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货代的理解

2024-04-20

对货代的理解(精选8篇)

篇1:对货代的理解

对货代的理解 关于货代的简单的理解在以下内容:

物流业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营造优良社会与产业环境等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国际物流涉及交通运输、仓储管理、配送、信息等多个社会经济活动领域,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因而,各国正从政策、技术等方面扶持本国国际物流的发展。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对物流学科的研究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并拥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与国外比较发达的物流学科相比,我国现代物流学科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2005年12月11日后,中国货运代理行业将全部对外开放。在中国货运代理行业即将开放之际,中国国际货代协会秘书长李力谋对中国国际货代业所呈现的现象做出了透彻的分析。

作为服务贸易的中国国际货代业,依托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已有一大批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些企业加快了中国国际货代业参加国际市场竞争的步伐。

这里应该特别提到两点:一是量与质的关系。二是机遇问题。有了一定量的积累,即基础打得越好,就越会产生出有成就的公司。

回顾中国货代企业成长的历史,1988年以前,全国只有两家货代公司,即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和中国远洋运输公司。1988年3月国务院下文,“船舶代理、货运代理业务实行多家经营,他们分别由船公司和货主自主选择,任何部门都不得进行干预和限制”。在这之后的几年中,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陆续成立,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纷纷上马,其发展态势不容忽视,中国国际货代业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1993年底,经商务部(原外经贸部)批准的国际货代企业共510家。到了1999年底,全国共有经商务部(原外经贸部)批准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达到1 600家。如果没有这么多国际货代企业的积累,当然就不会有现在众多成绩显赫的国际知名货代企业,因为质的基础是量,量的积累终于达到了质的飞跃。

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机遇。中国国际货代业的有识之士,纷纷抓住1993年左右的大好形势,成立自己的货代公司。正如大家公认的真理一样,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几个机遇,1993年就是从事中国国际货代业有识之士的机遇。1993年左右成立货代公司的人就是敢于抓住机遇和善于把握机遇的人。一个公司在其发展的道路上,虽有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营销管理等许多需要决择的问题,但是能够抓住机遇仍然是最重要的。国内的货代也逐渐的发展起来,使货运代理得到良好的发展机会。

篇2:对货代的理解

[摘 要]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经济发展规划》,连云港作为江苏沿海港口群建设的核心,发展势头强劲,进出口货物量猛增,货代需求旺盛。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货代市场中,在连云港货代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想通过传统的扩张方式迅速建立起规模化的网络是很不现实的。企业集群能通过集群效应增强群内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又能保持群内企业一定的独立性,是解决连云港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集群效应;竞争力;业务流程管理 对连云港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

“兵非益多,唯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己。”这段出自《孙子兵法》里的话充分显示了《孙子兵法》的精兵思想。虽然货代企业是典型的规模化经营行业,但是中小型货代企业也有很多自身方面的优势。如机动灵活,善于应变;组织机构简单,工作效率较高;勇于创新,富于进取;熟悉国内货物出口运作程序;通关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客户积累;地方人脉关系深厚等。然而,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的这种优势是潜在的、可能的,而其存在的劣势却是现实的、必然的。

1.2 劣势(Weaknesses)

在近日举行的2010首届中国货运业年会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戴定一说,中国大多数货代企业是“小、散、弱、乱”,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从事货代服务的企业规模和实力都比较小,网络化的经营组织尚未形成。由于门槛降低,使得连云港国际货代业鱼龙混杂,注册资金仅50万元的公司或挂靠公司比比皆是;几乎所有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业务范围都局限在揽货、订舱、报关、报检等代理服务,收入来源主要靠订舱佣金和吃差价,提供独立的增值服务很少;发展方向不明,缺乏核心竞争力;加上船公司也开始涉入货代业,纷纷成立自己的子公司,直接和大客户联系,也给连云港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带来了冲击。

1.3 机遇(Opportunities)

连云港市是全国十大外贸口岸,共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往来。连云港港在2007年中国港口综合竞争力指数排行榜列第九位,并连续三次在国内港口评选中荣膺“五星级港口”称号。2008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吨,集装箱运量达300万标准箱。连云港港未来将形成由海湾内的连云主体港区、南翼的徐圩和灌河港区、北翼的赣榆和前三岛港区共同组成的“一体两翼”总体格局。预测连云港港2020年吞吐量将达1.9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800万标准箱。连云港港口发展势头强劲,进出口货运量猛增,货代需求旺盛。

1.4 挑战(Threats)

和中国其他所有的港口一样,连云港港所有的出口货物都是由货代公司代理操作,利润空间巨大,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业务的增长和区域性港口经济的繁荣,大力推动了连云港港货代业的发展。货代企业的数量呈现暴涨式的增长。2004年国际货代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后,行业的准入门槛大为降低,大量中小型公司纷纷加入,也开展揽货业务,新的加入者不断涌入。2007年4月16日,随着连云港市悦港实业有限公司和连云港西中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拿到江苏省外经贸厅颁发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备案表,连云港市备案的国际货代企业突破百家,达101家,增幅全省第一。而且根据中国的“入世”承诺,货运代理业务在2005年12月对内对外实行全面开放,大量外资和港资企业纷纷进驻,国际货代企业数量的大量扩张,促使连云港国际货代业竞争迅速加剧。企业集群是连云港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针对连云港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小、少、弱、散的现状,相应的策略应该是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物流化。但对于连云港中小型货代企业而言,由于资金和能力的限制,无法向顾客提供诸如货物实时的监控和门到门等附加值较高的服务。另外,货代业是典型的规模化经营的企业,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因为自身的业务量少,议价能力差,因此单位成本较高。所以,如何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扩大规模、降低单位成本,是连云港中小型货代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小企业集群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相互联系的中小企业及其支持机构在该区域空间内的集合,能释放出一种集群效应。这种集群效应不仅能培育和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对推动地方经济增长、发展区域经济也有很大的帮助,是目前连云港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2.1 中小企业集群的含义及效应

中小企业集群指的是集中在特定区域内,业务上具有相互联系性的一群中小企业和相关机构协同作用构成的区域网络系统。群内企业既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的中间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属于其他产业的企业;还包括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中小企业集群所产生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外部经济性,即因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而导致社会分工深化、企业联系加强和区域资源利用提高所产生的成本节约。二是联合行动,是指中小企业集群中厂商间为了某些共同的目标而进行有意识的合作。三是制度效应,中小企业集群是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新型的空间组织形态。作为一种组织形态,企业集群是处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之中,企业集群受制度的制约同时也会对制度产生影响。

2.2 中小企业集群的实际意义

(1)企业集群能降低相关成本,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企业集群的优势就在于结合了企业的灵活性和集群大网络的稳定性,有助于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地理上的相对集中,使得集群内部的企业有效的接近专业性资源,节省相互间物质和信息流的移动费用,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获得成本优势,也使得交易不确定性所导致的风险成本得以降低。

(2)企业集群能帮助群内企业建立强大的实体服务网络

单纯的点式经营已经不能适应连云港货代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新经济的实质就是网络时代的到来,谁拥有网络,谁就拥有市场和利益,而实体服务网络是货代企业的最大资本,这也是国际货代企业最强大的资源优势。只有形成完备的服务体系,才可能更广泛地开拓市场,才可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大网络,大市场;小网络,小市场;没网络就没市场。”拥有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络,是中小型货代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企业集群能帮助群内企业在较低成本运作下建立起强大的实体服务网络。如集群内部企业车辆间的相互调配;相互使用各自区域内部仓库、堆场等。(3)企业企业集群将各类货代企业和各类机构联成一个有效网络,使得消费者首先面对的是企业集群,其次才是具体企业。集群的模式可以有效弥补中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规模小、市场空间窄、市场话语权小、融资能力差的状况。

(4)企业集群能帮助群内企业实现业务整合,形成互动经营

企业集群后所形成的网络布局能带动市场开拓形成业务整合,经过业务整合,使货代企业能够有效的整合市场分散的资源,产生规模效益,形成互动经营。比如,货代业务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船公司、车队、仓库等上游企业,上游企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对货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上游企业的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下游企业提供的,货代企业组织货源的能力对上游公司、车队、仓库的销售、收入的实现等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货代企业需要与他们建立合作共赢的战略关系,实现互经营。

连云港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集群的实施

3.1 充分发挥政府在集群中的促进作用

政府从扶持产业发展的角度,促进区域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在建设企业集群时,应以外部环境建设为重点,需要紧密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以提供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充足的能源供应为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部环境建设属于政府管辖范围,只有政府在改善了相应的外部环境之后,集群的规模才能扩大,集群的内部结构才能趋于合理。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明确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战略定位和政策措施。江苏将按照国家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快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江苏沿海港口群的建设,加快推进连云港港作为上海航运中心北翼的建设步伐,配套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水利、电网等基础设施体系,努力把连云港建设成为江苏开发、开放的新增长极和全国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经济枢纽。

3.2 逐步推进业务流程管理

集群后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网络组织,群内企业间的联系、合作变得更为密切和频繁。如果企业和企业之间仍然按照原有的流程去操作,必定会造成大量时间、人力的浪费。业务流程管理能保证网络中企业流程的“端到端”的整合性。在进行业务流程设计时,必须将网络内所有企业的流程作为一个系统进行通盘的考虑,而不能局限于组织的边界。业务流程的切入点应该是单个企业流程的端点,也就是企业和企业间流程的接合点。

3.3 加快信息化的发展

信息化的发展,给货代行业的发展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强力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但连云港市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信息化工作存在很大的弊端。最突出的问题是将信息化等同于办公自动化,自动化的范围主要限于公司内的文件操作和财务人员。市场上缺少CRM和业务治理方面的工具。对于企业集群而言,集群内企业资源有限,不可能自主开发,再加上集群内企业业务单一,企业间的业务交集很多,为每个企业建立独立的系统费时、费力又费钱,最终的结果还可能束之高阁,得不到实际的应用。比较有效的做法就是寻找合适的ASP(应用程序服务提供商),通过ASP为整个集群提供由标准件构成的统一的信息系统。由于这个信息系统是模块化的,各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定制模块并组装成为适合本企业情况的信息系统。这样不仅有利于信息化实际功效的发挥,也可以有效为流程管理提供支持。

3.4 塑造港城独特的货代业企业文化和货代品牌

篇3:对货代的理解

国际物流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激烈竞争, 国际货代业面临新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拉动为主, 在全面转型升级的时期, 对国际货代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3年, 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国际货运代理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将国际货运物流和国际货运代理业两个概念整合在一起, 国际货代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1]。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全面推进阶段, 对国际货代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同时也引起对行业快速转型的思考。

2“一带一路”思路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 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 实现区域经济融合和资源高效配置, 促进投资和消费, 创造需求和就业, 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一带一路”思路是亚、非、欧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 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 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3 我国货代行业现状

我国货代企业发展历史较短却数量众多, 整体实力弱, 管理水平低, 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货代行业受地域影响, 各地口岸货代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状态。深圳、广州一带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 货代业开始涉足供应链业务;宁波、厦门在商业文化影响下, 开始走联合订舱路线;上海是国内最大的货运市场, 竞争激烈导致跨行业发展。从全国来看, 货代业存在诸多危机。

3.1 市场机制不健全

首先, 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在商务部注册的货代企业即“一代”只有3000多家, 不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货代企业即“二代”、“三代”保守估计在3万家左右, 因为正规货代注册资金是500万元[2], 小型货代在没有市场机制监管下, 无证经营。同时由于准入低, 从事货代行业的人员综合素质欠佳, 思想局限性较大。其次, 大型货代公司不能代表民族走向世界, 开拓国际市场, 利用竞争优势, 缩小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最后, 缺乏信用机制。中国货代发展良莠不齐, 传统的运作方式使业务运作事故频发, 没有行业监管, 货代的发展严重受约。

3.2 没有核心竞争力

经济环境的萎缩, 伴随业内残酷的竞争, 传统货代公司单一的服务模式, 利润空间狭窄。同时只要是货代, 都可以直接向船公司订舱, 货代之间的联系不紧密, 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 所以货代企业的业务内容又是非常庞杂的, 没有凸显出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

3.3 竞争激烈

外力的渗入, 加剧了行业的恶性竞争。部分货代虽然没有资质, 但是可能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 利用与上下游的关系, 获得可观的运价, 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同时一些大的货代公司在竞争中遇到发展瓶颈, 开始向其它城市发展, 盲目扩张抢占市场, 而小的货代公司的纷纷涌入, 各自为政, 竞争的异常无序导致行业畸形发展, 最终走向价格战, 甚至出现了负运费。负运费的出现, 提高了目的港收费, 增加了收货人负担, 而货代获得的收益更少, 面对残酷的现实, 只有全力做好自身业务。

4 货代转型的急迫性及障碍

以传统方式运作的货代,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面临货源危机。而大型货代企业在机制监管下, 在竞争中缺乏灵活性, 使其在发展中也遇到瓶颈。面对国际化形式的发展, 新技术的不断更新, 中国货代急需转型升级, 良性发展走出重围。

4.1 人员流动

货代企业的“小、散、弱”亟需平台化, 以至于业务员独立经手诸多环节, 通过一定时期的业务积累, 不断熟悉行业的操作流程, 最终业务人员会跳槽其他公司。加之货代机制不健全, 从业门槛低, 一旦掌握市场中敏感的数据和客源, 将会激励业务人员另起炉灶, 不仅造成严重的业务流失, 而且还加大了行业竞争。

4.2 经济环境

世界经济中风险性因素较多,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造成我国出口国际竞争力下降, 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分化和转换带来新的冲击, 一方面东南亚国家正在拓展中低端制造业, 抢夺中国成本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 投资优势渐渐消失。国内而言由于房地产产业关联度高, 且投资比重较大, 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严重制约其投资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 产能过剩。在此环境下运行的经济模式急需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3 国际竞争

经济全球化浪潮下, 国内市场逐步向外界开放, 鼓励并引进外资。由于国外货代公司在资金, 管理机制, 运作经验上的优势, 对国内货代企业冲击较大。尤其是小型公司融资能力较弱, 难以在价格上占优势;而中大型公司在现有货代模式下负担较重, 业务拓展难度大, 竞争激烈。

4.4 e Shipping上线

e Shipping海运综合服务平台是由阿里巴巴联合中海集运共同打造, 为出口企业提供在线向船公司直接订舱的服务, 从而省去了货代这一重要的环节。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 阿里巴巴拥有丰富的库户资源, 而中海从线下到线上的拓展提高了订舱的效率, 同时让价格透明化了。当然e Shipping还处于发展初期, 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但是为货代转型升级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

4.5 资金不足

传统货代行业属于低附加值产业, 只有通过规模化经营, 才能实现规模效益。但是承载规模化经营, 无论是资源配置, 还是经营管理, 都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作为保障。大批量、小规模的货代企业企图低成本加入市场竞争, 由于底子薄导致银行贷款困难, 资金不足是货代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

5 货代转型的切入点

“一带一路”思路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寻求区域间互利共赢, 是亚、欧、非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 经济互补性强, 彼此合作潜力、空间很大, 重点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通信干线建设等领域。

5.1 优化市场机制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通过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 推进区域交流与发展。同时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 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 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结合我国货代特点, 传统的运作方式终将被产业淘汰, 只有通过整合区域货代资源, 优化配置, 基于平台化建设服务体系, 优化市场机制, 减少人员流动, 优胜劣汰, 通过信用联合将货代企业做大做强, 再拓展市场, 树立货代民族品牌, 为行业标准化奠定基础, 才有实力同国际货代企业竞争。

5.2 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带一路”强调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 提升区域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货代同质化服务, 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 而个性化货代服务将是产业转型中的货代企业生命力, 能够确保并非低价稳住市场和客户, 而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做货代, 货代转型将是从货代卖价格到帮助用户买价格的转变。这样在低价竞争的环境中, 仍然有货源, 通过增值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 稳住并提高利润。

核心竞争力不仅来自于个性化服务, 还来源于技术创新。美集物流作为货代行业的领跑者, 在物流技术的研发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推出的“整车顺心运”技术, 大大增加了装载率, 同时也摆脱了装船船期的不稳定性困扰, 使整体物流成本降低30%[3]。

5.3 完善信息系统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通信干线网络建设, 是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超过400家, 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2010年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网技术开始投入实践, 并设立陕西省物联网产业展厅, 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个物流中心组合成高标准、集约化的物流平台[4]。基于区域的平台构建, 需要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 实现信息共享, 发挥集约化优势, 加快货代服务的效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货代业提高信息化水平, 实现产业转型提供了一个契机。

6 结语

当前货代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 传统货代运作模式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倡议, 促使沿线相关国家达成合作, 寻求发展的契合点。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下, 借鉴“一带一路”的发展策略, 为货代转型升级提供思路, 为我国货代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摘要:中国货代业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并不代表货代业自身没有发展, 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 行业的不规范导致了恶性竞争, 国际货代的发展需要调整思路。而“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了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 同时促进东部地区的转型升级, 有助于分析国际货代转型模式, 为国际贸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货代,转型

参考文献

[1]董越.长三角国际货代物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J].中国商贸, 2014 (26) :106-107.

[2]刘光琦.货代业的今天和明天——货代企业情况调查[J].中国储运, 2013 (11) :39-44.

[3]李冰漪.美集物流:货代行业的领跑者[J].中国储运, 2013 (11) :54-56.

篇4:对货代的理解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货代;转型

1 概述

国际物流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激烈竞争,国际货代业面临新的挑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以出口拉动为主,在全面转型升级的时期,对国际货代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13年,商务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国际货运代理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国际货运物流和国际货运代理业两个概念整合在一起,国际货代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1]。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全面推进阶段,对国际货代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同时也引起对行业快速转型的思考。

2 “一带一路”思路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实现区域经济融合和资源高效配置,促进投资和消费,创造需求和就业,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一带一路”思路是亚、非、欧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3 我國货代行业现状

我国货代企业发展历史较短却数量众多,整体实力弱,管理水平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货代行业受地域影响,各地口岸货代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状态。深圳、广州一带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货代业开始涉足供应链业务;宁波、厦门在商业文化影响下,开始走联合订舱路线;上海是国内最大的货运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跨行业发展。从全国来看,货代业存在诸多危机。

3.1 市场机制不健全

首先,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在商务部注册的货代企业即“一代”只有3000多家,不具有合法经营资格的货代企业即“二代”、“三代”保守估计在3万家左右,因为正规货代注册资金是500万元[2],小型货代在没有市场机制监管下,无证经营。同时由于准入低,从事货代行业的人员综合素质欠佳,思想局限性较大。其次,大型货代公司不能代表民族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利用竞争优势,缩小了民营企业的发展空间。最后,缺乏信用机制。中国货代发展良莠不齐,传统的运作方式使业务运作事故频发,没有行业监管,货代的发展严重受约。

3.2 没有核心竞争力

经济环境的萎缩,伴随业内残酷的竞争,传统货代公司单一的服务模式,利润空间狭窄。同时只要是货代,都可以直接向船公司订舱,货代之间的联系不紧密,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所以货代企业的业务内容又是非常庞杂的,没有凸显出企业之间的核心竞争力。

3.3 竞争激烈

外力的渗入,加剧了行业的恶性竞争。部分货代虽然没有资质,但是可能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利用与上下游的关系,获得可观的运价,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同时一些大的货代公司在竞争中遇到发展瓶颈,开始向其它城市发展,盲目扩张抢占市场,而小的货代公司的纷纷涌入,各自为政,竞争的异常无序导致行业畸形发展,最终走向价格战,甚至出现了负运费。负运费的出现,提高了目的港收费,增加了收货人负担,而货代获得的收益更少,面对残酷的现实,只有全力做好自身业务。

4 货代转型的急迫性及障碍

以传统方式运作的货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面临货源危机。而大型货代企业在机制监管下,在竞争中缺乏灵活性,使其在发展中也遇到瓶颈。面对国际化形式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更新,中国货代急需转型升级,良性发展走出重围。

4.1 人员流动

货代企业的“小、散、弱”亟需平台化,以至于业务员独立经手诸多环节,通过一定时期的业务积累,不断熟悉行业的操作流程,最终业务人员会跳槽其他公司。加之货代机制不健全,从业门槛低,一旦掌握市场中敏感的数据和客源,将会激励业务人员另起炉灶,不仅造成严重的业务流失,而且还加大了行业竞争。

4.2 经济环境

世界经济中风险性因素较多,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造成我国出口国际竞争力下降,主要发达经济体宏观政策分化和转换带来新的冲击,一方面东南亚国家正在拓展中低端制造业,抢夺中国成本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回流,投资优势渐渐消失。国内而言由于房地产产业关联度高,且投资比重较大,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严重制约其投资以及其他行业的发展,产能过剩。在此环境下运行的经济模式急需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4.3 国际竞争

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国内市场逐步向外界开放,鼓励并引进外资。由于国外货代公司在资金,管理机制,运作经验上的优势,对国内货代企业冲击较大。尤其是小型公司融资能力较弱,难以在价格上占优势;而中大型公司在现有货代模式下负担较重,业务拓展难度大,竞争激烈。

4.4 eShipping上线

eShipping海运综合服务平台是由阿里巴巴联合中海集运共同打造,为出口企业提供在线向船公司直接订舱的服务,从而省去了货代这一重要的环节。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阿里巴巴拥有丰富的库户资源,而中海从线下到线上的拓展提高了订舱的效率,同时让价格透明化了。当然eShipping还处于发展初期,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为货代转型升级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

4.5 资金不足

传统货代行业属于低附加值产业,只有通过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规模效益。但是承载规模化经营,无论是资源配置,还是经营管理,都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作为保障。大批量、小规模的货代企业企图低成本加入市场竞争,由于底子薄导致银行贷款困难,资金不足是货代做大做强的主要障碍。

5 货代转型的切入点

“一带一路”思路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方面寻求区域间互利共赢,是亚、欧、非国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途径。沿线各国资源禀赋各异,经济互补性强,彼此合作潜力、空间很大,重点在政策沟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通信干线建设等领域。

5.1 优化市场机制

加强政策沟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保障,通过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区域交流与发展。同时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的重点内容,消除投资和贸易壁垒,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结合我国货代特点,传统的运作方式终将被产业淘汰,只有通过整合区域货代资源,优化配置,基于平台化建设服务体系,优化市场机制,减少人员流动,优胜劣汰,通过信用联合将货代企业做大做强,再拓展市场,树立货代民族品牌,为行业标准化奠定基础,才有实力同国际货代企业竞争。

5.2 提高核心竞争力

“一带一路”强调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提升区域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货代同质化服务,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而个性化货代服务将是产业转型中的货代企业生命力,能够确保并非低价稳住市场和客户,而是站在客户的角度做货代,货代转型将是从货代卖价格到帮助用户买价格的转变。这样在低价竞争的环境中,仍然有货源,通过增值服务提高核心竞争力,稳住并提高利润。

核心竞争力不仅来自于个性化服务,还来源于技术创新。美集物流作为货代行业的领跑者,在物流技术的研发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推出的“整车顺心运”技术,大大增加了装载率,同时也摆脱了装船船期的不稳定性困扰,使整体物流成本降低30%[3]。

5.3 完善信息系统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通信干线网络建设,是扩大信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省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超过400家,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技术实力。2010年西安国际港务区物联网技术开始投入实践,并设立陕西省物联网产业展厅,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个物流中心组合成高标准、集约化的物流平台[4]。基于区域的平臺构建,需要功能完善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实现信息共享,发挥集约化优势,加快货代服务的效率。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货代业提高信息化水平,实现产业转型提供了一个契机。

6 结语

当前货代业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传统货代运作模式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倡议,促使沿线相关国家达成合作,寻求发展的契合点。在经济转型的浪潮下,借鉴“一带一路”的发展策略,为货代转型升级提供思路,为我国货代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董越.长三角国际货代物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索[J].中国商贸,2014(26):106-107.

[2]刘光琦.货代业的今天和明天——货代企业情况调查[J].中国储运,2013(11):39-44.

[3]李冰漪.美集物流:货代行业的领跑者[J].中国储运,2013(11):54-

56.

[4]李强,方宝林.物流网技术在陕西国际货代行业的应用[J].物流科技,2014(2):22-27.

作者简介:

篇5:对货代的理解

货代是货物代理(freight forwarding agent)的简称,是指经营受他人委托,为其提供代办运输手续,代提、代发、代运货物服务的业务。

货物代理,有些是中间商就是自己没有船或者飞机的 或者船公司、航空公司,都是货代职责是,把委托者委托的货物,通过制定的运输途径,从一地运往另一地货运代理,为运输公司(海、陆、空)代理收运货物、揽货的公司。

货运代理行业在国际货运市场上,处于货主与承运人之间,接受货主委托,代办租船、订舱、配 载、缮制有关证件、报关、报验、保险、集装箱运输、拆装箱、签发提单、结算运杂费,乃至交单议付和结汇。

海运操作

(ocean freight operation)一般指货代公司里的海运业务的操作,工作主要对口客人也习惯称为客服操作,流程分进出口操作。以集装箱出口货物为例,流程大致为:托运受理—订舱—做箱—报关装箱—装船—卸载—通知提货—清关—换单—提货

船务操作

:一般指货代公司里跟船公司询价订舱的人员或船公司里的操作人员。

以货代公司为例,船务操作流程大致为:跟船公司询价—订舱(下Booking)—船公司发放订舱单(S/O)—货主拿S/O提柜装货—报关—提单补料—对单—付款—取提单

篇6:对教育的理解

在学校工作已有好久,虽然没有走上讲台,但是我的所见所闻所学,在心中已经形成了自己对教育一些见解和认知。

一个教育者应该拥有健康、聪明、诚实、认真、勇敢、自信、宽容、快乐、兴趣广泛、爱劳动。你可以不出众,不可以没思想;可以不优秀,不可以不认真;不要只顺从,但要懂事理;不要啥都会,但要悟性高;不怕暂时不优秀,就怕想学学不会;不怕你拚命地玩,就怕你不玩命地干;你可以保持沉默,不可以没有主见;不要你成为尖端人才,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掌握大原则,任你自由发挥,这些是我对教育的一些理解。

学校是播撒文明的场所,是培育精神的领地;师德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孟子说得好:“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教师应加强道德修养,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远离世俗,淡泊名利;应以自身的良好行为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还校园一片晴朗而快乐的天空。

教育好学生,首先要以了解学生为基础。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习惯、学习情况、个性特点等,特别是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了解,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掌握个性差异的目的在于因材施教。一个拥有几十个学生的班级,学生的性格、爱好、智能、特长各有所异。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单一的教育方法,很难取得成效。视质量如生命,视家长为上帝,视学生若亲子。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仅有一股冲劲,跑不完万米远程;仅靠一股热情,攀不上理想峰巅;仅凭一点小聪明,不能取得好成绩。肯干还要能干,能吃苦还要会吃苦,热爱工作还要会享受工作。只要矢志不渝,反思实践,百折不挠,就一定能逐步实现目标。

教育的使命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以及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有太多其他的责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其科学的思维和态度,帮助其掌握实践中的方法,了解其个人的意义及责任、生存的意义及理想。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有一个好的开端。接任每一个新班级,都很注重第一个学期,特别是开头一个月。

尊重差异,以人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孔老夫子曾提出“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它始终是教育工作者不能放弃的理念。教育其特殊性就在于其对象的特殊性,它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有着思想和个性特征的人。而个体都存在着差异性,正如一句名言所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研究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促进个体纵向的发展。

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管好班级的关键,留机会给学生,让他们感受挫折、尝试失败、体验快乐也应该是教师的职责。学生在成长,肯定有犯错误的时候,作为班主任,应该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宽容地面对学生的错误,通过引导,平静地注视学生自己从错误中走出来,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这比强硬地逼着他改效果要好,而且培养了学生自我反省、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篇7:对幸福的理解

儿时从来不曾问过大人什么叫幸福?自己也从来不曾想过我生活得幸福吗这样的问题。直到如今,年纪已一大把了,才琢磨透了幸福的滋味。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层次,不同的人生阅历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不同。以我个人拙见,幸福就是一种感觉,就是心中那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愿望实现后,那种喜悦和满足感。

儿时,看到别的小朋友手里拿着搅糖,一边津津有味地搅着,一边口里还念念有词:搅糖搅糖,越搅越多,我好生羡慕。直到有一天,自己那双稚嫩的小手上也笨拙地搅着那块心仪已久的搅糖时,心里竟有股说不出的快乐。那也许就是幸福的萌芽,只不过那时年幼,还不懂事。

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长大了,心中的愿望也多了、大了、变了。比如,憧憬考上名牌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找到称心的伴侣、住在大城市里,过上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但是那种当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愿望实现了的时候,心中那种喜悦和满足感却仍然没有变。

幼时和年轻时的愿望更多的是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精神上的需求。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这一路走来,没有留下什么值得回味的东西,这是令人遗憾的。

如今,人到中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对幸福的`理解也渐渐改变了。不再追求那永远无法填满的物质的沟壑,而是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需求。觉得身心健康、夫妻恩爱、吃饭香、睡觉踏实、工作顺心、心境平和,就是最大的幸福。

除此之外,忙碌的工作也是一种幸福,因为它能让我体会到那种被别人、被社会需要的感觉。它能让我体会到生活的丰富,精神的充实。

其实,幸福就像空气,就像阳光,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包围着我们。只是我们缺少一双敏锐的眼睛而没有发现,抑或是忙碌的生活让我们的心变得麻木,从而无法感受到那些微小的幸福。

篇8:对货代的理解

一、概念的界定

(一) 货代业

货运代理制度早在公元10世纪就已出现, 并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运输的产生发展而发展, 如今货代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 但国际上对货代业仍缺乏统一公认的定义。我国政府结合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 对货代业给出如下定义:根据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 (以下简称原外经贸部) 1995年6月29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第二条, 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的委托, 以委托人的名义或者以自己的名义, 为委托人办理国际货物运输及相关业务并收取服务报酬的行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 (试行) 中, 又对国际货运代理人进行进一步解释, 将其分为下列两种经济组织:作为代理人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的委托, 以委托人或者以自己的名义办理有关国际运输业务, 收取代理费或佣金的企业。作为独立经营人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是指接受进出口货物收货人、发货人或其代理人的委托, 签发运输单证, 履行运输合同并收取运费以及服务费的企业。本文所指的货代业遵循我国政府对此的界定。

(二) 货代业政策

政策是国家机关、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或服务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为或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和条例等的总称。按照政策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的不同, 可以将公共政策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本文分析的货代业政策是指由我国行政机构制定颁布的、直接指向货代业经营主体资格、业务范围和管理手段等项内容的行政法规。

二、我国加入WTO后货代业政策环境的变化

(一) 逐步履行入世承诺, 有步骤地开放货代市场

我国加入WTO时, 允许有至少连续3年经验的外国货运代理企业在中国设立合资货运代理企业, 外资股占比不超过50%。加入WTO后1年内, 允许外资拥有多数股权;加入后4年内, 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子公司。合资企业最低注册资本不少于100万美元, 并在注册资本方面享受国民待遇。经营1年以后, 如果合资双方注册资本均已到位, 可设立分支机构;合资经营5年后, 可设立第2家合资企业。入世两年后, 此项要求被减至两年。

(二) 多次调整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业相关管理规定

1995—2005年, 我国关于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管理规定经历了多次调整。从最初由原外经贸部颁布的《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审批管理办法》 (1995年2月22日) 以及据此制定的《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审批管理规定》 (1996年9月9日) 到《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审批管理规定》 (2001年) , 再到《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管理办法》 (2002年) , 以及2005年由商务部颁布的《外商投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管理办法》, 多次修订直接体现了我国政府正逐渐加强对货代业的管理与规范。

1.外商投资国际货代企业的方式。

原外经贸部 (1996) 规定外国公司、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只能以合资、合作的方式, 且中方合营者的出资比例不能低于50%, 即中方须为第一大股东;原外经贸部 (2001) 首次将外商独资纳入外国公司参与我国国际货代企业的形式, 同时允许外资企业在中外合资、合作的国际货代企业中控股, 虽然规定中并未指出这三种新形式的具体受理时间, 但与此前相比, 已经迈出了一大步;原外经贸部 (2002) 将中外合资、合作的国际货代企业中中方合营者的出资比例由50%下调为25%, 这就意味着我国允许外资公司在与我国企业合资、合作的货代企业中控股, 但外商独资的国际货代企业的申请受理仍未解决。直到2005年我国商务部才明确提出“自2005年12月11日起, 允许设立外商独资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2.申请设立外商投资国际货代企业的中外合营者的条件。

原外经贸部 (1996) 对中方合营者的条件规定为:中方合营者中至少有一家是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或者年进出口贸易额超过5000万美元的外贸企业, 并且符合上述条件的合营者在中方中为大股东;对外资合营者的规定仅限于具有三年以上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或者对外贸易的企业。原外经贸部 (2001) 将中方合营者的条件修改为:至少有一家是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1年以上的国际货代企业, 或者是获得进出口经营权1年以上的企业, 或者是从事相关的运输或仓储业务1年以上的企业, 并且符合上述条件的中方合营者为中方第一大股东;对外国合营者的条件修改为:至少有一家是经营国际货运代理业务三年以上的企业, 符合上述条件的外方合营者应为外方第一大股东。原外经贸部 (2002) 仅修改了对中国合营者的限制条件, 即中方合营者中至少有一家是从事国际货运代理业务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或者是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 或者是从事相关的运输或仓储业务的企业, 符合上述条件的中方合营者应为中方第一大股东。商务部 (2005) 保留了上述修改。

纵观管理规定的变化, 我国对中外合营者的限制条件是“严中放宽、步步规范”, 将对企业资本的限制逐步转移到对企业经营业务范围和经营管理的能力上, 客观上促进了有实力的外资企业走与中方合资、合作发展货代业务的道路。

3.外商投资货代企业的经营范围。

原外经贸部 (1995) 规定:贸易与非贸易的海上、陆路、航空进出口货物的国际货运代理业务。包括:揽货、订舱、包舱、租船、包机、国际多式联运、仓储、集装箱拼装拆箱、缮制单证、签发提单、报关、报验、报检、保险、结算运杂费等业务。原外经贸部 (2001) 对业务范围进行了归类和细化, 并增加了托运、包装、监装、监卸、分拨、中转及相关的短途运输业务、国际展品、私人物品及过境货物运输代理等业务。在国际多式联运的基础上增加了集运 (含集装箱拼箱) 。另外, 首次允许外商投资货代企业从事国际快递业务。原外经贸部 (2002) 及商务部 (2005) 除对欲从事国际快递业务的外商投资货代企业提出办理邮政委托证书的要求外, 未对此经营范围做出大的调整。

4.外商投资国际货代企业设立第二家货运代理企业的要求。

原外经贸部 (1996) 第七条规定:同一个外国经营者在中国境内投资设立国际货运代理企业不满5年, 不得投资设立第二家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原外经贸部 (2001) 将此年限缩短至2年。

5.外商投资国际货代企业设立分公司的要求。

原外经贸部 (2001) 规定: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每设立一个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务的分公司, 应增加注册资本12万美元。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设立分公司需提供以下文件: (1) 拟设立分公司所在地外经贸部门的同意意见函; (2) 董事会关于设立分公司和增资的决议; (3) 有关增资事项对合营合同、章程的修改协议; (4) 企业经营情况报告及设立分公司的理由和可行性分析; (5) 企业验资报告; (6) 分公司的从业人员及营业场所证明材料; (7) 审批机关要求提供的其他文件。

原外经贸部 (2002) 保留上述规定, 未做修订。商务部 (2005) 不仅将12万美元的注册资本缩减为50万元人民币, 而且在所需上报的审批材料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删减。该规定颁布以后, 欲设立分公司的外商投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只需提供申请书、董事会决议、企业验资报告以及在需要增资条件下的董事会决议及增资事项对合营合同、章程的修改协议。而对于外商独资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 则仅需提交章程修改协议。

由此看出, 我国对投资国际货代企业设立分公司的要求逐渐放低, 不仅在注册资本上做出大幅下调, 而且审批条件及程序也大大简化, 由此, 为外商在我国境内投资国际货代企业创造了条件。

6.国际多式联运的限制条件。

原外经贸部 (1995) 、 (1996) 仅将国际多式联运设置在允许外商投资国际货代企业的经营业务范围内, 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原外经贸部 (2001) 则在第九条中明确提出了限制条件, 即申请从事国际多式联运的外商投资货代企业, 除须符合一般性要求外, 还应当具有三年以上国际货代业务经验、具有相应的国内代理网络, 并拥有在外经贸部登记备案的国际货运代理提单。原外经贸部 (2002) 则将上述规定取消, 但商务部 (2005) 保留了上述修改。

(三) 入世后关税壁垒降低

自我国入世以来, 认真履行关税减让承诺, 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 截至2011年, 关税总水平由15.3%调整至9.8%, 农产品平均税率由18.8%调整至15.2%, 工业品平均税率由14.7%调整至8.9%。

2002年, 我国对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进行了调整, 关税总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低至12%, 是入世后我国降税涉及商品最多、降税幅度最大的一年;2005年, 我国继续对900多种商品进行降税, 关税总水平由2004年的10.4%降低至9.9%, 是我国履行义务的最后一次大范围降税;2006年7月1日, 我国降低了小轿车等42个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 最终完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的降税义务, 我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税率分别由入世前的70%~80%和18%~65%降至25%和10%。2010年降低鲜草莓等6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后,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全部履行完毕。

另外, 为适应科学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贸易结构优化和加强进出口管理的需要, 在符合世界海关组织有关列目原则的前提下, 对进出口税则中部分税目进行了调整, 中国2010年进出口税目总数由2009年的7868个增至7923个。2011年增列了铬锆铜材、光栅测量装置、二氧化锡、铝塑复合板、谷物播种机等税目, 进出口税目总数增至7977个。2012年增列了柔性印刷版、堆取料机械、血管支架、无线耳机等税目, 进出口税目总数增至8194个。

入世以来, 我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由2001年的2436亿美元增加至2008年的11331亿美元, 增长3.65倍, 年均增长率为24.6%。我国进口总额占世界进口总额的比例由2001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6.9%, 居世界第三位。

(四) 审批方式由限制性审批经营资格变为注册登记, 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国务院于2004年5月19日正式发文, 取消了商务部对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经营资格的审批权, 也即自2004年7月1日起, 我国政府对货代业的管理方式由限制性审批正式改为注册登记。这一历史性转变不仅意味着政府对货代企业审批门槛的取消, 同时也意味着国际货代企业500万元注册资本要求的取消。自然人在货代企业中所占股比限制的取消, 也预示着自然人从此以后可以通过工商注册登记的方式参与到货代市场的竞争中来。由此, 为活跃在全国各地、未经商务部正式批准的、从事国际货代业务的国内外企业创造了平等竞争、共享市场的条件。中国国际货代协会资料显示, 自2005年4月1日实施国际货代企业备案制以来, 全国各地注册的国际货代企业较之以前审批制时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仅以上海为例, 审批方式改变之前, 上海共有国际货代企业800余家, 备案制实施仅两个月, 就增加了400家。

三、政策环境的变化对我国货代业的影响

(一) 关税下调, 我国货物贸易总额逐年激增

由图1可知, 随着我国积极履行入世承诺以及关税的逐步下调, 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逐年增加, 且在入世后的四五年内增长迅猛。2001年, 我国进出口货物总额为42183.6亿元, 2002年迅速攀升至51378.2亿元, 同比增长21.80%, 在此后的四年内, 货物进出口总额更是逐年猛增, 增幅依次达到37.19%、35.55%、22.38%和20.57%。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我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增加了一倍 (由2001年的42183.6亿元增长为2004年的95539.1亿元) , 不到五年的时间就增长了两倍 (2006年达到140971.15亿元) , 截至2010年, 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已经是2001年的近五倍。入世后, 我国关税的逐步下调以及对入世承诺的履行极大地带动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这对从事国际货运代理的企业来说, 意味着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多。

(二) 限制条件逐步放宽, 外资企业大量涌入我国货代相关行业

由表1可知, 1997—2007年, 在我国境内从事货运代理及其相关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 无论从数量还是投资总额、注册资本来看, 均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 由此说明, 我国入世后对外商投资货代企业限制条件的逐步放宽, 为外商投资创造了优越的客观环境, 这大大鼓励了外资企业进入我国货代市场。

由表2可知, 货代企业数量在这10年间波动递增。在2001年和2003年为3499户和3660户企业, 分别实现了4.39%和3.39%的年增长率。到我国正式允许外商独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的前一年, 即2004年, 外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至4062户, 同比增长了10.98%。2005—2007年仍然实现了6.82%、9.31%和8.56%的增长, 增幅显著。

由图2可知, 外商不仅大量涌入我国货代物流市场, 而且其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供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长, 早在我国入世前后就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 至2006年前后更是达到了58.6%。

综上所述, 我国进出口市场的开放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 这些外资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资本实力和货代物流的营运能力迅速抢占我国货代物流市场, 严重挤压了我国货代企业的生存空间。

(三) 独资条件放宽, 使我国货代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独资条件的放宽使得我国货代市场的竞争格局由“国内独资+中外合营”变为“国内独资+中外合营+外国独资”的新格局, 市场竞争更趋激烈。部分采取“先合资, 机会成熟后独资”策略的中外合营货运代理企业迅速组建自己的独资货代企业。

独资条件的放宽也使得大批外资船公司开始组建自己的国际货代公司。这些货代公司可以与国内的船公司所设立的货代公司一样逐步获得货运代理的经营权, 享有保管、揽货、使用货代专用发票的资格。一些国际大型船公司实行“一体化”战略, 仅需依靠自己的货代机构就可以为客户提供承运、货运代理的一条龙服务, 大大降低了对我国货代企业的依赖性。

(四) 挤压了我国传统货代企业的利润空间

在多式联运市场上, 船公司不断延伸内陆运输服务, 并与铁路部门联合推出铁海集装箱一票到底的多式联运服务。同时, 一些大的货主、港航企业也利用各自的货源和垄断优势, 设立货代公司。这些都严重动摇了以赚取差价和订舱金为盈利目标的我国传统货代企业的生存基础, 极大地挤压了我国传统货代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加快发展我国货代业的对策建议

(一) 积极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目前, 我国货代企业主要经营传统业务, 例如揽货、订舱、托运、报关和报检等, 并以赚取差价和订舱金为利润源泉, 主要扮演货运代理人的角色。面对新的生存环境和挑战, 再守旧坚持之前的经营业务显然已经难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 我国货代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考虑扩展其他业务或者跳出原有模式向第三方物流提供商转型。

(二)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货代协会作为联系企业与政府的桥梁, 肩负着维护行业秩序、监督并管理货代业等方面的职能。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成立了国家、省、市等多级货代行业协会, 但却并未在政府制定货代相关政策、有效沟通政企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连接企业与政府的纽带, 货代协会应认真扮演“信息传递者”和“企业发言人”的双重角色。一方面, 与其成员企业增强沟通与交流, 及时了解成员企业在经营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将企业的实际情况整合为具体案例, 征集专家、学者等多方意见及建议, 然后将解决方案反馈给成员企业, 如有需要也可参与到企业改建过程中, 扩大服务范围。另一方面, 货代协会应积极向政府反映企业的声音, 在国家制定货代业相关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货代企业争取必要的政策和保护, 创造自由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维护货代企业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罗建雄.浅析新形势下中国货运代理企业竞争策略[J].科技信息, 2010 (3) .

[2]霍荣, 王小莉.我国国际货代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3]罗开富.国际货运代理业的现状及中国货代企业的发展方向[J].中国经贸, 2006 (11) .

[4]王子训.中国国际货运代理业面临的形式和应对思路[J].集装箱化, 2003 (2) .

[5]陈双喜.中小货代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市场竞争策略[J].世界海运, 2002 (6) .

上一篇:舞出自信的作文下一篇:算法案例优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