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相关处理模式

2024-04-09

不良资产相关处理模式(共6篇)

篇1:不良资产相关处理模式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 医院感染相关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制度

持有部门:各临床医技科室 制订者:吴晓英 制订日期:2012-8-24

审核者:张正洪 审核日期:2012-8-29

文件编号: 版次:1

执行日期:2012-9-1

一、各科室应有防范处理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职业暴露的预案,预防其发生。

二、发生医院感染相关不良事件后(特殊医院感染事件、职业暴露、医院感染防控隐患及其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医院感染意外事件),要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如实上报,并积极采取挽救和抢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后果。

三、报告方式:一般采用书面报告方式(填写“医院感染相关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登记表”),紧急情况下可先电话报告。

四、报告时限与对象:当事人要立即报告科主任或护士长或临时负责人,重大事项2小时内、一般事项24小时内上报至医院感染管理科。

五、各科室要建立不良事件登记本,及时据实登记。

六、发生不良事件后,有关的记录、标本、化验结果及相关药品、器械均应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

七、当时科室负责组织对缺陷、事件发生的过程及时调查研究,组织科内讨论,分析整个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及层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措施,并且跟踪改进措施落实情况。科室定期对病区的安全情况进行研讨,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关的防范措施并提出改进意见及方案。

八、医院感染管理科对发生的不良事件,视情况报告分管院领导、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必要时通知宣传科。并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处理意见,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做好有关善后工作,且组织相关质控组成员及时跟踪调查到位、制定防范措施,减少或杜绝类似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九、未产生后果或仅产生轻微后果的不良事件,对报告的科室或个人给予奖励50元/件,并在当月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考核中加2分/件。对已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良事件不予奖励并按医院相关规定另行处理。不良事件如不按规定报告,有意隐瞒、迟报等,参照《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质量考核标准》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科室奖金挂钩。

十、同一病区发生同类或类似不良事件≥3次,视为科主任、护士长未认真履职,除上述处罚外,视情节轻重对科主任、护士长予以扣罚职务津贴、通报批评、诫勉谈话、记过、记大过、免职处理。

附件:

1、院感相关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登记表

2、院感相关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流程图

篇2:不良资产相关处理模式

◎ 文/白玉刚

社会经济生活中,个人(含家庭,下同)或企业按揭购入固定资产,主要涉及两个法律合同关系:一个是个人或企业与供货厂商之间发生的商品购销合同关系,另一个是个人或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融资借款合同关系。个人或企业按揭贷款合同一般约定,首期支付一定数额后,在按揭期内按选定的还款方式逐期偿还本息。目前,个人按揭款方式主要有固定利率、结构性固定利率、直贷式、直客式、双周供、接力贷、移动组合按揭等方式;个人按揭还款方式主要有等额本息、等额本金、按年递增、按年递减、个性化(任意型)还款等方法。本文根据国家财会法规的一些基本原则与规定提出一些观点以供探讨。

一、企业按揭购入固定资产的一般账务处理

企业按揭贷款是利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专用于向供货商购置所需固定资产并分期归还本息的贷款方式。一般来说,按揭购入固定资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购入按揭固定资产后,一般不需继续发生大的支出即可投入使用,如按揭购入汽车或带装修的办公用房;另一类是购入按揭固定资产后不能马上投入使用,如按揭购入不带装修的办公用房。企业按揭购入固定资产的账务处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问题:1.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如何确定:2.负债的入账价值如何确定;3.停止资本化后的应付按揭利息如何处理;4.折旧如何计提。

(一)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4号──固定资产》,“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支付,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固定资产成本以购买价的现值为基础确定。实际支付的价款与购买价现值之间的差额,除按《企业会计准则第 17号──借款费用》应予资本化外,应当在信用期内计入当期损益。”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 17号──借款费用》,“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时,借款费用应当停止资本化。在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后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1.按揭购入后即可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分期支付的按揭利息在投入使用前应计入当期损益,不予资本化;按揭购入后不能马上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分期支付的按揭利息在投入使用前应予资本化,投入使用后则应计入当期损益。2.对于按揭购入后可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即为不考虑按揭利息时购买该项固定资产应支付给销售方的全部价款;企业用按揭购买固定资产进行投资时,入账价值应是以评估价值为基础双方协商的公允价值;对于按揭购入后不能马上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其入账价值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不考虑按揭利息时购买该项固定资产应支付给销售方的全部价款;(2)继续发生的费用(如购入办公用房的装修费);(3)投入使用前的按揭利息。

在账务处理时,因按揭购入固定资产不同于一般的固定资产,可在“固定资产”一级科 目下另设二级明细科目“按揭购入固定资产”进行核算。

(二)负债入账价值的确定 按揭购入固定资产,不论是按揭购入即可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还是按揭购入后不能马上投入使用的固定资产,其负债的入账价值均可比照企业长期借款方式按不考虑按揭利息所需支付的价款确定。但在进行账务处理时,考虑到按揭时间比较长(一般都在一年以上),可在“长期应付款”下另设明细科目“应付按揭贷款”进行核算。

(三)停止资本化后应付按揭利息的处理

根据前面所述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停止资本化后的应付按揭利息应计入当期财务费用。

(四)折旧计提

在确定按揭购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之后,根据估计使用年限和预计的净残值率,可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等方法计提折旧。

例 1:A企业2006年 12月初采取 10年期按揭贷款购买一处房屋,按揭贷款总支付价款360万元,其中房产价值 300万元,利息 60万元。首期支付 120万元,尚有 240万元于 10年内分次付清,每年支付 24万元。房屋购入后支付契税 9万元,发生后续建设装修改造费11万元,于 2006年 12月底投入使用。(金额单位:万元)

(1)购入时

借:在建工程──按揭购入固定资产(X房屋)300

贷:银行存款120

长期应付款──应付按揭贷款180

(2)发生支付契税和后续建设装修改造费

借:在建工程──按揭购入固定资产(X房屋)20

贷:银行存款20

(3)投入使用

借:固定资产──按揭购入固定资产(X房屋)320

贷:在建工程──按揭购入固定资产(X房屋)320

(4)每年计提利息和支付价款时(为简化计算均按年进行账务处理,下同)①借:财务费用6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按揭款6

②借:长期应付款──应付按揭款24

贷:银行存款24

(5)每年计提折旧时

假如使用年限为 20年,直线法计算提取折旧,净残值率为5%,则:

每年应计提折旧额=(320-320×5%)/20=15.2(万元)

借:管理费用15.2

贷:累计折旧15.2二、按揭贷款购入固定资产投资与处置的账务处理

(一)个人或企业按揭购入固定资产用于投资的账务处理

实际工作中,常会发生自然人、企业等投资主体将未到期按揭购入的固定资产用于投资兴办新的经济实体的经济行为。

《企业会计准则第 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但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不公允的除外。”据此,应按中介机构的评估价值或以评估价为基础由投资方与被投资方协商确定的公允价值作为入账价值。按揭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后续按揭费用,由按揭购入的个人或企业承担,不应由被投入的企业负担。对于投入后发生的安装等费用,则应由被投入企业进行固定资产等会计核算。

例 2:某自然人甲,将 10年按揭贷款购买的一处房屋用于与他人投资兴办 B企业。房屋购买合同价款 100万元,按揭贷款利息 20万元,现已首付 60万元,支付契税 3万元,尚有60万元于10年内分次付清。评估和协定价均为 103万元。房屋投入后不发生后续建设支出。

(1)B企业接受投资时的账务处理

借:固定资产──X房屋103

贷:实收资本──甲某103

(2)若甲是企业,则其账务处理(假设按成本法)

借:长期股权投资──B 公司103

贷:固定资产──X房屋103

例3:假如上例中的自然人甲将此按揭贷款购买的房屋不用于与他人投资兴办B企业,而是个人直接用于投资兴办独资企业或私营企业,简单装修 5万元,购买月末(假设是 12月)即投入使用。

(1)购入时

借:在建工程──X房屋100

贷:银行存款60

长期应付款──应付按揭贷款40

(2)发生支付契税和后续建设装修改造费

借:在建工程──按揭购入固定资产8

贷:银行存款8

(3)投入使用

借:固定资产──按揭购入固定资产 108

贷:在建工程──按揭购入固定资产108

(4)每年计提利息和支付价款时(为简化计算均按年计息,下同)

①借:财务费用2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按揭贷款2

②借:长期应付款──应付按揭贷款 6(2+40/10)

贷:银行存款6

(5)每年计提折旧时

假如使用年限为 20年,直线法计算提取折旧,净残值率为5%,则 每年应计提折旧额=(108-108×5%)/20=5.13(万元)

借:管理费用5.13

贷:累计折旧5.13

(二)按揭贷款购入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企业按揭购入某项固定资产后,可能出现需将其转让的情况。对此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的规定,可比照处置一般固定资产的方法进行账务处理,具体步骤如下:

1.将按揭购入固定资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按清理固定资产的净值,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按固定资产原值,贷记“固定资产”科目。

2.对于尚未支付的按揭贷款的处理,目前存在两种处理意见:

①进行结转。有人认为,结转固定资产时已结转了相当于尚未支付的按揭贷款本金部分的价值,多转了成本,少算了已实现的收入,所以觉得应该结转予以冲回。按“长期应付款──应付按揭贷款”账户余额,借记该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笔者认为这种方法会造成集中减少处置当年的成本,增加当期利润和应纳税所得,并多交所得税;分散减少以后按揭贷款期内各利润和应纳税所得,并少交所得税。这不但有人为调节企业利润和税收因素,更重要的是把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性质的债务视作企业

收入缴纳所得税是不可思议的。

②不进行结转(这也是笔者所坚持的)。认为尚未支付的按揭贷款本息是一项企业对按揭贷款银行的尚未履行完毕的债务,故在处置时不应做结转;在以后按合同约定付款时再结转,借记“财务费用”、“长期应付款──应付按揭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这样不但符合会计稳健性原则,也符合收入与其成本费用支出相关与配比的原则,更重要的是,其实质乃是按揭贷款人从开始融资贷款到此时处置兑现获得的货币现金,其意义完全等同于企业从银行获得的贷款资金,且尚未支付的按揭贷款的本金与利息核算同步,与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的核算殊途同归。

3.发生清理费用和有关税金。按实际支付的清理费用及应交税费,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

4.收到转让款。按实际收到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

5.结转清理净损益。结转按揭购入固定资产清理的净收益时,借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属于筹建期的,贷记“长期待摊费用”;结转固定资产清理的净损失时,贷记“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属于筹建期的,借记“长期待摊费用”,属于生产经营期间的,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例 4:接例1,A企业5年后将该房屋出售,售价 240万元,发生清理费用 5000元。此时,已计算提取折旧 76万元(15.2×5),房产净值 244万元(320-76),长期应付按揭贷款本金部分余额为 30万元(60-6×5);营业税税率5%,城市建设维护税税率7%,教育费附加3%。

(1)将按揭购入固定资产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2)尚未支付的按揭贷款,不进行结转。

(3)出售

借:银行存款240

贷:固定资产清理240

(4)发生清理费用和有关税金

借:固定资产清理13.7

贷:银行存款0.5

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12

应交税费──应交城市建设维护税 0.84

其他应交款──应交教育费附加0.36

(5)结转清理净损失

①假设属于生产经营期间

借:营业外支出17.7

贷:固定资产清理17.7

②若属于筹建期间

借:长期待摊费用17.7

贷:固定资产清理17.7

借:固定资产清理244

累计折旧76

贷:固定资产320

(6)以后支付按揭贷款本息时

借:财务费用6

长期应付款──应付按揭贷款 18贷:银行存款24若将尚未支付的按揭贷款进行结转,而其他条件不变,则(2)借:长期应付款──应付按揭贷款 30贷:固定资产清理30(5)结转清理净收益①假设属于生产经营期间借:固定资产清理12.3贷:营业外收入12.3 ②若属于筹建期间 借:固定资产清理12.3贷:长期待摊费用12.3(6)以后支付按揭贷款本利时借:财务费用6长期应付款──应付按揭贷款18贷:银行存款24

从这里可以看出,企业将尚未支付的按揭贷款进行结转虚增了当年的利润和相应的所得税额,减少了以后的利润和税负,并给以后会计核算带来了很多麻烦。

三、相关税收问题的处理及建议

上述的会计计价基础与税法计价基础基本是一致的,故房产税计税依据应按上述会计所确认的账面价值为房产原值减去当地规定的扣除比例为依据课税;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在上述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不符合税法规定的折旧方法计提的折旧额按税法规定的标准进行纳税调整。

篇3:无形资产相关会计处理探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可辨认”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 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 用于对外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二是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 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其他权利或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除此之外, 无形资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予以确认: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笔者认为, 上述规定不具前瞻性和普遍适用性, 仅适应于大多数传统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还存在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另类“无形资产”, 如专事科研开发的企业“生产”的发明专利或应用软件以及地勘企业“生产”的地质成果。一是无实物形态。虽然发明专利、应用软件和地质成果有赖于实物载体, 如专利样品、磁盘、文字报告、图件、各类文档文件等, 但这没有改变其本身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性。二是具有可辨认性。发明专利、应用软件和地质成果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 并能单独对外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 而不须同时处置在同一获利活动中的其他资产。三是显然不属于货币性资产。但通过出售、交换等方式完全能实现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其创制或“生产”的成本也能够可靠地计量, 它们完全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可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这些企业的发明专利、应用软件和地质成果不属于无形资产, 而应属于存货。理由一, 这些企业“生产”和持有“无形资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出售而不是自用;理由二, 这些企业的主要日常业务是“生产”“无形资产”, 企业就靠转让“生产”的“无形资产”生存和发展。基于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 为了使会计准则具有前瞻性和普遍适用性, 建议将无形资产概念改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非销售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二、无形资产的摊销

(一) 一般情况摊入管理费用

如果无形资产没有特定的受益对象或难以分清受益对象, 那么按《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 无形资产的摊销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即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二) 特殊情况摊入相关资产的成本

为体现“受益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同时规定, 当某项无形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所生产的产品或者其他资产实现的, 其摊销金额应当计相关资产的成本。这样处理能够真实反映产品或资产的成本, 也便于产品按成本定价。具体情形有:

1.产品生产企业专为生产某产品购入的专利权, 其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所生产的产品实现, 则应将专利权成本按一定的方法分摊到相应产品的成本, 借记“制造费用”或“生产成本”科目,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2.采掘企业取得采矿权, 其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所开采的矿产品实现, 则应将采矿权成本按一定的方法分摊到相应矿产品的成本, 借记“制造费用”或“生产成本”科目,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3.房地产企业用于开发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 其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所开发的房地产实现的, 进行房地产开发时, 应将其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一次性结转到房地产开发成本, 借记“开发成本”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科目。

4.非油气采掘企业取得探矿权是为了进一步探明储量, 提高储量级别, 摸清地下情况, 为未来取得工作程度更高的探矿权或采矿权服务, 探矿权包含的经济利益通过工作程度更高的探矿权或采矿权实现, 因此应摊入勘探成本。将探矿权一次性转入勘探成本的, 则借记“勘探开发成本”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分期摊销的, 则借记“勘探开发成本”科目,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三、无形资产的处置

(一) 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

众所周知, 目前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会计处理是一笔分录, 即借记“银行存款”、“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摊销”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营业外收入”、“应交税费”等科目。这样处理虽然简单, 但与实际情况不符, 因为一般不会在同一天完成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的全部收支事项, 并且这样的会计处理方法思路不清晰, 不能如实反映无形资产所有权转让全过程。为此, 建议借鉴固定资产出售的会计处理方法, 增设“无形资产清理”账户, 以反映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相关事项的全过程。具体来说, 无形资产转入清理时, 借记“无形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摊销”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取得转让收入,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清理”科目。发生清理费用时, 借记“无形资产清理”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计提有关税费时, 借记“无形资产清理”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科目。清理完毕, 结转清理净损益, 如果是净损失, 则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清理”科目;反之, 如果是净收益, 则借记“无形资产清理”科目, 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这样处理, 对应关系清楚, 能反映转让业务的全过程, 并便于贯彻及时性原则, 且减少差错。

(二) 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

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属于租赁业务, 其转让所得符合收入定义, 应作为“其他业务收入”。取得转让使用权收入时, 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为转让使用权发生费用 (派出技术人员的工资薪酬、差旅费) 时, 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转让使用权期间, 如摊销无形资产, 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累计摊销”科目。计提应交的流转税费时, 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 贷记“应交税费”科目。

(三) 非货币性交换置出无形资产

非货币性交换置出无形资产时, 将无形资产转入清理, 借记“无形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累计摊销”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计提应交的流转税费时, 借记“无形资产清理”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科目。换入资产时, 借记有关资产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清理”等科目。

(四) 无形资产报废

无形资产预期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 如该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所代替, 则应将其予以转销, 借记“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营业外支出”科目, 贷记“无形资产”科目。

(五) “生产”的“无形资产”的转让

对于专事“生产”专利、软件和地质成果的企业, 其生产成果应属于企业的存货, 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的业务应作为其主营业务, 除不涉及增值税外, 与其他企业产品销售的会计处理相同。转让时, 借记“应收账款”等科目, 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科目。结转销售成本时, 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 贷记有关科目。计提应交的流转税时, 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 贷记“应交税费”科目。

摘要:由于存在“生产”“无形资产”的企业, 无形资产的概念应以“非销售目的而持有”加以限制。针对一些特殊情形, 实务中应增设无形资产清理科目, 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应细化无形资产摊销和处置的核算。

关键词:无形资产,确认,摊销,处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 (2006)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 (2006)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篇4:不良资产相关处理模式

【关键词】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相关税费; 逻辑演绎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税费账务处理概述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的相关税费,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及准则讲解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会计处理意见,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并且准则及其准则讲解中也没有像对其他一些不明确的会计事项一样通过例题的形式将问题明朗化。事实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的相关税费种类很多,特别是当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是存货时,还涉及增值税进项税和销项税的问题。众所周知,增值税与其他税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价外税,当其可以抵扣时,则不计入资产的入账成本。准则讲解中的例题通常以“假定交易中不涉及相关税费”对相关税费加以忽略,或是给出的例题中当涉及增值税时,均设定增值税进项税额等于销项税额从而将该税费问题加以回避。正是由于准则的规定不够具体,也没有通过例题的形式加以清晰的阐释,从而引起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的相关税费该如何处理的争论较多,给会计实务工作者、会计专业学生和注册会计师备考人员带来很大的困扰。

学术界和实务界对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主要聚焦于换出资产涉及的相关税费是应该计入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还是抵减换出资产的交换损益,以及当涉及增值税这一特殊税种时又该如何处理。针对这些会计处理的困扰,本文试图从会计准则的原则性规定出发,基于会计主体假设,采用逻辑思辨的方法将准则的原则性规定加以拓展和推演,从而给出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的相关税费的符合逻辑的会计处理建议。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税费处理的逻辑推演及其应用:基于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假设要求企业只立足于本企业的视角来考虑应该处理的会计业务和事项,这是企业处理经济业务须遵循的第一原则。当将这一原则贯彻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时,这一看似复杂模糊的问题也就趋于明朗了。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这一特殊经济业务中,采用的是物物交换的形式。我们知道企业换入资产是需要支付对价的,这个对价就是企业换出的资产、支付的补价(或许有或许没有)以及发生的相关税费,从会计主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只管本企业实际负担的税费是多少,而不管其他企业是如何处理的。当发生的相关税费由本企业承担,那么该相关税费就是本企业为了获得换入资产所支付的对价的一部分,当然应该进入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果该相关税费不是由本企业承担,那么它就没有成为本企业换取资产所支付的代价,当然就不进入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基于此种推理,可以将上述原则加以推演进入下一步的具体分析。

第一种情况:当相关税费由本企业支付,则不论是何种税费也不论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相关税费,都作为换入资产支付对价的一个组成部分,进入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第二种情况:当相关税费不是由本企业承担,而是由对方单位承担,则不论是何种税费以及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相关税费,都没有成为本企业获得换入资产支付对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不计入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非货币性资产涉及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原则确定并加以具体化后,为了使这一原则具有可操作性,还需要通过例题的形式对该原则进行实际运用,这也是准则及其讲解里所欠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典型例题来分类解析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弥补准则的这一不足之处。

例题1:涉及不能抵扣的增值税和其他非增值税相关税费的例题

由于当企业换出资产为固定资产时,其会计处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单独设计一个例题对其加以解析,同时该例题还将不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也包含进来一并进行讲解。

甲公司以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一台设备交换乙家具公司的办公家具一批,换入的家具作为固定资产管理,甲乙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率17%。设备的账面原价为100 000元,在交换日的累计折旧为35000元,公允价值为87 750元,应交营业税4 387.5元。甲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设备清理费用1 500元,乙公司将换入的设备同样作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乙公司办公家具的账面价值为80 000元,在交换日的市场价格为75 000元,计税价格等于市场价格,根据税法规定,甲公司换入乙公司的办公家具支付的增值税不能抵扣。假定该交易具有商业实质,试做甲公司的相关账务处理。

解析:由于交易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都能可靠计量,因此,对换入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当换出资产为使用过的固定资产时,首先应将固定资产转入清理,由于甲公司换出的资产为机器设备,属于固定资产,因此将该机器设备先转入固定资产清理。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 65 000

累计折旧 35 000

贷:固定资产 100 000

支付清理费用:

借:固定资产清理 1 500

贷:银行存款 1 500

应支付的营业税:

借:固定资产清理4 387.5

贷:应交税费——应交营业税 4 387.5

然后对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和换出资产的交换损益进行确定,并做相关的会计分录。

在该题中,涉及的相关税费有营业税4 387.5元、机器设备清理费用1 500元和增值税进项税额12 750元。由于换入办公家具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因此甲企业支付的换入办公家具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也计入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支付的增值税为12 750(75 000×17%),若甲企业未另行向乙企业支付该增值税,则不计入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因此:

1.另行支付增值税时

换入办公家具的入账价值=换出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87 750+(4 387.5+12 750+1 500)=106 387.5

交换损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87 750-(100 000-35 000)=22 750

会计分录如下:

借:固定资产——办公家具106 387.5

贷:固定资产清理70 887.5(65 000+1 500+4 387.5)

银行存款12 750

营业外收入 22 750

2.未另行支付增值税时

换入办公家具的入账价值=换出机器设备的公允价值+应支付的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87 750+4 387.5+1 500=93 637.5

交换损益=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

87 750-(100 000-35 000)=22 750

借:固定资产——办公家具 93 637.5

贷:固定资产清理 70 887.5(65 000+1 500+4 387.5)

营业外收入22 750

例题2:涉及的相关税费为可以抵扣的增值税的例题

当涉及的相关税费为可以抵扣的增值税时,情况会显得较为复杂,需要分情况进行讨论。从查阅到的资料来看,无论是准则讲解还是已发表的论文,都未能将所有的情况罗列清楚,并对其会计处理加以阐释,这里进行一个系统而全面的解析,具体见以下例题。

甲公司与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的增值税率为17%。2009年6月6日,甲公司以其生产的棉纱2吨交换乙公司生产的运动套装1 000套,棉纱的账面价值为8万元,市场价为10万元;运动套装的账面价值为9万元,市场价为11万元,假定除了增值税外不涉及其他相关税费,增值税的计税价格为市场价,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试做甲公司的相关账务处理。

解析:在该题中,首先要确定甲公司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需按增值税由谁负担分情况讨论)。

第一种情况:双方均不向对方另行支付增值税(一般教材都默认为这种情况,但实际工作中远没这么简单)。

在该情况下,甲公司换出的棉纱视同销售要计算交纳增值税销项税额,其换入的运动套装发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甲公司的增值税销项税额=10×17%=1.7(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11×17%=1.87(万元),因此:

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进项税额)+应支付的其它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或减收到的补价)=10+(1.7-1.87)+0+0=9.83(万元)

会计分录如下:

借:库存商品——运动套装 9.83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87

贷:主营业务收入1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

同时结转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8

贷:库存商品 8

第二种情况:由本企业向对方另行支付换入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对方企业向本企业支付我方换出资产的销项税额。

该种情况是日常交易中最常见的方式,正常购销活动中通常以该种方式进行交易,即买方向卖方支付货款和增值税,在此情况下:

甲公司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增值税进项税额-增值税销项税额)+应支付的其它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或减收到的补价)=10+(1.87-1.7)+0+0=10.17(万元)

会计分录:

借:库存商品10.1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87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营业外收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0.34

结转成本(略)

第三种情况:本企业同时承担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增值税税额(该种情况比较罕见)。

甲公司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本企业实际负担的增值税+应支付的其它相关税费+支付的补价(或减收到的补价)=10+[1.87+(1.7-1.87)]+0+0=11.7(万元)

会计分录:

借:库存商品——运动套装 11.7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87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

银行存款1.87

结转成本(略)

第三种情况中本企业实际负担的增值税说明:在由本企业同时负担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增值税时,本企业须向对方企业支付换入对方资产的增值税额1.87万元(11×17%),此外,还需负担本企业视同销售的存货的增值税销项税额1.7万元(10×17%),然而按税法规定,增值税进项额是可以抵扣的,由此本企业向对方企业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1.87万元实际并未由本企业负担,因此本企业实际负担的增值税额为1.7万元(1.87+1.7-1.87),该部分税额计入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

三、结束语

本文从会计主体假设这一企业处理经济业务的首要假设出发,对会计准则及其讲解中未能阐释明晰,从而引致学术界争论、实务界困惑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涉及的相关税费的会计处理进行了符合逻辑的严密推演,并通过举例的方式将推演出的会计处理原则在实际经济业务中进行应用,弥补了准则及其讲解的不足,对消除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相关税费会计处理的争论和实务界的困惑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11-125.

[2] 耿建新,戴德明.高级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14.

[3] 刘玉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的计量方法研究[J].会计之友,2008(9).

[4] 李慧思.视同销售业务的涉税会计处理的归纳分析[J].会计之友,2009(4).

[5] 陈春霞.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相关税费问题[J].中华会计网校网站,http://www.chinaacc.com/new/635_796_201010/28su2004-

22812.shtml,2010-10-28.

篇5:不良资产相关处理模式

处理

(一)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建设的相关重要政策要点

1、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的期限限制《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六条 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期限应当根据行业特点、所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需求、项目生命周期、投资回收期等综合因素确定,最长不超过 30 年。对于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项目(以下简称特许经营项目)可以由政府或者其授权部门与特许经营者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约定超过前款规定的特许经营期限。

2、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特许经营方式《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五条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在一定期限内,政府授予特许经营者投资新建或改扩建、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期限届满移交政府;(2)在一定期限内,政府授予特许经营者投资新建或改扩建、拥有并运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期限届满移交政府;(3)特许经营者投资新建或改扩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并移交政府后,由政府授予其在一定期限内运营;(4)国家规定的其他方式。

3、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的中央财政支持《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建[2014]839号)第一条

中央财政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具体补助数额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5亿元,省会城市每年4亿元,其他城市每年3亿元。对采用PPP模式达到一定比例的,将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

4、中央对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建设要求财建[2014]839号第二条

试点城市由省级财政、住建部门联合申报。试点城市应在城市重点区域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将供水、热力、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燃气、排水等管线集中铺设,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解决“马路拉链”问题,促进城市空间集约化利用。试点城市管廊建设应统筹考虑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建设里程应达到规划开发、改造片区道路的一定比例,至少3类管线入廊。

5、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融资支持政策《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专项债券发行指引》,鼓励各类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可续期债券等专项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61号)第五条第(十三)项规定:完善融资支持。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充分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鼓励相关金融机构积极加大对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积极开展特许经营权、收费权和购买服务协议预期收益等担保创新类贷款业务,加大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支持力度。将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列入专项金融债支持范围予以长期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项目收益票据,专项用于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

6、地下综合管廊PPP项目营运的收入来源国办发[2015]61号第四条第(十)项规定:实行有偿使用。入廊管线单位应向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交纳入廊费和日常维护费,具体收费标准要统筹考虑建设和运营、成本和收益的关系,由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运营单位与入廊管线单位根据市场化原则共同协商确定。入廊费主要根据地下综合管廊本体及附属设施建设成本,以及各入廊管线单独敷设和更新改造成本确定。日常维护费主要根据地下综合管廊本体及附属设施维修、更新等维护成本,以及管线占用地下综合管廊空间比例、对附属设施使用强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公益性文化企业的有线电视网入廊,有关收费标准可适当给予优惠。由发展改革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指导意见,引导规范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地下综合管廊收费标准,形成合理的收费机制。在地下综合管廊运营初期不能通过收费弥补成本的,地方人民政府视情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因此,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属于使用者付费及政府提供可行性缺口补贴的准经营性项目。

(二)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的选择

1、BOT模式(建设-运营-移交)在BOT模式下,政府与社会投资人签订BOT协议,由社会投资人设立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具体负责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并在运营期满后将管廊无偿移交给政府或政府指定机构。运营期内,政府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项目公司在特许经营期内向管线单位收取租赁费用,并由政府每年度根据项目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核定并通过财政补贴、股本投入、优惠贷款和其他优惠政策的形式,给予项目公司可行性缺口补助。其中,项目公司向管线单位收取的租赁费用可以包括两方面:一是管廊的空间租赁费用,如电力单位等管线铺设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可以租用管廊的空间,自行铺设和管理管线;二是管线的租赁费用,如供水、供热等单位可直接租用管廊内已经铺设好的管线进行使用,由项目公司进行维护和管理。具体模式如下图所示:

2、TOT模式(转让——营运——移交)对于政府现有的存量项目,可以采用TOT模式进行运作。在TOT模式下,政府将项目有偿转让予项目公司,并授予项目公司一定期限的特许经营权,特许期内项目公司向管线单位收取租赁费、并由政府提供可行性缺口补助,特许期满项目公司再将管廊移交予政府或政府指定机构。

3、BOO模式(建设-拥有-运营)在BOO模式下,政府与社会投资人签订BOO协议,由社会投资人设立项目公司具体负责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投资、建设、运营,政府同时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项目公司在特许经营期内向管线单位收取租赁费用,并由政府向其提供可行性缺口补助。特许期满后地下综合管廊的产权属于项目公司所有,项目公司可以通过法定程序再次获得特许经营权,或将管廊出租予其他竞得特许经营权的经营者。

(三)财务处理由于地下综合管廊的产权属于当地政府所有,在合作期内,项目设施的使用权归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运营维护因此,在进行立项时,是以以项目业主的名义立项建设(B),工程完工后经营(O)一段时间,再交付业主(T)的,其会计处理如下:

1、在建设阶段,投融资人建设期间发生的支出为取得该项目(一般为不动产)经营权的成本,作为“无形资产——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基础设施资产经营权”核算:借:无形资产——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基础设施资产经营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

2、运营期间收入的会计处理。项目公司的投资回报主要来源于该项目投入运营后直接收取的廊位租赁费、管廊物业管理费以及获得政府可行性缺口补贴。主要会计问题要关注以下三方面。第一方面是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无论BOT项目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有多长,其摊销年限均不应长于特许经营期,如预计使用年限长于特许经营期,则应按特许经营期进行摊销;反之,则应按预计使用年限计提摊销。第二方面是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根据与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可选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第三方面是无形资产的预计净残值。由于BOT项目资产在特许经营期结束时需要无偿移交给政府,伴随该资产的特许经营权也结束,即该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结束,不再具有任何价值,因此项目公司应该确认其无形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为零。(1)项目公司每期收到廊位租赁费、管廊物业管理费的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项目公司每期收到财政付费或财政可行性缺口补助时,会计处理分为两种:第一,如果财政付费或财政可行性缺口补助为中央财政补贴,则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央财政补贴增恩就值税有关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3年第3号)的规定,按照现行增值税政策,纳税人取得的中央财政补贴,不属于增值税应税收入,不征收增值税。会计处理如下:借:银行存款贷:营业外收入

第二,如果财政付费或财政可行性缺口补助为非中央财政补贴时,会计处理如下:借:银行存款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运营期间发生成本和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基础设施资产经营权摊销的会计处理。项目公司发生成本支出时:借:主营业务成本贷: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同时,将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基础设施资产经营权进行摊销时:借:管理费用贷:累计摊销。

4、运营期间或特许经营期内发生的资产更新支出的处理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按照合同规定,企业为使有关基础设施保持一定的服务能力或在移交给合同授予方之前保持一定的使用状态,预计将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处理。” BOT项目在运营期可能会增减一些设备,主要包括两类:第一类是不属于BOT项目设备或其附属设备,而属于与营运有关的设备,即不属于移交范围设施;另一类是属于BOT项目设备或其附属设备,即属于移交范围设施。第一类设备的增减应视同公司自有资产的增减,按各自的资产属性:遵循“存货”、“固定资产”核算。第二类设备的增减,对原有设备更新、维修,或增加设备以维持该项目经营的支出涉及到该项资产的价值,最终要无偿移交,并且经营公司关注的是投资的收回,所以这些支出只能在剩余的特许经营期内摊销。因此,这些支出可以看作是“为维持特许经营权而发生的必要支出”,如果发生的金额不大可以直接费用化,如果发生数额较大,可考虑列入“长期待摊费用”,在剩余的特许经营期内合理分摊。但是处于谨慎的原则,项目公司最后对特许经营期内发生的资产更新支出进行预测,在“预计负责”科目中反映。即会计处理为如下:借:管理费用贷:预计负债

5、BOT项目资产的移交。特许经营期结束时,合同授予方支付的款项已经弥补了金融资产相关科目的金额、无形资产已经摊销完毕,所以设备直接转移给合同授予方即可,无需做会计处理,不会影响项目公司资产的变化。BOT项目特许经营期满时,项目公司向合同授予方移交的并不是项目公司的全部资产,仅仅是特许经营合同所约定的项目设施,其已在特许经营期摊销完毕,账面净值为零。初始投入的资本已经由特许经营期的现金流收回,投资收益已在特许经营期每年的利润(或亏损)中反映,因此,项目设施的移交不影响项目公司的总资产和净资产。不进行会计处理,只办理项目移交手续即可。

(四)税务处理

1、项目公司融资成本的增值税处理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附件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第二十七条第(六)项规定,购进的贷款服务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附件2:《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规定:纳税人接受贷款服务向贷款方支付的与该笔贷款直接相关的投资顾问费用、手续费用、咨询费用和手续费用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因此,项目法人公司从事融资所发生的利息及与融资直接相关的投资顾问费用、手续费用、咨询费用和手续费用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2、项目公司建设期发生建设成本的增值税处理在建设阶段,投融资人建设期间发生的支出为取得该项目(一般为不动产)经营权的成本,作为“其他权益性无形资产-—基础设施资产经营权”核算,所取得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投融资人将建筑工程承包给其他施工企业的,该施工企业为建筑业增值税纳税人,按“建筑业”税目征收增值税,其销售额为工程承包总额。

篇6:不良资产相关处理模式

(陈克元 深圳律师 法学硕士)

金融不良资产清收业务是一项重要的律师非诉业务,包括前期的尽职调查与调查后的清收阶段。金融不良资产清收是一个复杂、艰巨的工作,现在想选几个关于金融不良资产清收的话题,跟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关于金融不良资产清收业务的案源开拓问题

按照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与流转的阶段来划分,金融不良资产清收业务从市场的角度可分为三级市场:

(1)一级市场:银行处置的不良资产,即银行通过竞价拍卖或风险代理的方式直接对外处置的不良资产;

(2)二级市场:资产管理公司处置的不良资产,即银行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经过资产管理公司的清收失败后再次对外处置的不良资产;(3)三级市场:单位或个人投资商处置的不良资产,即单位或个人投资商从银行、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单位和个人投资主体受让的不良资产业务。一般来说,三级市场依次呈现出以下规律:(1)资产质量越来越差;(2)办案程序越来越烦琐;(3)清收成本越来越高;(4)清收手段越来越多;(5)政策风险越来越高;(6)律师代理清收的风险比例越来越高。

由此可见,金融不良资产清收业务的市场开拓应该既要放宽思路、全面铺开,三级市场都可以考虑进入,又要避难就易,重点抓住一级市场。作为律师参与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不良资产业务来说,可以既考虑以风险代理的方式为银行、单位或个人投资商进行清收,收取代理费;又可以考虑以投资主体的身份进入市场,通过竞价购买资产包的方式参与实现资产清收业务。

二、关于金融不良资产清收的具体办案思路问题

金融不良资产案件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中止、终结执行案件,即已经过诉讼程序,因无可供执行的财产而中止、终结执行的案件。此类案件如在一定期间内发现债务人新的财产线索,可以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在整个不良资产业务中,此类案件占绝大多数。(2)生效判决严重错误,可申请抗诉再审的诉讼案件。该类案件一般是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方面存在严重瑕疵,需要推翻已生效的判决。其中,恶意逃债案件占此类案件的较大部分。但是,此类案件具有案情复杂、执行周期长的特点。(3)超过诉讼时效案件,即尚未进入诉讼程序,因银行方面的疏忽而丧失时效的案件,此类案件在整个不良资产业务中占很小的部分,而且呈现案件标的额小,贷款人多为自然人的特点。因此,在金融不良资产业务中,应以恢复执行业务为主。

在恢复执行案件中,阅卷调查是前提,追查财产线索是核心,对接法律法规是关键。

(一)关于财产线索的追查问题

1、追查主体:

(1)债务人;(2)担保人;(3)公司关联人(分公司、全资子公司、法人人格混同之公司);(4)其他单位被挂靠人;(5)公司股东或单位投资者(刺破公司面纱之股东、出资不到位之股东、抽逃出资之股东、虚假出资之股东);(6)上级开办单位或直接管理者;(7)侵占公司财产之公司股东、高管;(8)侵占公司财产之清算人、财产管理人等;(9)虚假评估、验资之评估机构、会计事务所。

2、查询对象:

(1)不动产:a土地使用权;b商业住房;c工业厂房;d车库等(2)动产:a车辆;b船舶;c机器设备;d银行存款;e仓、提单、票券及物权凭证;f办公用品;g古玩字画等(3)其他财产及权益:a股权;b租赁权;c承包权;d到期债权(代位执行);e法院裁判权益等。

3、财产线索:

(1)贷款合同、抵押合同中出现的抵押物。(2)抵押无效时抵押物的去向。(3)保证人名下的所有财产或权益。(4)工商档案资料中出现的财产或权益。(5)相关合同中出现的财产或权益。(6)相关司法文书中出现的财产或权益。

(7)债务人与第三人签定的协议书中出现的财产或权益。(8)债务人与第三人诉讼被法院判决确认的财产或权益。(9)债务人的分支机构拥有的财产或权益。(10)债务人的全资子公司拥有的财产或权益。(11)与债务人法人人格混同的公司拥有的财产或权益。(12)单位被挂靠人拥有的财产或权益。

(13)公司或单位的投资者在与公司人格混同、出资不到位、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情况下追加投资者名下的财产或权益。

(14)股东以不动产实物出资没有办过户转让的,可以向股东追偿出资不到位的责任。

(15)上级开办单位或直接管理者在单位解散过程中存在财产侵占情况下追加其责任时,其名下的财产或权益。

(16)公司清算人、财产管理人在公司清算或解散过程中存在财产侵占情况下追加其为责任人时,其名下的财产或权益。

(17)会计师事务所在虚假验资,损害债权利益的情况下追加其虚假验资的责任。

(18)评估机构在虚假评估、评估不实损害债权人利益的情况下追加其侵权责任。

(19)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没有投入自有资金,或者投入的自有资金达不到规定的数额,或者不具备企业法人其他条件的情况下,追加该企业名下的财产或权益。

(20)债务人清算、解散后遗漏或尚未处置的股权及其他投资权益。(21)债务人分立、合并后新设企业法人的情况下,追加新设企业法人责任时其名下拥有的财产或权益。

(22)国有企业依公司法整体改造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的情况下,追加该国有独资企业责任时,其名下拥有的财产或权益。

(23)企业整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原企业债务由改造后的新设公司承担的情况下,追加其名下拥有的财产或权益。

(24)债务人的房屋租赁权、承包收益权。(25)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的到期债权。(26)债务人拥有的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性权益。

(27)债务人与第三人诉讼后,法院判决债务人的财产过户给第三人,但尚未过户进行物权性转移情况下,债务人拥有的该财产或权益。(28)债务人名下换地权益证书确认的财产或权益。

(29)债务人名下虽没有土地使用证,但有红线图的土地线索。(30)债务人与第三人联营合作情况下享有的联营权益。

(31)债务人名下已被其他债权人查封后未续封或被解除时,进行轮候查封情况下债务人拥有的财产或权益。

(32)因故意逃债或错误登记而登记在他人名下的债务人的房产等财产。(33)通过查找债务人的股东、法定代表人、高层管理人员的下落,了解债务人的财产线索。

(34)通过原案件的执行法官了解原案件的执行情况及债务人的财产线索。

(二)关于恶意逃债案件的债权追讨问题

1、通过虚构诉讼的方式逃债。

利用司法权以规避司法对债权的保护,这种逃债方法叫诉讼逃债。1)与关联企业打假官司。因民事权利主张自主处分原则,当事人串通进行假诉讼、假执行并且借助司法文书的确定力逃避债务。2)假查封。债务人与法院达成协议,将资金和财产进行虚假查封,以法律关于财产不得重复查封的规定来对抗债权人申请的查封和执行。3)债务人在失去清偿能力后,协助担保人对抗债权人,通过一定证明技巧促成认定担保无效的裁决,从而使债权悬空。

防范诉讼逃债,首先要遏止来自法院的不规范行为,债权人应积极行使申诉权和申请复议权;其次要确保债权的严谨和权利凭证的完整,不给债务人以可乘之机;再次,债权人应该谨慎处置那些来自于债务人的各类函件,以免落入免责圈套。

2、通过和解或法院调解的方式逃债。

实践中存在大量通过和解和调解方式逃债的案例,债务人通过与关联人或其他合作人串通达成和解协议或提起假诉讼,在诉讼过程中使和解协议赋予法律执行效力,将债务人的财产转移以逃避债务。对此,债权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要及时对转移财产行为向有关部门反映,以中止其过户登记等行为;2)要充分利用撤销之诉和无效合同确认之诉,做好证据调查和收集工作;3)在逃债行为已经被法院的生效判决所确认情况下可以向法院申请再审撤销其判决。

3、通过合同方式无偿或低价转让财产。

通过合同无偿或低价转移资产逃债是直接而单纯的逃债方式,但却不乏法律上的防范手段,除了可追究无偿的财产接受人的责任外,债权人还可以通过证明第三人恶意而要求返还财产。对此,债权人可以提起两种诉讼:(1)根据《民法通则》第58条或《合同法》52条提起无效合同确认之诉;(2)根据《合同法》74条提起撤销之诉。同时债权人也可以向法院申请搜查令搜查财产,或者申请协助执行令要求第三人直接偿债,但几乎所有的对付转移资产逃债的手段都要求债权人警惕性高,反映及时,果断采取应对措施。

4、通过体制整改(改制)方式逃债。

改制逃债是指企业在体制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过程中回避债务或妨害债权人行使债权的行为。具体而言,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革、合并分立、兼并重组、承包租赁等方式逃避债务。一般来说,企业改制无论以何种方式,都涉及到企业主体变化、财产占有变化、股权情况变化,因改革而出现的新企业主体或财产占有人与原企业之间的关系一般也只有三种:主体继承、财产承受和权利受让,根据我国现有法律,只要能证明存在这三种关系中的任何一种,改制后的企业就要承担原债务,而不论其改制文件或协议里有无特别约定。

5、通过抵债方式逃债。

抵债逃债是债务人清偿虚假债务或对债务进行虚假清偿的逃债行为。具体而言,有以下三种:(1)抵债物低值高估;(2)抵偿假债权;(3)将财产抵偿或抵押给第三人。对于抵债逃债行为,债权人的困境在于常常证明不了抵债行为的虚假性,因而缺乏行使撤销权以撤销抵债行为的根据,比较方便的手段是债权人申请债务人破产或提起以抵债双方为共同被告的诉讼,借用程序中的救济手段来宣告那些恶意抵债行为无效。

6、通过破产方式逃债。

破产逃债是企业借助破产偿债程序中违法操作以逃避债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a宣告破产前债务人非法减少可供还债的财产;b将破产财产高值低估,降低清偿率;c故意提高破产费用和税金,减少可分配财产;d给关联债权临时设定抵押或进行突击清偿,增加破产财产的负担。一般认为清算组黑箱操作、债权人会议名存实亡、没有救济手段等制度上的缺陷以及债权人对破产债权重视不够和没有在清算程序中充分行使权利是导致破产逃债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债权人既有权要求法院以裁定否定清算组和债权人会议的决定,也有权向上级法院就有关裁定申请复议,司法解释明确要求上级法院必须对债权人的复议作出答复。所以,积极参与并充分行使权利有利于防范破产逃债。

三、关于金融不良资产清收业务的前景与趋势问题

关于金融不良资产的市场化处置问题,一直存在应限制金融不良资产市场化的“国有资产流失论”和应加快金融不良资产市场化的“冰棍效应论”两种对立的观点。事实上,金融不良资产是否应该市场化的问题应该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分析:1)金融不良资产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平均每年不良资产已达1万亿;2)目前金融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已经摸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相关法律制度初步健全;3)金融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尽管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市场化处置仍不失为相对合理有效的手段;4)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市场化也是世界性的共通做法。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量可剥离的不良资产存在,不良资产市场就不会萎缩。而且可以预测这个市场的参与者越来越多,资本投入越来越大,处置手段越来越新。金融不良资产业务的前景也会广阔而美好。但是,在市场化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的前提下,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一些信息告诉我们,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可能会越来越规范,尤其对一些投资商从资产管理公司受让的债权可能会进行限制性的规范。其中不仅包括法律法规的健全和规范,而且可能在市场准入条件,赋予法官更严格的把关和审查权等方面进行规范。然而也应该看到对该业务进行规范的同时,相关的法律制度和政策会更加健全和明确。这些都不会改变金融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的基本趋势。

上一篇:高血压日宣传个人总结下一篇:李玉刚副市长在人事会议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