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穿刺检查术的护理

2024-05-02

肝穿刺检查术的护理(精选三篇)

肝穿刺检查术的护理 篇1

1 临床资料

2000年1月—2009年2月为明确诊断病情行腹部B超定位后活检枪肝穿刺术共106例, 其中男76例, 女30例;年龄21岁~66岁;90例为慢性肝炎, 9例脂肪肝, 7例与药物有关的肝脏疾病。在B超定位下应用活检枪16号穿刺针进行快速肝穿刺, 穿刺时嘱病人在深吸气后呼吸末屏气片刻, 并于此时迅速进针。将穿刺出的肝组织注入10%的甲醛溶液瓶内。106例病人中104例成功取得肝组织, 2例第2次取得肝组织;71例病人术后局部疼痛, 56例病人局部渗血, 4例病人术后发热 (38.0 ℃~38.5 ℃) , 经对症处理后, 均痊愈。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准备

3.1.1.1 物品准备

护士协助医生备好无菌穿刺包1个、活检枪、一次性的肝穿针、无菌手套、利多卡因、甲紫、治疗盘、10%甲醛溶液小瓶1个、一次性腹带、沙袋、无菌敷料。

3.1.1.2 病人准备

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穿刺前1 d做好穿刺部位的清洁工作, 观察局部皮肤是否有破损, 术前行B超检查, 确定最适合的穿刺点, 并用甲紫做好标记。术前教会病人练习呼吸动作, 先深吸气, 然后在深呼吸末屏气, 如此反复数次, 直至病人熟练为止。

3.1.2 心理护理

绝大多数病人可出现紧张和恐惧心理, 护士应耐心细致地向病人介绍穿刺对疾病诊断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同时向其介绍肝穿刺的成功病例, 以消除其恐惧心理, 积极配合。

3.2 术中护理

3.2.1 穿刺体位

病人采取仰卧位, 稍向左倾, 右臂上举置于头后。腹带放置在病人腰下备用, 同时注意遮挡病人, 注意保暖, 将室温调节在22 ℃~24 ℃。

3.2.2 护士配合

打开无菌肝穿刺包, 协助医生消毒及铺好无菌巾, 准备好麻药。在穿刺过程中加强巡视, 行心电监测, 密切观察病人的面色、表情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有异常, 立即报告医生。

3.3 术后护理

3.3.1 一般护理

术后穿刺部位用无菌纱布按压5 min~10 min, 胶布固定, 腹带和沙袋压迫止血, 沙袋4 h后取出。术后2 h内每15 min测血压、脉搏1次, 如无特殊变化, 改为半小时1次, 连测3 h并询问病人自觉症状, 留取标本后应及时保存并送检。

3.3.2 并发症观察及护理

3.3.2.1 局部疼痛护理

局部疼痛是最为常见的并发症, 大部分较轻微, 极少数疼痛较明显。多在穿刺部位持续时间不超过24 h, 少数2 d~3 d, 绝大多数不伴有腹部症状。疼痛轻者不需做特殊处理, 向其介绍相应的知识, 关心、安慰病人, 缓解其紧张情绪。疼痛剧烈者若不伴有血压下降、心悸等表现, 可适当给予少量镇痛药物。

3.3.2.2 伤口渗血护理

一般凝血时间在正常范围内, 病人仅有少量的出血 (5 mL) , 10 min~60 min后即停止。术后密切观察穿刺处有无渗血, 病人有无不适主诉及生命体征的变化, 若出现局部出血应及时更换无菌纱布, 给予加压止血。同时向病人做相关的解释, 解除其心理压力, 避免不必要的恐慌。病人出现血压下降、心悸等休克表现, 应迅速建立静脉通路, 给予扩容, 静脉输注止血药物, 配血, 必要时行手术治疗。

3.3.2.3 气胸护理

若病人出现心悸、心慌、胸闷、气短等表现, 应做胸部X线片检查。若发现典型气胸, 迅速给予对症治疗。

3.3.2.4 发热护理

极少数病人在穿刺后1 d发热, 一般在38.0 ℃~38.5 ℃, 很少超过39 ℃, 一般不需要处理。嘱病人多饮水, 冰袋等物理降温, 2 d~3 d体温恢复正常, 超过39 ℃遵医嘱给予退热剂及抗生素应用。

3.4 康复指导

哪些人应做肝穿刺检查 篇2

1.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肝肿大者: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肝结核、肝肉芽肿(可由结核、布氏杆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梅毒等引起)、血吸虫病、肝肿瘤、脂肪肝、肝脓肿、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及各种代谢性肝病(如肝豆状核变性、肝糖原累积病、肝脏淀粉样变性等)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肝肿大的症状。此类患者如无法明确诊断,应进行肝穿刺检查。

2.有肝内胆汁淤积者:经B超检查未见有肝内胆管扩张的肝内胆汁淤积患者或出现了不明原因的黄疸经检查疑似患有肝内胆汁淤积的患者应进行肝穿刺检查。

3.出现了不明原因的肝功能异常者。

4.出现了门静脉高压,但梗阻的部位与原因不明者。

5.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发热,经全面检查已排除患有其他疾病且疑似为肝病所致的患者。

6.患有结节型肝癌等肝局灶性疾病者。此类患者应在B超或CT的引导下进行肝穿刺检查。

7.想要了解肝脏病变的程度和活动性、慢性肝炎的病情及预后或肝硬化处于哪一期(如早期、静止期、代偿期等)的肝病患者。

8.需要对肝内囊性病变或脓肿进行诊断性治疗者。

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做肝穿刺检查。下面这几类人就不宜做该项检查或应慎重选择该项检查。

1.出现了昏迷的患者。

2.患有血友病、肝海绵状血管病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到80×109/升以下、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50%等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3.出现大量腹水或患有重度黄疸者。

4.患有严重肝外阻塞性黄疸,同时伴有胆囊肿大者。

5.患有右侧脓胸、膈下脓肿、胸腔积液者或疑似患有肝包虫病、肝血管瘤者。

6.出现了肝缩小或肝浊音界无法确定者。

7.患有严重心、肺、肾等疾病或出现了上述器官功能衰竭者。

8.患有严重贫血或身体状况极差者。

肝穿刺检查术的护理 篇3

关键词: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术,护理,血尿,围术期

经皮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术 (简称肾穿刺活检术) , 肾穿刺是目前国内外最普及的肾活组织检查方法。肾穿刺活检术能对各种原发及继发性肾脏疾病的诊断提供直接依据。通过肾穿刺活检术可以了解肾脏病变是增生性病变还是退行性病变, 是急性还是慢性, 是原发还是继发, 是否存在可逆因素。肾穿刺活检术尽管可以在X线荧屏直视定位或B型超声引导下进行操作, 但由于术者不能在开放直视条件下取得肾组织, 穿刺仍有相对盲目性。由于实施肾穿刺检查的病人本身具有肾脏疾病, 而穿刺又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病人及其家属顾虑多、期望值高, 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护理纠纷。因此, 应加强围术期的护理, 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介绍肾穿刺活检术的围术期护理。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肾脏在人体机能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肾脏疾病病人思想紧张, 而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是一项创伤性检查, 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病人心情多焦虑不安, 部分出现血压明显升高、失眠、烦躁等, 所以心理护理十分重要。需要给病人讲明肾穿刺活检的必要性, 告知病人肾穿刺活检术是在B型超声定位下进行穿刺, 安全系数高, 以增加病人对该项检查的认识, 消除恐惧心理, 树立对医生的信心。

1.2 术前准备

指导病人练习憋气、俯卧, 以便更好地配合穿刺的进行, 训练病人床上排便, 防止术后因不习惯排便而发生尿潴留。遵医嘱做好术前检查及用药。术前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肾功能。并询问女性病人是否在月经期, 及时向医生汇报, 及时处理。

2 术中配合

术前病人排尿后, 俯卧于检查台上, 腹部置腹带, 先进行体表定位, 再用B型超声核对穿刺点位置, 同时测量肾下极表面至皮肤的深度。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至肾被膜, 活检针由穿刺点刺入, 表明针在肾表面后嘱病人深吸气后憋住气, 取材, 拔针。穿刺部位无菌纱布覆盖, 胶布固定。穿刺后局部用力压迫5 min~10 min及放置8 cm~10 cm厚砂袋。腹带包扎送病房。

3 术后护理

3.1 卧床休息

术后俯卧2 h~4 h, 仰卧20 h如肉眼血尿明显, 要延长平卧时间, 直至肉眼血尿消失[1]。平卧期间大小便不宜起床, 血尿明显者尽量不要翻身。卧床休息至少3 d, 术后24 h无严重并发症, 可撤去腹带。48 h后下床轻微活动, 3 d后可正常活动。

3.2 生命体征的观察

密切观察面色、血压、脉搏、腹痛、腰痛和尿色。起初15 min测1次血压和脉搏, 共4次, 随后30 min~60 min测1次, 共4次, 以后4 h测1次, 共测24 h。直至血压平稳。术后连续检查小便3次, 以后至肉眼血尿消失为止。

3.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3.1 血尿

连续留尿常规3次送检, 注意观察尿色的变化, 观察有否血尿, 颜色是否变浅, 鼓励病人饮水, 一般不少于1 000 mL/d, 以促进少量积血排出。绝大多数血尿病人无脉搏、血压及血红蛋白的变化, 仅延长卧床即可。

3.3.2 肾区疼痛

要重视病人的主诉, 详细询问疼痛的部位和性质, 如疼痛时间较长, 应立即报告医生。术后持续肾区疼痛, 应查明是否腹带过紧引起。

3.3.3 感染

肾穿刺时严格无菌操作, 术后全身使用抗生素, 测体温每天3次。如体温正常, 2 d后每天1次, 同时限制探望人员,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交叉感染。

3.3.4 动静脉瘘

术后肉眼血尿不消失, 应考虑动静脉瘘可能, 可通过肾动脉造影证实。小的出血可自行愈合, 不需特殊处理;如出血较多并影响血压, 需手术处理。

3.3.5 肾周血肿

部分病例可发生。大的血肿可出现腹痛并放射到同侧腹股沟或睾丸, 伴腹胀、恶心、呕吐及尿潴留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基础会计学下一篇:老年人合理用药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