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素养的提升及大学四年的法律学习规划

2024-05-01

论法律素养的提升及大学四年的法律学习规划(共8篇)

篇1:论法律素养的提升及大学四年的法律学习规划

论法律素养的提升及大学四年的法律学习规划

摘要:

1)当今的大学生竞争意识、权利意识较强,但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较弱,导致在生活中不懂也不会运用法律解决问题。这与学校缺少法治氛围,而学生被传统法治教育束缚有关。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不仅关乎学生的成长,而且与国家乃至社会的建设也密切相关。因此要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培养良好的法治氛围、加强法律实践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2)大学四年的法律学习规划应当循序渐进,脚踏实地。先在大一定好目标,学习基础;大二巩固,逐步深入;大三准备相关资格考试,证明自我;大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在实习中提高专业水平,为就业做好充足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 法治教育 法律知识 法律意识 目标 规划

正文: 法律素养

1.法律素养的含义

搜索百科可以得知,法律素养是指一个人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一是指法律知识,即知道法律相关的规定;二是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即对法律尊崇、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律的判决;三是法律信仰,即个人内心对于法律应当被全社会尊为至上行为规则的确信,这是对法律认识的最高级阶段。而对一个人的法律素养进行评价,是通过观察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得出。

2.大学生关于法律素养的现状

1)过半学生认同法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但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根据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显示,在295份调查问卷中,53%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生活中非常重要、28%认为比较重要、16%认为一般重要、3%同学认为法律没有作用、不重要。这个结果表明仍然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因为学生群体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和纠纷还较少,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学生毕业择业时候就面临签约、劳务合同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法律才能合理解决,所以已受到较高水平教育的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并不容乐观。

学生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较弱。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半数以上的同学从未有过运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经历。当他们与他人产生纠纷时,解决的方法虽然不同,但直接通过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只占9%,这个结果表明学生遇到纠纷时候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权,鲜少学生愿意用法律手段解决纠纷。

2)学生对法律知识有较强求知欲却止于行动

另一份问卷中,75%以上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问卷还显示,同学们认识法律知识的渠道以学院宣传、法制教育活动、法制教育课程和电视专题栏目为主,还有一部分是通过阅读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报刊报纸和家庭教育来认识和了解的。了解法律知识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是很有意义的,同学们对这一点的认识有一定深度,但62%同学认为了解法律知识对于生活有意义,法律能帮解决实际问题;24%的认为有意义,但基本不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除非迫不得已;12%的认为意义不大,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的地方太少了;2%的认为没有意义,现在还没有步入社会,法律离自己很远。另一个角度也说明,还有2%的同学完全不认为了解法律知识对生活有意义,觉得在学校这个安全的大环境里谈法律太过遥远。

大学开设有关法律的课程同学表示赞成,问卷中有52%同学认为有用,35%认为只有一定作用,11%同学认为“没有用,只为了修学分”,2%认为纯属多余。问卷中44%同学感到“有些法律知识但联系实际就不会用”,40%同学则表示法律知识不足,还有16%的同学不能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要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法律知识。不仅如此,问卷中还调查了“大学开设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才能取得提高同学们法律素养的效果”这一重要问题,学生们有49%认为要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37%认为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9%认为按照教学大纲讲就行,5%则认为这门课与生活无关。

3)总结

当今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淡薄,当他们自身遇到法律问题时,不是积极用法律作为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而是过于依赖父母和学校。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缺乏重视,很少主动学习法律知识,认为法律离自己很遥远,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专业课的学习上,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因而,对学校开设的相关法律课程,只求考试过关。现在网络已经普及,能为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提供多种途径,但是网络上的负面信息使他们对法治观念的认识上产生偏差。

3.提升的重要性

1)十一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素养

在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的内容中,提到国家要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坚持党的事业、人民利益、宪法法律至上,加强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建设。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的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正规化,即完善法律专业的规则;专业化,指培养人才方面应更集中于法学;职业化,指在法律专业中规范就业岗位,是法律专业成为完整的体系。

2)提升法律素养是学生参与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提出“社会主义法制”的概念,到后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我国法制建设,说明了法制建设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而现实中,我国的法治建设并不健全,近些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逐渐增加,就是因为他们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素质低下所造成的。因此通过大学的法律教育,使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对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治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提升法律素养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

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大学生素质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状态。而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法治教育。再加上一个综合素养较高的大学生,应该是个有较高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的人,所以提升法律素养,更有利于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大学生。

4.如何提升法律素养

1)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关键。法制教育重在教授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慢慢提升法律素养。加强法制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能将知识与实际融合,浅而易懂,使学生能尽快吸收,提高学习法律的兴趣,从而自主学习。

2)培养良好的法治氛围

依法治校。近年来,大学在处理学生问题等方面屡次被学生告上法庭,说明了依法治校迫在眉睫。所以学校要依法建立或修改有错漏的规定。使校园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其次要以人为本,在建立和修改规定时能尽量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尽可能地吸取学生合理的意见。做好法治宣传工作,多利用多媒体进行宣传,使学生能感受到法治,而不是远在天边。

4)加强法律实践

在校园内外多参加法律相关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舆论,多方面思考法律在实践中的作用,尝试用自己学到的法律知识解决纠纷等问题;有机会就去法律相关机构体会法律,加强法律文化的熏陶。

大学四年法律学习规划

大学,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而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大学的法律学习更是重要。而且学习法律不能操之过急,应该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为此,我做了以下一系列的规划。

大一,积极探索,打下基础

目标:学好各科基础,准备司法考试的资料,尽可能多加练习;

大一的学习以基础为主,要学好法理学和逻辑学,因为这是法学学习最基本的两门学科;在学习逻辑学时,要把逻辑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也可以有意识的运用。其实,在学习逻辑学知识之前,在生活中也在会运用相应的思维的形式,遵守着相应的思维的规律与规则。如果学好了逻辑学,可以变原先的“不自觉”为“自觉”;在学习法理学时,要弄明白法的本质,熟记各种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但今年学校的法学课程改革,把宪法民法等大二学科放到大一的学习中,所以还要兼顾多门学科的学习。再加上大三的司法考试是法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考试,因此在大一也就要拿司法考试的内容作为学习的辅导教材。学习计划紧跟司法考试。

大二,

篇2:论法律素养的提升及大学四年的法律学习规划

1.对什么感兴趣?答;企业管理

2.你的特长是什么?答;个性随和,做事认真积极,喜欢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3.社会需求什么?答;人才

4.你喜欢什么职业?答;医生

5.本科毕业后干什么?答;出国留学或者参加国内读研或者参加国考

一·你对大学四年有何规划?准备采取哪些措施去实施你的计划?

答;大二:

1、虚心请教师长和校友,根据自己发展意愿选定专业或主攻方向。

2、建立合理知识结构,注重专业能力的培养,参加英语、计算机等工具性证书的考试。

3、积极参加学生会或社团工作,培养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升自

己的综合素质。

4、尝试兼职、实等,积累一定的职业经验。

大三:提升职业技能,积累职业经验

1、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职业目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增强兼职、实习的职业针对性,积累对应聘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

3、扩大校内外交际圈,加强与校友、职场人士的交往,提前参加校园招聘会,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行沟通。

4、学习求职技巧,学会制作

简历、求职信,了解面试技巧和职场礼仪。

大四

1、留意学校就业中心通知和其它重要的招聘渠道,不要遗漏关键的招聘信息。

2、登录招聘单位网站或通过咨询、访谈等方式,了解招聘单位的相关信息,为面试做好准备。

3、选择实用性高的毕业设计题目,借机证明自己的应用

研究能力。

二·谈谈你对电子信息技术科学专业的认识?

答;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三·大学如何塑造刚刚进入工程专业的大学生的卓越工程师理念?工程专业大学生如何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人生道路?

答;(1)“卓越工程师”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工科类本科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适应性教学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就“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适应性进行研究,提出了项目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研究的现状、研究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以上研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主要内容及方法。

(2)人的一生工作大致占了三四十年,在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花一些

篇3:论法律素养的提升及大学四年的法律学习规划

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调查

为了解本校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状况,我们设计了22个问题,其中10个问题是关于对法律意识的调查,还有12个问题是各项法律的最基本知识。针对本校学生发出调查问卷1000份,收回855份,统计结果不容乐观,本校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我们首先请问卷对象先评价一下自己的法律意识水平,只有9.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较高的法律意识,3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律意识较低,其中大一的学生中竟然占了50%。相比而言,大四学生的情况要好很多,只占16%,说明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他们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加强。但从总体来讲,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还亟待加强。问卷调查反映出大学生们的法律意识存在以下问题:

1.在思想意识上不重视法律。有43%的学生对于“是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的态度是“无所谓”,表现出对法律十足的淡漠。37.5%的理科学生认为了解法律基本知识对自己意义不大,因为可以用法律维护自身权利的地方太少了;46.5%的学生认为了解法律基本知识有意义,但是自己基本不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对此,文科学生所占比重更大,占到59.25%,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意识上、情感上对法律的疏远和不信任。

2.学生了解、学习法律的途径比较单一。39.6%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学校设置的法律基础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45.3%的学生通过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了解法律知识;10.5%的学生平时不怎么关注法律,认为日常生活用不到法律,只有4.9%的学生会自己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法律知识。29.75%的学生希望教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能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42.25%的学生希望教师尽可能多地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所幸几乎没有学生认为这门课应当被取消。

3.权利意识淡薄,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你在商场购物时遇到搜身,你会怎样做”,对此问题,13.38%的学生选择自认倒霉,大多数选择强烈抗议,不买东西走人或者找负责人讨说法,但如何讨说法并不清楚。调查显示,当自身合法权益被侵犯时,只有3.5%的学生选择用诉讼的途径维权,大多数人认为诉讼成本高、程序繁琐、耗时长,而且还影响人际关系,宁愿吃“哑巴亏”,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审判结果的公正性持怀疑态度,不相信司法机关会公正处理案件。对“法律至上”的观念不能从内心认可,没有认识到法律才是解决纠纷的最佳途径。

4.对基本法律知识掌握较差。法律知识是构成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知识拥有量的多少是大学生法律素养高低的重要尺度之一。很难设想,一个不懂法的人会有很高的法律素养。问卷中我们设计了12道最基础的法律知识题,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男女适婚的年龄”“劳动法里面规定试用期最长是多久”等,能够准确回答的同学不足25%,足以说明大学生对法律基本知识的缺乏。

目前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高校为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除绪论外,共八章内容,法律基础有两章。课时共54学时,其中,法律基础部分计划占16课时,不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而实际教学中根本达不到这个量:“十一”长假影响的课程,将会最终占用法律基础的课时;法律基础部分往往安排在接近期末时,作为公共课又要提前考试,实际减少两周的教学,因此,能上到8课时就不错了。这样,导致法律基础部分的课时大大缩水。

2.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由于当前高校对这门课程多以思想道德修养为主,教师也将主要精力放在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上,对法律基础部分本身重视就不够,教学方式也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更谈不上使用学生欢迎的实践教学手段。

3.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要求大学生能够自主地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将法律真正融入到实践中去。

4.教学目标侧重思想道德,忽视法律基础。各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大纲中都要写明教学目标或目的,各校写法不同,但大多都将侧重点放在了思想道德修养上,如本校的教学大纲写道:“要使学生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成才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从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一教学目标中,根本没有给法律基础以一席之地,必须调整。

5.教学主体单一。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任务放在了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师身上,期望通过教师讲几堂课就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不违法不犯罪,这无形中给从事法律基础教学的教师增加了压力,对这些教师并不公平。

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

1.在原有教学目标基础上,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法律素养

任课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讲解上,更要通过组织各种不同的法律实践活动做到知与行的真正统一,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学生法律素养的内化与外化,使受教育者的法律意识以及法律素养都得到质的飞跃。

2.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采取分流教学方式

由于该课程仍将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战场,为了让该课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采取分流教学方式:思想道德修养部分仍由原承担德育教学的老师教授,法律基础部分由本校法学专业的老师教授,这样做的优势有:

(1)可以保证法律教育的课时量,使内容不会缩水。无论思想道德部分是否讲授完毕,法律基础的教师都要按原计划交接。在有限的课时内,做好教学设计,合理分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根据学生需求选择一些重点法律,辅以实践教学手段,使枯燥乏味的法条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生活事例。

(2)能保证法律知识传授的准确性。法律课外实践活动多表现为模拟法庭、法院旁听等活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对实体法和诉讼法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而在复杂繁多的法律内容中,如果教师对选课的内容没有重点、难点的划分,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必然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阻碍。

(3)可以充分利用法学教师的实践教学资源。如观摩法庭庭审实况,并结合庭审情况进行讲解和点评,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程序法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更能通过老师的专业点评进行理性的思考。

3.拓宽法律教育的课堂,丰富教学手段。法律知识的学习不应仅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学校可以开设内容丰富的博雅课堂,可以脱离课本,结合一些大学生熟悉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作品中的法律问题开设专题,吸引学生。

4.高校可成立法制教育办公室,负责课外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法制教育办公室的工作内容应当制度化:其一,宣传教育工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重点法律编制成宣传小册或海报,在大一新生入校时发放;其二,对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进行摸底,对问题学生,由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书记或辅导员向法制教育办公室及时汇报,便于重点教育;其三,可以由本校法学院牵头,设立法律咨询室,配备固定的办公场所,面向全校师生进行免费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使之成为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提高法律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四,与公检法等司法实践部门密切配合,可以分别从公检法部门和法律援助中心聘请一些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担任驻校法制观察员,他们能够配合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在高校内开展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

实践证明,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特别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大学生应当具备良好的法律修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成为社会中遵纪守法的楷模,要做到不侵犯别人的合法权益,也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纠纷的发生。高校应当将提高受教育者的法律素养,输送高质量人才,视为自身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司法实践部门也应当树立共同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社会责任感,与高校通力合作,不断开发、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努力培养出拥有较高法律素养的大学生,这对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摘要:大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如何,将直接关系和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法制建设。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高校要提高学生对法制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我们在借鉴法学教育领域已广泛施行的实践教学手段的同时,应积极探索能普遍有效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实践教学手段,维护团结、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春燕、欧伟贞:《和谐社会语境下新疆高校法制教育的思考》,《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1月。

[2]郑文姬:《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探析》,《前沿》2009年7月。

篇4:论法律素养的提升及大学四年的法律学习规划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路径

大学生法律素质不仅是公民法律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通过了解大学生法律基础知识、法律意识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从而了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状况。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的理解与分析,探讨大学生法律素养现存问题及提升方式。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499份,其中有效问卷483份,问卷回收率为95.9%,有效率为96.8%。本次调研对象为上海电机学院13.14.15.16级的学生,女生比例28.6%,男生占71.4%。问卷分为法律基础知识、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知识能力三部分内容,就学生对我国现行法律的了解程度、遵守程度、对违法行为的反应、自身合法权益收到侵害时的解决情况等基本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分封闭题和开放题)。经过总结分析,该样本群体的总体倾向性意见为:

(一)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现状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已经开始接触法律知识,他们除了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普法活动外,更多的是通过书报、电视和网络来获取法律知识。从调查结果的显示来看大学生基本实现了普法教育。

在“你知道《劳动法》里规定的试用期最长时限是”问题中,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表中显示,选择正确的只有 51. 3%,大四学生的准确度远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

(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在“在遇到与法律有冲突的事情发生时,你会怎样处理”问题中,71.3%的人选择寻找法律途径解决,而选择先主观地去解决问题,再顾及法律问题的仅为 22.9%。可见法律至上在大学新生的法律观念中还是占据着中心位置。

在“当你的权利收到侵害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该问题中,有 74.75%的人首先想到的是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排在第二位的是通过关系解决,占15.5%。可见在大学生的内心中,对法律具有一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依赖感。

大学生对常识性法律知识的掌握较好,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8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学习法律知识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可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对法律观念及法律价值的认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之前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法律的信任以及情感也正在逐步上升。

(三)大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现状

在问卷中设置了“对考试中作弊现象的看法”,70%以上的大学生都认为是严重违反校规的行为,应该坚决抵制;25%以上的大学生虽然认为对于这一行为可以稍加宽容,但也能深刻的认识到这一行为的错误,对于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能明辨是非,坚持站在正确的一边。

在“你认为自己目前获取的法律知识能否应付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问题中,有63.8%的同学对自己的法律应用能力不是很自信,只有21.4%的同学认为足够应付,可见学生对自己运用法律的能力缺乏信心,法律意识并没有外化为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行为。

二、目前大学生法律素养存在的问题

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在法律素质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大学生总体上法律知识匮乏

问卷中设置了这样一题,“您知道自己有哪些权利义务吗?”选“知道,我的行为就根据这个来确定的”占23.7% ,选“大体知道我有什么权利义务的”占47.1%,选“我只知道不犯法的”占12.8%,选“不知道,做人靠良心,那些无所谓的”占16.4%。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界定社会关系的两种手段,法律知识是构成主体法律素养的基础。法律知识是否丰富是衡量法律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从问卷中可以看出,超过70%的大学生并不完全清楚自身的权利与义务,法律知识较缺乏。

(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比较淡薄

问卷中“当您发现有人行窃您会?”该题中,选“明哲保身,视而不见的”占31.3%,选“立刻报警的”占13.5%,选“上前阻止小偷的”占6.1%,选“立刻告知被行窃者的”占49.1%。大学生在面临具体的法律问题时的选择几乎都很理性,不是直冲枪口地去指出小偷,但高达31.3%的大学生选择忍气吞声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的过程中,有不少同学认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对事态度,可见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意识并不高,正义和理性并没有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法律的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对于保障人权以及物品和财产的归属权问题也并不重视。

(三)大学生维权意识需继续加强

根据我们对于“您是否会在购物结束后拿去发票?”的这一问题,70%以上的人选择“拿完东西就走,没有留发票的习惯”,不留发票就会出现在商品有质量问题需要退换时,因没有发票而遭到拒绝,作为消费者,自身的权益不能得到保障,调研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通过法律途径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三、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实施路径

通过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的调研和分析,有部分大学生仅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也缺乏对法律行为的判断力。针对这些不足本文从以下方面来思考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一)高校法律素养培育“硬件”建设要发展

伯尔曼说过,“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只有真正的信仰才会愿意去学习,愿意去遵守。我们应该善用大学生常用的传媒方式,拓宽法制宣传的场所和舞台,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微博博文来宣传校园法律法治实施的方式举措,通过校园广播、滚动屏幕等传媒方式增加专门的法治宣传栏目。通过与学生良好沟通的方式使大学生日常“所见所闻”经常接触法律知识,在显性和隐性教育中不断提升大学生法律敏感度。

(二)高校法律教育回归重在理念及提升自我培育能力

1.法律知识教育重在理念。

关注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要比普及法律知识点本身重要多了。一些政法高校和法律专业的学生仍存在违法违纪行为可以看出,只关注学习法律内容、法条教育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高校在重视法律内容外,加强法律精神、培育法律素养更为重要。

2.重视自我培育方式。

法律素养培育真正的主体是大学生,要让主体具备正确的自我意识,实现法律的自我教育。大学生借助于互相学习、互相作用、互相启发的自我活动,不断的提高自我对法律的认识,进而提升大学生自我法律需求,从而实现完善自我法律素养的教育活动。

(三)高校法律环境维护要重视休闲生活的引导

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休闲与道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从事积极有意义的活动,努力将犯罪扼杀在萌芽中。

1.重视消费观念的正确引导。

大学生第一次面对经济自理,正确的消费观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大学生财产类案件不在少数,沉迷于奢靡的消费问题是走向歧途的重要原因。日常应该加强大学生经济型犯罪法律知识普及、强调经济型犯罪的后果,重视树立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合理消费理念,减少犯罪的发生率。

2.重视文娱活动的法律宣传。

摒弃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方式,通过创新的方式,如相声、话剧、小品、舞蹈等,将法律知识融入到艺术表演之中,加强法律的宣传力度,扩大法律知识普及程度,提升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兴趣度,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程度。在潜移默化中,一点一滴的积累法律知识普及度和法律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苗连营.公民法律素质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篇5: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规划书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生活的我,对于一切都是好奇的,更多的自由时间,更多的社团活动,还有每天都可以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每天都有新鲜刺激的事发生这样我在大一上学期的生活充满刺激,但是冷静下来思考,我感觉更多除了迷茫还是迷茫,对自己未来要走的路不明了也没有详细的规划设计,人生就是走一步算一步,没有目标和动力,至此,我做了一个关于如何度过大学四年的规划,希望自己不要在大学里迷失了方向,更希望有一个前进的动力和目标。

大一:在探索中学习,发展

在学习方面:我要初步了解专业,利用网络和人才市场招聘启事等渠道充分了解从事的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其它技能。并且按照从基础到精深的顺序给自己列出一个学习书录,了解就业的大概方向和近几年学院本专业的就业情况。爱上图书馆,成为图书馆的常客,搞好各学科课程,尤其是微积分和英语,英语要在大一打好基础,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大一结束之前达到一定水平,为以后工作做好准备,并争取奖学金。

在生活方面:初来乍到,有很多东西都不懂,应多向学长们请教,投入更多精力与学长们沟通和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班同学处理好关系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避免走过多的弯路;多参加体育锻炼,避免老是呆在宿舍,应锻炼好身体。努力使自己在大学建立一个稳定而且范围很广的朋友圈。我想多争取机会在大学的空间里更大程度上施展和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

大二:本质转变期

大二时,要真正的转入大学生角色,把高中固有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切实的转变过来,不要再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认识问题,毕竟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我们有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能老是依靠父母,老师。认识财大的一切,认识一些老师,熟识财大的运作方式,熟悉山西的人文地理和风土人情。

在学习方面:学好各学科的课程;并充分利用多余时间学点课外知识(例如会计学或者是一些有关于经济学的知识。这些知识将会在我们的未来生活中所利用);争取最大的努力再去选修一门课程(主要是会计学),拿到选修双学位的资格,这样有助于扩大以后的就业范围,在计算机方面发展,要按要求取的计算机二级,在英语方面,要在课外的时间学习雅思课程(不为出国,但这有助于就业)而且要争取通过国家英语等级考试四级。

在生活方面:利用学有余力之时,积极参加学校或院系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活动,并完成相应的实践论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或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为班级、学院或学校集体完成某项服务活动;在假期时间去外实习,多为自己提供锻炼的机会。这些实习工作的机会对我的未来有重大的积极影响与作用,毕竟还是经验和能力较重要,争取经济上得到一些帮助,同是也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理财能力。

大三:奋起直追

在学习方面:学好专业知识并且主动加深专业课程的学习;提高求职技能、掌握简历、求职信的写法及其技巧搜集公司信息。主要的内容有:撰写专业学术文章,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有关开区公务员的书籍,努力考去国家级公务员。

在生活方面:参加和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多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了解并搜集工作信息的渠道,并积极尝试;多向大四的师兄师姐打听求职信息、面试技巧和职场需求情况,请教写求职信、个人简历的经验,并在假期开始为自己心目中的职业进行实践,看看能否进入企业、事业单位实习,积累经验。

大四:扬帆千里

在学习方面:修满需要的学分;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争取都取得优秀的成绩;顺利毕业并且拿到“学士学位”(有必要拿两个)。

在生活方面:作好求职预备,并认识到以后就要为自己的生和家人的生活努力,准确评价自己,制定就业目标;纯熟掌握就业政策和就业上的一些法律知识;积极做好求职就业的知识、心理和技巧等方面的预备。工作申请,争取就业。主要的内容有: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预习或模仿面试、参加面试等;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和网络资源,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仿面试等练习。目标既已锁定,该出手时就出手了。求职的,编写好个人求职材料,进军招聘活动,多到求职网站和论坛转一转,希望能够享受到勤劳的果实。

总结

在学习上,我将按照自己的学习计划,脚踏实地去学习,按书录的先后给自己分配学习时间,并且将它落实到每一学期当中,让自己每学期都有一个学习计划,每个星期,甚至天天都有学习计划!并且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条件去实践!

篇6:论法律素养的提升及大学四年的法律学习规划

【关键词】 法律素养 法律意识 大学生

1.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社会背景

作为接受高等教育、被誉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理应具备更高的法律素养;其法律素养水平将直接引领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发展方向、提升构筑法治社会的速度。经过二十多年普法工作的努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了,不仅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以致大学校园里的违法犯罪现象有所下降;而且能够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向社会公众传播法律知识,成为普法宣传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转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随之发生质的变化:原来相对静止、封闭、有序的生活状态,走向了变动、开放和相对无序的状态,给我们带来更快更多的消息,这些信息在开阔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众多不安定因素。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意志力比较薄弱且个人独立思考、辨识能力还不够成熟,致使难以抵抗外界不良影响的诱惑,违法犯罪现象不断提升,

因此,不管是从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提高综合国力的角度,还是从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都有必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进而寻求对策,以期在最短时间能感受到其法律素质的提高。

2. 我国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现状

2.1法律知识欠缺

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一课作为向大学生传播法律常识的重要平台。但一门课程的讲授几乎涵盖了本科法学专业的所有课程内容,且学时相对较少,任课教师也只能有选择性的传递有限的知识信息。学生们受“专业知识至上”观念的影响,面对普法课程只能是敷衍了事,以顺利通过期末考试为“己任”,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整体水平还是较低的。

2.2法律意识淡薄

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也存有“法律虚无主义、工具主义”、“人治”胜过“法治”、“有权就有钱、钱大于法”等错误认识,影响着对当代法律制度的实质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正确认识,无形中对现代法律意识的导入形成了心理上的抵触;纵然将法律条文熟记于心,也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在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侵犯时,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无力与不法现象相抗衡。

2.3法律意识错位

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错位的主要原因,在于校园与社会法治氛围的缺失。校园内学生的法律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亦或是学校中出现的违法事件未受到依法惩治,使得学生对于法律的预期不断下降。这不仅有损于法律的权威,也使学生误认为法律在校园内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忽视了自己在校园里的法律主体地位,不愿积极的学习法律知识、践行法律理念,更不愿关注身边的法律现象,与社会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行为习惯的较高期望相去甚远。

而社会中大量违法行为的出现、法律漏洞的显现,对于满怀希望、意欲步入社会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学生而言,更是一种重创;部分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于法律的信赖与尊重,漠视法律、践踏法律的事件不断发生。本应成为建设法治社会主力军的“天之骄子”,却随之的时间的推移,混同于普通民众,甚至成为犯罪群体的成员,不禁让人惋惜,更意识到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刻不容缓!

3.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3.1优化法制教育模式,构建法治宣传平台

在发挥课堂优势、充分利用传统教育载体的同时,必须努力探索课堂教育的新方法,既重视法律知识的传授,又关注法律技能的指导和法律信仰的培育,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法制观念。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使法律教育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机会学以致用;在教学方式上避免单纯说教,可适当的借鉴法学专业教学方法改革的优秀成果,增加启发式、情景式、案例式等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更好的调到同学们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此,增设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也是校内法制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例如:组织学生到监狱参观;观看优秀的法制影视作品;对青少年犯罪分子进行重点帮教;对大学生进行现身说法教育,进行法庭旁听;请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开展一些以法律为主题的法律演讲、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同学们能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同时,有意识的将学校普法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借助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阵地,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法律思考、法律实践机会,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深刻领悟法治内涵,并自觉养成法律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由此既升华了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题思想,也为法制教育开辟了第二课堂,二者相得益彰,最终目的直接指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

3.2树立法律至上的信念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若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必须要解决他们对于法治的信任危机,重塑法律在其心目中的权威,培养起一种宗教般虔诚而真挚的对法的信仰。而权利意识的树立、权利观念的深入人心正是我们信仰法律、采取护法行为的思想基础。

权利意识是指人们对于一切权利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是人们对于实现其权利方式的选择,以及当其权利受到损害时,以何种手段予以不就的一种心理反映。作为学生活动中接触到的重要人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平时要重视有关法律、制度的学习,了解自身和学生的权利范围,树立“大学生是平等的权利主体,合法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形成正确的权利观和法律信仰,支持学生的维权活动,支持学生的权利主张,自觉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法定权利,不利用管理权力压抑学生张扬个性。[1]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法律是维护自身权益最重要的工具,法律信仰便会油然而生

3.3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不仅仅要依靠学校的规范管理,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通过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学校凝聚力,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还要寄希望于社会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和积极联动。家庭要给予孩子更多的正面影响,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通过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来教育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并且以身作则,遵纪守法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司法部门可考虑与当地各大学建立长期、紧密的联系,从司法实践的角度帮助学校建立预防违法犯罪的良好机制,并通过法院旁听、法律咨询等方式让广大学生直面法律、体验法律,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政府各职能部门则应全力为大学生解决各种法律和生活问题,尽最大能力彰显法治的力量和权威;[2]社会各界包括新闻媒体也“应协同作战”在校园内外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排除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障礙,以增强应对各种挑战与挫折的心理素质,指导学生控制情绪,认识自我不足,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参考文献:

[1] 江 滔.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探究[J].教育科学,2009(1).

[2] 李彩虹.当代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分析及提高途径[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篇7:浅谈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

一、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之所以强调要着力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原因在于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是高等教育更加面向社会和市场要求的必然选择。为了更好地应对生活、实践和未来的工作,大学生有必要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常见纠纷,使自己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同时,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法律思维方式之后,大学生群体平时也能够学会理性地思考问题,从而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或社会惨案。

第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促进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冲突和矛盾爆发,犯罪现象增多。而大学生尚处于心理成长的敏感时期,易冲动,对于很多社会问题和现象不能理性地看待。面对这些复杂情况,有必要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其能够学会理性地分析和思考问题,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处事应变能力,促进自我更好地发展。

第三,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推进依法治国系统工程的重要保障,对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国家法治建设的继承者,在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使自己掌握系统的法律知识,形成具备高度逻辑性的法律思维,将对法律的信仰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之中。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上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提升这一群体的法律素养,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培育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都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高校设置专门的法律基础知识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得大学生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已有的调查统计资料显示,高校的法治教育还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形成法律能力的应有功能。总体而言,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大学生群体自身暴露出法律知识不足、法律信仰不坚定、违法犯罪行为频发等问题。部分大学生对于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的基本概念没有清晰和准确的把握,部分大学生在主动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权益和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要求上也存在不足,表现为轻视诉讼、选择“私了”方式解决问题,分不清违法和犯罪的界限等,这便导致刑事犯罪在大学生群体内部多发,甚至一些恶性的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爆发在校园里,对社会造成极大的震荡,如药家鑫案件和林森浩案件等等。

第二,高校法治教育有待加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向大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提升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但是,当前这一功能的实现受到了众多阻碍,如已经设置的法律基础课程存在师资不足问题、教师剖析课程不够深入、学生参与程度不高、缺乏配套的实践活动等,导致大学生学习法律课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主动了解法律知识的动力不足,参与法律实践的渠道不畅。

第三,社会上存在部分违法乱纪的不良现象,也动摇了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的决心。各种以权代法、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的恶劣事件被媒体大肆渲染,使大学生更加相信权力和关系的作用,造成大学生群体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信仰缺失。

第四,家庭缺乏对法治教育的重视,也不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家庭法治教育是大学生接触法律知识,养成法律意识,培育法律能力最早的课堂。长期以来,注重道德教育、忽视法律教育是我国家庭教育的特征,家长权威以及暴力解决问题等现象在我国部分家庭中仍然存在。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具体建议

在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提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我们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

首先,大学生自身要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途径和渠道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并且通过亲身参与法律实践的方式,來感受法治精神的魅力,以及在法治环境下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定感。通过生动有趣的法律实践和法律知识来养成理性的思考习惯和生活方式,为自己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高校应当正确定位法治教育的功能,改进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加强法治教育师资建设,形成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

法治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输,更应当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以及完善人格的教育,学校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育的具体方式上,要突出对法治精神和信仰的教育,增强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予其思考的足够空间,培育其坚定的法律信仰。此外,必须着力提高法律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的专业水准,提高法律课程的专业质量。

再次,社会应当通过新闻媒体加强对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为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供生动的生活平台。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与高校的合作,为大学生了解法庭辩论和法律诉讼提供平台,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法治生活的意义。

最后,家庭也要增强对法治教育的重视,将家庭美德教育同法治教育相结合。

家长在教育过程要及早地向子女普及基本的法律常识,使其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培养大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和信仰,通过良好家风来引导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1]靖国华:《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对策性思考——以宁波市大学生法律素养调查为例》,载《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6月.

[2]何乐:《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研究》,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作者简介:魏连俊,黑河学院副教授、律师,主要从事法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热点问题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依法治国视阈下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15JD710080)资助.

篇8:辅导员如何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法律素养

一、 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

党的十六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治国方略的实施,使得依法治校也成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一项基本要求,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在学法、用法、守法方面也取得了较大进展,然而就总体上而言,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不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法律基本常识欠缺

法律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公共课,基本上各高校都安排大班授课。另外,教材内容也过于笼统和简单,基本上只做些原则性、概括性的介绍。学生对该门课程也持有无所谓的态度,教育体制和学习理念的落后导致学生的法律基本常识欠缺。

2.尚未形成法律思维方式

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和取向。目前大学生由于法律知识的匮乏,以及社会各种因素的负面影响,普遍没有形成正确的法律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对维护自身权益方面缺乏统一认识,在用法、守法方面也没有明确清晰的概念。

3.违法违纪行为有增无减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增多,不仅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影响,也大大破坏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大学生的犯罪手段和犯罪种类不断增加,学校法律教育的匮乏也是导致这些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虽说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的优秀人才,然而一旦他们的意志不够坚定,理念不能与时俱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对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造成影响,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加上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年少气盛导致他们难免做出不理智的行为,激情的背后往往是不可挽回的后果。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做事只凭主观臆断,对他人和社会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三、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在管理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法制理念,在处理问题过程中要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才能够填补法律在他们生活中的缺失。

1.思想上重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辅导员除了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还要重视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育人首先要从思想上入手,要更新他们的思想,改变他们的错误理念。辅导员可以在日常管理中向学生传播传统的道德观念,例如“诚实守信”“以和为贵”“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传统民族精神,不断地利用道德观念对学生的法律素养施以积极影响。此外,不断给学生讲解各种法律故事,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

2.培养大学生解决纠纷的最佳方法

想让学生从内心接受,让学生彻底信服,辅导员要做到有理有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不会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另外,对待学生要秉持公平的态度。只有从自身出发,做好榜样,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寻找最佳的解决纠纷的方法。使学生在面临纠纷时能冷静下来,不意气用事,用和平的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法律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素养提高的重要一环。课余时间,辅导员可以带学生旁听一些法庭审理,事后让学生参与讨论和评价。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普法宣传,一方面可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4.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氛围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法治化是高校贯彻依法治校理念的重要体现,是高校能否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法制化的校园,公平正义、平等和谐的校园环境,是学生的法律素养提升的前提。

实践证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要进行培养,其形成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高校辅导员,首先要有耐心、恒心和决心,通过群体法律意识和社会环境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社会舆论、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予以积极熏陶,使其成为具有现代化法制观念的新型人才,这也是我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若冰.关于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

[2]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上一篇:初中数学说课稿课件下一篇:在研讨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