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静脉穿刺

2024-05-02

浅谈静脉穿刺(共9篇)

篇1:浅谈静脉穿刺

中央静脉是近心真个粗大血管,于该部位置管是血活动力学监测、输液、静脉高营养、心肺复苏和安顿心脏起搏导管的理想通道。

中央静脉置管有多条通道,如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经外周静脉插进中心静脉(PICC)等。

一、适应症

1、缺乏外周静脉通道或条件不好。

2、需要反复输进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

3、需要输入高渗或粘稠的液体(如TPN、脂肪乳、氨基酸)。

4、需要使用压力泵或加压输液(如输液泵)。

5、需要反复输入血液制品(如全血、血小板等)。

6、需逐日多次采集血样(无论需抽几毫升血液,前两次抽出血须大于4.5ml,因此血混有肝素盐水不用换注射器直接推进血管、第三次抽出血可直接送检,取血后连接输液或重新封管)。

7、需长期输液治疗。

8、需连续中心静脉压监测、各种紧急抢救如休克 CPCR。

9、各类大而复杂手术。

10、放置起搏导管。

二、相对禁忌症

1、己知或怀疑与插管相关的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的迹象。

2、病人身体条件不能承受插管操纵者。

3、已知或怀疑病人对导管所含成分过敏者。

4、既往在预定插管部位有放射治疗史。

5、既往在预定插管部位有静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或血管外科手术史。

6、局部组织因素:影响导管稳定性或通畅者(凝血障碍、免疫抑制者慎用)。

7、胸廓畸形或锁骨和肩胛畸形。

8、锁骨和肩胛带外伤,局部有感染。

9、横膈上升,纵隔移位等胸腔疾患。

10、明显肺气肿。

11、凝血机制障碍。

12、极度衰竭病人。

三、锁骨下静脉解剖特点

锁骨下静脉较表浅粗大,成人周径可达2.0cm,常处于充盈状态,静脉壁与筋膜附着,管腔不易塌陷,可重复使用,尤其是循环血量不足而静脉穿刺困难时,锁骨下静脉穿刺成功率高。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在相称于胸锁关节及前斜角肌内缘处汇合形成静脉角,此处右侧有淋巴导管,左侧有胸导管汇入,穿刺右侧较安全,以免误伤胸导管。右侧锁骨下静脉比左侧粗,变异小。

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处,其后方约5mm便是肺尖,因胸膜顶和肺尖较第一肋软骨高出3cm~4cm,如进针角度过大或潜行过深,均易刺破胸膜和肺组织。

四、锁骨下静脉穿刺 ㈠置管前预备

1、遵照医嘱,穿刺前进行病人教育。病人或家属签署置管同意书。

2、无菌贴膜、缝合包或中心静脉穿刺包、10ml注射器、肝素盐水、生理盐水、输液器。常规消毒用品、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止血带、无菌手套。

3、接可来福前先排气,连接时使螺旋口气合即可,勿用力过大,避免损伤连接器,致使出现裂缝,导管堵塞。㈡穿刺部位

1、锁骨上穿刺法

胸锁乳突肌外缘与锁骨交界之顶角,在角的平分线上,距顶点0.5cm~1.0cm处为进针点,穿刺方向对侧胸锁关节。

2、锁骨下穿刺法

锁骨下缘的中点内侧1.0cm~2.0cm(中、内1/3交界处),穿刺方向对向胸锁关节。㈢操纵步骤

1、肩高头低位,头转向对侧,显露胸锁乳突肌形状。

2、建立消毒区,根据无菌操作程序进行局部消毒,展手术巾。

3、检查中心静脉导管是否完好,抽取20ml低浓度肝素液,将可来福接头排气备用。

4、选定穿刺点

⑴锁骨上穿刺法:针尖指向胸锁关节,进针角度约30°~40°,一般进针2.5cm~4.0cm即达锁骨下静脉。

⑵锁骨下穿刺法:针尖指向头部,与胸骨纵轴约呈45°,贴近胸壁平面呈15°,经恰能穿过锁骨与第1肋骨的间隙为准。

5、静脉穿刺。应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包内自带的穿刺针穿刺静脉,观察回血,确认针孔全部进入血管后固定针头、保持针的位置。

6、见静脉回血后,将针头略推进,以免在呼吸或活动时针尖脱出血管之外。

7、左手固定穿刺针,右手持导丝推送架置入导丝。

8、固定导丝,退出穿刺针。

9、沿导丝置入血管鞘,扩张穿刺通道后退出。

10、沿导丝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退出导丝。

11、用低浓度肝素液冲洗导管(先回抽血液,排尽空气),与可来福接头连接。

12、连接输液系统及导管,用专用固定器固定导管并将其与皮肤缝合固定,用无菌贴膜保护穿刺点。

13、局部压迫(建议选用日用袋装食盐500g)24h。

五、护理观察 ㈠留置过程中观察

1、导管定位:建议在连通输液系统之前,在床旁X线下对导管头部的位置进行定位。

2、穿刺点有无出血。

3、穿刺点部位有无红肿或血肿。

4、病人有无不适感,如头痛、胸闷、呼吸困难等。

5、穿刺点有无液体渗出或水肿。

6、穿刺点四周有无疼痛或硬结

7、体温有无变化(体温是中心静脉留置过程中监测感染的重要指征)。

8、液体输入状况。

9、导管有无脱出。㈡操作后记录

1、穿刺后记录 ⑴导管型号。⑵导管长度与内径宽。⑶外露段的长度。⑷选择穿刺血管。⑸导管放置时间。⑹放置过程。

⑺放置时出现的任何情况。⑻导管留置在左侧或右侧。

2、留置中记录 ⑴心脏及肺部情况。

⑵导管留置状况(有无并发症)。⑶输液状况。⑷换膜时间。

⑸体位变动对输液有无影响。⑹解决方法。⑺备注。㈢导管的护理

1、导管固定

用10x12cm透明膜固定导管,将固定器须用贴膜贴住。

2、封管

建议用20ml肝素盐水封管,每ml盐水含肝素50U~100U。24小时不输液,早晚各封一次。

3、更换贴膜

更换贴膜时应按常规消毒穿刺点,在操作后第一个24小时后更换贴膜,以后每3天或每周更换一次(与使用贴膜特性有关),出现湿润、脱落等任何污染或危及导管时随时更换,使用发汗剂者要求每48小时更换敷料,病人若带导管洗涤时应用大规格贴膜将暴露段导管固定器和肝素帽全都贴住以防止水渗进引起感染。换膜时应压住导管固定翼,向近心端方向撕,避免拉出导管。

4、导管的拔除

建议导管留置时间8~12周,可根据治疗所需由医生决定留置时间。

导管拔除时应从穿刺点部位轻慢拔出,立刻压迫止血,用敷料固定,每24~48小时换药直至创口愈合,丈量导管长度,观察有无损伤或断裂并做好记录。㈣注重事项

1、锁骨下静脉穿刺并发症较多,发生率为0.5%~2%,故不宜作为普通穿刺。

2、尽可能选择右侧、锁骨下穿刺。

3、锁骨下静脉吸气时可为负压,在进行插管、更换接头时须在呼气后屏气相;输液时应使一段输液管低于病人心脏水平,且液体不可输空。

4、严格手术技巧,防止并发症。㈤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题目的原因及处理

1、误伤动脉:穿刺过深,误入动脉,加压止血。

2、导丝置入不畅:导丝前端触及血管壁,退出少许,旋转导丝即可送入。

3、导管堵塞:穿刺时间过长,病人年龄偏大,血粘稠度高,在 穿刺前可将导管注满肝素盐水后再穿刺。

4、心律变态:导管尖端位置过深所致,退出导管少许。

5、液体输入不畅:由于导管只有一末端孔。如末端孔顶到血管壁,回血抽不出且液体滴入不畅,此时将导管外抽l~2cm,如再不畅将导管外端转几圈,避开静脉壁。㈥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1、气胸:进针角度过大或潜行过深,易进入胸腔。以下情况应警惕气胸发生:穿刺难度较大,经反复穿刺者;穿刺后穿刺侧呼吸音减低或有呼吸困难者;术后需机械通气时,最好穿刺成功后作胸部透视。

2、空气栓塞:在置管、更换正压接头、输液时,严格排气。

3、血胸:因损伤锁骨下静脉壁与胸膜,导管经静脉插入胸腔,使血液流入胸腔。置管成功后,需回抽血液,用低浓度肝素液冲洗,保证导管通畅;若回血障碍需及时查明导管位置。

4、穿刺入锁骨下动脉:因进针点和角度偏侧外或解剖异位。发生误入动脉,立刻拔出,局部加压5~10分钟。

5、淋巴管损伤: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汇合形成静脉角,此处右侧有淋巴导管、左侧有胸导管汇入,因淋巴管管径变异较大,有误穿刺可能。穿刺成功后,必须有明显回血,否则重新穿刺。

6、心房纤颤:若导管过深,导管进入右心房,直接刺激右心房,出现心房纤颤。将导管退出少许即可。

7、臂丛神经损伤:穿刺点太靠近锁骨中点外侧时,可能损伤臂丛神经,穿刺方向最好对向胸锁关节上缘。一旦发生上肢麻痹或放射性疼痛时,立即将针拔出。

8、感染:与无菌技术及不及时换药有关,免疫力低下病人。严格无菌技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加强换药,细菌培养。

9、导管阻塞:药物配伍禁忌,药物之间不相溶,未经盐水冲管就肝素封管,脂肪乳剂沉淀引起或血管内膜损伤,正压封管不严格引起。

10、导管断裂:血管内导管断裂与导管质量有关;血管外导管导管断裂,与导管折痕或水止卡压痕处断裂、漏液。血管内断裂,形成导管栓塞,开胸手术;血管外断裂,重新更换导管。

篇2:浅谈静脉穿刺

首先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是否牢固及实践经验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因此我要求自己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认识和自我素质,本着救死扶伤的精神,把每一个患者当做自己的亲人,尽职尽责。

其次护士心理状态往往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心理失衡表现在静脉穿刺时就可能造成痛苦,甚至失去抢救生命的良机。因此要减少或者避免静脉穿刺的失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血管的损伤,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做到一针见血,是我们护理人员因具备的重要素质。

然而由于科室的特殊性,我科室老年人相对较多,而老年人机体老化,静脉管壁增厚、变硬,血管弹性较差,脆性增加,官腔狭窄等特点,再加上经常树叶导致血管破坏,给静脉穿刺增加了很大的难度,我通过对老年患者血管的特点和穿刺技术的研究,掌握了一些静脉穿刺的技巧,老年患者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末梢血管纤维化,缺乏弹性,静脉硬而脆,血管活动度较大,穿刺时易滑动,造成穿刺的困难。因此,穿刺前腰仔细了解老年患者血管的生理特点,使血管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在选择穿刺部位时,按原则从远心端至近心端寻找静脉。对较长期输液的患者,应从末梢血管开始的方法,以保护血管。同时也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扎止血带前在选择穿刺的肢体上双手自上而下按摩,使血液集中在肢体末端,血管明显暴露,便于穿刺。在冬季,周围温度低,静脉痉挛充盈不良,穿刺困难,可先给予局部热敷,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也可以局部外涂血管扩张剂或上下扎两根止血,待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

我也非常关注各种护理杂志及相关护理网站,我认为作为当今的护理人员我们不应满足于书本的知识,而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护理行业的研究及发展。关于静脉输液我了解到许多关于静脉穿刺技术的改进方法,如某研究表明将静脉穿刺角度加大至35°-40°即大角度静脉穿刺术,可弥补常规静脉穿刺术的不足,因此自己也在临床中尝试应用,通过前后两种方法对比,我发现大角度静脉穿刺有利于减轻病人疼痛。

篇3:浅谈小儿静脉穿刺技巧

关键词:小儿,静脉穿刺,失败原因

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护士非常重要的基本功。由于儿童年龄小, 血管细, 不配合。这就要求护士必须熟练地掌握这项技术操作, 以快、稳、准地完成静脉穿刺。根据不同患儿的情况, 选择不同部位, 采用有效合理的穿刺固定方法, 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作为一名护士, 在临床工作中应掌握小儿静脉的特点及穿刺技巧, 减轻患儿痛苦, 提高穿刺水平, 在多年的护理工作中, 我对小儿静脉穿刺有一些技巧体会, 总结如下。

1 选择的部位

1.1 头皮静脉

适用于新生儿、婴幼儿及3岁以下儿童, 常选择额静脉, 颞浅静脉, 耳后静脉和枕静脉。

1.2 足背部、手背部静脉

适用于3岁以上儿童。

2 方法

我院在给患儿静脉穿刺时使用5m L注射器抽吸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连接一次性头皮针排气后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连接输液器, 应排净空气, 严格无菌操作。

2.1 头皮静脉穿刺

操作者:选择好血管后, 用备皮刀剃去局部头发, 消毒, 右手握5m L注射器, 拇指和食指持针, 左手拇指和食指上下固定需穿刺的血管, 绷紧皮肤, 由浅入深刺入血管, 回血后沿血管方向送针, 避免输液过程中针头滑脱导致跑液。固定时, 在针柄下垫适量棉花, 使针头与血管走形的方向一致。保证输液顺畅。协助者:两臂固定患儿两臂及躯体, 两手固定头部, 并协助操作者绷紧穿刺部位皮肤。

2.2 足背部、手背部静脉穿刺

常规方法行静脉穿刺时, 瞩患者握拳, 刺入血管回血后松拳, 对于儿科, 患儿年龄小, 穿刺时主张被穿刺的手自然放置, 操作者左手握住患儿的手, 这样可以充分显露手背各部位血管, 右手握5m L注射器, 拇指和食指持针, 应注意扎止血带后不能急于穿刺, 应待血管充盈后再穿刺, 这样不仅可以判断回血还不容易刺穿血管, 固定头皮针后再用小夹板固定, 减少跑液几率。协助者:固定住患儿手臂或足部, 禁止因患儿不合作而导致的穿刺失败。固定时手应放在扎止血带的上方, 以免影响血管充盈度, 并协助操作者绷紧穿刺部位皮肤。

3 心理素质

有关穿刺成功的因素中, 强调了操作者的心理因素———自我控制能力, 只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取得患儿及其家属的信任与合作, 才能有效的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4 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

4.1 进针深浅度及方向

正确判断血管的走行及方向, 对于肥胖患儿或不能看见只能触摸到的血管穿刺时应深, 表浅静脉穿刺应浅, 若操作不当易刺穿血管。

4.2 患儿不配合

由于患儿恐惧穿刺造成的疼痛, 常表现为哭闹, 乱动而造成针头脱出, 药液外渗, 穿刺失败。

4.3 患儿血管损伤

因穿刺次数过多, 拔针时按压方法不正确, 造成局部皮下出血, 青紫而影响穿刺。

4.4 护理人员心理调节失衡

由于情绪波动不能调整自己, 信心不足, 操作无序, 导致操作失败。

5 讨论

篇4:浅谈静脉穿刺技巧

【关键词】静脉穿刺;技巧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455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70-02作为一名护士来说,静脉穿刺技术是人人都会的,但是要想一针见血,而且在允许活动的范围内能保证不渗液(也就是顺利滴完)是每个人很难做到的(昏迷及小儿除外)。为什么有的护士虽然也一针扎上了但不等离开病房患者就喊鼓包了,这不能说明你是一针见血,而且可以说你的这次穿刺是失败的。从事护理工作多年来,对静脉穿刺有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仅供参考。

对于静脉穿刺的成功与否,选择血管是非常重要的。首先你选择的血管对你来说应该有100%的把握,没有100%的把握,你要从新选择,因为即使你认为你选择的血管100%能扎上了,还有扎不上的可能,所以不要冒着试试看的态度,反正这支血管扎不上还有另一支,那样会失败的,而且患者对你也产生了不信任的感觉。其次,血管选择好了,绷紧皮肤也很主要。扎四肢末端(手脚)血管时,绷紧皮肤要按着血管走向纵向绷紧皮肤,不要向血管两侧绷紧皮肤(弊病是:进针钝,容易刺漏血管)三是进针要快,让针开皮就进血管,见回血后立即将针放平沿着管道进针(好处是:无痛,保证针不滑脱血管外)。

这样才能说明你是一针见血。针对不同类型患者血管的选择进针手法也各不相同。1青壮年患者血管的选择

对于外科青壮年患者的血管比较粗,弹性好,为什么护士还扎不上呢?原因是这样的血管比较滑,管壁厚弹性大容易滚动,系止血带后,绷紧皮肤后将粗大的血管压住进针直至1/2或2/3,固定结束。2老年患者血管的选择

老年患者血管比较细,管壁薄,弹性小、脆,容易破。尤其是常住院患者,不等这次血管恢复好了又住院了。这样的血管不要把皮肤绷的太紧,而且开皮后进针要缓慢。为什么有的护士扎上后容易渗呢?原因是开皮回血后你不敢再往血管进针,不要怕,大胆地向前平行进针,哪怕是支末梢血管或细小静脉,你都不要怕。3水肿患者血管的选择

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病人,在你无路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水肿部位(如深静脉血栓需要痪肢介入的患者)的情况下,你可以在水肿部位表面上观察,肯定有表浅静脉或细小血管,发现血管后,用拇指按压血管部位,反复按压几次,将水肿的皮肤压出凹陷,暴露血管,立即穿刺,不然水肿部位凸起,掌握不好血管的深浅度,穿刺易失败。4肥胖患者血管的选择

肥胖患者的血管大多数是管壁厚,血管深,弹性好,肉眼看不见,这样的血管只能系止血带后按血管的解剖位置触摸,摸着血管后,反复绷紧松开皮肤(因摸着的血管位置绷紧皮肤后血管要移位)找准位置立即进针,开皮即进入血管,见回血后沿管道平行进针。5小儿血管的选择

小儿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好,但血管细短,我们多采用头皮静脉输液,小儿头皮静脉分支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浅表易见,易于固定,方便患儿的活动,便于保温,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技巧,做到一针见血,是赢得患儿及家长信任的关键,也是急救复苏的重要操作技术。

小儿头皮静脉外观呈浅蓝色,触之无搏动,易被压瘪,血管固定,不易滑动,找准血管后,绷紧皮肤,进针角度要低,(拇指与食指持针柄的边缘不要上下持针柄以降低针头与皮肤的角度)针头与皮肤呈5°角开皮要慢,见回血后再平行进针至1/2或2/3然后固定。

总之,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小儿的血管是最不易穿刺成功的,但要想提高穿刺成功率切记以下几点:

5.1一定要找准血管,找你穿刺最有把握的血管,不要抱著试试看的态度。根据患儿的血管条件,液体浓度,滴数等选择型号适宜的针头(我们通常用的是5号半钢针和24G留置针)选择好穿刺静脉,操作者必须熟悉头皮静脉血管的解剖位置,在小儿头颅沿额缝,冠缝,矢状缝,人字缝均有静脉走行,额正中静脉,颞前静脉,耳后静脉均可见。其次是正确区分动静脉,动脉管壁厚,触之有博动,不易被压瘪,易滑动。在穿刺前一定要辨别清楚。有些小儿常因哭闹,头部皮肤变红甚至变紫,或有湿疹,药疹等肤色变深而难以辨别时,可用指压法稍用力按压局部皮肤来确定血管走向,并沿血管走向轻轻做一印记,穿刺时就可沿这一基线缓缓进入,穿刺时动作要轻揉,持针必须稳,直,深浅适宜。在穿刺时若选择的血管较明显,走向较直,而刚进针就因小儿哭闹致使静脉压力过大,出现外渗,不必慌张,不必拔针,沿静脉走向继续进针,见回血后进针,同时轻轻按压血管数秒后再放开滴数,防止液体进入后渗出增多,出现皮下肿胀。

5.2心理素质要高,相信自我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操作者稳定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做到无论血管穿刺难易,周围压力多大都必须保持冷静,面带微笑,热情友好,和蔼可亲,力求稳,准,细,同时注意与患儿进行沟通,消除患儿的恐惧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既有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又有利于减少医患纠纷。护士要保持最佳的情绪状态,不管遇到多少的困难和挫折,都要抛得开,放得下,只有轻松自信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要谨慎稳妥,不可草率,盲目行事,更不能给自己心理上的压力。

5.3头皮静脉只要能看到,不要怕细小,再细的血管进针后也有落空感。

5.4穿刺成功后最关键的是固定,即使穿刺成功了,如固定不好也会失败的。(要求一定要以针柄上下左右的不摆动为原则)在必要情况下,如针柄下皮肤位置较低,针头不平,针头斜面贴住血管壁,针柄下要垫适宜的消毒棉球,用胶布妥善固定,以免针头滑出和穿透血管,造成局部肿胀,穿刺失败。

篇5:静脉输液穿刺技术概况

肢体垂吊法

高山英等[1]将随机分组的B组普通患者(年龄>12岁)2000例次为观察对象,采用改良静脉输液法一,即取上肢并使其垂吊至床沿下握拳,肢体与床沿成<30°角,约1~3min后,见肢体远端表浅小静脉充盈。轻轻摩擦手背皮肤1min,常规消毒皮肤,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3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刺入血管,见有回血时再沿血管前行约0.1~0.2cm。在操作过程中一般不用止血带,其他操作步骤同常规输液法。选择周围静脉充盈不良的静脉输液患者(年龄>12岁)400例次,随机分为C、D两组,D组采用改良静脉输液法二,即在肢体垂吊3~5min后,选择血管,系上止血带,其余操作步骤与改良法一相同。A、C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方法。结果:A、B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经统计学处理未见明显差异(P>0.05)。C、D两组中,一次穿刺成功率中则有明显差异(P<0.05)。认为在外周静脉充盈不良的血管,用肢体垂吊法二更有利于静脉穿刺的成功。

改进静脉输液操作程序法

韩艳萍等[2]选择360例内科普通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操作程序法,实验组采用新法,即:扎止血带—选择血管—松开止血带—准备胶布—扎止血带—消毒皮肤—挂液体排气—穿刺。两组所选用患者一致,先用常规方法进行静脉输液,次日由同一护理人员用新法对同一人群患者行静脉输液,操作者均从事临床护理工作6~13年。实验采用双盲法,患者自身对照。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药物丢失量减少36.8%,避免了输液过程中的污染。

手背部非握拳法

胡立菊等[3]选择200例健康状况近似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取平卧位,护士先选择穿刺血管,然后扎止血带,嘱患者手部放松、手腕下弯后,再用左手握其并拢的五指,使手背部皮肤绷紧形成自然斜面,在血管上方找一合适部位,常规消毒后,针头与皮肤成15°~30°角沿血管方向进针,见回血后将针头平行送入少许,常规固定。对照组也取平卧位,穿刺时则握拳按传统方法操作。结果:观察组中,感觉只有微痛的78%,痛感明显的12%,一针见血95%,穿刺失败5%;对照组中,微痛62%,痛感明显38%,一针见血84%,穿刺失败16%。许日香等[4]用新法:让输液者松拳,在穿刺部位上方6cm处扎止血带,操作者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小指放在患者手指背面,其余三指放在患者手指掌面,使患者手指与手背成弧状;右手持针,在静脉上方与皮肤成20°~30°角进针。通过对168例的观察,与传统常规法比较,在一次成功率和减少疼痛方面有显著意义,新法能提高一次穿刺的成功率,减少疼痛。

握手法

李金娥[5]等认为在穿刺时改变患者的传统握拳方法,穿刺者用左手紧握患者的手(掌指关节以下),并向指端与掌心面拉近,这样手背静脉的穿刺点在横向的最高点,能有效地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且易固定,此法适用于各种患者,尤其是静脉较细和肥胖型的患者。赵庆英[6]等则在穿刺时,让患者的手放松,操作者用左手紧握患者被穿刺手的4或5个手指,使其手向掌面弯曲成弧形,用直接进针法并加大进针角度约为60°角。实验证明,此法在减轻患者疼痛、降低皮下淤血的发生率及提高穿刺成功率、血管的重复利用率方面均优于传统的穿刺法。

离心穿刺法

陆继彩[7]用离心穿刺法观察了312例的患者(内科和儿科住院患者),发现离心性穿刺的回血率和成功率都高于向心性穿刺法,且离心穿刺可提高远端小静脉的利用率并易于固定。黎小妹[8]对100例的患者在手背静脉输液时用反方向穿刺法进行观察,也认为此法与常规向心穿刺法相比有上述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负压进针法

刘月春[9]在穿刺时,用持针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将输液管屈折,当针头斜面进入皮内时松开无名指和小指,此时管内形成负压,继续穿刺,当针头入血管即可迅速见回血,使穿刺的成功率明显提高。孙萍[10]等把负压进针法用于老年人,效果良好。张云红[11]则用止血钳自穿刺针与输液管衔接上方夹紧输液管而形成负压,此法回血好,穿刺成功率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

其他

张玉英[12]等采用增大进针的角度及陆秀杰[13]等改变持针方法并增大进针角度也有满意的效果。此外,尚有具有进针速度快、准确率高、疼痛轻、损伤少等优点的静脉穿刺直入血管法[14,15]和对周围循环不足或衰竭致血管充盈不佳者较适宜的双止血带结扎法[16]。

篇6:深静脉穿刺技术及配合

 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应用于临床近40年,现已成为危重病人床旁监测、抢救和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如胃肠外营养的给入,快速输血、抢救大出血等低血容量性休克。

中心静脉置管术具有损伤小、感染机会少、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只要操作熟练、仔细、解剖定位准确则成功率极高,且并发症可降至最低。

一、适应症:

1、用于监测中心静脉压或了解左、右心功能;

2、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

3、需大量输液输血、行CAVH、血液灌流、血浆

置换、临床透析等;

4、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或需中心静脉注入某些高浓

度、刺激大的药物等;

5、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

6、由于衰竭、重度浮肿或静脉炎等外周静脉输液

途径难以建立或保持时。

二、相对禁忌症:

1、严重的出、凝血功能障碍(如血液病、DIC);

2、穿刺局部有感染、损伤、肿瘤、血管、手术

瘢痕等。

常用的穿刺置管途径

(一)、颈内静脉置管术

1、优点

A:穿刺与插管较容易(与锁骨下静脉穿刺比较); B:损伤胸膜和动脉的机率小; C:相对较安全。

2、缺点

A:穿刺时部位要求严格,因此心衰、肺水肿、哮喘及其他不能平卧的患者不宜用此穿刺法; B:由于导管接头要固定在病人颈部,故患者颈部活动受限且有恐惧感。

三、注意事项

A:穿刺部位最好选择右侧,因右颈内静脉与无名静脉、上腔静脉几乎成一直线,且血管较左侧粗,较易穿刺成功,而左侧进针则容易损伤胸导管;

B:进针时针尖应与皮肤成25~30°,进针深度应依据患者颈部长短及胖瘦而定。一般情况下,穿刺针刺入皮肤即见回血,成人约4cm以内,极少达5~7cm。C:整个操作过程中应避免空气进入。D:导管留置时间为10~14天。

(二)、锁骨下静脉置管术

3、注意事项:

A: 穿刺部位有感染时禁做穿刺。严重肺气肿、胸廓畸

形、凝血机制障碍、严重高血压(收缩压>

180mmHg)、上腔静脉栓塞等情况时应慎做穿刺

B:穿刺定点要准确,进针方向、角度要正确,以防止气胸等合并症发生。若回抽到气体或病人出现呛咳、胸部刺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穿刺,这往往提示有胸腔肺损伤,采取的措施为:严密观察,拍胸片了解肺压缩情况,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C:因颈动脉位于颈静脉后上方,故穿刺时进针角

度不要过大,以免刺入动脉。若穿破应立即压

迫5min以上,轻者颈根部会形成血肿,不影响

吸收,但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血肿可能较大

以致压迫、推移气管或向纵隔及胸腔蔓延。

D:导管留置时间为10~14天。

(三)、股静脉置管术: 1:优点:

A:操作较方便,病人恐惧心理小;

B:局部解剖简单,不易损伤动静脉,且止

血较容易;

2、缺点:距离会阴部近,容易引起导管感染。

3、注意事项:

A: 穿刺部位有感染时禁做穿刺。严重肺气肿、胸廓畸

形、凝血机制障碍、严重高血压(收缩压>

180mmHg)、上腔静脉栓塞等情况时应慎做穿刺

B:穿刺定点要准确,进针方向、角度要正确,以防止气胸等合并症发生。若回抽到气体或病人出现呛咳、胸部刺痛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穿刺,这往往提示有胸腔肺损伤,采取的措施为:严密观察,拍胸片了解肺压缩情况,必要时行胸腔闭式引流。

3、注意事项:

A:穿刺前先将下肢外展外旋30~45°,备

皮范围要超过消毒范围(消毒范围为上

平脐、下至大腿中部、两侧各10cm); B:消毒要彻底、干净,操作中要避免污染; C:置管留置时间为7~10天。

四、并发症的防治:

(一)、感染

1、症状:局部红、肿、痛、渗液或浓性分泌物。

2、原因:

A:导管相关性的全身感染,主要与导管使用和护

理不当有关;

B:与病人基础疾病严重程度、机体抵抗力低下和使用广谱抗生素有关。

3、措施:

首先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如在进行导管 穿刺、更换敷料、更换输液器等操作时都要严格无 菌;其次要强调专管专用,不从输入TPN的导管内 采血、测压,尽量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同时还要注 意保护和提高患者自身的免疫力。如果发生感染,要立即拔除导管,充分消毒穿刺点,给予抗生素应 用,并将导管剪下送检。

(二)、出血或血肿

1、常见于动脉损伤和凝血机制有障碍的病人。

2、动脉损伤的发生率:颈内静脉穿刺3~5%;

锁骨下静脉穿刺2~5%;

股静脉穿刺7~10%。

3、处理措施:应用止血药物;砂袋压迫;血肿

抽吸等。

(三)、气胸或血胸

主要发生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时。

处理措施:立即停止穿刺,拔管、观察,如无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且胸片示肺压缩不明显者可观

察,不行处理;否则行胸腔闭

式引流。

(四)、血栓形成与栓塞

1、原因:长期置管、血液浓缩及高凝状态

的病人可能在中心静脉导管上形

成小血栓,栓子脱落随血液进入

肺,可造成肺微小动脉梗塞。

2、处理措施:肝素封管要及时;封管液浓

度要准确;长期不用的通道

要每隔12小时冲管一次。

五、用物准备:

1、备皮用物:肥皂水、一次性备皮刀。

2、消毒用物:安尔碘、一次性弯盘、无菌纱布。

3、穿刺用物:中心静脉导管(双腔或三腔),无

菌深静脉穿刺包(内有四块治疗

巾、牙镊、持针器、手术剪、巾钳

等),无菌手套,2%利多卡因

10ml,配置好的肝素盐水,无菌纱

布、透明贴膜,无菌缝合针。

1、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输液管路,每次操作必须消毒

肝素帽。

2、股静脉穿刺部位易被污染,颈内和锁骨下静脉易被呕吐

物、痰液污染,故有污染时要及时更换敷料。

3、随时注意静脉导管在皮肤外的长度,导管要固定好,避

免牵拉、防止脱出。

4、换药时局部发现红、肿、发热等炎症表现时必须密切注

意,一旦局部感染,应立即拔管做细菌培养及药敏实

验。

5、注意插管后四肢是否肿胀,静脉回流受阻的表现,及早

发现静脉栓塞的可能性。

6、如需接三通接头,一定接好不漏血,并保持通畅。

七、肝素盐水封管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1、应用肝素帽的目的:(1)、提供间歇性的静脉输液治疗;(2)、减少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3)、减少因持续性静脉治疗引起的并发症;(4)、保护患者静脉,为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 静脉治疗通道。

2、封管时注意事项:(1)、选用5~10ml注射器。(2)、将针头拔至仅剩针尖时,推注4~9ml封管

液,剩1ml后,一边推一边完全拔出针

头,确保正压封管(即导管里全是封管

液,而不是血液)。(3)、按每毫升生理盐水中含肝素10~100u配制

封管液。(4)、掌握封管液的用量

生理盐水:5~10ml/次,每8小时1次。

稀释的肝素液:5~10ml/次,其抗凝作用可

篇7:基础护理知识:冬季静脉穿刺技巧

进入冬季,患病的人数逐渐增多,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的也不断增加,由于许多患者在输液前都是从室外进入室内,室外温度较低,寒冷的刺激会使患者的体表静脉收缩,使手背的静脉变得很细甚至看不清,因此,给静脉穿刺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使穿刺的成功率大为降低。

在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医生、护士往往会让患者在室内稍坐20~30分钟,以促使手背静脉恢复充盈,再行穿刺。而在实际的工作中,由于老年人血管弹性较差,患者采用前法依然很难让手背静脉充盈,此时若将患者双手放入温水泡7~10分钟,可迅速使双手静脉血回流增加,让静脉完全充盈,此时再行静脉穿刺,成功率将会大大地提高,同时也可给患者减轻痛苦。

篇8:浅谈周围静脉穿刺的技巧

1 术者心理因素

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除与操作者娴熟的技术有关外, 其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资料证明, 护理人员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静脉穿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切增加护士心理压力的刺激都会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情绪的变化可直接影响护士的注意力、意识状态、定势状态及思维状态[1]。因此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 工作中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 以保证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1.1 认知

不论静脉粗、细、深、浅、有无弹性, 操作者要有一个观察、认知的过程。例如手腕外侧的桡静脉, 易暴露, 较粗壮, 但它的特点是滑, 如果操作只看表象, 不掌握其实质, 就难以一针见血。又如男性、女性、老年人、成年人与儿童的静脉都各有特点, 所以必须仔细观察、区别对待, 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1.2 情绪

静脉穿刺成功率往往可以成为操作者情绪状态的“测温计”。人们的任何活动或多或少都伴随着心理活动, 然而情绪是其中较为活跃的一种, 它的波动可影响操作的成功率。

1.3 意志

意志是操作者心理活动的力量, 对认知的正确、情绪的稳定等心理准备有调整、决定的意义。意志薄弱的人对任何刺激都难以适应, 自我调节能力差。例如:有的护士做了一次静脉穿刺, 没有成功, 以后就不敢或不愿意做了。而意志坚强的护士却能理智地总结上一次的失败经验, 积极、及时地排除心理上的不适应, 从而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

2 环境因素

光线的明亮度和照射角度可直接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静脉穿刺最理想的环境是明亮的自然光线, 灯光距穿刺静脉45 cm~50 cm高度为宜, 此时灯光对眼刺激小, 静脉暴露清楚, 而且周围要安静、宽敞, 易于操作。

3 选择预穿刺的静脉

迅速、准确地选择好预穿刺静脉, 是静脉穿刺成功的前提。

3.1 一看:

看一看患者浅静脉整体分布情况, 局部血管的充盈程度。进针时尽量避开静脉结节及有损伤和炎症的静脉, 不要盲目进针。

3.2 二摸:

用手指触摸患者血管, 以了解静脉管壁的弹性状况、皮肤的粗糙程度、皮下脂肪厚薄等。

4 区别对待患者

4.1 对末梢循环不良、血管充盈不足者

可在穿刺部位拍打数次或热敷, 也可让患者手部下垂低于心脏部位, 使血管充盈。嘱患者握拳的松紧要适度, 过紧、过松会影响血管暴露。

4.2 血管深在看不清走向

此种情况多见于肥胖或四肢水肿患者。对肥胖患者, 操作者可用食指及中指沿血管解剖走向触摸, 血管所在部位有弹性和韧性感。对水肿患者, 扎好止血带后, 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和操作者左手拇指, 然后用拇指沿血管走向垂直按压, 局部水分被挤压向两边组织弥散, 使隐藏的血管充分暴露出来。

4.3 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来选择血管

化疗药物毒性大, 刺激性强, 在静脉注射时不能外溢, 应选择粗大且直、容易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先用生理盐水做穿刺诱导, 证实针头确实在血管内, 再注入化疗药;含钾离子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大, 选择血管不能太细, 否则患者疼痛难忍。

4.4 对长期静脉给药的慢性病患者

应有计划、有次序地从远端到近端选择静脉, 要保留一条粗的、弹性好的大血管, 我们称之为“救命静脉”[2], 以便在患者病情突变、生命垂危时作抢救之用。

4.5 小儿头部静脉

小儿头部静脉较细, 呈网状, 血流是由头的中央向外围方向流动。所以, 穿刺方向应向心方向, 与血流方向一致。穿刺前让患儿家长或助手在患儿身旁固定躯体, 术者位于患儿头后方, 并在患儿头部垫好枕头, 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后, 助手用两手掌固定患儿头部, 术者用左手食指及拇指按紧静脉两端的皮肤, 借以固定血管, 右手把持穿刺针的固定板, 稳准地刺入静脉, 穿刺时针头与静脉的角度不宜过大, 一般在5°~25°, 有时几乎近于平行。穿刺浅静脉时宁浅勿深, 针头刺入静脉可见回血, 此时应迅速挤压滴管, 把回血挤入静脉, 以防凝血后造成针头阻塞, 有的血管回血慢, 但针头刺入血管有阻力减小的感觉, 此时挤压点滴管的下端可见回血, 或者无回血, 加压点滴管不发生头皮肿胀则表示针头已刺入静脉。若发生肿胀或穿刺回血很快, 但挤压点滴管的血液时穿刺部位的周围出现树枝状的苍白, 说明刺入浅表的动脉血管, 此时应迅速拔出针头, 压迫止血, 重新选择血管穿刺。

4.6 空虚静脉

大失血或失液者, 由于血容量减少, 使静脉空虚、扁瘪, 对这类血管穿刺时要特别小心。应采取挑起进针法, 即缓慢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 将针放平, 针头稍微挑起, 使血管前后壁分离, 使针尖的斜面滑入血管, 即使无回血, 这时要凭临床经验:有一种落空感, 说明针头已进入了血管, 即可注射。这样既可以避免刺破血管的后壁, 又为抢救患者尽快地建立了静脉通道。

4.7 活动度大的静脉

可选用较锐利的针头, 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两端, 在血管正上方以30°斜角进针, 回血后, 针头稍挑起, 顺血管进入少许即可。

5 进针的技巧

掌握进针技巧是静脉穿刺成功的关键, 做好穿刺前的心理、必备物品的准备后, 选择好静脉, 消毒皮肤。

5.1 进针角度要得当

进针角度大小取决于静脉粗细或深浅。根据进针时针头与皮肤所成角度不同, 一般可分为直刺法和斜刺法, 直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上, 针头与皮肤呈10°~15°, 针头斜面向上, 通过皮肤将针尖直接刺入静脉;斜刺法是指在欲穿刺的静脉旁侧距静脉0.8 cm~1 cm处, 针头与皮肤20°~30°角为佳。

5.2 进针力度要适中

刺皮速度要快, 患者疼痛小。针头入皮后沿血管走行慢慢寻找, 当有落空感后, 即可见回血或负压抽吸可见回血后, 再平行进针少许。

5.3 进针的深度要恰到好处

不能过浅或过深。对硬化的血管, 因活动度大且不易穿刺和固定, 可采用绷紧皮肤, 固定血管上下端侧面快速进针法。进针后如未见回血而又不能肯定针头是否在血管内时, 可用拇指和食指挤压头皮针近端的细塑料管1~2次, 见回血即证明在血管内。

6 妥善的固定

妥善的固定是静脉穿刺成功的保证。头皮静脉较细, 暴露明显, 穿刺后不易滑动, 易固定。四肢静脉较头皮静脉粗, 穿刺后易滑动, 不易固定, 必要时可采用夹板、绷带固定。对烦躁、不配合的患者必要时给镇静药, 要加强护理, 防止针头滑脱。

7 拔针方法

拔针时压迫穿刺处的手法不正确或压迫时间过短是造成皮下瘀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皮下瘀血后静脉暴露不良, 出血量多时血肿机化压迫血管, 致使血管与周围组织粘连, 使该血管无法继续使用。因此, 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正确的压迫点是在皮肤进针点和皮肤上方垂直方向, 才可避免血液漏出血管。同时不主张在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 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 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3], 而应轻压皮肤, 迅速拔针, 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

综上所述, 静脉穿刺技术在临床应用一个多世纪以来, 其方法已发展为多途径、快速度、长留置的趋势, 穿刺应尽量做到无痛、微痛, 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 避免对血管机械性、化学性损伤, 使穿刺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韩丽琴, 武娩娣.周围静脉穿刺综述[J].中国当代护理杂志, 2007, 17 (8) :111~112

[2]陈坚美, 莫爱莲.老年患者静脉特点及穿刺方法的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2004, 10 (5) :31~32

篇9:浅谈静脉输液操作及静脉穿刺技巧

【关键词】 静脉 输 液 ;操作;技巧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衡量 护理 技术操作的项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病人治疗的满意度,是危重病人的“ 生命 线”!作一名护士必须熟练掌握项技术,这是最基本的.

1 准备工作 用物齐备,不可丢三落四,护士行举止要端庄方,语言亲切。面对复杂的静脉要有信心,以取得患者信任。患者准备要充分,清醒的病人应询问是否上厕所;询问病人愿意选择左手或右手、上肢或下肢进行穿刺样现出尊重患者的意愿,容易得到患者的配合。

2 输液瓶的检查

无菌输液瓶的检查:硬包装即 玻璃 瓶装的无菌液体检查是:一拧,二摇,三照,四倒转。拧,就是看瓶盖是否有松动;摇和倒转,看是否有絮状、沉淀物;照,是检查液体是否浑浊、变色、透明。那么软包装即 塑料 瓶装的无菌液体检查是:一挤,二照,三倒转,四复照。挤,就是检查瓶体是否完整、有破裂、渗漏现象;其他的检查同玻璃瓶装[1]

3 药物 的配制

3.1 正确抽取药物都用7~12号针头,针头应置于安瓿的中部抽取药物,切勿用注射器的 乳头 直接抽取,以防 吸入 微粒。

3.2 避免药物泡沫的产生 如像 复方 丹 参 、参麦、 红花 、 银杏叶 等易产生泡沫的药物,抽取时,针头的斜面应全面浸入药液中,而且一直 保持 斜面向下,加药前排尽针内空气,左手将输液瓶倾斜、固定,倾斜度以能全部浸过针头斜面为宜,使药液直接进入瓶内液体,不会产生泡沫,从而保证药物的足量供给。另外,配制或抽取像丙 球蛋白 、 干扰素 等这样的易产生泡沫不易吸尽的药物时,可先注入少量的空气,再将针头斜面向下抽吸,就可以完全抽盡且没有泡沫。

3.3 加药时防止针头阻塞的办法 配制像 青霉素 、 奥美拉唑 、头孢类等小玻璃瓶的药物时,针头常被阻塞。我们可将针头斜面的背面以60°~80°接触瓶塞,以针头为支点用微力顺瓶塞凹进迅速穿过,这样防止阻塞的成功率可达98%左右,既提高了配药速度,又减少了瓶塞微粒污染。

4 沟通 在输液过程中,有几情形影响输液进程:一是病人过分紧张,输液侧肢体一点不敢动弹,以至肢体酸痛,影响舒适。二是过分大意,随意 摆动 肢体,造成液体渗漏,肿胀;三是上厕所时抬高输液肢体,回血堵塞针头。在操作前详细告诉病人如何保护穿刺部位的血管,并经常巡视随时进行指导。

5 如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1)成功的穿刺,不仅要有熟练的技术,还要有良好的 心理素质 和 自信心 理,于是常用“我要是打不上,别人都打不上”这句话鼓励自己,事 实证 明很有效果。

(2)穿刺部位的选择。对于普通静脉,一针见血并不难,但对于特殊的患者和静脉,我们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象 烦躁 好动、不合作的、 尿频 、 腹泻 等患者,穿刺部位的选择与固定至关重要。一般不选择下肢静脉,因为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易导致血栓且患者 活动 不方便,除非迫不得已时选择足背或者小腿静脉,这些地方远离 关节 且对患者活动影响不大。可常规穿刺,针头固定好后,在距离穿刺点5~10cm左右处再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皮条,以防患者活动时牵拉针头,另外,输液皮条管不要牵拉太紧,要给患者一定的活动范围。

(3)正确 评估 静脉,对于 血管 条件非常差的患者,我们不要急于穿刺,先要认真评估血管,包括静脉的走向、深浅、粗细、弹性,如何 进针 ,如何固定,肢体如何放置才不影响患者的舒适度,对于静脉特别短的,在穿刺点下2~3cm处进针,进针前比一 下针 体与血管的长度。

(4) 止血 带松紧度适宜,过松时,压力增大,进针 后血 液外溢,造成患者 情绪 紧张、害怕,过松时,血管不充盈,达不到穿刺效果,另外,扎止血带时间也不能过长,有报道以40~120s为最佳穿刺时间。

(5)不能拍打穿刺部位,尤其是扎止血带后,用力拍打,患者很是痛苦,且效果也不明显,我们可以用右手的 拇指 在穿刺的部位反复 揉搓 ,力度以患者不 感觉 疼 痛 为宜,这样效果很好。

(6)在腕关节以下的手背及手指指静脉穿刺时不主张嘱患者握拳,因为握拳时,手 背肌 肉拉紧,导致血管扁平, 骨骼 隆突明显,也增加了静脉的弯曲度,穿刺时若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内较浅,松拳后,由于血管轻微回张,那么针头斜面有可能部分突 出血 管外,造成外渗现象。握拳还可以使 皮肤 呈横向走向,加大进针阻力,不利于穿刺,加重患者的痛苦,穿刺者可以握住患者的四指或五指下压使掌关节和腕关节呈微弯曲状,或者穿刺者可以用左手将患者穿 刺手 背固定成背隆掌空的握杯状。进针角度以40°~45°最好,这样减少斜面和皮肤接触 面积 ,患者不感觉疼痛,进入皮肤后迅速下压针体以20°~15°进入血管。

(7)进针角度的选项,教科书中,静脉穿刺进针角度是以20°~30°。据研究报道[2],一般病人可选择45°角左右进针,对老年人浅小静脉穿刺可选择35°角进针,对指(趾)背 侧静脉 穿刺,可选择10°~15°角进针,对老年血管壁厚、硬、易滚动者,易选择>40°角进针,对小儿头皮静脉、手背、足背浅静脉、指(趾)间静脉,选择10°~45°角进针;肘静脉、大、小隐静脉,选择20°~30°角进针;增 大针 头与皮肤间的进针角度,可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或达到无痛注射,这与注射时皮肤所承受的压力、针头斜面与皮肤接触的时间、 神经 血管分布、皮肤 结构 特点有关。据有关报道[3]:45°角进针成功率最高,60°角进针疼痛最小。

6 特殊患者的穿刺[4]

6.1 水(浮)肿患者 不 需要 扎止血带,我们要沉着、镇静,做到心中有。先抬高注射部位或肢体,用手向四周挤压穿刺部位,暂时驱散皮下 水分 ,使血管暴露后,立即 消毒 ,在穿刺上方直接穿刺。

6.2 末梢 循环 差、 脱水 、 营养不良 的患者 这类血管穿刺后回血慢甚至不回血,这时不要着急拔针或再进针,不能反复挤压输液器,以免液体进入皮下造成局部肿胀。可 分离 头皮针与输液管的衔接处,如有回血则穿刺成功;另外,一手固定针柄,另一手拇指在穿刺血管的上方离针头2~3cm向针头方向挤压,有回血则穿刺成功。有时凭感觉,我们平时要细心体会。

6.3 特别消瘦、血管硬化、弹性差,滑动、弯曲的患者 穿刺时止血带距离穿刺部位10~15cm,穿刺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别固定血管的两端或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的皮肤、血管。针尖直对血管以20°~30°角快速刺入,放平针体再缓慢进入少许,固定针柄。

6.4 肥胖者 皮下 脂肪 厚,静脉细、深,要凭感觉触摸血管的走向、深浅、粗细。用指尖在穿刺的静脉处掐压痕,消毒皮肤及右手拇指、食指,边进针边触摸。这类血管最好由 经验 丰富的护士操作,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

6.5 对于 血液粘滞度 增高的患者,比如严重 感染 、 败血症 、 慢性支气管炎 、 肺心病 等,选好静脉消毒后再扎止血带,迅速穿刺,见回血后,先打开调节器,再松止血带,调节器的位置要放置低些,以减少回 血量 ,从而减 少血 栓阻塞针头的机会。

6.6 老年人血管暴露明显,但壁脆、弹性差、易滑动,针尖一触即破,极易发生淤斑。对静脉容易滑动的老年患者,国外学者主张操作者用左手拇指压住距进针处0.3~0.6cm的皮肤,针尖穿透皮肤和进入血管一气呵成[5],可减少血管周围淤斑和出血灶的发生[6]

6.7 易见回血的 方法 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穿刺前将调节器调到紧贴莫非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放低输液瓶法,这两种方法成功率很高。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输液瓶的低位置,具有一定的虹吸 作用 ;高调输液器,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就很容易回血。

7 固定 7.1 “S”型固定法:第一条胶布固定针柄,第二条固定覆盖 针眼 的无菌敷料,第三条将头皮针的软管呈“S”固定在穿刺部位的側边(改变了传统的将头皮针软管盘压在面两条胶布上)。当输液管被牵拉时,不会影响到针柄,避免牵拉针梗和针头而刺破血管。

7.2 针尖斜面朝 下法 :某些部位的血管,当固定好针柄后,针尖斜面容易紧贴血管壁影响滴速。传统的方法是在针柄下垫上少许棉球,但此方法很不 稳定 。若穿刺成功后,将针柄轻轻翻转180°,使针尖斜面朝下,再固定,即可解决。

8 拔针的时机和方法

8.1 时机 输液瓶液体流尽,莫非滴管液面下降,速度减慢或停止。

8.2 方法拔针时多与患者交谈,分散其注意力可以减轻疼痛,将调节器移到 过滤 器上缘处夹管。常规拔针是棉棒压住针头,那么血管也会被压瘪,针头就像刀刃与血管壁垂直,当棉棒继续按压时,针尾上提,向外拔针时,针头象刀刃损 伤血 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向外拔针时,切忌用棉棒按压针头部,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然后用柔软的棉球迅速在穿刺点处纵向按压,或者用对侧手的 鱼际 肌按压,这样增加按压面积。按压时间一般3~5min为宜, 凝血 功 能 差的要按压20min左右。不能边按、边揉、边看。

技巧是穿刺成功的关键,在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信心,同时要加强自身的业务 学习 。认真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制定详细的输液计划,输液整个过程中仔细观察,规范操作,注重各细节的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差错事故的发生率,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输液治疗的安全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华 .提高外周 浅静脉穿刺 成功率的方法与技巧.中国实用护理学杂志,2004,20(11):58-59.

[2] 谢玉凤.静脉穿刺进针角度与患者对疼痛 感受性 关系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8B):41.

[3] 马维润.改进手背浅静脉穿刺方法的效果观察.中国疗养 医学 ,2006,15(3):205-206.

[4] 王晶.浅谈几种特殊病人静脉穿刺技巧.医学与护理,2008,(10).

[5] 李向真.提高浅静脉穿刺成功率的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8,34(10):639.

上一篇:准备演讲的基本方法下一篇:力资源部主管谈面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