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理念解读

2024-05-20

教学设计理念解读(共6篇)

篇1:教学设计理念解读

解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定义:

加涅曾在(教学设计原理)(1988年)中界定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systematic)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作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任何组织机构,如果其目的旨在开发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学系统中。”

帕顿(Patten,J.V.)在《什么是教学设计》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设计科学大家庭的一员,设计科学各成员的共同特征是用科学原理及应用来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performance problems)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赖格卢特(Charles M.Reigeluth)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基本上同对教学科学的定义是一致的。因为在他看来,教学设计也可以被称为教学科学。他在《教学设计是什么及为什么如是说》一文中指出:“教学设计是一门涉及理解与改进教学过程的学科。任何设计活动的宗旨都是提出达到预期目的最优途径(means),因此,教学设计主要是关于提出最优教学方法的处方的一门学科,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生预期的变化。”

梅里尔(Merrill)等人在新近发表的《教学设计新宣言》一文中对教学设计所作的新界定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他认为:“教学是一门科学,而教学设计是建立在这一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因而教学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科学型的技术”

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

肖刚定义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特征:

教学设计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方法:

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目标;

2.根据学习目标,进一步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者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什么”;

3.要实现具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掌握需要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什么策略,即“如何学”;

4.要对教学的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以上各环节进行修改,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目的:

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的原则

系统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基本要求:

对各学科教案的设计,都有一个基本要求。每一个教师在达到了基本要求之后,要写出学科特色和个人的教学风格来。

1.教案中必须有:

教学内容(教学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板书设计(及演示文稿.ppt)、主要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各阶段时间分配、教学过程(五个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各阶段设计意图、课后评价与反思等内容。

同一个教学内容,在同一时期,不同的教师设计的教案形式可以不同。同一个教学内容,在不同时期,同一个教师设计的教案也会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设计方法和风格,只求基本部分相同,不求完全相同。教师的备课和讲课,要依据《纲要》和《课标》、依据教材,但是不能唯《纲要》和《课标》、教材,要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学校的条件、学生接受能力和水平,二次开发教材。要发挥出自我,要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让听课的专家、领导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找到有悟性的您”。

2.青年教师教案要详细,但是不能超过A4纸5页。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教案要简洁(简洁不简单),但是不能少于A4纸2页。教案要保留书面和电子两种形式,以备后期利用和检查。杜绝无教案上课,后补教案和不规范教案。

教案的后期利用是指将旧教案复制过来。首先是改换日期时间等基本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所授班级的情况、教学环境的变化,个人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个人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等,将教案中的旧的东西剔除掉,加进新的教育教学观点、概念和方法,加进新的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加进更切合本班学生实际的例子„„。最终,将旧教案改变为适合教育教学的新教案。

3.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能够灵活多变地、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不拘于教案。

4.设计教案目的是在上课时,给自己看的。不是给学生或是其他什么人看的。但是,对于同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讨论研究的教案;对于教学领导检查教学要看的教案,对于教学设计大赛和评比的教案,对于选入《教学设计案例》的教案,一定要注意区别对待。对于同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用途的教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写成多种形式。既不要求个个都做成经典教案,亦不必投入太多的无谓劳动。教案可繁可简、可粗可细,但是都要认真地对待,最起码也要符合教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教案介绍:

教案应当是课堂教学思路的提纲性方案。

当设计完成一个教案的同时,在备课教师的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授课方案。撰写出来的教案也只是实施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骨架结构,不能将课堂中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想法、每一件事都写进教案中去。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会有许多的不定因素出现,要靠备课时准备充分,靠平时的知识积累,靠实事求是地真诚对待。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两个依据:一是依据课程标准(大纲),二是依据教科书(教材)。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的环境、教师自身能力、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以及考虑教育教学思想理念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又不完全依赖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出自己的特色来。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的一个原则:不能出现任何的科学性错误。不能将不确定的(可能是„„)、自己臆想的(应该是„„)、没有科学依据(我认为„„)的东西教给学生。

教学设计的具体撰写

教学内容:(课题)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知整体教材者,不能教好一节课。”每一节课教案的教学内容(也称为课题)要有具体的章、节的名称,说明本节课的内容,在本学段教材中的具体位置。有时此项名称为了明显地与科研“课题”名称区别,以免造成混淆,还是写成“教学内容”为好。(科研课题也不是一节课时间就能轻易地完成的。)课型:(课的类型)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而确定的课的类型,即为课型。

例如:新授课、复习课、实验课、实习课、检查课、测验课、综合课、活动课等。新授课是以讲解新知识为目的的课。复习课是以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目的的课。实习课是以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为目的的课。测验课是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程度为目的的课。综合课、活动课是将讲授、复习巩固、检查提问、作业练习等活动交叉进行的课。任课的教师要根据选择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课的类型。

教学目标:

由于撰写教案主要目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年轻教师有时)看的,不是给听课的学生看的。“教学”是“教”与“学”双向互动的,既有“教”的考虑,同时也有“学”的思量。“学习”只是单方向地“学”,没有“教”的内容。所以,此栏目的名称不能是站在学生角度的“学习目标”,应当是站在教师角度的“教学目标”。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要注意将课程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到每一节课中去,要具有可实施性、可检测性、唯一性。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技能、情感。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目标有三条左右的具体目标即可。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有时可以各自单独写成一条,更多的是两两合在一起写成一条,或是三三合写成一条。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撰写课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中,常用“知道”、“了解”、“理解”等词语来表述。技能目标中,常用“学会”、“掌握”、“熟练掌握”等词语来表述。情感目标中,常用“体会”、“体验”、“感受”、“认识”等词语来表述。(见《课标》《教研手册》)

课堂教学目标是撰写教案的过程中,比较难写的部分。需要授课教师对此章、节的教材,要有全面的认识和较深的理解。教学目标写大了、写多了,脱离了实际情况,在本节课内根本就完不成。常见的情况是:将宏观的学科课程目标作为具体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写小了、写少了,在本节课里教给学生的知识、能力太少,知识的密度信息量不够。教学目标写偏了、写远了,说明没有把握好教材,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知识部分的教学目标,是指信息的知识、信息技术的知识、信息素养的知识、信息文化的知识、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等。不能是历史、地理、生物等其它学科的知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具体、可操作。只能用于本节课,而不能用于其它节课,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当具有唯一性。

检测一节课教学目标唯一性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目标,如果放在上一节课的教案中,或者放在课的教案中,或者是放在一学期、一学年的教案中,或者是放在了其他学科的教案中都适用,就说明了此教学目标不具有唯一性!就是不可取的教学目标。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主要是看课前设置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其次,才是看其他项目是否达标?切忌在设计教学目标时,缺少“知识、技能、情感”中的任何一项!课程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很好地分散、贯彻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中去。如果对课程的“三个方面”理解不透彻,就不会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中去。在课堂教学目标中写出“情感”的内容是较难的。“这儿既是一个技术问题,又不是一个技术问题。”用文笔将“情感目标”写出来,就是一个技术问题!不好写。但是,如果将“情感目标”实实在在地写出来,又觉得不是那么一回事了!总是觉得有些牵强、附会。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

例如:有些人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标新立异,竟然建议在教学设计、教案中取消重点和难点的设置,以示“创新”。如果在教学设计、教案中,没有教学重点此栏目项,那么看教案的人就不会知道这节课到底要讲什么?还要从教案中自己去提炼。建议:此栏目项必须保留,不可省略掉!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重点要准确、书写清晰。

教学重点有时常常与节的名称类同。撰写的本节课教学重点,往往是本节名称所含内容的个人解释性的语言。每个人对同一节课“节的名称”解释语言不尽相同。(节的名称应当涵盖本节中的所有内容。但是要注意,有的教科书章、节的名称是游戏语言、活动主题的词句等,与本章、节学习的信息技术内容无关!)

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时,教学重点应当相同。教学难点:

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该是(这些)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地方。对于不同的地区、学校教学环境和学生,教师在讲授同一节课的内容时,教案中设置的教学难点也会有所不同。同一个教师所教授的同一节课,在⑴班的课堂教学中,不是难点的地方,在⑻班就有可能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难点是在备课时,由教师根据对不同班级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学机房设施等条件而设置的。在授课时就有可能发现,课前设置的教学难点,在不同的班级中会有一些偏差,课后在教案的反思部分中需要调整改变,并要及时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自己在备课时,设置教学难点(重点、教学目标)的精度和准确度。

教学方法: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从理论上讲,应当是有无数种方法。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常是以讲授法为主,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同时还有讨论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导学法、辅导法、谈话法、陶(táo)冶(yě)法、任务驱动法、交流法、互动法、练习法、开放方式教学法等。在教案中可以写出本节课中,使用的几种主要教学方法。只要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上“性”、“员”、“手”、“度”、“着”、“家”、“法”、“主义”、“思想”等字词,都会变成名词。如果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加上一个“法”字,立即就会变成名词,就是一种教学“方法”了。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能会使用了许多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没有认真地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上升到理论而已。凡事不能偏颇,追风一哄而上。主题活动的教学方法很好,但是,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不能事事都要学生去活动、去体验、去感受、去归纳、去总结,这样会浪费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地避免采用:淘汰法、尝试错误法等弱智、愚蠢、迟笨的方法。要注意使用“优选法”来选择使用的教学方法。

教学工具:

例如:计算机、网络、投影机,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实验用具等。板书设计: ⑴板书

①板书必须有“章、节、目”三级目录和本节课中的内容摘要等内容。

②可以将白(黑、绿)板右侧1/4用来保留书写复习提问的题目和课后作业内容。⑵PPT片

演示文稿(PPT)可以展示提纲要点、图片、影片和动画等,不可多用,更不能一稿(演示文稿)统到底。不可代替实物展示、教学挂图、演示实验、体验操作等。演示文稿(PPT)不适合做所谓的课堂教学“课件”。

评价与反思:

根据学生课后学习的效果进行填写。课前教学设计中,预期的(知识、技能、情感)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适合(这些)学生?是否达到了最佳效果?是否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进?教学难点设置是否准确?应当如何修正和改变?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得是否周全?对于遇到的不定因素处理是否合情合理?对于课堂上意外的突发事件处理及时恰当?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的5个环节。

课堂教学的5个环节(复习提问、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总结归纳、课后作业)是客观规律。不管任课教师是否认可这5个环节,在教案中写与不写这5个环节,教案中这5个环节的名称如何变化,在45分钟的教学过程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遵循这5个环节的客观规律,这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⑴复习提问:(2~5分钟)主要目的:

①为化解本节课的难点而做必要的准备工作。②为顺利地引入新课内容而做铺垫工作。

复习提问的最后一个问题,通常设计为与本节新课内容紧密相关的问题。也可以顺利地进入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引入新课)。

对设计课堂提问的要求:

精细设计:问题的难易度,应以多数学生需要经过一番思考后,才能正确作答为宜。了解学生:要估计出哪些学生能正确回答?哪些学生经过提示、帮助之后才能正确回答?哪些学生回答确有困难?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答案?(不定因素很多,尽量考虑周全。)正确引导:教师要集中精力,敏锐地捕捉学生不确定的表述,并及时加以纠正。对于答案的思维方法的欠缺和错误,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正确的答案。选对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要注意照顾到学习有问题的学生。面向全体:提问的内容要尽量地照顾到全体学生,让多数学生有回答问题的机会。端正态度:严禁利用提问,变相地惩罚学生。

⑵引入新课:(1~2分钟)手法与实例:

①采用“赋、比、兴”的手法,自然顺畅地引出新课的内容。(赋:直接陈述;比:比喻;兴:先言其他,引出主题)②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从学生有感受的生活实例入手。⑶讲授新课:(31~38分钟。根据内容,时间可分多段。)内容对题目,结构要清晰。目标能操作,具体可检测。特殊到一般,规律推普遍。重点要突出,难点要突破。分段控时间,藕断丝不连。环节紧呼应,高潮有节奏。纲要转课标,精神和理念。信息为主线,素养得提升。知识与技能,准确加精巧。教学又教法,教书并育人。⑷总结归纳:(3~5分钟)

重温结构点题目,从具体实例中上升到对知识结构化认识。

余(yú)音(yīn)袅(niǎo)袅(niǎo)意未尽,从本课内容里扩展到对相关问题的关注。⑸课后作业:(1~2分钟)

课后作业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具有拓展性、迁移性的探究性学习和实践。即达到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又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检测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三是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作铺垫,也可以作为下一节课的复习提问的内容。

有人将“课后作业”安排在课上来完成,这是没有分清什么是“课后作业”,什么是“课堂练习”!

如果使用课上的时间来完成“课后作业”:①说明你对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认识不到位;②说明你的教案、教学设计课前没有设计、规划好,没有考虑充分地利用课堂45分钟进行教学,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和能力;③说明你的教案、教学设计知识的密度小、教学方法和手段选择不恰当,没能十分有效地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

我们的教学原则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教会学生更多的能力,使学生更快地成长起来!

时间分配

①通常按教学五个环节各为1个时间段。

②只有讲授新课的教学环节,可分为1~5个时间段。③各时间段的长短可根据内容设置。合计为45分钟。④合理分配时间,小段调节时间,才能够把握总体时间。设计意图:

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段的设计意图,或者是要想实现的教学理念。例如: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提出活动主题,理解„„知识(概念、原理、现象等),为„„做准备,分层教学,加深理解,提高兴趣„„

教学设计的优点与不足 优点:

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按教学目标的要求来组织教学。这种理论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领域中有很大的影响.是教学设计的主流。不足:

这种理论设计的教学系统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往往受到一定限制,难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五成份目标陈述理论等,对新课程实施中教学目标的制成和如何备课有很好的理论指导作用。

篇2:教学设计理念解读

教材解读:《分式》教学设计本周初中部同课异构的题目是《分式》,通过同台讲解,碰撞交流,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形成了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分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分式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学会判断分式何时有意义,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感受数学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分式模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和整式的区别。难点:判断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旧引新问题1:给大家猜个谜语,谜面是“七上八下”,打一个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种分母中含有字母的式子——分式。【设计意图:借助谜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分数的意义迁移得出7/x,自然引入本课题:分式。】

(二)自主探究,领略新知【设计意图: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出发,让学生体会分式也是描述现实生活的一类数学模型。学生独立完成并口头回答,教师板书答案。】2.对前面找到的不是整式的代数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4个问题。(1)这些式子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征?(2)它们与整式有什么区别?(3)这些式子与我们以前学过的 类似,所不。(4)什么是分式?3.让学生根据分式的概念,写出一个具有实际背景意义的分式。【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分式这一数学模型。完成后,学生在组内交流,3—4名学生展示成果。】【设计意图: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先让中下游学生口答结果,争取出现争议,学生辩解,最后统一思路。】【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做到“我的课堂我主宰”。】

(三)盘点收获,纳入智囊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课的内容,盘点收获成果,纳入自己的智慧背囊。【设计意图:自己归纳总结,班内共享】

篇3:从文本解读走向教学设计

首先, 文本解读不等于教材解读, 不等于文本的教学解读, 文本解读不会自动生成为教学设计。考察“解读”一词, 有“分析、研究、理解、体会”等意义。文本解读其实就是教师对文本人文性 (思想主旨、情感价值) 和工具性 (言语形式、表达方法) 两个维度展开的分析理解与体会揣摩。文本解读能力的高下优劣, 考量的是教师本体性知识的丰厚与肤浅, 凸显的是教师文学鉴赏能力水平。它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 是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设计的前提, 也是引领学生展开深入对话, 灵活应对驾驭课堂的基础。

然而, 解读有深度与创见并不能保证你的教学设计就一定是高效的。虽说教学的深度取决于教师个人对课文理解的深度, 可不要忘了, 教学的创造性与有效性更要取决于教师研读课文的一双慧眼。因此, 文本解读还必须还原为文本的教学解读, 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与创生, 或者说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这是一个课程价值、教材价值与教学价值相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流程的整体考虑与设计, 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运用等问题。总之, 要求教师把解读之所得———意义的理解、生命的感悟、审美的体验、语言的品味等还原为教材解读, 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 体现出文本解读的教学价值, 实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对接。这才是教师更重要的专业的不可替代性, 也是新时期对教师基本功提出的更高要求。教师要把解读文本所感所悟有效地转化、生成为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与语文训练活动, 设计以学生的“学”为基点的教学活动, 充分考虑文本的教学价值, 它对于学生情感熏染、人格提升和语文能力培养的独特作用。

因此, 文本解读应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设计。其实, 在文本的教学解读过程中就已经隐藏着教学设计的元素, 或者说已经对教学设计有一个粗略的考虑。这里强调的是, 把教师粗糙的、不成型的设想定格、细化, 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并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设计时应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取舍与鉴选。

面对解读所得的深刻而丰厚的内容, 哪些是应该纳入到教学设计之中, 这需要取舍与鉴别、比较与选择, 需要教师对文本解读作教材化、教学化处理, 对其进行梳理、重构、整合, 再通过恰当的方式加以呈现。取舍与鉴选实际上就是对课文教学内容的把握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这是确保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首要条件。取舍与鉴选的标准是学生的现实起点与实际需求、文本的特点与核心教学价值。具体说来就是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认知水平, 分析学生的阅读初始体验以及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寻找到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可能途径与接口。如窦桂梅老师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 对教学内容就进行了大胆的取舍、解构与重构。她一反传统解读, 以“不幸”和“幸福”为教学的两条主线, 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体验“幸福天堂”, 对童话的价值意义进行了多元解读, 丰富了童话的主题内涵, 对学生进行了宗教文化的启蒙。这样的解读是烙上了教师个人知识结构、文化背景、人生体验、人格气质等鲜明的个性印记的。这样的解读与设计作为教学研究与创新是可以的, 有价值的。当然, 其中有的问题是可以讨论的。如是否关注了编辑的意图, 单元教学的要求。如果像台湾教材那样, 课文本身就放在“幸福是什么”单元, 导学板块提出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什么是幸福”“贫穷就不幸福了吗”等问题, 从感性和理性思辨的角度提升学生对幸福的判断力和理解力, 初步建构关于幸福的意义。这样的设计可谓妙哉!

第二, 整合与重构。

其要义是, 把教师解读文本的所得进行分类、归纳、去粗取精, 并从教学内容整体的视域 (指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 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考虑教学设计, 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与整合, 形成教学组块, 融人文性熏染与工具性价值于一体, 言意兼得。整合的另一层含义是教学活动的精心组织与安排。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够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的需要, 将各种单一的教学活动加以整合, 形成一个个教学活动板块, 每个板块围绕一个核心目标, 融合多种教学活动, 在达成核心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如薛法根老师就特别擅长板块教学设计, 看似一个不经意的词语教学组块, 但却具有多重功能———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 训练学生短时记忆的能力, 帮助学生归类巩固词语, 从而把握课文内容结构, 为复述课文奠定基础。

第三, 精心设计问题。

这需要教师把解读文本浓缩后的精华, 还原为恰当的问题情境, 从而引发学生积极的参与、思考与讨论。问题的设计应基于整体的思路, 这样的问题往往是高屋建瓴、统领全文, 思维跨度比较大的, 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 它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能引向对部分的深入探究, 形成教学板块。提炼这样的问题需要大视野、大境界、大手笔, 更需要一种教学的灵感与直觉。基于对文本整体把握与详尽解读, 或从文章的主题与情感内容入手;或从文本自身的逻辑结构线索切入;或从文章的标题介入;或从激发联想、训练思维入手;或从阅读心理入手, 寻找学生阅读的难点、关注点、动情点, 课文的疑点、悬点, 等等。

第四, 关注教学过程与方法设计, 优化教学结构。

教师在全面、准确、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与学习需要,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环节,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当代人类工程学家蒙德尔雷提出“时动”设计的五个要点, 对我们的教学设计很有启迪意义。 (1) 这一动作是否必要, 能不能取消? (2) 这一动作能否与另一动作合并? (3) 这一动作的进行次序是否恰当, 可不可以改变? (4) 这一动作能否改良? (5) 正在进行动作的这个人是否恰当?这启示我们, 在教学内容选择与环节安排时, 要有系统观念、目标意识、反思精神。要实现教学的最大效益, 教学设计要减省头绪, 合并、重组、增删教学环节, 调整、优化教学流程, 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考虑教师自身的能力, 与之是否匹配, 能否灵活驾驭。因此, 教学设计时应当删去琐碎、分散、游离于教学主线以外的环节, 减少浅层次的活动, 压缩教师讲授的环节, 把更多时间留给学生,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文字训练活动。

第五, 依据文本体式, 创新教学设计。

不同的文体, 其阅读方法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 就为教师设计教学提供了凭借。遵循文本体式、特点, 采用与之匹配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阅读“这一个”文本时, 掌握相应的适切的阅读方法, 培养阅读能力。教师解读文本应该有强烈的文体意识, 设计教学时, 要充分考虑这样的文本体式,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独特功效, 通过它学生在阅读策略与方法上应该得到怎样的提升。唯此, 我们设计的能力目标才不会跑偏, 也不会陷入大众化、模式化的境地。譬如寓言, 其主要特征是通过虚拟的故事“借事喻理”, 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故事形象, 通过鲜活的寓言形象、人物言行, 引发思考, 揭示寓意, 彰显其“理”。有这样的认识, 教师就不会被学生“鹬的嘴巴被蚌夹住了, 它怎么能说话”“世界上真有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的那么傻的人吗”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所纠缠, 在课文是否合乎逻辑性与真实性上兜圈子。根据寓言体式特点, 创新教学设计。简短寓言类课文, 大致有以下几个教学板块。第一, 朗读。强调通过多种朗读点拨方法, 使学生把课文读熟、读像甚至熟读成诵, 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情节。第二, 演述。且“述”且“演”, 带有表演性质的讲述 (复述) , 或者创造性的演述。第三, 讨论。抓住寓言关键词句、人物行为, 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交流, 拓展思维, 领悟寓意。第四, 表演。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教师也应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给予指导和建议。表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不断内化语言、加深体验的过程, 它是一种带有很强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在此过程中, 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合作意识得以强化,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开发和生成。这样的设计, 可以改变以教师的逐段导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从而创新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设计。

篇4:重视教学解读及教学环节的设计

【关键词】教学解读;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18-02

【作者简介】康慧娟,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

一、在教学解读中明确课文的教学点

1.教学解读的三重视角。

视角一:常态读者的视角

常态读者的视角,是指能按常态读者的阅读方式理解和感受文本,并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与阅读方法。教师阅读文本,难免会受到阅读经验、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影响,而这些也会成为一种阅读阻碍,使教师难以真正走进文本,难以产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与思想共振。因此,我们强调教师在阅读文本时,应尽可能过滤掉无关因素,悬置先前的阅读体验、教学参考、教学资料等,以常态读者的角色进入陌生化阅读状态,“裸读”文本,获得真切的理解与感受。

视角二:专业研究的视角

专业研究的视角,是指能以专业的姿态分析文本,依循体式特性,抓住文本的关键点。教学解读,是一种专业的解读,与常态阅读所不同的是,它要依循体式特性,并借助合适的文本解读策略,读出常态读者所不能发现的内容。以散文阅读来举例,常态读者可能关注的是记叙、描述的内容,而专业的视角则应该关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

视角三:学生阅读的视角

学生阅读的视角,是指能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课文,判断学生可能出现问题或困难的地方。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结合学情的考虑,很多教师在备课阶段也会“备学生”,但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则语焉不详。学生读这篇课文哪些地方能自己读懂,哪些地方可能读不懂,读不懂的原因有哪些……从学生的视角阅读课文,对学情进行准确预估,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

2.在多重解读视角之间来回斟酌,进行综合考量,明确教学目标。

不同的解读视角,发挥着不同的教学功能。常态阅读可以读出切己的感受,有利于对文本内容的真切把握;专业阅读的姿态,可以理性地判断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明确教学内容的最终落点;学生阅读的视角,可以帮助预估学情,确定课堂教学的起点,对教学难点做到心中有数。教学内容的确定应在多重解读视角之间来回斟酌,进行综合考量。

以萧红的《呼兰河传(节选)》为例。从常态读者视角来阅读,我们会感受到园子里的自由、快乐,感受到祖父对“我”的宠爱、“我”对祖父的依赖,也可能会隐隐感受到快乐背后潜藏的无奈、感伤和叹惋。从专业阅读的视角,我们会发现这部回忆性的自传体小说的节选部分有两重视角:一个是儿童视角,懵懵懂懂的“我”享受着快乐无忧的童年;一个是成年叙述者视角,作为旁观者看着童年的“我”和“我”的世界,穿越了遥远的时空回顾往事。从专业阅读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发现文本语言具有诗性特点,体现在语言的反复性与情味性上。如果再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我们发现初中生在小学里已学过这篇课文,除删除了第一节及个别词句有所调整外,初中课文与小学课文几乎一样,学生对童年的快乐、自由以及祖父对“我”的爱,在学习这篇文本之前就有了一定的认识。

孙绍振先生指出:“语文要教学生能感觉得到但表达不出来,或学生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1]就该文本而言,什么是“学生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怎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得到”又能“表达出来”呢?经过这样的思考,我们发现,学生可能会理解“我”童年的自由自在,但可能不大理解成年萧红回望过去时甜蜜而忧伤的复杂心绪;学生可能理解园子带给“我”的快乐时光,但可能不大理解园子已成为萧红生命的栖息地、精神的后花园;学生可能会感受到语言的情味,但可能不大明白语言的诗性特点。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课的教学点,即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1)理解园子的特点及其对作者的生命意义;(2)理解多重视角的叙述特点,感受作者的复杂心绪;(3)品析文本语言的诗性特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二、围绕教学点,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

1.针对教学点,选择或开发合适的教学内容。

教学点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落点,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最终学到的东西。我们应针对教学点,选择或开发帮助学生理解、感受文本关键点的教学内容。

经过认真解读,我们发现要理解园子的特点,可以从园子里的物和人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园子里的动物颜色鲜丽、可爱有趣,园子里的植物随性生长。而这些都是通过童年的“我”的视角来观察的,分析动植物的特点,就是感受“我”的特点,可以将第28节作为重点来分析,因为这段文字将自由自在的特点体现得很充分。园子里的人就是祖父和“我”,在事件的描写上有详有略,详写的是“我”和祖父铲地,从第9节到第21节,可以将这部分作为教学内容之一。多重视角主要体现在第1节。对于第1节要进行“重锤敲击”,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深沉、复杂的情感。要能体会这种复杂的情感,需要适当补充有关写作背景,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梳理教学点的关系,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在明确了教学点与教学内容之后,就要考虑教学环节的安排,但教学环节的设计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一个不断修正、调整和创造的过程。将教师文本解读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行为,需要综合考虑教学点、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等因素,而梳理教学点的关系,是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的前提。

上文所提炼的《呼兰河传(节选)》的三个教学点,三者之间关系比较复杂,简单地线性排列或平面处理,都会造成割裂,破坏课堂的整体感。黄厚江老师主张在课堂教学中以语言活动为主体,并指出语言活动的多重意义:“一是可以突破文本理解的障碍;二是可以突破学生思维的障碍;三是可以推进阅读教学的进程;四是可以突破阅读教学能力单线提高的习惯思路,使阅读教学呈现出立体的效果,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综合性提高。”[2]因此,可以将第三个教学点(品析文本语言的诗性特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的实现作为突破前两个教学点的路径与旨归:在语言品析中理解园子的特点及其对作者的生命意义;在语言品析中理解多重视角的叙述特点,感受作者的复杂心绪;在语言品析中,也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环节的安排还应符合教学逻辑。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安排先赏析园子里的人(祖父和“我”),再赏析园子里的动物、植物,继而理解第1节蕴含的多重视角,但试上了一节课之后发现,先分析人物形象尽管容易热场,但从教学逻辑上来说不够严谨:其一,园子赐予“我”的任性、自由,固然与孩子的天性及园子里的动物、植物有关,但更离不开宠爱甚至溺爱“我”的祖父,在某种意义上,园子就是祖父,祖父就是园子;其二,先物后人,可以由祖父自然过渡到第1节“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祖父……”,进入到第三环节“分析多重视角”。

总之,就这节课备课、上课的全过程而言,笔者发现,从文本解读到教学设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发展过程,而是一个相互作用、斟酌往复的复杂过程。如果说教学解读侧重于目标与内容,那么教学设计就是为目标与内容的实现找到最合宜的实施路径,同时要尽可能减少在路径实施过程中对目标、内容所产生的影响与改变。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篇5:入学教育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

入学教育共四幅图画。是培养学生观察、讲述的材料。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讲述图意。另外,还要把观察图画与参观校园、讲述感受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认识校园,了解学校常规,熟悉校园周边环境。对读书、写字姿势的引导,起步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让学生模仿图画中的小学生练一练。在以后的长期教学活动中,都要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不断监督检查,常常提醒。

第一幅图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

在校门外,老师正在迎接到校的同学。有的小同学结伴来到学校,有的小同学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学校。画面上,一个小同学正在听妈妈说着什么,一个小同学正在和自己的爸爸说“再见”,一个小同学正在和老师互相问好。校园里,教学楼高高矗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有几个同学正在扫地、浇花。

通过观察此图,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学校生活的一些侧面,感受老师的亲切,并学习一些简单的礼貌用语。

第二幅图以“学习语文很快乐”为主题。

教室里,同学们正在上语文课,学习生字“马、牛、羊”。黑板上贴着马、牛、羊的图片,一位小同学正在把生字卡片贴到相应的图片下面。女教师亲切地望着她,愉快地微笑着。其他同学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专心地看着黑板。

此图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语文课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感受语文学习的生动有趣。

第三、四幅图以“良好的读写习惯”为主题。

第三幅图上,一位男同学正在读书。他的坐姿端正,身体自然放松,双手拿书,书直立略向外倾斜,眼睛和书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

第四幅图上,一位女同学正在写字。画面上,作业本平放,小女孩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两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执笔。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下端,距离笔尖约一寸,同时用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支住中指,笔杆握得松紧适度,笔杆上端稍稍向右偏,紧贴虎口上,与纸面约成45度角。这两幅图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姿势和书写的执笔方法,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打好基础。

第一幅图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

教学要求

1观察图画内容,使学生初步了解学校生活,感受教师的亲切,同学的友爱,语文学习的快乐。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2依据画面提示,对学生进行尊敬老师、遵守纪律、热爱学习、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入学常规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观察与演练结合,培养学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友好交谈的态度。

教学准备:国旗、写有“马、牛、羊”字的卡片和有关国歌的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你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你长大后干什么?同桌讨论后教师指名说。同学们要实现理想,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很多同学都喜欢学校,学校就是一个乐园。播放《上学歌》让孩子们一起跟着唱。然后初步地认识语文书。

(1)直接利用语文书进行导入,然后带领孩子们认识语文书的封面,并认读“语文”两个汉字,这里的要求只要整体认识就行。

(2)我们又设计让孩子们充分翻看语文书,引导学生说说语文书上到底有些什么?你喜欢语文书吗?为什么?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3)告诉学生图文并茂的语文书是将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好好的爱护它。

(4)小组合作认识目录、页码、讨论一下怎样爱护语文书,在学生认识页码和目录的基础上,实践一下用目录去试着找找课文,

(5)让孩子点课文,教师来范读课文,在读的时候教师要入情、入境地去诵读课文,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去,用教师自身的语言魅力去感染学生,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

(6)再指导学生整体认识“年级、班级”这几个字,并在语文书上正确地写上自己的姓名,

2敝傅佳生观察第一图画、讲述图片意思。

学生初入学,对学校生活还不了解。四幅图画是学生了解学校生活的窗口,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

请同学们看第一幅图:

(1)这是什么地方?

(2)画面上有什么人?

(3)他们在做什么?

(4)他们可能在说些什么?

(5)请给第一幅图起个名字-------以“欢迎新同学”为主题。

3、教学注意事项:

(1)、观察后,可以请同学在教学挂图上指出每个人物的身份。如:“这是老师。这是新同学。这是新同学的妈妈。

(2)、通过自主观察图画,讲述画面内容,学生逐步了解学校生活,知道在课堂上要做些什么,该怎样去做。教师切忌用单纯的讲解,代替学生对画面的观察和感受。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入学第一天,猜一猜,小朋友见到老师应该说什么?老师会对小朋友说什么?教师切忌答案求同,只要意思正确,都要鼓励。

4.情境演练。创设情境演练,使入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落到实处。

(1)教师和学生一起模拟的相互问候;并告诉同学们每天第一次见面时见到老师都要向老师问好。老师可和同学共同模拟练习。

老师:清早,我在上学路上遇见了某同学(说一学生名字)……

学生(起立):老师早!

老师:你早!

(老师继续创设情境,相遇的地点可以分别是学校门口、校园里、办公室前、教室里……同学志愿扮演老师和学生,互相问早、问好。)

5、联系学校实际。把观察图画和观察校园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了解:

(1)我们学校的旗杆设在哪里?

(2)我们怎样举行升旗仪式?

(6)我们学校有哪些专用教室,我们在那里上什么课?

(7)我们学校的操场在哪里,那里有哪些体育和游戏设施,课间、课后我们应该怎样在那里游戏、锻炼?

(8)图上还有一些同学在国旗下做什么?是怎样做的?你会做吗?通过观察图画,初步知道入学以后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教师切忌用单纯的讲解,代替学生对画面的观察和感受。

6、进行模拟练习。

创设情境演练,使入学教育形象化、具体化,落到实处。

在引导学生观察国旗的同时向学生简述参加升旗仪式的要求,并播放一段国歌,师生共同模拟向国旗行注目礼。

7、课堂拓展:

让孩子展示自己的已有知识和技能,把幼儿园和生活中的学到的都展示出来,

(1)谁会讲故事、背古诗、猜谜语、写汉字、读拼音、说儿歌……

(2)告诉学生其实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这些本领,而且在生活和幼儿园中小朋友们已经学到了不少,以此让学生知道语文学习的内容,消除与语文的陌生感,拉近与语文的关系。

(3)推选故事大王

8、小结本课学习情况,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第二课时

1、指名说说上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上学真好,学习语文真好,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先提问:我们班谁是识字大王?指导观察第二幅图

(1)同学们在上什么课?

(2)这些字你认识吗?

(3)谁愿意把“马、牛、羊”这些字贴在“马、牛、羊”图片的下方?

(4)谁愿意把这些字读给大家听?

(5)你愿意把这些字教给大家吗?

3、说一说你是怎么认识这些字的?

4、可以找出会读这些字的同学进入学习小组教给大家学习,让那些认识一些汉字的孩子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他们多认汉字的愿望。同时告诉不认识这些汉字的同学,学习汉字并不难,很快大家都会认识这些字,经过语文学习大家都能看书、写字。让所有的孩子都觉得学习语文很有意义,上语文课很有趣。

5、课堂小结:表扬表现好的同学。

第三课时

1、指名说说上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同学们会读书的姿势吗?请做给老师看一看。

3、教师表扬坐得好的同学。

4、指导观察第三幅图,引导学生说出:一位男同学正在读书。他的坐姿端正,身体自然放松,双手拿书,书直立略向外倾斜,眼睛和书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

③ 让学生一边说顺口溜,一边练习读书、写字的姿势,教师逐一检查、纠正。

5、请大家按以上要求做:坐姿端正,身体自然放松,双手拿书,书直立略向外倾斜,眼睛和书保持一尺左右的距离。同桌互相纠正。教师巡视指导。

6、请坐的好的同学做给大家看。

7、教师表扬坐的好的同学。

8、来到学校后你看到些什么?你最喜欢什么?然后,试着把眼中看到的甚至小脑袋里想到的都画下来,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教师在孩子们画的过程中和孩子们亲切地交谈,捕捉孩子们的闪光点,也可以帮助那些遇到有困难的需要帮助的孩子,借机了解一下整个班级的执笔姿势情况,看看对的有多少,不对的有多少,以便以后调整教学,发现不正确的姿势要及时纠正。

9、当大多数孩子完成作品后,让他们写上自己的名字,让他们一个个站起来说说自己画了什么?要求,如:用普通话去说,声音要响亮,态度要大方,想好了再说,说话要流畅…………在孩子说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留意一下班级中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是哪些同学,一般的是哪些,较弱的是哪些。

10、孩子说完后老师用简短的文字为他们写上主要内容,并且做适当的评价,评价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以鼓励为主。

11、同学们会写字的姿势和书写的执笔方法吗?请做给老师看一看。

12、教师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13、指导观察第四幅图,引导学生说出:第四幅图上,一位女同学正在写字。画面上,作业本平放,小女孩头正、肩平、背直,胸离课桌一拳,眼离本子一尺,两臂平放桌上,左手按本,右手执笔。她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握住笔杆下端,距离笔尖约一寸,同时用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支住中指,笔杆握得松紧适度,笔杆上端稍稍向右偏,紧贴虎口上,与纸面约成45度角。

写字时,身坐直,

头要正,肩要平。

眼离本子有一尺,

胸离桌边有一拳。

14、请大家按以上要求做,看谁做得好?同桌互相纠正。教师巡视指导。

15、请做得好的同学做给大家看。

16、教师表扬做得好的同学。

17、总结:

同学们按这两幅图上学生的样子去做,可以使我们初步了解读书、写字的姿势和书写的执笔方法,为今后养成良好的读书、写字习惯打好基础。

教学小结:

培养良好习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但起步的训练十分重要,入学教育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好基础。如,观察第三、四幅图时,要指导学生认真看图,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读书、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同时要指导学生模仿图中人物练一练,教师逐个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在此后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依然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学生严格要求,随时提醒,及时纠正,常抓不懈。

篇6:《短文两篇》 教学设计解读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为自读课,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分析两篇短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体会读书的好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能力目标

1.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情感目标

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2.学会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教学难点

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录音机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名言,两篇短文作者的有关情况。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方法1: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同学们知道是谁说的话吗?而知识又从何处而来?如果我们不了解,那么就来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英国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方法2:由学生搜集的名人读书故事导入。方法3:由中学生学习现象导入。

有很多同学,他们在读书的时候抱着这样的想法:学习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而是为了应付学习和考试的任务,或是死抠书本中的文字,机械地理解书本中的知识,这些读书学习的方法都是不可取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个小

短文,看看许多出名的大家是怎样论述读书问题的。

介绍作者: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是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英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曾誉之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论说随笔文集》初版于1597年,最初只收入10篇。书出后风靡一时,因此培根生前曾多次再版重印,次都有增删修改。到1625年培根去世前一年印行第四版时,全书已扩大为58篇文章了。

在这些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中,培根讨论了题材相当广泛的人生问题。他以一些精妙的格警句,提炼概括了丰富深刻的生活哲理。黑格尔曾指出:“培根拥有丰富的阅历,高度的想像,有力的机智彻的智慧”、“他的著作充满最美妙、最聪明的议论”,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家引为格言。

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粗读 要求:小声朗读课文 1.掌握下列字词:

轻鄙bǐ 炫耀xuàn 狡黠xiá 掩饰shì 挑剔tī 2.给每段标好序号,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二步:细读 要求:大声朗读课文

1.在本文名言警句下划线标记,制作名言警句卡片。2.梳理文章结构,编写本文写作提纲。第三步:品读 要求:细心默读课文

1.找出比喻论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2.找出举例论证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论求知”、“论读书”、“论学问”三个标题哪个最恰当,为什么? 总结:本文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论述了求知目的、方法及其作用。第一部分(1—5段)论述求知的目的。第二部分(6—9段)主要论述求知的方法。

第三部分(10—11段)主要论述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鼓舞人们去求知。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

本文的中心话题是“读书”,围绕这一话题,谈了些什么内容?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后,让部分小组陈述探究结果,教师点拨补充:

1.读书要与经验互补; 2.要讲究读书的方法;

3.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

三、问题探究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2.分小组合作解疑、汇总,对得不到解决的疑问,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3.进一步探究——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话,谈谈你的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谈对“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过渡: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么理解的。

邓拓(1912~1966年)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早年从事新闻工作,曾主持编辑出版5卷本《毛泽东选集》(晋察冀版)。解放后,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后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分管思想文化战线工作。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不久,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撰写《三家村札记》杂文。“文化大革命”开始,被打成所谓“三家村集团”,身心受到极大摧残,1966年含冤去世。1979年平反昭雪,恢复名誉,著有《邓拓散文》、《邓拓文集》、《邓拓诗词选》等。

四、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五、拓展延伸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1.“见风使舵”新解 2.“班门弄斧”新解

3.“滥竽充数”新解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哪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六、探究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侃侃而谈《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词简约,生动形象。

七、布置作业

1.识记字词、抄写“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2.“研讨与练习”

二、三题。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写作 读书 角度: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承,并行不悖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模仿“读史使人明智……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的格式续写几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阅读能够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

②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有无感于外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光凭一个人有限的卢,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③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

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④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⑤青年人稚嫩的目光常常产生偏差,误以为是出身、财富、文凭、机运使有的人超平一般,其实历尽沧桑的成年人都知道,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需要锻炼,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1.给加粗的字注音。驰骋 稚嫩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的“用古今浇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说最重要的是自身生命的质量”,请在文章第③段中找出表现生命质量高的词语(8个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段加线句子能使你联想到岳飞的哪几句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参考答案

一、开放性习题,句式相应、意思相对即可。

二、1.chĕng、nèn 2.阅读能够摆脱平庸。3.阅读古今书籍。4.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上一篇:招商局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重点下一篇:快乐的中秋节记叙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