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一章有感

2024-04-28

读道德经第一章有感(通用12篇)

篇1:读道德经第一章有感

《我注道德经之第一章》

一点思考、两点体会、三分注意、十分美味——题 记

[原文] 第一章

道可道①,非常道②。名可名③,非常名。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译文]

(一)翻译——本人才疏学浅,参考前人智慧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二)何为道?

本人认为:“道”字一“首”一“运”,“首”即是头脑、身体的第一部分、引申为、思想、“开始”、进一步归结为思想的结晶即一种规则、理念;“运是走字底”即运行、有腾云驾雾之感,因此可讲道是灵魂或思想的自由、无拘无束、回归自然、天人合体、这一层意思符合“老庄学说及其言行”、更加符合道家弟子的言行,深层次讲,道是远离了政治争端、人性私欲、的人性解放、回归自然后的最好表现形式,是老庄的甚至是广大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的理想生活、第三层意思是一股力量运载着人的大脑、思想进而指导着人在行走、更是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当偏离之后便会使人类回归到正道,中国历代王朝的“分”与“和”就是很好的例子,道也是自然发展运行的力量和动力,看不见摸不着,到就是存在。

(三)心灵在飞

道即规律是原本就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是人们不相信或则现在还不了解而已,因此,叫“无”,人类正因为从“无”到“有”,才得以生存和发展、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道”,人也是一样,有其运行的法,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都有其自身的“道”。

人一生下来不知生命为何意,从何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一开始不知道,只知道生命的快乐与美好,青年时期则徘徊犹豫茫然,老年时则深知其大意,每个人都有其生命存在的道,只有走自己的道,万事随心、追求心灵的平静和安宁、寻找内心的归属与向往的地方、去探寻崇高与丑恶之区别、去体会崇高与纯洁的意义,去感受感受人格的伟岸与做人的尊严,按其天道行事、按其人道做人,那么一生都很幸福美满快乐!也许追求的是知足常乐、自然而然、坦坦荡荡、开怀乐世的生活!

整个人类社会也是一样,人们都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到哪里去?怎么去?自己的规律又在哪里?有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应该怎样处理与其他万事万物的关系?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道”,其实所有的答案都已经有人掌握并为我们所熟记,然而有的人有的国家甚至是我们自己却欲以人力变其轨,而行之,事与愿违、问题百般、头疼难忍、不知所措!

人类要想长期幸福的过下去,只有把一种万事万物、天地人、或则整个世界各个部分运行的 “道”掌握清楚,并且使之自然而然、那么就无中生有了、天下大同、世界和谐、人类幸福安康万世永不止也,于是欣欣然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有道而正焉!

时间:2012年10月6日

作者:牛

篇2:读道德经第一章有感

读《红与黑》有感

这个暑假闲来无事,本不喜欢看小说的我随着小伙伴一同去书店逛了一圈,几个字映入我的眼帘,没错就是这本书,高中时就一直想看看这本外国小说来着,只是一直都木有机会和那种心情,但这次与以往不同,我果断的将这本书给买回家了,闲来无事,一杯茉莉花茶,一本书,就足以让我整日都感到心旷神怡,如果窗外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那就不妨躺在摇椅上,就这样一个充实而又快乐悠闲的下午就在品茗与书中过去了。现在就让我来谈谈读这本书的自我感受吧。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位帅气的年轻小伙子,如果你认为他是那种与生俱来的贵族那你就错了,于连是一位生长在木匠家庭的,他的父亲也是一位蛮有钱的乡下人,虽说他从小就生活在乡下这个当时只认识金钱的家庭,但是还是午饭掩盖这孩纸热爱学习,崇拜神学的心。也许你会问他每天都是干什么的,不要着急,他的两位哥哥都是每天帮着他爸爸锯木来着,但是于连生来就是体质比较弱,皮肤白皙,说起他的长相我就不得不说一下他的那双能够迷倒万千少女的大眼睛,即使在被父亲打骂的时候你也无法从他的那双迷人的眼睛里看出特别的恨,纵是你再怎么恨看到他的眼睛你也会什么烦恼都忘却的赶脚,他是当时反叛资本主义的“始祖”,是一位英雄人物,他所在的玻璃市市长看中了于连是本市唯一一个会拉丁文的如此崇拜神学的人(至少他们是这么认为的),其实于连的偶像是拿破仑,他崇尚自由,但是这绝对是不能让别人知道的,他还曾经一直藏着拿破仑的画像以至于他的情妇德·雷纳夫人在哪里惶惶不安,惶恐担心和害怕呢。第一章

篇3:读道德经第一章有感

———《道德经》第二章

《道德经》第二章说:“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世事, 实行“不言”的教导。

这里的“圣人”, 不是儒家意义上的圣人, 是心灵与自然合一的人。老子的“无为”, 不是不作为, 而是不妄为、不刻意而为, 是顺任自然而为。“不言”, 就是不发号施令、不滥用命令的意思。实行“不言”的教导, 就是不硬去发布不符合规律的教令。

《史记》记载, 李斯曾经跟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学问。学成, 李斯去秦国之前和荀子辞行说:“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卑贱, 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贫穷。长期处于卑贱的地位和贫困的环境之中, 却还要非难社会、厌恶功名利禄, 标榜自己‘无为’, 这不是士子的本愿。”当时的李斯, 年轻气盛, 志在有为, 弃楚就秦, 想干出一番大事业。无奈, 有为偏被有为误。秦二世二年 (公元前208年) 七月, 李斯被判处五刑, 判在咸阳街市上腰斩。李斯跟他的次子一同被押解出监狱时, 他回头对次子说:“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 又怎能办得到呢!”于是父子二人相对痛哭, 三族的人都被处死了。

李斯的老师如果不是荀子, 而是老子, 情况将若何?有为无为间, 迥异两重天。

有一个小和尚很贪玩, 一个晚上, 踩着椅子爬墙出去玩。师傅知道后, 搬走椅子, 坐在墙下等他回来。外出的小和尚回来后, 爬上墙, 跳到“椅子”上, 才发现椅子变成了师傅, 师傅是用脊背接住他的。小和尚一脸惊恐, 老和尚没说一言。小和尚诚惶诚恐地等待着师傅发落, 但师傅好像任何事没有发生过, 压根就没有提起这件事。师傅的无言之教和宽容, 让小和尚触动很大, 从此刻苦修炼, 变了一个人。若干年后, 成为寺院的长老。

不论教师还是家长, 最高的教育境界应该就是以身示范, 说教则次之, 棍棒则乱之。

不言之教, 是一种教育的大智慧、大境界。为人师者, 为人父母者, 要通过修炼自身, 让自己的榜样力量, 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 给孩子以无言的影响。不言之教, 大过任何方式和技巧的说教。“光说不练假把式”, 你得先露一小手试试。

曾经见过不少深居办公室或研究室的论文或大作早就等身了的教育专家, 给活跃在鲜活的第一线的课堂上的教师点评公开课, 往往说得天花乱坠, 批得体无完肤。被点评教师或者其他与会者, 往往却不“感冒”, 心里不服气。为啥?因为他们会在心里说:“你既然是专家, 你讲一节课试试。”说三道四, 谁不会?关键是自己先能拿出个样本来, 并让大家服气, 这才是真专家。

鲁迅一生, 有两个老师对他影响深远。一个是寿镜吾先生, 鲁迅的评价是“方正质朴”, 自然影响鲁迅的恰恰是老师的人格力量, 并不是当时在三味书屋背诵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还有一个是日本的藤野先生, 让鲁迅肃然起敬的是藤野先生治学的严谨, 更关键的是对一个弱国弱民族学生的一视同仁, 没有歧视, 甚至更多地给予关怀关注。作为教师, 学问要大, 给学生一杯水就要拥有一桶水, 但这样仅仅能对学生“晓之以理”。更关键的是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 让学生的知情意行相统一, 对学生“动之以情”。对于一个人来讲, 随着时间的推移, 岁月的流逝, 当年在学校跟老师学的知识, 往往淡忘得很快, 留在自己脑海里永远抹不去的, 恰恰往往是老师的人格影响部分。那种影响, 正是“不言”的教导。一个教师, 甚至不经意地励志给孩子一句话, 足可成就孩子的一生。同理, 一个教师, 甚至不经意地侮辱讽刺给孩子一句话, 足可毁掉孩子的一生。不是危言耸听。譬如, 说给孩子“你能行”, 孩子带着自信出发, 孩子可能真的就能行。人的成功很难, 但有时候又似乎很容易, 有时人的成功容易到似乎就是为了一句话、一个嘱托、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话, 一辈子”, 就是这样神奇。

好的老师, 好的家长, 甚至夫妻间、朋友间的相互激励, 最好的效果, 绝对不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 滔滔不绝, 云山雾罩, 而是一个综合的情境, “此处无声胜有声”:

孟母三迁, 远离了屠户、丧仪环境, 靠学校而居, 让环境给孟子以不言之教。

岳母刺字, 让时时在背的“精忠报国”的主题, 成为岳母为岳飞在沙场英勇杀敌的无言嘱托。

乐羊子妻, 更是聪明的女子, 羊子学业未成, 半道返家, 乐羊子妻挥刀断织, 一个动作, 远胜过千言, 羊子“复还终业”。

铁杵成针, 老婆婆的恒心, 感化了李白, “太白感其意, 还而终业”。

篇4:从《道德经》第一章看太极拳真貌

这里我们先以《道德经》的第一章做一个尝试。

1.《道德经》第一章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从字面解读(参考梦贞先生解释)

道,可以复制之道,不是恒久之道;名,可以宣示之名,不是恒久之名。道是虚无的,存在于天地形成之始;道是实有的,体现为万物衍生之母。因此,常在悟虚境界,可以捕获道之奥妙;常用务实精神,可以把控道之范畴。两者同出一炉,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坚持不懈的修炼,是打开一切奥妙的法门。

3.从《道德经》看太极拳

许多人往往把自己练的太极拳,或者符合自己观点的太极拳认做是真正的太极拳。其实真正的太极拳是无法说清楚的,是不可名状的。今天你可能看到某个人把太极拳演练成一种样式、一种状态,明天你又有可能看到另一个人把太极拳演练成了另一个样子、另一种状态,那么哪个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呢?其实你看到的只是太极拳的一面而已。如果是在无欲的状态中去体悟太极拳,那么你会感受到它的万样变化(有欲状态),最重要的是从这种无欲和有欲的状态之间不断地实践感受,才能体悟到真正的太极拳。

太极拳从早先流传的5大门派,到现在已经挖掘发现了各种各样10多种流派,一些人一直在标榜自己门派太极拳的正宗。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做为一个门派就一定有特定的规矩和讲究,有特定的空间和时间的规定,可惜的是不同门派的太极拳常常发生碰撞和矛盾,如杨式太极拳在动作上讲究缓慢柔和、速度均匀、肌肉完全放松,而陈式太极拳在动作上却表现出了快慢相间、弹抖发力、松紧有度的特点。

怎么来判断什么样的太极拳才是正宗的呢?其实《道德经》第一章已经告诉了我们。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拳路思维没有离开《道德经》的“道”的思维,一开始就建立了一个变化的、不断进化的思路,是不断在人们的认识中进行衍化的,人的认识到达哪种境界,太极拳的形象就衍化成哪个模样。如果只是从动作外形以及劲力特点去判断什么是太极拳,这是无法分清楚的。

从太极拳的劲力特点来讲,许多武术门派中也都包含有与太极拳类似的特点。从起源来说,太极拳也是吸收各种武术门派的特点总结出来的,与其他武术派别相类似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虽然有“略知太极一二便可胜少林”的说法,但是太极拳一定是吸收了少林拳的优点并加以发展而成的,不然不会轻易胜(当时的)少林。因此真正的太极拳不在外形的相似,而在对其思维的把握。真正的太极拳在有欲无欲之间产生与衍化,不单只是外形的变化,即便你是跟某个名家学的太极拳,但是你的思维不在这有无之间,那么你所练的拳就不是太极拳,就一定会发生偏差。若要把握真正的太极拳,就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道”的境界。

太极拳的每个原理、每个招式,都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但是在实际的搏击中一旦拘泥于某个原理或招式,失败也就必然会出现。固定的思想和招数一旦形成了某种概念性的东西,太极拳的本来面目也就改变了,你所练的拳也就不是原来的太极拳,而成了一种僵化的拳术。学习太极拳的每一个阶段的要求和练习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如肌肉放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练习方法,从肌肉拉伸,到肌肉松弛,再到肌肉的弹性,每个阶段对肌肉都有不同的讲究,如果你只是知道肌肉要放松、要用意不用力,那就不能掌握真正的太极拳需要的肌肉功能。

因此说,太极拳是可说又不可说,可解释又不能解释清楚的。这就是《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告诉我们的。我们要明白天地间的任何物质起源是从无开始的,有了某种概念才拥有具体的应用。太极拳就是从“无”中生“有”、“有”化万千的拳种。因此要看到太极拳的奥妙之处,就要从无中去体会;要看到太极拳的妙用,就要从它的每个招式或原理中去体会其变化。对太极拳的理解要从这“无”和“有”之中去观察,只有不断地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才是进入太极拳奥秘殿堂之途径。

太极拳不可能是固化的,更不可能只是属于古人的,它也是属于现代人的,当然更是属于明“道”之人的。本人所习的道法先天太极拳就是没有固定套路的太极拳,只依靠心法流传,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套路,修炼过程中妙境不断。

4.从《道德经》看太极拳的技击之道

《道德经》第一章也可以用太极拳的技击应用来解读。太极拳的技击之道在于它的“不可道”与“不可名”,也就是随时都处在变化之中,无从说起它的方向、力点等有形的东西,这就是太极拳的妙处,但是我们又要从每个有形的招式中观察到太极拳的变化轨迹。招式只是太极拳的瞬间表象,变化才是它的实质,不可捉摸就是它众多妙处的开始。太极拳的真谛在于劲力的变化,而不是招式的美观或者柔软的表象。在无形和有形之间才是太极拳的技击之道。

从有形到无形,不仅仅存在于肌肉层次上的劲力之道,进一步存在于“气道”。所谓“气道”,就是讲究气场在太极拳中的运用,这时的技击讲的是“气打”,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点穴法。在太极拳中还讲究通过气场的控制达到技击的目的。童旭东先生在《孙式武学研究》中记载了孙禄堂的弟子裘德元与拳师郭连荫的一次武艺切磋,“郭氏方要出手,自己手足竟不能动”,这就是气场控制的例子。这样的例子在各种记载中并不少,只是用当今科学还无法完全解释清楚,因而许多人断然否定其真实性。

篇5:《道德经》第一章读后感

随手翻起来了书架上的这本《道德经》,经常听孩子诵读,自己对文章的大意却不甚了解。在查找网络资源后,对第一章进行了粗略的了解。现就部分章节内容浅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无为”就是合道之为。通行本《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把天地未分之前的混沌状态称作“无”(无,名天地之始)。天地未分之前,世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先天地生”的道在“周行而不殆”地运行,布生天地和万物。可见“道”就是世界产生、发展、变化的本原,是天地万物的母体,也就是现在所称的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无”是道的根本属性。“无为”即是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采取的管理对策,是在对天地万物的运行规律有透彻理解后而采取的最简单而又最有效的管理手段。“无为”是一种管理理念,更是一种境界。

那么怎样才算是“无为”?怎样实施和推行“无为”?由于现阶段对世间万物及其客观规律的认识还很有限,对这些问题也许还没有准确一致的答案。但个人认为“无为”必有以下特点:

一、“无为”以平等为基础。虽然用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天下万物因进化程度或组成的不同,有高等和低等、植物和动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的分别,但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都是由道产生的,它们既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践之别。在天地和圣人的眼里它们都是草狗(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都是一样的、平等的。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天下万物有些是我们生活所必须的,有些是不直接需要的,有些从某种角度看是有害的甚至是致命的,但它们都是道安排给我们的朋友,它们有各自存在的理由,作为天地万物一员的人,不能也不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其它万物的生死。比如细菌会使人类致病,许多人都讨厌它,但现代科学已证明如果地球上没有细菌,动植物的残体将无法分解,绿色植物将因缺乏养分而死亡,人类将无法从食物中得到营养,最后地球上的生命将会全部消亡。又比如,若地球上没有土壤等无机物,植物就没了食物来源无法继续生存,若没了植物,食草动物就没了食物,也不能存活,没了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也无法继续存在。由此可见地球上的万物是一个生命链条,每一个都是同等重要,不可替代的。所以人们只能按道的要求与万物平等共处。人和人之间也一样,虽然肤色不同、语言各异、所从事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有区别,但在道这个母体面前都是兄弟姐妹,都是这个世界的平等一员。

万物是平等的,也是自由的和多样的。平等是前提,自由和多样是必然的结果,因为万物是平等的,它们各自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生存方式和生活规律即有各自的“德”.谁也不属于谁,谁也不能命令别人该怎样生活。世间万物是平等的、自由的和多样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真心地按道的要求采取无为策略,让万物按各自的“德”自由平等也生长、生活。

在一个合道的社会里,因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它们在世间享有的权益(阳光、空气、财富、权势、自由、亲情、健康、病痛、快乐、痛苦等的总和)也是均衡的。比如,你若捐出了财富,你占有的财富是少了,但你却得到了别人的尊重和感激,享受了快乐,你的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你抢劫得了许多钱,你的财富多了,但你得天天防着警察,天天受到心灵的谴责而痛苦,你的权益也并没有增加。如此等等。如有人想要改变这种均衡性,这是不符合道的准则的,长期看也是肯定办不到。只有采取切实的措施来保护这种平等的权利,保障均衡的权益,才是社会长治久安的最优选择。“圣人”正是透彻地理解了这一点,才顺势而为,采取“无为”的策略。

二、“无为”以加强个人修养和以身垂范为手段。“无为”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就是不妄为、不胡为。因此,要推广和实行“无为”就必须加强对客观规律的研究和探索,以增加所采取对策的目的性和准确性。同时,更为主要的是要加强个人修养,做到以身垂范。要秉持“道德三宝”DD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平等对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恶、美、丑都要照顾和关怀,象水一样“善利万物而不争”;“俭”就是不甚、不奢,不占有别人的资源和权益,天下人的资源天下人共享,天下人的权益天下人均分。要做到少私寡欲,多予少取。少私寡欲是前提,只有做到少私寡欲了,才可能多予少取;“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在一定的范围内不提倡什么,也不反对什么,即不干涉别人的自由,同时,不争名、不争利、不争功。有了这样的修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就会更深入、更全面,采取的管理措施才会更合道。

篇6:第一章公民道德建设概述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都非常重要、十分紧迫:

一、公民道德建设是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具体举措

二、公民道德建设是纠正道德失范的必由之路

三、公民道德建设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公民道德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

五、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

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江泽民同志“一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重在建设、以人为本,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第二节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

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的“六个坚持”:

1.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2.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道德是有继承性的,又是有发展性的。

3.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

4.坚手梦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

5.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6.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配合第三节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一、为人民服务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

二、集体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

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篇7:读《中庸》第三十一章有感

本科期间也曾看过《中庸》,但当时都是初略地浏览,很少能够静心品读。这次公司给了我一次仔细研读《中庸》的机会,每当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安静地研读《中庸》,就如同回到了曾经的学生时代。对《中庸》第三十一章的研读,使我对《中庸》这本经典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思考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更好地适应现在的工作岗位,如何更好地与同事相处,如何成功地转变自己的角色,更好地为公司服务。

通过对《中庸》第三十一章的审读,可将这章的内容概括为:只有天下的圣人,是聪明的,睿智的,如此,才能够治理好国家,领导好百姓。他能够宽容温柔,所以能够容忍;他坚强刚毅,所以能够执着,稳当;他心底纯正容貌端庄,所以人人敬仰他;他说话办事有理有据,所以能够区别对待;他知识渊博,不断地有新思想,新办法出现,就像源源不断的流水一样。人民莫不敬仰他,他说的话没有不相信的,他办事没有老百姓不高兴的。他的声望名满全国,并且惠及到偏远的蛮荒地区,只要舟车能到的地方,有人的地方,都能顾及的到。凡是天能覆盖的地方,地承载的地方,日月普照的地方,有雨露霜雪的地方,一切有气血的人,都会亲近他,所以这样的人德可以配天。

古人把高尚的人分为至人、神人、圣人三种。至人的规格太高了,“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至于神人,则是超脱了生死的人,即无为又无不为的人;什么是圣人?就是德可以配天的人。这也是很高的标准,很高的要求,很高的境界,很高的品德。总而言之“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一般人做不了至人,也做不了神人,更做不了圣人,但是如果你执意从政,有意当官,那么你就必须下决心做一个真正的人。即无己,也无功,更无名。无己就是大公无私;无功就是不要功利主义;无名就是埋头苦干,不为名利。还要牢记,必须是一个聪明睿智的人,这个聪明睿智不是拍马奉承,不是投机钻营,而是“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牢记“宽裕温柔”,宽大包容,心胸宽广,牢记那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心都是换来的,你爱百姓,百姓才爱你,你一心为百姓,百姓才会信服你,千万不要贪得无厌,刻薄寡恩;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刚毅、执着,宁折不弯,百折不回的人;要求自己是一个端庄正直,光明磊落的人;做一个有条有理,缜密细致,从实际出发,精益求精的人。如果这一些都做不到,那么你就不要从政了。

篇8:读道德经第一章有感

——《道德经》第十章

《道德经》第十章说:“载营魄抱一, 能无离乎?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意思是说:精神和身体合一, 能不分离吗?结聚精气, 致力柔和, 能像无欲的婴儿吗?

“能如婴儿乎”, 王弼本、帛书本皆作“能婴儿乎”, 今从傅奕本。

婴儿、水、女性, 这是老子常用的意象, 正可以代表老子的无为、柔软、低下、谦和、素朴、不争等思想。婴儿, 又是老子所重笔刻画的:在第二十章里, 老子写道:“我独泊兮, 其未兆;沌沌兮, 如婴儿之未孩”, 意思是:我独自恬然淡泊而无动于衷;混混沌沌的样子啊, 好像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儿。在二十八章里, 老子写道:“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溪。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意思是:深知什么是强雄, 却安于柔雌的地位, 甘做天下的溪涧, 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 而回复到婴儿似的单纯质朴状态。在五十五章里, 老子写道:“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意思是:含“德”浓厚的人, 比得上初生的婴儿。由此可见, “婴儿”是老子五千言中反复提到的意象。

在我们的教育上, 应该倡导一种“向孩子学习”的观念。婴儿, 人之初, 性天真。身上没有岁月的印痕, 处事简单, 从不把事想复杂了, 富于好奇心, 充满求知欲, 初生牛犊不怕虎, 毒虫猛兽都会让他三分。老子说, 对于赤子, “毒虫不螫, 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老虎来了, 大人没命地奔跑, 结果跑不过老虎, 还是被吃掉。老虎来了, 婴儿或者压根不把老虎放眼里, 依然泰然自若, 老虎一般不去动他, 还可能与之嬉戏。这就是婴儿身上的那种气场。我们的教育要摆好这种天理与人欲的度, 不仅要把孩子教育成社会人, 还要保护孩子固有的那种自然的天性。依托天性来教育, 扬长避短。同时, 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那些可贵品质, 学习那些成人世界里已经不复存在的单纯与美好, 见素抱朴, 清心寡欲, 不让我们的教育游离人的原点太远, 时时刻刻守住本原。

关于这种人的原点和本原, 《中庸》中写道:“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可离, 非道也。”就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 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 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 如果可以离开, 那就不是“道”了。《论语》中也说:“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人的根本是需要坚守的, 而婴儿不正是站在人类的原点上吗?

“能如婴儿”, 正是老子所追求的自然真朴的境界。

这是因为婴儿更能符合老子在《道德经》中的主张:

首先, 婴儿非圣非智非巧非利。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绝巧弃利”, 抛弃聪明和智慧, 人民才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巧和利, 盗贼自然消失。老子认为人的本性应是真纯质朴的, 知识和智慧腐蚀了人类的天性, 从而产生出诸如追名逐利的恶习。老子认为, 不如抛弃这些文明垃圾, 使人民恢复到无知无欲、宁静不争的自然状态。

其次, 婴儿既素又朴无私无欲。老子主张“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老子认为要使人的认识有所归属, 即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减少私欲, 抛弃所谓圣智礼法的学问, 达到没有忧虑的境地。而婴儿恰恰符合这一点。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也就是说:缤纷的色彩, 使人眼花缭乱;纷繁的音乐, 使人听觉不灵敏;丰美的饮食, 使人味觉迟钝;纵情围猎, 使人内心疯狂;稀罕的器物, 使人操行变坏。因此, 有“道”的人只求安饱, 不追逐声色之娱, 摈弃物欲的诱惑, 吸收有利于身心自由的东西。婴儿, 正是既素又朴无私无欲的, 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再次, 婴儿是柔弱不争的, 这符合老子“贵柔”的观点。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水是柔弱的, 善于居下不争, 老子认为最好的善应该像水一样, 提出“上善若水”的观点。刚则易折, 柔则长久。“持而盈之, 不如其已;揣而锐之, 不可长保。金玉满堂, 莫之能守;富贵而骄, 自遗其咎。”水碗已盛满, 不如停止下来;捶打金属使它尖利, 难保长久。金玉满堂, 没有守得住的;富贵而骄傲, 自己招灾。功成业就, 退位收敛, 是合于自然规律的。要像婴儿那样, 不要争强好胜, 做人要藏锋, 而不是磨得锋芒毕露, 那是“不可长保”的。

我一直觉得, 人生是个轮回。婴儿出生, 到教育使之社会化, 到老年人的习性又“复归于婴儿”。这人生轨迹, 整整就是一个圆圈。人生的路, 要经过“见山是山, 见水是水”, 到“见山不是山, 见水不是水”, 再到“见山还是山, 见水还是水”的三重境界。而婴儿化, 是人生的开端, 又是圆满结局。记得每年的六一儿童节, 成人间最美的祝福莫过于——“愿你像婴儿一样永远生活在儿童节里”。返老还童, 是道家的追求。童心常在, 谁又能说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美好追求呢?

我们看绘画, 很多大师的作品, 充满朴拙气息, 有的甚至像孩子的涂鸦, 却韵味无穷。

篇9:秘籍第一章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们便接触到了“写景作文”这一特殊而又常见的类型。说它特殊,是因为这类作文在大多数情况下,只作为习作训练而出现;说它常见,是因为我们平时写作文经常需要写景。景色的描写,不仅可以为我们的叙事增添色彩,还可以起到衬托情绪的作用。因此,咱们“演武厅”的第一场训练,就从写景开始!

第一式——井然有序

在写景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写到很多景物,那么,怎样安排它们的先后顺序呢?在动笔之前,我们不妨在心里为它们排个序。有了顺序,写起来才不会显得凌乱。如果事先不想好,写起来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读者读起来也会晕头转向哟!

第二式——主次分明

在动笔之前,我们还要想一想,在你写到的景物中,有哪些是最美的,哪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或者有哪些是最契合主题的,那么对于这类景物,我们就要着重去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第三式——人景呼应

在写景的时候,如果能写到人的活动,做到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人景呼应,一定能为我们的作文增色不少。但是有同学会说:“我描写的景色里面真的没有人呀,怎么办呢?”哈哈,别忘了,作为景色的观察者,你就身处景色之中啊!写景之余,再写一写你的感受,你的作文就不再呆板,而是充满了灵性。

说了这么多,就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篇佳作吧!

演武厅小练兵

秋 天

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四(6)班 仲羽洁

炎热的夏天走了,带来了美丽的秋姑娘。不信?我带你去公园瞧瞧!

你看!小草换上了金灿灿的礼服,迎接着秋姑娘的到来。顽皮的风娃娃,把树叶吹得沙沙作响。偶尔有几片干枯的黄叶,像蝴蝶似的旋转着落下来。路边,一朵朵不知名的野花,也开得这么鲜艳,它们竞相开放,争奇斗艳,把小路染得香气扑鼻。草丛中夹杂着迷人的菊花,五颜六色,走近一闻,有股淡淡的清香。池塘里的荷花姑娘走了,只剩下荷叶笔直地站在那儿,整个池塘像铺满了绿色的伞。几棵常绿的树木,像战士一样保卫着公园。小草、菊花、树木,把秋天衬托得更加美丽。

你瞧!小朋友们三五成群地到公园里做游戏,老年人到公园里跳舞、打太极拳。他们都脱下了T恤衫,换上了长袖外套,漫步在公园的各个地方,公园里荡漾着笑声。人们,让秋天增加了勃勃生机。

不一会儿,下起了秋雨。秋雨绵绵,滴在身上,凉凉的。雨中还夹杂着风,一阵风吹来,吹在脸上,很凉爽。秋雨、秋风,让秋天变得更加丰富。

这就是秋高气爽、凉风习习的秋天。我爱秋天!

篇10:读道德经第一章有感

(三)读书笔记

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原来计划经济体制的情况下,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另一个飞跃。

为什么在开国之初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后来又要实行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目前,中国经济存在哪些问题,又该怎样发展?

建开国之初,百废待兴,整个国民经济非常弱小,面对西方国家的咄咄逼人,我们只能够实行计划经济,集中全国的力量,对资源统筹利用,迅速的建立了我国的工业化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独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毛领导下中国的工业总产值增长了三十倍。即使“文革”十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也翻了一番,从1965年的1402亿元发展到1976年的3207亿元,在工业,文教,基础设施方面都有突破性的发展,为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年为什么又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改革思想。计划经济虽然使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其中也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导致后来中国的经济停滞不前。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的过多过死,权利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这就导致了企业没有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人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这就导致中国必须改革,建设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

我国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经过了四个发展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由此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使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远发展。这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融入了世界的潮流,2001年加入WTO,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使世界了解了中国,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

当然目前我国经济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食品问题严重,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城乡发展不平衡,这些问题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怎样改善,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完善。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好”与“快”的结合,我们不仅要追求效率,更要考虑到,资源的合理运用,和环境问题,坚持课持续发展。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不仅要中国制造,更要中国创造。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五,统筹区域发展。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篇11:读道德经第一章有感

第一节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本节学习要求:

1.掌握会计法律体系的三个层次,并分清效力高低;

2.每一层次分别由谁制定(制定机构),调整的范围;

3.每个层次包含的内容或者说《XXX》属于会计法律体系的哪个层次。

【1·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法律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

B.《总会计师条例》

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D.《企业会计制度》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属于会计法律的是《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

【2·单选题】在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中,《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属于()。

A.会计法律B.会计行政法规C.会计部门规章D.会计规范性文件

『正确答案』B

【3·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是()。

A.总会计师条例B.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D.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属于会计行政法规的是《总会计师条例》、《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

【4·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部门是()。

A.国务院审计部门B.国务院金融部门

C.国务院财政部门D.国务院税务部门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制定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部门是国务院财政部门

【5·多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

A.企业会计准则B.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C.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D.会计法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会计法》属于会计法律,A、B、C项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6·多选题】《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属于()。

A.会计法律制度B.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C.会计规章D.会计规范性文件

『正确答案』ABC

【7·多选题】国家统一会计制度不能与()相抵触。

A.会计法律B.会计规范性文件C.地方性会计法规D会计行政法规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效力低于会计法律和会计行政法规

【8·多选题】下列属于会计规范性文件的是()。

A.《会计档案管理办法》B.《企业会计制度》

C.《会计基础工作规范》D.《企业会计准则》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企业会计准则》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其中有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9·多选题】下列属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

A.《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B.《小企业会计制度》

C.《会计法》

D.《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正确答案』ABD

『答案解析』《会计法》属于会计法律。

【10·多选题】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主要包括()。

A.会计法律B.会计行政法规C.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D.税收法律

『正确答案』ABC

『答案解析』税收法律不属于会计法律制度。

【11·单选题】不属于会计规章的是()。

A.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B.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

C.会计档案管理办法

D.总会计师条例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属于规范性文件, 《总会计师条例》属于会计行政法规。

【12单选题】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由()规定。

A.全国人大常委会B.国务院C.国务院财政部门D.财政部会计司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是属于会计部门规章,制定机构为国务院财政部门。

【13·判断题】2005年,财政部第26号令发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是会计规范性文件。()

『正确答案』×

篇12:读道德经第一章有感

通过读这本书的第一章(没有结果,付出再多也是零)的感想颇深。首先第一章就点明这本书的主旨,可以说是,开门见山,简明扼要,我对第一章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层意思:

一、结果的重要性

结果这是一个很普通而又很熟悉而又每天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存在于每一件事上。一件事做了无论成功与失败他都会有一个结果,一件事做得好与坏也有一个结果,结果或许是零,结果或许是我们理想化的效果,结果或许是成功或许是失败,无论怎么去评价这个结果。结果始终是结果,而我们把对于零的结果归于没有结果也叫失败,通常把有意义,有价值观非零非失败的结果称为结果,对于这个结果是我们人生不可或缺的。他不仅仅是一种结果的名词,更是一种智慧结晶的产物,他代表着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你的能力,你的业绩,你的价值所在。倘若人生没有了结果,那这个时代永远是一个没有进步的时代,没有文明可言,更重要的是我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精力的问题,而是衡量我们工作能力和晋升机会的重要条件,所以没有结果什么都没有,你再多的努力也付之东流。

二、公司用你不是看你的工作过程

事实上我们每做一件事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过程也许相当的苦,也许你付出了很多,但也许你很轻松地就完成了,无论你是轻松还是痛苦的这个过程你必须要学会接受,可是再换个角度,过程是你学习做人做事的方法。其中如果学习到了知识或者是领悟到了什么,那这些收获都会是你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所以说,过程只有你知道,也是你自己的事,过程的学习是你的收获,可是结果却是你的命运与前途,也是公司的效益所在,效益就是业绩就是结果,结果就是能力,能力就是效率和质量,效率和质量就是人才,人才就是公司所需要的。所以结果就是你的命运与前途所在,也是公司的效益所在,公司用你不是看你的工作过程而是看你的工作结果。

三、结果不是唯一的方法获得

书中讲到李丽和董佳买火车票的故事,李丽去买火车票,从买票时受不了热,等排到窗口买票时,售票员说没有票了,而李丽就回去了。而董佳呢?售票员说没有票了,她又问其它同时间的车次有没有,没有以后,又去值班室问,最后在退票处买到。同样是去买票,这是为什么呢?从做事的角度上来分析,李丽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没有买到火车票,可以说是没有结果的结果是没有符合公司要求。而董佳询问了售票员获得结果也是没有结果,但是董佳又用第二种的方法去做了,同样的车次没有车票,又去值班室,最后在退票处买到。可以说是寻求了四种方法,前三次虽然没有成功,可是最后一种方法却成功了。这说明获得结果的方式不是一种,而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用心的去做,有没有多考虑过其他方法,而董佳最终出色的完成了任务,结果显然是完美符合公司要求。当然不同的方式可能有不同的结果,同样在诸多结果中,我们要选择最符合公司要求的结果去努力,当然不是抱着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而是把它当作一种态度和责任去做。同样1+4=5、2+3=5、0.5+4.5=5。获得5的结果很多,而我们最需要的是0.5+4.5=5的结果,在这么多种结果中,我们当然是择优而选,当然还有的结果经过多种方式以后才最终获得一个结果。

四、结果与你的地位身份没有关系

从刚才买火车票再分析,李丽是国内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而董佳是普通院校的毕业生。

为什么李丽没有买到火车票而董佳买到了?可见一件事情的结果不是与你的学历有关系。不是你学历有多高,不是你资历有多深,也不是你岁数有多大,而是和你的能力、效率以及质量有关系。又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当时关羽只是一个小兵,是一个马弓手,谁都瞧不起他。当华雄来攻打,连杀两名大将,众将首都害怕了,当关羽要出战时,袁绍还在小看关羽呢,认为手下有的是大将何必用一个马弓手呢。事实上关羽斩下华雄的人头以后,他们都另眼相看了,尤其是曹操,因此曹操也和关羽有了渊源。由此可见,结果不是由身份高的人来定,也不是身份高的人就可以完成,也不是身份卑微的人就无法完成,只能说是用你的能力来证明才是结果所在。

五、结果的成败源于你自己

从一字值83万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来,一个结果的失败往往体现在我们自己身上。关键时刻,尤其是马上出现结果的最后一刻。人往往都是接近成功接近结果的那一刻,越容易犯错,尤其是中国人最容易犯错,最容易得意忘形。所以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耐心加细心,这是我们自己必须要要求自己,这都是对我们自己基本应有的要求。如果没有做这些,那么就只能说明你没有做好,你自己的结果失败也就败给了你自己。其实优质的结果就源于我们自己,源于你是否用心了,是否重视了,所以许多人的成败都是源于自己。

马云说的好: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因为许多人都是即将在看到结果的那一刻失败了。

2013年1月7日星期一

上一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下一篇:和顺景点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