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思想试题

2024-05-07

杜威教育思想试题(共8篇)

篇1:杜威教育思想试题

简要论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代表作品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论课程与教学。杜威主张以活动经验、经验性的主动作业来取代传统的书本式教材,即活动课程。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强调从儿童的现实出发,利用儿童游戏的本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活动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应该是活动教学。

4.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的辅助者,教学活动要根据儿童的兴趣进行。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篇2:杜威教育思想试题

在瑞吉欧·艾米莉亚地区的尔内思多·巴度奇学校内,一群4到5岁的幼儿进行了一项“超级市场”的主题。幼儿多次去参观超市,可以能够看见超市的多种面貌,并且可以简单的描绘出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众多商品与周遭环境。孩子们在走道上跑上跑下,注意并且记下有趣的设施和发现,包括在这样一个大的封闭空间内,幼儿自己所造成的效果。幼儿们可以详细的描绘出超级市场内的构造,和自己的所见和所闻,自己看到的人和物。幼儿也在超级市场内购物,事先列出购物清单,付账、找零并且把买回来的物品带回家烹煮。有些小孩还访问了超市经理,并且问了一堆当“老板”必须做的事情。幼儿们也向经理提出了他们的“愿望清单”,列出了他们认为超市应该增加的设施。在进行项目的时,幼儿自己就可以胜任领导,负责观察、收集资料与搬动或安排物品,能全心全意地投入真实现象的探索过程,有机会让他们发挥一些自己与生俱来的才能,体验角色,像是好奇的自然科学家或人类学家。这些由幼儿运用技巧创造出来的表现,能够作为教师修正、发展以及深刻了解教学活动的依据,更能作为假设、讨论以及辩论的基础,导致更进一步的观察,产生更新的表现。教师带领幼儿去观察发现身边事物的细节,启发幼儿对世界进行探索和研究。

课程:瑞吉欧教学以方案课程为主。由教师引导,儿童围绕某个主题或任务,展开探索性学习的课程形式,它是过程模式课程的实践形态。以过程为中心,一种师生共同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儿童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选取主题,以此为中心自然地融合常识、图画、手工、语言、计算等各学科内容,在各种知识间形成有机的联系。方案课程非常重视环境的创设和美化,突出自然。强调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与分享。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强调探索的连续性和师生情感的相互依恋。项目活动跟随儿童的兴趣反复探索并不断向新的问题挑战。

教学:教师需要运用一种智慧对话的方式进入到儿童小组里,感受他们的激动和好奇。“接住游戏中儿童抛给我们的球,然后再用一种可以促进游戏可持续进行的方式抛还给儿童”这个最为经典的比喻在瑞吉欧深受教师们喜爱。马拉古齐说明了为什么如此形容师生彼此的相互关系:“如果要保持比赛的继续进行,成人和儿童的技巧都应该做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的技能。”关于教学,在戴安娜幼儿园的小册子中,有一份“大阳是地球的朋友”的案例。案例档案中包括3 岁儿童的画作和所说的话,以及教师日积月累的问题。针对儿童想要了解的内容,教师每天提出新的问题,回应儿童拟人化的想法,也表现出他们对其他任何事物的好奇。如:时的太阳在哪里? 太阳干什么事情? 太阳是如何停留天空中的? 儿童思考太阳是否有朋友,谁是太阳的朋友。他们对比太阳和月亮的区别,晚上或下雨的时候太阳在哪里呢? 我们是不是可以摸到太阳,能否到太阳上面生活呢? 在讨论天黑了,太阳做什么事的时候,他们说: “太阳到黑夜里去了。” “它不见了。

“它回家了,它是黄色的,离我们很远。” “晚上它来到地球,到地球里面,到海洋里面,星星出来了。然后白天的时候,星星又到海洋里去了。” “晚上,月亮会出来。”

瑞吉欧的教学另一个观点是要为儿童提供新的时机,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设想探究如何描绘操作方式,帮助他们更加明确其中的原理。教师旨在运用教学策略进行拓展儿童的智力、耐力和注意力的活动,提升他们的探究技巧,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努力程度,同时让儿童充分体验游戏的乐趣。由此可见瑞吉欧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性原则为主,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这一基本的教育途径,使个体接受系统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打破了时空的局限性,能使个体接触更为广泛的间接经验,提高个体的发展水平。

师生:对瑞吉欧教育来说,教师的角色既不是母亲、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同伴,而是“以专业的眼光赋予学习者和学习以价值的人”。首先,教师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理解者和欣赏者。“倾听”(包括观察)在瑞吉欧教师的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不仅要牢固树立“幼儿是自己生长过程中强大的、积极主动的、有能力的主角”的观念,而且还必须要在行为上让儿童相信教师们确实是这样认识的。倾听(包括观察)行为无疑能向孩子传达教师对他们的关注、重视、尊重和欣赏。“倾听意味着赋予对方以价值,对他们及他们所说的话持欢迎态度”。倾听“既丰富了倾听者,又刺激了讲话者”。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倾听。倾听(包括观察)并不只是对儿童的语言和行为的知觉和记忆,而且包括对它的意义的建构和解释。这个过程,不仅直接表达了教师的态 度,而且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孩子,理解他们的学习方式。第二,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瑞吉欧教师对儿童学习的支持、引导行为有一些独特的理解。

教育目的:瑞吉欧的教育主要是想把幼儿培养成为精英的教育,让幼儿能够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他是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对儿童的潜能的激发着重培养。瑞吉欧非常注重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教师通常会让儿童在与同伴、大人之间分享自己的家庭活动,增进幼儿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知。

篇3:杜威教育思想的现代启示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

杜威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它的教育思想不仅仅在美国的领土上刮起了一场旋风,同时对整个世界的教育思想也影响深远。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思想在不断地改革中,而这种改革必不可少的受到了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在确立教育思想方面和建立和完善教育体制方面,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的改革起着推动作用。

一、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十分伟大的,他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所以我们应当从哲学的高层次角度来看待他的教育思想,也就是——+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经验的改造。

( 一) 教育与生活经验紧密结合

1.“教育即生活”。教育不只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应当从生活的高度去认识教育,教育是一种生活,虽然教育大多数是在学校中完成的,但是教育是叫停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相联系起来的,学校生活不是孤立存在的。杜威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是有一个广泛的定义的: 教育是对经验的改造,这种改造使得教育增加了生活中所累积的丰富的经验,同时使得人们对经验的掌握更加的熟练。 在教育的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把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材也是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但是我们也要谨记一点:不是所有的经验都具有教育意义。看一个经验是否具有教育意义,要先看这个经验的行动和结果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联系,还要看这个经验能否对以往的经验起到一定的作用。

2.“教育即生长”。生长并不是单指一个人的生理方面的生长还包括教育对人所起到的生长作用。生活在不断地发展,教育也在不断的发展,所以教育要不断的生长。杜威的教育思想中所提倡的教育即生长是指一个人通过进行教育要能主动地调整自身的整体状况来面对不断变化的新的环境和发展状况。学校教育所体现的价值是它能为一个人不断生长所提供方法的程度,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生活中不断地学习,并且非常乐于在生活中学习。

( 二) 教育的民主性

就杜威的教育思想来看,教育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因为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更加的先进,更加的优越。杜威曾经在一本书中明确的提出过教育要具有民主性的观点,所以我们要进一步分析其教育观和民主观。

1. 民主观。杜威认为教育要主张民主观,所谓的民主就是每个人都能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还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我们从杜威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知民主并不是自社会产生就会出现的,而是不断地发展的。

2. 教育观。杜威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念,他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 三) 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指导作用

杜威提出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是至关重要的。

1. 教学方法。杜威认为教学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使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知识和经验。例如,当教师教授学生种植花木的知识时,当教师教授给学生缝纫知识时,教师就要起到一个很好地指导作用。虽然现在提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但并不等于就让学生放任自由,不管学生,而是要在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及时的指导,这样的进行方法就对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2. 课程和教材。杜威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要注重以学生为中心,不能按照课程和教材生搬硬套的进行教学,学校可以把一些实际动手操作的知识技能引入到学校中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就我国的教育现状来说,虽然进行着的教育改革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我国还未脱离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以及教育方法,大多数的学校还是以及哦啊是为中心,还是比较注重教材所起到的作用,使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育与生活相脱离,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弥补了传统教育中不注重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现在许多国家的改革都要求实行个性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的注重以儿童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来进行教育,这样就能更好的为国家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能更好的进行创新,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然而我国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教育培养出一些高分低能的人。

篇4:杜威教育思想的当下启示

关键词:杜威  教育本质观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他的教学论建立在实用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上,承继和发扬了西方古希腊古罗马的教育遗产,创造性建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即:“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他的教学论主张。他的教育理论体系推进了西方国家所谓的“新教育运动”,推动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教育改革运动。而且他曾经来华宣传自己的教育思想,对我国著名教育家如胡适、陶行知及中国的教育等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以为,“生活便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是生活的必须”。教育就是生活,教育的目的也就是生活的目的。生活囊括各种各样的状态与环境,既包括个体的,也包括社会的,群体的。教育与社会、与生活息息相关,必须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生活之中。而学校可以称之为社会的一部分,学校的生活可以当做平常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所以教育就是儿童现下的生活,而不是为未来的、固定的成人生活做准备。学校的生活要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符合、相一致,要与儿童的兴趣和要求相一致。学校的生活要顺应学校之外的社会生活,适应当今社会变革的趋向并能推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二)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教育的特性就是生长,其实就是生活,于是教育就是生长,除却生长以外,不会有其他目标。所谓“生长”便是指孩子自己成长的各个时期,不仅包括身体方面,还包含智力和德性方面。当代心理学已经证明,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他学习的工具,而直觉是通过体内表达出来的;因此,身体教育的抑制活性,是本能的抑制,因此阻碍了学习自然的方式。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组织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使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下去。成长和生命是无止境的,因此没有最终的目的;儿童和青少年在自己的成长和生活中不断进步、改进、革新、重组,逐渐成长为并最后成为社会中的一分子。教育即生长,要求舍弃稳定、刻板的儿童发展观,不断想办法创造条件激励儿童的本能成长,创办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获取经验的有意义的活动。

(三)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杜威教育哲学是实用主义经验论。“经验”是他的教育哲学中最重要的一个词,也是他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经验是世界的基础,经验的过程是一个实验的、理性的过程,是机体对环境的主动改造。教育便是经过孩子本身举止去得到种种直接经验的进程。人类活动对环境的适应,必须以前人的经验来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杜威在《经验与教育》一文指出:“全部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因此,学习、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使儿童不断取得个人的直接经验,即经验不断改造或改组的过程。一切真实的有用的教育,都离不开经验。教育进程要考虑到儿童身心成长情况与程度,兼顾到儿童的兴致,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总而言之,杜威的教育观是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孩子的积极举动来体验及寻找行动和担当结果之间的过程,即不断地使经验得到整合与重组。任何独立于这一过程之外的东西都不应是教育的本意。

二、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一)语文教育回归生活,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必须植根于他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由此产生的经验和感情上,脱离社会生活,那语文能力的提高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头脑就会空洞,思想感情就会贫瘠。生活,是养育语文能力的沃土。而语文课程标准一再强调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也充分说明了语文的学习要贯穿于生活的点点滴滴。除了课堂上的语文教学,还要注意语文与其他学科,以及校园、家庭、社会等等的关系。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发现语文,语文的视域是与生活一样的。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来学习语文,比如某一秒钟的情感体验,对某件事、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亲近自然时的那种愉悦、怡然的心态,甚至看到某一句广告词、某个宣传海报、某个明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点的感触和想法,这些看法、想法的记录和抒发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能力的运用过程。我们每个人与他人正常交流,表达自己观点,与别人思想交融的过程也是一个运用语文能力的过程。语文无处不在,生活的过程就是语文能力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所以,不断有人试图创设类似于“情境教育”“体验式教学法”的语文教学模式,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把生活情境搬入课堂,把教学移出教室,让儿童在情境中与教师、与文本对话,在情境中理解他人、表达自己。充分让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儿童自身成长的过程相结合,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激发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语文的学习当成儿童的生活的一个方面,“教育即生活”,如此,儿童的自然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能力不断提高和发展的过程。

(二)教师要正确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和职责

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主义”的教育原则,反对把教育变成外部的压力和忽略儿童自身的倾向,提出教育的核心是儿童,所有的教育方法都必须首先符合儿童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天性和兴趣,避免一味地教授,而不管不顾学生自身的体会和想法。从而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选择者,教师的作用不是强迫孩子去学习文本、词的用法,而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心深处学习语文的强烈愿望,能够调动起学生自身对知识的渴求,这要求教师首先对语文要有浓厚的感情和兴趣。如果教师自己不带任何感情地去讲授一些冰冷的知识点,又怎么让学生对它产生好奇和热爱?endprint

儿童的心理实质上是以本能为中心的先天生理机能的持续成长和发展,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就是推进这种本能的发展。所以语文教学不能压抑这种本能,不应以牺牲个人的独特理解力和思考能力为代价,而把学生训练成一个个应付升学、考试的机器。“尊重儿童时期”,要充分尊重孩子生长的需求和时机。孩子的生长不仅需要学习,也需要游戏和娱乐。这种天性同样不能压抑,教师可以设法在各式各样的娱乐和活动中,将语文的学习贯穿其中,这样,才能促进儿童的自然生长,身体和人格及其他各方面的健康协调的发展。

(三)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杜威在《儿童与课程》中提出探索科学的教学模式的指导原则即“教材的心理化”,把教材变成经验的一部分。以此提出“从做中学”的“教学五步”方法,使学生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培养能力,得到教育。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以此为导向创立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六步课堂教学法”。这六个环节充分体现了对经验连续性和交互性的尊重。对当今的语文教学模式做出自己的诠释。它能够引导学生真正主动学,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课堂中的各种教学因素得以和谐地相互作用,共同建构了一种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经验”。这也正是杜威“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理念在中国语文教学中的例证。

所以,今后语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把课堂教学的过程作为一个经验的获得和不断改造的过程,使教师愈少意识到自己在施教,教师就把自己当做班级中的一分子,使学生愈少认识到自己在受教,这样平等的教学对话关系如果确立起来,那么语文课堂就会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生活经验积累的过程,真正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四)对儿童情感及价值观的启示

课堂即生活,学校即社会,那么课堂和学校就要担负起培育学生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任。杜威的教育本质观非常注重实践、实用的功能,认为凡是对自己有帮助的都可以借来应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毫无保留地拿来使用。比如小偷偷窃的经验也是一种经验,但是这种经验我们是绝对不能拿来学习和发扬的,而应该坚决地摒弃。要注意在实际的生活和教育中树立积极正当的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要把那些适用的、积极的经验灌输到孩子的理念中,而把对孩子的成长不利的、造成负面影响的经验舍弃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和运用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实现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树立阳光、正能量的、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对杜威教育本质观的进一步理解和发扬,有助于我们更全面的将其思想得当的运用于教育和生活之中。

结语

杜威的教育本质观,在今天看来,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对现世乃至将来会有很大影响。在我国课程改革全面开展的今天,中小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正处在新的探索期和转型期,但现阶段教育的主要特征是传统教育占主导,我们应该努力吸收杜威教育思想的精华,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在强调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重视儿童身心两方面活动与发展的统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吸取知识,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峥.杜威的教育本质论评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2]夏益军.杜威教育本质思想的当代启示[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2)

[3]李金奇.杜威教育本质论:意义及启示[J].黄冈师专学报,1999,(04).

[4]陈晶晶.简析杜威的教育思想[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03).

[5]林兰.论杜威“艺术即经验”思想及对儿童艺术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3.

篇5:杜威学校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摘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实用主义的创始者、集大成者,也是西方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相对传统教育来说,突显出了时代性和新颖性,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校道德教育作为实用主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给人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当今社会仍拥有其价值。

[关键词]杜威;道德教育;《民主主义与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4-0111-02

杜威在佛蒙特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开始走上了他的学术研究之路。从1884年任教于密执安大学起,开始了他的大学教授生涯,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杜威开始尝试将心理学、哲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到后来,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创办芝加哥大学初等学校进行教育实验,再到后来的哥伦比亚大学,杜威集理论家与实践家于一身,完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构建,其标志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

杜威从其实用主义哲学出发,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经验与课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与道德等问题,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而综合的教育理论体系。在杜威庞杂的思想中,道德教育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许多人都标榜杜威的思想是一种实用哲学、工具哲学、经验哲学。但是按照杜威自己的说法,首先表现为一种“教育上的道德原理”。在其代表作之一的《哲学的改造》中,他甚至把哲学的改造也落脚于“道德观念的改造”。在他看来,道德观念的改造是哲学改造的基本前提,而道德教育的实施是实现其理论体系最终目标的根本手段。

一、道德与道德教育的含义

要研究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首先要理解杜威眼中的道德是怎样的道德,要理清杜威实用道德的内涵。杜威指出:“所谓道德,潜在地包括我们的一切行为……所谓德行,就是说一个人能够通过在人生一切职务中和别人的交往,使自己充分地、是当地成为他所能形成的人。”??q??从杜威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杜威眼中的道德:在他看来,道德是与个体的行为密切相关的,道德表现在个体的行为之中,是个体具体行为的显现,因而不是一种呆板、孤立的说教,不是一种苦思冥想的观念,也不是一种反复演练的原则。它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和特征,而不是少数的、偶尔的行为表现。因而,个体的道德行为不是随意的、任性的,而是长期的、稳定的。

关于道德教育的含义,杜威认为,道德培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普遍目的。他明确指出:“一切能发展有效地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教育,都是道德的教育。这种教育塑造一种性格,不但能从事社会所必需的特定的行为,而且对生长所必需的继续不断的重新适应感到兴趣。对于从生活的一切接触中学习感到兴趣,就是根本的道德兴趣。”??r??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发现,杜威已经将道德教育这一概念上升到社会层面了,他所理解的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它的社会价值,而不是仅仅就道德教育论道德教育。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其所处的环境,在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应做出理智的判断。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杜威对学校道德教育目的的论述是建立在对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目的的批判之上的。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各学科的学习之中获取道德知识,以便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在杜威看来,这是一件孤立的事,能做到与其他的学科毫无关联,它只需要借助外部的力量强行地将各种道德观念灌输给儿童,显然,这样只能使学生趋于表面的顺从,但不能内化到个体的兴趣之中,进而造成学生道德信念的普遍丧失。杜威所倡导的学校道德教育目的与他所主张的整个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他认为,民主主义作为学校教育的原则,它必然也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原则。民主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民主主义社会的公民,那么相应地,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民主主义社会公民的品格。??s??学校道德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人格训练,形成社会所需要的品德,以适应社会生活。学校对学生进行适应环境等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创造环境、改变环境、领导他人的能力。

三、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

传统学校道德教育过程强调的是社会创造道德,并通过学校这一平台将其传授给学生。杜威把这种单纯地灌输关于道德的观念的教育称为直接的道德教育,他认为,这种直接的道德教育只是交给人们一些关于道德的知识,并没有真正考虑将这些观念付诸实践的动力,而且这种直接的道德教育模式造成了知与行、个人与社会的割裂。杜威倡导知行合一、个人与社会相结合的观念。他认为,知识的获得、技巧和技能的掌握与品格的形成是统一于教育活动之中的。他指出,道德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即道德教育的心理方面和道德教育的社会方面,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在道德教育的心理方面,杜威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是引导人性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把学生的天性看作是他们道德成长的动力,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它、利用它、改造它,并把它引向正确的方向。从道德教育的社会方面看,杜威认为,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是学生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总之,在杜威看来,学校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和人性养成的过程。

四、学校道德教育的途径

杜威在指出传统学校直接的道德教育是一种病态的道德教育、形式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指出传统学校的教学方式是呆板的、僵化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需要有一双耳朵和一本书就行。杜威在指出传统道德教育教学模式的缺陷的同时,也指出传统道德教育在教材上也存在着诸如不能从儿童实际需求出发、忽视个体经验等弊端。

针对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弊端,杜威提出应该把学校中的各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无所不在的间接道德教育。杜威提出的这种间接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通过学校生活、教材和教法三者统一起来进行道德教育的模式。杜威称之为“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

(一)通过学校生活进行道德教育

在杜威看来,学校道德教育要用他的社会价值来衡量。杜威认为,学校生活必须和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应该使学校本身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个形式。儿童生活在学校里就如同生活在真正的社会中一样,“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t??具体而言,学校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校内学习和校外学习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依靠社会化的学校生活,学校的道德氛围才会变得生气勃勃。如果“学校既与社会隔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应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u??这也是杜威“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在道德教育领域的体现。

(二)通过各科教材进行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不应该孤立地看待道德教育,把其简简单单地看成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分割开来。学校中的各门课程都有其相应的道德价值,都可以成为道德教育的来源。他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价值也是各科教学的共同和首要的目的和价值。那应该如何把道德价值的社会标准应用于各科教材上?杜威指出:“要把一门学科看作是使儿童认识社会生活的情况的一种工具……知识只有在提出被置于社会生活背景中材料的明确形象和概念时,才是名副其实的或有教育性的。训练只有在它代表把知识反映到个人自己的能力中去、使他将能力服务于社会目的时,才是名副其实的有教育性的。”??v??很明显,杜威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领域之内,其效果要比单一的道德教育形式好得多。

(三)通过教学方法进行道德教育

杜威认为,知识传授的方法和儿童道德的发展有着密切、有机的联系,学校的教学方法不应该一直停留在吸收和单纯的学习上,而应把重点转移到建造和发表上。学校教学应使学习和教学、品德联系起来,强调合作交流和共同参与,并使儿童逐渐从外部的动机中摆脱出来,乐于去理解他们所作工作的社会价值。这样,儿童的社会精神就得到了培养,道德教育自然就会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杜威认为,自由是学生发展道德的一个积极的因素,因此他主张活动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儿童在这种自由的教学活动中,体会到了乐趣,感受到了快乐,他才能更加专心于自己的学习,而不需要任何的外部刺激。通过具有活力的、创造性的活动,儿童的道德水平也有了提高。同时,杜威还反对道德教育只灌输一些关于道德的观念的传统做法,他认为,专靠道德教育及纸上格言万难收效,惟有将人群互助的本能、爱群的本能、向善的本能,息息由社会于无形中示吾人者、教师与教授各科时,设法亦于无形中深深灌输于学生之脑里。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教育过程之中要综合起来运用,不能单独强调某个方面。

我国从“五四运动”时期引进杜威思想至今已近一个世纪,总体来说,毁誉参半。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被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其原因在于,杜威是从反对和改革传统道德教育脱离社会现实、忽视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弊端阐述其道德教育思想的。他的道德教育思想对我们当前的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具有借鉴意义。

[注 释]

??qru??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376页、第379页、第377页。

??s??张瑞玲:《杜威学校道德教育思想的民主主义价值取向探析》,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t??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1页。

篇6: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学前教育专业学年论文

目院

系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指导老师

教育学院

0911学前教育

高娜 2009127118

李国毅

二零一二年六月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 ::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摘要: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点。陶行知立足于中国国情和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批判地吸收并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等一系列更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活教育理论。两者的教育思想既有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

关键词:陶行知;杜威;生活教育;比较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他说:“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2]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二是生长是生活的特征,而教育就是生长。“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3]所谓生长,就是指向未来的发展过程。教育的历史就是生长过程。三是教育是对生活的改造。这种改造,不仅是对个人,而且也是对整个社会而言,它是一个连续不断改造的过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是把人的教育、人的生活, 仅仅看成生物与环境交互的作用, 把教育看作一种适应环境的过程。他没有把教育、生活摆在人的社会历史中来认识, 不承认社会历史是由具有理性和意志的人所创造的这一特点, 把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混为一谈,他的思想非常明显地包含着社会进化论思想。

陶行知在教育与生活的问题上又发展了杜威的教育思想,又“翻了半个跟头”,提出了“生活即教育”,把生活和教育有机地统一起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人民大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基础之上,并服务于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平等和解放,其内含十分丰富。概括起来有三层意思:一是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我们可以说:‘生活即教育’。”[4]二是教育又促进生活之变化。他强调,只有“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才算得上是促进生活之变化的教育;三是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无时不变,教育也随之发展,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克服了长期以来教育脱离人民大众,脱离社会生活的现状,把教育与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学校”,他指的学校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指专门学校;其二是指人民大众生活场所。陶行知对“社会即学校”的定义是为了从当时中国国情出发,寻找普及大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切实可行的道路。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组织形式应该是:一要联系社会生活的学校。陶行知说:“学校与社会中间是造了一道高墙。”[7] “社会即教育”强调以社会为学校,学校与社会打成一片,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打成一片;既要拆去学校的围墙,又要拆除各人心中的墙[8]。学校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形成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大教育体系。二要改造社会的中心。陶行知所提出的“四个一百万”的口号,其中就有“创设一百万所学校去改造一百万个乡村”就是其意。陶行知又从拯救中国人民民族出发阐述了学校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武器,是民族、人民解放的武器,是动员民众最可靠、最有效的武器。他强调用教育点着中华民族生命的火焰,放出中华民族生命之光明;学校教育要提高民族素质,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去;学校教育要使中国实现民主和富强,“教人创造富有的社会,不创造富有的个人”。陶行知为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他一生辛苦,亲自创办了安徽公学、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岩洞学校等等,探索学校教育和社会联系的规律的和途径,构建了人民大众所欢迎的教育体系,充分体现了陶行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思想。

三、“从做中学”与“教学做合一”

杜威以其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哲学理论为基础,提出“教育即

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中求活的教材。

篇7:杜威教育思想试题

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一部上乘之作——《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书评

课程名称:教育哲学

任课教师:舒志定姓名:梁红专业:学 科 教 学(思政)年级:0 3 级

学号:2 0 0 3 3 2 9

2005 年 5 月 20 日

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一部上乘之作——《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书评

一、本书的总体介绍

21世纪初,杜威的思想在国外受到人们的重新关注并在教育领域中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局面的时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研究所单中惠教授的《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问世了。该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正式出版,共46万余字,是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该书是我国教育界迄今为止最为系统和全面地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专著。

单中惠教授1965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长期从事外国教育史教学与研究工作。鉴于杜威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的地位,杜威教育思想研究是教育史研究中一个不衰的课题。但是,由于杜威的著作行文较为晦涩,兼之众多的杜威研究者对其评价不一,甚至存在着巨大的分歧,这使得研究工作难度很大。对于这样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学大师,任何的草率都将是不可原谅的轻狂。因此,对于杜威,任何的研究和解读都必须是虔诚的,谨慎的,作者为此付出了近20年的努力。在学术研究日显浮躁的今天,作者能够安坐书斋,潜心研究,实在难能可贵。在近20年的研究历程中,作者精心研读杜威原著,虚心借鉴关于杜威研究的相关成果,积累了大量资料。作者对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方面是进行过长期的积累,厚积而薄发的。作者跟踪杜威成长、发展的历程,从而使读者能沿着杜威思想发展的轨迹,去研究杜威教育思想和实践。

他二十年磨一剑,长期思考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问题和关注有关的科研成果,利用出国进修机会,广泛收集资料。作者曾先后在1982-1983年、1992-1993年、1997-1998年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英国赫尔大学教育学院和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对有关杜威教育思想和实践方面的资料进行过专门的收集。全书资料之详实(其中许多资料在我国学术界乃首次出现)堪称国内同类研究之冠。更为可贵的是,全书在结构设计、体系安排、内容呈现和逻辑推进几方面实现了完美的结合,体现了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读来有博大中正、凝重厚实之感,无愧于“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上乘之作”。

他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寒窗苦读的辛劳,写出了呈现给读者的这一本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巨作。《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一书在丰富资料的基础上,以其独特的分析和研究视角,成为“是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一部巨作”,也是我国教育界研究杜威教育思想的一块里程碑。《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2003年获全国第三届优秀教育图书二等奖。

二、本书的内容体系

全书从结构上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杜威的大学时代和教授生涯,介绍了杜威在佛蒙特大学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求学历程以及杜威先后在密执安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生涯;第二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分析了杜威生活时代的社会背景、实用主义哲学、机能主义心理学以及杜威个人民主主义信念的确立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并对教育史上著名的杜威学校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第三章传统教育与杜威首先分析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学派的形成及影响,并以此为基础重点解析了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第四章进步教育与杜威从进步教育运动的兴衰入手,论述了杜威对进步教育运动的肯定、批评和反思;第五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体系从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经验与课程、知与行、思维与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与道德、儿童与教师八个方面阐释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主张;第六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世界教育以西欧、苏联、土耳其、墨西哥、日本和中国作为个案,揭示了杜威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影响。

三、本书的突出成就

(一)脉络清晰地揭示了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

本书作者深刻阐明了杜威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杜威所处的时代,正是美国历史上的大转折年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杜威是一位具有强烈时代感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深入思考了大转折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树立了新的时代观,认为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变革,才能具有时代意义、体现时代精神。杜威还认为,教育的变革反过来也对社会生活的变化产生重大影响,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是要积极投身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去有意识地创造一种能适应社会生活变化的教育,培养能理智地、真正地投入社会生活的个人。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在杜威探索现代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在他学术上走向成熟和完成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构建的整个过程中,他的大学时代和教授生涯显然起着更为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作者不惜笔墨追溯了杜威的大学时代和教授生涯,借此探寻杜威教育思想的源头。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揭示其教育思想的真谛。

在传统教育与杜威一章中,作者指出尽管杜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是尖锐的,但这是一种理性的批判,杜威充分肯定了赫尔巴特及其学派对教育理论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批判不是杜威的目的,杜威是希望通过对“传统教育”的理性的批判,从而更深刻地思考教育问题,得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以指导新的教育实际。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正是在这种批判和思考中形成的。把杜威的教育思想体系与“传统教育”和进步教育进行比较,从比较中揭示杜威教育思想的真谛。

在进步教育与杜威一章中,作者肯定了杜威与进步教育运动之间的紧密关系,但同时又指出:称杜威为进步教育之父是一种误解。以如此缜密的框架和如此富有说服力的资料来论述杜威对进步教育运动的批评和反思,这在国内杜威教育思想研究中是第一次。杜威虽充分肯定并热情支持进步教育运动,但他与进步教育家在理论上是有分歧的。该书作者在详尽的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言简意赅地阐明了进步教育运动的兴衰、实验活动和理论建树。作者认为,杜威主要从四个方面肯定了进步教育运动,但杜威对进步教育运动也提出了一些严肃的批评。他批评进步教育运动的“儿童中心”学校的主张,批评该运动忽视对课程和教材的组织,批评运动所采用的绝对的思维方式。

(三)全面介绍杜威教育思想体系的世界性影响

该书的最后一章也是一个亮点,众所周知杜威从美国走向世界,是一个有着世界性影响的教育家,但是由于史料的限制,具体到他对每一个国家的影响则仍然是模糊的。《探索》一书在丰富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杜威的世界影响作出了全面而详尽的评述。本书分别介绍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英国、法国、德国及其他西欧国家,在苏联、在土耳其和墨西哥、在日本、在中国的对影响。本书在介绍杜威教育思想对苏联、日本和中国的影响方面,尤有特色,对我国教育工作者研究这几个国家在20世纪初的教育变革有很大的帮助。

该书作者就杜威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影响单列一章进行了清晰而详实的评说,所涉范围之广,所论问题之深,显然已超越了国内对该问题的前期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作者立足本国,对杜威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做了恰如其分的评说。作者不仅考述了杜威中国之行的行程安排以及演讲、报告的主要题目,而且择取胡适、陶行知、陈鹤琴这几位杜威的学生,以他们的教育主张、教育活动为线索来思考杜威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最后作者从学制、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角度阐述了杜威教育思想对于近代中国教育的影响。

(四)用新的角度构建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

本书的第五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是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人们所熟知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主要命题。作者用新的角度构建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从“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经验与课程”、“知与行”等8个方面阐述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此前的杜威教育

思想研究中,有些问题已经或多或少地有所涉及,但是,如此凝练地概括出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概貌,并且在这八对范畴之下对杜威教育思想进行如此全面、深刻的阐释,这在此前的研究中并不多见。

在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方面,杜威提出了有名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的命题。本书从这两个命题的提出、内涵着手予以全面论证,进而研究了杜威的教育目的论以及杜威对各种流行教育观的批判。关于学校与社会,本书通过对杜威提出的“学校即社会”的命题的涵义、意义的分析,对这一命题作了深刻的剖析。关于经验与课程的关系,本书首先分析了杜威的课程教材的依据及其对两种不同课程理论的研究,分析了杜威的课程教材心理化的主张、课程教材的内容和要求。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本书分析了“从做中学”命题的提出、这一命题的含义和意义。关于思维和教学,本书解析了杜威关于“如何思维”的命题,分析了杜威的“思维”概念的涵义、思维的价值、杜威的“思维五步”和“教学五步”,介绍了杜威关于思维训练和教学活动的观点。关于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本书首先分析了杜威的“职业”和“职业教育”的涵义,接着分析杜威提出的强调职业教育的原因以及杜威对现行职业教育弊病的批评,杜威关于实施职业教育的主张。在教育与道德的关系方面,本书也是从分析杜威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涵义着手展开分析,研究了杜威在道德教育的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观点。在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方面,本书评析了杜威的儿童教育观和教师观。

四、本书的写作意义

大量的文献资料为作者的论证和阐释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书后的中外文人名对照和页码标注,为读者的检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作为国内目前研究杜威教育思想最为系统、资料运用最为丰富的专著,单中惠教授的一书无疑为我国学术界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探索搭建了更高的研究平台,这对我国教育理论的构建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都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在我国当今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杜威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也许比西方目前流行的新保守主义思潮更大,更适合我们中国教育的改革需要。

篇8: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新探

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现实意义

一、杜威的旨趣和贡献:将教育与哲学融合

19世纪下半期美国出现实用主义哲学, 约翰·杜威与C.S.皮尔斯、威廉·詹姆斯等人一块被公认为实用主义思想家。实用主义一出现就很快成了美国处于支配地位的哲学, 对美国的教育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但实用主义到了杜威手中, 演变成为这样一种哲学, 认为人是通过跟他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这是杜威对实用主义哲学的贡献。

杜威由于受他的老师特别是托里教授的指导和鼓励, 对哲学发展了一种割舍不掉的情缘。杜威后来也称, “是托里教授使我的思想明确地转向了把哲学研究作为终身的职业”。进入约翰霍布金斯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后, 杜威又受到莫里斯教授的影响, 更坚定了他研究哲学的志向。论及他与哲学是有缘分的另一个方面是, 从就读佛蒙特大学起, 杜威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并开始确立了研究哲学的志向。当时, 以哲学为传统的佛蒙特大学的学术环境和大学中对德国哲学思想的介绍对杜威无疑是有很大影响的。

不管怎么说, 杜威哲学是有核心概念的, 那就是“经验”。在《经验与自然》一书中, 杜威把他的实用主义哲学称为“自然主义经验论”“经验的自然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人文主义”。而杜威又认为“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所以, 正是“经验”把杜威的哲学思想和教育学思想连在了一起, 共同指向教育哲学领域。难怪美国教育学者卡恩曾指出, “杜威的所有社会哲学从根本上或明或暗的是一种教育哲学。”

在芝加哥大学的10年中, 杜威把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真正结合起来, 进行了闻名国内外的教育实验活动开始构建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完成了从哲学家到教育家的转变。在将哲学与教育有机地融合方面, 杜威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密执安大学任教期间, 他就萌发了把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想法, 从而使他有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可以说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也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形成的标志。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集中从他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三个基本论点体现出来, 它们是一个用“经验”串联起来, 相互联系, 逐步转化、递进的过程。

杜威的教育学思想直接来源于他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正如杜威自己声明的一样, “《明日之学校》一书不是一本教育学, 它不考察任何`体系', 而只是对课堂工作的一种描述, 并从理论方面作些说明”。尽管这样, 我们在本书中仍到处可以看到他的哲学的印记。杜威认为, “如果一种哲学理论对教育上的努力毫无影响, 这种理论必然是矫揉造作的”。杜威努力实现自己的思想, 认为“如果我们愿意把教育看作塑造人们对自然和人类基本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的过程, 哲学甚至可以解释为教育的一般理论”。从他的言论中都可以看出, 相比哲学, 杜威对教育又是十分“偏爱”的。在哲学上, 杜威自称经常处于变化的过程中, 像变色龙似的, 不断地屈从于各种各样的甚至不一致的影响;可是在教育思想上, 自从他发表《我的教育信条》直到晚年, 看不到什么十分明显的变化。他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包括关于教育的功能、目的、过程、教材和教学方法, 都已经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表述出来。特别是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出版, 确立了他在美国教育界的地位

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在世界几大洲传播, 掀起了现代教育改革的浪潮, 并激励一代又一代教育者们前赴后继, 追求教育真理。可以看出, 正是由于杜威对哲学的酷爱和成就, 才为他的教育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

二、“天生”的教育哲学家

杜威的教育思想相比其哲学思想来说, 是后来居上的“后起之秀”。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教育仍然是传统的博雅教育, 人们对法学、医学、科学等成为专业学系的认识比较一致, 但对教育学的学术水准存在强烈的疑虑, 因此教育学专业学系的设置一直被搁置。所以, 尽管杜威并没有获得过什么“教育学博士”学位 (除了他最初的一个“哲学博士”学位外, 其余的十几个国内外学位均是“法学博士”, 且大多是名誉的) , 但就他所涉及的教育领域来说, 杜威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学“博士”, 堪称是靠研究教育起家的享有世界盛誉的著名教育家和教育哲学家。

从哲学与教育学的关系看, 他又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哲学家。杜威一生中的最大兴趣是在教育上, 被后人誉为教育界的“哥白尼”。在哥伦比亚大学工作期间, 杜威的哲学思想已完全成熟, 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并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由此, 杜威从美国走向世界, 成为一位具有最广泛和最深刻影响的“世界级教育家”。

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罗素在其《西方哲学史》一书中称杜威是美国“首屈一指的哲学家”, 同时, 更称赞他对教育学的影响, 并指出“杜威从来不是那种可称为`纯粹'哲学家的人”。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曾指出, “在教育哲学史上, 他 (杜威) 是世界上还未曾有过的最伟大人物”。美国教育家博伊德·H·博德也曾指出:“约翰·杜威是我们的卓越的教育哲学家”。当代, 鲍尔斯和金蒂斯在他们合著的《美国、经济生活与教育改革》一书中指出, “约翰·杜威无疑是美国眼光最为敏锐的教育哲学家”。所有这些评论都清楚地表明, 杜威作为一位哲学家和教育家的崇高地位, 同时也说明了杜威在哲学和教育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杜威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教育哲学家。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教育偶感》一文中说过, “不通哲学, 则不能通教育学”。杜威做到了“既通哲学, 又通教育学”, 并同时开辟了他的教育哲学思想领域。虽然“杜威的教育哲学很少被应用, 很少被理解”。但主要原因是人们在理解杜威时, 总是将他与浪漫的进步主义或其他的实用主义的进步主义混为一谈, 从而不可能从杜威的教育哲学上得到一件“无缝的衣服”。美国教育家博伊德·H·博德1912年至1944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工作期间和他的同时代的人共同创立了教育哲学的研究并对这门学问作出了广泛的贡献。博德要训练其学生们成为教育哲学家, 而不是成为纯理论的哲学家, 与博德的培养理念和方式相比, 杜威算得上是天才或“天生”的教育哲学家。

三、杜威教育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是使学生过上富有生命意义的学习生活。杜威批判传统教育中忽视儿童现实生活的弊端, 认为“教育即生活”, 把教育的关注点转向儿童当下实实在在的生活, 这是对儿童生命的关照。杜威教育哲学的核心就是想通过哲学、社会和教育的改造, 帮助更多的人、普通的人过上富有真正教育意义的生活。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这样写道:“努力使自己继续不断地生存, 这是生活的本性。因为生活的延续只能通过经久的更新才能达到, 所以生活便是一个自我更新的过程。”可以看出,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中的“生活”就是人的自我更新的过程, 儿童的学校教育活动与生活是融合为一体的、连续的、丰富多彩的, “生活就是生长的条件, 生长就是生活的内容”。

二是使教师个体教育生活达到自我更新。教育哲学的目的就是把教师们从固定僵化的程序中和大量偶然的事件中解放出来, 使之获得“教育的自由”, 从而促使教师个体教育生活的自我更新。教师的自我更新是一种终身发展的过程, 教师追求的教学生活应该是幸福的, 审美和创造是这种幸福生活的过程, 教学自由是这种幸福生活的集中体现。教师对杜威教育哲学的学习和领会必然使教师学会开展对自身教学习惯的反思, 在新的教育情境中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 并逐步自我更新。三是使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进行批判与反思。当代教育哲学要从“以教育知识为核心”转变为“以教育实践或教育生活为核心”, 转变为一种“实践哲学”或“生活哲学”。无论是教育学家还是教育哲学家, 对自己所从事的学术领域的知识都要认真反思, 既做到理论的深化和加强, 又要做到在实践方面的锻炼和发展, 以此唤醒并促使教育者更好地理解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教育生活, 使之不断获得认识、了解和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知识、能力与信念。教育哲学的真正意义是给人以教育智慧。“教育如果没有哲学思维, 就会永远在黑暗中摸索, 哲学赋予教育以灵魂, 使教育获得终极意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6.

[2]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17.

上一篇:关于校内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若干规定下一篇:餐饮企业营销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