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健康教育

2024-04-23

骨髓穿刺健康教育(通用8篇)

篇1:骨髓穿刺健康教育

骨髓穿刺术的形态学定位

(黎凤萍 李彩霞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医学院2009医学检验2班;指导老师: 刘文国)

[摘要] 目的探讨骨髓穿刺术的形态学定位方法。方法

在人体标本或活体上进行观测以探寻较为准确及简便的骨髓穿刺定位方法。结果

对临床上常用的五个穿刺部位进行形态学的观察与测量获得相关数据。结论

骨髓穿刺术的关键在于如何快而准地进行定位,若定位能够快而准地选好,将为诊断、治疗带来莫大的帮助。

[关键词]

骨髓;穿刺术;定位

骨髓是各类免疫细胞和血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中枢免疫器官。骨髓穿刺术是采集骨髓的一种常用诊断技术。其适应证为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不明原因的血细胞数量增多或减少及形态学异常;也可进行血液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分析和干细胞功能、病原生物学的检查等,从而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诊断疾病。骨髓穿刺术是获取骨髓的一种关键性的诊疗技术,骨髓穿刺点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穿刺的成败,故穿刺点的形态学定位研究具有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

材料:人体骨骼标本20副,人体标本6具,人体活体10人,手术器械若干,游标卡尺;方法:选定穿刺部位,通过观察定位及距离测量以获得穿刺点的准确定位方法。结果

我们就临床上常用的骨髓穿刺部位,通过对标本、活体进行观察和测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观测比较、测量和分析,获得了相关数据和结论。

临床上,常选用以下5个部位进行骨髓穿刺:髂后上棘,髂前上棘,胸骨,腰椎棘突,胫骨上端内则。其中髂后上棘是最常用的穿刺位点,我们根据现时的医学发展情况及医生诊断的需要,重点对髂后上棘进行了研究。

2.1 髂后上棘 取标本侧卧位,在标本剖开前使之双腿向胸部弯曲,使其腰骶部位向后突出,髂后上棘充分显露。用游标卡尺量得髂后上棘到骶骨中线的距离为30mm;然后把标本的臀部、腰部后背下方的皮肤,肌肉剖开找到髂骨的精确位点,作上标记,同时找到椎骨棘突,用卡尺量得到在骶骨正中脊至髂后上棘处水平距离为44.82mm。由于在活体上有皮肤和肌肉,所以有时难以确定骶骨正中棘的部位,也可以触摸腰椎,用卡尺量度第五腰椎垂直向下34.18mm处也就是骶骨正中棘与髂后上棘连线的交点。

对于肥胖者,可用手指循髂脊轮廓在骶椎两侧触知或从患者头部10°角水下方向观察,髂后上棘是最低的一个区域,在该区找最低点,可触摸髂后上棘[1]。

[2][1]髂后上棘骨质较薄,骨髓腔大,髓液较丰富,比较容易刺入,安全性大,而且在患者背部进行取样,患者不易恐慌。

2.2 髂前上棘

取仰卧位(如有腹水或异常肿大脏器可以半侧仰卧[3]),双手指交叉放于头部枕骨下,暴露脐下至骶骨联合上段皮肤,操作时医生应双手夹住髂骨[4],穿刺位点在髂前上棘顶端后约10mm较平坦处[1],或者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处。

另外,有的患者有大量腹腔积液,肝脾极度肿大,这类患者不应选用该部位,明显腹胀者会因穿刺针内滑在穿入腹腔的危险[5]。

该位点较硬,细胞增生度低,医生穿刺时稍为费力[1],而髂前上棘后10-20mm处的骨面较为平坦,易于固定,操作方便。所以临床上常在髂前上棘后10-20mm进行穿刺,从而降低了手术的危险性。

2.3 胸骨

取仰卧位并将胸部用枕头稍垫高10°—15°,患者头稍后仰,充分暴露胸骨[3]。快速查找胸骨穿刺点有以下三种方法:

1、胸骨角正中部位上15mm处;

2、第二或第三肋骨间水平面上5mm~10mm处(或胸骨凹下10mm处)[6];

3、胸骨柄

[6]与胸骨体相接处稍下方正中线上。

选择此部位胸骨较薄,骨髓细胞增生旺盛[7],骨髓丰富,易于固定[3],皮下组织少,压迫容易止血,但该部位距心脏和大血管较近,具有一定的危险性[7]。当其他部位穿刺结果不理想时,仍可考虑胸骨穿刺。

2.4 腰椎棘突

患者反坐于背靠椅上,双臂交叉放在椅背上,把枕头放在双臂上,使上身向前弯曲,背部尽量向后突,使棘突暴露得更加清楚。另外一种方法是使患者左侧卧,右臂抱着双腿,使腰椎明显暴露[1]。可选择第三、四腰椎棘突进行穿刺,选用棘突体而不用棘突尖。

选择这个部位的优点在于患者能够感觉的疼痛较少,但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大多数小孩的脊突端小而不要容易固定,部分成年人脊突尖硬不易刺入。

2.5 胫骨

取仰卧位并固定下肢,选定胫骨粗隆水平向下10mm稍内侧垂直刺入。因为胫骨骨质会随年龄增长变得坚厚,而且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所代替变成黄骨髓,从而失去造血功能[1],其中造血组织亦趋减少。所以胫骨穿刺只适用于2岁以下的儿童[2]。讨论

骨髓穿刺技术以及骨髓标本的采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骨髓细胞学诊断的结论和效果。这点对血液病及其他病理改变诊断至关重要。在穿刺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因患者的个体差异、年龄、胖瘦、心理耐受性配合程度、患者扁骨的厚薄及三维立体角度、患者的疾病性质、施术者的经验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医生只有术前对患者本身所带有的疾病进行综合的考虑,研究才能选取最恰当的定位位点。对解剖结构的掌握熟练是每一们穿刺医生的基本要求,人体的骨质硬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的个体相同的骨构大小不尽相同,每一个穿刺点的骨髓腔大小也有很大差别。

很多时候,患者的心理因素更是影响手术进行、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术前医生可对患者做适量的心理辅导,说明其必要性和安全性,解除顾虑和不必要的紧张心理。选择棘突和髂后上棘的穿刺点,患者不能看到穿刺所用的医疗器械及穿刺操作过程,可减少其心理恐慌,此处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穿刺部位。

骨髓穿刺术是临床上一项既常用又十分重要的技术,也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技术。骨髓穿刺术定位的技巧性很高。经过这次学术基金的研究,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骨髓穿刺的整个过程中,骨髓穿刺的具体定位是最为关键的。作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只有清楚认识人体的解剖位置,加之不断在临床上进行反复骨髓穿刺术的练习,才能取得骨髓穿刺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钟振宇 骨髓穿刺序程解析 淮海医药 2003年6月第21卷第3期 P197; [2] 唐宏 如何提高骨髓穿刺成功率 实用医技杂志 2007年1月第14卷第1期

(旬刊)P120;

[3] 窦洪渠 雷霆 骨髓穿刺方法改进56例报告 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1年9月第 16卷第3期 P106;

[4] 郑潇潇 郑维扬 江千里 徐波儿 何美蓉 孟卫东 “五字诀”优化骨髓穿刺

培训体系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3月 第1期 P81;

[5] 张军 骨髓穿刺200例临床分析 实用医技杂志 2009年6月第16卷 第6期

P479;

[6] 徐强 王丽红 5ml注射器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40例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9年1月第12卷第1期 P17;

[7] 彭楚明 肖灿辉 肖琴 苏咏泉 一次性注射针头在老年人胸骨骨髓穿刺中的

应用 中国医学工程 2006年6月第14卷第3期 P303;

[8] 李有国 艾玲 采用一次性注射器做婴幼儿胸骨骨髓穿刺50例 新乡医学院

学报 2002年8月第19卷第4期 P438;

篇2:骨髓穿刺健康教育

科室:

姓名:

成绩:

监考老师:

日期:

项目

评分标准

分值

扣分及原因

适应症

(8分)

1.抽取骨髓液,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等的检查。2.用于了解某些

各2分

恶性肿瘤是否存在骨髓转移。3.用于病原微生物的监测。

4.紧急情况下作为液体输注途径。

禁忌症

(6分)

1.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或出血性疾病活动性出血时。2.血小板

各2分

重度减低伴显著出血倾向时。3.穿刺部位皮肤、皮下组织感染。

准备

(28分)

医生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帽子。

3分

患儿准备:向患儿家长讲明穿刺的目的、必要性,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常见并发症,并签知情同意书。查“凝血四项”。术前测血压、脉搏。

6分

用物准备:骨髓穿刺包、无菌手套、注射器、利多卡因、载玻片、推片、持物钳、砂轮、碘酒、棉签。

5分

穿刺点部位:

1.髂前上棘穿刺点:髂前上棘后1~2cm处。

2分

2.髂后上棘穿刺点:骶椎两侧、臀部上方突出的部位。

2分

3.胸骨穿刺点:胸骨柄、胸骨体相当于第1、2肋间隙的部位.2分

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消毒局部皮肤3遍,直径15cm。

2分

麻醉:铺无菌洞巾;术者与助手核对麻药无误;用5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3ml;左手拇指、食指固定穿刺部位皮肤,用2%利多卡因做局部皮肤、皮下和骨膜麻醉。

6分

骨髓穿刺

(42分)

1.穿刺:操作者左手拇指和示指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髓穿刺针与骨面垂直刺入。当穿刺针针尖接触坚硬的骨质后,沿穿刺针的针体长轴左右旋转穿刺针,并向前推进,缓缓刺入骨质.10分

2.抽取骨髓液:

拔出穿刺针针芯,接上干燥的20ml注射器,用适当的力量抽取骨髓液,抽取的骨髓液一般为0.1~0.2ml。

10分

3.涂片:将20ml注射器水平移至载玻片上方,迅速将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助手立即制备骨髓液涂片数张。

8分

4.加压固定:消毒纱布覆盖,胶布加压固定。

8分

5正确涂片,制备血涂片2-3张一并送检。

6分

终末质量(8分)

1.协助病人卧床休息。2.定位准确,手法正确,操作熟练,各2分

穿刺抽液成功。3.整理用物,及时送检标本。4.准确及时记录穿刺过程。

注意

事项

(8分)

1.严格掌握骨穿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操作熟练,尽量缩短全过程。

2分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分

3.胸骨穿刺时勿用力过猛,以防穿透胸骨壁,髂嵴穿刺,不能用力过猛,以免负压过大使血窦破裂,导致骨髓液稀释。

2分

4.推制涂片要求:干净、整齐、迅速

2分

总分

篇3:如何提高骨髓穿刺的成功率

作为骨髓形态学检查的前提,成功的骨髓穿刺对获得准确的检查结果是十分重要的。许多医生,尤其是那些工作多年的医务工作者对这样的探究可能是不屑一顾的,因为他们没能弄清从骨髓中抽出东西和成功的骨髓穿刺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1 骨髓穿刺成功的标准

一般来说,如果骨髓液中有明显的骨髓小粒,镜检时能见到一定量的巨核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以及幼红、幼粒细胞等骨髓特有细胞时,即可认为取材满意[1]。另一方面是观察骨髓涂片上细胞的数量,如果能达到增生活跃的程度,也可以认为取材较好。但这两种判别方法有其局限性,也就是说见到髓粒的未必没有稀释,增生不良的骨髓也未必就不是成功的穿刺,如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上也有些医师以穿刺过程是否顺利来判断是否成功,所谓的顺利就是顺利地从骨髓抽出了东西,但临床中却经常能碰到与血液变化不相应的低增生骨髓。

2 穿刺环境

临床仅有极少数的患者在病床上完成骨髓穿刺,多数患者可以选择一个环境比较安静、有专门的穿刺工作台的操作室内完成,安静的环境对患者和操作者都能减轻心理压力。围观在穿刺不顺利时,更易使操作者产生焦躁情绪,不利于穿刺进一步完成。

3 穿刺部位选择

髂骨的前棘和后棘是最常见的穿刺部位,但髂后上棘因皮质薄、髓腔大,且能避开患者视觉减轻心理压力而首选。但在肥胖者,因脂肪堆积,且麻醉后使软组织厚度增大,超过或接近穿刺针的使用长度,使穿刺不易成功。笔者掌握的原则是瘦人穿髂后,胖者多选髂前,1岁以下小儿多选胫骨。穿刺部位不同,取材可能有明显差异[2]。髂前穿刺的要点是穿刺点要选得较靠后,进针高度应与髂骨的斜面大致一致,因髂棘的下行移行处皮质厚,髂腔小,进髂后针尖斜面贴骨易造成稀释。还要指出的是有的医生将多次多部位穿刺理解为在髂骨多次穿刺,这实际上不够全面、准确,多部位实际还包含有不同的骨骼穿刺,如胸骨、棘突,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尤其如此。

4 穿刺麻醉

在选定的穿刺点先进行皮肤麻醉,继而推至骨膜,以能感到明显抵触感,推入2%的利多卡因约0.5 m L即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操作者多点麻醉或多量推药,实属不必,通过麻醉进一步明确了穿刺点的深度,如果不能触及骨膜,须另选他处穿刺骨髓。

5 穿刺的技巧

(1) 进针点。笔者通常是在消毒前即用指甲在进针处压一十字交叉,以免戴手套后感觉迟钝选择穿刺点不易,尤其在肥胖者。

(2) 进针时要全神贯注于穿刺者手上,除了骨质疏松或骨质硬化,多能感到落空感,此时再进针3 mm~5 mm即可,用针管抽出。为什么不一入髓即抽呢?因为骨髓活检显示近皮质部位的骨髓增生程度较低。

(3) 抽取力量不宜过大,宜先小,抽不出再大,用力过猛则易致抽吸过多而稀释。

(4) 抽吸针大小要合适。现在的一次性骨穿包抽吸针大小悬殊,小则5 m L,大至20 m L,因制片只需0.2~0.5 m L骨髓即可。笔者以为10 m L较好,在兼顾抽吸量的同时也兼顾到了抽吸力,同时也较灵巧。

(5) 进针时针芯要固定或用纱布包实,或手不能碰及针芯,针芯活动后退,使骨渣进入针内,也会使骨髓稀释。

(7) 针的乳突要置于下方,这样抽出的骨髓较易推出,很多操作者根本没意识到此点,尤其使用大型号注射器时更易造成稀释。

6 制片

抽取的骨髓常规应推到一斜放的玻片上,让过多血液成分流去,剩所留髓粒制片,这样虽不能准确反映骨髓增生程度,但对于判定骨髓细胞成分还是很有帮助的。

勿在已凝固骨髓液上蘸取骨髓,因凝固纤维蛋白会网络大量的有核细胞,造成稀释假象,这也是临床偶尔见到同一次骨穿增生差异大,或无灶状代偿性增生疾病近期骨髓增生明显差异的原因。

7 染色

相对于过深和偏碱的染色,较浅和偏酸的染色更易判断细胞的成分,也使阅片者在视觉上更愉悦。

骨髓穿刺对血液病工作者来说确属雕虫小技,但能很好地感悟此项操作的人并不多,有经验的医生,不但获得良好涂片的概率高,而且通过穿刺过程对疾病也会有大致的方向性判断。

参考文献

[1]卢兴国.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59.

篇4:骨髓穿刺不可怕

为什么要做骨穿

明确诊断 白血病包括十几种类型,预后差别很大,治疗也有所不同。仅靠外周静脉血检查无法准确分型,骨穿检查是最佳手段。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诊断,骨穿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不明原因的骨转移癌,骨穿可能获得肿瘤细胞,从而明确诊断。

疾病分期 惡性淋巴瘤常侵犯骨髓,甚至并发白血病,提示肿瘤已进入晚期。为了准确确定其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应该在首次治疗前常规行骨穿检查。

疗效判断在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恶性淋巴瘤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多部位、多次进行骨穿检查。通过动态观察骨髓状况,及时判断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确保治疗安全在肿瘤放化疗的过程中,骨穿能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骨髓功能。化疗时依据骨髓增生程度酌情给药,以把握最佳时机和确保用药安全。放疗时,如果病人白细胞等指标持续低下,要根据骨髓状态调整剂量。

骨穿非常方便安全

很多病人觉得骨穿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其实不然。骨穿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一般是在髂骨前(或后)上嵴或胸骨部位,局部注射少量麻药,用骨穿针抽取一小滴骨髓组织就可以了。一个熟练的医生操作骨穿的全部过程,也不过几分钟。抽出骨髓后,病人可以马上起床活动。

篇5:骨髓穿刺健康教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8月~2011年4月共行头皮针胸骨穿刺60例, 男36例, 女24例。年龄4个月~12岁。1岁以下6例, 1~3岁24例, 3~7岁28例, 7~12岁2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8例, 发热原因待查9例, 营养性贫血4例, 感染性贫血3例, 败血症2例, 急性白血病2例, 肝脾肿大待查1例, 其他1例。对照组男33例, 女27例, 年龄4个月~11岁。1岁以下5例, 1~3岁22例, 3~7岁29例, 7~12岁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0例, 发热原因待查8例, 营养性贫血3例, 感染性贫血2例, 败血症2例, 急性白血病4例, 其他1例。

1.2 方法

患儿仰卧, 约束头部不动, 两臂约束于身旁, 完全暴露胸骨, 操作者站于患儿右侧, 取胸骨中线、胸骨角上下1~1.5 cm平坦处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带无菌手套, 左手固定局部穿刺部位皮肤, 右手持7号头皮针接连5 ml干燥无菌注射器 (内有2 ml左右空气) , 针尖斜面向下, 与骨面成30°~45°角刺入0.5~1.0 cm, 得落空感后, 即达骨髓腔, 针体固定, 抽吸所需的骨髓量后, 用左手夹住头皮针针柄处塑料管, 拔出针头, 同时握注射器的右手不再抽吸, 轻推针芯, 消除负压, 左手放开, 将骨髓液滴在载玻片上, 即可涂片、送检, 拔针后消毒穿刺点, 覆盖无菌纱布, 并局部加压适量时间。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1次性成功57例, 2次成功2例, 失败1例, 1次性成功率为95.0%, 总成功率为98.3%, 无一例发生意外或感染。对照组1次性成功50例, 2次成功6例, 失败4例, 1次性成功率为83.3%, 总成功率为93.3%, 无一例发生意外或感染。两组1次性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23, P<0.05) , 两组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8, P>0.05) 。

3 讨论

骨髓穿刺是儿科常见的诊疗操作技术, 在某些疾病的诊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认为, 胸骨较薄, 后方为心房和大血管, 若穿透胸骨, 易发生意外, 所以较少选用胸骨作为穿刺首选部位。以往常见的穿刺部位有髂骨、腰椎棘突、胫骨[2,3]等, 传统骨穿针粗重, 小儿髂棘小而滑, 难以固定, 而且穿刺之前需要先行麻醉, 部位难以把握, 尤其是不配合的患儿常需要反复穿刺, 不但操作繁琐, 患儿遭受痛苦较大, 创面较大, 难于止血, 通常患儿家属很难接受。

采用1次性头皮针代替传统骨穿针行胸骨穿刺已有文献报道[4,5,6,7], 其优点有: (1) 针头细小, 创面小, 术后易于压迫止血 (尤其是在血液病患儿检查时优势明显) ; (2) 无需局部麻醉, 避免了麻醉痛苦及麻醉意外, 易于被患儿家属接受; (3) 进针深度易掌握, 不易发生胸骨穿透意外 (操作时直接捏紧头皮针柄部, 右手中指第1指节垫底) ; (4) 操作时间缩短, 减轻患儿痛苦, 消除了患儿及家长的恐惧感, 可防止患儿过于痛苦而不愿意配合检查, 影响疾病诊断、治疗; (5) 在本实验中, 头皮针穿刺虽然与传统方法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两组1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应用头皮针穿刺具有方法简单, 成功率高, 避免传统骨髓穿刺1次失败, 2次骨髓穿刺会带给患儿痛苦; (6) 1次性头皮针价格低, 经济适用, 还可以防止交叉感染。

分析穿刺不成功的原因, 主要为骨髓干抽, 也因进针深度掌握不合适, 误抽骨髓表面的血液或脂肪, 针头被骨屑堵塞等。虽然头皮针穿刺有诸多优点, 但操作中仍有很多注意事项: (1) 穿刺之前摆好患儿体位, 两臂约束身旁, 适当固定头部, 避免头部摇摆而影响局部定位; (2) 遮盖患儿眼睛, 谈论患儿喜欢的话题, 转移注意力, 缓解负面情绪和疼痛; (3) 不要旋转进针, 以免针孔被组织碎片堵塞致穿刺失败; (4) 进针深度要把握好, 一般婴幼儿不能超过1.0 cm, 儿童一般不能超过1.5 cm, 避免穿透胸骨发生意外; (5) 回抽骨髓勿用力过猛, 以免引起疼痛。

使用1次性头皮针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比较简单、快速、1次性成功率高, 易被家长及患儿接受, 基本可代替儿科传统骨穿针。

摘要:目的 探讨头皮针在小儿胸骨骨髓穿刺中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就诊、需骨髓检查的患儿60例。采用8号头皮针接10ml注射空管作穿刺针, 首选胸骨为穿刺部位, 以此作为实验组。对照组60例患儿行传统小儿骨髓穿刺。结果 实验组1次性成功率为95.0%, 总成功率为98.3%, 对照组1次性成功率为83.3%, 总成功率为93.3%, 两组均无意外或感染发生。两组1次性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头皮针进行胸骨骨髓穿刺, 具有1次性穿刺成功率高、易被患儿家属接受、创面小、疼痛少、安全性大、容易操作、费用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头皮针,胸骨,骨髓穿刺,小儿

参考文献

[1]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上册) [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175.

[2]孙文琢, 曲屯文, 张淑霞, 等.胸骨最佳穿刺部位的应用解剖[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0, 18 (1) :55-56.

[3]陈文彬.诊断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87.

[4]郑智育, 杨明, 廖富强, 等.应用头皮针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的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7, 5 (2) :69-70.

[5]董文翰, 李力平, 赵文娟, 等.应用小儿头皮针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200例报告[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7, 12 (1) :40.

[6]宋集成.应用头皮针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46例报告[J].湘南学院 (医学报) , 2006, 8 (3) :49.

篇6:骨髓穿刺不可怕  

为什么要做骨穿

明确诊断 白血病包括十几种类型,预后差别很大,治疗也有所不同。仅靠外周静脉血检查无法准确分型,骨穿检查是最佳手段。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诊断,骨穿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不明原因的骨转移癌,骨穿可能获得肿瘤细胞,从而明确诊断。

疾病分期恶性淋巴瘤常侵犯骨髓,甚至并发白血病,提示肿瘤已进入晚期。为了准确确定其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案,应该在首次治疗前常规行骨穿检查。

疗效判断在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和恶性淋巴瘤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多部位、多次进行骨穿检查。通过动态观察骨髓状况,可以及时判断疗效和调整治疗方案。

确保治疗安全在肿瘤放化疗的过程中,骨穿能帮助医生了解病人的骨髓功能。化疗时,要依据骨髓增生程度酌情给药,以把握最佳时机和确保用药安全。放疗时,如果病人白细胞等指标持续低下,要根据骨髓状态调整剂量。

骨穿非常方便安全

很多病人觉得骨穿是件很恐怖的事情,其实不然。骨穿的方法很简单,一般是在髂骨前(或后)上嵴或胸骨部位,局部注射少量麻药,用骨穿针抽取一小滴骨髓组织就可以了。一个熟练的医生操作骨穿的全部过程,也不过几分钟。抽出骨髓后,病人可以马上起床活动。

有的病人觉得骨穿会损伤“元气”,这也是一种误解。正常人的骨髓造血组织平均有2600克,每次骨髓穿刺抽取的量仅0.2-0.3克,加之骨髓是人体再生能力很强的组织,抽了以后会很快生成,所以对病人健康没有任何损伤,也不会引起远期损伤。

篇7:骨髓穿刺健康教育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5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均符合失血性休克诊断标准[2],排除骨质疏松、穿刺部位感染和胫骨骨髓腔穿刺输液禁忌证等,其中创伤性失血性休克27例,非创伤性失血性休克2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4.12±7.42)岁;往诊返程时间(10.14±3.32)min。对照组中男15例,女8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4.5l±7.81)岁;往诊返程时间(10.40±3.16)min。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往诊返程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常规外周静脉输液操作流程进行。观察组采用一次性20 ml注射器行胫骨骨髓腔输液:(1)准备物品:一次性20 ml注射器,针号规格为1.2×30TWLB的空心针。(2)定位:取胫骨上端内侧,胫骨粗隆下约1~3 cm为穿刺部位。(3)操作流程:常规消毒后,用20 ml注射器抽吸10 ml生理盐水,针头垂直于胫骨干快速刺入,触及胫骨时需固定针梗螺旋向胫骨骨髓腔刺入,有突破感或回抽骨髓液表示穿刺成功,推入10 ml生理盐水,将针栓同准备好的输液器连接,用无菌开口纱布固定牢固,先常规输液观察局部有无肿胀,输注3~5 min无异常后开始给予加压输液。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补液速度、4 h抢救有效和病死情况。

2 结果

2.1 两组输液情况比较观察组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及未加压时补液速度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加压情况下,两组患者补液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4 h抢救有效和病死情况比较

观察组4 h内抢救成功26例,无效3例,抢救有效率为89.7%,对照组4 h内抢救成功15例,无效8例,抢救有效率为65.2%,观察组4 h抢救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为3.4%(1/2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7%(5/23)(P<0.05)。

3 讨论

失血性休克是临床的急危重症之一,大量失血导致外周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下降、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组织低灌注造成细胞代谢障碍和缺氧时间过长可使细胞发生严重损害,甚至出现心、肺、肾、脑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尽早建立血管通路,快速、有效补充循环血容量,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3];当患者发生失血性休克时,外周静脉塌陷,导致静脉输液通路建立困难[4]。临床常用静脉切开、中心静脉穿刺的方法,但技术要求高,操作时间长不利于抢救的实施[5]。骨髓腔内血供丰富,具有1~2条较大静脉窦,中间联系单元为血窦,可接受横向分布静脉中的血液,通过中央静脉窦回流入全身静脉系统,当外周静脉塌陷时,骨内静脉丛是不塌陷的静脉丛。骨髓腔静脉通道仍有较大程度的开放[6],通透性好,可用于失血性休克快速补充有效循环血容量。本研究显示。外周静脉穿刺难度增加,耗时长,而骨髓腔穿刺操作简单,定位明确;穿刺所需时间明显缩短,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建立输液通路,扩充血容量,使抢救药物快速进入血液循环。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非加压的情况下,观察组输液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加压情况下,两者补液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腔穿刺所需物品取材方便,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通道能够快速建立,减少了抢救时间的浪费,能使药物及时进入患者体内发挥作用,并在加压下保证了输液速度,快速恢复机体的有效循环血量,从而降低病死率。而外周静脉输液操作复杂,容易错过最佳抢救时机,对患者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显示观察组4 h内抢救有效率为89.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2%(P<0.05),病死率为3.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7%(P<0.05),同马文芳等[7]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应用中效果显著,可快速建立有效的输液通路,在加压情况下快速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5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9例)。对照组行外周静脉输液通道补液,观察组行胫骨骨髓腔输液,比较两组患者输液情况、4 h抢救有效率和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通道建立时间、首次给药时间和未加压时的补液速度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4 h抢救有效率为89.7%,高于对照组的65.2%(P<0.05),观察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用于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可在临床应用。

关键词:骨髓腔输液,失血性休克,注射器,急救

参考文献

[1]曹志民,张国良,陈治国.院前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应用体会.创伤外科杂志,2013,15(5):452.

[2]连新宝,姜南,杨清江.骨髓腔输液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临床观察.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1):89-90.

[3]雷巧玲,郎虹娟,王旭霞.失血性休克患者输液途径选择的进展.西南国防医药,2012,22(9):1034-1035.

[4]何春梅,刘佳易,陈宏刚,等.注射器穿刺骨髓腔输液在心肺复苏急救中的应用.海南医学,2013,23(22):48-50.

[5]刘亚华,王立祥,孙鲲.骨髓腔穿刺建立循环对心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0,22(8):492-493.

[6]刘风华.骨髓腔穿刺输液途径抢救产后欠出血休克.广州医学院学报,2013,41(3):60-62.

篇8:骨髓穿刺健康教育

一般资料,我们共选156例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其中男86例,女70例,年龄3个月~13岁,平均5岁。其中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8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5例,再生障碍性贫血4例,纯红再生障碍性贫血1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1例,过敏性紫癜2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例,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4例,溶血性贫血4例,营养性贫血51例,骨髓液检查正常及诊断不清的24例。均具有骨髓穿刺适应证。随机分为试验组(应用自制骨穿针骨穿)与对照组(应用7号头皮针骨穿)两组。试验组96例,对照组60例。

自制骨穿针的制作方法 :取1枚7号腰穿针,把针头切去一部分留下针头长2cm左右,针尖部斜面不能太大,稍钝圆。

骨髓穿刺方法:①应用7号头皮针的骨穿方法 :患儿仰卧,两臂束于身旁(婴幼儿由助手协助),完全暴露胸骨(颈部短的婴儿可用枕头垫其颈后,使下颌上抬)。医生立于患儿右侧,选胸骨正中线第2肋骨平面(胸骨角)上0.5~1.0 cm处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洞巾或一次性洞纸。用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7号头皮针(针尖斜面朝下)穿皮刺入至骨膜处。然后双手持针柄,针尖向头部以45°~75°角刺入约0.2~0.5cm,有明显的穿透骨质感觉为止,针体已固定胸骨上。然后抽拉连接之注射器针芯,可见骨髓液流入头皮针之塑料管约4~5cm长处(10cm长骨髓液为0.1ml)或所需量,即用手或止血钳夹住塑料管上端,拔出针头,将注射器拔下,抽空气2ml再接到头皮针塑料管上端,拔出针头,将注射器拔下,抽空气2ml再接到头皮针塑料管上(防止骨髓液因负压进入注射器中)。放开止血钳,轻推针芯,将骨髓液滴在玻片的不同部位。选理想之髓液涂片即可。如既需要涂片又需要较多量骨髓液做单克隆抗体、干细胞培养、药敏试验、染色体检查等时,为防止骨髓液混血影响涂片质量,可先按上法抽取,但勿拔出针头,而是将连接针头的塑料管拔下,推出骨髓液涂片。然后再将塑料管接到针头尾端上,再抽取所需量骨髓液做有关检查。②应用自制骨穿针的骨穿方法 :患儿仰卧,两臂束于身旁(婴幼儿由助手协助),完全暴露胸骨(颈部短的婴儿可用枕头垫其颈后,使下颌上抬)。医生立于患儿右侧,选胸骨正中线第2、第3肋间的胸骨部分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洞巾,用左手在胸骨两侧固定皮肤,右手持此特制骨穿针刺入至骨膜处。针尖向病儿头部,然后双手持针,与胸骨成40°~60°角刺入约0.2~0.6cm,有明显的空洞感时即进入骨髓腔。此时可将针头再前进0.1~0.2cm,将针芯拔出,装上干燥的5ml注射器,抽取骨髓液0.1~0.2ml涂片。如果作骨髓液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染色体检查等时,可在留取骨髓液计数和涂片后再抽取1~2ml。抽毕插回通铉,将针拔出,无菌敷料掩闭针口。

结 果

由于u=4.85,4.85>2.58,P≤0.01说明两组方法有显著性差异。

讨 论

自1929年Arinkin开始在人体进行胸骨骨髓穿刺以来[1],骨髓检查部位逐渐增多。目前穿刺部位有髂前(后)上棘、椎突、胫骨上内段、胸骨等[2],选择的骨穿针一直是18号骨穿针,较粗笨沉重,操作不灵活,深度不易掌握,易误穿入纵隔,故很少在胸骨穿刺,多选髂前(后)上棘、椎突,由于小儿棘 突小而圆滑,体位不易固定,多肥胖,穿刺点标志不很清,故往往几次才能穿刺成功,抽出的骨髓液易稀释,对小儿造成很大痛苦,很不适用于儿科。

由于胸骨骨髓液成分好,小儿胸骨皮质较薄软,骨面大而平,表志清楚。近年来国内报道应用7号头皮针连接5ml一次性灭菌注射器在小儿胸骨作骨髓穿刺。我科也用此方法进行骨髓穿刺,效果并不理想,失败率很高,主要原因为骨质堵塞针孔。

用自制骨穿针进行小儿胸骨骨髓穿刺其优点有:①增添了针芯,解除了针孔被堵塞的因素,提高了成功率。②减少了操作环节,更灵活方便。③增加了针体硬度,减少了折断的可能性。④针头短骨髓液不易凝固。⑤方法简单,容易掌握。⑥来源方便,价格低廉。

失败原因分析:①试验组失败原因主要为技术缘故,针刺入过浅或过深,将穿刺针再刺入或退出少许即可抽出。②对照组失败原因主要为针孔被骨屑堵塞而抽不出骨髓液,本组共有18例。

上一篇:矸石山治理方案下一篇:成人口才班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