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之炼字教学漫谈

2024-05-03

小学古诗词之炼字教学漫谈(精选10篇)

篇1:小学古诗词之炼字教学漫谈

千锤百炼无止境,心有灵犀一点通

──小学古诗词之炼字教学漫谈

黄慧兰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容桂街道高黎小学

【内容摘要】

炼字教学是小学古诗词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炼字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小学阶段应以认字和积累词语为主,进而品析解读。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有所知(认知),有所疑(质疑),有所议(讨论),有所为(练习)。从炼字的角度,通过替代、体悟、对比、达意等方式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积累文化知识,丰富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关键词语】小学古诗词教学 难点与突破口

古诗词在小学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然而,阅读理解古典诗词需要一定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经验。而这些恰恰又是小学生所比较欠缺的方面。因而,古诗词就成了教学的一个难点。有的教师避难就易,以读(朗读)代讲(讲解),以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的教师则以背(背诵)代析(品析),以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其实都是片面强调了读和背的作用,而忽视了讲和析的必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古典诗词更具语文性和人文性特点,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我们应该采取主动积极而有效的方法来突破古诗词教学难点,使学生不仅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古诗词语言的优美,而且,通过学习古诗词积累文化知识,丰富词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那么,古诗词教学难点的突破口是是么呢?我以为,从炼字切入是快捷有效的途径。炼字,是一种修辞方法,其目的就在于选用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古人作诗,常常出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意境。当今小学生往往缺少“炼字”精神和“炼字”能力。一方面是因为粗心大意而张冠李戴──误用词语;另一方面是由于词汇贫乏而无所选择──单调重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助古诗词语言凝炼精美的特点,从炼字教学切入,引导学生学习古人精益求精锤炼语言的精神和感受古诗词语言的优美。

炼字教学应该循序渐进。小学阶段应以认字和积累词语为主,进而品析解读。在教学中,要力求让学生有所知(认知),有所疑(质疑),有所议(讨论),有所为(练习)。因此,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炼字教学。

一、替代。就是用其他词语替代诗句中的词语,在比较中感受作者遣词的精准。小学生手头上掌握的词汇不多,我们先点出诗词中的关键词,再出示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并作简要的解释,然后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去代替诗词中的关键词,边读边体会,看看用哪个词语更好。如王安石《泊船瓜州》(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把春风吹过江南时所带给人经久不衰、春神常一的景色描绘得十分确切、传神,写出了春风旺盛的生命力。是其他词语如“吹”、“到”、过”、“入”、“来”等不可替代的。又如白居易《暮江吟》(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铺”字用得逼真、贴切,表现了黄昏时的太阳逐渐下落,光线逐渐展开的情状。既有“面”的感觉,又有逐渐展开的动态。倘用“照”,则显得平淡而抽象;倘用“射”,则显得生硬,而且只有“线”的感觉。唯独用“铺”,才生动而准确。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爆布》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疑”字用得好。用“疑”,表现了作者惊叹这条瀑布高悬一泻千里的气势。通过这样的替代比较,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个”,而且认识了那“一串”。可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体悟。就是通过选词填空的练习让学生体会炼字的情趣与道理。教师出示题目和备选词语,先让学生自主选择填空,并简单说明理由,然后由教师点评。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人教版小学第二册课文)第一空备选词语:出、露、见;第二空备选词语:站、占、在、立。第一空之所以选“露”,是因为“露”有刚刚显现一点点的意思,与“尖尖角”很搭配。而“出、见”则程度较深。第二空之所以选“立”,是因为“立”,不仅含有“站、占、在”的意思而且能表现出蜻蜓轻灵的形态。再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人教版小学第十册课文)如果选“满”或“铺”虽然也能表现莲叶的多,却把水面上的莲叶变成了天空上的了,不仅意境变了也不合情理。唯有“接”能表现莲叶的无边无际。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炼字需要积累丰富的词汇,而且懂得“词不离句”的道理。

三、对比。古诗词中,有些词语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在教学中要指出来,以免影响阅读理解。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人教版小学第九册课文)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怜悯。又如“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人教版小学第七册课文)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不能用“坐着”“坐下”来解释。再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人教版小学第五册课文)中的“但”,是“只”“只有”“只能”的意思,不是表转折的“但是”。“闻”,在这里是听,听到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闻”,除了有“听”的意思,如新闻,还有“嗅”的意思,如“闻到花香了”。为了便于学生比较鉴别,可以拟制“古今词义对照表”,从音、形、义、词和运用几个方面分析比较。

四、达意。炼字旨在炼意。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位陈公得到杜诗旧集一部,其中《送蔡都尉》诗中有这样一句“身轻一鸟,”可惜后面一字已经缺失。于是他便叫来一些文友,请求拟一字试补。有的拟为“疾”字,有的补为“起”“落”“下”字等,但又觉不妥。后来得一善本,原是“身轻一鸟过”。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由此,可以想象杜甫当年为求一“过”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疾”只是表明速度,是鸟的一种状态。用“起、落、下”也只限于鸟的起始和结束的动作,既不自然也不贴切。为什么非要用“过”字呢?原来,诗写的是一个勇猛的武将,他驰骋疆场像一只鸟那样轻灵活泼。一个“过”字,让人联想到碧空晴日,一鸟倏然而过,是那样轻灵、自然、活泼。写出枪急将勇,驰马追敌,一闪而过的感觉。这样一句“身轻一鸟过”才与下句“枪急万人呼”相呼应。只有伟大的诗人才有这样极其敏锐的语言感觉。着一“过”字而境界全出。

由此可见,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引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达优美意境。如《枫桥夜泊》(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就是因为“对”着那“月落、乌啼、霜满天”和“江枫”“渔火”令人愁绪万分。“对”字,可以理解为相伴相随。一个羁旅客子与这样的情景相伴相随,怎能安定入眠?再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少翁《游园不值》(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一“关”一“出”,意境全现。这关键的两个字,一正一反,写出的并不仅仅是园中美丽的春色,还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写出了一片春意盎然。尽管没有访到主人,但作者的心灵已经被这动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满了!

从炼字切入教学古诗词,由“一个”(词语)辐射“一片”(词语);窥一斑(一个关键词语)而知全豹(通达诗歌的意境),既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提高学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散发性思维。而且,通过炼字教学,学生在理解这一个词语的同时解读了整句乃至整篇,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比之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要省事而且记忆犹新。可谓一石三鸟,心有灵犀一点通。

篇2:小学古诗词之炼字教学漫谈

一、诗歌语言的特点

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诗歌语言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和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炼、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诗词有时因为或者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语序有所颠倒,在理解时要加以还原。(见《晨读晚练三》第2页的10个例子)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臵于“历历”、“萋萋”之后,实际上是被陈述的对象。例

3、“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例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例

5、“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例

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例

7、‚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二、考查内容

分析语言,就是分析遣词造句。就古典诗歌来说,一般有三个观察角度。

1、分析关键字(多为诗眼)的作用——炼字型;

2、理解关键句(多为名句)的含意——关键词句型;

3、品味整首诗歌的语言特色——总体特色型。

本课时重点分析炼字、关键句方面的内容,古人特别注重推敲字词的准确、生动、传神。例

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齐己《早梅》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例

2、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

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了解常规问法和答题模式

1、分析炼字型

提问方式:某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或对流传下来的不同版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区别分析。

应答分析:古诗语言是最凝炼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赏析时要联系全诗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以理解炼字技巧的精妙。

答题思路和模式:

一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基本含义,这是答题基础;

二是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摹语境义,描述景象;

三是指出该字运用什么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

2、分析关键词句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试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应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词句就构成全诗线索,定下全诗感情基调、主旨内容,抓住这个词句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模式:

一是指出该词句本身含义,这仍然是答题的基础。二是说明该词对表达内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三是分析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领起、总括等。

四、典型引路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分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所营造出的意境,与全诗基调是一致的。本答案可作范本:一是指出是哪两个字,二是解说二字在句中含义时紧扣文本,三是概括二字对表达意境所起作用。

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是‚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心情。

而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臵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解答偏于一点。

再看下面的答案: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分析: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的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湖北卷)

次 北 固 山 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答案:“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 2 观视觉形象。或“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7年全国卷Ⅱ)(核按钮49页5题)

维 注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分析:答出‚明‛和‚出‛两字,给1分,能对这两个字作简要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答成其他两字,只要言之有理,可酌给1至2分。从题中看,‚白‛和‚碧‛也可选择,体现出山清水洁的特点;但结合诗题看,‚明‛和‚出‛更富动态感,更能体现‚新睛‛的特点、该联中主要景物的特点。

本题炼字题,以往的问法是‚哪一个字用得好?‛,‚诗眼是哪一个,为什么?‛解题关键是找诗中的形容词、动词、数词。即使是名词,一般也是动词性的。有的应注意叠词。其作用一般是突出景物特点、有利于情感表达、突出主旨等。应关注的是,许多学生答对了第一个问,但简要分析时却说不准。这一方面是学生语言表现力问题,更主要的是学生缺乏生活感受,他们对雨后的景象缺少细心的观察。想象力也因此受限。(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 ①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分析:答出图景,1分;每答出一点好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第一问很容易答出,第二问答案的第一点不易想到,第二点仍是以往的‚动静‛问题,但学生不易想到。问尾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实际上是要你分析它在全诗描写中的作用,必须联系全诗内容和主旨来思考。

诗歌鉴赏题,不是文字游戏题。学生只有真正读懂了诗的意思,才能答对题。那些读诗少,却能得高分的现象减少了。这要求我们学生,平时应真正地读一读诗,全文地背记一些诗,品味诗的真味。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强对生活的感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I)(核按钮49页3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释: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踡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1)‚拳‛和‚退‛。一个‚拳‛字写静态之景,不仅逼真,而且撩人想象;一个‚退‛字,写动态之景,目送飞鸿渐行渐远。通过这静动结合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 3 为景物所迷醉的情态。

分析:范本。题干非常明确,一般说来,这两个字应是对称的,不是‚拳‛和‚退‛,就是‚明‛和‚阔‛,都可以;但要结合文本,两句诗的主要形象是‚鹭‛和‚鸿‛,沙地和天空只是它们活动的背景,所选‚拳‛和‚退‛最为妥当。如选‚明‛和‚阔‛,主要表现天地间的景象。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话,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分析:要结合文本概括作者的情感态度,抓主旨、抓隐含情感的句子,如第4句、第7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全国卷Ⅱ)(核按钮49页4题)

春 日 即 事

李弥逊

②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分析:考查鉴赏语言的能力,‚网‛的发出者是‚小雨‛,对象则是‚春‛,既传达一种形象,又传达一种感情。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

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分析:分析概括作者情感态度,从题目可见作者是因春日所见所闻有感而作,写罢官闲居时的落寞与不平。前二句写春残日暮之景,后二句写闲居生活的冷寂。有几个词语写环境景物的同时,也透露出心境:‚落花‛‚黄昏‛‚张罗地‛‚自掩门‛。

五、迁移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福建卷)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阴。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字。请从三、四两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答案: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是“凉”字。“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分析:这个字应当饱含感情色彩,带此色彩的有哪几个字呢?先总说,后分说;分说先说内容,后说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案:(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2)清冷、幽静,孤单、寂寞(3)为拂绿琴埃

分析:(1)‚微风‛是全诗的线索,这一意象最为活跃,学生必须有贯通全诗的能力;(2)要从‚景‛与‚情‛的角度作答;(3)是考查典故的使用,‚知音‛‚高山流水‛的故事并不难。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5年福建卷)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案:(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出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2)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梯,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题,重点考查对关键词的鉴赏。‚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大雁懂得人情,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含蓄地表达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而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的拟人化手法。当然,如能在分析时自圆其说也是可以的。

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2007年山东卷)

关①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释: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分析:考查赏析重要语句的能力,鉴赏首先要从诗歌的主题入手,本诗重点在于后面‚出关争得不回头?‛一句,写出思乡之情。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分析:‚马后‛‚马前‛是关键,反映将士出关,踏马征程,关内关外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的对比,聚集在‚桃花‛与‚雪‛的对比上,运用象征手法,为下文表达主题作好准备。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安徽卷)

小 孤 山

[宋]谢枋得 ③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释: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 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2009年山东卷)

寄 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面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说明:此答案可作范本。字面义(表层与深层)—诗句中作用(内容与结构)。(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到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与客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年四川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分析:(1)考炼字,考查动词的表达效果,要从‚表达‛方面说‚效果‛。(2)是综合性鉴赏题,可考虑:写了什么‚景物‛和‚人物活动‛,运用什么手法,表达怎样的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明发房溪二首(其一)

杨万里

青天白日十分晴,轿上萧萧忽雨声。却是松梢霜水落,雨声那得此声清。⑴诗中哪一个字能概括全诗的意境特点?为什么? ⑵这首诗的叙写曲折有致,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⑴‚清‛。一个‚清‛字,不但晶莹澄澈,而且还带着泠泠清韵,呈现出清幽澄明的境界。⑵晴天突然听到雨声,意外转折引起悬念。诗人却把晴日雨声的谜底在第三句直接挑明,然后又在这基础上,回过头去将‚霜水‛声与一般的‚雨声‛作比较,引出第四句来。这就使诗意多了一层曲折,诗境也显得更为深邃。

9、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汉 江 临 泛 王 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1)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试以这首诗的颔联‚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为例,谈谈你对苏轼评论的看法。

答案:评论中肯。王维的诗确实具有图画美,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疏阔淡远的水墨画:浩渺无际的汉水仿佛流到天地之外去了,浅淡迷蒙的山色若隐若现。(2)颈联中的‚浮‛‚动‛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简要分析。

答案:‚浮‛‚动‛二字写出了诗人临江泛舟的感受:舟随波动,于是水滨的城邑,远处的天空,一切都随着浮动起来。原来是江水波澜起伏,舟中人因错觉以为城邑、天空在动荡,诗人运用这种手法,写出了汉水阔大而磅礴的气势。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燃‛字状物写景,妙在何处?(2)‚又‛字有何意味?

(3)本诗运用了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 答案:(1)‚燃‛字以火的燃烧写花的鲜艳无比,表现春光之美好。(2)暗指其滞留异乡时间长(或身在异乡已不是一年两年了),年年因春而生离乡之愁(或思乡而不得归的愁苦)。

(3)衬托或反衬或以乐景写哀情,先写春光美好,以突出后两句所表达的思归之情。

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李 瑞

卢 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1)本诗前两联写‚衰草‛‚寒云‛‚暮雪‛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以景衬情,借景抒情。故乡衰草,寒云暮雪,阴郁笼罩,这些描写把作者与友人 的离别之情衬托得凄楚悲切。

篇3:小学古诗教学漫谈

一.赏读古诗, 走进诗境

1.音乐伴读:音乐和文学有着不解之源, 如果在课堂上, 适当地运用音乐, 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共鸣, 也更容易融入诗的意境。比如, 在《出塞》、《送别》等送别诗中, 我配上《送别》、《知音》等轻音乐, 加上声情并茂的古诗范读, 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动人的情境之中, 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如临其境。

2.绘画引读:有些古诗, 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如果把绘画引入古诗教学, 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兴趣。在学习古诗的时候, 将“诗”与“画”结合起来, 诗配画, 画填诗;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可以增进丰富的想象, 画一幅或几幅图画, 来表现诗的内容和意境。记得学习《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 我一边吟, 一边引导学生在黑板上依次画出稀疏的竹篱、悠远的小路、如伞的绿树、翩翩起舞的蝴蝶、金黄的菜花, 而学生无形中将自己构想成了画中的主角——奔跑着的、活泼天真的儿童。赏析图画时, 不少学生发现那个捕捉蝴蝶的儿童, 身在金色菜花的海洋里, 很难找到那只美丽的蝴蝶, 从而更好的理解了“飞入菜花无处寻”。

二.嚼字品词, 悟诗情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 而作为主观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观景象的“境”中, 因此, 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入其“境”, 才能使学生“悟其神”, 会其“意”, 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教师应根据每首诗的不同特点, 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 启发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如古诗《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含义深刻, 很富有哲理性, 难以讲清。有位教师教学时, 出示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景图片, 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从正面看、从远处看、从侧面看、从近处看, 呈现出了各种不同姿态和魅力, 再通过出示问题“为什么作者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引导小朋友反复读古诗, 大部分的孩子一下子就抓住了古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三.重视拓展, 将古诗活学活用

我市解放小学有位教师在《赠汪伦》一诗教学的最后是这样启发学生写诗的:

师:诗中送别的场景如此感人, 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送别的画面, 朋友转学, 亲人远行……你们会在什么地方送别呢?

生 (七嘴八舌) :火车站、汽车站、码头、机场……

师:在依依惜别之时, 大家一定有许多话要说, 请你们学学作者, 写一首送别诗给他们。

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 纷纷模仿古诗, 开始自己的古诗创作。交上来的作品, 也各有特色。这样的过程不正是他们自我超越, 自我创新的过程吗?

篇4:漫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8-02

随意翻开小学语文教材,便可以发现古诗是重要的内容,这些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不但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何使古诗教学贴近学生,能真正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吸收和积累,我进行了有关古诗教学的探索。

一、注重朗读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一般古诗词教学可以按照以下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试读古诗,了解作者——自读古诗,读通诗句——熟读古诗,理解意思——诵读古诗,体会情感——研读古诗,欣赏借鉴。通过五遍深读,必然会使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会水到渠成。当然,古诗词教学应是创新的园地,不可千篇一律。如六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两首》,即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我在教学上采用三个步骤:第一、初读诗句,查阅背景,了解诗人杜甫热泪盈眶的心事;第二、精读诗句,查阅词典,了解诗人杜甫欣喜欲狂的心境; 时,也是采用三个步骤:第一、初读诗句,结合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第二、精读诗句,结合时事,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第三、研读诗句,结合诗题,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这两首诗的教学都是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或喜或悲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在诗象中体会作者深刻的内心世界;研读诗文时我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

二、创设情境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集,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因此理解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教学中创设古诗词教学情景,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融入诗词的境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如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首诗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农历二月,地面青草生长,空中莺儿飞翔,堤岸上杨柳飘拂,人们陶醉在大好春光里。孩子们放学回来天还早,赶忙趁着东风放起风筝。这是多美的意境呀!又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通过夜泊所见的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古寺、客船,伴之以所闻的乌啼、钟声,勾画了一幅意境幽美的秋江夜泊图。再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

三、读写结合

引导知识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学习致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中建议: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种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平时的经典诵读活动中学生积累了大量格言警句和精美句段,老师就要教会学生如何灵活运用,旁征博引。课堂上,我就让每个孩子选一两句古诗文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有的孩子为激励自己抓紧年少时努力学习,就选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还有的孩子选用“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来告诉自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才会有成功的喜悦。在平时的习作中,我也鼓励学生恰如其分地引用名诗句,如这个学期第一单元作文是描写学校的景色,有的学生用“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进行开篇,有的学生在描写桃李园用上了“东风吹雨衣不湿,我在桃花深处行”一句来点缀。在写“难忘的一件事”时,有学生用了《论语》中的名句“与朋交,言而有信”进行结尾。读经与写作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水平、积累学生的人文素养。读与写是相互结合的,在习作中只有恰当的明引、暗引或使用活化了的词句,就能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更生动隽永。

四、强化积累

古诗文大都是文言文,毕竟离我们这个时代比较久远,要理解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日常使用的也不是很多,刚开始可能学生还有兴致,时间一长,难免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产生惰怠情绪。在引导学生背诵时一定要灵活变换形式。

1.以活动激发兴致。可以利用班会课、文体课开展主题学习经典活动,如“我是小李白”,“《论语》竞背”、“有趣的田园诗”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到读经带来的成就感,自然就会喜欢读。

2.课前五分钟诵读。背诵不需要占用学生活动的时间,也不用专门开设一节课,只要在每节语文课前五分钟时间,组织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让学习委员每周将一首诗、一句经典名言或经典古文分节抄在小黑板上,原则上每周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也可以加快更新,学习委员带领大家课前诵读。

篇5:高考诗歌鉴赏之炼字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例题分析,探究归纳答题规律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吟咏诗韵鉴赏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诗歌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不废炼字之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清·沈德潜

二、回忆答题步骤

炼字题在以前练习和考试中也做过,请学生回忆答题步骤。

1、指出该字所用手法。——明手法

2、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释字义,描景象

3、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点意境/表感情

答题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这个思路去做题,但不必拘泥于此三步的每个内容。

三、典题示例

天 仙 子

张 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千古传唱,尤其是“弄”字更是被后人称道,好在何处?(5分)

1、整体感知

对诗词的整体把握是做炼字题的基础(1)吟咏诗韵带学生进入诗词情境。(2)探讨词中情感。①感情基调是什么? ②为何而愁?

明确:愁春的离去 愁时光的流逝 愁往事不堪回首

2、炼字“弄”

(1)学生思考并在纸上写出答案(2)请学生读出自己的答案(3)请学生从答题的步骤、思路和内容点评答案(4)教师点评,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弄”之妙处。(5)展示PPT,进一步明确答题步骤、思路

“弄”,拟人(手法),玩耍、舞动(字义),“弄”字说明此时有风,描绘了一幅云破月来,风吹花动,花影也摇摆生姿的画面。作者说花弄影,赋予花影以人的情态,化静为动,突出了花的可爱,营造了一幅月下风中影随花动的朦胧灵动的优美意境,表现了词人在经过一天的苦闷后由愁转喜的微妙的短暂的心理变化(意境、情感)。

四、强化训练

(一)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凉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有一字意蕴丰富,请找出并分析。(4分)

1、整体感知

师:根据对陆游和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大家一起有感情读诗。感情基调大家认为应当是怎样的?(悲壮)

2、学生思考并展示答案

3、学生点评答案

4、师点评答案并给答案评分,对其理解不够的地方做出分析。

5、师展示PPT,巩固答题思路

(二)找出关键词,并理解关键词的意思 对字义的理解是做炼字题的基础。

(1)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2)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3)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

明确:(1)凉,悲凉、冰凉,“凉”既写出夜晚的凉,更表现出词人心境的悲凉。

(2)闹,热闹、喧闹,拟人、通感,描绘了红杏枝头繁花似锦,鸟儿似乎也叽叽喳喳鸣叫个不停,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3)自,空自、独自,年华流逝夫君却游学在外的感伤孤独。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诗以言志、诗以言情,诗歌归根结底是诗人用来表情达意的,而情感的表达在诗歌中通常又是通过意境的营造来实现,诗人炼字往往炼的便是意境和情感,在做题时我们如能抓住诗词中的意境情感,再按一定的规范步骤答题,那便真真是极好的了。

六、板书设计

答题技巧 手法 释义 字义 描述

篇6:诗歌鉴赏之炼字公开课教学设计

【课前导入】知识情况反馈,引入课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释】① 西楼,即诗中的朱楼,它依山面海。②钩珠箔,把帘子挂起。【问题】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在改卷过程中,很多同学错误的分析了本诗的情感。总结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写出了诗人一生坎坷,抒发了诗人年华易逝的苦闷。

2、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忧国忧民的感情。

3、诗人独自漂泊在外的孤独、落寞、心酸之情。

4、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的思乡之情。

5、讽刺当朝统治者政治腐败,表达了自己的苦闷之情。【诗歌鉴赏要求】

(1)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1、通过练习,掌握诗歌鉴赏中炼字类试题答题步骤。

2、通过规范设置问题并拟定参考答案,进一步强化高考诗歌鉴赏炼字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炼字?(2分钟)

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换句话说,炼字就是鉴赏一首诗中用的最生动、最传神、最精彩的那个字,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中的诗句,你来找一找,看哪些字用得好?

1、红杏枝头春意闹

2、云破月来花弄影

3、一片孤城万仞山

4、人生几度新凉

5、羌笛何须怨杨柳

找出关键字,并说说他好在哪里?

二、牛刀小试:(5分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①,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释】①张罗地:指十分冷落的地方

【问题】首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

1、网,“网住”之意,2、丝丝小雨像网一样,要把春天网住,3、诗人运用想象、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惜春之情。

三、自主学习:(3分钟)

(一)自学指导:阅读教材161页,思考:

1、炼字类试题设问方式一般有哪些

2、炼字类试题一般答题步骤

(二)自学检测:明确:

1、炼字类试题设问方式一般有哪些?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他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4)请对某字的妙处加以赏析。

(5)某句中的某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6)某字另一版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2、炼字类试题一般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阐释或描绘画面。(3)点出该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除此之外,有手法答手法。

四、合作探究: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2分钟)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注释: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陆游晚年住在绍兴镜湖边的三山。【问题】古人评论这首词的下片,说第一句有三个字用得好,你认为是哪三个字,它们好在哪里?

交流要求:

1、小组讨论时,成员轮流发言,其他成员点评,看形式上是否缺少环节,内容上情感是否准确。

2、小组内统一答案,指定代表作好记录并发言 【参考答案】

这三个词分别为:“未”、“先”、“空” “未”,“没有”之意;“先”,“提前”之意; “空”,“白白地,徒劳地”意思。(步骤一)

写出了胡人还没有被赶出国土,诗人却年老体衰、双鬓斑白,只能徒劳的流下泪水。(步骤二)

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岁月虚度、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沉痛心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南宋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步骤三)

五、拓展练习:综合运用课堂知识,为这首词的下片拟一道炼字题并制定参考答案。(12分钟)

要求:

1、两人一组,同时出题,交换回答

2、问题设置符合炼字题的一般问法

3、答案要符合解题步骤

菩 萨 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学生点评黑板上同学展示的学习成果。(点评设问方式是否符合炼字类试题一般问法,答题步骤是否完整,答案内容是否准确)

六、小结(5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古诗词鉴赏中炼字类试题的一般设问方式和一般答题步骤,即

1、释含义

2、描景象

3、点作用

4、明手法(板书)

七、作业:在课下完成P161页达标检测题“应用体验”

八、总结: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宋]蒋捷《一剪梅 舟过吴江》

通过樱桃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写出了时光的流逝。告诫我们应该把握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努力学习!

九、板书:

《千锤百炼的智慧》

炼字一般步骤:

1、释含义

2、描景象

3、点作用

篇7:小学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一、初读诗文, 了解作者

人常说;诗读百遍, 其义自明, 其情自见。何况诵读古诗方法很多, 分自读、对读、群读, 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 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 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多了, 自然成诵, 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 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 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 每个词的读音, 例:《敕勒川》中“风吹草低见牛羊”现在“见”读“jian”, 但古读音应该是“xian”, 古读音更能押韵, 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 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e, 就不和谐, 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 我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 多读几次, 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 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诗文, 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 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在语文课本中, 古诗词都会有注释, 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 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 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 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 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有很大帮助。

三、再读诗文, 细心赏析

诗歌的语言古诗词遣词造句简炼精当, 其中一些字词的巧妙运用 (如变化词性, 拓宽词意, 改变字序) , 如画龙点睛带活了全诗。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活用一个“绿”字, 生动形象地把春风使江面披上绿装的过程写活了。教学中, 有意引导学生抓住“诗眼”, 细细品味。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和用语的精妙。突破古诗语言的樊篱, 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有些字古今通用, 如“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船”。2.要让学生懂得汉语古今的变化。“渭城朝雨浥轻尘”中的“朝雨”即“早晨的细雨”。“远上寒山石径斜”, “径”即“小路”。3.还要注意让学生了解古今异义的字。如“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古诗词教学要在理解字、词意的基础上领会句、篇, 抓住作者的构思, 引导学生去领会, 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诗歌的语言。

四、感悟修辞, 展开想象

古诗的想象古诗词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 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形容等手法, 创造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 表达思想感情。教学中,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并通过联想, 使诗情画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首先, 古诗语言往往有较大的跳跃性。教学时要通过想象把其中的空白填补起来或加以联缀, 从而获得全诗的完整形象。如《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诗中“问童子”, 问的是什么?诗中留下空白, 但可以“言师采药去”的回答想象出问的是“你的师傅去了哪里?”这样想象, 诗就完整了。其次, 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成诗句, 需要引导学生想象比拟事物和被比拟事物在形象上的联系。如“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教学中让学生明白“春风”和“剪刀”有什么形象相似性。再次, 用夸张手法写成的诗句, 需要让学生想象出通过夸张所表达的激情,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似是银河落九天。”还要让学生想像出瀑布从高空飞落的宏伟壮观气势, 体会诗人的赞叹之情。另外, 古诗词的写作年代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 诗人又有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 我们的思想与古人存在一定距离。所以要进一步了解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就必须借助想象来达到。总而言之, 古诗词教学, 我们要充分挖掘其内涵, 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对我国古典文学产生学习兴趣, 为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而自豪。

五、联系生活, 模仿创造

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还可以根据诗歌的特点, 以景与情的触发点为语言转换枢纽, 充分利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 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创造, 让学生通过转换语言完成对古诗词的体验、感悟、积累和运用, 激发情感, 提高活用语言的能力。

篇8:小学语文教学中诗词教学漫谈

关键词:诗词教学   思想情感美   意境空灵美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196

一、诗词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欣赏思想情感美

品读诗词,就是要通过关键的诗词名句,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所集中的地方,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去接触感受作者的内心,与先辈们鲜活的心去碰撞,激起心灵的火花。

当我们诵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时,看到的是铮铮铁骨的易安居士,而不是“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通过这样的对比,其人其情,立体地呈现了出来;当我们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华民族的的脊梁所在,民族魂所在,民族精神所在;当我们低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看到的是一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当我们高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时,心中定会激情昂扬,扬帆奋进。当我们吟唱“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时,看到的是一个矗立天地之间,伟岸而凛然不惧的一代名臣的形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撑起的中华民族的不朽魂灵。每当读到这些感人肺腑的诗词句的时候,我们的血液就不得不沸腾,心脏不得不膨胀,豪迈之气由胸中油然而生。我们要教育学生从这些诗词中汲取精神营养,谱写自己美好的青春篇章。

二、送别诗的教学更要赏析情感意境美

送别诗是常见的,可以说人人送别过自己的亲朋好友,心中的感慨千千万万,但是就是说不出来,这种情感在诗人的笔下就被巧妙地表达了出来。有的可以直接说“西出阳关无故人”,真的没有吗?不是说朋友遍天下吗?怎么会没有呢?经过一连串的思考追问,就明白作者的情义了,朋友多的是,但是像我们这样的从今后就没有了,真正的贴心朋友就是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种生死与共的情谊,上哪儿去找。这是一种朋友之间的感情,另外一种感情就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天底下都是你的老朋友,像这种感情就大度多了。放心大胆地去吧,一路上都是朋友,前提是你的品德、你的修养、你的才干大家都知道的,因此你是不会感到孤独的,像你这样的人才到哪儿都受到欢迎,何苦死死守在这儿受这窝囊气。

同样是送别朋友,有人就只字不提送别的意思,他在那里一个劲地描写风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看你这朋友送的,什么时间走的都不知道,也不和他人一样,说上几句勉励的话啊!你就是不说,只顾远眺滚滚长江东逝水,哦!明白了,原来你是把这长江之水比作是你和朋友间的情谊啊!你也真是的,让人想了大半天。太伟大了,流不尽的江水就是你们之间的绵绵情谊啊!难怪你抽刀断水呢。朋友间的情感是能斩断的吗?越断越流的。所以,既然朋友走了,那你就再在江边逗留一会儿吧,把对朋友的愁思,等到明月升起来了,让月亮代表你的心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你看看,诗词里的情感就是丰富,如果细细分析,那一幅幅的情感画面美真的难以数清。

三、诗词教学中不忘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还有别样的情感,就是诗人不屈的精神。虽然说暂时受到了打击报复,人生旅途中遇到了风雨,前面荆棘遍地,但是心是不死的,跳着的一颗心依然是鲜红的,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蓝蓝的天空,就那一只鹤在极力扶摇直上九万里,其他的鹤呢?为什么这只鹤不惜生命的疲劳要孤独地飞翔呢?哦!是诗人的情之所在啊!难道说诗人仅仅是想作诗吗?我想肯定不是的,他是借助作诗来表达自强不息的信念的,不管高空有多危险,我都要一飞冲天。这是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其情其感令人肃然而敬。更有比这厉害的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死了也要去护花,你说这种人不值得我们敬重吗?活着的时候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不灭的,就是化作泥土也要滋养万物。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完美无缺了,这时候就有个女词人大喊“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巾帼不让须眉,可歌可泣啊!

诗词里的情感、思想、语言艺术世界,我们要认真地去分析,认真地去教育学生,让他们真正明白诗词的诗人思想的世界,走进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艺术情感美。

四、诗词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美

王国维把诗词的境界分为有人的和无人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不管那种境界,我们要的是它的艺术美,一种艺术的享受。“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我们试想一下,天上的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人间的织坊一样还是玲珑剔透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还是毫无人身自由的生活?如果这样想就无法理解诗词的意境美了,黄河流啊流,一直流到天边,流到那牵牛织女的地方去了,牵牛织女在什么地方呢,遥远的地方,你想有多远就有多远。这样诗词的艺术魅力就彰显出来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试想一下,时间是早上还是晚上,后面说“明月来相照”,作者是早上就来的还是晚上月亮出来才来的,时间也是可以想象的,王维选择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竹林,那竹子长的怎么样啊,值得作者这么上心?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想象吧。你想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还有呢,王维弹唱的是什么曲子呢?值得他那么“长啸”?就不怕影响别人休息吗?经过一连串的问题,一个隐居的诗人形象就丰富起来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就勾画出来了,这样一幅月夜弹琴的画面就完整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非常优美的一幅画面,远离尘世的嘈杂,远离人世的纷扰,完全是天人合一的,在这样的境界里,忘却一切,追求的只有精神上的完美,这种完美的人生对于今天的我们,是非常好的精神食量。

在诗词的教学中,我们在分析诗词的时候,结合时事政治,联想我们的现实生活,从古人的地方走来,而后又走进古人的生活中去,真正体悟诗词的精髓,领略这一艺术瑰宝的精神之所在。

篇9:小学古诗教学之我见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学习古诗词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美好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要把激发兴趣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课堂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课前要导趣,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利用投影展现画面,当学生被画面景色吸引时,再播出一段轻音乐,加上一段课前设计的旁白,向学生娓娓讲述诗人的创作背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既把握了古诗的基调,又领悟了诗意。又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文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导入:有一个蓬着头发的小男孩,拿着鱼杆到河边学习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草丛淹没了他的身子,他聚精会神地看着鱼杆,有一个过路的人向他问路,他连忙摆摆手,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有趣的景象被唐朝诗人胡令能用诗描写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儿垂钓》。这样,学生的学习欲望就会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课中,当学生学习疲乏时,教师可运用一些现代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如巧用音乐渲染气氛等,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方法,教师教学时要灵活掌握,不拘一格。

二、反复诵读,激发情感

古人曾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小学生在古诗词的诵读中难以准确地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体精神,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激起学生的生命情趣,感知情感美、人格美,从而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的理性教育,感悟人生真谛,形成良好的情感素养。读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投入,每首古诗词的感情基调是不一样的,或昂扬或悲凉,或痛心悲愤或恬淡宁静。一般来说,平声流畅舒缓,仄声雄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错落,自然形成情感的波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读的环节,让那些文字符号转为可感的声音形象,读出感情,最后主客体互为交融,完成情感教育。如朗读《回乡偶书》,要带着淡淡的忧伤的语气,读出诗人那种既高兴又难过的感情,以及诗人对家乡的热爱。

三、展开想象,加深感受

想象是对过去的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读诗若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展开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如教学《回乡偶书》时,教师先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诗人回到家乡,遇到的小孩不认识他,还笑问诗人从何来的动人情景。古诗词的语言凝练,要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可在学诗时采用表演的方式。如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在学生想象画面之后,教师请一名学生扮演诗人贾岛,请另一名学生扮演童子,演一演当时的情境。在学生角色对话的表演中,不仅把《寻隐者不遇》中寻访的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而且使学生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古诗大多有“诗中有画”的特点,或一片树林、一抹云霞;或一泓清溪,一弯新月;或几叶扁舟,三两青峰。教师可以在学生对诗的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打开学生的心扉。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晓》,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在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作画,当学生完成诗中的画时,对诗中的画面美就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大胆地引导学生仿诗、改诗和写诗。在这样的创作中,学生能享受到学诗的愉悦,发现自己的灵气,惊叹于诗的神奇,从而加深对诗的感情。

篇10:古诗词“炼字”题例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送邹明府游灵武

贾 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这类试题都直接限定我们对某个(些)词做出赏析。怎样回答这类题目?下面分两点来谈。

找准赏析的角度 鉴赏诗歌一般有两个维度,即内容与形式。

从内容方面看,炼字实际就是从境、意、情、味四方面追求最佳表达。下面即分述之。

一字活境。如2011年安徽卷所选杨万里诗《最爱东山晴后雪》中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一“涌”字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一字传情。即用凝练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普遍,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一字显旨。如“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怀故国者的可耻嘴脸。这些人不但志气丧失,甚至连骨气也没有了,诗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愤。

一字致趣。如福建2013年卷所选梅尧臣“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句,一“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从形式方面看,则要学会抓住结构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去揣摩。

结构手法,即探究某一个字在整首诗中是否统领全诗,前后是否呼应、照应。如2005年天津卷所选汪元量《湖州歌(其六)》“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中,一“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诗歌的表现手法十分丰富,从写景的角度看,主要是抓住动静、虚实等。有以动衬静的,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清幽。有化静为动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诗歌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八种。从炼字角度看,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双关。古诗人常常喜欢捕捉既能体现景物特点,又能彰显诗人主观情感的字眼,以便化虚为实,移情于景。如上文中的“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醉”,既写出了游人陶醉的神态,更揭示出他们麻醉自己的心态。

明确答题规范 解答这类题目,一般分三步: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例如上文中所举湖北卷中那道题可这样回答:

①“藏”,隐藏,(解释字义)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描述画面)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概述效果)②“透”,穿过、穿透,(解释字义)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描述画面)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概述效果)

最后,我们来谈谈一谈变例题的解答。炼字类型的试题,有两个变例。

第一种: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这种类型常见的命题格式是:

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或“关键词”)是哪一个字?为什么?

解答这类题目第一步是要找出最有表现力的那个字眼。所以,学会找关键词就十分重要。一般而言,诗人锤炼更多的主要是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所以要迅速找出诗眼和关键词,就要先找出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个别虚词;然后再结合上文已讲过的赏析角度,进行甄别,挑出一两个最有表现力的词语。

这里应强调一点的是,要注意古典诗歌中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用法的词,往往会产生特殊的美感。如李白诗云“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要理解这个“洗”字的妙处,首先就要弄清其用法。在用法上它有被动意义,亦即“流水洗客心”之意。“洗”字与“客心”搭配就充分表现出了音乐涤荡胸中世俗杂念的巨大感染力量,与“流水”搭配又暗取“高山流水”的典故,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诗人与蜀僧的深情厚谊。又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字,作者先用“过”“到”“满”等,这些词语都是以极普通的用法表现极普通的意思,而改用一个带有使动用法的“绿”字来支配“江南岸”,不仅写出了江南大地由枯变绿的过程,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将江南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出来了。

第二种:比较鉴赏。

这种比较可能是同一首诗中两个词的比较,也可能是同一首诗的不同版本的比较,还可能是两首不同诗的比较。其常见的命题格式是: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解答这类题目,第一步是表态,即直接说明哪一个字用得最好,第二步是讲理由,也就是作赏析,最后一步是比较说明另一个字为什么没有所选的这个字表达效果好;当然也有把赏析和比较合在一起回答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探究性思维的考查进入考题,过去单一化选择性的解读,现在往往可以多角度解读,但务求言之成理。例如2004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上一篇:十天改变计划下一篇:这次疫情的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