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

2024-05-01

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通用9篇)

篇1: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

听省高中地理优质课有感

2008年10月13日至15日,我有幸被单位安排外出学习——听省高中地理优质课。在为期三天的学习中,我感受很深,虽然专家们评论今年的省优质课,从总体上看不如往年,但依然有精英的影子时时出现。因此,学习结束后,我将自己的感受略作总结,以期和大家共同学习提高。

一、教师形象,先入为主

教师形象往往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因为一位老师自然的亲和力往往会使学生主动的活跃起来,一点也不生硬。山东师大附中的韩春燕老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那柔和的声音,浅浅的微笑和对学生轻轻的鼓励,让人很难忘记,尽管从课的设计上并不占优势,但她的课依然让人很愿意上,我想这种亲和力源自于老师在心底对学生的真诚吧。

二、课件制作,至关重要

“课件并不是万能的”,“课件有时是华而不实的”,尽管人们对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认识不一,但对于地理学科的教学来说,尤其是自然地理的教学,课件的制作非常关键。课件可以演示和模拟看不见、摸不着的地理规律与原理,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到野外考察,可以在课堂上遨游太空,让学生直观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临沂罗庄一中的刘娟老师和泰山中学的陈明果老师在课件中将无法在黑板上演示的大气空间立体运动状况形象的表现出来,让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即而自主总结规律,既实用又形象,而且环环相扣,逻辑性很强,从知识铺垫到难点处理,让学生在课件的指导下自主探究,效果颇佳。

三、板书设计,画龙点睛 “板书设计都不够好。”这是专家的评价,也是大家的同感,虽然有的课让人耳目一新,但总觉得有点缺憾,有点美中不足,那就是板书的问题。主要存在于这几个方面:

1、无板书,整堂课没有一个字,完全依赖于课件;

2、板书内容太多,面面俱到;

3、随意性强,画几幅图,无针对性;

4、不能突出重、难点,或主干知识。

板书的设计是很重要的,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新颖而简洁的板书,会让学生系统而完整的掌握本书所学的知识脉络。这一点对于高中的学生尤为重要,所以,课堂教学的中的板书设计这一环节必须要仔细斟酌。

四、学案设计,关乎教学效果。

1、学案的内容与课件协调。这样既利于学生及时总结,也利于学生以后的复习。德州一中的王浩然老师在学案中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知识结构—跟踪训练,这样既便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便于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2、学案的设计需下苦功。不仅在内容上需要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而且在形式上也要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威海一位教师的学案中有这样的话语“想一想,相信你能行。”“小试身手”、“成功体验”等。这样针对每一环节的特色,在括号填注这样的话语,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高昂情绪。由此,学案在教学中的导学作用可见一斑。

五、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值得探讨

分组讨论法

这是最好用的一种方法。,然而在教学中能否运用得当,来自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应该对各组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及时的关注。以便给予点拨和鼓励,不可使其懈怠,并在点评中让学生有所收获。

2、物质激励法

这种方法可偶尔使用,但物的选择需与本节所学知识相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刘娟老师利用孔明灯的放飞录像让学生充满好奇,进而提出问题,并吧孔明灯送给学生,让学生课后体验所学知识和原理,深化了学生认识。同时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传染给学生。

3、语言激励法

这种方法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尤其在集体都不够活跃的情况下,往往会“冷场”,这就需要教师有较深厚的语言功底和较灵活的课堂应急能力,以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渐“入套”以活跃课堂。这也是我们日常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只是需要我们能够把握学生心理,对症下药,或“正面”引导启发,或反面“激将”,调动。

六 不虚此行,需下苦功

1、苦练书写,字是门面。

2、板书设计,定要精心。

3、课件制作,要有技巧。

4、学案导学,效果良好。

5、驾驭课堂,平时练起。

6、教态自然,需要有爱。

7、探究学习,助于提高。

8、教师下台,学生上台。

9、丰富自我,深练内功。

10、改变观念,勇于实践。题后记:

学习归来后,我在自己的教学中亲身实践了“分组教学法”的使用,具体方式有二:

一:将学生分成十组,每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前五组),后五组分别对前五组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质疑和监督。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各组学生讨论激烈,而且学生能够提出较深一点的问题。不足是:一组完成任务,其他小组跟不上,接受起来有点困难,对知识掌握不系统。(各小组都存在这一问题)

二:依旧将学生分成这几组,每小组完成同样的问题,看哪个小组表现好。

这种方式的优点与不足是:学生能够对所提问题进行研究,但积极性较差,并且课堂效率较低一些。

篇2: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

很荣幸让我参加了全国化学优质课评比观摩评比活动。我感受了全国各省优秀教师上课时,他们幽默的语言,良好的课堂驾驭能力,上课思路的严谨环环相扣,实验探究设计的完美。让我受益匪浅。现谈谈我的体会:

一、教师要具备幽默的言语,调动学生关注你。

教学幽默是爱心和智慧的完善结合。一堂生动幽默富于磁力的好课,需要深厚的知识积累和充分准备,甚而需要教师花一辈子的心血。

1、反常

“反常”就是一种幽默,这种“反常”,表面看来,它违反了习以为常的生活逻辑,而实质上,它又遵从常性,受一定的生活情境的制约,因而说,它是“反常”的,但不是荒唐的。幽默大师卓别林在很多影片中的精彩表演就是如此。

2.含蓄

适度地含蓄也是一种幽默,也能产生出幽默的奇效,令人回味无穷。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学习那种“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虑,寄正于馀”(刘勰《文心雕龙》)的含蓄而又幽默的方法,在课堂上尽量不要应用照本宣科,平庸呆板令学生乏味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去寻找一种含蓄而又幽默,妙趣横生而又余味无穷的教学方法。

3.曲折

“曲折”也算是一种幽默。一般指在写文章时,注意婉转有致,变化多姿,让文章别开生面,异峰突起,达到动人风趣,开人视野的效果。

二、教师要具备课堂驾驭能力,让学生跟着你的引导走。

教师主要应具备三种能力,即更新自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科学评价学生的能力。这三种能力都会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中。

(一)、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二)、课堂教学要体现“六个度”

1、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

2、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

3、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

4、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

5、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

6、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1、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

2、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

3、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

三、教师在上课时,教学的设计要严谨环环相扣,增强课堂的有效性。

(一)、烘托渲染——情景设置

在教学设计中安排的“情景设置”环节是从情景教学法演变过来的。(情景教学法是根据教材的立意,设置具体可感的情景,提出相应的要求来开展教学。其具体的教学程序分三步走:情景设置,揭示课题;情景展开,分析评价;情景反馈,巩固提高。这一方法使整个课堂教学在情景所营造的清新的氛围下进行,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情景的分析和评价。)

(二)、环环相扣——问题探究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有效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问题教学法是最佳选择。(问题教学法: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努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由此获得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完成一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方法,它以问题为一根主线,以问题引人,以问题归结,又以新的问题引入新的学习,问题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设计中,设置“问题探究”这个环节,正是将问题教学法付诸实践的表现。

(三)、峰回路转——反馈预计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的控制过程。《论语》中关于启发式教学方式有这样的描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里的“愤”、“悱”、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正是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如果教师不注意正确的观察学生是否处于“愤”、“悱”状态,那么教师就不可能恰好处去启发。如果教师“举一隅”而没能觉察到学生是否能够“以三隅反”,又如何确定是继续讲下去还是应该转换角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的“一隅”?

(四)、拨开迷雾——引导过渡

教师的引导过渡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问题设置后,引导学生分析,层层剥离,化解难点;第二,及时将教学反馈信息总结,形成完整的表述,根据表述,提出新问题,自然过渡到下一段内容。这一环节既体现了课堂上教师的主导性,又加强了师生的互动交流。删繁就简,拔深提高,这一环节也很能够考验教师对教材驾驭能力,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重点构思这方面的内容。

四、化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中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化学学科有了兴趣,才会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其规律的拥有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才可能激发探究学习的潜力。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好奇心是不可阻挡的,一旦启动了它将会有不可估计的力量,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而轻过程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会学”,使学生“要学”,让学生“喜欢学”。从而使 生变被动为主动。

探究是指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挑战,敢于创新,敢于付诸行动的一种行为。要培养探究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在于如何创设一种有利于激发人的探究动机和发挥人的探究能力的学习情境,我认为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创设学习情境:一首先要给学生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二其次是鼓励学生有新奇古怪的想法。三再次是能以一颗宽容平和的心态接受学生提出的质疑。四鼓励学生给老师“找”,鼓励学生大胆。当然我认为老师还应该有计划地提出问题,有意识地设计错误,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究,敢于怀疑老师,怀疑教材。适当放低自己的位置,给学生一种平等的感觉,创设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氛围。在教学中还应该

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望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化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情境中来。

(二)、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培养学 创新能力。

现代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并不只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某一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除了掌握概念,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还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我探究”、“合作探究”,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体验到科学的研究过程,改变原来的学习行为,由“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探究的课题,对要确定的课题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相应的材料,这样就要求教师课前要有充分的准备,课堂上学生会被你带进化学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你的问题会将学生置身于化学殿堂,学生会在你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会根据问题和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思考,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努力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与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求得问题的解决。

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播知识技能的同时,要着于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三)、鼓励自主探究,发展学生个性。

篇3: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

参加本次大赛决赛的教师是由全国各地通过评审选送到大赛组委会的。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组对报送到组委会的1 3 0 0节课进行了严格的评选, 从中评选出4 0 0多名高中各学科教师参加决赛。

本次大会由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东北师范大学联合主办, 福田教育局、益田中学承办。

篇4: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

10月29日上午,在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多媒体教室举行活动开幕式,由教材出版分社常务副社长陶宁平主持。重庆市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地理教育》杂志社主编李晴教授致辞,诚挚祝愿活动圆满成功;重庆市第十八中学罗丞校长、李勇副校长到会介绍学校概况,并对活动举行表示衷心祝贺和积极支持;教材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王民教授介绍中图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修订理念和特色以及审查通过情况;教材出版分社总编辑田忠介绍本次活动的内容和安排,并系统阐述中图版初中地理图册、填充图册等配套教学资源与服务。

开幕式后,来自不同课改实验区的12位教师分为4组,与重庆市第十八中学学生一起,针对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和高考复习四大模块内容,分别进行优质课展示。地理教师以课标为着眼点、以教材为基础,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注重知识点关联和拓展,关注学生互动,充分展示其深厚的教学功底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使在场观摩的广大教师受益匪浅。

展示课后,由宁夏地理教研员蔡建明主持,江西省教研室副主任喻金水、贵州省地理教研员张慧、北京市西城区地理教研员论茂伟、广东省地理教研员周顺彬等教师分别对各模块优质课做精彩点评。最后,教材主编王民教授对案例教学及地理高考备考进行归纳性和建设性总结,进一步指明高中地理新课程发展方向。

10月30日,中国地图出版社组织参会教师到重庆市大足石刻、洪崖洞等景区进行地理考察。此次活动扩大了中图版地理教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验区之间的交流学习与合作,达到广泛观摩和深化学习之目的,也为新课程探索推进、新教材使用推广提供良好机遇。

篇5: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

重庆复旦中学 皮 薇 娜

2014年10月21日至24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暨教学改革研讨在武汉举行。此次全国优质课比赛规模盛大,不再以中南地区划片进行,参加此次研讨会现场展示的代表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有31名选手。参与现场观摩的全国各地老师共有2000多人。参赛人数与观摩人数为历届之最。由于人数众多,比赛分三个会场,分别在武汉六中、武汉二中和育才高中进行。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实验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参赛选手的精彩表演和专家的精彩点评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想和同行一起交流。

一、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老师们开场白各不相同,但都异彩纷呈,有的老师利用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变魔术,有的老师以梦想作业引入,还有的老师放声高歌。这些非常有意思的课题导入都共同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入联系社会实践生活,热点问题,重视知识的运用理念。好的导课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的向师性更强,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二、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们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进行现场即兴表演,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等手段,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让整个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例如:有一位老师依托课后习题设计电解水及氢氧燃料电池试验由浅入深启发学生思考探究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去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去探究“电解池与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把教材进行整合的恰到好处。

三、课堂亮点频频出现

讲课的教师大多是各地、市的优秀青年教师,因为年轻,所以有很多新理念;因为是代表,所以有很多特色。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以自己的特色诠释着化学课堂教学的魅力,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例如,有一位老师竟然从数据表格的角度向学生讲解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原理,不但完全打破了这部分化学知识的传统讲法,而且达到了知识由浅入深突破难点的教学目的。而另一位老师不仅用四个捆绑着的气球向学生展示了甲烷的立体结构,克服了其思维空间想象的困难性,而且还通过将这四个气球先按在黑板上平面挤压,再松手,当气球弹起的一瞬间,则向学生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甲烷结构的稳定性。可以这么说,这些课堂上的亮点都是非常重视从学生的角度去学习认识新知识的,而不是从老师的角度去单纯的教学生,都体现出学生能获得些什么,而不是老师教了些什么。

四、探究活动实实在在

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优质课中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探究主题广泛,概念、定律、原理、生活知识都成了探究的载体;探究形式多样,有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像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例如:有一位老师通过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碳酸钠溶液中,再滴加稀盐酸,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既充分说明了碳酸钠向碳酸氢钠转变的原理,又证明了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碱性的强弱。而另一位老师将包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丢进可乐瓶中进行燃烧,不但大大提高了化学的神奇色彩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形象生动的向学生展示了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和大量的热化学原理。

五、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我的课堂我做主

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可达到直观,高效,生动有趣的效果。在全国化学优质课的比赛中,我们真正感受到了选手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所达到的绝佳效果。如有一位老师利用多媒体独有音频、视频效果,巧妙插入动画向学生展示了晶体形成的过程,使微观过程形象化,不但形象生动的揭示了化学的奥密,而且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力。

六、专家的精彩点评

1、三维目标形式多样化的选择。

2、何为“真正的探究实验”。

3、教学过程中化学知识和数据的准确性。

4、一节优质课的展示,不仅是一位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的体现,而且还是一个地区、一个学校所有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体现。

篇6: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

各县(市)、区教研室、市区各中学:

现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见附件),请根据要求选派人员参加会议。

附件: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二○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附件: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教研室:

为展示课改以来我省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验成果,交流教学经验,进一步推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河南省普通中小学、幼儿教育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教基研〔2013〕314号)》的精神,按照我室年度工作计划和地理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一号通知的安排,本届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决赛阶段的活动定于2013年10月12日—17日在平顶山市举行。现将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决赛阶段内容安排

1.说课:(1)通过说课选出一等奖;(2)说课时间为10—15分钟;(3)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说课。

2.讲课:(1)从初、高中决赛教师中分别选出4—6位进行讲课;(2)采用现场课形式,讲课时间为40分钟;(3)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评课:(1)讲课教师所在地推荐一位教研员或教师主评,时间5分钟;(2)评委评课5分钟;(3)自由评课15分钟。

二、决赛阶段时间安排

1.初中说课、讲课、评课活动:10月12日—14日。2.高中说课、讲课、评课活动:10月15日—17日。

三、决赛阶段地点安排

1.报到地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公交线路:(1)长途汽车站下车即到;(2)从火车站乘2路、4路、20路公交车到新华路站下车即可到达。

2.说课、讲课、听课地点:平顶山市三六联校。

四、附件

1.2013年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2.2013年河南省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2013年8月25日

附件1:

2013年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

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1.报到时间:10月12日全天。

2.报到地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公交线路:(1)长途汽车站下车即到;(2)从火车站乘2路、4路、20路公交车到新华路站下车即可到达。

3.听课时间:10月13日—14日。4.听课地点:平顶山市三六联校。

5.会议费用:会议代表的交通费、住宿费、听课费(100元)等由所在单位报销。

附件2:

2013年河南省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

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1.报到时间:10月15日全天。

2.报到地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公交线路:(1)长途汽车站下车即到;(2)从火车站乘2路、4路、20路公交车到新华路站下车即可到达。

3.听课时间:10月16日—17日。4.听课地点:平顶山市三六联校。

篇7: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

我市三名选手在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会上

取得优异成绩

2010年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观摩评选暨教学改革研讨会于10月28-30日在河南省洛阳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化学学术权威、各省教研室化学教研员和全国各地的化学教师近两千人参加了会议。这是中国化学会自2000年在大连首次举办全国优质课评比会议十年后进行的第二次大型集体活动,其规模及质量远超过上届,受到各地广泛关注。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长张建如,副理事长孙元清、郑忠斌,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主任王晶,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主任邵水潮,副主任魏现洲,洛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郑志敏,市教研室主任李玉峰等领导到会表示祝贺,本次会议会期三天,共设说课61节、现场课31节,分别在航空城会议中心、工人俱乐部会、洛阳外国语学校三个会场同时进行。经过激烈角逐,共评出说课一等奖25个,二等奖35个,现场课特等奖7个、一等奖20个、二等奖4个。首次代表河南省参加比赛的市四十六中老师席宗超凭借雄厚的教学实力荣获现场课大赛特等奖,市五十八中谢康龙老师、市四十六中吴珺老师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双双夺得说课比赛一等奖,市教研室教研员谢铁林老师、市外语学校李德武老师分别被授予“优秀指导教师”光荣称号。这次比赛我市参赛的三名选手同时获得优异成绩,不仅为洛阳也为河南争得了荣誉,他们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气氛浓厚,课堂生动活泼,轻松自如,受到了观众高度评价,充分说明课程改革以来,洛阳教育战线广大教师积极推进课改理念,认真打造高效课堂,使我市的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篇8: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

制作微视频,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算法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概念, 有关算法的定义不少,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计算机科学家克努特 (D.E.Knuth) 的描述:“一个算法只不过是一组有穷的规则, 这些规则给出求解特定类型问题的运算序列。”虽然是一个非形式化的定义, 仍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一般程序设计教材中则是采用了一个不太精确的描述:算法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尽管如此, 但因为学生在已有的学习经历中, 并没有接触过算法的概念, 因而对算法的学习存在一定畏难心理, 认为算法是“非常专业的、枯燥无趣的、艰难的”。其实, 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与学习中已经大量接触过算法, 只不过未经提炼而已。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也能从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出发, 寻找生活中的算法, 一方面帮助学生体会算法的概念, 另一方面也能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但往往只停留于文本的解读和图像的呈现, 情境性和真实性不够, 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上海控江中学的周永麒老师在《算法初探》这节课中, 通过微视频和学生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算法, 使学生体会到算法并不陌生, 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算法的热情。微视频中共有两个案例: “嫌疑人口供的分析”和“还款方案”。两个视频均由控江中学的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 演绎案例场景, 随后给出需要思考的问题:“警官是如何作出判断的?”“还款方案真的是让债务人受益了吗?”引发学生的深思, 在此基础上, 由主讲人对案例做出解析。本节课中微视频的运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一是生动形象的画面, 有效再现了生活中算法运用的情境;二是内容短小精炼, 两个案例总计只有2分18秒;三是由学生自己表演、拍摄和制作, 这就促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和掌握视频编辑软件的使用方法, 较好地体现了“做中学”的理念。

架设网络平台, 促进学生自觉生成概念

克努特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的艺术》中给出了算法的5个特征, 即有限性:确定性;输入;输出;能行性也称有效性。

相对来说, 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对于从校门到校门的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而言, 由于缺乏实际的软件开发经历, 对算法的这些特征没有实质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一带而过, 甚至就是照书念一遍。由于缺乏具体背景的支撑, 学生无法进入深层思考, 只能生硬地记住这些概念。认真的教师至多再选择一些案例来进行说明, 但案例往往又不够典型, 或者仅仅停留于案例的简单罗列和机械陈述, 缺乏充满目的性的逐层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学生的思考仍然只能触及表面性的事实知识, 无法达到深层次理解的程度。

周永麒老师在《算法初探》一课中, 突破了单纯机械讲授概念的做法, 在网络学习平台中提供了多个算法实例, 以在线测试的形式,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辨析各个算法实例中存在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 逐步明晰认识上的盲点与误区, 自然生成对算法的各个特征的认识。

例1,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算法的“有限性”特征, 设计如下问题。

下列求圆的面积的算法存在怎样的问题?第一步:令半径r的值为1;第二步:计算并输出圆的面积3.14×r×r;第三步:半径r的值增加1;第四步:如果半径r的值>0, 那么转到第二步继续执行。

A.确定性B.可行性

C.有穷性D.有输入和输出

由于半径r的值永远大于0, 所以算法不会终止。而算法的“有穷性”要求它的执行步骤是有限的, 即算法应是能够终止的。

下面的问题则用于认识算法的“确定性”。

例2, 近日, 有网友晒出北京交通大学学生食堂“请”到机器人炒菜, 如将“加食盐少许”这一步骤加入到炒菜机器人的菜谱算法中, 该菜谱算法不符合算法的哪一个特点?

A.确定性B.可行性

C.有穷性D.有输入和输出

“少许”这样的指导是不确定的, 可以被定义为“少于八分之一茶匙”, 也可以定义为“少于四分之一茶匙”, 或许盐的数量是明确定义的, 然而, 把盐加在哪儿呢?这样的指导对于一个训练有素的厨师可能是十分适当的, 但对于计算机来说却是无法执行的。

这样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使学生很快进入深层思维状态, 帮助他们去“发现”或“再创造”概念, 从而真正理解概念, 而不是死记硬背概念。

探索前沿技术, 提高合作学习的黏性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 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中关键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分工”, 另一个是“同学”。“分工”是合作的前提与基础。“同学”是合作的目标, 也是合作学习的任务。

北京市第十八中学殷春婷老师执教的《信息的鉴别与评价》这节课中, 以“谁是秘书?” (有删减) 这样一个信息鉴别案例, 有效地开展了合作学习。

例3, 最近, 单位派王经理到国外考察, 因为走得匆忙, 还有一些重要资料没来得及送到单位, 于是他把钥匙交给了小区的保安队长小李, 并说他的秘书下午会过来取。不过, 下午小李却等来了甲、乙、丙三个秘书, 小李给王经理打电话却发现已经关机了……

为了证明自己认识王经理, 三个人纷纷拿出了证据:甲拿出王经理给他传真的委托函;乙翻出了自己手机里存储的王经理在单位工作的照片, 里面还有他和王经理的合影;丙给小李听了王经理的微信语音, 语音里王经理说让丙来家里取资料。

小李看看委托函、照片, 又听了听语音, 不知如何是好……

请同学们当一次福尔摩斯帮助保安小李。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谁才是王经理的秘书?我们应该怎么去验证?在学生的分享中总结出鉴别、评价信息的四种方法:溯源法、比较法、佐证法和逻辑法, 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技术手段对三人提供的笔迹、图片、声音等资料进行鉴别。在殷老师的个人博客中, 提供了三种手段的充足的技术资料: ①笔迹:利用操作系统自带的画图软件, 截取相同的文字进行放大比较。②图片:图片鉴别中技术手段比较丰富, 一是用反向图片搜索引擎寻找原图;二是观察或查看图片的属性, 判断图片是否经过PS处理;三是使用JpegSnoop工具鉴别图片是否被编辑或修改过。③声音: 采用声纹识别技术确认微信语音是否王经理本人。

篇9:全国高中地理优质课

关键词:S-T分析法;高中化学;优质课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7–001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S-T分析法在中学化学教学分析应用的研究》一文中[1],我们曾介绍了S-T分析法以及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分析中的应用,并对S-T分析法中的Rt的含义和计算提出新的见解。在此,我们从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观摩暨教学改革研讨会(2010年,洛阳)中,遴选出7节现场教学特等奖的优质课,运用改进后的S-T分析法进行教学行为分析,旨在探寻这些优质课基本的、共同的特征,为今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重要依据。

1 对S-T分析法的改进

1.1 教学行为划分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频繁互动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我们提出将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分为三种行为:学生(S)行为、教师(T)行为和师生互动(D)行为,三种行为的划分比两种行为的划分[2,3]更符合教学实际。教学过程中T、S和D行为的分类与定义见表1。

1.2 改进后的S-T分析法中参数Rt和Ch的变化

1.2.1 参数Rt的变化

由于师生互动行为从改进前的T行为中独立出来,因此教师行为占有率Rt应该按照我们之前提出的计算公式[4]:

其中,Rt表示教师行为占有率;N为行为的采样数,教师行为数为Nt,双边信息传递行为数为Nd。

1.2.2 参数Ch的变化

在改进后的分析方法中,D与T之间也记作一次转换。以图1为例,横线连接起来的数据为连续数据,箭头则表示转换。在图1中连续数据(横线连接的数据)有9组(个),即:g=9;转换数(箭头数目)为8。这与原有关于S-T分析法的文献不同[5~8]。

类型1:该类型的2节优质课(S-T曲线如图2所示。)教学过程中并没有较长时间的学生持续行为或者教师持续行为。最长的教学持续行为仅仅约3分钟。整节课T、S、D三种行为更换比较频繁,说明教学以师生互动为主,注重通过讨论使学生获取知识。

类型2:该类型的2节优质课教学过程(S-T曲线如图3所示。)中均有1个超过5分钟和2~3个2分钟以内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每个自主学习过程之后,一般以教师引导的师生讨论为主。同时此类型中教学有2~3个超过3分钟以上的教师持续行为。

这一类型优质课由于存在持续时间很长的、单一的学生活动或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由明显的几个探究教学环节构成,探究实验用时较长。由于实验现象明显,较容易得出探究问题的结论,师生讨论用时相对较少,师生互动频率明显低于类型1。

类型3:该类型的3节优质课教学过程(S-T曲线如图4所示)中均有多个(4~5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每个过程持续时间在3分钟以内。在每个自主学习过程之后,伴随有教师引导的师生讨论,或者教师的讲解。同时,在这一类型的优质课中也有多个(4~5个)教师讲授、演示实验或多媒体展示资料的过程,这些过程持续时间一般在5分钟以内。

这一类型优质课与类型2相似,侧重通过实验获得结论,师生讨论用时相对较少,师生互动频率也明显低于类型1。但是没有如类型2那样很长时间的持续行为,课堂探究问题的数量更多,安排的探究实验次数多于类型2,每个探究实验用时相对较短。

2.2 Rt和Ch的计算结果

Rt和Ch是S-T分析法中两个重要的参数,它们分别表示教师行为占有率和行为转换率。运用改进后的计算方法(公式见本文1.2),7节优质课计算结果列于表2。

计算结果表明,除了课例3的Rt值为0.46以外,其余6节课Rt值集中在0.59~0.69之间。属于类型1的两节课Ch值较大,分别为0.52和0.59;其余5节课Ch值集中在0.36~0.43之间。

2.3 Rt-Ch图及教学模式分析

根据表2计算结果,将7节优质课的Rt和Ch值分别描绘在横轴为Rt、纵轴为Ch的平面上,各得到一个对应点,如图5所示(图中数字为表2中的课例编号)。

从图5来看,7节优质课均为混合型教学模式。各点分布集中在混合型上方,除了课例3以外,其余各点分布偏右。

从S-T分析法教学模式的标准条件不难看出:讲授型很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型则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容易导致教学组织失控;对话型教学易导致行为转换过于频繁(例如我们称为“满堂问”的课堂教学),学生难以适应或产生疲劳感。只有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学行为转换适中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更能够体现广大专家和教师对新课程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3 结论与思考

3.1 优质课分析对化学课堂教学的启示

7节全国比赛特等奖的优质课,无疑是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典型范例,通过S-T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的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对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

3.1.1 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

根据7节优质课教师或学生行为占有率来看,1节大约45分钟的课,教师的活动时间大约为25~30分钟,学生的活动时间大约15~20分钟。

值得关注的是课例3的教师行为占有率只有0.46,本节课实际教学时间42分钟左右,其中学生活动时间占了约22分钟。分析这节课的录像可以发现这节优质课学生实验探究的时间较长,同时在交流讨论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这节课学生活动时间较多,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在本节课得到很好地贯彻。与此同时,在本节课中,在学生探究前的发现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探究之后的讨论交流环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加以引导,尽管言语不多,却起到点睛的作用;此外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时候,教师能够根据实验情况,针对某些小组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点拨。因此尽管教师的活动时间比学生少,但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削弱。

新课程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帮助、促进下利用情境、合作、讨论等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一理念的贯彻,在教学中的客观体现就是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将教师的任务放在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1.2 适中的行为转换率

从7节课的S-T曲线分析,不同教师的探究式教学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教师设计了若干较长时间的教学行为,而有的教师则以多个较短的教学行为构成整个课堂教学。有些课例的探究活动以实验探究为主,有些课例的探究活动偏重通过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使学生获得发展。

而若从行为转换次数来看,7节优质课均约为30~55次。这样的教学行为转换率既能保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又能够避免教学行为转换过于频繁。理想的中学化学教学行为转换率应该稳定在这一区域。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实践时,既要避免安排过长时间的连续学生活动,以免削弱教师主导作用;也要避免过长时间的讲解,以免弱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更要避免过多的师生行为转变,以免产生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满堂灌”、“满堂问”现象。

3.2 关于教学模式的分类标准的一点思考

在分析课例时我们注意到,没有一节课的Rt、Ch值的对应点落在混合型的下端。可以看出,处于混合型下端的课堂教学尽管师生行为占有率较为适中,但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很少,这一区域最极端的教学情况是:“老师先讲一半,学生再做一半作业”,这一种教学模式与前文所分析的优质课显然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它们都归为同一类教学模式——混合型教学模式,很显然是不合理的。考虑到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名称——板块型,是指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由持续时间较长的若干单一教学行为的板块组合而成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就是转换率较低。关于板块型教学模式的判断标准,我们初步定为Ch≤0.2。也就是平均每5分钟内的S、T或D之间转换次数在两次以内。

此外我们还将原来S-T分析法中的混合型更名为平衡型,意指教学中各种教学行为比例以及教学行为转换频率适中,相对较为平衡。

改进的S-T分析法教学模式分类标准,见表3。

五种不同教学模式在Rt-Ch图中表示,如图6所示。运用图6的教学模式判断,7节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特等奖的课例均符合平衡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4][5][9]刘立新,王萍等. S-T分析法在中学化学教学分析应用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4,36(1):27~30.

[2][6][10]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104.

[3][7][11]艾伦,艾霁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测量工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6):1~7.

[8][12]刘菁,王陆等著.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5~125.

新课程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帮助、促进下利用情境、合作、讨论等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一理念的贯彻,在教学中的客观体现就是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将教师的任务放在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1.2 适中的行为转换率

从7节课的S-T曲线分析,不同教师的探究式教学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教师设计了若干较长时间的教学行为,而有的教师则以多个较短的教学行为构成整个课堂教学。有些课例的探究活动以实验探究为主,有些课例的探究活动偏重通过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使学生获得发展。

而若从行为转换次数来看,7节优质课均约为30~55次。这样的教学行为转换率既能保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又能够避免教学行为转换过于频繁。理想的中学化学教学行为转换率应该稳定在这一区域。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实践时,既要避免安排过长时间的连续学生活动,以免削弱教师主导作用;也要避免过长时间的讲解,以免弱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更要避免过多的师生行为转变,以免产生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满堂灌”、“满堂问”现象。

3.2 关于教学模式的分类标准的一点思考

在分析课例时我们注意到,没有一节课的Rt、Ch值的对应点落在混合型的下端。可以看出,处于混合型下端的课堂教学尽管师生行为占有率较为适中,但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很少,这一区域最极端的教学情况是:“老师先讲一半,学生再做一半作业”,这一种教学模式与前文所分析的优质课显然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它们都归为同一类教学模式——混合型教学模式,很显然是不合理的。考虑到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名称——板块型,是指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由持续时间较长的若干单一教学行为的板块组合而成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就是转换率较低。关于板块型教学模式的判断标准,我们初步定为Ch≤0.2。也就是平均每5分钟内的S、T或D之间转换次数在两次以内。

此外我们还将原来S-T分析法中的混合型更名为平衡型,意指教学中各种教学行为比例以及教学行为转换频率适中,相对较为平衡。

改进的S-T分析法教学模式分类标准,见表3。

五种不同教学模式在Rt-Ch图中表示,如图6所示。运用图6的教学模式判断,7节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特等奖的课例均符合平衡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4][5][9]刘立新,王萍等. S-T分析法在中学化学教学分析应用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4,36(1):27~30.

[2][6][10]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104.

[3][7][11]艾伦,艾霁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测量工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6):1~7.

[8][12]刘菁,王陆等著.信息化教育科研方法——发挥技术工具的威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15~125.

新课程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受。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帮助、促进下利用情境、合作、讨论等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这一理念的贯彻,在教学中的客观体现就是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更多地将教师的任务放在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3.1.2 适中的行为转换率

从7节课的S-T曲线分析,不同教师的探究式教学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有的教师设计了若干较长时间的教学行为,而有的教师则以多个较短的教学行为构成整个课堂教学。有些课例的探究活动以实验探究为主,有些课例的探究活动偏重通过师生讨论和生生讨论使学生获得发展。

而若从行为转换次数来看,7节优质课均约为30~55次。这样的教学行为转换率既能保证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又能够避免教学行为转换过于频繁。理想的中学化学教学行为转换率应该稳定在这一区域。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实践时,既要避免安排过长时间的连续学生活动,以免削弱教师主导作用;也要避免过长时间的讲解,以免弱化学生的课堂参与;更要避免过多的师生行为转变,以免产生看似热闹、实则低效的“满堂灌”、“满堂问”现象。

3.2 关于教学模式的分类标准的一点思考

在分析课例时我们注意到,没有一节课的Rt、Ch值的对应点落在混合型的下端。可以看出,处于混合型下端的课堂教学尽管师生行为占有率较为适中,但是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很少,这一区域最极端的教学情况是:“老师先讲一半,学生再做一半作业”,这一种教学模式与前文所分析的优质课显然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把它们都归为同一类教学模式——混合型教学模式,很显然是不合理的。考虑到这一现象,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名称——板块型,是指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由持续时间较长的若干单一教学行为的板块组合而成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特征就是转换率较低。关于板块型教学模式的判断标准,我们初步定为Ch≤0.2。也就是平均每5分钟内的S、T或D之间转换次数在两次以内。

此外我们还将原来S-T分析法中的混合型更名为平衡型,意指教学中各种教学行为比例以及教学行为转换频率适中,相对较为平衡。

改进的S-T分析法教学模式分类标准,见表3。

五种不同教学模式在Rt-Ch图中表示,如图6所示。运用图6的教学模式判断,7节全国高中化学优质课特等奖的课例均符合平衡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4][5][9]刘立新,王萍等. S-T分析法在中学化学教学分析应用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4,36(1):27~30.

[2][6][10]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4~104.

[3][7][11]艾伦,艾霁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测量工具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6):1~7.

上一篇:晋升岗位述职报告下一篇:听党指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