会不断继承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政治文化,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从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发展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看:党和国家社会及大学生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和水平上,其利益是具体有限的,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讲,利益不断向前发展,这是无限的。

第一,由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决定。从发展趋势看,由英才转向大众教育导致传统转向现代高等教育,这要求从注重培养精英、博雅教育和人文精神转向注重培养各类人才、大众化教育和实用技能。从课程设计看,由按知识结构设计转向按知识与按能力结构相结合来设计:前者侧重并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等,但难以把基本理论等转化为基本技能,难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后者根据能力需要制定教学计划,以实习场所实做、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为主,它有利于把基本理论等转化为基本技能,并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不利于基本理論和知识的学习;做到二者有机结合要求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用性。从课程建设看,由单一的理论讲授、理论型课程转变为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课程。传统教学忽视了它是一门实践型课程,没有注重其世界观、方法论、基本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没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内容抽象、空洞、无用,“德育要向学生提供‘生活通行证,这个‘通行证......还包括道德实践的能力” 。这要求增强思政课教学实用性。

第二,由市场经济发展、人才竞争和市场需求决定。一是市场经济发展使社会经济成分、利益关系等日益多样化,导致不同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之间呈显性碰撞,学生的思考也日趋现实性和实用性;二是受利益驱动,客观上促使大学生更加讲究实用,思考问题更加现实;三是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即追求利润最大化,导致把个人主义、实用主义视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原动力,加上大学生在升学、就业竞争的严峻形势面前,考虑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增强自己在社会上的搏击能力。这要求增强“思政课”教学实用性。

5、由利益的目标性及共同利益的特性决定。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它使利益相同的人们形成共同体,产生共同利益,共同利益导致共同体内部的人们协调一致。高校师生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增强思政课教学实用性,是共同体中最重要的共同利益,广大师生都会为之而努力。

6、由纵向利益矛盾及特性决定。纵向利益矛盾就是指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其实质是同一利益主体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增强思政课教学实用性,是师生共同利益,它代表的是全局、长远和根本利益,要求师、生各自的特殊利益必须服从这一共同利益的需要。这要求增强思政课教学实用性。

三、利益视角下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用性的途径分析

1、利益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劳动,必须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加强实践教学,加大操作技能培训,这是现实途径。

首先,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即教师扮演“导演”角色,对教学环节等进行仔细设计;学生扮演“演员”角色,主要参与讲授、讨论等教学过程,使他们既学会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又锻炼胆量、语言表达等能力,“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进行启发式教育” 。对此,一要由教师理论讲授为主调整为学生讨论和交流等为主;二要把学生组织起来,划分学习小组;三要在课前给学习小组布置学习、讨论等任务,督促检查;四是每个小组自主学习、内部讨论、交流,全班进行小组交流发言。

其次,实行过程考核。一要根据教学实际把考核分为“读、讲、视、唱、写”等环节,每个环节占一定分数比例。二要提高讨论、说唱、口试等参与教学过程的、实际操作环节上的成绩比例。三要把“思政课”的考核与学生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日常行为联系起来。

再次,加强实践教学,加大操作技能培训。实践教学要强化操作过程和技能的培养,其步骤是:制定、实施项目规划--强调过程记录--检查活动成果--督促制作成ppt--ppt汇报。

2、利益起源于人的需要,要激发大学生学习的需要,这是原始动力和心理基础。

第一,始终围绕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问题、社会焦点、难点和热点教学,这是主线。一要不断梳理、更新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社会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二要把这些问题分配到教学的相关内容之中去。三要在课前把这些问题布置给学生预习和准备,并督促检查。四是学生汇报预习、准备情况。五是教师精讲教材内容,并运用教材提供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分析,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第二,强化科学世界观、方法论及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这是关键。一要梳理出“思政课”里面包含的科学世界观及其方法论。二要教给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模式,即:基本原理内容概括--科学方法--联系问题分析--结论--实践证明--表明态度。三要举例分析。四要布置作业,通过练习巩固。

第三,以增强实用性为基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学生健康成长为目标,这是保障。要以增强“思政课”教学实用性为基点,即把教材内容作为媒介,把教材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工具,把分析和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及社会焦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作为重点,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职责,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目标。

3、充分利用各方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调动各方积极性,因势利导,这是捷径和重要途径。要深化、鼓励和支持以“增强思政课教学实用性”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把增强教学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和运用科学方法正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4、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使他们的需要和个人主观愿望分别适度地高于现实和利益的客观内容,鼓励他们从事正当的谋利活动,这是持续动力和内在机制。

5、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丰富和发展思政课教学实用性的内容、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用技能等,这是必然要求。

6、要扩大师生教学共同体中增强思政课教学实用性,传授、学习实用技能等共同利益,缩小教与学的利益差别,并坚持教与学各自的特殊利益服从共同利益,这是直接途径。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70页。

2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篇 政治关系 第一章 利益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49-72页。

3权麟春:“以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之我见”[J],《时代人物》2008年第6期,第227页。

4 蔡明干:“论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十大转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94页。

5《管子·禁藏》。

6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49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北京)1987年版,第286页。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82页。

9丁宗麟:“对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神州民俗》2008年5月,第132页。

10 陆琴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探析”[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1期,第88页。

上一篇:2023第一学期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总结Document下一篇:大学生个人求职简历的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