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

2024-04-09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精选8篇)

篇1: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

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

平溪小学 周光丽

古诗词文质兼美、意蕴深远,而且兼具音韵之美,是我国几千年文明代代相传的凭借与标志之一,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古诗词与现代白话文有着显著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与理解古诗词时有一定困难,再加上应试教育着眼考试的需要,把朗读、背诵、默写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仅有目标,以至于小学六年下来,学生虽背了一肚子的古诗词,却是首首生吞活剥,鲜有收获。

因此,我们必须要对古诗词教学的价值与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合理的定位,进而制定出正确的教学目标。如果说在小学低年级,我们教学古诗词还可以仅着眼于“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到了中高年级,我们就应把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策略也为古诗词教学指明了方向。我认为,在古诗词教学中,除了简单的“读背默”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入境、移情、品味。

一、入境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是古代诗人智慧的产物。古诗词的创作讲究心物感应、情景相生。新课标提出在古诗词教学中要“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我们应该适时引导学生走入古诗词描绘之境。唐代诗人王昌龄所提出诗歌三境: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最浅,情境次之,而意境最深,对于学生的理解难易来说,也是如此。我们一旦把入境作为教学目标,就可以由浅入深,依次引导学生由物境再到情境,最后进入意境,如此才是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最佳路径,也是他们理解与感悟古诗词的最有效方法。

二、移情

之所以要把“移情”作为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因为相对中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高年级学生在前期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这些积累对学生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他们可以将其作为垫脚石从而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对教师而言这些积累将会避免在教学中出现 对牛弹琴式的无奈,让移情成为可能。此外移情是入境达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入境达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通过想像把自我情感移入到对象之中,产生代入感,达到我非我的境界,从而实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这就实现了移情。对古诗词教学来说,能不能引导学生实现移情将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该首古诗词教学的最终效果。

三、品味

我们教学古诗词是为了使学生学为所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所以学生仅实现了入境与移情,达到我非我的境界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得引导他们跳出古诗词,达到我还是我的境界,以便回头认真审视与品味这首古诗词。

品味是对所学古诗词的一种回味与赏析,它包括对古诗词中字词、韵律之美的品味,如教学《望洞庭》时,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品味:你觉得这首词中哪些字词用得好?为什么说它用得好?当然,品味还包括对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之美的品味,更进一步,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创作这首古诗词的主旨进行品味:你觉得作者通过这首词想向我们表达什么?对古诗词表达主旨的品味通常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多了解一些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甚至是前人对这一古诗词的评述等,只要我们引导有方,相信学生一定能够有所体察。

我们在教学古诗词时只有真正引导学生去品味了它,才可能达成教学目标的全部要求。因而,我们确立“入境”“移情”“品味”这三大过程与方法性目标,并努力去达成它们,就是为了能在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达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目标,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关系。

篇2: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2008年7月)总结中指出:“当前阅读教学的一大问题,是阶段性目标不清,各年段都在分析内容上用力。教学目标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阅读教学低年级向中年级靠,中年级向高年级靠的倾向明显。低年级忽视朗读教学和词句教学;中年级忽视段的教学;高年级只注重分析内容,忽视学习语言、领悟写法。各年段重得意、轻得言。整个小学阶段,有忽视写字教学、词汇教学的倾向。”我想岂止是阅读教学呢?走进我们的寻常课堂,你会不难发现,包括识字写字教学、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在内都有混淆阶段目标的现象,大多喜欢拔高要求,表现出急于求成的思想;也有些肤浅、过于简单的要求,为的是追求热闹的课堂氛围。而今天,因时间关系,我主要就这两节阅读课来粗浅谈谈如何落实阶段目标,如何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问题。崔峦先生还强调,只有不折不扣地达成年段目标,体现阶段性,才能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小学阶段的各项目标。因此,我们只有细心研读课程阶段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只有领会了其中的要义,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才准确。只有领会了阶段目标,才知道我们每一个阶段的教学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

一、我们简单来进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三个学段目标比较解读

二、明确阶段目标是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的前提 语文新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小学语文课程追求的总目标。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段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很多专家都干脆把语文课程目标精炼为三个质量目标:即一手漂亮的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而小学阶段目标分三个阶段。经过一轮课改实验的探讨与总结,大家普遍认为:低年段(1-2)的语文课堂就应该紧紧抓住识字写字、朗读背诵来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学生识字、写字、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解词句的大意、背诵需要背诵的课文。中年段(3-4)应加强朗读,重视默读,读出感受,字词教学应加强理解,特别要重视段的教学等。高年段(5-6)的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并要进一步体会词句深刻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同样,阅读教学在各年段目标中也有明确的要求:1—2年级主要是感受阅读的乐趣,培养阅读的习惯。除了用普通话朗读,还要学习默读,学习怎么读童话、寓言、儿歌、儿童诗等,展开想象,初步体会标点符号表达不同语气的作用。1—2年级的课外阅读量,应不少于5万字,不要过分规范,半读半玩为好。3—4年级,学会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学会默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朗读指导,学会略读,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5—6年级,默读要有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阅读范围,能对课文内容与表达发表个人心得、看法,能品味语言,能借助词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理解词语等。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

这些目标都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来确定的,有极强的层次性和坡度。从量的变化,到速度的要求,就是要求教师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按阶段目标进行教学。新课标内容的学习,我想在此就不必展开来分析了,其实许多学校都会经常开展新教材、新课标的培训学习,而市教研室与镇街教育办的语文辅导员也是每学期坚持组织相关内容的学习与研讨,相信大家在平时教学时都能把握阶段层次性的要求,并体现在课时目标。

三、如何准确定位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定位,就是确定课堂训练目标,这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归宿,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统率着教学的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也正是在这个起点上,许多教师表现得无所适从、无所作为,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教师首先想到的是怎样设计教学方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手段等,而很少先去琢磨并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或者说,对课堂教学目标是“写在教案前头、置于课堂后面”。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虚设,目标内容泛化现象比较严重,设计的目标缺失教师对课标独特的审视与解读,缺少课时教学目标与课文目标、单元目标、学段目标的有机渗透与衔接,缺乏对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我在平时教学检查中,从教师的备课笔记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会设计教学目标,只会盲目照搬、照抄教参、教案集上的教学目标。就算是自己设计的教学目标,大都形式五花八门,内容随意,表现在教学目标存在错位,甚至错误;也表现在教学目标大而空,动不动就“学会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语文素养”、“提高人文素养”等陈述教学目标,使用词语陈旧单一,并且很含糊,都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激发”等类词语。语文教师的“以其昏昏,又何以使人昭昭”,这样的课堂连“目标方向”都有问题,能不高耗低效吗?因此,课堂教学目标定位是否准确,是有没有领悟阶段目标的直接体现,也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如何才能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来把握。

1、抓准语文课堂语言训练目标的主线,不越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走向纵深发展阶段,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上成自然科学课,把语文课上成常识课、文学课、人文教育课等,也就是没有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正确处理好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辨证关系。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立足于“语文”,不能“穿靴戴帽”地上成其它课,也不能过分强调过程与方法,太多的形式,太多的喧闹,忽视其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那种远离文本,脱离语言,流于形式的课堂是要不得的。用杨再隋教授的话来说:“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不要硬给语文课加码,加重任务,拔高要求,也不要脱离学生实际,求全、求多。不要把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也不要使教学方法花样翻新,更不要让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一位台湾教师设计的《树真好》一课的教学目标是:①能运用简单的比喻与拟人手法描述对树的观察;②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模仿进行短篇儿童诗的叙写;③能让孩子认识以树为中心的自然界互动关系。这充分体现语言训练目标精神,既简练又明了,他抓住了语文实践性很强的特征,重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更注重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将语文实践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崔峦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是学习语言,培养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感悟表达的精妙,在培养语感、提高整体把握能力、领悟读写方法上下功夫,特别是在用字上下功夫。我们只有老老实实把握各学段教育目标,踏踏实实在具体每一堂课上落实语言训练目标,才能完成语文教育的使命。

2、整合三维目标,有侧重、有层次,避免多而杂

有的教师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把三维目标分裂开来,如,知识和能力目标分一二三点,过程方法目标又分一二三点,其结果,零碎的教学目标无法指导课堂教学,太多的目标也无法兑现。我们要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整合三维目标,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忌流于形式,走马观花,教学目标太多,面面俱到,教师上课总是好像在赶教案,不仅教师上课思路容易混乱,而且学生也会无所适从,声东击西,教学中心游移不定。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确定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当然,主目标下设一两各分目标,但必须指向主目标。如以人教版三(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这篇课文可分两课时完成。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有着鲜明的课时特征,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如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①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湛蓝、甜润、裸露、各式各样”等词语。②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③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①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②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③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又如,三年级的《荷花》一课,可以提出如下教学目标:(1)识字学词,读准生字的字音,了解词义,正确书写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用朗读表达对荷花喜爱的感情。(3)从感悟作家笔下荷花的特点中,了解抓住特点、展开想象的写法。”其实,课堂紧紧抓住“品词、赏句”的朗读主线,三个目标由浅入深,一线贯通。

3、领悟课文本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关键。语文教材都是单元式编排体系,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教学目标训练点,每一课在单元之下各自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只要我们深钻教材,结合单元导读提示、课后练习以及语文园地,并联系单元和整册教材,就不难确定其教学目标了。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要通过准确地把握课文特点,科学地抓准课文的重点来实现。一篇课文不同于其他书籍中的文章,不是用来娱乐休闲看看而已的,它是编者按照课程标准要求选入教材,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凭借。课文的语言、文章内容、篇章结构、感情基调以及它所在学段甚至哪一个单元的位置,都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定位。有的文章人文性强一些,有的工具性强一些,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时同一首古诗入选在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教材中,但它处于不同的学段就会担负不同的使命。把握课文特点是定位课堂目标和落实课程目标的关键。比如,有的课文本身极富情境,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不要抛弃文本而去创设一些仅仅为调动学生兴趣或只起热闹课堂作用的情境。又如,在教学《三个儿子》一课时,教师就不会放任学生去生成一些违背文本价值取向的问题:老爷爷真不懂赏识会翻跟头、会唱歌的小孩子,眼里只有听话老实、干活的小孩等等。从本质上讲,教材也好,课文也好,它只是个例子,而且是符合各阶段目标之下的例子,它完全可以发挥示其范与引领的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就应该遵循课标本真,用好教材,教好课文,而千万不要引导学生像盲人摸象那样,歪曲、偏离、表象化、随意性解读文本价值。

4、心中装有学生是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的基础。

在去年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崔峦老师谈到:“有的课目标的阶段性不明,越位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存在,有的老师找不到教学的起点,往往在理解内容上低估了我们的学生,频繁提问学生已经知道、懂得、理解的问题,浪费了不少教学时间。”大家都明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学”服务,“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其实都是要求把教学目标的定位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里。教学目标的定位必须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要随意拔高要求或低估学生,应靠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如,第一学段的儿童,机械记忆占优势,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阅读教学主要是词语的积累和培养阅读兴趣,而对阅读方法则未做具体要求;第二学段,意义识记在发展,思维在向逻辑思维过渡,因此,阅读教学目标在词语的学习、内容的理解、思想感情的体会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第三学段则在上述基础上,就不同文体的阅读提出具体要求,这是因为这一学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已有很大发展,有可能根据文体的语言特点,学习和选择读书方法。

篇3:浅谈中职校日语教学目标定位

关键词:中职日语教学现状,教学对象的定格,教学目标的定位

一、中职日语教学现状

中职日语教学虽然同其它门类学校日语教学的共同之处都是以日语教学活动培养日语人才, 但是中职校日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一) 现代中职日语教学难点

1. 学制短、学时短。

中职校生在校三年, 除去实习期在校学习时间也就两年时间, 作为一门零起点的语言课程要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达到用人单位对日语人才的需求, 能较熟练的运用日语于工作之中, 这足见学时的紧张。

2. 生源基础参差不一。

众所周知, 中职生源一般都参差不齐。让这些没有日语基础并且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在很短的学间内学会一门语言, 有很大难度。

3. 教与学的信心不足。

由于学时短、生源基础差, 除了学生的学习信心不足, 连教师本身也心有疑虑。

4. 作为小语种课程不被人重视。

中职教学侧重于专业课的学习, 日语作为一门小语种语言课程由于师资、生源、应用范围、人群普及率等局限性, 其受重视的程度远低于英语。

(二) 现代中职日语教学优势

1. 随着日资在华企业的发展, 企业将需要更

多的日语翻译人才及具有相当日语能力的人才。高等院校的学生多将目标定在一些高端岗位, 而文员、前台、服务等单项管理工作就给了中职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具有一定的外贸知识并有日语能力等级考试证书的人才非常抢手。

2. 基于日语与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相互渗透, 中国人拥有掌握日语的绝对优势。

同时是从零开始学习日语, 可以摒弃以前学习英语失败的体验,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来说, 求学与就业本身

存在着一定的功利关系, 与英语相比, 日语的人群普及率相对较低, 竞争压力也相对较小。

二、中职校日语教学对象的定格

所谓定格就是对所教授的学生的群体及其个体的基本条件和内在素质的基本分析和综合评估, 以便在教学中知人善教。

(一) 基本形象定格

1. 年龄介于成年与未成年之间。

学生处于未成年而即将进入成年之间, 知事很多但不成熟, 性格虽趋稳定但也易冲动, 他们与时俱进, 追求时尚, 对新鲜事物兴趣很大。

2. 学习基础比较差。

由于学习基础比较差这些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学习成绩差的只能进中职校, 这是影响中职学生心理状态和中职校形象的社会环境原因。

3. 成长环境差异大。

中职校学生学习基础差除自身的原因外, 与成长的家庭环境也有很大关系。家长的文化和家庭对他们的关心、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等, 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 对学习日语的信心不足。

中职校学生由于长时间学习比较差, 对日语学习更是信心不足。

5. 有改变自身形象的主观愿望。

中职校学生由于与其他中学生群体相比总是坐在后排, 实际上成了青少年学生中的弱势群体。这些学生在无形压力下, 也反弹出改变自身形象、改变他人看法的愿望和内在的动力。

(二) 积极正面的形象定格

1. 具有可塑性。

中职校学生年龄在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期间, 通过主观和客观的共同努力和作用, 他们是可以改变的, 往更积极更好的方面去转化, 把他们看作一成不变是错误的。

2. 思维活跃。

中职校学生和其他青少年群体一样, 思维活跃, 敢于探索和发现新事物。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这些积极的闪光点, 就有可能把这些闪光点转换成为他们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支撑。

3. 有一定的进取心。

在我和众多学生的接触沟通中, 我感到他们绝大多数有一定的进取心, 他们想努力奋进, 想改变自身形象, 想改变社会、家庭对他们的不准确看法。

三、中职校日语教学目标的定位

(一) 教学目标定位原则

1. 按照职业岗位活动的内在逻辑和要求来

确定教学目标, 以实际工作的需求为教学内容, 使学生掌握日语一般基础知识和简单的专业用语。所谓基础知识就是基础的词汇体系和语法体系。专业用语即该学生所学专业及日常工作基本用语。例如:商务日语、旅游日语、饭店情景日语等的常用词汇与会话。

2. 明确专业面向的岗位群, 确立将学生的培

养目标转向适应上海经济发展需要和外向型企业需要的智能型操作人员、商务助理人员、商业服务人员等多个单项管理岗位。使学生了解日资企业基本特征, 掌握在日企工作的基本原则;了解中日文化的差异, 为更好的融入公司打好基础;从实际岗位出发, 提高交际应用能力, 培养实践能力。

3. 教学以听说为本, 加强书写、阅读。

拉近职业教育与企业生产的距离, 达到培养“岗位人”的目标。使学生能运用所学日语知识与同语种人员进行一般的交往与沟通。

4. 在日语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使学生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 教学目标定位特性

1. 教材内容的紧凑性。

日语教学的教材近几年来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要注意所选教材内容紧扣学生专业, 严密紧凑, 避免杂乱而无章法。

2.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教学内容要有较强的实用性, 为学生提供具有生活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课程内容。注意对教学内容作综合化的拓展渗透, 从而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掌握较为实用的能为企业所接受的日语知识。

3. 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依据中职校日语教学的不同专业方向 (如商贸类、旅游类) 的目标要求, 要针对教学内容特点, 教师个性与特长, 学生年龄特征等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4. 师生要共创教学的主导性。

教师要引导学生争取日语教学定位的主导性。师生要坚定学习的决心和信心, 认识到日语学习对今后走向社会和岗位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定位与教学法的有效结合

教学目标定位应当结合专业需要和教学法的要求建立严谨的目标体系。中职校日语的教学方法也要努力依照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对象的实际和教学的培养方向来探讨和实践, 并注意将稳、新、活、变灌输其中。

“稳”:探索创新任何教学方法, 必须要切合教学目标定位的要求, 要扎实打好日语基础, 一切必须把根扎正。

“新”:教学目标定位的特性要求体现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针对现代青少年思想活跃的特征, 有必要在日语学习中积极探索和创新新的教学方法, 使日语学习的形式、方法贴近当代青少年的心理及思维、行为方式。

“活”:从教学实际出发, 在坚持教学目标统一要求的前提下, 探索和创新日语教学方式, 思维方式要活、创新方式要活、教学形式要活。教学方式要达到活跃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情绪的目的。

篇4:浅谈如何为教学目标精彩定位

一、 把握学段要求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课《语文课程标准》,要认真理解每个学段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因为它是使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进行有机整合与渗透的依据,是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有机体现的依据;教师在教学中也要从整册教材出发,认真研究各单元的训练重点,并有效把握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如《老人与海鸥》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七组课文中的一篇。这组课文描写的都是“人与动物的亲密情感”。本单元的阅读提示中明确指出: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帮助学生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从高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入手,结合阅读提示的要求,可以制定出“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句含义的能力,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老人爱海鸥的情感,进而体会到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的情感与能力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紧紧把握“感受老人爱海鸥的情感”这个情感目标作为教学的重点和突破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细腻描写老人语言和行为的句子,采取展开想象、填补空白等教学方法,引领着学生对文本进行充分研读,品味感悟文本语言的优美,如可以引导学生抓住文中老人喂海鸥吃“饼干丁”等细节的感悟,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心;又如可以抓住“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这句话,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老人会对“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这些朋友说什么?学生在想象中会体会到老人与海鸥的亲昵,读懂了“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这句话的内涵,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在情感目标的准确定位中,课堂上不仅仅是“语文味”浓郁,而且是“情感味”醇厚。

二、 认真研读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确立正确的情感目标,抓住文本表达的精彩点和情感点,引导学生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

如《三个儿子》这篇课文语句生动、形象,浅显的文字中饱含着朴素而深刻的道理。教师在备课时对单元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爱、思考爱、回报爱”进行认真思考,把本课的情感教学目标确立为使学生知道孝顺父母就是在妈妈需要的时候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先让学生仔细看插图,观察三个妈妈提水时的动作和表情,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接着再顺势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在角色扮演中想象:如果你是妈妈,当你的儿子提过水桶时,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以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妈妈此时的需要,最后紧扣:“为什么老爷爷说他好像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受到感染和教育,学生从这三个儿子不同的表现与对比中体会到真正爱妈妈的孩子是懂得心疼妈妈,懂得在妈妈需要时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妈妈。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再根据课后的单元训练重点,进行教学的延伸:“小朋友们,三八妇女节要到了,让我们一起用实际行动回报妈妈的爱吧!”

三、 凸显主体发展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为达到语文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顺应学生学习的需要,根据每个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教学思路与学生的学路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善于因学情的不同,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如在《凡卡》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备课中事先预设到由于文本的时代背景离学生的实际较为遥远,学生在理解凡卡这个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是有难度的,因此,教师在研读教材后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凡卡神态、动作与联想的句子来了解凡卡的内心,体会凡卡所遭受的苦难。在教学中,教师紧紧抓住“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也不如!……”这句最真实地写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及痛苦的内心的语句,带领学生直奔反映文章主旨内容的段落,即凡卡写的信中体现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第8、10、15自然段,围绕“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也不如!……”这条情感线,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想想文中哪些句子和词语可以让你感受到凡卡受尽折磨,引导学生领悟作者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来描写凡卡的非人生活。最后再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描写他的神态、动作、联想的段落,了解凡卡的内心,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读、思、议中,在多角度、多方位的理解中,情感的闸门得以打开,心灵得以触动,他们深深感受到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更懂得要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本课的情感目标也得以顺利突破。

篇5: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

会昌小学 李莉

对于“教什么”与“怎么教”,相信大家普遍认为教材已经为我们确定好了教什么,所以重点在于怎么教。但张金秀教授在培训的一开始就指出了我们的教学误区,她认为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教学生的教学材料与教学范围,并不等同于规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内容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与选择。与此同时,张金秀教授为我们们举了些教学实例,如三年级下册Unit2 B部分的Let’s learn,教学主题是介绍家人,但它同时也呈现了与主题无相关性的内容“What a big fish!”“Wow”。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很多教师都不管它与教学主题有没有相关性,总之这部分出现的内容应该而且必须教给学生。所谓的教,就是让学生会读并能理解句子。然而张金秀教授指出对于这些只是为了呈现情景的教学内容,教师应进行筛选,懂得将它们冷处理,在合适的情景中再进行教学,将学科知识与生活环境结合起来。因此,我们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那怎样才能将教材为我所用呢?张金秀教授介绍了一个名字很有趣的方法:“SARS”,它很明确地总结了如何进行教材处理,即:S=Select,教材哪些部分最重要?A=Adapt,哪些部分基本保留,哪些部分需要修改以达到教学目标?R=Reject,哪些部分要去掉?S=Supplement,哪些内容要补充以满足需要?

篇6: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

关键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价值取向培养层次和类型

论文摘要:分析了涉外旅游专业的特色-涉外性和地方性;阐述了高职涉外旅游专业要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价值取向;表明了该专业的培养层次属于高等教育,同时指出该专业的教育类型为职业技术教育;最后总结出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我省国际旅行社、涉外饭店等旅游企业管理、服务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涉外性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

开展高职教育,先要对其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是分析专门人才需求的归结,又是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开端。如果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途径也就不明确,质量评估也就无从实现,培养的人才是否能符合社会需求标准也就无从谈起。涉外旅游专业是我院在2002年才开设的高职专业,才毕业一届学生。为了让该专业学生的培养更有针对性,有必要对其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本文拟从专业特色、价值取向、培养层次和类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探讨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

一、涉外旅游专业的特色

(一)涉外性

涉外旅游专业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涉外性,是为国际旅行社、星级酒店的涉外岗位(群)设置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很快,逐步形成了国内旅游、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三驾马车齐奔的局面。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的发展,需要大批旅游业务熟练又懂外语的工作人员来充实旅行社和酒店的涉外服务和管理岗位,特别是使用范围最广的懂英语的旅游专门人才。但目前情况是,从事国内旅游的人员队伍发展较快,能够从事涉外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的人员队伍发展严重滞后。以导游员队伍建设为例,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截止到2004年11月30日,全国共有持证(IC卡)导游员215,523名。从总的数量上讲,这个队伍已经是比较庞大了,而且每年还在以数万人的速度增长。但是,语种导游员队伍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特别是适用范围最广的英语导游员,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国际游客的需求。从山东省来讲,截止到2004年11月30日,我省共有持证导游人员15,096人,其中英语导游人员只有291人,不到导游员总数的2%。如今全国兴起导游考试热,山东省也是这样,全省37所高等院校、36所中等院校的旅游专业的学生加上社会青年每年参加导游考试的人数突破10000人,而其中参加英语导游考试的人数很少,大约不到200人,能考取英语导游资格证书的大约为40人。而能考取中文导游资格证书的每年在4000人左右。酒店服务和管理岗位人员的培养也和导游人员相类似,涉外服务岗位人员素质不高、语言不过关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为了发展我省涉外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旅游 英语”是本专业需要强调的课程结构,涉外性是最重要的特色。

(二)地方性

地方性是许多高职专业着力打造的特色,涉外旅游专业也强调这一特色。因为,从各地的经济结构来讲,不同地区的资源状况、产业结构、发展方向等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岗位结构应是不一样的;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说,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这就决定不同地区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能力结构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高职院校的高等职业教

育必须研究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岗位(群)实际能力问题,而绝不能搞全国“统一标准”。从我国各地职教院校当前生源的地区分布状况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本地生源,它已经从根本上有别于早些年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情况。因此,我们的职教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把地方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特色之一,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应该说,不同地区的高职培养目标是有所不同的,不同时期的高职培养目标也会有所不同。只要是能够代表当地高水平的岗位能力,就可以确定为同期当地高职所应达到的岗位能力。我省从所处区域来讲,属于沿海较发达省市,但同广东、上海、北京等地相比,其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要落后一筹的,另外,我省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也是和其他省市不同。因此,涉外旅游专业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到我省的实际情况,培养符合旅游业发展的专门技术人才。在这里,本人有两个观点需要特别强调:一是高职的培养目标中的地方特色是相对的、动态的,呈不断上移之趋势;二是不要把这种地方特色看作学校特色。

总结以上两大特色,涉外旅游专业是着重培养既懂英语又懂旅游的,能同时用英语和汉语向国内外旅游者提供旅游服务的,符合山东省旅游业发展需要的专门技术人才。

二、涉外旅游专业的价值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就是社会性。它需要面向社会,依靠社会力量,开放式办学,同时被社会所接纳,为社会提供服务。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企业走向市场,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涉外旅游专业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涉外旅游专业职业岗位(群)的确定上,要深入旅游行业、旅游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论证。不能根据学院现有条件来办“超社会职业教育”,而是要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群)来创办“社会职业教育”。

其次,在岗位能力的定位上,以旅游企业等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为本位。旅游企业等用人单位提出用人要求和标准,学院根据要求和标准进行资源配置,教师是专门人才的“制造者”,生产出的“产品”合不合格,最终必须由旅游企业等用人单位来检验和评价。就以上两点,笔者曾经作过相关调查。象国际旅行社的导游岗位、旅行社产品与推广岗位、涉外饭店的前厅接待岗位、境外营销等岗位需求缺口较大,能力要求较高。除了必备的旅游知识和技能外,更需要与境外客户沟通的语言能力。一个不懂英语的旅游服务人员是很难把涉外旅游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好的。2008年我省的青岛市还要与北京合作承办奥运会。根据“山东旅游产业发展研究”课题组预计,2008年青岛市海外游客将达到79.53万人次。庞大的入境游客数量对我省的旅游接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国际旅行社导游和涉外酒店的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岗位缺口很大,为迎接奥运会应加紧进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的培养。

第三,在岗位能力的培养上,按照模块设置涉外旅游专业岗位能力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体系;重视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既懂涉外旅游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改革传统教学内容,抓好地方特色旅游教材建设;加大旅游实训、实验设备投入,改善原有教学条件;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改革“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第四,在岗位能力的衔接上,涉外旅游专业在岗位能力定位时,应恰当地估计中职生源已具备的岗位能力、升入高职时所应达到的岗位能力,要使相互间较好地衔接起来。对于普通高中升入高职的学生,需要先补充中职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不要造成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脱节。

第五,在岗位能力的认定上,涉外旅游专业一般依靠考取适合当地使用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等级证书作为外部表现形式,以旅游企业实际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客户满意度为标准进行考核。根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持证上岗的要求以及山东省的实际情况,涉外旅游专业学生毕业时要获得导游员资格证书和饭店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其能力认定要打破“一次认定,终身受益”的不合理现象,能适应岗位能力不断提高需要,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使高职涉外旅游专业的岗位能力始终代表当时当地的高水平岗位能力。

三、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层次和类型

(一)高等教育

涉外旅游专业属于高等教育,“高等性”是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基准。但这种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不能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性”。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一般分为二类四型:一是科研类,含学术型和工程型;二是职业类,含技术型和技能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类人才,教育类型是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也就是中职以后的教育。涉外旅游专业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虽然在生源方面有可能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但在培养时应先进行转换教育,补充中职所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最终和中职生源一起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等性”基准。而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也具有“高等性”,是相对于其在普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而言的,也就是普通高中以后升入专科学校的教育,是普通本科的“压缩式”科研类教育,它和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不同。

(二)职业技术教育

涉外旅游专业属于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性”是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为此,在对其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进行理解时必须避免以下几大误区。

第一,不要职业、专业不分。职业是以能力完成好某一项具体工作来界定的,是谋生的手段。专业是以学业分类及某一具体类别所包涵的内容来界定的,是某一特定的领域。可见,职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专业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研究和应用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因此,职业和专业不是一回事。涉外旅游专业这种“职业性”就体现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完成学习后能到涉外的旅游企业工作,并用所学的知识的技能作为谋生的手段,为客户服务。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3COME文档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第二,不要使职业脱离岗位。职业教育应当围绕着“上岗”、“就业”来培养。也就是说,应以某一职业岗位(群)为依据,职业定向到具体的岗位(群),以该岗位的“必需”、“够用”理论知识为度来构建岗位能力框图,需要开设哪些课程?教授到什么深度?均由岗位能力决定。它强调的是岗位能力的培养,因而专业口径窄,要用什么就讲什么,要用多少就讲多少是其必然的选择。其培养的人才应当是既会动嘴,也会动手,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专门技术人才。可是,现在的一些职业院校对此却没有足够的认识。他们

有的只是将教学计划名称改了,而其实质内容和普通专科教育没有任何变化。涉外旅游专业要避免这种职业脱离岗位的情况,我们不但要了解涉外旅游专业各岗位对理论知识和能力的需求,还要研究不断发展的情况,使该职业教育一直和岗位需求保持同步发展。

第三,不能简单地认为高职就是大专文化水平中职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这种简单的组合,表面上看似集中了大专、中职的长处,显示高职的优越性,可实质上却是把高职的岗位能力混同于中职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把高职的文化水平等同于大专的文化水平。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在文化水平上,高职比不上专科;在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上,高职比不上中职。涉外旅游专业的生源有可能比较复杂,有高中、中职、技校毕业生,但培养的最终类型都是技术型专门人才。技术型职业教育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后续教育,接受技术型职业教育之前,一般应接受过技能型职业教育。那些进入高职前没有进行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学生,先要进行转换教育,在基本达到中职所具备理论知识和水平后再开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种技术型人才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当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有发展潜能和创新能力。在职业资格能力方面属于中级或以上水平。

四、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的涉外性、地方性专业特色、社会性的价值取向、高等性的培养层次以及职业性的培养类型,并结合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要求,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涉外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我省国际旅行社、涉外饭店等旅游企业管理、服务基层岗位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涉外性职业技术型专门人才。学生毕业时,应当获得导游资格证书和饭店职业经理人资格证书,可以胜任当地国际旅行社的中英文导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以及客户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涉外饭店担任前厅接待、客房服务、餐饮服务、酒店公关、营销等工作。

参考文献

篇7: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难抒之情;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故而,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审美教育作用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想象力的培养

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古诗词的第三个作用,那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三)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汲取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不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它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分析

小学古诗词是指适合小学生阅读接受的浅显的各种诗词作品,其体裁丰富多采,有活泼通俗的童谣、民歌,有古诗体、近诗体、汉乐府、词,甚至曲,其内容生动、健康向上,易于学生接受。如《咏鹅》,儿童喜欢吟咏,诗句形象生动,读起来也琅琅上口,这种童谣或近似童谣的作品正是儿童诗歌启蒙的好教材;《刺勒川》是北朝民歌,展示了放牧的情形和北方蒙古民族的辽阔;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描绘了采莲的动人情形。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选编。

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九岁以下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在这个时期仍占主导地位。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知识容量有限,还处于很低的层次,是识字和接触浅易的白话文的开始,对古代文学作品则是陌生的。所以,低年级的古诗词内容首先是通俗的,篇幅短小的,语言上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如《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语言非常浅近,接近现代口语,而且内容很像一则谜语,形象生动,配有相应的“画”,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极易于背诵和记忆。适合一年级的诗还有《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语言巧妙,由数字排列组成,体现我国文学语言的精妙,富有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教,极具儿童情趣。

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正在发展,加上又有低年级的经验和基础,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阶段则有更高一些的要求。王维的《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等很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记得牢。对古诗词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开始初知一些古代汉语词汇,懂得古诗词的一般特征。高年级阶段,学生已有较厚的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为此,此阶段选编的材料则篇幅稍加长,如律诗《春夜喜雨》、小令《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词汇的难度、意境的理解深度都加深,如有托物言志象征意味的诗歌如《石灰吟》、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侍风雷)、林升《题临安邸》。这类诗含义较深刻,涉及古汉语知识更丰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既指春日暖风,也指南宋小朝廷腐败奢靡不知亡国之痛的腐朽之风。在小学提出教学古代汉语的问题,这也许是以后的事,然而,作为语文教学本身,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个客观事实,即现代汉语之中,还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成分,让小学生初步学习和积累一些古代汉语词汇,仍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而这个目的,通过古诗词的教学是能够达到的。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二)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三)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种: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篇8:浅谈小学古诗词教学目标定位

一、“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职业英语教学目标定位

职业英语教材的编写正是按照“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的,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对全国职业教育指导过程中也要求职业教育本着“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职业英语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门课程也需要贯彻这个原则。

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人才为本职,课程设置主要涉及生产生活服务的技术技能,而文化课、理论课与研究性本科教育而言相比较比重相对偏小。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正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英语也不例外。

职校生源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同学英语基础较差,英语学习兴趣不够浓厚。课程设置课时较少。够用为度也正是从职业教育的这个实际情况出发的。

二、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英语教学实践

1.夯实基础,苦练基本功。

(1)矫正发音,从音标开始。英语的能力可以分成听说读写译,职业英语凸现实用性,听、说尤为重要。正确的发音是听、说的前提。很多学生由于地方音的影响,发音不标准,比如本省很多区域说普通话时后鼻音、卷舌音往往被发成前鼻音、平舌音,反映到英语上也就分不清skin和ring,drink,分不清thanks,有的同学因发音不准确而被同学讥笑,以至于不敢开口读英语。为此笔者在讲授课本知识同时,会先学习词汇,教授音标的读法及如何自己学习拼读单词。一般来说,如果按照我们平时练习的要求,经过半年的音标教学,学生都能自己拼读80%的单词。在后期的慢慢练习巩固过程中,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因此就更愿意去自己拼读单词。

(2)规范书写,从字母开始。俗话说“字是人的门面”,一手好字可以为以后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多便利。汉字有书法,英文字母也有书法。 我们经常看见学生练习汉子,殊不知,英文的书写也可以变得很漂亮,只要自己用心去写。

平时的作业中,笔者会细心地纠正学生的书写规范性,乃至一个字母也会给学生批阅出来。日常书写的规范性,可以让学生在考试中给自己挣点“门面”,就更不用说在日后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了。

读者可能认为对笔者这种做法不以为然,其实英文书法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认真书写,认真学习,养成一丝不苟的品质,英语书法的练习对学生记单词的时候不至于记漏一两个字母,或者多出一两个字母来,英语是一种很优美的语言,单词的组成,句子的架构,书写出来是很流畅的,当学生练好英文书法,以后记诵单词的时候,当他书写起来觉得别扭时会意识到可能记错了。

(3)开口说话,从“hello”开始。学生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一般懒得开口,处于“哑巴英语”状态,到后来就是怕开口。课堂上我跟学生示范见面打招呼,优雅地扬起右手,轻言一句:“hello”对比见面问:“你吃(qí)了没有?”哪种显得更合适,学生得出了结论,以后见面打招呼就换成了“hello”。笔者趁热打铁,教给学生更多的日常用语,从“morning”到“good night”,从“have a good time”到“help yourself”,渐渐学生胆子大了,敢于开口说英语了。

(4)聚沙成塔,从单词开始。前三个步骤,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真正要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没有一定的单词量是不行的。本着“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笔者精简了教材中的单词,因材施教,实行差别化教学,对于接受能力强的基础好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教材中所有单词,对于接受能力较差的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经笔者缩微的单词。

前面的三个环节是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的,记单词这个环节笔者用了强硬的手段,先是晓以利害——单词量决定一个人的英语水平,然后是课堂检查、听写。(这个步骤中,笔者会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做不同的要求。例如:基础好的同学听写单词的数量及难度也会有所增加;基础薄弱的同学听写的单词数量及难度要求也会相对降低。)

2.情景交融、寓教于乐。

(1)吃透教材,寓情于课文。成才先成人,育才先育人,作为职业教育者,英语老师也肩负着育人的使命。职业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富有哲理性的小故事,在讲解这些课文时笔者不仅仅讲解课文中的词汇、语法现象,更注重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使用多媒体、背景音乐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接受英语知识的同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更重要的是,从英语中领悟英美人的逻辑思维习惯、风俗、生活习性,这样反过来促进英语知识的吸收,英语学习兴趣的调动、激发。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在中国的游船上,一位海员帮助一位外国老游客捡起拐杖,这位外国游客用声调说了一句“thank you?”。后来还是这位游客帽子掉到江里了,还是那个海员跳下水捡起了那顶帽子,老游客紧握着海员的手用降调说“thank you !”我让同学们好好领悟其中的道理。经过讨论,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答案,第一次的帮助老游客觉得没必要,有嫌他老的嫌疑,第二次的帮助的确是老人自己无能为力,所以真诚地道谢。上完这堂课,同学们感叹:“英语还有这么深奥的含义啊!”

(2)创设情境,还学生真实的课堂。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到的知识要不断运用,这样才能加以巩固,随着单词量的增长,学生用英语日常交际的范围逐渐宽起来,然而在汉语的环境里面同学们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及时应用,笔者调整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了课前3分钟,有意识地营造英语语言环境。这种方法是要求学生每个周在课下准备一个free talk(自由交谈)的话题,轮流进行,本次课的活动人确定下次课的活动者,内容不限、长短不限、人数不限、难易程度不限。起初同学们并不太习惯,都是任务式地完成笔者的要求。在不断地完成任务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体验到了乐趣。因为很多同学在活动过程过,编排了各种情景,加上宽泛的要求,爱唱歌的同学就准备英文歌曲,发音标准的同学讲述小故事或者朗诵诗歌……渐渐地,他们将这种任务变成了习惯。继而他们能在活动过程中越来越娴熟,还学会了随机应变。

3.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学生在职业学校的学习仅仅是他们人生一个短暂的阶段,而学习是终身的,资料表明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现在学的知识不出5年就要被淘汰,这样教会学生学习比单纯教学生知识重要得多。诸多先进前沿技术掌握在以英语为母语、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欧美国家手里。学会用英语去看懂弄通这些技术是职业学校学生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1)深挖语法,突出重点。英语句子的解析关键在于语法知识,把一个句子的语法知识弄通了,单个认识这个句子也就迎刃而解了,鉴于科技文献中惯用的语法现象包括冠词、名词单复数、动词三人称单数、动词过去式、过去分词、形容词副词比较级最高级,所涉及的时态通常是一般过去时、一般现在时;涉及到被动语态等。笔者将语法知识按照“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进行了删减。精选出来的语法项目以精讲多练为原则,并要求学生自己分析句子,解释答案选项。

(2)快速阅读会大意,精读知细节。语言作为一门交流的工具,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understand(理解)。从单词到短语、句子、段落,最后是篇章,这是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我们打下基础是为了最后的篇章理解做铺垫。扎实的基础必然可以在篇章的理解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正确的方法也不可忽视。

通常情况下,我们将阅读分为快速阅读和精读。在笔者的教学中,体会到了学生在从快速阅读到精读过程中的困惑。快速阅读一般只是为了了解文章的大意,就像我们交流,开始并不知道要讲的主题是什么,但是在谈话结束后我们一定会知道我们交流的中心是什么,这也是快速阅读所要的结果——中心意思。在教学中,教师会先教学生如何找文章的大意,例如:找出中心句或者说某一个段落的主题句。但是如果要透彻地了解一篇文章,仅有中心意思远远不够。针对某一细节文章讲了什么?这就需要精读。如何在精读过程中,找到想要的答案,那么就要教会学生找问题中的关键词和各个段落的关键词,将其一一对应。

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的不是只有问题的答案,而是更多地教学生如何找到正确答案。这种技巧技能是可以为学生终生受用的。

总之,长期的实践证明笔者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职业英语教学目标的探索与实践是成功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该掌握的英语知识,同时也学会了英语的学习方法,英文句子、篇章的翻译,还爱上了英文报纸等等。

摘要:职业教育以实践为主要特征,本文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探索职业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阐述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职业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及其实践活动。

上一篇:完整住院病历书写范文下一篇:儿童引导总结范文