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4-05-07

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通用8篇)

篇1: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上)

一、引言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调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由此,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农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信息网络化和数字化来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其内涵至少应包括以下六个领域:①农民生活消费信息化;②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③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④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⑤农业市场流通信息化;⑥农业资源环境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突破口,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其重要作用表现在:①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能够大幅度减少农业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引导,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竞争力的增强,促进农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手段;③有助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和要求,有利于消除城乡之间信息占有和利用的差别,促进农村市场的开拓和城乡协调发展,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互动、交换的平等关系,提升农村发展速度,缩短城乡之间的发展距离,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民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推动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④可以实现农业经营、新农村管理的高效化,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发展条件,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⑤是农民增收和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切实搞好面向农民的信息服务,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对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开展面向农民的微观信息服务,可以使农民充分利用得到的技术和信息提高农业生产率,帮助农民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自然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普及程度已经相当高,其研究的重点在知识的处理、自动控制的开发以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数据库与网络。将各种农业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并建立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信息数据库将向多元化、全球化、商品化和多媒体化发展;②精确农业。这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是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等10多个系统组成,其中遥感技术已被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广泛应用于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态环境评价、农林牧灾害监测等方面;③专家系统。建立模型以描述农业生产中非结构化、非系统化的知识,最终建立以主要农作物、畜禽、水产为对象的生产全程管理系统和实用技术系统,促进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利用。④虚拟农业。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定量而系统地描述作物生长发育、器官建成和产量形成等生理生态过程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虚拟作物、畜禽,从遗传学角度定向培育农作物,改变传统的育种和科研方式。

美国以政府为主体构建了庞大完善规范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美国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支持、财政转移支付,大量的不是直接去补贴农产品生产,而是通过支持农村信息化的办法让农业和农民受益。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美国政府投入比例高,首先是有大量基础投入用于农业信息系统的多项硬件建设,其次是有充足的系统运行经费,每年有数十亿美元的农业信息经费支持,占农业行政事业费的1/10。正是由于有了政府的组织、管理和投入,美国的农村信息化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仅保障了美国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它们所提供的农村市场经济信息也为世界所共享,对世界农产品贸易起着重大的作用。日本一直十分重视农业和农村的信息化工作,并把其视为推进农村发展的极为重要的资源,政府主要负责3个方面的工作:①农村信息化的市场规则及发展政策的制定;②大容量通讯网络及地方网络的基础设施建设;③农业科技信息网的建立。

三、国内新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受农村经济相对落后、单户经营体制、农业比重大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上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发达国家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上相对容易一些,因此其研究多集中在数据库和农业应用系统的深度开发利用上,而中国则复杂的多。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不仅提供食品,还为60%的人口提供维持生活的就业部门,尤其在欠发达地区,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业提供约40%的工业原料,直接影响1/4以上工业总产值的形成。农村市场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2,农村市场总需求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3/4,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已达60%。可以说,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信息化,就谈不上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然而据CNNIC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农、林、牧、渔等行业的互联网络用户数仅占用户总数的2.3%,国家信息化发展极度不平衡。

近年来西部农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信息化建设,这为推进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广大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相对发达国家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存在规模小、地域分布不均衡,信息资源缺乏等问题,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政府职能缺失

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因此可以尝试将农村信息化建设进行,如果党政政府不占据主导地位,依靠个别职能部门或农民自我组织发展是很困难的。

2.观念滞后

观念滞后是影响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观因素,尽管多数地方领导已初步认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但对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所需要的支撑体系还不够了解,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思路还不清晰。部分基层领导由于资金限制、设备短缺,他们认为信息化离农村还很遥远,存在等待、观望的态度,缺乏思想动力。有的恰恰相反,他们盲目追逐先进,争先恐后买来各种设备,却无法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区域优势,准确定位,切实推进信息化建设,农村地区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商品经济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开放进取意识淡薄也严重阻碍了西部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金农”工程普及效果不理想

据调查,“金农”工程中仅有农业信息发布系统在农村的普及程度达到69.2%,而农业气象系统、农业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农业防灾救助系统的普及率还不到10%,更未涉及到农业深层次的应用领域。“金农”工程最早于1994年12月的“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真正开始启动建设是在2000年以后。直至2002年,工程总体规划才基本完成。但目前为止,很多农民没有听说过该工程,更不清楚具体的内容,不能与21世纪国际主流的农业数据与图像处理、农业系统模拟、农业专家系统、农业计算机网络、农业决策支持、信息实时处理、卫星定位、遥感遥测、地理信息系统等应用同步。

4.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是制约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客观因素,信息化建设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相应的软、硬件支撑,建设费用高,周期长,而农村纯农业人口多、收入低、自然灾害多、生产力低、边远地区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地方财力有限,缺少资金来源,不但新的项目无法建设,部分市、县甚至将已配置的设备闲置了。

5.缺少信息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

首先,专业、高素质的信息人员难以吸收到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政府组织。与社会中其他行业相比,农村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并不具有吸引力。在现实中,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技术人员存在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素质难以保证。

6.农民缺乏信息化知识

缺乏知识是影响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因素,广大农民由于历史和现实等方面的原因,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较差,对农业科学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村民信息意识薄弱,信息人才匮乏,加之传统的保守意识使得大部分农民对信息,尤其是对网上信息表现出漠然和无知,在获取和利用信息时常表现出随机性、从众性和观望心态,不善于利用现代通讯网络加快农产品信息发布、搜索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等,这种状况严重挫伤了农村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

7.信息服务的渠道与平台缺乏,管理分散

目前,很多地区政府仍然停留在内部网站建设、内部信息分享、内部宣传学习阶段,而没有延伸信息服务的宽度和广度,信息渠道和网络平台的严重缺乏致使许多有关农村、农业、农民的有效信息严重滞后或被搁置,无法及时到达农民,发挥作用。信息渠道和平台建立后,需要科学管理与精心维护,才能最终发挥作用,为民所用。目前,我国政府现有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体制混乱、分散,缺乏统筹安排,各地差异非常大。调查显示,北京、江苏和浙江等少数省市对该项目的管理比较清晰、集中,总体规划合理,责任明确,实施效果较好。

四、促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体系规划、信息资源和应用系统开发等任务必须分阶段、分步骤实施,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强化意识、重视规划,优化农村信息化建设环境

地方党政领导和干部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义,强化对信息在经济发展、社会生活中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起信息化意识,产生信息化渴求。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没有普及展开,多数地区仍处于空白状态,这十分有利于各集中筹措资金进行统筹规划,遵循信息化建设规律,规划简单、实用、高效且能切实为广大基层农村服务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

农村地域辽阔,对信息产品的需求规模较大,因此信息化建设中网络体系开发、信息技术装备、基础设施铺设、人员培训等软、硬件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信息产品多数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性,从职能体系来看,政府应在投资和发展上起主导作用,保证信息使用的公平性、及时性、真实性。政府的作用体现在统筹规划、投资、政策引导与监管等方面。政府在政策引导贷款、税收的管理以及对用户利益的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农村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政府必须重视此项工作并建立强有力的领导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在农村信息化的扶持、规划、立法和投资等方面,政府起着主导性作用。然而一味地依靠财政扶持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不现实的,可以分类投资机制,具有纯公共产品特性的项目由政府直接投资,无偿提供,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的项目则可引入市场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鼓励、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尤其是有实力的企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逐步探索和实现共建、共享、共赢的体制,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3.加强农村信息专业人才建设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人才仍然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合理,搞技术的多,懂经济的少,搞生产的多,懂市场的少。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选拔、吸引和培养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加强业务培训,逐步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和分析应用相结合、精干高效的农业信息专业队伍。政府应不断创新人才管理模式,积极引进优秀农村信息人才,充实公务员队伍,为农村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作贡献。要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农业技术推广等领域的基础性和综合性数据库。

4.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加强农民信息员队伍建设。注意从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中选拔事业心强、有经营头脑、掌握一定农业技术的同志作为农民信息员,重点培训他们信息收集、传播方法和经营管理知识、计算机网络应用基本常识。通过这些农民信息员,上传民情民意,下播致富信息,沟通供需,活跃农村市场。

调动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在广大西部农村持续开展农业科学知识和信息设备操作技能培训活动,使农民群众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具备接受、利用信息的技能,主动获取所需信息,并敢于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农业生产。同时,要加强乡镇中小学的信息化建设和教学质量,从小抓起,从根本上普遍提高“未来”农村主体的综合素养。

5.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的成本控制,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整合现有系统和信息资源,在整体框架形成的过程中,从农村部分领域入手展开信息化建设,是切实和有效的。这样既能更快更好地使农村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效,又能清晰而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此外,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努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多元化、多渠道的农村信息化建设投、融资体制和机制,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监督机制的形成,防止投入的无故浪费,为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做出基础性保证。

6.完善体制,设立示范

现有的农村信息化建设管理分散,缺乏统筹安排,责任不明确,实施效果不好。针对这种状况,应理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体制,建立省、市、县、乡镇、村五级管理,各有重点,层层负责,形成相互配套、环环相扣的体制,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的农村信息化建设队伍。首先,依托省市农口部门建立省、市级农村信息服务中心,负责省级平台和大型农业数据库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对省、市的农村信息化项目和资金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其次,建立县区农业信息服务站,使之向上联结省市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向下贯通乡镇信息服务机构,成为农业信息上传下达、收集整理发布的中心枢纽。再次,以乡镇农技农经服务站或农村中小学建设的终端接收点为依托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为全面推进村级信息机构建设提供保障。最后,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员,负责基层农村的信息化宣传、服务工作,帮助基层农户在各级信息化服务平台上进行农业科技需求、农产品供求等信息的获取和发布。同时,对上述各层涉农网站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对那些受农民欢迎、农业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丰富、点击率高的网站给予奖励,而对那些内容陈旧、信息匮乏的网站予以批评,直至吊销许可证。通过这种机制促使更多的信息服务商加入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队伍中来,促使更多优秀的涉农网站脱颖而出。在此基础上,选择经济发展较快和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地区作为示范地区,在有条件的村子选择文化素质较高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户、致富带头人等给予一定政策支持,设为信息示范点,大力推广示范工程,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西部地区的农村信息化建设。

篇2: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当代世界经济正在由工业化时期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卫星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在席卷全球.农村经济信息化就是在农村经济领域广泛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改变传统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以达到推动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村经济整体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区域综合实力,进而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

作 者:王政宇 肖凌 曹新珠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经贸学院,110161;全国农村经济计划管理信息网沈阳工作站刊 名:农业经济 PKU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CONOMY年,卷(期):“”(10)分类号:F3关键词:

篇3: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关键词:保定市,新农村信息化,对策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背景下, 农村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和推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1 保定市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现状

保定市是一个农业大市, 随着保定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得到较快发展。保定移动、联通等公司陆续加大投入, 已建成多种通信手段的综合通信网, 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 实现了村村通手机、村村通电话。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也已基本实现, 并成为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宽带网络近些年在农村得到很快发展, 由于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及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加, 电脑已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 并实现了宽带接入。

部分县市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优势, 建立了以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行情咨询和售后服务等,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2 保定市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农民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

从农民获取信息的来源看, 大部分还是自发地从广播电视获取信息, 没有通过手机或宽带网络获取信息的意识或能力。

2.2 农民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

对农民来说, 丰产不一定意味着丰收, 除了技术上的信息需求外, 还需要有更多指导其生产决策的信息, 比如农产品的价格走势、销售渠道、种植养殖致富信息等。如果不能及时准确获得相关信息, 农民只能根据自己的估计和以往的经验来决定农产品的种植与销售, 可能会因信息判断片面而造成收入受损。

2.3 农民文化水平和信息运用能力低

农民信息素质的高低, 决定着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广进度。而我市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大部分农民还不会较好的利用现代通讯网加快农产品信息发布, 搜集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

2.4 农业信息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各类信息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 真正服务于县一级的比较少, 乡镇、村一级的则更少。农业信息网是实现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工具, 而现有的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技术人才不足, 影响了信息服务质量。保定市新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批精通网络技术, 能为农民及时准确发布农产品信息, 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 帮助农民分析市场走势的专业人才。

2.5 信息使用费用偏高

虽然当前大部分农村已实现了宽带接入, 但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 电脑和网络还属于奢侈品, 相对农民收入水平, 当前宽带资费偏高, 农民安装的积极性不高。总体来说缺乏低成本的信息设备和信息终端来满足适合农村特点的信息技术。

3. 加快保定市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3.1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主导地位

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地方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实效, 针对保定市特点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从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监管等方面统筹安排。

3.2 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保定市农村通信设施建设, 通过政策和技术手段尽量降低信息技术使用成本, 提高农民家庭各类信息终端拥有率, 积极推广宽带互联网业务。鼓励相关部分开发并提供适合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的终端产品和网络信息平台系统。

3.3 加强培养农民信息化意识

农民是农业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要积极引导、宣传和帮助农民培养正确的信息意识, 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吸引农民关注信息, 逐步养成正确的信息观念, 提高信息的利用率。从长远来看, 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培养他们利用现代通信工具解决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中遇到问题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4 做好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

提升新农村信息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利用现有的网络和计算机设备等,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等多方面的应用。另外, 各级政府要有具体的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 加大对现有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同时做好宣传工作, 培育建立一支农村信息员队伍, 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技能和科技务农技能, 让他们在新农村信息化进程中起到带头作用, 引领农民自觉的参与各项培训与学习, 切实提高农民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同时要利用信息化手段,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 使信息技术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有力的作用。

3.5 加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和范围

地方高校是当地人才、科技、决策、文化和信息的中心, 在信息资源的掌握和获取方面, 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具有辐射及带动作用。保定市拥有10余所高等院校, 包括理工、农业、金融、综合等多个优势学科, 各高校要积极提供面向农村的信息服务和义务远程教育, 定期对农民进行电脑和网络知识进行培训, 使农民在提高获取和利用信息的同时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 避免造成损失, 弥补农村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不足。另外, 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论文和技术成果问世, 要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与农村建立长期联系, 按计划安排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对农民进行指导, 将科技前沿知识告知并传授给农民。地方高校还可以帮助农民建立区域性信息平台, 协助农民了解国际和国内农情动态, 拓宽农民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渠道, 提出农业生产前、生产中和生产后多种形式的服务, 对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进行指导。尤其是农业院校更应该发挥其农业优势, 向农民提供专家咨询、图书文献、科技成果、网络交流平台等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

3.6 建立保定市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结合保定市目前信息化现状, 进行多种形式信息化手段如电话网、广播电视网、手机网和互联网的结合, 通过短信、彩信、电话语音和农业网站为农民提供天气预报、农产品供求信息、种植养殖信息等丰富的内容。整合保定市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 建立统一的市级农民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便于农民使用, 信息及时更新, 为农民提供各类急需的准确信息。

参考文献

[1]王素贞.河北省新农村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 (12)

篇4: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 ;生态文明 ;广东

中图分类号 F320,F312

Current Situation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Problems and Solutions

LUO Fangfang ZENG Xiangshan WANG Biqing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Abstract There are still some worried problems, such as planning lag, resources wasting, serious pollution, low level of social management, lack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other issu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dong new rural. This article states us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lea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gives some specific suggestions of comstructing ecd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new rural construction ; Guangdong province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能源消耗过快,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极大制约了广东的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这使广东深刻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是建设美丽广东、幸福广东的战略支撑。因此,提出了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生态立省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粤考察时,也明确要求广东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

当前广东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工农差距扩大的态势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农村基础仍然比较薄弱,特别是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部分农村仍然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三农”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不断凸显,直接影响全省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二五”期间广东的一项重要工作,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是更科学、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广东农村健康、持续、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全省突破发展瓶颈,推进经济社会走上科学发展轨道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1 广东新农村建设现状

2006年,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广东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成效显著。2008年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宽带互联网;2009年完成农村公路改造任务,提前一年实现镇到建制村公路硬底化;2010年,2.1万个村庄编制了规划,完成农村改厕101万户,建成文化广场5 000多个、农家书屋1.2万家,城乡社区文化室1.6万个;2012年,累计解决农村1 645.5万居民和109万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 542元,城乡收入比由3.15:1缩小为2.87:1;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三年任务,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7 028元;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全面实施;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376万人,转移就业603万人;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 720 km,完成森林碳汇工程23.3万hm2,森林覆盖率达57.7 %。可见,自2006年以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全省广大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为有效解决广东“三农”问题迈出了重要的一大步。

2 广东新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统筹城乡的规划相对滞后

近年来,全省新农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改善,然而,统筹城乡的规划仍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缺乏高层次、高起点的统筹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导致城乡规划建设缺乏有效衔接,城市之间、城市内部重复建设严重,“城中村”大量涌现,农村普遍村庄“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只见新村、不见新社区”的现象,制约珠三角与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平衡发展。

2.2 资源短缺且浪费严重

长期以来,广东以劳动密集型、粗放模仿型的“三来一补”经济为主,特别是20世纪80、90年代乡镇企业和“村村点火,乡乡冒烟”式的农村工业化发展过热且缺少科学规划和严格监管,产业弱质化严重且存在无序、低水平扩张,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甚至资源掠夺式发展,资源利用率较低,污染较重,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推进,广东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面临越来越硬的资源约束,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需求与供给失衡、农村土地不断被“城市化”、农民弃耕普遍、耕地质量大幅下降、水污染加剧、小规模生产等农村落后产能大量存在等。

2.3 污染严重,生态恶化

近年来,广东在环保工作方面成绩比较显著,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飞速增长与资源环境超载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正面临大气污染、土质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全面覆盖的挑战,生产、生活污染物排放量也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城市的环境污染不断向周边农村蔓延,造成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日益恶化。与此同时,农村生产方式落后,化肥和农药等农业生产污染严重,农村污染呈现“点多、面广、分散、治理难”的特点。此外,一些乡镇政府环保意识淡漠,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对环保不达标的企业放之任之,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

nlc202309040919

2.4 社会管理水平较低

当前,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社会管理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体制滞后,即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农村管理体制比较单一,管理链条长、成本高、效率低,集体经济集约发展和农村统一规划建设不协调;二是社会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在劳动、教育、医疗、社保等社会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容易诱发社会治安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三是村民直选存在一定的寻租现象,部分村干部通过“直选”进入村委会获得经济“寻租”机会,容易做出某些短期行为,损害村民和村集体利益,进而引发群众纠纷等事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5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长期以来,农村的人畜粪便混合处理,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随意处理,秸秆随意焚烧,污染空气,污染水源,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卫生和农民生命健康。新农村建设虽然在村容村貌整治、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但无论是基层村干部还是农民环保意识仍较淡薄,在农村发展决策和村民日常生活中很少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不愿意投入农村环保事业,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村民还存在随意扔丢垃圾等落后的生活习惯,导致“只见新村不见新貌”较普遍存在,严重削减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效。

3 广东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对策

3.1 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发展农村绿色经济

农村绿色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根本动力。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绿色经济,一要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绿色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和特色高效农业,逐步改进落后的生产方式,积极培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镇村特色经济,实现农业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升级改造[1];二要大力实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通过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绿色生产与加工;三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扎实做好高标准的农田及水利建设,开展农田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建设和改造现代化鱼塘、渔港,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

3.2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要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构建环境风险防范机制。二要科学统筹规划,优化农业和农村发展格局,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三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做好农村污染防治工作,扎实抓好农业源污染减排,规范农村养殖,特别要控制养猪场等的排污量,减少和规范农药化肥的使用,大力推广新型绿色农药化肥。四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鼓励和支持节水设备的推广使用。五要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构建全省的生态安全体系。

3.3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建设宜居新农村

建设宜居新农村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重要载体。首先,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农村规划建设,依托本村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优化农村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科学编制规划[2],推进名镇名村建设。其次,积极推进“万村百镇”整治,因地制宜拆除空心村、合并小型村。第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农村道路、清洁能源、饮水安全、农田水利、网络信息为重点,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加快城乡硬底化道路网络和公交客运网络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沼气、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环保型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农村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第四,切实改善农村卫生面貌,大力支持农村垃圾、污水处理系统。第五,加快发展各项农村社会事业,继续做好医疗、养老、重大疾病救助、适龄儿童教育工作,围绕新型农民培育强化科技培训和职业教育,推进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的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实施等。第六,加快全省绿道网、生态景观林、农村社区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的健康休闲娱乐场所建设。

3.4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生态文明新观念

增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生态文明新观念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强有力的“助推器”。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努力在农村社会培育生态文明新观念,一要加快农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倡导绿色、集约、智慧、包容的发展理念,引导农村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二要整合宣传资源,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手机、网络、文艺演出等阵地,努力将环保宣传教育与农村普法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相结合,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让农民愿意将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农村的环境保护事业;三要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宣传力度,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四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引导农民主动远离和抵制黄、赌、毒与封建迷信活动,树立绿色、健康、文明、和谐的生活新观念。

3.5 创新机制体制,全面提升新农村管理水平

创新机制体制,提升新农村管理水平是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重要保障[3]。首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不能以牺牲环境利益来换取经济效益,建立和完善农村污染防治责任制,为村庄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严守把关;其次,加快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程,完善民事民治管理机制,实行村务决策一事一议制,切实保障村民自治的权利;第三,推进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财政投入和管护并重的长效机制,完善各项农村公共事务日常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第四,建立农村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和重大事故风险防范机制,抓好农村社会治安工作,打造平安新农村。第五,把农村社会管理列为县、镇(乡)、村责任人年度或任期考核测评的重要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伟良. 广东发展循环农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探讨[J]. 广东农业科学,2007(8):98-99,108.

[2] 方 伟,林伟君,周灿芳,等. 热带亚热带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基于广东典型地区的调研分析[J]. 广东农业科学,2011(1):221-222.

[3] 蓝海涛. 我国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06(3):21-25,79.

篇5: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发展要求,涉及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农村信息化紧密相联。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能推动“生产发展”。农业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农业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严重以及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新阶段制约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而农业科技革命正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能促进“生活宽裕”。从物质建设层面来说,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农村更快、更好的获得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增加农民致富途径;从精神建设层面来说,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加合理的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它不仅会带来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更会带来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发展一步,农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会向前推进一步,二者紧密相联。

(三)“乡风文明”离不开农村信息化建设。乡风文明包含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精神文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方式向人们传播健康、进步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信息化的发展还有助于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满足农民技能培训服务需求,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在我国广大农村实现真正的“乡风文明”。

(四)“村容整洁”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农村规划的重要一环,在新农村发展中不仅要加大对道路、饮水、厨房、厕所等设施的投入,还要加强对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等信息化配套设施的完善,即“采用‘三电合一’的模式发展农村信息化,就是利用电话网、电视网和电脑网三种信息载体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三网”在农村的合理布局是村容整洁要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互要协同发展。

(五)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促进“管理民主”。遵纪守法、远离愚昧、诚实守信是当代新型农民的精神特征、信息化程度越高,农民的公民意识越强。例如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形式使得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可以很便捷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村民的保护自身权益的认识,增加监督管理的手段,增强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也使得农村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此外,通过开发信息技术,还可以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从而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而且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管理民主。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信息资源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广大农民也更注意运用信息指导生产和生活,“三农”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全程性、时效性等特点,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就必须坚持四性原则,即因地制宜、前瞻性和兼容性、渐进性等基本原则。

(一)制宜性原则。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以及特殊性,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信息网络体系,项目的部署也要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的各异特点具有实用性及实地可操作性。否则,即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也不一定会尽如人意。

篇6: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作者:刘敏来源:商业经济 2011年 第35期发布时间:2012年5月26日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商业的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明显滞后,与城市相比反差强烈,这一现象已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缩影。本文从分析农村市场的现状入手,寻找稳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发展的对策,以期对今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商品流通市场现状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商业的发展,农村商品流通明显滞后,反差强烈,已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缩影。在这种背景下,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商务部牵头,会同财政部、工商总局、税务总局,从2005年2月起在全国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希望将现代流通方式延伸到农村,堵住假冒伪劣商品,改造农村“一截土柜台,两间黑房子”的消费环境,缓解农民“买难”和“卖难”的状况。截止2009年底,我国已累计建设农家店41.6万家,配送中心1467个,基本覆盖85%的县、75%的乡镇和50%的行政村。对于这一惠及几亿农民的工程,能否扎实推进,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试图从分析农村市场的现状入手,寻找稳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对策。

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现状

目前,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普遍存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资供应不畅、生活消费低迷的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中不利的现实因素。

(一)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购买力相对低下

据国家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至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实现了连续五年超过300元,但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CPI(消费品价格指数)始终持增长趋势,特别是2007年达到4.8%,2008年达到5.9%,2009年虽然较上年下降0.7%,但受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受到很大冲击,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购买力还是相对低下。例如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5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实际收入水平更低,即使粤、闽、浙、苏、鲁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同样有不少偏远的农村贫困区域。农民的这种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其购买力和消费水平只能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内。

从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而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也只是通过城市实现,使得农村居民实际购买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更加突出。

农村居民经济收入偏低和收入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决定了农村实际购买力的低下的现实,这必然导致农村商品流通市场迟迟不能全面启动。

(二)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有待改善

从这五年的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看,得到了许多改善,但“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状况仍然非常普遍。

一是受购买力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质量与安全问题则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成为农村居民的普遍消费心理。

二是随着统购统销的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特点,即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同时许多农村小卖店还存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归结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

三是不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村商业网点的监管缺位,农户个体经营的流程就是从周边县镇集市以较低价格批发回商品,再出售给村民消费,从中赚取批零差价。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工商、税务、质监、卫生等主管部门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依法监管,从而使得农村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这造成了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也对正规商业资本介入正规经营形成了一定的难度和障碍。

(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有些地区出现了“大跃进”现象

由于农村购买力低下,被称为“超市下乡”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带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为鼓励流通企业办农家店,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扶持政策,财政部采取直补和贴息给试点企业补助;一些地区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列入政府工作规划,作为考核干部的一项指标,地方财政也拿出配套资金,有的甚至要求“各地政府把农村市场建设放在与GDP增长速度同等重要的地位”。

基于上述原因,一些地方出现了虚假浮夸的问题,使得“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变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或为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作为“钓鱼项目”,或为占领农村市场,结果都一味地追求试点企业和农家店的数量,甚至把经营实力不强、辐射性不大甚至资金短缺的企业,包袱沉重、经营困难的企业,瞒报有关资料的企业都列入了试点规划,出现了“大跃进”现象,致使一些农家店运作不规范,经营水平低,不开架售货,无统一标识,也未完全做到统一进货,坑农问题仍有发生,甚至有的商家还将店址选在了城区。这些问题无疑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发育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稳健推进农村商品流通市场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受多方面因素制约,既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素质,又受自然资源、国内外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也就是说农民增收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和政治

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既从当前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又从长远考虑根本改善农民增收的环境。

一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非农产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也是农民增收的关键。要加快乡镇企业发展步伐,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促进农产品增值;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拓宽渠道;加强劳务输出,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解决好拖欠工资、劳动环境差等突出问题。

二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挖农业增收潜力。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为主、种植业以粮棉为主的格局,使农业经济走向良性循环。

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长效渠道,既可以解放部分农业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人均耕地等资源占有量,又可以提高非农产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形成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政府扶助、多元办学、面向市场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机制,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增强致富本领中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生产能力的根本之策。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另一方面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服务农业和农民为宗旨,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

(二)稳步发展农村连锁商业

根据我国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消费特点,应重点发展农村连锁经营,这样能够保证农村居民在其相应的购买力范围内放心消费,商家在法律的许可范围内合法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有效监管,从而促进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有效改善农村市场环境,扩大农村消费对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

在农村建设连锁商店,要引导企业参与,使其成为农村商品市场的主导力量。一是大中城市的有实力的连锁公司,如上海的华联、北京的物美、山东的银座等向农村延伸,到县、镇开店,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建立起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即在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根据城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引向农村市场,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各类生活日用品和农用物资等工业品,通过农家店下乡进村,使农民不出村就可买到质优价廉的生产生活用品。

二是中等城市或县城有实力的中小型连锁企业或由同业店铺联合创建的连锁店,充分利用地熟人熟的本地资源,开办适合农民需要的综合连锁店或便民连锁店。当地有一定基础的中小店铺经过诚信经营,可以争取成为著名连锁店的加盟店,享受到连锁店的品牌和先进管理等益处,还可以吸纳大批农民转入非农。同时,发挥加盟连锁店的地缘优势,进村收购农产品运进城,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材料,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农产品,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连接,破解农产品卖难。

三是要营造宽松的消费环境,彻底解决农民税费、医疗和教育费用等问题,解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要扩大农村公共产品、公用设施的投资,增加电力、道路设

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立一个快速、便捷、低耗、高效的农村商品流通渠道。

(三)遏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中的“大跃进”

对于一些地方盲目追求数量的情况,商务部成立了抽查小组,分别对安徽、山东、河北等8个重点省区的农家店及配送中心建设项目进行随机复查。

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大跃进”问题,不要大呼隆,要稳扎稳打,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致力于农村连锁商业的稳健发展,认真解决虚假浮夸的问题,指导企业正确对待国家补助,切不可贪多求快,千万不能搞拉网式推进。县、镇政府在制定建设新农村的规划时,务必把商业网规模作为重要构成部分。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要掌握本地的店数、规模、行业结构、诚信经商、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实施科学的管理。各级政府要加强检查验收,实施网上公示和农民现场调查,对弄虚作假的取消试点资格并通报批评,对验收不合格的取消优惠政策,对不开架售货、不明码标价的责令立即整改,对销售假冒伪劣、过期商品的依法予以处罚并取消经营资格。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我国农村市场挖掘扩大内需潜能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巨大作用,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

(四)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以拉动农村消费

全面推广家电下乡,促进农村消费结构升级。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农家店的覆盖面,在农村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重视统一配送这一农村现代流通业的薄弱环节,提高综合服务功能。支持商贸、邮政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加大对兴办农家店的信贷投放。加快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新建和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开展“农超对接”,建设从产地到超市的冷链系统和快速检测系统。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

篇7: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本次研究调查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

1.1文献整理和理论研究

通过对河北省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相关理论的研究,确定本次调研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向,并对研究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框架设计。

1.2进行预调研

在保定周边地区,团队成员运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若干农户进行调查。调研结束后,记录和修改问卷中出现的问题。

1.3正式调研

考虑到河北省各地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以及低碳新农村建设现状各异等因素,团队成员在保定、石家庄、邢台三个城市中,选取了若干经济发展水平与低碳新农村建设水平分别处于不同阶段的行政村落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对象为河北省农村地区18岁以上的居民;调查内容主要为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两大方面,其中,制约因素分别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访谈63人,发放问卷368份,收回问卷362份,剔除无效问卷11份,共收回有效问卷351份,回收比例为95.4%。

2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及现状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能耗、排放和污染等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生态环境面临很大挑战。目前,低碳城市建设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工业方面,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生活方面,提倡低碳生活,采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活方式。但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受重视程度较低于低碳城市建设,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够、农民低碳发展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得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发展模式长期存在。这种落后的发展模式,使得农村资源日渐枯竭,农村环境日趋恶化。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根本问题,低碳城市建设为低碳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模板。在低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等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模式下,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保护和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低碳发展理念是评价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理念标准。在低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能源的开发利用、农业生产、农村工业化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等方面,都要注重这一理念标准。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北省农村的低碳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部分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通过轮作耕种、秸秆还田等多种生产方式,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产量。部分行政村落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满足农户需求的同时,降低了碳排放量,保护了自然环境。同时,专业集群的特色农业和农村旅游业也在河北农村地区得到积极建设和发展[3]。但河北的低碳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亟待完善,如低碳建设较晚、低碳进程落后等因素,使部分农村地区特别是落后地区,仍然普遍存在土地利用浪费、生产生活碳排放量较高等问题。

3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3.1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

河北省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第二三产业先天不足、后天缓慢;农业经营模式多为粗放式经营,农业总产值的增加主要依靠耕地面积的扩大;产业集约化和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生产力较落后。河北省的农业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抵御外界风险能力较差,而华北地区又是虫害、寒潮、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多发区,因此,每年造成的农业损失严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4-6]。同时,由于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农业专业生产和研发能力较弱,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品的附加价值不高。另外,河北省农产品的供给层次较为单调,主要为粮食作物,难以在市场上取得比较优势,市场占有率较低,农户收入增长缓慢。这些经济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低碳新农村建设。

3.2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扶持力度有待加强

河北省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一方面,受城市地区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大量高污染产业从城市转移至农村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农村地区大量的环境问题,例如土地的严重污染、水源致病率的提高、物种多样化的大幅减少等;另一方面,农村建设缺乏远见,仅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过度开发资源,滥用化肥农药,就地排放污染水源。这种以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的发展,使农村环境污染愈加严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政府对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农村地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缺乏重视,缺少专业的环境治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环境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由于农村环境治理缺乏经验,多套用城市环境治理措施,“以一法治两案”无论是技术上还是模式上都存在障碍。由于环境治理属于公益性事业,资金消耗大,收益的回报期长、见效慢,农村地方政府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另外,农村地区执法整治力度较弱,环境监管力量不足,缺少健全的行政机构进行严厉治理。

3.3农户受传统生活观念束缚,低碳意识薄弱

农户传统的生活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及其思想观念很难被改变。大多数农户并没有考虑到传统生活方式带来的后果,低碳意识薄弱。例如,当前河北省农村有国家实行的低碳家电下乡政策,但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低碳消费需求不足[7]。在低碳经济推广和运行过程中,河北省农村的高碳生活方式成为低碳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由于农村自身粗放型的生活方式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农户生活能源结构单一,除了普遍使用煤炭以外,还存在一些直接燃烧薪柴的方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河北省农村的使用率很低。此外,在部分农村地区,露天堆放的草堆柴垛、路边的粪堆以及垃圾堆随处可见,这“三堆”便反映出农户薄弱的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

3.4低碳新理念在农户中的宣传力度不足

在低碳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城市和农村的“二元低碳”现象。在城市,低碳政策被很好地落实和执行,低碳城市建设进程突飞猛进;但在农村,政府的宣传和知识普及不够深入、全面,宣传方式简单、宣传力度小、宣传面窄,这使得农民对低碳知识不够了解,低碳意识较薄弱[8]。实际上,河北省的低碳农村建设是积极主动的。但由于政策未能及时宣传到农村中去,很多优惠机制没有被农民了解,低碳农村的建设进程受到阻碍。在宣传方式上,大多数农民通过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来了解低碳环保知识,宣传方式相对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农民对低碳新农村知识的需求。

4低碳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对策

4.1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

大力发展河北省的农村经济,有利于小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和健康发展,满足富裕农民进城创业的愿望,可以极大地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促进小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提高乡镇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河北省传统农区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就是加快传统农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又为农村土地逐步向种地能手集中、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户的收入将进一步增加。更重要的是,农户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将会有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促进城乡市场的繁荣。在上述前提下,提高农村的城市化水平将间接影响农户的生活模式和生活理念,低碳理念将更加深入到农户的思想中,对于更好地推进农村低碳化进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2以政府为主导,优化财政

在低碳新农村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河北农村的经济体系应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政府需要在财政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丰富河北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在这项工作中,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在低碳新农村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行政管理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建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融资机制,为低碳新农村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丰富河北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帮助农户打破自身限制,实现家庭收入来源的多样化,提高生活质量。政府加大财政预算支出,对农户采取低碳消费补贴政策,鼓励农户购买更换节能设备,促进节能环保产品的使用,让清洁能源走进农户的家中。

4.3加大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低碳新生活的意识

农户是农村生产活动中的主体,更是低碳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者与参与者,他们对待低碳新生活的态度是建设低碳新农村的关键。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户传统生活观念根深蒂固,低碳意识不够强烈,若想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户这种传统的生活观念,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加强低碳理念的宣传力度。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户更多专注于低碳新生活带来的切身利益,一旦自身利益有所损害,他们将拒绝做出改变。因此政府应做好引导者的角色,切实从农户利益出发,加大对各个地区的宣讲力度,让宣讲走进基层,使农户深入了解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目的和进程。丰富宣讲内容,在宣讲中突显出优惠机制,让农户从根本上意识到低碳经济的益处,进而强化农户心中的低碳理念,调动农户参与低碳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农户自信心和环保责任感。

4.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完善环保法制

目前我国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制还不够健全,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尤其是土壤污染、生态补偿等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在低碳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农户环保意识淡薄只注重眼前利益、一些执法部门管理混乱,这些现象需要相关的法律去约束去规范,但农村法律法规的建设不能满足现代低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不能为相关的政策提供完整的法律保障甚至会损坏农户的合理利益。因此,切实保护农户合理利益并有效制约农户不合理的行为,充分考虑农户的参与诉求以及低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出台具体的低碳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法规,填补农村环保方面法制的空白,推进低碳新农村建设的法制化进程。

参考文献

篇8:新农村信息化现状与发展对策

1 传统农产品市场发展的不足

1. 1 农村信息化薄弱

农村信息化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农村生产、生活和社会管理中实现普遍应用和推广的过程。目前,农民得到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多数农民还依靠电视、报纸或广播这种形式,有些信息就不能及时地掌握和传播,影响决策。这也是导致农业发展不上去的一方面原因,农民没法最及时的知道最可靠的先进技术发展和销售渠道,导致生产力跟不上或者丰产不丰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目前,农村非互联网用户,38. 8% 的人是无法上网的,他们没有电脑和网络,19. 7% 的人是由于缺少电脑和其他互联网设备,3. 5% 的人是因为地方没有网络连接条件。同时,农村地区购买电脑和使用网络设备也面临不小的购买成本,从客观上限制了农村地区上网的实现。农村网络设施的普及率低于城市的网络设施的普及率。信息化的发展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现代化。以互联网信息促进农村信息化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显然比较重要。

1. 2 农民文化水平低

在农村一部分农民没有受过高等文化教育,他们辛苦劳动,培养出来的有文化有知识的下一代多数也都远走他乡,在外打拼,不愿回家发展农业,这就导致代代循环,低文化水平的留在农村,虽有熟练的传统技术,却不能跟上时代的变更,掌握新的技术知识而无法更好的创收,人才匮乏。

1. 3 物流水平低

科技水平虽然发达了,但在用先进技术创收的同时,我们发现,有些地区虽然大丰收,但是却没有较高收入,比如前边我们提到的几个事例,即所谓的 “丰产不丰收”,其主要原因就是物流水平低。一些产品虽然便宜,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导致产品运输不出去,不能更好地投入市场,得不到好的收益; 或者产品虽然有人买,有运输,但是运费很贵,导致成本高而利润低,也使农民无法得到好的收益。

1. 4 传统思想观念严重

老一辈的农民还保留有旧思想,不想更新,认为只要踏踏实实干活,努力才能有好的收成,然而事实告诉我们,只努力是不够的,要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掌握新技术,掌握新方向,才能在新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比如电商,好多人不了解电商,甚至排斥电商,认为网上的东西不靠谱,网上都是骗子,这样,他们也就不能与时俱进,同时代接轨,也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拥有更加便利的服务。

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商逐渐发展了起来,并有了自己的天地,今年双十一,以淘宝为首的电商就达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绩效,截至2015 年11 月11 日24 时,淘宝双十一总交易额为912 亿元,创收新高。中国的双十一已被世界关注,并成为一大盛事。而农产品市场是个大市场,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今年1 月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了要 “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为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基础。我们可以看到,电商下乡已经成为一个大趋势。

2 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优势

2. 1 直接快捷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我们可以更方便的在网上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在网上我们可以方便挑选,放心购物,货比三家,不用为了买东西而跑很远的路,更加方便,不会因为不知道去哪买而发愁。电商更是,让我们不出门就能坐等想要的东西被送上门。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通过网上销售购买的方式,让人们可以坐在家里就能买到地里新鲜的蔬菜,更能方便直观地看到蔬菜的图片以及新鲜程度,可以放心吃到应季的便宜食物,更有快递人员贴心的将产品送货上门,直接快捷,服务到位。

2. 2 降低成本

农产品电子商务可以通过网上销售,免去中间商购货、进货、销售等关节,省事省力省钱。更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广告,使更多的顾客了解自己产品的信息,不用再到处销售推荐,打破传统的销售方式不可避免地限定时间和地点,使交易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进行,更免去了房租等费用,低成本开店,低成本挣钱。

2. 3 更便利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可以使人们方便购买产品,也使农民更好地了解广大消费者的心理和喜好,什么东西是大家普遍喜欢的和想买的,哪方面还需要改进,减少寻找的过程,节省时间。商家更能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最新的技术,了解最新产品,研发出更有利于市场发展的产品,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农产品的发展,提高农业经济利润。

2. 4 增加就业

当人们发现网上销售更加便利方便,更容易获利时,便会有更多的人加入电商,增加了当地农村就业机会,也使不少进城打工的人发现商机,回乡发展当地产业。最近就有不少大学生弃城返乡,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打破传统农户对知识技术的不了解,增加发展的前景,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更有地方去运用。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正是缺乏人才的时候。

2. 5 扩大销售规模

可以将不同的农产品进行整合,加工包装,打包卖,使销售方式多样化,一带一销售,并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这种方式扩大销售空间,扩大市场规模,使产品可以面向全国销售,不用局限于部分地区,可以使北方人吃上新鲜的南方水果,南方人吃上北方的优质小麦,优质生活。扩大销售规模,才能增加销售量,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

3 对策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要想将农产品市场和流通发展起来,可以与电子商务结合起来,运用新技术,掌握人们更愿意接受的方式来发展。近几年,已经陆续有农村开始将电子商务与农产品市场结合起来,据统计,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网站已超过3 万家,其中涉农网站6000 家以上,带动了农产品产供销模式的深刻变革。以中国农产品促销平台为代表的官方网站,进一步加大农产品信息发布力度,将生产和营销密切联系起来; 菜管家、天鲜配等电子商务网站不断兴起,完成了网上选购、网上下单、物流配送、电子支付等快捷服务; 以新希望、爱农驿站等为代表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纷纷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使自己的生产供销变得更加电子化,从而形成了多层次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形成了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电子信息市场,电子商务市场已成为农业信息传播和贸易活动的活跃区域,并使各商家取得了良好的收益利润。

采取农产品电子商务这种发展方式,就要加强人才培养,使更多的更专业的人才投入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中来;加强对商品质量的管理,避免消费者买到不合理不理想的差商品,影响整个运营渠道的保障力; 更要加强经营模式的管理,加强销售人员的管理,物流方面的管理,制定规范的标准,规范生产、加工、操作、包装等各个关节,并降低道德风险。

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因为地域不同,发展情况不同,发展的模式也各不相同,要发展当地农业就必须要结合自己当地农业发展实际来进行决策。我们了解到吉林通榆县就有自己独特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吉林省通榆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产品丰富,发展好,但是缺乏商务人才和运输限制等制约因素。通榆县政府在了解到自身情况后,积极采取办法解决自身不足,并引进外援,与杭州常春藤实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建立电子商务公司,为通榆农产品量身打造 “三千禾”品牌。同时,通榆县还开发了绿色食品园区、线下展销店等,为电子商务网站提供更优良的服务。通过与网上 “一号店” 合作的方式,打开市场,将当地产品推向全国。为了增加消费者对通榆产品的信任感,通榆县委书记和县长联名写了一封公开信挂在淘宝首页,做法诚恳亲民。

我国的农村发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农业发达,产业基础好,适合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计划,但对于较落后的地区,就不能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计划,或者等有一定基础的时候再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计划,盲目探索农产品电子商务计划,不但不会有所成,反而会有一定损失。政府可以将当地有潜力有发展或相似的农产品进行整合,并与大企业联合,将从产品大规模的进行统一分类、包装和在线经营。农产品生产者、企业和政府联合电子商务平台对农产品进行加工营销,既带动了生产发展,又创造了更大的价值,使农村经济更快发展,农民更快脱贫致富,奔小康。

摘要:目前,农产品市场与流通在逐步发展,但是发展的比较缓慢,我国仍面临多种问题而阻碍了农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在这个全球互联网发展的时代,电子商务这个领域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必然成为一大趋势。但是我国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所需的配套条件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一领域还不够健全,我国农产品通过商贩销售仍占主导市场。文章主要通过对吉林省吉林市部分农村地区的市场发展和信息流通问题进行分析和调研,希望通过调研,找到更合适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途径,并逐步完善这一领域,加快农产品市场的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市场,电子商务,信息流通

参考文献

[1]杨玉姗,邬超华,何雄辉,等.“淘宝村”运营模式及其带来的经济作用——基于广东的调研[J].中国商论,2015(1).

[2]谢茂华.农产品电子商务国内研究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1(7).

[3]郑亚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区域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主成分聚类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4]胡天石,傅铁信.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2).

[5]牟静.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创新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

[6]张仙锋.国际电子商务研究进程、主题和趋势:基于五大模型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4(6).

上一篇:加油加气站建设标准下一篇:模拟招聘大赛决赛情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