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2008年修订版)

2024-05-2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2008年修订版)(精选5篇)

篇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2008年修订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1.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从物质世界固有的规律出发,遵循客观规律,正确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 客观的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前提。

主观能动性不等于主观盲目性、随意性,不等于胡思乱想,蛮干一通。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们的实践活动越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主观能性也就发挥得越充分,越有效,反之,则一定会受挫折和失败。

毛泽东同志说:“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乎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我们建国50多年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客观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隐藏在事物现象的背后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所以人们认识和掌握规律不是轻而易举的。要取得一个合乎规律性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多次的反复才能完成,只有充分发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1)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2)必须把握能动性原则。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3)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实践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内在统一的现实基础。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就是要树立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学风,努力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服务社会、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发展的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结合。我们在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复杂问题时,要坚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思考、正确的方法,了解事物的要素系统,把握事物的联系发展,辩证地看问题,避免认识中的片面性、绝对化。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集中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科学发展 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 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 展手段等。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 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答: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道理,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哲学基础,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性,又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这一个性。在所有制方面,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在分配形式方面,我们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共存;在政治上,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共性和个性相统一。

(2)矛盾具有普遍性,只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现阶段,我国及世界普遍存在这一矛盾,我国面对金融危机的政策体现了我国政府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金融危机这一矛盾。

(3)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都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与过去的金融危机不同,与其他国家面对的金融危机不同,所以我国政府根据我国金融危机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适合我国解决金融危机的政策。

(4)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做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国政府作出这一政策既看到了金融危机的普遍性又看到了金融危机的特殊性,作出的政策及适合我国国情,又可疑缓解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危机,作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也是区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一切认识论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把实践观点引进认识论,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使认识论第一次成为真正的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因此,扎实开展“走转改”活动,着重点是“实”字,要根植于实践,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更关键的是它本身就是一个求真务实的重要实践。

二、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1、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最主要的就是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始终在向前发展,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能对制度创新、文化科技创新、经济领域创新提供能动的反作用,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工作。

3、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是与时俱进,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是要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又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也就是包含着绝对真理的因素的正确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可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因此,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要反对否定马可思主义的错误倾向。这种观点怀疑和否定马可思的基本原理的正确性,因此,也就是怀疑和否定其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说明,马克思义主同时也是相对真理

三、有人说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请结合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论述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区别:①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②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 ③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联系: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①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统一为前提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尺度,并将二者统一起来的结果。

②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③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方法论意义: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和体系。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所倡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社会政治理想、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观、集体主义的道德观、真善美相统一的积极健康的审美观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当代青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

2、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是实际工作中的指导思想。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生产方式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两者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统一。

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反过来制约着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方式是划分社会类型的基本标志。

六、请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谈一谈你对坚持群众路线重要性的认识

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只有人民才是历史进步的唯一动力.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唯物史观还包括社会构成和社会发展规律等:“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群众史观是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提出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特征、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丝毫没有自己的一己私利,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唯物史观包括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阐明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领导群众夺取胜利.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为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服务,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把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总是不懈地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们,从而指出.《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的不朽著作就曾明确指出,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依靠群众,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服务,归根结底,但不完全等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都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相信群众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关系是以劳动者和劳动条件的所有权之间的分离为前提,即少数人拥有大量的货币财富和生产资料,多数人成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这两个条件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结果,而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就是征服、奴役、掠夺、杀戮过程。

(1)雇佣工人的形成过程。新兴资产阶级通过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促使他们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并迫使他们屈服于资本统治,成为雇佣工人。最典型的是英国的“圈地运动”

(2)资本的形成过程。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的封建贵族为了筹集更多的资本来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采取了强制和暴力手段:采取国债制度、现代税收制度和包含关税制度等,对国内劳动人民进行大肆搜括;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商业战争。资本原始积累始的血腥史充分证实:“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三、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商品的价值量就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衡量的,因而商品价值的大小也就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的多少。

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这是因为: 第一,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如果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不利于交换的进行。

第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利于技术进步。如果那些生产技术差、生产工具落后、工作懒惰、劳动熟练程度低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长,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大,而且消耗的劳动时间越长,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而那些生产技术好、生产工具先进、工作勤勉、劳动熟练程度高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牦的个别劳动时间短,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反而小,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在鼓励落后,显然是极不合理的,商品的价值不可能这样来决定。所以,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和市场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生产率高了,产品多了,这样商品供大于求,导致商品价格降低;生产率低了,产品少了,商品供不应求,商品价格上升.商品价值量和个人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当个人的生产率大于市场的生产率时,你所供应的商品多了,但商品价格没变,所以你的商品的价值总量增加了

四、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价值的增长,归根结底是劳动带来。知识发挥作用,始终通过劳动,没有劳动,知识毫无用处,知识不通过劳动,也无法衡量其价值,价值就会变成一个主观的东西,没有客观基础,世界上一切财富都是劳动成果,劳动不但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了财富,只有劳动多少,才能衡量财富价值大小。知识正确不正确也要靠劳动来验证,经不起劳动检验不能称为知识,劳动不但决定知识真假,还决定知识价值大小。所以,所谓应用知识价值取代劳动价值是十分错误的,也是荒谬的,是唯心主义的。

五、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一观点是马列经典作者提出的观点。它的意思是说,资本是投入生产经营领域或资本运作领域,能够从劳动者身上榨取剩余价值的价值。这种价值的外在形式可以是资金和非货币资产。

资本的一般性是价值增值、无限循环运动和周转,资本的特殊性是资本家所特别占有的。其本质是榨取剩余价值。

资本的特殊性正是体现在它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一般性是指资本它本身也是价值,具有一般价值的基本属性。

“资本一般是每一种资本作为资本所共有的规定。” 这种资本所共有的规定,即是每一种资本或任何一种资本都具有带来剩余价值的功能。任何社会生产都必然存在剩余劳动,没有了剩余劳动,社会就不会继续存在和发展。马克思认为: “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因此,资本具有两重性质,即特殊性与一般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依然是剥削制度,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而资本家要想获得剩余价值就必须先投入资本购买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就像是资本带来了剩余价值。其实剩余价值产生的道理很简单,资本家用较少的资本购买了劳动力,让劳动力提供超过资本家投入资本的价值,这样就能产生出剩余价值,也就是最简单的产出大于投入。表象上说是资本带来了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劳动创造了包括剩余价值的价值。

篇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2008年修订版)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现代意义:在自然科学领域中,现代自然科学成果所构筑的系统生态自然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生命力。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丰富的社会科学理论成果不断地证实着马克思主义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研究的深入。在思维科学领域中,现代信息论、控制论、微电子技术、生命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成为现代思维模拟和人工智能发展的哲学依据。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得到了充分体现。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基本原理解决社会历史领域重大问题的光辉典范。今天唯物论与唯心论、科学与迷信的斗争并未停止,坚持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而这些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在90多年的历程中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两者相互区别。矛盾普遍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不同事物和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2)两者相互联结。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1)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次飞跃。在这里,“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则是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共性、普遍性。根据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理,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不管中国的情况如何特殊。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我们又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把握中国的特点。

4.为什么说唯物辨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的道理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例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原理,就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实际问题。又如,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过程,我们就要十分注意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脚踏实地创造质变的条件,才能达成事物的飞跃。再如,事物发展是肯定和否定的矛盾运动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这样才能经受困难和曲折的考验,坚定信心,开辟前进的道路。总之,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5.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性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根据上述原理,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从客观实际出发。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必须通过物质的活动——实践才能达到。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最后,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中国梦的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就是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中国梦的实现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道路和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只有我们人人从自己做起,又能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才能实现。

6.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答:(1)发展是事物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面临的“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等。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1、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变化和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答:第一,马克思主义反映论把实践引入认识论,运用实践的观点来考察人的认识,说明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社会性和能动性。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对反映的直观化、生物学化的理解。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运用辩证的观点来考察人的知识,说明了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辩证性。这种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

3.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答:(1)所谓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统一是指在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中,主观认识要和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2)实践决定认识,由于实践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具体的、历史的,这就决定了主观认识也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如果实践进程已向前推移,转入另一具体过程,主观认识也应当转变,否则,思想就落后于实际。如果实践的进程尚未进入另一具体阶段,条件尚未具备,就把将来要做的事情强制提前来做,就必然犯思想冒进的错误。(3)实践决定认识的原理内在地要求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必须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程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C、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2)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的方法论要求,一方面,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中,要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做是进行科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另一方面,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是一切认识和实践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5.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答: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促进作用。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做到:A、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真正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B、在具体实际活动中,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集体主义为根本原则和“八荣八耻”为规范作为判断自己行动正确与否、合理与否的标准。C、立足本职工作,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展现自己的价值,在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上留下闪光的一页。

6.为什么说真理是客观的、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答: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同时,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也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的客观内容,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其次,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反映的正确程度也是有限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并接受实践的检验,然后又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普遍真理。马克思主义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客观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可思主义是绝对真理,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我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它的个别观点也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这说明,马克思义主同时也是相对真理 7.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是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哲学根据;(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3)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提供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

第三章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也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2)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作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方向,它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志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因而引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一连串的变化。(3)封建时代的后期,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级,代表着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方向。资产阶级运用指南针、火药与印刷术击败落后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代表封建主,是受社会发展规律支配的历史必然。(4)火药、指南针与印刷术的发明,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我们在历史上曾长时间地领先于世界各民族,近代只是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与外国侵略才落后了。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已经取得了民族独立,由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我们以较快的速度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只要我们继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改革经济基础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答:(1)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但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二重性,它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其中不良影响之一就是在发展现代工业的过程中,违反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3)对此,我们要用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指导人们,树立全球观念、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和危机意识,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狭隘视野和急功近利的行为,正确对待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合理控制各种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直至变革不适合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形式。有所为,有所不为,为人类摆脱困境创造新的物质手段。

3.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答:

一、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具有反作用。

二、社会意识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实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首先,在同样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不同社会主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反映。其次,社会意识诸形式均有自成系统、前后相继的历史链条,各自具有历史的继承性。这些意识在相互间的影响中会有其不同反应。第三,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因如此,处于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会丰富多彩,出现很大差异甚至产生对立。正确地认识这些道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正确而辩证地鉴别客观存在中的一切事物,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积极汲取社会现实中一切人类积极的科学人文成果,摒弃或反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具有巨大的意义。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答:(1)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的结果。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改进劳动资料,改造自然界。人还可以通过一系列历史活动,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2)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历史中的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社会发展又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历史就是在许多单个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每一个人积极的或消极的历史活动都会成为历史事件具体内涵的组成部分,成为整个人类意志中的合力因素和影响历史前进的力量。(3)任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成就,虽然离不开杰出人物的巨大作用,但一切杰出人物发挥作用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代表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或方向。在这个角度上,一切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是人们的意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合力”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行不悖,两者之间并没有矛盾。(4)“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个人奋斗作为人类意志合力组成部分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胸襟抱负,现在为振兴中华而学习,将来为复兴中华作出自己毕生的贡献。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答:(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决定和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2)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政治制度等即上层建筑基本适合经济基础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还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方面的需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中还有不够完善的方面,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些矛盾处理的不好,就会引发甚至加剧各类社会矛盾。(3)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我们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的同时,改革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两极分化,化解各类矛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答:(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答: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1在自由竞争时代,西方列强贩卖奴隶,贩卖鸦片,依靠殖民战争和殖民地贸易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2发展到垄断阶段后,统一的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步形成,资本家垄断同盟为瓜分世界而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3二战后,由于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西方列强被迫放弃了旧的殖民主义政策,转而利用赢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规模工业化的机会,扩大资本的世界市场,通过不平等交换、资本输出、技术垄断以及债务盘剥等,更加剥削和掠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等组织,继续主导国际经济秩序,保持和发展它们在经济结构和贸易、科技、金融等领域的全球优势地位,夺取着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还造成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生存。资本主义没有也不可能给世界带来普遍繁荣和共同富裕。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的矛盾?答: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 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第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第二、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决定的。第三、具体劳动能否还原为抽象劳动,在根本上取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能否实现统一。商品生产中的私人劳动生产的产品如果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这种私人劳动就不会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因而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答: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但是,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这是因为:第一,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不同,他们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也就不同。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所决定,同种商品就不会有同一的价值量,不利于交换的进行。第二,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不利于技术进步。如果那些生产技术差、生产工具落后、工作懒惰、劳动熟练程度低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因为消耗的个别劳动时间长,所生产的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大,而且消耗的劳动时间越长,每件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在鼓励落后,显然是极不合理的。

4、有人认为,在信息社会里,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观点错误。(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 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 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它才

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资本的特殊性:资本的本质是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资本一般性:第一,资本是一种能自行增殖的价值。第二,资本只有运动才能增殖。第三,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以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为前提的。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答:资本只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要保持资本运动的连续性,就必须使资本满足两个条件。(1)空间上并存性。指资本所有者必须按照一定比例把资本分成三个部分,使其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无论流通过程还是生产过程的中断,都会造成资本运动过程的中断,而运动一停止,也就停止了价值的增值。

(2)时间上继起性。指资本必须相继地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即货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生产资本要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最后又回到生产资本形式上;商品资本要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又回到商品资本形式上来。如果其中有一个阶段中断,资本循环就不能顺利进行下去。这样三种资本形态都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并依次相继转化,就能保证购买、生产和售卖每一个阶段上,随时都有相应的资本在执行职能,从而使资本循环不至于中断。资本在空间上并存与时间上继起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矛盾的集中体现。

一、历史上的经济危机:美国1901年的5月,发生了交易所危机,到了1903年,美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危机。二,一次大战前的经济危机: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此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三,一九二九年黑色星期四: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总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集中体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表现为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们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反映了作为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的各种思想理论和观念的总和。第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也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直接理论依据。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及政治特点,体现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思想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

9、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对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坚持批判借鉴、洋为中用的原则,剔除其思想糟粕,吸收反映现代社会生活普遍规律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权利要求方面的思想精华。由于人民群众的长期斗争以及资产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统治中积累了不少经验,其政治制度中具有一些符合政治和社会管理的规律内容,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借鉴。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本质上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因此,我们应该进行分析、批判,要深刻认识其作为资历产阶级政治统治工具的阶级本质。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答: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

答: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即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过程,包括:国家作为商品和劳务的采购者,为私人垄断企业提供了有保证的国家市场;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的津贴和补助,直接、间接地资助私人垄断企业;国家通过社会福利开资,提高社会购买力,为私人垄断市场创造市场条件。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宏观调节主要是由国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微观规制则主要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更好地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的经济关系调整,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答: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指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或谋求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掠夺剥削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是各国垄断组织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争夺经济霸权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答: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不断增殖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张,使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新现象,是资本国际化进程的新的高级阶段。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又是处在转轨进程中的国家,对于防范来自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既要引起高度的警惕,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出以下三点对策:一,正确处理国内制度建设与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关系。二,强化政府在经济全球化风险防范中的职责。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三,加强国际合作。总之,只要我们能够扬长避短,就不会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6、有人说,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试用所学原理进行评析。答: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主要表现是: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其三,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其四,经济全球化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存在依赖的的危险。然而,当今世界是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并存。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

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的舞台,又是社会主义借经济全球化之势走向繁荣的阶梯。因此,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更不等于美国化。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为此要做到:一,向资本主义学习人类进步中的共同的文明成果,学习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借鉴或者经过改造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的东西。第二,在利用资本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第三,在反思社会主义实践中发展社会主义。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答: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 :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8、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的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内部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当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处于优势时,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和自身的存在,一旦否定的方面取得了支配地位,也就达到了对事物自身的否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仍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历来强调在资本主义的自行扬弃过程中将释出“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要素”。

但是,我们却并不能由此得出:在资本主义内部产生了社会主义成分的结论。因为,虽然 “新的经济制度要素”在旧形式内打开了缺口,但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些“新社会的因素”的地位和影响是受占主导地位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所制约的。所以,这些“新社会的因素”、“新的经济制度要素”的不断积累可以调节、缓解生产资料资产阶级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和制约,可以使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生产力,可以使资本主义统治下的矛盾得到缓和,但不可能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答: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制度空前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进步,显示了巨大的历史进步性。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化生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就决定了它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但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却是一个漫长的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因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制度自我调节的能力尚未穷尽,当代资本主义暂时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庞大的世界体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一个逐步的、复杂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一个历史的过程。最终,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0、有人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 “垂而不死,腐而不朽”,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答: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对私人资本垄断体制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时借鉴社会主义做法,克服资本主义某些弊端。提高了发达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居民的消费需求,扩大了消费市场。所以,当代资本主义仍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但是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从另一角度看,在科技革命促进下,当代资本主义借鉴社会主义所进行的某些社会改良,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但在客观上却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孕育和生长着“新的社会因素”。

1、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1.在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2.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下,需要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在多元文化发展中,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3.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而奋斗。4.青少年实现中国梦,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需要马克思主义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观点是错的,阶级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第一次将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理论。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谈谈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篇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2008年修订版)

1.1 章标题

第三章第二节第四部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015年修订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2 授课对象

学生:本科一年级下或本科二年级上

学情分析:本课程的教授对象一般为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的学生。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生活, 懂得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他们紧跟科技潮流, 用互联网、玩APP、知道大数据, 关注机器人, 他们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科技的力量。但是, 他们对科技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 主要包括三点:第一, 混淆“科学”与“技术”, 认为科学等同于技术或者技术等同于科学;第二, 不能系统第分析科技说引起的深刻变化;第三, 关注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忽视科技的负面影响。

1.3 学时安排

30分钟

1.4 教学内容分析

本次课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二节的第四个小问题———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科学与技术的概念, 理解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其中, 教学重点为“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教学难点为“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负面作用。

1.5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目的:学习和把握科学与技术的差别, 着重了解科技革命对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理性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1.6 课后思考题

(1)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 结合实际谈谈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3) 你听说过虚拟现实技术吗?它会为人类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2 教学过程

2.1 教学安排

2.2 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方法以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 辅以讨论式、问答式等参与式教学法。

2.3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为主, 辅以音像资料

2.4 教学资源

教材、经典论述、热点时事、典型案例

2.5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前几日, 闲来无事, 把科幻电影《生化危机》又温习了一下, 在一个秘密的科学实验室里, 超级计算机时空后成为人类的巨大威胁, 科学家感染病毒死而复生变为僵尸, 一个特别任务小组开始了拯救行动。整个故事惊悚刺激!冷静下来不禁思考:科技的发展究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什么, 它在社会的发展中究竟发挥何种作用?

[理论讲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今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第一, 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第二, 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在讲授此部分内容之前, 我们先要区分科学与技术这两个重要的概念。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活动。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的技术, 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比如, 孙杨在水中的生产就属于技术, 而阿基米德在水中的生产就属于科学。区别完这两个概念, 我们就来看一下第一个知识点: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问题设置]人类历史上共发生过几次科技革命, 每次科技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回答]人类历史上公认的三次科技革命分别是18世纪7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及20世纪中期以后的第三次革命。这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 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有一个广告很能体现出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我们一起欣赏一下。

[视频资料]《HTC EVO 4G首部创意广告片科技史缩略》

[视频资料解读]石器时代, 铁器时代的代表, 工业革命, 电力革命, 相机的诞生, 福特式生产方式的出现, 推到柏林墙,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存储技术的发展, 最终汇成了一部手机。这是一部被浓缩了的科技发展史, 同时也反映了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理论讲授]具体来说, 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包括三个层面, 分别是对人类生产方式的影响, 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首先, 我们来看一下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变革。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首先是改变了劳动人民的劳动形式。其次, 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 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 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 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迅速增长, 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比例日益增长。最后, 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 大大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 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案例]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 使只能及其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通用公司曾投资1.7亿开设一家电池工厂。1.6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安装了1万个传感器, 分布在各条生产线上。

[理论讲授]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来重大变革。比如手机在能够满足人们通信需求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我们的娱乐需求、提升能力的需求以及社交需求等。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随着科技的发展, 互联网领域的发展也突飞猛进, 随之而来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比如互联网+思维就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问题设置]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理论讲授]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 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案例]以教室中存在的多媒体技术为例, 对比八九十年代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图片展示]水体污染与空气污染、生态破坏等图片

[理论讲授]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 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导致很多社会问题。图片中所展示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案例]合成生物技术的发展引发的伦理问题

[案例解释]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对生命的概念、对自然、对进化都提出来挑战, 除此之外还会引发生物安全与不公正等伦理问题。

[总结]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 首要的就是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应用, 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3 教学反思

从教学效果来看, 案例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整体效果不错。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给学生创造了思考问题的机会和环境,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从教学经验看:教案应该做到 (1) 立足教材, 讲好讲透; (2) 使用案例教学; (3) 贴近学生生活。

篇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2008年修订版)

绪论

1、(教材P20略)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第一章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突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见下题)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请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6、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7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辨证关系

8、试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章

1、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56)

2、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3、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结合马克思的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哲学上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或如何理解真理和价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P72-73)

4、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P58)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P66-67)

6、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7、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关系?

8、当代大学生面向未来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章

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 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7 卷, 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 第 427 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 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3.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 4.社会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可历史事件又是人们意志的“合力”造成的,两者不矛盾吗?这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怎样的关系? 5.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6.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竖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第四章

1、如何理解“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

4、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5.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特殊性和一般性是什么?

6.为什么说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资本的不同职能形式的循环必须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7、收集历史的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

8、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民众进行政治统治的手段?

9、为什么说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思想工具?

10、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对于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坚持辩证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第五章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

3、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变质?

4、资本输出的实质是什么?

5、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什么?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会变成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么?

6、有人说,就是全球资本主义化;也有人说,全球化就是美国化。适用所学原理对这些观点进行评析。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有哪些表现?如何认识其原因?

8、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封建社会内部可以产生资本主义的成分或因素,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具有同样的私 有性质,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不能产生社会主义成分,因为这两种生产关系的性质是根本对立的。试 用所学原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9、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0、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 你怎么看待资本主义在战后的发展状况? 第六章

1、考茨基认为: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做法,就像“一个孕妇,她疯狂万分地猛跳,为了把她无法忍受的怀孕期缩短并引起早产。”“这样生下来的孩子,通常是活不成的。”“早产论”的内容和论证方式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在不同时期对人们的影响却不一样。20世纪末,由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早产论”似乎得到了某种“验证”,因而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一定的思想混乱。你认为应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早产论”?

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 3.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第七章

1、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个漫长的 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3、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 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篇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答案.doc(2008年修订版)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辨析题

1、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二、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三、论述题

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2、结合中国实际状况,谈谈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参考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列宁:《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节选),《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斯大林:《论列宁主义的基础》,《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毛泽东:《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至今未变,个别结论可以改变》,《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9.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辨析题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存在就是被感知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4、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错误的反映。

5、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6、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7、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8、白马非马

9、意识的能动作用表明,所有的意识都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0、和则生物,同则不继。

11、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12、正确的意识有其客观原型,而错误的意识则是主观自生的。

13、辨证的否定就是扬弃。

二、简答题

1、马克思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意识的本质和意识的能动性以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3、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4、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

6、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

三、论述题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2.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3.试论矛盾同一性 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这一原理对于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4.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何重要意义?

5、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6、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在当前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坚持辩证的否定观有何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9.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关章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10.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1.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2.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1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辨析题

1、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是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

4、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

5、有用就是真理。

6、实践出真知。

7、认识开始于经验。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批判唯理论、经验论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错误。

2.怎样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说明为什么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三、九、十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第2章,1、4、5、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辨析题

1、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3、时势造英雄。

4、一言兴邦,一言丧邦。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6、为什么说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论述题

1.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2.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的原理,说明当前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3.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4.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坚持这一原理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

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始终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及其根本利益”这一思想的认识。

6、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并结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谈谈你对正确对待领袖人物的看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辨析题:

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3.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

4.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5.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所有垫付资本的产物和增加值。

6.不同商品的价值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差别。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 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何在?

4、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盾,归根结底来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但为什么不能由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所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呢?

3.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一章《商品》1、2、3、4,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1,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3,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第十四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1、4,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2、3、4,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九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周转的周期》,第十六章《可变资本的周转》,第二十章《简单再生产》Ⅰ、Ⅱ、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第二章《利润率》,第三章《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第九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第十六章《商品经营资本》,第十九章《货币经营资本》,第二十一章《生息资本》,第三十八章《级差地租:概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三编社会主义,二、理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辨析题

1.垄断价格的出现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消失。

2.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3.经济全球化也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4.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要求的科学结论。

二、简答题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2、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

三、问答题:

1.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2.如何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3.3、.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如何理解这些新变化? 参考文献 1.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大难临头,出路何在?》,《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三章3,第四章4,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江泽民:《江泽民主席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分组讨论会上发言》,《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9月8日。

6.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7.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第二 十七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一、辨析题

1、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必定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过程。

2、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简述题:

1、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

三、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说明正确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重要意义。

2、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法兰西内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8.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9.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0.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 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5年6月27日。

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辨析题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

2、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二、简述题:

1、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

三、论述题:

1、既然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的必然,为什么又要人们去努力追求?既然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什么又说“共产主义渺茫”论是错误的?请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点予以正确解答。

2.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请用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的关系来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上一篇:书信征文范文400字左右下一篇:竞聘纪律委员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