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

2024-04-28

“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精选6篇)

篇1:“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

我市召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

蔡奇出席并讲话 王金财致辞

2011-08-29

27日上午,我市召开“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省委常委、组织部长蔡奇出席并讲话。市委副书记王金财致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跃敏主持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市委组织部与江干区委联合举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省、市委全委会精神,进一步总结提升杭州市在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创新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社会管理机制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近年来,市委组织部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进一步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初步形成了“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的工作模式,实现了管理与服务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取得了“暖民心、聚民心、稳民心”的工作效果。

蔡奇指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我省创先争优活动的突出特色,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是基层社会管理中最直接、最基本、最有效的力量。根

据中央的部署要求,杭州在“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基础上,创新开展了“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工作,呈现出服务到家、联系无缝、区域统筹的新特点,以党建创新带动社会管理创新,走在了全省前列。他指出,要充分运用研讨会成果,进一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在推进管理服务规范化、管理服务信息化、管理服务一体化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水平。

在简要介绍杭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王金财说,我市历届党委都十分重视基层党建在社会管理中的独特作用。近年来,我市逐步探索建立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的社区管理新体制,探索形成了党组织领导、上下联动、区域协同、党群参与的“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工作模式。希望通过此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动杭州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社会管理创新再上新台阶。

研讨会围绕杭州市探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工作、党组织领导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机制研究、探索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管理创新三个专题展开讨论。杭州市在研讨会上作了工作介绍。来自全国党建研究会、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的10多位专家作了精彩发言。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中央政策研究室

原副主任郑科扬,中组部组织一局局长、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兼综合组组长张国隆,全国党建研究会副秘书长、中组部党建所副巡视员陈东平,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肖勤福,中国组织人事报总编辑徐荷等,对杭州“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的经验做法给予了肯定,认为杭州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探索,充分证明了实践出真知、基层有创造、群众是英雄。特别是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带动了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创新,体现出体系化、精细化、高效化、科学化、最优化的特点,真正把为民、保民、惠民落到了实处,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了经验。专家们希望杭州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工作水平,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研讨会期间,与会人员还实地考察了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下城区王马社区、江干区东方电子商务园和西湖区翠苑一区社区,切身感受杭州在新形势下,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的生动实践。

篇2:“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

杭州“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研讨会专家发言撷英

编者按:近日,市委组织部和江干区委共同举办了“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研讨会。来自全国党建研究会、中央组织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求是杂志、党建研究、中国组织人事报、浙江大学、省委党校等10余位专家学者,在实地考察了市民服务中心、下城区王马社区、江干区东方电子商务园、西湖区翠苑一区社区等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情况之后,围绕杭州市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交流。本报今刊登部分专家学者发言,以飨读者。

郑科扬(全国党建研究会顾问、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杭州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杭州的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充分体现了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服务中的核心领导作用。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推动作用,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形成了一个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协作、群众参与的良好格局。第二,充分体现了联系服务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紧紧抓住保障和服务民生这个重点,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来强化服务,做到联系服务无盲点、无遗漏、无缝隙,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在服务群众过程中加强基层党建、检验基层党建、提升基层党建。第三,充分体现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的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实践出真知、基层有创造、群众是英雄”这一真理。在杭州我看到了用党的建设带动社会建设、用党内民主带动基层民主、用服务凝聚民智民心的很多实实在在的举措,让我很感动。第四,充分体现了把服务送到群众心里去。“片组户”民情联系让党员进家门,进民心,我很赞成,这是解决民生问题,做好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前提。第五,充分体现了基层党组织设置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杭州根据城乡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大力推进服务强、党建强“双品牌”示范点建设,适时打破行政区域界限、行业界限、地区界限,优化基层组织设置,为党组织发挥作用、党员发挥作用创造条件,是一条很管用的经验。这些创新,值得推广。

杭州经验也给我很多的启示,归纳起来就是要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看成是社会管理的一次深刻变革,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执政目标的一种变革。社会管理要以民生为重点,把共建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和共建共享社会建设的成果统一起来,走创新之路;要注意群众思想引导,既要服务群众、依靠群众,又要根据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阶层状况的变化、人们心理状态的变化,从思想上引导群众;要在不断完善自己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借鉴别人的经验,博采众长,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张国隆(中央组织部组织一局局长、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兼综合组组长): “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的经验很丰富、很全面、很系统。概括起来说有三点。一是服务群众是宗旨、是目的。基层党组织的职能是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归根结底是服务群众,终极目的是凝聚人心。服务群众、凝心聚力可以实现我们党的执政使命,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巩固我们

党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杭州坚持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探索建立了“片组户”民情联系服务制度,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把服务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实实在在地把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体制机制创新是动力、是活力。坚持以体制机制的创新带动服务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和理念创新,这是杭州最有特色的亮点。比如,创新窗口单位的服务机制,把“市民之家”、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服务资源整合在一起,充分拓展服务功能,这在其他地方是不多见的;创新党组设置,机关设置党组,党组下面又设党委、总支和支部,这样就便于在服务中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和表率作用,为发挥监管、协调和服务的职能提供了组织保证。特别是服务大厅中电子即时评价系统,我在其他地方看到“不满意”只有一个键,但在杭州看到“不满意”键就不止一个,把“不满意”细分为是对服务态度不满意?还是对服务时间不满意,或者是对其他问题不满意?等等,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持续不断地改进。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就看出杭州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在真抓实干,是在不断地创新,是在把全国领先、全省示范的追求,落实到每一个党员,每一个岗位,体现到每一个细节当中。三是领导重视是基础、是保证。杭州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每年都开展区、县(市)委书记和乡镇(街道)党委书记向上级党委会述职和评议活动,坚持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建立选优配强带头人制度,大力实施“领头雁”工程,建立关爱激励制度,把社区(村)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建立学习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建立“三位一体”评价制度,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坚强支撑和创造了有利条件。

陈东平(全国党建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央组织部党建所副巡视员):

杭州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可以概括为“五化”:一是体系化。整个工作呈现了一个体系化的特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包括服务的机构、服务的设施、服务的人员、服务的方法、服务的项目等等;民情联系是一个完整的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体系;工作机制体系,包括了工作的考核机制、工作保障机制,具体的一些工作环节的机制等等。二是精细化。如翠苑一区的老年食堂,还有助老的黄手绢、小红灯这样一些细致的做法,体现了服务群众的精细化;实行支部小班化,体现了组织管理的精细化;像服务群众的错时工作制,实现了服务时间全天候,是一种管理方式的精细化。所以,精细化是杭州服务群众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三是高效化。比如说,服务群众的高效化,市行政服务中心将各职能部门集中到一起,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再比如,行政管理的高效化,市行政服务中心有专门人员帮助企业代办手续,高效率地完成办理项目。另外,党建工作的高效化也很明显,如江干经济科技园、高新区的党建网格化管理、区域化党建,都大大地提高了党建工作的效率。追求高效率也是杭州党建工作的一个特点。四是科学化。比如说坚持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理论性研究,注重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社会管理的理论和经验,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工作。比如以科学的方法来推进党的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建立了专门的网站、互动平台、微博等等,网格化管理也是运用了现代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这些都是用科学的方法来推进工作。五是最优化。杭州在整个工作当中都体现了最优的标准,在创先争优中,以党内的创先争优来带动全社会的创先争优,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参与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等等,特别是在服务群众上最优化的特点更加明显。

肖勤福(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教授):

杭州的创新是在致力于解决我们党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就是如何真正解决好党的代表性问题。党的社会代表性就是党的先进性,也就是说党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去做事去服务。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对于解决好党跟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天天跟群众在一起的可能并不了解群众,并不一定是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我认为,解决问题根本的途径还在于党员干部要真心实意地为了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

推出的各种为民、便民、利民、惠民的服务举措,提供了很好的范例。通过“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了解民需、知晓民想、洞察民意,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联系群众的网络;再通过区域化的统筹服务,把区域内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充分地整合起来,并通过精细化的服务工作,比如开办“老年食堂”、推行“五星级服务”、“66810”工作法等,把服务送到每一个有需要的群众手中。把服务落到实处,群众才能幸福。让群众感受到党员是为他们做事情的,是他们的同路人,是他们可以依赖的力量,群众才能够真正认同党组织,才能同党一条心,才能跟党走。所以,“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深层次意义就在于致力于解决党在新时期的社会代表性问题,解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跟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问题,这是关系到共产党未来的兴衰成败的两个根本问题,杭州的探索实践能够始终立足于此,可以传之很远,可以传之很久。

徐荷(中国组织人事报总编辑):

我从媒体和媒体人的角度谈几点体会和感受。第一,杭州在基层党建方面做了一篇大文章、新文章、好文章。所谓的大文章,就是“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的主题大、很重要,杭州通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系列探索,是对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的实践回应。所谓的新文章,就是杭州的做法正好呼应了基层党组织在新形势下面临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所谓的好文章,就是从实际效果看,广大党员走进社区、村镇、楼宇、老百姓的家庭,听民情、解民忧、送服务,老百姓得了实惠,老百姓很欢迎。第二,杭州探索实践的最大亮点是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管理创新,通过服务群众既实现了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创新,增添了党组织自身的活力,又带动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杭州探索实践的重要启示是,老法宝注入新元素就能解决新问题激发新活力。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老法宝,服务型党组织是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形式,杭州的“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基础在“联系”,关键在“服务”,核心在“民情”,通过服务的过程中架起了党群之间联系的桥梁,密切了党群之间的联系。第三,杭州探索实践为新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探索了一条很好的路子,如在新形势下党组织的设置方式,杭州突破了传统框架,立足于新形势、新情况、新需求来创新组织设置;立足于服务群众来建立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体系等等,这些做法都具有普遍的学习借鉴价值。

刘剑辉(党建研究杂志社二编室主任):

杭州广大基层党组织以先进的服务理念、信息化的服务平台、有效的服务方式、科学的制度保障,积极回应基层群众的所期所盼,把服务送进千家万户,送到群众中,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受到了广大群众和社会的好评,有五点启示。一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杭州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之所以有魅力,就在于充分尊重群众、服务群众、满足了群众的合理需求,让基层党员干部、人才真真切切地感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信任,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所以才赢得了民心。二是加强党组织建设要夯实组织基础。杭州的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之所以坚强有力,就在于创新了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社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创新了组织设置形式,扩大了党的组织和党的作用的覆盖面。三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创新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杭州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之所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就在于使干部真正转变了作风,使党的各项工作重心下移,深入到了群众当中,真正与群众打成了一片。四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杭州的实践之所以有成效,就在于建立了一套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保障取得很好的实效,受到群众的欢迎。五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杭州充分应用网络、手机等搭建服务平台,为广大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及时满足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创造了一条新路,值得学习借鉴。张西立(求是杂志内参部主任兼《红旗文摘》常务副总编辑):

看了杭州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管理创新,实践,我既感觉亲切,又感觉到心灵上、思想上受到震撼。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是创新有活力。“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充分继承和弘扬了“千家万户、千言万语、千难万险、千方百计”的“四千精神”。杭州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让我们比较直观、深刻地感受到杭州的党员干部是用“四千精神”来探索和做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的。二是创新有传承。杭州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管理创新之所以做得很成功,最基本的一点,它是在继承杭州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党建创新的诸多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发展起来的。比方说比较早的时候,萧山的非公党建做得是有声有色,全省率先、全国领先。还有近年来推行的以民主促民生这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我认为都是在综合和继承了杭州近年来一些基层党建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往前又迈出了一步,又深化了一步,是这些好经验的新发展。三是创新很管用。杭州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会管理创新,应该说是把中央的有关精神和杭州的实际有机结合,大胆创造、大胆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用的路子,为在更宏观层面上探索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祝灵君(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政党教研室主任、教授):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杭州在这方面的探索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值得总结和推广。一是积极构建服务型党组织机制,普遍推行党代表联系基层党员群众、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等制度,鼓励党员参与志愿服务,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广大社工、义工人员共同服务群众。二是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与活动方式,把党组织建在社会网络的网格上,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辐射作用,有效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三是协调个体、私营等非公企业劳动关系,维护企业劳资双方合法权益。杭州创新的“党员民主听证会”等制度,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四是大力实施“流动党员安家工程”,加强流动党员管理,以流动党员管理带动流动人口管理。五是以党建共建联合会等形式,整合基层党建资源,构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构建以党建资源统筹为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新格局。六是以扁平化的社会沟通渠道,“和事佬”服务队等形式,引导和鼓励党员带头参与社会矛盾的调节,争当社会矛盾调解员、社会信息采集员、群众事务代办员等,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七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积极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激发基层党员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八是注重引导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规范,构建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社会价值观。九是杭州在数字化背景下,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知网、学网、用网能力,加强和完善基层党组织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孙晓莉(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教授):

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探索有意义。服务型强调得是在社会的自主性、自主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政府乃至党组织履行好自己在社会分工当中的角色,即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提供足够有效的公共服务。杭州以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社会管理的切入点、连接点,在服务人民群众的过程中体现出党的凝聚力、领导力,让群众切实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党员的存在,感受到党的力量,这个探索非常有意义。“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是新形势下改进党的执政方式的创新。联系群众到“户”,上门给群众排忧解难等工作弘扬了党的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建立“党员工作站”、“党员会客厅”、“15分钟党员服务圈”等做法,有效解决了群众的难点问题,从整体上强化了党的凝聚力,强化了组织系统的权威性和组织效率。“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模式具有较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的同时,一方面要注重更好地发挥多元社会主体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处理好党组织和政府部门的关系,以及基层社会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的关系。

徐力(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杭州通过区域化党建,实现了基层社会资源的整合,推动了基层社会多元发展,社会变得更加有序和充满活力。首先,理顺了党在基层社会的领导管理体制,强化了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在纵向机制上,杭州构建了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公共服务工作站“三位一体”、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社区管理新体制和“杭州市党委—区党委—街道党工委”三级社区党建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在横向机制上,建立了党建共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区域内各组织的资源作用,进一步强化党委对社区的领导。其次,推进党组织全覆盖与网络化,整合基层社会的执政资源。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除了传统领域,杭州十分注重两新领域中的党组织覆盖与网络化,通过行业组建、市场组建、协会组建、楼宇组建等一系列方式,不断推进党组织全覆盖与网络化,拓展了党的执政的组织资源,获取了社会管理的有组织的力量。第三,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巩固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杭州通过推进“片组户”民情联系、搭建多方服务平台、创新服务载体等多种机制创新,全力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格局,形成了一个“联系无缝漏、管理无盲点、服务无缝隙”的全方位服务网络。第四,构建合作互动机制,实现由单一治理向多元治理模式转变。杭州创新党组织领导的社会协同机制,以“共建、共创、共享、共赢”区域大党建为目标,整合行政、居民区、驻区各类组织等各种资源,吸收区域内各社区、群团组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以平等协商、互动交流的方式共同参与辖区管理,实现社会的合作共治。第五,通过创新公众参与管理机制,发展基层社会主义协商式民主。杭州主动搭建利益表达平台,构建不同形式的群众参与机制,以“诉求聆听室”、“社区恳谈会”、“温情港湾”、“热线电话”、“政民互动网站”、“社区网站”、“社区微博”等为载体,引导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此外,还创新了如“湖滨晴雨”、“草根质监站”、“议事厅”等许多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新平台新机制,最大程度调动了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

胡承槐(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杭州探索创新的“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工作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为各级党组织了解民心、民意和民情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杭州“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覆盖组织体系,排除了党面临的脱离群众的危险,并在制度上为减缓这种危险性提供了可能性。其次,为基层党组织、基层政权实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服务型基层政权”建立了优秀的样板。以“片组户”民情联系制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无缝隙、无盲点、无遗漏的服务网络和上下贯通、多元互动、资源共享的服务格局,充分体现了杭州基层党组织、相关管理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以服务为先的现代理念,从各区、街道、社区的实践来看,服务的理念、服务的意识已普遍树立起来,服务的形式和方法也很丰富多彩。再次,杭州市在探索和实践“片组户民情联系、区域化统筹服务”制度和工作模式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融进“民主、民生”互相促进的工作机制,构筑了“民生、民意、民主”互动转换的社会运转机理,较好地实现了将基层党建融于社会管理创新之中、基层党建与基层社会管理的有机统一。“四问于民”的决策理念和以“民主恳谈会”、“政民互动网络”、“多类听证会”等方式搭建起来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以及“民情热线”等矛盾协调机制,体现了民生在全部基层党建工作中的核心地位。而以“民主”的方式来推进民生问题的解决,不仅各项民生工程推进得更为扎实和顺利,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公民的民主能力。在上下沟通的过程中、在居民利益表达和诉求的过程中、在协调解决多类社会矛盾过程中,民主的运用不仅为解决各类基层社会矛盾找到了好的方法和路径,亦有利于社会自我管理、自我协调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每一个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从整个社会来讲,这将极大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和行政机关的行政成本。

胡序杭(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教授):

创新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活力之源。杭州通过构建适应形势发展的基层党建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进一

篇3:“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

一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内涵

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及促进和谐作用, 而将服务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的一种基层组织形式和工作状态[1]。它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维护稳定”为总要求, 以服务基层群众和做群众工作为核心, 以为群众服务为主要形式, 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2]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在高校的组织基础和战斗堡垒,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执行者, 是高校职能实现的推动者, 也是广大师生员工根本利益的实现者。服务型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之上加强服务意识, 将服务作为明确的指导思想, 突出服务的功能。从服务的角度去解读、探索和改进高校基层党组织工作, 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高校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 构建和谐校园,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3]。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也是凸显党组织核心作用、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和夯实基层基础的有效载体。

二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

当代高校具有四大职能, 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创新, 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执行者, 高校职能实现的推动者, 因此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 其“服务”的内涵应主要包括服务学校发展、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师生员工成长。

第一, 服务学校发展。建设服务型高校基层党组织, 就是引导广大党员牢固树立服务学校发展的思想, 把握教育规律, 创新发展理念, 破解发展难题, 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北京城市学院现代职业学部是以高职为办学层次,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办好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关注点之一, 也是影响学校全局发展的一个关注点。现代职业学部党支部深知自身肩负的使命, 带领全体教师不断研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并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的调整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顶岗实习、实践教学, 提高了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 积累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 为学校应用性本科的人才培养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二, 服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两大重要职能。建设服务型高校基层党组织, 就是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关注民情, 通达民意, 凝聚人心, 努力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现代职业学部的高职专业的设置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 同时支部做好全体教师和学生的服务意识教育, 鼓励教师、学生组织、学生个人关注国情、关心民意, 积极承担社会公共服务类项目, 通过科研、调研和实践类活动直接为社会提供服务;支部还通过横向联合的方式帮助师生能够有机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近两年, 学部承担了多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和公益志愿服务项目, 受到有关部门的好评。教师带领学生完成多项社会调研项目, 获得的调研成果为相关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管理建议。

此外,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人才培养方面, 现代职业学部的高职类专业有十几个, 专业的设置充分考虑了首都经济发展的需要, 设置了会展策划与管理、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等首都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专业, 为社会上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 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学部在做好人才培养的同时, 还大力推行在校生的顶岗实习和校外实习实践活动, 拓展了学校为社会服务的领域, 2013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我学部60余名同学承担了VIP引导、会务和场馆管理等工作, 学生的工作和学校的组织受到了主办方的好评。

第三, 服务师生员工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高校师生员工的桥梁和纽带, 承担着团结、动员和组织广大师生员工的重要职责。师生员工的发展是组织发展的根本保障。创建服务型高校基层党组织, 就是要强化服务理念, 充分了解师生员工的一切诉求, 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切实维护、发展广大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师生员工的持久信任和支持, 不断夯实党在高校的执政基础。教师的发展工作一直是现代职业学部党支部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促进教师的成长, 切实维护教师的根本利益, 保证学校的办学质量。支部对教师队伍进行需求调研, 并有针对性地拟定了《专业教师成长规划》, 从源头起帮助老师们找到发展方向, 制定成长发展规划, 促进教师个人的成长, 促进学部专业建设水平。学部领导干部将共同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切实将服务的理念和意识贯穿到工作的始终, 不断提升工作能力, 拓展工作平台和途径, 精心打造了品牌活动“教师沙龙”, 设置专业教学研究、科研课题研究、新知识领域、社会服务领域、个人职业修养等模块, 围绕教师关心的科研、教学等方面开展讲座、研讨、竞赛等活动, 达到了增强全体教师的规划意识、推动了教师的成长规划动力、促进学部专业设置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

在服务学生的成长方面, 支部总结了学生切实关心的四大重点问题。第一, 个人专业发展。即学生希望通过大学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积累专业技能, 找到更好的工作。为此, 学部通过着力打造品牌专业、拓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提高专业办学质量等方面不断满足学生的诉求, 毕业生质量、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不断提升。第二, 再深造学习。大部分高职学生希望能够继续深造学习, 提升学历和专业水平, 为此, 学部专门组织力量对高职学生的升学诉求进行深度调研, 并结合有关部门开拓了自考、培训、出国等升学路径。第三, 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学部在第一课堂中, 着力打造了一批素质类、能力类公共平台课以及选修课程, 同时, 学部大力推进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志愿服务活动等学生第二课堂的建设, 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促进学生成长的发展辅导体系的形成。第四, 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在切实做好大多数同学根本利益和诉求的服务工作的同时, 支部更加重视特殊学生群体的帮扶工作, 如困难学生的助学计划、助业计划等。

三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启示

高校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必须从意识上、理念上、内容上、方法上、机制上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整合, 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真正做好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创建。

1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必须结合学习型、创新性党组织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落脚点之一。要建设好高校的基层党组织, 就必须明白, “三型”党组织的建设中, 学习是基础、服务是关键、创新是动力, 只有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学习可以提升服务的能力, 创新可以拓展服务的水平, 而做好服务是基层党组织发展的根本保障。

2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首先要进行服务意识的培养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中, 一定要变被动为主动, 领导干部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树立服务意识, 全心全意地为学校发展和广大师生谋福祉, 不断强化每一个党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学会倾听广大师生对已开展的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呼声, 力争党组织提供的服务工作精益求精。

3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需要构建好服务体系

首先要健全服务工作机制, 形成党员、群众共同参与, 党、政、工、团紧密配合, 相互协调合作的服务工作机制。其次, 做好服务保障机制。建立一支“愿服务, 会服务”的精干的人才队伍, 并且做好工作机制和资金上的保障。再次, 做好服务评价体系。以广大师生员工的满意度为准, 他们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支持不支持, 始终应作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各项服务工作的指南针。在此根本标准指导下, 依据不同层次党组织的业务工作和特点, 设定不同服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确保评估更科学。[2]

4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应结合自身优势做好服务

高校是文化的集散地、知识创新的主阵地和人才的汇聚地, 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做好对社会、学校和自身的服务, 应该将服务作为自身优势的发挥, 而不是为了服务而服务, 反而增加了服务者和服务对象的负担。高校可以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对外窗口, 发挥党组织的组织号召力, 凝聚智慧、汇聚人才, 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为政府、企业、社区的管理与发展出谋划策, 在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突出高校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强大生命力和高校社会服务这一职能的巨大优势。

参考文献

[1]邓红英.实现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基本路径[J].集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 :111-115.

[2]余敢才.增强高校党组织和党员服务功能的思考[J].人民论坛, 2010 (35) :222-223.

篇4:“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服务型党组织;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4)02-0033-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努力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是新时期稳基层、强基础、促发展、构和谐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上海市虹口区委在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工作上进行了不懈实践和探索。

一、虹口区委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实践

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转变,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诸多问题,尤其在上海虹口这样的老城区,旧区改造、民生问题、社区管理等错综复杂,矛盾丛生。面对新情况、新问题,虹口区委始终注重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密切党群关系,使基层党组织成为群众的坚强“主心骨”,党员干部成为群众的贴心“服务员”。

(一)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形成一张功能强大、全方位覆盖的服务网络。构建全覆盖、扁平化、有活力的组织网络体系是基层党组织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托。一是形成区委领导下的“四大板块”党建管理体制。虹口区委提出了“属地、属资、属条、属业”的组织管理原则,形成了机关、国资、“两新”和社区“四大板块”党建管理体系,进一步理顺了基层党组织关系,健全了管理网络,扩大了基层党建工作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二是健全驻区单位主动融入社区的党建格局。各社区(街道)党工委主动加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沟通联络,开展双向服务和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运用市场机制,实行互惠互利,共驻共建,形成了强大的社区建设和服务合力。三是扎实推进党在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的双覆盖。截止2013年5月底,虹口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覆盖率18.84%;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48.47%。

(二)着力提高群众工作有效性,形成一批贴近需求、务实管用的工作方法。一是深入开展“千人访万家”活动。虹口区委不断推广“千人访万家”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建立健全“四访五联系”制度。广大机关党员干部结合本职工作,走访基层、企业、社区,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截至目前,全区通过“千人访万家”活动推动机关党员干部下基层共计7万余人次。二是认真践行“三全工作法”,虹口区委、区政府在推广曲阳社区“全天候接待、全方位受理、全过程负责”的“三全工作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方位对接、全过程负责、全社会参与”的“大三全”工作法,形成“上下协同、左右贯通”的区、街道、居委会三级联动机制,提高了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三是全面开展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虹口区各社区(街道)党工委指导居民区党组织合力划块、整合组团、普遍走访、重点必访、民情入账、有求必应,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截至2013年6月底,虹口区八个街道共划分块区1618个,参与组团24509人,共走访居民262531户,走访率78.4%,共收集问题1298个,已解决问题1157个,解决率为89.1%。四是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工作重心下移,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截至目前,虹口区306名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共建立基层联系点323个。

(三)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理念先进、能力突出的服务力量。一是不断加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虹口区委牢牢抓住书记这个关键,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教育培训,坚持严格管理,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书记围绕大局、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心聚力的能力,协调关系、维护稳定的能力。同时,重视在基层党组织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充实基层工作力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党员志愿者队伍建设,注重提高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在“专业化”、“特色化”上下功夫,大力弘扬党员志愿者“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充分挖掘、培养党员志愿者的服务技艺水平,形成良好社会效应;着力打造党员志愿者工作室品牌,坚持“社会化”运作方式、“制度化”组织管理、“人性化”服务理念和“品牌化”发展思路,使志愿者工作室成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目前虹口区已成立“党员志愿者工作室”172个,参与的党员近千人。三是大力挖掘群众骨干,培育社区活动团队充实服务力量。为使社区活动团队成为党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区和街道两个层面分别成立党建指导中心和指导站,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通过“支部引领团队、党员活跃团队、团队凝聚群众”的柔性化方法,引导团队在“自转”基础上实现“公转”,充分发挥其在服务群众中的作用。

(四)全面深化以党员服务中心为重点的阵地建设,搭建一个服务多元、资源有效整合的服务平台。一是积极发挥党员服务中心综合平台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党员服务中心已覆盖全区所有居民区以及绝大多数“两新”组织集聚的楼宇、园区,与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起,逐步形成了一个开放式、综合性、互联互通的服务党员群众的网络。同时依托党员服务中心教育阵地、联系桥梁、资源平台、活动场所、服务窗口等功能,通过工作指导“分类式”、电教播放“排片式”、主题活动“菜单式”、组织生活“开放式”、志愿服务“品牌式”、场地租用“预约式”等方式,努力使党员服务中心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中心。还充分发挥党员服务中心资源整合作用,拓展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做好党代表与人大代表窗口接待工作,确保“两代表”与全区229个居委会全对应,实现与群众的“零距离”接触。二是积极构建基层党建信息化平台,加强以工作网站为重点的组织工作信息发布平台、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重点的党员教育平台、以微博为重点的党群即时互动平台等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平台建设,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的能力。

二、虹口区委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启示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从本质上来说,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功能转型和创新发展,是一种从理念到方式方法的变革。从虹口区委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四点启示:

(一)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找准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点。基层党组织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核心力量,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必须把基层党建的先进性要求同发展地区先进生产力紧密结合一起,使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范模作用从带领群众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体现出来,促使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良性互动,同步推进。

(二)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首先要建设好一支奉献意识强、服务能力强、专业技术强的“三强”型服务队伍。要围绕“愿服务、懂服务、会服务”这个主题来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对党员的宗旨信仰教育。只有建好一支高素质党员队伍,才能真正做到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科学发展。

(三)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选好载体和抓手。载体合适,基层党组织建设就会思路清、方向明、办法多,工作就容易出成效;反之,载体不合适,就容易制约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有效发挥,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如何寻找到一个既能起统揽作用、又能管长远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工作载体,是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四)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着力抓好制度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如何避免形式主义是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实践表明,制度建设对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必须强调各种制度要素如各种要求、规定、条例等的有机连接,以形成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发挥整体效应。

三、进一步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

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工作契合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际和发展趋势,符合党建工作科学化的根本要求,应当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总抓手和主攻方向不断加以推进。在总结虹口区委现有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可以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寻求进一步突破:

(一)明确以强化服务功能为核心的功能定位。功能定位在服务,这是服务型执政党建设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共同内核。这个服务是广泛意义上的,包括一切为人民的执政行动:政治上,以服务作为组织社会、动员社会的基础和依据,增强政治感召力和执政合法性;社会上,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党,与建设服务型政府、服务型社会有机统一,把政党的意志社会化;组织上,以服务为政党组织行为的基本特征和活动方式;实践上,通过服务行动,形成党组织为党员和群众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大服务格局。而实现这些功能的途径只能是“服务”,必须以服务促发展、聚人心、保稳定。

(二)围绕提升服务效率创新组织架构。构建全覆盖、扁平化、有活力的组织网络体系是基层党组织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依托。一要抓“覆盖”,要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优化组织设置,灵活划分党建区域,实现区域内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二要抓“升级”,要做好各基层党组织的晋位升级工作,确保每年晋位升级率不低于10%,使每个基层党组织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新的提高;三要抓“引领”,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引领各方力量,主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服务社会;四要抓“优化”,要完善居民区党组织设置,实现居民区对应党总支、居民小区对应党支部、居民楼组对应党小组、党员对应责任区的 “四对应”基层党组织服务体系。

(三)建立健全组织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组织运行机制是保证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正常运作、发挥作用的基础。一要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建责任制,构建起“书记抓,抓书记,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二要健全民意收集、民事反映、民情分析、民声回应等制度,了解和掌握党员群众的真实愿望和需求,虚心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打下群众基础。三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工作,完善基层党组织议事规则和程序,全面推行基层党务公开,积极推行党内事务民主听证会、民主恳谈会和党员议事会制度,形成党员民主参与服务全过程的有效机制。四要完善党建经费保障制度,下拨党费要重点向居民区和“两新”领域倾斜,确保基层党组织工作经费到位,活动正常开展。

(四)加强分类指导,创新服务载体。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领域设计服务载体和平台,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机关党组织要把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完成本部门各项任务贯穿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始终。国有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要把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贯穿始终。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党组织要继续开展“三亮三比三评”活动,引导党员争创优秀服务标兵,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两新”组织党组织要把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遵守法律法规、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贯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始终。居民区党组织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于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始终,深化楼组党建,做到排忧解难在楼组、帮扶结对在楼组、便民服务在楼组。

(五)健全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的考核体系。科学化的考核评价体系是评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工作开展的有效与否、成效大小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健全考核机制,制定详细的验收标准,把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基层党建责任制考核,把服务成效作为核心要素,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根本标准的考核导向。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考核考评指标体系,形成组织评价和群众评价有机统一的服务绩效评价机制。要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把服务成效作为党员干部考核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服务承诺落到实处。要完善激励机制,对涌现出的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及时给予宣传和表彰,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篇5:“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

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

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结合加快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工作,就加强基层组织创新,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着眼于“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层工作”,围绕新型城市化这个龙头,依托“1650”大都市城镇格局,以“小政府、大社会、大服务”为方向,以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以基层组织创新为途径,健全基层组织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形成适应统筹城乡发展、职责明确、相互衔接、配套协调的基层组织体系和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

二、健全组织架构

(一)中心镇

1、工作任务。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和权责一致的原则,按照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明确职能、设置机构、配备人员,使中心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基层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

2、主要职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推进基层民主,突出基层社会管理职能。

3、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具体按照温委办〔2011〕33号、32号文件规定执行。为强化基层社会管理职能,在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基础上,辖区人口较多、社会管理任务较重的中心镇可单设社会工作委员会,主任由中心镇党委书记兼任,社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由中心镇党委副书记兼任,根据工作需要可配备1—5名专职工作人员。主要职责是:制定辖区内社会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协调、指导社会建设工作;负责辖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维稳和平安建设职责;负责辖区内社会组织建设、管理和服务工作;负责辖区内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指导、协调和支持辖区内有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按照规定独立开展工作;引导和督促辖区内有关单位依法开展各类经济、社会活动,遵守社会公德,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街道根据有关规定参照执行。

(二)都市型功能区

1、工作任务。坚持功能导向、事权集中、高效运转的原则,落实管理职能,精简设置机构,精干配备人员,确保功能区具有更大的建设空间和体制容量,真正成为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重要平台。

2、主要职能。集中承担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统筹协调等职责,重点抓好区域内的规划编制和管理、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和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等工作。

3、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具体按照温委办〔2011〕33号文件规定执行。社会管理工作委员会根据功能区的管理体制和工作需要设立,人员配备和主要职责参照中心镇社会管理工作委员会执行。

(三)村级组织

1、工作任务。坚持社区化治理改革方向,突出规划先行和服务为重,通过“转、并、联”方式改革村级组织设置,努力实现传统的村级组织模式向农村新社区结构模式顺利平稳过渡,2011年底前全市建立农村新社区800个左右,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并逐步推进农村管理与服务社区化。

2、建立村转城市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在城市社区规划范围内,符合村转城市社区的城中村和城郊村,转城市社区并组建城市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城市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根据中办发〔2004〕25号、中办发〔2010〕27号文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有关规定履行职责。

3、合并组建农村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在农村社区规划区域内,具备合并组建农村社区条件的村,合并设立农村社区并组建农村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农村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按照温委办发〔2011〕33号文件有关规定履行职责。

4、多村联合设立联居党组织和管委会。尚不具备村转城市社区和合并设立农村社区条件的村,根据农村联合居民社区(简称联居)规划,按照“先规划后落实,先试点后推开,先服务后整合”的要求,通过多村联合建立农村联合居民社区,并组建农村联合居民社区党组织和管委会。

联居党组织一般由5—7人组成,党组织书记一般由优秀的副科级领导干部或副科级后备干部担任,副书记和委员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联居党员代表会议的决议;领导所辖村党组织开展工作,定期听取他们的工作情况汇报;讨论决定辖区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协调处理辖区内重大事务和重点项目建设,审核把关所辖村的重大事项;负责公共资源在所辖村的调配,统一组织所辖村向上级党委、政府申报项目等;指导推进辖区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工作,特别是“三分三改”和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工作;负责所辖村干部和村经济合作社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统筹推进辖区内功能党支部建设;抓好自身建设,对所辖村的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做好发展党员工作。

联居管委会一般由5—7人组成。主要职责是:指导所辖各村委会开展工作;组织实施辖区内建设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指导村民住宅建设;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管理辖区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为村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服务。

联居党组织和管委会专职工作人员按照常住人口每400户配1人的标准配备,流动人口较多的应按流动人口每2000人增配1人,总人数不少于5人,主要从乡镇干部、基层站所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中选配。

三、理顺运行机制

(一)建立都市型功能区与街道的运行模式

1、“区街合一”管理体制的运行模式。功能区党工委、管委会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运作,负责区域内党的建设、经济、社会、行政等各项事务。

2、“区街统分”管理体制的运行模式。功能区党工委、管委会与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部分领导干部实行交叉任职。功能区党工委、管委会对区域内的开发建设和经济发展工作实行“五统一”,即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开发、统一管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在“五统一”的基础上,根据职能独立负责辖区内的相关事务,重点抓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都市型功能区与镇(乡)的运行模式参照执行。

(二)改革中心镇与县(市、区)职能部门派出机构的管理体制

1、扩大县(市、区)职能部门派驻中心镇机构的权限。县(市、区)职能部门能放的管理、审批权限,原则上全部下放到其所在中心镇的派驻机构,一般实行“派驻机构审批、县(市、区)职能部门备案”。

2、完善中心镇与县(市、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协调配合机制。县(市、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接受中心镇党委、政府的统一指导和协调。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考核的县(市、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任免应征得中心镇党委的书面同意。对工作不力的县(市、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主要负责人,中心镇党委可向其上级主管部门提出调整建议。

3、健全与中心镇职能、县(市、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职能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每年根据上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中心镇职能、县(市、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职能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内容,进行针对性考核。不属于中心镇职能范围的事项,不得列入考核;县(市、区)职能部门职能范围内的事项,不得转嫁到中心镇考核;严格控制对中心镇考核的“一票否决”事项。

功能区(街道)与县(市、区)职能部门派驻机构的管理体制参照执行。

(三)构建中心镇与村级组织的工作格局

1、中心镇与合并组建农村社区的工作格局。将中心镇涉及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事项下放到农村社区,由农村社区承办或代办。农村社区党组织在中心镇党委的领导下,领导协调辖区内的重大事务;农村社区居委会在中心镇政府的指导下,按照农村社区党组织的要求开展工作。

2、中心镇与农村联合居民社区的工作格局。依法整合中心镇下放的职能和建制村剥离的事项,使农村联合居民社区实体化。联居党组织在中心镇党委的领导下,作为联居内各种组织和各项事务的领导核心开展工作;联居管委会作为中心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在联居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所辖村党组织、村委会在联居党组织、管委会的领导指导下落实工作任务。

街道与合并组建农村社区、农村联合居民社区的工作机制参照执行。

四、完善服务体系

(一)做强公共服务平台

1、深化中心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按照“有一个宽敞整洁、设施完备的办事大厅,有一批授权到位、流程清晰的进驻事项,有一套健全完善、权责明确的管理制度,有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工作队伍”的要求,整合中心镇现有相关“中心”,推进中心镇便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中心镇便民服务中心推行外观设计、内部装修、整体风格、柜台设计、窗口布局“五统一”,大厅面积一般不少于200平方米,应设立综合服务、综治信访、计划生育、民政事务、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农业综合、流动人口管理、农村建房等窗口,集中办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中心镇综治中心应与中心镇便民服务中心有机结合,并按照省综治委《综治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挂牌,按照8+X模式运作,推进规范化建设。

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参照执行。

2、抓好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按照“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要求,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场所建设,增强城市社区管理服务能力。城市社区服务中心应设在人口聚集、辐射面较广、方便群众办事的地段,服务用房总面积不少于350平方米。规模在2000户以上的城市社区,要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标准配置。要将城市社区服务中心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社区发展相关专项规划。新建住宅小区和旧城区连片改造居民区的建设单位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将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纳入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规定进行审查,对不符合规定配置标准和要求的不予批准。应按照省综治委《综治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标准》要求,抓好社区综治工作室规范化建设。

合并组建农村社区的服务中心建设参照执行。一般设置“六室六站二栏一厅一校一家一市一场所:“六室”,即社区组织办公室(包括社区党组织、管委会、议监会、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组织等)、社区综合治理室(包括纠纷调解室、流动人口管理室等)、社区图书阅览室、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包括会议室、电教室、各类学校等)、社区档案室、社区警务室。“六站”,即在“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立民政事务站、劳动保障站、计生卫生站、流动人口站、党员服务站(或党员服务中心、党代表工作室)、信息咨询站(包括规划建设、农林科技等)。“二栏”,即党务、居务公开栏和科普宣传栏。“一厅”,即“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一校”,即社区学校。“一家”,即老年星光之家。“一市”,即便民连锁超市。“一场所”,即室外文体活动场所。有条件的社区可根据社区服务实际需要,相应增加社区服务设施。

3、建立联居服务中心。按照“生产原则上以村为主、生活原则上以社区为主”的要求,把建立联居服务中心作为推进村级组织设置“转、并、联”改革和农村社区化工作的基础环节来抓, 纳入县(市、区)、中心镇(功能区、街道)建设规划,特别在农房集聚改造建设中同步推进。联居服务中心原则上设在村民较为集中、方便村民办事和活动的地方,注重整合辖区内现有的管理服务资源。联居服务中心与便民办事处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前原乡镇便民服务中心规划范围一致的,实行“一个机构、三块牌子”,今后逐步过渡到联居服务中心“一个机构、一块牌子”;不一致的,予以专门设立。联居服务中心按照“因事设岗、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要求,有效承接上级行政机关和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延伸在农村的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联居服务中心主任一般由联居管委会主任兼任,工作人员可由派驻乡镇干部、进驻项目主管单位人员、选配的专职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和优秀村干部等组成,同时根据工作需要,可分岗位建立若干个便民服务队。

(二)健全便民服务机制

1、建立基层管理服务分类供给制度。对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由各县(市、区)负责牵头组织实施;对由城市社区、农村社区、农村联合社区提供的,由其自主决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对采取市场化方式供给的,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办法,鼓励支持市场主体积极参与。

2、完善全程代办制。按照便民服务“能代办社区全代办”的要求,增加代办项目、简化代办程序、完善代办功能。在完善全程代办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即办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健全相关配套办事制度。

3、打造数字化便民服务系统。坚持电子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的发展方向,依托服务中心,整合现有信息平台,开通便民服务“一键通”系统,构建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中心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城市(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联居服务中心等的信息化服务网络。

(三)提高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管理服务能力

1、加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围绕“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功能的有效发挥,农村党组织要突出服务群众促凝聚,社区党组织要突出服务居民促和谐,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要突出服务职工促发展。

2、推进区域化党建工作。注重以基层党建工作引领基层社会管理,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区域化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全覆盖。建立社区大党建工作机制,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统筹、协调和指导区域内机关、学校、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等的党建工作,完善区域一体的党员发展、管理、教育、服务体系。

3、提高基层组织和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健全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基层干部教育培训,注重基层干部做群众工作能力的培养锻炼,重用做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基层干部。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完善基层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加强基层组织创新,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工作摆上县(市、区)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加以落实。集中时间和精力,尽快制定各中心镇(功能区、街道)的“三定”方案,制定各功能区与街道、各中心镇(街道)与村级组织的运行规程,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大资金投入。县(市、区)财政要加大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投入力度,特别要调整优化县(市、区)、中心镇(功能区、街道)财政收支结构,理顺资金分配关系,推动县级财政向中心镇(功能区、街道)、社区倾斜,确保基层社会管理正常运行。

篇6:“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研讨会

提供高品质服务创新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不少基层党组织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觉得下级党组织、党员群众就应该什么都听自己的。顺着这个逻辑开展的服务,也是代民作主,形成一种我既然给,你就必须接的恩赐模式,或者我们了解群众,自以为是的想当然模式。

党的十八大强调,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去年全国和上海组织工作会议也强调,要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总抓手。如何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效,为地方基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明确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主体的角度出发,打破居高临下的恩赐逻辑,构建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让服务取代管理成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职能,使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都是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当然主体的理念深入人心。

浦东新区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从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教育故事中得到启示,就是基层党组织要放下权威的架子。不少基层党组织

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觉得下级党组织、党员群众就应该什么都听自己的。顺着这个逻辑开展的服务,也是代民作主,形成一种我既然给,你就必须接的恩赐模式,或者我们了解群众,自以为是的想当然模式。一旦党员群众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或者不领情,出现好事没办好的情况,党组织要么站在上级和领导的立场上,摆出权威的架子,不照顾群众的感受;要么抱怨好事难做,刁民难弄。

其实,下级党组织和党员群众,作为被服务的一方,也是服务链条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也都是独立的主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希望得到上级党组织的理解和尊重。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就要像妈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一样,学会与下级党组织、党员群众进行平等的交流。而且,不单单是身子蹲下来,心灵也要蹲下来,学会换位思考,将自己的精神放到和下级党组织、党员群众的同一水平,党员群众才会看到诚意,乐于将自己的心情和困惑与党组织交流,这样才能增进感情,党组织的服务才有方向。

提升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内容的含金量,突出价值引领和共识凝聚,实践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要求。

张瑞敏曾说,企业要想获得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动力,厂房、设备、资金等硬件设施已经不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了,只有拥有更高客户的忠诚度才能拥有明天。靠什么获得忠诚的顾客呢?只有靠高品质的服务。党组织要不断强化执政合法性,也要不断适应社 会发展,实现转型和现代化,自然也少不了高品质的服务。

基层党组织提供高品质的服务,高就高在能够统揽和引领政府、市场和社会服务。基层党组织要正确把握党建服务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社会服务的关系,既要发挥党建服务的政治和组织保障作用,引领、协调其他各类服务,又要支持其他各类服务发挥自身优势、强化服务功能,逐步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的服务体系。相对于政府服务,党组织主要是通过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判断群众公共需求的方向,引导政府制定公共服务政策,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相对于市场服务,除了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外,党组织主要是通过融入企业发展、建设企业文化,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提供市场供给的同时,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满足群众需求;相对于社会服务,党组织主要是在尊重社会组织发展建设的内在规律和自身章程的基础上,支持社会组织的发育发展,帮助社会组织发现需求,通过帮助政府制定购买服务目录,在培育社会组织和发育社会的同时,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基层党组织提供高品质的服务,高就高在不仅仅直接或者间接提供物质产品服务,更直接提供精神产品供给。基层党组织要以实践为基础,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积极推进功能拓展、载体创新,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核心是树立服务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着力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党员、服务群众上的作用。

基层党组织提供高品质的服务,高就高在构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运行机制,为基层治理模式的创新探索新路。基层党组织要以项目化实施、社会化运作和过程化控制为基本方向,探索更为灵活、更加多样的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党建服务的适应性有效性。坚持和完善党建服务项目制,加快构建党建项目的立项、申报、评审、遴选、培育、评估、推广等机制,大力培育创新探索型、深度拓展型、制度规范型等各种类型的党建服务项目。积极探索党建服务项目的新型运作机制,广泛运用价值引领、沟通对话、民主协商、统筹协调、结对共建、委托代理、自助互助等社会化方法,整合党建、行政、社会和市场各类资源,不断提高党建服务项目运行的有效性。积极探索社会领域的党建服务机制,探索通过党建覆盖引领、委托服务项目、搭建展示平台、发挥党员作用等方式,引领和推动社会组织尤其是公益性、志愿

服务性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并通过党建引领、党建联动,促进政社合作、社社合作,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提供公共服务。

基层党组织提供高品质的服务,高就高在能够做实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工作,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贯穿始终,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抓手和行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好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上一篇:甜品店创业计划书5则范文下一篇:读道德经第一章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