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

2024-05-01

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通用10篇)

篇1: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

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

在师德师风学习中给我体会最深的有两点: 教师要有崇高的师爱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懂得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还是品德的培养,都同他们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教师应把和蔼可亲的微笑撒向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炽热的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去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圆满完成他们的学业。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态度冷漠,则必然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有位教师曾说过:“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的工作刚开始时就意味着已经结束。”

篇2: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

师德师风感悟-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

师德师风感悟-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学习师德师风的理论,最终要求人们把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水平,否则就会变成空谈理论。在师德师风学习中给我体会最深的有两点:教师要有崇高的师爱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懂得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还是品德的培养,都同他们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教师应把和蔼可亲的微笑撒向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炽热的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去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圆满完成他们的学业。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态度冷漠,则必然会成为教育的障碍。有位教师曾说过:“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的工作刚开始时就意味着已经结束。”以前在高一(12)班有位名叫佳的同学,是年级出了名的“坏”女生。经常迟到、旷课、顶撞老师,甚至还在校内打了几次架,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花季女孩,这种自暴自弃的行为叫人看了真是头疼和心疼。记得那天的一节讨论课上,课已经进行了一半,佳气喘吁吁地从外面闯进教室,她刚坐下,就向周围的同学吹嘘她的所见所闻。我故意装着没看见她的左顾右盼并看着她对全班同学说:“佳刚从外面进来,还不知道我们讨论的话题,我再讲一遍给她听。”接着,我把整个讨论的思路整理了一下,并把讨论引导到更深的层次。没想到,一份单独的邀请、一句动听的话竟然起了作用。这节课,佳听得格外认真,并且还站起来加入了讨论,这是从未有过的事!从那以后,我发现她变了,对我更是格外的友好尊重。上我的课的时候注意力比以前更集中,甚至周围有人上课违纪时,她还会提醒他们。在课外,我也借机会或深或浅地找她单独谈了几回。佳曾经封闭的心扉逐渐地向我打开。在那节课上,对于佳的左顾右盼,我最初只是不想跟佳在课堂上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在这之前老师们过多的指责、教诲对于她来说已经麻木了,恨铁不成钢的埋怨和指责不但不能起任何教育效果,反而只会增强她自暴自弃和逆反的心理。可见,崇高的师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架起师生纽带的桥梁。崇高的师爱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并且这桶水是不断流动、不断更新的有源头的水。教师应注重教育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和业务水平。而仅仅依靠已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必然要遭到时代的淘汰。平时我在课堂上非常欢迎学生问问题。学生可以就课本中的、以及他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大胆提问,并且可以不经举手就站起来直接发问。有时,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很尖锐,例如,“唯心主义哲学既然是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要发展它?”有的理论目前仍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学生就敢于提出疑问,例如,“我们应如何看待民营经济?”还有些问题是社会上刚刚出现的现象,还没有形成理论上的认识,例如,今年前段时间粮油刚刚涨价时,就有同学发问,“这次粮油全面涨价为什么会突然发生,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等等。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中学政治教师三言两语就能讲得清的。尤其是今年上了高二(1)班的政治课后,文科班的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在政治课堂里,经常会出现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而我又拿不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甚至会被问得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回答。于是,常常被学生们问的没招时,下课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组里的或年级里的老师请教,或者搬出读大学时候的课本、资料,或者到图书馆、到网上查询答案。有时费了几番周折终于获得较满意的答案后,心情比谁都要兴奋和愉快。这时,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充分享受着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快乐。总之,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教师既要有崇高的师爱,又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师德师风修养水平,才能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才能不断发展自我,从而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师德师风感悟——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

学习师德师风的理论,最终要求人们把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师德师风水平,否则就会变成空谈理论。

在师德师风学习中给我体会最深的有两点:

教师要有崇高的师爱

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懂得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基本要求。

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还是品德的培养,都同他们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强化师爱的作用,教师应把和蔼可亲的微笑撒向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炽热的爱去感化每一位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喜爱和信任,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去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师的教诲,圆满完成他们的学业。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情感,态度冷漠,则必然会成为教育的障碍。

有位教师曾说过:“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的工作刚开始时就意味着已经结束。”

以前在高一(12)班有位名叫佳的同学,是年级出了名的“坏”女生。经常迟到、旷课、顶撞老师,甚至还在校内打了几次架,对于一个十五六岁的花季女孩,这种自暴自弃的行为叫人看了真是头疼和心疼。

记得那天的一节讨论课上,课已经进行了一半,佳气喘吁吁地从外面闯进教室,她刚坐下,就向周围的同学吹嘘她的所见所闻。我故意装着没看见她的左顾右盼并看着她对全班同学说:“佳刚从外面进来,还不知道我们讨论的话题,我再讲一遍给她听。”接着,我把整个讨论的思路整理了一下,并把讨论引导到更深的层次。

没想到,一份单独的邀请、一句动听的话竟然起了作用。这节课,佳听得格外认真,并且还站起来加入了讨论,这是从未有过的事!

从那以后,我发现她变了,对我更是格外的友好尊重。上我的课的时候注意力比以前更集中,甚至周围有人上课违纪时,她还会提醒他们。在课外,我也借机会或深或浅地找她单独谈了几回。佳曾经封闭的心扉逐渐地向我打开。

在那节课上,对于佳的左顾右盼,我最初只是不想跟佳在课堂上发生正面冲突,因为在这之前老师们过多的指责、教诲对于她来说已经麻木了,恨铁不成钢的埋怨和指责不但不能起任何教育效果,反而只会增强她自暴自弃和逆反的心理。

可见,崇高的师爱是沟通师生心灵的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架起师生纽带的桥梁。崇高的师爱更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师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

常言道:“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并且这桶水是不断流动、不断更新的有源头的水。教师应注重教育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和业务水平。而仅仅依靠已有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要求,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必然要遭到时代的淘汰。

平时我在课堂上非常欢迎学生问问题。学生可以就课本中的、以及他们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进行大胆提问,并且可以不经举手就站起来直接发问。有时,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很尖锐,例如,“唯心主义哲学既然是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要发展它?”有的理论目前仍处于发展和完善之中,学生就敢于提出疑问,例如,“我们应如何看待民营经济?”还有些问题是社会上刚刚出现的现象,还没有形成理论上的认识,例如,今年前段时间粮油刚刚涨价时,就有同学发问,“这次粮油全面涨价为什么会突然发生,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等等。有些问题不是我们中学政治教师三言两语就能讲得清的。尤其是今年上了高二(1)班的政治课后,文科班的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在政治课堂里,经常会出现学生争得面红耳赤而我又拿不出令人满意的答案,甚至会被问得措手不及,不知如何回答。于是,常常被学生们问的没招时,下课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向组里的或年级里的老师请教,或者搬出读大学时候的课本、资料,或者到图书馆、到网上查询答案。有时费了几番周折终于获得较满意的答案后,心情比谁都要兴奋和愉快。这时,深深体会到教学相长的道理,并充分享受着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的快乐。

篇3:把习作训练“挤”进阅读教学中

一、发现“精彩”处, 以读仿写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作之。盖学文既久, 自然纯熟。”语文教材中节选的范文, 不仅字斟句酌, 语句精美, 而且表达方式也值得学生认真揣摩品味。教师要有一双慧眼, 善于挖掘把握文本精彩之处,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这样的仿写目的性强, 能给学生一个语言支点, 让学生在仿写中积累、运用、发展语言, 既减轻学生习作的难度, 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 仿写精妙的句式。

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写好文章的基础。语文教材中的一些课文词汇量相当丰富, 优美的句子特别多, 这些词句就可以作为学生习作训练的切入口。如《水乡歌》这首诗歌, 诗歌每一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 回环复沓, 朗朗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 句句押韵, 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 在体会江南水乡秀丽的风光和水乡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上顺势而导, 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句式, 描写家乡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一学生写道:“家乡什么多?水果多。芒果, 荔枝, 龙眼, 装满一筐又一筐, 元江人民幸福多。”学生在仿写中对家乡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2. 仿写“优美”片段。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仿写之点, 为学生提供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 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片段的训练。如《广玉兰》一文的第三自然段写广玉兰花开放时的各种形态, 采用了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且段落首尾呼应。首句总述“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 在同一棵树上, 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中间分述部分作者从“含羞待放、刚刚绽放、完全盛开、已经凋谢”来突出广玉兰花开花时的形态各异。结尾句总结“远远看上去, 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更进一步展现出广玉兰开花时的热闹景象。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仔细推敲出作者巧妙的写作顺序, 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见到的一种植物开花时的景象, 再按总分总的段式及首尾句照应的方法进行习作训练, 使学生不仅对玉兰花开放时的特点有一个深刻的印象, 还学会观察描写其他花的特点。

3. 仿写“典型”课文。

模仿是创新的手段和基础, 创新是模仿的目标与升华。小学习作教学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仿”中求“活”, “仿”中求“新”。仿写的范文必须具有典型性。教师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 在学生学习课文时, 抓住语言特色挖掘文本的写作知识, 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依据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练习。如叶圣陶写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指导学生写游记的典范。教学时, 在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以及感受了课文语言的朴实优美之后, 要求学生把游览过的地方也像大作家叶圣陶一样按游览顺序把游览过的每一处景点写下来, 这样的仿写既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连, 使学生感到有话可写, 又有范文参照, 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解决了学生无内容可写的烦恼,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填补“空白”处, 以想促写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文学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 包含许多“空白”, 有的课文在描写人物语言时留下空白, 有的课文在描写心理活动时留下空白, 有的课文在描写场景时留下空白。这种“空白”令人遐想, 如果对这些“空白”给予补充, 让学生发挥想象, 进行“写”的训练, 则有助于加强学生对文章中心内容、人物品质、作者感情的把握,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习作能力。如《孔子游春》一文第二自然段中“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 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 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 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写到这儿, 作者对大自然母亲的抒写便戛然而止, 这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和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后, 让学生发挥想象, 然后进行交流, 并仿照文中的句式把省略号省略的内容补写出来。有学生写道:“巍然屹立的高山是她那凸起的鼻子, 滔滔的河水是她奔腾的血液。”“长满鲜花的草地是她的绣花鞋, 清澈的河水是她衣襟上的飘带。”……通过补写空白, 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母亲的美丽与伟大, 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中, 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咀嚼“细节”处, 以读拓写

文本中有一些细微之处, 特别是文中的关键词、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刻画, 若能有心地去加以挖掘, 一定会品出更深的意味来。教师要善于把握文本细微处, 发挥学生的想象, 让学生驰骋于想象的原野, 以小见大, 使文本更显丰满立体, 对加深文本的理解、主题的升华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语句:“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 36小时。”这是一句再简洁不过的句子, 但在教学中, 教师如果能紧紧抓住这一句大做文章:他挖掘着, 时间在流逝, 他挖了8小时, 我们看到_____, 他挖了12小时, 我们又看到_____, 他挖了24小时, 36小时, 两个白天, 一个黑夜呀, 我们现在看到的父亲又是什么样的?他的内心还会怎么想?这样的想象写话让父亲的形象愈来愈感人, 愈来愈光亮, 学生的心也愈来愈受到震撼, 这真是一位如山一般的父亲, 伟岸而又刚强。再如《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概述性的话:“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 判断药性和药效。”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抓住“品尝”二字, 发挥想象, 进行“写”的训练, 让学生写一写李时珍是怎样品尝药材的。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李时珍把药材放进嘴里, 细细地嚼着, 他时而紧皱双眉不住地摇头, 时而捋着胡子微微点头。嚼出了味, 慢慢分辨, 李时珍边嚼边想。当他判明了药性和药效后, 频频点头, 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并挥笔记录下来。”这种抓住细节处进行习作的训练, 不仅解决了学生习作内容上言之无物的问题, 也使学生的习作技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篇4: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

一、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中,我不提倡预习(但重视复习),上课时要求学生一支笔、一本笔记,不需要翻课本。以“葡萄糖的分子结构”教学为例具体说明一下。首先,由教师常识性地介绍糖类的概念、分类后,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有关葡萄糖的知识,介绍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如何根据它的分子式和已知的常识推测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引发同学们讨论、猜想,大胆假设,并提出验证方法。学生从与烷烃C6H14对比缺少两个氢原子得出结论:分子中有一个双键,可能是碳碳双键,也可能是碳氧双键,从氧元素角度来看,可能有羰基、羧基、醛基、醇羟基、酯基。如何设计实验来确定上述官能团的有无?因为羰基、羧基、醛基、酯基都含有一个双键,因此这些官能团最多只含一个。用PH试纸检测葡萄糖溶液不显酸性,确定无羧基;与新制银氨溶液银镜反应生成银镜,确定醛基的存在;常温下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与之反应生成绛蓝色溶液,确定多个醇羟基的存在。可要求学生试写出葡萄糖的结构简式,然后公布正确的结构简式,对照说明。

新课结束后,根据课本内容及时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整理探究思路,体现成功的愉悦,激发更大的探究热情。

二、复习课教学

在高三复习中,面对日益灵活、贴近生活的高考试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更应当贯穿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本校实际从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1.常见知识点的发散。对习题的一题多解,知识点的总结归纳同样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对常规知识点总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最后指导归类,查漏补缺。我曾要求学生用多种不同方法区分一瓶蒸馏水和一瓶饱和食盐水。如要求用3~5种方法检验自然容易,但要求用10到20种方法检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学生首先提出了二十多种方法,把相同原理归为一类,同时剔除不可行的还剩近20种。这样,趣味与科学相结合,学生自然学的带劲,最主要的是逐渐养成了善于分析、善于结合生活学化学的习惯。

2.以SO2为例复习物质。在复习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与SO2有关的现象,简要归纳SO2的功与过。通过设疑,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方法和事实说明SO2的性质,写出主要试剂和相应的实验现象。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可用NaOH、Ca(OH)2、CaO(煤脱硫)与之反应;说明SO2具有还原性,可通过与O2(工业制H2SO4)、Cl2、Ca(OH)2、Fe3+反应;说明漂白性可用品红溶液。学生在完成这些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完成了对这些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师可在最后针对易混易错知识点及重难点强化,从而使枯燥无味的物质复习变得有滋味且更有效率。

总之,在复习课中,既要注意高考指挥棒和时间有限的因素,又要适时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使研究性学习在不脱离课本、不走出教室、不耗费大量时间的前提下,同样做得有声有色。

三、课外活动是必要的辅助

课外活动应注意是课堂的合理延伸,要量力而行,忌大忌空。我校的化学课外活动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实验研究、社会调查、资料整理。

1.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化学实验的深层次研究;②对重难点知识的专题研究;③与课本相关的探索性研究。

2.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寒暑假这些相对集中的时间,结合本地实际和课程要求,安排一些适合中学生做的调查项目(选题要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既能让同学们假期过得有意义,又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教师要与家长、社会联合采取有效手段进行监控,同时做好校外活动的交往技巧特别是安全防范教育,使学生既能大胆进行探究,又能有效地自我防护。要督促学生写好调研日记,真实记录个人体验,培养其科学精神和态度。

3.资料整理。以阅览室、图书馆、因特网为载体,查阅整理文献,补充课本知识的缺乏。在资料整理的过程中,一方面体会化学前辈科学探索的历程,同时感受他们严谨求实、锐意创新的作风,另一方面也不断领悟自然科学的曲折上升,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每阶段后(如半学期),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感性和理性知识,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借鉴的思路。

研究性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力,包括思维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因而在评价上应侧重于学习、研究的过程。当然,研究后获得了成果,得到了公认,更要给予充分肯定;若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只要能分析原因,为以后的化学学习积累经验、总结教训,我认为,也不失为一项成功的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省驻马店高级中学)

篇5:日常教学中理化知识的互相渗透

作为一名亲身经历了整个改革过程的一线老师, 几年的合科之路给我留最深刻的印象。合科后的教师知识面更广了, 授课过程中理化知识的整合更全面了, 以前只教一门物理, 遇到理化部分的综合题, 教授起来就比较困难, 甚至讲授得不全面、不到位, 讲授效果很差, 甚至有时出现综合题物理老师不愿讲, 化学老师也不愿讲的尴尬局面。合科之后, 理科教师物理、化学两科都教, 教师的知识面宽了, 对综合知识的讲解也更加详尽了, 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 我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有针对性的对物理、化学教学中有关联的知识进行穿插, 将物理课时能够随时涉及到化学知识, 讲化学课时也能延伸到物理, 使学生在平时的课堂上就能经常地锻炼理化综合题, 提高了学生解决这部分综合题的能力。

如物理九年级《热和能》一章中涉及“提高锅炉效率问题”书上介绍的几种方法有:把煤磨成煤粉用空气吹如炉膛中, 这就比煤块燃烧得更充分;加大送风量, 可以使燃烧更加充分;增加受热面积, 减少热量的损失等等。我在讲授这部分时, 不仅从物理的角度讲解了, 这几种方法是如何提高锅炉的效率的, 同时我把这个问题引导化学知识上,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方法的前两项涉及了化学上的什么知识啊?燃烧的三个必要条件是什么?如何用化学上的燃烧知识解释上述燃料充分燃烧的内容?你还能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决上述提高锅炉效率的问题吗?再如, 在教授物理课能源的消耗与环境的影响时, 书上介绍了使用化石燃料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我因势利导提出:同学们能不能回想一下我们学过的化学知识中, 对大气造成污染的气体是什么?它们主要是那些原因造成的?有哪些方法?这样就将物理和化学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综合在一起。同样化学课中也能渗透物理的知识。如:化学《空气》一节中, 涉及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量, 其中有磷燃烧后导致气体压强减小, 外界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中, 以及第六章学习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时, 有关于二氧化碳密度的知识, 这些内容都要涉及到物理中大气压强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知识。同时物理和化学课本中还有许多交叉的内容, 如两本书中都有关于物质构成、分子的基本理论、以及与环境保护的内容, 老师在教学中都可以进行的穿插讲解, 两本书上的知识可以相互补充, 使学生对对所学的内容更加全面。

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时, 随时联系化学知识, 学生解决化学化学问题时, 能够熟练地使用物理知识, 并能将两者在日常教学中结合起来, 只有我们的理化合科才办的到。理化合科适应了中考, 促进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而且综合性越来越强, 新的边缘科学与交叉学科层出不穷, 从而促成了学科间的融合, 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变得密不可分, 因而, 以体现学科知识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取代传统的理化生分科的课程设置也就成了必然。施行科学的合科教学是对传统的分科教学的一次强有力的冲击, 搞好合科教学, 提高合科教学质量, 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教师做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 教师们已经注意到自然科学课必须注重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 较好地避免了传统分科教学带来的学科封闭状态, 能给学生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而且综合性越来越强, 新的边缘科学与交叉学科层出不穷, 从而促成了学科间的融合, 使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知识变得密不可分, 因而, 以体现学科知识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取代传统的理化生分科的课程设置也就成了必然。本文主要介绍了日常教学中理化知识的互相渗透。

篇6:把人文因子渗透进语文教学

关键词:人文教育;情感因素;课堂氛围;语言训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界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界定,一改语文课程的冷峻面孔,使它变得和蔼可亲起来。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根本是以人为本,它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播种”——把教材中情感因素的种子播入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材,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主题感受和个人见解,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作为语文教师,要能够重视并善于发掘这些人文教育的种子,把它们播种进学生的心田,让它们生根、发芽。

二、“培土”——为人文教育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人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课堂氛围的营造,就如同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土壤一样,什么样的土壤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成功的人文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唤起学生的道德情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于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作为语文教师,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不光要有情,还要善于用情,善于煽情,做一个有方法、有技巧的老师。人文因子已经在学生心田里生了根发了芽,你为它培好土,给它一个怡人的环境,用心呵护,它才能茁壮成长。

三、“施肥”——让语言训练成为学生人格养成的催化剂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就要让学生的视野从教材转向古今中外的名家作品,從教室转向社会,从自我转向公众。多角度、多渠道地吸纳文化精髓,感受时代信息,体味人间百味。而这一切要靠听说读写去完成。

“听”与“读”训练的是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是外在信息、知识、文化的吸收过程,是自我精神逐渐丰厚的过程。它是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与储存,即厚积的过程。因此,首先要告诉学生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慧眼、一对聪耳,要开阔视野,善于观察、善于倾听。而哪些所读所听恰恰是开启他们智慧之门的钥匙。

“说”与“写”训练的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也是薄发的过程。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这一切内化,融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主观感受和个人见解,形成自己对事物、对人生的判断和情感倾向,通过说与写的形式展示出来。而这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氛围。一个真实生活化的氛围能让学生想说、敢说,说真话,说心里话。在这样的表达训练中自然就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人格的塑造。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精于耕作的老农,通过“播种”“培土”“施肥”的过程,让人文因子在学生的心田生根、发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健康之果。把语文课堂打造成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魅力课堂。完美呈现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的魅力。

篇7:爱心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为一个教师, 在教学工作中, 不遇到学困生很难, 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则是摆在我们每个教师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探讨的问题。

有的教师仅凭自己满腔热情, 一番苦心, 和蔼态度, 不惜时间和精力, 对学困生进行家访, 但收效甚微, 结果“涛声依旧”。

曾记得×××是班内极其调皮的学生。他不仅和本班的学生有矛盾, 还时常同外班级的同学发生纠纷, 有时一天竟高达几次。老师把他找来, 他便低着头, 哭丧着脸, 表示一定要痛改前非, 可没过几天, 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怎么办?批评、教育、训斥都施展过了。“最主要的学习, 是关于方法的学习”启发了我。我想:“对于一个学困生来说, 也许是一样吧。”我在思考, 我在探讨。结果发现他胆子大、爱动、不害羞, 成了“老油条”, 无所谓。根据他的这些特点, 在学校组织歌咏比赛时, 我叫他担任指挥———打拍子。他欣然地接受了, 而且很快学会了指挥, 并获得了奖励。我发现他内心很高兴。我顺势抓住他的这个闪光点进行诱导。后来再和同学发生纠纷时, 不管情节有多严重我不在公众面前批评他, 而是事后立即找他谈心。始终用“爱”去滋润他的心房, 心灵上不给半点刺激。渐渐地, 这块不化的冰块终于开始融化了。

还有一位学生, 因为自己是抱养的, 长期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 以至于在一次期末考试中落伍了。针对这种情况, 我对他做了耐心细致的教育, 使他认识到父母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就是出于对他的爱。由于患病期间父母细心地照顾, 该生返校后一见到我就激动地说:“老师, 你帮我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真爱……”听到学生这样说, 我由衷地感到欣慰。

作为一名教师, 碰到的学困生可以说是多种性格的学生。可是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则不一样。我认为:“多给学困生一点爱”是最有效的一条。但还需要根据其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状态、不同的认识程度、不同的兴趣爱好特征……找到相应的教育方法。

学困生转化是十分艰辛的, 也是一时难见成效且务必做好的工作, 但我们只要做一位有心人, 持之以恒, 且始终用“爱”去启迪他们的心灵。主动接近他们, 关心、体贴他们, 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对他们杜绝体罚, 不排斥、不挖苦、不偏心, 热心关怀他们。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和颜悦色地使他们认识自己的缺点或错误, 改邪归正。

篇8: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

语文的作文教学不能完全脱离课程文本,尤其是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生来说,更应该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渗透作文的训练。小到字词,大到篇章,都应该充分用好教材这个现成的范本。具体操作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课文“起别名”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章的质量。要想让学生学会拟文章题目,最方便的方法就是给课文“起别名”了。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目都十分精准,它们要么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要么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要么是贯串全文的重要线索。有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引人注目,有的使用反常方法来吸人眼球。总之,要给文章拟个好题目可以从很多种角度出发,而课文的题目往往只顾全其中的一个方面,这就给学生的训练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教师不妨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回过头来让学生看看题目的特点,尝试着从其他的角度给课文起个“别名”。这样,既能让学生了解题目的特点和作用,又能锻炼学生拟题目的能力。

二、名家“画龙”,我来“点睛”

现在的中考作文中,有些考生喜欢在文题后面加上一个“题记”,或在文章结尾坠上一个发人深思的“后记”。不可否认,题记和后记确实能让文章增色不少。可惜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却很少甚至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其实,这块空白用好了,也是训练作文的一块福地。既然没有,何不让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给它配上一个合适的题记或后记。或引用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名言诗句,或精辟地发表看法,或真挚地抒发感情,或直接引用课文中重要人物的经典对话,等等。教材中的文章已经无可挑剔了,更应该将它视作作文训练的极好机会,给作者画好的“龙”点一下“睛”。

三、为精彩的文段“照相”

每次讲解到课文的精彩片段,教师都不会忘了提醒学生注意,让他们了解精彩之处,可能还会多番强调这是课文的重点,甚至要求背诵。可文段再精彩也还是作者的东西,学生再倒背如流也无法将它化作自己的所有。大多数学生知道它的精彩,却只能望“段”兴叹:“我什么时候才能写出那么好的文字来啊?”此时,教师不如停住手中的粉笔,留点时间给学生,让他们给这精彩的文段“照个相”。所谓“照相”,其实就是模仿。只要抓住文段的精彩之处:或景物描写细腻贴切,或人物刻画生动形象,或描绘中使用多种修辞,或表现手法为文章增色, 或字字珠玑引出下文,或一字千金揭示主旨,或用词精妙,或抒情真挚,等等。只要抓住文段的妙处,把手中的笔当相机,用同样的方法来仿写自己生活中的某个场景或片段,无论水平高低,只要学生有仿写的欲望,教师都应给予肯定。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对汉语的表现方法加深了解,更会在这当中锻炼自己的文笔,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四、为出色的结构“画蓝图”

文章写得好,与结构的安排得当有密切的关系,一个漂亮的瓶子会为一壶美酒增添不少诱惑力。而当下,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大多数篇章,都有出色的结构安排。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场景变换式,林海英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的回忆现实交互式,杨振宁的《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多个镜头切换式,无一不是学生学习的极好范本。每遇到这样的文章,教师都可以要求学生为本文的结构画张“蓝图”,即拟个结构的提纲。这样,既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又能为学生以后的作文提供可靠的结构样式。所以,拟提纲并不只是写作文之前的事,更应该是学课文之后有必要做的事。

篇9:把师德渗透进日常教学中

一、尽量采用英语教学, 使听力训练经常化

开展英语听力训练, 最佳的阵地是英语课堂。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时, 如果尽可能地运用英语, 就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学生在听教师说、自己张口说的过程中, 听力水平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比较难懂的地方, 教师用英语表达起来困难, 学生听起来更是不轻松。此时, 教师绝对不可以因为困难就放弃, 而改用汉语进行阐释。用语言表达不畅通, 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辅助教学, 如图片、视频等。

例如, 在学习课文Earthquake时, 对于地震的原理和地震带的分布等, 根据在以往经验, 即使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还是会听得迷迷糊糊。于是, 我从网上下载了解释地震发生原理的动画, 以及地震带分布的示意图。在讲到相应的部分时, 我适时播放动画、展示示意图, 并用清晰、简短的英语句子进行阐释。透过直观的画面和图片, 学生很容易就听明白了教师讲述的内容, 不仅学习到了有关知识, 听力能力也得到了训练。

二、运用合理教学方法, 使听力训练规范化

听力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 按照由简到难、由浅入深的层次, 可以分为听音辨音训练、听写训练、听说训练、听力理解训练等。教师要把听力融入到英语的日常教学中, 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 随时抓辨音训练

单词是英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单词读得准确与否, 关系到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高低。因此, 在英语单词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求学生一定把单词读准确, 尤其是长音、短音的区别, 相似元音的区分等等, 务必要把握清楚。常用的训练方法是:听几组单词, 要求学生找出每组中与所听单词元音读音相同的词。

(二) 日常抓听说训练

听是接收信息、理解信息的过程, 说是发出信息、表达信息的过程。可见, 听是说的基础, 说是听的提高, 二者相辅相成, 不可分离。因此,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对话训练, 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口说英语, 培养他们用英语自由表达的习惯, 由说带动听的能力的提高。

(三) 反复抓听写训练

听写是最常见, 也是最方便的训练学生英语听力的方式。进行听写训练, 一方面学生手脑并用, 注意力高度集中, 思维异常活跃, 接收信息的能力高, 训练的效果就好;另一方面, 学生听写并行, 写的能力也会提高, 这对应对高考英语听力部分试题的很有帮助。因此, 在英语课堂中, 要把听写作为日常练习固定下来, 听写单词词组、句子、段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写习惯, 提高听写能力。

(四) 突出抓理解训练

听力理解主要训练的是认定英语句子或段落描述的事实、推断句子和段落间的逻辑关系。听力理解是英语听力的最高阶段, 要求也最高。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听力训练的基础, 突出抓好学生听力理解的训练, 教给学生听的时候抓关键词、关键句等, 有效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三、遵守听力发展规律, 使听力训练科学化

英语听力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掌握听力规律, 有的放矢地开展听力训练。

(一) 明确听的目的

听的目的明确, 学生在听材料的时候就会做到有取有舍, 收放自如。因此, 在进行听力训练之前,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事先浏览题干和答案, 进行一定的揣测, 对听力材料的背景等心中大概有个数。这样, 学生在听材料的时候, 就有了心理预期, 不会无所适从。

(二) 掌握听的技巧

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 教师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听的技巧。首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不畏惧、不胆怯;其次要增强信心, 敢于猜, 善于测;再次要会听, 不要因为个别单词没听懂而放弃了全部, 要善于抓关键词, 抓整体, 最后要对听到的信息进行必要的摘记。

(三) 选择听的材料

进行听力训练, 材料的选择很重要, 不能太长, 也不能太短;不能太难, 也不能过分简单。要选择那些语言规范, 短句和长句错落, 段落和篇章分明, 内容活泼, 叙事简洁的记叙性材料为先导, 然后慢慢增加其他题材的材料。此外, 还要注重材料的交际性和文化性, 使学生在训练听力的同时, 学习到更多实用的英语知识。

摘要:训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技能, 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和高考制度的改革, 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英语听力提升到应有的高度。这要求教师在英语日常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听力训练, 于润物无声中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关键词:英语教学,听力训练,听力规律

参考文献

[1]蒋荣.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听力训练浅议[J].中学英语之友:下旬, 2010 (7) .

篇10:艺术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

一、利用社区资源,让幼儿感受周围环境的美

1.外出参观,感受自然的美

我园地处繁华的中山路,蕴涵着既古典又现代的建筑物,商业气息浓厚,大小商场布置各具特色,街心花园、街中雕塑更是美不胜收。于是,我们把社区环境纳入我们的教育资源,融入所开展的活动之中,有计划地组织幼儿进行相应的参观活动。结合开展“茶文化”的主题,我们带幼儿到街心雕塑——“大茶壶”前观赏。看着倾斜的茶壶将茶水倒入一个接—个的小茶杯里,源源不断地,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议论着:“怎么会这样?水怎么倒不完呢?”“跟妈妈泡茶一样!我妈妈也是这样泡茶的。”后来,我们又沿着回来的路走了几家茶具店,形形色色、造型奇特的茶具再次令孩子们大开眼界。在参观欣赏的同时,通过亲身经历感受物体的色彩美、造型美,激发了幼儿的审美情趣,体验了审美愉悦,丰富了幼儿的感性经验,为他们进行其他手工活动创造美、表现美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家园互动,共创美的环境

《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勤于与家长联系,积极向家长宣传,时常让家长参与班级某些适宜的活动,形成有益的家园互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如开展“伞”活动的前期工作是——提前以“家园直通车”“求助热线”等形式寻求家长的帮助,请他们多方搜集较有特色的伞。几天后,我们班俨然成了一个美丽的伞屋。活动室到处是大大小小、多姿多彩的“伞”!在孩子们的提议下,将它们一一悬挂于活动室上空。这样,孩子每天一入园,就如同走进一个色彩斑斓的美丽的“伞”世界。

二、提供、创造机会,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美

1.在欣赏活动中得到美的熏陶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因人施教,促使每个幼儿得到美的熏陶。如早操时,我们巧妙地将“美”融入体育游戏中:在《大雨和小雨》的音乐背景下,让幼儿随音乐的强弱、快慢变化而创造性地变换自己的动作,或快跑或慢走,或撑“伞”走平衡木,或几个朋友合作一个造型,在优美欢快的乐曲中进行户外游戏。午间欣赏时,我们经常播放一些中外名歌、名曲,有时则利用电教手段让幼儿观赏优美的民族舞蹈,使幼儿在欣赏活动中得到美的熏陶。同时,关注个别幼儿的特殊需要,并为他们提供条件和机会,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继续发展,真正体现面向全体的育人理念。

2.在自由创作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在我园音乐区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精美小巧的舞蹈伞、色泽鲜艳的蝴蝶彩衣和轻纱薄裙等。每天区角开放时,有不少女孩把自己装扮成心目中漂亮的小公主,随音乐翩翩起舞。在美术区,教师根据季节和活动需要投放了颜料和各种彩纸、橡皮泥、柳条、剪刀、纽扣、废旧物品、小树枝等辅助材料。孩子们自由选择材料,或画、或装饰、或制作,有着极大的自主空间,在气氛活泼欢快的自由创作活动中,幼儿的审美能力及自信心日益得到提高和增强,同时与同伴分享了创造的快乐。

三、创设展示平台,引导幼儿交流、分享美

艺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喜欢显示自己的成果,因为这些成果出自于自己的脑和手,是自己的创作,它最能体现自我的价值,从而使他们获得真正的满足感,同时,他们期待别人的接纳与赞许。于是,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展示的条件和机会,并让他们创作的作品能在一定范围内得到成人或同伴的认可和赞赏,从而激起他们继续创作的热情。如三八妇女节制作贺年卡布置成展板展出;秋季果蔬成熟时,开展亲子活动“自制水果拼盘”展览并摄影等活动。在师幼互动、幼儿之间互动、家长与幼儿互动中,幼儿学习了同伴的长处,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另外,我们的活动室除了时常将幼儿美术作品张贴展示在作品栏外,还保留着一片白瓷砖的墙面和一个空的木架,鼓励幼儿随时都可以大胆将自创作品展示在上面。在展示、观赏、评价作品过程中,幼儿交流着创作的感受、分享着欣赏美好成果的快乐。

由于我们有意识地在幼儿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渗透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孩子们的性格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能积极主动、大方自信地参加各项活动,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福县幼儿园)

上一篇:红茶专业知识下一篇:明节祭祖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