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道德概述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第一章道德概述范文

第一章 公务员职业道德概述

一、单选题

1.(C )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A法律B行为准则C道德D社会舆论

2.道德通过(B )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A.道德舆论的褒扬与贬斥B.传统习惯的力量C.人们的内心信念D.强制力

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是( D )

A国家元首B公务员C公民D广大人民群众

4.早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曾经用生动的民族语言把党的干部路线概括为( A )

A任人唯贤B任人唯亲C任人唯德D任人唯才

5.“三反”运动不包括( B)

A反贪污B反受贿C反浪费D反官僚主义

6.党的( B)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它不容忽视的地位。

A十一届三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一届四中全会D十三大

7.新《公务员法》正式实施的日期是在( D)

A2009年1月B2008年1月C2007年1月D2006年1月

8.2006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倡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强调要把践行( D)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 A反腐倡廉B为民谋利C服从党纪D八荣八耻

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共颁布过( B)项有关公务员管理的重要法规

A3B4C5D6

10.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一直坚持以( B)为核心。

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思想政治建设C干部教育培训D反腐倡廉建设

11.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到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科学发展观主要体现在公务员的( D)上

A人生观B世界观C价值观D政绩观

12.在(A )中,首次把家庭美德教育纳入反腐败教育的重要内容,倡导廉政文化进家庭。 A《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纲要》

B《国家公务员行为规范》

C《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

D《干部教育条例》

二、多选题

1.公务员职业道德的特点包括( ABCD)

A强烈的政治性B高度的权威性C相当的强制性D广泛的示范性

2.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ABCD)

A思想基础B精神动力C道德支撑D舆论氛围

3.公务员队伍建设中的德,即指公务员的( ABCD)

A政治品德B职业道德C家庭美德D社会公德

4.精神文明建设包括( CD)

A经济建设B社会体系建设C思想道德建设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5.( ABC)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公务员职业的重要价值追求。

A公正B公平C正义D正直

6.为确保国家公务员自觉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并举的方针,因为道德约束往往更具有(BCD)

A强制性B持久性C广泛性D渗透性

三、判断题

1.先进道德对于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2.道德对社会生活的作用方式是强制性的 ×

3.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道德比职业道德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着一定社会公民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水平。×

4.公务员职业道德水平越高,人民对于国家政治就越有信心 √

5.职业道德与精神文明发展方向无关 ×

6.“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一样,都是正派的干部路线 ×

7.精神文明建设就是思想道德建设。 ×

8.干部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县处级以上的党政领导干部 ×

9.通过立法来规范公务员职业行为,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手段。 √

10.只有法治才能确保公务员严格遵守国家法律。 ×

1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

12.在私人生活领域可以接受的行为,公共领域也是可以接受的。 ×

四、简答题

1.简述道德的功能。

一、社会的主体道德对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先进道德对于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三、道德在阶级社会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四、道德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2.职业道德有哪些特点?

一、在范围和对象上,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专业性和对象的特定性

二、在内容和结构上,职业道德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继承性

三、在形式和方法上,职业道德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四、在现实形式上,职业道德具有自觉性和实践性

3.简述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定义及其构成

所谓公务员职业道德,是指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过程中,通过内化的信念和善恶标准,理性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

公务员职业道德由内到外分为四个层面,即公务员职业价值取向、公务员职业精神、公务员职业道德修养和公务员职业行为规范。

4.简述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现实意义

一、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有效管理公务员队伍的要求

二、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在新历史形势下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要求

三、推进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公务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要求

5.简述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时代特征

一、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

二、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密不可分

四、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体现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要求

五、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社会风气好转的关键

第二章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

一、单选题。

1.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首要任务是( C)

A 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

B 贯彻《公务员法》

C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 加强党的建设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 A)

A 社会主义荣辱观

B 为人民服务

C 集体主义

D 科学发展观

3.在党的建设中,必须放在突出位置的是( A)

A 思想建设B 组织建设C 作风建设D 个人建设

4.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点对象是( C)

A 共产党员B 行政人员C 党员领导干部D 管理人员

5.评价公务员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是( C)

A 办事效率高

B 工作积极性大,比较热情

C 群众满意程度

D 职位高低

6.新形势下,党和国家选人用人的标准是( B)

A 学历高,能力高

B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C 思想觉悟高

D 思维敏捷,创新能力强

7.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D)

A 高物质,高消费的生活

B 高品质,更舒适的生活

C 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D 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8.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是( C)

A 公务员能力建设

B 公务员政治思想建设

C 公务员作风建设

D 个人素质建设

9.依法实行行政监督的前提和基础是( A)

A 行政监督立法

B 建立行政监督的领导体制

C 提高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

D 健全行政监督机制

10.公务员及其家庭生活的基本保证是( C)

A 物质利益补偿

B 公务员的奖金

C 公务员生活保障制度

D 公务员个人能力的提高

11.思想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 B)

A 理论创新

B 坚持与时俱进

C 为人民服务

D 遵守社会公德

12.加强监督的前提条件是( A)

A 政府行为公开和透明

B 加大媒体的监督作用

C 加强群众监督

D 提高监督人员的素质

二、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包括( ABCD)

A 毛泽东思想B 邓小平理论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D 科学发展观

2.党的建设主要包括( ABC)

A 思想建设B 组织建设C 作风建设D 个人建设

3.公务员的培训主要有( ABCD)

A 初任培训

B 任职培训

C 专门业务培训

D 在职培训和对担任专业技术职务公务员的专业技术培训

4.行政监督人员的素质主要包括(ABCD )

A 政治思想素质

B 道德作风素质

C 业务技术素质

D 文化智能素质

5.公务员生活保障制度主要包括( ABC)

A 工资B 保险C 福利D 奖金

6.从世界范围来看,对当代社会发生重大影响的力量有两种,它们是( AB)

A 市场B 政府C 社会D 人民

三、判断题。

1.以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标准来评价公务员是否真正做到忠于职守没有什么意义。×

2.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教育水平的层次不齐,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和发展没有什么关系。×

3.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权力运行的重点部位和重点环节。√

4.职业道德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约束,制度约束是规范管理和服务的根本内容和最终保障。√

5.公务员道德教育培训是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6.只有行政监督机关保持独立,才能保证监督的实效性。√

7.新闻媒体对公务员的监督实践没有什么作用。×

8.建立健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可有可无。×

9.对公务员进行物质利益赔偿,越多越好。×

10.只有那些能以己之德行仁道者,方可以治国为王。√

11.与时俱进说到底就是要把握实践第一的观点。 √

12.公务员的整体素质高低直接取决于公务员的“入口”渠道。√

四、简答题。

1.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公务员法为指导的原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与党的宗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分层分类的原则、把握重点和整体推动相结合的原则。

2.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与方法。

一、完善相关法规和管理制度,简历公务员行为约束机制

二、推进依法行政,完善公务员道德规范体系

三、坚持执行公务员培训制度,强化职业道德修养

四、加强公务员作风建设,坚持反腐倡廉

五、优化干部队伍,树立公务员职业道德榜样

六、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

3.如何强化社会及新闻媒体的外部监督?

首先,要做到政务公开。

其次,要加大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最后,要加强群众监督。

4.如何健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保障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公务员生活保障制度

二、建立健全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

三、对公务员进行正当的物质利益补偿

四、构建公务员职业道德的制度保障机制

5.在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如何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公务员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二、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公务员强化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三、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公务员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二篇:第一章 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合同的概念和特征、合同的相对性、合同的分类,以及合同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重难点:

合同的相对性、合同的分类、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时数: 2个学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引言

人们(法人及自然人)在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几乎时时处处与合同打交道,不管你对合同的知识知道的有多少,也不管你对合同法的内容知悉有多少,我们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合同的当事人。一个好的合同,能够使合同当事人双方或某一方受益;一个缺陷的合同,会导致合同当事人无所适从;一个无效的合同,有可能为我们留下无法挽回的祸根。

在现实的生活中,合同广泛的、普遍存在的,我们经常遇到的有些合同没盖印章,写错单价就开始履行了;有些根本没有合同,不断供货,到最后发现对方债台高筑,一走了之;有些没有注意对方的"皮包",给对方的一些假象迷惑,急于推销或赚钱,匆匆签约,上当受骗。定金与订金的区别,怎么样防范合同的风险。什么三角债、赖帐、建设工程合同中收回扣、送红包,造成建设工程质量低劣,造成桥倒屋蹋,造成严重的人身、财产损害。

建设工程合同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工程质量。这和一般的合同不一样。一般的合同只损害当事人自己的利益。比如买了一台彩电,因质量不合格这台彩电在家里爆炸,把房子炸飞了,这是只是买受人一家遭殃。但是如果一个大桥,因质量不合格垮塌,50个甚至更多不相干的人就死去了(50个冤魂呢!);一个大厦一下子倒塌,所造成的损害是触目惊心的,不仅给发包人造成损害,而是其他广大人民群众也遭受损害。这个问题不是现在才看见,前几年设计合同法时已经有所预见。当韩国的桥梁垮塌的时候,已经预见到中国要出现比它更严重的问题。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建设工程合同上,建设工程合同和中国的民族传统结合起来,一个红包、一份回扣,就潜伏着这些危险。有了红包、有了回扣(这是中国人最擅长的东西),什么招标投标都变成了假的。再加上行政机关强大的权力,结果招标投标就成了纯粹的“程序”,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建设工程不仅造成人民财产的极大损害,还败坏国家机关的作风,官场的腐败相当一部分是在建设工程中。面对这种特殊的问题,合同法必须采取相对应的策略,而且这个策略还必须是多方面的。所以合同法立法时专门对建设工程合同做了规定。

为此,签订一个好的合同是十分重要的。而好的合同必然源于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了解和熟悉合同内容和掌握合同法律。

合同法对建设工程合同所作的规定,可以概括为如下方面:

(1)规定招标投标的原则(第271条)。招标投标作为建设工程首先面对的必经程序,是一个较为负责的操作问题,合同法不可能在这里作详细规定,而需要另行制定一个附属的法律专门规定。但合同法必须为招标投标设计一个基本准绳,使得招标投标不流于形式。基于合同法确立的原则,建立一套与行政管理脱钩的统一的科学的招标投标体制。严格的招标投标不仅可以保障承包人是技术水平高的,有相应的合理的资质的,还能保障造价各方面的优惠。

(2)对发包人和承包人的限制(第272条)。规定发包人不得将一个工程分解和分包;承包人禁止将工程转包或者分包。对发包人来讲,建设工程的质量问题好象是损害发包人的利益,其实不然,发包人如果严格按照招标投标的正当程序进行的话就收不到红包和回扣了,因此发包人要规避招标投标程序。为了达到规避招标投标的目的,发包人首先将工程分解,分解成达不到招标投标标准的许多小工程。所以,法律规定发包人不得将工程分解和分包。对承包人来讲,法律不允许其将承包的全部工程转包,主要是针对现在我们社会中出现一种靠揽工程赚钱的现象。揽工程的人根本不进行施工,甚至他根本没有施工队伍,而是将揽来的工程转手从中渔利。这样的结果,就造成层层转包,一转两转三转最后转到最后的施工人,即使施工队有技术和能力也没有钱,经费被层层卡了,剩下的就不够施工了,剩下的只是通过偷工减料以完成工程任务。红包、回扣、层层转包的结果必然是将工程转到了一点不懂技术的、没有什么资格的农民工手里去,彩虹桥一样,工程最后转到了连起码的技术都没有的施工队手中去了。法律必须明确禁止转包。此外,第272条第3款还规定建设工程的主体结构必须由承包人自己完成。

(3)推行监理制度(第276条)。监理就是拥有很好技术、在施工现场随时监督建设承包工程承包人的施工过程的工程师。监理在施工现场对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等行为随时提出纠正,如果施工人不纠正,在工程验收时监理可以不签字,施工队的费用、报酬就得不到或者下一期的工程款就不会再拨给这个施工队。如果严格按照监理制度来对工程进行如此严格的监督,就可以保障有技术的施工队严格按照技术、设计来施工。但如何保障监理能够真正行使监理的职责?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宁波大桥的主桥为什么断裂?不是没有监理,而是因为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是兄弟单位,是一个总公司下面的两个公司,兄弟之间怎么监督,监理工程师怎么可能发挥其监督的职能。所以,关于监理这一条有待于我们建立科学的监理制度,不能让有利害关系的单位来当监理人。

(4)明确承包人的赔偿责任(第282条)。这条更厉害,讲的是因为承包人的原因致使建设工程在合理的期限内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承包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条是起草人设计的,借鉴了法国的制度。但当时设计时没有现在这么厉害,当时叫做直接请求权。建筑队把房子盖起来,开发商卖给了用户,如果用户在使用期间发生了质量问题,发生了人身、财产伤害,按照原来的制度只能找开发商(即出卖人),这就是我们买卖合同上的珊疵担保责任。我们在开始设计时鉴于建设工程的特殊问题,规定因建设工程质量问题给他人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受害人可以直接找建筑公司、施工队、承包人,这就叫直接请求权,即便中间有很多环节,比如开发商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又卖给了用户、用户又卖给了别的用户,只要是在一定期限(保修期2年)内发生质量问题,最后的使用人也可以直接找施工队、建筑公司来赔偿。这是个创造,很大的创造。但只有这一点还不够,尤其在期限上限制较短,比如说保修期两年,这是远远不够的。后来在修改合同法的过程中把2年期限删掉了,改成合理使用期限。砖木结构的房屋合理使用期限大概至少要有五十年吧,五十年之内凡是发生人身、财产损害,如果最后查明是承包人的原因,是设计、施工的原因,谁都逃脱不了责任。一个大桥合理使用期限至少百八十年,这样如此长的时间当中,也是如此。这样的条文是现在各国法律当中最先进的制度,弥补了现在我们产品责任制度的不足,产品质量法第四章规定的损害赔偿,其中第29条到第34条规定产品责任,认为产品有缺陷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由生产者承担责任,缺陷是指产品具有对他人人身和财产造成危害的不合理危险。问题是产品责任制度说的是“产品”,什么是“产品”?法律上说是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是否包括不动产(比如建筑物)?不清楚。我们的产品责任制度是学了美国、欧共体的制度,欧共体的产品责任制度规定的产品仅指动产,明确不包括不动产。依此解释我们的产品质量法也只管动产,建筑物就管不着。直到现在,各地法院受理的因建筑物有质量问题而发生的纠纷中,直接告承包人,由承包人承担责任的判决还没有作出过,基本上都是让开发商承担责任。因此产品责任这样的严格责任(无过错责任)比较优越地适于保护消费者、买受人的制度,却保护不了房屋的买受人。关于不动产怎么办呢?其他国家也没有解决,就用过错责任和买卖合同上的假疵担保制度,出了问题只能去找合同的直接当事人即出卖人,一层一层这样进行。而我们的合同法第282条规定可以直接找承包人、设计者、施工者,并将发生质量问题的期限定为合理的使用期限,这个条文现在是最先进的,不仅保护买受人,还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我估计这个条文将对建筑单位施工单位、设计人造成很大的压力,促使他们精心地设计,严格地施工,将来有希望靠这样的制度来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基本解决建设工程中的那些重大豆腐渣工程、解决因工程质量问题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到现在我还没有看到别的国家法律中有类似的规定,这是我们合同法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一、合同

(一)合同的概念和特征

合同也叫契约,是民法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在世界两大法系中,对合同概念的基本理解是不一样的,存在两种不同学说。大陆法系主张协议说,认为合同是双方当事人的合意;而英美法系主张允诺说,认为合同是一种单方的允诺。

我国民法理论基本上继受了大陆法的概念,一般都认为合同在本质上是一种协议或合意,在我国的民法教科书中也是这样界定的。并且,这种观点已被我国立法所确认和接受,如我国《民法通则》第85条规定:“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这就强调了合同本质上是一种协议。但这实际上是狭义的合同概念。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民事行为,无论哪种形态的合同,只要它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都可以被看作是我国合同法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适用我国合同法的规定。我国合同法继续沿用了《民法通则》第85条的规定,《合同法》第2条规定:“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由此可见,合同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1)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所实施的一种民事行为。合同是发生、变更、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事实。民事法律关系与其他法律关系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民事法律关系包括合同法律关系主体间的法律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合同法中的合同的当事人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它们尽管在法律上的人格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在法律上的主体地位却是平等的。因此,诸如有关部门与单位之间订立的计划生育协议、综合治理协议都不属于民法上的合同,因为它们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协议。

(2)合同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和宗旨。合同是一种民事行为。民事行为是一种主要的法律事实,即民事主体实施的能够引起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产生、变更或终止的行为。合同是一种最基本的民事行为,是以协议的方式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事实。因此,不是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协议也不属于合同,如两人达成结伴出游的协议,就不是合同。就像民事行为有合法行为(即民事法律行为)和非法行为之分,合同也有合法合同(依法成立的合同)与非法合同(无效合同)之分,所以,合同不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3)合同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或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合同成立必须有两方以上的当事人,他们相互作出意思表示,并且取得一致。如果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一致,就不会形成合同。

注意:切忌实务中不把借条、欠条作为合同认定,机械地认为有书面合同的才能认定,因为合同(关系)不能等同于合同书,合同书只是用来证明合同(关系)的存在。

(二)合同的相对性

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它不同于其他民事法律关系如物权法律关系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合同关系的相对性。所谓合同关系的相对性,主要是指合同关系只能发生在特定的合同当事人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另一方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与合同当事人没有发生合同上权利义务关系的第三人,不能依据合同向合同当事人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也不应承担合同的义务或责任;非依法律或合同规定,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合同的相对性主要从合同主体的相对性、合同内容的相对性、合同责任的相对性三个方面来体现:

1、主体的相对性。是指合同关系中能发生在特定的主体之间,只有合同当事人一方能够向另一方当事人基于合同提出请求或提起诉讼。具体说,首先,由于合 同关系仅是在特定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因此,只有合同关系当事人彼此之间才能相互提 出请求,与合同关系当事人没有发生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关系的人,不能依据合同向合同的当 事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及诉讼。其次,合同一方当事人只能向另一方当事人提出合同上的请 求或诉讼,而不能向与其没有合同关系的第三人提出合同上的请求及诉讼。应该提出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为保护某些合同关系中的债权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也赋予了某些债权以物权的效力。例如《合同法》第229条规定:“租赁物在租赁期间发生所有权变动的,不影响租赁合同的效力。”这种规定在理论上称为“买卖不能击破租赁”,实际上是 赋予租赁具有对抗第三人的物权效力。当然这种债权物权化的情形只是例外的情况。

2、内容的相对性。是指除法律、合同另有规定外,只有合同当事人才能享有某个合同所规定的权利,并承担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合同当事人以外的任何第三人不能主张合同上的权利。在双务合同中,合同内容的相对性还表现为一方的权利就是另一方的义务,另一方承 担义务才使一方享有权利,权利义务是相对应的,因此权利人的权利必须依赖于义务人履行 义务的行为才能实现。从合同关系内容的相对性原理中,可以具体引出如下几项规则:

(1)合同规定由当事人享有的权利,原则上并不及于第三人;合同规定由当事人承担的义务,一般也不能对第三人产生约束力。当然,随着现代产品责任制度的发展,许多国家立法扩大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对许多与其无合同关系的消费者的担保义务和责任。但承担此种责任,也必须有法律的特别规定。

(2)合同当事人无权为他人设定合同上的义务。一般来说,权利会给主体带来一定的负担或使其蒙受不利益。如果合同为第三人设定权利,则在第三人未明确表示反对的情况下,法律推定此种设定是符合当事人的利益。但合同当事人约定的为他人设定合同上的条款是无效 的。在实践中,即使当事人一方与第三人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利害关系(如长期供货关系等 ),也必须在征得第三人的同意后才能为其设定义务。

(3)合同权利与义务主要对合同当事人产生拘束力,一般合同之债主要是一种对内效力, 即对当事人之间的效力,但是,法律为防止因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财产的不当减少而给债权人 的债权带来损害,允许债权人对债务人和第三人的某些行为行使撤销及代位权,以保护其债权,这两种权利的行使,都涉及到合同关系以外的第三人,并对第三人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因此,合同的保全也可以看做合同相对性的例外现象。

3、责任的相对性。违约责任是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义务是责任产生的前提,而责任是债务人不履行其义务时,国家强制债务人履行债务和承担责任的表现,责任与义务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由于违约责任以合同债务的存在为前提,而合同债务则主 要体现在合同义务之中,合同义务的相对性必然决定了合同责任的相对性。所谓违约责任的相对性,是指违约责任只能在特定的当事人之间,即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发生;合同关系以外的人,不负违约责任,合同当事人不对其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法》第109条和第12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当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违约的,应当向对方承担违约责任。”违反合同的责任的相对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违约当事人应对因自己的过错造成的违约后果承担责任,而不能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根据合同法的一般原则,债务人应对其履行辅助人的行为负责。所谓债务履行辅助人,是指根据债务人的意思辅助履行债务的人。主要包括两类:一是债务人的代理人,二是代理人以外的根据债务人的意思事实上从事债务履行的人。履行辅助人通常与债务人之间具有委托合同关系,但他与债权人之间并无合同关系, 因此债务人应就履行辅助人的行为向债权人负责,如果因为履行辅助人的过错而致债务不履行,债务人应对债权人负违约责任。

(2)在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债务不能履行的情况下,债务人仍应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我国《合同法》第121条对此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债务人在承担违约 责任以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债务人为第三人的行为向债权人负责,既是合同相对性规则 的体现,也是保护债权人利益所必需的。当然,如果第三人行为已直接构成侵害债权,那么,第三人得依侵权法规定向债权人负责。我国民法也确认了债务人应就第三人行为向债权人负责的原则。《民法通则》第116条规定:“当事人一方由于上级机关的原因,不能履行合 同义务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向另一方赔偿损失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再由上级机关对 它因此受到的损失负责处理。”我国合同法虽未重申这一规定,但在第121条中明确规定:“ 当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间的纠纷,依照法律规定或者按照约定解决。”这就是说,对于当事人一方与第三人之间的纠纷,有约定的应依据约定,无约定的应按照法律规定解决。

(3)债务人只能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而不能向国家或第三人承担违约责任,因为只有债权人和债务人才是合同当事人。其他人因不是合同的主体,所以,债务人不应对其承担违约责任。如果因为违约造成国家、集体或他人损害的,债务人应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所以,在违约的情况下,法律为制裁违约当事人的行为,对违约方处以罚款、收缴其非法所得等,都不是违约责任,而是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尽管多种责任有时同时存在,但并不丧失其各自固有的性质,违约责任依然属于民事责任的范畴,而罚款和收缴非法所得属于其他责任范畴。

总之,合同相对性规则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集中体现于合同的主体、内容、责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相对性也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三)合同的分类

1、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根据合同在法律上有无名称,可分为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凡是法律上已经赋予一定名称的合同就叫做有名合同,又叫典型合同,我国《合同法》分则中规定了买卖、租赁等15种有名合同;凡是法律上没有赋予一定名称的合同就叫做无名合同,又叫非典型合同,如旅游合同,但无名合同并非没有自己的名称,而是法律对这类合同未明确规定。

2、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根据合同当事人中是一方负有义务还是双方互负义务,可分为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只有一方当事人负有义务的合同是单务合同,如赠与、借用合同;双方都负有义务的合同是双务合同,如买卖、租赁、运输合同。在双务合同中,又分为完全的双务合同与不完全的双务合同。形成对价关系并互为前提的是完全的双务合同,如买卖合同;不具有对价关系、彼此不构成前提的是不完全的双务合同,如无偿的委托合同。

3、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根据双方当事人是否因给付而获得利益,可分为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凡双方当事人都因向对方给付而获得相应利益的合同就叫做有偿合同,它是大量的,如买卖、租赁、有偿保管、运输、承揽合同;凡向对方给予而不能取得利益的合同就叫做无偿合同,它是少量的,如赠与合同。有的合同的性质决定了它必定是有偿的,如买卖、租赁合同;有的合同的性质决定了它必定是无偿的,如赠与、借用合同;有的合同可以是有偿的,也可以是无偿的,如保管、委托合同。双务合同都是有偿合同,单务合同原则上是无偿合同,但有的单务合同也可以是有偿合同,如有息贷款合同。

4、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根据合同的生效是否以标的物的交付为要件,可分为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凡是仅以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为生效要件的合同就叫做诺成合同,又叫不要物合同,如买卖、承揽、租赁合同;凡是除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要求以标的物的交付作为合同生效要件的合同就叫做实践合同,又叫要物合同,如赠与、保管合同。

5、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根据合同的成立是否需要履行特定的形式和手续,可分为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凡法律规定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和手续的合同是要式合同;凡法律规定不需要具备一定的形式和手续的合同是不要式合同。在现代各国,虽然以合同自由为基本原则,即以不要式合同为原则、以要式合同为例外,但为了保护交易安全,对特殊财产如不动产合同仍然规定为要式合同。

6、主合同与从合同。根据合同能否独立存在,可分为主合同与从合同。能够独立存在的合同是主合同;依附于主合同才能存在的合同是从合同,如保证合同。主合同无效,从合同也无效,唯一例外的是合同中的解决争议的仲裁条款,它作为从合同,具有独立性,主合同无效,从合同约定的仲裁条款仍然有效;从合同无效,不影响主合同的效力。

7、本约(本合同)与预约(预备合同)。根据订立合同是否有事先约定的关系,可分为本合同与预备合同。当事人约定将来订立一定合同的合同是预备合同;而将来应订立的合同就是本合同。如约定将来要购买房地产开发商的商品房是预备合同,而将来要买卖商品房就是本合同。

8、为自己订立的合同与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根据订立的合同是为谁的利益,可分为为自己订立的合同与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仅订约当事人享有合同权利和直接取得利益的合同是为自己订立的合同;订约的一方当事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第三人设定权利,使其获得利益的合同是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在这种合同中,第三人既不是缔约人,也不通过代理人参加订立合同,但他可以直接享有合同的某些权利,可以直接基于合同取得利益,如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保险合同。

此外,根据不同的标准,合同还可分为书面合同、口头合同与其他形式合同,还可分为附条件合同与不附条件合同等。

二、合同法

(一)合同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

在1999年10月1日以前,我国合同法体系是以《民法通则》为基本法,《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已经废止 以前合同常用适用法律的语句三足鼎立,加上著作权法等单行法中的合同规范,辅之以有关合同的条例、办法、实施细则及司法解释的格局。其中1981年颁布的《经济合同法》是我国合同立法中的一部重要法律。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旧的合同法暴露出越来越多缺陷。1999年10月1日,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正式施行,该合同法弥补了旧合同法的不足,变《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为统一的合同法,完善了我国合同法的体系。

新的《合同法》由总则、分则和附则构成,共计428个条文。总则包含了:合同的一般规定、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违约责任和其它规定。分则包含了:买卖、供用电水气热力、赠与、借款、租赁、融资租赁、承揽、建设工程、运输、技术、保管、仓储、委托、行纪、居间等合同制度。

而除《合同法》本身以外,1999年12月29日、2009年2月9日(2009年5月13日施行)分别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两个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有效地补充细化了合同法中的部分条款,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合同法的两个司法解释成为重要的判案补充依据,与合同法本身一起构成了我国合同法体系。

合同法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而只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的法律,它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有效和无效及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保全、违反合同的责任等问题。

合同作为反映交易的法律形式,并不是适用于各种经济活动的法律形式,而只是反映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法律形式。我们所说的交易是指平等主体基于平等自愿及等价有偿原则而发生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由这些交换所发生的交易关系构成了合同法的调整对象。在市场中,各种交易关系不管是发生在公民之间,公民法人之间,还是法人之间,不管这种关系的客体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是国家和集体所有的财产,还是个人所有的财产,只要是发生在平等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都应当由合同法调整,并遵循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和准则。由此可见,合同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规则。

具体来说,合同法的适用范围是:(1)适用于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2)适用的合同包括各类民事主体基于平等自愿等原则所订立的民事合同;(3)适用范围既包括当事人设立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也包括当事人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协议。由此也可见,不属于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不适用合同法。具体来说,这些关系不应当由合同法调整:(1)政府依法维护经济秩序的管理活动,属于行政管理关系,不是民事关系,适用有关政府管理的法律,不适用合同法;(2)法人、其他组织的内部管理关系,适用有关公司、企业的法律,也不适用合同法;(3)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也不适用合同法。

(二)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合同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合同法的根本准则,是制定、适用、解释和研究合同法的依据和出发点。关于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学说和各国立法上有不同的意见。从我国合同法的规定看,它在第3条、第4条、第5条、第6条、第7条分别规定了平等原则、合同自由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及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

《合同法》第3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这条规定了平等原则。平等原则主要表现为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间不存在服从与命令、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当事人必须平等地协商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当事人的权利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合同属于一个民法体系,民法体系的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平等,当事人意思自治。因此,平等协商原则也是合同法最大的基本原则,它充分尊重双方当事人对于是否缔结合同,缔结合同内容的意思表示。我国合同法第三条规定合同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

《合同法》第4条规定:“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这条规定了合同自由原则。合同自由原则是民法上意思自治原则的具体体现及中心内容,它贯彻于合同动态发展的整个过程,包括订约自由、选择合同相对人的自由、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选择合同方式的自由、变更和解除合同的自由等。也就是说你可以选择是否订立合同,订立合同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需要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你是否愿意承担对方给予的义务。合同自由原则将民法体系中的意思自治发挥到极致,只要没有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有出现合同法规定的无效情形,双方当事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地缔结合同,自由地决定合同的内容,构成繁荣的合同交易市场。这一原则在我国合同法中体现在合同法第四条,“当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订立合同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

《合同法》第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立各方的权利义务。”这条规定了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本来是道德上的规则,但作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就成为了法律准则。它坚持正义与效益的统一,既要求当事人按照公平原则设立权利义务,也要求按照公平原则履行合同,按照公平原则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公平原则是法的精神,法之正义的最大体现。在合同自由的前提下,公平原则有效地调节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强势地位与弱势地位之间的关系。这种公平原则,除了要求订立合同的双方原则上总体上承担着对等的权利义务外,更是一种实质上的公平,强势主体可能从形式上看有更多的义务,但从实质上看,是公平的,是符合逻辑的,是合情理的。这就是公平原则最大的正义感。我国合同法第五条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

《合同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这条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平原则一样本来都是道德准则,但作为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就成为了法律准则,它通常被称为“帝王规则”,可见其重要性。它既要求当事人在行使权利上不得滥用权利,不损害他方的合法利益,也要求在履行义务上不欺诈,严格遵守诺言;要求当事人既依约定履行主义务,也应依要求履行附随义务。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市场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都没有严格的指令性计划,都靠当事人签订合同。签订合同时候,你说我的这个产品如何好,有什么优点,有什么效用,对方买回去一用,实际上不是那回事,就说你说了假话,你不诚实。签订合同的时候信誓旦旦,说保证到期交货,到期付款,结果到合同的履行期满了,他不交货,不付款,就说他不守信用。因为相当一部分的合同签订了以后要经过好长的时期才履行,才付款,才交货,这样在签订了合同以后他不能够按照合同的约定来履行我们就说他不讲信用,签定合同的时候说假话,我们就说他不诚实。

《合同法》第7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这条规定了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合法原则),即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社会经济秩序、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是公序良俗的基本内容。下面再举一个台湾的案件。这个案件涉及到这样一个关系,原告是一个有钱人,相当于我们大陆上说的大款。他和一个年轻的女的长期同居,他就送了这个女的一套不动产。就是一个赠与合同,这个赠与合同上预先就规定了一个条款,女方一旦终止和他的同居关系,这个不动产就要收回。后来这个女的不愿和他同居,这个原告就起诉到法院,要求收回不动产。这个案件一直上诉到台湾的"最高法院","最高法院"作出判决,判决书中说了这样一段,说原告依仗自己有钱有势,他垂涎于被告年轻貌美,为了达到长期霸占的目的,预先在合同中规定了这样的条款,规定女方一旦不再与他同居,就要收回这个不动产。这个行为违背善良风俗,因此认定为无效,不动产不准收回。

第三篇:第一章 民法概述

民法总论

第一章 民法概述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与含义

一、民法的概念

《民法通则》第2条: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民法的语源

汉语中“民法”一词源于日本;日本民法典的“民法”一词译于法国民法典;法国民法典的“民法”一词源于罗马法的“市民法”。

罗马法:市民法与万民法

三、民法的分类

(一)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与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二)广义民法与狭义民法

(三)普通民法与特别民法

第二节 民法的沿革

一、罗马法。

罗马法是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6世纪罗马奴隶制国家全部法律规范的总称。

查士丁《民法大全》(《国法大全》或《罗马法大全》)集罗马法精华之大成。是历史上最完备的一部奴隶制成文法典。包括四个汇编:《查士丁尼法典》、《法学阶梯》(《法学总论》)、《学说汇篡》、《新律》。

二、法国民法典。

《法国民法典》的体系以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为基础,并开创了实体与程序分别立法的先例。该法由总则和三编(人、财产、取得财产的方法)构成,共2283条。

资本主义社会的第一部民法典。

三、德国民法典

该法以《学说汇簒》为基础,分五编,共2285条。第一编总则,第二编债的关系法,第三编物权法,第四编亲属法,第五编继承法。

该法在内容和体系上均有创新。

4、《瑞士民法典》和《瑞士联邦债务法》是典型的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

5、1922年的《苏俄国民法典》,分总则,物权、债和继承四编,共436条,是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民法典。

三、我国民法发展的简要回顾。

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和体系

主导观点是:民商合一;以《民法通则》为基础;主要参考《德国民法典》结构。

第三节 民法的调整对象

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民法通则》第2条)

平等主体 形式上平等。

(一)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

(二) 适用规则平等。

(三)权利保护平等。

二、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又称人身非财产关系,是指基于人格和身份发生的、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人格,即人之所以为人的要素或条件。

身份,是指基于先天的血缘或后天的社会活动而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人身关系的特点:

(一)非财产性

(二)专属性

(三)人格关系具有固有性

三、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财产关系是指以财产为媒介而产生的法律关系。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分别构成民法中的物权法和债权法的主要内容。

财产是对人具有经济价值的一切事物。(1)具有经济价值;(2)不属于自然人的人格;(3)能够为人力所控制和支配。

(一) 民事主体在民法上的地位平等

(二) 当事人意思表示自由

(三) 等价有偿

财产所有关系——占有、适用、收益、处分而发生的社会关系,物权关系。 财产流转关系——财产交换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债权关系。 所有是流转的前提,流转是实现所有的方法。

第四节 民法的性质

一、民法为私法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神中,每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孟德斯鸠

(一)公私划分是法律最基本的分类 公法:由国家意志决定。 私法:意思自治。

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

二、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一)民法的历史沿革表明民法始终是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的

(二)民法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体系。 商品关系形成的条件:

1. 独立的商品所有人民事主体制度(意志独立、财产独立、责任自负) 2. 商品交换者对商品享有所有权物权制度 3. 商品交换者意思表示一致债和合同制度 4. 客体制度

所有权制度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在物权关系和客体的结合。([日]我妻荣) 集合物;有价证券

三、民法为权利法 权利本位

《民法通则》第1条。

(一)民法的产生表明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是为了抵抗公权力的干预,保障公民权利不受侵犯而产生的。

(二)民法以权利为中心的制度体系

1. 民法体系的构建以权利为基本的逻辑起点 2. 通过权利确认当事人的行为规则 权利止于他人的权利。

诚实信用、权利不得滥用等原则。 3. 权利救济

无救济则无权利。

(三)民法以授权性规范为主 肯定、鼓励和引导

(四)民法是实现人权的手段

四、民法为市民法

(一)市民社会VS政治国家

市民VS公民

在市民社会中,个人的身份是“市民”,即谋求自己利益的“私人”;在政治国家中,个人的身份是“公民”,公民需要为国家尽义务。([德]黑格尔)

(二)民法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 主体平等是市民社会的固有特征,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市民社会一般生活的两个基本方面。

“经济人”假说,把民事主体设想为合理地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人。 社会团体的限制:诚实信用原则、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权利平衡,实现“和谐”。

五、民法为实体法

(一)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是规定主体的权利义务和具体变动事项的法律。 程序法是规定实体法如何运用和如何施行的程序手续的法律(规定实现实体法之程序的法律)。

实体法规定的权利义务根据程序法的程序得以实现。

(二)民法是实体法

民法规定主体的行为准则,确认主体的权利义务 。 民法虽为实体法,其中亦包含少量程序性的规定。

六、民法为行为规范兼裁判规范

行为规范,指公民和企业活动所应遵循的规则。 裁判规范,指法院裁判案件所应遵循的规则。

第五节 民法的本位

权利本位的要义: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应当以权利为起点、核心和主导。

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

一、民法法源的概念

所谓民法的法源,是指作为私法的普通法的实质意义民法的存在形式。

二、中国民法的法源

(一)制定法

1. 宪法中有关民法的规定 2. 民事法律

(1)民法通则;未来的《民法典》 (2)民事单行法

3. 国务院发布的民事法规、决议和命令(行政法规中的民生规范) 4.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性文件 5.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6. 特别行政区的民事规范 7. 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二)国家认可的民事习惯

第七节民法的效力

一、民法在时间上的效力

(一)民法的生效时间

公布后经一段时间后生效(常态)/公布之日生效。

(二)失效

1. 新法直接规定废止旧法

2. 旧法规定的新法相抵触的部分失效

3. 国家机关颁布专门的决议规定,宣布某些法律失效。 第七节民法的效力

(三)原则上不溯及既往 例外(有利追溯)

(四)新法优于旧法

二、民法在空间上的效力 《民法通则》第8条第1款。 《民法通则》第145条。

三、民法对人的效力

《民法通则》第8条第2款。

涉外民事法律关系:国际私法规定

第八节

民法与邻近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民法与商法

(一)民商分立主义

(二)民商合一主义

(三)中国现行立法采民商合一主义

二、民法与经济法

区别:调整对象、主体地位、调整方法

第四篇:第一章 修辞概述

第一节 修辞学的发展概述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每种语言都有它自身的内部规律,即它的语音、词汇、语法的系统和规则。如果没有一定的系统和规则,语言就会成为无法驾驭也无法理解的东西,因而也就丧失了它的交际功能。但是,是不是只要基本上掌握了某种语言的内部规律,就能恰当地表情达意,顺利地进行交际呢?事实并不这么简单。

语言的材料是异常丰富的,语句的格式和表达手段又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意思,常常可以用许多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而同一个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时也可以表达了许多不同的涵义。因此,在人们交际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选用什么语言材料,运用什么语言形式来表达的问题。就拿汉语来说,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去看病”“去看医生”、“去挂个号”“去趟医院”、“见大夫去”“瞧大夫去”“看医生去”甚至“瞧瞧去”“去瞧瞧”等等这样一些不同的语言形式,都可以表现相同的意思。相反,同样“吃了吗?”三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是分别指问吃饭、吃菜、吃点心、吃糖果、吃药等等,甚至还能表达与“吃”毫不相干的意思。比如在华北一带农村里,人们日常见面都习惯地互问一声“吃了吗”,却往往并不要求对方回答究竟吃了饭没有,这里的“吃了吗”实际上已抽象为一种问候语,意思跟“早上好”“中午好”或“晚上好”差不多。因此,我们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交际的时候,就有一个选择什么材料,采用什么说法才能最恰当地表达意思,取得最好的表达效果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修辞了。所以,简单地说,修辞学就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和技巧的一门学科。

一、修辞理论的缘起和历史沿革

修辞是一个在长期的语用过程中产生的特殊范畴,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

修辞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老,是因为修辞学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古代希腊人很重视修辞的研究。古代希腊的修辞学(或叫修辞术),指的是学说的艺术,包括立论和词句的修饰。伊梭克拉兹(公元前436-前338年)曾著有《修辞术》,但更为著名、对后人产生巨大影响的修辞著作,是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其中许多精辟的论述至今还闪烁着光彩。中世纪的欧洲,修辞学是“七艺”之首,它 1 和语法学、逻辑学合称为“三艺”,是文化人所必修的。

自先秦时期至20世纪初,在我国,人们对修辞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修辞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演化。

一、古老

1、先秦时期。我国先秦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修辞、风格方面的研究。那时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都很重视语言和语言问题。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始创者,他主张“辞达而已矣”(《论语。卫灵公》),强调语言要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认为言辞如果缺乏文采,就不会广为流传。“辞达”与“言文”的结合是孔子修辞学说的重要内容,他的论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开创性。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 释义:信:真实。美:美妙,漂亮。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这是老子“道德经”的收尾之章。“信言”是诚实可信的言说。“美言”是表面华美、刻意修饰的言说。是说诚实可信的言说表面是不华美的,诚实可信的言说不需要追求表面的华美。老子用辩证的方法论述了人类在言说和学问领域立言、立学、求知的规范。第一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在2500年后的今天来看也是无可争辩的真理。它告诫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文字,都不要追求浮华美丽的言辞,要用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原本意思的言辞。而对于表面浮华美 丽的言辞和文字,要认清言者的本意和目的,不要被美言所误导。

孟子:“詖(bi)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知言才能知人。偏颇的言辞,过分的言辞,邪僻的言辞,搪塞含糊的言辞,能够把这样的言辞判断出来,最根本的是你必须心中有标准有原则。

墨子:“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辟(譬)”的方法是用一事物解释另一事物。

庄周很重视“寓言”,“重言”等修辞方式。所谓“寓言”,就是引证神话式的幻想故事(也一些通常说的寓言)来阐明整理。所谓“重言”,就是引证一些历史故事和古人的话(其中许多是作者的假托),以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在中国,最早把“修辞”这两个字连起来用的是孔子。据《易·乾·文言》所述:“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这里的“修辞”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修辞立其诚”本是一个政治概念,“辞”的本来意思是“文教”。唐代学者孔颖达说:“‘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者’,‘辞’谓文教,‘诚’谓诚实,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2、两汉时期。西汉的学者曾经热烈地讨论过《诗经》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比、兴、赋。所谓比,就是比喻和比拟;所谓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有时兼有比喻,有时起象征作用,有时只是为了押韵;所谓赋,则是平实地铺叙事实。

王逸《楚辞章句》:“《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脩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先秦两汉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可以称作萌芽时期,它对后代修辞理论的发展起到开创、引导的作用。

3、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文学创作有了重大发展,文学批评也十分活跃。这些都推动了与之关系密切的修辞理论的探讨。

陆机《文赋》是一部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修辞的方法、技巧也有较多的论述。它强调创新:“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主张排除用滥的命意和文辞,就像丢弃已经枯萎的晨花;开拓前人没有运用的命意和文辞,就像振发没有开放的晚蕾。《文赋》把文章分为十种文体,并分别指出其风格特点,所论都很有见地。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的理论总结,对修辞也有精深的阐述。它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结合,认为一篇文章“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在强调情感志趣、思想内容的同时,提出还必须有优美的文辞和动听的声律。该论著对文体和风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文章的词句、篇章结构和辞格等等,也都有独特的见解。《文心雕龙》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4、唐宋时期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书中谈论修辞的地方很多。他从史传文体的特点出发,主张“言必近真”,用今语记事;提出“拨浮华,采真实”,反对雕章琢句;倡导“文约而事丰”,以简要为工。这些对后世都有一定影响。

宋代陈骙《文则》是第一部专门论述修辞的著作,它的出现在中国修辞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该书涉及的修辞研究范围较广。包括文体与修辞、语法与修辞、消极修辞、辞格、风格等。陈骙还深入地研究了辞格比喻,它把比喻细分为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10类,是古代修辞学著作中讲比喻讲得最为详备的。它不只讲应当怎么样,还讲了不应当怎么样,或者在什么情况应当怎么样。它讲到用语要注意搭配得当,避免语病, 3 以至讲到语助词的修辞表达效果。虽然有点烦琐,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元明清时期 元 王构的《修辞鉴衡》;陈绎曾的《文说》;明 高琦《文章一贯》、归有光的《文章体则》;清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唐彪的《读书作文谱》、刘熙载的《艺概·文概》、薛福成的《论文集要》等。这些著作虽然并不是专讲修辞的,但是比较系统地接触到了大量的修辞问题。历代的诗话、词话、文论中,也有不少修辞方面的论述。

二、年轻

20世纪初叶,“五四”运动前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有了一个重大的发展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进或参考了欧洲和日本的修辞学,开始建立了系统的汉语修辞学学科,并且在有的高等学校开设了修辞学课程;二是逐渐有了专以现代白话文为研究对象的现代汉语修辞学。从20~30年代,陆续出现一批修辞学专著。可举以下3种为代表:

唐钺《修辞格》(1923)。主要参考了欧洲传统修辞学,专讲修辞格,是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转向的一个关键性著作。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1932)。这部书参考日本修辞学较多,但是有自己的创见。《修辞学发凡》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修辞学的建立。全书共分十二篇,包括引言、说语辞的梗概、修辞的两大分野、消极修辞、积极修辞、修辞现象的变化和统

一、语言的体式、词句平匀、安排稳密。将积极修辞分为辞格和辞趣。辞格共归纳为三十八格。该书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而完备的修辞学体系,成为修辞学史上的一个高峰。

汪震《国语修辞学》(1935),全讲白话文。第一章里说“国语修辞学限于中国标准的语言,既不是某处的方言,也不是专为读阅而不能用来讲话的文言,„„我们为活人,说活话,把活人要说出的话用一种技术写出而没有讹谬,有效而没有误会。这就是国语修辞学的意义。”这个出发点和当时国语运动的历史形势是合拍的。

解放后,汉语修辞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1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其中指出:“只有学会语法、修辞和逻辑,才能使思想成为有条理的和可以理解的东西。”与此同时,连续刊载了吕叔湘、朱德熙的《语法修辞讲话》。该书共六讲,包括语法的基本知识、词汇、虚字、结构、表达、标点。该书紧密联系语言运用的实际,因而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字工作者的欢迎,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群众性的学习语法修辞的热潮。此后,又陆续出版了一些修辞学的论著和通俗读物。其中1953年出版的张志公的《修辞概要》(生动活泼,重点突出,详略得当,通俗 4 简明,比较实用)和1962年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自成体系,在理论上作了一些探索,是很值得注意的)都各具特色。

十年**结束以后,汉语修辞学的研究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实用汉语修辞仍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许多大学开设了有关课程,有关的教材和介绍修辞知识的书籍、杂志不少。除此之外,修辞的讨论、篇章结构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特别令人高兴的是研究范围大大拓宽了。如修辞学理论、修辞学史、作家、作品的修辞艺术,修辞学与邻近学科的着重经、国外修辞学研究评介等等,都纳入了人们的视野。其中有的是过去研究薄弱之外,有的是前人所未涉及的领域。这些研究已经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果。(郭绍虞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 、倪宝元的《修辞》 、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 )

第二节 修辞的性质

一、什么是修辞

修辞是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表现手段、方法,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活动。

千变万化的修辞活动中包含着种种规律规则,它是共同的、稳定的,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事件都是适用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这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就是“修辞”

人们在日常交际活动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段,只是运用得好坏优劣不同罢了。比如现在常说的“铁饭碗”、“大锅饭”“走后门”“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等话,其实都是修辞中的比喻说法,大家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是在运用修辞手段了。再比如,人们去探病时,总不会对病人说“你迟早总要死的”之类的话,尽管这是真理,但在这种场说就极不得体。

我们常听人这样说:“某某人很会说话”或“某某人不大会说话。”这里的所谓“会说话”多半指善于辞令,表达效果好,也就是会修辞,而“不会说话”则往往指不善辞令,表达效果差,就是不会修辞。所以学习一些修辞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修辞的方法和技巧,并注意在日常交际活动中自觉地加以运用,这不仅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会有帮助,而且对提高阅读欣赏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也不无裨益。

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时,首先应当分清三个不同的概念:修辞活动、修辞和修辞学。

修辞活动,也就交际活动,就是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在交际活动中,人们运用语言,总不会是消极的,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追求最佳的表达效 5 果。为了达到预期的最佳表达效果而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的过程,就是修辞活动。修辞活动总是具体的,复杂多变的,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千差万别,但又是有规律的。千变万化的修辞活动中包含着种种规律规则,它是共同的、稳定的,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事件都是适用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这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规则,就是“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相提并论的“修辞”。它是客观存在着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运用它,不能随意废弃或创新,这一点同语法是一样的。所谓修辞活动其实就是运用修辞的活动,或者说是受修辞制约的活动。

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的语言科学,是以修辞活动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它是语言学的组成部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的社会功能,是如何有效地使用的问题。它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比语音学、语义学和语法学更有实用价值。它是内部的微观的结构语言学同社会之间的桥梁,它是语言学面对社会的一个窗口,它同文学、美术、文章学、逻辑学、诗律学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 修辞同语音、词汇、语法、逻辑的关系

一个句子,一段文章的正误,概括地说,决定于四方面的因素:一是事理、逻辑,就是说要看它的内容合不合情理,合不合思维规律;二是规矩、习惯,就是看它合不合词汇、语法规范,合不合大家说话的习惯;三是情味、色彩,就是看它的语体风格合不合适,感情色彩对不对头;四是声音、语气,就是看它念起来顺口不顺口,听起来悦耳不悦耳,口气合适不合适。这四个因素中,除第一个外,其余都同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有时候话语修辞手段的运用,跟对应的某一语言要素直接有关。

(一)修辞同语音的关系

语音以语言声音的性质、结构规律为研究对象。修辞则把语音的双声叠韵、谐音、轻声、儿化、押韵、字调、重音等作为语言手段加以调用,使之在特定的题旨情境中以声传情,以音达意,收到良好的修辞效果。

(二)修辞同词汇的关系

词汇研究的是词义,词的构成,词汇的形成、发展变化及其规范化等内容。修辞则从筛选、锤炼的角度,就声音、形体、意义、色彩、用法等方面对词语加以选用,使语言材料成为提高表达效果的重要手段。

(三)修辞同语法、逻辑的关系

语法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律;逻辑研究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修辞研究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因此有人提出,语法管的是“通不通”,逻辑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

修辞和语法、逻辑三者是有区别的,不能把它们混同起来,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

1.一般地,修辞要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上,切合语法的条件下进行。

2.修辞的特点同语法的特点密切相关。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修辞现象会转化为语法现象,而汉语修辞手段的特点有一部分是由汉语语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3.对同一语言事实的分析,往往同时涉及语法、逻辑和修辞三个方面。当然,有些修辞现象是不能机械地用逻辑和语法的尺度去衡量的。因为修辞有时会突破语法规则或逻辑原则。

总之,语言三要素是修辞的基础,为修辞手段的选用、修辞效果的体现提供了条件,而修辞又在语言的综合运用中扩大了三要素的功用。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从综合角度研究语言的运用;有利于多方面地恰当地选用语言手段;有利于了解修辞的某种特点,并就此去辨证地分析修辞现象。

世代相传、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就是这样一个范例: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现牛羊。

整首民歌都很美,这里重点分析一下最后一句。这一句是由三个分句构成的。“天苍苍”,是一个主谓句,它把人们的祖视线引向了高远深邃的苍穹,那里是一片湛蓝;“野茫茫”,也是一个主谓句,它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平坦空旷的草原,那里无边无际。上一个分句描写色彩,这一个分句描写辽阔。第三个分句“风吹草低现牛羊”,是一个紧缩句,包含三点意思:“风吹、草低、现牛羊”。要是说前两句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画面是远景、全景,是静态景物;那这里则是近景、特写,是动态情状,显示了勃勃生机。前两个分句的“苍苍”和“茫茫”都是富于音乐性的叠音词,韵母均为“-ang”,第三个分句的末字“羊”拼音为”yang“,三句押韵。顺便指出的是,第三个分句中的“风吹”、“草低”都是主谓结构,按说最后的一点意思也应该说成“牛羊现”,但为了押韵,灵活地改成了述宾结构“现牛羊”。前两个分句三字一顿,第三个分句前两字之后也稍作顿歇,末三字之后则为较长顿歇,成为:

天苍苍 || 野茫茫 || 风吹 || 草低 || 现牛羊 即成为“3+3+2+2+3”的音节停顿,具有整齐而又有变化的节奏美。整修句子匀称和谐,悦耳动听。正是这样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才表现了大草原景色优美、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无限风光。

三、修辞与题旨、语境

(一)修辞与题旨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什么是题旨?题旨就是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致包括主题思想和写说目的两个方面。修辞运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总是为了表达特定的内容,因此,修辞与题旨的关系,就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形式与内容是辩证地统一在一起的。内容必须用形式表现出来,形式也必然有其表现的内容。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修辞所要表达的内容决定了人们采用与之相适应的修辞形式,适合内容的修辞形式可以更好地来表达内容。如:

①精警的譬喻真是美妙!它一出现,往往使人精神为之一振。它具有一种奇特的力量,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而且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美妙的譬喻简直像是一朵朵色彩瑰丽的花,照耀着文学。它又像是童话中的魔棒,碰到哪儿,哪儿就产生奇特的变化。它也像是一种什么化学药剂,把它投进浊水里面,顷刻之间,一切杂质都沉淀了,水也澄清了。

这是著名作家秦牧在《艺海拾贝》中讲譬喻(即比喻)作用的一段话。作家先说明了比喻的“美妙”和“奇特的力量”,然后又接连用三个比喻来作形象的描述。在这里,表达的内容很明确,修辞形式也很生动,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讲比喻者善用比喻,现身说法,说服力很强,表达效果很好。

我们要处理好表达内容与修辞形式的关系,不能片面地偏向一端。修辞学不以内容为研究对象,但是这不等于片面追求形式。我们要辩证地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努力做到正确的表达内容与完美的修辞形式的统一。

(二)修辞与语境

1、语境

语境就是语言环境。狭义的语境指语言交际时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我们说一句话,常有上下文。这里的上下文,既包括紧贴在它前后的语句,也包括出现在它前后的其他语句。广义的语境是就语言外部环境而言的,既包括交际者的身份、职业、水平、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又包括语言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背景等客观因素。总之,语境是影响语言交际的相关因素的总和。

2、语境的构成因素 (1)主观语境因素

指包括身份、智也、思想修养、处境、心情等在内的说写者的自身因素,它直接制约着个人的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 (2)客观语境因素

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的时间、地点、场合、听者、读者等动态因素。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普通作文书上有所谓“六何”说: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何如。 指的也就是构成语境的客观因素。

主、客观因素都直接有力地给言语活动以语境上的制约,从而形成修辞上的语境意义。

语境因素的类型 :

1)语言工具:共同语言工具是语境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共同语言,交际无法顺利进行。

例 :“洋泾浜”网络语言

本人在贵公司的烘焙鸡上荡了一个软件不能用,可能贵公司的东东里面bug太多,现特发上一张帖子奉告,虽然是小case,也请贵公司予以重视。BTW,如有可能,请将修正后的软件E我。大虾。

——(《语文建设》2000年第11期)

“烘焙鸡”—音译词,Homepage,主页;

“荡”—音译词,Download,下载; “东东”—东西;

“bug”—臭虫、问题、故障; “帖子”—在公共留言板

上张贴留言;

“小case”—小意思、小问题;

“BTW”—英语By the way, 顺便说一句;

“E我”—通过电子信件传给我; “大虾”—网络高手。

实际上这段话的意思是:

本人在贵公司的主页上下载了一个软件不能用,可能贵公司的东西里面问题

9 太多,现在特发一个网上留言,虽然是小问题,也请贵公司予以重视。顺便说一句,如果有可能,请将校对后的软件通过电子信件传给我。网络高手。

2)话题

话题是谈话的主题。话题常常关系到交际的进展和方向。

3)上下文

上下文是具体言语片断中的前言后语。言语交际过程中有许多省略的现象,就是因为借助上下文提供的信息保证了的交际顺利进行。例如:

她(水生嫂)问:“他们几个哩?”

水生说:“还在区上。爹哩?”

女人说:“睡了。”

“小华哩?”

“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孙犁《荷花淀》)

又如:

②丁二爷吃完了饭,回到自已屋中和小鸟们闲谈。花和尚、插翅虎、豹子头……他就着每个小鸟的特色起了鲜明的名字。他自居及时雨宋江,小屋里时常开着英雄会。(老舍《离婚》)

文中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文字生动活泼,也很有情趣。此外由于上文介绍丁二爷时,已指出过他是个“白吃饭”的人,而他的那些小鸟不是秃尾巴的、烂眼睛的,就是项上缺羽毛的或破翅膀的,无一不属“例外”无一不各具特色。就是它们常同无所作为的丁二爷“闲谈”,又开着什么“英雄会”。显而易见,作者通过语境取得了可笑、幽默的效果。

4)情景

情景语境对言语具体含义关系重大。即使很平常的话,离开语境也常常难以确定。例如:

——快八点了。

这句话在不同的情景中,可能会表达不同的言外意义。 5)交际双方关系

交际双方的关系直接规定了言语行为的方式和话语含义。双方关系包括年龄、性别、亲密程度、知识背景、文化传统等等因素。

——“今天的天气真好。”

这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用在不同的对象之间,会有不同的含义。

10 6)民族心理

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不同,对于语词的理解和运用也不同。例如:狗

英语:褒义 You are a lucky dog. 汉语:常用作贬义词,指坏人。

(二)修辞同语境的关系

(1)语境是人们进行修辞活动、选择表达手段的依据。修辞中语言手段的恰当运用要以适应语境为前提,同时检验修辞效果也要以语境为依据。同一种修辞手段,在甲语境中可能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乙语境中则未必。我们平时说某词用得好,实际上是说,在这个语境中某词最适合,而不是评说词语本身的优劣,因为词语本身无所谓高下优劣。

修辞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修辞的选择受到语境的制约。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不仅仅用一种的修辞形式,人们会用到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不同的表达方 式,可以用对偶、排比、反复、比喻、借代、夸张、双关等修辞方法。但是这些修辞的选择运用都会受到语境的制约。具体体现在制约着词语的选择、句子的选择和 辞格的运用。比如,要给一个知识水平较低农民讲述一个事件时,可以采用简单明了的叙述方式,尽量避免用过多的专业化的议论或对场景的描写,不然农民会摸不 着头脑,影响了表达效果。而用同样的一个词义,同样的一个句式,由于语境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比如,周总理出访朝鲜,把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鸭绿江 水长流不断。出访尼泊尔,把中尼两国人民的友谊比作喜马拉雅山巍然永存。这两个恰当的比喻在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取得了十分好的修辞效果

(2)语境往往会赋予词语种种语境意义,从而使语义表达丰富多彩,富于变化,是理解话语的根据。

有些词语,静止地看,似乎没什么特别之处,可一旦到了语境中获得了语境意义,便一下子变得鲜活异常、光彩照人,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如北宋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 的“绿”字,让人回味无穷。妙不可言。 有时候人们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比如想要指出某些欠妥的地方,但是又要体现对对方的尊重或者是希望在讽刺别人的时候自己也能显得有风度又幽默,就会采取 一种“言外之意”的修辞。“言外之意”要达到预想中的修辞效果就要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也就是说要指桑骂槐也得在有“桑”有“槐”可指的语境中进行,不然 这“言外之意”就没有依存的情景就达不到预想中的修辞效果了。而且这个时候一定要跟当时的场合以及上下语境相联系才能够让对方听明白。如果对方听不明白, 搞不懂这言外之意,甚至有了其他的了解这就给交际带来障碍了。 11 由此可见,“言外之意”必须在与之相适应的语境在才具有意义,也就是说语境可以补出词语的“ 言外之意”。

台湾歌手齐秦的歌曲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唱响了海峡两岸。众所周知,狼,凶狠狡诈,眼里闪着绿光,如此令人颤栗的凶险动物被写进歌里,谈何美感。然而,事实却相反。我们撇开歌曲的旋律,单就歌名来作一分析。与“狼”搭配的量词通常是“只”或‟„条”,例如一只大灰狼,一条披着羊皮的狼,狼是人们心中的贬损形象。而在这首歌曲中词作者别有用心地从众多量词中选择常与“马”搭配的量词“匹”构成“一匹狼”,不可否认,马这一高大、矫健、人们心目中所褒扬的形象 自然影射到“狼”的身上。量词“匹”的选择改变了人们心目中“狼”的邪恶形象,创造了一个与马一样良好形象的“狼”。在这种和谐、安全、毫无野性的语境中,人们自然乐意接受这“匹”孤独的来自北方的“狼”。无独有偶,服装品牌“七匹狼”,食品品牌“七匹狼”竞相上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销售氛围

修辞的形象意义,色彩意义以及风格意义等都要受制于语境。

第三节 修辞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一、修辞的基本原则 1.码本共通的原则

码本共通的原则是一切修辞活动所应当遵守的前提。

话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行为过程。发话人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组织成一定的话语,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受话人,受话人依据发话人的话语和特定语境来理解发话人所表达的意思,并按一定的规则作出相应的反馈,这是一个基本的交际过程。

这个过程从信息论角度看,具有编码、发送、接收、解码、反馈等环节。图示如下:

┌———————————————————————————————┐ └→发话人编码 → 发送 „„ „„ 受话人接收 → 解码 → 反馈 → ┘

编码,是发话人把自己要表达的内容按照一定的语言规则组织成内部言语,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打腹稿”。它是一种语言心理行为,心理语言学称之为“语言计划的制订”。编码是话语交际的重要基础,编码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话语交际的效果。编码关键有三:一是语码组织要合“法”(语言组织规则),二是语体选择要合“情”(语境),三是信息定量要适度(既不能不足,又不要冗余)。

发送,是发话人把经过编码的内言语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展现出来。或通过发音器官转换成语音,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说”;或通过书写器官和工具转换成文 12 字,则是通常所说的“写”。输出是一种生理——物理运动,心理语言学称之为“语言计划的执行”。

接收,是受话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获取发话人所传递的话语信号。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听”或“读”。这是一种物理——生理运动。

解码,是受话人把获取的话语信号,输送到大脑的语言中枢进行处理,以解读发话人所表达的意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解”。解码是一种语言心理行为。

反馈,就是发话人根据自己对发话人所表达的意义的理解,以一定的方式向发话人回应,让发话人感知。反馈的方式,可根据不同的情况,或用话语回应,或借助表情、点头、手势等副语言形式示意,也可以通过实施发话人所要求的行动作出反应。反馈标志着一个基本的话语交际过程的完成。

一种言语交际活动之所以能顺利进行,关键在于“编码”与“解码”所使用的“码本”是共享的。

2.角色认同原则

一种有效的修辞行为,不但需要行为主体确立以什么社会角色说话和对什么样的社会角色说话,而且更重的是,行为主体对交际双方的这种角色定位还应该获得交际对象的认同。

3.合作原则

所谓合作原则,是指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而应遵守的基本 准则。

4.关联原则

要求所说的话必须与交谈目的相关,也就是要切合话题。例如:

①吉 你不换一件衣服?

老太太 不过是到公园去坐一坐,谁再去换衣服?

吉 可是天气很凉,不换,也应该加一件。在哪里?我替你去拿,

好不好?

老太太 我自己去,你不知道。(丁西林《一只马蜂》)

例中的各个话轮都是围绕换衣服来说的,话题专一。

5.得体原则

修辞行为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它是否合乎语体的规范,是否符合言语交际环 境的规定,是否符合社会交往的礼仪,是否符合文化的习俗,是否符合双方的审美倾向。

修辞是综合运用语言各因素形成恰当的语言形式,以求得理想的交际效果。 13 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才能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这取决于运用的语言形式是否得体。语言形式是否能反映交际的内容,是否适应交际的语境,是否切合语体,语言的规范和变异是否适度,所含的信息是否真实、适量。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得遵循一个原则――得体。一句话有几种说法,哪种说法最合适,要看你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对谁说话,上一句是怎样说的,下一句打算怎么说、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要求,有时候典雅点儿较好,有时候大白话最为相宜。

修辞好比穿衣服。人体有高矮胖瘦,衣服要合身;季节有春夏秋冬,衣服要当令;男女老少,衣服的材料花色不尽相同。总之是各有所宜,修辞就是讲究这个各有所宜。

6.收效原则

它是言语交际中修辞层面的最高原则。任何修辞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意图,都要寻求一定的效果。

二、修辞活动的注意事项

第一, 修辞要切合题旨,要从表达的需要出发,为特定的思想内容服务。 修辞不能不顾思想内容的需要,专门挑选华丽的词藻,或尽量多地堆砌一些修辞格, 千方百计地把词句打扮得“美丽”“漂亮”,弄得个浓妆艳抹,忸怩作态,哗众取宠,其结果只能是弄巧成拙,适得其反。修辞不是可以脱离思想内容的单纯的语言技巧,它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各种修辞手段的运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服从表达思想内容为先决条件的。词语、句子、辞格本身是没有好坏、美丑之分的,用得不恰当,就是不好的、不美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内容决定了修辞形式。

当然这不是说语言运用不需要修辞、润色和加工,更不是提倡满篇“大白话”、语言无味、不要文采,而是说语言的运用必须适应和切合表达内容的需要,要服从于和服务于思想内容 这一根本,做到“淡妆浓抹总相宜”。 第二, 修辞要切合语体的需要,同一定的语体相适应。

语体是由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语言特点的风格类型,不同的交际需要形成不同的语体,如口语语体、书面语体、文艺语体 、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各种语体都有自己典型的、公认的表达手段和方式,一定的语体要求一定的词语、句式、辞格、语言手段等与之相适应,这些表达手段和方式对于其他语体往往是相排斥的。例如公文语体排斥文艺语体中的夸张、双关等辞格,文艺语体排斥政论语体中结构复杂的长句,也排斥科技语体中的科技术语等。语体对语言材料的选择、修辞方式的选用等都具有极大的制约作用,注意语体的区别与增强语言表 14 达效果密切相关,所以切合语体需要也是修辞必须遵循的一条不容忽视的原则。

第三,修辞必须适应和切合语境的需要。

语境,就是语言的使用环境,也就是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等客观因素和语言使用 者的身份、思想、性格、职业、修养、处境、心情等主观因素所构成的语言环境。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所说的“六何”——“何故”、“何事”、“何人”、“何地”、“何时” 、“何如”(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新1版,第7页。),就是构成语境的因素。

任何词语、句子或某种修辞方式,如果脱离一定的语言环境,孤立地、静止地看,无所谓好坏。修辞现象总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修辞效果也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同一句话,此时此地说合适,而换一个时间、地点、场合说就不一定合适。同一句话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和效果。例如公安人员在逮捕逃犯时说:“我早就在这里等你了!”表示有先见之明,具有一种威慑的力量。如果一对恋人,一方对另一方说 :“我早就在这里等你了!”就不再具有威慑的力量,而表现了望眼欲穿、急不可待的绵绵情意。

修辞的成败,除了取决于是否切合题旨、是否切合语体外,还取决于是否适应语境的需要。 适应语境,就是要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灵活恰当地选用语言材料和表达手段,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陈望道先生说得好:“语言文字的美丑全在用得切当不切当:用得切当便是美 ,用得不切当便是丑。”(《发凡》19页)怎样才能恰当,只有适应和切合语境才能恰当。因此,适应语言环境是修辞的基本原则,也是修辞的基本规律。

(三)、修辞的基本要求

从语言运用的角度上来说,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取得语言运用的最佳表达 效果,那就应该做到准确、鲜明、生动、简练,这也是修辞的基本要求。

1、准确

所谓准确,就是选用的词语要确切,分寸合适,轻重恰当;所用的句式也要确切地扣“准” 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表意缜密准确。是什么就是什么,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使人听了不会误解。例如前面例①《藤野先生》中的那句话“从此就看到许多„新‟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把其中的“新的先生”改为“陌生的先生”修改后就更加妥帖、准确。又如,在为人民军队制 15 定“三大纪律”时,1928年,毛泽东同志写了“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 后来毛泽东同志把它改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可以说是选用词语精益求精的范例。“群众”比“工人农民”的范围大,更确切(只说“工人农民”容易被人钻空子,似乎非工人农民的东西就可以拿了)。“一针一线”是极细微的东西,这里代替“任何东西”,军队纪律的严明由此可见一斑。再如鲁迅小说《药》中老栓买人血馒头的一段描写:

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嘴里哼着说,“这老东西……”

这段文字中的“摸”“抢”“扯”“塞”“抓”等几个动词,用得就很贴切、准确。 一个“摸”字,写出了老栓生活的穷困、艰难(如果衣袋中钱多,一抓一把,何必下手去摸?因为生 活艰难,为防止丢失,才把钱藏在身上最安全的地方,所以要“摸”),这个“摸”字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老栓的情态。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抢”“扯”“塞”“抓”等几个动词,则活画出了刽子手蛮横、粗暴、极不耐烦的神态,如果换成其他同义词“拿”“撕”“递”“接”等便没有这样准确、传神。

2、鲜明

所谓鲜明,就是选用的词语和句式必须含义清晰、明确,让人一看就明白,不能含糊其辞。 

要做到鲜明,选用词语就应避免晦涩,要少用难懂的词语,要少绕弯子。例如:

蓝色的天空像硫酸铜一样。

“硫酸铜”是什么样子,没有学过化学的人就不清楚,因此上例语义不明晰,如果把 “硫酸铜”改为“大海”,意思就清楚明了了。

又如前面所举的《藤野先生》中的“新的先生”,既可以指新来的先生,也可以指不认识的先生,语义也不明晰,而改为“陌生的先生”后,意思就十分清楚了。

一些新闻报道中常用“反应强烈”这类词语,究竟是“强烈赞成”,还是“强烈反对”?语 义不明。语言运用中应尽量少用这种模棱两可的词语。

3、生动

所谓生动,就是具体形象,新鲜活泼,能使人感动。生动是以准确、鲜明为前提的,不能离开所要表达的内容去片面追求生动。语言生动,不一定使用什么新奇词语,也不一定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有时候,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做到了准确贴切,也就生动了。例如: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鲁迅《故乡》)

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这都是一些普通的词语,但用 在特定的情境中,真实地表现出农村荒凉凋敝的景象,显得非常形象生动。

有些抽象的事物,抽象的动作如果选用一些表示具体事物、具体动作的词语来表示,也会显得很生动。例如:

他们接着便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鲁迅《孔乙己》)

孔乙己读了大半辈子书,连秀才都没考上,这对于一个死要面子的读书人来说,既是 终生憾事,也是一件丢脸的事,所以每当提起这件事,孔乙己就脸色发灰。可文中不说是脸上变成灰色,而是用动作性很强的“笼”字,来突出脸色变化的迅速,好像一下子从外部罩上一层灰色,非常形象,表现出这句话对孔乙己的打击有多么沉重。又如:

它们滑下溪水,转入大河,流进赣江,挤上火车,走上迢迢的征途。

(袁鹰《井岗翠竹》)

上例中的“滑下”原文是“下了”,意思比较抽象,后来作者改为“滑下”,就要生动得多,它既包含了“下了”的意思,又表明了“下”的状态和速度;“挤上”、“走上”等动词的运用,把“翠竹”拟人化了,显得十分生动、形象。

4、简练

所谓简练,就是指运用语言应力求简洁,做到言语不多而含义丰富。 语言简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删除冗赘,不说废话;二是通过词语的确切选择,使语言增加弦外之音,收到言简意丰的效果。例如: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人民解放军30万人渡过长江》)这是1949年4月22日,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出的消息,总共只有16个字,却勾勒了一幅“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壮丽画卷,确实达到了“持一当百”的境界,堪称语言运用精粹简练的典范。又如:

17 原稿:我怎样的孤寂啊!统计全船的人,大约在15以上,可是我觉得一个也没有,止有孤单的一个我。

改稿:„„可是我觉得只有孤单的一个我。(叶圣陶《旅路的伴侣》) 上例修改后比原句更简洁。

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 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鲁迅《药》)

上例中用“遍身油腻”来修饰灯盏,寥寥数字,却反映了许多内容:灯盏用的时间长,主人生计忙碌,家境贫寒„„言外有意,耐人寻味。

刘勰在《文心雕龙·熔裁》中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可见,不当用的词语,决不多用一个;当用的词语,决不少用一个,这是语言简练的关键所在。

在修辞的四个基本要求中,准确是鲜明、生动、简练的基础。

第五篇:第一章 公文概述

公文写作教案

余春柯

章节名称:第一章

现行行政公文写作基本知识

第一节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晰、理解基本概念; 2. 掌握现行行政公文种类; 3认识行政公文的特点与作用。

教学重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的1与2。

教学难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2。

教学方法:讲授、练习

作业安排:课后习题,见下。 教学过程: 第一小节

一、现行行政公文的含义

1.文书 、公文、文件、行政公文的含义

文书,是以文字为主要方式记录信息的书面材料。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是各级各类机关、部门、单位、组织处理公务的书面材料;它包括法定的和非法定的两类。

文件,通常是指党政军等机关制发的法定公文。

行政公文,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件

2.上述四个概念的关系

文书包括私务文书和公务文书(简称“公文”),公文又包括法定公文(常称“文件”)和非法定公文(也称“事务公文”),法定公文包括党务公文、行政

1 公文、军事公文、司法公文、人大公文等所有用法律法规规范的公文,它们一般都习惯上被称作“文件”。

3.现行行政公文的含义

现行行政公文是行政机关在现行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使用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务文书。

定义 的4个视角内涵: (1)时指性——现行(1999年以后当前)。 (2)域指性——行政(各级政府机关及职能部门等)。 (3)效用性——行政管理。 (4)文本特性——规范(法定)。 4.行政机关及部门

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机关,是行政管理的决策单位;行政部门是各级政府的职能单位,负责政府决策、任务、工作的落实、贯彻、执行与完成。(举例国务院及所设部门加以说明) 二 、行政公文的特点

1.政治性

体现行政机关意志 ;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处理机关公务的工具;为政治服务。

2.权威性

在法定时空对受文者产生强制影响和行政约束力。 3.现实性

为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而制发,为现实服务。

4.规范性

有法定的种类、格式、行文规则和处理程序等,必须严格遵守。

第二小节

、现行行政公文的种类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现行行政公文为13种:

⑴命令(令)

⑵决定

⑶公告

⑷通告

⑸通报

⑹通知

⑺议案

⑻报告 ⑼请示

⑽批复

⑾意见

⑿函

⒀会议纪要

上述13种现行行政公文根据行文关系或行文方向,又可划分为3类。

2 (1)上行文

(2)下行文

(3)平行文 (注意说明:有的文种可多行。)

四、行政公文的作用

1.法规和准则作用 ; 2.领导和指导作用 ; 3.宣传教育作用 ; 4.信息沟通作用 ; 5.依据与凭证作用。

又有泛行文的提法。

第三小节

一、怎样学习公文写作

1、多读书、勤思考,是学好写作的基础。要加强我们语言修养和理论水平、学识素养,不读书无以达成。多读范文,以范文为模板,可以让我们向规范和标准走得更近,更正宗。

2、写作---材料---主旨---语言---结构,加强练习是学好写作的捷径。每个文种我们都要动手练习,直到学会。不练习,人类永远不能直立行走。

3、多修改。既能认识别人公文中的错误(我们哈哈一笑,以大方之家暂居),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4、关注现实,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开阔我们的视野。

二、应具备的素养: (1)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2)较高的法制知识

(3)一定的历史、经济、文学知识 (4)丰富的行政管理、读写经验 (5)较高的语言水平。 练习

1.解释下列概念

公文

行政公文

现行行政公文

2.怎样理解行政公文的四个特点?

3 3.现行行政公文具有哪些文种?它们按行文运行方向能分哪几种类别? 4.行政公文具有哪些作用?

章节名称:第一章·第二节

现行行政公文的格式

教学目的

1、.了解格式的种类、格式要素及其规范要求;

2、.掌握格式与文种的匹配使用。

3、 格式要素及其规范要求和格式与文种的匹配使用。

4、格式要素及其规范要求

教学重点:

1、格式要素、规范及要求

2、格式与文种的匹配 教学难点:同上教学重点

1、2。 教学方法:讲授与练习

作业安排:用电脑依照所学公文的标准格式各制作一份。要求:各要素具备。分:上行文、下行文、联合行文格式;信函格式、命令格式、会议纪要格式。每人各6份。 教学过程:

第一小节

一、行政公文格式的种类

1.稿纸格式(见教材P5;作制发单位存档) 要求:自己依样制作一份。 2.成文格式(作向外发文) 要求:自己依样各制作一份。

(1)一般(通用)格式 :①下行文格式;②上行文格式;③联合行文格

式。

(2)特定(专用)格式:①函的格式(平行文专用);②命令格(发布令和任命令专用);③会议纪要格式(行政办公会议专用)。

二、行政公文格式要素及规范要求

4 新《办法》规定:“公文一般由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成文日期、印章、附注、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等部分组成。”

《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则将各要素划分为:1.眉首部分;2.主体部分;3.版记部分。

图1-下行文格式首页

图2-上行文格式首页

(一)眉首

1.公文份数序号:同一文稿;机密、绝密用;编虚号,如“0001”。应用阿拉伯数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左上角第一行。

2.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密级(密件标注),分“秘密”、“机密”、“绝密”三级;保密期限:需保密的时间。用3号黑体字,顶格标识在版心右上角第一行。密级与保密期限之间用★隔开。

3.紧急程度(急件标注):特急或急件。用3号黑体字标识在版心右上角,若有密级,则在其下标识。

4.发文机关标识:俗称“红头”,由发文机关名称加“文件”组成。 小标宋体字,红色,字号≤22mm×15mm。联合行文时,应把主办机关置首,同级的则按党政军群是前后顺序排列。必须公文显示正文。

标识位置与上行、下行、平行有关。

5.发文字号:机关代字(要习惯、规范)---年份(不简写、不加年,外用六

5 角括号〔〕)---序号,(不编虚位号、不加第),如“国发〔2004〕5号”。年份,

只能标注一个机关的发文字号。字号位置居“发文机关标识”下空2行外,用3号黑色仿宋字,居中标注。若是上行文,有签发人署名,则与其左右并列分居在发文机关标识下面。其下4mm处印一条红色与版心同宽的反线。武文线----文武线。

6.签发人: 批准文件发出领导签名。上行文用。发文机关标识的右下方、红色反线右上方印出签发人和会签人的名字。

签发人平行排列与发文字号右侧。发文字号居左空一字,签发人居右空一字。签发人三字用3号宋体字,后用全角冒号,冒号用3号楷体字标识签发人姓名。

第二小节

(二)主体

1.标题:机关名称+事由+文种;事由:关于……的;如:国务院关于发布《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通知。

武文线下空2行,用2号小标宋体字。

2.主送:公文主要受理单位。(上行文、下行文、普发性)标题下1行左侧顶格,用3号仿宋字体标识,回行时仍顶格。

多,可移到主题词之下,抄送之上。首页要保证出现正文。 3.正文:开头→主体→结尾。注意主体的层次序号的使用。 4.附件说明:公文附属材料(“附件”)的顺序和名称标注。

正文下一行,左空2字,用3号仿宋字标识“附件”二字,后标全角冒号和附件名称。

5.成文日期:公文生效时间 。用汉字小写数字标写。如“二○○六年十月五日”。

6.印章:公文合法、生效标志。

7.附注:公文使用方法、传达范围等的有关说明。3号仿宋体字,居左,空2字,加圆括号标识在成文时间的下一行。

(三)版记

6 1.主题词:规范的标引公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国务院公文主题词表》由15类1049个主题词组成,分主表和附表两部分,主表13类751个主题词,附表2类298个主题词。

给公文标引主题词是便于计算机检索文件。

类别词

主题词

{

内容词

类属词

{

形式词(即“文种”)

主题词标引方法 :

(1)一份公文,除类别词外,类属词不超过5个。

(2)先类别词→再内容词→最后文种词。例如:《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的主题词:农业

水土保持

通知 ;《关于表彰奖励我院优秀学生的决定》的主题词:学生管理

表彰

奖励

优秀

决定 。

(3)如一份公文有两个相关主题,应先集中标引第一个主题的主题词,然后再标引第二个主题的主题词,最后标引文种词。如:《国务院关于在若干城市试行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的主题词:经济管理

企业

兼并

破产

劳动

就业

通知。

2.抄送:主送以外需要执行或知晓公文内容的其他机关与个人。

3.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印发机关指负责印制、发送公文的机关 ;印发日期指文件印制完成的时间 。二者同行,分居左右。

7 ××××××××〔2004〕×号 关于×××××××××××的意见×××××:×××××××××××××××××××××××××××××××××××××××××××××××××××××××××××××××××××××××××××××××××××××××××××××××××××××××××××× 二○○四年×月×日主题词:×× ×××× ×× ×××× ××××  抄送:××××,×××××,××××,××××, ××××,×××××××。 ×××××办公室(厅) 2004年×月××日

图4-信函格式

图3-上、下文格式尾页

四、其他规定

1.公文用纸

采用国际标准A4型纸 (210mm×297mm)。 2.排印

从左而右横排、横写。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字。 3.字号 发文机关标识≤22 mm×15 mm;标题用2号小标宋体字;密级、紧急程度、主题词用3号黑体字;发文字号、签发人、主送机关、正文、附件说明、附注均用3号仿宋字。签发人姓名用3号楷体字。

4.页码

置于版心下边缘之下一行,用4号半角白体阿拉伯数码标识。 5.表格

公文如需附表,对横排A4纸型表格,应将页码放在横表的左侧,单页码置于表的左下角,双页码置于表的左上角,单页码表头在订口一边,双页码表头在切口一边。如需附A3纸型表格,且当最后一页为A3纸型表格时,封

三、封四(可放分送,不放页码)应为空白,将A3纸型表格贴在封三前,不应贴在文件最后一页(封四)上。

第三小节

五、公文格式与文种的匹配使用

1.命令: 发布令、任命令——特定命令格式

行政令——(下行文)文件格式 嘉奖令——信函格式

8 2.决定——(下行文)文件格式

3.公告、通告——登报、张贴、播放播发,不用行文格式

4.通知:批转、转发、印发、部署通知——

下行文格式

知照通知——信函格式

5.通报——下行文格式 6.议案——信函格式 7.报告、请示——上行文格式 8.批复——信函格式

9.意见:指示性意见——下行文格式

建议性意见——上行文格式

平行意见、评估意见——信函格式 10.函——信函格式

11.会议纪要:行政会议纪要——会议纪要格式

其他会议纪要——随转发公文 思考练习

1. 稿纸格式与成文格式各起什么作用? 2. 成文格式又包括哪些具体行文格式?

3. 一份文件由哪三部分构成?它们又各包括哪些要素?

4. 为什么有的文件有公文份数序号、密级、紧急程度标注,有的又没有? 5. 什么行文应标注签发人姓名?什么文件不仅要标注签发人姓名,同时还要标注联系人姓名和联系电话?它们分别是在何处标注?

6.“主送机关”与“抄送机关”有何不同?通常情况下,它们在公文格式中所处的位置有何不同?

7.应该怎样标引主题词?

8.公文文种与格式是如何匹配使用的?

★上交作业:用电脑依照所学各制作一份公文的标准格式。要求:各要素具备。每人6份。上交时间:十一假期之前。

上一篇:大学学期末总结范文下一篇:电影榜样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