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2022-06-26

第一篇: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国庆节期间,读了一本书——《道德情操论》,我深有感触。

《道德情操论》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亚当〃斯密所著,共被亚当〃斯密修订过6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我仔细研读了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中的第一篇第一章《论同情》。根据书上说,同情就是把我们自己与物或者别人等同起来,使我们也分有他们的感觉,情绪,感情。过去的经验,使我们懂得,一定的情境往往引起一些的感觉,情绪,感情。当我们发现别人或物处于那种特定的情境时,我们就设身处地,在想象中把自己和他们或它们等同起来,体验到他们或它们正在体验,或我们设想他们或它们正在体验的感觉,情绪,感情。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则故事:

1.同情心

一个农村人过着刚刚能糊口的生活。一个极偶然的原因,他,来到了城里。城里人,用同情而好奇的眼神打量着他,打量着他那件烂得不能再烂的棉袄,他那充满污垢的脸,他背的那个似乎已绝迹了几个世纪的破麻袋,以及他的一切。终于,一个小女孩看不下去了,把一元钱放在了他刚吃完饭的快餐盒里,于是,其余的人也纷纷解囊。不久,钱就堆满了一盒。 他惊讶不已,欣喜地想: “天啊 ! 原来坐在这里就会有人给钱 ! 这比我半年种地的钱还多哩 ! ” 于是,马路上又多了一个乞丐。

2.坦然走过乞丐

某天毕淑敏和朋友结伴乘地铁。肮脏的老乞丐裹着污浊破毡,半跪半俯地挡住了阶梯,破旧草帽中,零星小币闪着黯淡的光。毡下像枪管一般刺出半截腿,该长脚的地方,却是一团褐色的腐肉。情景使人不得不远远抛下点钱,逃也似的躲开。毕淑敏

退后了几步,和朋友拉开距离。依朋友的慈悲和博爱,无论捐出多少,都是心意,也是隐私。

然而朋友悄然走了过去,不曾放下一枚硬币。朋友说:“我从不在马路边施舍的,那样不是仁慈,而是愚蠢。当然了,我不敢说马路边的每一个人都不该救助,但救助,也要有现代的意识,应该要有正式的慈善机构来负责这些事务,这样钱来有来路,去有去向,一清二白才能把好钢使在刀刃上,又省了普通民众的甄别之难。”从那以后,毕淑敏坦然走过乞丐身旁,对那些慷慨解囊之人不再仰慕,对那些扬长而去之人也不再侧目,积极向正规机构捐助。

通过以上两个故事对比可知:

同情不是怜悯,或者说不仅仅是怜悯。任何人在遭受不幸时都需要同情,但不是任何人都需要怜悯。有许多自尊心很强的人是很少向人诉说自己的困难与不幸的。因此,仅仅是怜悯的表示,非但不能为他解除痛苦,反而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但是很少有人会对出于真诚同情的帮助予以拒绝。

同情心,每一个人都有,即使是最大的恶棍,极其严重地违犯社会法律的人,但是又有多少人理智同情呢?

让我们告别以往的同情心,理智的同情吧!

第二篇:读《道德情操论》有感

还记得春季学期,从肖叔那里借上下两册《国富论》看的时候,顺便也把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带回路遥吧。当时也没有认真去看,只是随便翻了翻目录。暑假的八月初,看完了宋鸿兵的《货币战争》后,对其中的很多观点实在难以苟同:作者对所写的文字似乎不太负责任。我越发觉得这种时下流行的所谓的“好书”,还没有经过历史的充分检验,是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好书的。又想起了周石老师在入学之初对我们2010级本科生的建议:不要读最近五年内出的书,要多读经典著作。于是,我就读起了放在书架上的这本斯密的传世伦理学经典。因为八月份到洛阳山区希望小学支教了十来天,月底又进行了前后持续十二天的军训,开学时还忙这忙那了一段时间,而且这本书哲学思辨意味很重(不静下心来看,真是很有些枯燥),又是英文翻译过来,读起来很费劲(军训时,我特意计算过,一小时只能啃掉六页左右),所以,尽管我挤出了不少空余时间来品读这本书,但直到昨天上午,才最终把它读完。昨天下午到夜晚,又花了好些时间,把之前摘录的十七页笔记认真回味了一遍。

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现在,我就从心理学、哲学、伦理学三个方面简单总结一下自己在读这本书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些感悟。

我个人觉得,《道德情操论》是一本心理学色彩比较鲜明的著作。斯密正是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而同情、正义、仁慈、克己这些理论,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个人、群体社会心理的反映。

比如说,斯密在第一篇论述同情感时说:“因为这种同情的感觉,就像人性中所有其他原始的感情那样,绝非仅限于仁慈的人才感觉得到,虽然他们的这种感觉也许比其他任何人都更为敏锐强烈。即使是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也不至于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我们虽然并非不愿意和我们的朋友分享我们的喜悦,但我们更加渴望向他们倾诉我们心里的不愉快;他们同情我们的不愉快,比同情我们的喜悦,会让我们得到更大的满足,而他们对我们的不愉快缺乏同情感,则比他们对我们的喜悦缺乏同情感,更加令我们震惊。”在这里,斯密对同情的本质与特征的透视可谓入木三分!他明显倾向于人性本善论。斯密对最残忍的恶棍、最麻木不仁的匪徒,还持有一些最基本的性善的希望。也许,我们就应当简单地相信,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好人。

再比如说,斯密在第二篇第二章“论正义与仁慈”时说:“任何人都可以极其合宜正当地,并且以人类也会赞许,使用武力强制我们遵守正义的规则,但决不会使用武力强制我们服从其它美德的告诫” “仁慈是增添社会建筑光彩的装饰品,不是支撑社会建筑的基础。正义则是撑起整栋社会建筑的主要栋梁。”在正义与仁慈的对比中,斯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仁慈心理的地位和特征。

伦理学与哲学本来就是密切相关的,《道德情操论》这本伦理学著作当然也不例外。哲学的思辨与严肃贯穿于整本书中,而且,本书最后一篇(第七篇,约占全书内容的四分之一)直接是以“论道德哲学体系”为主题的。

以第一篇“论行为的合宜性”中的一段话为例:“旁观者和主要当事人间,如果要在情感上有某一程度的对应调和,则旁观者首先必须尽可能努力把他自己置

于当事人的情境中,用心体会当事人可能感受到的每一个苦恼的细节。他必须把同伴的全盘处境,包括这处境中所有最琐细的细节,当作是他自己的处境;并且 努力使他赖以产生同情感的那种处境转换的想象工作,尽可能做到分毫不差的地步。”在这一篇中,斯密更多的是一种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来阐述,同情的基本原理是如何与情感、行为的合宜性联系在一起的。而且,斯密在论述的过程中,很少用具体的事例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书中像这样的句子、段落,俯拾即是。这本书的哲学色彩是这样地浓厚,以至于,如果读者不潜下心来品读,就很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这是绝大多数哲学类书箱的共性。然而,当真正以一种不计速度的“品味”的方式阅读的时候,我才体会到其中别样的哲学趣味。书中具体的事例很少,但只要充分联想到历史、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事例,就会发现这些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原来是这样地有道理,尽管时过境迁已经二百多年了。正如作者所说的“效用是美的一个主要根源”那样,品味这些抽象的、概括性的理论的乐趣,就在于体悟到其与历史、现实生活的一致性。而正是这种哲思,可以充分指导小至个人、大到一个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国家,来处理好社会生活中的各项事务。

在第七篇中,作者详细而又不失于累赘地精辟论述了各种说明美德之性质和赞许之原理的哲学学说以及不同作者处理道德实务规则的方式。作为一名伦理学大师,斯密当然有着独树一帜的伦理学理论体系。然而,斯密又不狭隘地局限于自己的理论,他同时充分吸收各家学说中合理的成分。在阐述前人理论的基础之上,斯密又以一种非常犀利、深遂的眼光,极具批判性地指出各家学说的历史局限及至荒谬之处。正所谓,基于前人,更高于前人。而在这个继承、批判与超越的过程中,斯密的思想与前人的理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地交锋与碰撞。这其中哲理性思辨所展露的无穷乐趣,也许正是哲学的奥妙所在。

比如说,斯密在第二章第一节“论主张美德以合宜为本的学说”中写到:“此外,亚里士多德主张美德在于实际的行为习惯时,他很可能想要反对柏拉图的学说,后者似乎认为,只要对什么事适合做或什么事当避免,有正确的感觉和适当的判断,便足以构成最圆满的美德”“与他相反,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的力量不足以撼动根深蒂固的习惯,并且高尚的德性也不是源自知识,而是源自实际的行动”。斯密在此没有明确说明自己的观点,但是他又很明显地暗示着,自己更加偏向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同是在这一节中,斯密说:“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们一般似乎承认,那些尚未达到完美的品德与幸福的人,本身还有某一程度的进步。他们把那些有所进步的人,根据他们进步的程度,分成几个不同的类型”“自然女神为我们的行为所勾勒的那个计划与方式,似乎完全不同于斯多葛学派的主张”“倘若前述那些热情,一如它们很容易变成的那样,过于猛烈,自然女神也已预备了一个补救和矫正的办法。真实的或甚至只是想象中存在的公正旁观者,即我们心里面的那个人的权威,总是会在我们身旁威吓镇压它们,把它们降为适度受到节制的情感。”这里,“自然女神”即是斯密心中最高贵的女神!而斯密独树一帜的哲学理论,就是这自然女神所定的种种规则。

当然,不管从多少角度来看,《道德情操论》本质上,还是一部伦理学经典。几乎所有人都会说,自己是好人。然而,究竟什么样的道德情操才是高尚的?什么样的仁慈、正义才是完美的?什么样的自许和自责才是合理的?这样的问题,总会不时地困惑着我们。斯密则给出了答案。

关于行为合宜与否,斯密说:“行为究竟端正得体或粗鲁下流,全在于行为根

源的情感,对于引发情感的原因或对象是否合适,或是否比例相称。”我们常说某种行为不合适,其背后暗含的,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似乎很少有人能够这么深刻地概括出来。希望所有人都能领悟到这句话的精髓。

关于情感合宜的程度,斯密同样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虽然人类对于施加在他们同胞身上的伤害有这么强烈的情感,他们却不一定会因为受害者露出愤怒受伤害的样子,而更加愤怒他所受的伤害。在大多数场合,他越有耐性,越和颜悦色,越仁慈,只要他并不因此显得缺乏勇气或因此显得他容忍是因为他害怕,则他们对伤害他的那个人的愤慨就会越强烈。受害者和蔼可亲的性格,会使他们对害人者的残酷不仁有更深的感受。”我觉得,这段话,和中国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的智者,总是能够于“和颜悦色”“和蔼可亲”中,把最激烈的愤怒化解为平和却充满力量的忍耐。

关于处境的顺逆对人类评论行为合宜与否的影响,斯密激愤又无可奈何地说“财富与显贵时常享有只应属于智慧与美德的尊敬与钦佩;而只应针对恶行与愚蠢表示的轻蔑,却往往极不公正地留给贫穷与卑微承受”“有权有势者的恶行与愚蠢,远比天真无辜者的贫穷与卑微受到更少的轻蔑。”也许,这就是道德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的庸俗社会的龃龉之处。但是,我还是觉得,我们内心的道德力量,应当远胜于世俗世界的阻力,如此才能去鞭打恶行与愚蠢,如此才能享有智慧与美德所有的尊敬与钦佩。

关于行为的功过,斯密说:“如果我们欠他许多恩情的人,在未经我们协助的情况下得到幸福,那么我们的爱虽然会感到高兴,我们的感激却不会觉得满足。直到我们已经报答了他的恩情,直到我们亲自使力协助促进了他的幸福,我们才会感觉到他的恩情加在我们身上的沉重负担。”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其实,这在本质上就反映了,人类对善的理解与追求。

关于运气如何影响人类对于行为功过的感觉,斯密说:“对那些真正宽宏大量的人来说,被他们自己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爱戴与尊敬,比他们可能期待从那些爱戴与尊敬获得的所有实质好处,都更让他们觉得快乐,因此,都更让他们感激”“一个宽宏大量的人对失败的朋友所怀有的感觉,和对成功的朋友所怀有的感觉,也许时常是几乎相同的。”难道我们不应当成为这种“宽宏大量”的人吗?我们都应当努力让自己被自己认为值得尊敬的人爱戴与尊敬。

关于善行与善言,斯密说:“美德与才华卓越,甚至那些承认有这种卓越存在的人身上,也不会产生和卓越的事功相同的感觉。”是的,行胜于言,行也胜于人品和动机。其实,斯密在这方面的观点,和中国传统观念不谋而合。

关于友谊,斯密说:“审慎的人,他的友谊,是一种对少数几个经过重重的考验后,精打细算出来的人生伙伴,平静的、但稳固的、忠实的依恋。在这些伙伴的选择上,引导他的,不是如痴如醉的对闪耀的功绩成就的轻率崇拜,而是冷静沉着地对谦逊、谨慎与善行的认真尊重。他虽然很能和他人建立友谊,但未必很想随便和一般人交往。他很少和那些以狂欢逗趣的闲聊著称、喜爱饮宴作乐的社会团体来往,更少在那些社团中成为主角”“要时常亲近那些和你彼此独立的人,那些能够仅以你的品行而不是以你的运气来评价你的人。不要寻求也不要逃避,不要强行闯入也不要刻意逃离社会地位曾经高过你的那些人的社交圈,即使他们,在发现你现在的地位和他们一样高,甚至也许更高时,或许会觉得伤感情。”只可惜,世俗社会中,又有几个人,没有把“如痴如醉的功绩成就”当作友谊的基本标准!又有几个人,没有强行闯入社会地位曾经高过他们的那些人的社交圈呢!

关于德行最完美无瑕的人,斯密说,“我们最敬爱的人,是这样的人:他对自己原始自私的感觉,拥有最完美的克制;他对他人原始的与同情的感受,拥有最细腻敏锐的感受力。一个兼具和蔼可亲与优雅的美德,以及所有高贵可畏与可敬的美德人,毫无疑问地,必定是我们最高的爱与赞美的自然且适当的对象。”拥有大爱、博爱的人,才是我们最应当尊敬与赞美的。

关于宽大恢宏者的好品格,斯密引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他的所有决断都经过深思熟虑,他的所有行动都很和缓,甚至迟钝;他的声音低沉庄重,他的言语慎重从容,他的步伐与动作和缓;他显得有点儿懒散,甚至怠惰,完全不想为小事而熙熙攘攘,但在所有事关重大和攸关名誉的场合,他却抱着最坚定与最旺盛的果断力行动;他不是一个爱好危险的人,或者说,他不会主动去挑战小危险,但也不会急切地想要避开大危险,而当他真的面临危险时,他会完全不顾他的性命。”每一个想成为宽大恢宏者的人,难道不应该以此而“高山仰止”吗?

无论是哪种高尚的道德和情操,斯密最终都把其归结于“听从心中女神的指导”。斯密说:“他总是习惯于以这位安住在他心中的伟人的眼光来看待一切关系到他自己的事物。这习惯对他来说已经变得十分熟悉亲密。他经常不断地练习,而事实上,他也不得不练习,不仅按照这位可畏与可敬的判官的榜样,塑造或尽力塑造他自己外在的行为举止,而且也尽他所能地,甚至按照那位判官的模样,塑造或尽力塑造他自己内心的情感。”

我把斯密心中的女神,理解为一种具有相当客观性的强大的内心精神力量。只要有这种力量,只要有内心的平静、愉悦、安详,那么即使衣衫褴褛、贫贱卑微至极,也同样可以活得坦荡、幸福。从这个角度来看,将有神论与无神论的价值或科学性进行对比,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只要内心里,有一股强大的正义、仁慈的道德情操力量,那么就一定能在充满荆棘、挑战的人生路上战胜所有怯懦与邪恶,去开辟一片理想中的幸福天空。

同时,由于所写内容已经是二百多年前的世界了,《道德情操论》中的一些观点又不可避免地落后于时代发展,甚至现在看来有些荒谬了。

比如说,斯密在第七篇中说:“我们也极端忌讳女性失去贞洁”“失去贞洁无可挽回地败坏名誉。无论什么情况、什么理由,都不能为它求情辩解;无论怎样悲伤、怎样后悔,都不能为它赎罪。我们在这方面是这么的挑剔敏感,以致觉得甚至遭到强奸也会败坏女性的名节,即使心灵纯洁无瑕,也无法洗涮身体遭受到的污染。”当然,这样“过时”的论述,只是极少数。

2011年9月25日夜完稿于路遥吧

第三篇:读道德情操论心得

读《道德情操论》感想

《道德情操论》,两百多年前的西方伦理学,在今天的中国被推崇,尤显开放开明的胸怀和兼收并取的智慧。自誉之间,面对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凸现的厚重与博大顿觉沧桑与苍白。论“道”万莫忘祖,谈“德”切莫弃先,因为我们是炎黄的子孙,黄土地、黄皮肤的自信时刻都应有,尤其在当今,真的应该有。

吸纳西方或者其他别的什么文明,一向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谓之狼来了,类似的争论仍在持续。在匹夫的眼里和俗子的脚下,尽是中华的大脉和神龙的巨足。太大的脉浪和太远的印迹或敬而远之,或望尘莫及,但不敢懈怠的是—我是中国人。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音乐无国界等等,果真如此,为什么还要民族音乐!为什么要中国的一弹两星!

一切的高尚都建立在一定的情操之上,一种文明的光芒都集聚着一点晶莹的闪亮。唯有斯,才有独到的鲜美和津津乐道的念想,无穷无匮,子孙万代,滋润热土,永葆常青。望望头顶的天,看看脚下的地,问问你是谁,想想你正在做些什么?

对待道德情操防止盲从为文明的“汉奸”,对待文明也要防止出现“飞蛾扑火”。不妨顺着历史,沿着时代,立足现实,

- 1文明的最佳时机,有金钱要有品德,更要有文明。

呼唤文明,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是少数人的事,是我们共同家园中全体成员的家务事。也不单是政府的事,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灵魂工程。需要从我做起,从您做起,从他做起,让娃娃们从小在大人的行动中看起,让大家一起来,为我们的礼仪之邦,添砖加瓦。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城市实现了“无隔离”文明,政府的公共资源就会另有用处,我们眼界会因为无障碍而开阔,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灿烂。让我们筑起心中遵章守纪的防护墙,树起崇尚文明的丰碑。拆除眼前的隔离桩,就象当初拆除阻挡消费者与经销商直接交流的商场、商店里的柜台一样,超市模式已经被国人接受,老百性普遍提高了觉悟,成为文明的消费者。万事开头难,需要勇气。这是一种大气,是一种和谐,是一种价值观,更是一种信任与包容。

奥运会虽然结束了,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平安奥运的序曲才刚刚拉开。北京奥运赢得了全世界的认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人们都在盼望留住奥运好的做法,也从中感受幸福快乐。有很多人也想参与到文明大军的队伍中来,但作为一种社会风尚,文明需要培育,更需要与时俱进。要让世界看到富裕后的中国人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

- 3 -

第四篇: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好的时候就要去享受,坏的时候要不就改变,要么去顺从。

——狄更斯《双城记》

人们都希望美名远扬,赢得尊敬,害怕落到名声扫地,为人不齿的下场。曾经以为人们尊敬的是知识智慧与美德,蔑视的也仅仅是罪恶跟愚昧。然而一旦被迫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所有美好的价值观都会瞬间颠覆。随处可见,有钱有势的人受万人景仰,德才兼备之士却无人问津。强者即使作恶多端,愚昧无知也不会被人看不起,而贫弱者虽然清白无辜却总是遭人耻笑。这是亚当斯密在《行为的适当》一章中提到的关于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风气对道德情操的败坏。反观现代社会,又何尝不是几百年前的英国的浮夸低俗风气的讽刺再现呢?近日网上对于“高帅富”“白富美”“黑木耳”“矮丑穷”的讨论此起彼伏,究其根本,也不过是对于为官为富者的不劳而获的羡慕嫉妒恨以及对自身短缺的“恨爹不成刚”。如今的女孩子,已是愈来愈不易在这个世界找到方向。整个中国社会像是无数趟不断被所谓的“技术”推动的列车,她们坐在里面,总是觉得心有余悸。似乎稍不用力,就会被甩得很远。眼见着旁人在不断地赚钱,赚钱,继续挣钱,全都敌不过社会风气充斥着无数的近路,一段“情”可以换得下半生的信托基金这么有概括性。男人也好,职位也罢,房产,车子,基金,恋情,保养,所有的资源,都在需要不断地去抢夺。她们站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被无形的力量开始催促着去做一些本该不属于这个年纪应该做的事情。本该行云流水缓缓前进的生命,本该花开花落踏风而行的灵魂,已经被催促着凋零。这个世界强加给年轻的姑娘们太多不需要的理念与选择,因为选择太多,所以如果摒弃,就让她们觉得自己失去太多。她们急匆匆急匆匆,脚步愈来愈快,心里愈来愈空。眼前有无数条路可以走,但是当真正走到路口的时候,却不断地踟蹰,持续地惆怅,失掉勇气,望而却步,停滞不前。生怕选择了一条什么平凡的路,就够不着自己想要的未来与世界。然而我坚信一个有实力的女孩,无论走哪条路都会走成星光大道。披荆斩棘,披星戴月,她总活的风生水起,不卑不亢。那种“宁可坐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坐在单车后座上笑”,为了一件昂贵的大衣就能玷污青春的姑娘,从来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

而所谓责任感,就是对普遍道德规范的遵守。如果一个人做不到对这种普遍原则的神圣尊重,他就成不了一个很值得信赖的人。正直守节的人和卑劣无耻的人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遵守这种普遍准则,并且在一生中都不会动摇。卑劣者的行为会随着心情,愿望和动机的变化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虽说由于人性中那些原始的自私的感情,我们会把自己的蝇头小利看得比陌生人的最高利益重要得多,切身利益所引起的快乐或悲伤,渴望或厌恶都原为强烈。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绝不可能将他人的利益看得跟自己的利益一样重要,我们也不惜为促进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这是亚当斯密在《我们评价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的基础以及责任感》一章中关于良心的权威以及影响所做的论断。近年来,中国食品市场出现了巨大忧患。从黑乎乎的地沟油,到红彤彤的人造鸡蛋黄,绿油油的毒豆芽,白花花的三聚氰胺奶,有人甚至戏称“每一个中国人压扁了,都是一整张的化学元素周期表!”调侃之余无可奈何的悲凉感也溢于言表了。国家质检总局24日公布了近期对200种液体乳产品质量的抽查结果。抽查发现蒙牛、长富纯2种产品黄曲霉毒素M1项目不符合标准的规定。蒙牛公司25日通过官网表示对该批次全部产品进行了封存和销毁,“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据专家介绍: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属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代谢物,剧毒,同时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是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中最强的物质之一。如果说三聚氰胺发生前的十年是中国乳业的“黄金十年”的话,那么三聚氰胺之后,便是中国乳业的黑暗时代。自三聚氰胺问题让人熟知了三鹿,又爆出圣元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再就是乳业新国标被质疑倒退了二十五年,以及时时出现的问题奶粉存货重新包装上市……中国人的神经被奶粉弄得不再敏感,而这次是著名的蒙牛。

蒙牛近年来发生了不少的闹剧,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不仅仅是商家个人责任感不强,道德品质败坏的体现,更是国进民退造成的行业乱象,换言之,这是中国走向基于法治的公平的市场经济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很大问题。2009年7月6日,中粮集团联合厚朴投资管理公司收购了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3%的股权,就此成为蒙牛集团最大的股东。收购股权之初,中粮集团只在蒙牛集团董事会中占3个非执行董事名额,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任蒙牛集团董事会副主席,一开始面对社会对国有资本的质疑,曾做出承诺不参与蒙牛集团具体的日常经营管理、不改变现有经营团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改变目前发展战略方向。而事实上,蒙牛的国有化,在中国现有奶行业的大环境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道路。原因在于,国内乳品龙头的几大巨头,伊利、光明、三元、蒙牛等大型乳制品企业中,除了蒙牛是民营资本,其他的都有国资背景。而众所周知,国有企业在政策、信贷、投资来源、项目审批、企业规模和政治地位上相比于民营资本,都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造成资源溢出。然而民营资本,在中国,虽然提供了全国90%的劳动岗位,却在发展商面临着强大的压力,造成市场挤出。说回这次查出蒙牛的黄曲霉素高致癌物质的问题,蒙牛虽然在官网上“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但是我不认为现在的蒙牛会有什么实际性的行动去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现在的蒙牛,不再是那个打着诚信、感恩、尊重的旗号的民营企业,它的核心竞争力也不再是曾经的经营人心和留住消费者,而是作为国有资本的种种权力。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国家政策的整体道德责任失衡造成的严重后果呢?国家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礼仪,为了坚定中国市场经济的前进方向,即基于法制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不得不牺牲掉民营企业的利益来维持所谓的大局。国家政策从来都不反应民众的要求,而只反应占少数比例的社会精英的价值观,国家政策的改变是缓慢的,而非革命性的。著名学者马奇与西蒙提出:“社会问题即要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距离。” 由此看来,想要国家给予本国人民更大的利益保障,还是任重而道远。只有培育企业家对受谴责感的畏惧,并且问计于民,用计于民,才是解决问题迈出的第一步。此外,我们必须理解,野蛮人必需的勇气弱化了他们的人性,文明人所需的敏感也许伤及了他们性格的坚强。任何民族的行为风格大概都是适合本民族的处境的,就像勇气适合于野蛮人而敏感适合于文明人。所以,我们不能根据一点就抱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还记得温州动车事故后,校内网上疯传这样一个视频,动车车厢分解拆除过程中,桥上有东西从车体内掉出,视频中将掉出物用慢镜头回放,并用红色圆圈标注,下文的解释是:这是一个人!车厢里还有未被抬出的尸体!这群狗杂种!虽然像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谣言和赤裸裸的诽谤后经澄清,掉下来所谓的“尸体”其实是一个损坏的车椅,但这个视频还是在校内上被分享了几万次。几万次,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有几万名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对这样的所谓的“事实”是认同的,并且在谣言的阵地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今随处可见的仇官、仇富、仇党情绪,随处可见的对国家和党的谩骂,如果从校内网上走一圈,你会发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眼中,官无廉,富无善,党无信,国无盼,人民群众像是一群苟且偷生的蚂蚁,生活在水深火热中不可解脱,政府的公信力早已挥霍一空。而大多数人所做的,一是转发,二是唾骂。别无他为。校内就是这样提供了“谣言一条龙”服务,有制造谣言的,有传播谣言的,还有像多数无知的人一样急于“捧场”的,真正钻了“言论自由”的空子。当这些谣言涉及到政治、民生、社会安定的时候,当这些谣言麻痹了国人的意识,挑起民族矛盾和党群矛盾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有抵御这种杀伤力的本领和能力,在“真”与“假”,在“信”与“不信”,在“真相”和“谣言”中做出判断。至于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我们受过正统的教育,有充足的知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因为我们在数年后终将成为支撑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中流砥柱,我们的国家、人民、父母、孩子,都急需理性而有独立思想的我们;因为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影响和改变一切未来,而未来又是我们创造;更因为,我们是青年。“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捍卫真相与细节,让强大而明智的内心成为一切谣言的粉碎机,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必须去做的事情,这是一个崇高而伟大的事业。

中国古训道:“修身,齐家,治国,然后才能平天下!”而我始终相信,做一个对待自己的幸福能够“审慎,慎独”,对待他人幸福能够做到“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青年,便是平天下的第一步。一般来说,健康,财富,地位和名誉都是舒适幸福生活的主要保障,而对他们进行关注,正是以上四种美德的恰当职责。犹如冯友兰先生在《新世训》中所提及的,忠恕之道,是以一个人自己的欲或不欲为待人的标准。一个人对于别的事可有不知者,但他自己的欲或不欲,他不能不知。你是怎样的人,那么你便会遇上怎样的人,而如今的你是怎样,你的国家便是怎样,抱怨只能是失败者的墓志铭,而行动才是成功者的不朽丰碑!

当有一天,你知道你自己是谁,你要谁,你的生活在哪里。这才是后半生得以依靠的本钱。 当有一天,你会发现所谓的浮华物质,真的没有心境强大的在周末的下午饮一杯茶让你觉得有底气。

当有一天,你懂得这个世界里,你不需要的东西太多,而不是需要的东西太多,你才真的成长。世间万物仿佛流沙,你攥的越紧,他只会流逝越快,与其痛苦的坚持,不如潇洒的放手,你会发现,自己竟拥有了整个世界!

最易的是随波逐流,最难的是拼死坚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管这是一个怎样亦好亦坏的时代,跟随你自己内心崇高道德的航向远行,这仍旧是一个值得你留恋的时代!

文法学院

行政1001班

封烨

20100039

第五篇:道德情操论

《道德情操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的大名虽然早已如雷贯耳,但《道德情操论》却让我重新认识了他一次。曾经他闻名于他同样鼎鼎有名的著作《国富论》,也因为这本书,在历史课本上的他总是作为资本主义代言人的形象出现。《国富论》所描绘的人人利己的世界,未免使人反感,伴随着《国富论》的问世,资本主义步入辉煌时代,在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社会道德却也在一步步沦丧,也许亚当早有先见之明,所以他才又耗尽心血完成了这一部巨著。

亚当认为,同情,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一个人,无论是正人君子还是自私凉薄的小人,总会对别人的不幸产生怜悯之情,以这一情感为基础,亚当深入讨论了善恶,美丑,责任,正义等一系列概念,同情也被亚当认为是一切道德情操的来源。亚当分析人的感情,评价各种美德,不时分析道德的意义与道德沦丧的危害,他不仅是希望人们明白的各种美德之所以产生的来源,更希望能唤醒人们心中本该有的美好。在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道德情操论》无疑是一股清流,缺少了道德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道德情操论》也被奉为西方的《论语》。

对社会来说,这本书是一剂良药,现如今我国虽然经济腾飞,却可能处在道德泥潭的边缘。我们不仅要建设一个富裕的社会,更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亚当的这部巨著刚好可以作为参考,在书中,亚当对社会秩序,正义,道德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对社会嫌贫爱富,趋炎附势风气的批判无情而尖锐,与当下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一拍即合,也难怪温家宝总理在任时多次推荐这本书。

对个人来说,这本书像一面镜子。亚当对人类情感进行了细腻的分析,在徜徉于他精炼深刻的文字之时,我不禁也在审视自己。亚当所描绘的一些美德令我心驰神往,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谦逊仁慈与雍容持重,自我克制的云淡风轻,都令我肃然起敬,也令我陷入沉思,反省自己,也许都未曾注意生活中一些细枝末节,以为是理所当然,却已与这些美德相去甚远。《道德情操论》确实有这样的魔力,作者以一位睿智长者的身份,把人类道德的秘密向你娓娓道来,你因自己曾经的无知而感到羞愧,而同时也对他所描述的世界充满向往。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可谓是妇孺皆知,对财富的追求使人们对其趋之若鹜。然而这本《道德情操论》却鲜有人知,这从某种程度上说确实是一种悲哀。亚当用《国富论》告诉我们人都是利己的,然而又用《道德情操论》又告诉我们,“利他”的道德情操其实一直种植在人类心灵的深处。他在书中写到: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他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道德源自于每个人内心固有的同情,让我们每个人都发掘出内心的美好,那么世界就会更好。

上一篇:道德对人生的意义下一篇:大调研大走访活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