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传统文化

2023-04-05

第一篇:小学古诗教学传统文化

在古诗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

肃州区泉湖学区四坝小学 毛桂琴

邮编 735000

电话 1311937096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如何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呢?下面浅谈四点: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的坚实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从小立志好好学习、好好做人,长大后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在和谐的亲情环境中健康的成长。

2、友情教育。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现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贞操。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诗歌教学自身不仅是审美性的,还兼有伦理、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在古诗教学中落实传统文化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第二篇:传统文化课中的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反思

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进行了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反思过去,我觉得古诗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重视学生的自主性,重视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使学生终生受益。古诗的教学就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同时,新课标也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整合,这种古诗教学模式启发学生自求自得,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能力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第三篇: 浸润传统文化,激活古诗文课堂教学

陈周连

从长期的教学经验中,我们发现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这样一个缺陷:古诗文(包括古诗、文言文)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学生感到学习古诗文特别是文言文很枯燥,索然无味,甚至有学生抱怨:我们为什么学习文言文?一点用处都没有,我们学来干吗?为了让学生明确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激活古诗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古诗文课堂教学要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授,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探究传统文化的过程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也许有人质疑,语文教育到底应着重语言技能方面的应用,还是应着重人文精神方面的奠定?对此质疑,刘婷婷先生曾作了精辟的回答:“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载体,还可以说是文化本身。中学语文中的古文教学应发挥‘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自觉地、有机地进行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人生品味。”[1]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堂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规定:“高中语文课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为了强调此课程理念,新课标对传统文化的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要求还作了详细具体的说明,并在必修课、选修课中增加了不少优秀古文。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学要着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并以此作为教学内容。

然而,如何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上有效地传授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教师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高解读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作为教师,要熟练地传授传统文化,提高教学效率,自己首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文本中的文

1 化信息,并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作及时的揭发、阐明。比如:《红楼梦》中“宝玉挨打”一回,有一段对王夫人听到贾政要打宝玉的消息后的言行描写:先写王夫人“不及去回贾母,便忙着穿衣出来,也不顾有人没人,忙忙扶了一个丫头赶往书房中来,慌得众小厮等避之不及。”按封建礼教,王夫人听到消息后应该先向婆婆贾母禀报;她要到贾政书房,也应先通报,让门客小厮等外人、男仆回避。然而王夫人急急忙忙直冲贾政书房。如果不了解以上有关封建礼教,就无法体会到作者此笔的真实目的——显出王夫人的极度紧张和慌乱。接着写王夫人在书房劝贾政——先从“老爷要保重”说起,后说老太太倘或“一时不自在了,岂不事大”。这放映了“既嫁从夫、媳妇遵从婆婆”的传统文化观念。当听到贾政要勒死宝玉,王夫人才道明“岂不是有意绝我”,并表示要与宝玉一起死,到阴司里好有个“依靠”。这又反映了“母以子贵”的传统文化观念。如果教师没有发现、解读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怎能引导学生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呢?又如何向学生正确分析王夫人的言行呢?

二、 教学中步步落实,层层指导。

(一) 探讨汉字起源,了解传统文化

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是华夏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的见证者。汉字作为一种符号,除了所指代的意义外,其还有会意、象征意义,其中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探讨汉字的起源可以了解古代文明的开端。因此,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追溯与寻绎汉字的根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的“鄙”字,其古今意义相差甚远,而追溯这个字的意义有许多有趣的发现。甲骨文的“鄙”字,下部为“廪”,上部为“口”则代表人口聚居的村邑;金文“鄙”字或从廪邑,是指有粮草囤积的人口聚居地,所以,“鄙”的本意是指村邑,特指边远的小邑,与“都”相对。边邑避远鄙陋,对于中原地区的人来说,“鄙人”就是乡下人,“鄙人”也由此成为谦称。乡下

2 人被认为是见识浅陋、目光短浅的,于是“鄙”又带上了庸俗、浅陋的含义了。

又如《荆轲刺秦王》的“王”字是古代君主的称号,是有其来历的。甲骨文与金文中的王字,是一种斧状的兵器——钺的形象。钺是用于杀戮的兵器,后来成为一种执法的刑具。古代的军事首领用它来指挥、监督士兵作战,所以钺就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物;而手执大钺的人就被称为“王”。在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时代,军事首领——王就是至高无上的君主。夏商周时代,只有天子才能称王,到战国时各诸侯国的国君也纷纷自封为王。秦始皇统一中国,改君主的称号为“皇帝”。秦汉以后,王就不再是君主的称号,而成为皇室和有功大臣的最高封号。

(二) 依托课文,阐释古代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言文中蕴含了大量的古典文化常识,天文、地理、礼俗等等无所不及。教师应该根据课文所透露的传统文化信息,加以揭示和予以教授,以扩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左迁”表示贬官,这跟古人尚右,以右为尊有关。

又如《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而室东西长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按照礼仪,刘邦是客人,本应坐最尊位,但项羽自己东向坐了,把客人摆在三等位置,这种颠倒的座次说明项羽的目中无人、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的性格可见一斑。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休原因的探讨,无不涉及到封建社会有关妇女有“七去”的条规。妇女“七去”最早记载于汉代的《大戴礼记·本命》,谓:“不

3 顺父母(此指公婆),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在这文化背景上分析课文,可以推断刘兰芝被休理由有二:一是无子;二是婆婆看不惯媳妇和儿子恩爱甜蜜。再根据古代妇女的“三从四德”其中的一条:女子无才便是德,可知多才多艺的刘兰芝让婆婆无法接受,因此又增添了一条被休的理由。

高中所选古诗文中,还有不少课文可以挖揭出很多古典文化知识,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从上述三例可知,了解古代文化知识,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视野,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很好地、准确地理解文意。

(三) 品味优秀人物的言行、真挚的情感和闪光思想,找寻民族精神支柱 了解传统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古典文化的重温上,更重要的是品味古代优秀人物的言行和真挚情感及闪光思想,从而让学生真正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熏陶和净化,找寻民族的精神支柱。比如《离骚》是屈原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思想的真实流露,我们学习《离骚》,可以感受到屈原不同流合污、坚定不移的立场以及爱国爱民甚于爱自己的真挚情感,联系历代的爱国文人及英雄人物,由此我们便知道“爱国爱民”思想在我国是源远流长的,是最传统的优秀文化,我们应把它发扬光大。教学《离骚》,不仅让学生了解楚辞的特征,还培养了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再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亦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言行及其所反映的先进思想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财富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高尚人格教育

4 的好教材。

三、 布置课外作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不能仅靠课堂上的传授,教师应该适当地布置一些课外作业,比如要求学生预习《诗经·氓》,并查找资料解决以下问题——古代婚嫁礼仪有哪些程序?哪些习俗至今仍保留下来?这样不仅培养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总而言之,教师教授古诗文,不能仅停留在语言技术应用的教学上,而应着重传统文化的传授,培养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精神的能力,从而达到奠定人文精神的语文教育目的。通过如此方法,枯燥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便会注入了一股活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有了大大提高。

注:[1]刘婷婷 《谈传统文化向中学语文的渗透》 《语文教学研究》2005(9)

个人简介: 陈周连 女 1979年出生 汉族 籍贯:广东省湛江市 中教二级

2004年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2004年毕业分配湛江市遂溪县大成中学,从毕业至今任教高一语文。

联系方式:

hapyss@163.com

0759-7826668 524300

广东遂溪县大成中学语文科组

第四篇:浅谈在古诗教学中加强文化传统教育

作者:王新

时间:2011/12/14 9:40:00

来源:

论文关键词:古诗教学 爱国主义 人生观 价值观

论文摘要:古诗是我国悠久诗文化 的一朵奇葩,是传统文化 的精髓部分。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 能力,还能够使学生学到中华民族 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使学生从小就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懂情懂意,并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精华的部分是诗。在我国,诗从《诗经》始,可以说是历史 悠久。诗人各朝各代各时期都有很多,尤其是出现了很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作的内容也包罗万象,题材不拘一格,特别令人称道的是其高超的技巧,一词一句都经过千锤百炼。在悠久的诗文化中,古诗是一朵奇葩,它意境优美,含义隽永,语言 形象,韵律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教育应特别注重古诗教学,意在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 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 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 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古诗中,有很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诗作,教师可以拿来一用。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在《石灰吟》一诗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诗人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王安石的《梅》中有一句 “凌寒独自开”,不但歌颂了梅不屈不挠的精神,也表达了自己变法的决心。教师在教学这些古诗的过程中要特别强化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在优美的诗句学习中受到教育。

诗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兼有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情谊和正确、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所认识,有所学习,有所发展,这样中华民族的才能始终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 龚睿,《对当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反思》[J],《当代教育论坛》,2005(6)

[2] 朱靖、王庆华,《让古文教学焕发人文光彩》[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3] 陈文哲,《新课标下古文教学方向的转变》[J],《语文建设》,2004(6)

原文来自:http:///duhougan/fanwen21/

第五篇: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摘要】通过对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关系的思考,指出古诗文教学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同时对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

古诗文教学

关系

策略

一传统文化与古诗文教学的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般而言,它可以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思想,完善的道德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语文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语文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文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未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离骚》、《登高》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表现为积极处世的价值取向;《山居秋螟》、《归园田居》则蕴涵了宁静淡怕的隐士情怀,代表了旧时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过秦论》体现了注重仁义、强调德化的古代政治文化;《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的道德价值判断和对英雄的审美认识;《师说》阐释了尊师重道这一优良传统;《崤之战》涉及到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

古诗文中蕴含的大量传统文化现象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获得各种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到各种文化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深层的文化、精神文化情感。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是中华几千年的文章中的精品,完美的形式中蕴含的是最优秀的民旌文化精神。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与民旌传统文化进行精神对话的过程,就是畅游在民旌文化宝库中接受传统文化洗礼的过程。我们对中华民旌以仁为本舍生取义的价值取向,自强不息、矢志爱国的精神,敬老爱幼、诚心待人的美德,尊师重教的传统,注重慎独自爱的个人修养等文化传统的了解大都是从古诗文的阅读中开始的。

二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第一要善于挖掘。如前所述,我们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古诗文篇目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作为教师就要善于挖掘,把课文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的内涵充分发掘出来,并渗透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不但能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且培养起一种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精神,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例如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了词人在如此江山、英雄淘尽背景下的个人境况。但对词中“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中的“多情”二字是否含有另外的深意,学生对此也莫衷一是。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运用评价要知人论世的原则,进行深一层次的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情”二字当然不只是单指男女情感,词人在词中更多的是抒发对自己大半生来一心忠君报国、大济苍生却又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接下来的“人生如梦”所抒发的就更不只是词人的消极情绪,而是词人所体认到的那种人生尴尬。至于词的内涵所触及到的宇宙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命题,就更值得我们深入发掘,以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让他们在更深的层次上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

第二要注重熏陶。选入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都是大师、巨匠们的心血之作,文中流淌着他们真实的感情,蕴涵着他们深层的思索。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就应该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而不能是灌注,或贴标签似生拉硬扯。我们要注重情感与心灵上的熏陶渐染,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我们让学生走近屈原,理解什么是爱国;走近陶渊明,理解什么是高洁;走近苏轼,理解什么是豁达······总之,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要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体悟,并在熏陶渐染中走近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从而接受精神的洗礼,实现文化的传递。例如,为了使学生能深刻领悟《项脊轩志》一文中所流露的那种深情,教师可以抓住文中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组织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这棵枇杷树是我亲手种的还是妻子亲手种的?讨论的结果,虽然两种意见参半,但有一点却达成了共识:作者正是因为触景生情,才在文末写了这么一句。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再让学生反复诵读“今已亭亭如盖矣”这句,就更能使学生在熏陶渐染中,感受作者深沉的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所寄托与蕴含的精神生命和文化底蕴。

三结语

语文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人就是在语文文化中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本文通过对古诗文教学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探求,来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使古诗文教学的过程成为学习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使古诗文教学成为陶冶人性、促进生命个体总体生成的文化过程。总之,古诗文教学应固传统文化之“根”,求新文化之“源”,立足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当然,本文只是笔者对在古诗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的一点粗浅看法,论述中肯定还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及老师多提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杨邦俊《传统文化与语文的人文内涵》。教学月刊,2002(7) [5]储建明《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反思》。河南教育,2005(5) [6]杨生栋《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语文网 沈阳市苏家屯区葵松路18号青松中学 汪威 邮编110101

上一篇:线下个人研修教学反思下一篇:小学感恩教育活动过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