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科评价

2024-05-12

各学科评价(共8篇)

篇1:各学科评价

各学科评价

在迎评促建工作火热进行之际,作为寸金学院的一份子,我们积极响应学院号召,做好各项工作准备。为配合学院开展迎评促建工作,11旅游管理本科2班收集了各位同学对各学科老师的评价:

高等数学(老师:米玉珍):

老师讲课擅于突出重点,讲解明确,分析全面。让同学更加便于学习和运用。课堂气氛活跃,学习氛围浓厚。

有同学反映老师讲授时题型较少,例题不足。希望老师可以多举例,多练习。

大学英语(老师:张蕊):

老师上课气氛活跃,所讲内容丰富,能够寓教于乐,通俗易懂。所涉猎的范围广,牵及课内课外知识,生动有趣。希望老师可以保持。

会计(老师:罗凡):

老师上课举例较多,中心明确,对不同同学有不同教育方式,通俗易懂。善于分析概念性和抽象性的知识点,课后作业充足,让我们在课后学习中得到不少收获。希望老师可以保持。

计算机(老师:李春红)

老师上课气氛轻松,有很好的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听取学生意见。

有部分同学反映老师上课声音较小,课堂纪律较为松散。希望老师改进。

体育(老师:支玮)

老师上课气氛轻松活泼,课前课后清点人数到位,对体育器材负责任,对学生教学认真,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希望老师可以保持

军事理论(老师:郭葆才)

老师上课进度适中,主次分明,有详有略。声音洪亮,向学生讲解世界热点问题,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政治敏感度,上课内容生动,学习气氛良好。希望老师可以保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老师:刘新苗)

老师讲课内容广泛,从现实中分析问题。善于用生活中的例子讲解课本知识,让我们开拓视野。

部分学生反映老师上课气氛不热烈,学生不积极,希望老师上课能够带动同学,并且画出每节课的重点部分。便于课后复习巩固。

篇2:各学科评价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它又是科学语言,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因此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数学课程标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树立崭新的教学质量观和评价观,构建科学的评价检测制度。

二、评价目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评价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三、评价原则1.全面性原则。评价要立足于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发展水平,力求公正,全面的分析学生学习现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篇3:各学科评价

可是,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 我们高校的各专业学习却没有因此而与时俱进。现在的高校教学, 仍然固守着陈旧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比如, 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 进入软件开发企业从事开发, 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面对客户所需要软件的困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缺少金融知识、建筑知识等等;另一方面, 其他专业的学生, 他们很多又不够了解信息知识。比如我就经常碰到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类应用软件一窍不通, 学校学习的计算机操作很少能用到, 而需要用的计算机应用软件他们又不够了解。

其实, 这也是我们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师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所教的知识会成为一块“鸡肋”, 不教不行, 教了却被批“无用”?是否能够将我们所讲知识和学生所学相贯通?

一、国内学科交叉培养研究

跨学科交叉培养, 主要是指不同学科门类之间或不同二级学科专业之间, 共同培养或相互支持培养人才。今几年, 也有很多学者也就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进行了部分研究。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优势主要表现在[1]:

(1) 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广, 素质、知识、技能有机构成的新型人才;

(2) 有利于改造、更新学科专业, 搞好学科建设。

比如有研究就提到:实行文理工专业渗透交叉培养。其目的是为学科体系增添新的活力, 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文理复合、文理工复合型新型人才。有数据表明, 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在就业率、岗位胜任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优势[2]。如下表所示:

对于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跨学科交叉培养综合性新型人才, 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培养对于深化教育改革,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人才质量, 以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3,4]。

多学科融合使不同学科的理论、知识信息、工艺和方法均作用同一目标, 而且科研的研究者形成一致的目标。兴趣相投、合作意识和群体性, 也将促进交叉学科群体的互补性[5]。

(1) 交叉学科是多学科的融合和创新,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并且在实用中它将促进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创造性。

(2) 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制约了科学研究的开展。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各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发展, 学科交叉能够产生很多创新点。

(3) 由于导师的偏好、观念, 尤其是研究领域的局限性, 部分学生的研究兴趣实际上无法得到导师认同, 从而挫伤学生进行科研、创新的热情。

二、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性学习

经过多年致力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一种能将计算机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融合的学习模式。多年的尝试性小组教学研究, 已经总结出了初步的研究理论。

下面主要以音乐专业的学生为例提出的这种学习模式, 并详细阐述计算机学科与音乐学的交叉融合培养。当高校学生学习完所有的专业知识, 也就是大学最后一年, 计算机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所有的开发语言和开发平台, 而音乐专业的学生也学习完了所有的乐理和专业。这时我们可以尝试, 将他们组成二对二或三对三 (计算机学生与音乐学学生同等比例) 的研究小组。小组的任务就是开发适合音乐专业的计算机音乐处理软件或程序。这样的开发小组具备以下几个优势:

音乐专业的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所有乐器, 懂得如何判断什么样的音乐才是优秀的音乐。也就是对于一个计算机项目来说, 我们所有的需求分析就变得简单了。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了解计算机开发过程, 懂得如何运用软件编程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效果。即在开发过程中的逻辑分析、物理实现都变得容易。

当软件开发好, 我们需要客户去测试。那么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以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评价软件的优劣和什么地方需要重新修改。

两个专业的学生相互协作, 各自发挥自己专业领域的专长。不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 音乐专业的学生也与现今社会的需求联系上了。

三、学科交叉融合模式的实施

当然, 如果要实现真正的融合要解决的问题也不少。而且我们这里所有的融合学习是以计算机专业为中心。对于某些专业来说, 可能不太适合这种融合。比如:哲学和计算机就不太适合。但就我们现在的情况来说, 绝大多数专业还是适合的。此外, 我这里所讲的融合学习并不是完全取代其他的学习, 而是为了实现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所作的尝试。换而言之, 就是只有需要实现信息化处理的领域是可以考虑试行的。像体育专业———运动保护, 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探讨如何在训练、比赛中保护自我不受伤, 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关注如何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保护运动员。这样“需”和“求”就联系起来了。

那么具体我们要如何操作呢?

首先, 其他学科的学生必须在专业的学习中感到有信息化的需求。当然这肯定不是一开始就可能想得到的。因为专业的限制, 很多其他学科的学生不知道类似于“物联网”这样的新事物, 也就不懂得原来所有物品也是可以联网实现智能的。那么前期, 我们必须要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其次, 其他专业的学生如果提出了信息化的需求时,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能够评估实现的可行性。因为大学生毕竟能力有限, 不是所有的开发都能达到。那么, 这时我们需要计算机专业的导师帮助其评估。

第三, 在开发的过程中, 其他专业的学生应该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随时进行交流和分析。做好需求获取和需求分析。

最后, 当项目实现一部分后, 做好软件功能测试, 同时应该把软件维护的部分简单工作教给应用它的人。这也是一个软件易用性的最基本要求。

四、结语

以上交叉融合培养模式是本人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和其他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得到的一点教学改革思路。虽然因为学校专业限制的问题, 学生和老师没有办法大规模实践。但这种思路的雏形来自于计算机软件开发企业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模式。在计算机专业学生到企业实习的过程中, 这种培养模式可以说已经是成功的。如果能够把这种理念真正运用到教学中, 一定能更深入的把其他专业融入到全球信息化的浪潮。

参考文献

[1]杨晓波.财经类院校学科交叉培养模式的研究[J].北京:中国科技教育, 2010.8:39-43.

[2]胡之德.浅议交叉学科方式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性[J].北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1.4:59-61.

[3]高虹, 孙炘, 刘颖.对交叉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思考[J].北京: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4:89-92.

[4]卢建飞, 吴太山, 吴书光.基于交叉学科的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 2006.1:112-114.

[5]陈安华, 胡燕平, 颜建辉, 黄良沛.构建多学科融合学术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J].湖南: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8:67-73.

篇4:浅谈各学科之间的德育渗透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学校教学是德育的重要渠道,但课堂教学却是德育的最基本途径。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将课程改革的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具体目标首先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001)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教师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中度过的。但许多人认为,德育教育是品德课应该做的,其实不是这样,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德育任务和目标,但各学科内容多种多样,如何各学科之间进行互补,,互相渗透,保持连贯,不留空挡,不互相抵消,形成德育的合力,这要教师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经历研究。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各学科之间的德育渗透呢?

一、把握教学中的德育原则。

教学具有永远的教育性。所有的知识,永远是和科学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么,不论是哪个学科,我们在教学中都要牢牢把握好德育原则。而德育原则的根本就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坚持以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南,以社会主义方向为政治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为思想基石,以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以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健康的心理行为为准则。不论是什么课程,都必须遵循,绝对不能偏离这个轨道。

二、各科教学都要体现德育的首要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德育要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相结合,渗透、贯穿在各科教材和教学过程及学校各项活动中”。学科德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它是运用学科特点进行德育工作的途径。从学生在校的情况看,学生每天有六个小时左右与课堂教学相联结,结果忽视了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工作,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位置就要受到威胁。因此,各学科要结合学科特点,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点滴渗透,以便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品质产生良好的影响。

在各类学科知识中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教育中,会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建立。各类学科知识的结晶都蕴含着科学家们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和探索科学知识的顽强意志力,当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的时候,能够将科学家们对理想的追求以及顽强拼搏的科学精神展示给学生,就能使学生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把握好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教学环节德育的侧重点。我们知道,从德育角度教材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作为教师来讲,就应该认真挖掘,努力把握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以至于不同教学环节的德育侧重点。

三、寻找学科德育的切入点

各学科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必须深刻理解本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体现本学科德育的作用。各学科都有自身的结构和体系。学科内容的德育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一定要研究哪些内容跟德育有关,哪些章节能结合进行思想教育,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达到德育的目的。各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时,一定要制定出一个符合学科特点的切实可行的计划,这样才能使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真正体现出来。

四、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因素,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各学科的教材,都是依据本学科的教育教学任务、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该学科特有的知识体系编排的,而德育内容只能蕴含于知识内容之中。

例如,《数学》中《圆的认识》,教学生用圆规画圆,一开始是不容易画好的:画不圆,连接处不平滑,圆心位置移动,等等。为了能熟练地使用圆规,把圆画得合乎要求,就需要反复练习,精心地画,从而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习惯和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这也是德育渗透的内容之一。

在数学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并不是明确提出的,并不象语文文本内容那样明显,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其潜在的德育因素。例如,在圆的教学中,可举一出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伟大成就;再如教三角形,举出“勾股定理”等,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伟大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建设事业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篇5:各学科评价

一、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坚持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孩子的做法。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我们以多种评价指标、多个评价主体和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各个学科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评价目的:

学生学科素质评价既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三、评价的原则:

1、评价内容多维化。对学生的学业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2、评价主体多元化。既要有教师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和家长的参与。

3、评价方式多样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书面考试和实践应用相结合。

四、各科评价办法及内容:

学科综合素质分为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两大部分。形成性评价是对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并通过评价来影响学习过程。它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上的评价,因而它具有评价的差异性、针对性和即时性。它能及时地给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和发展方向。形成性评价主要采用以下形式:

1、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评价

2、表现性评价

3、课堂观察中的即时性评价

4、完成作业情况评价。阶段性评价是一种总结性评价。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一次综合考核评价,阶段性评价一般由期末考试和实践检查两部分构成。形成性评价由教师自行组织,便于对教学质量的掌握和监控。最后将平时的表现、单元学习效果测试、课堂评价、作业情况等有所侧重地进行汇总,做出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综合性评价。

学科评价成绩采用等级制,用A、B、C、D四个等级来反映其发展水平。

语 文

业水平测试等六个方面进行评价。

写字评价

评价内容:

课本后《生字表》中要求会写的生字。

评价办法及流程:

任课教师所有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卷面考核。操作流程:

(1)出卷:形式为看拼音写词语,合100字,田字格。(一年级70字)(2)评分:卷面评分一评正确率;二评书写工整入体率,各年级安排专人根据学生的书写工整入体情况酌情打分,最高为十分。最后按人头算出班平均分。

(3)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语文写字等级。

评价等级标准:

A等级:正确率90%以上且入体率70%以上。B等级:正确率80%—89%且入体率60%以上。C等级:正确率70%—79%且入体率50%以上。D等级:其余为待合格。

普通话与朗读评价

评价内容:

课本中学过的所有课文及本学期必背古诗。

评价办法及流程:

任教老师组织对班级所有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考核形式:形式以背诵与指名读为主。操作流程:

(1)确定被考核课文内容,利用语文课进班考核。

(2)评议时从音准、节奏、读书表现力来评价打分;

(3)评价时要根据学生朗读多字、少字、回读、字音读错、句子读破、情感处理不当、唱读的情况给予评价。

(4)任课教师确定学生综合素质朗读背诵及古诗词背诵等级。

评价等级标准:

A等级:普通话语音准确,朗读流利,停顿正确,能按课文内容读出不同的语气,表达一定的感情。错误之处(读错字音、多字、少字、回读等)不多于3次。

B等级:普通话语音准确,朗读流利,停顿正确,错误之处(读错字音、多字、少字、回读等)不多于4次。

C等级:普通话语音基本准确,停顿基本正确,错误之处不多于6次。D等级:其余为待合格。

诵读评价

评价内容:

区教育局规定的经典古诗词必背篇目,一至五年级每学期25首,评价办法:

1.任教老师组织对班级所有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2.古诗词:将学期内应背诵的篇目做成签条,由学生抽取两篇背诵。

评价等级标准:

A等级:能熟练背诵,语音准确,按古诗词节奏做出正确停顿,能按古诗词的韵味背出不同的语气,表达一定的感情。每首错处不多于1次。

B等级:能熟练背诵,语音准确,注意停顿,每首错处不多于2次。C等级:能熟练背诵,语音基本准确,每首错处不多于3次。D等级:不能熟练背诵,或每首错处在3处以上。

课。

评价内容:一二年级评价写话,三到五年级评价习作。评价办法:根据平时习作(写话)和每周小练笔的情况评价。评价等级标准:综合平时习作(写话)水平和每周小练笔的情况评价,作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的定性评价。

数 学

数学学科从过程考核(口算、操作)与期末综合测试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

本学期学过的口算、估算(四年级另加计算器)、数学实践操作

评价方法及流程:

教师所有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卷面检测。考核流程:

(1)出卷:形式为口算题、选择题或者判断题,操作题,其中本学期学过的口算、估算占80%,数学实践操作占20%。

(2)监考并评分;

(3)确定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数学口算、估算等级以及操作等级。

评价等级标准:

A等级:一二年级90分以上,三至六年级85分以上。B等级:一二年级75—89分,三至六年级70—84分。C等级:一二年级60—74分,三至六年级60—69分 D等级:60分以下。

英 语

英语学科从过程考核(口语)与期末综合测试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英语口语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方法及流程:

任课教师组织对班级全体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考核流程:

(1)将本学期学过的单词、儿歌演唱、对话表演或课文编制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

(2)确保英语教师对全体学学生进行评价,英语组备课组长做好协调。

评价等级标准:

A等级:语音语调正确,朗读自然流利。错误之处不多于2处。B等级:语音语调正确,朗读自然流利。错误之处不多于4处。C等级: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虽有6处错误,但朗读还比较自然流利。D等级:语音语调不够正确,朗读不够连贯。错误之处多于6处。

音 乐

评价内容:

本学期音乐课本中要求会唱的所有歌曲或会演奏的器乐(如电钢琴)。

评价方法及流程:

任教老师组织对班级所有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考核流程:

1.任课教师每个单元或主题都要对全体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2.将本学期应会唱的歌曲或会演奏的器乐曲目,由学生抽取一首演唱或演奏,并检查学生乐理知识和乐谱标记的掌握情况。

3.确定学生综合素质音乐等级。

评价等级标准:

1.演唱及乐理:

A等级: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演唱过程流利,错误不多于两处。能认识和运用主要的乐理标记,能认识较简单的曲谱。B等级: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演唱过程流利,错误不多于3处。能基本认识和运用主要的乐理标记。

等级:节奏、音调基本准确,演唱过程还比较流利,错误不多于4处。能基本认识但不能运用主要的乐理标记。

D等级:节奏、音调不够准确,演唱不够连贯,错误多于4处。对于基本的乐理标记不能运用。

2.演奏(电钢琴)

A等级:演奏时能较准确地把握作品的风格特点、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基本达到演奏曲目中的基本技能、技巧要求;演奏姿势和方法正确,演奏完整、清晰、流畅。

B等级:演奏时对作品的风格特点把握、音乐有一定表现力;对演奏曲目中的基本技能、技巧要求有达成度;演奏姿势和方法,演奏的完整、清晰、流畅等方面尚可。D等级

C等级:演奏时对作品的风格特点把握、音乐有一定表现力;对演奏曲目中的基本技能、技巧要求有达成度;演奏姿势和方法,演奏的完整、清晰、流畅等方面一般。

D等级:演奏时对作品的风格特点把握不够、音乐表现力差;对演奏曲目中的基本技能、技巧要求达成度较差;演奏姿势和方法不正确,演奏多处不够完整、清晰、流畅。

美 术

评价内容:

本学期美术课本中所学过的绘画或手工。

评价办法及流程:

1、由教师设计评价课题。

2、任课教师组织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3、按设计的考核题目当场作画。

4、确定学生综合素质美术等级。

评价等级标准:

A等级:抓住了主题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并能在切题的基础上有更好的创意,色彩冷暖搭配和谐、熟练地使用水粉等绘画工具,构图适当,造型美观。

等级:抓住了主题进行绘画或手工制作并能在切题的基础上有较好的创意,色彩冷暖搭配基本和谐、熟练地使用水粉等绘画工具,构图基本适当,造型美观。

C等级:能抓住主题进行创作,造型基本准确,色彩和谐、饱满,构图适中。

D等级:不能准确地把握主题,色彩构图、造型等缺乏美感。

体 育

评价内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项目。

一二年级:身高、标准体重坐位体前屈、投沙包50米跑(25×2往返跑)、跳绳、立定跳远、踢毽子等,但要根据上级要求和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测试评价。

三四年级:身高、标准体重、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50米跑(25×2往返跑)、跳绳、立定跳远等有选择地进行测试评价。

五年级: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体重指标、400米跑(50×8往返跑)、台阶试验,坐位体前屈、掷实心球、仰卧起坐、握力体重指数,50米跑(25×2往返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动、足球颠球、排球垫球等有选择地进行测试评价。

评价方法:

公布测试方案,决定选测项目;体育老师负责具体测试评价,给每个学生评定等级。说明: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生体质健康网”()下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表。用学生的测试成绩和评分表对照确定等级。

评价等级标准:

1.身高和标准体重分为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5个描述性的级别。2.各测试项目分为A、B、C、D4个级别。评价结果填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体育达标栏目。

科 学

评价内容:

1.情感习惯:主要评价学生在科学课上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是否能认真准备教师布置的实验材料;是否关心科学现象或问题;是否能够大胆想象。

2.科学知识:主要评价学生对科学的基础知识能否掌握;对科学现象或问题能否正确理解和解释。

3.实践操作:主要评价学生是否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是否能用简单工具对物体进行观察;是否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等。

评价办法及流程:

学校及任课教师组织对全体学生进行考核评价。评价结合知识掌握及实验操作进行。

主要是科学知识和实践操作,根据书面考查和非书面抽测情况进行评价,确定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的科学知识等级。

实践操作考核流程:

(1)做好实验操作准备。

(2)学生进实验室操作实验。

(3)确定抽测学生综合素质科学实际操作等级。

评价等级

A、B、C、D四个等级。

品德与生活(一二年级)

主要依据低年级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结果

品德与社会(三至五年级)

评价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分目标和内容标准确定评价内容。

1、学习评价:

⑴学习态度。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态度。

⑵学习能力和方法。包括学习中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与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等。

2、学习结果。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评价办法:

采取每个单元或主题一次评价的方法,重点考查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

评价等级:

A、B、C、D四个等级。

信息技术

评价内容:

包括计算机常识和上机操作两部分

三年级:

1.识别计算机基本的输入、处理、输出设备的名称及常见的计算机外部设备。

2.正确开、关机,熟悉键盘、鼠标的操作。3.掌握汉字输入技能。4.能比较熟练地使用画图软件。

四年级:

1.知道标准指法的概念,能用标准指法输入正确汉字、拼音。2.每分钟输入5个汉字。3.能简单登录常见网站。

五年级:

1.能熟练操作电脑,能用标准指法输入汉字,每分钟输入10个汉字。2.能利用LOGO语言简单编程。3.学会电子邮件的操作。

评价办法及流程:

任课教师组织对所有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在本学期每个单元或主题学习的操作技能的知识点作为试题作上机操作、口头或书面表述。依据试题完成情况给出评价结果。

考核流程:

(1)确定任课老师考核班级与学生。

(2)学生上微机室上机操作。

(3)确定抽测学生综合素质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和实践操作等级。

(4)对其余班级按同样方法考核,确定全班学生综合素质信息技术知识掌握和实践操作等级。

评价等级:

A、B、C、D四个等级。

地方和校本课程

详见地方和校本课评价方案。

五、评价结果的呈现

1.将反映形成性评价的过程性资料整理收集。2.认真填写《朱台镇西单小学综合素质评价表》。

3.评价结果作为学校、家庭、班级、同学及学生自己全面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与发展的依据之一。也可作为评选、表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的主要依据。

六、组织实施

1.学业水平期末考试前必须完成评价工作。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要以班级为单位形成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汇总表,分项评价表附在汇总表之后。

篇6:各学科备课方案

1.青年教师备课:五年内青年教师全手写备课,并鼓励采用“指导教师教案范本+自主独立备课”1+1两稿式备课。

2.手写备课:每学期手写备课量(不含二次备课手写)占备课总量的二分之一以上。

3.电子共享备课:电子共享备课的主备人须认真备课,提供较高质量的教案。学科组、年级组电子共享教案,应注明出处、主备人等教案来源。

4.二次备课:电子共享备课每课时都须有二次手写备课。结合本班教学实际对电子备课的批注、增补、修改、基于访问儿童的调整等都是二次备课的重要形式。5.教学反思:每学期须撰写10个有质量、有深度、有标题的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形式多样,如经验总结、教学叙事、教学故事、课堂实录、对儿童评课的思考等。

篇7:各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 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六个方面

1、数学抽象

2、逻辑推理

3、数学建模

4、数学运算

5、直观想象

6、数据分析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

2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

3文化品格: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比较异同,汲取精华,尊重差异等方面。

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学科,其核心素养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形成物理基本观念。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我们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我们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当学生将具体的物理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的头脑中“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基本观念。物理基本观念包括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物理价值观。

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学生的能力与过程方法是不可分离的,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训练才能得到。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从而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形成良好科学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过程。科学思维是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物理学科教学要通过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四、培养正确科学态度。

何谓科学态度就是合乎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并据此在言行中有相应的表现,即包括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行为方式.物理教学不能“为知识而知识”,而应将知识作为育人的载体,充分挖掘知识建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和内在价值,通过相应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随着物理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考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作为一线的物理老师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必须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传授所需科学知识及其技能为基础;以培育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养成应用科学方法的行为和习惯为重点;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渗透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命观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2.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科学探究

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4.社会责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坚决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通过有效提问等教学手段帮助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等,让学生不仅仅是得分数,而更重要的是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和祖国有用的人才。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2.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1音乐的实践能力:音乐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交流与合作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学生掌握音乐实践能力应以用为本,围绕学生在校时和毕业后经常进行的音乐活动,重点培养选择合适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和表现优秀作品的能力,即兴表演和创作的能力等。

2、音乐的情感体验:指学生在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音乐感知觉直接产生的情绪体验)和间接体验(音乐表象及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用音乐表达与抒发情感,或从音乐感悟与激发情感,这是音乐从音响形式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音乐情感体验能力是重要的音乐素养。

3音乐文化理解:应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其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

篇8:高中各学科之间交叉问题的研究

上世纪中期以后, 国际上变得更加热衷于交叉学科的研究, 各类相关机构和团体应运而生。70 年代初, 法国以大学学科交叉问题为主题召开会议并发表文集讨论大学教育中的跨学科问题。70 年代后期, 英国出现了国际性的研究杂志。80 年代初, 跨国家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的正式研究协会成立, 将跨学科科研与跨学科的知识管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到目前为止, 这些机构和杂志为跨学科贡献了很大力量, 产生了不少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形成了很多会议结论。在这当中, 范岱年先生就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他认为,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有着天生的壁垒。

但是, 美国学者却有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这种壁垒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被打破,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兴趣都可以被提高, 教师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可成倍增长。德国也很重视跨学科的理念, 他们认为跨学科可以改变教学方式, 使学科间的隔膜进一步被打破, 学生在课堂上也能够用相同时间收获更好的效果。丹麦学者认为, 高中阶段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跨学科教学。这些都不同程度证明了国际范围中学者对跨学科、交叉教学的认可。

在我国, 从上世纪80 年代国家方针中就首次提到不要对交叉学科进行批判;80 年代中期, 中科院和中社科院研究生院就在北京召开研讨会, 专门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与融合问题, 钱学森等学者也倡导了交叉科学学术讨论会, 这是中国首届以此为主题的研讨会。会议认为, 交叉科学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我们应该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这之后, 天津创立杂志对这一精神予以支持, 光明日报也出版专门的文集, 这是一大批有关专论问世的先兆。

当前, 关于学科交叉的相关研究文献数量已经比较多, 表现出了研究者对学科交叉的渗透研究的成熟性。但在这浩如烟海的资料当中, 有关高中化学和生物学科的学科交叉的文献却很少。综观目前所见到的此方面文献, 研究者的目光集中在知识内容、思维方式和实验方法几个方面, 针对高中化学课程的实际实施的可行性以及化学学科交叉教学的模式两个方面涉及得很少, 这个研究领域可拓展的空间还很大。

上一篇:策划书格式及模板下一篇:美国心理学家提示:相处一个月 认清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