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教育的建议

2024-04-10

对劳动教育的建议(共8篇)

篇1:对劳动教育的建议

火石寨国家级地质森林公园管理处

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

(一)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干部素质。一要加强政治思想理论、法律法规的培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党员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二要加强干部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的培训,引导干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干部开拓创新的意识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三教育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树立公仆意识,筑牢宗旨观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四是加强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的培训,增强干部依法执政的能力。

(二)强化干部作风建设,提高群众满意度。坚决纠正“四风”问题。要不等不靠,提前谋划,自觉对照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要大力强化党员干部的政治纪律、群众纪律,严肃整顿那些欺上瞒下、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自由散漫现象。要通过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真正让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受到触动、行为上受到管束,真正实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活动效果,打造一支作风优良、业务过硬、亲民爱民的干部队伍,重塑人民信任和拥护的公仆形象。

(三)深入基层,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所思所盼,充分调动群众参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的每个阶段都要邀请群众参与,做到群众放心说,干部认真听,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搞好联帮带,为群众办实事、难事。

(四)以清廉的作风为民造福。要正确行使权力,摆正权与责的关系,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群众谋福利,摆正自己的位置。要正确对待名利,摆正名与利的关系,把一切心思和精力用在为党工作为民尽责上,做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做廉洁自律的模范。

(五)建立健全群众路线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反映机制,要深化完善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坚持经常性走访,关注基层群众的现实需要。二是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必须顺应群众期待、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坚决防止和纠正极少数基层干部作风粗暴、办事不公、吃拿卡要、以权谋私等问题。三是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完善考核考评机制,加强运用监督成果,把考核考评结果作为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确保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各项制度落实到位。

篇2:对劳动教育的建议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座谈会上的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近年来,我市教育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新建、扩建、改造学校,不断补充招录新教师,创新推行各项改革,师资力量明显增强,办学水平显著提升,教师地位日益提高,教师待遇逐步提升,教学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对教育投入不足、城区“大班额”问题仍需努力解决,城乡师资力量不均引起的教育不公平等现象存在,急需政府、社会和我们共同努力解决。在此,说几点不成熟的关于教育工作的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促进教育公平的问题

尽管我市在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更高标准来看,教育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解决因教学资源紧张引起的“大班额”问题,解决因教学资源不平衡引起的教育不公热点等,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抓“增资”,就是争取市委市政府切实增加财政投入与支持,全面改善师资软硬件,采取科学分配与调整的办法,平衡城乡之间、乡镇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教学师资力量,建立健全教师科学的流动机制,营造教师和学生满意舒适的教书育人与学习良好环境,让广大教育工作者真正集中全部精力放在创新改进教育方法上、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第二个要抓是抓“均衡”,让弱变强,就是要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投入,逐步使农村办学条件和水平达到城市的平均水平;加大城乡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力度,尤其是向农村和薄弱地区倾斜资金、倾斜师资、倾斜帮扶项目、倾斜优惠政策;重视解决 “择校风”和城区学校“大班额”、校园安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广教师电脑随机分班和电脑随机分学生,公平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向全社会公平提供教育资源。但是,促进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更不是搞一个模式办学。在大力扶持

薄弱学校建设的同时,特别要继续鼓励、支持优质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让优势更加突出,建设出一批一流名校,推动我市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三个要抓,就是抓“特殊”,就是要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受教育权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就学问题,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让特殊群体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公平接受优质的教育。

二、教育形象“亮起来”

关于树立教育形象。我认为也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学习”。学理论,学经验,学先进,紧紧围绕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各级党政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精神,有目标有计划有实践的学习,推动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党员干部示范引领作表率,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师生员工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把贯彻落实工作不断引向深入。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上。二是抓 “引导”。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干部和教师的“以人为本”教育观念和“为人师表”的责任意识,使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干部职工构建管理引导、学习培训、竞争展示、改革创新四个平台,促进其成长、发展和成功。让教师在竞争中锻炼,在学习中丰富,在创新中成功。让每一位教育干部都成为引导教师成长的楷模,成为教师心理思想工作的专家,成为教师人格优化的榜样。对中小学教师实行定期的全员培训,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工作力度。每年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类提高培训。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努力做好教师合法权益的保障和教师队伍稳定工作。积极探索制定教师业绩评价体系,完善教育教学业绩评估方案,加强对学校、教师的经常性管理和绩效考核。充分利用好那些工作懈怠、作风不正、违法乱纪的反面教材,经常化的警示干部和职工,让干部和教师算好人生短

短几十年的“几笔帐”,从而做到比奉献,讲创新,想干事,会干事,不出事。

第三个要抓就是要抓“宣传”。我认为还要加大教育政策和有关精神的宣传力度。要解决教育工作中的与学生和家长及社会的矛盾和不理解,就要加大宣传力度,我们教育系统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规章制度,有许许多多的惠民政策,有许许多多利于教师和学生的规定和做法,有许许多多的亮点和显著的成绩,要把我们教育的成绩和所作所为及时向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汇报和宣传,让社会和群众了解教育、理解教育、支持教育,营造共同关注教育的氛围,广泛吸收社会和群众的建议、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提高办公效率

教育工作的各类考核和检查和会议,力求精益求精,减少一些无用的重复劳动。引导学校领导干部真正学会“弹钢琴”,随时都要弹出学校的主旋律,也要时时奏出围绕主旋律的和谐音。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改革创新精神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突出重点领域,抓住长期困扰教育科学发展的难点问题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集中突破,努力争取改革推进一项成功一项,一年一年扎扎实实地把改革推向前进,不断取得新的经验、有新的突破。引导我们的教育干部和老师会工作也会生活两不误。

四、大力发展学前教育

教育规划纲提出要积极推进学前教育发展。大家知道,学前教育一直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我想应该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做好学前教育这篇文章。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步伐,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向农村学前教育倾斜,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教育水平。

篇3:对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建议

目前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 要从2015 年起全面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也要求全面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在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推动下, 各高等院校也结合自身条件和特点开展了创业教育, 但是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真正进行创业教育的时间较短, 创业教育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

1.创业教育与创业实际有不同程度的脱离

目前各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以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形式进行, 其中参与创业竞赛的学生数量和能够通过遴选得到学校支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都是极少数的, 创业课程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但是创业是一个与动态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市场背景等密切联系的活动, 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往往使创业教育脱离创业实际, 导致学生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从而使创业教育只流于表面和形式。

2.仍旧以知识教育为主, 素质教育缺失较为严重

创业是一项复杂的、高挑战性、高风险性的活动, 需要创业者具备创业所需各项综合素质。有研究人员对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进行了归纳, 将创业素质划分为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结构四个有机构成部分[2]。但是目前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中往往把创业知识的培养作为主要的目标, 开设的课程包括企业管理、产品设计、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法律法规等, 对创业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 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更是被忽视。而创业意识是一个创业者能够发现创业机会和形成创业激情的重要前提, 独立性、坚韧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是创业实施的重要保障, 只具备创业知识是无法支撑实际创业活动的。

3.创业教育未有效融入到学科和专业的教育体系中去

目前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没有做到有机融合, 仍是两套并行的体系。首先, 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在第二课堂、公共任选课的模块中, 仅作为专业培养的补充内容, 没有有机融合到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中去, 导致课程设置带有较强的随意性, 也容易被大学生忽视。其次, 在基础课程和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力度不够, 各教学环节或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基本没有体现出如何结合本环节和课程的内容, 对学生进行创业素质培养的要求。

4.教育碎片化, 未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与创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 我们国家高等院校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高等院校目前的创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 以选修课程讲授为主, 辅以创业竞赛和大学生创业项目。开设的选修课程内容覆盖面也较窄, 实际参加创业竞赛和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学生数量也很少。其次, 高等院校没有系统化的创业课程教材, 开设的选修课程以教师的讲义为主, 不利于学生的自学和对学习内容的拓展。最后, 在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中没有充分考虑对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系统性, 各种创业教育的形式、环节、课程没有进行整合, 碎片化现象比较严重。

提高创业教育质量的措施

针对上述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创业教育质量, 使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创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以创业素质培养为目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将创业教育的目标由传统的知识传授真正转换为创业素质的培养, 这是提高创业教育水平的基础。高等院校需要对创业者所需的创业意识、心理品质、能力、知识进行详细解析, 各种教育环节、课程、活动均需要针对创业素质中的某一项或几项进行, 进而才能通过教育的实施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 为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2.“因材施教”, 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创业教育

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之初, 高等院校可以结合基础课程的设置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式的创业理念宣传和创业素质的基础培养, 即使其中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走上创业之路, 创业素质中的很多知识、能力、品质在其将来的人生中也会起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普及式创业教育,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被唤醒, 其中对创业有足够兴趣和热情的学生可以进入到第二个阶段的教育中。对于这些学生需要完善其创业的知识, 结合更真实的实践环节对其进行创业素质的综合培养。这些学生的数量相对较少, 也有利于创业教育资源的针对性倾斜。第二阶段的创业教育中, 学生会逐渐体会到创业的艰难和乐趣, 具有较大创业潜力的学生也会逐渐凸显出来。对于愿意继续选择创业之路, 并具有较大潜力的学生, 可以采取已有高等院校实施的“创业导师制”, 通过参与实际创业强化教育和训练。

3.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目前关于创业教育体系的研究还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 同时各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不同, 需要的创业教育体系存在差异, 但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业教育体系的初步建设。

首先, 需要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构建一定的联系, 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创业教育不能只放在专业教育补充的地位, 需要以单开课程和渗透进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不同方式, 融入到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中去, 贯穿大学生在校教育的全程, 并且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 使其在以后的创业过程中发挥出专业特长。

其次, 注重创业素质的全方位培养。创业素质是一种综合性素质, 不能仅依靠创业中所需各种理论知识的传授来培养。高等院校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到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唤醒、特定心理品质的养成、创业能力的形成等要素, 并且要充分考虑到它们之间的有序性和内在联系。

再次, 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创业教育不能只靠一两门课程来进行支撑, 需要在充分研究和设计的基础上, 构建有理论课程、实践环节、竞赛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覆盖全面的创业课程体系, 通过这些课程之间相互分工与合作, 共同达成创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同时课程内容的设计、教材的建设也是课程体系创新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

最后, 高等院校需要考虑探索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大学生接受教育的课堂不仅仅在教室和实验室的显性教育中, 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等都可以融入创业教育的元素, 成为创业教育的平台, 这种隐性教育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

4.构建虚拟仿真、创业竞赛及实际创业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

创业教育需要非常关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环节可以给学生提供创业的直观认知机会, 也能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创业知识转化为创业的能力, 并积累经验、总结教训, 同时磨砺创业应具备的独立性、坚韧性、适应性等心理品质。实践环节的进行可以通过模拟仿真、创业竞赛和实际创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真实创业环境具有高度复杂性和低度参与性, 要让所有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均在真实的创业环境中参与真实的创业实践是一项近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普及阶段的创业教育时, 可以采取构建创业虚拟仿真环境的方式, 让学生依托实验室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演练, 初步实现对创业的认知和素质的养成。现行的各种创业虚拟仿真软件可以有效帮助高等院校实施这一实践教学环节。

创业竞赛可以作为对在普及阶段表现出一定积极性和热情的学生, 进行更高阶段的创业教育实践。创业竞赛要求学生能够自行发掘创业机会, 在真实的行业背景、市场背景下形成翔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并且整个实践过程具有较强竞争性, 这对进一步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培养创业能力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实施高质量创业教育的保障措施

1.加强学校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的投入

高质量创业教育离不开高等院校的投入。在创业教育中教育理论的研究、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环境的建设、创业竞赛的举办、创业项目的孵化扶持都需要高等院校进行持续的、较高水平的投入, 在部分高等院校中甚至要进行资源的明显倾斜才能做到。例如, 复旦大学曾为实施学生科技创新的计划特拨100 万元专款, 并与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进行合作, 为学生设立了1000 万元的创业基金[3]。

2.保证创业教育专门师资队伍的建设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例如, 美国目前专职从事研究创业学的人才非常多, 全美创业领域的首席教授就有200 多人[3]。而师资队伍正是目前高等院校创业教育的短板, 大部分高等院校并没有专门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 师资多由从事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就业等部门而来, 并且教师大多缺乏创业实践经验, 甚至没有在企业的从业经历。因此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一方面鼓励教师进企业、参与创业来积累实际经验并专职进行创业教育, 另一方面也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 将校外具有创业经历的创业者通过兼职或特聘的形式引入高等院校补充师资。要做到这些都需要高等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

3.加强政府、学校及社会力量间的合作

高质量的创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 也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 这就使其很难单靠高等院校自身的力量来进行。在创业教育中需要将高等院校、政府及社会力量整合起来, 保证平台的建设和资源的投入。例如, 大学生创业项目需要创业资金和条件的支持, 大学生由于缺乏经验, 在高风险的创业融资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这就需要将高等院校中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与政府、社会的创业投资、孵化基地等进行对接, 为其提供基本保证。

参考文献

[1]阚婧:《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为例》, 大连理工大学, 2011。

[2]宫敏:《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创业教育为例》, 华中科技大学, 2005。

[3]孙玥、解长福:《高等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对外经贸》2011年第12期。

[4]吕际云、王瑞:《搞好创业从培养创业意识开展创业教育做起》, 《科技视界》2012年第13期。

[5]卢明名:《地方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创业教育初探》, 《对外经贸》2012年第8期。

篇4:对《中国电力教育》办刊的建议

《中国电力教育》至今己创办了300多期,刊物文章高瞻远瞩、涵盖力强,用心的排版与设计又显示出编辑部老师的匠心独运。这本刊物大气、专业,大大提高了我的阅读水平和创新能力,我将它看做能者、智友和引领者。现在,我的书橱里定格存放着多年来的《中国电力教育》,时常翻阅往期出版的《中国电力教育》,感觉有些资料至今仍未过时,其中一些文章仍有较好的参考价值。这点充分体现了她“与时俱进”的办刊风格,让读者真切感受到她的办刊追求和社会责任。

作为一位忠实的读者,怀着敬意和诚意,在此冒昧对贵刊提几点肺腑之见,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第一,从栏目和版式细节上再作改进。可增设“特写”“散文”“保健”“漫画”等栏目,既能活跃版面又能增加可读性;应固定有“编读往来”“读者点题”“知识竞赛”“它山之石”等栏目,做到大家办、大家看;《中国电力教育》已创刊313期,在此前提下可以专设“读者评刊”的互动平台,让读者与编者共同参与交流,可使刊物保持定位高端、受众强势、覆盖广泛。杂志封面上的字体显得老土,可增大字体和改变字形,用艺术效果加以改进,传承老校办刊的风格。

第二,应该树立更鲜明的品牌特色。《中国电力教育》这个刊名很响亮,涉及电力系统的内涵很广泛,担负着思想教育、业务教育、教学培训及人本提升等重任,还有许许多多的“大文章”可做。因此杂志要在全方位进步、整体性提高方面下功夫,在重视策划、办出特色、放大优势方面下功夫。我们企盼内容轻松与高雅并重,知识与指导共存,形成更鲜明的品牌特色。

第三,进一步扩大杂志的群众影响力。她属于全国电力教育刊物,所以她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应追求时尚大气与众不同,还要多向大众靠近些,以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这对一本专业刊物来说,接点“地气”,很可能开启办刊事业的另一个春天。

第四,专业性的刊物也应有专业的广告。建议,《中国电力教育》可以吸引更多的广告收入,来供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关键是把握好广告的可信度和实用性。

篇5: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建议

按照《关于就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情况进行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委召开机关干部、园区企业负责人及社区群众等20人参加的座谈会,征求到的对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共7大类20条,现将征求意见及建议梳理情况报告如下:

1、作风建设方面:

希望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能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力度,班子成员带头行动,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形成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反对“四风”,强化作风的良好氛围;

不断强化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党政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

调查调查研究要深入扎实,切忌形成过场主义;

强化厉行勤俭节约风气,该项工作不仅仅体现在宏观层面的,更主要是落实到工作实处;

重点是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在严以律己上下功夫。严守《五条禁令》,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更加严格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时时处处以《 公务员法》为行动准则,时时处处,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服从大局,听从指挥,令行禁止。

2、经济工作方面:

一、合肥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五县市要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县政府能在支持双凤开发区经济发展上加大工作力度,在税收、土地、财政、基础实施建设等方面向开发区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切实推动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工业立市战略,核心要靠招商引资,“领导招大商”是招来大企业、大项目的重要法宝,希望县领导更多关心招商引资工作,加强招商力度。

三、尽快改变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继续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通过以城带乡,以工辅农和村企互助,帮助农民尽快脱贫致富。

3、城市管理方面:

着力改善交通环境,增加公交及出租车等公共交通力量投入,加大对黑头车的查处工作,进一步方便群众日常出行,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改善城市社区的生活环境尤其是社区安置小区环境,营造积干净、舒爽的居民生活环境。

4、优化发展环境方面:

一、改进会风,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少开会,开短会,多开视频会议或电视电话会议,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二、各部门减少、控制涉企检查,检查中要依法办事,精减人员,简化程序,避免重复检查,严格执行企业生产安静日等各项制度,尽大程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打扰,减轻企业负担。

5、改善民生方面:

一、加大对文体事业的投入力度,兴建一批群众休闲娱乐场所,方便人民群众。

二、加大对教育事业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郊区及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健全完善学生资助制度,保障困难家庭子女受教育。

三、社区安置房房产证问题由来已久,居民反映不断,给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希望县直相关单位给予大力支持,给予彻底解决。

四、加大对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满足日益居民的日常生活化需求。

6、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与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衔接方面:

一要深化认识,在第一批的深化意识的基础上加大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

二、真切将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收获的成果落实到工作实处,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争取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着重察看、研究,将问题彻底解决。

三、加大监督力度,切忌走过场,要真正带着问题深入开展此项工作,目的明确,沉下心去研究。

7、加强第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组织领导和分类指导方面:

加强组织领导实际上就是坚持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签订责任状,形成层层负责制度;分类指导就是行业、协会、归口管理等上级党组织统一组织实施,由上级党委统一规划、调配。参与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党员数量多、基层组织比重大,各自有不同的情况和特点。这些情况和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工作的指导上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搞好分类指导,就是要针对不同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全面贯彻中央总体要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党员群体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解决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要有侧重点。各地要通过在实践载体、活动部署、联系点的安排、经验总结等方面区别不同情况提出相应要求,切实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搞好分类指导,就应该求真务实,既要完成好规定动作,也要完成好自选动作。真,就是要千真万确,实事求是,不夸张,不造假。实,就是要实实在在,不搞形式主义,不耍花架子,不走过场,讲求实效。因此,必须从各个单位的实际出发,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解决本身现存的实际问题。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群体党员的特点,加强具体指导。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是重头,要下功夫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流动党员是难点,要采取切实措施突破。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党员、流动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年老体弱的党员等,在坚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他们参加活动。

篇6:关于对教育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县河中心校

根据区局近期开展的教育工作调研与目标考核征询意见稿,通过搜集学校等各方面意见,现将有关意见或建议归纳如下:

一、关于目标考核

1、“招商引资”以任务下达给学校,并纳入目标考核不尽合理。因其与学校的工作性质不相适应,再者,学校的引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机遇,而不是谁都能随时招来引来的。

2、教学质量与中心校目标任务挂钩不尽妥当。因一个学校的质量问题与师资配备、专业水平、教学条件的具备等有很大的关系,单靠说中心校的管理好了,学校的质量就能提高,这与客观不相符。这样说,并非排除中心校在抓管理,抓质量就可放松。故,质量的问题在考核上把对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的高低与中心校工作等同起来是不完全合适的。

3、教学成绩的计算,以“年报人数”为参照依据不妥当。因“年报”的数据考虑到某些因素,在上报审核时要求平衡,故其真实性大打折扣,再者,随着几年的学生变迁,一些学生正常流动转出,其年报的数显然变小,故一味参照年报数计算“质量成绩”不妥。

二、关于排危资金的安排问题

学校出了危,学校及时将情况上报给了教体局。按现行管理体制,教体局应按上情况情况,并经实地堪查,需要及时排危的,资金问题教体局应按轻重缓急列入整体计划予以安排,而不能跑的快了就给,跑的慢了就没有。

三、关于交流干部的劳资、个人职称等关系转入转出问题

随着撤乡建镇机构改革,中心校相应变化,新的中心校领导已在新的单位工作已满两年,但一些领导的变动或交流至今个人相应的一些关系仍在原单位。如劳资、职称等关系不能随入新单位,这给原、新单位的工作带来许多的不便,甚至造成矛盾(如中高级职称岗位等),故请区局设法尽快予以解决。

县河中心校

篇7:对劳动保障协理工作的建议

随着基层劳动保障事业的快速发展,基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日渐成为深入到百姓中的最敏锐“触角”,对促进城乡就业再就业、协调劳动关系、建立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切实解决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基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所面临的设施落后、编制紧张、资金不足、工作经费“缺位”、工作任务不堪重负等现实困难,致使不少基层平台工作者也因此感到困惑和迷茫。那么,如何才能稳固基层平台“根基”?如何才能实现为别人提供保障的工作人员有“保障”?如何突破基层平台建设发展的“瓶颈”?为此,笔者带着这些问题,对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开展情况、运行现状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调研,并据此提出一些工作建议。

一、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现状

伴随着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人员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工作倍受关注,各地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异常繁忙,不堪重负。为了缓解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紧张局面,同时也方便居民群众办事,经国家有关部门研究,决定在街道社区组织成立基层街道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机构。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由此诞生。作为劳动保障部门的基层服务窗口,基层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成为了联接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纽带,成为了政府搞好就业服务的重要依托,也成为了落实再就业政策的前沿阵地。社区劳动保障平台是再就业扶持政策能否落到实处,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的工作是关键。

以哈尔滨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现状为例:面对日益增多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003年哈尔滨市按照中央、省、市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和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建立城镇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文件精神,开始在各街道办事处设立“劳动保障事务所”,大力开展就业再就业援助活动,以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并实现了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形成了服务广大劳动者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基层网络。目前,已在全市建立起了市-县-乡(镇)三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延伸网络系统。然而,各基层街道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编制仅为1人,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均无编制,(包括部分劳动保障协理员被当地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

二、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劳动平台建设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劳动保障事业不断发展、城乡统筹不断推进的新形势下,现有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还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劳动保障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建设发展不平衡。由于缺编制少经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的开展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到位的问题以及无钱办事的现象。比如,按政策要求,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站应设专人负责退休人员社化会管理工作,设专人负责劳动监察协管工作等,但由于人员缺位,各类专项劳动保障工作基本上由劳动保障协理员兼职在做。这与劳动保障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各类专项劳动保障工作在基层缺少有效抓手。劳动保障工作不但没有加强,相反还有所削弱。

(二)工作人员存在多头管理。目前大多数区县乡镇劳动保障机构人员是双重身份,一方面受到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领导,另一方面受上级劳动保障部门领导,身分尴尬,工作中有阻力。工作中承办的是各区劳动保障部门交办的各项工作,但在工作中又难免有些问题要受到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的影响和干涉。他们不但要承担繁重的劳动保障业务工作,而且还要承担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分配的各项其他工作任务,不能做到专职专用,精力容易分散,区级业务主管部门不便规范管理,对劳动保障工作任务的完成带来了一定影响,不利于基层工作人员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三)任务繁重,人员紧张,队伍不稳定。目前全市各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仅有1名主管为正式编制人员,各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工作人员均无编制。他们除了兼职做劳动保障工作,还承担着其他大量的居民委员会工作。因此存在经常变动的问题,好不容易刚刚对劳动保障工作有所熟悉,就又离开了劳动保障工作岗位,更迭频繁,导致工作队伍不稳定,难以保证劳动保障业务的有效的开展,致使劳动保障工作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另外,由于工作人员本来就缺,还有部分人员被街道办事处抽调到其他部门工作,致使大多数乡镇劳动保障机构普遍存在着人员少、任务重、压力大的问题。很多基层劳动保障一名工作人员服务的对象就是2、3千人,甚至是4、5千人,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

(四)人员待遇低和工作经费“缺位”。目前,除大多数乡镇劳动保障所工作人员属事业编制,其工资虽由财政解决外,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每月工资仅894元,生活十分清苦,维持个人的基本生活都较困难,更不要说养家糊口了,过低的收入严重影响了劳动保障专管员的工作积极性,致使工作人员工作不安心,工作人员频繁更换。另外,乡镇劳动保障机构承担着辖区内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的重担,没有收费项目,没有预算外收入,县级财政除负担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外,工作经费没纳入财政预算。单纯依靠上级补助支撑工作运转。工作人员津补贴得不到保证,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存在“干保障的人没保障”现象,工作不安心。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李先生如是说:“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是落实再就业政策的前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沿。一直以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承担着失业人员就业援助与安臵、劳动力资源的摸底调查及其动态管理、宣传党和政府的就业再就业政策、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再就业服务、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申办、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扩面、失业金待遇审核、社会保险补贴申办、小额担保贷款申办、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企业用工信息采集、劳动监察协管等多项重要职能。作为国家对下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的受益者和执行者,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履行这些职责,需要掌握具有较高的业务知识和政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政治修养以及面对面服务于群众的社区工作技能。我们肩负着神圣的使命,把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送到每个下岗失业人员的心中,形成一个关爱链、温暖圈。我们是小人物,却做着一件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我们是人民的劳动保障协管员,是下岗失业人员的知音,是改革造就的特殊的人才。我们以真诚服务,无私奉献,感动着他人,把社区劳动保障的平台建成了承载希望的平台、施展才华的平台,为民造福的平台!我们是享受社会关爱的一批人,却时时把心中的关爱分享给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基层服务的大舞台上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聪明智慧,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辛勤的劳动汗水,解决了许许多多困扰人民生活的难题,得到了社会的尊重。我们的境界、我们的胸怀、我们的风度、我们的品行,赢得了一片喝彩声。”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李先生如是说:“由于劳动保障工作的专业性要求,市政府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通过报纸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劳动保障协理员,在市政府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统一组织下,我们通过严格的笔试、面试程序,经过激烈的竞争,走上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这一光荣的岗位,并通过努力学习考取了全国劳动保障协理员四级或三级等级证书。在工作中我们不辞辛苦,及时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再就业援助工作,为国家的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在最基层的落实,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每年,仅社保补贴和城镇居民医保两项工作每名劳动保障协理员经手的现金就达几十万,甚至数百万。而这两项工作仅占我们全部工作的一小部分。由于我们是在基层服务,使用的是社区的办公场所,接受的是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同时由于街道办事处委主任的素质良莠不齐很难承担工作,因此一些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工作也落到了我们的身上。绝大多数协理员在干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投入大量精力参与人口普查、经济普查、低保、计划生育、环境卫生劳动等上级安排的工作。我们不能说社区委主任的工作能力低下,把劳动保障工作纳入网格化我们也理解,但是我们义务的承担着份外的工作,不仅寄人篱下,更倍受歧视,却是我们每一位劳动保障协理员所难以忍受的。我不能不说,我们每一位劳动保障协理员都是活雷锋!”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秦女士如是说:“我们直接面对的是最基层的群众,很多热点、难点问题都要我们直接去处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就是这样一支队伍,今天我们却被涉及切身利益的工资待遇问题所困扰着。我们很多人原来在企业中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技术干部和担任领导职务管理人员,我们中不乏大学生、具有中级会计职称的人员、原来在企业中从事主管的高级管理人才,很多人通过全日制、自学考试学习等多种形式取得高等教育学历,也有很多人原是全民固定工或全民企业干部。我们从事这一岗位是因为认识到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服务基层人民百姓的重要性,认识到国家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性。我们愿意用自己的所学和所能为社会保障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的工作性质是高尚的,工作内容是辛苦的,工作待遇却是最差的。老百姓说我们干着公务员的工作,却不知道我们连最低生活保障的待遇都不如,包烧费没有,住房公积金没有,节假日更是连一分钱福利都没有,有事必须干福利靠边站,说出来都让人心寒啊!有的居民更是直接说我们就是个臭要饭的。”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赵先生如是说:“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的劳动部门不断的强调企业要遵守按劳分配,同工同酬,甚至在《劳动法》中也都明文规定了这一要求,但是在对于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工资待遇方面似乎仍停留在最低水平上。而且我们都获得了从事这一岗位的相关资格证书,符合国家对这一职位的准入制度,但是却为什么不能够享受国家有关岗位准入与职称挂钩的工资制度呢?我们一个月的收入除去自己应缴纳的保险费后只有800多元,而这开到手的800多元,却又很大一部分被我们用于往返于入户调查及联系居民群众的通讯费以及购买办公用品等。这样的工资水平怎么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水平需要,劳动保障部门就是要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利益,但对于这么重要的专业化服务队伍,就是用这样廉价的劳动力为社会服务吗?而且,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社会保险费始终是视同缴费,实际缴费为0,但我们却被扣除了自己应缴纳的部分。在法制社会的今天,作为劳动保障工作的基层服务人员,我们一方面宣传着《劳动合同法》,宣传着按劳分配、同工同酬;另一方面,我们却连自身都得不到保障,真是可悲复可笑!虽说我们是公益性岗位,但我们中不乏大学生,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以及原来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主管的高级管理人才,我们不敢赊求和公务员同工同酬,但我们毕竟是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换取的劳动成果,使人民百姓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生活得到基本保障,让下岗失业人员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重拾生活的信心,看到生活的希望和曙光。我们奉献了自己的热血,为社会保障工作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认可和称赞,我们欣慰,因为我们是新世纪最可爱的人。但是,我们得到的却是如此低廉的回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有着这么明显的职业歧视和人权歧视,真是令人不解啊!”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张女士如是说:“国家和政府也认识到了基层工作的辛苦与重要性,正在不断的完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及其所聘用的服务人员的生活补贴、保险等福利待遇在不断提高。但是同样工作在基层第一线,比居委会的工作更重要、更辛苦的劳动保障从业人员却成为了被政府遗忘的角落,每逢节日,居委会们拿到福利的心情舒畅,我们这些劳动保障协理员却只能满眼辛酸苦和泪。微薄的收入使很多人实在是无力维寄生活的重担,不得不离开自己所深爱的这一高尚、神圣的工作岗位,很多人或转到社区居委会或其它岗位工作,致使劳动保障队伍流失严重。国家培养一个劳动保障协理员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到头来却只能任其流失。这不能不说是劳动保障事业的损失,是对国家为此投入资金的浪费。时下,农民工有人关注,企业职工有人关注,但为什么从事民生大事的劳动保障协理队伍却被受冷落呢!”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柳女士如是说:“劳动保障工作关系到千家万户,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前提。一方面,各大媒体在报道“劳动保障协理员工作的悲剧化与公务员的贵族化”,另一方面却不落实改善。协理员到处帮别人维权却帮不了自己。我们热爱这一岗位,是因为它能够帮助人民、服务人民,我们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劳动保障工作对百姓群众的重要性,我们工作在第一线,深知上访是最让领导厌烦的事情,更深知社会和谐的重要性,我们也相信政府不是第一次听到我们的呼声。我们由衷地希望政府在为其他财政供给人员不断增资的同时能够考虑一下我们,让我们能够不再为积极付出的同时因不能养家糊口而肝肠寸断,不再为因勒紧裤腰带也无法支付的取暖费而紧锁愁眉,不再因不堪设想的未来而欲哭无泪。”

在调研中,我们的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李站长如是说:“我们认为,劳动保障协理员是受聘于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依其行使的公益职能应属于事业单位,但却不享受事业单位编制的一支特殊队伍,那么政府就应该参照事业单位来管理。我们深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也在加大协调力度,关心劳动保障协理员的福利待遇和成长,我们相信政府一定能够从稳定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出发,激励劳动保障协理员为改善民生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促进我市劳动保障基层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那么基层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应该如何发展?如何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几点肤浅建议:

1、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摆上重要位臵。一是加强政策宣传,让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认识建设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重要意义,了解国家、市上对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的规定和要求,充分认识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对于加快城乡统筹,改善民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二是将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通过考核促使乡镇政府把乡镇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这项工作摆上突出的位臵,抓紧抓好。

2、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对乡镇劳动保障机构实行“垂直管理”,减少他们的工作阻力。借鉴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国土资源所等其他垂直管理单位的成功经验,把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划归由劳动行政部门垂直管理,这既能稳定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思想,又有利于基层机构职能职责的发挥,避免了乡镇机构改革与基层机构建设的矛盾。

3、加强资金扶持,保障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经费。劳动保障工作涉及民生,基层机构工作人员所承担的就业服务、社保扩面、基金征缴、工伤协查、政策宣传、劳动者维权等各项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服务范围点多线长,工作成本逐年增加。应将基层机构的工作经费纳入县级财政统一预算,适当提高补助标准,重点倾斜支持基层机构,根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实行以奖代补,以弥补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待遇偏低的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4、加大对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资金投入。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在维护社会稳定上的认识,在政策、资金、物质上给予支持,并将专项工作补贴和平台建设补助经费直接核拨到街道社区劳动保障机构,各基层劳动保障机构对所有经费集中管理,统一使用,以保证正常运转。

5、规范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合理配臵人员。开展乡镇劳动保障工作,首要条件是有机构办事,有人办事。一是要争取上级编制部门的支持,明确乡镇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性质和工作职能;二是要根据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需要,合理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三是劳动保障工作专职人员不得由乡镇人民政府随意抽调到其他岗位上从事其他工作,通过提高专职人员的比例,建设一支稳定的基层劳动保障工作队伍。要逐步以专职取代兼职,以稳定的队伍为基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哈尔滨市基层社区劳动保障协理员

篇8:对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

一、教育经费是前提, 教育观念要先行

众多学者和教育主管部门、各级政府都把财力作为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最重要的因素, 但是, 调查中92.8%的教师认为,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差财力, 更差观念, 与其说是钱的问题, 不如说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观念问题, 是政府“想要”解决还是“决心要”解决的问题。“想要”只能说明政府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愿望和需要,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可能会退缩, 而且找出各种理由告知人们政府已付出了努力, 但国家财力有限, 解决问题要慢慢来, 这个问题可能永远也解决不了。“决心要”是非要解决不可, 没有退路, 没有借口。“决心要”解决义务教育的均衡问题, 必须有时间表和路线图, 要经常衡量进度。从教育部与各省级政府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看, 国家是“决心要”解决这一问题, 这让公众和广大农村教师、学生看到了曙光和希望, 希望政府多一些决心, 多一些作为。但是, 在政府以发展经济为政绩的体制下, 能切实把保障农村教育经费作为自己的一项首要职责吗?能做到即使紧缩其他行政开支, 教育经费也必须保证到位吗?大家又在担心着, 担心众多的政策、措施落不到实处。

国家级贫困县陕西宁陕县自2007年开始实施15年免费教育, 开创了穷县办富教育的“宁陕模式”, 也封堵了很多地方以财力紧张为由对教育不作为的借口。连贫困县都能做到的事, 全国其他任何地区都找不到不推进的理由, 对于义务教育的均衡更是如此, 因为义务教育均衡体现着教育公平, 也是消除“择校热”的根本。

二、改善办学条件是保证

近年来, 在各级政府的努力下, 农村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这点已得到中小学教师的普遍认同。调查中, 82.1%的教师认为农村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但93.6%的教师认为城乡各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很大或有一定差距, 其中, 61.7%的教师认为差距很大。所以, 改善办学条件仍然任重而道远。仅14.9%的教师认为办学条件在均衡中最重要, 远在教育观念、教育经费、师资均衡之后, 说明教师们已基本走出了办学条件均衡义务教育就均衡的误区。

在改善办学条件的建议中, 93.4%的农村教师认为信息技术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最先进、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应让信息技术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有力手段。但现实中, 80.5%的教师认为目前城乡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做得一般、较差, 甚至根本没有;55.4%的教师认为自己学校的教育信息技术设备一般或较差;对于校园网、区域资源库提供的各种资源, 38.3%的教师认为较多, 但仍有缺陷, 23.4%的教师认为不能满足日常教学、管理的需要, 甚至根本没有。所以, 一方面教师已认识到以信息技术带动均衡发展,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的硬件和软件又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是当前加快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们期盼着提高农村教育信息化水平, 期盼着有关部门加快软件资源建设, 建立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优质教育资源库, 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他们也渴望接受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

三、提升农村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关键

在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多项举措中, 师资的均衡被列在了首位 (占49.8%) , 90.9%的教师认为城乡师资有一定差距, 其中63.2%的教师认为, 差距很大。教师们认为, 教育经费、办学条件的均衡是初级、基本的均衡, 师资均衡是教育均衡的关键、核心所在, 解决农村优质师资缺乏的问题才是有效缓解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广大一线教师都充分认识到了城乡师资差距是制约城乡义务教育均衡的瓶颈, 这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着力解决农村师资问题不谋而合。

对于目前国家已制定、出台的多项促进农村教师发展的政策, 例如: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政策、农村教师编制改革政策、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 教师们认为这些政策对农村教师素质的提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困难重重。例如, 绩效工资方面, 各地市普遍面临财政压力过大、拿不出钱的问题;绩效工资不能更好地发挥激励功能, 一线教师工资偏低。再如, 农村教师在职称评定上仍是弱势群体。在职称评聘方面, 国家原则上规定了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优先, 但不可忽视的是农村教师在生源、教学条件、教研条件、培训机会等方面不可能与城市教师同等条件, 要达到同等条件, 农村教师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所以, 一项政策要落到实处, 还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农村教师的现实问题高度重视, 并做好更多细致的工作。

对于目前实施的教师流动政策, 76.6%的教师表示理解和支持, 认为教师流动对均衡城乡义务教育非常必要, 而且在缩小城乡师资差距的主要措施中, 加强教师流动被列在首位 (42.6%) , 但座谈中, 教师们对流动政策的实施存有诸多顾虑。

1. 凸显刚性流动, 缺少柔性关怀

目前教师流动是单纯的行政行为, 是刚性的、逆向流动, 其方向是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流动, 由支援学校向受援学校流动, 由城市向农村流动, 相对于多年来受利益驱动已形成的优秀师资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单向流动而言, 逆向流动更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推动和保障, 更需要交流之前解决好教师最关心的问题, 交流之后给教师最温馨的人文关怀, 否则会流于形式。同时, 双向流动机制尚未形成, 对农村教师也能选派到优秀的城市学校任教、进修, 业务水平提高后反哺于农村教育关注不够。

2. 凸显被动流动, 缺少主动流动

教师是交流的主体, 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交流政策实施的效果。目前教师流动是单纯靠刚性的管理措施或行政命令推动的被动流动, 如果教师有流动的意愿, 刚好又有自己较满意的空缺, 流动效果比较好;如果教师没有意愿, 是“被流动”, 那么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会大受影响, 被流动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相关部门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合理需求, 形成主动的、常态的流动机制。

3. 凸显流动, 缺少成长

城乡师资均衡不是通过简单的流动就能达到, 流动只是一个促进的手段, 不是最终的目的, 不能以流动代替成长。教师的频繁流动不利于激发学校培养教师的积极性, 会使教师成长缺乏有利环境。在流动中关注、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这是提高师资质量的根本。

4. 凸显教师流动, 缺少对学生的关怀

目前只考虑到教师流动对促进城乡师资均衡的作用, 没有考虑到学生要适应不断流动的教师, 这对他们的学习也是一种影响。

教师流动不是简单的一声令下就能动起来的事情, 也不是动起来就能达到城乡师资均衡的事情, 其实效有待于时间和实践检验。

对于正实施的教师支教政策, 教师们坦言, 虽然绝大多数支教教师为支教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但支教效果还是不尽人意, 有的学校已流于形式, 成为无奈之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支教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应付上级的考核和检查, 而非以提高农村师资、缩小城乡差距为目的。

2.不能保证被派出的教师是业务强的教师, 支教教师也处于“被支教”和“被放假”的尴尬境地, 上级检查充数, 支教期满考核合格过关, 支教效果大打折扣。

3.支教学校较远, 支教教师早出晚归, 路上时间很长。

4.虽然支教教师工作很努力, 但由于支教教师的力量小, 支教时间短, 且受各种条件的限制, 他们很难在支教的学校做出成绩, 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

一项政策的实施不能只靠“行政命令”推进, 为此, 教师们建言。

1.建立教育部门意见听取机制, 让受决策影响的利益主体有充分的表达机会, 教育主管部门要有听有取, 对不能听取的意见要及时做出说明和解释。

2.破解城乡师资均衡化难题, 靠学校引进和加强教师流动只是外部力量, 多渠道、多举措培养自己的名师, 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才是根本。要培养自己的名师, 就必须增强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一是高待遇:建立农村教师特别是山区教师的配套优惠政策, 发放岗位补贴、生活及交通补贴, 做到最艰苦的地方也是工资待遇最高的地方, 改善办公、住宿和生活条件;二是高发展机会:建立农村学校和教师的特殊激励机制, 在评优、职称评定等方面政策倾斜, 让农村和薄弱地区的教师有更多发展机会和更高的发展空间;三是多渠道培训: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为契机, 各地市每年落实专项经费, 启动农村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 构建以校本培训为平台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通过各类教研活动、研修、参观学习、教育科研、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多途径、多形式、高效率地培养自己的教学名师, 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四是高竞争机制, 一方面让教师意识到自己不努力就没有出路, 激发其进步的决心和热情, 另一方面借教育部试点教师资格入门退出机制的时机, 借在职教师每5年进行一次注册考核的时机,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考核, 淘汰不合格教师, 补充愿意到农村从教的、有能力从教的、优秀的人才到农村一线教师岗位, 形成高待遇、高竞争、高素质的良性循环。

四、建立完善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评估机制

在“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您还有哪些好的建议”这一开放式问题的答案中, 有教师提出以法律、督导、评估机制推进均衡发展的好建议。

新《义务教育法》确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和方向, 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切实的制度保障, 但各地如何确保新《义务教育法》的执行落到实处, 达到预期目标, 还必须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义务教育法》的细则, 起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办法, 用法律的形式将政府部门已经形成的一些做法固定下来, 做到有法可依, 然后依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和督导评估, 向社会发布监测和评估报告, 以此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例如, 学校校舍建设、办学条件等硬件标准和师资学历、专业发展等软件要求, 特别是教育质量标准, 政府虽然也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但还应把它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各地市都在积极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模式, 有的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从全国范围看, 有济南经验:大手笔吸引教师到农村;从河北省范围看, 有邯郸通过实行盟校、并校、设分校、新建校等治理城区“择校”的模式等, 将这些好的模式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把政府依法履行教育的责任落到实处,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上一篇:乡镇人大主席届满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一上数学期末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