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的论文

2024-05-09

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的论文(通用10篇)

篇1: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的论文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

团队建设与管理

八、什么是团队管理

团队管理(team management)指在一个组织中,依成员工作性质、能力组成各种小组,参与组织各项决定和解决问题等事务,以提高组织生产力和达成组织目标。基本上,小组是组织的基本单位,各种小组的形成,若是成员能力具有互补性,形成异质性团队(heterogeneous team),其效果较佳,因为可从不同观点讨论,激发更有创意或独特的问题解决方式。

团队管理基础在于团队,其成员可从2至25人之间,理想上少于10人较佳。而团队建立适当与否,直接影响团队管理成效。史东和傅立曼(James A.F.Stone & R.Edward Freeman)在管理学一书中提出团队建立有两种形式:

1、管理人员和部属所组成永久性团队,常常称为家庭式小组(family group);

2、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所组成的团队,称为特定式小组(special group)。

后者可以说是一种临时性或任务性的组织,一旦问题解决,可能就解散了。一般而言,团队建立要能成功,必须具有下列要件:

小组成立有其自然的原因;

小组成员之经验和能力彼此能够相互依赖;

小组成员之地位和身分最好相当,不能相差太大;4

小组的沟通必须具有开放性,才能有效沟通,以利问题解决。

团队管理乃是运用成员专长,鼓励成员参与及相互合作,致力于组织发展,所以可说是合作式管理(collaborative management),亦是一种参与式管理(par-ticipative management)。随著组织工作复杂性日益增多,很多工作实难靠个人独立完成,必须有赖于团队合作才能发挥力量,所以团队管理有时代需求性,成功组织建立各种不同功能性的团队管理(cross-func-tional team management)。因此,组织若能善用团队管理,对于激发成员潜能、协助问题解决、增进成员组织认同、提升组织效率与效能,具有一定的功能。为发挥团队管理的效果,每位成员须先了解小组目标与使命及个人角色和责任;其次成员亦须了解如何完成小组任务,最后要能积极投入小组目标的达成。由于沟通在团队管理扮演著相当重要角色,如能事先举办讲习会,建立成员有效沟通技巧,更可使团队管理有良好效果。目前学校已设各种小组或委员会,如何加强成员沟通技巧,增进凝聚力,实属重要课题。

团队管理是未来管理的新取向,惟不能陷入团队管理的迷思,认为所有的团队都是好的,成员在一起就是一种团队、彼此会相互喜欢等,都不是务实的看法,只有在一个开放、沟通顺畅的环境下,才能发挥团队管理的功能。

九、团队整合团队整合是指协调团队内部关系,优化人员配置,使组织高效率地运转的能力。由于才能全面地人是很少的,就必须要具有各方突出才能的人员组成,靠团队整合起个体各自的优势,弥补个体的不足,发挥整体的作用。

团队整合的个人特质

1、慧眼识人。能够识别出员工的才干、优劣势和潜能,对其能否出色完成使命有良好的预见力。

2、优势互补。能够根据团队任务的特点、团队能力的定位,在组建团队过程中,依据个体的才干有意识地进行优势互补性搭配,形成团队合力。

3、建立信任。努力在团队中建设相互合作、相互支援和共同发展的团队信任关系。

4、团队导向。以团队整体任务的出色完成作为团队的绩效标准,鼓励利于团队整体的行为。

十、团队工作方式的益处

1.大大缩短产品上市和服务完成的时间,同时使质量、成本、效益大大提高。

2.使企业各分立部门能够重新整合,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提高信息在整个企业内的沟通速度,提高企业的反应能力。

3.使整个企业都面向顾客和市场,抛弃了以工作和任务为中心的思维方式,转向以市场和顾客为中心的工作模式。

4.增加团队成员的士气、工作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其生理、心理健康,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有利于员工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使员工成为多面手、以利于他们的事业发展,而员工素质得到提高对整个企业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十一、团队工作方式所采取的形式

1、解决问题式团队

这种团队实际上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它通常包括七八名或十来名自愿成员,他们可以来自一个部门内的不同班组。成员每周有一次或几次碰头,每次几小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质量问题、生产率提高问题、操作方法问题、设备工具的小改造问题(使

工具、设备使用起来更方便)等,然后提出具体的建议,提交给管理决策部门。这种团队的最大特点是:他们只提出建议和方案,但并没有权力决定是否实施。这种团队在70年代首先被日本企业广泛采用,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日本的QC小组就是这种团队的最典型例子。这种方法对于提高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改善生产系统、提高生产率起了极大的作用,同时,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改善职工之间、职工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种思想和方法首先被日本企业带到了他们在美国的合资企业中,在当地的美国工人中运用,同样取得了成功,因此其它美国企业也开始效仿,进而有扩展到其它的国家和企业中,并且在管理理论也开始对这种方式加以研究和总结。

2、特定目标式团队

这种团队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达到一个具体目标而建立的,例如,一个新产品开发,一项新技术的引进和评价,劳资关系问题等等。在这种团队中,其成员既有普通职工,又有与问题相关的经营管理人员。团队中的经营管理人员拥有决策权,又可以直接向最高决策层报告。因此,他们的工作结果--建议或方案可以得到实施。或者,他们本身就是在实施一个方案,即进行一项实际的工作,这种团队不是一个常设组织,也不是为了进行日常工作,而通常只是为了一项一次性的工作,因此,实际上类似于一个项目组(项目管理中常用的组织形式)。这种团队的特点是,容易使一般职工与经营管理层沟通,使一般员工的意见直接反映到决策中。

3、自我管理式团队

这种方式是最具完整意义的团队工作方式。上述第1种方式是一种非正式组织,其目标只是在原程序中改善任务,而不是建立新程序,也无权决策和实施方案;第2种方式主要是为了完成一些一次性的工作,类似于项目组织。而在自我管理团队中,由数人(几人至十几人)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项相对完整的工作,小组成员自己决定任务分配方式和任务轮换,自己承担管理责任,诸如制定工作进度计划(人员安排、轮休等)、采购计划、甚至临时工雇用计划,决定工作方法等等。在这种团队中,包括两个重要的新概念:

①员工授权。即把决策的权力和责任一层层下放,直至每一个普通员工。如上所述,以往任务分配方式、工作进度计划、人员雇用计划等是由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来决定的,现在则将这些权利交给每一个团队成员,与此同时,相应的责任也由他们承担。②组织重构。这种组织重构实际上是权力交给每一个职工的必然结果。采取这种工作方式之后,原先的班组长、工段长、部门负责人(科室主任、部门经理等)中间管理层几乎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他们的角色由团队成员自行担当,因此整个企业组织的层次变少,变得“扁

平”。这种团队工作方式是近几年才开始出现并被采用的。这种方式在美国企业中取得了很大成功,在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都有很多成功事例。

篇2: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的论文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高等院校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肩负着人才信息素养的培养,为满足社会各领域对人才的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和增强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教育部高等院校计算机指导委员会对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进计算机教育的改革,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加强对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目前,不同的高等院校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案,不同的专业方向对计算机知识储备和技能有不同的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音乐类艺术院校公共必修课的重要部分,即要体现文科类计算机课程的实用性,还要承载着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如何将计算机技术与音乐艺术相融合以及如何改革与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是教学工作者函待解决的问题。

1音乐类艺术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学科彼此渗透,融合的愈加密切。以上世纪80年代MIDI技术为例,其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就给音乐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计算机音乐与计算机绘谱软件应运而生。然而,如何将音乐类艺术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与音乐专业学科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学科的前沿性与交叉性特点,使学生既能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也能成为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是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这要求教学工作者需根据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应用的需求,从宏观上统筹规划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体系结构和内容设置,使计算机技术与专业学科间的关联更加合理化,更加符合艺术院校计算机教育的本质和社会的期望。音乐类艺术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通识,加之社会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视程度不高。然而,当今社会就业面远远超过专业宽度,计算机技术渗透力度大,社会分工细,职业选择范围广且变动更加频繁,毕业生只有具备更加全面的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计算机通识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此外,教学对象个体差异大、教学学时安排有限、教学内容统一以及教学资源赶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这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第二大问题。以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为例,课程分两学期完成,每学期36课时,上学期重在理论知识和基础软件应用方面,下学期重在多媒体技术应用方面,教学模式为专业分班统一授课,理论与上机实训一体,每位教师均承担所分配班级一年的教学。该模式下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和共享资源有限,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也很难持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计算机基础课程

篇3: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的论文

一、艺术院校教师基本素养

(一) 专业技能

一名受过专业化训练的艺术教师应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并不断通过实践, 将实践经验提炼为教学技能, 在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本功的前提下, 更要系统而准确传授基本理论, 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艺术教师专业化表现体现在过硬的基本功, 并就某个学科中进行深入探索、研究。

(二) 理论水平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欣赏水平、精神需求层次的提高, 只具备专业知识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的需求, 需要艺术教师具有更广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艺术教师应具备公共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 以建立多远的知识结构, 作为高校艺术教师, 努力成为复合型艺术教师是为高等艺术教育奠定基础。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并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了解各国的教育动态以增进国际艺术教育系统的意识,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讲”得好 (上课) , “写”得好 (板书) , “唱”得好 (示范) , “奏”得好 (伴奏) , “演”得好从 (综合素质) , “组织”得好 (驾驭课堂能力) 。

(三) 教学能力

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教育, 教师要能够用通俗的语言把基本的专业知识讲清楚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基础的艺术知识深入浅出的教授给学生, 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授课形式, 不断总结以往的教学经验, 创新教学方法,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艺术教学过程与美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 社会学, 文化人类学, 史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教学中怎样才能融会贯通, 具有优秀的授课能力, 需要教师不断的努力学习并积累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胜任艺术教育工作。

二、模式的理论支撑

所谓模式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 在一定条件影响下逐步形成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某些典型特征的模型和式样。每一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 模式的产生和发展来源于过去成功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决定了办学模式运行的基本思路。而模式的建立都有相应的理论来支撑。“课堂+舞台”教师队伍建设模式是建立在人本原理和多元智能理论的基础之上的。

(一) 人本原理

所谓人本原理, 是指人及人的工作积极性是现代管理的核心和动力, 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必须以人为核心, 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根本, 进而提高管理功效, 实现预定目标。

教育教学以教师为基础, 以教师的能力为本位, 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挖掘教师的最大潜力。按照人本原理, 学校管理者要用科学观、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力为价值取向, 实施人本原理, 使教职工成为学校的主人,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奠定模式的基础需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实践, 教师和学生包括学校管理者都在主动的参与教学, 主动摸索如何构建有效的模式。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 运用人本原理, 以人为本, 从学校管理者到教师, 再到学生, 是一个由“人—人—人”构成的管理系统, 该系统确立了以教育教学为中心, 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 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根本的思想, 建立了向一线教师倾斜的收入分配制度, 突出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教师的主体地位。从学校管理者的层面来看, 学校管理者要协调、发展、探索、追求学校的教学中心工作, 通过各种激励的方式来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高等职业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比普通高校教师更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 并且还要具备更高的因材施教能力和课堂管理技巧。高职院校强调“双师型”教师, 就要求教师必须在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水平和能力的基础上, 同时具备技师 (工程师) 的实践技能, 这对于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些特殊的要求很容易造成教师的职业压力, 或者是产生职业倦怠。实现融洽管理的人性化, 才能够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起到推进作用, 融洽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为职业学校的教师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 使教师置身其中, 心情舒畅, 使其能够在紧张的工作之后及时舒缓情绪, 让教师在学校中体验到家的温馨, 在教学中体验到快乐。教师是教学工作的轴心, 学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因素也都在于师资队伍, 运用人本原理的理论来进行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人本管理势在必行。

(二) 多元智能理论

所谓多元智能理论,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纳德教授提出, 其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 中心思想可概括为智能是多元化的, 并且是发展变化的。多元化智能理论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多元研究视角。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社会也成为多元化的信息社会, 现行的课程模式和教育方式, 通常都是以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为基础, 忽视了其他智能, 过去的培养模式和方式已经与当今的多元化脱轨。另外, 当今社会,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仅看场戏, 一台晚会, 而是对艺术的一种审美和追求, 更加是情感上的需求, 社会也需要培养出专业精、技能过硬, 将来成为名家的艺术苗子, 优秀演员, 同时也需要我们培养懂艺术、会经营,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这些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使得艺术高职院校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养的高素质技艺型人才也要多元化, 要全面提高学生艺术职业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也随着发生变化, 教学质量也由过去的“专业型”走向“综合型”。艺术高职院校要培养既具有系统的知识, 又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人才, 在人才培养中, 要不断激发和拓展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并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情感体验。“教育不只是传授谋生的手段, 而是要培养人的一种高水平的精神素养或‘精神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设法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每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等, 根据学生的智力特点选择教育教学方法, 教师的教学设计和课程安排要适应学生智力多样化和独特性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个别化和多元化,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三、“课堂+舞台”模式的提出

“课堂+舞台”模式是指“课堂教学和舞台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主要以专业理论传授、专业基础训练为主要内容。舞台教学主要以专业技能实践、舞台表演为主, 将舞台经验的传授应用于教学中。“课堂+舞台”教学模式强调了艺术实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成败要通过舞台来检验, 舞台的展示需要用课堂基础训练来做依托, 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均衡的贯穿于教学中。“课堂+舞台”教师队伍建设模式, 课堂教学是为舞台教学打下基础, 而舞台则是检验课堂教学的活动方式, 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为一体的, 促进艺术院校教师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从而拓展教师的知识面、提高教师的基本能力;在舞台实践上, 该模式能提升教师能力品位和影响力。

若把学生比作是学校的“产物”, 那么教师就是“产物”的制作者, 是塑造艺术人才的教育大师。在艺术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中, 要实现艺术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能力, 还要具备深厚而全面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 以及科学的教学理念, 更要实现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教师从专业技能到艺术综合实践能力的突破, 要不断尝试各种新型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 从而增强艺术高职教师教学的活力, 实现由师资队伍由“口传心授”型向“指导”型转化, 由“单一型”向“双师型”转化, 游刃有余在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

参考文献

[1]王金霞.高校艺术教育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08 (05) :730.

[2]毕武胜.艺术教育与教师素质建构[J].福建艺术, 2004 (03) :54-55.

[3]潘明, 庞波.高校艺术教师能力素质培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05) :44.

[4]易介南.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办学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5]黄云龙.学校管理“人本原理”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5 (09) :33.

[6]赵晓燕, 张志增.论职业学校实施教师人本管理的基本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9 (03) :53.

[7]张芳.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教学改革[J].淮海文汇, 2005 (04) :47.

[8]何林.现今高职高专表演艺术类专业建设及未来发展思考[J].人力资源管理, 2010 (02) :56.

[9][美]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M].刑莉, 常宁生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1:351.

篇4: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的论文

关键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现状;反思

一、重庆市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现状

1.重庆市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设置和招生的现状

重庆市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在近几年增加到十多所。这些高等院校包括专业的美术院校、师范类大学、综合大学三种高校,涵括本科和专科多层次的教学单位。本文重点研究重庆市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在2012年的专业方向的设置和招生情况。通过分析,笔者发现重庆高校专业方向建设明显不协调。四川美院开设艺术设计专业方向10个,其他院校基本开设3个专业方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在众多院校中开设,但是数码媒体等专业方向只有个别学校开设,导致部分专业方向的资源分配不均。

2.各专业方向的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现状

探讨艺术设计专业下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服装设计专业方向、数字媒体设计专业方向、工业设计专业方向、装潢设计方向、装饰艺术方向、动漫设计方向、新媒体设计方向、时尚产品设计方向、园林景观设计方向等11个专业方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发现某些专业方向的行业定位非常准确,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它培养专业从事各类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装饰设计、景观设计、公关建筑环境设计为主的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与研究等行业的人才。但是某些专业方向培养计划中的行业特点不明显,如新媒体设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非常模糊,教学计划中包含的内容非常宽泛,却没有明确的行业属性和特点。

3.不同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现状

通过比较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和四川美院三所高校开设同一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课程结构、学分分配和课程计划,发现课程结构、学分分配大体雷同,但是具体的课程结构有很大的区别。其中通识课设置区别较大,有些院校的通识课在本专业体系下拓展,有些院校的通识课横跨专业体系。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在设置上区别不大,但是基本沿袭专业美院的教学体系。实践实训课程的设置差别较大,有些院校是安排在毕业设计之前,有些院校是分学期、分阶段地进行,这与学校自身定位和自身建设有密切关系。

二、重庆市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反思

1.反思之一: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定位的滞后问题

重庆市政府在2010年发布了《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指出“预计到2015年在现代服务业领域,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17.23万人”。在现代服务业中,与艺术设计专业有关的行业有广告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网站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动画设计、包装设计等多种服务产业。虽然重庆市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已经做出了部分调整,但是没有深入分析市场需求,导致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就业难度大,同时某些行业人才难觅。

2.反思之二:艺术设计专业方向下课程结构的“单元化”问题

现有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实行“单元化”教学,每个单元课程相对独立。通常学生学习时面对的每个单元都是全新的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局限在单一的知识体系下,导致学生在一片混沌中不能领会专业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更不能建立整个专业知识的综合体系。此外,专业课程的单元化导致学生就业之路狭窄,在实际工作中,平面、产品、动画、策划、网页、景观等设计工作多交织在一起,企业给出的工作任务也是多样性和综合性的,但课程的单元化导致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和实践能力的单一,这是这种课程结构的最大弊端。

三、重庆市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设置的建议

1.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设置要适合重庆经济的发展

在高等教育职业化的背景下,重庆市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建设不能脱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其专业方向调整和发展的唯一依据是重庆市产业发展和行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高等院校应通过相关专业方向的调整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为学生谋划职业方向,更重要的是为促进重庆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2.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调整需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是专业方向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内容和最终手段。人才培养模式体现专业的实效性,课程结构是实现专业方向调整的具体支撑。以往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强调知识模块和技能练习,缺少创新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训练,课程结构改革能够转变学生专业方向的狭窄性,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篇5: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的论文

0前言

实际上,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够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游刃有余。但目前,理论的讲解在传统艺术设计理论的教育中并不受青睐,人们通常都是重视实践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意义。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不能够做到顺应时代的发展,有所变革。因此,有必要对理论教育进行适当的改变,以使其适应目前的实际教学。无论是任何领域,只有改革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只有不断深入实际、顺应形势改变,才能够符合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强化对于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

篇6: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的论文

--------多种渠道稳定艺术教师队伍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实验名称

主课题《加强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子课题《多种渠道稳定艺术教师队伍的研究》

(二)实验的目的意义

1、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儿童时代错过了的东西,到了少年时期就无法弥补,到了成年时期就更加无望了。这一规律涉及孩子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美育。儿童时代对美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比个性成长的以后几个时期都要强得多。小学艺术教师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对美的需求,这种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精神生活的整个结构及其在集体中的相互关系。美的需求奠定道德的美,使人对一切卑鄙和丑陋的东西持毫不调和和不可容忍的态度。”中小学阶段是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儿童和少年时代是对于艺术和美最敏感的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没有充沛的艺术教育,没有音乐,没有绘画,没有戏剧,可能它们就永远与孩子们无缘。可见小学艺术教师在学生发展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2、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 艺术教师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首席执行者,一个学校艺术教育的成功与否,与艺术教师的素质和稳定艺术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因此,稳定艺术教师队伍的建设应放在艺术教育的首位。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农村艺术教师队伍是发展农村艺术教育,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需要,农村小学艺术教师缺失严重,对于新分配的艺术教师如何稳定下来、如何发展更是发展农村艺术教育的重中之重,我们将结合自身实际,从政策、待遇、教学教研等多方面、多渠道稳定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并且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工作途径,使他们招得进、留得住、做得好,真正推动农村艺术教育的发展.

(三)实验的指导思想

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精神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切实提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广大农村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二、实验的总体设想

(一)实验目标

1、科研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活动相结合,构建一支富有活力的高素质、稳定的专业化艺术教师队伍。

2、培养目标:使艺术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乐于教育研究的精神。

3、工作目标:

(1)建立艺术教师的监管理体系,完善考评制度及艺术教师职业成长档案袋。

(2)优化艺术教师培训资源,建立艺术教师培训体系。(3)开展活动,以活动确保艺术教师素质提高。

(4)激励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奖励措施和待遇提高等办法鼓励 艺术教师成长,使他们安心本职工作,发挥专业优势,促进学生发 展。

(二)实验内容

1、稳定教师队伍:改革开放,给教育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特别是民办教育事业似三春百花,争芳斗艳。谁能在这激烈的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那就要看谁的管理水平科学,谁的教学质量优秀。教学的高质量,是需要有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那种“走马灯”似的频繁换动,人心惶惶,哪里还谈得上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才能留住一批高素质的教师呢?我们的体会是,必须筑好稳定教师队伍的三大基石:事业、感情、待遇。

2、发展教师队伍:

2013年我校向县教育局争取了专业的音乐与美术教师各一名,这样就由原来的班主任兼职发展成了有专职的艺术教师队伍,做到“招得来人才”。2014、2015年加强新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县、市举行的各种培训及艺术大赛。加强教研与听课,让他们三年内成为学校艺术教育上的名师,同事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要予以肯定和重视,给予他们施展才能的舞台,做到“留得住人才”。

2016年使我校的艺术教师队伍稳定高效的发展,艺术教师力争成为骨干教师,上好公开课和示范课,同时做好艺术科研课题工作,队组及艺术特长活动成效明显,提高我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做到“用得好人才”。

三、实验的实施与操作

(一)实验组成员

1、实验领导小组 组 长: 李铁昌 副组长: 袁 亮

组 员: 杨艳萍 勾成龙 王国良

石 岩 李 新

2、实验研究对象:全乡艺术学科教师

(二)实验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运用文献资料,通过学习交流,探索提高农村艺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会、教师问卷了解艺术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发展需要。

3、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研究,寻找小学艺术教师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经验和做法。

4、行动研究法:立足课题研究实际情况,找准艺术教师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寻找对策,促进教师得到真正的专业发展。

5、案例研究法:选举艺术教师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艺术教师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从中发现艺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

(三)实验步骤

1、实验准备阶段(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

制定方案、申报立项、培训管理

2、实验实施阶段(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开展调查研究,调查分析研究本校艺术教师队伍的现状,进行艺术教师个案分析和加强艺术教师的培训,并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组织实施实验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修正实验方案,边实验边推进。

3、实验总结阶段(2015年6月至2016年10月)资料收集、整理数据分析,写出实验总结报告。

4、实验校验阶段(2016年10月)

《加强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实验工作方案

-------《多种渠道稳定艺术教师队伍的研究》

篇7:艺术哲学与基础学校美育

三、当前中国基础学校美育的误区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美育没有地位, 有的学校把美育搞成了特长教育, 忽视了育人的大目标。造成缺乏基本的审美素养是现在许多学生的通病。有的学生热爱艺术, 但对艺术大师的精湛作品不欣赏,有的学生只从电视上学会模仿“蜡笔小新”,“憨豆先生”此类人物,有的学生天天生活在自然美景中,然而却成天无所事是,麻木不仁,怨这怨那。这些都是由于不懂得欣赏美缺乏审美感受的缘故。如果学校认识不到美育对学生思想、意志、情感等素质的重大影响,美育对智能发展的促进,以美健身的效应,忘记了美育的宗旨, 就达不到美育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的。

美育提倡以自由之精神统整学生,以培养其健全人格,提高审美境界为目的。而当前美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中,尽管美育的热潮一浪赛过一浪,但在功利化倾向引领下的现实的美育偏离了其本原,使得美育理论与实践工作陷入了误区。在总结当前我国基础学校美育工作现状的同时,要特别找出美育的误区,端正美育观念,把美育引入正确的轨道,由此出发,才能扎扎实实地把美育工作全面、持久地开展起来,推动美育工作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我国基础学校美育工作的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育中的功利主义

近几年来,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大中城市)出现了“美育热”。许多学校(包括幼儿园)的领导和老师都把不少精力用于筹划、组织美育活动上,如举办艺术节、组织文艺会演、开办各种艺术辅导班等。许多学生家长也不惜一切代价支持和鼓励孩子上艺术辅导班(如舞蹈班、绘画班、声乐班、电子琴班等),有的孩子在一周内要上三、四个班,几乎占满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大人孩子疲如奔命,劳民伤财。这是为什么?究其原因,首先应当看到他们的积极方面,即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做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他们这样做是由于或多或少受到功利主义的驱使:: 有些学校是为了参加上级组织的比赛和评估,取得好成绩,即可获得荣誉、表彰和奖励,或者有利于评级和升级;

有些学校办艺术辅导班,对办班质量和实效(含社会效益)重视不够,而把眼 光主要放在“创收”上,以便增加学校的收人,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

有些学校热心于组织学生去参加社会上一些企业的庆典活动,并进行文艺表演,主要是为了获取企业的“赞助”,同时对提高学校的声誉也有某种好处;

有些学校和学生家长支持学生积极参加艺术学习与演出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特长生”,争取升学考试加分,这样,学校能提高升学率,学生可以升人好的学校,家长也可以省心省钱。

上述种种带有功利主义性质的动机,与审美教育的性质和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我们知道,审美活动的根本性质和显著特点是非功利性,它不计利害,不计得失,排除一切功利的欲求,摆脱生理和物质利益束缚,从而使人的精神处于一种自由解放的状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这时的人是自由的人,幸福的人。正如美育的创始人席勒所说的:“只有美才能使全世界幸福,谁要是受到美的魔力的诱惑,他就会忘掉自己的局限”。审美教育的宗旨和任务正是要培养人的超越精神,使人摆脱现实生活中的利害计较,寻求一块精神的绿洲,享受心灵的自由,得到精神的慰籍。如果人的审美活动受物质利益所驱动,以追逐名利为目的,就必然陷入功利主义的误区,这就与美育的性质和宗旨大相径庭,不但不能发挥美育的应有功能和作用,而且还会将美育沾上了铜臭气,使它变质变味,既腐蚀了人们的灵魂,也损害了教育工作者的形象,还败坏了社会风气。对此,我们必须加以批判和克服,以防美育中的功利主义继续曼延。

(二)美育中的技能主义

多年来,在各级各类学校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即偏重于艺术技能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视对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在中小学的音乐、绘画的技能技巧,对审美情感的陶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健全人格的造就,一般都比较薄弱。至于社会上各种艺术门类的考级辅导,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突出,更加严重了。结果,培养出来的人才,在艺术技巧方面也许是比较高超的,有的人甚至是很拔尖的,但是,他们在审美素质和人格涵养方面却表现得很差。这样的人才难以领会艺术的真谛,更难以攀登艺术的高峰,甚至相反,会走进艺术的象牙塔,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成为性格乖决、感情冷漠、狭隘自私的“怪才”,这不能不说是美育的悲剧。

(三)美育中的形式主义

美育总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来进行,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问题在于:近些年来,在一些美育活动中,不重视实际内容、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有愈演愈烈之势。美育中的形式主义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方面是在美育活动中一味追求规模的宏大,场面的壮观,气氛的热烈,热衰于搞艺术节、影视周、美育月,以便造成“轰动效应”,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在一些文艺演出中只注重服饰的华贵,化妆的靓丽,道具的考究,舞台的辉煌,场面的热闹,让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至于节目的内容,却是空洞贫乏,索然无味,既不能给人以审美的感受,也不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在热闹之后,没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有的甚至相反,给人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将美育从属于德育和智育

美育的从属地位在中国传统中由来已久。孔子在《论语》中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的美育思想奠定了中国美育以“诗教”和“乐教”为中心的美育理论的基础,美育成为了为德育服务的手段。在20世纪初,美育理论发展之初,对于美育的价值,学者认为在于“辅翼道德,涵养性情”。王国维更为旗帜鲜明地指出了美育的作用:“一面使人之情感发达,以达美之域,一面为德育、智育之手段”。美育服务于德育、智育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并且深刻的影响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实践。当前学校美育中,相当多的学校领导者仍然认为美育是辅助学生德育、智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一些学校的美育工作报告中,将学生的道德发展直接等同于美育,甚至将学生助人为乐、遵守纪律、集体意识增强、热爱祖国等等都看作是美育成效。尽管美育与德育存在着相通之处,但美育毕竟不等同于德育和智育。美育主要侧重于对学生品行的塑造和道德的培养,包括了学生的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精神个性、趣味格调的培养。将学校美育理解成为了促进德育和智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失去了它的独立地位。学校美育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功利化倾向,消解了美育之本然目的,手段化的美育也只能成为德育与智育的辅助,而不能促进美育学科的发展。美育在实践中得到了倡导,但功利化的倾向也消解了美育之本然。

(五)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在我国,长期以来流行着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美就是艺术教育。正是由于 3 这种认识,所以,在学校里常常是以艺术教育来代替美育,而实施艺术教育又仅限于音乐、美术教育。于是便形成了这样一个公式:美育=艺术教育=音乐、美术=唱歌、绘画。显然,这个公式是不科学、不恰当的。因为美育和艺术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但又有明显的区别,既不能把它们割裂、对立起来,也不应把它们加以混淆。

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即通过审美实践活动,运用美的事物对人进行关于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美的世界中,美的事物多种多样,美的形态多姿多彩,审美领域无限广阔,因此,审美教育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它既包括艺术美的教育,也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还包括科技美和形式美的教育等等。虽然艺术美是美的集中体现,是审美之精华,因而它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但是,它并不是审美教育的全部内容,它不能代替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和形式美的教育。不同形态的美,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教育效果,因此,它们不能相互代替。即使在艺术领域中,艺术门类也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除了音乐、美术之外,还有建筑、舞蹈、戏剧、书法、摄影、文学、影视艺术等等,它们也是各具特色,各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教育功能。如要把美育仅仅看成是艺术教育,又把艺术教育局限于唱歌、绘画,就必然会缩小了美育的范围,减少了美育内容,削弱了美育的功能,限制了美育的发展,也会使青少年所受的审美教育单

一、贫乏,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形势的发展,电影、电视和科学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对人们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影视美和科技美的教育,应该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在学校中增设影视美、科技美的课程或在美育原理课中增加和突出影视美和科技美教育的内容,看来十分必要。

总之,应打破过去的传统观念,把美育从艺术教育(音乐、美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中解放出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以发挥美育的更大作用。

(六)美育是美育教师和负责团队工作教师的事

长期以来,有不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美育是不重视的,在他们的观念中,一是认为美育课就是指音乐、美术课,这些都是辅科,是“饭后甜点”、不能当“正餐”;二是认为美育就是要搞好课余文艺宣传活动,活跃学校的空气。因此,在一些学校里,常常把美育只当成是音乐、美术课教师和负责团队工作教 4 师的事,一提到开展美育活动,就认为只要把音乐、美术课上好,把课外文艺宣传活动组织好,就算完成任务了,美育似乎与其他课的教师无关。有的学校不重视配备美育教师,经过专业训练的美育师资缺乏,美育课可上可下,可有可无,常常要给主科让路。

教育部曾多次下达文件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开设美育课程,保证美育课时,配备专职美育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有文件指出:“将美育融人学校教育全过程,中小学要加强音乐、美术课堂教学,高等学校应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时的包括艺术在内的人文学科课程”。这就是说,美育应当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形成美育工作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美育的作用,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七)只重视对少数文艺骨干的培养,不面向全体学生

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组织美育活动时,为了获奖、上名次,为了给学校争荣誉,为了培养特长生、提高升学率,只重视对少数文艺活动骨干和积极分子的培养,给他们提供各种条件,创造各种学习、训练和表演的机会,让这些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艺术才能,出成绩,争高分,而对大多数学生的审美需求和积极性则缺乏关心和调动,对他们的艺术潜能更缺少发现和发挥,认为他们只能当美育活动的旁观者,做奉场的观众。这样以来,美育活动似乎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多数学生受到冷落,甚至成为被遗忘的人群,这是极不公平、极不合理、极其有害的。美育既然是国民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就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美育更应当面向每一个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如何,也不论其是否有残疾,都有享受审美教育的权利。学校必须保证每个学生的学习条件,教师要关心和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的审美需求,善于发现和发挥每个学生的艺术潜能。应当看到,尽管学生在艺术天份和才能上是会有差异的,但是差异并不等于没有资格。如果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因为一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才能偏低,就被排除在美育活动之外,这无疑是剥夺了他们接受审美教育的权利,不仅压制和扼杀了他们的艺术才能,而且也剥夺了他们在审美活动中的受益,影响了他们的全面发展,这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的。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黄济.教育哲学导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

[3]龙海霞.应然与实然:当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反思[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39-42.

篇8: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的论文

当今不断发展的社会, 各个地方各个领域有不同的创造力带给人们无限的惊喜, 教育领域当然也包括在内。在现在的教学中, 很多科目也都纳入了自己的教学目标中, 让学科本身更加有深度。很多成功的教育家也把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推到了极重要的高度。我国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创造性的重要性, 可以看出美术已经在教育中占有一定分量了。作为美术教师, 我们应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让他们的想法越飞越高。

首先, 美术课中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是对他们认识艺术的存在和影响起到了指引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课中引领学生们去感触创造力的魅力, 了解它对于我们的生活起到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为了生活, 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终身化, 美术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 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 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真正领会美源于生活, 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这也是在说创造力对于当今学生来说有多么重要, 我们作为教师就要深刻地去思考在上课的过程中如何去启发学生的创造力。笔者觉得最基本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创造力对我们有多重要。

别认为孩子就是孩子,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美术基础教育里面涵盖很多知识, 就像孩子们的手和手中的画笔, 染上各种好看的颜色, 把想好的充满幻想的画去画好。如果只有这些工具, 可没有好的想法, 或是很平庸的想法, 那也是感受不到画笔的魅力和艺术的魅力。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思想, 只有把他的思想提高到一定水平, 才能够让他与众不同。在美术课中, 要想每个孩子做到各显千秋, 独具一格, 教师就要更好地去激发他们更大的好奇心, 更奇妙的创作欲望。

其次, 创造力的培养需要美术的基础教育, 要在生活中多去看去画才能锻炼出绘画能力, 去为创作服务, 再深厚的基本功也是为最终的创作来铺垫的。就像我们很专业的美术班出身, 拥有着美术的这个能力, 还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而去不停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对于学生来讲亦是如此, 教师教会学生再多的美术专业知识, 也是背水一战。完成一幅富有艺术创想的美丽之作,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让学生们去了解创作, 感受创作带给他们的美好世界的同时, 自己也去创造作品。

还有, 在美术课上教师给学生播放富有引导性的图片和作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图片会让他们更有思路, 更敢想, 更会想, 更愿意去尝试。儿童从小就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充满幻想的, 只要后天的培养、挖掘, 就会更加突出;反之, 如果在学生自由放飞自己思想的时候, 教师加以阻止, 或是只让学生顺着自己固定好的路线走, 那么这样就会阻碍他们个性化的发展。学生的眼里可以发现很多具有天真、想象的事物, 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们看一些创意作品, 这样会大大地提高他们释放创造力的能力, 更加有兴趣、有自信心去实现自己独特的想象。画笔本身就深得学生们的热爱, 再加上可以自我创造, 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更让他们身心得到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领导学生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中, 教学生用各种方法去想象, 去创造。这正是通往创造美丽世界的必经之路。

学生的创造力是独特的、丰富的、天真的。美术基础教育是在培养孩子们的基本功, 让他们有了一定美术功底来驾驭自己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因此, 美术课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 采取多种方法, 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 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 找出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 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创造性课堂中, 学生们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向现实转化, 看到了自己的无限创造的能动性, 看到了自己的实践、生活在现实中被积极肯定的力量, 从而滋生出无比的喜悦和快慰之情。美术教育让学生在体验艺术时, 无论是心潮澎湃地欣赏艺术, 还是乐在其中地创造作品, 都是身心愉悦的, 快乐的, 就这样美化着学生的心灵。这些也正是说明了当代教育思想是很注重创造, 思想很关键,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很好的引导, 进而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在当代各个领域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让世界充满幻想, 充满乐趣, 充满生机。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奥利弗·温德乐·霍母斯也说过:“头脑会因为一个新思想而伸展, 再也不会回到它原来的层面。”创造力固然重要, 要实现它需要安上美术基础这个左膀右臂来辅助, 让学生的创造更为深刻, 更为有意义。创造力是人类的永恒之梦, 永无止境。于是, 承担着人类艺术传递和艺术创造的艺术教育也是永无止境。创造力培养是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于当代的美术教师, 不能再拿着守旧的绘画方法来教育当代充满无比幻想的学生, 而是需要我们有超前的意识, 超越的精神引领这些充满想象的小天使到达梦想的天堂。

参考文献

[1]丁涛.艺术概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

篇9:艺术基础理论研究与艺术学反思建设的论文

关键词:传统艺术设计;理论教育;反思;转型

0 前言

实际上,只有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够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游刃有余。但目前,理论的讲解在传统艺术设计理论的教育中并不受青睐,人们通常都是重视实践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理论的重要意义。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不能够做到顺应时代的发展,有所变革。因此,有必要对理论教育进行适当的改变,以使其适应目前的实际教学。无论是任何领域,只有改革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只有不断深入实际、顺应形势改变,才能够符合教育体制改革的时代要求,强化对于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

1 传统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反思

1.1 传统艺术设计理论的教学理念落后

中国的艺术设计理论教育起步较晚,多是对国外艺术理论的借鉴。由于在借鉴中不重视本国的实际教育情况,所以在具体的操作中并没有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艺术设计理论教学模式,并且在长期的理论教学中一直都存在这样的情况。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艺术设计理论在教学理念方面的缺陷逐渐显露出来。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业界都把艺术设计的理论教育当做一种可有可无的教育。但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理论教学对于艺术设计的学习与实践都至关重要,理论在任何时候都起着最基础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充分学习了理论知识以后,才能更加高效地进行艺术设计的实践,才可以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中有更加长足稳定的发展。反之,那些不重视学习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学生,或许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到艺术设计的技术,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受到缺乏理论知识教育的制约。

1.2 传统艺术设计理论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传统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理念的偏差,造成理论课程在设置方面的不合理。多数课程的设置都是浅尝辄止,并没有重视对于学生的理论教学。纵观各个高校的艺术设计的课程表便可了解到,我国对于艺术设计理论的教学并不重视,主要表现在安排的课时少;理论教学覆盖的艺术类专业太多,相应的课本少之又少;同时多作为公共必修课进行教学安排。这种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严重影响到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理论的看法,以及艺术理论的学习在学生心中的重要程度。[1]

按照正常的课程设置来说,应该针对不同的艺术类专业开设不同的理论课程。同时,还要将艺术理论课程的讲授设置成专业必修课,并增加理论知识的讲授课时,不断提高理论课程的地位。只有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重视理论课程的安排,才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理论的重视程度,不断强化传统艺术设计理论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使得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在未来的职业竞争中占有绝对的理论优势。

1.3 传统艺术设计理论的教育方式、方法需改变

传统的理论课堂在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方法过于单一,就是简单的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的模式。这会使得本应是有趣、丰富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变得枯燥、乏味,不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关注度不高,掌握程度低。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不能够适应新的教学变革。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通过理论知识与学生进行课堂的互动。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中多例举一些具体的实例,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2 传统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转型策略

2.1 转变教育观念,重视艺术设计理论教育

理论的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学校要转变对于理论教育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于传统设计理论教育的宣传,并且重视理论教育的师资投入,使得教师与学生对于艺术设计理论的认识有一个新的提升,使他们明白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艺术发展道路的重要性,观念从根本上有所转变。

由于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都是对于国外艺术理论教育的借鉴,所以形成符合我国艺术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至关重要。国家要加大对于艺术理论知识教材的编写,出版适合我国实际艺术教育情况的教材,这样教材才能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2]

2.2 加强艺术设计理论的教师队伍建设

理论知识的传播需要传播者的介入,而教师恰恰就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想要让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有一个好的理解,就必须要加强艺术设计理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设计专业中,更多的人员只是熟悉设计技能,而对艺术设计知识没有深入的掌握与了解。因此,要强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培养出一批不仅具有专业技能,还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优秀教师。

3 结语

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部分,传统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改革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而是需要各个群体的不断努力与创新才可以取得一定的成果,最终培养出优秀的设计者。

参考文献:

[1] 肖佩.当代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篇10:教育反思-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表扬与批语是好比一对孪生姐妹,表扬使人振奋,批评使顿悟,没有批评就没有是非,没有表扬就失去榜样,二者合理配合,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思想不断进入更高的境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表扬与批评贯穿其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巧妙地运用表扬与批评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教学基本功。

有人作过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你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你播下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孩子更聪明。”

一 教师要抓住表扬的机会及时表扬

作为班主任应以敏锐的目光,带着爱心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便可达到鼓励学生上进的目的。反之,事过境迁,即使再表扬,学生也会产生“陈芝麻烂谷子”之感,效果就会差多了,同时应给每个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尤其是后进生,往往由于学习上或其他方面的失败而产生自卑感。如果班主任对这些学生不断确定一些能够达到的进步目标,或给一些能够完成的任务,这样就为他们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目标达到或任务完成,就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便可使后进学生获得表扬机会了,并使后进学生振作起来。我班一位平时上课说话较多,自制力差的池同学,经常影响同学学习,但是经过我的仔细观察和其他同学的反映,他在几次班级活动中,如打扫卫生、校运会等事情上积极认真,我就及时表扬其讲卫生、关心班集体的优秀品质,从而引导学生对整个班级学习气氛的维护上,使其自制力得以加强。

二 表扬要准确有针对性

表扬要恰当。一个好的表扬首先应使受表扬者本人受到教育,然后才可达到教育其他人的目地的,好的表扬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其产生自强不息精神,反之不恰当的表扬则会引起学生反感,甚至孤立被表扬的学生,表扬要有依据和具体,也就是不能盲目和随意。例如,是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就应就其学习上大力表扬;是纪律上改正了迟到、上课说话的缺点,就应对其自律性上进行表扬,如此就能起到强化优秀的作用。否则,该表扬的不表扬,不该表扬的说好话,或表扬起来笼统概括,学生往往摸不着头脑,反而会冲淡转化的效果。因此,班主任在实施表扬之前,应首先把准集体的脉搏了解他们的接受能力,清楚受表扬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假如表扬的条件还没成熟,大多数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则不如暂不表扬。三 表扬要注意方式和选择合适的强化物。

这一点要求老师表扬有严格的分别。即是口头表扬还是以光荣榜的形式写出来;是当众表扬还是单独谈话时称赞;是精神表扬还是物质奖励。不同的学生对表扬与奖励的反应不同,故应因人因时因地采取不同的表扬与奖励方式。对经常调皮捣乱、破坏纪律、人缘不好的学生,当众表扬可以帮其恢复声誉,创造利于学生树立优秀品质和行为的环境;对性格内向、成绩落后的学生,可单独谈心,表扬其遵守纪律的优点,鼓励其大胆发言,积极参与活动,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对考试进步大的学生,可以发笔记本或钢笔以示奖励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教育者的任务是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也要对学生心灵里滋长的一切错误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爱学生,就要为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对于有碍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甚或有悖于社会公德乃至触及刑律的恶劣行为,学校和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对其进行适当的批评和惩戒。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表扬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性。

1、表扬的先导性。榜样是班集体中同学们学习、赶超的对象,这就决定了表扬所必须具有的先导性。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要做善于从多角度透视的有心人,务必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表扬的先导性作用,同学们才学有目标,赶有方向。

2、表扬的含蓄性。表扬在很多场合应该大张旗鼓,才可以发挥出表扬的功效;但有些时候,注重表扬的含蓄性不失为一种积极的策略。比如,教师要求的某种事,班上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很好,只有少部分做得较差时,我的选择是请做得好的人站立一下。这样做,对受表扬的人来说,一切尽在不言中;让做的差的人“心有所动”而又不过分难堪。

3、表扬的层面性。表扬的“多层性”是从一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从较好走向更好、很好的成长历程;表扬的“多面性”是从多个角度反映表扬对象的闪光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起教育技巧时说“教育者与自己对象的每次接触,归根到底是为了激励对方的内心活动。”

基于表扬具有的以上特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性格的差异,事情的类别而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表扬这个武器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一、要善于表扬。

老师应深入了解待优生内心深处犯错误的动机和目的,不要老是盯在其犯的错误上,要注意批评的应是学生错误的行为,而不是针对人,否则,一味的批评、指责、训斥,学生容易自我否定,自卑,甚至学会撒谎、出现逆反的敌对与反抗行为。作为老师应注意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审视学生,要善于发现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巧妙地在表扬中少加批评,可能效果更好。

三、要乐于表扬。

对学生的表扬应是老师发自内心爱护学生的体现,要注意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不能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行为,认为“待优生”一点的好的表现是微不足道的,不轻易表扬学生。须知良好的品质与大的成绩是由许多细小的行为与环节组成的,要求学生一下子由“差”变优是不现实的,只要有助于学生改正缺点,祢补不足,顺利转优,老师就应乐于表扬学生

四、表扬要持续。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的进步也有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积聚了一定的量变才会发生质变。因此,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的优点、长处,要不断鼓励、表扬,使孩子有成功、喜悦感,并且自信心逐步增强,不断挑战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奋进。我班的一位同学起初不但做事的速度极慢,不按时完成作业,而且常常因受到同学的欺凌而淌眼泪,后来在我的不断鼓励、表扬声中奋发图强,终于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给老师的信中曾写下了“老师,其实我已经在心中默默在喊过你很多次姐姐,但我真想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大声喊你一声„姐姐‟,因为你比我姐姐对我还好。”的句子。

五、表扬要真诚。

虚伪的表扬,不但起不到树立孩子自信心的作用,有时孩子还以为这是老师、家长对他的嘲弄,讥讽。因此,表扬孩子应持真诚的态度,使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劳动是尊重、赏视的,愿意欣赏他的劳动成果。这样可以激励孩子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六、目标不宜太远。

许多老师、家长设立了非常优厚的大奖,等待孩子去拿,但目标太过遥远,孩子不宜得到,使这种奖励成为孩子不能实现的梦想,久而久之,孩子的进取心在无望的情况下也会减弱。因此,这种设奖的方式也不足取。我在班级内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设立的各类奖项目标从来不高,都是使孩子伸伸手就能得到。(如我在期末发放的各种奖状中,总得到率达到了全班学生80%)这样,孩子的进取心自然会越来越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批评教育学生更是教育者的责任。当然批评也得讲究艺术。

一、鼓励——巧妙的批评

中学生最突出的特点是自尊心强,爱面子,因此可以不从正面提出批评,而是从侧面绕一绕,巧妙地给予鼓励和提醒,即在批评中寓于鼓励和鞭策,在鼓励中饱含信任和期望,在信任中维护其自信和勇气,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又不丧失自尊,从而起到预期的批评效果。例如,针对少数学生轻视历史与社会课的现象,当发现某位学生上历史与社会课时总是看语文、数学,在找他谈话时可以说:“热爱专业钻研专业是很好的,要是对每门功课都这么用功就好了,相信你们是一定做得到的……”同时说明历史与社会课的重要性等。这样貌似鼓励实是批评的方法较之训斥和责备,其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二、商讨——热情的批评

面对认识及判断能力较强的学生,切忌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训斥和指责,因为这是他们最反感的。应该以诚恳、平和的态度,热情的关怀去帮助和引导他们,适时地并用适当的语言指出其不足之处,言语要饱含深情,态度要蕴藏期望,表情要充满关心,心平气和地同他商讨不良行为的不良后果以及纠正的办法,使他感到教师的诚恳批评是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接受批评进而改正错误。

三、沉默——无声的批评

一般来说,批评都要诉诸声音、语调和动作。然而,在一定场合,教育者有意识地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批评方法。实施这种无声的批评,首先要创造一种紧张、严肃的气氛,批评者表情要严肃,态度要冷漠,眼神要专注,使学生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感觉到教师的不满和责备,产生一种心理压力,并在自我反省及检查中领悟到自己的不足或过错,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这种无声的批评方式要注意把握时间的长短,要适可而止。

四、谴责——严厉的批评

无庸讳言,在中学生中也有个别平时表现极差而又屡教不改的,或者所犯错误性质较严重、影响较坏的。对这些人则不能采取轻松、委婉的批评方法,更不能姑息迁就,而是要进行公开的严厉的批评。批评的态度要愤慨有力,表情要严肃认真,语言要激烈尖锐,批评时切忌含糊其辞、目标不明,也不宜威胁鄙夷、讽刺挖苦,更不能嬉皮笑脸、漫不经心,要让犯错误的学生及旁人都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理解和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

五、用好幽默式批评

幽默式批评就是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含有哲理的故事、双关语、形象的比喻等,缓解批评的紧张情绪,启发批评者思考,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使批评能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幽默式批评在于启发、调动被批评对象积极思考。它以幽默的方式点到批评对象的要害之处,含而不露,令人回味无穷。但是,使用幽默式批评不要牵强附会,生拉硬扯,否则,将适得其反,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

上一篇:语文教学与复习工作计划下一篇:博物馆讲解词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