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2024-05-11

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共6篇)

篇1: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德国职教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研究

教研正能量

课改动力源阅读提示|摘要全文字数4900余字,通读用时约10min德国职业教育为“工业4.0”战略实施提供了大量人才,其职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得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行动导向理念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有效地习得这两方面能力。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既可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又能为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选取提供借鉴。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德国制造”享誉全球的基石,旨在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在德国经济腾飞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领域,职业学校依据各州制定的《框架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活动,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则根据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教育条例》进行实践教学。德国劳动和社会学家梅尔滕斯(D Mertens)于1974年在对劳动力市场与劳动者的职业适应性进行研究时提出了“关键能力”(Schluessel Qualifikation)的概念,又称为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ultusminister Konferenz,简称KMK)于1996年宣布決定在职业学校使用“学习领域”课程,此课程方案由实际职业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再与课堂教学经验融合设计成“学习领域”,最终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加以实施,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关键能力。

一、基本内涵

(一)概念 起源于德国改革教育学学派的行动导向教学以“行动导向”作为设计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将学生的学习认知过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获得职业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与学生通过缔结“行动产品”引导教学过程,以达到学生手脑并用效果的教学形式[1]。上世纪9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界学者杨克和迈尔(Jank & Meyer)将行动导向教学定义为:行动导向教学是学生主动且全面参与的教学活动,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环节。

(二)特征为了培养学生获得关键能力,即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等三大能力这一行动目标,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创新性地就业于职业工作岗位,德国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工作过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实施“行动导向”的设计理念,我们将这些具备行动导向教学特征的方法统称为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此模式具备以下四大行动导向特征[2]:一是学生导向。学生作为行动的主体主导整个教学过程,参与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师仅扮演协调人、参与者的角色,协助学生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二是全面能力导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即专业、方法、社会和创新能力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为根本,即认知、情感和心理运动一体化成长。

三是自发导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观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强调学生自发地、有意识地处理问题,按照自我意愿唤醒学习动机。学生自发的学习兴趣不会随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而消失,反而会持续到今后的学习当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主动积极地学习。

四是产品导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学生在课堂中完成一个可以使用的或者可以进一步加工或学习的行动产品[3]。此种行动产品主要以三种不同的形式存在:一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表演,如角色扮演、舞蹈、歌剧等;二是学生生产产品,可以是铜像、壁报、拼贴画等;三是学生设计学习计划或项目,例如演出、展览、学生家长会、郊游、竞赛等。

二、发展沿革二战后的德国受占领国教育理念的影响,职业教育呈现“泛智化”倾向[4],基于学科课程结构化导向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战后经济复苏所需要的职业行动能力,这种知识取向、弱化技能的职业教育发展引发了整个德国社会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讨论。他们反对在职业学校中只针对学生进行单向技能的训练,传授脱离职业实践、“去背景”的理论知识,主张职业学校由“知识中心”转变为“能力中心”[5];反对单项技能训练,主张让学生根据实际工作环境中的职业要求与规范处理问题。这些主张推动了职业教育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学科结构化教学模式转向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可从时间和学生对教学过程的主导程度两个维度加以表述,行动导向教学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逐渐占领德国职业教育领域,如表1所示。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德国职业教育至今已由培养行动导向的职业行动能力模式过渡到培养工作过程导向的综合素质模式,但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仍主导着教学活动,并将长期存在。笔者的观点是,在德国职业教育领域,行动导向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应运而生,在教学方法层面指导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工作过程导向更侧重于学生胜任整个工作过程,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指导课程开发。职业行动能力所包含的关键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两个概念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

三、方法介绍

(一)教学模式 德国职业界中的工作过程结构是相对稳定的,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等六个步骤进行。但因工作过程的要素,即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和环境等是动态变化的,导致德国职业教育领域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必须与职业工作结构相适应。因此,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根据学生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及产生和维持该行动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以改变学生的行动为目标,以行动为方式,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估等工作步骤的行动方式[6]。下页表2选取德国的引导文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工作过程分析法等五种行动导向职业教育典型教学方法,从特征、行动模式、教学意义和适用教学地点等四个层面进行了说明。

以上五种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实施流程可大致按照问题提出——准备——进入——加工——评估等五个步骤来进行。在准备阶段,教师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行动目标,根据项目前提条件、学生先前经验及对任务的理解程度等考虑可行性;在進入阶段,教师将学生置于师生互动的课堂情境中并与学生约定要实现的行动产品;在加工阶段,教师作为参与者和协调人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案,按要求完成课堂任务;在评估阶段,学生先按照分组小结各部分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全体对最终成果进行总结,并且回顾整个工作过程。

(二)方法选用德国职业教育学者尤根·彼得(Joerg Peter Pahl)在《培训教学方法》[7]一书中列举了近60种以行动导向理念设计的培训教学方法,根据所侧重的教学目的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早期的柏林学派[8]构建了柏林模式教学条件分析图以帮助教师做出取舍。柏林学派认为,教师要从水平维度的教学结构分析和垂直维度的教学因素分析两方面入手,在课前准备好学生所需材料,分析项目存在的先前条件。柏林模式教学分析图详解如图1所示。1.结构分析

先对学生的人文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结构分析。例如,在旧建筑物的拆迁课上,人文条件是:有30名学生,其中市内学生20名,市外学生10名;市内学生动手能力强,但掌握理论知识能力较差;市外学生知识基础功底好,但思维不够积极活跃。社会条件是:教师将旧建筑物拆迁理论课安排在教室内进行,实践课安排在职业学校的实训室开展,学生可根据需要与当地的建筑管理局或建筑公司取得联系。

2.因素分析

以上结构分析的结果制约目标、项目、方法、媒体这四方面因素的选取和使用,且这四方面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因学生水平差异较大,教师不宜要求全体学生达到同样的目标;要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的项目;依据结构和因素分析的结果,将方法暂选为项目教学法,使用媒体为多媒体操作平台等。

因此,笔者主张,在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中,可从三个方面综合分析确定教学方法:第一,按照课堂不同的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具体的学习内容;第二,依据学生典型的行动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教师需考虑学生当前的认知模式、知识结构和水平,合理激发和引导学生的需求;第三,根据当前教学条件限制选择教学方法,学习地点、教学器材、时间和经济成本、班级规模等条件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

篇2: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行动导向” 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学理论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思潮。它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由一系列教学技术所组成。这种方法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作用,所以被世界职业教育界和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在我国也有很大的影响,既是我国研究国外职教先进经验的主要领域,也是我国职教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在中德合作职教项目中以及国内许多行业和地区的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都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以引进、开发和应用。国家也倡导行动导向教学为培养现代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服务。

所谓行动导向,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目标)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统一”。它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适应不断变换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

行动导向教学技术主要有:

1、项目教学法

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2、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就教师来讲,他有责任去选择和组织要讨论的材料,要从大量的资料中选择出适当的案例,如果手头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内容的案例的话,他还要自己动手撰写这些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就学生来讲,他也担负着一定的责任,要对教师所提供的具体事实和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并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个体都需要贡献自己的智慧,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学生一方面从同学间的交流、讨论中提高对问题的洞察力,同时也及时从教师及同学那里获得反馈。在这种情景中,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岗位设置了一个近乎真实的场景,缩短了教学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3、模拟教学法

在一种人造的情境或环境里学习某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技术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工厂中进行。经济类职业通常在模拟办公室或模拟公司中进行。模拟训练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许多重复的机会和随时进行过程评价的可能性,且成本较低。

4、角色扮演法

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体验自身角色的内涵活动,又体验对方角色的心理,从而充分展现出现实社会中各种角色的“为”和“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能力和交际能力的目的。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以“人”为中心,后者则以“事件”或与人有关的“事实”为纽带。

5、头脑风暴教学法

头脑风暴是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发表意见,教师不对其正确性进行任何评价的方法。头脑风暴法与俗语中的“诸葛亮会”类似,是一种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思想和观点的工作方法,是聚合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企业管理和科研工作中。

在职教实践中,可通过头脑风暴法,讨论和收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总称为建议集合)。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发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6、粘贴版教学法

张贴板是一种特制的大头针随意钉上写有文字的卡片或图表的硬泡沫塑料或软木板,是一种典型的“可由师生共同构建的教学媒体”。张贴板教学法是在张贴板面上,钉上由学生或教师填写的有关讨论或教学内容的卡通纸片,通过添加、移动、拿掉或更换卡通纸片进行讨论、得出结论的研讨班教学方法。张贴板教学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克服谈话法不能记录交谈信息和传统的黑板上文字内容难以更改、归类和加工整理的缺点,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多的信息。张贴板上的内容既有讨论的过程,又有讨论的结果;既是学生集思广益和系统思维的过程,又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结果。

以上都是”行动导向”教学法里的教学技术方法。在教学中还配有小组讨论,教师把教学内容分配给各个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全组同学来完成学习任务,再选出代表在课堂上做总结讲课。教师在下面听并及时给以指导。体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伙伴关系。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1、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所有需要学生在实际中解决的问题,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工作任务,大家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得经验的过程。

2、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缘于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等。

4、教师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一个咨询者或者指导者,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但这并不影响教师的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是更高了。

三、行动导向教学的优点

1、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由于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案例分析法,大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眼界,原先的死记硬背不复存在,所替代的是自由的讨论,这给学生潜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讨论中,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答案不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答案没有最好的,只是更好的。

2、有利于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形成。由于采用行动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能力,通过这一而再,再而三的训练,每当碰到新的任务时,就不再会束手无策了。

3、有利于学生协调能力的形成。由于采用行为导向教学的模拟教学法,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协调能力。学生在模拟办公室中或者在模拟公司里工作,要在采购部门、销售部门、仓储部门、会计部门、管理部门之间轮岗,每一工作岗位都要和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而且合作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在采购部门,它会面对不同的供应商,需从中做好正确的选择;在管理部门,它会面对工作人员的不同方案,需从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在会计部门,它会面对延迟交款,拖欠交款等各种情况,需从中做出相应的对策。

4、有利于学生应变能力的形成。由于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角色扮演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学生承担不同的角色,面对不同的对象,必须在瞬间做出回答。不断地出现新的情景,不断地作出新的应答。比如接待顾客,有学生扮演营业员,有学生扮演顾客,扮演营业员的学生,要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爱好的顾客,就不能采取划一的应对方法。

5、有利于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形成。由于采用了行动导向教学的项目教学法,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挫折承受能力。比如要求每个同学在半天时间内推销十斤大白兔奶糖,有的学生很快就推销完毕,有的学生磨破嘴皮还是推销不出去,最后只好推销给自己的父母。推销过程中的甜、酸、苦、辣之味只有自己最有体会。但是一次的失败,不等于永远的失败,真是在这一次次的失败之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推销的基本技巧,而且提高了各自的挫折承受能力。

6、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由于综合地应用以上多种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注重学生自己独立的完成任务。通常一个任务总是综合的,总是要涉及到多种多样的学科知识,比如学习营销技术,就要涉及营销学的知识,管理学的知识、法律学的知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心理科学的知识,通过一个一个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不再是一门门学习单一学科的学习,而是综合知识的获得,是相对完整的一块综合的知识团。

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可能碰到的困难或问题

1、教师的不适应。教师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而不适应。原先我们的教师都是在事先作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教室的,现在,则不然,教师很难估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因而心理总有些不踏实;一是受知识面的影响而不适应。原先我们的教师也多是本科毕业,本专业的所有课程都学过,但到了职业学校之后,往往从事一门或多门具体的课程教学,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知识就渐渐地淡忘了,但现在,则不然,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各个领域,因而,有些青年教师总是有些担心;一是受实践太少的影响而不适应,不少教师都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缺少企业的工作经验,原先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尚还可以,但现在学生提及的问题多半都面向实际,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老师来说,确实很难回答。但是,教师的问题,并不是主要的,因为经过一轮,二轮的教学,再加上教师自身的努力,不久就适应了教学工作。

篇3: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探究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教育经过几年如火如荼的发展, 从规模扩张到内涵的提升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 但是还存在一些缺陷。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和产业的结合脱节的现象的发生, 存在很多的历史因素, 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市场需求人才培养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偏离企业实际所需

现在的大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到底算不算是人才?什么样的人才真正算是人才?

在当今社会上所谓的“人才培养”就是指对专业知识精通, 并且对于学习很有兴趣, 会融会贯通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多面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还不够雄厚, 学校的教学硬件还不够完善, 严重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能力本位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难以实现, 在实际中很难做到落实“工学结合”, 出现培养目标和企业实际需求的脱钩。

(二) “学科”体系培养与岗位所需不符合

高职院校的不少教师, 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 还沿袭以往的学科课程讲述的模式, 这就导致了课程在设置上和社会上所需要的岗位很不一致, 职业能力培养不到位, 知识接受与岗位需求的培养不相符, 缺乏岗位的针对性。我国教育界对课程问题的研究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和相当广泛的经验, 但对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则刚刚起步。

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探讨。从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的角度对课程的设置上进行研究, 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内容等从编制上进行分析, 研究课程理论体系, 从历史与现状上进行剖析和深层次的思索。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行动导向教学法

鉴于以上原因, 本文根据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扶持意见, 遵循“内涵提升抓质量、改革创新上水平、打造优势强特色”的宗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教学方法, 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一)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的途径

在当今, “双元制”被誉为德国经济飞速发展的“秘密武器”, 国人也在研究和学习。职业行动能力培养教学法的中心是“行动导向教学法”, 其中有很多教学思想和理念。我们在教学中也应用过多种教学方法, 如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校企合作培训法、多元化的实践教学、递进式教学模式、订单式教学模式等。

(二)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职业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

行动导向教学法, 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 是针对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促进职业能力发展的教学活动, 它在德国已经被普遍接受和推广。推广使用这种方法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流发展趋势。教师是主导, 如何根据工作过程中的岗位能力需求, 由“工作过程”转化为“学习领域”, 主要是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行动能力, 注重行动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高, 通过师生的课堂教学的互动, 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过程中的互动, 实现计划———实施———评价过程, 构建独立的行动体系, 注重学生的自我知识体系的构建, 形成全新的行动能力, 从而借此做为评价的标准。

(三)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学习的体现

行动导向的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行动主体, 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行动导向的理论就是以人为本, 强调人在实现既定目标过程中进行反思的重要性, 注重学习过程中交流形式的分析, 其核心是优化学习过程, 并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导向,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联系实际问题学习, 激发学生兴趣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 从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独立负责的教育方式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因为能力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训练出来的。任何的教学方法都是为了教学, 脱离了教学本身的方法就失去了意义,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德国提出的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独立、负责任的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学生。这也正是我们国内高职教育所追求的。完整的行动包括: (1) 资讯:学习者独立了解任务及问题, 以及必需的工作技术, 培养独立行动能力; (2) 计划:学习者独立或与其他学习者共同对任务的解决方案进行规划, 促进相互沟通, 培养分析性思维; (3) 决策:学习者向其他学习者和教师介绍计划和信息搜集成果, 以保证流程没有缺陷; (4) 实施:学习者使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促进他们的职业工作能力; (5) 检查:学习者自己对应是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并考虑结果, 有助于工作的控制和修正; (6) 评价:学习者自己评价和分析结果。

这些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需要在后天的不断的训练和强化中慢慢积累和形成的。尤其是在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下,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的要求更高,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 发现问题, 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表现来进行指导和训练。因为学习是个非常个性化的过程。行动导向的学习将认知过程与职业活动结合在一起, 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这一探索创新精神和关键能力培养结合的有效方式, 为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提供了“行动即学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案例。

(五)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

行动导向学习作为指导教学设计的原则及运用就出现了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在上个世纪末, 德国企业职业教育推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 该教学法引进一系列的材料, 根据教师的指导, 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 大力推动职业教育, 从传统的教学模式朝着行动导向的模式转化。在项目学习中, 学生和教师共同致力于某个问题、某个题目或者某项任务, 为此制订计划, 以行动为导向分析问题, 并把工作结果传达给别人或者以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在项目学习中, 要在完成某个具体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其重点在于学生的自行规划、自我负责和完成具有设计意义的工作成果。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就是在团队条件下独立、负责任地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例如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专业能力等等。同时“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来驱动, 注重学习循环的三个过程, 即独立工作、交换学习和保证结果。主要体验了将学习循环三个环节有机连接的各种教学法, 比如扩展小组、旋转木马谈话、卡片复习、搭档拼图、小组拼图、魔法盒、卡片展示、海报展示、作品展示、逆向思维以及任务开展的六步法, 在亲自体验中才能真正认识各方法对能力锻炼的作用与具体实施方法, 这种非报告式的培训方法本身就始终坚持了行动导向、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也是其主题传授的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 从而使每个个体教师在真实体验中思考、讨论、提升。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对孔子“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的提升。从这种教学法到专业教学中的实施, 需要进一步解决大量实际问题, 获得一手经验。

参考文献

[1]鲁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美德三国法律教育比较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篇4: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关键词: 德国职业教育 行动导向 行动领域 学习领域

在德国双元制教学体系下学生进行的是职业的学习,这与我国专业的工种学习有很大的区别。在一个职业教学中,可能涉及几个工种的专业知识,在双元制的职业学校进行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取消了各门学科课程的界限,提高了课程开放程度,有效创设了面向实践的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融入行为导向理论,尤其以职业行为能力导向为中心,不仅仅满足于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过程中体现行动能力的培养。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专业知识,而且是要让教师关注学生怎样获得知识与能力,监督其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是以学习领域中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为载体,着重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培训过程中掌握在今后要从事的职业中怎样使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以下是在企业或行会培训中心进行的行动领域教学,这个学习是以实践操作为主,使学生更直接地面向企业学习。

行动导向模式的是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在具体的行动情境中培养行动能力并要求获取这种能力,就决定教育上要带学生进入这些实际的行动情境中或者说为学生创设这样的行动情境。在这些情境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行动能力,正是他们日后工作中需要的,所以行动导向模式的培训目标:不仅以知识为导向,还以行动为导向描述培训目标,也就是说不再描写学生必须了解、解释、说明或者学习哪些专业理论知识(陈述性知识),应该针对最终行为描写培训计划里的学习目标,描述专业人员在培训后从事的工作。不再特意说明理论(认知性)知识,因为它已成为整个行动的一部分。

一、行动导向模式的重要阶段

1.计划:确定完成工作的目标、步骤和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在这个阶段,为了弄清楚完成这个工作任务的必要条件和组织保障,必须首先在大脑中模拟想象出具体的工作过程。计划能力是现代生产和服务活动对技术人员新的要求

2.实施:狭义的工作过程本身,其基本组成元素为工作目的、工作对象、工作材料和工作方法。在实践中,实施的过程常与“计划”有一定的偏差,在此可以调整计划,重新实施。

3.检测:对工作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保证得出所期望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客观评价。

二、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教授法必须依据学习法,否则便会因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目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的教法与学法中,学法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情况不同,接受知识的方式不同。尊重学生最直接的办法是改变教学方式,让他们会学习、会工作,让他们自信起来,动起来,主动学习。

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这种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职教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同时,由于职教师资的行动领域既涉及专业学科与专业的理论、模式和内容,又涉及学和教的职业实践和理论的具体情境。因此,从职业教育教学的角度分析,职业学校教师教学素质提高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设计和实践的能力。而要实现此目标,对于一个职业学校的教师而言,必须具备如下能力结构:(1)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2)掌握与该专业相关的职业工作过程知识的能力;(3)掌握职业教育教学论与方法论知识的能力;(4)掌握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说,其能力结构涵盖四个要素:专业理论、专业理论的职业实践、教育理论及教育理论的教育实践。

三、行动导向模式下行动领域的教学特点

在现代工作领域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最重要的是获得用来应付复杂行动情境的行动能力。然而行动能力作为学习目标不可能通过理论教学达成,只能在实际的具体行动情境中获得。行动领域教学尝试整合行动成为学习工具。为此创设具体的行动情境,在这些情境中实现“做中学、做中教”。通过这样的方法给学生布置实际问题,让他们通过实际行动解决这些问题。开发以“学习领域”形式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为了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动导向的教学。行动领域教学的特点为:

1.学生互相合作解决实际学习中的问题。所有需要学生在实际中解决的问题,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和工作任务,大家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使实际问题最终获得解决。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获得经验的过程。

2.学生参加全部教学过程。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订、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

3.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愿望。这种强烈的学习愿望,缘于积极的参与。一方面是内在的,好奇、求知欲、兴趣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教师的鼓励,学生的配合,取得成果之后的喜悦,等等。

4.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咨询者或者指导者,从教学过程的主要承担者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但这并不影响教师作用的发挥。相反,对教师的要求则更高。

四、行动导向模式下学习领域的教学特点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设计教学计划的指导方针,必须在学生处于实践时才开始学习它。也就是说,将来必须在实践环节下,经过教学法处理传授专业理论知识。这意味着放弃传统的学科制教学模式,而采用从行动领域中推导出来的学习领域模式组织教学。这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符合教学论要求的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

一个学习领域的学习是以职业中一个实际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主线,将相关的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融合穿插的知识混合体。他面向实践,有利于学生行动导向的学习。

学习领域模式在职业教育中有很大的优势,如果我们要借鉴这种模式的优点,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学习领域体系的建立,有了这个平台才能谈到职业行动能力的培养。学习领域的制定,在德国是通过其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研究完成的,这项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他们用了5至10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做了很多企业调研、职业分析,对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不断积累、总结,并及时检测其实效性,从而不断完善优化学习领域的内容。他们是一个专家团队,在改革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最终取得成功是因为沟通的重要性。

我们在现阶段国家没有完整的学习领域出台的现实情况下,又怎样借鉴德国经验到中国现今的职业教育中呢?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动起来,以培养的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能力为核心目标,以培养专业能力为重要目标,以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能力促进专业能力的培养。转变教师角色,把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真正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各方面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于新的角色、新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重新定位,把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能力通过合理的学习领域设置,通过项目的运作展示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行动导向理论,尤其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导向,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要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力的培养,关注他们怎样使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行动导向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必然会遇见很多很实际的问题,这对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需要更多地了解企业,去企业进修。

通过分析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看,我们不能照搬德国的学习领域,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条件。根据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我们对学员行动能力培养的侧重点。组织专家团队,尽快完成学习领域的改革,为广大教师与学生提供更易于行动导向教学、面向实践的学习平台。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职业教育要紧跟经济的发展方向,尽快完善面向职业的学习,制定适合我们国情的学习领域工作迫在眉睫。我将以自己最大的热情投入本校课程改革的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深入企业,扎扎实实地做好企业调研,做好企业专家访谈,为课改提供真实的素材,也为国家的职教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钱吉奎.德国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和发展态势的分析与借鉴.教育与职业,2014.

[2]王莉.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特色及借鉴.中国成人教育,2013.

[3]刘淑娜,徐军.德国职业教育体制的启示.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4]罗建河,陈梅.似而不同:瑞士、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学徒期制:比较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15.

篇5: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20世纪德国制造业称雄世界的强力支撑,行动导向法则是德国在21世纪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拓展的一个新领域。德国“行动导向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挣脱了学科体系内容循序讲授的桎梏,而将职业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组织的参照系。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行动导向法”,是指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一般通过解决接近实际工作过程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教学组织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咨询和辅导作用,一般多以小组学习形式进行,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模式,它是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发展

行动导向教学法由英国教授瑞恩斯在20世纪八十年代首次提出,随后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德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讨论,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因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分三个层次开发,即: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德国联邦文教机构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大纲,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情境的设定由各个学校的职业(专业)组通过讨论确定。

行动领域的开发从三个方面考虑,即:职业方面,从社会上现有职业的状况和需要出发研究确定;个人生活方面,可从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生活的需要方面考虑;社会方面,可从年轻人的现状、行业需要等方面获取信息。

学习领域根据行动领域中涉及的有关内容,结合学校教学过程的可行性,确定能够涵盖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具备典型工作特征的、能够发展学生的行动能力的学习论题。

学习情境是学校根据联邦文教机构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大纲进行具体化的学习论题,可由各个学校的.职业(专业)组通过讨论同时吸收学生的意见,经过认真筛选而确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下面是德国职业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一)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来自职业中的实践工作任务,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承担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项目教学可使学生学习如何独立学习并理解综合复杂的工作情境。共分为五个阶段实施:

1、项目起草与目标制定。由老师提出并制定项目任务,学生们共同制定该项目的目标,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

2、计划。学生独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并确定工作步骤。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计划提出意见。

3、实施。学生在实践中实施由他们共同开发的项目计划,同时完成项目产品。

4、成果展示报告。项目结束以后学生要作项目产品展示报告。

5、评估。学生参考之前制定的评估标准对项目的成果及团队合作过程进行评估。先由学生自评,再由老师做总结性评价。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评价学生制定的解决问题方案。

(二)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是职业培训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借助引导文完成工作任务,能够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实施步骤分为:

1、信息。学生按照引导文中的引导问题和引言,收集并加工重要信息。

2、计划。小组成员共同思考工作步骤,以及所需的辅助材料和工具,以便制定工作计划。

3、决策。小组讨论,并与老师进行专业谈话,以便修改并优化已经制定好的工作计划。

4、实施。学生应用自己制定的工作计划实施工作任务,通过实施学生可获得知识与能力。

5、控制。学生使用控制单来检测已完成的工作任务。通过与之前工作计划中制定的工作步骤与要求对比,学生可对其工作结果进行反馈与评价。

6、评价。老师应在专业谈话中指出学生的不足,这样学生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以便今后避免不足。

(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的机会。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学生作为演员扮演一个真实的社会角色。演员要确定他所扮演人物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角色扮演的参与者还要观察反馈自己或别人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老师向学生们介绍角色扮演的基本规则和目标。

2、引导。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们介绍主题及剧本的情境,然后给学生分配角色。不需做演员的学生们将作观察者从戏外观察演员表演及整个角色扮演。

3、加工准备。演员和观察者要借助老师所给的信息来加工角色间的关系和任务,与此同时他们逐渐进入角色。

4、扮演。在教师或一位学生做了开场介绍之后,所有参与者正式进入角色开始演出。

5、走出角色。参与者在扮演完他的角色后能够完全走出角色,客观地分析演出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客观的评价,避免将个人感情带入评价中。

6、讨论。老师、演员与观察者一起客观讨论角色扮演的过程与经验。

四、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启示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以具体的工作任务或行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执教者转变为学习的陪同者或辅导者,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帮助学生构思学习途径,给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指导他们的学习过程。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职业行为为导向,与职业工作过程紧密相关;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使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通过学习逐步培养所需的职业能力。

篇6: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作者:李晓玲 文章来源: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所 点击数:2722 更新时间:2006-7-25

“行为导向”(Handlungsorientierung)指以行为或工作任务为主导方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策略。行为导向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逐渐成为德国职业教育与培训改革的主流,并日益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界人士接受和推崇。深入研究“行为导向”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模式,借鉴其精髓,有助于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改革。

一、“行为导向”型教学改革策略产生的背景

首先,经济发展对职业能力要求提高。对职业能力要求变化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技术与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化加剧,德国企业的技术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技术综合程度加强。而技术与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又直接影响到工作任务、方法与手段,对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等要求的综合化程度也相应提高。企业为了达到高绩效目的,要求从业人员很好地掌握技能并能及时更新、补充和扩展自己的知识与技能,并具有适应市场变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等。

其次,德国经济的发展引发了职业和职业概念的更新。不但新旧职业此消彼长,也使一些职业间的界线变得模糊。如信息技术电子工、专业信息人员、信息技术系统业务员等从业者的职责虽比较接近,但这些职业的分界线变得日益模湖。所有这些,都对德国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法等进行相应的改革。

此外,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作为教育手段,也作为教育内容,使学习过程和学习组织改革成为可能。通过面向项目和任务的媒体,可以为包括最新信息与技术在内的“行为导向”培训设计出有意义的学习方案。

二、“行为导向”型教学改革策略的理论架构及实践模式

(一)理论框架

1.职业教育最高目标是养成学生职业行为能力

“行为导向”研究者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仅传授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具体专业知识需要“自我确定,一生不断地学习”。因此将培养“为完成今后任务应获取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即关键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最高目标,并将关键能力比作一把能迅速无阻力地开发不断变化的专业知识的“钥匙”。专业知识加关键能力才能构成一个人完善的综合职业行为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职业)特有能力”与“跨专业能力(关键能力)”两大类别。专业(职业)特有能力一般指向“知识和技能”。跨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则涵盖多项能力,如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集体相处的能力、负责能力等。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对个体发生作用,使个体能够自觉传承传统文化与文明的精华,并能加以调整,作出价值判断,树立新的标准,生成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与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形成事物能力。事物能力和个性及社会能力构成行为能力。

关键能力在“行为导向”理论的视野里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这就要使独立行动、实用思维和职业行为成为个体专业持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因此,传授专业、社会和方法行为能力,应成为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教学中则应引入行为导向式学习。通过行为导向型教育或培训,才可以使学生获得职业行为能力。

对关键能力进行分解可形成教学的具体目标。

2.以职业行为为教学导向

“行为导向”理论以个体职业行为为其主要教学导向。表二细化了职业行为的结构与层级。在职业教育中,每门课程或模块的教学,一般均应兼顾三类行为的培养要求。

3.教学原则和方法的创新

“行为导向”的教学原则与方法可概括为:第一,促进独立思考与操作;第二,提出问题并尽可能地解决问题,允许提出多种建议;第四,鼓励合作,而独自进行工作;第五,在评价者依据一定标准评价学生的同时,允许学生自己检查学习成果,控制工作过程;第六,鼓励和赞扬,而不只是指责和挑剔。

(二)行为导向型教学的实践模式

“行为导向”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多种模式。

1.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

项目准备要求学生和教师具有四个中心计划要素:在课堂上引入新的授课方式;教师准备的项目计划;和班级一起协调计划阶段;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不断修改原始计划。

项目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锻炼学生掌握工作思路与方法,训练学生的专业和职业技能以及跨专业的各种能力,也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在针对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行为环境中,形成职业行为能力的一种方法,它特别适合在课堂上对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运用案例分析,在获得答案和陈述理由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选择。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整个思维和工作过程中,要求所有学生亲身经历,例如认识问题、深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陈述理由,并能得出相应的结论。

案例分析可培养和发展学生决策的能力、从丰富的资料中获取解决问题所需信息与学习内容的能力和将整个决策过程的思维用语言表达的能力。

3.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主要是应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亲身体验角色的心理、态度、情境等,从而使学生了解学习的要求。借此可以认真地观察某一特定的行为方式,并能在特定的条件下练习改变的或新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小组反馈意见具有决定性意义。

4.模拟教学

模拟教学是旨在营造人为环境或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学习职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据此还可获得重复训练机会,以及随时进行评价的可能性。

模拟教学是一种更为宏观的教学改革策略,它全面考虑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特有的属性、要求与规律。模拟生产与服务的环境加上项目教学、案例分析、卡片展示等富有针对性的协作教学行为,综合作用于学生,围绕专业或职业特有的知识能力及跨专业的关键能力的教学目的和目标,对养成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事务能力及个性与社会能力,得到真实意义上的职业熏陶与锤炼,由此获得的教学效果与质量。这显然是学校教室里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所不能及的。

三、行为导向型教学改革策略的价值

1.思想价值

行为导向型教学明确以全面的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倡导多种教学策略与方法,期望学生彻底地、完整地运用手、心、脑等多种感官去学习,追求学生专业技能、方法能力、事务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并举兼得,因而克服了传统教学专注于认知过程即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狭义概念上的描述性知识)的弊端,使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由单一认知转向专业与跨专业的知、情、意、行并举,又使整个教学过程涉及描述性和程序性两类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问题解决、与他人和集体相处、敬业负责和善于学习等情感、意志及动作作业的练习,其创设的各种不同教学方法,正好满足了学习与教学过程的不同要求。

行为导向型教学理论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认为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热情参与及投入,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教学组织、知识传授、问题咨询与技术指导者,学生则要从知识的接纳器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与主人,教学过程要从教师“专制”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立宪”和全程参与,让学生在富有吸引力、好奇与感性的氛围中获取今后职业生活的金“钥匙”,真正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的转变。

行为导向教学贵在围绕教学任务或单元,设计出一个个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项目、技术及其方法,并使所有学生共同参加讨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承担不同角色。从方案的设计、前期的准备、信息的收集、计划的修改、方法的选择、方案的实施,到学习的反馈和结果的评价,都敦促学生相互之间保持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而在携手合作的基础上各司其责,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这也就使人人获得角色、获得突出的表现机会并成为活动中的主人,由此更能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与愿望。此外,行为导向在师生之间容易形成一种融洽的协作关系,在活动或项目中,组织与被组织、指导与被指导,咨询与被咨询等方面,师生以默契配合为准则,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准绳。

2.行为导向教学策略的贡献

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1970年代中期,西德职业学校毕业考试通过率为86%。试行行为导向教学改革以来,通过率最高达到91%,中后期稳定在90%。20世纪90年代初东西德实现合并,即使将从学校型体制过渡到双元制职教体制的原东德毕业生计算在内,通过率也达88%以上。行为导向教学后另一个质量提高的明显例子是,德国学生的生产技术事务能力与品质、社会沟通能力、个人终身探索与学习等综合职业行为能力均得到了提高,以至于德国包括技术工人素质在内的知识经济综合国力国际排行榜地位名列世界前几位,甚至超越了美国。

学校型职业教育获得发展。行为导向型教学策略的广泛运用,促进了德国学校型职业教育的发展。1980年代中期德国双元制职教学生数量开始下降,90年代初形成低谷,下滑趋势没有终止。但与此同时,学校型职业教育与培训(主要是中等职业专科学校)在1985-1992年学生数量虽下滑但缓和得多,90年代以来节节上升,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企业培训力量不足的问题得以缓解。长时期以来,德国企业的培训能力在缩减,提供的培训位置不能满足中学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需求,培训位置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更是供小于求。而以模拟工厂公司和项目教学法为核心的行为导向型教学策略的推广运用,使得按此原理建立起来的跨企业培训中心迅速在各地区扩展开来。这种中心不仅提供中小企业不能提供的培训项目或课程,而且为许多没有获得企业培训的学生提供职业基础和准备性培训。企业培训能力不足和培训位置局限等问题得到缓解。

上一篇:结婚男方家长演讲词下一篇:幼儿园教师岗位责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