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养论文

2022-04-23

关键词:高校;文献检索课;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摘要:文章回顾了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对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养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养论文 篇1: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教学探索

【摘要】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教学探索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和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教学探索方法为主要依据,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运用分层次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构建和谐教学氛围、建立互动式教学、合作学习提升教学质量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在高职院校中的运作效率,旨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素养 文献检索 互动式

引言

现在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经济水平和技术增长较快,知识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在这一时期需要更多全能型的人才,信息化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丰富的信息素养教育,其中开展的文献检索课程就是能够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课程。是高职院校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要对文献检索课进行有效创新和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能够顺应需求发展的人才,提供更多高素质信息的人才。

1.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高职图书馆是直接由原来的中职学校转变而来的,对文献检索课的价值掌握不足,而且,图书馆人员缺少基本的信息素养,与学校的交流和互动不及时,使得在高职院校展开文献检索课成为较难实现的工作[1]。在高职院校的文献检索教学开展程度不高,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和相关教育部对该课程的开展、完善、创新教学发展进行了多次强调,但是高职院校对其并没有充分重视起来。现在高职院校开展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师运用传统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通过理论知识形式讲述如何运用该方法寻找文献的过程和环节,教学课堂氛围低沉,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的开发具有阻碍作用,无法实现课堂教学互动[2]。

2.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教学探索方法

2.1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下,要在教学中运用现在技术进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文献检索教学的兴趣,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所以,在高职院校中进行文献检索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进行教学,将文献检索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观看,吸引学生注意力[3]。学生能够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掌握文献检索知识和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文献检索教学质量和效率。

2.2运用分层次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现在学生不善于拓宽知识面,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学习和阅读其他相关知识的习惯,所以,学校要意识到文献检索的重要性,尽快对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度改革和完善。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其中,为学生构建数字化的图书馆,能够通过数据和信息进行相关内容的搜索,将动手查找和信息化技术有效融合,设计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独特的文獻检索教学方法[3]。在实际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设计相对应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文献检索教学任务和目标,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后进生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为优秀学生设计较高的任务,使得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检索方法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中等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有效掌握文献知识,而后进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即可。

2.3构建和谐教学氛围

在实际文献检索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正面的语言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积极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共享自身的想法。在文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等全面综合考虑,将意见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选题教学,也可以按照学生的意愿自由组合,在共同选取教学题目,每组选取能力强的人员作为组长,有效组织小组活动,使得小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4]。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引导者和监督者,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研究和学习,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小组内成员以及小组进行有效评价,对成果和过程进行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4建立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指能够有效的融合文献检索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问问题要求教师回答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能够形成相互交流的团体,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在文献检索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和喜悦,提升学生自信心和兴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其提供相对应的教学课题,对课程进行有效组织和计划,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够踊跃的将问题表述出来,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思考和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加入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大脑、手和语言的作用,使其能够相互结合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功能,提升文献检索教学质量。

2.5合作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对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教学时,要充分意识到合作学习教学的重要意义,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能够有效的实现资源分享。高职院校也可以为学生构建资源收集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实际不同电子资源,能够减少实际操作收集流程中繁琐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投入,逐步帮助文献检索教学增加有用性的资源,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期,可以在平台上收集相关教学内容,便于在实际教学课堂中进行知识研究和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本情况科学分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文献检索教育,首先学生根据自我收集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小组成员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其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能够将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现给大家欣赏,使得不同观点和内容都能够展现在教学中,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根据学生阐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渗透学生没有阐述的内容,再次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总结文献检索教学知识点,加深对文献检索知识的认识,不断提升文献检索教学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

现在高职院校中的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是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要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层面上,在政府的支持下,有效的编制文献检索教材,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等,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充分挖掘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提升学生信息意识,增强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增强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蒂.基于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实践路径探讨——以南开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7(1):47-55.

[2]谭丹丹.运用引导性探究设计实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8(10).

[3]刘志.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考与探索[J].信息化建设,2015(12).

[4]陶继华.基于MOOC的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探索[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3):76-79.

作者:孙筠

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养论文 篇2:

基于“引路者”的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校;文献检索课;信息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摘要:文章回顾了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对高校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

1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以下简称文检课)是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能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道德,提高其获取、利用、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但高等院校对信息素质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有少数院校将“文检课”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且授课时间短、课程少,导致所授学科内容广度和深度受限制,其他院校则更多停留在讲座的形式上。在课程实施阶段,“文检课”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缺乏对学生信息交流、批判性思考和用信息化手段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偏低的问题比较突出[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重点建设的学历教育院校,在各学院己开设信息素质培养的相关课程,但课程形式、课程内容、课时量等方面均不统一,且对信息素质教育的系统研究比较薄弱,没有形成院校统一的信息能力建设策略和规划。而笔者在近4年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如下问题:(l)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不同教育模式、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复合式多层次文检课课程体系。(2)教学内容相对滞后,教学模式比较单一。(3)与专业课衔接不紧密,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积极响应高校“十二五”规划对学生的信息素质和信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更高要求,笔者试图通过借鉴“引路者”的教学理念,对文献检索课进行改革,以期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丰富其信息知识,提高其信息能力,规范其信息道德。

2课程教学设计及实施

2.1教学目标

在文检课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其个人学习为内核,结合多媒体教育技术开展自主化、协作式、研究性学习。以信息素质的完整内涵为教学内容,将学员自己求解问题、教师指导有机结合,在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基础知识、各类型信息资源检索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提炼问题、整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主动思考、个性发挥,尝试由教员单方面给予知识转变为学员在教师引领下开展知识创新[2]。

2.2教学模式

“引路者”原指为读者获得某一专题研究资料指明途径。具体来讲,这一练习是在课程开始后不久由学生各自选定一个专题,在随后的学习中,要求学生跟随课程进度围绕其选题,步步深入地检索各类工具,并在课程结束时整理成书面的专题检索报告,这种报告可作为引导对此专题感兴趣的读者深入查检文献的指南[3]。根据这一理念,建议采取基于课题、小组协作的教学模式。

基于课题的学习是以课题为核心的学习方式,由课题贯穿学习全程,即从课程开始就让学员自行选择研究课题,围绕自选课题开展一系列检索实践活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想法或兴趣选择课题,可以激发其潜在信息需求,对自选课题及其检索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对信息检索知识充满好奇心,学习兴趣被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应得以提高[4]。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员更倾向于选择文化、艺术、新兴科技、专业学习等领域的相关课题,对此展现出极大的探索热情和学习兴趣。

小组协作式学习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开课伊始,我们要求同学自行组建小组,每组推选一个组长,确定一个选题,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检索一个课题,形成综述报告,而且宣布一个小组的平均成绩为每个人的成绩。在课程实验中,各组自行安排检索任务,组长负责统筹组织、管理,组员彼此交流,彼此支持,彼此质疑、解惑,共享思考与智慧。课程结束时,每组均提交了合格的检索报告,学员普遍反映这种模式能够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2.3教学内容

信息素质的内涵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我们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这四部分展开,分为以下三个模块:(1)为什么要学习信息检索(Why):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启发学员反思自己日常检索行为中存在的不足及可能原因,坚定信息制胜观念,明确信息需求,保持高度的信息敏感性。(2)信息检索的支撑理念(What):首先介绍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源、信息检索原理、信息检索语言等;然后向学员推荐了各种类型的检索工具,并引导学员寻找与课题或学科专业相关的检索工具。我们压缩了信息检索基础理论和手工检索的内容,互联网检索工具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巧。(3)如何进行信息检索(How):这部分内容为教学重点,安排学生分别在互联网环境针对小组选题展开检索,学会如何科学地制定并调整检索策略,并最终将检索结果加以分析、总结,得出对课题的深入理解或探索,逐渐培养良好的检索习惯、严谨的检索思维,为科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打好基础。

3“文检课”改革思路

受“引路者”理念的启发。我们改变了以往满堂灌输的讲授方式。由“教”转向“引”,主要是学员以小组方式针对某一课题,通过选择检索工具,检索出一定数量的检索结果后,对这些检索结果经过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综合,总结出有数据、有对比、有分析、有观点的成果。在专题信息检索过程中,教师不是讲授者,而是聆听者和参谋,学生不是一个个独立的竞争个体;而是紧密团结的合作伙伴。此时,学生的知识来源于通过检索获得相关知识,从而形成见解,表达见解和解决方案的过程,来源于他人的见解,来源于教师基于实践和经验的指导。针对“文检课”改革,笔者谈几点思路。

3.1从重“获取”到重“利用”

传统的文检课更多地强调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信息利用方面的内容从未得到过重视或者在教学中根本没有涉及,以致形成了文检课重视检索能力培训而轻视信息利用能力培养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员信息能力不完整,缺乏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后果。为此,“文检课”改革不但注重信息检索能力的培养,也注重要求学员利用文献计量、内容分析等方法完成综述报告,学会如何分析信息、创新信息[5]。

3.2从“重能力”到“能力与意识并重”

传统的文检课教学注重信息能力培养,淡化信息意识教育,甚至产生片面认识——只要信息能力提高了,信息意识也就随之增强。这必然影响信息意识的培养。为此,“文检课”改革从学术规范与道德、web2.0的应用、信息安全保密等多个角度突出信息意识的重要性。

3.3从重“课堂讲授”到重“信息实践”

传统的文检课教学更注重课堂讲授,实验课时少、内容较单一,学生兴趣不浓,信息实践锻炼相当缺乏。大部分学员学完这门课程后对学习的感受力和注意力以及利用信息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均无明显提高,不能有目的、有意识、有策略地获取信息来帮助自己进行专业学习及初步的科学研究。为此,“文检课”改革将2/3的课时改为检索实验。在检索实验课时中,学员围绕选题,深入检索各类工具,最后整理出综述报告。这样既能培养学员概括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开展主动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学会如何学习,又能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3.4从教学方式与专业学习脱节到与专业融合

传统的文检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与学员的专业学习完全脱节,不能激发学生的专业信息需求,失去对学生的吸引力,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难以胜任培养学员信息素质的重任。[6]为此,我们鼓励学员在选题阶段尽量选择与学科专业相关联的课题;在实践阶段,鼓励学员就课题检索策略、课题研究难点、课题成果完成形式等方面咨询相关专业课程教员的意见;对论文写作部分的介绍与我校毕业设计要求紧密结合。

4“文检课”教学应注意的事项

4.1教师全程跟踪

学生在刚接到选题时可能很茫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更不知道能不能做好,所以我们要求每组建立“检索记录本”,记录小组成员的学习过程,通过“检索记录本”和随堂指导对整个检索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根据特定的题目、特定的层面进行辅导,掌握难易程度和课题深度。

4.2学生随机提问

在检索过程中,我们随机要求各组学生对所做课题研究进度及时汇报。而在综述报告完成之后,则要求各组学生提炼综述报告的内容,通过软件展示、PPT汇报等形式交流研究成果,相互观摩、相互学习,汲取其他小组的长处,比学赶帮,共同提高。

4.3结合实际,不断调整改进和发展

经过“引路者”练习的训练,学生的检索技能大有提高,现不少学生可为外系外专业的学生进行检索辅导,有的可帮助老师、朋友查检资料,在检索室还能看到有学生为前来查检资料的教师、学者释疑解难,受到好评。这些成绩也是对教师工作最好的鼓励和鞭策。[7]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实验,不断地总结和调整,再通过互联网检索方式和结果的对比,学生能够更深刻感受到不同检索工具的特点,学会依据不同的信息问题以及问题的不同研究阶段,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检索方法、检索途径、检索策略等,从信息利用的层面上对信息检索有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升其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松,冯廷举等.军队院校信息素质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论证报告[R],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指挥自动化学院,2008.

[2]徐珊珊.基于个人学习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 (2): 8-12.

[3]华薇娜.信息检索“教”与“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24.

[4]莫振轩.文献检索课“体验式学习”实践探索[J].图书馆论坛,2010 (2): 127-142.

[5]文南生.大学生信息素质论纲[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271-273.

[6]赵元芳.期刊的多层次开发利用[J]. 图书情报知识, 1993(4).

[7]郝丹等.文献跨库检索中去重方法研究与应用[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1(1).

(编校:严真)

作者:戴艳杰

文献检索课与信息素养论文 篇3: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探析

摘 要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它源于远程开放教育,具有开放性、大规模、互动性等特点,与信息素养教育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信息素养教育现代转型的必然趋势。对此,应把握好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加强信息素养教育MOOC平台和课程群的建设,创新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模式。

关键词 信息素养教育 MOOC 高等教育

分类号 G254.97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6.08.006

Study on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MOOC

Bai Mingfeng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是近年来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它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应用时间快、影响力大成为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和转型条件。

1 MOOC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MOOC源于远程开放教育。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成了“MIT开放课程”网站,将自己开发的大量课程放在网上供人们免费学习。后来,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将优质资源放到网上共享。2008年,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Dave Cormier)和布赖恩·亚历山大(Bryan Alexander)提出了MOOC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学者乔治·西门思(George Siemens)和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共同设计开发的《关联主义与关联知识》这门在线课程。之后,一大批著名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尝试以这种课程形式设计课程,MOOC 开始得到推广普及。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开放课程《人工智能导论》获得了来自190个国家16万学生的在线注册学习[1]。之后,欧美国家的一些大学教授、顶尖大学及大公司开始合作制作MOOC,或建立自己的MOOC技术平台,从而把MOOC推向了高潮。在我国,MOOC浪潮掀起于2013年,该年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同时加盟edX,7月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相继与Coursera签约,10月清华大学打造了全球首个中文版MOOC平台——“学堂在线”[2]。2014年5月,由教育部主导的“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成为国内高等教育类MOOC的主要阵地[3]。

MOOC源于远程开放教育,但又不同于远程开放教育。如果说远程开放教育是在线教育的1.0形态的话,那么,MOOC则是在线教育的2.0形态,它除了课程教学视频外,还包括在线问答、虚拟互动空间和测评体系等[4],具有开放性、大规模、互动性等特点。首先,开放性是MOOC最主要的特点,任何有学习需要的个人都可以借助网络,自主登陆课程发布网站或平台,观看课程视频,参与课程交流,从而打破了传统课程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时空性和课程的共享性。其次,在MOOC的英文表述中,“Massive”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参与者发布的课程数量多、规模大,而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另一方面是参与课程学习的人员多、规模庞大,在网络保障的情况下,参与课程学习的人数不受限制。目前,排名第一的MOOC平台Coursera已经有超过1000万的注册用户。最后,与传统在线教育不同的是,MOOC具有互动性,其采用分段视频形式,将视频课程切分为5~15min的“微课程”,并在各个“微课程”之间设置线上作业和测试,学生只有通过阶段测试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遇到问题还可以在线咨询,甚至可以利用其它社交平台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实现学生与“课程”的互动,打破传统在线视频单一的传播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率[5]。

2 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一样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们目标一致,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

2.1 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一致

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虽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是在信息资源共享上是一致的。MOOC的学习活动一般是在线开展,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涵盖不同类型的个性化资源,因此,MOOC的学习可以认为是一种富资源的学习,属于一种基于信息素养能力的学习过程。而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自主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这点上看,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让学生有一个适合于学习资源的学习模式,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

MOOC融合了专业教育平台、大数据技术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包含各种不同技术工具和社会媒体,MOOC的学习属于一种富媒体和富技术的学习。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与MOOC的目标相一致。此外,MOOC学习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学习知识的转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6],这也与信息素养教育相一致。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让MOOC承载信息素养教育,既可以扩大信息素养教育的面,又可以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质,提高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有效性。目前,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主要表现在信息检索等有关课程上,这些课程基本免费开放,实用性强,因此,将现有信息素养课程制成MOOC是可行的。

2.2 MOOC是当代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手段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已经开展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但普遍存在形式单一的问题,基本是依照网络上发布专题讲座以及文献检索课等方式进行组织教学课件,多采用PPT以及PDF等静态网页,教育内容整体性差,不具备集成化优点,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难以实现师生之间的线上互动和交流,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不能完全实现线上教学的目标。

与传统网络开放课程相比,MOOC所具有的自主性、互动性和灵活性等优点能够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更多的新教学手段,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MOOC环境下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能够实现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实现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混合式学习极大地融合了传统学习方式和数字化学习的优点,充分发挥教师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同时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7]。MOOC碎片化教学更适合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时间来观看视频,利用网络查找相关学习资料,全程参与课程教学,通过在线随堂测验和在线讨论,提高教学效率。

MOOC课程主要实行规模化在线教学,不受学生人数的限制,在线学习方式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所有人员开放,学生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和终端设备就能实现自主学习。因此,MOOC可以弥补国内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有限、学生受教育程度低、覆盖面不广、课程内容落后、教学形式单一等不足,扩展教育空间,全面提高信息素养教育质量。目前,国内一些高校尝试制作和发布了信息素养教育MOOC,如武汉大学的《信息检索》、中国科技大学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中山大学的《网络素养》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8]。

2.3 信息素养教育是MOOC的重要保障

MOOC环境下,信息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面临的不仅包括了超链接网页的信息,还包括了互联网站、网络交流社区以及数字媒体等多方面的信息[9]。面对信息海洋和层出不穷的信息技术,如何适应MOOC的教学模式,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学习的MOOC平台和网站,并从众多的MOOC课程中选择学习课程,开展互动交流和评价,这些都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密切相关。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决定MOOC教育模式能否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学生的信息素养越高,通过MOOC模式进行课程学习就越顺利,成效也就越大。因此,在MOOC模式中,教育者必须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学会在网络中组建学习小组,学会使用论坛和一些交流工具进行学习交流,学会通过QQ、微博等范式实现师生、学员之间的互动。

从影响学生选择信息素养教育的因素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所包括的信息知识的学习和信息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适合于网络开放课程教学。我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已经经历了30多年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检索理论和教学资源,进入21世纪后,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中出现了信息检索的精品课程,有的高校还开设了远程教学课程,这些都为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

3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科学设计信息素养教育MOOC平台

基于MOOC的信息素养教育平台的设计可以通过资源免费共享、公布课程教学计划表以及测验环境等来实现。在平台功能结构设计中,包括知识点导航、人工智能帮助系统,而平台主体部分由个人中心、课程中心、讨论区等组成。个人中心部分查询注册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以及邮箱等。课程中心为教学开展主要场所,教师需要设计开课课程,上传课程短视频、课程习题以及作业等资源,用户能够在课程学习区看到具体课程的信息。课程中心的入馆教育主要针对大学新生,介绍图书馆资源分布情况以及相关规则等;专题讲座包括发布的一些讲座信息。讨论区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学生和教师同时具有浏览和留言的权限,针对开设的课程讨论板块设置相应的发帖内容和管理群等,同时论坛与QQ群账号绑定,微信同时广播,实现异地交流。在线考试模块的设计是指在系统中设置一些题目,实现智能组卷,也能防止学生作弊,考试结束后,教师对客观题目进行评分,将学习成绩发到个人中心。

信息素养教育MOOC平台的设计类似将课堂直接搬到网络上,教师通过论坛和微信等方式发布课程信息,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提出选课申请,由教师审核学生专业以及学生人数等,审核通过的学生具有上传作业、在线考试等权限,未通过审核的学生可以实现在线学习。教师审核完成后,依照教学计划定期发布视频、讨论话题以及作业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自主学习。教学中,为保证更多的学生参与互动,教师每周至少参与一次论坛活动,提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程结束后,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在特定时间段内进行在线考试,并给予评定。

依照信息素养教育MOOC平台的特点和内容规则,采用B/S模式进行软件分析,构建基于J2EE技术规范网络平台,采用一些主流开源开发框架,使用免费主流开源进行连接,在服务端采用开源容器Tomcat[10]。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为保证系统稳定运行,可以采用集群部署和缓存等手段。为避免不同高校之间资源建设重复性问题,在技术架构中,需要加强学校间的合作,重视多高校的联合使用,满足多高校同时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2 构建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群

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使得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者众多,甚至不受国家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在课程设计上需要考虑学习者的数量差异和身份差异。同时MOOC由于内容灵活、短小,特别符合年轻人的学习特征。为此,在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开发中,需要重视开发迷你MOOC模块,这样可以扩展教学进度,并能够实现重复使用。教师在制作MOOC中可以嵌入小模块,针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分析,把时间控制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内,实现随时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9]。除教学视频外,MOOC的教学空间、测试题目等内容也应按小模块的方式来设计,保证课程的整体性。

设计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时,需要为学习者提供交流平台,如可以通过微博和QQ群等实现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课程网站设计中,需要把相同兴趣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针对学习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资源,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自主评测中,需要课程网站设计相应的自我测量小模块,保证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能够完成相应的测试,同时课程网站还需要增加答疑解惑模块,提高课程的交互性和互动性,随时为学生解答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MOOC学习是一种富资源、富技术的学习,需要不同的信息技术和媒体设备来支持学习过程。因此,在构建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体系中,应充分利用图书馆的现有资源和力量,挖掘现有课程内容,促进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当前,首先需要整合在线教育课程和传统教育课程,将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制作成MOOC,将分享、互动、交流等要素融入课程中,并在网上公开发布,引导在校学生进行网上学习。其次,高校既可以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信息素养教育MOOC新课程,也可以引进国内外优秀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甚至可以直接利用名校提供的优质资源享受众包服务,让本校学生享受到优质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11],助力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体系的完善,形成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群和精品MOOC。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群应该包括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几大模块,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3.3 创新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信息素养教育MOOC平台的设计和课程的开发涉及多方面因素,如师资队伍、技术支持、经费保障、课程标准、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等等,因此,创新体制机制对促进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创新协同共建机制。一方面,建立全国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建设与协调机构,制定全国统一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标准,从战略高度规划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发展,加强MOOC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和引导,组织条件好的高校协同开发信息素养教育通识性MOOC,并将课程发布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上,供学习者远程访问学习。另一方面,高校应将MOOC时代的新型教学信息化视为大学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明确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目标,设立学校层面的MOOC协同创新机构,统一协调校内相关教育机构和教育力量,全面分析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结合教学目标积极吸收国内外发展成功经验,制定更加精细化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价标准,把MOOC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纳入到高校发展战略中,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在线教学的新模式,引导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

其次,创新运行保障机制。在思想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对信息素养教育MOOC给予高度重视,加大人员、资金和技术的投入,积极建设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为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开展提供实践时间和空间。在师资建设方面,加强MOOC教学团队的建设,组织任课教师深入学习MOOC理论和技术,分析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MOOC技术技能,转变教学风格,鼓励、引导和扶持优秀教师开发具有一定特色和影响力的MOOC课程资源,实现教师角色从传递知识向创造知识的转变。在制度建设方面,加快制定与完善包括资质认证、经费保障、课程标准、学分积累与转换、版权保护等在内的规章制度,实现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与配套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组合政策的作用,推动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发展。当前,发展信息素养教育MOOC应与《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政策相衔接,实现与已有规划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现有政策,加快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12]。

第三,创新质量管理机制。质量是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生命线,贯穿于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的开发、运行和评价的各个环节。信息素养教育MOOC的质量管理机制分为课程准入机制和课程清理机制两部分。课程准入机制包括课程来源和课程准入方式两方面,课程准入方式又分为课程的“实体性”准入标准和“程序性”准入标准;课程清理机制包括课程的“实体性”评价和“程序性”清理机制[13]。为保证信息素养教育MOOC质量,应拓展课程来源渠道,丰富课程的数量和类型,一方面,应充分发挥高校在课程开发上的主力军作用,成立课程建设联盟,联合开发高水平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另一方面,应适当引进国外高水平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形成课程群。当然,无论是开发的课程,还是引进的课程,都要符合课程准入标准和程序,都要对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教学安排和测评方式等进行严格的事前审核,保证课程质量。同时,应加强对学习活动的实时跟踪,对线上课程进行周期性的质量评价,通过线上问卷等形式,获取学生对课程设置、内容、组织、互动、测评等方面的评价,不断完善课程设计。对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需要的课程,应及时清理下线,保证课程的整体质量。

4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MOOC的灵活性、交互性非常适合信息素养教育模块化教学,两者的融合发展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在信息素养教育与MOOC的融合发展中,不仅需要科学设计信息素养教育MOOC平台,而且需要加强制度保障,构建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体系,加强信息素养MOOC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提供融合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块,丰富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引导教师积极参与MOOC建设,探索和建立高校图书馆新型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 1 ] 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4):67-75.

[ 2 ] 张舵,吴跃伟.国外高校图书馆在MOOC中的作用及其启示[J].图书馆建设,2014(7):85-89.

[ 3 ] 黄如花,李白杨.用户视角下的信息素养类MOOC需求分析与质量反馈[J].图书馆,2015(7):26-29.

[ 4 ] 罗博.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与高校图书馆角色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3):130-136.

[ 5 ] 邓萍萍,吴殿宁.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讨[J].海外英语,2015(9):9-11.

[ 6 ] 潘燕桃,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4,32(4):21-27.

[ 7 ] 郑芬芳.MOOC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5,35(1):8-10.

[ 8 ] 黄如花,钟雨祺,熊婉盈.国内外信息素养类MOOC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4(6):1-7.

[ 9 ] 张丹.MOOC时代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5(2):69-70.

[10] 门龙海,刘菁,韩骏.主流开源网络教育管理平台的比较研究[J].软件导刊,2010,9(12):228-230.

[11] 邓佳,詹华清.MOOC环境下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研究[J].现代情报,2015,35(12):37-40,46.

[12] 李亮.MOOC发展的国家政策支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5):65-72.

[13] 李欣茹.开放教育课程管理机制研究述评[J].云南电大学报,2009,11(3):5-8.

白明凤 贺州学院图书馆馆长、副教授。广西贺州,542899。

(收稿日期:2016-01-29 编校:刘明)

作者:白明凤

上一篇:中国油画发展民俗文化论文下一篇:方案设计研究市政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