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学校安全工作总结

2024-04-16

郊区学校安全工作总结(精选3篇)

篇1:郊区学校安全工作总结

郊区学校艺术教育浅谈

我们五四学校地处上海远郊,促进郊区艺术教育对学校的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我们学校现面临“三缺少”现状,缺少资金、缺少专业教师、缺少家长的支持。学校有序深入的开展艺术教育需要稳定的师资队伍,同时还应该与附近的学校要有长期的交流活动,要形成学校的特色,搞特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在全校上下形成共识,得到社会和家长的支持。今年9月学校由于专业的音乐教师缺少,引进了一名专业音乐教师,对学校音乐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我们学校的艺术教育主要抓实做好“以校为本”的各类活动,学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展各类艺术活动。我们学校的艺术活动主要通过第二课堂,也就是兴趣课开展。为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学校建立的艺术组兴趣小组有两个,一个是以音乐为主的学校合唱队组;一个是以美术为主的兴趣小组,除此之处,学校还建立了组等,这些兴趣小组深受学生的喜爱,吸引了大批学生积极参与。

学校今后发展的方向就是培养艺术特长生,就是让部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接受更多的艺术教育,从而造就一部分有一定艺术特长的优秀学生,让“点带动面”,从而扩大学校的艺术教育影响力,这样学校的艺术教育才能更好的发展下去。

奉贤区五四学校潘洪刚2009.12

篇2:武汉郊区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状况

关键词:膳食调查,饮食习惯,学生,农村人口

根据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营养不足的问题在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中尤为严重[1]。学生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到他们体格、智力的正常发育[2,3] 。我国政府从2005年开始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寄宿制学校贫困生进行生活补贴并取得成效, 但由于影响学生营养的因素较多, 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情况,本文对武汉市郊区7所寄宿制中小学校学生膳食情况进行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的方法。第1步,依据2011年武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为高、中、低3个层次(年人均收入高于15 000元的为高收入区,人均低于13 000元的为低收入区)[4],即东西湖、黄陂、新洲3个郊区。第2步,在3个区中随机抽取7所寄宿制中小学校作为调研学校(寄宿学生占学生总数70%以上),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调查对象为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初中阶段随机抽取。

7所寄宿制中小学在校学生共计5 259名,其中寄宿学生3 873名,占73.65%。部分走读学生中餐在学校就餐。7所学校共有食堂工作人员39名,学生/ 厨师比为99∶1;其中中学为60∶1,小学为150∶1。

1.2 方法 自行设计“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1周膳食情况调查表”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满意度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寄宿生、走读学生1周饮食情况;寄宿学生对食物感官、食品营养、食品卫生以及服务评价。共随机抽取在校学生160名,其中寄宿学生100名,走读学生60名。发放“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1周膳食情况调查表”160份,收回有效份数148份。其中,寄宿学生96份(中、小学生各48份),走读学生52份(小学生21份,中学生31份)。发放“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满意度调查表”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份,中、小学寄宿学生各47份。

1.3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AS 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结果分析。

2 结果

2.1 寄宿学生对学校膳食满意情况 学生对学校膳食平均满意率为54.12%,不满意率为14.36%,态度不明确为31.52%;有73.4%的学生认为“吃饱了”,19.1%的学生认为“有时没有吃饱”,8.5%的学生认为“没有吃饱”;对学校提供的食物,66.0%的学生“喜欢”,17.0%的学生“不喜欢”;学生在学校就餐意愿不强,只有26.6%的学生“愿意”,39.4%“不愿意”,34.0%“无所谓”;对学校饭菜的滋味,42.6%的学生“喜欢”,17.0%的学生“不喜欢”,40.4%的学生“不好评判”。一日三餐中,学生依次喜欢的是中餐(43.62%)、早餐(37.2%)、晚餐(17.02%)。

对膳食营养与卫生评价,43.6%的学生认为“有营养”,12.8%的学生认为“没有营养”,43.6%认为“不好评判”;59.6%的学生认为“每天食物品种上有变化”;56.4%的学生认为学校食品卫生“好”,5.3%的学生认为“差”,38.3%认为“不好评判”;服务态度评价, 64.9%的学生认为“好”, 2.1%的学生认为“差”,33.0%认为“不好评判”。见表1。

中学生与小学生对学校饭菜滋味满意率均较低,小学生的满意度均高于中学生。见表2。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学生食物结构 寄宿生1周经常吃到动物性食物的比例依次是蛋类(84.38%)、猪肉(71.96%)、鸡鸭肉(41.67%)、牛肉(36.46%)、鱼类(17.71%);1周吃到蔬菜的报告率为100.00%,水果的报告率为30.21%;寄宿学生零食食用比例较少,饮料为9.36%,杂食为5.20%。寄宿生谷类摄入品种较单一(米饭、馒头、面条),走读学生较为丰富。动物类食物上存在差异,牛肉摄入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寄宿学生猪肉、鸡鸭肉、蛋类摄入比例高于走读学生,而在鱼类摄入上低于走读学生。豆制品与水果摄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豆制品寄宿学生摄入比例高于走读学生,水果摄入则低于走读生。走读学生对饮料、杂食的消费均高于寄宿学生(P值均<0.01)。见表3。

注:()内数字为报告率/%。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学校膳食平均满意率为54.12%,不满意率为14.36%;小学生满意率高于中学生,不满意率低于中学生。学生满意率最高的是“在学校能否吃饱”,对膳食最不满意的是“学校饭菜的味道”和“膳食营养”。学生对学校提供食物喜欢的占66.0%,59.6%的学生认为每天食物品种上有变化;学生每周食物品种较为丰富,动物性食物和豆制品摄入比例较高,高于相关调查结果[4,5,6,7,8]。

本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膳食的满意率存在差异,中学生对膳食的要求更高。这与中学生生理、心理、认知不断发展变化相关联,反映在对饮食的态度上也不断更新,更注重食品的感官性状、食品营养和卫生,更希望食物多样化,在食物的品种、风味上需要更多的选择性。

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寄宿学生与走读学生1周摄入食物比例存在差异,畜、禽、蛋、豆制品食物寄宿学生摄入比例高于走读学生,水果摄入比例则低于走读学生;走读学生饮料、杂食摄入比例远高于寄宿学生。总体来看,寄宿学生膳食平衡性好于走读学生。农村地区走读学生由于交通、经济等原因,在膳食方面同样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如何提高他们的营养健康,同样需要社会的关注。

在各级政府、社会、家长的共同关注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5,9]。此次调查显示,仅有8.5%的学生认为“没有吃饱”。调查学校食堂均经过新改、扩建,达到市教育部门规定的标准;但农村寄宿学校学生对学生餐的满意率平均为54.12%,高年级学生对膳食满意率更低,主要反映在对饮食的感官性状和营养卫生方面。要改善学生餐的质量,必须提高膳食的烹调制作水平。而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食堂工作人员主要以当地居民和下岗人员为主,缺乏必要的烹饪技能和营养知识[2,9]。学校应重视食堂工作人员的管理,聘用一定比例具有专业烹饪技能的厨师,以保证学生餐的质量,饭菜达到“色、香、味、形、营”俱全,满足学生生长发育的需要。

由于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教师、食堂工作人员都存在营养知识匮乏的现象,仅有的营养、卫生知识宣传不能很好地转化为个人营养行为[10]。同时,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多是留守儿童,营养意识薄弱,未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存在严重的挑食、偏食现象,家长对学生营养重视也不够[11]。要解决这些问题,还得切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食品营养与卫生知识宣传教育。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定期对辖区学校食堂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和烹饪技能,并定期考核,达到规定要求后上岗,以保证学生平衡膳食、安全膳食和喜欢膳食。其次,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营养与卫生知识宣传教育,消除中小学生在营养认识上的一些错误观念和营养知识运用能力差的状况[11,12];注重纠正偏食、挑食等饮食习惯,按时就餐,尽量不吃零食。第三,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除加强学校餐饮卫生管理,特别要针对走读学生零食量较大问题,教育学生正确识别安全食品,拒绝有害食品。

参考文献

[1]李立明,饶克勤,孔灵芝,等.中国居民2002年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7):478-484.

[2]王梦奎.为了国家的未来:改善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试点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9:32,58.

[3]方志峰,唐振柱,王启淳,等.广西贫困地区2010年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2):205-206.

[4]武汉市统计局.2011年武汉市统计年鉴[EB/OL].[2012-11-10].http://www.whtj.gov.cn.

[5]何志凡,晓辉,刘艳,等.成都市农村寄宿制学校膳食与营养状况调查[C]//201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会论文汇编,2011:26-30.

[6]廖文科,马冠生,胡小琪,等.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营养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25-1026.

[7]张芯,马冠生,胡小琪,等.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食物消费现况[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27-1030.

[8]王婷,李文.贫困地区农村寄宿小学生营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2):118-122.

[9]胡小琪.我国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与政策建议[C]//2009年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高峰论坛,2009:32-35.

[10]房红芸,马冠生.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营养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39-1040.

[11]胡小琪,南慧,张倩,等.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领导对学生营养状况认识水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1(9):1037-1038.

篇3:用“心”创新郊区学校音乐教学

一、寓教于情,让学生喜欢上音乐课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施教手段要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利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将课堂“外延化”,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拿一年级的《动物说话》一课为例,这首歌曲调轻松活泼、曲风流畅,在节奏紧凑之中又有舒缓。它可以调动更多的同学参与课堂教学,让课堂增加更多活力和美丽。我首先播放了表现小兔子、大象等动物形象的音乐,叮嘱他们仔细听,等下还要逐个跟唱,将他们的心引入课堂。

随后的跟唱环节,将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同学们随着不同节奏的音乐,自然地做出各种体态反映,天真可爱的神态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益。在随后的按节奏朗读歌词环节中,同学们依旧保持着精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全身心地参与,课堂效果之好出乎我的意料,也给了我更多寓教于情的灵感。我让学生各自演唱出自己喜爱小动物的心情,并为歌曲创编新的歌词,这种互动的课堂方式,使更多孩子的个性和灵气得以体现。

让音乐课堂变得色彩斑斓,是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也是音乐课发挥独特功效的优势所在。教师要发挥统领作用,让学生通过动作、语言、表演、舞蹈、奏乐等多种载体来感受音乐的吸引力。

同样,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在多年的教学实战中,我总结出这么一个认识:教学中应该采用哪种手段和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定。低年级的教材一般短小,律动性较强,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宜采用游戏等方式;高年级教学歌曲内容相对较长,表现力也相对丰富,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摒弃教学中的强制性,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和求知的渴望。

二、不吝鼓励,让学生愿意上音乐课

我面对的学生群体,多是来自市郊农村,性格偏孤僻。他们的音乐功底和对音乐的感觉,普遍不如城区在幼儿时期便接受过培训的同龄学生。对他们开展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唤醒他们的自信,尤其是拉近他们与音乐课这门被视为“阳春白雪和者寡”的课程的心理距离。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音乐教学的应有之义。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我不希望大家在音乐课上死记硬背,音乐课应该是你们释放心灵的地方。”我一般这样对我的学生讲。这样亲切的话语效果立竿见影,一些平时调皮捣蛋的学生也安静下来,迅速进入被音乐教师带进音乐课堂的状态。通过这样平和平等的交流,我和一些学生也建立了真诚的友谊。让更多平时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并对他们的表现亮点予以及时鼓励和赞扬,更能带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如在学习《哦,十分钟》这首歌曲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叙述各自在课间十分钟都会干些什么。其中,我点了几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的名字。面对这样轻松的问题,他们没有紧张,回答得各有特色。我对他们的回答给予了积极评价,并对一些回答较好的学生进行了表扬。在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我明显感觉到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在教学工作中,我尽可能使用口头语言、体态语言等各种手段,对表现良好的学生送去赞美之词,以满足学生的荣誉动机,使其兴奋愉悦,积极性高。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走路。”音乐课堂需要探究更多的激励教育方法,使之成为提升学生素质的一条捷径。

三、润物有声,让学生受益于音乐课

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决定了其与人的情感有着天然的心理默契。因此,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美好音乐中感悟人性美和人情美,以达到走进美好、感受快乐、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目的。

如对五年级学生上《清晨》这堂课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教育的绝佳时机。针对歌词里面“推开窗门迎接晨曦到,奉劝大家要起早,身强体健智慧也增高”的歌词,我重点进行了讲解并进行了适当拓展,把学生们比作“清晨的太阳”,激励他们抓住大好时光,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在曲调中接受一些励志教育,这样的“润物有声”的做法,使音乐课起到了育人效应。

作为一个感知美和发现美的过程,音乐教学要努力成为活泼多样的教学活动,构建音乐学习的最佳环境。在教唱《感恩的心》过程中,我打破了固有“台上弹、台下唱”的教学模式,让每名学生站起来,在唱的过程中,模仿我之前学好的整套肢体语言,给他们以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想象余地。虽然学生的动作参差不齐、稍显凌乱,但这种伴随着音乐表达感恩心情的方式,将“感恩”二字深深地植入了他们的心灵,这比任何优美的曲调都显得更加珍贵。

音乐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教学工作,对于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型过程当中的小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当更多地挖掘音乐课堂上的的情感体验功效,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活动中,去感悟音乐散发出的更多魅力。(作者单位:南昌市昌北第二小学)

上一篇:信誓旦旦造句下一篇:长兴小学教育装备工作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