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信息化工作建设

2024-04-22

新农村信息化工作建设(精选8篇)

篇1:新农村信息化工作建设

一、当前点军区农村信息产业化现状

当今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各级农业主管部门都在关注农业信息化进程,全国省级涉农推广网站59个,地级农技推广网站298个,市级974个,“全国农技推广网”开通知以来,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初步建成了以农技推

广网为核心,集10多个专业网站为一体的国家农技门户网站,经过今年改版后,信息量更丰富,界面更加美好,点击量大富上升,目前月点击数高达600万次,此外肥料信息网、节水农业信息网、植保咨询网、耕地质量网等诸多的农技网站为广大农民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但当前农技信息工作的宣传和推广与农村信息化的总体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大多数农民还不知道应用农技信息发展生产、推销农富产品等。

为了使这些有效信息能走村到户作为宜昌电信企业,点军电信先后投入了300多万元将网络接入点下移到85%以上的行政村,另对建设难度较大的行政村09年内拟发卫星模式开通各村农村党教点的信息接入,为点军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网络支撑服务。宜昌电信于2006年就为广大农村用户提供湖北农技110热线,用户只要拨打11896110即可获得农业快讯、市场行情、农业科技、政策法规、便民服务等相关信息。极大方便了广大农民了解各方面农业信息的需要。

点军区科技局建设农村科技信息站9个,配备了电脑,基本上实现一个乡镇两个站点,同时以区政务网为中心、以各乡镇为支点、以农户为节点共同构建了全区信息网络,确保了信息畅通,提高了信息入户率。各乡镇(街办)、社区均建立了科普活动室,全区共建科普活动室12个,开办科普宣传栏45个,每一季度更新科普知识,全区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自上而下形成一个系统。进一步完善了区级创新服务中心——点军区科技局分别在5个乡镇设立了科技服务中心,在每个科技型企业设立了科技联络员,构建了全区创新服务网络。通过发布科技信息、实施科技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各级各部门在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两年内共开展服务活动200余次,争取科技无偿资金352万元,研发新产品11种。

二、主要措施

为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点军区将强化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式,积极组织实施“信息入乡”工程,主动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主要措施如下:

(一)大力推进农村信息产业化宣传,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

为此区级有关部门将加大农村信息产业化的宣传力度,一是协调点军区农经局、科技局以及各乡镇,引导农民发挥信息的先导作用,以信息化带动农业市场化,以市场化带动农业产业,推动农村能人兴办企业,二是加大招商力度,着力引进品牌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加快培养一批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了解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复合性人才,建立农村信息化的实验示范点,从而快速、便捷、低成本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育一批农民创业带头人

(二)建立电信窗口,帮助农民网上致富

点军区政府积力推进“村村通”工程,协调各网络通信部门,改善农村通信条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充足信息源和便捷的交流渠道,使信息有效服务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与广电局联系组织完善农业电视节目“进村入户”;二是与电信局、农经局、科技局联系,携手推进农业信息建设,建立农业信息网,为加强网站管理,建立信息采集、发布更新、通报等到相关管理制度,定期发布一些农民和农业产业化组织需要的农业政策和农产品信息;三是利用国家出台的家电下乡政策,以电脑、电话、电视为载体,从各方面引导农民学习和收集相关知识,为农民搭建网络平台,依托“信息快车”奔致富

点军区经济局表态说今后将一如既往的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的网络支撑服务,创建更便利的网络平台,做到提升区一级,完善乡一级,延伸村一级,形成横向相连、纵向贯通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网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提供最有效最方便的服务。

新农村信息化工作建设

篇2:新农村信息化工作建设

日期:2009-09-14 08:18 作者: 来源:济源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点击次数:160

3一、基本情况

济源市位于我省西北部,市域面积193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和丘陵面积占87%;辖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行政村(居)总数为526个,山区行政村占总数的43%;总人口6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36万,占53%。近年来,济源市着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8.8%,广播人口覆盖率97.49%,移动信号实现全境覆盖,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和信息服务点。农村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61.67部、移动电话109.1部、电脑9.17台、互联网接入8.3户。到今年底,20户以上自然村可实现组组通硬化路。

二、主要做法

1、大力整合信息资源

早在2000年,气象局、科技局等单位就建成了面向“三农”的网站,但由于管理维护跟不上,更新不及时,使得为农民服务的功能大打折扣。2006年,济源市由市信息化办牵头,将10家涉农部门的网站进行整合,建成了“济源市新农村信息网”。“济源市新农村信息网”由市信息化办负责技术维护,10家涉农部门负责信息更新,从而形成了一个平台、多家参与、共建共管的工作机制。通过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各个部门发布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农民朋友只需登录“济源市新农村信息网”,便可享受10家部门提供的农业科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就业等服务。目前“济源市新农村信息网”已成为农民获取信息、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网站总访问量达到135万人次,日点击率突破千人次。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2006年国家信息化试点建设中,我市就建成了市级新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和镇级信息服务站。为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2008年,济源市委、市政府把村村建立信息服务点作为为民办实事的目标,市镇两极财政投资200万元为所有行政村(居委会)配备了一台以上电脑,并接入了互联网,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有信息服务点的目标,形成 “市有中心、镇办有站、农村有点”的新农村三级信息服务网。

为充分发挥农村信息服务点作用,今年又提出在全市实施“511工程”(即全年完成52个示范型信息服务点建设,通过培训,使1000名村官能在线办事,10000名农民会上网),该项工作作为2009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好的八件实事之一,截止8月底,已建成示范型信息服务点30个,培训村官680人、农民12000余人。

3、实施“短信富农”工程

农村信息服务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获取信息难的状况,其效果也是有限的。如何有效解决农村信息棚架问题,我们根据农村手机用户基本普及的现状,在2007年启动了面向农民的手机短信服务活动,就是由农业、畜牧等各涉农局委定期提供农民最需要的政策、农情、市场等信息,由市信息化办通过短信平台向不同的人群发布,此举有效解决了农民获取信息难问题,收到非常好的效果。目前,市信息化办已建了包含5600个养殖户、2610个种植户、177个农民经纪人、2200个农村干部等上万名农民信息的数据库,通过短信平台发送各类信息1720条,受益群众达300多万人次。

4、严格工作监督管理

信息化工作,建设是基础,应用是目的。为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效果,我们从制度建设入手,狠抓推广应用工作,建立健全了《济源市信息服务点管理制度》、《济源市信息服务点考核细则》、《济源市信息服务点上网人员须知》、《示范型信息服务点建设标准》、《“511”工程培训标准》等一系列制度。明确提出了农村信息服务点建设要实现“六有”(即:有专兼职信息员、有规章制度、有活动记录、有活动场所、有信息发布栏、有“四防”设施),做好三项服务,即信息发布(农村信息管理员通过信息栏、手机短信、简报、村广播和上墙公布等形式每周向群众发布一次信息,每次3条以上)、信息咨询(向农民提供信息咨询和信息发布服务)、开展活动(信息服务点每天向农民开放2小时以上,每月开展一次入户调查活动)。在农村信息管理员的选配上,明确提出要由大学生村官、回乡大学生或致富带头人兼任,这样做既保证了信息管理员队伍的稳定,又解决了待遇问题。

三、几点体会

1、领导重视是关键。

一直以来,济源信息化建设都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2007年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信息化建设是我市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信息化工作要走在全省前列;2008年,农村信息化建设被列入各单位目标;2009年,农村信息化“511”工程被作为8件实事之一;每年市委、市政府都要听取信息化专题汇报。正是由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信息化建设营造了良好工作环境,在全市上下形成强大的合力。从市到镇(街道)都明确了专人负责,每个村都按要求配备了信息管理员。各镇在新农村建设中,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16个镇(街道)把农村信息化列入村级目标,承担了村级信息服务点的互联网接入费用。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使我市农村信息化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道路。

2、整合资源是条件

信息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单凭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一个部门的力量,无论是从权威、影响力都显得单薄,如果能够借助外力,与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就可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就是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条件薄弱,要解决农村信息化的投入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整合各种资源。我们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是借助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村级信息服务点,实现用较少的钱干较大的事。二是与组织部、文广局、计生委、科技局等8个单位联合按照“8+X”模式建立“新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其中“X”代表后来需要新加入的部门。这样做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更重要的是大大减少了村级的投资。“8+X”模式使对农村工作的管理更加强势、更加有效,实现了8个单位一支队

伍、一套制度、一道培训、一起考核。同时,从投入的效果看,8家单位各自按照自身实际建设新农村公共服务中心,使“中心”的装备水平发生质的变化,截止目前,组织部门为各“中心”配备了电视机、DVD机,文广局配备了投影仪,信息化办配备了电脑等,极大地丰富了“中心”的功能。

3、应用培训是重点

农民获取信息难,除与经济落后、基础条件差等因素有关外,对信息技术不了解、不会用也是主要原因。所以对农民进行培训特别重要,在农村信息化推进工作中,我们把培训作为重中之重。一是抓各级领导的培训,提高对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抓信息管理员的培训,提高骨干人员电脑操作技能;三是抓普通农民的培训,由各镇(街道)具体负责进行,把此项工作作为目标考核的主要内容,保证了培训效果;此外,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市信息化办会同组织部、联通公司共同开展“信息培训直通车”活动,深入到各村(居)对农民进行面对面培训,收到良好效果。

篇3:新农村信息化工作建设

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部署, 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 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加快我国传统农业改造, 对于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推动传统农业经济改革产生了强大的助推力和影响力。在我国这一形势之下, 农村经济转型使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日益复杂, 这对农村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正确处理好农村财务问题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发展的契机。结合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对于构建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 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实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提高管理效率, 增加农村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1.1 实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我国传统的农村财务核算由于存在不规范、易疏漏、操作流程较为复杂等问题, 增加了具体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只需依照财务管理软件所设定的操作流程, 根据统一的、规范化的数据录入要求和设计流程, 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操作, 使每一项操作流程变得更加清晰, 财务管理人员各有自己的操作权限, 建立合理的人员分工责任制, 有效遏制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越权行为, 对于推进农村会计财务档案信息资料的规范化保存和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提高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现代化

传统的农村财务管理工作过多依靠人工操作, 导致财务处理的工作效率较低, 工作量较大, 也出现了一些错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实施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只需财务工作人员把农村财务数据信息录入到计算机系统当中, 就可以简便、快捷地实现农村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工作, 提高了农村财务工作的效率。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可以为提高农村财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调整我国农村经济结构, 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奠定基础。

1.3 有利于加强农村财务监督, 增加农村财务工作的透明度

农村财务管理监督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作用是有效遏制财务工作腐败的关键路径。由于传统的农村财务监督工作在及时性和有效性方面存在缺陷, 导致国家财政拨款不能安全落实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而实现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可以把财务信息更方便地传递到国家政府职能部门, 相关的监督管理人员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农村财务信息的最新状况, 可以根据农村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调整工作部署, 提高政府领导决策能力与应变能力。另外, 也可以根据农村财务的年预算与月预算, 合理分配农村资金与资源, 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让群众能够了解相关的会计信息, 方便了群众的查询, 从而提高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2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2.1 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 不同地域农村经济发展不均衡, 特别是偏远农村仍贫穷落后, 计算机在农村的普及率不高, 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 西部农村财务信息化的普及程度不高, 加上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导致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本较高, 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普及率依然较低。另外, 我国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不能及时、准确地把农村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的最新成果上报到上级职能管理部门, 使我国农村财务工作出现“信息孤岛”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通信企业资金匮乏, 农村地理状况复杂, 偏远农村交通不畅, 增加了农村财务信息化基础设施维护成本, 国家对于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财政补贴不足, 加上农村群众的网络技术水平较低, 不能切实起到对农村财务信息的外部监督作用。

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信息化除了要配备必要的基础设施 (计算机、打印机、存储卡) 以外, 还需要配备UPS来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 减少财务数据信息的丢失, 同时, 相关的会计软件也是比不可少的, 农村会计人员除了要掌握会计理论、方法、准则和制度以外, 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熟练掌握会计软件系统, 如:计算机程序、数据存储技术、财务处理程序等, 这也对农村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 由于对农村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不高, 加之国家没有统一为农村配置财务信息化管理软件, 导致各会计软件相互之间没有接口, 会计信息传递受阻, 农村财务信息化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2.2 农村财务管理运行模式的缺陷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农村财务管理的运行模式主要有“村财村管”、“会计委派制”、“双代管”和“会计代理制”4类。其中, “村账村管”模式独立配备会计人员, 一般由农村当地人担任会计职务, 农村财务管理权依然集中在少数村干部和财务人员手里, 操纵农村财务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会计委派制”是乡镇经管站统一委派专门的会计人员, 而不是以往由村干部委派, 村干部也不得干涉会计人员工作, 专职会计人员对各村的财产状况和农村经营成果进行核算, 及时发现农村财政违纪行为, 监督农村财政问题。但实际在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农村独立性集体经济组织实体依然没有摆脱乡级政府的干预,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理财难以落实。“双代管”模式是村级账务、资金统一交由乡镇农经部门代为管理, 而在实践中由于对农村财务问题的监管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财务信息化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不到位, 乡镇农经部门对财务监督渠道不畅、处理不严, 村级预决算制度执行不力, 集体资产管理漏洞多, 资产流失严重, 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质量还不高, 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 难以在整体范围内达到规范化。“会计代理制”是在财务收支管理权不变的情况下, 政府提供会计代理服务中心, 并统一配置计算机和相关的财务管理软件, 专门为农村开设存款账户, 配置专门的报账员, 建立农村财务账簿, 统一对农村财务信息进行核算, 尽管这种管理模式体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独立性, 但是, 依然没有摆脱政府的干预, 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的分配难以落到实处。

2.3 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认识水平有待提升

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借助计算机信息系统实施会计核算工作, 但是, 农村领导干部通常沿用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 对财务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 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创新意识, 不愿尝试应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信息化管理工具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 行动上表现出消极不配合的态度。加之, 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普遍低下, 管理人员认识水平不高, 缺少财务信息化的应用能力, 农村财务信息化制度形同虚设, 这也是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

3 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3.1 完善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

财务管理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实现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必备条件, 主要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这就需要政府对所管辖区域基础设施采用较为统一的配置标准, 运用高性能的服务器、客户端配置和存储、备份设备, 以及兼容性、可靠性、可维护性更高的硬件设施, 集中部署服务器, 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硬件平台, 农村不需要配备服务器, 只需要在统一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数据信息的录入, 利用集线器、路由器和交换机等连接设备来完善农村财务信息化系统。可以调动电信运营商参与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 委托软件开发商来开发集账务处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财务决策于一体的专门用于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共享软件。

3.2 创新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运作模式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需要创新财务管理信息化运作模式, 建议采用“村级会计代理服务”模式, 对村财务进行民主管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都可以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反映, 充分发挥政府对农村财务工作的监督职能, 不断规范和推行农村会计代理服务制度, 提高农村基层财务组织的管理水平, 防范村干部的特权主义思想形成。

3.3 提升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认识水平

新农村建设时期, 为促进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需要选派优秀大学生, 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财务核算能力、管理能力较强的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 负责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积极推动和促进农村财务信息化建设, 提升对农村财务信息化的认识,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 加强对农村财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使提升管理水平和操作技能, 不断改善农村财务人员队伍知识结构, 以切实推进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步芬清.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装备技术, 2010 (4) .

[2]杨高翔.湖北农业信息化战略及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9.

[3]陈绍新.会计管理创新[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1:94-103.

[4]管桦.探讨农村信息资源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8 (3) .

篇4:新农村建设 信息化先行

以“龙头”带动“龙身龙尾”

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必须加强党委、政府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强大的政府农业信息网站,培育农村信息化“龙头”,用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打造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的平台。为此,衡水在市县两级普建农业信息中心,开通了农业信息网站和农业信息咨询热线。打开“衡水农业信息网”可以看到农业信息、分析预测、实用技术、价格行情、农业气象,以及最新的政务公开、在线视频等特色栏目,每年市农业信息网站录入、更新信息近6000条。

“龙头摇,龙身动,龙尾摆”,只有把“信息高速公路”出口修到农村,才能让农民享受到高效率的信息服务。为把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到乡镇,几年来,该市按照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一间房子、一套设备、一条电话线、1-2名专职人员、一个传播服务网络、一套管理服务制度”的“六个一”建设标准,对全市所有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逐一进行了验收挂牌;在农村,他们对部分辐射范围较大的门市部进行整合和提高,统一定名为“衡水市农业科技进村服务站”,达到“一个经营场所、一名技术人员、一部电话、一台联网电脑、一套音像设备”等“五个一”建设标准的,由市统一命名挂牌。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和村科技进村服务站利用其技术优势,为广大农民群众开展信息查询、资料下载、广播宣传等信息服务。同时,该市还按照统一标准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市场和中介组织建设了一批网络信息终端。到目前,全市已在广大农村建成了由114个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200家龙头企业、28家中介组织、1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1000多个科技进村服务站组成的覆盖全市的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土洋结合”的信息发布方式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信息需求、消费的主体。如何解决因电脑购置、运行费用高,农业信息进村进不了户的“最后一米”问题?经过几年的探索,衡水市建立形成了“土洋结合”的10种农业信息发布入户方式。这10种方式是,赶科技大集向农民直接发布信息明白纸;利用村政务公开栏发布农村信息;通过农村大喇叭发布农业信息;自办《农业信息参考》发布网上信息;开办衡水市、县农业信息网站;与广播电视台合办《农村天地》、《菜篮子价格》等栏目;用手机短信向农民群众发布市场行情,定制用户已发展到30多万;通过固定语音电话、移动专家电话解答农民咨询;结合市农业重点产业开通农业视频医院,向广大农民和基层用户开展面对面、点对点的服务;建立进村服务站,实现信息服务和物资技术服务相结合。

“有路无车、有车无货”,涉农信息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是广大农民普遍反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加大了涉农信息网络资源整合工作力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市农口部门及时将本单位涉农政务和业务信息传送到市农业信息中心,由信息中心整理后统一对外发布。为保证信息报送工作持久、高效地进行下去,他们出台了信息考核奖评办法。市直各农口部门都成立了由主管领导任组长、信息科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部门的农业信息上报工作。

“粗手”建网站农民当”老板”

篇5:扎实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大庆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提出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培育信息致富典型等建议.

作 者:刘晓飞 暴瑞坤 作者单位:刘晓飞(大庆市林句县四合乡政府,黑龙江,大庆,166308)

暴瑞坤(大庆市农委,黑龙江,大庆,163311)

篇6:新农村信息化工作建设

一、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农村信息化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发展要求,涉及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多个方面,而且,这些方面的建设和发展都与农村信息化紧密相联。

(一)农村信息化建设能推动“生产发展”。农业信息化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农业产品质量差、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环境破坏严重以及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已成为新阶段制约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大力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而农业科技革命正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农村的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

(二)农村信息化建设能促进“生活宽裕”。从物质建设层面来说,信息化发展有助于农村更快、更好的获得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增加农民致富途径;从精神建设层面来说,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更加合理的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最终受益者是农民,它不仅会带来农村生产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的改善,更会带来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发展一步,农村“生活宽裕”的目标就会向前推进一步,二者紧密相联。

(三)“乡风文明”离不开农村信息化建设。乡风文明包含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精神文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广电网和电信网等多种方式向人们传播健康、进步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有利于推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信息化的发展还有助于完善农村远程教育系统,满足农民技能培训服务需求,缩小农村与城市间的数字鸿沟,为农民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在我国广大农村实现真正的“乡风文明”。

(四)“村容整洁”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信息化基础建设是农村规划的重要一环,在新农村发展中不仅要加大对道路、饮水、厨房、厕所等设施的投入,还要加强对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等信息化配套设施的完善,即“采用‘三电合一’的模式发展农村信息化,就是利用电话网、电视网和电脑网三种信息载体的优势,建设公共数据库平台。“三网”在农村的合理布局是村容整洁要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相互要协同发展。

(五)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促进“管理民主”。遵纪守法、远离愚昧、诚实守信是当代新型农民的精神特征、信息化程度越高,农民的公民意识越强。例如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等形式使得政府的各种惠农政策可以很便捷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村民的保护自身权益的认识,增加监督管理的手段,增强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也使得农村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此外,通过开发信息技术,还可以建立面向基层的电子政务系统、小城镇信息化管理系统、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等,从而实现对乡镇和村日常事务的信息化管理和服务,不仅有利于实现政务公开,而且有利于推动乡村基层管理民主。

二、推进农村信息化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鉴于信息资源在农村生产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广大农民也更注意运用信息指导生产和生活,“三农”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全程性、时效性等特点,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时,就必须坚持四性原则,即因地制宜、前瞻性和兼容性、渐进性等基本原则。

(一)制宜性原则。农业大省在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以及特殊性,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信息网络体系,项目的部署也要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的各异特点具有实用性及实地可操作性。否则,即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所达到的实际效果也不一定会尽如人意。

篇7:江西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关于印发江西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江西政报2006-14 赣府厅发„2006‟29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江西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西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赣发„2006‟1号)精神,以信息化带动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现就推进我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农村信息化既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农民提供方便实用的信息服务,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决策管理与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是统筹城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对于推广农业科技、调整农业结构、开拓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增收以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为支撑,以建立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农民信息应用能力为着力点,全面提高我省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促进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总体目标。

通过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建成较为完备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通电话,行政村通宽带,村村通电视”,形成覆盖全省农村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实现各类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和信息入户。建立一支活跃在农村、具有较高素质的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为广大农民提供信息化服务,使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对农业增加值的贡献率有较大提高。基本构建起适应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使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列。

(三)基本原则。1政府牵头,市场运作。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引导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有序发展。要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明确各通信运营商、有关企业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各自的优势,鼓励合作与竞争。2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充分整合已有的存量资源,推动网络互通、资源共享,防止各自为政,避免重复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协调配合,优势互补,努力形成全社会推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合力。

3服务“三农”,务求实效。紧紧围绕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经济实用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使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广大农民。

4分步实施,扎实推进。选择条件比较成熟、群众需求比较强烈的乡(村)开展信息化建设试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防止形式主义、急于求成,扎扎实实地推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

三、“十一五”时期我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省政府办公厅文件

加快实施新一轮电话、广播电视、宽带网“村村通”工程,采取“有线和无线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提高宽带用户和计算机的普及率,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入户问题”。基本实现自然村通电话,电话普及率达36%,用户总数达到1200万户,在90%以上农村电话用户中普及推广使用信息电话;建设覆盖所有行政村的移动话音网络。宽带网覆盖100%行政村,用户总数达到32万户,在50%以上的乡镇建成标准化的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农村初中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和小学卫星接收装置。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率、入户率,确保广播电视长期通、正常通、户户通。

(二)推进农业生产信息化。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广3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和计算机自动控制、模拟等技术,逐步实现精准选种、精准播种、精准灌溉、精准施肥、精准田间管理和精准收获等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合理使用各种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发展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农业。以省内国家级重点龙头农业企业为示范,推动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管理等环节的广泛应用,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步伐。

(三)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化。

以国家和省级粮食交易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省农村综合信息网为基础,建设粮食和农产品交易电子商务平台和认证、支付、物流体系,实现网上交易。2006年底实现全省9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上网,2010年实现全省8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网上交易。同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设立电子信息屏。鼓励、扶持建设一批县域经济特色网站,拓宽销售渠道,形成品牌效应,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搞好农产品现代物流,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产品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环节的应用,实现供需对接。

(四)加强农村市场信息服务。

建设全省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门户网站,整合开发各种实用信息资源,办好“信息田园”,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广播电视等多种手段实现信息入户,为农民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信息服务。建立农村移动通信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以移动短信系统为主的信息承载平台,在乡村设立三农移动信息服务站点,运用综合信息服务机,通过移动通信实现“农信通”、“村务通”。建设江西“农业新时空”信息系统,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整合各涉农部门的信息源,实现信息共享。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114号码百事通、农村黄页、广播、电视、信息栏等多种形式,确保信息进村入户。根据农村的新形势、农民的新需求,创新服务内容与方式,增加农民外出就业岗位信息、法律咨询、维护权益等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各种经济实体进入农村信息服务领域,允许外资、民间资本以及各类风险基金、创业基金参与农业信息化建设,搞活农村信息服务市场。

(五)推进农村管理信息化。

开展农村管理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研制、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村经济管理系统、税费征收管理系统等农村管理应用软件,组织开发具有我省特色的农村管理信息系统。采集、整理农村财务、土地、水资源、劳动力等基础信息,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数据库,加快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建成省级农村信息数据处理中心、县(市、区)级农村管理信息数据处理分中心和乡(镇)数据处理站,逐步实现省、县(市、区)、乡(镇)、村间的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促进农村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

(六)推进农村社会服务信息化。

采用互联网、广播、电视、电话、信息接收机等多种形式,促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普及信息技术在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治安等公共事业中的应用,重点完善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系统、农村疫情监测防治和卫生信息报告、医药食品检疫防疫信息系统、农村劳动力就业及社会保障服务信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统、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等,尽快启动农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信息系统。

(七)推进信息化新农村示范工程。

结合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实施江西电信“千村百镇”信息化新农村示范工程。2006年建设1000个“信息化新农村示范行政村”和100个“信息化新农村示范乡镇”,并建立“信息化新农村示范乡镇(村)”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互联网信息网络作用,加快信息服务站(点)建设,2006年全省要建成30个农业信息超市。向全省农村推广“阳光网”,为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服务。同时建设江西移动信息化百强乡、信息化千个示范村和万个农村信息服务专业户。

(八)加快“金农工程”建设。依托国家的“金农工程”,争取各方资金,统一规划,整体推进,实现政务、农业、公安、教育、科技、卫生、医保、气象、邮政、金融、税务、工商等网络向示范乡镇村延伸,有条件的单位系统网络全面向农村机构延伸,力争2010年基本实现涉农部门网络向乡镇延伸。

四、我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纳入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省各有关涉农部门和各设区市、县的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成立相应的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省内各通信企业要成立专门的工作推进机构,组织精干的专业队伍,制定科学的实施规划,切实抓好建设工作。各地、各部门既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又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密切配合,共同推进我省信息化新农村建设。

(二)加大建设投入。

拓宽建设筹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信息化新农村建设领域,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解决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投入问题。

(三)明确工作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由省通信管理局负责协调各通信企业的职责和分工。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整合由省委农工部牵头,省农业、林业、水利、气象、计生等涉农部门负责相关信息资源采集、整理和交换。省电信公司负责建立“信息田园”门户网站。省移动公司负责建设覆盖所有行政村的移动话音网络和农村短信服务平台,并确保全省示范点“通电话、通短信息、通手机上网”。省联通公司负责“农业新时空”系统和信息搜集发布终端、农村信息站的规划、建设及经营管理。省公安厅要利用农业信息化统一网络平台,深化农村治安和户籍管理,开发相应的管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阳光网”的推广工作由省教育厅和省电信公司负责。省教育厅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网络,加强对农村教师培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省文化厅要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广大农民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内容和信息。省卫生厅要用信息化手段为农民开展疾病防治服务、特别是新型合作医疗服务以及卫生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疾病诊治远程会商系统。省邮政局要把邮政网络与电信的信息网络结合起来,加强物流与信息流协同配合,积极依托电子化营业服务平台,把农村邮政网点办成信息服务站。省信息产业厅要组织好农业信息化项目,争取在信息产业部立项,同时做好农业、农村信息化软件的开发等工作。省农信联社要帮助农民解决信息化中的小额资金贷款问题。省人口计生委要把信息化建设融入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增强为广大育龄妇女服务的能力。省国土资源厅负责农村基础地理信息、农村地籍信息、地质灾害信息等系统的建设。省信息中心要做好政务网和电信网的联通,实现资源共享。省电力公司要负责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电力供应。

(四)建设人才队伍。

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信息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提高农民的信息利用能力。人才培养工作要列入信息化培训总体规划,建立培训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实施。采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远程教育、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普及信息应用知识,培养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专业人才,提高农村信息员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发布的能力。“十一五”期末,要培养1万名左右骨干农村信息员。建立农业信息化专家咨询队伍,为农业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人才培训提供技术咨询、智力支持。

(五)优化发展环境。

篇8:巴中联通助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本刊讯中国联通巴中分公司为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 促进“村村农家店”信息服务功能, 按照地方党委政府“宽带到村、电话到户、信息到人”的工作要求, 巴中联通把助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作为服务三农、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自身形象的一个平台。

巴中联通一是进一部完善移动网络覆盖。对政府确定的试点村已拨付专项资金, 在原网络已覆盖的情况下, 新建3G基站一座, 同时开通2G和3G信号, 达到无缝覆盖。二是搭建天府农业信息网服务平台。在原2003年5月搭建的“天府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 进一步整合移动网络、数据互联网络等综合电信网络和综合信息平台, 为农民群众提供和发布及时信息。三是分别在何家坝踏泥桥诚信超市 (农家店) 、合治寨诚信超市 (农家店) 设立“中国联通巴中分公司社区服务站”。在两家农家店分别设置联通业务展示柜一个, 开展联通业务在当地的办理, 具体包括移动电话入网、代收通信费、充值卡销售、公话、增值业务办理、农业信息化产品销售和推广等。

上一篇:2010述廉报告下一篇:倾心教学差异 倾注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